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知识点整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欧姆定律知识点整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欧姆定律知识点整理

篇1

一、整理知识体系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主要分:力、热、电、光、原子五个部分.综合复习中,既可以根据各部分的内容特点,分别整理出各自的体系或主要线索,也可以不受传统的五部分限制,重新归纳、整理。例如,高中物理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大单元(物理实验与物理学史单元除外)。

(一)力和运动

物体的运动变化(包括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与受力作用有关。其中力的种类计有:重力(包括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安培力和洛舍兹力)以及分子力(包括表面张力),核力等。每种力有不同的产生原因及其特征。物体的运动形式又可分为:平衡(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匀变速运动(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斜抛)、匀速圆周运动、振动、波动等。每一种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理条件及基本规律(或特征)。力和运动的关系以五条重要规律为纽带联系起来。

(二)功和能

1.功重力功、弹力功、摩擦力功、浮力功、电场力功、磁场力功、分子力功、核力功。

2.能注意不同形式的能及能的转换与守恒。

3.功能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

(三)物质结构

(四)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现行高中物理有关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有:声现象(乐音、噪声、共鸣等多、静电技术(静电平衡、静电屏蔽、电容储电等)、交流电应用(交流电产生、特征、规律、简单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及其连接、变压器,远距离送电等)、无线电技术初步(电磁振荡产生、调制、发送、电谐振、检波、放大、整流等)、光路控制与成像(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基本光学元件特性及常用光学仪器)、光谱与光谱分析、放射性及同位素、核反应堆等。经过这样的归纳、整理,全部高中物理知识可浓缩在几张小卡片纸上,便于领会和应用。

Ⅱ、归纳思维方式

分析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有两种: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是从已知量着手,根据题中给定的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顺流而下”,直到把待求量跟已知量的关系全部找出来为止。

分析法则“逆流上朔”。从题中所要求解的未知量开始。首先找出直接回答题目所求的定律或公式。在这些关系式电。除了待求的未知量外,还会包含着某些过渡性的未知量。然后再根据这些过渡性来知量与题中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引用新的关系式,逐步上朔,直到把所有的未知量都能用已知量表示出来为止。有些问题(如静力平衡问题等),它的物理过程并不能很明确地分成几个互相衔接的阶段或者各个过程中的未知量互相交织,互有牵连,此时常可以不分先后。只根据问题所描述的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列出用某个状态(或过程)有关的独立方程式,联立求解。原则上,任何一个题目都可以从这两种思维方式着手求解。值得注意的是,解决具体问题时,不必拘泥于刻板的程式,而是应该侧重于对问用中所描述的状态(或过程)的分析推理,着力找出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以此为突破口下手.同时应联合运用其他的思维技巧,如等效变换,对称性、反证法、假设法、类比、逻辑推理等。

Ⅲ、综合数学技巧

运用数学技巧,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总体上要求能运用数学工具和语言,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问题进行推理、论证和变换;处理实验数据;导出球验证物理规律;进行准确的演算等。就解决某帧体的物理问回而言,要求能灵活地运用多种数学工具(如方程、此例、函数、图象、不等式、指数和对数、数列、极限、极值、数学归纳、三角、平面解析几何等)。综合复习中可全面概述其在物理中的典型应用,并侧重于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包括识图、用图、作图)、以及运用数学递推方法从特解导出通解等。必须注意,运用数学仅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有力的工具,侧重点还是应放在对问题中物理内容的分析上.对大多数能从物理本质上着手解决的问题,一般不必要求作严格的数学论证。

Ⅳ、检查知识缺陷

整理体系、抓住主线索后,还需做好检查知识缺陷的工作。应注意自觉看书,尤其不能疏忽那些应用性强、包含(或隐含)着物理内容的“知识角落”。如对某些实验的装置、原理的理解;某些自然现象的解释;物理原理在生产技术上的应用以及与高中物理有关的科技新动态和重要的物理学史实等.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戏迷恋于复习资料中,往往会在这些方面失分。如以往考试中解释太阳光谱中暗线的形成);分光镜的结构;低压汞蒸汽光谱;三相变压器及超导现象;直线加速器;日光灯接法;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等。在综合复习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热学辅导

热学包括分子动理论、热和功、气体的性质几部分。

一、重要概念和规律

1.分子动理论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说明:(1)阿伏伽德罗常量NA=6.02X1023摩-1。它是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有很重要的意义;(2)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或气体)里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本身的运动。它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粒碰撞的不均匀所造成的。因此它间接反映了液体(或气体)分子的无序运动。

2.温度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它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效果的反映,具有统计的意义,对个别分子而言,温度是没有意义的。任何物体,当它们的温度相同时,物体内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由于不同物体的分子质量不同,因而温度相同时不同物体分子的平均速度并不一定相同。

3.内能

定义物体里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决定因素:物质数量(m).温度(T)、体积(V)。改变方式做功――通过宏观机械运动实现机械能与内能的转换;热传递――通过微观的分子运动实现物体与物体间或同一物体各部分间内能的转移。这两种方式对改变内能是等效的。定量关系E=W+Q(热力学第一定律)。

4.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旯它产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必须注意:不消耗任何能量,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利用热机,要把从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的内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也是不可能的。

5.理想气体状态参量

理想气体始终遵循三个实验定律(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的气体。描述一定质量理想气体在平衡态的状态参量为:温度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体积气体分子所占据的空间。许多情况下等于容器的容积。压强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碰撞器壁所产生的。其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器壁单位面积上所受气体分子碰撞的总冲量。内能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理想气体的内能仅与温度有关。

6.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实验定律

玻意耳定律:PV=恒量;查理定律:P/T=恒量;盖?吕萨克定律:V/T=恒量。

7.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T=恒量

说明(1)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某个状态,对应于P一V(或P-T、V-T)图上的一个点,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相当于从图上一个点过渡到另一个点,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如从状态A变化到B,可以经过的过程许多不同的过程。为推导状态方程,可结合图象选用任意两个等值过程较为方便。(2)当气体质量发生变化或互有迁移(混合)时,可采用把变质量问题转化为定质量问题,利用密度公式、气态方程分态式等方法求解。

