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体育老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体育老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体育老师

篇1

我国“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中对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就提出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大科研力度,为培养新时期的合格大学生做出贡献。显而易见,国家对高校的科研工作的重视度又进一步提高了。高校的科研工作的具体践行者就是高校教师。同时,据我国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综上所述,作为高校的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就更应该加强科研工作,努力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为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就如何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几点建议和意见。

二、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现状

在研究过程中,对江西省10所高校315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师(以下简称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对问卷统计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中“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endall`s W方法”进行了总体检验得出以下结果:体育教师主观认为自身理论不够、科研能力不强是影响自己进行科研工作的前两位因素。

在体育教师学历方面,不同学历组在制约因素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程度,而总体的一致性程度又表现出较高的差异性,从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做出一个逻辑推理,反映出制约科研因素中个体科研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对不同学历组的排序进行再次进行Kendall`s W平均秩的统计,从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人群在主观评价制约科研发展因素的Kendall`s W检验平均秩时结果都不一样,本科及本科以下把自己的理论知识科研能力不够、课题难申请、学校管理问题;放在Kendall`s W检验平均秩的前三位,但研究生组在主观评价制约科研发展因素的Kendall`s W检验平均秩时却把课题难申请、科研经费不足、学校管理问题放在Kendall`s W检验平均秩的前三位。

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现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各级各类课题申报及立项都较其它学科教师少,发表学术论文的年均篇数亦远远低于其它专业教师。

三、高校体育教师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方面

1.体育教师应当端正学术态度,杜绝学术腐败

教师应当有端正的学术态度,杜绝学术腐败。这也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最起码职业道德。体育教师作为教师大家庭的一员,也应当认真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这样才会使人进步,否则将会一事无成,甚至身败名裂。

2.加强理论学习,为提高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何一栋高楼大厦没有坚实的基础都是行不通的,那么做学问搞科研工作亦是如此,在对调查问卷回收统计时发现,有63%的教师在空闲时间的主要活动是娱乐或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有21%的人表示在空闲时间会看看书,只有16%的体育教师表示会经常看看专业书籍或是撰写学术论文,并且这16%的教师多集中在讲师与副教授。这表明大部分体育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理论的学习是不重视的,这也导致了部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明显老化,并从未得到系统提升。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现代体育科研方法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础,否则提高科研人是一句空话。

3.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科研方向,并展开文献综述撰写工作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从事运动项目特点、教学训练经历、运动竞赛经历等影响因素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待方向确定之后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开始进行查阅相关方向的文献综述;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撰写文献综述,可以查阅到自己所确定的研究方向或领域“前人”是否研究过,即使是有人已经有过研究,他的研究是否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或者是大环境变了,大背景变了,该方向是否有重新研究的价值?

在查阅文献并撰写综述的同时,体育教师就要开始思考并检验,自己确定的研究方向是否有创新性,没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是无科研价值的,也是避免重复研究的标志。若在撰写文献综述的同时,体育教师发现自己先前的研究方向或领域目前已被“前人”研究得比较透彻了,也无法再找到创新之处,那么笔者建议体育教师就要另寻找科研方向。

4.根据既定的科研方向,建立科研大纲,并展开全面的科研工作

通过前期的工作,在确定了是有一定创新科研方向之后,体育教师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制定科研大纲,对整个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包括提出科研假设、选用研究方法,如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同时虚心请教有科研经验的教师,收集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确定好科研的时间计划表,认真严谨地开展科研工作。

特别要强调的是体育教师们对问卷的设计和检验要认真,因为问卷的调查数据是开展科研的第一手资料,若问卷没有做好或是信度、效度没有进行检验,导致的结果就是统计数据不准确,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

四、结论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意为再艰难的旅程,只要脚踏实地地去行动,一定会取得成绩。同样高校体育教师们只要端正科研态度、认真加强理论学习,严谨地开展科学研究相信一定会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取得很好地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身体壮健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强.影响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发展的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08).

[2]李月红.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的制约因素[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3).

[3]廖玫.提高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水平的策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08).

篇2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是提高全民体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是我国国民体育的基础。

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而学校体育在其中起着基础作用。从我国人口组成上看,青少年和儿童占总人口的1/3以上,每人都要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学校生涯然后走上社会,参与社会的劳动。社会劳动成员健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强弱和盛衰。学校体育正是为他们提供了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的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纲要”实施的对象重点就是青少年和儿童,学校体育为他们成为有丰富学识,有健壮体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体育的腾飞和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我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以及奥运会上拿金牌,并不是全靠运动员的体能,而更重要的是许许多多的体育工作者,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求实的敬业精神,为他们铺平登上冠军的道路,学校体育就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是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列数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无一不是从学校体育这块基石上攀登体育高峰。

