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管理的原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Keywords: Water Saving Society: 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 节水型社会建设存在问题和困难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理论研究和建设体系才刚刚起步,加之在具体的实践和探索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经验不足,工作的层面不宽、深度有限,致使梨园河灌区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和困难。
(1)由于是传统的农业灌溉区,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工业生产滞后,工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极低。近年来,虽然注重了工业体系的建设和培育,形成了乳品生产、工厂化养猪、水泥生产、硅铁冶炼等一些龙头企业,迈出了较好的一步,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农业“一头沉”的现象,同时,这些工业企业水资源的利用和灌区内乡(镇)供水没有有效地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一方面农民增收困难,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
(2)梨园河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性区域节水试点,其试点方案的形成是在没有任何蓝本和经验可参考的前提下,凭着对水权与水市场理论的初步理解编制而成,涉及的内容其深度和广度十分有限。从目前来看,试点方案中工业企业的节水目标、节水形式,生活、生态用水的目标、方向,生态环境的评价,配置方案的决策等方面都没有深入地涉及,没有提出试点成果的检查、验收和评估体系。
(3)农业节水工作力度的加大,造成灌区供水单位供水量迅速下降,供水收人大幅度削减,骨干水利工程的正常维修养护得不到资金支持,老化失修加剧,水管单位的正常管理运行陷入困境。
(4)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机制创新为核心,以组建农民用水协会为突破口,但是在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之初,就回避了协会工作人员的报酬问题,导致了农民用水协会工作人员大部分由村社干部兼职替代,协会职能拘泥于村社日常业务,兼职人员责任心不强,作用发挥不全面,致使协会的职能职责不能全面落实和体现。
二、 对策与思考
1深化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路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有节水意识和观念,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逐步杜绝用水结构型、生产型、消费型浪费,使有限的水资源在保障人民饮水安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的水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更多的社会财富。要求达到城乡一体,水权明晰,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善,宣传普及的目标。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2、深化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1)充分修改和完善梨园河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
随着水权、水市场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和各地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有必要对试点方案进行重新审视,并在实践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试点方案的修订和补充完善。修订应在突出水权明晰,加强水权管理,完善规则及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针对工业、企业和生活用水的高效利用,制定工业和生活用水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相关目标和具体措施,把地表水、地下水利用统筹起来,明确各非农用水户的水权,建立农业、工业、生活各方均能够互通、互转的水市场新机制。并围绕生态建设、生态用水、生态节水,评价生态保护与建设,分析生态建设与水资源条件的适配性,在明确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生态用水指标增长幅度和建设措施。
(2)扩展节水工程体系建设
在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梨园河灌区项目有效实施,灌区骨干输水工程网络全面形成,工程面貌焕然一新的基础上,扩展延续田间工程,特别是斗渠以下渠系建筑物的改造、计量设施的布设等;扩张和延续河道治理建设体系,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把鹦鸽嘴水库至河口分水枢纽23.5 km的河道输水管道化,把年输水总量35%的渗漏、蒸发损失挽回来;按照水利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快灌区骨干输水网络的信息化控制系统、各级渠道量测水计量设施、地下水开采计量控制设施等非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布置,使灌溉用水计量化、信息化,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管单位的调控能力。
(3)改革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梨园河灌区现行的管理模式是“管理处+管理所+农民用水协会”,是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职能管理,不难发现,灌区水管单位不仅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公益职能,而且现行模式又约束了其自主经营,自觉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积极性。要按照现代水利发展的要求,按照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的灌区改革要求,在水务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探索和改革目前的管理模式,组建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供水公司,用市场的方法解决灌区管理运行中的问题,解决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长期以来,水价偏低,实收率不高,是造成灌区资金短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产重的主要因素。目前,要根据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要求,在黑河流域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结束以后,积极开展水价成本核定的调整研究,深入调研水价与节水的关系,并围绕总量控制,重新核定供水成本价格,创新超定额累进加价、季节浮动水价等水价制度,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与此同时,在水费收入保障水管单位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计提的折旧及大修维护费,超定额累进加价和浮动水价加价收入专户储存运行,形成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更新改造基金,专项用于水利工程的更新和维修。
篇2
1.公安机关是人口管理工作的主管机关,公安派出所负责辖区户口登记工作,包括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更正和暂住登记。
设立集体户的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应设立专(兼)职户籍协管员,在协助公安机关搞好户口登记的同时,负责对公民申请的户口事项进行核查和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配合社区民警搞好户口核对调查,及时督促居民进行户口登记。
2、根据《山东省暂住人口管理办法》的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暂住人口管理工作。社区居委会设立的暂住人口管理站及配备的专(兼)职户籍协管员,在社区民警的指导下负责办理暂住人口、租赁房屋登记,定期核对暂住人口,及时上报公安机关暂住人口、出租房屋变动情况。
用工单位、外来务工单位、社会办学单位负责人及个体业主是暂住人口管理责任人,应协助暂管站搞好暂住人口登记。
(二)理顺管理关系,认真履行相关职责。
1、居住在单位集体宿舍的,由公安派出所在该单位设立集体户口簿。集体户口簿由该单位户籍协管员负责保管、保存,公安机关办理公民申请登记的事项时,直接在集体户口簿上进行签注或增撤,单位给予必要协助。
2、社区居委会辖区内居住的家庭户口在“村改居”前已由村(居)委会登记建档管理的,可继续管理并保管档案,设立主户户头。
“村改居”后新纳入管理的部分,对居住集中、自成一院、自成一区或楼群集中的,可在该社区居委会名下设立分户单位建档管理;“村改居”后新纳入管理的零散家庭户,统一纳入到主户户头,与“村改居”前该社区居民一同管理。
3、社区居委会辖区内的集体户、家庭户,统一由公安机关依法行使登记管理权,依照政策决定人口的出、入、登、销,其他组织和单位根据公民申请负责对有关事项提供证明材料,无合法理由不得拒绝。
(三)坚持户口登记管理的原则,适时开展社区户口整顿。
1、社区居民户口管理的原则是: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即居住地登记户口原则,一个公民有几个居住地的,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户口。
2、适时开展户口整顿。社区居委会挂牌成立后,要及时根据社区居委会的区域划分立即开展户口整顿,对居住该社区的人口逐步将其常住户口过户到该社区,以便于社区各项工作的管理。
二、社区治安管理
(一)做好社区实有人口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内常住人口(尤其是16-45岁的重点年龄段人口和有违法犯罪的女性)、暂住流动人口、重点人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建立健全人口档案,并及时做好各类人口的调查和跟踪考察等日常管理工作,为现实斗争服务。
(二)做好情报信息工作。社区内要建立敌、社情动态信息员,在社区警务室和公安派出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建立健全人口档案,及时掌握社区内敌情、社情动态,及时预防和制止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的发生。同时,社区警务人员要建立各类特情耳目,及时搜集信息,帮助破获案件。
(三)做好社区安全防范工作。一是加强社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专职治安联防队伍,并指导带领社区居委会及各驻区单位的治保、保卫人员开展站岗值班、巡逻检查等治安防范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内治安积极分子(楼长、社区党员干部、社区志愿工作者等等)的作用,维护社区治安秩序。二是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广泛宣传安全防范知识,教育社区群众遵纪守法,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三是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调处民事纠纷,化解各类矛盾,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大的案件和的发生。四是积极推广物防、技防措施。动员社区单位和居民安装物防(如防盗门窗、车棚等)、技防(如无线报警器、电视监控等)产品,提高防范能力。
(四)做好社区治安管理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做好辖区内的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租赁房屋、枪支弹药、爆炸、危险物品管理,落实防盗、防火、防治安灾害事故等措施,查处社区内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
三、社区人口与计生管理
(一)明确职责
1、计生行政部门是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主管机关,乡镇(街道)计生办负责辖区机关、事业、社会团体、企业等单位以及工作、生活在本辖区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承担宣传动员、监督检查、组织协调、综合服务的职能,协助政府做好本辖区内所有单位和居民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2、社区内的所有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履行各自职责,企事业单位要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定代表人责任制,抓好本单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并承担主要责任。落实好本单位计划生育管理人员办公场所及计划生育奖励、优待等有关政策和各项保障措施。支持、协助和参与社区计划生育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
3、社区民委会按属地管理要求,统一管理驻本辖区机关、事业、社会团体、企业等单位以及工作、生活在本辖区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教育。使居委会范围内常住人员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女性初婚晚婚率、晚育率、计划生育率、流动人口“三率”达到上级要求。
(二)理顺管理职能
1、社区是属地化管理的重要载体,单位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委会要从根本上摸清社区计划生育底数,解决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界限清、辖区单位清、居民小区清、商业路段清、集贸市场清、辖区人员清、管理对象清、每家每户婚育状况清,彻底澄清社区各类人员的底子。对个体私营企业、居民小区和“社会人”(散住户、商住户、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户分离等特殊人群),社区居委会要建立专门档案,直接纳入管理并将具有常住趋势的流动人口纳入现居住地管理统计。
