在线客服

文学素养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学素养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学素养知识

篇1

篇2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转型、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高职学生要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对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是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的题中之义。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提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面向21世纪,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成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的举措。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言是其它学科难以企及的。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人的内在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1.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们进行学习和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语文,高职语文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生活、学习和以后工作、升迁必备的重要工具。高职学生想要学好专业课、打开职业生涯的大门,就必须学好高职语文。培养高端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定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偏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而忽视文化课的现象。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高职语文教育存在重重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由于语文没学好而造成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欠缺的情况。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欠缺。为社会的生产、建设和服务等行业培养一线的高端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高职教育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职院校把"对接市场、服务区域经济"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很多高职院校都出现了重视专业,轻视素质的现象,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严重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是:可直接提高学生的技能的课程是技术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如果加强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实现学生与企业岗位进行对接的要求,很多高职学生在选修课程时都选一些比较实用的课程,对于人文性的学科有所忽视。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掌握好专业技术就好了,没必要进行情感的陶冶,这就导致学生的思想品质难以得到提升,缺乏审美能力,没有远大的理想,整体的文化素养不高,难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要经受挫折。

1.2 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欠缺。涵养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一个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文精神,例如: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当今的职场中,较之于单纯的专业业务素质人们更看重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人文素质。对于一般的高职学生而言,听、说、读、写的基本功都有所欠缺,这些都是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同时也会影响到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等,最终导致学生没有较强的职业能力。

2.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2.1 对高职语文的人文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语言符号的客观表现是中国文字,中国文字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与西方的字母有所区别,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不息的文化等都可以透过语言符号进行表达。通过对中国文字的教学,学生不仅仅可以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强大魅力,还能够领悟到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到很多文化常识、民俗知识等,把汉字的生命力激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2 通过高职语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所特有的人文之美。丰富的人文知识蕴涵于语文教学之中,很多作品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又一个神秘而美妙的世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的熏陶。通过语文教学,学生的知识领域不断地得到拓展,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3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素养”的解释如下:“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思想修养等的总合。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可知,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此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具体说来,人文素养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气质、修养和人格,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二、英语教学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掌握语言基本技能,更是一个了解文化、提高素养、拓展思维的过程。学习外国语言,掌握其技能,了解其文化,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迅速、更全面、更频繁地接触和体验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而言,英语教学更是一个跨文化底蕴积累与升华的过程,是一个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要运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仅仅掌握一定的语言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这种语言所附着的文化知识,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重视人文性,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促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英语教学而言,它不是只为语言教学而教学,或只为等级考试而教学,而是要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语言的确具有交流功能,但交流并不是语言的全部功能,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掌握一种工具,更是改变他们生活与思考的方式。英语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人、心胸开阔的人、关心他人的人、敢于冒险和均衡发展的人,这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全吻合。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及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许多职业院校重视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并在课堂教学和各种考试的辅导培训上加大投入,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工作技能教育,而忽视了与人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必将导致学生普遍存在有知识缺文化、有智商缺人性、有教育缺教养的问题。因此,人文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和优先地位。

人文素养已成为目前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长久以来,人文素养培养的任务总是落在语文学科上,多年来,我国的人文教育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缺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现代教育的目标,英语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一门学科,在人文素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学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片面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教育,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当前的高职英语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包括一些批评,这是因为英语教育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现在需要做的是通过进一步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所谓的给英语教育“降温”。

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使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素养的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由教学中的决定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营造民主、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留出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发展语言能力,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坚信每一位高职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时刻体会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与关怀,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情感上信赖老师,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有效实施人文素养教育。

(二)利用课本资源,注重文化渗透,拓宽学生视野。

篇4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独特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

课内外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老师若不敢放手让学生海量阅读,其目光是浅见的,思想是错误的。语感其实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忽视大量阅读,语文水平或者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优秀古诗文等经典作品,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这是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感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一目十行的速读,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所以,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为积累而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精读、品读、赏读、复读等,还应养成作笔记的习惯。