因此,可以说学校体育是培养体育运动员后备力量的主要基地,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摇篮”,是夺取奖牌的起点。因而,学校体育工作的成败既标志着群众体育的民族强弱,又体现出竞技体育的国家盛衰,所以学校应该把学校体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与作用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评价体育教师劳动价值应该和他从事的事业特点和劳动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体育教师劳动特殊性的特点在于其他课程教学主要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学通过身体练习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从表面看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教学、训练、比赛与辅导等,以体力劳动为主,但构成这些表面形式的实质是潜在的脑力消耗。如给学生讲示动作、教法选择和运用,比赛临场指导以及对学生体质研究等等,都是要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记忆、想象和综合处理等,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所以体育教师的劳动既是以脑力劳动为基础,又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一种劳动方式。

体育教师的劳动也是一般劳动的形态,即:劳动的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结形态,但又蕴含着体育教师劳动的固有特点,体育教师除作为潜在形态劳动所必须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储备外,还在不断学习和探讨新技术动作,适应新的教法和科学训练,为之要付出新的劳动,这方面比其他教师表现更明显,更迫切。因为体育教师受其专业和身体的限制,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体力下降,如锻炼停止动作就不准确,技术生疏,就会影响课堂的示教水平和教学质量,缩短体育教学生涯。所以体育教师不仅加强自我锻炼,而且要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这是体育教师潜在形态劳动的特殊性。

体育教师的劳动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上。要达到教学效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集体传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这方面体育教师教学花费的时间要比其他教师多得多,而更突出的是体育教学方式在室外运动场上,要经受寒、暑、风、沙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而他们默默无闻,甘为人梯,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这比室内拿粉笔教学要辛苦的多。这些都充分表现体育教师以身立教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把自己潜在形态的劳动通过流动形态劳动转化为学生的劳动成果的特点。

有人说教好体育本身就是完美的科学工程,并非一种简单的劳动,我们对学生体育锻炼不能只看到生理性的认识,而且是科学的研究。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也不能单从论文数量上看,更重要的是要看“活”的标准。如学生体育三基的掌握、体质的增强、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有的学校在评定体育教师的职称时出现不设岗,或拿体育教师的劳动与其他教师的劳动横向比较,竞用二种不同教学方式教学程序硬套在一起,认为体育既不批改作业又不做实验,又没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殊不知体育教师除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全校的早操、课外辅导、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质研究和社会交流活动等大量工作。而这些工作许多教师往往在业余时间去完成,有的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起早贪黑辅导;有的为提高运动员的成绩,甚至放弃寒暑期、节假日的休息;有的顾不上家人的埋怨和孩子生病,一心扑在工作上,试问培养出象李宁、邓亚萍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的劳动成果,岂能用一般论文可以相比么?这种成果和体育教师的凝结形态劳动付出的代价又能用什么来度量呢?

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培养人的劳动。体育教师发挥体育的优势,充分利用运动场、篮球场这个课堂阵地,把思想品德寓体育教学之中,教师言传身教,师生同场竞技,既传授体育的技术功能,增强学生体质,又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机智、果敢,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种实践与思想相结合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将起到深远的教育作用。同时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是广泛平等的,教师认真而朴素的工作态度,和蔼可亲的言谈仪表,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以诚相待,这不仅给学生直接提供效仿的楷模,还会激发起学生由衷地敬佩和向往心理,听从教诲,这种得天独厚的教育条件和师生之情是体育教师从事的特殊劳动效应的客观反应,是其他课教师所没有的。这也是体育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职业道德素质的充分体现。