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招用的临时外来务工人员(18-49周岁)要在15日内及时办理《流动人口婚育状况证明》并到社区居委会登记验证。对本单位发生婚育现象的育龄妇女要在当月上报社区居委会。形成计划生育双向管理的工作机制,使单位负责与社区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社区居委会辖区内居住的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在“村改居"前已由村(居)委会登记建档管理的,仍然继续管理并保留档案。“村改居"后纳入管理的原市直单位的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可在该社区居委会名下设立分户单位建档管理;“村改居"后新纳入管理的个体私营企业、居民小区和“社会人”(散住户、商住户、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户分离等特殊人群),与“村改居"前该社区的育龄妇女一同管理建档。
2、健全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在人口与计划生育中不可替代的会长优势、理事优势、组织网络优势、会员队伍优势,形成领导、骨干、群众三结合齐抓共管计划生育工作的生动局面。重视发展社区具有威信、能力、热心公益事业有文化的年轻人为会员,优化会员结构,提高会员素质,按照“便于组织、方便活动、讲究实效”的原则,组成若干个会员小组,使计划生育协会成为覆盖整个社区范围的活动和服务网络,从而推动居民参与计划生育工作,实现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依托社区、面向家庭、面向育龄人群,广泛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社区居委会设有婚育新风图书角、计生服务咨询站,定期开展计生科普讲座,发放宣传品,组织计生志愿者编排一些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开展生殖保健服务,“三查”(查体、查孕、查环)服务上门、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指导上门、五期保健指导上门、节育手术后随访上门和中老年咨询保健等技术服务。积极为社区育龄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各种困难和需求,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和援助服务。
四、社区环境卫生管理
(一)明确职责
按照“政府组织,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明确责任,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综合管理。
1、市建设局负责市区综合卫生管理和主要街道、人行道路面、市中心广场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公共厕所的卫生保洁,市区垃圾的统管统运,道路两边各单位门前“六包”(包卫生、包绿化、包治安、包规范车辆停放、包清除门前摊点、包铺换人行道)的监督检查。并对城区四环路内所有单位清运到垃圾处理厂的生产、生活、建筑垃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处理。
主要街道有:密州路(东外环—西外环)、兴化路(东外环—西外环)、人民路(诸日路—潍徐路)、繁荣路(诸日路—潍徐路)、东郊街(南外环—北外环)、东关大街(南外环—密州路)、府前街(人民路—南外环)、和平街(兴华路—密州路)、西关街(兴华路—繁荣路)、西郊街(兴华路—密州路)、老母庙巷(和平街—市场街)、沧湾小区步行街(府前街—和平街)、广场路(府前街—市场街)、电视塔东、西侧路段(密州路—潍河桥中间)。
2、市区各单位负责各自院内卫生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和门前“六包”。路沿石以上人行道路面,单位、门店不愿清扫保洁的,可委托建设局代为清扫,委托服务费用根据有关规定由委托单位承担。各单位的垃圾原则上由市建设局统管统运,按规定收取一定费用;单位自运的,到建设局办理准运证后,到指定垃圾厂倾倒垃圾,并按有关规定缴纳垃圾处置费。
3、各街道社区居委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行政辖区除市环卫处管理范围以外的所有路段、街巷、居民小区(已实行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除外)的环境卫生保洁。社区居委会可以采取公开招标,市场化运作方式将各路段、街巷承包到人,落实责任,并加强监督管理。
(二)环卫保洁
各社区居委会在街办有关机构(城建管理所)的管理指导下,按照“扫净、存好、运光”和“每日清扫两遍、全日保洁”的作业要求,达到无马粪,无杂草,无薄膜、纸屑,无漏收堆,无淤泥;不脱岗,不乱到垃圾,不撒漏的“五无三不”卫生标准;负责社区内的垃圾清运,按照既方便居民,又便于卫生管理的原则,根据人口密度,合理布设垃圾点,并将垃圾点上的垃圾负责收集清运到市里统一规划设置的垃圾中转站上,由环卫处统一清理清运到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
(三)属地收费
社区居委会负责本辖区内的卫生清扫、垃圾清运。凡社区居委会负责的道路、街巷、居民小区(已实行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除外)的卫生管理,其卫生管理费经社区共建委员会协商同意,在街道的指导下,根据需要由街办城管所和社区居委会负责向辖区单位和居民收取,防止双头收费。
五、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管理
开发建设单位进行开发建设时,必须按照《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向社区居委会无偿提供房屋建筑总面积1%的管理服务用房,否则市建设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有关建设、施工手续。
六、社区物业管理(相关问题)
在实行物业管理的社区,成立在社区居委会领导下的业主委员会,对物业公司及其经营者进行选择、聘用、监督。
(一)明确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
物业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服务性企业,不具有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它只能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
,按照业主的委托管理小区的物业,不能将其功能延伸到行政管理和居民自治领域。社区居委会在本辖区具有法定的服务、管理和指导职能,物业公司应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两者关系不能颠倒。鉴于目前房屋紧张的实际,社区居委会可与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合署办公,由物业管理公司为居委会提供办公场所,挂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物业公司两块牌子,物业管理负责人原则上兼任社区居委会成员,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
(二)物业管理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1、依据物业条例制订物业管理办法;
2、审验物业资质和年报工作;
3、组织物业企业争创文明小区活动;
4、培训物业从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5、查处物业企业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违法违章行为。
篇3
一、社区物业推行单元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原则
(一)社区物业推行单元成本管理的必要性。以物业单元为成本管理的切入点,切实推行全员成本管理,能够促进社区转变成本观念,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做精做优社区服务。
1.物业单元成本管理能够转变成本观念。通过实施单元成本管理,能够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管理层负责成本宏观控制、粗放管理的被动局面,实现层层有预算、有核算、有考核,把成本责任落实到全员,不断增强从机关到基层各级人员“增收节支、挖潜增效”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2.物业单元成本管理能够精细基础管理工作。完善物业单元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体系,明晰各层级相应的责权利,能够明确社区管理的目标、细致各项成本指标分解以及严格控制成本发生过程。单元成本管理能够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的责任机制,保证社区物业成本管理目标的有效落实。
3.物业单元成本能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推行单元成本管理能够提升社区经营的运行质量,促进生产经营的良性发展。精细管理是转换经营机制、做精做优服务、打造一流社区的必然要求,单元成本管理能够带动社区全面预算与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不断提升。
(二)社区物业单元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任何一个好的制度都需要有良好的实施环境,每一项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靠人推动。推行物业单元成本管理要全面了解单元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让单元成本管理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单元成本管理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便于操作的原则。推行单元成本管理要以预算管理为基础,有利于管理控制,便于实际操作,将所有成本都纳入预算,把预算指标逐级分解到班组、岗位等最小的工作单元,落实到责任主体,使发生的成本始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2.分工协作的原则。单元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资源配置上要与现有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相结合。在具体实施上,公司上下要按照既定目标和统一部署,结合工作实际,依据各自分工,统筹兼顾,既讲分工,更讲协作,有效进行组织实施,形成合力。
3.责权相适的原则。单元成本管理是在最基本的工作单元上设置相应的目标,并落实到对口业务单位或职能部门,赋予相应的责任和权利,并对责任主体实施考核,以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4.全员参与的原则。在成本管理中,公司全体员工要发扬“主人翁精神”,牢固树立“一切成本皆可控制”的理念,广泛动员,积极参与,努力推动“成本管理”各项目标落实到位。
二、社区物业单元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社区物业单元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提高经济管理效益;核心是精细化管理和全员目标管理。单元成本管理体系以单元为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最小单位,构建“基础管理到单元,数据核算到单元,分析考核到单元,控制预警到单元,激励奖惩到单元”的成本管控体系。单元成本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管理工作体系、财务数据核算管理体系、分析考核管理体系、运行保障控制体系、激励与约束管理体系。
(一)基础管理工作体系。如下页图1所示,在单元成本管理中,社区按照服务职能不同分为物业管理、医疗卫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和市政管理五大系统,并进一步把物业管理业务按照总项―分项―子项―明细项,划分为四个业务层级。第一级按照社区服务职能将社区服务业务划分为五个总项;第二级将物业管理总项按照物业服务类型划分为住宅物业、办公物业、外转供业务、辅助生产等;第三级将住宅物业分项按照具体的服务业务向下划分为保洁、维护养护、绿化、保安等子项;第四级在每个子项业务下设置明细业务单元。
公共服务业务总项下划分了五个分项,包括党员服务社、家委会、非特殊群体管理、小区文化建设、再就业管理。市政管理业务总项下划分了九个分项,包括公共道路、桥涵及照明设施、非工业供排水及污水处理、公园、广场及陵园、市容监察、公共交通、公共区域环卫绿化、文体设施、公共消防和其他。
(二)财务数据核算体系。结算录入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环节,是分析和考核的财务数据起点,要做到四个统一:
1.统一费用录入程序。为了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地录入到系统中,将日常的经营业务按照成本项目对应到相应的结算类型、明细业务单元和业务指标,并规定结算日期、录入日期和审核人,将录入工作实行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的管理。
2.统一费用分配标准。费用结算录入要遵循“凡是能够直接计入服务对象和业务单元的费用要据实计入”原则,除直接费用外,不能够直接归属到业务单元的,再依据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金额,按照一定的分摊方法和比例在各个服务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合理准确计入各个业务单元中。
3.统一费用录入单据。为了提高数据录入的有效率和准确率,制定统一的费用结算录入单据,在单据上记录费用的来源与分摊标准,并标明系统中结算单据的编号,便于财务人员审核和监督,将内控制度的管理向下延伸到生产经营的前沿。
4.统一辅助生产分摊。统一辅助生产的分摊标准,并为业务特殊的站队定制相应的分摊标准,通过系统自动分摊,使辅助生产单元中的费用在各单位各业务单元间合理分摊,增强了数据的可比性。
(三)分析考核管理体系。通过考核指标体系,对各个成本单元的月度、季度、年度指标进行取数分析,把财务管理由静态的事后分析变为动态的实时监控。考核指标可以分为五类:收入指标、成本费用指标、补贴指标、经营技术指标和物业单项指标。通过对单元成本指标的排名及分析,更加清晰地看到某一单元的某一项业务指标的变化对上级总指标的影响,层级分析能够利用较短的时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流程、优化运作。
(四)运行保障控制体系。报表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扩展延伸,是业务和结算的运行结果输出。单元成本管理要求严格预算上报程序、规范内部报表管理、坚持平衡预算例会、执行预算预警机制。在预算运行中,收入和费用项目通过实际结算与年度预算的完成比例排名对比,对于预算进度差异较大的责任主体提出书面警示,并作为下月预算平衡会议的主要分析事项,从而提高对预算的执行力和控制力。
(五)激励与约束管理体系。推动单元成本管理要强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其动力在于严格考核兑现,实现兑现奖惩到单元。
1.系统操作考评兑现。单元成本项目组建立单元成本系统运行考核评价表,对基础数据维护、预算上报与分解、结算录入、报表上报、经济活动分析质量等日常工作进行月度打分考评,建立专项资金年度统一兑现,促进各管理层和操作层对系统应用的执行落实和监督审核。
