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企业绩效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企业绩效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企业绩效管理

篇1

“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就是运用一种全新的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记分卡,将企业的战略落实到互为关联、相互支持的绩效计划体系,并将平衡记分卡融入到绩效指导反馈及考核激励中去,以此来推动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自觉地去实现预定的绩效计划,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的制导”。

平衡记分卡主要着眼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互为关联、相互支持的维度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其中学习与成长解决组织长远的发展能力问题,是提高企业内部运营能力的基础;内部运营的规范化、科学化为顾客提供更大的价值;顾客获得的价值大小决定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而顾客的满意度和市场表现良好又是企业获得良好的财务绩效的基础;财务绩效是企业战略实施的目标。近10年的实践应用表明,财务占四大维度的60%绝对比重,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根本,而顾客满意是驱动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因素,约占四大维度的20%比重,显然,提高顾客获得、顾客保留、顾客忠诚、顾客满意、顾客创利等理应成为企业的关注焦点。顾客维度就是从企业利益相关者—顾客的角度确定实现企业战略制导的目标与指标。

基于顾客维度分析旅游企业战略设定

对旅游企业而言,顾客即“游客”,顾客维度即是以游客的眼光来看待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使旅游企业对为游客提供什么价值的服务形成清晰的认识。基于顾客维度分析旅游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与成功取决于战略实施的关键驱动要素,即稳定的规模化游客流。

(一)目标游客的定位

稳定的规模化游客流首先取决于目标游客的准确定位。因为不同类型的游客旅游动机与价值主张具有差异性,对于旅游产品或服务有着不同的偏好,如旅游高端市场的客户往往关注于旅游吸引物的特色、内涵、创新,关注于旅游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游憩环境、游憩服务设施、游憩活动、解说服务与游憩景点等;而旅游低端市场的客户则更加关注于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服务的价格。显然,目标游客的正确定位将决定旅游企业战略的“精确制导”。

(二)顾客核心成果的度量

顾客核心成果是企业在客户、市场方面要获得的最终成果,对旅游企业而言,一般包括游客满意度、市场份额、老游客保有率、新游客增加率及游客利润率等指标,其中游客满意度是游客流的关键,决定了老游客保有率、新游客增加率和游客利润率,而老游客保有率和新游客增加率则决定市场份额。旅游企业可通过对以上指标的度量,确定基于顾客维度分析的旅游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业绩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三)顾客价值主张的确定

顾客价值主张一般取决于产品与服务特征、顾客关系、形象及商誉。对旅游企业而言,产品与服务特征一般包括旅游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价格、性能、特色与内涵等多方面的要素;顾客关系要求旅游企业在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严格履行旅游合同,及时察觉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游程安排、旅游景点、旅游设施、游览内容、旅游购物、旅游餐饮、住宿等方面的感觉,完善旅游售后服务;而形象与商誉除了取决于旅游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特征之外,还和企业在品牌与形象方面的建设有关。显然,正确认识和了解游客价值主张是实现稳定的规模化游客流的保证。

基于顾客维度分析旅游企业绩效管理系统

(一)鱼刺图战略分解法

鱼刺图是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提出的,故又名石川图。鱼刺图战略分解法就是在企业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过程中应用鱼刺图工具进行企业战略目标分解的一种方法,针对战略目标寻找关键成功因素(KSF),继而确定公司级关键绩效指标(KPI),再由公司级KPI分解到部门级KPI、每个岗位的KPI,使KPI形成一个因果关系网络,共同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在鱼刺图中,鱼头表示为“战略目标重点”,大鱼刺表示为“主关键成功因素”,小鱼刺表示为“次关键成功因素”,次关键成功因素是对主关键成功因素的进一步分解。而关键成功因素是对企业的成功起关键作用的某个战略要素的定性描述,是满足业务重点所需的策略手段,是制定关键绩效指标的依据。

(二)鱼刺图战略分解法下的旅游企业“战略制导”目标

根据鱼刺图分解法,从顾客维度,构建旅游企业绩效管理系统,首先,必须明确定位旅游企业的战略目标,即“鱼头”;在此基础上,找出能保证其战略目标实现的主关键驱动因素,即“大鱼刺”,并进一步分解出次关键成功因素,即“小鱼刺”;最后,提取出反映个体/组织关键业绩贡献的评价依据和指标,即旅游企业关键绩效指标(KPI)。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内容表明,旅游企业“战略制导”的最终成果,即“鱼头”,可定位为实现稳定的规模化游客流,而促成该成果的主关键驱动因素,即“大鱼刺”,主要包括游客满意度、市场份额、获得可盈利顾客能力和旅游企业品牌与商誉,由此进一步分解出的次关键成功因素,即“小鱼刺”,具体表现为,对游客满意度的测度,从游客“期望”和“感知”两个方面取决于六大因素,即可接触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价格与价值认识;市场份额取决于旅游市场竞争者数量、旅游企业经济实力、营销历史和现实的营销努力程度;可盈利顾客能力的获得主要取决于新老客户的数量、潜在客户数量及转化以及顾客忠诚度和创利数额;旅游企业品牌和商誉则关键取决于企业品牌的打造和形象的塑造。在此基础上,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关键驱动因素(KSF),提取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如旅游景观吸引度、基础设施完善度、实际市场和相对市场容量及价值的占有率、老客户的保有率、新客户的增加率、潜在客户的转化率、旅游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企业形象的综合指数等,使企业各部门和员工明白企业的要求以及自己应该做的,最终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集成化,提高企业效率。

(三)旅游企业关键绩效指标(KPI)的提取

关键绩效指标(KPI)是管理中“计划—执行—评价”中“评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反映个体/组织关键业绩贡献的评价依据和指标,其指标内容最终取决于公司的战略目标。公司战略目标是长期的、指导性的、概括性的,而各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却是针对岗位而设置,着眼于考核当年的工作绩效,内容丰富,具有可衡量性。当关键绩效指标构成公司战略目标的有效组成部分或支持体系时,它所衡量的岗位便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相关部分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如果关键绩效指标与公司战略目标脱离,则它所衡量的岗位的努力方向也将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分歧。因此,关键绩效指标是对真正驱动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具体因素的发掘,是公司战略对每个岗位工作绩效要求的具体体现。

结论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旅游企业寻求生存的唯一利基在于如何提升组织经营绩效以达成战略。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和核心要素,从顾客维度分析、构建旅游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有利于旅游企业战略目标的“精确制导”和旅游企业关键业绩指标的有效建立。

然而,在实施上述指标时,旅游企业还应具备一些主、客观的必要条件,如薪酬等激励回报机制的支持、内部流程的优化、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与任职资格体系的支持以及内部人员的支持与配合等。

参考文献

篇2

(一)薪酬管理考核体系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分离。国有企业常常采取层层分解目标的办法,进行责任和任务的分解。在薪酬考核体系中,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是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目标分解常常在减法的指导思想下成为目标肢解,分解后的目标之间缺乏相互支持,分目标之和往往小于1。各单位追求各自的目标,各自目标达成后,企业的战略总目标却无法达到。按照责任体系分解后的薪酬体系在运行中常常不能够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的有力支撑。

(二)薪酬考核内容单一,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薪酬考核的内容一般包括岗位员工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出勤情况等内容,至于工作态度、意见和建议、创造力等方面的考核全靠主观意想和定性评价进行,员工对企业做出的真正的贡献并没有完全在员工的收人中得到体现。考核内容多年一贯制,缺乏创新和变革,不能够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薪酬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为达到同一目标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强调沟通、辅导及员工能力的提高。从薪酬管理实施的目前情况看,员工的薪酬考核只是一个单向过程。大多数公司员工完全是考核指标的被动接受者。另外,由于管理者本身素质参差不齐,信息不能够得到及时沟通,造成员工不了解任务全貌和企业总体目标,公司无法让员工融人形成凝聚力。许多公司员工对薪酬管理制度缺少了解,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核政策、考核结果、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等。

二、优化薪酬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科学的进行岗位工作分析和测量,建立系统公正的薪酬考核体系。工作分析是薪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工作分析可以是薪酬考核的前提,也可以说是薪酬考核体系的一部分。要确保薪酬与业绩挂钩,将职工工资增长状况作为经营者业绩考核的基本内容,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只有公平合理的差别才能使薪酬发挥其既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作用,过大或过小都能引起员工不满。薪酬水平涉及外部公平问题,即员工将自己在公司所得与社会上同类工作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较的过程,比较的结果也会影响到员工今后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去留。

(二)加强薪酬调研分析,合理控制薪酬差距。收人差距是影响企业稳定的重要方面。要在企业内部确定合适的收人差距比例,更好的维护企业整体稳定。特别是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时,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深人基层进行薪酬调研,切实解决员工群众反映的薪酬管理方面的问题,真正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合理调控收人差距,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人,确定管理者与员工收人合理比例。根据不同层次的职责承担风险,按不同的比例兑现考核收人的结果,尽量减少普通员工减薪幅度甚至不减薪,稳定职工队伍,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篇3

(一)时间序列分析

从2002年起,北京市农委会同北京市旅游局出台了系列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村的服务规范和建设标准,较早开始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行业管理。四川省成都近郊的郫县于2003年8月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农家乐基本条件与星级评定规范》、《郫县旅游乡村酒店星级划分评定标准》。2004 年11月上海市了《 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河北、江西、浙江、安徽以及昆明、黄山、成都市等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和管理办法,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制定出开业条件和等级评定等相关地方标准。2009年10月,四川省颁布实施《四川省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细则》。2009年11月1日,《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正式颁布实施,推出了八种全新乡村旅游业态,旨在加速推进乡村旅游升级,由零散的小规模单体经营向产业集群型布局转变,增强北京乡村旅游发展势头。

(二)内容构成分析

目前乡村旅游过程中涉及到的农家乐餐馆、旅馆的硬件设施和服务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可循。不过根据各个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不同,各地政府在行业管理方面出台的政策有多有少,且各有侧重。如苏州市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管理条例,包括苏州市农家乐餐馆管理暂行办法、苏州市农家乐旅游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苏州市乡村旅游区(点)管理办法、苏州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合肥市出台了合肥市乡村旅游发展资金使用办法(试行)、合肥市乡村旅游接待点服务标准(试行);四川省则出台了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标准以及四川省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细则;另外,江西省、陕西省、河北省等出台了乡村旅游(农家乐)管理办法,昆明市也于2006年出台昆明市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办法。

乡村旅游在行业管理的制度化约束下,解决了行业发展不规范的问题,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服务设施等方面均得到改善,旅游者也因此获得更好的乡村旅游体验。更重要的是,乡村旅游行业制度的实施使得乡村旅游标准化得到很好的执行,乡村旅游经营者在规范的指导下经营有章可循,发展目标明确,在实践中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管理力度分析