3 体育教师劳动的评价

篇3

NETG•THE共有三级指标,NETS-T-2008只有两级指标。因此,要进行NETG•THE与NETS-T-2008的指标项对比,首先选取NETG•THE的一级、二级指标与NETS-T-2008进行对等分析。根据NETG•THE与NETS-T-2008能力维度的相似性和对等关系,本文将NETG•THE与NETS-T-2008的对应内容做了排列与对比,1.意识与责任(1)指标项对比分析:NETG•THE中的基础部分“意识与责任”中的“意识”,在NETS-T-2008中基本没有体现。这是由于美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对于NETS-T-2008而言,我们假设每一位教师已经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对教学的变革作用。”而“意识与责任”中的“责任”部分,在NETS-T-2008中更加强化,强调了知识产权、责任感及全球意识。“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和协作工具促进全球意识”体现了Web2.0的全球化协作的特点。全球的学生、教师都可以借助Wiki、SNS等社会性软件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全球协作。(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启示一:NETS-T-2008中并没有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开展自我发展的意识部分,这是由美国教育的高度信息化所决定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已经将信息技术作为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从信息生态的角度来看,是已达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生态融合期,其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师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国,经过近年来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与态度也有所提升。这一点在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开展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中有所体现。如针对江苏省20多所高校教师开展的调查研究显示,50.7%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46.1%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4]。这说明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具备了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但离将其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去除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在本文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意识”部分仍然需要保留,但可对NETG•THE中该维度的三级指标做适当的整合。启示二:NETS-T-2008中对“提倡和教授安全、合法和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提升自身在数字化时代运用信息技术的礼仪和社会交往的责任感”的强调更符合Web2.0环境中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Web2.0环境中,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的者[5],学生也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及资源变为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这种角色转变,使得其在发挥个体主动性的过程中出现传播失范的现象[6]。因此,在本文建构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要着重强调教师促进学生在利用社会性软件信息时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感。启示三: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要突出全球协作的特征,将教师本身的全球协作意识及促进学生的全球化发展纳入指标体系中。2.知识与技能(1)指标项对比分析:NETS-T-2008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强调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通过教学、学习和技术增强自身在面对面和虚拟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意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因此,知识与技能只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因素之一,不能过于强化知识与技能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中的比重。(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NETG•THE列出了教师需要掌握的多种知识与技能,覆盖了教师教学、工作中可能用到的多种知识与技能。然而,该维度中提及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模式、信息技术工具等大量的内容,对于高校的学科教师而言会成为教学任务外的额外负担。对于高校学科教师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这些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模式、信息技术工具方法什么时候用、怎么用的问题。如,在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评价时,教师准确描述某种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远不如他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应用该理论重要。因此,本文进行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建构时,酌情弱化知识与技能部分的指标项,强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特别是Web2.0工具解决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1)指标项对比分析:NETG•THE中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两部分对应于NETS-T-2008中的“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将设计、实施与评价三部分连贯起来,较符合教学实践的习惯,更具有可操作性。NETS-T-2008更强调学生个性化,如“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不同层次的数字化工具与资源的使用水平”,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启示一:由于设计、实施、评价三者的逻辑连贯性,本文参照NETS-T-2008的做法,将NETG•THE中的“设计与实施”与“教学评价”整合为一个一级指标。同时,在借鉴NETS-T-2008,在“能够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中突出强调为学生个性化服务的思想,增加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风格、数字化工具使用水平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也符合Web2.0时代个性化的核心特征。启示二:Web2.0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互动性,教师要“能够开发技术化的学习环境,能够使他们自主设定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和评估学习过程,最终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启示三:具有“可读可写”特性的Web2.0可以用来记录学习全过程,其中包括学习者自身的创作内容、资源的链接、文档、图片、声音及视频,还有其他人对这些内容的评论[7]。因此,基于Web2.0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具备对Web2.0工具中记录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能力,并以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促进教学。因此,可以在“能够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反思与调整”的三级指标中突出对Web2.0环境中记录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4.科研与创新(1)指标项对比分析:“科研与创新”部分着重强调高校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与技术提升科研的能力,这一点在NETS-T-2008中“树立数字化时代学习与工作的典范”维度中有所体现,如“能够有效运用现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以支持自身的研究和学习”。(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NETG•THE将科研与创新作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个维度,充分体现了高校教师的科研特征。高校教师投入工作,一方面是维持巩固生活、满足社会尊重的需要,一方面是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期盼工作能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8]。科研只是高校教师数字化学习与工作的内容之一。因此,本文将该维度扩充为“科研、创新与自我发展”,将高校教师的科研部分作为其二级指标。5.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是NETS-T-2008有的内容,在NETG•THE中基本没有体现,强调的是教师提升领导力、为社会服务。这一点,在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暂未涉及。但其中的“能够参与区域性和全球化的学习共同体以探究技术的创造性应用,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及“能够定期评价和反思当前的研究和专业实践,从而有效地使用已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可以纳入我国的NETG•THE中,作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个人发展的指标项。

篇4

    2.1研究目的本文采用了自然调查法(naturalisticinquiry),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前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特点,并找出提问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课堂提问的原则和策略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2.2研究方法(1)课堂录像(按每节课40分钟)。研究对象:研究者随机选取的重庆某高职院校4位英语教师。在4位教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了随机听课并录像。4位老师都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接受过教学大学实用英语》,平时的教学效果基本相同。(2)问卷调查。对象:上述高职院校学生最后,笔者将录音转写成文字,并对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等部分进行了统计分析。本调查分析了课堂教师提问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a)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b)提问技巧;(c)反馈形式。并结合参考问卷的调查结果和访谈录音,进一步分析课堂提问的现状,提出课堂提问的改进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高职英语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现状

    课堂提问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同。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通过回答问题,学生能够加深对新习得知识的理解。根据问卷调查,66%的同学认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老师讲解或学生自由讨论更有利于英语学习。然而只有16%的同学上课经常回答问题,49%的同学偶尔回答,34%的同学很少回答。其中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仅占14%,54%的学生要等老师点名才回答。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学生开口,使课堂提问进入了“瓶颈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如表1所示。正如表1所示,教师在访谈中也提到课堂提问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回答问题有难度;其次是课堂容量大,教学任务重,老师没有时间等;再次,有的学生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不愿参与问答活动。归纳总结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沉默的最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现有英语水平低;思考时间短;缺乏兴趣。因此,只有在学生两种认知水平之间设计课堂提问,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支架作用,推动学生的认知能力由现实水平上升到潜在水平,从而打破课堂提问的僵局。

