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全面信息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全面预算作为对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日益受到广大企业的青睐。然而,在传统的手工模式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遇到了许多“瓶颈”。对此,全面预算的信息化管理应运而生,它解决了传统手工模式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大幅提高了管理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准确性。全面预算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对企业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有着巨大的影响,越来越成为显示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全面预算信息化的内涵以及必要性
(一)信息化趋势下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建立在传统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其主要是为适应现代市场环境下,信息化不断发展对企业预算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而出现的。其主要采用信息化的预算管理系统,克服了传统预算管理过程中信息分割分散的缺点,保证企业预算管理进一步全面、公开、透明,预算信息有机共享,预算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全面预算信息化的必要性
全面预算是二十世纪20年代产生的,经过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方式的局限性被表现了出来。首先,全面预算需要有一个运行平台,而传统方式不能满足要求,利用信息系统平台可实现全面预算的高效化,从而使全面预算的作用完全发挥:其次,全面预算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企业的各个方面,利用手工方式处理这些内容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且准确性不高,而信息化系统却能克服这个问题。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应该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
二、预算管理系统对预算管理工作的作用
预算管理系统对预算工作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预算的编制、控制、分析、考核四个方面。
(一)预算管理系统对预算编制的作用
预算管理系统能有效的帮助预算编制人员进行简单的编制,为企业创立一个共享而且全面的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使得各个部门和各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平台上能够高效的协同工作,并且实现预算信息的快速交流、批准和反馈。
(二)能有效实现预算控制
信息系统能有效实现预算控制,预算管理系统能够和业务系统、费用系统、财务系统进行集成,能够指导预算项目在预算周期鹊幕疃,并且对预算实施情况进行实时检查和分析,对业务目标达成和业务实现情况起到约束作用。
(三)能够对预算进行合理分析
预算管理系统主要是分析预算管理工作中的数据,并解决预算分析中的灵活性和时效性问题。预算管理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之后,可以对预算时间、预算项目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随时的查询和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及时分析,从而得出差异和形成差异的原因,相比以前更加灵活,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四)对预算进行正确考核
企业战略实施方案可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对于预算编制的正确性、预算的执行程度,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评分析,根据预算编制的实施方案和执行情况,对员工进行薪酬体系的评价和考核,并实施激励政策。预算考核工作是预算管理工作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样通过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从而可以为以后提供借鉴。
三、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重视其中的问题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全面预算管理、整体发展战略与竞争战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全面预算管理中,要把企业的整体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全面指导预算管理的落实。我们应不断加强认识,重视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
(二)全面深入地研究系统,建立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要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建立在对系统的全面掌握上。系统收支结构的建立和实施需要站在一个宏观的高度,因此,如果对系统没有整体、深入地把握,就无法体现预算信息化的优越性,甚至因为系统总体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系统实施失败。
(三)创新预算编制方法,促进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
企业制定的各项目标会被分解,由上向下一步步传达,通过预算、控制、协调和考核各个经济单位的全面预算工作,实现对整个管理系统的控制,并对各部门的协调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总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创新预算编制方法十分重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算编制方法,能够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进行。
(四)正确选择软件系统
篇2
单一应用入口向门户转变
《企业移动信息化白皮书》显示,近年来随着移动技术的进步,与此相关的产业政策出台逐步密集并更加具体,仅2015年就有多达29项移动信息化相关政策出台。
因此,在这种日趋成熟的环境中,企业也开始逐渐把移动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并把移动信息化建设费用正式纳入企业预算。据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有84.5%的企业已经部署或者计划在一年内实现移动化部署,其中贴近业务支撑的移动应用成为当年企业用户首次部署的方向。
与此同时,企业用户移动应用需求已经从解决因出差、外勤等原因造成的业务流转的停滞,转向满足优化或构建新业务模式的深度应用需求。帮助业务提升、强化内部沟通正成为企业移动化实现的关键目标。
目前,移动信息化建设已经深入到政府、金融、交通、教育、制造、能源等全行业并将主要围绕“生产控制、营销服务、办公管理”构建。但由于行业背景及需求千差万别且随着企业移动应用的增多,多数行业将开始进阶到多业务应用阶段,单一的应用入口向门户转变将成为未来企业移动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HTML5应用开发模式被看好
尽管移动化建设已经日趋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标配,但企业用户高速推进的移动信息化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坑。
“我们目前有一些APP,还有微信企业号,员工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登录多个应用,且反应很慢。” 金山软件CIO万勇表示,移动应用与传统应用割裂,要解决这些问题,传统“打补丁”方式已经无法实现。金龙集团CIO孙连海表示:“作为典型的制造型企业,金龙集团在PC端部署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化系统:OA,ERP,BPM,CRM……如果说要为每一个系统重新开发APP,那我们是承受不起的,因为不光是开发成本,后期管理的成本将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
《企业移动信息化白皮书》中指出,企业在进行移动化规划时,77.3%的企业希望在原有的信息化系统上进行“移动化”升级,实现原有信息化系统与移动终端对接与融合。
但由于标准缺失、传统应用的开发方式无法有效实现数据互通、效率提升、业务协同、构建一体化的目标,因此如何与原有系统平滑对接,实现从PC端向移动端延展,实现包含传统和移动化的整体平台化IT治理是成为企业移动化规划阶段的主要痛点,对当前移动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了实际障碍。
面对这些挑战和趋势,HTML5 凭借天然具备的有跨平台运行能力、开发灵活、成本低等优势,逐渐在大型企业应用开发中得到认可。《白皮书》指出,目前,有80%的企业选择基于“HTML5”的应用开发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处长黄业晶表示:“以HTML5为代表的Web技术已经成为政企移动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促使Web在移动端成为标准化、全功能的应用承载平台,并将深刻影响未来终端软件的演进方向和创新方向,是我国必须前瞻性布局、全产业链推进的重大趋势性基础技术。”
“HTML5具有跨平台、免安装、无缝升级、开发高效、无信息孤岛等优点,在企业移动化领域正快速成长为主流开发语言。我们相信HTML5在未来很有可能会形成一个类似操作系统的应用生态,打破现在安卓、苹果在移动市场的垄断格局,成为移动第三极。”华为移动安全平台AnyOffice产品总监陈爱平说。
移动化整体解决方案
《企业移动信息化白皮书》中提到,移动化建设的第一阶段,企业尝试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展开移动信息化,应用是主流。而随着复杂移动环境的出现,企业需要平台化治理,并将尝试打通开发与管控直至最后实现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在企业移动化遵循这样的需求演进时,厂商则相应需要不断升级。为此,白皮书中提出了无需依赖企业原有系统的API接口,无需改造企业后台,能帮助企业快速无风险实现移动化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一是企业应用系统移动适配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通过移动适配工具Enterplorer studio实现快速开发,Enterplore完成统一部署、Entermanager搭建高效管理的一体化平台。二是企业级移动应用开发解决方案。该方案针对需要重新新建移动应用的企业。通过前端框架Amaze UI Touch的丰富组件库,企业可以快速开发一个Web App(基于WEB形式的应用程序)或Hybrid APP(混合模式移动应用),并可以整合到Enterplorer企业办公浏览器中,以实现不同应用间的统一管理。
“其实,企业内部移动应用中最大的痛点不是移动适配,而是各种移动应用的整合。”在云适配CEO陈本峰看来,一切企业级APP都可以用企业级移动办公浏览器取代。
篇3
石油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性物资以及战略性物资,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隐秘性,使得石油开采行业成为了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相比较于其他行业来说,石油开采企业投资大、资金需求总量较多,导致成本管理较为困难。另外,石油这种隐性的资源又具有很多不可遇见的因素,整个开采作业涉及到水、电、通讯、运输、消防以及环保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使得石油开采企业的成本管理更复杂。目前,很多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已经实现了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日常成本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管理理念的不成熟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信息化基础上的全面预算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二、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势与所面临的阻碍
