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近日,记者从农业部办公厅获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全面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系统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决定举办2014年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培训规模1000人,涉及全国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亲临2014年4月第一期培训班,并作题为“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报告。报告深入细致解析了如何认识现代农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研判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形势、把握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改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体系制度等关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此外,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两位司领导围绕当前市场化与信息化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各处处长全面介绍业务发展情况,多名专家学者、地方和企业代表围绕电子商务、监测预警、农产品期货等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收到良好效果。
在第一期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2期培训班于6月4日全面启动。张合成司长在开班式上,阐述此次培训的目标,即各级市场信息工作人员要通过此次培训形成三个概念:一是学市场分析之法。通过分析农产品供求情况、价格高低、农民盈利与否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决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农民知道“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二是寻求解决卖难之路。思考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的一整套思路和方法;三是悟农业信息化之道。深入理解农业信息化是什么,当前最急迫的问题有哪些以及如何加快推进。他在题为“加快农业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主题报告中,着重从农产品市场形势、市场化改革、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信息化等4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现代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边讲解边与学员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员学习热情高涨。
为实现以培训促工作的目标,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全司“总动员”,各处处长轮流走上讲台,针对授课对象就多个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晚上继续与学员分组进行深度互动研讨,听取各地学员的意见和建议。据了解,本期培训还安排了多位知名专家、企业家进行现场授课,设置了农业信息监测预警演示方面的现场教学活动。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余名农业信息业务人员参加了本期培训。通过紧张的培训和交流研讨,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案例生动鲜活、业务精深细透,对农业市场信息工作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为今后干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培训开市场信息业务培训之先河,务实之处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覆盖面广。此次培训对象包括全国省、市、县三级千余名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重点为省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工作人员,各级农业信息化工作管理人员,农业监测统计(物价、成本调查)基点市、县业务员及农村经纪人。二是形式多样。此次培训共8期4万学时,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和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其中,第1-5期培训,学员在北京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进行集中学习,第6-8期将赴福建省南安市、江苏省宜兴市和辽宁省东港市进行现场学习。三是聚焦准确。此次培训围绕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工作展开,主要包括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农业信息采集基础理论及业务要求,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理论和市场分析案例,农业信息化理论和农业信息服务实践等多方面内容。
篇2
农村信息服务针对农村用户对信息的需求,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开发和存储传递,满足农业和农村信息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农村信息服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中原农业中的意义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十七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 860千公顷,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1 108.5亿斤,连续九年增产、连续六年超千亿。省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6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万家。河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素有中原粮仓的美称,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河南来说大有作为。
1.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农村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改良农业产业结构、农民致富增收的必要手段。在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的当今,农民在遇到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时,对信息的渴求愈加强烈,但受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制度的影响,农民的生产形式单一,信息交流匮乏,已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能够全面向农民、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村市场提供各类科技、市场、供需方面的及时信息,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农机推广中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加快农技推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现阶段,农村居民对农业技术的获取主要停留在生产技术方面,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就造成信息获取单一、模糊。农民目前所需要的是全方面的、系统化的农业产业信息,通过信息服务网络,农技部门能够增加有效信息源和扩大信息覆盖面,为农民及时、有效地提供全新的市场信息,从而拓宽为农服务的功能和渠道,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铺平道路。
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致富增收中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桥梁。在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涉农企业的活力以及促进农村与城市间的产业交流,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政策调整中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从2004—2012年的9个“中央一号”文件,国家一直致力于调整、出台优农、惠农的政策。而调整的主要依据,正是来自于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信息返馈。
二、河南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体系基础薄弱。在新农村建设中,河南采取了各种措施拓宽农民获取信息渠道,包括图书下乡、电话村村通、家电下乡等活动,但由于农村信息建设基础较差,信息需求的硬件环境依然不够理想。传统的信息传播设施如广播、电视利用率低下,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设施又不够完善,直接导致了农村信息获取途径单一,农民信息需求无法实现。调查显示,河南农民大部分信息来源于彼此之间的交流,通过收看电视节目获取信息的农民所占比率为47.3%,然而通过报纸杂志、网络、广播等获取信息的比例仅占9.7%,其他信息获取途径所占比率极低。
2.农业信息化体系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而现阶段,正是这种软件的缺失导致农村信息需求环境的建设一直无法上升到新的高度。农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着一定农业知识,又能够熟练应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如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在调查中发现,河南农村高达95%的村民希望能够有这样的人才给予指导帮助,提供必要的信息。
3.农业信息化体系服务总体水平不高。首先,在河南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化与农业化的结合不够紧密,各地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多为面子工程,建站、购机、入网等低水平重复劳动较多,实质性的市场信息开发、传播、利用没有跟上,无法对农村的农业生产、销售等提供有效指导。另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不够,一般性信息繁多,而权威性的可用信息缺乏,特别是中长期市场分析与预测、结合本地情况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十分匮乏。
篇3
3.信息。农业信息中心以有用农业信息,并将之准确及时传递到用户手中为己任。农业信息用户由于层次不同,经济条件差异,我们必须因人因地而异,采用没的传递方式,一是在互联网上农业信息。农业信息网每天由专人及时更新农业新闻、农业气象、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行情,不断充实农业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等内容。二是与襄樊电视合开办《金以土地》农业专栏节目,拟每月单周三襄樊电视台23频道、8频道播放一期,每期15分钟,内容包括农业快讯、新技术、看市场、致富经、农闲事等版块,该套电视节目方圆300公里地域都可收看到,覆盖全市及外地20多个市县区。三是与省级农业刊物《农村经济与科技》(国内刊号公开发行)联动。襄樊农业信息网上开通其电子版杂志,《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自由转载农业信息网内容,该杂志覆盖全国十多个省市,发行量在2万份以上。四是在乡村一级使用公告牌、板报农业信息和交流农业技术。公告牌上的信息由襄樊农业信息网站和县、乡各级工作站精心筛选,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话、传真和信件向下传输,同时各点及时反馈基层农业农产品动态,这样能有效减少信息使用的盲目性。
二、保障措施:
篇4
提供了网络硬件设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重中之重。人才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是发展的关键所在,推进农业的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同样如此。农村由于自身的原因,一直缺乏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如何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将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道难题。因此我们可以从当地农民着手,重点培训他们,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运用各种渠道自我增值自我学习,这样将能缓解人才压力,打破人才留不住和没有人才的两难境地,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铺平了人才道路。各个乡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推广站是大连市人才引进的重点,做到每个站点至少有一名以上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农业信息化人才,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及时传播和促进,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培训,提升知识业务能力较差的基层信息收集者水平,引进企业激励机制,不论是通过薪酬还是职位晋升,让从业者对从事的工作充满信心和希望。
篇5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丽水市的农业网站应运而生,市、县农业部门相继建立网站。几年来,丽水各地边摸索边实践,不断改进与创新,网站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较好作用。网站建设涉及网站设计、网页内容、实现方式、网络技术、网站应用、网站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作者以丽水农业信息网为例,试图从一个侧面就市、县基层区域农业网站建设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1建设现状。
丽水农业信息网(lsnj110.gov.cn)是在丽水农技110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