二、重要研究方法

1、微观统计平均

热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其宏观特性都是大量分子集体行为的反映。不可能同时也无必要像力学中那样根据每个物体(每个分子)的受力情况,写出运动方程。热学中的状态参量和各种现象具有统计平均的意义。因此,当大量分子处于无序运动状态或作无序排列时,所表现出来的宏观特性――如气体分子对器壁的压强、非晶体的物理属性等都显示出均匀性。当大量分子作有序排列时,必显示出不均匀性,如晶体的各自异性等。研究热学现象时,必须充分领会这种统计平均观点。

2.物理图象

气体性质部分对图象的应用既是一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利用图象常可使物理过程得到直观、形象的反映,往往使对问题的求解更为简便。对物理图象的要求,不仅是识图、用图,而且还应变图一即作图象变换。如图P-V图变换成p-T图或V-T图等。

3.能的转化和守恒

各种不同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这是自然界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指导我们分析研究各种物理现象时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本讲中各部分都有广泛的渗透,应牢固把握。

三、基本解题思路

热学部分的习题主要集中在热功转换和气体性质两部分,基本解题思路可概括为四句话:

1.选取研究对象.它可以是由两个或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或全部气体和某一部分气体。

(状态变化时质量必须一定。)

2.确定状态参量.对功热转换问题,即找出相互作用前后的状态量,对气体即找出状态变化前后的p、V、T数值或表达式。

3、认识变化过程.除题设条件已指明外,常需通过究对象跟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确定。

4.列出相关方程.

光学辅导

光学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几何光学(又称光线光学)是以光的直线传播性质为基础,研究光在煤质中的传播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物理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一、重要概念和规律

(一)、几何光学基本概念和规律

1、基本规律

光源发光的物体.分两大类:点光源和扩展光源.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扩展光源可看成无数点光源的集合.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几何线.光束通过一定面积的一束光线.它是温过一定截面光线的集合.光速――光传播的速度。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恒为C=3×108m/s。丹麦天文学家罗默第一次利用天体间的大距离测出了光速。法国人裴索第一次在地面上用旋转齿轮法测出了光这。实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虚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发实际光线的延长线形成的。本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完全照射不到光的暗区.半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有部分光可以照射到的半明半暗区域.

2.基本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先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2)光的独立传播规律光在传播时虽屡屡相交,但互不扰乱,保持各自的规律继续传播。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线、人射线、法线共面;反射线与人射线分布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线、人射线、法织共面,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对确定的两种介质,入射

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介质的折射串n=sini/sinr=c/v。全反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A,sinA=1/n。

(5)光路可逆原理光线逆着反射线或折射线方向入射,将沿着原来的入射线方向反射或折射.

3.常用光学器件及其光学特性

(1)平面镜点光源发出的同心发散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得到的也是同心发散光束.能在镜后形成等大的、正立的虚出,像与物对镜面对称。

(2)球面镜凹面镜有会聚光的作用,凸面镜有发散光的作用.

(3)棱镜光密煤质的棱镜放在光疏煤质的环境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经棱镜后向底面偏折。隔着棱镜看到物体的像向项角偏移。棱镜的色散作用复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4)透镜在光疏介质的环境中放置有光密介质的透镜时,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透镜成像作图利用三条特殊光线。成像规律1/u+1/v=1/f。线放大率m=像长/物长=|v|/u。说明①成像公式的符号法则――凸透镜焦距f取正,凹透镜焦距f取负;实像像距v取正,虚像像距v取负。②线放大率与焦距和物距有关.

(5)平行透明板光线经平行透明板时发生平行移动(侧移).侧移的大小与入射角、透明板厚度、折射率有关。

4.简单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和眼睛

(1)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在。u

(2)照相机是凸透镜成像在u>2f时的应用.得到的是倒立缩小施实像。

(3)幻灯机是凸透镜成像在f

(4)显微镜由短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长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物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经物镜成实像于目镜焦点内很靠近焦点处。再经物镜在同侧形成一放大虚像(通常位于明视距离处)。

(5)望远镜由长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辕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极远处至物镜的光可看成平行光,经物镜成中间像(倒立、缩小、实像)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恰位于目镜焦点内,再经目镜成虚像于极远处(或明视距离处)。

(6)眼睛等效于一变焦距照相机,正常人明视距约25厘米。明视距离小子25厘米的近视眼患者需配戴凹透镜做镜片的眼镜;明视距离大于25厘米的远视25者需配戴凸透镜做镜片的眼镜。

(二)物理光学――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发展过程

(1)微粒说(牛顿)基本观点认为光像一群弹性小球的微粒。实验基础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困难问题无法解释两种媒质界面同时发生的反射、折射现象以及光的独立传播规律等。

(2)波动说(惠更斯)基本观点认为光是某种振动激起的波(机械波)。实验基础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①个的干涉现象――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条件两束光频率相同、相差恒定。装置(略)。现象出现中央明条,两边等距分布的明暗相间条纹。解释屏上某处到双孔(双缝)的路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半个波长的偶数倍)时,两波同相叠加,振动加强,产生明条;两波反相叠加,振动相消,产生暗条。应用检查平面、测量厚度、增强光学镜头透射光强度(增透膜).