(一)有利于信息处理,但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尚有欠缺
以信息化为基础基本解决了预算编制所需数据的收集问题,可以快速、高效的将往年的数据以及各石油开采项目、各个部门上报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减少了较大的工作量。但是,目前一些石油开采企业预算编制与企业的战略性结合还有一定差距,影响了开采项目等工作的进行。由于石油的特殊性,石油开采企业的预算编制不仅仅要考虑企业内部运行情况,还需要考虑到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以及国际上石油开采的整体趋势。通过综合性的考虑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此为核心进行预算编制。此外,在预算编制方法上,由于石油开采企业涉及到的开采项目众多,每年的开采项目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等各方面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采用加减预算编制的方法并不能客观的反映企业下一年度所需经费的真实情况。但是,信息化基础上,预算编制在通过审核之后,调整工作较为困难,涉及到很多部门工作数据、指标的调整,给各部门员工的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
(二)便于预算监控,但预算控制与调整协调性较差
信息化基础上的全面预算管理,在预算编制一经确定以后,必须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来执行,否则将带来很多不便。对于石油开采企业来说,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给各地区石油项目开采、各部门成本控制带来很大的便捷,实现了预算执行的实时监控。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是公开透明的,各项目的成本费用、工程进度,甚至各个员工的劳动量、工时等都是透明的,各个项目、各个部门之间也可随时保持沟通。如果执行过程中的某些指标出现问题,会及时的弹出警告信息。但是,石油开采过程中,常常会存在着地理因素、气候环境、机器设备、员工工作状态等各方面不可预见的因素,不能按照预算编制进行执行,调整起来又很复杂,导致预算控制与调整之间的不协调,影响石油的开采和传输等工作。
(三)预算分析和考核的数据结果更加科学,但预算考核机制的激励性有待提高
预算考核机制是对预算执行的分析与考评,起到发现、纠正并改正预算管理的不恰当性以及激励员工更加忠诚于企业的作用。信息化环境下,可以通过软件来对实际结果和预算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自动化的分析,生成分析结果。同时,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对个别的开采项目进行重点分析,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此外,信息化背景下,员工的工作情况考核也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快速的分析整理,按照考核指标形成考核分析结果,为预算管理考核机制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石油开采企业员工人数众多,从基层开采工人到技术人员,再到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与薪酬挂钩的激励方式并不能满足对所有员工的管理,针对性的、多元化的惩罚与奖励措施才是当下全面预算管理所需要的。
(四)信息化背景下,全面预算管理人文环境薄弱
全面预算管理强调的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企业预算管理状态。石油开采企业的员工人数众多,综合素质分层较为明显,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的开采工人并不理解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更不理解信息化基础上的全面预算管理与他们个人工作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些都是管理者和财务部门的事情。事实上,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也确实是由中高层管理者与财务相关部门为中心开展工作,缺乏全员的参与性,导致预算基础不牢固,影响了后期预算的执行。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基础上的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管理模式上的变革。由于信息化建设时间尚短,财务人员对于软件的操作以及各板块应用扩展的运用还有所欠缺,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预算管理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影响了整个预算管理过程的充分运行。
三、完善信息化基础上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尊重“全员性”,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预算编制
首先,注重外部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以某石油开采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响应“十二五”规划的号召,快速实现了开采、生产以及管理等活动的信息一体化建设。在此基础上所开展的外部数据、信息的收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国家相关政策,主要由党建等政治工作者来完成;二是石油开采行业发展状况,主要通过分析专业性的行业报告来获得信息;三是国际石油开采状况,主要通过购买国际性的石油开采行业趋势报告来实现信息的获取。通过信息环境下所提供的内部数据以及收集的外部数据来确定战略目标,作为预算编制的核心。其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设立电子邮箱和公共邮箱,建立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与自上而下的信息化反馈机制,充分听取各项目、部门基层员工的声音。因为最基层的员工往往是开采、生产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最了解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步骤、机器设备,甚至是地理环境给项目带来的影响等。通过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使得预算编制更加客观、科学,更有利于基层员工开展工作。最后,充分、正确运用零基预算。信息化使得零基预算变得不再那么复杂,数据的分析由软件直接获取,减少了繁重的工作量,并且比加减预算方法更加可靠,一些石油开采企业为了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会选择采用零基预算的方式进行预算编制。
(二)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预算控制与调整的协调性
通过总结多个石油开采企业预算调整的案例,从规章制度来进行预先性的管理对于加强预算控制与调整的协调性有着较好的效果。首先,根据开采、生产等情况,设定不同突发事件下,成本控制的应对措施,并预留出合理的经费。比如,在石油合作开发项目中,如果发生政局动荡,无法继续进行石油的开采勘探项目情况下,企业要预留设备、人员以及运输等各方面的经费;在勘探出现错误的情况下,原先设定的预算经费如何进行项目间的转移等。其次,要有严格的审批制度,该措施是多数石油开采企业所采用的。审批制度不仅仅适用于调整申请时,而且还适用于上述调整预案形成时。通过专业人员的分析以及管理层的考量,严格的执行审批制度。最后,对调整后的预算执行进行总结与反馈。通过该措施的实施,可以考察先前的预案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也可以及时的找出不合理的原因,进一步完善预算调整的方案。循序渐进,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基于信息化的预算调整机制,达到预算控制与调整的协调。
(三)建立权责分明、多元化的、具有针对性的预算考核激励机制
权责分明的预算考核激励机制是从制度上对员工预算执行的激励。以某石油开采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遵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下放”的思想来构建预算管理的权责体系。横向上,以各工程项目、各业务部门为单位,与负责人签订任务书,并明确负责人的责任;纵向上,各个工程项目、各业务部门的任务分配到各个基层员工,并在软件中进行录入,便于软件自动生成考核结果;按照级别,分别下放任务与责任。借助信息化软件,实现权责分明的预算考核体系。此外,预算考核激励机制要具有多元化、针对性强的特征。上文提到,石油开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价值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可以借鉴华为集团的经验,在考虑预算考核的激励机制时,对于高层的管理人员除了薪酬等物质上的激励机制外,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比如,给他们提供一个具体详细的职业规划并为其提供发展平台;为他们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扩大其管理区域的范围以及其职责权限等。对于石油勘探、开采等技术人员,为其营造继续学习新技术的平台和机会;例会公开表扬,并作为优秀事迹在企业内部予以宣传等。对于基层的员工,则主要为其提供物质上的激励措施。比如,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
(四)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人文环境建设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成本控制,降低企业运营的内耗,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全员参与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部分,需要每一个员工参与到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因此就需要员工了解预算管理到底是什么,与自己的工作到底有哪些关系,自己在整个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根据某大型国有企业关于员工参与预算管理情况的调查数据表明,企业内部59.26%的员工不知道预算管理与自己的工作有什么关系,做不好又对自己的薪资影响有多大。以某石油开采企业为例,该企业以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支撑,有着完善的员工培训制度。在对员工的培训过程中,企业会从员工切身利益出发,使其了解到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个人和企业的重要性,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其工作的影响。与此同时,也使得管理层以及相关财务部门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中,员工的重要地位,真正的实现全员参与。此外,信息化建设下的全面预算管理,一方面需要提高财务人员关于信息化软件的操作应用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增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实力,以保证信息化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
四、结论