2001年,丽水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提出来的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农业工程,受到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在缙云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现场会,推广缙云做法,提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工作方案;丽水市所辖9县191个乡(镇)先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上下联动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县级先后建立农业信息网站。为丰富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市、县农业网站多次进行改版扩面,使栏目设计增添细化,分类设置科学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应用拓展提升。网站设有政务办事类、政策法规类、科技教育类、产业市场类、农业宣传类等30个大栏目、100多个子栏目。主要搜集和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农村经济信息;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先进实用科学技术;解答与指导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信息问题;开展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农技培训、热线咨询;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丽水名特优农产品网上推荐与宣传。丽水农业网站初步建成农业技术资源库、农业政策规章资源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丽水名特优农产品库、丽水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农业资讯库等,形成与国家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及其所辖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和其他相关农业专业网联结贯通的农业网站群,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的目的。网站信息量不断扩大,浏览率高,丽水农业信息网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以上,日浏览量在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设思路。
网站是信息服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立足农村和农业实际,在网站设计、网页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在信息时代,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管理和服务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
2.1网站设计与编排具可操作性。
网站版式设计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空间组合,表达出和诣与美。多页面站点的编排设计要求把页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特别要处理好页面之间和页面内秩序与内容的关系。服务农村的基层农业网站设计要做到图案形象,寓意简明、美观大方,栏目归类合理,表述直接明了,浏览点击操作容易。丽水农业网站设计一般由主办方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先行提出设计初步方案,进行栏目策划,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然后递交网站开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工具进行版面设计与编排;做到农业部门与网站开发单位的无缝对接,使之产生叠加效应,保证了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2网站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丽水市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多样,农民群体素质千差万别,为保证农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网站信息内容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尽最大努力满足山区农民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就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丽水农业信息网站将其细分粮油豆杂、瓜菜栽培、茶叶技术、果树栽培、食药用菌、花卉园艺、竹笋生产、药材栽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病虫防治、其他等20类,分别以农业科技、生产规程、种子种苗、农村教育、网上课堂、
视频点播等不同栏目形式储存,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组织形式构成统一的页面结构。网站尽可能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方式,产生美感。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富有动感的文字、图案,甚至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容,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3网站特色与功能呈多样化。
网站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丽水市、县农业网站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网站普遍存在着信息分散的现象,设立网上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开展远程教育。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业专家,选择主要作(动)物生产类型,以品种(种类)单体为样本进行种养技术讲解。课件体现4大特点。可操作性。内容既有农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当地生产实践经验,通俗易懂。求先进性。实用技术符合农业标准生产规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态技术等新成果。强系统性。从产地环境选择到主栽品种介绍、育苗嫁接、栽种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成熟采收、保鲜贮运等各个环节,形成组装配套技术或种(养)模式。
具欣赏性。集文字、图片于一体,既讲究实效,又美观大方,吸引观看。网站集合丽水全市农业专家,并与浙江省农技110专家库相链接,形成阵容强大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供农民朋友选择。网站应用超链接和设立较强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广泛,丽水农业信息网现有超链接网站80多家,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目的,提高了农民上网的效果。建立的高级搜索功能,可按属性、按文本,分栏目、分时间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点内容。网站与农民信箱、农技110热线电话有机结合,多样化服务功能可满足丽水市山区不同农业信息条件、不同农民素质群体的多样需求。
2.4网站信息产品体现应用价值。
网站信息资源的实质是产品,所提供的信息应体现应用价值。信息资源库是网站建设的基础,是构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条件。丽水农业网站就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来说,既注重农业科技先进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山区农民的应用能力,广泛采集、加工、各类农业科技信息,内容包括种、养、加(加工、包装、保鲜、贮运)各个方面。网站的市场信息能针对丽水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叶、竹笋、畜禽、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重点采集全国、浙江省市场需求动态信息,开展市场分析,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网站及时搜集丽水产地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准确,开展乡村区域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预报和网上营销,并与浙江农业信息网“市场价格行情”平台互联互通,及时传递农产品价格信息与市场行情。网站的农业资讯以大农业、大市场观念指导服务丽水农业,及时采集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科技资讯等,让农民接受政策指导,关注农业发展规划,了解农业工作重点,知晓农业科技新动态。
3前景探讨。
基层农业网站面对农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质量和信息使用价值,是基层农业网站生存的根本。发展现代农业,迫切要求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科技应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是农业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别于其他涉农网站的主要特征。
3.1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径就是要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农业网站信息标准化包括农业信息术语标准,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农业信息管理标准。市、县农业信息网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实现“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标。要制定出一套农业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数据管理等方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充分实现公共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共享、广大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网站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业信息要进行科学处理、精心加工、规范,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对信息的采集、处理、,要十分注重质量、时效、实用,对所有上传信息,都要进行逐一审核,注明来源,要求对真实性负责,严防误导。字体、字号、排列、照片都有规范要求。2009年,丽水市组织制定了《丽水农业系统(县级)网站评测指标方案(试行)》,在网站设计、信息公开、信息维护、网站管理等方面制订出47项测评指标,促进了县级农业网站的建设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使用价值的提升。
3.2推行网站农户信息化,建用并举。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才能出成效。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的过程。基层农业网站建设要推进农户信息化,通过让农户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信息化强调的是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接收、分析和运用能力。基层
农业网站要在收集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注重农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和二次开发,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使用性高的信息。信息是高科技产品,网站建设在信息应用上力求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的文化科技能力,注重通俗易懂,讲究效用。对于科技期刊中的化肥与农药代号、计量单位等应转换成中文表述,方便农民使用。丽水山区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以及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不高。要加强对农民信息培训,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信息获取、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培育并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要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的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点是连接市、县农业基层网站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在目前山区多数农户并不富裕且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的条件下,单纯追求农户的信息设备建设不现实也不经济。要按照农业部“八个一”的标准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点,起到以一带十的作用,为逐步推进农户信息化创造条件。
3.3推广网站服务特色化,提升水平。
作为农业推广部门的市、县农业网站首要任务就是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要具有鲜明特色。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农业科技应用信息化。如作物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等,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提高农技推广的速率。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传播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养方式,增加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利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田间生产,如推广诊断施肥、精量播种、温(湿)度调控等。要积极推广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农业管理信息化。包括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情预警、防控,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农业投入品与市场流通管理、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农业工作部署、农业统计等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农村经营管理、农民生活消费的信息化。要加快建立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饲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开发应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探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发展精准农业。鼓励农村农业电子商务实践,逐步构建农业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农村市场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黄端祥,张瑛,廖小丽。对山区农技110运行模式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3(增):217-218.
