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计学的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关于统计学的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关于统计学的问题

篇1

引言

由于统计学是一门独立、比较难理解的学科,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相关问题。随着中国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经济、科学、社会等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科技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如雨后春竹破土而出。而科技统计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将会迎来严峻的挑战。怎样才能在迎接挑战的基础上,解决科技统计学存在的问题,对此作出了相关的分析思考。

一、有关科技统计的对象及其范围

(一)科技统计的研究对象

科技统计所研究的对象包含了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它是对全社会科技活动的总体数量特点及变化。科技活动它涉及的范围及其广泛,所处的环境也较为复杂,有些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都很容易被区分开来。科技活动有很多本质的特征,它都是人类文明发展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科技活动的本质特征包括创新性和多样性,它的数量特点、数量变化没有那么明显的变化。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的统计计量包含了很多特点,除了有统计研究所共有的数量性、总体性特点外,还具有统计学计量的其他特点,间接性就是其中的一个特性,很多东西都需要用一些特别的、间接地事物表现出来,例如想要衡量一个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基本上都会采用统计科技论文、文献资源的数量来体现;对于各国在最近几年,科研成果被引用的数量来表示。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模糊性,科技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过程,它其中涉及的领域就相对非常的广泛,那么他的数量界限就不是很明确了。

(二)科技统计研究对象所包含的范围

科技统计研究的对象所包含的范围是最广泛、最全面的。它应该包含着全社会、全人类,是一个大的研究统计过程。所谓的全社会的科技活动主要是分为三个部门:第一种是用独立的专业机构来从事研究的活动;第二种是有指定的部门来组织大量的科技开发活动;三类是有从事科研的部门组织各种科技服务。这三类部门活动相对来说都处于初期的基础,以上三种部门只有独立的专业机构还相对比较规范,其他两类统计部门都不规范,基本上都不具备使用的条件。从理论上讲,技术进步的活动发展并开拓了科技活动,是社会科技活动的组成部分。要加强对科技统计部门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反映社会的现象,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它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标准的反映测评的工具,它具有完整的统计计量。全面的科技统计指标有利于对科技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行一个科学的界定,我们要把握好对科技技能的活动特点和内容进入深入的了解。

一个完整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是科技统计指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指科技活动类指标,它一般都体现了科技活动的前期准备,是由一群科技活动过程、科技产出的情况等指标构成的,所谓的科技活动是指对课题的研究、技术的服务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等内容,这些内容一般涉及的范围较广泛,这些都反映了科技活动庞大的规模形式。而科技产出主要是对科技的成果、专利等科技活动得到的经济收益,它从认识和发展的角度都体现了科技劳动者存在的价值。第二部分是衡量科技地位的指标,在科技统计学中,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努力学习的精神,这些都为科技统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他们每一个指标都代表着一种涵义,都对科技统计的进步提供不可或缺的帮助。技术进步也代表着科技统计指标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它是科学活动的延续。反映科技统计可以从技术进步的活动、效果、措施等三方面,这些都是技术进步类指标进行完善的要求。对于科技经济效益指标来说,有的科技成果体现了学术价值,有的体现经济价值,它们都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间接地扩展了科技生产领域。另一方面从客观层面上说科技经济效益也属于科技活动的产出,它在带来科技经营收益时,同时也提高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科技进步的宏观计量指标的涵义是指有关科技成果的范围不断的增大,它的经济效益也会出现在其他地区,那么相对的范围就无限扩大了,因此使用简单的常规统计方法来进行统计是行不通的,必须采用一些科学的计量指标,才能准确的反应出来,这些指标体系都全面的促进科技的进步,并且对于统计学也加强了完善。

三、关于科技统计的问题分析及思考

(一)制定统一的科学管理措施,加大科技的投入总量

对于各级政府的统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规划好对社会科技投入的总量,要合理的分配资源。科技统计系统作为国家一级的实施系统,所谓要投入大的人力物力,来开发并研制机构统计。由于在统计的过程中各个系统的工作的出发点不同,它所统计出来的结果和范围也是有所差别的,统计指标的无法配置,分类无法连接,这就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想要解决这种问题,就要协调有关政府部门进行调节,或者设计出满足系统统计要求的指标,同时要符合国际标准。所以说为了取消这种差异化,各个系统都要以国际化的标准形式出现,以国家统计局为中心,所以国家必须建立一套具有科学化、完整化的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财务统计,解决科技活动增加值的计算问题

篇2

一、沟通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与尊重。其桥梁就是沟通。沟通是从心灵上挖掘人的内驱力,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广大教职工充分发挥能动性,使学校发展获得强大的原动力。沟通影响着工作的绩效,如果你想有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就需要确立有效的沟通来确保你能得到好的结果。缺少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工作就很可能会失败。学校的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它包括制定目标、分派任务、激励员工、反思结果和做出决定。他们需要组织、安排、指挥、合作和反思,如果没有充分沟通,任务就不可能完成,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决定就不可能贯彻执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职员工的满意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引起的是人们愉快、亲切、随和的心理体验。这样的心理体验带给员工的是积极、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团结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员工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他们就能相互支持、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地开展工作。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效率。教职员工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经济效益的好坏。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教职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工作激情,从而提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沟通障碍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问题。语言不通是人们相互之间难以沟通的原因之一。当双方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时,尽管也可以通过手势或其他动作来表达信息,但其效果将大大削弱。即使双方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有时也会因一词多义或双方理解力的不同而产生误解。笔者曾经去听过一位外国朋友的试教课。她讲的英语地道而流利,上课也很活泼热情。上课的孩子们以前从未上过英语课。在课程进行到十分钟之后,他们开始分心。如果这时她能说两句汉语,比如说“如果你认真上完这堂课,你就会得到奖励”这句话,我想效果会更好。事实上,会说中文的她并没有这样做,因此接下去的课就似她自己在演独角戏。作为结果,她应聘失败。当然这跟她缺乏教学经验有关,这里我们不多作评论。回到主题,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语言不通确实是沟通的一大障碍。二是信息的过滤问题。这个问题发生在信息从一层向另一层传递的过程中,或者由于信息发出者可能只传递了部分信息。不论是从上至下的沟通还是从下至上的沟通,信息的过滤在沟通的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有可能发生。三是理解问题。由于人们知识背景、文化背景和经历的不同,同样的沟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如果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具有共同的参照背景,即他们对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是相似的,那么沟通的效果就可能会比较好;反之,就可能产生误解。例如,某所学校有一个包括校长在内的老师都很难对付的“天王班”,校长和其他管理者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决定派经验丰富、“杀伤力”强的张老师担任该班班主任。可是当张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后,有如晴天霹雳,她当“特殊班”的班主任已经多年,好不容易当了“普通班”的班主任,正想趁此机会好好喘息一下。可以想象她当时有多气愤和失望。遗憾的是,尽管后来她服从了安排,但是校领导还是没有及时和她作进一步的沟通,因此她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由此可见,当人们面对某一信息时,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来选择、组织和理解这一信息的含义的,一旦理解不一致,沟通就会受阻。四是信息含糊或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不是不知所措,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以至于发生与信息发送者(教育管理者)原意可能大相径庭的后果。信息混乱则是指对同一事物有多种不同的信息。如令出多门,多个信息源发生的信息相互矛盾;朝令夕改,一会儿说这样,一会儿又说那样;言行不一,再三强调必须严格执行的制度,实际上却没有执行,或信息发送者自己首先就没有执行。所有这些,都会使信息的接受者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五是环境干扰。环境干扰是导致人际沟通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嘈杂的环境会使信息接受者难以全面、准确地接受信息发送者所发出的信息。环境的干扰往往造成信息在传递途中的损失和遗漏,甚至歪曲变形,从而造成错误的或不完整的信息传递。