信息化基础上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控制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的成本耗费来说十分重要,不仅仅需要管理层以及相关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针对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不断完善,以达到健康运行的状态。
参考文献:
篇4
引 言:维持和创造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合理的战略规划和经营计划,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合理的平台来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通过财务信息化、利用现代化的智能工具对企业各种与财务相关的信息进行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利用和信息再生的过程,在整体信息管理上形成财务网络,通过IT来加强企业的财务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一、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1、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应该从核算型转向经营型,把收支记账型财务和利润导向型财务提升到经营增值型财务,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电算化替代传统手工记账。随着信息数据随着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充分的动态调整,推动财务流程再造,促进企业实行财务和业务协同, ,预算管理是集团企业战略管理工具,通过优化财务流程,与BPR伪usinessprDces!reengineerin目紧密集成,在BPM中完成战略目标的制定后,可以下达到预算系统中,指导后续预算的编制,使得预算流程真正成为以战略为核心的预算。
2、以预算管理中心为和各个承担不同预算责任指标的责任中心构成虚拟的信息网络组织,各个财务预算责任主体由实体化转为虚拟化,突破了企业传统的组织功能,建立虚拟的市场网络和交易行为,实行虚拟预算管理,以虚拟技术为手段,适应网络化时代企业信息快速变化的要求,在网络下实施的财务预算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和考核。各个预算责任中心和预算管理中心直接互动,交流信息,使得信息处理上更具敏捷性和快速反映能力,可视为信息平台组织结构扁平化)实现了优化的组织结构再造"减少中间管理层次,交易信息的处理可以与内部其他系统进行一个互动以及数据的及时更新,减少管理节点,降低管理成本,加快内部信息传递和决策速度。
在协同系统整体采用的企业信息网状管理图中,在同一系统中,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信息点,与这个信息点相管理的所有信息都被找到?全体员工共享知识和信息,互动协作"在整个流程的管理中,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对预算进行调整,如增减施工项目范围!设计变更!企业对整体运营的跟踪分析等,这些变化的因素和数据的差异,在信息系统中能够实时更新并体现,实行业务协同化管理"协同业务管理的目的就是需要所涉及到的相关点及时地对变化的因素做出反应"协同商务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强大的自定义功能,以适应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调整的需要,而无需进行最底层的开发,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二、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电力行业的绝大多数单位都已经普及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主要涵盖了帐务核算、报表编制、资产管理以及收人往来管理等多个方面,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得到提高"但是,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没有依赖网络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规划,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无法实施全面!实时!动态的监控。
1,全面预算信息化管理建设沿袭行政组织结构一一企业信息业务流程缺位
电力企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营多元,,规模庞大,所属企业、分公司、部门、项目遍布全国各地且地域分散,在预算管理上,不少电力企业除了增设一个预算管理中心来进行预算的日常管理外,仍然按照行政组织结构直线型或矩阵型结构来行全面预算管理,仅仅靠预算中心的几个人进行管理,而不是全员参加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模式主要采用自上而下,例如仅根据工程项目中标价,没有做具体的信息分析,盲目乘上固定比例来确定目标利润,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很难一致,为内部冲突造成了隐患;各个预算中心以各自的目标为主,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往往为争夺有限的资源,不顾企业的整体目标;信息无法共享,形成信息孤岛;信息膨胀,无法有效整过滤;息不能及时传输,且收发的数据容易产生堵塞。由于信息化管理组织建设的不足,导致内部管理资源和财务信息无法共享,企业整体业务协作无法有效开展,使得全面预算缺乏管理执行力。
2,部分电力企业财务软件尚未发掘,利用预算模式管理——财务信息业务流程缺位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数据是财务信息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对于一个数据失真、不完整或采集不及时的信息化系统,无论其功能多么完善,使用如何方便,都不会有任何意义。缺少完善的预算管理模块,财务整体信息化只能停留在核算和简单的管理水平上,无法迈出战略管理的实质性步伐。
结语:
电力信息化将由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向企业管理、经营和决策信息化发展;由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发展。电力行业竟争决胜的关键也将变为能否建立下一代的智能化协同电力信息网络,以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安全的运行、更高效益的应用。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无疑是智能化协同电力信息网络至为关键的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化成,佟岩等. 全面预算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篇5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10-02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对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控制,是企业实施目标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管理信息化为完善、发展和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创造了条件。
1 传统预算管理的局限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管理手段,在我国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强烈关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出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仍停留在编制年度生产计划和财务预算的水平上,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电子表格式的预算编制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主要表现在:①传统预算以财务预算为基础,不能做到“事前、事中控制”,仍只是“事后控制”;②预算编制周期较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可执行性差;③无法进行预算跟踪,及时分析预算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④预算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相互孤立,无法实现共享,影响决策准确性;⑤忽视长期目标,短期预算指标与长期企业发展战略难以适应,各期编制的预算衔接性差。
2 信息化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影响
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出版企业各方面的数据和流程指标,而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了企业的全部信息,能够整合数据与业务流程,实现企业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充分体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内涵。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载体,满足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
2.1 信息化实现了业务的经营考核与预算的编制控制的有机融合
从预算编制到经营活动,从会计核算到考核控制,信息化使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了计算机系统中,让各职能部门在信息系统中整合为一体,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从而实现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全面预算体系的建立,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业务运作。预算编制过程变得简单,编制周期大大缩短,预算实行情况得以及时分析,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2.2 信息化使预算管理成为一项基本管理制度,并成为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的行为导向
信息化管理克服了传统预算的不足,调整了组织架构,改造了业务流程,推动了预算管理由财务预算向全面预算管理转变,使预算管理成为出版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全面预算管理过程涉及出版企业各部门、各项具体业务的方方面面,信息系统既使预算成为引导和控制经济业务顺利流转的重要标准,又为预算与业务活动的差距分析提供了方便的技术支持。以全面预算为指导,有效提高了业务运作效率。信息化管理使每位员工都参与了预算的编制工作,使他们明确了自身工作目标,实时掌握自己的工作状况与预算的差距,使预算成为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的行为导向。
2.3 信息化使预算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构建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首先对组织机构的职能部门进行了结构重组,建立了负责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专职部门,负责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制定相关制度;其次构建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系统,在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明确各责任中心的预算考核体系和制度规定,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预算指标对比实现对业务活动的预测、监控和分析,预算的控制作用得以有效加强,使预算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3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在管理信息化条件下,全面预算管理方案包括:全面预算系统的制订、编制预算、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的分析与考评。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财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出版企业财务信息化的重点之一。