②光的衍射现象――单缝衍射(或圆孔衍射)

条件缝宽(或孔径)可与波长相比拟。装置(略)。现象出现中央最亮最宽的明条,两边不等距发表的明暗条纹(或明暗乡间的圆环)。困难问题难以解释光的直进、寻找不到传播介质。

(3)电磁说(麦克斯韦)基本观点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实验基础赫兹实验(证明电磁波具有跟光同样的性质和波速)。各种电磁波的产生机理无线电波自由电子的运动;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x射线原子内层电子受激发;γ射线原子核受激发。可见光的光谱发射光谱――连续光谱、明线光谱;吸收光谱(特征光谱。困难问题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4)光子说(爱因斯坦)基本观点认为光由一份一份不连续的光子组成每份光子的能量E=hν。实验基础光电效应现象。装置(略)。现象①入射光照到光电子发射几乎是瞬时的;②入射光频率必须大于光阴极金属的极限频率ν。;

③当ν>v。时,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④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无关,只随着人射光灯中的增大而增大。解释①光子能量可以被电子全部吸收.不需能量积累过程;②表面电子克服金属原子核引力逸出至少需做功(逸出功)hν。;③入射光强。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多,产生光电子多;④入射光子能量只与其频率有关,入射至金属表,除用于逸出功外。其余转化为光电子初动能。困难问题无法解释光的波动性。

(5)光的波粒二象性基本观点认为光是一种具有电磁本性的物质,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运动规律显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显示粒子性。实验基础微弱光线的干涉,X射线衍射.

二、重要研究方法

1.作图锋几何光学离不开光路图。

利用作图法可以直观地反映光线的传播,方便地确定像的位置、大小、倒正、虚实以及成像区域或观察范围等.把它与公式法结合起来,可以互相补充、互相验证。

2.光路追踪法用作图法研究光的传播和成像问题时,抓住物点上发出的某条光线为研究对象。

不断追踪下去的方法.尤其适合于研究组合光具成多重保的情况。

3.光路可逆法在几何光学中,一所有的光路都是可逆的,利用光路可逆原理在作图和计算上往在都会带来方便。

实验辅导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近年来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各种全面测试中(如高考等)也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因此,物理实验的`复习是整个总复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验的基本类型和要求

中学物理学生实验大体可以分为四范其要求如下:

1.基本仪器的使用除了初中已接触过的常用仪器(如天平秤、弹簧秤、压强计、气压计、温度计、安培计、伏特计等)外.高中又学习了打点计时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万用电表等,要求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熟悉各主要部件的名称,懂得工作(测量)原理,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会正确读数,明确使用注意事项等.

2.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初中物理中巴学过长度、时间、质量、力、温度、电流强度、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了对微小长度和极短时间、加速度(包括g)、速度、电阻和电阻率、电动势、折射率、焦距等物理量的测量。

要求明确被测物理量的含义,懂得具体的测量原理。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包括了解实验仪器、器材的规格性能、会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能选择合理的实验步骤,正确进行数据测量以及能分析和排除实验中出现的常见故障等),妥善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

3.验证物理规律计有验证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玻意耳定律等。

其要求与物理量的测量相同,着重注意分析实验误差,并能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准确度。

4.观察、研究物理现象,组装仪器如研究平抛运动、弹性碰撞、描绘等势线、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变压器的作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

把电流计改装为伏特计等.其中,对观察型实验,只要求会正确使用仪器,显示出(或观察到)物理现象,并通过直觉的观察定性了解影响该现象的有关因素。对研究型实验(包括组装仪器),要求不仅能使用仪器,掌握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把有关现象的物理内客反映出来;或把有关参数测量出来,还能够通过具体的测量作进一步的定量研一究或实验设计。

二、实验的设计思想

在中学物理实验中涉及的主要设计思想为:

1.垒积放大法把某些物理量(有时往在是难以直接测量的测量的微小量)累积后测量,或把它们放大后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如通过若干次全振动的时间测出单摆的振动周期;把员杨螺杆的微小进退.通过周长较大的可动到度盘显示出来(螺旋测微器)等。

2.平衡法根据物理系统内普遍存在的对立的、矛盾的双方使系统偏离平衡的物理因素,列出对应的平衡方程式,从而找出影响平衡的一种方法如用天平测质量、验证有固定转动因乎衔条件、验证玻意耳定律等。

3.控制法在多因素的物理现象中,可以先控制某些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对现象产生影响的一种方法。

如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可以先保持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等。

4.转换法用某些容易直接测量,(或显示)的量(或现象)代替不容易直接测(或显示)的量(或现象)。

或者根据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相同的效果作间接的观察、测量。如把流逝的时间转换成振针周期性的振动;把对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转换成对指针偏角的测量;用从等高处抛出的两球的水平位移代替它们的速度等。

5.留迹法把瞬息即逝的(位置、轨迹、图象等)记录下来的一种方法。

如通过纸带上打出的小点记录小车的位置Z用描述法画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用示波器显示变化的波形等。

三、实验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对原始实验记录的科学加工。通过数据处理,往往可以从一堆表面上难以觉察的、似乎毫无联系的数据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在中学物现中只要求掌握数据处理的最简单的方法.

1.列表法把被测物理量分类列表表示出来。

通常需说明记录表的要求(或称为标题)、主要内容等。表中对各物理量的排列月惯上先原始记录数据,后计算果。列表法可大体反映某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效果或变化趋势,常用作其他数据处理方法的一种辅助手段。

2.算术平均值法把待测物理量的若干次测且值相加后除以测量次数。

必须注意,求取算术平均值时,应按原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决定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通常可先计算比直接测量值多一位,然后再四会五入。

3.图象法把实验测得的量按自变量和应变量的函数关系在坐标平面上用图象直观地显示出来.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图象时。

最基本的要求是:

(1)两坐标轴要选取恰当的分度

(2)要有足够多的描点数目

(3)画出的图象应尽是穿过较多的描点在图象呈曲线的情况下,可先根据大多数描点的分布位置(个别特殊位置的奇异点可舍去),画出穿过尽可能多的点的草图,然后连成光滑的曲线,避免画成拆线形状。

四、实验误差分析

测量值与待测量真实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如性能和结构的不完善)、环境(如温度、湿度、外磁场的影响等)、实验方法(如实验方法粗糙、实验理论不完善等)、人为因素(如观测者个人的生理、心理习惯、不同观察者的反应快慢不一等)四方面。在中学物理中只要求定性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了解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