三、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沟通的有效性是沟通所追求的最佳效果。为了促进校长和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正确认识权力,树立领导权威。权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是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为的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而权威则是“一个人在相信他或她施行影响的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上要求别人服从的可能性”。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的领导者,真正能干的领导者经常进行形象管理,以树立权威。教育管理者应该拥有形象管理这项重要的技能,他们需要投射出真诚、有胜任力、有技能和对人关怀的感觉。教师是一个重感情的群体,校长如果用法定的权力要求他们做事,他们会从内心里生出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学校的归属感。

二是实行双向沟通,给教师以平等的话语权。在学校里,教师用管理者制定的共同信仰和期望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好的沟通能够使教师理解并接受管理者所赋予的期望,不好的沟通可能会使教师收到错误信息,歪曲或误读这种期望。而好与不好的关键就在于沟通的形式和内容是否一致,也即是说教师是否有平等的话语权。要想与教师保持很好的沟通状态,必须除去沟通的各种约束和控制,创造校长和教师之间进行平等讨论的可能,以使教师个人有表达的机会。

篇3

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是存在于词语、句子本身的静态意义,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现为行为的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也可以说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Austin)在其著作《论言有所为》中提出。他认为人们在说话或者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时,同时完成了三种不同的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它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的方式来传达一定的字面意义或所指关系;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其功能在于实施某一语用用意,实现说者的真正意图和目的;言后行为是指“说话”这一言语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即使用某一话语后对听者所产生的效果或影响。每个人说话都同时完成上述三种行为[1]。

言语行为理论为教师的课堂提问实施不同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问可以使教师的话语言有所为,即通过说出“提问”这一言语(言内行为),间接发出指令如让学生回答问题、朗读等(言外行为),使听者按照指令行事,如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保持沉默等(提问的言后行为),达到提问以言致效的结果。教师实施提问的言语行为,其总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教学活动和教书育人,但是持有不同教学观的教师在实施提问这一言语行为时,其语用意义有哪些差别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包括寒暄、指令、提问和评价性话语。提问是最典型的教师话语,教师的课堂提问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而多年来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所关注的焦点”[2]。国外许多研究者围绕问题的分类、各类问题的使用频率、问题调整技巧以及提问策略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Long & Sato(1983)提出了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与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的划分,这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问题分类。展示性问题不是真实的问题,即不是要寻找教师所不知的信息,其目的只是为了检测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性问题指教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3],它给学习者用目标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Long & Sato(1983)和Pica & Long[4]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教师提出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Chaudron(1988)[5]从多角度对教师的问题调整技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师提问的内容,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放慢语速,使用夸张的发音,尽可能使用基本词汇和简单的句子结构,重复所提的问题或对问题做解释等。

近年来,国内有关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及使用频率,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和反馈形式。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语言结构本身或教学法的角度去研究教师的提问,鲜有从语用学的角度去分析教师的提问话语,更没有学者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比探讨持不同教学观的英语教师提问话语的特点。教学观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持有不同教学观的教师在课堂交流方面必然存在各种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会反映到英语课堂的提问话语中,并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传授式教学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是教师关于教学的信念,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6]。教师的教学观一旦确定,就会影响对教学的理解,影响他的教师话语和教学决策,进而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目前,我国外语教师主要持有两种教学观:传授式教学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

传授式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简单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传授式教学观过分强调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答案的标准性和唯一性,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源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重视实际生活中的真实语言材料。他们强调学生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教师提问的语用分析

作为一种典型的教师语言,“提问”在教学环境中可以起到多种语用功能:获取信息、实施人际交往、发出指令、实施教书育人等功能。

1.信息功能

教师在实施提问这一言语行为时,其言外行为是为了获取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而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或回应就是教师“提问”所产生的言后行为。为了达到这一语用目的,教师应提问参考性问题而不是展示性问题。

篇4

收稿日期:2014-12-16

作者简介:皇甫军(1969―),内蒙古医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 《指南》概述

《指南》是结合《教育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所制订的符合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工作的工作指南。目的是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购工作符合当前政府对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规定与要求,提高采购经费的使用效益,规范高校的文献采购行为,为我国高等学校集中采购管理部门和图书馆处理文献事务提供参考依据,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科学、有序的进行。从现行《指南》看,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遵循的原则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作为高校办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对将来教学及科研水平起到直接的影响。因此,《指南》中制定了进行图书馆文献采购时需遵循的几点原则。①文献采购应该充分考虑到文献类型的不同以及文献资源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最适当的集中采购方式,以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购质量。②高等学校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也是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主体,因此,采购工作最好由高校集中采购管理部门主持,也可委托图书馆组织主持,最好不要交给校外采购机构承办,以免出现中饱私囊的现象。③在实际的图书馆文献采购工作中,必须要遵循集中采购的原则,以便节省高校图书馆的经费和推进资源共享[1]。

1.2 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方式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的集中采购方式主要由竞争性谈判、公共招标、邀请招标、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等几种。此外,根据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的实际情况,还可选择采购备案制,全权授予图书馆自行决定采购方式,其在采购时只需根据规定在学校管理部门登记资料备案即可。

1.3 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组织

首先,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需在学校集中采购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所制定的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开展。其次,各高校最好成立由校图书馆、校相关职能部门等组成的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委员会,以便对详细的采购项目、方式等进行讨论。最后,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管理部门需负责集中采购工作的组织,包括接受采购申请,审核采购相关资料,确定采购方式,组织招、开、评、定标,组织竞争性谈判,进行采购询价、采购资料的整理与归档等工作。

1.4 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操作流程

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操作流程主要为: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采购备案(见图1)。

图1 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操作流程

2 基于《指南》相关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指南》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该《指南》对规范高校的采购工作,促进采购效率的提高与采购经费的合理使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在采购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文献质量低、馆藏文献难以满足教学科研需求、文献购置经费不足、馆藏文献缺乏整体性等诸多负面现象。究其原因,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指南》应用的不合理有着直接关系。

2.1 图书馆集中采购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

在高等学校图书馆集中采购过程中,采购前期的走访、询价等环节,对后期采购的经济效益与采购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采购工作中,却存在着前期采购走访、询价工作未能深入,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如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使用对象绝大多数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因此,采购人员为保证文献资源采购的合理性,应该重视对师生的走访,了解他们真正需要的文献资源。但在实际采购中,却普遍存在走访对象不够全面、详细,不具代表性,走访信息无重点等问题,最终影响到图书采购的质量。