3.1 年度的预算管理工作
出版企业各业务部门结合上年度自身生产经营计划和市场发展态势,按照出版企业预算管理相关制度的要求和统一格式做好年度预算的编制,进行指标的分解与制定,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模块逐级上报。预算指标包括销售收入、费用情况、利润增长等指标。主要包括:①销售量预测。主要是根据历史产品销售数量,结合市场趋势和产品定价,制定下一年销售目标。②价格预测。主要是结合政府部门对教材等产品的限价、企业定价策略、当年的实际价格以及业务员对未来市场的预测等因素,进行价格预测。③出版物标准成本计算。根据销售量计划,结合出版生产工艺和物料单,计算出版物标准成本,并分析成本构成。④间接费用计划。由营销、财务、编务等销售和管理部门编制间接费用预算。
3.2 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
通过信息系统支持的预算模板和指标定义,实现预算的编制、审核、调整、汇总。通过财务业务系统的集成,在编辑、印刷、发行等核心业务流程实现对预算的实时控制。通过系统支持,实现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比较,提供深入细致的预算比对分析。
3.3 建立全方位的预算执行监控体系
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出版企业建立了全方位的预算执行监控体系,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加强企业管控的力度,加大财务监控力度,从事后稽核向事前控制转移。在信息系统中,预算管理的执行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在财务部门的参与和监督下,建立以各责任中心自我控制为主体的全方位监控体系。主要是:①预算执行监控渗透到各个业务过程、各个经营管理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真正做到精细化。②健全监控措施。既有事后的监控措施,又有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既有约束措施,又有激励手段。③与会计、审计等工作相结合,形成多道安保防线。既有财务指标设定、现金流量控制及会计报告信息的及时跟踪,又有会计检查、内部审计、人事委派等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经济发展与管理的需要是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每一次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带来了会计领域的深刻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已经面临全面的危机。在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等重要的价值特征方面已不能满足各方面的相关需求,因此必须借助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来改进会计系统。
1全面预算管理的定义
信息化会计系统的建立给企业会计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是解放了会计人员,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分析上,而且对原有的一些会计财务流程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预算管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化的会计系统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这些特点的总体表现是对现有的会计流程进行了彻底的再造,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平台。正是在这个统一的平台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实现了真正的融合,极大提升了预算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会计方法的应有价值。会计系统的信息化给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真正发挥了会计信息的战略支撑作用。
2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架构分析
预算管理系统提供了预算的编制与调整、预算的控制和预算的执行分析等涉及预算管理全过程的功能。支持企业从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投资预算筹资预算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现金流量表的全面预算编制过程,并通过预算方案的管理,使企业可以选出最佳预算方案,指导企业运营。
2.1系统初始设置
系统的初始设置就是对系统正常运行必要的基础资料、系统参数选项进行设置和管理。正确、全面初始化是成功应用预算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前提。预算管理系统的初始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础资料设置(公共基础资料、预算管理系统基础资料、预算管理相关的其他业务系统基础资料)、系统参数设置、用户管理和日志信息管理。企业应该根据自身需要和系统要求进行适当的初始设置。
2.2预算方案管理
预算方案定义了企业预算总括性的计划,例如年期跨度、是否全面预算、是否滚动预算等。根据系统参数中对“主预算”类型的设置,预算方案的编制还要区分不同的类型。具体的预算编制前,必须先制订预算方案,明确编制预算时应遵循的先决条件,包括提供的与该套预算有关的所有信息,然后才能进行责任预算的编制。编制责任预算时要严格遵守预算方案的规定。
2.3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形成企业各种具体预算数据的过程。它是预算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一切的基础定义都是为了预算编制的进行,而预算控制、责任分析等功能也是围绕预算编制实现的。
2.4预算调整
预算编制完成之后,预算作为企业未来一段时期生产经营的共同目标及准则,整个预算体系应该是严肃的、严谨的、共同遵守的。当然,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动、企业自身状况的调整,任何一个企业在实际的预算执行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调整和修正经营目标的情况,这些调整可能是定期的调整,如:中期调整;也可能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进行的。无论何种情况,在预算开始执行之后,任何对预算数据的调整和修订,都应该是受控制的,要保留调整痕迹并可追溯。预算调整功能可以实现按流程进行预算调整,并提供了相应的控制手段。
2.5绩效分析
绩效分析是完成各责任中心经营活动的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反映了责任中心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的差异情况。绩效分析的结果通过绩效报告进行反映。
3预算管理的目标
预算管理是以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为指导依据的,企业组织实施预算的目的就是通过预算各个环节的实现而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在进行预算是,以当前企业内部现有资源作为考虑的起点,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分析考核和调整,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的人力、物力等各项资源,从而以阶段性的方式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制定预算,组织预算管理包括预算业务目标和预算合规目标。
预算的合规性目标其实是要求企业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要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比如,企业在进行预算的编制时,要遵照法律的规定编制,一般都会在新的会计年度编制预算年度的数据,而不是随心所欲,随意确定预算编制的时间;预算的调整也要求符合法律的规定,预算管理是严肃的,不能随意调整和更改,只有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对于预算的合规性目标的确定还不是很清晰,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企业只能在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来完成企业的预算,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无形之中增大了企业的成本,一味的追求遵守相关制度,达到合规性的目标,会使企业预算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大大折扣。
由于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进行预算所需的信息是全面、及时、准确且透明的,企业的各项资源可以共享,因此企业可以在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作出预算,不论是预算业务目标还是预算合规性目标都可以有效的完成,一旦预算的执行违背或是超过预算,系统将会进行提示和预警,以此来提醒预算过程的顺利进行。
4预算管理的原则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就是跟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相比,也是有很大差距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大多数的企业在观念上不是很了解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大多数的企业虽然应用了互联网,日常业务处理中上下层也会运用网络进行,但是将信息化应用于预算管理方面的技术还不是很熟练,将其技术应用于业务的比例还不到一半,实施电子商务的更少,极少数企业应用了 ERP;由于我国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达到发达水平,各方面服务涉及到的领域和内容还不完善,需要得到更高的关注。软件供应商的推销宣传与政府的强制要求成为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盲目的进行,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没有一定的原则,那么建设信息化将会是空谈。信息化建设应做好整体规划,遵循一定原则,分阶段实施达到企业目标;不仅涉及技术装备的建设,而且涉及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相关人员的配备与培训,是一项复杂工程。
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全面管理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当今这样一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面临的需求、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方法都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必然要求建立新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与之相适应,同时企业预算管理的目标、原则和实现方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当今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使用全面预算管理来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于鹏.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浅析[J]. 中国市场,2015,07:74-75.