2.季度讲评会议制度。坚持以生产经营指标、管理服务标准为基础,健全实施以“月度检查、量化评比、季度排序、绩效兑现”为主要内容的季度考核与讲评会议制度,定期对经营运行情况做出综合评价,并将物业单元成本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参与讲评。
3.经营承包奖惩兑现。建立内部经营管理运行质量奖惩机制,制定奖惩标准,并严格落实奖罚兑现,激励全员全面深化对标、追标、创标活动,在对标中细找“短板”,在追标中深挖潜力,在创标中争创一流,形成指标排名比贡献、立杆对标比先进的浓厚氛围。
三、S油田社区推行单元成本管理的成效分析
S油田社区地处某油田机关腹地,辖区总面积30多平方千米,在册职工3 000多人,主要担负着物业“四保”、医疗卫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以及非在职人员管理服务工作。近年来,S社区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和油田发展战略目标,立足保障生产、服务生活、维护稳定的职能定位,积极转换经营机制,做精做优服务;牢固树立“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成本管理理念,细化核算单元,强化责任控制,积极推行了单元成本管理,形成了“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环节有目标”的物业成本管理局面,激发了全体员工成本管理的热情和创造力,将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实践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力和成本管理整体水平,使物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有效再提升。
(一)实现对成本费用的多维管理。社区物业单元成本管理通过定义每项成本费用的机构管理属性、业务管理属性和成本费用项目属性,实现对每一项成本费用的不同维度的管理,在系统里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按照行政机构、业务类型、物业单元等不同口径进行成本费用的统计汇总和查询,满足不同层级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各项需要。
(二)实现对成本费用的源头控制。过去的预算管理是从上级到下级查找预算进度差异的原因,让二级管理人员很难深入到费用发生的最前沿,但是物业单元成本管理的实施和系统的上线,将改变这种滞后的现象,让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实践融合在一起,将成本管理的重点锁定在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系统能及时关注到每个物业服务项目的工作量,每个物业成本费用的发生点,每个点的消耗量和价值量的变化,从而让财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掌握引起每项成本费用变化的最小的真实动因,用“以小控大,以下制上”的方式实现对成本费用的源头控制。
(三)实现对成本费用的全局可比。内部和外部不同单位之间的机构设置和业务管理模式会有所不同,成本费用统计的口径差异较大,同一项费用支出会因不同单位出现不同的统计口径,使得单位之间的成本费用的横向对比难以保障。社区物业单元成本管理体系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对费用项目设置级次,严格定义使用范围,统一分配标准,保证了同一业务的成本费用统计口径在不同单位之间保持一致,使得全局的物业管理成本费用具有可比性。
(四)实现对成本费用的分级管控。在物业系统推行单元成本管理,真正依靠的是工作在一线的物业站站长、物业区片管理负责人和物业服务人员,其实就是对员工的管理,管理的实质就是提高员工自觉控制的参与意识。一张成本费用控制卡,将职工和费用紧紧联系在一起,将职工和责任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制度、月度排名制度、多层次激励考核机制等系列配套制度的建立,形成强大的单元成本管控体系,在持续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社区成本管理水平。
(五)为社区推行市场化管理奠定基础。物业单元成本管理的推行,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使社区物业服务各项明细业务的管理成本更加清晰明了,在工作中“摸清了家底,定好了标准”,为将来社区市场化改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X
参考文献:
1.王佩珍.加强成本管理 实行全员成本管理[J].工业会计,1998,(12):21-24.
2.王延青.目标成本管理系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2007,(04).
3.郭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业服务业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6).
篇4
城市社区教育管理的对象是社区居民,以人为本原则就是强调社区教育管理要从社区居民的利益出发,居民利益是所有城市社区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在新时期,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在改革管理工作时务必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用真心、真情、真诚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城市社区教育管理的目标应是走千家、进万户,采取实际行动深入居民群众中,多看、多问、多思考、多研究,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为社区居民解惑、解难,从而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从本质上发挥出纽带作用。同时,城市社区居民教育管理人员要及时处理、化解各种纠纷、矛盾,倾听居民诉求,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努力改变陈旧的社区教育管理行为,打造符合社区特征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更好地完成城市社区教育管理的任务。
二、促进城市社区教育管理改革的措施
1.建立良好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一是将城市各个社区的教育管理机构有机联系起来,统一号令,发挥出机构发展城市社区教育事业的整体作用。二是健全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人员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中分管城市社区教育的人员;政府机构部门负责管理城市社区教育的人员,包括区、街道、居委会等内部相关人员;专门的城市社区教育管理机构,也就是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管理人员。三是构建新的城市社区教育管理网络,即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分别是市级、区级人民政府,市、区、街道办事处管理城市社区教育,市、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则组成四级管理网络,把居民委员会摆在管理网络的中心位置,真正把城市社区教育管理工作全面落到实处。
2.尽快建立完善的参与及合作秩序
一是树立服务意识,因为服务精神是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主体开展工作的主要支持力量,实际上管理主体很难通过参与公益性事业获得利益,其关键在于分担公共责任,只有树立起公共利益优先的意识,才能主动、自觉地参与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事业。二是建立健全权力约束机制,坚持弘扬法治精神,依法明确城市社区教育的各个管理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通过立法约束其行为,同时加强监管,用权力约束权力,促使各个管理主体相互监督、制衡,并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以便提升城市社区教育管理的服务质量。三是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开展城市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本身就是协调的过程,调配资源,协调各个管理主体,协调主客体矛盾等,所以建立稳定的、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对促进城市社区教育管理改革非常重要。可建立完善的联席会议制度,由相关部门负责定期交流城市社区教育计划;也可专门成立协调组织,依托第三方的力量加强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还可建立网络化的办公制度,公开政务,避免重复沟通某一信息,提高城市社区教育管理效率。
3.整合城市社区各种教育管理资源
一是以社区居民为主,组建城市社区教育队伍,加大社区宣传教育力度,鼓励城市社区内的各个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服务社区发展,尤其是部分专家学者、具备行业技能的社区居民、离退休干部等,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专兼职结合的城市社区教育队伍,同时鼓励社区居民主动接受社区教育,活跃社区学习氛围,有效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二是整合城市社区的组织资源,尽可能形成社区教育管理合力。社区应大力倡导区域内学校、社会团体、文化机构等共同开展社区教育管理工作,将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向社区开放,使社区成员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场所,推动社区教育管理的有序、高效M行。
在中国的发展及转型时期,改革城市社区教育管理尤为关键,只有准确把握并严格遵循促进城市社区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才能助力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稳定的城市社区以及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篇5
1.1精神患者社区康复和管理遵循的原则精神患者的社区康复和管理适用于精神疾病缓解期和康复期的患者,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夸大社区康复的效果,取得患者监护人的同意,做好患者的监护管理。
1.2精神患者社区康复和管理的方式建立以政府牵头、协调卫生、民政、公安、村社区的机制,以村社区为基础,在村社区建立活动场所,培训村社区辅导员并参与康复与管理的方式。
1.3精神患者社区康复和管理的目的①确保十七大和奥运会的顺利召开。②做好精神卫生条例的宜传和贯彻,提高全民的精神卫生水平。
2精神患者社区康复和管理的操作流程
在政府的宜传引导下,卫生、民政、公安参与,社区委员会主办的精神患者社区康复和管理其体操作流程:
2.1社区委员会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挑选出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有爱心和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担任社区辅导员并请卫生、社区指导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参与精神患者的社区康复和管理。
2.2社区委员会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的活动场所和劳动项目,做到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2.3卫生、杜区民警、社区委员会根据社区内精神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参加社区康复的患者,主要是处于恢复期和缓解期的患者。
2.4精神患者开展社区康复和社区管理时,每个社区应有不低于30m2的活动场所,康复劳动项目的设置要根据精神患者的特点:简单、实际、具有可操做性,安全系数要高,劳动工具管理要到位,减少在劳动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
2.5卫生部门、杜区民替、社区辅导员在精神患者参加社区康复时,要加强精神患者的管理、密切关察患者的病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减少在社区康复劳动中出现意外情况,确保其参加人员的安全。
3精神患者社区康复内容、康复结果的评估、对精神患者的激励机制
3.1不良行为的社区矫正精神患者由于患病的时间较长、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家人不管或不敢管造成了生活没有规律、不洗手、不洗脸、衣着不整甚至蓬头垢面,这样就更加大了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3.2培养兴趣、融人生活
3.2.1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由社区辅导员、精防所医生、社区民众共同评估,让表现好的患者进人本阶段。
3.2.2方法由社区辅导员组织患者进行活动。其内容:组织患者观看电视节目、阅览图书、打扑克、下棋、整理活动场所的卫生等。
篇6
2.1促进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社会化发展
运用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模式,可以及时发现违规行为或消防安全隐患。此外,在网格化模式下,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可以责任到人,任务与责任更加具体化。同时网格化还有利于普及消防知识,增强消防安全的宣传和检查力度,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下,各单位还可以增加消防安全巡防次数,从而准确把握各部门的整改和落实情况,协调各部门资源,尽快完成整改任务,巩固社会消防防火墙。
2.2完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体系
在网格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模式下,相关人员结合网格大小,依据消防监督任务,合理分工并责任到人,每个人都有相对应的消防任务,从而构建对应捆绑的消防安全监督体系。并结合网格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建立起公正、公平、科学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评估体系,以此激发消防监督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他们的公平正义感,促使他们自觉提高消防工作的效率。
2.3提高消防防火信息警务管理水平