行业管理重点是人的管理,行业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来实施。浙江省为提高其“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服务档次和管理水平,重点对农民开展培训。由农民开办“农家乐”休闲旅游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技能与素质的陌生和缺陷。

成都市在乡村旅游服务有管理实践中,形成了旅游局牵头、工商、公安、质监、卫生、环保、物价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旅游管理部门做好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指导、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有力保证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政策绩效评价

(一)积极效果

一是整体提升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硬件设施的齐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乡村旅游行业组织结构的完善上。我国自2006年后各地各级政府出台了众多行业管理条例和行业标准,使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大大提升,而非停留在初级低下的阶段。

我国目前的行业管理政策中包括乡村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农家乐餐馆和旅馆的硬件设施标准、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乡村旅游服务规范、乡村旅游合作社制度等,旨在实施乡村旅游的分类、分级和标准化管理,避免鱼龙混杂、好坏不分的市场混乱情况。

二是间接促进了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与产业扶持政策不同,乡村旅游行业规制主要是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重点在于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使其处于规范的市场环境。但是,行业规制政策可以间接的促进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如果一个乡村旅游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完善、良好的经营环境,一定会吸引更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在本地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从而扩大本地乡村旅游规模。另外,规范的经营秩序也是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地的因素之一,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旅游地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会促使本地乡村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三是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众多的标准、制度中,都首先对乡村旅游做了界定,乡土性是其主要特征,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地乡村旅游景区(点)的评级标准中对乡村环境和景观的要求多放在第一位,如《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四川省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北京市为了提高乡村旅游对乡村环境优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用,专门制定了《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分别从村落景观保护、田园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景观保护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以加强民俗旅游村的规范自律治理,使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促进民俗旅游村落风貌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组成的重心和结构不合理。现有政策集中于对乡村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餐饮、住宿、服务质量的等级划分评定制度,缺少活动开展前期及后期的市场规范,对乡村旅游信息和引导、乡村娱乐、旅游安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追踪等方面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各级政府应增加乡村旅游信息共享以引导旅游者出游,加强对乡村旅游安全问题的重视,建立完善的乡村旅游投诉处理机制,不断调整政策内容,保证旅游者、乡村旅游经营者等各方权益。

二是近远期绩效分布不均。

各项乡村旅游政策绩效在持续时间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政策中以发挥近中期绩效即作用时间在2至3年的政策绩效的政策为主,相反着眼于乡村旅游长远发展的政策条款则较少。消费政策、专项资金补助、工商财税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等绩效均属于近中期政策绩效,而土地政策、农民培训及农村保障等间接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则发挥远期绩效。这样看来,在直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方面,我国政策绩效集中在近中期,缺少长期绩效,这种分布不均易造成乡村旅游发展视角的短浅,没有长远的规划,探索一步走一步的形式易造成乡村旅游发展根基不稳固、发展时间不长远等问题。

三是实施难度大。由于时间区间上的过度集中,导致我国地方乡村旅游政策以国家政策为标准,多是对国家乡村旅游政策的简单照搬或细化,多数政策的制定没有经过对本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和评估,并非是本地乡村旅游行业环境所需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导致政策内容华而不实,甚至在实施中难以落地的现象,政策实施时无法发挥预期效果,达不到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扶持引导作用。

三、总结

篇4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能力出发,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职教理念和教育改革的趋势。高职教育中不同的专业,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差异,因此探索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很有必要。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2)旅游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3)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4)学校派教师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5)旅游企业员工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6)学校与企业以“冠名班”的形式签订协议联合培养学生;(7)校企合作开发、出版教材。大多数学校以前三种形式为主,以第四、第五种形式为辅,第六、第七种形式虽也在实行,但处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另外,大多数学校的校企合作以系部、专业教研室主任和专任教师与企业联系为主,校级领导参与相对较少,同时学校缺少从事校企合作联系与运作的相关部门。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缺乏热情,合作层次浅。旅游企业对校企合作不太关注,往往学校比较主动,大多数旅游企业只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只有部分企业愿意派企业员工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或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另外,只有少数企业愿意与学校教师合作开发实训教材、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奖学金等,可以说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经深度访谈了解到,企业人士认为与学校合作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企业付出多、收益少。比如学校与旅游景区谈合作,景区方面认为只是单方面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学校不能为景区做什么。旅游企业一般只在旅游旺季用工紧张时,才会希望学校派学生参与实习,但往往会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冲突,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措施和途径

(一)开展市场调研,把握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要加强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加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加强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这已经是职业教育界的共识。这五个对接中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是前提和基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了实现对接,必须搞好市场调研,做到知己知彼,把握旅游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类型的专业,高职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在旅行社、酒店等行业从事工作,这些行业对学生有一些基本要求:(1)身心健康:而就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体检状况的调查,每个班都有个别由于身体原因不适合做服务行业的同学。(2)注重形象:旅行社及酒店等行业的工作多为接人待物之类,对学生的服务形象有很大要求,在每年的企业跟学生双向交流和选择的时候,有部分同学无法满足企业对服务形象的要求。(3)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学生将近五年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基本可以达到要求,但文化素养有待提高。(4)服务意识:服务行业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一定的要求,从表情、语言到行动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自信、不主动等不能够很好的满足行业要求。

知道了目前本专业学生的现状和企业的需求,就能有的放矢去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建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为校企合作打好基础。

(二)用“冠名班”方式为企业定向培养旅游人才

校企合作的实质就是人才培养的合作。为了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明天的特定企业员工,我们必须将企业的文化、企业岗位要求等知识和技能提前导入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之中,提前让学生进行角色认定。为企业用“冠名班”方式进行定向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学校可选取知名旅行社和高星级品牌酒店作为合作伙伴,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签订相关协议。学生入学后,带学生参观合作企业,了解企业情况,企业派专人到校介绍旅游业态和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从而增强对专业的兴趣,进而对企业的认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意愿选择“冠名班”,然后旅游企业人员来校面试,确定入选名单。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由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学校授课,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技能,学校就教什么,尽量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到冠名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难的问题。这样学生可提前了解企业概况、企业文化,实习期间能很快融入企业,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增强学生的满意度。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定期开展校企合作方面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减免部分学费,以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企业对冠名班的办学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的开设,从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从师资培训到教学督导,都要和学校深度合作,全程参与。

(三)用旅游企业的岗位职业标准设置课程内容

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其中的服务为宗旨包含两层含义:学校一要为企业服务,二要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就是要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满足其需要毕业生,为学生服务就是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课程,用这些课程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我们的学生不太受企业的欢迎,主要原因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不强,归根到底毛病出在现有的课程上。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不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本位,而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学生学的课程在实际工作中无用武之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又没有教过。某旅行社老总反映有的学生发传真连纸都不会放,一个毕业生必须经过一年多的再学习才能上手工作。学校要真正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首先要做到课程设置与企业工作现场无缝对接;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旅游企业有那些岗位,这些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这些都要调研清楚。有的旅行社有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系统,财务单据报表和结算方式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校本教材,特别是冠名班的教材。因此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做到课程设置企业化,只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接轨。

(四)用旅游企业行家的要求打造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很多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都非常高。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具有“双师型”身份的教师中,有多少人真正参与过旅游行业一线的实践,是名副其实的“双师”。很多人将具有双证的教师就定义为“双师”,这种理解是不确切的。事实是,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双师型”教师都是“有证无业”,只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却没有真正参与生产、管理一线的工作,没有从业的实践经验。因此,虽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很多,但是质量却不高。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教师行业和不同的企业所属的行业本质是不同的,如果教师没有行业经验,那么职业教育就犹如隔靴搔痒。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必须实现师资队伍专家化、行业化。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聘请行业的资深经理、员工作学校的兼职老师,让他们把行业一线鲜活的经验和操作实务直接教给学生,还可以让他们以师傅带徒弟形式,作学校没有行业经验的专业教师的指导老师;另一方面可以派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工作,以弥补行业经验不足缺陷。

当然旅游行业有其特殊性,竞争非常激烈,各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绝招,轻易不肯示人。有的老总甚至担心把企业经营理念和操作实务教给学生后,学生会成为自己新的竞争对手。我们如果签订协议,将班级和企业挂钩冠名,那么学校今天的学生,就是企业明天的员工,给自己的员工上课,你还有什么可以保留的呢?因此,只有与企业实行深度合作,利益休戚相关,企业专家上课时才会像老师那样毫无保留将技能传授给学生。

(五)用全真的旅游企业实体进行教学实训

教学实训是职业教育过程中培养职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其实训的手段和平台必须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否则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实训车间的机床上学会加工切削工艺,因其实训现场与工作现场基本相同,到企业车间马上就会运用。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不一样,导游服务的对象是游客,学生必须学会对客服务,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通常部分教师采用模拟导游的授课方式上课,让学生既担当游客的角色又担当导游,这样的授课方式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唱主角。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然而,这种授课方式缺少实地气氛,学生没有陌生感,在练习时与游客交往交流等方面得不到锻炼,结果模拟导游变成了背导游词,达不到实地带团的效果。

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训环境必须是真实的现场,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顾客,进行全真环境的实景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也就是做到实训实体化。

所谓“实训实体化”,就是将学校现有的现代服务业仿真实训基地打造成对外经营的实体企业,运用企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式,教师进行管理与指导,学生进行管理与实践的模式。实训实体化的途径基本有两种:一是由学校独立开展,独立运营,成为学校内部的教学实体;二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学校提供场地、设施,企业进行投资,移植企业管理与运营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利益共同体。

笔者所在学校旅游专业的实训实体化建设和实施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旅游系的实习饭店开办的较早,开展实景教学的做法也比较成熟。实体化实训要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现状和已经具备的资源精心设计,统筹安排。

首先经旅游专业教师多次讨论,教研组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景教学的内容,着手编写了实训教学大纲,研究制订实景教学实施方案。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按照工作岗位要求进行实践,既巩固了专业技能,又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饭店的工作,使学生的内心感受完全不同于在学校实训室进行的专业技能训练。而且,学生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还会遇到各种复杂而真实的“意外”,需要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理论和知识进行解决。当学生无法解决时,指导教师会及时进行指导。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法纪观念等。这就是实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进行实景教学的过程中,全组专业教师轮流指导学生,都能够真实了解学生。专业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开展教研活动,交流在实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从未接触过此行业的学生来说,可能会遇到很多初次碰到的问题而不知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在学生完成实景教学之后,对学生的记录手册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进行总结,总结出教学中的不足,以加强校内实训,起到了较好的反馈作用。

学校还与本地实力较强的旅行社合作,成立了实习旅行社。学生在旅行社实体中训练,能够很好地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特别是解决了在校生上团的心理障碍和带团技巧不熟练的难题,学生按旅行社业务开展游线设计、营销、组团、带团等导游服务经营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带团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的角色从学校人向企业人过渡,在企业氛围中学习和训练,加速使其成为企业人,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或进行自主创业。

总之,校企合作应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有效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全方位探索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新途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亚妮,陈雨.高职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尝试探讨[J].消费导刊,2008,(12).