篇7
在启动仪式上,很多中小企业的负责人专程赶来了解此次活动的详细培训安排。记者采访了解到,很多中小企业的目的一方面是同与会的企业家交流信息化的经验,另一方面是想分享IBM、铭万这样在信息化建设中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经验介绍。
据悉,本次“电子商务推进工程”将由各方积极参与,实践并开创公益培训活动的新模式;“电子商务推进工程”由启动仪式和全国巡讲两部分组成;九月开始,将在全国47个城市内举办免费的电子商务培训,通过面对面的培训形式宣传《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同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顾问式咨询,普及电子商务知识,传播成功经验,推动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另悉,承办本次推进工程的知名企业IBM和铭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近期还将合作推出“八方通宝销售管理(SFA)”,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先进的一站式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文/李正强)
诺基亚携河南移动2.75G网络扩容
9月26日,由诺基亚公司提供GSM/EGPRS核心网、无线网络设备和技术支持,河南移动GSM网络第十二期扩容工程正式启动。据悉,这次扩容将利用2.75G网络新一代技术,河南移动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程完工后的容量达到4935万户,这意味着河南移动数据业务传输速度将达到473Kbps,将有效满足社会各界的通信要求。
据了解,河南移动用户现已突破2700万户,现有的网络处理能力只有3000万户――这已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河南移动的网络数据扩容势在必行。
篇8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企业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是时代必然的要求。在国家档案局了《关于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之后,不少学者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国际生产网络逐渐形成,为了获得全面可持续竞争优势,跨国企业需要进行知识创新、机制创新,这对承载着大量信息资源的档案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结合全球生产网络这一背景,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具体阐述。因此,本文根据全球生产网络的特点,剖析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对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构建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概述及问题提出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指在企业档案管理活动中,以给企业发展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服务为目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等技术,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开发。它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档案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可以及时、准确地为企业各部门提供有效的档案利用服务。自2000年邰晓彤、王玉霞在机电兵船档案发表的《浅谈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一文中,首次提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这个话题后,企业档案信息化开始受到了广大学者及企业界人士的关注[1]。例如,唐超嫦、张曼琴等人基于企业经营行业的不同,对其进行了分析[2][3];宋奇芳、黄荣等人对企业如何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建议[4][5];金楠、徐茹民等人针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6][7]。然而,纵观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关的文献,关于其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如何实施的研究却比较匮乏。
全球生产网络是当今经济形态发展的产物,是指跨国企业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把每个模块都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进而形成的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这种不断细化的分工体系也给企业档案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此,在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如何满足企业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是当今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必要性
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信息的及时获取与传递是企业有序运行的保障。作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信息的载体,企业档案实现从实体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是推动全球生产网络运行的前提条件,其具体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加速信息流动,促进全球生产网络资源共享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全球生产网络中各个研发、生产、销售机构的全球性分布特征,相关信息的及时获取是其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而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无法满足这一点,因此,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是时代必然的趋势。
其一,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扩大了信息的接收范围。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企业能够迅速地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络成员中采集信息,突破了地理上的限制。
其二,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实现信息资源及时共享。实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将捕捉于全球各地的信息及时地录入档案系统,供全球生产网络中有相关需求的成员共享。这种自动化、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式为全球生产网络构建了一个资源快速共享的平台。
(二)促进企业档案管理规范性,降低管理成本
企业档案管理涉及企业日常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档案采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多个环节。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成员分布在不同地区,难免会受到当地社会制度、管理文化、语言文字等因素影响,导致企业总部与成员机构之间的档案管理产生差别[8]。这不仅增大了档案统一管理的难度,也限制了档案资源在全球生产网络各个机构间的共享,而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则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一方面,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电子技术的采用,设定录入、整理、查询等模块,形成一个规范统一的档案管理模式,可以自动对录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提高了企业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方便企业总部与各机构之间的统一管理。
另一方面,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且利用档案的效率低下。而信息化的企业档案管理依托网络技术的进步,在企业总部形成档案数据库,网络成员通过权限验证便可自行登录系统查阅, 从而提升了企业档案利用率,也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三)实现档案管理转型,提供科学决策
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主要是关注企业发展历史,进行档案存储工作。而日新月异的市场动态以及全球生产网络特有的需求,都迫切需要档案管理进行转型,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2010年企业档案国际研讨会上,瑞士的罗氏集团、丹麦的马士基都提出了档案管理由面向过去,转为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必要性[9]。而这种转型目标的成功实现,离不开对企业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
首先,通过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及时采集整个生产网络的动态信息,为企业总部迅速把握市场动态、进行战略规划提供了依据。
其次,实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随时向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成员展示关乎企业文化的档案,有助于形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应用
从上文分析中可见,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为全球生产网络带来更大的协调效应。本节根据全球生产网络的职能结构,提出了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应的功能模块图,并以用例图的形式构建了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一)全球生产网络职能结构
全球生产网络是一种灵活的新型组织形式,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不再是简单的层级关系,而是表现为体系内部国际分工[10]。其职能结构的一般模式如下图:
图1 全球生产网络职能结构图
(注:图中P1,P2,Pi表示全球生产网络中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生产机构,D1,D2,Di,S1,S2……Si分别表示各地的研发和营销机构。)
(二)全球生产网络下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
根据前面小节分析的全球生产网络对企业档案资源的需求,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包含以下功能模块,如下图。
图2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功能模块图
1.档案录入
处于生产网络中的各个机构,需要及时地把信息录入档案系统。若信息以纸质形式出现时,可以通过电子扫描仪转成电子档案再导入系统,这将实现档案资料按统一的格式录入。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这个模块的设定中,应该遵循“唯一性”原则,即每份档案只能对应一个主题词。应该根据企业需要,按主题、部门等具体条目进行分类设定。如此一来,每份录入的档案信息都能准确地归类到所属的条目之下,方便之后的档案查阅。
2.档案更新
这一模块主要是面向企业档案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一方面,当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某些成员将新的档案信息录入系统之后,需要及时将其保存到数据库中,更新之前的数据库,从而能为网络中其他成员及时提供最新信息,为档案更新流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若有些录入系统的档案信息出现错误或偏差,需要将其改正或删除。企业总部在对录入的档案信息进行审核之后,若发现有错误,需及时对信息进行改正,然后再反馈给全球成员。
3.档案查询
这一模块是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指对档案的有效利用。通过前面两个模块的设定,形成了档案信息数据库,当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成员需要相应的档案信息时,档案查询功能能够帮助他们及时获取所需的资料。在这一模块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设定档案查询的检索模式,例如分为高级查询和简单查询,从而更利于使用者快速查阅到所需档案;二,若有些档案涉及到机密,应该根据用户权限管理的设定,对不同级别的用户公开不同密级的档案资料。
4.系统管理与维护
这一模块是针对系统管理员而设定的,主要是档案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用户管理、系统设置以及安全维护三个方面。
首先,用户管理。用户管理主要涉及权限控制和身份验证。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主要是对系统的用户及其权限进行管理。一般系统默认创建两个用户组,一个是管理员用户组,可以拥有系统的任何权限,对系统进行统筹协调。另一个用户组是公共用户组,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给他们的相应功能。在权限控制设定中,还需要设定权限使用的有效期,从而达到自动管理用户的目的[11]。身份验证是指对用户权限的承认与允许。用户在进入档案管理系统之前,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只有与系统中的身份数据相匹配时,才能进入档案系统,进行档案查询等活动。
其次,系统设置。在系统设置中,需要设定系统日志,通过日志管理,可以自动对访问过系统的所有用户的访问情况进行如实记录。同时,需要设定系统日志子系统,可以日志文件的保存时间视企业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六个月[12]。
最后,安全维护。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良好运行,但也带来了档案管理的安全问题。因为企业档案囊括了企业所有的信息,其中有些资料是企业的机密,如果管理不当,导致被他人窃取机密,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安全中心这个模块是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根据不同级别的用户,对一些机密档案进行密级划分。同时,在这个模块中,需要进行数据备份,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由一些意外突发事件引起的档案文件丢失问题。
5.档案分析
档案分析是针对企业总部而设定的模块,主要是为了发挥档案信息的“面向未来”的作用。在前文中也已经分析到,我们不应仅把企业档案看作是企业的历史,还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归纳预测功能。通过这一模块的设立,企业高层能够对档案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并根据相应软件,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为企业当前乃至未来的活动提供参考。如此一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够有助于企业及时地把握市场形势。
(三)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前面小节已经对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所需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具体介绍,为了更清楚地认识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作用,本节构建了一个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如下图所示。
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实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于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意义,并构建了一个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对当今一些企业档案管理的研究,笔者认为有效地应用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还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一)创新培训手段,完善档案管理员工知识结构
如今,企业对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认识逐步提高,逐渐增加了对企业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然而,企业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才,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操作能力,还需要拥有对档案信息的分析和开发利用能力。传统的档案管理人员由于知识结构老化等原因,不能较好地胜任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目前为止,既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熟悉全球生产网络管理的档案管理人员还比较缺乏。因此,在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上,企业应改变传统单一的业务知识培训模式,以培养员工的信息分析利用能力、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能力、网络环境下系统运行维护能力为目标,探索综合性的培训机制,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同时, 还可以通过建立一套激励机制, 如支持档案管理创新的奖励机制或用人机制,来激发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二)健全管理制度,提高档案资料安全系数
实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档案资料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作用的发挥,然而,这同时也引发了档案管理的安全问题。若档案管理系统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导致部分关乎企业机密的档案信息泄露,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近年来,企业员工流失率比较高,跳槽现象非常频繁,这也带来了企业商业机密的泄露问题。因此,一方面,亟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新形式下的档案管理制度,推动档案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企业应该从内部管理入手,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来防止档案资料的泄露。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实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积极意义,并探讨了一个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企业总部对整条价值链的控制,发挥档案资料的动态预测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信息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及时传递,形成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实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如何结合具体实践,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效用最大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邰晓彤,王玉霞.浅谈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2000(2):p35~36.