篇6
丽水农业信息网是在丽水农技110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
2001年,丽水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提出来的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农业工程,受到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在缙云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现场会,推广缙云做法,提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工作方案;丽水市所辖9县191个乡(镇)先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上下联动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县级先后建立农业信息网站。为丰富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市、县农业网站多次进行改版扩面,使栏目设计增添细化,分类设置科学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应用拓展提升。网站设有政务办事类、政策法规类、科技教育类、产业市场类、农业宣传类等30个大栏目、100多个子栏目。主要搜集和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农村经济信息;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先进实用科学技术;解答与指导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信息问题;开展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农技培训、热线咨询;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丽水名特优农产品网上推荐与宣传。丽水农业网站初步建成农业技术资源库、农业政策规章资源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丽水名特优农产品库、丽水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农业资讯库等,形成与国家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及其所辖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和其他相关农业专业网联结贯通的农业网站群,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的目的。网站信息量不断扩大,浏览率高,丽水农业信息网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以上,日浏览量在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设思路。
网站是信息服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立足农村和农业实际,在网站设计、网页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在信息时代,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管理和服务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
2.1网站设计与编排具可操作性。
网站版式设计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空间组合,表达出和诣与美。多页面站点的编排设计要求把页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特别要处理好页面之间和页面内秩序与内容的关系。服务农村的基层农业网站设计要做到图案形象,寓意简明、美观大方,栏目归类合理,表述直接明了,浏览点击操作容易。丽水农业网站设计一般由主办方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先行提出设计初步方案,进行栏目策划,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然后递交网站开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工具进行版面设计与编排;做到农业部门与网站开发单位的无缝对接,使之产生叠加效应,保证了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2网站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丽水市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多样,农民群体素质千差万别,为保证农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网站信息内容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尽最大努力满足山区农民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就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丽水农业信息网站将其细分粮油豆杂、瓜菜栽培、茶叶技术、果树栽培、食药用菌、花卉园艺、竹笋生产、药材栽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病虫防治、其他等20类,分别以农业科技、生产规程、种子种苗、农村教育、网上课堂、视频点播等不同栏目形式储存,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组织形式构成统一的页面结构。网站尽可能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方式,产生美感。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富有动感的文字、图案,甚至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容,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3网站特色与功能呈多样化。
网站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丽水市、县农业网站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网站普遍存在着信息分散的现象,设立网上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开展远程教育。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业专家,选择主要作(动)物生产类型,以品种(种类)单体为样本进行种养技术讲解。课件体现4大特点。可操作性。内容既有农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当地生产实践经验,通俗易懂。求先进性。实用技术符合农业标准生产规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态技术等新成果。强系统性。从产地环境选择到主栽品种介绍、育苗嫁接、栽种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成熟采收、保鲜贮运等各个环节,形成组装配套技术或种(养)模式。
具欣赏性。集文字、图片于一体,既讲究实效,又美观大方,吸引观看。网站集合丽水全市农业专家,并与浙江省农技110专家库相链接,形成阵容强大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供农民朋友选择。网站应用超链接和设立较强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广泛,丽水农业信息网现有超链接网站80多家,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目的,提高了农民上网的效果。建立的高级搜索功能,可按属性、按文本,分栏目、分时间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点内容。网站与农民信箱、农技110热线电话有机结合,多样化服务功能可满足丽水市山区不同农业信息条件、不同农民素质群体的多样需求。
2.4网站信息产品体现应用价值。
网站信息资源的实质是产品,所提供的信息应体现应用价值。信息资源库是网站建设的基础,是构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条件。丽水农业网站就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来说,既注重农业科技先进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山区农民的应用能力,广泛采集、加工、各类农业科技信息,内容包括种、养、加(加工、包装、保鲜、贮运)各个方面。网站的市场信息能针对丽水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叶、竹笋、畜禽、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重点采集全国、浙江省市场需求动态信息,开展市场分析,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网站及时搜集丽水产地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准确,开展乡村区域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预报和网上营销,并与浙江农业信息网“市场价格行情”平台互联互通,及时传递农产品价格信息与市场行情。网站的农业资讯以大农业、大市场观念指导服务丽水农业,及时采集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科技资讯等,让农民接受政策指导,关注农业发展规划,了解农业工作重点,知晓农业科技新动态。
3前景探讨。
基层农业网站面对农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质量和信息使用价值,是基层农业网站生存的根本。发展现代农业,迫切要求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科技应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是农业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别于其他涉农网站的主要特征。
3.1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径就是要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农业网站信息标准化包括农业信息术语标准,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农业信息管理标准。市、县农业信息网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实现“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标。要制定出一套农业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数据管理等方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充分实现公共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共享、广大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网站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业信息要进行科学处理、精心加工、规范,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对信息的采集、处理、,要十分注重质量、时效、实用,对所有上传信息,都要进行逐一审核,注明来源,要求对真实性负责,严防误导。字体、字号、排列、照片都有规范要求。2009年,丽水市组织制定了《丽水农业系统(县级)网站评测指标方案(试行)》,在网站设计、信息公开、信息维护、网站管理等方面制订出47项测评指标,促进了县级农业网站的建设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使用价值的提升。
3.2推行网站农户信息化,建用并举。
篇7