[2]赵鹏.努力实现旅游院校“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的新突破[J].旅游学刊,2003,(7):12-14.

篇5

根据需求的一般规律 ,在某一时间内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量取决于旅游产品的价格。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主流游客外出旅游的主要参考因素是价格,尤其是远途旅游,常常要多家询问价格,最后选定价格最低,承诺 内容大致相同的某家旅行社。这似乎向经营者表明:低价格是占领旅游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的法宝。然而事实并不真如此。

1 面对旅游消费者失效

1.1 价格敏感性分析

价格敏感性分析,是指企业通过研究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决定是否采取价格战策略,以及决定采用价格战的具体形式。如果消费者对价格变动反映不敏感,则企业不宜采取价格战策略,原因有二:一是如果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反映不敏感,则很难通过低价位刺激需求;二是 即使需求量有所增加,旅游商品的价格下跌了,销售收入也不会随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加或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如果要通过降价促进销售量的增加来弥补降价造成的利润亏空,价格弹性应达到4:1才有可能,否则,价格降低 1%,利润将减少 10%以上。但今天的市场上 ,价格弹性超过 2:1的产品很少。这说明,降价并不总是有效的,对企业而言,理性的做法是先分析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如果消费者对价格变动反映比较敏感,则有必要考虑降价行动,否则,应当谨慎操作。

旅游需求价格弹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价格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存在这差别。由于旅游目的不同、旅游档次不 同、各种旅游服务的功能不同,表现出的价格弹性也有所不同。如观光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要大于商务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冷点”旅游地的旅游需求价格弹性要大于“热点”旅游地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因此旅游营销人员除了解旅游消费需求的一般弹性外,还应该结合企业产品的特点和目标市场特点 ,进行市场细分,深入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特点,以不同的价格提供不同的产品特征组合,否则,必将得不偿失。

旅游企业降价吸引的往往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者,而对那些价格不太敏感的旅游者来 说,如商务旅游者,降价不一定奏效。但是否旅游企业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就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那也未必。充分地扩大市场份额不一定获得更多的利润,份额和收益这两个变量之间不一定存在正相关,收益的来源不是销售量而是销售额。张维迎(1999)认为:企业关心的是价格向量与净产品向量(净收益 ),而不是产品向量本身…。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有一项衡量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即经济体量 J。它可以表示为:经济体量 =旅游者人数 X人均停留天数 X人均消费。可见,旅游企业通过降价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如果这些旅游者对价格比较敏感,必将减少停留天数 ,降低人均消费,旅游企业并未占到太多便宜,也即旅行社和导游经常抱怨的旅游团队“质量不高”。 从需求曲线来看,不同点 的弹性是不一样的 J。需求曲线可分为高弹性 区域和低弹性区域。如图 1所示,我们设需求函数为 ,则在需求曲线中点A。由于。在 A点之上,因为P >0.5,q

1.2 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通常,消费者总是在商品或服务价格最低时作出购买决策。虽然客观上很难做到这一点,但他们总是设法使己的购买效用最大化,使 自己的购买行为符合这一期望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态,一旦旅游企业价格下降,消费者便会大量减少当前购买 ,甚至持币待购,从而使得产品的现期需求量大幅度减少,使企业想通过低价位刺激需求的愿望流产。如图2所示:图中 为企业降价前的需求曲线。当价格为 P,时,市场需求量为 Q。,如果价格由P。下降到 P2水平 ,企业原本期望的市场需求量为 Q ,但实际结果却未必这样 ,消费者客观上存在的心理预期作用,将使一部分本来想即期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暂时放弃购买计划,持币观望,等待产品更大幅度的降价,或者等待其他厂商作出反映,以便从中获取相对价位更低同质量或替代性产品,这一持币观望行为最终导致需求曲线由 下降到D 的水平,从而相应的产品需求量也就由预期的 Q2水平下降到 Q,水平 ,不仅低于理想中的 Q2水平,甚至低于降价前的 Q 水平 ,这就是消费者心理预期所导致的降价竞争失效。

1.3 旅游产品的可替代程度

旅游企业低价竞争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吸引旅游消费者 ,提高市场占有率 ;但是价格竞争能否达到目的,还取决于产品的可替代程度。如果旅游产品在质量、服务、品牌等方面没有差异的话,价格竞争在争夺消费者方面可能是有效的。产业组织理论表明:产品无差异降低了需求者对某一特定产品的忠诚度,经营者无法培养其稳定的消费市场,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的空间很小,价格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间博弈的稳定结果是选择将价格降至其可以维持的最低水平,即“Bertrand竞争”模式 。

但是,正如完全 竞争的市场不存在一样,Bertrand竞争模式很难成立。霍特林(H.Hotelling)、埃奇沃斯(F.Y.Edgeworth)都曾对 Bertrand竞争模式进行过修正 j。从实际情况看,Bertrand竞争模式也很难成立。目前我 国旅游市场上产品无差异现象确实严重,这有旅游产品本身的原因,也有旅游企业的原因,当然也与当前我国的特殊消费有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少数有实力,创新能力强的旅游企业对旅游市场所产生的震撼性影响。如前些年部份旅行社针对特定市场推出的夕阳红旅游团、高校游就曾经获得老年人和学生、家长欢迎。

1.4 旅游企业降价容易引起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 ,降低购买欲望

2000年 Merrie bruck、Valarie A.Zeithaml和 GillianNaylor通过构建概念模型集 中研究了价格 和品牌作为营销变量的关键因素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判断,从而影响购买决定。研究结果表明:价格是消费者评估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这次研究结果支持了 Carvin等人在上个世纪 8O年代的相关研究 ,证实了消费者对不同价格的产品和品牌将产生不同的质量评估,从而做出购买决定。说明价格具有一定的表决权 ,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消费者衡量质量的标准,降价无疑会引起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价格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评估这一重要结论为管理者理解消费者心理和购买行为并为定价策略提供依据。

与旅游生产者相比,旅游消费者面对的是不完全消息市场 ,这是由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决定的。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决定了旅游者只有到达旅游目的地消费以后,才能对旅游产品的质量作出客观而真实的评价。在信息不完全的背景下 ,旅游消费者为节省信息搜寻成本 ,降低消费风险,将主要根据价格和品牌对旅游产品质量作出判断。如果产品价位过低,消费者认为企业获利空间减少 ,企业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其原有的产品质量或服务承诺,从而可能作出拒绝购买或减少购买的决策。当然,旅游消费者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迈克尔.波特 (2002)指 出:企业保持质量是需要成本的,依靠降价保持市场份额与保持 良好品牌形象是自相矛盾的;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不能徘徊于其间,即不能同时做到价廉和物美。在旅游市场竞争中,一些旅游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降低成本空间有限的条件下,采用偷工减料,降低服务水平,放松质量管理的办法 ,穷于应付。如有些旅行社为降低价格,千方百计缩减各项支,擅自减少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标准 ,更有甚者 ,置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于不顾,不但 自己未投保责任险,还把游客的意外伤害保险费放入自己的腰包。这些做法必将引起一系列的质量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最终遭到旅游消费者的抵制和反对。

纵观世界名牌产品,其都是靠上乘的质量、优质的服务摘取“金牌”的,更是靠上乘的质量赢得民心,占领市场的。旅游企业降低价格将不可避免的引起旅游服务质量的下降,加上旅游购买中存在的以价格衡量质量的心理,这很容易使旅游消费者把低价格 同旅游服务质量下降等同起来,最终降低了旅游者的购买欲望。这一结论给我 国旅行社以重要警示:由于责任和利益的不对等,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龙头 ,作为直接和旅行者交涉的机构,要对许多自身并不可控制的因素承担责任。一方面,旅行社对许多采购服务的价格、质量无法有效实施控制;一方面,旅行社在旅游产品价格不断下滑的同时,还必须为其它不可控因素造成的质量下滑背上黑锅。因此,旅行社发动价格战之前,必须 三思而后行,以避免价格竞争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2 面对竞争者失效

不少旅游企业认为,降价可以吸引旅游消费者 ,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最终实现盈利。但事实上 ,这种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两种假设的基础上的:第一,假设降价没有导致需求曲线变动,换言之,降价能够刺激需求 ;第二,假设其他竞争对手不会或不能采取应对措施。关于第一种假设 ,文中作了详细的阐释和分析,事实上不一定成立;至于第二种假设,现实中也几乎不存在。

2.1 降价容易遭到对手还击 ,使竞争企业 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之中

从价格竞争 的特征来看,清华大学吴维库(2002)认为:与市场营销其他 因素相比,价格具有可衡量性、明确性和同一单位性等特点;而且以降价对付竞争者的挑战比应用其他因素来得更快、更及时、效果也更为明显,这就使得卖主更多想到价格竞争。魏小安(2000)把旅游市场竞争分为三个 层次:价格竞 争一质量竞 争一文化、品牌竞争。价格处于竞争第一层次,与质量、品牌、文化相比,价格竞争成本小,因而受到旅游企业的欢迎;但同时也往往成为竞争对手仿效的手段,有时可能遭到以牙还牙的报复。

从市场集中度与价格竞争的关系来看,行业集 中度及合谋可能之间的关系可用 以下寡头垄断模型来说明引: 假设行业中 n家企业(i=1,2……n)生产同一产品,第 i个企业具有产量 和边际成本 MC ,市场价格为行业需求 量的函数 。企业对产量化的反口应函数设为,其表示_『企业对 i企业产量变化的反应是两者产量 比例的一定倍数。OL 越大,i企业的产量变化引起其它企业预期产量变化越大, 其它企业进行报复的威胁也越大,因而在无穷重复博弈中

企业间合谋动力越大。

其中MC 为不 I企业的边际成本。

行业需求价格弹性,再对 n家企业进行加总得,并将赫芬达尔指数

代人

(5)是表示行业按市场占有率加权的销售盈率与行业的集 中度日和企业间合谋 的可能性 成正关,与行业需求价格弹性 成负相关。这一结论给我国游企业以重要启示:在旅行社业和旅游饭店业表现为小弱、散、差的产业组织结构未得到根本改善之前,中国绝多数旅游企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必须维持“共存共亡的现实。如果旅游市场中一家企业采取降价行动,竞争对手也会根据 自身的能力采取不同的反击措施,使降价升级为一种你死我活的拉锯战,最终使同行业的多数企业陷入一种无度的恶性竞争。