[2]唐超嫦.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建材与装饰,2009(10):p33.
[3]张曼琴.档案信息化标准研究综述[J].办公自动化,2011(16):p27~28.
[4]宋奇芳.浅谈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企业管理,2010(18):p169.
[5]黄荣.浅谈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南方论刊,2012(8):p84~86.
[6]金楠.浅析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9): p199 ~200.
[7]徐茹民.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城建档案,2012(12): p36~38.
[8]韩晶.试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05(5):p86~88.
[9]王岚.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档案管理新理念[J].机电兵船档案,2011(1):p6~8.
篇9
另一方面,信息化程度低,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未下沉至生产经营一线的现状又导致线下信息采集工作繁重,预算管理效果不理想。本文以全面预算管理系统HYPERION的实际应用为例,分析说明信息化技术对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难点的解决方法。
一、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难点
(一)项目参与单位多,时间跨度大导致不确定性增加
1、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单位众多
以矩阵式组织形式为例,横向维度,项目经理对项目总体负责,组建项目组管理项目的整体运行。纵向维度,包括公司机关职能部门及负责不同专业的分公司;其中分公司组织维度包括分公司机关、项目组、提供公共服务的车间、站、队。
各层级预算编制使用的资源价格及数量是否合理将大大影响预算的准确性;同时,由下而上繁琐的计算、汇总也容易导致预算准确性降低。
2、项目周期长,时间跨度大导致不确定性增加
建筑施工企业承揽的主要是轮船、飞机、公路等大型工程项目,项目周期一般一年到三年,甚至超过三年,项目执行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对项目执行均有影响。
周期长的特点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项目计划,因此项目预算也相应发生变化。
(二)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口径不一致
经营预算,又称工程造价,主要用于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按照资源消耗量*定额单价方法确定,主要科目划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规费和税金。
财务预算,主要描述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情况,具体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
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科目名称及科目内容上均有差异,企业业务部门按照经营口径进行投标报价、项目全生命周期预算编制、分解、执行,财务部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求业务部门按照财务预算口径编报项目年度预算。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之间缺乏转换标准直接影响企业年度预算准确性。
(三)预算执行监控滞后
良好的预算控制应当是在业务发生之前进行的,如,签订合同之前,应首先核实是否有预算并履行预算启动程序,无预算或超预算按照规定审批程序进行追加或调整后才能开展业务。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本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人工手段进行预算监控往往由于数据收集不全面导致预算事前控制流于形式。
(四)预算分析缺乏深度
建筑施工行业是一个大数据行业,要做好预算分析,首先要有大量的数据支撑,包括业务数据、财务数据;预算数据、实际执行数据;历史数据;标杆企业数据;相关的行业和经济环境变化的数据等。
信息化程度低导致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预算分析深度不够、维度较少,难以为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
(一)搭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面预算一体化管理
1、内容标准化
实施HYPERION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后,预算管理表单将涵盖参数与核心指标预算、报表预算、业务预算、经营预算、专项预算、资金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等全部内容。年度预算目标由战略规划、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预算目标逐级分解形成。
2、组织全覆盖
项目实施范围包括企业集团各职能单位、项目组、分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组织单位下沉至基层业务单位,即车间、站、队。
3、做好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对接准备
HYPERION系统实施功能范围包括HYPERION PLANNING、HYPERION ANALYZER和HYPERION REPORTS,实施后,实现线上年度预算的编制、滚动预测、执行分析及年度预算调整。
年度预算作为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具体体现,向上应与企业战略规划、项目全周期预算衔接,向下应与预算执行监控平台衔接,实际执行数据需要从ERP系统中获取,因此,系统实施时应做好与以上系统的接口准备工作。
(二)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相互衔接,实现项目预算到财务预算的过渡
以SAP科目为基础,重新梳理经营科目与财务科目,建立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在系统中固化该对应关系及分摊规则,实现业务人员按照经营预算口径编制工程项目预算,通过系统转换,自动输出财务预算。
(三)完善预算监控平台,提升经营决策支持力度
由于HYPERION系统不具备预算执行实时监控功能,因此,企业可以在已有的管理平台,如,付款审批平台基础上,完善预算监控功能。
完善后,该平台应与相关信息系统建立对接关系,实现从HYPERION中抽取预算数,从ERP中抽取实际发生数,通过系统计算预算累计发生额,分析对比预算完成进度,进行预算内事项启动、无预算或超预算的审批,实现预算事前监控。
(四)运用系统分析功能,提升预算分析能力
通过HYPERION系统自带的分析模块,在系统中自动进行计算并进行明细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标杆分析、仪表盘分析等。
除此之外,系统的ADD-IN功能与EXCEL的结合使用,可以实现在EXCEL中对多维预算数据上卷、下钻、切片、切块等各种分析操作,使用简便灵活,为预算分析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
三、总结与思考
身处大数据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通过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使建筑施工企业预算工作从繁重的手工编制事务中解放出来,在整合、积累企业经营数据、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加强预算分析水平,建立起科学的预算编制和管理平台,更好地支持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作者单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篇10
二、大数据的特征
(一)数据的规模庞大
大数据不仅指其数量的庞大,而且其采集、处理及用来分析的相关信息的范围也很庞大。以往人们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通过随机抽样获取少量样本数据来近似推测描述事物整体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大数据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应用,人们可以冲破传统理论、传统数据处理技术的限制,使样本数据的规模逐渐接近事物的整体数据。
(二)数据的种类繁多
大数据不再是单一的格式,而是多样性的格式。其不仅包括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如原有的文本数据,还包括复杂多样的非结构化数据,如音频、视频、图像、表格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多样的非结构化数据是由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不断产生出来的,它很难用传统的数据库来表达,同时数据的来源也多种多样,如电子商务、微信、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等,都可以作为数据采集的来源,因而大数据应运而生,所以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在于其不仅能处理巨量结构化数据,而且还能处理种类繁多规模庞大的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能够关注很多以往不能够关注的细节信息,体现了不同于传统数据处理的优势。
(三)数据的价值密度低
大数据一般不采用传统的统计抽样处理,而是保持数据原貌,采集格式多样的事物的整体原始数据,这样会有很多与其不相关的信息数据,看似数据价值密度较低,也会降低信息的使用效率,但如果把海量的数据集中起来,运用数字技术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蕴涵的商业价值。
(四)数据的处理速度快
由于种类多样的数据不断产生,使采用的数据规模越来越庞大,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不仅不能给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帮助,还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必须加大对数据的处理速度,才能体现出数据的价值。大数据具有“一秒定律”的处理速度,能不断地随时提供使用者需要的数据分析结果,保证了数据价值的时效性,这是与传统数据处理技术关键的区别,与传统数据处理技术相比,也是其优势所在。
三、大数据的技术支持
(一)互联网
大数据依赖互联网实现对数据的巨量贮存、对数据的高速传输及对海量数据的处理,所以互联网高速发展才使大数据变为可能,它是大数据技术的基础,没有互联网就不可能有大数据。
(二)云计算
网络计算是云计算基础,云计算给各种网络功能供应硬件、软件、存储、架构等服务的计算系统,它能以“一秒定律”速度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如果把大数据的各种应用比喻为汽车,那么云计算就是使汽车能快速行驶的高速公路,使大数据应用发展变为可能。
(三)物联网
物联网就是通过激光扫描、红外感应和射频识别等传感设备把事物对象与网络联结,即通过这些传感设备来采集事物对象的光、声、热等相关信息,传给互联网从而达到对事物对象的智能识别、随时定位与跟踪的目的。因此物联网会产生巨量的、复杂的、种类多样的信息数据,其中既包括大量的结构化数据,也包括巨量的种类繁多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数字、文字、图片、视频等,是大数据的重要来源和技术支持。
(四)社交网络
人们利用社交网络如电子邮件、微信、微博、论坛、QQ等社交工具实现了远程沟通,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及时,这些交流信息由最初的文字、数字的结构化数据信息,到?F在的更多非结构化数据信息,如语音、图片、视频、位置等,这些复杂的大量信息数据传播迅速,也成为大数据的来源和技术支持。