    3.2课堂提问类型

    课堂教学是一个交互过程,教师课堂提问涉及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参考性提问(referentialquestions)和展示性提问(displayquestions)。通过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提问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有60%的学生表示,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基本都是已经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多数高职英语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知识讲解上面,一般都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国外研究者们通过研究两类课堂提问方式的特征、功能,主张提问时教师应少用展示性问题,多用参考性问题,从而使外语课堂上师生有更多的交流。参考性问题提问能够真正传递新的信息,促进师生之间真正有意义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性语言的实践能力。高职英语有自己的特点,高职学生学习水平不高,也有差异,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将提问的问题划分为语言知识性和内容理解性。语言知识性问题主要指英语单词、词组的含义以及重要的句子结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展示性提问,让英语学习程度较差或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来回答,以便让这些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认识自己的潜力,并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内容理解性问题指文章的中心思想、语篇结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些问题适合使用参考性提问。此类问题可以让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作答。将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有机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并且做出逻辑推断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言的习得。Longsato发现,在他们研究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回答的问题有79%为展示性问题[4]。总之,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各有优点,各有侧重,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需要灵活掌握,而不能顾此失彼。

    3.3课堂提问技巧

篇5

我院从2000年7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16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66例,女性42例,男:女为3:1,年龄60至85岁,其中60至75岁范围142例。临床表现:呕血伴黑便者105例,便黑者48例,仅呕血者13例,伴上腹痛者9例,腹胀23例,腹水18例,腹块4例,黄胆9例。

1.2辅助检查:急诊胃镜检查8例,72小时胃镜检查98例,钡餐检查16例,B超检查32例,CT检查18例,确诊出血病因16例,原因不明5例,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溃疡17例,复合溃疡13例,食管溃疡4例,各种胃炎33例,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20例,胃癌29例,食管癌4例,贲门癌6例。

2 治疗及结果

对于出血量大者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依据不同病因选用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立止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用垂体后叶素加酚妥拉明等血管扩张剂,主张同时舍下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醇酯。老年人及心功能不全者输血输液不宜过快,否则导致肺水肿,最好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如血源困难,可与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但右旋糖酐24小时内不超过1000ml,以免抑制网状系统,加重出血。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40-80㎎静脉点滴或静脉注射。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每日3-4次,或雷尼替丁每日3-4次,每次400㎎静脉注射。主张用生长抑素,可减少内脏血流量30-40%。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好,一般用奥曲肽,可用0.1㎎加入10%GS100ml静脉注射,继以每小时25-50ug加入10%GS1000ml中静脉点滴24小时,三腔气囊压迫止血一般不用。能耐受胃镜检查经纤维内镜下止血,由内镜高频电凝止血或激光止血适宜于不宜手术的高危患者,特别是血管硬化不宜止血的老年患者。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大出血患者,早期手术可降低死亡率,尤老年人,不宜止血又易复发,更宜早期手术,如并发溃疡穿孔,幽门梗阻或恶变者宜及早手术。

3 讨论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较年轻人明显高的原因,由于老年人患动脉硬化,血管舒缩功能不良和凝血机制障碍,病灶易出血,出血不易止血[1]。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病变,病死率高,本组中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达28.57%,明显高于年轻人,对于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应及时做胃镜检查或胃肠造影检查,防止漏洞[2]。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也是重要诱因。阿士匹灵及其他非甾体类药物对胃粘膜有明显损害作用。老年人胃粘膜呈退行性病变,及易损害[3]。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腹痛程度轻,无规律性,少有反酸。这可能与老年人反应迟钝有关。同时并有胆痛或胸痛,易混淆。有时仅满足胆囊疾病或心脏疾病的诊断,胃部疾病易漏诊。综上所述,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有自身特点,症状不典型,急性病变多,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 :体育教师;职业疲劳;缓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78-02

1 前言

疲劳是一种主观不适的感觉,会导致社会个体正常的社会活动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行为的整体效果.而工作疲劳是在具体的社会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心俱惫的状态.如果长时期地保持疲劳工作的状态,不仅会对工作效果产生影响,同时,对于社会个体的健康状况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害.高校体育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应承担起为社会体育培养与输送具有一定体育综合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体育健康发展的全新使命,其社会责任与社会职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与拓展.但是,由于自身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体育教师长时期处于强度较大、风险较高以及环境相对恶劣的工作状态下,致使职业疲劳的症状在广大高校体育教师中普遍存在,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巨大的潜在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缓解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疲劳,在确保其自身健康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就成为当前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并给予切实解决的现实性问题.这对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深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2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疲劳的成因

2.1 自身因素

(1)生理疲劳.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给学生作出规范的示范,同时还要专注于对学生技术动作的纠偏与指导,因而,频繁的亲身示范会造成体育教师体力上透支,而长时期地处于身体透支下的工作状态,会造成体育教师出现生理的疲劳.往往会出现身体肌肉酸痛、四肢乏力的症状,而一旦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会导致肌肉劳损以及器官功能下降的严重后果.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始终保持站立状态,为了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不能出现稍许的懈怠,因而,也会诱发下肢肿胀、酸软,甚至会导致静脉曲张.