最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决定了不宜开展价格竞争。我国的市场经济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一些旧体制下的阴影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在历史的坐标中旅游业当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从旧体制中也继承了一份小小的遗产,旅游市场过度竞争反映的就是市场体制不完善的一面。旅游市场竞争中,产权不明,政企不分的情况依旧存在。以饭店业为例,2001年由各级政府机关所有的饭店数量占总数的一半;在旅行社业 中,几乎每一个大型旅行社的背后都有某一政府机关的影子。这样 ,一些有强硬行政背景的旅游企业,其主管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为所属企业谋求种种政策性优惠。市场条件的差异性产生了无数不平等的机会和条件,造成我国旅游市场竞争不足(竞争的主体不足)和过度竞争同时并存“ 一些享受到优惠政策的企业成本相对较低,在价格竞争中有很大的承受力,市场低迷时,常常热衷于通过降价拉客源,使本来就已经很激烈的价格大战“火上加油”。另外,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的旅游企业其经营管理者往往由主管部门派出,他们尽管享有相当控制权收益和事实上的利润索取权,但没有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经营者的这种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称使其有可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制定低于行业边际成本的价格。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之前 ,一般的旅游企业(真正进入市场的企业)发动价格战等于“引火自焚”。事实上,国外的市场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价格战 ,可为什么别人对此习以为常,而我国厂商却叫苦连天呢?原因在于我国的价格竞争由于打上了旧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烙印而使其对企业的杀伤力大增。

2.2 降价并不能带给企业最大利益,降价行动带给企业最直接的“礼物”是利润不断减少

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旅游产品的同质性以及企业竞争策略的单调划一使企业倾向于选择降价行动。对价格敏感性的肤浅认识,以及挤垮对手,增强竞争实力的欲望冲动 ,往往使企业 自觉或不 自觉地陷入降价竞争的零和博弈中。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在非合作博弈条件下,企业就陷入降价的“囚徒 困境”。在“囚徒困境”模式下 ,竞争企业选择最佳策略时都各自采取对自己而言最优的策略局中的唯一 目标是要实现企业的最大利益。然而,到头来却害了企业本身,得到了对企业而言也是不利的结果。可见,降价并不能带给企业最大利益。以下旅游企业价格行动与其经营利润的变化轨迹并是最好的说明 J。如表 1、表 2所示,非合作的降价行为将使企业利润不断降低。

表 1是价格变化表。假设企业 1和其它企业产品的价格降价前都是 P0,为了简化说明问题 ,设各企业边 际成本相同,当企业 1降价到 P。,其它企业是 P0,这时其它企业会立刻把价格降低到 P 或采取报复性降价策略,把价格降到 P ,此时,eo>P。≥P 。表 2是利润变化表。假设企业 1降价前利润是 ,降价后企业获得利润是≥Bo,可是好景不长,其它企业的立刻降价使市场份额又重新分配,企业 1的利润降为,B

2.3 降价不利于我国旅游企业提高竞争力

未来的竞争是以包括价格为内容的综合实力较量,除价格外 ,企业竞争的核心力包括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和形象、营销战略、人力资本状况、发展潜力等各个方面把降价做为竞争的中心,甚至唯一“武器”,会造成对企业竞争的误导,使企业在竞争中采取极端措施,最终损害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首先,降价会使旅游企业产生浮躁的、非理性的竞争思想,使企业忽视新产品的开发,忽视管理创新。相对于时间长、投入多、难度大的其它竞争方式而言,降价要简易得多。短期内价格下跌引起旅游消费量的增加往往使旅游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投资。与此同时,价格低廉很容易使消费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产品的价格上,而不是产品所具有的价值和产品能够给他带来的益处上。这往往又给企业发出一种错误的信号,使企业把工作的重点从提高产品质量转向以各种手段和方法降低成本的方向上去 ,只有低成本才能保证低价格的情况下有利润。所以,各企业拼命压减各项开支,挪用于企业发展、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产品开发的资金,减少或停止对企业的形象塑造 、品牌管理、广告宣传等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甚至有的企业干脆“偷工减料”,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这些竭泽而渔的做法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长期降价使企业对产品开发、管理创新感到力不从心。据悉,国外旅游企业一般把总利润的 5% ~10%用于产品技术开发,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因为降价造成的微薄利润使其无力投资新产品开发,产品更新换代只能依靠复制和抄袭,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空间十分有限。

在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同台竞技的中国旅游市场上,屡屡发起的价格竞争并没有将外国品牌排挤出中国市场。相反,一些国外企业凭借特殊市场定位、品质管理、战略管理,与国内企业正面操戈,咄咄逼人,或是静候时机,蓄势待发,坐收渔利,不仅使他们守住了自己的竞争防线,而且一直获取着高额利润。而众多民族企业由于长期处于降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长期低水平运营,缺乏规模与生产的集约化,生产成本难以下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甚至纷纷倒闭。目前我国旅游企业间价格竞争虽然会使那些资金短缺 、竞争力弱的企业被兼并重组,然而由于恶性 内战也将导致原有一些大中型旅游企业招架不住,从而让渡或者是被迫放弃部分市场,这不利于扩大企业规模。其次,这样无序的价格竞争容易造成旅游企业之间的相互不信任,难于形成企业联盟,即使形成也因为双方不信任而产生许多后遗症。最后,过度竞争造成众多旅游企业“贫血”,“造血”功能低下,而为了继续生存和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致力于与外商合资。这种竞争劣势和积极谋求合资的态度大大降低了企业与外商“合资博弈”的谈判能力。

3 结语

随着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不断成熟,他们对旅游产品的价值认识逐渐深入,不再单纯以产品价格做为决定自己“货币选票”的投向,而是更关注旅游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特别在买方市场态势下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价格体系有了 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余地。他们不仅需要“物有所值”的旅游产品与服务,还开始关注旅游企业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 度。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如果还以传统观念指导企业的竞争行为,强调价格竞争,而不是努力创新,势必要失去 相当多的市场份额,也会最终失去在市场上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旅游企业发动价格竞争并没有挤垮竞争对手 ,赢得消费者。相反,过度的价格竞争降低了旅游行业的整体效益,造成了旅游企业的经营困难 ,影响了旅游业 的整体接 待量,对旅游业声誉带来不 良影响,价格竞争的负效应有目共睹。因此,旅游企业竞争方式的转变已是势在必行。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逐步放开,特别是国外旅游企业集团的介入 ,带来了国际上市场竞争的先进手段。如按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组织与管理运作旅游企业;注重市场细分与人力资源开发;以质量求生存、以现代信息技术求发展的新型竞争战略体系等等,都为当前 中国旅游市场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为应付国外旅游企业竞争者的挑战,国内旅游企业必须转变竞争方式,学习和利用新的游戏规则 ,以求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43—47.

[2]陈志永.旅游企业价格竞争失效理论探析[J].学术探索,2003(10):72—74.

[3]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9—4o.

[4]LuisM.B.Cabra1.产业组织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96—97.

[5]邹昭.“伯川德悖论”与“行业自律价”——对我国目前一些行业中价格大战的博弈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1999(1):23—28.

[6]许秋红.论企业价格战的负效应 [J].当代经济研究,2002(9):69-72.

[7]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63— 164.

篇6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实习的效果如何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以提高实习效果。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分类

1.“零适应”模式。“零适应”就是指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能马上进入工作角色,不再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社会。这是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实习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侧重于学生从“企业实习”到“社会就业”的快速适应过程,从而实现“零适应”。其特点是学生以员工角色进入企业实习,有固定的岗位职责和义务,并有一定的经济报酬。当然,这种实习模式的不足是:没有关注学生从“课堂学习”到“企业实习”这个过程的过渡问题,管理不好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适应能力差,影响实习效果。

2.“顶岗式”模式。“顶岗式”实习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顶岗操作,即是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以正式员工的身份完成一线岗位的工作任务。②多向管理,是指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由实习单位的管理、学校的指导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三部分组成,共同保证实习任务的完成。③统一安排,是指由学校通过前期考察统一确定最佳实习单位,统一安排实习,这是“顶岗式”实习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3.“阶梯式”模式。“阶梯式”实习模式延续了学生技能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在实习设计上,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设计出认知性实习、上岗性实习、顶岗性实习等环节,通过“阶梯式”实习模式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个模式的创新点是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强调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显然,该模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十分有效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会增加实习单位的用人成本和管理难度,需要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协商来完成。

4.“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它是指学校根据某个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去进行招生、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企业提供实训基地、人才就业安排,双方结合起来培养人才。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校根据企业固定的用人标准来培养学生。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无缝接合是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因此,“订单式”培养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毕业后就业有保障,更容易提前进入学习和工作状态,有效提高实习效果。但是由于提前定位了学生以后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状态,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实习模式的具体设计和运用

1.实习环节设计。从分析以上各类实习模式的优点和不足看出,“订单式”培养保证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结合,也深受学生的欢迎,这是市场经济下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值得在旅游管理专业大力推广。另一方面,“阶梯式”实习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结合各种实习模式的优点,符合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特点,同时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需要学校在教学计划制定中保证这种实习模式的有效实施。在具体实习环节设计上,根据学生学习规律,“阶梯式”实习要求学校在不同的阶段安排不同的实习。①专业见习。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期间安排学生专业见习,实习时间在1周以内。见习的单位包括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通过见习实习,学生初步了解旅游业所涉及的各个相关企业不同的服务与管理模式,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奠定基础。②实训学习。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安排实训学习,实习时间一般在1~3个月以内。通过实训实习了解酒店、旅行社、景区的实际操作和运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线岗位操作和服务技能。③毕业学习。一般在大学四年级期间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实习时间在6个月以上。由于在大一到大三期间经过了前面所说的见习实习、专业见习和实训学习,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相应的工作岗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毕业实习可以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毕业实习过程中,一般要求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除了一线服务部门外,还包括企业的其他部门,例如营销部、人力资源部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企业需要进行双向选择,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相联系。毕业实习是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实习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真正使学生的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学有所用,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有效结合,为学生今后顺利工作做好铺垫。