2.2 图书馆集中采购工作缺乏系统性规划

由于《指南》中对图书馆文献采购的一些主体性原则表述不清,容易使高校图书馆集中采购工作缺乏系统性规划,从而出现图书馆文献采购过于盲目、采购原则不科学、采购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对于高校馆藏文献的整体建设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图书馆文献采购人员大多不具备深厚的学科性与专业性知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懂采购、会计、财务等相关知识,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知识与要求一知半解。图书馆文献采购人员的专业能力有限,他们不能准确把握师生的需求。此外,《指南》中也未能详细描述图书馆文献采购人员的监督权、管理权与具体责任,这样容易出现所采购的文献资源无法适应学校学科与专业发展需求的现象。

2.3 图书馆集中采购方式应用不合理

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普及的当今社会,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方式也渐渐突显出诸多弊端。如在一些高等学校图书馆,采购人员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不够娴熟,虽然高校为满足师生需求,加大了对图书采购经费的投入,但由于《指南》本身的文献采购规律不合理,再加上对先进性技术使用的不合理,最终使其无法有效满足高校图书馆大批量采购图书文献的需要。

3 加强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配置的建议

3.1 认真贯彻执行《指南》中相关的采购要求

首先,通过分析可见,《指南》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从整体来看还是比较科学的。因此,只有认真学习和贯彻《指南》相关内容,才能保证整体文献资源采购配置的合理性。其次,图书馆应建立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采购能力强的队伍,并在采购工作中严格执行招标合同,做好前期工作,为后期采购奠定基础。最后,针对当前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不合理之处,配合相关部门及时寻求解决与完善方案,为文献集中采购中的谈判、询价等工作提供依据。

3.2 加强图书馆文献采购工作的系统性规划

高校图书馆进行文献采购时,应考虑以下因素。①专业设置特点。图书馆文献资源规模应根据学校的招生情况与学科专业来决定,切勿统一按照一个标准采购图书文献。如针对招生较少的专业,图书复本量最好控制在2―5册之间;针对招生较多的专业,复本量应控制在10―30册之间;针对高校公用课图书,复本量应控制在30―50人之间。②学科建设特点。文献资源配置还应根据学科建设特点,遵循“层次性”配置原则,如学科建设层次主要为:国家级重点省部级重点校级重点重点发展一般性学科,而文献资源也应该以这种层次进行合理配置。③构建合理的文献管理机制。应根据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需求逐步积累,最终达到优质图书文献的配置目标。④推广电子文献资源的应用。大力推广电子文献资源的应用,弥补纸质图书文献存在的不足,保证文献资源均衡发展[3]。

3.3 科学合理地落实文献集中采购方式

首先,合理选择供应商。对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商的服务、折扣、信誉度、资质、供货质量、责任心、价值取向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与评估,选择综合实力良好的供应商,从而达到学校图书馆与供应商之间互惠互利的目的。其次,加强监督与管理。为保证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工作合理、顺利、高效开展,还需要利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采购人员的行为工作进行约束、监督与管理,进而使采购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与自律能力,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为保证采购经费的合理利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小琼.高校图书馆财政专项文献采购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J].图书馆论坛,2013(5):135-138.

篇5

作者简介:杨 飞(1991―),男,陕西汉中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186-03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但在广大农村地区,人口激增、土地锐减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农村居民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外出打工已成为大部分农村居民谋生的重要手段,这种情况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经过长达10d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彪角镇的调研,笔者团队通过调查问卷,与学生和家长分别交流,走访当地政府以及爱心救助站等多种方式由点及面地对留守儿童及其生存环境做了详细的考察,透过一些现象、情景画面和谈话内容分析其内心世界,通过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作横向对比分析等方式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将其归纳整理,在认真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些颇具实际意义的可供参考意见。

2针对留守儿童本身的分析

通过抽取100名留守儿童,通过对其分发问卷以及访谈等方式发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2.1远离父母的情况及其负面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自己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超过94%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得到的情感关注极少,大部分家长也赞同或默认这一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发现,76%以上的留守儿童最大的愿望与家庭团聚有关,他们很期待增加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一年只能与父母见面一到两次,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图1)。

如图1所示,100个留守儿童中,19人认为离开父母,和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对自己学习影响很大(这里指负面影响),74人认为对自己学习有一定影响,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影响。通过沟通发现,这种负面影响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如很多留守儿童长期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对自己以及自己学习状况的关心,再加之自己一两次的考试失误,就会产生主观方面放弃读书的想法,这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打击很大。

图1与父母相聚时间过少对儿童的学习影响

2.2急需关注的内心世界

据调研数据显示,过8成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性格内向,并且67%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在父母离开前后性格发生了变化,有些孩子甚至产生了极端性的想法。这样的数据和实例让笔者有理由相信留守儿童极有可能会因父母的离家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一点对他们学习的负面影响可以预见,也许很多孩子就是因为此类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1]。

通过与孩子们的多次近距离接触,发现孩子们并不愿意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发放问卷时,在班级询问到谁是留守儿童并请他们举手示意时,很少有同学举手,最后了解到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但不愿意向别人袒露,认为这样可能比别的孩子低一截矮半段,甚至可能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和鄙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内心的自卑和压力,这样的心理状况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发展,因而也必将对其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孩子们或多或少会回避谈论这个问题以及相关的讯息,特别是男孩子对于这个问题所表现出的敏感程度更为强烈。

由图2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遇到学习方面的困难时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己解决问题,他们没有父母陪伴,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必然是也只能是自己,这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他们内心的孤独,也反映着他们的骨子里强烈到近乎偏激的自尊心[2]。但是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困难是他们难以担当和承受的,而长期的积累既会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力不从心,亦会让他们陷入有问题就堆积、置之不理的惰性怪圈之中,不仅加重了他们的学习压力也使得他们信心不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图2留守儿童解决困难的方式图

当问及怕不怕与非父母监护人发生矛盾影响学习时,65%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即便有困难也自己一定能克服绝不会影响学习等等。这些小细节都体现了留守儿童非同一般的自立性,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异常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对孩子们在校学习情况的了解发现,留守儿童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自我感知多为一般,包括一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也这样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带有明显的自卑感。认为会是什么原因时,回答说是因为自己本来就不行的孩子占到了84%之多[3]。这些客观数据极具代表性,显示出除去那几个极少数的乐天派之外,大多数留守儿童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心理压力和负担,并带有明显的自卑倾向,这会对他们的学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分析

3.1物质与精神的极大反差

对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可以发现,留守儿童在经济方面并不匮乏,甚至物质方面比非留守儿童还要殷实。但物质上的满足并没有使孩子感受到父母或者长辈所预期的那种幸福,反而滋生出诸如花钱大手大脚、浪费、过度奢侈、攀比等不正确的消费观,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并无益处反倒弊端百现。与此同时,物质的相对丰足与情感的缺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相当孤单的,由于精神情感得到的关注极少,很多情况下使得孩子内心的想法无处倾诉[4]。由此极易带来的后果就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抵触或者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淡漠,在课堂上专门搞恶作剧以惹怒老师,甚至极少数以更加恶劣的行为触犯校规来获得所谓的关注。