网格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模式以公安机关警务管理系统为依托,可以定期检测、分析、判别消防信息,将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数据,从而更加准确、全面的掌握管辖区域的火灾情况,并及时发出安全预警,尽早发现火灾倾向,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增强辖区的防火能力,并为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提供完善的数据。
2.4实现动态消防防火安全管理
网格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实行责任到人的体制,针对火灾隐患做到及时发现、有效查处,并建立完善统一的要求标准,增强消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通过网格安全确保消防动态监管的及时性,引导消防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促使消防监督队伍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3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保障措施
首先要合理管理无物业服务的居民住宅,这部分住宅原本应该由产权单位提供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服务,若无产权单位则应该由收取物业费用的部门或单位提供消防监督管理服务,对于无人收取物业管理费用的住宅则应由社区管理。其次,应该确立明确的分级管理体制。社区组织建设要由民政部门实施消防管理,而社区物业管理单位则要受各级物业管理部门指导。同时,辖区公安要加强对社区消防工作的指导。再次,要确保社区消防经费及时到位。社区消防工作小组、消防委员会要针对辖区的人员配备、安全情况、地域特点,及时制定消防工作计划。同时,社区物业管理单位和街道办事处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消防经费及时到位。最后,要制定合理科学的考核奖励制度。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的考核主要由各级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该单位要结合当地治安考核情况,尽量避免重复考核。综合治理办公室要及时表彰下级单位,并根据受表彰年限,将表彰具体到个人。
篇7
比如,城市中老的居住小区虽然有了物业公司,但居民对物业管理认识不足,交费情况并不乐观;在新的小区,很多物业公司隶属于开发商,业主入住后没有选择物业公司的权力。由于缺乏竞争,有的物业公司不仅服务差,并且乱收费。同时,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也很难在这样的小区中得以贯彻实施。相反,如果把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政府的房管局和民政局就可联合关于将居住区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的有关规定。又如,在物业小区纳入社区管理之前,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企业、房管局的派出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往往是物业管理中的症结所在。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之后,政府就可用政策明确界定他们之间的责任。社区居委会就可以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指导,监督物业管理企业服务,协调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和业主之间的关系。另外,社区居委会也可会同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和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一起组建联席会或管理委员会,代表区域内全体业主和使用人的物业权益。业主委员会应按章程认真履行职责,还应当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遵守社区居委会关于社区公共利益的决定。业主委员会如果做出违反法律法规、影响社会秩序、侵犯社区公共利益的决定,社区居委会可以按照社区自治的原则加以制止。
(二)有利于创建新型社区清洁、优美、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把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居住区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小区的居住环境。因此,在抓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居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基于这种认识,把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的工作应着重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根据老小区先天条件差、配套设施不足、推进物业管理难度较大的特点,着重加大老小区的整治力度。通过综合整治项目为创建物业管理优秀小区、文明小区创造必要条件。第二,新建小区的创优工作要做到谁开发谁负责,各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全面推进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的步伐,在小区中应尽快建立小区管理委员会制度。由此引伸出“四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来协调处理好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社区民警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各司其职、分工协调、运作流畅、职责分明、有序高效的“四位一体”新格局。
二、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一)要有操作性较强的相应政策出台
虽然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有利政府、居民和物业管理多赢,但也不可过于乐观。因为,不仅物业管理、业委会和居委会等有关方面的关系协调好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新的法规的出台和房改
政策的进一步深入。例如,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之后,小区实行了保安、保洁、保绿、保修、停车等一体化管理,但在老小区中,人们还不习惯于每月交保安、保洁、停车费等,使物业公司无法进行管理。再如,在新小区中,物业公司对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这件事情的态度和居民对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意识等也都是不确定因素。目前,成立业主委员会需要街道盖章,但是街道对于业委会规范运作却没有任何制约措施。目前,业主大会通过业主委员会有选择物业管理公司的权力,但是,业主委员会组成人员的素质对此项工作影响很大。由此可见,物业管理要纳入社区管理,必须出台操作性较强的相应政策加以规范才行。
(二)建立“四位一体”联席会议制度
在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指导下建立“四位一体”联席会议制度,应是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的关键。为此,应做到“六明确”:一要明确街道办事处应会同有关部门指导业主委员会的工作;二要明确业委会筹备小组应由街道、居委会、房地产主管部门进行指导;三要明确划分物业管理区域的基本原则;四要明确第一次业主大会召开的方式、程序、候选人产生的方式和业委会选举产生的方式;五要明确提高业主自治管理水平,保障业委会准确地行使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权利和履行义务;六要明确加强对业委会及其成员的培训。
(三)落实有关方面的职责
要落实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物业管理纳入
社区管理中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辖区内物业管理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其主要职责是:参与新建居住小区的入住验收,对未按规划管理配套公共设施或者存有质量问题的,有权提请规划管理主管部门予以纠正;会同房地产主管部门指导业主委员会组建工作,对业主委员会的组建提出审核意见;会同房地产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居住区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对物业管理员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考核,并反馈给物业公司;及时协调、处理辖区内的物业管理纠纷。
物业管理企业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约定为居民提供服务。要自觉接受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监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严格按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
篇8
围绕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工作水平的目标,紧密结合街道工作实际,全面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机制,通过网格化管理、零距离沟通、一站式办公、下沉式服务,打破条块分割、下移管理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管理效能,做到服务为先、机制领先、基础优先,全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工作内容
1、建立管理机构。各社区形成一委(社区党委或总支)一居(社区居委会)一站(社区工作站)一办(社区综治办)一社(股份合作社)的组织机制。其中社区综治办要形成一办二组三中心运作机制,即一办:社区综治办;二组:矛盾诉求调解组、治安综合管理组;三中心:即:矛盾诉求调解中心、治安综合管理中心、重点人员关爱中心。
2、划分管理网络。全街道划分12个一级网格,原则以社区、园区、街区管理的范围为网格单位,社区书记为网格负责人,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分工包干一个一级网格;各个一级网络按照符合实际、内容相似、任务相当、便于联系的原则划片确定若干个二级网格,由社区、街区、园区干部为网格负责人,街道派遣干部协助进行分片包干;各二级网格可根据辖区的楼幢、单位、个体工商业等划分成三级网格,由居民楼组长、单位负责人、个体工商业主为网格负责人。
3、整合管理队伍。针对社区人少事多的实际,按照“打破分割、一格多元”的原则,整合社区和条线各类管理资源。一是整合社工队伍。将社区工作人员(含条线下派人员)整合为社区综合管理员,作为二级网格负责人;二是理顺保安队伍。将公益性保安归并到物业公司保安大队,由保安大队进行调度、培训、监管,由社区进行管理、考核;三是建立维保队伍。街道物业公司建立维保、保绿二大中心,招聘具有水、电、气、暧、管道、电梯、通讯、消控、绿化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负责全街道各安置小区的设施维护保养和绿化养护;四是用好群防群治队伍。居民楼组长、治安楼组长、红袖套等进行整合,统称为综合管理楼组长,担任居住区域三级网格负责人。同时发挥社区老干部、老党员、辖区单位志愿者、社会专业力量的作用,根据个人特长担任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员、社区安全巡察员、绿色网吧管理员、居民讲堂宣教员、家庭健康保健员等。
4、明确管理职责。按照“一岗多责、一专多能、岗位兼容”的原则,实行社区事务A/B岗工作制、走访工作“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处理问题“门外一把抓、门内再分家”等机制,各网格负责人通过走访居民、听取诉求、摸清信息、掌握情况、调处问题,切实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应。通过共建共创,做到“十联齐发”即:城市管理联抓、公共安全联防、平安法治联创、群众工作联做、民生保障联帮、科教人才联享、发展平办、精神文明联建、区域党建联动。
5、建立管理制度。定期走访制:一级网格负责人每周一天时间走访管辖区域,了解推进情况,协调解决问题;二级网格负责人实行每周“二三”工作制,即二天在办事大厅办公,三天在包片网格走访巡查。定期例会制:一级网格每月召开网格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交流工作、查摆问题,提出推进建议。每季召开联席会议,听取辖区单位意见,协调处理相关问题。督查考核制:一级网格对二级网格负责人每天进行一次巡查点评,每月进行一次考核,每半年进行一次群众评议,街道每年进行一次评比表彰。
6、提升管理效能。全面实施“马上办”效能工作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办理,对于涉及安全、卫生、城管、纠纷、民政事务等,原则在三天内办结;对于需申报、报批手续,如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原则在七日内办结;对于因政策和权限限制不能办理的,要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并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三、工作要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涉及到民情、民生、民心的综合性工程,事关转型发展和和谐稳定大局,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合力。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街道建立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街道政法委。社区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社区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社会管理创新项目的实施。每年每个单位均要完成至少一项创新管理的项目。
篇9
二、“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3
(一)指导思想………………………………………………...3
(二)基本原则………………………………………………...4
1、科学发展原则……………………………….……………...4
2、大胆创新原则……………………………….……………...4
3、稳步推进原则……………………………….……………...4
(三)总体目标………………………………………………...4
三、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5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5
1、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5
2、围绕实现政府职能,构建区、街分工合理,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城市管理框架………………………….……6