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着农村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农业的产业背景,有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我市县域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做好农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村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
一、哈尔滨市县域农村信息化基本情况分析
(一)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目前,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居民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19.22部,农村信息服务站通村率43.14%,每万人中农村信息服务站数量604个,每万人中信息员数1.19个,各信息服务站均配备了专兼职信息服务人员,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的2 200余人的信息员队伍。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也已逐步完善,现电话通村率已达100%,宽带进村率也已达90%以上。县、乡二级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完善了各级信息平台建设。市县域农村农业信息中心全面开通了10个县(市)局域网和120多个乡镇信息终端的二级农业信息网络。所有县均开通了农业“110”信息服务热线。全市乡镇都设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农村信息服务站通村率达78.4%。
(二)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加强
在资源建设方面,注重农村实用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等农民关注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哈尔滨农业信息网政务区、服务区及互动区共有的31个功能板块,包含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送科技下乡、致富典型、农业专家在线、农村经济统计信息、农业科技推广等功能;同时,加大了重要的适时信息的采访和报道力度,积极开展网上送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基层搞好技术服务,并利用网络及时种植业、养殖业的实用生产技术、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招商项目及致富经验等信息;开辟专栏和专网。同时,积极做好完善农业数据库应用系统建设的各项工作,重点建设好实际工作迫切需要的、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相关的农业综合数据库应用系统。
(三)信息采集与传播渠道多样化
哈尔滨农业信息中心在全市布设了20多个不同规模的信息采集点,对大量农户的经济行为做为进行调查,同时与省内涉农部门和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多条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在信息传播渠道的建设上,现代信息服务模式与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得到有机结合,“三电合一”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电脑网络、12316服务热线、手机网、广播、电视、报纸、板报、明白纸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综合使用,有效地推进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二、哈尔滨市县域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不完善
虽然哈尔滨市县域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已初步建成,县、乡二级信息平台,但有些地区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真正的建设主体,如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尚未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且参差不齐,特别是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在乡镇一级,90%以上的是兼职人员,对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基础知识了解甚少,加之自身应接不暇的本职工作,其工作实效也就可想而知了。市、县一级信息员,大多数也只是停留在搜集和传递信息的水平上,缺乏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预测信息的基本能力。
(二)农业生产与科技服务结合度不高
农村信息化必须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而许多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工作者不能深刻了解当地农村的农业生产状况,没有把信息化与当地的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不能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农村科技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的密切关系尚未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久而久之,使农村信息服务缺少指导性的意义。信息资源的匮乏不仅使信息服务的开展受到制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三)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力度
哈尔滨市县域农业信息涉及面大,信息资源分散,急需进行整合。但由于各农业主管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分属不同主管单位,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存在较为严重的部门利益,习惯于“小而全”的管理方式,没有政府的积极推进,难以使信息资源尽快整合起来,发挥服务农业和农村以及农民的功能。
(四)网络建设和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发展资金投入较少,虽然开发了一些急需的数据库系统,但由于缺乏资金,开发明显滞后,限制了网络服务功能的很好发挥。由于资金缺乏,延缓了开发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农业GIS应用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农业市场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农业和农产品安全增收系统等。各市、县、乡网络运行费用紧缺,线路租用费、网络建设与维护费、信息采集费、设备维护费和各种耗材费用严重缺乏,单靠农业部门本身根本无力解决。数量有限的年度建设和发展经费,很难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
完善政、学研、产三个主体在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中有着不同的分工:一是政府等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组织机构。其通过普查、抽样调查统计等手段,采集农村政策、科技生产动态和农民收入、经济形势预测等信息,并通过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合作建立的固定信息窗口进行传播,使农民对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二是农业高校、高专、科研院所,其通过召开座谈会、通过互联网采集、科研项目等方式进行信息采集,采集的信息主要科技信息、新产品和新技术创新信息、农业推广信息等,通过书籍、报刊、培训等方式使农民利用信息资源。三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问卷调查、研讨的方式,收集农民的信息需求,并汇总农业部门的信息,传播和反馈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和生产指导性信息,以广播、各种纸媒体、板报、小喇叭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和利用。政学研产相结合的资源建设与利用的组织方式解决了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可以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有效地推进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二)促进农业生产与科技服务的结合
选择适合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模式。对于哈尔滨市县域农村的农民来说,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方式要适合区域特点以及用户特点。农民采用新技术,取决于其接受能力、采用新技术后的预期收益以及新技术的推广服务组织等因素,其均衡点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在学习和运用生产技术方面,虽然传统方式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现代传播方式的作用愈来愈强,农民越来越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即其他传播方式,诸如专业技术协会和信息会、农广校等,所起的作用还很有限,对农民采用生产技术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应注重发挥这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传播作用。农业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只要采用适合农业信息技术扩散和传播的模式,就能较快地将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从而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信息采集与利用共建共享模式
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农户的信息意识还很薄弱,农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在信息的共享与利用上适合采取“示范+推广”的方式,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具体做法是: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县乡,并在示范基地和示范县乡设立农村信息处理推广中心。农村信息处理推广中心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可采集和连接各种数据源及其他信息中心和信息用户。将用户划分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用户、生产操作者三个级别。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是,由多个上级数据源和一个下级数据源获得数据,经处理生成信息。信息主要有两个流向:一个流向其他信息中心,另一个流向农村行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主体投入