3.2两类孩子的外部压力差异

对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可以还发现留守儿童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巨大压力。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表示,一个农村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和评判标准就是通过高考来完成一个鲤鱼跳龙门式的命运转变。与此同时,他们认为孩子在努力之后必须要对家庭的付出有所回报,这就无形之中加大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其学习。再加之他们遇到任何学习问题都倾向于自己解决,缺少和家人的情感交流,从而会在影响学习的同时产生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3.3两类孩子的社会责任差异

通过访谈和观察及综合调研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较非留守儿童弱,超过90%的留守儿童的愿望没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但75%以上的非留守儿童对社会公共利益很关心,访谈时也发现同样的问题。通过和孩子以及家长老师沟通得出如下分析结论:长期脱离父母的关爱和较少关注使他们逐渐失去关心和关注别人的想法和能力,认为我得到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更有甚者认为社会欠他们很多东西,在平时生活中很少思考别人为什么要为自己做很多,当然也很大程度上缺乏感恩情怀。而且,他们与社会相关事宜界限划分得非常清晰。缺乏交流和有效的排泄机制让他们显得更加任性和暴躁,有时也会倾向于拉帮结派,借助于群体归属感来增强自己的安全感。并且社会责任感不强会带来很多后续问题使得他们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孩子学习。

4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调访

(1)经过抽样对14家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了走访,大部分监护人都是爷爷奶奶,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亲戚担当监护人的,他们之中,超过8成的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好管”,很多监护人认为孩子不是自己的骨肉,平时管教过严会使得孩子反感,甚至引起其他方面的严重后果,对孩子的父母不好交代。还有爷爷奶奶一般对孩子很溺爱,使得部分孩子长期在溺爱中成长很难管理等等。这一系列原因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管很成问题。超过2/3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时间安排、在学校学习成绩排名等一些情况了解很少。

(2)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其德育教育存在极大的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孩子成绩过的去,没有闯祸,在他们监护期间能够平平安安自己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交差了,这样的想法普遍存在于监护人之中。这样就会导致留守儿童本来应该从家庭教育得到的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极度匮乏,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前文所说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德育教育的缺乏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成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肯定也会对其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3)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觉得自己只管孩子吃好就行了,很少关心到孩子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讲心里话,久而久之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出现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文所诉的留守儿童缺乏情感关注问题。这样的结果可以预想到对他们学习方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011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

5总结及解决措施

(1)据了解,某地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长效机制已经开始实施,而“以儿童为本”“和家长”制是这种模式的一个亮点。该模式坚持以留守儿童为工作主体,尊重留守儿童成长规律,避免把留守儿童标签化、问题化、弱势化,培育和引导留守儿童成为自强儿童。而该模式的核心是家长,所谓家长是集中社会各界人士,一对一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担当家长,弥补留守儿童在情感交流、生活抚育、教育管护方面的缺位。这就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专业的帮助,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也能够得到及时了解与帮助。

(2)很多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并没有心理老师,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很大。学校是与孩子联系或者说是接触最多的事业单位,学校有义务也有能力解决好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

(3)调研发现,农村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所谓的沟通实际上是一种说教,而一些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沟通和教育方式他们很缺乏,有些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何谈实用。“家长其实应该多学习,不是总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讲话,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的真正需求。这样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之间逐渐建立起平等交流的平台。”对于这样的观点应该通过大众传媒方式传达给家长们,以期对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问题有所裨益。

(4)关于在广大留守儿童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纠正现象远不如溯清源头来的彻底,结合儿童的成长特点、身心状况、学习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正确的价值观从早期便牢固地站领营地,并使之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信仰的优秀青年,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我们期待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对于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较好的影响,也期待会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困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谢妮,申健强,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篇6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常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心血管系统疾患,而以往手术中习惯采用低温灌洗、输注液,灌洗液的吸收易引起过度负荷、低温、易出血等不良情况,导致心血管系统应激,进一步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为了探讨与寻求更科学、安全的前列腺电切除过程中灌洗、输注液的温度对病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我们于2000年12月至2004年3月,对38℃灌洗输注液在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中的应用进行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排除患有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术前评估病人身体状况难已接受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采取抽签方式随机分成两组。术前两组病人各项指标比较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略)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相同手术医师常规行TURP。低温组:灌洗、输注液采用室温下21~24℃液体。38℃组:灌洗、输注液为加温至38℃液体。术中常规检测血压、呼吸、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术前、术中、术后测体温。术前、术中15、30、45 min及术毕用LH550型彩色多普勒心功能诊断仪监测各项心功能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心排出量、系统血管张力、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手术参数

38℃组平均手术时间(763±136)min,略短于低温组(835±147)min;t=208,P<005,两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平均失血量(1102±166)ml,低于低温组(1656±225)ml,两组出血量比较,t=1154,P<001,差别具有显著性。

2.2 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见表2)

低温组平均动脉压升高,系统血管阻力增加,射血分数下降,心排血量略有下降;38℃组各项心血功能指标较稳定。

表2 两组术后系统血管阻力比较(略)

3 讨论

TURP被誉为前列腺切除的“金标准”,手术中低体温是一种常见并容易被忽视的现象[1,2],它可引起病人血液动力学改变,进而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3~5]。我们在使用低温灌洗、输注液时曾遇到过一位术后诱发心血管并发症而死亡的病人,教训是惨痛的。据有关文献报道[6],目前在前列腺电切除术中灌洗液的使用温度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室温(21~24℃)灌洗液,我们称之为低温灌洗液;而另一种为等体温灌洗液。低温灌洗液无需加温,使用简便快捷。但低温灌洗液的吸收极易引起病人低体温,进而扰乱病人内环境稳定,影响心血管功能而造成不良后果。而使用等体温的灌洗液,虽然提高了灌洗液的温度,但是术中大量的低温输注液的输入、术中麻醉因素,保暖措施不到位等诸多引起低温因素仍可造成病人术中1~2℃的体温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术中使用低温灌洗输注液可使体温平均下降21℃。低温造成以下损害[7]:①小动脉痉挛,导致末稍循环缺血缺氧。②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增加内分激素尤其是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进一步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心室内张力升高,心内膜下压力增加,增加心肌缺氧。③心肌传导障碍,心肌细胞复极化延长,导致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限延长,严重时心室激惹明显,致心律紊乱。④低温致血小板功能下降,引起手术期间凝血机制障碍,出血量增加,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因此,低温最终导致血管阻力增高,平均动脉压上升,心排出量降低。这些因素将会增加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危险性。在TURP过程中低体温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20%~36%,体温正常患者则为13%,体温是预示心肌缺血的一个独立指标。