(2)心理疲劳.高校体育教师相比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除去要面对生理疲劳症状频发的现实性问题,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在高校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科目存在,受重视程度较低.受此影响,体育教师的地位较为低下,社会归属感较为淡薄,自卑心理自然存在.虽然现阶段体育教学的社会职能得到全面的拓展,教师的地位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体育教师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认知评价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体育教师心理负担的加剧.在这种既要付出艰辛劳动,同时,还无法获取社会认可状态下的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其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调整、紧张与压抑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久而久之会出现神情困顿、精神不振,对本职工作表现出厌倦的心理.进而对其身心健康以及教学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2.2 工作因素

(1)教学工作负荷过大.目前,工作量是考核高校体育教师工作业绩的基础标准,在一般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每个学期都要完成200~400学时的基础工作量.如果考虑到评级、评优等因素,则完成的工作量远远不止这个数量.另外,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社会职能的拓展,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愈加繁重,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肩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工作;既要对教学程序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与规划,又要抽出时间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工作.因而,绝大多数的高校体育教师都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

(2)科研工作压力过大.科研工作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同时,也是体育教师工作考核与职称晋级的必要条件.而科研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对于研究者的学术水平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运用能力相对较强,而理论素养则是其较为明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因此,科研工作无疑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师群体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教学工作.

2.3 环境因素

首先,体育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春天的阴雨、夏季的炎热、秋天的风尘以及冬季的寒冷,是每一名高校体育教师所必须面对的自然工作条件,因此,体育教学环境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较为明显的恶劣性.长时期地置身于这种工作环境,无疑会导致体育教师的身心疲惫.其次,由于受资金限制,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与更新,陈旧的基础设施、破损的教学器具,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情绪产生消极影响.再次,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地位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重文理而轻体育”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使得体育教师的社会重视程度以及社会归属相对薄弱,因而会对体育教师的心理与情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诱发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疲劳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改善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疲劳状态的策略

3.1 提高体育教学的社会认同感,用以舒缓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偏见的长期存在,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与付出无法得到社会的正确理解与公正认知.在无法获得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社会认同感的境况下,会造成高校体育教师压抑、自卑、烦躁等心理现象的产生.而这种心理问题一旦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会导致体育教师长时期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造成其心理疲劳症状的生成.鉴于此,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认同感,是改善其职业疲劳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首先,要借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地位,彰显其重要的社会价值,用以改变社会对于体育教学的传统认识;其次,要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其师德的培养,引导高校体育教师秉承高尚的“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以自身的辛勤劳动与付出来赢得社会的认同;第三,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构建,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使“热爱体育、乐于健身”的观念得以确立与发展,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在高校校园蔚然成风,为体育教师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

3.2 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激发与维系其旺盛的工作热情

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与“健康”具有直接的关系,是一项关乎人才质量与社会发展的神圣职业.因此,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使之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问题,切实提高自身工作的实效性,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其“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思想的自然生成.在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成就感的同时,确保其工作热情得以有机的延续.这对于缓解工作的疲劳,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建立相关机制,鼓励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可以采用外出深造、内部培训等方法,并制定相关的奖励与保障政策,来激发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促进其自身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3.3 改善工作条件,关爱体育教师的健康

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件相对较差,主要体现为除去相关的硬件设施外,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也会对体育教师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其职业疲劳的重要诱因.因此,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件,对于缓解其职业疲劳的症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应加强对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破损的教学器材应进行及时的修缮或替换;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应修建综合性体育教学场馆,为各个体育教学科目的开展提供保障;第三,应加大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防护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力度,针对不同的季节为体育教师增设相关的防护设施,如购置防寒设施、防暑降温设施等,以便于有效消除自然条件对体育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第四,应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关爱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体育教师能够心情舒畅、精力十足地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这对于切实解决在高校体育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职业疲劳现象,并有效缓解与改善因职业疲劳而对体育教师身心所造成的损害,具有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郎修玲,姚桢译.劳动职业疲劳的调研方法及其对策[J].日本医学介绍,2003,24(12).

篇7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淘气、顽皮和不受约束,所作所为不符合常规,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教师就要善于正确引导,不要动辄指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不同表现,尊重学生的独特的学习感受,使学生不会因错误而尴尬,让语文课堂真真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因此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对老师、课本质疑,也允许学生说出错误的答案。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有完全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2 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因此,教学中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一般可以提前布置思考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在随机提问时,也可以适当宽限时间,否则学生为了迎合老师,匆忙寻找只言片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走进了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里去了。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求解。教育要培养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则要做好组织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分享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乐趣。

创造交流的机会。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应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留出当堂练习时间。语文课往往是说得多写得少,写的训练往往被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把练笔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辅导学困生,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写得更端正,正确率更高,速度更快,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4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从现代科学意义理解,方法是指人们在有关的活动领域,把握事物规律,完成某种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结。古人也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足见指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