高考物理必须掌握的16种题型技巧01.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

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0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

(1) 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

(2) 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0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04.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思维模板

(1)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满足x=v0t,y=gt2/2,速度满足vx=v0,vy=gt;

(2)斜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上抛(或下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列相应的运动方程求解。

05.圆周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圆周运动问题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按其运动性质可分为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多为匀速圆周运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一般为变速圆周运动.对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重在考查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及临界问题,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则重在考查最高点的受力情况。

思维模板

(1)对圆周运动,应先分析物体是否做匀速圆周运动,若是,则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向心力,由F合=mv2/r=mrω2列方程求解即可;若物体的运动不是匀速圆周运动,则应将物体所受的力进行正交分解,物体在指向圆心方向上的合力等于向心力。

(2)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可以分为三个模型:

①绳模型:只能对物体提供指向圆心的弹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为重力等于向心力;

②杆模型:可以提供指向圆心或背离圆心的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是速度为零;

③外轨模型:只能提供背离圆心方向的力,物体在最高点时,若v

06.牛顿运动定律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牛顿运动定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每年在高考中都会出现,牛顿运动定律可将力学与运动学结合起来,与直线运动的综合应用问题常见的模型有连接体、传送带等,一般为多过程问题,也可以考查临界问题、周期性问题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天体运动类题目是牛顿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及圆周运动的综合性题目,近几年来考查频率极高。

思维模板

以牛顿第二定律为桥梁,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可以根据力来分析运动情况,也可以根据运动情况来分析力.对于多过程问题一般应根据物体的受力一步一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直到求出结果或找出规律。对天体运动类问题,应紧抓两个公式:

GMm/r2=mv2/r=mrω2=mr4π2/T2 ①

GMm/R2=mg ②

对于做圆周运动的星体(包括双星、三星系统),可根据公式①分析;对于变轨类问题,则应根据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分析轨道的变化,再根据轨道的变化分析其他各物理量的变化。

07.机车的启动问题

题型概述:机车的启动方式常考查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恒定功率启动,一种是以恒定加速度启动,不管是哪一种启动方式,都是采用瞬时功率的公式P=Fv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f=ma来分析。

思维模板

机车以额定功率启动.机车的启动过程如图所示,由于功率P=Fv恒定,由公式P=Fv和F-f=ma知,随着速度v的增大,牵引力F必将减小,因此加速度a也必将减小,机车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F=f,a=0,这时速度v达到最大值vm=P额定/F=P额定/f。

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Pt计算,不能用W=Fs计算(因为F为变力)。

08.以能量为核心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以能量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一般分四类:

第一类为单体机械能守恒问题,

第二类为多体系统机械能守恒问题,

第三类为单体动能定理问题,

第四类为多体系统功能关系(能量守恒)问题。

多体系统的组成模式:

两个或多个叠放在一起的物体,用细线或轻杆等相连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直接接触的两个或多个物体。

思维模板

能量问题的解题工具一般有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1)动能定理使用方法简单,只要选定物体和过程,直接列出方程即可,动能定理适用于所有过程;

(2)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所有过程,分析时只要分析出哪些能量减少,哪些能量增加,根据减少的能量等于增加的能量列方程即可;

(3)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在力学中也非常重要.很多题目都可以用两种甚至三种方法求解,可根据题目情况灵活选取。

09.力学实验中速度的测量问题

题型概述:速度的测量是很多力学实验的基础,通过速度的测量可研究加速度、动能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因此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等实验中都要进行速度的测量。

速度的测量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通过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片等方式获得几段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从而研究速度;另一种是通过光电门等工具来测量速度。

思维模板

用第一种方法求速度和加速度通常要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两个重要推论:

①vt/2=v平均=(v0+v)/2,

②Δx=aT2,为了尽量减小误差,求加速度时还要用到逐差法.用光电门测速度时测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求出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认为等于该点的瞬时速度,即:v=d/Δt。

10.电容器问题

题型概述:电容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历年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电容器的电容概念的理解、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因素及电容器的动态分析三个方面。

思维模板

(1)电容的概念:电容是用比值(C=Q/U)定义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的多少,对任何电容器都适用.对于一个确定的电容器,其电容也是确定的(由电容器本身的介质特性及几何尺寸决定),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带电荷量的多少、板间电势差的大小等均无关。

(2)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由两极板正对面积、两极板间距离、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决定,满足C=εS/(4πkd)

(3)电容器的动态分析:关键在于弄清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抓住三个公式[C=Q/U、C=εS/(4πkd)及E=U/d]并分析清楚两种情况:一是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保持不变(充电后断开电源),二是两极板间的电压U保持不变(始终与电源相连)。

1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综合了电场力、电势能的力学问题,研究方法与质点动力学一样,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等力学规律,高考中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

思维模板(1)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从两种思路着手

①动力学思路:重视带电粒子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然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运动学规律求出位移、速度等物理量。

②功能思路:根据电场力及其他作用力对带电粒子做功引起的能量变化或根据全过程的功能关系,确定粒子的运动情况(使用中优先选择)。

(2)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注意是否考虑粒子的重力

①质子、α粒子、电子、离子等微观粒子一般不计重力;

②液滴、尘埃、小球等宏观带电粒子一般考虑重力;

③特殊情况要视具体情况,根据题中的隐含条件判断。

(3)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注意画好粒子运动轨迹示意图,在画图的基础上运用几何知识寻找关系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1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在历年高考试题中考查较多,命题形式有较简单的选择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且难度较大,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三种:

(1)突出对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量(半径、速度、时间、周期等)的考查;

(2)突出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及与力学问题综合方法的考查,以对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为主;

(3)突出本部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考查,以对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为主.