为了在TURP过程中保持体温相对恒定,减少低温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我们依据物理学热量吸收传递Q吸=Q放定律,按公式c1m1Δt1=c2m2Δt2,理论上计算出应用38℃灌洗、输注液进入体内后可以使机体温度提高03~07℃,加之38℃灌洗液与膀胱壁之间的热量传导吸收,与以上诸多因素造成的体温下降相对平衡,确保了围手术期病人体温的恒定。本研究表明38℃组平均体温下降015℃,并维持手术中的温度不低于36℃。研究表明,加温的输注液和血制品不要超过43℃,否则会引起血细胞破坏。我们选择加温后的灌洗、输注液为38℃,比正常体温略高,比43℃低,故不会对机体细胞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对两组血液动力学相关参数以及体温检测对比研究显示,低温组术中、术后体温下降,系统血管阻力升高,平均动脉压升高,与38℃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因此,38℃灌洗、输注液在TURP过程中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防止术中低体温,维护心功能平稳,减少术中出血,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新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李恭令.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病人围手术期低温及其影响[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1,21:204

2. 李恭令,张志根,李新德,等.TURP围手术期低温多因素分析[J].国外医学外科杂志,2000,21:60

3. 叶敏,陈建华,康致军,等.经尿道电切术中不同温度冲洗液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23:417

4. 叶敏,陈建华,孔 良,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7,18:362

篇7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专家霍华德教授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过程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鼓励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研究,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体讨论、相互协作来分析并解决问题。

最初PBL是作为医学课程改革来引入的,给学生将来可能在其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提供研究机会。在麦克马斯特大学,PBL课程结构由一系列的跨学科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被设计成与所有医学学生在全部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健康问题有关。课程按照顺序单元进行组织,可使学生更早地来接触到病患和案例。

在医学和其他专科学校的课程体系(Curricular)层面取得成功的同时,PBL方法也逐渐被其他学科采纳,并在课程(Course)层面得以广泛实施。教育者鼓励采用课程间的连续性,这样在问题求解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和实践。目前,PBL方法的研究重点在如何重新设计课程和问题。

二、PBL的课程设计模型

(一)PBL的本质

PBL的本质是使学习者通过循序渐进、具有上下文关系的问题分析,在学习材料和教师的支持下获取知识和技能。PBL的核心是协作和个体参与,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的终身学习者。

PBL是一种主动学习形式,鼓励学习者整合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动态,自主完成知识构建。在实际生活动态中,学习者可以学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在合作中如何交换想法,如何获取内在的激励。通过合作,学习者能够识别他们已经知道什么,还需要知道什么,以及成功求解问题所需信息来源和途径。教师则通过支持、引导和监视学习者的学习进度来促进学习,增强学习者的自信,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拓展其对问题的理解力,为学习者掌握问题求解、思考、协作、沟通、时间管理和计算技能提供帮助。

(二)PBL课程设计的原则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有利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的原则。学习者可以控制学习进度,提交和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2.有利于一体化的学习的原则。在PBL教学中,知识、理解和技能齐头并进。通过课堂和书本知识与真实世界存在的固有联系,凝练恰当的问题成为一体化学习的焦点。

3.有利于累积学习的原则。知识的获取是渐进的,累积学习将问题的主题深度加大,问题变得更加难以求解,PBL学习将越发具有挑战性,有利于累积学习。

4.为了理解而学习的原则。学习过程是课程的目标,比揭示事实更重要。教师需要了解学习效果的反馈,因此需要针对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测试。

(三)PBL课程设计技术

PBL课程设计的5项技术包括:

1.问题起到导向的作用,激励学习者,并且时刻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2.问题以测试为形式,使教师具有确定学习者是否完全理解概念的机会;

3.问题可以是实例,用来展现所教概念;

4.问题可以用来检查进程,即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成为课程的本身;

5.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激励,使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问题设计

问题是PBL教学中的起点和核心,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保障。问题激励着学生在PBL过程中不断主动学习。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问题,就没有PBL。尽管在现实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但识别恰当的问题用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是具有挑战性的。

近期研究表明,问题的有效性可通过11个特征参数确定。这11个特征参数可以划分为两类:特征参数和功能参数。其中,特征参数是问题的设计首要元素。

有效的问题特征参数是:

①问题清晰度;②问题的格式化;③问题的难度等级;④问题的熟悉程度;⑤问题的相关性。

除了特征参数,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另外一面是功能参数设计,功能性特征是对问题的拓展:

①通向想要学习的问题;②促进自我指导的学习;③激励批判性推理;④激励精细化学习;⑤促进团队工作;⑥引发兴趣。

(五)问题的现实性和相关性

在面向PBL的问题设计中,教师可以从分析学习者的特点和了解学习者前续知识的学习需要开始,来设计问题的熟悉程度、难度和相关性。此外,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提供问题格式化的信息)、理解能力(提供问题清晰度信息)等信息需要整合,综合形成问题。这个层次的问题设计是问题的“用户界面”。

在“用户界面”下面的是内容,即“故事情节”。在选择内容时,问题设计者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前续知识和学习需求来聚焦学习问题。首先分析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需求,然后在相关现实框架内,引导学习者将问题与其他课程或者其他现实生活关联起来,并学会加以应用。

问题语境化与构思剧情类似。除了“用户界面”和“故事情节”,同样需要重点考察问题学习的结果,即希望学习者获得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如果问题是激励批判性推理,就需要将各种学习活动编织到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推理的问题中去。

总而言之,在为PBL教学设计问题时,不仅需要考虑学习内容,还包括各种行为技巧,如自我指导学习、批判性思考、学习收获等。素材要用恰当的内容进行框架组织,用优化的特征和用户界面给予表现。设计问题的步骤类似剧本写作,尤其重要的是要思考学习效果和学习内容,然后用合乎逻辑的方式和合适的手法表现出来。

三、空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问题设计分析

(一)空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

在当前大航班流量和高航班密度的空管运行形势下,仅依靠加强管制技能训练来提高空管保障能力越来越难以为继,需要从科技创新、提高辅助决策和自动化水平的角度来挖掘空管运行保障能力。为此,加强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校对交通运输(空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

《空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管制和签派方向的学科基础课,重在培养符合大工程观的空管创新型人才,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空中交通管制和飞行签派两个专业方向迈向大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支撑地位。

根据民航空管系统对高层次、技术型交通运输(空管)专业学生的迫切需要,按照我校提高工科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方针,目前《空管系统建模与仿真》采用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以MATLAB编程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学习效果较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程分析

首先,检查空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语境信息。

1.课程在课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空管专业以培养学生的空中交通管制的技能为主。在空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培养空管专业本科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对现实空管问题的建模和求解能力。因此,增设了空中交通信息与控制课程群,包括:空管系统建模与仿真、空管设备与系统、空管信息系统概论等。其中,空管系统建模与仿真在建立典型空管问题和利用MATLAB求解典型空管问题方面非常适合利用PBL教学模式。

2.谁是目标学习者和学习者规模。空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定位为空中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课,目标学习者是空管专业二年级卓越班的本科生,在第四学期进行教学,班级人数约为36人。当课程改革取得成熟经验后,考虑向普通本科班推广,普通本科班人数为70人左右。

3.课程学习时间。空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教学计划为36课时。其中,系统仿真原理介绍需要2课时,主要讲授系统仿真概述、离散系统仿真原理和连续系统仿真原理等。采用MATLAB软件作为系统建模和仿真学习的平台,因此讲授MATLAB基本知识介绍讲授10课时,主要讲授MATLAB的数据类型和基本语法。拟采用24课时进行8空管典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实践,按照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展开8个空管问题。