(1)城市管理部门的改革………………………….…………6
(2)专业作业部门的改革……………………….……………6
(3)街道办事处的改革……………………….………………7
(4)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7
(二)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8
1、科学民主决策机制………………………….………………9
2、工作协调机制……………………………………………….9
3、信息公开机制……………………………………………….9
4、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9
5、市场运行机制……………………………………………….9
6、社会参与机制…………………………...…………………10
(三)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新方法…………….……………10
1、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区………………………...……………11
2、加快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11
3、加快推进电子政务………………………..………………11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12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工作………...……12
(二)建立适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体系…….……12
(三)努力提高各级干部和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识…….…12
(四)改革创新,搞好试点……………………...……………13
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规划
(修改稿)
根据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精神,从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出发,立足长远,深入调研,制定《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规划》。这是今后五年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对我区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和未来一段时间城市管理的发展将发挥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十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化四区”奋斗目标,抓住筹办奥运、重点功能区建设、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三大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良性循环机制,城市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结合我区道路交通系统布局和特点,统筹规划道路交通组织建设,加快实施路网和交通枢纽建设,构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支持重点地区发展,方便百姓出行。五环路、京承高速路、朝阳北路等10多条城市高速路、主干路相继建成通车,朝阳路一期、广渠路一期等将于年内完工,对100多条区属道路进行了大、中修,维修、改扩建一大批社区道路、农村道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加大对解决停车难问题的调研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停车场的建设,已对307个机动车停车场进行了备案。
按照“深化环境整治,消除脏乱死角,提高生活质量,美化首都环境”的要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设398万平方米,规范、整顿、取缔各类市场320个。进一步加强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先后完成高安屯卫生填埋场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启动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建设工程;新改建城市公厕240座;酒仙桥地区、大屯地区的粪便处理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在202个小区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36%。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2003年研究制定了朝阳区垃圾长效管理办法,实现了全区生活垃圾密闭式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理率100%的目标。2003年底正式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顺利通过了市爱卫会的4次专项检查验收、国家爱卫会的综合检查和国家、市爱卫会组织的多次明查、暗查,已经达到国家卫生区标准。
积极推进城市管理和专业作业的市场化、企业化进程。进行环卫体制改革,成立了朝阳区环卫服务中心和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剥离了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方向迈进。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成立了宝嘉恒基础设施投资公司,负责朝阳区的市政道路拆迁、建设工作。同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市政道路建设,启动了亮马河北路等道路建设工作。采取公开招标形式,选择有资质的建设队伍参与城市主、次干路建设和区管道路大中修工程。提升户外广告设置水平,运用市场运作形式,整合广告资源,对朝外大街、东三环路、京顺路、望京地区、CBD地区的户外广告进行统一规划,组织招标拍卖工作。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设。落实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条专块统”,推进重心下移,强化城市基层管理,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街道办事处工作重点向城市管理的转移。全区21个乡全部设立了地区办事处,强化了农村地区城市管理工作。街道、地区办事处的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全区上下城市管理意识明显加强,初步搭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基本框架。
二、“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我区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管理工作将立足于“三个优化”,立足于以人为本,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着手基础建设,研究理顺体制,调整完善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水平,努力建设完整统一、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灵活有效的现代化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为“三化四区”和“新北京、新奥运”建设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理清城市管理思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
2、大胆创新原则。国内外城市对城市管理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取得的很多经验,符合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规律。要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加快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稳步推进原则。坚持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的连续性,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处理好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确保工作不断、正常运转,收到良好效果。
(三)总体目标
坚持城市管理工作服务发展、促进发展、带动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水平、环境建设水平、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快推进“三化四区”进程,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逐步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框架,积极探索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主体在首都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分工合作的公共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城市管理工作适应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三、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根据“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总体目标,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要在综合研究、综合决策、综合协调上下功夫,实施“统一协调、各负其责、强化基层、发动群众”的管理方式,构建更加科学的城市管理模式。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十一五”期间,要下大力气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力争我区的城市管理水平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实现较大提升,适应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1、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
从城市管理工作看,政府职能主要是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区要进一步加大的城市管理工作的研究力度,理清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该强化的强化、该弱化的弱化,该转化的转化,理清政府、市场、社会的界限,解决好政府职能错位、缺位和越位问题,为从根本上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首都城市的安全运行,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围绕实现政府职能,构建区、街分工合理,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城市管理框架。
对现有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进行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起“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模式。
(1)城市管理部门的改革。
2006年底以前,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朝阳区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全区城市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各专业部门开展工作。
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根据工作需要,2006年,对城管监察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现城管分队的人、才、物统一由城管大队直接管理,区政府统一调度使用,分片包干执法,形成事权与财权一致、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机构要继续向社区延伸,专业管理部门可采取在社区设立办事点的办法,方便群众办事,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2)专业作业部门的改革。
城市管理的作业养护工作逐步推向社会,走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道路。研究推动区环卫服务中心、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市政管理所等作业养护部门的体制改革,争取利用3至5年时间,将上述专业作业部门全部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3)街道办事处的改革。
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以为民服务为主题,建设服务型街道。
梳理街道职能,使街道集中精力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利用2至3年的时间,将该回归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回归专业管理部门;该由市场和社会办的事情,尽快剥离出去,交给市场和社会。街道办事处内设科室改为专业管理部门的站所,担负基层专业管理和服务的责任。
改革街道机构设置,创新为民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准确摸清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围绕解决问题,改革原有的街道管理体系,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实现为民服务的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化、工作的细致化。
代表政府统筹、组织、监督政府各专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实现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以及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切实履行好对辖区工作“负总责”职能。