篇8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与劳动力市场人员紧缺的矛盾

现如今高校毕业生和劳动力市场出现了这么一幕让人费解的矛盾:毕业生总是喊着找工作难,而劳动力市场总是喊着人力资源紧缺。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矛盾问题呢?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专业限制原因,有的高校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专业不对口,许多的行业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的操作技能,没有涉猎过这样专业的求职者往往被拒之门外,有心想去工作,却没有资格去,导致这个行业劳动力资源短缺。二是冷门、热门工作应聘人数不均匀的原因,待遇好的工作使高校毕业生多到挤破头皮去应聘,大批的毕业生就得不到工作;待遇差的工作门可罗雀,少的可怜,造成人力资源的紧缺。

(二)缺乏有效的机制调节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响应了政策的号召,中国高校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逐年进行高校生源扩招,相应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在增加,而且每年的增幅都很大。由于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庞大的毕业生大军每年都会有大量剩余,而劳动力市场也年年紧缺人力资源。许多毕业生由于没有有效的引导,导致常年失业,大批的人才资源被浪费,劳动力市场也由于劳动力紧缺而被阻碍了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往往是缺乏指导,不能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导致每年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无用武之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属于供应者,劳动力市场属于需求者,高校培养的人才相当于商品,高校、劳动力市场和人才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供求关系,现在这种供求关系链由于缺乏一个整体调节机制,导致及其的不平衡。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进行调整,帮助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劳动市场的发展需求,帮助劳动力市场有效的接纳高校毕业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吻合。

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的意见和建议

(一)增加毕业前实习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

高校应增加毕业生毕业之前的实习实践活动,多深入到企业的内部进行实践,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回到学校能及时的进行补充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素质,使自己毕业之后能具有适应企业的需求的技能。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课堂教育,将课堂开设在市场中、企业中或者公司中,通过真实的环境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场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高校还应该在大学课堂上多增设就业指导课程,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讲师教授给学生做讲座,培养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为自己的未来就业设定目标,为实现理想的目标作出合理的规划,为将来毕业之后就业工作架桥铺路。

(二)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向

高校应该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签订合作意向,不断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根据社会整体的企业行业用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向劳动力市场输出的人才应当是满足市场实际需求的,在高校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引进一定数量企事业家,保证高校的就业指导培训能切合实际,真正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发挥企事业家的榜样示范带头作用,激励学生向优秀企事业家学习的欲望,深入学习理论业务知识,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各项技术能力和素质水平。努力将自己打造成适应市场、适应企业发展的素质高、业务精、基础扎实的优质全能型人才。

(三)完善相应的机制体系,调节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吻合

机制体系的完善包括:高校内部机制体系的完善、企业监督调节体制的完善和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体制完善。高校应当完善相应的体制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优质性和与时俱进性,人才培养要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也要建立监督机制,及时的将高校毕业生的实际表现反馈给高校,让高校及时作出调整,适应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也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保障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优先性,开辟大学生就业路色通道,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完美对接。

篇9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

1.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学习

可模拟社会保障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社会保障费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运行模式。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更为深入地理解,也为校外实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引进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鉴于全国各地实用的申报系统软件不同,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使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介绍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作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课程来讲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使用的是“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软件和网络版软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引进济南市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

2.延伸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训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后,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劳动合同管理的人员去思考和掌握,如劳动力成本、解雇员工风险、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等等,还有制定厂规厂纪、解雇员工等应当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讲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规》这门课程时,除了要介绍《劳动合同法》的条款之外,还要将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劳动全同管理软件”,注重实务操作内容。在讲解劳动争议等内容时,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在校内模拟法庭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保险精算》课程可适当增加实训学时,《人事测评》课程可以介绍“人力素质测评软件”等。

3.努力不断优化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代表的课程群,包括从选题、文献评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抽样方案的制定,到调查访谈的实施,直至问卷录入、统计分析到最后撰写报告,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大量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选题可围绕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

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压缩甚至淘汰演示性、验证性、模拟性的基本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教师有明确要求的学生在校园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将专业内容融入到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武、校内科技服务、创业设计、公益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各地和多个高校曾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极大地普及了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学生就业劳动保障政策等咨询服务。

高校可将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科技竞赛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新苗计划”、校内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本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1.实习与社会实践

实习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课程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可以采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见习等形式,时间较长的还有阶段实习或短学期(也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两个暑假)和毕业实习。

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周内按照当地领取最低生活补贴的标准生活一周,体会穷困家庭成员的感受;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去参观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户的身份访问社会保障机构,谈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进之处;还可以请学生去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这些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对其所服务对象的认同感、树立服务民众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结合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将来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重视学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本专业应建立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在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本专业毕业走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范围,除了原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该将民政局、慈善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纳入进来。在实施手段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实习逐渐由单纯教学实习向科研实习、就业实习转变。

另外,在实习模式上要灵活多样,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迫于就业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毕业实习阶段甚至阶段实习阶段作为就业的试用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分散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实习是必要的。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

毕业论文是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组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中,可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保证一人一题,切实做到选题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坚持“真题真做”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学术性;鼓励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选题,由学生确定或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专题,提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