2.多种实习方法的灵活使用。由于实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与学校的管理有关,还需要与实习单位的密切配合、协调,以达到学校、学生和旅游企业“三赢”的合作局面。因此在具体的实习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掌握技能循序渐进的规律,学校和实习单位需要不断进行沟通,灵活使用多种实习方法,以保证最佳的实习效果。①跟班与顶岗相结合,保证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跟班实习是指学生刚进入实习企业时,首先需要有师傅带班熟悉工作岗位,然后在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技能后采用顶岗实习。由于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安排理论学习,有些学校即使有安排相应的操作课程和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线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但是与实际工作还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进入企业实习的初期必须安排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熟练程度的服务员带班,让实习生处在助理服务员的位置,进行跟班实践和锻炼。一般情况学生进入企业1~3周便能达到顶岗的要求。实习生顶岗后,企业还需要安排师傅对他们随时加以指导,进行检查、监督和必要的技能培训,防止出现工作失误,引起客人的投诉。②轮岗与定岗相结合,保证学生能全面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发挥个人特长。轮岗学习一般安排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前期。通过轮岗实习,有利于学生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以及各个部门的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学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理念的理解和掌握。定岗实习安排在学生实习的后期,可以采用学生提出申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学生在轮岗学习中的表现确定适合的岗位,这种实习方法既保证了企业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也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③服务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实习前半部分时间,学生安排在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一线服务岗位进行实习,以便学生全面掌握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提高其服务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实习后半部分时间,通过人力资源部门考核,对管理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可以选择管理难度较小且易于操作的基层岗位,让学生挂副职进行锻炼,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④注重毕业实习与科研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的运用来自实践又必须服务于实践,采用探索研究性实习模式,实习与科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具体做法是,在实习之前,学校通过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和了解,征询企业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并设计科研题目。学生到了实习单位后,在带队教师或企业中“师傅”的指引下自主、合作、积极、探究性地通过实习来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献计献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企业的疑难问题,为企业创造效益。研究性实习以实践的问题为载体,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了其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其以后成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明.浅谈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J].泰安师专学报,2001,(3):108-110.

篇7

课题组对全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调研,采用了两组数据,一组数据是全国20所旅游类高职院校。另一组数据是高职旅游教育资源大省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四川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每个省选取了10所学校进行调研。调研数据来自于教育部阳光招生信息平台和部分学校的网站上的招生简章。调研的内容各个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通过调研发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吻合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培养目标,每门课都应该对应的培养目标。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旅游管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结合不紧密,设置的课程体系无法达到培养目标。比如,某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主要面向国际旅行社、景区及国际酒店等现代化旅游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服务与管理人才。但课程体系里面没有一门酒店管理概论课,也没有一门是能够扩展学生国际视野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没特色,是旅行社、酒店、景区相关课程的大杂烩 

各个学校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有一些差异,主要在于各个学校所处的区位、资源、办学定位不一致。但是,通过对全国70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调研可以看出:第一组数据显示,全国20所旅游类高职院校中,有3所学校没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另外开设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有8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方向,有9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区二个方向。第二组数据显示,50所学校中有31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方向,有19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区二个方向(详见表1)。有极个别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涉及旅行社一个方向。 

(三)课程体系与中职本科雷同,不能实现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中职培养目标的混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某行业或某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某行业或某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中职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质、中级初级技能,高职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更多地注重了专业能力,但是没有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 

由于对培养目标的混淆,导致高职课程设置缺乏准确定位,没有充分结合旅游企业对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需要。导致,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办成了本科压缩式的普通专科。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如中职,专业理论水平不如本科,专业特色不鲜明,没有完全实现“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完全实现“无缝对接。”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题体系优化与创新的思路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高职专业设置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性文件,是高校设置与调整高职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职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高职专业、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职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就必须遵循这个目录的规定。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旅游职业教育的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题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旅游职业教育的要求。强化校企合作,学校与旅游企业共同来开发课程体系。国家旅游局、教育部于2015年10月26日颁发了《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指出:鼓励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增加任务驱动型、项目开发型、行动研究型、案例教学型课程数量。推动专业教学紧贴旅游技术进步和旅游服务实际,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提高“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比例。推广“多学期、分段式”“淡旺季工学交替”等顶岗实习模式。引导旅游企业充分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综合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 

旅游教育不属于单纯的学科性教育,是培养人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和岗位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岗位职业教育,属于“双证书”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把科学理论传授给学生,又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学生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的同时,还取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岗位职业从业资格和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就能直接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工作。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创新的措施 

(一)学习教育部高职教育专科目录,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突出职业性和高等教育属性。在该目录中旅游大类(64)分为旅游类(6401)、餐饮类(6402)、会展类(6403)三个专业类。旅游类又分为《旅游管理》(640101)、《导游》(640102)、《旅行社经营管理》(640103)、《景区开发与管理》(640104)、《酒店管理》(640105)、《休闲服务与管理》(640106)六个专业。六个专业中《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三个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均为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岗位,衔接中职专业均为旅游服务与管理,接续本科专业为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对应的专业岗位群也有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酒店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是住宿服务人员、销售人员、商务专业人员、健身和娱乐场所服务人员。 

(二)根据学校所处区位和自身条件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 

从目录规定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这个范围比较广泛,但是主要是指旅行社和景区的工作岗位。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笔者认为旅游类专业院校,可以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细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使培养出专业性更强的专业人才。非旅游类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但不同的学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包含的重点专业方向可以不一样。如果学校位于旅游业发达的省级城市、学校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是培养旅行社方向的专门人才;如果学校位于旅游业不是很发达地区,学校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是培养旅行社方向、景区方向的专门人才。如果学校处于二级城市、当地酒店比较多,学校只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就要兼顾旅行社、景区、酒店三个方向了。 

(三)校企联合进行市场调研,共同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单靠学校是不能完成的,需要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搞好市场调研。首先,要摸清旅游行业特点、人才结构、需求状况、岗位群对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应该具备的职业资格等。然后,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现状,最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从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的和方法能力三个方面来把握。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培养目标为:该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旅游行业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旅行社、导游、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工作能力,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胜任(旅行社、导游、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服务、管理岗位需要的,掌握技能学习方法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 

(四)校企联合制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系 

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导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以旅游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向导,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为手段,以为地方旅游经济建设服务为载体来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分成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核心技能模块、专业可持续发展模块。要完成这四个模块课程体系的开发,就需要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课程开发既要有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有各种类型旅游企业的总经理、部门经理、一线员工。首先,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然后,共同设计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旅游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 

篇8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社会的各种不同需要培养各种有用人才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崛起及其进一步发展,将极大推进中国教育体制变革,在人才培养上将更加突出人才规格的专业技能性和岗位指向性。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注重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构建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即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思想品德等全面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会动脑”,具有思考判断能力;“会动口”,具有沟通表达的能力;“会动手”,具有操作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精神,为步入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旅游企业会计”课程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据,对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确定的教育与教学模式。wwW.133229.cOm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发展,在教育模式、专业领域课程设置上就要完全摆脱传统学科教育的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领域课程设置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的个体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不但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适应社会发展,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操作、职业行为、自我发展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专业领域课程设置还要满足岗位技能需求,体现专业知识、应用知识与技能操作的系统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在开设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开设非专业的技能性、实用性课程,以满足高职院校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就业岗位主要是旅游企业、宾馆、酒店等单位,并不直接从事会计工作,但酒店管理专业在开设专业课时,也要开设“旅游企业会计”课程等非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宾馆、酒店的经营管理理念,为将来更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酒店管理专业“旅游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1.提高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旅游企业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也是会计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会计有基本的概念,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发现会计现象,体验会计问题,再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让学生去学习、思考会计知识。笔者在讲授课程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会计与我们生活的紧密相关,提出学生在家是否注意到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会计问题发生的问题,好多同学都想到了父母每月的工资、开销、结余,还有同学联系自身说出自己每月生活费用如何利用的问题,这样引起学生学习会计的极大兴趣,也明白了社会人要掌握一些会计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财和生活。联系酒店管理专业特点,提出假如你是某酒店部门经理,总经理让你承包中餐部或西餐部,要求你一年上交一定数额的利润,你能不能去承包的问题,同学对此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有的同学说能包,有的同学说不能包,有的同学提出了一年能有多少顾客,给工人薪水等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利润的含义、构成,预算一年必须做多少业务、接待多少人次顾客、成本费用控制在什么水平,才能完成总经理下达的利润指标。再提出假如你是餐饮部经理,你能拿出一套餐饮成本控制方案吗?每个餐厅的保本销售额为多少?这些与会计密切关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发现只有通过学习会计知识,才能解决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潜在思维能力的释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2.采用通俗讲解的教学方法,便于理解和掌握。“旅游企业会计”教材中,会有许多会计专业名词,这些名词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有些难度,教师在实际讲授过程中,要对专业名词通俗讲解,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总觉得会计专业知识很难懂,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如在学习“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等专业名词时,学生都理解不了,为什么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称为“会计对象”,要具体化就称为“会计要素”,再按不同经济内容进行分类又称“会计科目”,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讲解:学院培养教育的学生总体称为“会计对象”,按系部对学生具体进行划分称为“会计要素”,各系部把学生按专业、班级进行分类称为“会计科目”。学生对身边事物都是很容易理解的,通过这种方法对专业、难懂的名词进行的讲解,效果很好,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名词的理解和掌握。

3.明确教学重点,采用重点式教学方法。对比会计专业的学生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企业会计时,教授目的是有所不同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为了学好“如何做账”,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是为了学好“如何算账”。在讲授“旅游企业会计”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就业需求,有侧重点地来讲解教材。如“旅游企业会计”教材大致可以分会计核算基础理论部分、会计核算一般业务部分、旅游企业利润核算部分、财务会计报表部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于第一、二部分,要以通俗易懂的方法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会计的理论概念和基础知识;对于第三部分,采用启发、举例等形式,对旅游企业如何增加收入、控制费用、提高利润等重点进行讲解,教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如何算账”;对于第四部分,也是有重点地讲解如何分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于怎样来编制报表不做重点讲解就可以。采用重点式的讲解方法既保持了会计体系的完整性又突出了旅游企业和酒店管理日常业务核算,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也达到了酒店管理专业设置“旅游企业会计”课程的目的。

综上所述,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旅游企业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从学生、专业和培养重点的实际出发,采用适应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讲授,以达到教学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侯颖.旅游企业会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的内涵

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目前,对经营性实训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笔者试图在生产性实训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尝试性界定。刘家枢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很显然,生产性实训的重点是在生产性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对于经营性实训而言,则重点强调的是“全真的经营性”。因此,校内经营性实训是在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中,通过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全真的经营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经营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障碍对接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特点

(一)多样化的建设模式

现如今,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是多样化的,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1.学校自主建设