思维模板

在处理此类运动问题时,着重把握“一找圆心,二找半径(R=mv/Bq),三找周期(T=2πm/Bq)或时间”的分析方法。

(1)圆心的确定:因为洛伦兹力f指向圆心,根据fv,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中任意两点(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场的两点)的f的方向,沿两个洛伦兹力f作出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另外,圆心位置必定在圆中任一根弦的中垂线上(如图所示)。

(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利用平面几何关系,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运动圆弧对应的圆心角),并注意利用一个重要的几何特点,即粒子速度的偏向角(φ)等于圆心角(α),并等于弦AB与切线的夹角(弦切角θ)的2倍(如图所示),即?φ=α=2θ

(3)运动时间的确定:t=φT/2π或t=s/v,其中φ为偏向角,T为周期,s为轨迹的弧长,v为线速度。

13.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主要有下面所述的三种情况:

(1)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在匀强电场中,若初速度与电场线平行,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初速度与电场线垂直,则做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中,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2)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在叠加场中所受合力为0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当合外力与运动方向在一直线上时做变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充当向心力时做匀速圆周运动。

(3)带电粒子在变化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变化的电场或磁场往往具有周期性,同时受力也有其特殊性,常常其中两个力平衡,如电场力与重力平衡,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思维模板

分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应仔细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受力情况,注意电场力、重力与洛伦兹力间大小和方向的关系及它们的特点(重力、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洛伦兹力永远不做功),然后运用规律求解,主要有两条思路:

(1)力和运动的关系:根据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运动学规律求解。

(2)功能关系:根据场力及其他外力对带电粒子做功的能量变化或全过程中的功能关系解决问题。

14.以电路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该题型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高考对本题型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电学实验等方面.主要涉及电路动态问题、电源功率问题、用电器的伏安特性曲线或电源的U-I图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电表的读数、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和限流接法选择、电流表的内外接法选择等。

思维模板

(1)电路的动态分析是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性质,分析电路中某一电阻变化而引起整个电路中各部分电流、电压和功率的变化情况,即有R分R总I总U端I分、U分

(2)电路故障分析是指对短路和断路故障的分析,短路的特点是有电流通过,但电压为零,而断路的特点是电压不为零,但电流为零,常根据短路及断路特点用仪器进行检测,也可将整个电路分成若干部分,逐一假设某部分电路发生某种故障,运用闭合电路或部分电路欧姆定律进行推理。

(3)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反映的是导体的电压U与电流I的变化规律,若电阻不变,电流与电压成线性关系,若电阻随温度发生变化,电流与电压成非线性关系,此时曲线某点的切线斜率与该点对应的电阻值一般不相等。

电源的外特性曲线(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U=E-Ir,画出的路端电压U与干路电流I的关系图线)的纵截距表示电源的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

15.以电磁感应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此题型主要涉及四种综合问题

(1)动力学问题: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其联系桥梁是磁场对感应电流的安培力。

(2)电路问题:电磁感应中切割磁感线的导体或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回路将产生感应电动势,该导体或回路就相当于电源,这样,电磁感应的电路问题就涉及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3)图像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由给定的电磁感应过程选出或画出相应的物理量的函数图像;

二是由给定的有关物理图像分析电磁感应过程,确定相关物理量。

(4)能量问题:电磁感应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过程,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是外力做功,把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感应电流在电路中受到安培力作用或通过电阻发热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或电阻的内能等。

思维模板

解决这四种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1)动力学问题: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感应电动势,然后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感应电流,根据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进而求出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再分析研究导体的受力情况,最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或运动学公式列出动力学方程或平衡方程求解。

(2)电路问题:明确电磁感应中的等效电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求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最后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规律求解路端电压、电功率等。

(3)图像问题:综合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左手定则、右手定则、安培定则等规律来分析相关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其大小和方向及在坐标系中的范围,同时注意斜率的物理意义。

(4)能量问题:应抓住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分析清楚有哪些力做功,明确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参与了相互转化,然后借助于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规律求解。

16.电学实验中电阻的测量问题

题型概述:该题型是高考实验的重中之重,每年必有命题,可以说高考每年所考的电学实验都会涉及电阻的测量.针对此部分的高考命题可以是测量某一定值电阻,也可以是测量电流表或电压表的内阻,还可以是测量电源的内阻等。

思维模板

测量的原理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常用方法有欧姆表法、伏安法、等效替代法、半偏法等。

高三物理必背知识点整理1.动量和冲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p=mv.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2.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t=p′-p或Ft=mv′-mv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2)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统受的外力,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

(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3.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1)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②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系统外力比内力小得多,如碰撞问题中的摩擦力,爆炸过程中的重力等外力比起相互作用的内力来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

③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的分量保持不变.

(2)动量守恒的速度具有“四性”:①矢量性;②瞬时性;③相对性;④普适性.

4.爆炸与碰撞

(1)爆炸、碰撞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突然发生,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很大,且远大于系统受的外力,故可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

(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系统的动能爆炸后会增加,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不可能增加,一般有所减少而转化为内能.

篇2

各地中考试题都能依据义务教育的特点和《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科的三维课程目标,以基本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考点,试题起点较低,使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物理规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世界。试题一般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课堂教学实际设计,既有学生熟悉的题目情景也有较为新颖的试题情景,淡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注重了对物理规律灵活运用的考查。试题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能力要求,加强“能力考查”。注重了审题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适当设置梯度,选择较为合适的难易程度,既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型、基础性,又能把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所需的学生区分出来。

例1.(2014・宁波)图1中若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分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和应用。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像与镜面的大小和位置没有关系。

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虚像,当把镜子沿MN分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后,由于物体所处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物体在两个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性质不变,仍然都是等大的虚像,且像的位置没变,所以两个平面镜所成的像在同一位置,是重合在一起的。故选C。

点评:本题从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出发,通过巧妙的情景设计和变换,通过现象来考查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淡化了对知识的简单记忆,注重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2.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2014年中考物理试题继续体现这一理念。试题从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等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科技前沿中选材,从多角度展现生活与物理、物理与社会的普遍联系,常设计一些具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兴趣的情景题,反映物理与社会,技术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探索物理现象,解释隐含其中的物理规律,感受物理知识给社会和人类进步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些题目立意新颖,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加深了学生对“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解,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很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同时能激发探究的乐趣,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养成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例2.(2014・南京)电热毯内的电阻丝断了,如果将电阻丝的两个断头接上后继续使用,电热毯的接头处很容易被烧焦,这样做很不安全,接头处的电阻常称为“接触电阻”。下列关于“接触电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接触电阻较大,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串联