在我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要求在学生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主要是对学生提出和规定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起引导、启发及规范的作用。任务书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计划进度,推荐的参考文献(5篇左右,含外文文献至少2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外文资料,进行外文资料翻译,了解选题的国外研究进展情况;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相关国内刊物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辩、学校及教育厅两级论文抽检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3.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习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的方式,让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部门工作人员,结合某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内进行讲授,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也了解一些实际工作情况。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环节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项目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劳动社保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1周布置下去,第15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做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笔者对本人指导的近几届毕业生,要求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年论文(第三学期)、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论文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摘抄的现象。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看,有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学,且因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数据翔实,其所提问题和对策更有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学。如一名同学的学生课题是“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他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从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的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了。

四、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子体系构成,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

篇10

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总公司,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深化教育改革,更好地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决定提高市属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待遇。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从1993年1月1日起,本市所属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在现有收入的基础上,每月人均收入再提高56元。此项经费纳入教职工结构工资,依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不得平均使用。

篇11

一、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提升的因素

(一)体育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体育考核成绩达到一定标准,教学内容也是由学校体育教研组决定,老师和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担当着主导作用,教学方式也主要是老师示范,学生练习的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根本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到的体育体育运动越来越多,比如说,高校男生对于NBA的追捧,高校女生对于瑜伽、健美等美体项目的钟爱。高校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狭隘的体育教学内容,像是传统的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式都对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提升带来了影响。

(二)学校在体育教学上投入较少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但是随着学生对于体育爱好的多样性,高校已经在重视高校体育的选修课,以供学生选择自己热爱的项目来学习。但是可以发现高校体育选修课内容有限,主要是由于学校在体育教学上的投入较少。教学物资、教学场所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热爱的项目无法出现在选修课中。比如说:高尔夫、马术、射箭等项目尽管越来越受当下年轻人的欢迎,但是学校并没有相关的教学设备。

除此之外,还表现在现有设施的数量缺乏,影响了教学效率。比如说:在进行乒乓球授课时,一个班级40人左右,但是只有6张乒乓球台供上课,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设备的时间都随之减少,学生的实际上课时间也相对减少,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效率很低下。

同时,体育教学时间较少也是当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普遍现象,课时较少不仅是因为学校不够重视体育教学,还因为学校的体育教师有限,每个班级的教学课时相对就会减少,还有的高校为了确保体育教学课时,常常会安排体育大课,几个班级同时进行同时授课,其教学质量并没有因此得到提升。

(三)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是由体育老师来执行的,所以高校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往往影响着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国内高校的体育教学方式还是采用的,老师讲解体育技能,并进行演示,然后由学生进行练习。与学生从小接受的体育教学方式一样,并没有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的优越性、创新性等特点。而且由于学生从小接受同样的教学方式,会对此产生厌倦,也会对高学历的高校体育老师产生质疑,从而降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

(四)高校体育的考核制度落后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考核时,主要是侧重对传统项目的体育技能考核,常见的长跑、跳远等。学生为了通过考核,往往会在这些传统项目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不去练习自身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们为了考试的学习,并不会保持很高的兴趣,甚至有很多学生很厌烦这样的考试,不仅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对学生日后的体育锻炼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

学校与体育老师应该根据当下的体育发展趋势,学生的体育爱好综合考虑,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为主要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好学生的思想调查,分析决定如何安排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将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转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创新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高校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高校体育老师在教学时,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指标,并不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的钻研。尤其是体育老师自身在教学能力上与文化课老师存在差异,大部分都是优秀的体育运动者,但缺乏教学经验与能力。学校应该组织高校体育老师进行教学能力提高课程,另外要经常组织高校体育老师进行全体备课,学习优秀体育老师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整体体育教学团队的质量。

(三)转变高校体育考核制度

体育考核不仅仅是对于传统项目的考核,还应该综合学生的选修课成绩,也就是高校体育成绩应该由传统考核、选修考核、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评估。这样的考核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学校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体育教学设备,每年安排经费来配置体育器材,提高教学课堂的效率。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关系到我国高素质综合人才的质量,也关系到我国公民的身心健康,因此,高校应该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篇12