这是较为传统的建设模式,实训基地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均由学校提供和配备,建设完成后对外营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对其有绝对的管理和控制权,方便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在盈利后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很显然,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便是如何解决人员的配备问题。经营性实训场所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不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可以在需要时“开工生产”,而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场所则需要遵守企业经营的时间,按时、按要求营业,完全由学校自主建设的实训基地,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由学校老师兼职管理,学校老师,大多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缺乏经验且精力有限,若仅由学校老师对实训基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往往由于管理不当,导致惨淡经营甚至亏损;第二,外聘有经验的专职的人员对其进行经营和管理,这种方式在经营效果好时,是不错的选择,但若经营效果不理想,便容易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2.校企合作建设

(1)筑巢引凤型

学校和企业双方协商,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由企业派遣管理人员,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这类似于酒店行业聘请专业的饭店管理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在利益分配上,双方协商拟定。这种方式既能实现实训基地的正常经营,又能完成实习实训,同时,还能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资金,但缺乏对企业的约束。

(2)合作互补型

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建成后共同管理,组织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并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这种模式较好的解决了“筑巢引凤型”存在的问题。

(3)赠送、赞助型

企业和机构赞助部分设备,学校配套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由学校自主经营和安排实习,企业在方便的情况下提供一定人员支持。这种模式企业对学校是无偿的赞助和赠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仍然主要由学校负责,显然,虽然学校所付出建设费用相对较低,但没能解决“学校自主建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二)仿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全真的经营环境中完成实习实训

将旅游企业真实的管理模式引入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立完整的企业组织机构,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推广、对客服务、投诉处理等,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在熟练掌握服务技能的同时,了解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有效对接。

(三)实训基地功能多样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与传统校内实训室相比,功能能更加多样化,更能满足培养学生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具体如下:

1.教学实训功能

在真实的经营性环境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使得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更为实用,另外,为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和顺利经营并取得相关经济效益,学生会接触到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营业推广、服务质量、投诉处理等多个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除基本服务技能之外的沟通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全方位锻炼学生。同时,在指导学生的实训中,教师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也会随之提高和完善。

2.培训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体现在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培训主要可以通过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校外培训则是利用实训基地,对社会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进行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等,最大化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3.职业鉴定功能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培训模块,依托学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通过与相关行业、部门和培训机构合作,可实现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如:咖啡师、调酒师、导游资格认证、西点师、会展策划师等。提高毕业生的持证率,并对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4.经济功能

经营性实训基地与普通实训基地的最大区别便是可以通过全真的经营环境来锻炼和培养学生,显然,在经营正常的前提下,实训基地是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这可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训基地的后续建设获取资金,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助学功能

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同学们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因此,对于员工,学校可以根据其业绩和岗位发给工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其助学功能。

(五)按照市场规律建立保障性机制

校内经营实训基地建设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建设的,追求学校、学生、企业、教师多赢的目标,因此需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协调、持续的保障性机制。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

(六)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消耗型”,即仅通过实训设备、实训材料的投入来进行模拟实训,是一味的消耗,这种实训方式受资金和学校导向的影响很重,经常会出现“断粮”的情况;而经营性实训基地则是循环的可持续的实训,学生实训中的产品可以在实训室中售卖,在回收成本的同时还能实现盈利,这不仅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同时还能会实训室的后续建设进行储备,因此,经营性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教学的稳定性和经营任务变动性之间的矛盾

高职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和计划。但是,企业的经营任务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制定的,众所周知,市场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企业的经营任务势必会随之而调整。因此,经营性实训室的经营任务和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2.教学安排与经营时间的冲突

教学安排常规情况下是由学校统筹安排,虽然遵循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但在时间上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尤其对于非实训类课程的安排更是如此,而经营性的实训场所既是按照全真的企业来经营和运行,就需要有稳定的、不间断的营业时间,这势必会和教学安排产生冲突。

3.实训功能能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经营性实训基地兼具了经营和实训的双重功能,是在满足实训的前提下经营,通过经营来完善实训,很显然,实训是其存在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实训,并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其能通过节约原材料、节能等方法来控制支出,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与大规模实训中对原材料等资源的消耗产生矛盾。

4.师生积极性难以调动

虽然经营性实训基地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并用其给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放一定补贴,但“僧多粥少”的现实决定了补贴不会太多,师生积极性的调动变成为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一个难题。

5.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高职院校建立实训室的目的是为了在校期间更好的锻炼学生,从而提高其职业技能,因此,对所有在校生而言,都应该安排其到实训室中学习和实践。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于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工作,这便造成了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篇10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际上对旅游企业营销系统的研究初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夏威夷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Pauline J.Sheldon(1997)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旅游信息技术》一书,全面考察了各种信息技术如何被广泛应用以促进旅游信息的传播与整合,提高旅游行业的生产效率。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Hannes Werthner教授和德国明斯特大学的Stefan Klein教授于1999年合著的《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一种挑战性的关系》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旅游业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密集型产业,指出IT产业将对传统旅游业发出挑战,并初步探讨了IT产业的未来及最终将对旅游业的行为组织结构、政府管理方式、商业交易行为产生巨大的冲击影响。

Karl W. Wobe在《在旅游管理中营销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提供))中提出,由于新技术和大容量存储媒介的出现以及市场动态增长信息的需要,营销决策支持系统作为支持组织在收集、存储、加工和散布信息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它可以在营销决策过程中提供预测和决策模型。

(二)国内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关于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营销管理模式的研究见诸报端的比较有稀少,大都是畅谈信息技术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或者系统性论证旅游企业的营销模式创新,但真正的基于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营销的文章非常偏少,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

国内学者陈为民所著的《旅游行业信息系统:必要性及其实现方法》、《国内旅游的崛起及其队旅游信息的影响》、《旅游行业信息系统:旅游业与信息业的双重机遇》、《也论中国旅游业的信息化问题》;刘峰所著的《中国旅游业信息化:趋势与对策》;胡云所著的《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等一系列文章,指出了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一些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对策。

李颖等(2010)提出了体验式旅游营销管理模式,定制式旅游营销模式、文化旅游营销模式、品牌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为提升旅游企业的竞争软实力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杨芳(2010)提出了加强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和网络宣传促销的优势,发展网上咨询和预订服务,实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

二.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应用的现状分析

电子商务模式,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基于一定技术基础的商务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研究和分析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挖掘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为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提供途径,也有助于企业制定特定的电子商务策略和实施步骤。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建立不同的分类框架,目前使用最多的莫过于B to B、B to C和政府电子商务三种模式。

(一)B to B模式

B to B(Business to Business),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 to B电子商务是指以企业为主体,在企业之间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B to B电子商务是旅游企业商务的主流,也是旅游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改善竞争条件、建立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方法。开展电子商务,将使旅游企业拥有一个商机无限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旅游企业今后谋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可以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B to B电子商务将会为企业带来更低的价格、更高的生产率和更低的劳动成本以及更多的商业机会。B to B主要是针对旅游企业内部以及企业(B)与上下游协力厂商(B)之间的资讯整合,并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借由企业内部网(Intranet)建构资讯流通的基础,及外部网络(Extranet)结合产业的上中下游厂商,达到供应链(SCM)的整合,如旅行社与旅游企业内部之间的经济往来,实现接团对接,促进双方共同得到利益发展,另外时下最流行的团购方式,也是团购网站运营企业与旅游企业之间,通过事先达成的利益分配协议,来扩大旅游景点的客流量的一种有益尝试。

(二)B to C模式

B to C(Business to Customer)即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的电子商务,是游客利用互联网技术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一种特定形式,类同于商业电子化的零售商务。随着因特网的出现,网上销售迅速地发展起来。游客可自行浏览企业网站,实现自助下单,购买旅游服务的一种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驾游、自助游等游客日益增多,很多企业已经自行开发商业网站,实现门票销售,酒店订购等产品的销售,对今后传统门票地销售会带来极大的冲击。B to C不仅适合于游客,对于想旅游但因条件不成熟未能成行的期望游客也是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他们可以通过旅游企业交易网站购买到旅游景点的明信片,风景宣传画,甚至还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实现PS风景照片,使这些期望顾客获得实际的旅游感受,甚至通过购买旅游景点的土特产,来获得更贴近现实旅游的感受,对由于时间因素或身体因素的市民来说将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三)政府电子商务

政府电子商务,即政府与企业之间电子商务,包括政府采购、税收、商检、管理条例,以及法规政策颁布等。政府一方面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Internet网自己的采购清单,公开、透明、高效、廉洁地完成所需物品的采购;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宏观调控、指导规范、监督管理的职能通过网络以电子商务方式更能充分、及时地发挥。借助于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政府职能部门能更及时全面地获取所需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做到快速反应,能迅速、直接地将政策法规及调控信息传达于企业,起到管理与服务的作用。在电子商务中,政府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电子商务的推动、管理和规范作用。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决定着旅游企业的宏观发展方向,政府职能的促进,也会带动旅游企业的兴旺发展。

三.旅游企业营销管理模式的创新的策略

(一)磁芯门票卡取替传统纸质门票,实现多方位监控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景区还是在使用传统纸质门票,优点是成本低廉,但带来的缺点却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工查票劳力,还容易造成虚假门,夹带过期门票等不良现象,由于售票、验票、统计都是人工操作,不可能实现实时监控景区停留人数,遇到突发事件不利于旅游企业全面协调,尤其是景区某些特殊景点,由于不能实时有效疏导,往往会造成人员拥挤,游客长时间等待现象,容易引起游客误解,降低旅游效益的满意度。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企业可以设置磁条性旅游门票、芯片式旅游门票,出入旅游景区自助刷卡进出,左通道进,右通道出,管理中心可统计分析人流量、售卡情况等,在远程终端服务器上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到各旅游景点的人员流动情况,通过服务站平台广播疏导顾客,对于紧急突发现象也可以随时监控,提高为游客的服务质量。门票管理系统集电脑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磁电技术于一体,使门票卡与看门机械之间实现有效“人机对话”功能,以智能来控制门闸转闸地转动。它不仅给管理者提供了更安全、更迅捷、更全方位的管理模式,而且也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游客取得经过发卡机发卡的门票卡后,可在景区景点入口处的刷卡器上使用,刷卡后系统会自动判别门卡的有效性,以确定让持卡的游客通过与否。为防止一张门票卡在入口处多人重复使用,每一次刷卡都会将卡片部分消磁或在卡片中记载标志信息码,即景区设置单向行驶路线,从一个门进,从另一个门出,开弓不走回头路,当该卡片被重复使用时,经刷卡器识别该卡已被消磁或已被注册,则刷卡器作出声音或灯光提示,不予放行。