4.课堂形式和支撑技术。系统仿真原理和MATLAB部分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形式,引导学习者的学习方向。教师可以采用推荐参考书目和学习网站的方法,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通过BP平台建设了学习课件和视频,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学习。在PBL学习阶段,教师提供计算机机房,装有MATLAB软件,每一位学习者需要熟练使用MATLAB进行空管问题的建模。

(三)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对空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仿真与建模技术、方法和应用;掌握利用MATLAB环境进行工程计算、系统建模、系统仿真的能力,为交通运输(空管、签派两个方向)专业学生在后续学习和工作中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本课程的学习,也将为交通运输专业学生解决在其他课程学习、本科毕业设计以及实际空管中的计算与仿真问题提供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学习者应对空中交通管理中急需解决的典型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一定深度的认识,熟练使用MATLAB进行教师给出的典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能力,同时应获得空管问题建模中遇到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抽象问题和建模求解的能力,同时可以获得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典型空管问题设计

具有鲜明空管特色的、在空管工作实际中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空管仿真案例能够明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典型空管问题和仿真案例能丰富课程的理论基础,增加学生对空管专业和仿真的认同性;教师也能够把教学与工程项目的实践相结合。因此,空管问题和空管仿真案例凝练、设计和建设是本项目的重点问题。

空管案例要能够反映典型的问题,但是难度太低不但不能反映实际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还会导致仿真度太低,显得仿真没有意义;难度过高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提出适合教学的典型空管问题

研究提出适合教学的典型空管问题教学资源,与MATLAB中的知识点有机结合。既要反映空管运行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又要符合空管发展趋势,还需要精心设计空管问题的教学资源,对实际问题进行必要简化,满足教学的需要。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建模所需要的MATLAB知识点,每个问题重点对应一个或几个MATLAB知识点。空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拟研究的部分典型问题和所需MATLAB知识点联系如表1所示:

(二)提出适合本科教学的空管仿真案例

研究提出适合本科教学的空管仿真案例教学资源,与系统仿真理论有机结合。精心设计空管案例教学资源,研究案例中需要的Monte-Carlo仿真原理、连续时间系统仿真和离散事件仿真的知识点,研究需要学生合作才完成的仿真实验模块。部分空管仿真案例和系统仿真理论联系如表2所示:

五、结论

问题设计是PBL学习的前提和关键。本文从PBL的本质出发,建立PBL教学的课程设计模型,对空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建立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给出8个典型的空管问题教学设计方案。本文提出的PBL问题设计方法对于指导其他课程PBL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提出的空管案例将直接指导该课程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篇8

        1、“动手”与“动脑”。在“动手”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多的表现在应具备“动脑”能力。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和策划的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

        2、“管物”与“管人”。如果说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大多面对的是材料和设备等有形物品,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协调、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不管是在什么职业岗位上,其所处的环境都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标准和程序实施管理过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这就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单体”与“协同”。从管理的组织原理看,绝大多数的管理项目不可能是“单体”作战,管理的层级组织注重的是协同效率。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的职业素质。

        二、抓好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环节

        1、界定行动领域。行动是指职业人在特定职业岗位上根据职业行动目标所进行的职业活动。行动领域是一系列职业行动的集合,其载体是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任务)。界定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基础,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研究小组,在企业第一线进行深入调研。确定行动领域应重点考虑业务范围的一致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业务流程的范例性、经营目标的统一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职业能力的聚合性和产品流动的增值性等原则。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论加工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即是课程。在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中,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不是。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应保证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过程的连续性、行动目标的指向性、行动内容的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知识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3、学习情景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并不排斥职业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学习情境设计原则包括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标的特殊性、能力结构的层次性、职业行动的针对性、学习和考核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以及职业领域的拓展性。

        三、正确处理项目课程教学的“五个关系”

        (一)工作过程、工作项目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关系

        通常,只做职业岗位分析所带来的问题是,大多数职业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变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业,不同规模和经营范围其职业岗位设置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单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构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并不排斥职业岗位分析,而是二者应做到有机结合。它的具体表述应是: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项目。这样职业人通过完成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是链条与结点的关系。工作项目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而工作过程和其过程目标的实现则要求具体工作项目的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构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

        (三)工作项目中“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有的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比较明显,如会计、市场营销专业等,由此,应首先明确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项目;而有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不明显,则首先应确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的实施排列工作过程,而一个具体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通过“小工作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其项目目标,这就出现了在课程开发中“大项目”和“小项目”的关系。

        (四)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在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对应关系。其中,应把握的要点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工作任务应和课程相对应,有时一门课程可以对应多项工作任务,但不允许一项工作任务对应多门课程。如果出现此情况,就意味着应对该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仓储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和运输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分别体现在仓储业务操作和运输业务操作两门课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就应经过整合独立开设“物流设备操作”课程,从而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同时应明确完成该任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从而为制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奠立基础。

        (五)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应以兼职教师为主”,这样的要求无疑是经过认真调研,是科学、可行的。但是,应注意的问题是,在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同讲一门课程,依据同一个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因此,专、兼职教师必须彼此熟悉,相互沟通,双方的合作应作到“零缝隙”,否则专、兼职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各自的专长,但偏离了课程标准,则不可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其教学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六个平台”

        1、专业建设平台。在专业建设平台上的合作项目应包括: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开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评估、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实施等。对此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优势,依据行业标准,聘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实实在在参与上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2、课程开发平台。在课程开发平台上的合作项目重点应围绕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是示范专业的主要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上述项目的建设必需有企业深度参与。

对此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选择并深入典型合作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共同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依托企业选择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企业管理案例、广泛汇集企业真实的制度等有关资料等。实践证明,离开了企业的支撑和帮助,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也很难做出示范。

       3、实训教学平台。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应占实训教学时数的80%以上”。根据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生产性实训应体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场景、生产对象、生产方法等方面。在实训教学平台上,校企可以通过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场景和职业岗位上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逐渐做到校内教学与企业真实的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逐渐过度到“订单培养”,同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4、项目研究平台。项目研究对于校企双方是双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教学研究项目,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课程标准、教学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等。上述教学研究项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实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项目,企业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优势,结合企业需要,真题真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5、专任教师培养平台。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普遍缺少企业经历,从而不具备“双师素质”和“双教能力”,这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在专任教师平台上,院校的青年教师可以有目的、带项目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是教师团队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6、培训与服务平台。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项目咨询等。在培训与服务平台上,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共同开发员工培训和服务项目,共同制订培训大纲和实施方案,通过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师接触企业实际,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极好机会。

        五、实施“五个环节”,建立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

        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是指:根据认知规律,构建以“单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即“点——线——面”为一体的技能训练系统。

        其中,“点”是指岗位单项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单项能力尚不能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全部技能操作。“线”是岗位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 “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点、线、面实训教学系统的实现方式为:

        岗位单项能力=课程实训+综合实训

        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

        六、建设具有“七个结合”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1、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内的实训是指,在该课程中的学时范围内,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应安排的实训环节。其形式为企业参观+校内计算机软件模拟+沙盘模拟演练+相关设备操作;综合实训是指,学生在已经完成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进行的综合训练,其实现方式应是在真实场景下的生产实训。在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力求符合生产性实训,学时应占总实训学时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仿真模拟实训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形式之一。从目前看,仿真模拟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模拟实训和沙盘演练模拟实训。仿真模拟实训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虚拟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环境、条件、流程、数据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中关于“建立虚拟工厂和虚拟车间”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拟的实训过程体现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真实的经营过程,尤其是符合经管类专业“实训应设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拟实训应视为生产型实训。但是在高职经管类有的专业中,实训过程只依靠仿真模拟是不够的,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接触到真实的合同、凭证和单据。在项目课程教学中应围绕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将仿真模拟和实际操作训练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

        3、“动手”与“动脑”训练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培养体现了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特征。在这里尤其要强调注重学生“动脑” 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国内有的公司开发的“沙盘模拟演练”以及课程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与研讨,典型案例分析等应当在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中给予充分考虑。

        4、课程教学与技能取证相结合。“双证融通”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经管类专业中,许多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充分体现了行业标准,因此双证书教育既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取证在学生的知识和素质培养以及技能训练中,其内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所具备的实训功能和开出的实训项目也应当与专业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由于条件所限,经管类专业有的实训项目在校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两个基地”在实训教学中各自发挥优势,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并且互为补充,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

        6、校内实训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示范专业在建设中必须发挥其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做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开放也可以进一步搞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府投资与企业共建相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融入企业资金,做到校企共建将会改变实训基地的性质,使其具有双重属性和不同的服务功能,这对校企双方是双赢的。经管类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吸收企业资金,逐渐使实训基地和企业环境做到“零距离”,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参考文献:

篇9

【作者简介】李曼(1976-),女,湖南常德人,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行为问题多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儿童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矫治,常常会妨碍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影响学习甚至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和行为都产生不良的影响,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负担。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_,最为常见的是儿童行为、情绪、社会适应及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应引起医学界、教育界、心理学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生物学、社会学因素等密切相关。其中,家庭作为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其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至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心理学界已开始将注意的焦点从教育、教养方式等外显的行为因素转向寻求形成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如父母的个性、教养理念等方面。

受传统文化影响,“男主外、女主内”仍是当前我国家庭普遍形式,父亲较多在外忙于工作,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责任主要由母亲承担。尤其是0岁~6岁阶段,幼儿与母亲的交往更为密切,母亲对于学龄前幼儿的行为可能有更大的影响。本研究着重探讨母亲个性、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性,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一些改善和减少幼儿行为问题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市天河区内市一级幼儿园三所,每所幼儿园分别从大、中、小、托班各整体抽取一个班,共12个班360名幼儿(实发问卷360份,回收327份)作为研究对象。儿童的具体年龄在2周岁~6周岁之间,其中男性儿童175人,占抽查人数的48.7%,女性儿童152人,占抽查人数的42.3%;独生265人,占抽查人数的73.7%;非独生62人,占抽查人数的16-3%。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问卷法、测量法等。

(三)测量工具

1.Conners儿童行为问题父母用量表(CPRS-R)该量表于1998年由Conners等人共同修订,共有57个题目,七个因子,分别为认知问题、对立、冲动\多动、焦虑\胆怯、完美主义、社交问题和身心障碍。

2.大五人格问卷简版共20道题组成,分为五个纬度,分别是①外向性,②宜人性,③责任性,④神经质,⑤开放性。以往的个性测量量表使用较多的是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大五人格问卷将人格结构归类为五因素模型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和支持,也被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是人格结构的最好范型,因此本研究用此问卷(由华南师范大学王才康教授修订后的版本)来测量母亲的个性。

3.幼儿抚养信念问卷(CCRBQ)(由华南师范大学王才康教授修订后的版本)共36题,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①管教,②知耻,③自主,④尊重。以往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评定指标多从情感角度予以划分,但本量表侧重于父母的养育思想和观念,四个维度代表了中国父母抚养子女的普遍类型,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结果

经过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方法主要是T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一)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在遗传生物学上的差异分析

1.不同年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分析

由于1岁儿童的人数很少,只有3人,因此我们把1岁~2岁作为一个年龄段,同样的3岁~4岁、5岁~6岁也各为一个年龄段。通过F检验来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在行为问题上的差异。结果见表一:

从表一可知3岁~4岁时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的平均分数要比1岁~2岁、5岁~6岁两个年龄段高,由此可以推测在3岁~4岁这个年龄段幼儿易发生行为问题。此外,在对立这一维度F值为3.389,且在年龄上的差异极其显著。

2.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男女生在行为问题上的差异。具体结果见表二:

由表二可以看出除了完美主义外男生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分数都要高于女生。冲动\多动行为问题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焦虑\胆怯行为问题在性别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即男孩较女孩更容易发生冲动、多动、焦虑和胆怯的行为问题。

3.是否独生在幼儿行为问题上比较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幼儿行为问题在独生与非独生上的得分及其差异性。结果见表三:

表三显示独生子女各个行为问题上的平均分要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幼儿行为问题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二)母亲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分析

1.母亲个性和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对幼儿的各种行为问题与不同母亲个性做皮尔逊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四:

由表四可以看出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性和开放性四个维度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各个维度都呈负相关,且基本上相关都显著,即这四个维度的得分越高,行为问题的发病率则越小。其中,以宜人性相关最高,说明母亲越随和和信任孩子,孩子则越不容易产生行为问题。但在神经质这一个维度上则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即神经质得分越高,则幼儿越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2.母亲管教方式和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对幼儿的各种行为问题与母亲管教方式做皮尔逊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五:

从表五显示管教、自主和尊重三个维度和幼儿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但管教对行为问题的相关基本不显著。说明母亲在教育子女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主,幼儿的行为问题越少。知耻维度在冲动\多动、焦虑\胆怯两个行为问题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在其余五个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且和身心障碍呈显著负相关。

3.幼儿行为问题与母亲个性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行为问题的总分做因变量,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首先采用强行进入法做回归分析,发现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线性相关不显著,因此改用逐步进入法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六:

由表六显示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这个维度对幼儿行为问题有正性的预测作用,解释其变异的11.2%,即母亲的情绪越不稳定,其子女产生行为问题的几率越大。此外,宜人性这个维度对行为问题有负性的预测作用,可解释其变异的5.6%,若孩子的母亲为人热情、信任孩子,那么孩子就不易产生行为问题。大五人格中的其余三个维度(外向性、责任性、开放性)则不能预测儿童行为问题。

4.幼儿行为问题与母亲管教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行为问题的总分做因变量,幼儿抚养信念量表的四个维度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当采用强行进入法做回归分析时,四个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线性关系均不显著。但抚养信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回归效果却显著,即抚养信念可以预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因此改用逐步进入法做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七:

由表七可以看出幼儿抚养信念中自主维度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有负性预测作用,其解释率为6.9%,说明母亲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并信任鼓励孩子,减少父母对于孩子的压力,那么孩子的行为问题就越少。