四、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控制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云计算技术也迅猛成长,数据量几何级的增长,一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捷,另一方面给企业会计信息安全带来了风险。
(一)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信息安全类型分析
1.网络安全。大数据企业会计信息与网络技术具有密切的联系,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沟通、互动和数据都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因此利用此技术窃取企业网络信息的违法活动日渐猖獗。
2.系统安全。大数据企业会计信息的生成、处理、传输和共享都离不开云计算平台系统,此系统中任何载体的安全受到攻击,都可能对其信息安全构成不可挽回的不利后果。
3.个人设备安全。个人设备是大数据会计信息的外部延伸,若不法分子或黑客对个人设备进行攻击,可能获得操作会计信息的权限,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安全。
4.数据安全。企业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借助大量数据的存储、传输、分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二)大数据应用时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风险表现
1.信息系统风险。大数据的应用会促进企业信息化飞速发展,此时的信息系统结构为网络格式化分布,呈高度集成化模式,此结构有利于快速采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并加快输出信息的速度,使企业整体运转流畅,办公效率大大提高。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计算机系统仍然会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当计算机系统硬件或软件出现故障时,常常会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丢失,严重时会引发会计信息系统的瘫痪。
2.业务及数据存储风险。电子数据常常存储于硬盘等磁性介质,数据易被修改且不留痕迹,修改后被覆盖的数据不能再被还原,这种特性已成为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弱点。工作人员任何的误操作就会在无形中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为数据被修改后,会覆盖原有的数据,新的数据经过信息系统的加工处理,会传输给下一个使用者。错误的数据或不完整的数据一旦被信息系统接收并传输使用,后期产生的数据都会是错误的或不完整的,这会造成严重的财务风险,会直接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还有,磁性介?|容易受外界环境磁场变化影响,如遇不利情况经常会出现紊乱现象,进而导致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混乱。
3.会计信息面临着黑客攻击的危险。大数据下企业会计信息由于规模庞大,易被发现和受到进攻,容易成为黑客目标,且其包含各方面的敏感信息更多,涉及范围更广,应用价值也更大,这些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源,一旦被黑客攻击成功,会给黑客带来足够的信息资源和收益,高收益的回报会吸引更多的黑客的攻击,从而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
4.行业竞争风险。行业竞争风险主要指行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一些企业雇佣网络黑客利用网络非法侵入竞争对手信息系统,窃取对方企业信息数据资源和知识产权数据。有的还专门雇佣黑客在对方不知不觉中篡改对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或者破坏对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造成对方信息系统的混乱和瘫痪,给敌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大数据的应用,使企业会计信息化更多依赖于网络,企业信息一旦泄露,将会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企业将无法挽回。根据以往案例分析,大多数企业的泄密事件都与内部员工有关,企业一定要做好内部控制,防止里应外合导致企业机密泄露。
5.企业面临商业机密泄漏的风险。大数据下企业信息源于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记录存档、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等信息,且其所有信息集中贮存,这种集中贮存方式加大了企业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因为其中隐含大量的企业资源记录,如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客户信息、第三方企业信息、财务管理数据和个人隐私等,若企业信息数据被滥用,则容易损害本企业以及第三方企业信息相关人员人身安全。
6.网络病毒危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电脑病毒不单单靠U盘等磁性介质传播,更多是依赖网络传播。因为靠U盘等磁性介质传播速度较慢,而靠网络传播则速度极快。因此一旦某电脑感染病毒,它不仅能传染给整个企业信息系统,还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到远方的共享信息平台的其他信息系统。另外,现有病毒都比较隐蔽,并不是一感染就发挥作用,而是会隐藏很长时间,有的病毒甚至可通过特定程序而受到激发。因而在整个信息系统中,只要有一台电脑没有彻底杀灭病毒,共享信息平台的整个信息系统就都会受到病毒的威胁,所以信息系统及企业在网络病毒防控方面应不断加强防范。
7.企业会计信息存储和传递面临着攻击危险。云会计的安全问题不仅会发生在企业会计信息通过网络向云端传输的阶段,还会发生在企业会计信息在云端的存储阶段。以往企业内部传输信息,只要运用简单加密物理措施和相关制度就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安全,但云会计下企业在向云端传输企业会计信息时必须通过网络,因此很容易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网络上的攻击,而使会计信息被盗窃、截留和篡改。另外,企业信息在云端信息系统中以虚拟化分布式方法存贮,企业并不能获知本企业会计信息贮藏位置,又受制于云会计服务商,不法分子会对云端的信息系统发起攻击而盗取信息资源或篡改信息使企业遭受信息无法恢复而带来的损失。大数据下巨量企业信息的存储和传输都会成为高级病毒木马能够持续攻击的载体。随着病毒程序设计方法的不断改进,高级可持续攻击成为现如今主要的病毒攻击方式,其匹配程序特征不能被实时检测出来,因此现有数据信息安全分析工具并不能对其实时检测并给予有效清除。
五、大数据背景下云计算在会计应用时面临的两大困境
篇11
1.1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概念
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简单的说就是通过项目工程信息化管理软件的方式,将计算机网络作为传输的媒介,以此来实现对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储存等作用,这对企业的发展与信息工程的健康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信息数据的采集与使用效率,进而达到对信息数据的系统化与科学化管理,在实际运用的环节中,其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高效的对数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1.2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应用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中将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的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其所产生的重要性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全面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加强文献记录与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准确的数据更是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也可以加快不同项目信息之间的资源共享,进而提高沟通的效率,帮助相关的监管工作人员加强对项目状况的了解。最后,计算机网络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更是加强了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对资源高效配置与科学分析,降低不必要的风险,并使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2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2.1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效果
(1)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为企业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方面提供了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对较快,其在全球范围的覆盖率较大,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对项目工程信息化进行管理与监控,将工程系统与外部动态变化的信息进行联系,进而呈现出更为完善的信息通道,为资源的交流与使用提供便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传统企业信息管理的时间、空间束缚,让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对信息进行快速的整合与利用。(2)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业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依据,由于项目工程自身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繁多,对其进行系统整理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如果通过传统的方式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问题,为企业信息安全也,埋下安全隐患。而项目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则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系列的问题,并提高工程信息处理的质量。(3)实现了工作的高效化,由于项目工程师在循序渐进的规律下开展的,所获取的信息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大,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可以对信息进行系统的处理,保障信息使用与操控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不同环节之间的协作奠定基础,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2.2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不足