使用芯片式或磁条性旅游门票的第二个好处是提高门票卡的增值功能:首先,纸质门票不容易保管,且不具备保存收留价值,相反卡片式门票可以通过新颖靓丽地设计,点缀以简洁的文字,将给游客带来视觉的冲击,同时也给集卡爱好者提供更多的机会,磁芯卡片可以按照景区特点设置一年四季卡或一年十二月卡,不仅在每季度或每月份可以使用不同地图案,也可以配合不同的促销方案,赋予使用后的门票卡更多的宣传功能;其次,极其相应的门票卡,景区还可以提供适当的旅行优惠,如积齐一年四季卡,可以享受再购门票半价等优惠,提高游客游览的忠诚度,当然景区还可以根据星座,生肖,发行星座卡,生肖卡,来提升旅游景区的宣传效应,增加游客游玩的附加值,通过景区的在线B TO C 网站还可以实现在线销售等形式,通过网站社区互动平台,便于游客自主交换,形成对旅游景点的持续关注。

(二)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虚拟旅游平台的搭建

一个准游客到期望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事情,毕竟现实旅游要收到时间、体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旅游企业开通虚拟旅游平台,可以让准顾客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景区的风光,一旦准顾客旅游意识足够强烈,就会刺激其实现现实旅游。旅游企业通过开设旅游论坛的形式,即使和在线网民进行有效互动,也是扩大旅游景区影响力的路径之一,论坛管理者除了可以及时了解游客的心理动态,解决游客的疑问或旅游过程中的某些服务瑕疵所导致的误解,甚至投诉,就会使旅游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尊重,利于提高旅游景点的美誉度和声望,对于游客提出的合理化的建议,也确实能给旅游企业管理者带来某种启迪,对景区建设和长远规划的有序发展起到很强地推进作用,是旅游企业管理者有效收集到游客的信息反馈最便捷的渠道,能为今后工作发展提供思考。景区的规划是企业管理者尊重专家思维构建的,但是检验这种规划正确与否,还是要游客来评判,毕竟游客是旅游企业的衣食父母,开通论坛网站,就是增加游客与景区的互动,只有让游客感到自我价值,游客才更愿意与旅游景点同舟共济,才更愿意介绍亲人,朋友光临景区。

(三)加大周边景区之间的联合,实现旅游大营销平台

旅游景区的门票收入只是旅游收入的极少一部分,与国外很多著名旅游景区免门票相比,中国的一些4A甚至5A景区门票总是节节攀升,似乎只靠门票收入提高旅游收入,其实这是一笔糊涂账,旅游不单纯涉及门票,还包括吃,住、行 娱、乐、购,因此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景区应增加协同,比如持A地某5A旅游磁卡景区门票到B地某4A或者3A旅游景区就可以免门票或5折优惠门票,或者就通过各省市政府官方旅游部门进行牵线搭桥,实现旅游景区资源互利互助政策,不仅可以带动A地的旅游发展,同样也可促进B地的旅游GDP,直接带动周边的相关产业,既是对增加了游客旅游的性价比,又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以前花100元只能游览一个景点,现在变成了买一送一,极大地提高了旅游者的兴趣。作为旅游大营销平台,不仅适用于异地旅游景点的联合,同样适用于本地区的旅游景区和娱乐场所的互动,例如持本地旅游景点的磁卡门票,可以在有效期内到本地的饭店就餐八折优惠,可以到本旅游景点指定的宾馆八折优惠,可以到本地KTV或者电影院实现5折优惠等,这些看似赔钱的生意,相反却给当地经济收入带来无穷的动力,不仅体现了磁条门票卡的附加值,还可以直接拉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同时提升景区、饭店、KTV、电影院地知名度和美誉度,至于他们之间的结算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

(四)广泛利用二维码的威力,加大手机运营商的合作

移动通信和手机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伴随着3G的出现,手机互联网时代又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其增长速度都是任何专家所无法计算的。迄今,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15亿,互联网用户也已逾7亿。成年人拥有手机数量达到1:1.15,通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成年旅游者的某种习惯,他们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手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二维码的诞生,二维码(QR code)使得任何事情同用户更加交互起来。消费者在用手机扫描它们之后,可以访问到移动指定网站、观看视频或音频,主动获取更多地旅游信息。如果旅游景区植入二维码,就能使消费者可以通过他们的智能手机同旅游企业进行更为密切的沟通,时刻关注景区的发展,对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具有显而易见的效果。

四.结束语

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注定了旅游企业今后的竞争会更加的白热化,旅游企业如果不想原地踏步,就要充分驾驭互联网,借助科技的力量,摈弃企业原有的狭隘营销思想,只有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再合作中求得更大发展,才是今后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王道。

参考文献:

[1]朱琰洁.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J].中州大学学报,2011.8.

[2]唐晓云.信息技术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探讨[J].商业时代,2010(25).

篇11

2016年中国旅游正式进入“十三五”时期,旅游业正处在一个非常美好的黄金时代,而酒店在整个旅游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高职院校在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了酒店管理模块课程作为专业拓展模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学生操作技能得不到真正实训等问题。如何设置合理的酒店管理模块课程和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亟待思考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模块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酒店管理模块课程设置的现状,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发现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在酒店管理模块课程设置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酒店技能实训课程设置所占的比重小。为旅游英语专业开设酒店管理类课程的高职院校不少,但大部分只开设有一两门相关课程,如《酒店英语》、《前厅客房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或《酒店管理基础》,而且课时都不多,每门课约40课时左右,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中占的比例非常小。课程少,课时有限,学生所掌握的酒店从业技能就不强,导致培养的人才难以真正适应酒店的需求。

2.校内实训室环境不够真实。校内建有酒店或餐饮实训室的高职院校也不少,且基本上分为两种管理模式。一是只供校内学生实训用的实训室,这种实训室只是处于一种“仿真”的状态,设施、设备的投入及硬件的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且实训项目单一,一般只是前厅与客房和餐厅实训室,技能的培训不全面。在这个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胜任工作,毕业后还要重新学习。

3.校外实训基地良莠不齐。另一种管理模式是实训酒店对外营业,由管理公司负责运作与管理,酒店员工是实习生。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对学生的使用大于培养,整体教学管理不够规范,质量监控不够到位。学生更多的是自己摸索,而酒店提供的系统性培训机会较少。

4.技能型专业师资缺乏。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因缺乏从业经验,所以教学重视理论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技能实训。实训室的实验员也做不到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实训目标很难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达不到服务质量要求甚高的酒店业的要求。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英语专业学生酒店技能实训课程设置的建议

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贯彻“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硬件和软件及人才方面的实际情况,就旅游英语专业学生酒店技能实训课程设置,从实训课程体系的搭建、实训室的建设、师资建设、实训教材及实训效果考核等几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科课程和内容。英语类的课程应体现以交际为核心,实现项目化教学,如酒店前厅接待英语、餐饮服务英语、酒店销售谈判英语等不同的项目。除了基础的语言课程外,还应该依据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所需要储备的知识和技能,借助企业的力量开设如酒店收益管理、酒店管理软件等专业的教学项目,由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和实训指导。构建包括见习、实训、实习三个阶段的实训课程体系。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为期两天左右,主要让学生对酒店行业有个初步的印象。实训安排在第三学期,为期四周。学生通过在岗实训,进一步了解酒店某个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及操作流程。顶岗实习则安排在第六学期,为期半年,实现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衔接。这个课程体系的构建,时间安排上层层递进,实训内容也由浅及深,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

2.借助校企双方力量,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深层次合作。关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校企合作或是企业独立投资的方式来投建实训室,如某集团出资在校园内建立其品牌的酒店作为培训基地兼实训室。这类实训室依据品牌的相关标准来建立,实训环境更真实,能够更为方便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校外的实习基地方面,进一步强化教学服务功能,加强企业对于实训实习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考核的重视。同时要求企业配合学校的要求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合作完成实习任务书的内容,并请企业管理人员任实习指导教师。依托校外实训基地采用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实现育人与用人的对接。

3.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实训成功的前提和保障。专任教师和实训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按照“双师型”的要求打造专业师资队伍。除了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有扎实的实践经验。教师们走出课堂,走进酒店,在各部门轮岗,重点体会与其所承担的课程相对应的岗位,积累一线经验,然后教学方式和实训模式作相应的调整。只有具备科学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思维、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4.实训教材的编订。教材的编订上,以贴近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编订教材,根据实训课程体系中设定的教学项目来进行教材或是讲义的编订。同时,教材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为导向,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教材和课程体系中,从而更好地体现旅游行业的职业性。

5.对酒店技能实训课程的考核办法

酒店实训课程的能力鉴定分为校内实训能力和校外实习综合性能力两部分成绩,即酒店负责人评定的分数与在校考核的分数相结合,各占50%。校内实训能力的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教师设置情境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或学生根据案例进行实训报告的撰写,几种形式可以单独或综合运用。校外实习的考核则由酒店的相关负责人,结合其实习表现、工作态度和实习效果几方面来综合评定。校外实习能力综合鉴定是评价学生对综合技能和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依据。

6.合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及酒店专业师资等资源,为当地相关旅游企业提供培训教育。利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培训形式,使学校在取得更大社会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酒店技能实训课程的建设步伐。

此外,各大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也非常重视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如洲际酒店管理集团从2006年开始与高职类旅游院校合作,成立的“洲际酒店管理集团英才培养学院”。万豪酒店管理集团也成立了“万礼豪程”基金项目。学校与酒店企业双方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合作,不但给酒店解决了人才储备及毕业生再培训的问题,也很好地促进了高职旅游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衔接过程中,存在着学生找不到合适的酒店工作岗位和酒店找不到合适的员工的矛盾。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和旅游酒店企业要加强合作,从酒店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酒店管理模块课程设置、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和实践旅游英语专业学生酒店从业技能的培养。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具备较高的酒店从业技能,能胜任酒店的岗位工作,解决了酒店行业对高素质员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群.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4,(15).

[2]杨丰,李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3]李胜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及管理的探讨[J].职教通讯,2011.(20).

[4]王琪.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1,(08).

[5]王玲,丁怡.高职旅游英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J].旅游纵览,2015,(09).