二、讲求方法,强化训练

学以致用,在语言学习中必须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形成较强的语感。训,指教师的训导与启迪;练,是学生的练习与运用语言的实践。训练是在教师正确指导下的科学练习,反映着师生之间的双向关系,且具有互为促进,教学相长的功效。

语文学习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敏锐的直觉感受。是使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通过语言文字以沟通、构筑“同见”、“同感”,形成语感。因而,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比如,经常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是强化训练,形成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唤醒联想的翅膀,诱感的生成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即所谓的“文以载道,道以承文”。作者若能传达出读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每有阅读,眼前能尽可能跃动出一幅与文本信息相关的画面。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将“鼓点”喻为“骤雨”;“流苏”喻为“旋风”;“蹦跳的脚步”喻为“乱蛙”;“闪射的瞳仁”喻为“火花”;“强健的风姿”喻为“斗虎”。作者用层出不穷的排比和比喻,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鲁迅的《社戏》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喻为“铁的兽脊”,把“航船”喻为“大白鱼”。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理解中,更是离不了想象与联想。如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时,就应联想到: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这一过程还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过程,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四、生活补充,引发语感

篇5

一、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的一个概念,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的内容,其不仅仅是指人文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是侧重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人文素养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具有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的独特功能,这种功能就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实现个性完善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是通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通过人文素养教育既可以普及艺术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还可以在认识人文美、自然美的同时,认识社会、了解自然和历史,从而开发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突破传统高教的模式、强化职业意识、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不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情况,许多学校把专业性和实用性作为高职学生培养的目标,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重中之重,轻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实践中,不少学校把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从思想上当作选修课程来对待,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走走过场,甚至于还会占用人文素养培养课程的课时还进行其它的实验教学活动。另外,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式上,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不像普通本科高校一样,突出的体现在在学生人文艺术团体的设立、学生人文艺术活动的开展、学校人文氛围的形成等等方面的内容上。由此,从而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走向极端化,不利于高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进而使他们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影响了高职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笔者认为,加强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探索一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之路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现阶段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方式方法的应有之义。

三、当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探讨

1.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完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

人文素养课程是培养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培养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一套适合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就是要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人文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对编制教学大纲、选编教材和组织教学等工作加强指导,使之得以完善,对授课教师的素质和授课形式都要进行具体的要求,不仅要达到教授人文学科的具体知识的目的,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大多是非专业的入门者这一客观情况,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具备。

其次,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这也使得学校可以在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

2.要实现人文素养培养形式的多样化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具体来说,应当鼓励组织学生设立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文艺术团体和人文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能力的机会,比如说成立乐队、舞蹈队、书画社、摄影兴趣小组,举办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书画展和摄影大赛,利用暑期“三下乡”的机会,送文艺到农村等等。通过这种多种形式的人文素养培养方式,既可以促进学校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能力,学会在人文艺术活动中丰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学校要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氛围

学校良好的人文培养氛围的形成,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学校应当通过举办一些人文公开讲座、放映一些经典影片、邀请专家和艺术名流来校讲学,参观各种人文艺术展览,观摩高水准的音乐会等等方式,使学生多多接触一些人文艺术的教育机会。同时,学校也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网站等媒体形式,对一些文娱活动、国际国内艺术发展形势、正在进行的艺术界比赛等等内容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组织的一些艺术活动也应当及时地予以报道,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氛围。

综上所述,深入地探讨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地加以完善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完善我国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应有之义。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适时地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应当结合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现状的人文素养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郝丽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2]姚和平.大学生艺术素养缺失对科学素养的影响及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篇6