三、讨论和建议

(一)儿童行为问题在遗传生物学上的差异状况

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存在差异,表现为1岁~2岁和4岁~5岁的行为检出率相近并偏低,3岁~4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最高,这可能与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相关。3岁左右幼儿处在幼儿期(1岁~2岁)向学龄期(4岁~6岁)过渡的年龄阶段,是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上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期,它既保留2岁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呈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面临着矛盾导致某些行为偏差。因此,对3岁儿童的身心发育应予以高度的重视,提示父母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

本次调查显示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女童,与肖倩、洪黛玲等人的报道相一致。除完美主义因子,男童在其他六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都要高于女童,其原因可能与男、女童的生理特点有关,性激素分泌的不同使男孩可能更富有攻击性、冒险性和控制欲。但更相关的可能与家庭、学校、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儿童的教养方式、行为引导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对男孩比较放手,淘气、不听话、白作主张也能容忍;对女孩则束缚颇多、限制过严,认为女孩就该文静、守规矩、顺从。因此,提示父母和教育者要从性别角色刻板的印象束缚中解脱,注意消除性别角色偏见,使儿童身心获得充分自由、和谐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

虽然调查显示幼儿行为问题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独生子女行为问题的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值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患病率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国内的许多报道相似。其原因可能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较多关注和溺爱,非独生子女所在的家庭环境决定着其受家庭的关注和溺爱较少。

(二)母亲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探讨

1.母亲个性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母亲个性与儿童行为问题有着重要的关系,不同的母亲个性可能对儿童不同的行为问题产生不同的影响。周华报告母亲的情绪和性格特征是决定养育方式和儿童的家庭成长环境的基础,同时也是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形成的基本因素。李晶报告,母亲心理健康水平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这与本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如果母亲具有积极的个性,如性格开朗活泼、兴趣广泛、善于人际交往、做事有条理、富有创造力等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婚姻关系和家庭氛围,使儿童生活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对幼儿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母亲为人谦虚、随和,信任孩子,极少打骂孩子或者发脾气,会用言语与幼儿沟通,有利于母子间形成安全依恋关系,儿童能逐渐矫正自己的行为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良好行为的能力。反之,母亲的个性不良将导致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上的偏差,如果母亲具有神经质、易怒、敏感、忧郁、做事马虎、恪守成规等不良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会导致幼儿没有安全感,缺乏情绪控制与表达技巧,儿童经常感到焦虑,进而导致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差、交往不良等问题。这一结论对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有一定的启示,提示母亲应发挥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如随和、谦虚、平易近人等),克服个性中的消极因素(如对不良情绪的自我控制及缓解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

2.母亲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篇10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包含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丰富的内容,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因此,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应该要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首位。它是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养分,也是中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源泉。就如何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提升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师者重在传道。特别是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教师必须用自身文化魅力和道德艺术水准来影响感染学生。率先垂范,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一是在学习方面,教师应以《论语》《道德经》《古文观止》《中华传统散文精选》等经典名著为主,从中汲取精华,了解其艺术价值,并贯穿于教学实践,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内化学习内容,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将点滴收获汇聚成文,形成自己独有的东西,创建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提升自身素质。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岗敬业的模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编写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均编写了符合自己实际的校本教材。我认为校本教材的宗旨应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应该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载体,并结合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突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教材内容应由浅入深,以具体事例到理论体系,内容应以诗歌、美文、绘画、书法、礼仪道德为主,通过吟咏诵读,让学生在轻松与不经意中接受经典熏陶,吸收现代精华,达到“润物细物声”之功效,提升学生整体素养,以此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教育。

三、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生命情趣和生活方式,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在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使节日的重复性转变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凝固剂,从而牢固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四、把校园“隐性文化”作为提升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校园“隐性文化”是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常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种因素,如校园文化建设,各种文体活动等。一是学校要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开展经典诵读、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文艺会演等活动,让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情感;三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熏陶和修养;四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墙的作用,墙壁内容多以典籍国粹、四大发明、华夏精神等为主,让墙壁说话,让环境唱歌。使其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新思想、新观念有效融合。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格调和情感,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五是利用国旗下演讲、重要集会、庆祝活动以及各种纪念日之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

篇11

各地要按与就餐学生人数之比不低于1∶100的比例足额配齐食堂从业人员。食堂从业人员工资、社保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不得挤占学校公用经费和营养膳食补助资金。各地要将因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而新增的食品配送等经费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确保每生每天3元钱的中央膳食补助资金全部“吃”进学生嘴里。

各地要严把食堂从业人员入口关,严格执行定期体检和持证上岗制度,体检合格方能上岗。每学期至少要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一次业务技能和食品安全培训,每人每年接受培训累计不得少于20小时。学校每年要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2次以上(含2次)考核评议和1次健康检查。体检不合格、有精神异常现象、有不良行为、服务态度评议连续两次为较差的,应予以辞退。

二、优先解决好699个国家试点县学校食堂建设问题,尽快实现学校食堂供餐

学校食堂供餐是目前最受学生欢迎、较为安全有效的供餐模式。各地要从学生利益出发,加快学校食堂建设,尽快以学校食堂供餐替代其他供餐模式。国家试点地区学校食堂建设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对中央资金的安排要严格落实“两个90%”的要求(中央补助资金用于国家试点地区的比例不低于90%,用于学生食堂建设的资金比例不低于90%)。要加强领导协调,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尽快开工建设。要实行“倒排工期”、进度月报和问责等制度,保证按时竣工交付使用。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试点地区学校原则上应由学校食堂供应正餐。

三、严格落实食品采购“四统一”等工作制度,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问题

一是大力推行大宗原材料“四统一”政府采购。各县要在政府统筹下,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对粮油等大宗原材料实行“四统一”政府采购,即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统一运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采购质量,从源头和过程上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努力实现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食品的目标。

二是严格执行供餐“黑名单”制。各地要完善供餐、食品原材料供应企业(单位)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准入门槛,落实供货商评议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评议,评议不合格、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企业(单位),要列入“黑名单”,坚决予以清退,禁止其再以任何形式参与学校供餐等相关工作。

三是充分发挥膳食委员会作用。各地要督促试点学校建立健全膳食委员会,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有效运转。确定供餐模式、供餐单位和配餐食谱,要征求膳食委员会意见;学校食堂日常管理、原材料采购、饭菜质量评议和食品卫生安全等工作,要请膳食委员会参与,使之成为沟通学生、家长与学校管理层的桥梁。

四、严格落实实名制和公开公示制,有效防范资金安全问题

一是严格落实实名制信息管理。目前,实名制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上线投入使用。各地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和信息管理要求,对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受益人次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坚决防止虚报、冒领营养改善补助资金行为。

篇12

    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博士生和在职人员考取硕士生,在学习期间的工龄计算提出一些问题。经研究,现通知如下:

一、国内博士生学习期间计算工龄。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龄计算问题,仍按《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107号)有关规定办理。

二、在职人员考取国内硕士生,学习期间计算工龄。在职人员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工作后,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也计算工龄。

三、本通知自发出之月起执行。过去与工龄有关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不予追补。

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