(4)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
剥离社区承担的行政职能。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从抓好居民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积极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多类所有制企业兴办社区服务项目,建立社区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培育社会服务市场和服务体系。
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切实解决社区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社区建设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鼓励社区对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制约。建立社区评议考核街道和专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制度,研讨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考评体系,评议考核的结果作为考评工作以及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学习型社区。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让社区人了解社区建设情况,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社区大事的决定。
(二)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围绕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城市管理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等运行机制,建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的公共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中政府职能的到位,市场功能的入位和社会功能的归位,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公共管理框架。
1、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成立朝阳区城市管理专家学者顾问团,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和科学决策力度。制定完善城市管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决策责任制,优化政府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信息反馈和决策后评估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2、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城市管理工作定期协调制度和例会制度,由城市管理综合部门牵头,对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难点问题进行调度和协调,确保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能够进行高效、及时的协调,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3、信息公开机制。
尊重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知情权,积极利用群众热线、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广大市民知晓并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
4、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定并完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每年组织一次综合演习、演练,加强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5、市场运行机制。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实现形式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继续将目前由政府承担的社会性的、群众性的、技术性的职能向市场和社会转移,鼓励市场和社会积极投入城市管理领域。对于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公共服务项目,要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更多的交给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政府不再单独包揽。对于准经营性项目,建立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有机结合的投资运作机制,在政府资金引导下,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6、社会参与机制。
进一步畅通城市管理部门同市民的沟通渠道,建立双向传递和交流机制,形成市民关注和踊跃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鼓励和培育市民的自主性。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舆论等途径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市民的自主性,主动参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参与各种维护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的活动。特别是要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积极营造和谐社会。设立城市管理基金,对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先进行为给予奖励。
积极培育、发展和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政策支持、税收减免、资金资助等方面,大力培育并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向政府献计献策,提升城市管理质量。
(三)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新方法
围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管理方法和技术创新。
1、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区
加大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落实力度,加强工作协调,解决好管理与执法配合问题,同时更多地发挥好司法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加快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
学习和借鉴东城区万米网格城市管理经验,搭建区级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两轴两中心”体制和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我区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2006年上半年完成CBD地区和望京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2007年底以前在全区实施网格化管理。
建立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城市管理各部门根据各自工作需要,建立各专业数据库,达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效率高”的信息数据化城市管理的要求。
3、加快推进电子政务
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方便群众参与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各部门对外网站建设,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及时更新公开内容,推进政府城市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城市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难度很高,关系到整个城市的运行和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工作
全区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城市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领导,下大力气做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
(二)建立适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体系
一是要加大财政对城市公共事务的投入,增加公共财政对城市管理的支持,建立起合理的公共财政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要给足、到位。二是要切实按照“费随事转、事随责走、责随权变”的原则,调整条块之间的资金分配。三是要加强对基层的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人员、组织等各个方面并给予足够的保障,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解决一些地区财力不均衡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各级干部和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识
篇10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背街小巷的管理逐步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到走向规范,呈现出四方面的特点:
1、在实现重心下移,推进管理模式属地化上取得成效。一是各区在坚持“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管体制前提下,重心下移,把实现“块抓条保”作为城市管理延伸的突破口,把确保背街小巷“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落脚点主要放在街道层面上。因此,街道管理在全市背街小巷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注重发挥社区的参与作用,把突出街道层面的“轴心”作用与突出社区“第四层面”的服务职能结合起来;三是从建立背街小巷长效管理模式的要求出发,各区在探索“重心下移”、“块抓条保”的实现形式上,开始注重并强调政府间关系的协同化重于单个部门工作的最优化、政府与社会组织、市民间相互配合重于政府间关系协同的最优化。如上城区全面推行街巷属地包干,街道牵头组织社区、行政执法、市容环卫、建设、工商、规划、环保、公安交警和辖区单位等“十位一体”联动,以“十位一体、综合管理、分块包干、责任到人”为基本原则,整合各路管理资源,强化背街小巷管理。街道建立两级协调机制,由街道定期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每月召开一次讲评会,分析、协调、解决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社区的问题由社区定期自我协调,各社区建立周会制度,分析存在问题,研究管理重点。
2、在实现块抓条保,推进机制建立与运行上取得突破。一是做好在重心下移上的职能划分工作。按照重心下移、责权一致和讲求实效的要求,市城管办会同市财政局、市交警支队出台《关于背街小巷改善后长效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确立城区政府在背街小巷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理顺市、区、街道和社区的管理体制,明确背街小巷管理的依据、工作标准、保障措施,特别是明确各自在背街小巷管理中的作用和职责,形成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配合的管理体制。二是做好在条块结合上的协调保障工作。成立各区工作协调小组,分管区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及各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定期研究解决管理中横向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协调和纵向不同隶属关系之间分权协调的突出问题,同时,按照“权随事转”、“费随事转”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由街道牵头实施、以辖区职能机构配合并由社区广泛参与的互动协调机制。三是做好在建章立制上的责任落实工作。建立背街小巷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量化、细化背街小巷管理工作目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在日常管理中实行“分块控制”,将街道辖区的背街小巷细化为片、块、分级责任包干,实行定点定岗定人定责,确保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四是做好责任落实量化考核工作。定期检查与不定期巡查相结合,加大对日常管理的监督,实行“区查街改,块查条改”。健全完善检查监督机制,同时根据城市“四化”长效管理标准及背街小巷“四化”要求,对背街小巷改善拓宽和拆违新增的道路统一测算,根据作业量并按“地域差异化”的原则对管理绩效实施量化考核,区、街分级考评,严格奖惩。如上城区南星街道每年设置10万元的奖罚基金,按责任主体和管理主体的要求,对城管、环卫、执法、社区、市政、绿化等实施六位一体的捆绑考核,并与区政府考核办法挂钩,实行季评年奖,有力推进了辖区背街小巷的长效管理工作。
3、坚持堵疏结合,在实现小巷综合治理上取得实效。背街小巷改善后,除“四化”管理的要求外,还负有市政、绿化设施的管理养护职责,以及因道路拓宽和新增幢间路带来的诸如破墙开店、五小行业增多、无证摊贩流动设摊和人行道上机动车停放管理及停车费或停车泊位费收取等一系列新的管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区城管办严格按照《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杭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及《关于背街小巷改善后长效管理实施意见》等法规、文件精神,研究制定适合本辖区长效管理的实施措施和工作制度。一是充分发挥城管部门作为背街小巷和“四化”长效管理的牵头组织、综合协调的作用,结合数字城管,积极协调并促成建立相关职能部门、街道、社区三级互动和长效管理督查与反馈机制。如江干区城管办牵头协调,定期召集会议,定期检查指导,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负责牵头实施以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共同参加的联合整治及执法行动,不断加大区查块改,块查条改的力度。二是从背街小巷管理和社区民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依法管理、严格执法上坚持堵疏结合。如下城区潮鸣街道对背街小巷历史形成的并深受人民群众青睐的一些流动服务项目包括一些无证摊贩经营的项目,由街道领导出面和城管部门、执法中队协商,划定适当的区域或选择在不影响行人通行的人行道上免费为小商小贩集中设摊,受到了小商小贩及社区民众的热切称赞。