促进自助式投入方式的发展加快县域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以社团自筹资金开展信息服务开展的自助式投入方式。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具有一定的信息消费能力和分析、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农民的组织程度较多。可以由会员向协会交纳一定的会费,以维持正常活动,其经费主要投资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聘请专家等多项工作,为会员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并带动其他农户。社团内会员可以享受合作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获得的利益,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形成投资分担、共享利益的投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篇8
信息服务是以信息为核心内容的服务,服务于具有客观需求的社会主体,有明显的目的性、指向性和很强的知识性。而农业信息服务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支撑的一种活动,包括农产品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是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的服务,农业信息主要是面向农民群众,农民关注的信息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宏观经济信息;种植、养殖业新技术、农业技术等专业性信息;农业产品价格、市场供需情况、市场分析预测等市场信息;科技培训、技能、地质条件等知识类信息,都是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必备的信息。
二、公共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的优势
公共图书馆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集散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国民获得文化科学营养的沃土,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基石。
1.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公共图书馆基本覆盖全国的各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各层次公共图书馆一直致力于文献资源的积累,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建立了数字资源和电子资源,形成了海量、有序的文献资源储备。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收藏、保存和服务的信息机构,拥有各类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的信息服务也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经验。拥有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国外内的电子资源库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源,为科技、经济、产业建?O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行业优势,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3]。
2.人力资源优势
公共图书馆不仅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还拥有一批优秀的专业馆员,具有良好的业务理论水平、学术研究能力和交流工作经验,作为读者与文献信息资源的中间桥梁。图书馆馆员一方面负责文献资源的整理和组织者,另一方面为读者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关键性条件。他们都是一批拥有专业特长、高学历、专业化的专业人才队伍,长期从事文献服务,熟悉馆藏、精通检索技能,对文献信息的采集、组织和整合可以有效的与读者沟通和交流,也是对外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才保证。
3.基础设施优势
随着自动化网络系统的建立,公共图书馆都拥有齐全的设施,如千兆的网络宽带,高配置的硬件设备,功能完善的软件平台,如电子资源数据库、集成的检索系统、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等[4],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传播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些技术和设备上的优势可以在农业信息服务中发挥极大的作用,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公共图书馆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对策
面对国内外农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的支撑,农业信息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公共图书馆对农业信息服务要做到有的放矢,充分了解农业部门、科技部门、企业等农业的信息需求,根据图书馆自身的条件,有针对性、重点地确定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服务对策,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信息服务。
1.省、市各级公共图书馆联合进行农业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建
省、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必须联合共建农业信息资源,共同面向广大农村、农业提供信息服务,由于直接能够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的县、乡镇图书馆受到经费、资源、人力等限制,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把各种农业文献送到农村,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实用的信息加工成电子资源,利用互联网推送到农民手中,弥补乡镇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不足。将分散的、闲置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将农业信息资源进行规范,提高信息资源的实用性。
公共图书馆重点开展农业信息共同建设,加强与大众媒体、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向农民传达国家最新的方针和政策、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信息及市场趋势等,保证农民获取信息的时效性,使农业信息的价值达到最大化,将有用的信息及时、有效的传达到农民。
2.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公共图书馆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网络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一是将平台的界面要美观且学科分类准确;二是将农业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的农业信息,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偏向于农业技术知识、种植和养殖业技术等,农业科研人员则偏向于国内外热门的农业产品和新技术等信息,因此要分模块、分区域,方便不同类型的用户获得农业信息,达到清晰明了的效果;三是加强平台信息资源的建设,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有重点的建立平台资源,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四是要引进复合型人才,既具备信息管理能力和农业知识的专业服务人员[5]。最后平台的宣传推广很重要,若无法把纸质资源送到农民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向偏远贫困的地区,通过网络平台的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等移动服务方式,真正的实现全覆盖式的农业信息服务。
3.深入挖掘农业信息需求,开展农业信息专题和知识服务
公共图书馆拥有农、林、牧业等各个学科的中外文图书、电子资源、报纸、期刊等,还有一些与农业科技相关的特色数据库,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导航库,结合农业发展及用户需求,将农业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合和加工,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上进行农业信息导航,形成农业信息服务统一检索系统,从而减少检索时间、优化查询质量,快速、准确的定位到农业信息。公共图书馆要积极介绍、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和农产品,使其落实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6]。公共图书馆以自身专业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经验,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将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汇总形成二次文献资源,编制专题服务资料等,使专题内容形成一个个有效的知识服务,通过各种服务方式传递到农户手中,建立农业信息资源的专题数据库 展示农民关注的农业信息,搞好农业信息资源专题服务。
公共图书馆根据用户的具体信息需求,利用馆内的文献资源和馆员的知识能力,深人到文献内容和专业领域,搜集、选择、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并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整理,从大量的文献信息中去粗取精,提炼出真正对用户有用的知识、为用户提供的经过加工整理后新的知识产品,为用户提供的是专业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创造性信息服务[7]。
篇9
(二)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与当前系统任务和形式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需要强化业务培训和能力提升。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知识更新和业务范围不断加快加深,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很多基层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却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提高。2013年开展的系统内业务知识竞赛有6万多人参加,但是从图1看总体竞赛成绩优秀率只有47%,及格率74%。图2显示各地区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也不平衡,在竞赛参与人数前10位的地区中,河南、黑龙江、山西的竞赛及格率达到90%左右,而北京、辽宁、吉林、湖北及格率不到70%。各地区间政府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和人员的综合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参加竞赛的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反映,虽然在基层工作时间长,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视野窄,纯系统性学习机会又少,急需通过系统培训等方式手段,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以普遍提升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业务知识“鸿沟”。
(三)系统基层工作机制和横向交流还存在标准不一和沟通缺乏的情况