一、认真解读课文内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职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多为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中:句句有美,字字含情。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激烈交锋,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都会给学生有益的思想教育和心灵启迪。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课文解读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文的解读过程,实际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语文学科应充分发挥其学科的美育作用,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多角度指导学生深刻解读课文,能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诗歌《炉中煤》的解读教学中,既要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艺术特色,更要点拨学生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火热的爱国热情;在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物”中体会豪放,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领悟振兴中华的壮志,从《荷塘月色》中感受荷塘月色的清美……教师在全方位点拨学生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强化文学素养教育,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构建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新教育视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一个人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意识。创新思维能力是大脑中创新智能系统中最关键的要素,而形象思维是创新智能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中职语文教育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和大脑的完善、思维质量的提高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强化文学素养教育可以大大推进中职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便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诗词《沁园春·长沙》时,“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其表达的是一种热爱祖国大好山河,激昂亢进之情;在阅读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能感受到句句是登高,句句是画的美妙。整首诗通过描绘画中长江的威猛姿态和自己的神情,表现作者无法奋发的心志与鄙视权贵的性情。

三、反对冷漠的分析,肢解完整文本感情

现代阅读认知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文章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反对冷漠的知识分析,肢解完整的文本感情。传统的阅读教学,已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把学生和作品冷漠地隔开了,只是教师根据教条向学生灌输传统的解释。一谈到《项链》,我们就理解为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批判享乐主义腐朽思想;周朴园就是虚伪、自私、奸诈;阿Q就是自欺欺人、令人不齿的精神胜利……这里面没有人,没有人的丰富感情,没有对人的丰富感情,没有对人的处境的体验、同情、理解、悲悯。教师教学生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像上帝一样审判芸芸众生,这样,玛蒂尔德的十年悲辛就是活该,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就是纯粹虚伪,孔乙己遭到嘲笑、阿Q被推上断头台大概也都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这样,学生就无法体会到小人物的心酸处境,无法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就不会和作品中的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最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得到培养,反而摧残了本来可能有的同情心。

四、多选优秀作品,塑造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的核心与灵魂是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自我超越精神,是追求崇高、崇尚真善美的精神。人文精神体现人的操守、责任、道义与良心。人文精神是关怀生命的精神,是向往自由、解放与幸福的精神。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我国古代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饱含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理想的追求,对父母的孝顺,对爱情的忠贞,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责任,等等。这些文学作品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编写教材时,要尽可能多地选入这些作品。以各种中职语文教材为例: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一种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王维的《山居秋暝》以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多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就会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共同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素养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影响人生。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鼓励学生形成崇高的职业品行,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有理想、有道德、守规范的人才,服务于社会经济。

参考文献:

篇7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认为本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能整体分析把握教材,在课堂中能有较强的文学修养,普通话标准,语言亲切,课堂指导有效,评价语言丰富,具有丰富的语感和情感.。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自我更新,在更新中重树知识新素养

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那么如何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呢?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其次还应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教师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有益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要提高文学素养,要拓宽文化视野,还得听从鲁迅教导“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 “厚积而薄发”。

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重构新的知识与方法

在上完每节课后,我们要对照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上是不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是否是被动的听众?教师是否过分地对课文进行推敲与分析,枯燥地讲解?是否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心态开放,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释放?是否采取学生感兴趣的上课方式?经过认真思考,我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课文我采取不同的教法:如上诗歌单元,我组织演讲比赛,学生可以更深的体会文章的感情;如上戏剧单元,我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更深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如上探索自然单元,我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调查,然后撰写小论文,并且进行评比,好的替他们投到报社、相关杂志等。

慢慢的学生都喜欢上了语文课,课堂上发言也非常的踊跃。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反思型教师追求的教学是完美的教学,而对完美的教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善于面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总会有所收益,总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的。

三、同伴合作,在合作研究与探索中提高自己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也离不开同伴的合作。我校同年级教师或语文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风。遇到班上的管理问题、课前的教学设计、板书、疑难都能互相商量。问题的发现、成功的尝试、失败的苦恼、有趣的课堂实录都是我们交流的话题。