4、坚持市民参与,在实现管理主体社会化上取得进展。市、区两级政府及街道始终把推进由城管部门的“小合唱”向各职能部门和辖区各单位齐抓共管的并由沿街居民和广大社区民众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转变。如西湖区推出翠苑街道的“六长联系制”和在社区实行“一长带五员”的管理方式;下城区推广的“三定一明确”管理要求和长庆街道在社区开展的“十个一”管理制度;上城区望江街道开展的“十位一体联动制”;江干区推广凯旋街道总结出的“四字经”,以及拱墅区米市巷街道实行的街长负责制等,这些管理的方式方法,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离不开沿街居民和社区广大民众积极踊跃参与和支持。
三、下步建议
篇11
面对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犬只,面对不规范养犬、不文明养犬等行为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让养犬者合规合法文明养犬,不影响社会文明建设和城市有序管理,营造“依法、文明、和谐”养犬的社会氛围,是我们城市管理工作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也考验着作为一个责任政府的执政能力。笔者认为,城市犬类管理作为一项新兴的城市管理项目,能不能有效地抓出成效,不仅体现着一座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更关乎到一座城市的对外形象和品味,必须要纳入城市管理的总体规划,从机制上着眼,在长效化上下功夫,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建立起与犬类管理工作形势相适应的长效化机制,使犬类管理的逐步规范化、专业化和常态化,从而进一步夯实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回应百姓关注、构建和谐邻里
邻里和谐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伴随着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犬只,狂犬害人、犬吠扰人、犬只伤人、影响环境等问题层出不穷,犬类管理已经悄然成为影响邻里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还引发了一些楼道居民间的纠纷,群众反映强烈。笔者认为,抓好城市犬类管理,培育文明养犬习惯,是对民生诉求的有力回应,不仅减少了邻里之间、居民之间因为养犬导致的思想摩擦和行为碰撞,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更有利于新形势下社区睦邻工作的深入推进,在养犬者和其他居民间建立一种和谐、稳定、融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狗的和谐相处,实现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提高市民素质、培育文明风尚
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城市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社会能否文明和谐进步。现代化的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和靓丽市容的有形建设,更需要市民素质和文明风尚的无形发展。犬类管理看似只是针对犬的一个城市管理项目,折射的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内涵和发展底蕴。笔者认为,抓好城市犬类管理,只要找准切入点,由小及大、持之以恒,从行为细节入手,不仅有利于革除市民陋习,培养良好习惯,将文明风尚的价值导向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更有利于引导广大市民在参与中感悟文明、呵护文明、共享文明、推进文明,逐步培育并提升整个城市的公共文明素养。
二、搞好城市犬类管理的三项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城市犬类管理,既要严格落实犬类管理的各项规定,又要契合城区实际,因地制宜分解管理目标,分层分步有序推进。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一是工作要“实”,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二是方法要“活”,既要集中整治、重拳出击,又要着眼长效、常态化管理;三是参与要“广”,既要发挥好居民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活动方向不偏离。具体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他律自律并重原则
一种文明习惯的养成,既要有外在他律强而有力的约束引导,更需要有内化为行为自觉的自律支撑。笔者认为,城市犬类管理就是新时期下一项重要的群众工作,必须要在大力度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现场执法的同时,把群众内心的理解、认同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以热情、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态度,认真做好、做通养犬者的思想工作,让文明养犬的理念和责任真正入心、入脑、入行,自觉地把言行控制在法规、道德和身边邻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政府的引导下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
(二)管理服务并举原则
当前的城市犬类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尤其是在犬类登记、犬类办证等一系列环节上,我们的服务与居民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相当一部分居民抱怨现在的流程太复杂、办证免疫不方便。笔者认为,作为城市管理者既不能片面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也不能片面追求服务而放松甚至放弃管理,城市犬类管理必须要切实站在居民角度换位思考,进一步创新形式,创造性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确保以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赢得广大居民对城市犬类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不激化产生新的矛盾。
(三)上下联动齐抓原则
城市犬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充分发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笔者认为,作为街道基层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社区等自治组织的主体地位,尤其要着力提高业主自治组织、物业管理单位配合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健全完善以社区等自治组织为主体的基层管理网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对上衔接协调,建立健全职能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尤其在重点难点问题的推进上,要逐一分解任务,建立责任落实体系,确保犬类管理工作推进得坚定有力、反应及时、密切配合,放大职能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合力优势和“拳头效应”。
三、城市犬类长效管理的六大践行秘诀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笔者立足街道现有工作基础和实际情况,探索总结出了“一宣、二摸、三借、四优、五治、六问”的城市犬类长效管理六大创新秘诀,具体为:
(一)宣:宣教先行,做到造浓氛围
群众能否从思想上真正认同并支持,关键在于我们的宣传发动。宣传发动得好,群众理解支持度高,我们的工作就好推进,反之,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陷入僵局、激化矛盾。我们在实践中,重点把握住“四条途径、三项重点”:“四条途径”,即依托社区、业主自治组织和物业管理单位这条主线,制定出台犬类长效管理实施方案,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依托街道、社区各类活动组织,以及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等活动平台,利用居民集中的机会,充分宣讲犬类管理的重要意义;依托全市开展的“在职党员进社区”主题实践活动,将文明养犬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强化社区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依托社区社工、社区民警,针对性排出一批钉子户、难缠户,一对一地上门送政策、做宣传。“三项重点”,即重点宣传犬类管理办法,确保政策法规应知尽知;重点宣传办证免疫流程,确保业务流程一清二楚;重点宣传如何文明养犬,确保文明习惯深人人心。
(二)摸:摸清家底,做到信息畅通
我们在实践中,重点把握住“两项基础”和“三项机制”:“两项基础”,一是数据基础,各社区会同社区民警、小区物业,集中一个半月时间,对辖区内单位、小区居民的养犬情况进行一次自查摸底和数据核实,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不留死角;二是台账基础,街道统一下发台帐规范样式,各社区建立起社区(村)养犬情况基础台帐。“三项机制”,一是例会交流机制,建立街道犬类管理各成员单位、社区分管领导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犬类管理基本情况,协调处理犬类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二是信息报送机制,各社区对辖区犬只的增减、登记、办证或免疫等情况动态跟踪,在做好基础台账的基础上,及时做好相关基础信息的更新和报送;三是投诉举报机制,设立流浪犬、无主犬以及不文明养犬行为的举报投诉电话,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城市的犬类管理和监督。
(三)借:借助合力,做到管好源头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能否用足用好部门合力优势,有效抓好涉犬经营单位源头管理,关系到城市犬类管理的最终成败。我们在实践中,重点把握住“三抓”:一是抓台账,各定点免疫单位(诊所)、宠物经营单位对店内现有的犬只信息、犬只买主的基本信息,以及来诊所美容、洗浴或就诊的犬只信息进行详细登记,逐一建立基础台账,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街道;二是抓抽查,街道会同农办、工商等部门,指导、督促各定点免疫单位(诊所)、宠物经营单位依法经营,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确保店内犬只经营合法、登记规范、免疫到位,从源头上堵塞犬类不规范养殖行为;三是抓创建,积极开展“星级经营”、“诚信经营”等系列评比活动,通过面上的一系列扬先进、鞭后进动作,赋予涉犬经营单位全新的内容和内涵,特别在硬件软件建设、规范化经营上均有新的明显变化。
(四)优:优化服务,做到便利高效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面对城市快速攀升的犬只数量,我们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很多保障措施无法及时跟上,尤其是在上证、执法等环节,很多居民提出了“给犬只上证比给新生婴儿办证还麻烦”、“犬类执法不及时”、“免疫定点不方便”等一些列意见。针对群众意见,我们开展了“一专三一”活动:“一专”,即社区窗口、派出所均确定一名人员负责犬类登记管理,做到接待有专人、解释有耐心、办理有热情。“三一”:一是一下放,对现有的养犬登记办证流程进行清理,推进犬类登记审核权限由市公安局向基层派出所下放,实现了基层派出所一站式审核办结;二是一承诺,各社区窗口、派出所,对居民犬类登记办证事项实行服务承诺公开,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三是一集中,认真组织一年一次的犬类登记办证及防疫进社区活动,牵头相关部门单位走进社区,提供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养犬上门服务,确保社区70%以上的养犬居民在居住社区内一次性完成登记办证及防疫。
(五)治:综合治理,做到规范有力
在执法和管理上,我们坚持“先教育、后处罚,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基本理念,既要保护养犬人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非养犬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讲究策略、教育规劝,体现管理的人性化,另一方面严守底线、依法依规,体现执法的严肃性。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教育规劝环节,对于不登记、不办证或不免疫,以及饲养禁养犬、一户多养的居民,及时进门入户,一对一地做好教育规劝工作,讲明政策、讲清底线;二是集中整治环节,对经教育规劝后仍不登记、不办证、不免疫或不改正不文明养犬行为的,在经过社区前期摸排的基础上,由街道牵头相关部门进入社区集中依法处理,造足严打声势,营造整治氛围;三是举报处理环节,街道成立捕犬快速应急小组,对于社区反映或群众举报投诉的伤人犬或者疑似患有狂犬病的犬只,以及街面、小区的流浪犬只,以最快的速度、果断的现场处置,回应广大群众的呼声和关切,赢得群众对城市犬类管理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六)问:考核问责,做到落实严格
城市犬类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必须要建立机制、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工作中,我们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街道犬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社区民警、居(村)委工作人员、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小组长“四位一体”的管理网络。一是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制定全年工作计划,把工作任务、目标和责任层层下达,逐级签订责任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二是建立跟踪考核机制,研究制定考核细则,将犬类管理工作纳入街道物业管理月度检查考核,一月一通报,并将平时考核结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社区综治工作的年度综合考评。三是建立督查检查机制,由街道人大、纪委等相关部门组成督查小组,对犬类管理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督促检查,对人员配备不到位、工作推进迟缓、信息通报不及时、群众意见较大或造成犬只伤人事件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强势推进。