从前期调研和竞赛反映的情况看,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希望能直接听到系统政策制定者和行业指导者的声音,以强化对政策措施和决定情况的了解和理解,避免出现偏差,特别是对统计标准、口径不统一、数据不一致等问题,大家可以共同交流研讨,逐步形成在工作流程和业务标准上的一致意见。同时,各省市特别是各县区之间还可以通过横向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开阔眼界、改变观念
2.强化体系培训探索解决阻碍业务能力提升的问题
根据系统工作需求和基层人员的要求,研究提出举办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培训,同期探索能力提升解决方案。根据前期调研和竞赛反映的情况,我们从课程安排、学员覆盖、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等方面考虑,尽量让培训符合提升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一是探索解决人员能力地区间不平衡问题。将培训学员覆盖到全国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培训规模达到千人。二是着力解决人员能力不足问题。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安排业务处室、科研院所、高校、知名企业、农业信息工作一线的高管和专家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到标准,多个维度,多个视角,多个层次对农业市场信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剖析和讲解。三是探索解决人员专业程度不高问题。培训内容重点围绕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工作,包括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农业信息采集基础理论及业务要求,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理论和市场分析案例,农业信息化理论和农业信息服务实践等,专门编写《市场信息业务教程》,详细介绍农业市场信息工作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相关业务工作及职能。根据培训方案的整体设计,结合各地实际工作情况,今年4月11日试点开办了第一期培训班。在对培训效果及方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培训方案,于6月开始,每周开展一次集中培训,到7月12日共完成4期培训,共有665名市场信息系统业务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从收回的596份有效评估问卷看,学员对培训总体是满意的,培训班综合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专题平均分值达到了4.82分(满分5分)。学员们认为通过培训一是增强了系统归属感,更加坚定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念。大家有了系统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为基层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新的动力。二是提高了学员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课堂学习,大部分学员认为理论知识得到充实,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能力,有利于统一工作程序和标准,对他们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三是增强了学员解决问题的技能。5期培训一共组织了25次小组研讨交流和5次全班交流,研讨交流主题达到20个,共形成研讨交流成果20篇。学员们通过研讨各地推进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的经验和做法,以及目前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相互之间交流了经验,达到了开阔眼界,启发思路的目的。
篇10
为了更好地吸取前人的经验与研究成果,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调研。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研究包括玉米生产信息网站、基于WAP技术的农业信息网、短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方面。
2.1玉米生产信息网站
这是通过互联网访问的以玉米生产有关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本研究所要建设的玉米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从本质上讲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信息网站。目前这类网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中国玉米信息网。提供玉米价格、玉米行情分析、行情快递、期货信息、供求信息等栏目。(2)中国玉米网。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创办,系统介绍了玉米实用技术、品种推荐、无公害生产技术咨询等栏目的信息,同时也有专家咨询等互动版块,是目前国内最专业的玉米信息网站[1]。该网站的内容设置,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参考对象。(3)中国玉米种子网。主要是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玉米种子交易信息。(4)吉林玉米网。由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主要关注玉米的种植技术,包括有市场动态、供求信息、玉米科技、品种优化、耕作技术及植保技术等信息。(5)鲜食玉米网。榆树市鲜食玉米产业协会主办的网站,以鲜食玉米为研究对象,提供玉米天地、行业动态、种子擂台、种植技术、加工技术等方面的信息。
2.2基于WAP技术的农业信息网
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是一种向移动终端(手机、上网电话等)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先进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2]。WAP将In-ternet和移动电话技术结合起来,使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络资源成为现实。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计算机网络设施环境较差,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还有很大困难。随着通信运营商在农村移动通信方面的持续投入,我国农村地区的手机普及率已超过60%,移动通信已成为农村信息化的重要工具[3]。利用手机上网,向农民提供实时、实效、可操作性强的农业信息,解决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问题已经成为可能,是解决农村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基于Web的农业网站发展迅速,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站尤其是农业网站还不多见,研究和开发基于WAP的农业信息网站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信宜市手机农业信息网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信宜市手机农业信息网是广东农村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在茂名信宜的建设成果之一,建立起了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实用新技术、农业生态与环保、农业生物工程、农业气象和农业词典等内容的WAP网站[4]。但是以上提及基于WAP的农业信息网站的特征是大而全,包括了农业的方方面面,虽然也有涉及玉米的生产,但是信息量比较少,也不够深入。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的玉米生产的WAP信息网。
2.3短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陆续开展了手机短信服务,为农民提供实时、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广东省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已经提供的短信息服务已经涵盖蔬菜、果树、农作物、观赏园艺植物等各种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市场价格、实用技术、专家咨询等方面[5]。中国移动近几年一直在全国各地致力于开展农业手机短信服务,在广东、浙江、湖北等大部分省市开通了农讯通和农信通等短信服务平台。例如,2004年7月广东江门移动推出了农讯通项目,以短信、彩信、WAP等方式保证了农村的信息通畅,该市的体验用户达23万、定制用户达10万、信息发送总量超过30万条;广东省山区信息化项目试点之一高要市,通过手机向粤西地区的农民不定期发送短信,至今已发送各类农业信息10万条、定制用户达16万,拓展了农民的视野,提高了经济效益,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6]。在江苏省,江苏电信于2010年初推出了田园快讯业务,为有农业信息需求的天翼手机用户提供短信息服务[7]。兰州市建立农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组织专家按农时编写易懂、实用的农业技术服务短信,通过与各大手机通讯运营商合作提供的短信发送平台,将短信免费发送到部分农民手里,取得了良好效果[8]。这些实践表明,农业手机短信服务是解决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途径,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目前的资料可发现,与农业WAP网站类似,农业手机短信覆盖面广,是一个大而全的体系,决定了其不可能深入到每一个农作物生产领域,目前还没有专门关注玉米生产的农业手机短信平台。
2.4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玉米生产信息化建设上不管是实践领域还是研究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中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现有的玉米生产信息网站主要是由企业经营的,关注玉米生产的某一方面,如玉米种子、玉米肥料及玉米供求等,取决于该企业的经营领域,缺乏对玉米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关注。同时,网站内容以文字为主,在生产技术介绍、病虫害诊断方面缺乏态视频的内容,不够生动,也没有针对手机开发WAP站点,大多数没有手机短信发送功能。当前已经建立起了一些玉米生产信息化平台,但是信息内容不够综合全面、生动形象,只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访问,但不具备向用户发送手机短信、通过手机访问的功能,限制了其功用的普适性,使得许多不具有个人电脑的玉米农民无法获取信息。基于WAP技术的农业信息网、农业生产短信息是当前通过在农村普及面比较广的手机来提高信息覆盖面的尝试,已经有了较好的开端,但是应用在玉米生产领域的还相当少。
2.5本研究的启示