如果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就着手研究与探索,先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和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反思与讨论,以求更有效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捕捉真情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我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如:日出日落、月缺月圆、花开花谢、季节更迭、山峦小溪、飞禽走兽、插秧割禾、秋收春种、烧水做饭等。让学生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所发现,使身边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作文时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五、引导学生在周记训练中打磨情感积淀

篇8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小学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1.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

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2.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评价,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3.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这里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四是注重实践与创新的评价。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检测学生主体参与的效度

1.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

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2.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3.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4.评价自学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急于成为学习的主人,急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 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二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要看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考试要突出基本素质。

试卷命题上的“打混仗”局面应当停止,面面俱到、主次莫辨的大拼盘式的命题格局必须抛弃;再也不能用众多细枝末节,零零碎碎的考顶来冲淡对小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

篇9

1.加强历史教育人文观的建立

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教育人文观,才能促使历史教育工作者将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一个历史教育目标去实现。当前的历史教育者要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文观念的落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对于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要促进历史教育人文价值的发挥,需要先对其加以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具有人文情怀,能够将历史教学内容进行人文化处理。教育活动是要以学生为本的,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文内容是历史改革的重点所在。学校或者教育机构的管理者要加大人文素养培养意义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学氛围。

2.加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在历史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内容中的人文知识,并有效积累,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只有学生的人文知识丰富起来,才能具有人文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一直强调课本知识或者历史专业知识,让学生重点学习政治发展史或者经济发展史等。支离破碎的教学让历史学习丧失了原本的美感。许多学生眼中的历史就是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或者无数种阶级的斗争,在考试之后,一无所获。教学改革加强了历史教材的编排创新,将文化史与科技史知识加入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与科技知识中找到人文学习的要素,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熏陶,有利于学生进步。实现了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这些人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情境创设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世界,提高其人文素养水平。

篇10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学生厌学某个科目,往往是由排斥那个学科的老师开始的。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就必须先让学生喜欢自己。“亲其师,信其道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地和学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感情,真心实意的爱他们,信任他们,和他们平等相处,然后才能换来他们对老师的敬重和信任。

其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让学生懂得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是承载人类文化知识的依托,也是传播知识的首要工具。换言之,如果没有语文的桥梁作用,就没有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也就没有如今广泛的文化传播;也就没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就没有了今天我们看的电视、玩的手机、用的电脑。通过学校统一组织,邀请以往的毕业生到学校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因为语文成绩太差而影响就业的事实,给学生们打一针清醒剂。比如,有一个专业课很好的学生,曾经参加过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大奖。但由于语文成绩较差,写出来的求职报告词不达意,语言混乱,无法和招聘人员面对面交流,使自己的就业之路充满了艰辛和烦恼。

再次,培养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仅仅提高学生们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不竭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由枯燥乏味变成兴趣盎然,笔者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一、实现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特别是年轻人,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单项施教的方式,实施教学过程的互动,活跃课堂,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碰撞出思维火花,激起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和文本的互动,以“我”和芦柴棒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和芦柴棒比青春。学生分别从吃饭、住宿、学习、打工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深刻感受到了包身工生活的悲惨和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更感受到了幸福,懂得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这比老师干巴巴地讲效果要好得多。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多媒体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还增加了信息量,有效地扩展了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巩固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喜悦,能够寓学于乐。课件的知识表达能力更强,趣味性更高,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教学效果更显著。例如,在教学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歌的时候,在诵读环节,笔者在播放濮存昕的朗读录音的同时,用多媒体投放名家手书的这首诗歌文字,使学生同时享受了听觉和视觉的盛宴,受到了多方面的陶冶,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三、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还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从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创设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生涯必需、够用”的语文能力。

如,课前五分钟演讲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简便易行而又高效的方法。

篇11

目前,教育产业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科学教育成为了其日渐增长的经济价值展现的根本内容。因此,科技和专业教育便日渐得到人们青睐,相比而言,人文生活方面却落得个相对冷清。也就出现了为满足专业课的需求,恶意删减语文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从简化,更提出基础课要服务于专业课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等极端问题