On Hotel Management Module Course Design for Tourism English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EN Ya,ZHONG Wei-hong

篇12

一、科学地选择关键业绩指标

旅游企业要将本企业的发展战略转化为企业的内部过程和活动,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取得高效益,必须使员工能够明确企业的战略导向,并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前进。因此在设计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考核指标计算简单化,具备可操作性(即指标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指标能有效进行量化和比较。通过考核指标的设计,使下级部门能够清晰了解业务发展的重点,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在计算考核上面,而是把力量花在业务的营销发展上。这样基层部门就可以将企业战略落实到具体、清晰明了的考核的标准和业绩体系中,通过业绩体系将最基层的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的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的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主要有四个:关键业绩指标绩效管理体系、平衡积分卡绩效管理体系、标杆超越绩效管理体系和360度绩效反馈体系。

其中,关键业绩指标(KPI)绩效管理体系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关键业绩指标一般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其中定量指标建立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把统计数据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通过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具体数值,主要包括财务指标、服务指标和经营运作指标等。定性指标则是将那些难以用数学手段进行计算的指标进行定性评价,主要方式是由评价者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给员工打分或做出模糊的主观判断,如,很好、好、一般、差或很差等等。

旅游企业通过制定关键业绩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绩效管理工作,能够使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对企业价值最关键的经营活动的运行情况,及时地发现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推动企业战略的落实。此外,关键业绩指标还能为绩效管理过程中企业各部门及上下级的交流沟通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与平台,使员工得以集中精力从事对提升企业绩效有最大作用的活动,并为企业管理者客观和公正地评价员工的表现与业绩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价非常复杂。一方面,由于旅游企业的业务经营具有较强的团体合作性,管理者难以对员工个人的工作效率和业绩做出客观的评价,尤其是对员工个人的生产率和服务质量难以量化。另一方面,由于还存在影响旅游企业效益及顾客满意度的其他因素,如旅游产品的季节陛、旅游景观吸引度与基础设施完善度等,因此,旅游企业管理者往往难以确定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升降与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核算及其关键业绩指标体系的确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产出计算等方面,目前还难以制定一个统一、客观的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提取一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的关键绩效指标来作为评价员工绩效的依据,一般地说可以分为财务指标、顾客满意度指标、发展创新指标等三个方面。

财务指标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旅游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应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收益率、营业收人增长率、利润平均增长率等关键业绩指标。

顾客满意度指标能够综合反映顾客对旅游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指标,一般通过问卷调查、顾客访谈等形式来获得。顾客投诉次数是从反面来获知顾客对旅游企业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对顾客满意度调查的证明。此外,老客户签约率与业务成长率、新客户开发率与增加率、潜在客户转变率、顾客忠诚度、顾客利润率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关键业绩指标。

发展创新指标能够反映旅游企业员工确立和培育新市场的创新应变能力,主要应包括创新产品数量、旅游企业品牌知名度、旅游企业品牌美誉度、旅游企业形象综合指数等。

在选择关键业绩指标时,应注意参考预算标准、历史标准和外部标准,以确定适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指标。。

所谓历史标准,是指与本企业过去的业绩相比。它具有数据资料容易取得、信息可靠的优点,以此为标准可说明公司的进展程度。但由于历史业绩中含有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不能生硬地照搬历史标准。

外部标准,又称标杆瞄准,是目前绩效评价标准的新方法,以业内外一流的、有名望的企业的最佳实践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评价和比较,分析这些基准企业的绩效达到优秀水平的原因,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造性地学习、借鉴并选取改进的最优策略,从而赶超一流企业或创造优秀业绩,不断循环提高。

预算标准即实际与预算比较,比如实际营业费用支出与预算营业费用支出相比较,这是最常用的绩效标准,因为预算是从合理性出发的,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表明了公司某种工作中的不足,以便企业管理者分析原因,改善其制度。

二、合理地确定缋效评价周期和方式

绩效评价周期就是多长时间进行一次绩效评价。有些中小型的旅游企业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不设专职的绩效评价机构,而将绩效评价职能放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每年考核一次或两次。但绩效评价是旅游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基础,是企业发展的有效控制手段,它代表了现代企业管理控制发展的方向,因此,绩效评价周期也不宜太长,太长会降低绩效考核的准确性,不利于员工工作绩效的改进,并会使员工觉得绩效评价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以致流于形式。当然,绩效评价周期不宜太短,太短不仅会浪费企业的人力、物力,

浪费管理者的精力和时间,还会给员工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形成心理负担。那么,旅游企业如何来确定员工的绩效评价周期呢?

不同的职位,工作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绩效评价的周期也应当不同。不同的绩效指标,其性质是不同的,考核的周期也方应不同。一般来说,性质稳定的指标,考核周期相对要长一些;相反,考核周期相对就要短一些。

具体来说,一般员工按月考核,部门经理级人员按季考核,公司管理层按年考核;对岗位的考核,按年度进行;劳动合同到期考核,以合同期为考核周期,具体根据每个员工合同期长短进行,但合同期的起始月份应当确定为一致,便于批量考核,并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从绩效评价办法的灵活性以及业务发展的延续性考虑,旅游企业应按季度来调整绩效评价办法。实行按季调整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及时引导各部门围绕旅游企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开展,既保证了主要经营指标的稳定发展,又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保证各项业务指标协调发展。换言之,一方面能够及时调整本企业业务经营方向以及业务重点,另一方面又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经营的稳定性,可操作性强。

关于绩效评价方式,由于旅游企业的主要产品是无形的非物质产品,通常以服务为载体,通过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旅游服务,实现旅游产品的成功营销。因此,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是旅游企业赢得市场的竞争的关键。客户评价能够放映出旅游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最终满足客户需求和期望的能力,应该成为绩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

结合实际情况,旅游的绩效评价应结合顾客满意度考核、上级考核、同级考核、下级考核、自我考核等五种方式。

员工绩效评价分数=顾客满意度考核分数平均分×40%+上级考核分数平均分×30%+同级考核分数平均分×10%+下级考核分数平均分×10%+自我考核分数×10%

其中:上级考核分数平均分=上级考核得分之和/上级考核人数;同级考核分数平均分=[同级考核得分之和-最高分-最低分]/[同级考核人数21;下级考核分数平均分=[下级考核得分之和-一最高分一最低分]/[下级考核人数2]。

同级考核和下级考核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防止有员工借考核机会打击报复被考核人,以至于得出与被考核员工真实绩效情况不―致的分数。而上级人数较少,目上级对下级考核一般较为公正,可不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上级考核的权重较高,为30%,主要是考虑上级考核具有权威性。

旅游企业的绩效考核是管理层、员工、顾客和投资者等相关利益群体共同的事情,各方都试图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绩效界定的主动性,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办法。

注释

①杜映梅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28

篇13

所谓绩效管理其主要是现代化企业经营发展的一种管理思想,企业的绩效管理主要侧重于对企业员工和领导的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的标准作为企业员工培养和发展的重要依据,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落实,需要保证员工的全员参与,同时也要保证绩效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绩效管理的实施也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有效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性,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仅要制定系统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同时,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也要增强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思想,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还需要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能动性作用。

二、电力企业落实绩效管理的作用

(一)科学的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实现

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垄断性的发展局面,其在行业中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保持电力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就需要积极做好全面的战略规划,树立明确的战略目标,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在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赖电力企业员工的能动性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员工在工作中的创造性,而有效的绩效管理,通过对员工展开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能够保证自身电力企业人员结构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二)有效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电力企业一直以来受传统管理思想的约束和影响比较大,传统垄断性的发展局面让电力企业的员工都缺乏一定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企业人力资源自身的价值无法充分的体现,而通过在企业内部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强化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和评价,能够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让企业的员工和岗位实现有效的匹配,可以帮助企业员工能够发挥最大的服务效能,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与员工的薪资和福利待遇相联系,这就会在根本上实现员工的有效激励。同时科学的绩效管理,也可以让员工更好的明确自身的企业定位,明确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从而及时改进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有利于保障企业管理的规范化

对于电力企业到发展和壮大来说,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通过有效落实绩效管理,来保证自身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序性,让企业的员工能够在绩效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完成自身的工作内容,营造健康以及积极的工作氛围,能够帮助员工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这无论是对于企业员工还是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电力企业绩效管理所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企业的绩效管理落实相对复杂,在宏观层面上,需要积极建立动态化、差异性以及分层次的绩效考核标准和体系,要充分实现对于考核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从而优化企业内部员工的整体,有效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保证电力企业的整体发展效益。

(二)保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往往与员工的薪资和福利待遇相结合,从而实现员工的有效激励。但是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实现对员工行为以及管理行为的有效约束,保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来实现电力企业管理的科学性。

四、目前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现和不足

(一)企业内部缺乏对绩效管理的重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适应开放性以及市场化的交易环境,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也都保持着传统的管理思维和理念,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对于绩效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在很大程度上绩效管理也都是流于形式的存在,内部企业并没有针对绩效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企业没有向员工宣导绩效管理的思想,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简单的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思想存在一定的误区,很难保证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落实,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也无法实现有效的激励。另外电力企业到领导层也没有提高对于绩效管理的关注,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绩效文化和环境。

(二)企业绩效管理定位不明确

虽然部分电力企业在内部的管理中开展了一定的绩效管理工作,但是却没有起到一定的管理效果,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企业的绩效管理定位不明确,例如:所开展的绩效考核工作往往是在员工完成就是那任务之后,无法实现对员工动态化的考核和评价,绩效考核也往往更侧重于结果,无法实现对员工日常工作表现的考核和评价,这种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以及系统的来反映员工的整体绩效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甚至影响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开展。

(三)缺乏完善系统的绩效管理制度和标准

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标准来实现,但是,纵观当前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还缺乏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和标准,无法为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撑。例如: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与企业的人员结构以及整体的发展实际具有明显的差异,无法有效发挥绩效管理制度的约束性作用。不仅如此,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全员的绩效考核和评价。例如:企业的绩效管理往往侧重于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对于其他部门的员工则无法提供有效的约束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同时,当前绩效管理制度和标准不完善,也体现在对于员工的奖惩方式单一,例如:针对表现不好的员工大多只是侧重于罚款等。而对于表现好的员工,也只是给予口头上的表扬,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降低绩效考核的执行力度。

五、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提升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

(一)提高对于绩效管理的重视和关注

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充分发挥电力企业的竞争优势,还需要在电力企业的内部提升绩效管理的重视和关注。电力企业的领导层要积极推动基层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定期检查电力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结果,全面了解内部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评价的内容。不仅如此,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要积极强化对于绩效管理思想的有效宣导,进一步明确全体企业员工对于绩效管理的关注和重视,例如:积极做好与基层员工的沟通和交流工作,有效彰显员工的民主性,确保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落实。同时要进一步增加对于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投入,对于表现好的员工要给予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根本上来实现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二)树立明确的绩效管理定位和目标

当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竞争和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自由性和经济性,电力企业在绩效管理中还有积极树立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将绩效管理落实到员工工作的全过程,例如:充分了解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和状态、定期考核员工的工作能力,实现对员工绩效结果的有效评价,将绩效工作充分与员工的岗位技能相整合,以此来保证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仅如此,绩效管理工作也要保证电力企业员工的全员参与,对于电力生产供应部门、销售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都要做好针对性的考核和评价,在根本上来优化电力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结构,提升电力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服务效能和质量,以此来推动电力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实现自身战略管理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积极构建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