针对现有玉米生产信息化平台存在的共性问题,本研究所要建立的广东鲜食玉米信息平台,在技术路线上采用B/S模式,可以使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访问,由此大大降低其推广应用的难度。针对主要面向广大农民朋友的特征,在界面设计、语句措辞上力求简单明了,让玉米农民能用、会用、喜欢用。在网站的内容上,紧紧抓住“广东鲜食玉米”这一主题,围绕主题搜集资料,从广东鲜食玉米的基本概况、种植技术到加工技术这一整套生产流程都要详细展开。网站资料突破文字为主的桎梏,大量使用来自生产一线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帮助玉米农民更好地学习玉米生产技术。同时,考虑到有许多玉米农民不具备使用计算机上网的条件,平台还采用WAP技术与短信息,通过手机向农民朋友传输信息。WAP技术与短信息在农业信息中的应用已经展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有了一些成功应用的案例,但是还没有用于专门的玉米生产领域。如果把它们应用于玉米生产信息化,可以解决(至少是大部分解决)共享性和技术的门槛问题。因为在农村手机的普及率大大高于电脑,虽然手机上网在操作上、浏览的内容上不如电脑,但如果仅仅是浏览玉米种植技术及市场供求等信息,还是非常方便的。随着手机上网技术的改进,以及上网资费的逐步降低,手机上网必将成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村私营业主的首选。因此,本研究所要构建的玉米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内容上将突出玉米生产全过程各个环节,在信息传送上除了有通过Web传送的传统意义的网站外,还将通过WAP技术使得手机用户可以访问平台,并提供短信息服务,以最大限度保证更多的农民可以从平台获取信息。
3玉米生产技术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
篇11
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大数据时代也随之到来,我国也十分重视大数据在各领域的积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农村大数据的发展潜力,将大数据的技术、方法、理念在农村、农业领域中进行实践,同时,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农村农民大数据积累的进一步发展。
2015年12月8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通过《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会议明确指出推进数据共享、发挥数据功能等五大基础以及涉及农业方方面面的11个重点领域,旨在努力推进农村农民大数据的开发及应用,用5~10年的时间,初步完成农业数据化改造,使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能为农村农民带来切实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而且农村农民农业的数据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逐步推进的时代潮流下,农村农民大数据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农村农民的诸多数据不清、数据缺失、数据质量难以保证、数据利用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通过各方努力,建设一个覆盖全面、创新驱动、上下互通、有序开放、众筹共享的农村农民大数据格局,为政府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腾飞,同时使得农业发展更加科学化。
1 促进经济的发展
通过农村农民大数据的不断积累,不断健全完善,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去分析农村市场的现状及消费需求,从而利于相关产业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些信息对相关的农特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寻找商机,利于在更大范围上增加农特产品的销售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1 促进与农村农民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大数据日益成为创造新价值、提高新能力的技术支持和数据基础的当下,大数据是增强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的新途径。农村农民大数据越来越成为新型的农业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辽阔,又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农民大数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如果将农村农民大数据积累作为农业市场的定位仪、导航灯,为各企业做出一个详细真实的市场分析,那么,无疑将会开发出一片巨大的市场,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片新的天地。例如,一个做种子、化肥等行业的企业,不可能只是通过坐在实验室里研究新的品种就能打开市场,而专家全部进入中国各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又不现实,此时,积累的农村农民大数据就显现出了它的作用,专家通过对具体数据的了解及分析,可以更合理地研制出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发现农村农民的新需求,研制新产品,切实提高该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政府、农民在见证互联网对经济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健全农村农民大数据积累能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将传统的农业企业与新型的电子商务企业进行逐步对接,学着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去推动农产品变成商品,将农村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传统的农业企业在通过第三方平台、微店、网店等各种新型方式营销自己的产品,如此一来,可以大大拓宽销售渠道,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该商品。以此大大增加了潜在客户的数量,也会使得销售数量成倍增长。
农村的传统手工艺品、农特产品、各种绿色食品都是当下人们所热衷的东西。农村农民的大数据积累做好的话,可以充分分析每个地方的特色产品,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以此确定产品是否需要升级换代,当前市场是否饱和等信息,从而更好更快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当好政府的智囊
由于政府职责繁多等诸多原因,政府在做出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决策时,难免会在一些方面无法真实理解农民的所需所想。很多凭着经验办事,跟着感觉走的不完全贴合实际的决定随之产生。而农村农民大数据的积累将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现象的存在,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产生。
农村农民大数据的积累将会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科学依据。避免“谷贱伤农”的事情再次发生。之前因为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缺乏灵活的指导等原因,造成了市场上什么贵,农民就去种什么的盲从现象,更是酿成了政府盲目指导农民的种植品种,最后全部滞销的混乱场面。
当农村农民大数据积累一步步完善的时候,政府就可以实现通过整合天气信息、市场需求、生产成本、价格因素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完善数据采集体系,持续收集有关数据,做出更有效的预测,帮助农民进行一个更为合理的预估判断,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引导政府出台一些适时合理的农业举措,将一些问题防患于未然。在政府与农民之间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3 促进农业科学化发展
发展农村农民大数据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每年都在产生大量数据,集成、挖掘和使用这些数据,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1]目前,我国农业领域所存在的粮食安全、病虫害预测与防治、农业结构调整等诸多问题,我国又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想真正突破环境与资源的双重限制,必须运用农村农民大数据的积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进一步推进农村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一方面,破解成本“地板”,通过合理的数据分析,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更加高效、实惠的种植与养殖措施,实现投入与产出比的最佳比例;另一方面,突破价格的“天花板”,运用农村农民大数据积累以及更多市场大数据,推进农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改革,充分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让农民切实享受到信息共享和农村农民大数据积累所带来的成果。
3.1 突破成本“地板”
充分利用农村农民大数据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例如重庆市酉阳县建立了从县农委对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电子管理信息系统,涉及诸多农业信息。我们就可以利用农村农民大数据,来改变之前送科技下乡都需要大批物资人马,费时费力,效率较低的传统方式,直接通过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来讲授农业知识,让农民农业种植:养殖方面懂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可以更为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再出现问题时能利用所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做出判断,正确解决。认真做好农村农民的大数据积累,政府保证能够切实掌握农村的现状,以便及时更新系统中的农业信息,给予农民更加合理的政策引导。切实降低生产成本,科学发展农业。
3.2 突破价格“天花板”
充分运用农村农民大数据和市场消费需求来分析,进行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改革,来实现对市场价格的调节,为农民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环境。利用农村农民大数据,避免市场中的农民根据市场价格“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现象的出现。合理调节农民对价格不同产品的种植养殖数量,最大限度上保证各位农民所获得的利益,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篇12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它们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应运而生。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想改变这一趋势,就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积极加入到互联网发展这趟高速列车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互联网+农业”将会使我国的农业产业升级迎来最好的时机。因此,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引入到传统农业领域中,将成为一种新业态,新趋势。
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分析