1.语文科目处境边缘化

长时间以来,语文因为其学科性质单一并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其大多时候仅作为升学工具,从而也使学生对国语的文化特质产生疑惑,缺乏对母语的感情。作为高校基础课程的语文,在高职教学中更是日渐趋近边缘化,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高职学校存有名利性,其职业教育的泛专业技能化,其只为给学生以单纯的职业技能,一再强调技能、技巧等,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了名利思想,从而对人文素质方面却毫不理会;二是高职学校对语文教育存在根本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受到技能训练的引导压力,简化教学内容,从而学生无法学到文化精髓,使得语文课也变得枯燥无味,更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了

2.校园文化气氛差

现代教学中,学习的发展力已不再单靠学校的基础设施及社会需求,同时也受着学校的学习气氛影响。一个好的学习气氛,能根本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所以,学习气氛也从本质上影响着语文教育。然而高职学校一味追求名利,仅在乎分数或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校的校园文化气氛建设,也使得语文教育岌岌可危。这样的情况,表面上是给学校节约了不少教学资源设施,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它却少了具有高素质、优品格、高潜质的人才。

二、人文培养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要做到“以人为本”,不仅仅需要崇尚科学发展,而且需要弘扬其人文价值,要说科学是立足之根,那么人文则是为人之本。

目前,各个用人单位均要求其职工拥有人文修养,良好的人格及品行,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是高职学校面临的重大探究。对传统教学进行反思,我们发现重视技能教育并没有根本性错误,但随着教育的深入及改革,一味追求技能教育也必定丧失高职教育应有的品格和文化修养。因此,把教育简化成技能的培训,也就成了根本性不重视。其实,高职教育更应当效仿同级高等教育,以人为本,而不仅局限于让人成为技能的载体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更是作为高职教育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其教育具有人文性,它既能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文化、民族情感和思想认知等,从而通过语文教学,能引导学生掘取语文人文价值,体验更多的文化感知,学习更多的文化精髓。语文更能凭借其庞大的信息量,升华文化底蕴,提升人文品质,使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层面上拥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三、培养方法及途径

1.重视语文教育

因为语文的人文性,拥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左右学生的情感,本着教于美的本质,是所有其他学科不能具备的。高职学校的管理层从教学本质上出发,抓紧语文教育,视其为教育基础学科之一,使其成为一门独立有学术探究发展的优质课程

语文课程应当以人文教育为核心,聚其教育的工具性、审美性以及人文性于一体,培育学生综合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公众基础课,纳入高职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之中并做出不少于30课时4学分的条文规定。

2.树立人文教育观

“通人尤重于专家”,要以人为本,主张老师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从而在教育目的上,使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性及高尚的精神生活。其中的人文理念,应不局限于学生对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掌握,更应该让学生拥有其自主的想法和判断。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应该最大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及人格品质,展示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魅力从而热爱语文文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取更渊博的语文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

3.建立人文熏陶教学观

篇12

人文素质的培养依赖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实施依赖于人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之中比较重要的学科,历史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因为历史学科比其他学科更加地反应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样历史学本身的特点要求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加关注。[1]

在历史学教育之中,如何正确把握好人文素质以及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挖掘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是历史学教育者现今面临的重大问题。

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历史学科自身特点要求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1)历史教学内容自身具备着丰厚的人文教育资源。历史学本身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得学生可以在历史教与学之中采纳以及吸收优秀文化。着彰显了历史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独特的魅力。(2)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很好的把握好史实、史观、史法三个层面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历史教学之中逐步把握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2](3)进行历史教育,使得学生以史为鉴,更能够培养学社学习历史、服务社会的重要思想。以史为鉴,可以是的学生逐渐掌握人文素质之中基本的素养:坚持国家统一;认真学习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等。