B.接触电阻较大,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并联

C.接触电阻较小,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串联

D.接触电阻较小,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并联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理解接头处被烧焦的原因是温度过高,而温度过高是因为热量多。

解:电热毯内的电阻丝断了,将电阻丝的两个断头接上后,接头处是两根导线相连,由于接触的部位很少且很细,电阻就较大,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串联。根据焦耳定律公式Q=12Rt知,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因此接头处烧焦就是因为电阻过大造成的。故选A。

点评:本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寓于生活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源于生活的理解,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分析问题。

3.注重从过程与方法入手,关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内容又是研究方法,对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各地中考物理试题中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都有较大的比重,并分布在各种题型之中,考查内容包括教材的随堂演示实验、探究与拓展性实验、课外小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考查形式包括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涉及探究目的、探究现象的观察、探究过程的操作、数据的处理、结论的概括得出、故障的排除、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分析、实验装置的讨论与改进等方面。这些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3.(2014・邵阳)某同学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如图2甲和乙,先用弹簧测力计吊着石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N,然后让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1N,则石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___N。

(2)如图丙,用弹簧测力计缓慢将石块拉出水面,随着石块露出水面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越来越大,则石块受到的水的浮力越来越____(填“大”或“小”),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3)通过比较图乙和图____,可以探究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是否有关。

分析:根据测量浮力的方法可知,石块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图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答题。

解:(1)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G-F=1.6N-1N=0.6N;(2)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G-F,石块的重力G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F越来越大,则石块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小;(3)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应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液体密度不同,由图示实验可知,图乙与图丁所示实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等、液体密度不同,可以用图乙与图丁所示实验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故答案为:(1)0.6;(2)小;(3)丁。

点评:本题是探究型实验综合题,考查了学生求石块受到的浮力、判断浮力如何变化、实验现象分析等,注重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和实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试题图文并茂,体现人文关怀,凸显地方特色

2014年中考物理试题内容上丰富多彩,真实可信,形式上图文并茂,情景、意境和谐交融,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试题不仅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极大地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一些题目还能很好地结合地方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例4.(2014・黄冈)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3所示)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块蒸熟。汤汁是蒸气____(填“吸热”或“放热”)后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一种____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在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在液化、凝固和凝华过程中需要放热。扩散现象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解: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块蒸熟。汤汁是蒸气放热后液化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故答案为:放热;液化;扩散。

点评:本题考查液化现象的特点及扩散现象,具有浓厚的风土人情气息,体现了人文关怀。

5.注重与未来知识相衔接,体现“服务学生”的理念

各地试题还能较好地涉及“图象”、电路的故障分析、图表获取信息、研判计算等,既综合了实验现象和理论内容,还涉及度量计算,同时关注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学生通过信息进行分析、解读、筛选、整合,进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运算、分析推理,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例5.(2014・安徽)如图4所示,一个重为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G=40 N,F=10 N。

(1)求运动过程中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

点评:本题结合学生未来将要学到的内容和知识,很好地呈现出不同阶段的知识衔接,使学生在分析和推理中获取信息,培养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体现出“为学生将来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二、2015年中考物理复习策略

针对2014年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为应对2015年物理中考,提出以下复习策略:

1.抓标靠本,夯实双基

《物理课程标准》是物理中考的指挥棒,教材是开展物理教学的依据。按课标要求明确中考对各章、各知识块的知识点的能级要求,明确重点、难点、自己的薄弱点,根据考点整理知识、归纳分类,将单一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首先要做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比如,力、密度、压强、机械效率、电功、电功率等物理概念,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物理规律,测密度、测电阻、测电功率等实验,刻度尺、托盘天平、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都是初中物理中的主干内容,复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基本概念,复习时要注意:(1)物理意义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样的物理问题?怎样测量有关的物理量?(2)深入了解物理概念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3)搞清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注意:(1)规律是如何建立的?(2)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3)文字表达方式及重要词汇的确切含义是怎样的?(4)公式表达形式以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是怎样的?(5)表格和图象的表达形式;(6)规律问的区别和联系;(7)如何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的设计、表格的查找以及作图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基本仪器的使用,除了要熟悉它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外,一定要结合原理和规律灵活应用。

2.理解概念和规律,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

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材中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在最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此类题目的分值要占到10%左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等物理规律的得到等,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的。

(2)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3)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过程。

(4)相关的物理学史。

3.整理知识内容,归类掌握

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各知识点覆盖率较高,最近几年都在80%~90%,但对十个重点知识点的覆盖率则为100%。这十个重点知识是: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力的概念、密度、压强、二力平衡。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其他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

4.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的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和历年的中考试题中都十分注重对同学们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核。近几年来,中考物理中实验考核的分值在上升,而从试题内容上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趋向实验探究设计的模型。因此,在复习中同学们要加强训练。在实验中,尤其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

5.关注生活。关注热点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中有五大类热点问题:

①估计、估算题主要涉及学生实际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事例。

②动态电路与故障分析。

③科学方法题主要考核物理概念、规律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④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⑤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即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研究的结果并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

特别是要解决第①类问题,平时就应该学会关注。做到关注自己:例如体重、身高、密度、体积、正常步行速度、正常体温、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压强等;关注周围:例如课桌多高、一层楼多高、一只鸡蛋质量多大、家用电器功率多大、小轿车速度多少、保温瓶容积多大、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指甲刀及自行车、白炽灯泡上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等;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露水、霜的形成、为什么冬天水管容易破裂等;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热点,例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人工降雨、航空航天、体育运动、地震灾害、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6.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从中考容易造成的失误情况分析,同学们的解题能力也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因此,解题能力的培养也是中考物理复习的一大重点。