参考文献:
篇12
二、基本原则
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机制,坚持“条块结合、行业监管、属地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满意物业有机统一的原则,坚持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相互协调的原则,开创住宅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三、组织构架与主要职责分工
(一)组织构架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与开创住宅物业服务新局面的要求,建立一个适应发展趋势的,由各个职能组成和共同管理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综合性管理模式。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实施齐抓共管、联手推进,构建区、镇(街道)、社区三级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真正形成适应当前形势的大物业管理格局。
1、建立区级住宅区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分析、研究物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协调、解决涉及物业管理的综合性问题。联席会议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召集,区房地局、区地区办等相关职能部门参加,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房地局。
2、建立街镇级住宅区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协调解决街镇范围内涉及物业管理的综合性问题。联席会议由街镇行政领导召集,街镇有关职能部门和区条线派出机构参加,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街镇有关职能部门。
3、建立社区级住宅区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协调解决住宅区内涉及物业管理的具体问题。联席会议会议由居委会、业委会、小区经理、片段民警等组成,会议召集人由居委会负责人担任。
(二)主要职责分工
1、区地区办
(1)会同区房地局做好制定工作计划,牵头召开区住宅区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定期组织街镇和相关职能部门研讨住宅物业纳入社区属地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制定应对措施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大物业管理格局的形成。
(2)推进街镇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履行“整合资源、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能。
(3)促进社区群众组织发挥作用,继续巩固和发挥街镇现有住宅区的看家网、护绿队、志愿者、楼组长队伍等作用,切实提高住宅区居民自治管理的水平。
2、区房地局
(1)会同区地区办牵头召开区住宅区物业管理联席会议,调研和共商解决住宅区物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宣传房地产政策、法规,组织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会同街镇共同做好业主大会的筹备、组建、换届改选工作。
(2)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管、管理和诚信考核工作,指导、督促物业企业按行业标准和物业服务合同规范服务。
(3)重视住宅区物业管理中的“急、难、愁”问题,会同街镇编制住宅区的综合整治计划,筹措资金并组织实施;针对“维修不及时、服务不到位、收费不规范”的问题,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有效推进物业行风建设;加强区房屋维修应急中心的建设。
(4)牵头街镇和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属地“以块为主”和部门“各司其职”的原则,加大住宅区违法搭建的处置力度,从群防群治、第一时间、初发状态、形成合力的机制上采取措施,做到新账不欠老账逐步还清。
3、区公安分局
(1)对住宅区内的治安管理。
(2)对住宅区物业保安队伍的指导、日常检查、考核和培训,规范保安人员的行为和标准,提高保安人员的素质。
4、区财政局
(1)安排和落实直管公房成套改造、旧小区综合整治、住宅“平改坡”综合改造等工程的专项补贴资金。
(2)做好资金使用的管理。
5、区市容局
(1)对住宅区范围内责任区的市容环境卫生责任监督,检查。
(2)对住宅区内垃圾清运、环卫公用设施等环卫作业项目实行管理,执行行业标准,减少作业扰民现象。
(3)协调推进住宅区环卫设施建设,指导和督促物业公司加强住宅区环卫设施的维护。
6、区环保局
(1)指导住宅区居委会、物业管理部门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帮助其开展绿色小区创建等相关工作。
(2)对经营性饮食服务、文化场所等污水、废气、噪声等影响住宅区居民生活行为的查处。
(3)对虽经批准的住宅区内建筑工地,按要求进行夜间施工作业的,但居民仍认为存在环境噪声污染行为的查处。
7、区规划局
会同和配合街镇及有关职能部门对住宅区内的违法建设行为予以查处。
8、区物价局
(1)对新建商品房住宅区前期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的审核。
(2)对物业管理企业的收费督促检查,构成价格违规、违法的予以查处,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9、工商**分局
会同和配合街镇和有关部门,对住宅区内的违法经营行为予以查处。
10、区绿化局
对住宅区公共绿地进行行业监管。
11、区城管大队
(1)对住宅区内擅自设摊经营、兜售物品;在公共场所饲养家禽家畜食用鸽和信鸽,影响环境卫生,物业公司劝阻后拒不改正的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
(2)按规定对损坏绿化及绿化设施;擅自占用绿地、改变绿地性质;在公共绿化、道路或其他场地擅自搭建建筑物、构筑物和破坏房屋外貌行为的查处。
(3)对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夜间施工的,或虽经批准但违反批准的要求从事夜间施工造成噪音污染的行为进行查处。
12、街镇
(1)落实物业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物业管理部门,明确职责、落实人员,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2)建立街镇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建立住宅区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活动,对纳入社区管理范畴的住宅区物业管理和其它管理进行综合管理,有效解决区域内物业管理综合性问题。
(3)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对住宅区内的各种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遏制违法搭建和其他违法行为;协调解决住宅区内的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各种因素引发的矛盾。
(4)加强住宅区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与房地部门一起做好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筹备、组建、换届改选工作,把好业委会筹备成员和业委会候选人员关。
(5)会同区房地局制定住宅区的综合整治计划,分级承担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做好综合整治实施前的宣传发动,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化解等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基层就是构建和谐社区、和谐小区,让广大市民在实现“变样”目标的过程中,有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城市的综合管理,尤其是住宅区的协调管理,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认真贯彻“条块结合、行业监管、属地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以创建满意物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住宅区物业管理工作。
(二)条块结合,形成合力。
各街镇应十分重视住宅区物业管理工作,要既重视开发建设、又注重管理服务,将住宅区物业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化属地管理的各项措施,加大力度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进程,主动将辖区内住宅区物业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开展社区党建、创建文明社区和构建满意物业统一起来,认真对待居民反映的实际问题,采取措施化解矛盾。
区房地局要十分注重对街镇的业务指导工作,加强对物业企业规范服务的行业监管工作,加大对街镇相关部门物业行业管理的业务培训,指导和帮助街镇解决住宅区物业管理中的问题和矛盾,采取联合行动的办法,加大住宅区新的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不断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区地区办、区规划局、工商**分局、区绿化局、区城管大队等部门要主动协调相关工作,对于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推诿、对于与地区和其他部门相关的工作应主动配合、支持,对于街镇提出需要协调和配合的工作,积极参与并发挥作用,尽快形成大物业的管理格局。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篇13
二、总体目标
通过在协民社区、太康社区、美湖社区、隐秀苑社区、糜巷桥社区、水乡苑二社区、仙河苑三期、和平社区和花汇苑社区9个社区开展“社区城市管理网格化”试点,为2013年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社区城市管理网格化工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三、网格划分
社区网格划分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以道路、楼栋、河道、市场、工地、企业、自然村及重点场所等独立单元为基本网格,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片区网格,确保网格划分科学规范,区域边界闭合清晰、无缝覆盖。
四、职责分工
1、区城市管理局。是“社区城市管理网格化”体制的信息枢纽,主要任务是抓督查、抓考核,对街道、社区城市管理网格化进行指导,并根据实施推进情况,进一步完善社区城市管理网格化工作体制。
2、街道(镇)。全面负责社区城市管理网格化的落实、协调、督办等工作。各街道要成立专门的“社区城市管理网格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落实资金,抓好宣传,制定“社区城市管理网格化”方案、考核标准、奖惩措施,督促社区扎实开展网格化管理;协调街道一级的工商、公安、交通、卫生、建设、水利、房管等部门,强化对社区城市日常管理的联勤联动。
3、城管(中队)办。协调、处置、督促发现问题的落实整改,指导社区、城管工作站开展工作;配合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太湖杯”城管创优、“优胜街道”、“两整两创”等工作;负责社区违法建设、车辆抛洒、无证设摊等违章行为的查处、整治工作。
4、社区。负责具体落实社区网格化工作,梳理社区城市管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及时抓好整改;排查摸清社区网格内具体管理对象,根据社区实际合理划分网格责任片区,并公示详实的网格划分示意图;加强管理、处置、作业力量配置,落实责任到人,设立网格化管理责任牌,公布责任人姓名、联系方式、责任内容、监督电话,主动接受相关部门和居民监督,形成与市民的良好互动机制;对整改确有难度的问题,及时上报街道,并由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处置。
5、物业公司。对所在居住小区履行物业管理责任,协助和配合社区做好相关工作。
6、社区城管工作站。协助社区做好辖区城管相关工作,重点是发现问题、反馈情况等。每天组织工作人员,对社区实行不间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责任人联系,可以立即解决的立即完成,一时不能完成的,上报社区予以组织完成;对问题涉及市场化服务的,督促服务单位尽快完成整改;对涉及工地擅自开工、单位擅自设置户外广告、违法建设等执法类的城管工作,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劝阻,同时上报街道城管中队。
五、工作内容
1、容貌管理:辖区无“三乱”,无暴露垃圾、残土积存,无私搭乱建,无乱摆乱放,无乱堆杂物,设施完整无损坏;户外广告设置规范,按要求放置垃圾桶,无乱倒装修垃圾或乱扔破旧家具现象。
2、秩序管理:无店外占道经营、作业;沿街店面无占道清洗车辆和新增无证洗车场;主要路段店面无经营铝合金(木器)加工、摩托车修理等业务;无乱停车,停车划线规范到位。
3、环境管理:责任区域环境整洁,垃圾收集管理规范,无散倒垃圾污物,无残土废料堆积,无新增废品站;冬天除雪及时无积存;厕所、果皮箱等环卫设施整洁无缺损;便民摊点有明显标识牌,管理统一规范。
4、市场管理:无占道经营、无证设摊存在,出入口秩序良好,无外延等现象;有专职保洁人员,经营场地及周边环境整洁。
5、绿化管理:花草树木无缠绕吊挂、无枯死;无擅自占用破坏绿地、树木现象;绿地内无种菜、垃圾、杂物,无残土堆积;绿化设施完好无损,无泥土,无缺株死株。
6、市政管理:人行道板平整无缺损;路面无积水外溢;各类井盖、护栏、缘石等设施完好无缺损,雨污管按要求疏通;道路平坦、畅通,出现坑凹、隆起等要及时修复,无违章挖掘道路;开挖道路等市政工地周围环境整洁;建筑物无残墙断壁、无破损、立面清新亮丽。
7、工地管理:严格遵守“六不开工”原则;工地周边无乱堆乱放物料,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随产随清,无污水外流;车辆无带泥上路现象。
8、河道管理:河道、水岸要保持通畅、清洁,无岸坡、岸脚垃圾,不得向河道倾倒废弃物,水面漂浮物应每日打捞清除。
六、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