(1)项目组织与地点通常是临时决定的,所以个别项目受到网络通信条件的影响,难以将网络工程信息化进行充分的运用。计算机网络工程信息化是在计算机硬件与网络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就与个别偏远地区的条件存在偏差,导致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存在较大的难度。(2)我国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是信息化管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对不同领域信息化管理进行规范,缺乏有序化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很多企业在对相关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比较侧重与适用于自身的软件,造成不同企业之间软件交互性较差,难以保障项目信息资源的高效共享,不利于信息的流通。(3)企业在对软件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会为了自身商业机密与利益方面考虑,对计算机类平台产生排斥的心理,所以在实际企业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在企业个别方面的普及效率较差,应用效果有限。
3优化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3.1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从业人员自身的信息化意识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工程的应用效果,所以应该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起网络技术素养,这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自身信息化观念较为必然,所以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定期的教育与宣传来使其明确信息化的优势,并通过实际工程运用的方式来证明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明确其优化信息资源配置、降低风险与消耗以及提高工作效率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特点。
3.2注重对基础设施的完善
信息化建设需要具备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所以企业应该不断的完善互联网平台,实现办公的自动化,进而优化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为企业数据传递与信息交流提供便利。还需要建立以企业本部为主要核心的网络通信系统,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等等,以此来提高企业运转的效率。
3.3制定统一的规范
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在我国各大企业均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但现阶段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常见,这就要求企业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并制定统一的规范,以此来对软件管理系统进行管理,避免市场的恶性竞争,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4结语
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其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提供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只有实现企业工程项目的管理,才能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传统的财务信息化,功能较单一,基本围绕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加工、整理,汇总为专业的财务报告对外报送,报告结果偏重最终整体经营财务成果,对精细业务过程的指导性不明晰。而基于以财务信息化为核心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则是将企业全部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形成一个大型的企业信息数据库,将财务数据与各环节业务数据进行串联对接,以形成及时、有效、针对性的信息,供经营者、决策者使用。
三、实施全面信息化的意义
(一)拓展了财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
实现企业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有利于企业的各类信息加以集成,并以数据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企业管理层精细化挖掘企业各环节潜力。同时也打破了经营管理时间空间上的界限,特别是对于集团化、多层级的企业管理者而言,能更加及时有效的获得信息并加以处理决策。
(二)便于全流程管控,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全面信息化管理,可实时动态监控各生产流程,将生产、消耗、质量、效率等相关指标与财务数据进行无缝对接,适时引入自身历史数据,期望目标数据、行业标杆数据等进行比较、控制、调整。以达到调整工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目的。
(三)有利于整合资源
从人员结构上,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效率,各层级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工作协同性大幅提升。可达到优化岗位结构,减员增效目的;从资金使用上,便于集团化资金集中调配,有效降低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降低资金成本;从商品流通上,可时时监控库存情况和物流信息,以达到降低存货资金占用的效果。
(四)细化成本构成,精确市场定位
信息化的全面运用,可以精分每种产品的成本构成,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同时可对不同产品进行准确定价,做好市场细分,进而可指导企业把握产品的发展方向。
(五)加强财务监管、有效风险管控
健全企业投资、筹资、担保、资金收付、物资采购、生产销售、存货管理、固定资产、工程建设、工资薪金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将日常运营的各项业务数据都通过系统信息化方式进行记录,再通过对财务数据的收集,对比、分析,有效管理,对不规范的交易及时进行预警,控制经营风险。
(六)有利于数据材料的保存完整,可追溯
随着企业的发展,拥有庞大的信息群,以传统的方式保存数据,有规模上的限制,且查找起来也不便捷,各类信息间的关联性也不明晰,不完整。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保存,则可以建立以财务数据为中心,串联整个经营网络的数据信息流。
四、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不够。
目前虽然多数企业都在实行会计信息化管理,但多数还停留在完成会计记账,快捷编制记账凭证,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查询会计信息等简单性操作上。实际并未真正实现“核算型”向“决策型”转变,为经营决策分析提供支持尚显薄弱。同时各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也有待强化。信息化管理不应只是财务系统单一模块或几个模块的独立信息化,而应是涉及了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利益需求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是自上而下全流程的信息集成。而许多企业职能部门间创新意识不强、对信息化的接受意愿不强,往往为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设置了障碍。
(二)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甚至信息失真
由于企业的经济数据涵盖了产、供、销、存各个环节,包含资金流、工艺流、物流、信息流等等,数据种类繁多,信息量庞大,因此在传递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完整、不对称、断裂、缺失,甚至人为调整,提供虚假信息。这样得出的财务信息往往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从而影响决策者进行正确有效的决策,甚至误导决策。
(三)适用的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能力受限
因企业自身因素限制,往往没有专门的网络信息化构建团队,不能有针对性的自主开发一套适用性强的信息处理应用程序,而直接购买的相关信息系统要么价格高昂,要么只能满足通用化功能,不能满足贴合个体需求的信息处理功能。
(四)缺乏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员
全面信息化是以财务信息化作为核心,这就对要求企业培养高端复合型的财务人才,财务人员的素质影响着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水平,而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思想相对保守,创新意识不强,对财务工作的理解还停留在只要“做好账、管好钱”的理念上,对财务软件、办公管理软件的学习不够,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薄弱。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全面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具有全局意识,增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自上而下,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层层关联。除了在硬件上保证之外,各级领导的创新理念和贯彻执行力也尤为重要,否则全面信息化就会成为一纸空话。
(二)加强各级信息化管理意识,完善相应制度提升执行力
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监督、评价制度体系,以制度推动和制约信息化过程的严格规范执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弱化人制在管理中的影响,确保信息全面、真实、有效。
(三)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从理念、人力、资金等方面大力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支持。企业可自行建立一套全维化信息系统,可对整个经营环节进行管控,做到信息真实,可时时传递,可前后追溯。或者直接选择已成熟的软件,但必须根据自身需求、管理的重点进行分析选择,避免软件的植入水土不服。要实现全面信息化,对信息平台的要求较高,需要信息系统开发具有稳定性、安全性、自测功能、且有一定前瞻性。以满足未来经营环境、经营需求的变化。从一般通用性转向针对性。
篇13
作为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云计算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出现,传统指标评估体系不能全面地评估云计算模式下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决策管理者急需构建新模式下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在郭春丽等研究论文基础上,添加及更新了17项云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标,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来评估湖南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和水平。上述指标较全面地包涵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方面情况,如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能力、企业信息化响应速度、企业绩效、信息技术对决策的支持状况、企业信息化安全水平等方面,可帮助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较真实地全面的测量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