(二)素质教育的推行客观要求加大历史教学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使越来越多的教学不再限于应试教育的牢笼,历史学教育者,不再只是注重智力开发以及解题技巧的训练。虽然新课改以来,从教学目的到教学内容以及形式上,有了令人感到欣喜的变化。但目前,高中生们依然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分数依然是学生以及教师和家长的主要关注。所以,应试教育方式的保留使得历史学科改变较小,但是素质教育的推行却客观倒逼历史学科根据自身的特殊性改变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乏。

(三)高中生发展阶段特殊性的要求

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自我意识独立性加强,对于所接触的事物的情感以及所接触的情感处理有了自己的判断以及认知。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对历史事实以及在立场或者感情定位之上的偏差,从而不能正确的评价。因此,加强高中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能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实现途径

(一)深入挖掘历史学科自身特殊魅力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总结,它容纳着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化遗产,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在不自觉中对这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和能力进行模仿、有选择地借鉴吸收,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促使他们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主动认识并发挥历史学科的天然优势,引导学生切身体会历史的基本内涵,领略由历史知识延伸出来的精神和情操。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历史教师增强自身人文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的直接模范,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历史教育能否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进修和培训,扩大自身知识面,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塑造历史教师的个性,树立良好的师德;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领会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如此,才能在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历史精神,做到学以致用,以古鉴今。历史教师肩负着以史“育人”的神圣使命,其价值观、世界

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只有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和良好的形象,起到模范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素质的提升。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条件。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程度的强弱,因此教师应当不断追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如贯彻启发性教学方法,要不断地依据教学目标、教训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人之水平和教师本身的教学特点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每一节课程的讲演不能够拘泥于单一而且传统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应摆正师生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动力,运用了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其次,努力建立新型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创造合作、互动的课堂氛围,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比如,《帝国主义狂潮》可以采取故事激趣法,形象再现法、艺术表现法。并且在这合理方法情况下可以辅助适当的多媒体资料,突破历史教学课堂的单调、枯燥。如此,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就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更加有利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结论

学生在历史学教学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而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历史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深刻地分析理解教学内容,把人文素质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次历史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升华。在教学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并且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尽最大努力,是每一个历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13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是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优秀人才,首先自己应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古训,仍不失为新世纪人民教师的准则。所以,教师要把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增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使命感;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人格、扎实的作风、健康的心理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关爱学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完美的人格塑造学生,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以优良的作风感染学生”;要为人师表,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教师有崇高的人格,胸中才有教书育人的蓝图,语文教学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才能以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祖国的语言文字才能变成学生成长的食粮、创造的智慧,以至产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要切实强化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意识

语文课程要成功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每位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取代那些不适应新的改革要求的思想和观念。就现有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由于多年来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老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仍根深蒂固。在教学内容上,仍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应试,考什么就教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仍注重讲授知识而轻视学生能力和品格的培养。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的人才观,消除陈旧的、落后的传统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而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要努力实现教学行为从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从重结果向重过程;从教师权威的传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从统一“塑造”向个性化培养;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要努力将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好方法切实体现到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去。只有教师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课程改革才能步入正轨,素质教育才有希望真正落到实处。

三、要不断广泛学习,继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教师继续广泛地学习是教师角色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学生眼中是科学知识的象征,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广泛学习,在新课程中成长并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如果教师自己只有一杯水,那怎能先为人师呢?语文学科内容涉及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经史子集无不可以作为涉猎的对象,真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只有全才型的教师才有可能胜任语文学科的教学。再加上社会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信息化社会高度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应注意广泛学习。不仅要研究新课标、新课程,还要研究其以外的相关知识;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还要把探求知识的触角伸向专业以外的广阔领域;不仅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还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使自己尽可能有渊博的知识,成为通才,成为“杂家”,成为百科全书型的教师。要努力让自己的那“桶水”保持清新充盈,成为涓涓不息的“活水”,使学生得到的一点一滴永远都是甘泉。只有我们在教学方面及时补充知识营养,具有了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实力,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才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