一、在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体育场地和设备设施不足和师资力量较弱的现象

高校能够顺利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与保障就是充足的体育场地和设备设施,当然也是顺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先决条件了。近些看来,很多高校尽管在体育设施设备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也较大幅度地改善了学校内的体育运动环境,但是又因为学生人数的不断剧增,使得体育场地和设备设施就显得十分不足了,其别是室内场馆更是十分紧缺。所以出现了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与体育场地和设备设施不足之间较大的矛盾。在当前的高校中因为不断地扩招而普遍存在着运动器材相当缺乏的现象。育场地和设备设施不足既难以保证大学生在课外时间参与体育锻炼,也严重影响和挫伤了现代大学生在课外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体育的重要执行者是学校的体育老师。在国内很多地方的基础体育教育普遍存在着缺失的现象,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既使体育教育的连续性受到了中断,也使体育教育结果的延续性受到了中断,最后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大学体育教学的负担。另外,又由于近些年来各个高校都在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增加较快,造成了体育老师严重不足,很多体育老师都在超负荷工作。很多高校体育老师既要完成自己本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还要求承担一些诸如指导课外体育训练工作、测试学生健康体质等额外工作,此外还有部分体育老师还必须承担一定量的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对于这部分额外工作,很多高校并没有在绩效考核中加以评定,造成了广大体育老师在课外体育工作中付出的辛劳与取得的优异成绩并没有得到必要的报酬,这种现象对体育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在广大的高校体育老师中也还存在着缺失在职培训的现象,具体表现就是有较多的体育老师长期不继续学习业务,不能很好把握住现代体育的价值取向以及全新的优秀的体育教学理念等,也不具备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也不具有创新性,最终造成学生对其所上的课很容易产生枯燥感和厌倦感,当然其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大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

造成大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的原因较多,笔者概括了一下,主要包括下面几种。1、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相当多的家长都望子成龙,但思想又比较狭隘,仅仅把成绩作为孩子的成长标准。造成了许多孩子几乎是每天都奔走在课堂与各种补习班之间,再加之学校和老师几乎都是唯分数论,致使很多孩子几乎是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最终造成了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体育能力较差,也几乎是没有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很多学生都出现了高智能而低体能的不良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由于缺失必要的基础体育教育而给高校的体育教育也带来了较多的现实问题。2、家庭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因为我国实施了独生子女政策,使家庭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小,由此也使得孩子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也显得尤其重要,过分溺爱孩子成了很多家庭的普遍现象,这样的溺爱使孩子的教育、健康、心理、生理以及品德等很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意志品质较差、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性情懒惰等。3、深受现代社会静态生活方式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互联网发展十分快速,其普及程度日益增高,广大学生上网的比例也日益快速增高。各种花样百出的网络娱乐节目也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也就减少了广大学生的运动锻炼的时间。因此,这给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伤害。4、学校对体育运动的宣传不够,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到位。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是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延伸,同时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组成部分。不过,因为学校对体育运动的宣传不够,使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入地认识到课外体育运动锻炼对自身的重要性。

三、当前许多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还比较单一,其内容也还显得较为陈旧

单就体育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的形式来分析,当前很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的设置还比较单一,体育必修课是在大一和大二,而大三和大四则设置成为选修课,课时也是每周仅设两课时。大家都明白,仅靠每周两课时能够完成增强体质的基本目标都是不可能的。另外,很多体育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也仅仅看重其教学的短期效果,几乎是没有重视学生在运动能力提高、体育意识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兴趣爱好地培养等长期效应,这种情况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和挫伤。再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来分析,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尽管经历了几次深化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笔者认为也仍没有彻底摆脱以竞技体育为重的弊端,其内容仍显陈旧。陈旧而不断重复的教学内容,使老师教得没有高昂的激情,也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使学生既没有学会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其体质也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其健康水平也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提升。另外,诸如单项体协、俱乐部等体育团体也常常因为经费紧张、场地缺乏等诸多因素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造成所组织的体育活动不能收到理想效果。同时,这些体育团体往往也会因为缺乏统一而有效的管理,使其组织的体育活动在内容与形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这也很大程度地局限了阳光体育的顺利而有效开展,当然也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高校体育老师的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在国内很多地方的基础体育教育普遍存在着缺失的现象,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既使体育教育的连续性受到了中断,也使体育教育结果的延续性受到了中断,最后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大学体育教学的负担。另外,又由于近些年来各个高校都在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增加较快,造成了体育老师严重不足,很多体育老师都在超负荷工作。很多高校体育老师既要完成自己本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还要求承担一些诸如指导课外体育训练工作、测试学生健康体质等额外工作,此外还有部分体育老师还必须承担一定量的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对于这部分额外工作,很多高校并没有在绩效考核中加以评定,造成了广大体育老师在课外体育工作中付出的辛劳与取得的优异成绩并没有得到必要的报酬,这种现象对体育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之,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出影响高校有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诸多因素,以供广大同仁参考,以求与同仁们一起共同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从而提升现代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篇13

全文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现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一九八七年十月起可以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现行的各级工资标准(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之和,下同)均提高10%,也可以在不超过工资标准提高10%的增资总额范围内,将增资总额的大部分用于提高工资标准,小部分用于调整中小学教师内部的工资关系。

二、提高工资标准的范围。小学、幼儿园、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工读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中等和初等成人教育学校(含教师进修学校)的专职教师,以及属于事业编制的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科技站的专职教师。原为教师,因工作需要调做学校、幼儿园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也可以按提高的工资标准执行。

三、提高工资标准的人员调离上述单位后,工资标准提高的部分即行取消,并执行调入单位的工资标准。

四、首次受聘职务的中小学教师,补发工资分两段计算,一九八七年九月三十日以前的补发额按提高前的工资标准计算,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以后的补发额按提高后的工资标准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