(1)注重审题意识,培养审题能力。

历届中考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考试中没有仔细审题或不会审题,审题的质量决定解题的成败。复习中可从下面几方面倍加注意:①仔细阅读题文,抓住题中的关键语句;②善于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③画出相应的图示,反映物理过程的实质;④厘清物理过程的细节,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2)注重解题技能的训练,培养应变能力。

复习中要有一定的难度意识,通过解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同学们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复习中可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加强同学们积极思维,向深处钻、向广处联,注重物理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培养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结合典型例题,理清解题思路,归纳出一定模式的思路并寻找创造性的解题方法,这样有益于解题技巧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3)要巧做习题,不搞“题海战”。

篇3

复习提纲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

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无色

沸点

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m

=ρ/

v

(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

(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

(3)

水的密度:

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

1×10

-6

m3

1吨=1000千克=1×10

6克

1毫升

=

1×10

-3升

1升=10

-3

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

水的压强

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6、压强的计算公式:P=

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7、压强的单位:

(Pa)

(1帕=1牛/米2,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

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

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

(2)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

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

P=ρg

h)

推导过程——P=

F/S=G/S=mg/s=ρvg/s=ρshg/s=ρg

h

【思考】三个分别用铜、铁、铝、制成正方形,它们的质量相同,把它们放在桌面上,则对桌面产生的压强大小的关系是?——P铜

>

P铁

>

P铝

第五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

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2、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

下沉(ρ物>ρ液)

②F浮>G

上浮(ρ物

③F浮=G

悬浮

此时V排

=V物

(ρ物

=ρ液)

④F浮=G

漂浮

此时V排

V物

(ρ物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

>ρ物

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ρ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

时,悬浮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

,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6.密度计

刻度不均匀、上小下大(测密度时,密度计所受浮力不变——处于漂浮状态)

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

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

悬浊液、乳浊液:

名称

特征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下沉

上浮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

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

【思考2】放在干洗店的衣服为什么不能当日取回?——原理:有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液中,而这些有机溶液往往有毒、易挥发,因此不宜即日领回。

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1)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转换方法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3.

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

溶解度

溶解度公式:溶解度=m溶质/m溶剂

×

100g

溶解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

(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g)

5.溶解度曲线: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6.

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溶质/m溶液

×

10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

×

100%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4.有些晶体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

可供使用的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按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1)

全球水资源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匀

(2)

全球水资源分布——人均水资源差异大

(3)

我国水资源分布——夏季丰富、冬季欠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的净化:沉淀、过滤、蒸馏

1.

水资源

: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2.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3.水的净化

(1)

沉淀法:自然沉淀法

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

(作用: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叫做凝聚剂)

(2)

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

蒸馏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

第一节

大气层

1.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

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

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行

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2.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

空气的热胀冷缩

3.

如果没有大气层:

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

D

受陨石袭击

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

4.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

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

如形成酸雨

B

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C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第二节

天气和气温

1.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

要素:

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2.

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间

阴转多云

晴空万里

鹅毛大雪

烈日炎炎

气候:长时间

四季如春

秋高气爽

终年高温

冬暖夏凉

3.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

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

B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

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

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两点,最低日出前后

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

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

1.

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A

马德堡半球实验

B

杯中水不倒出的实验

2.

特点:A

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

B

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高度高,空气密度小

应用:

高山反应。

C

流速大,压强小。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侧

用压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抓住变化后形成压强差。

3.

大气压强的单位:帕

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5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高水)

4

高压区: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空气上升(遇冷)

多为阴雨天气

5.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1.

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实验手段:往里充气,原来沸腾的水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高。

应用:高压锅

2.

气压降低,沸点减小

实验手段:往外抽气,原来不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第五节

1.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形成原因:同一水平下高压气体向低压气体流动。

2.

风的基本要素:

风速和风向

风速

通常用级表示

风向

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往北吹:南风

O——东风

第六节

为什么会降水

1

.水汽含量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

空气中含有水汽的多少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水汽含量也大。

2.

测湿度的工具:干湿球温度计

结构:有干球温度计(普通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包裹着湿棉纱的温度计)

原理:干球温度计测大气温度

湿球温度计会蒸发,蒸发要吸热,温度计示数变小,出现干湿差

大气湿度大,蒸发慢,降温小

干湿差小

大气湿度小,蒸发快,降温大,干湿差大

3.

降水的条件:

A

充足的水汽(相对湿度达到100%)

B

空气上升,温度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降低

C

有凝结核,

水汽可以凝结变大

4.

降水量用毫米表示。

人工降水的方式:

1.

降温

打干冰

2.

凝结核

打碘化银

第七节

明天的天气怎样

1.

天气图

:表现不同地方天气信息的地图

等压线

:气压相等的地方连成的线

2.天气系统:

A

高压

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减小的

天气:晴朗干燥

B

低压

: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增大的

天气:阴雨天气

C

冷锋

:空气强度大于暖空气,并向暖空气方向移动

天气:

降雨、大风、降温天气

D

暖锋

:暖空气强度大于冷空气,并向冷空气方向移动

,天气:降雨、过后气温升高

F

台风

:低压气旋,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

锋面雨: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降水,又叫梅雨

对流雨:长发生在副热带地区,雨量大,范围小,时间短。

4.

探究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假使—实验设计—得出结论—相互交流

第八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

天气: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气候:长时间;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

纬度对气候的影响……原因:太阳辐射不均匀。

主要是对气温的影响:A

年平均气温

赤道附近高,两极低

B

四季分明(夏季高,冬季低)

3.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迎风坡:吹来的风含有丰富水汽

空气受阻上升遇冷凝结降水

天气湿润,降水多,植被茂盛

背风坡:空气下沉

干燥少雨,植被低等,植被单调

2)海拔高:温度低

植被稀少

海拔低:温度高

植被茂盛

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1.

比热----单位质量(1千克)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

单位:J/(kg.℃)

水的比热:4200

J/(kg.℃)

表示地含义:

1千克水,温度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是4200焦

计算物质吸放热量的多少:Q

=

Cm∆t---表示变化的温度

C

表示比热

m

表示质量

5.

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如沙土

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小,升温慢,降温也慢。如水

6.

季风产生的机理:因为海水比热比砂石大。

夏天:海水不易升温,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区,陆地形成低压区,风从海洋吹向内陆,形成东南季风(偏南风)

冬季相反

7.

我国气候可以分为

季风区: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我省)

温带季风气候

非季风区:温带大陆气候

高原高山气候

8.

冬季,我国盛行北方吹来的寒冷干燥的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我国盛行海洋吹来的温暖湿润的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充沛。

9.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

10.我国灾害性天气有台风,寒潮,洪水。主要原因:乱砍乱伐,回湖造田,环境污染

第三章

第一节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1、生物的生活环境主要指存在于生物周围的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包括天气、昼夜、季节、光照、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等,都是影响生物行为的重要因素,生物能对环境刺激作出相应反应。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3、植物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

第二节

神奇的激素

1、生长素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尖端等,如果单侧光照射植物时,植物产生的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背光一侧细胞比向光一侧生长得快,于是向光弯曲,产生向光性生长。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植物的生长;②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③促进果实的发育;④防止落花落果;⑤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

3、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物质,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4、胰岛素与血糖

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肝糖元的生成和葡萄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基本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

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促使血糖含量上升,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5、内分泌腺和激素: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分泌的激素会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⑴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

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⑵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时甲状腺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成年人甲状腺分泌不足会患大脖子病;

甲状腺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是甲亢。

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

⑷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里。

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低血糖症;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

⑸卵巢、分泌的雌雄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第三节

神经调节

1、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包括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且以神经系统的调节为主。(见下图)

2、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分为大脑、中脑、小脑

⑴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表面称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扩大了大脑皮层的面积,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大脑皮层中有许多功能区,控制着人体的不同功能。

⑵小脑的功能:A、协调肌肉的活动;B、维持和调节肌肉的紧张程度;C、维持身体的平衡。

⑶脑干: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3、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

⑴位置: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与脑干相通

⑵功能:传导和反射

⑶脊髓里的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大脑的控制。

大脑

小脑

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的组成

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

结构基础

细胞体

结构

树突

突起

基本单位——神经元

轴突

神经调节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

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

基本方式:反射

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

神经结构: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

组成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

1、动物行为的产生,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同时也受身体内部激素的调控,这两方面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特点:⑴与生俱来的行为

⑵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的反射活动

⑶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⑷是动物在进化过程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的行为。

3、动物的后天性行为:

特点:⑴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⑵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

⑶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⑷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的反应方式

4、人的学习行为与动物的学习行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答案:人类除了对环境中声、光、味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代替具体的刺激引起反射。)

第五节

体温的控制

1、体温:

⑴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属于恒温动物,尤其是人类在不同环境中,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体温。

⑵测量体温的部位:直肠、口腔、腋窝,其中直肠内的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

⑶正常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2、产热和散热: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和散热的协调,是受神经和激素两方面的调节。

⑴产热: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和骨骼肌

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⑵散热: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散热的方式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

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大部分的体热通过皮肤直接散热,小部分热量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

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温度差越大,散热量越多,温度差越小,散热量越少。皮肤温度为皮肤血流量所控制。

A、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B、

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直接散热不能起作用,此时蒸发就成为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3、人体是如何调节体温的?

(答案: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第四章

电路探秘

第一节电路图

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电路

开路(断路):某处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

状态

通路(闭合电路):电路中有电流的电路。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用导线把电源两极连接起来——电源短路

(另外,还有一种短路,叫用电器短路。)

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第二节电流的测量

1.

电流的形成原因:电荷的定向移动。

2.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

(金属导体中实际移动的是带负电的自由电子,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与电荷的实际移动的方向相反。)

3.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符号I来表示,电流的单位:安培

4.电流表的符号

其使用方法为

(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2)、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3)、使电流从标有“+”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标有“-”的接线柱流出电流表。

(4)、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

(5)、被测电流的大小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

一、导体:

容易导电的物质。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食盐水。

二、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如: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等。

三、半导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半导体材料:硅、锗。

原因

金属导体导电的原因是

:内部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

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是:内部几乎不存在自由电荷。

四、电阻

1、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电阻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

电阻的符号:

3、第4节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1.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粗细相同、材料相同的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2.导体电阻与粗细的关系—长度、材料相同的导体,越粗,电阻越小。

3.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长度、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导体电阻不同

4.与温度的关系—一般导体的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第5节

变阻器的使用

一.滑动变阻器

1.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从而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

2.构造:

3、结构示意图:

3.电路符号:

4.使用:上、下各有一个接线柱接入电路中。

5.注意:①通过变阻器电流不能超过其最大值

②使用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

③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哪个用电器的电流,就跟哪个用电器串联。

第6节

电压的测量

一.电压

1.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获得: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符号:U

4.单位: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

常用单位:kV、mV、μV

换算关系:1kV

=

1000V

1V

=

1000

mV

1mV

=

1000μV

5.重要的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U=1.5V

家庭电路的电压U=220V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U不高于36V

二.电压的测量

1.

测量工具:电压表

2.电路符号:

3.电压表的示数:

量程

每大格

每小格

3V

1V

0.1V

15V

5V

0.5V

4.使用规则:

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接线柱接法要正确。

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

电压表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测出的是电源的电压。

第7节

电流、电压、电阻

1.实验:

(1)、保持

电阻

不变,改变电压

,研究

电流与电压

之间的关系;

(2)、保持

电压

不变,改变电阻

,研究电流与电阻

之间的关系。

2.欧姆定律

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

I

=

U

R

第八节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

电压

串联电路

I=I1=I2

U总=U1+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