目前,安全、绿色、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对于城市里的老百姓来说,健康营养的农产品备受他们的青睐,在一些大城市中,安全食材的市场已经逐步的火热化,而我们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众多,需求的市场也很大,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也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宝贵的资源急需走向市场。其次,由于农村的信息较闭塞,很多好的农产品没有销售渠道,以致于滞销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微博中也经常看到有求助买农产品的信息,基于这种背景,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将农村里那些健康无公害的农产品推广到有需求的城市中,是打破信息障碍壁垒,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再次,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些人也把“家乡”情结带到了城市,随着他们进入城市后,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也就使得众多的农村产品成为了他们需求品,对于他们的需求,虽然各种生态农产品专卖店也在逐步兴起,但由于商圈的地域限制或专卖产品来源地单一的限制等,一些特产超市产品质量或特性往往不能得到他们对过去乡村产品的认可,使得其市场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
三、“互联网+”为农业带来的机遇
1、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农产品流通经营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活跃,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已经初步建立。农业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的市场理念在农村也逐渐普及开来,这也对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使用门槛越来越低,互联网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活动,这也是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发展较快的一个原因。
2、加速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互联网+”现代农业正好符合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背景,符合我国农业需要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因此农业信息化或将成为助力器和新动能,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多地区出现鲜活农产品滞销,买贵卖难的现象,而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海量数据将为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难题提供途径。我国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过去以生产为中心,转变至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以销定产倒逼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
3、全方位信息服务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常态,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互联网技术的协助下,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准确的把握了天气、土壤、水分、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等信息,更加有效的指导农业的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等生产过程,一方面实现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促成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互联网+农业“正逐渐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4、新农民的出现
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下,一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职业农民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搞产品促销,那些已经走入城市的人也开始带着新知识、新技术返乡创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考取公务员留在农村当村官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也开始出现大批企业带着资金和互联网成果投资农业,他们都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农民。虽然们目前新农民这个群体还不够庞大,但他们正深刻地改造着传统农业,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身上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嫣然成为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前锋。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阻碍,例如部分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不高,观念落后技术推广较难,以及缺乏互联网专业人才,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就是互联网农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商业模式不够完善。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链,面向全社会广纳良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的新农民,发展智慧农业和智能农业。“互联网+农业”发展需要理性,它一时可能不会为农业带来颠覆性变化,但此时迈出一小步,未来定会成功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吴絮颖.“互联网+”对农业产业升级促进作用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5:208-212
篇13
2017年农业部农产品市场信息计划
从2017年1月起,农业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系统整合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产品,根据每种产品的信息内容和功能定位,采取中短长期、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方式,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无缝对接,持续开展农产品市场信息权威。一是每日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及重点监测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这些信息每天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是农业部组织专家,在对已运行十余年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全面评估和调整基础上,基于全国200余家典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数生成的,重点体现了粮油和“菜篮子”产品在流通环节的价格水平,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上线运行,每日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二是每周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及重点监测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这些信息会综合成《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统一对外。三是每月信息。主要内容包括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5个品种的供需平衡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猪等19个品种的供需形势分析月报和“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供需平衡表将于每月10日左右定时,供需形势分析月报于每月15日前定期。这些信息也都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统一。四是每季度召开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会。盘点上季度农产品市场运行形势,预测下一季度市场走势,分析解读各方关注的市场热点问题。五是每年召开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对上年农产品市场运行形势进行回顾,对当年和未来10年农产品市场形势进行展望。
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总体形势
2016年随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农产品价格由供求决定的特征更加明显,外部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进一步加大。从“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对2016年的测度和市场供需分析情况看,稻谷、小麦价格稳中有跌,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国内外联动性增强,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减少,畜禽产品进口增幅较大,蔬菜、水果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大蒜等个别品种价格涨幅较大。1月16日“200指数”为108.87,同比高2.31个点,比月初上涨2.02。其中,“菜篮子产品200指数”为110.05,同比高2.46个点,比月初上涨2.27个点。据分析,目前蔬菜在田面积稳中有增,猪肉维持紧平衡,水产品供应稳定,综合考虑节日需求拉动和天气因素影响,预计春节前主要“菜篮子”产品价格将会继续上涨,春节后将季节性回落。预计“菜篮子”产品价格变化对CPI的影响不会超过去年同期。从农产品市场总体形势看,2017年在供给总量相对宽松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有望保持基本稳定,农产品价格上涨支撑因素不足,下行空间也不大,“200指数”预计将总体平稳、小幅振荡,但考虑到农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以及汇率、货币等外部不确定因素,农产品市场风险有增无减、形势复杂多变。农业部将加强市场信息分析预警工作,做好“200指数”的监测与,同时也提醒农业生产经营者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化,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重点品种产销调研情况
2016年,农业部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调整“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面积近3000万亩,今年还要继续调减1000万亩。调减玉米后种什么,始终是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调结构不能靠行政推动,要更多利用市场信号和价格传导机制。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农业部近期组织农业部全产业链信息分析预警团队等力量,针对“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重点品种,开展了2017年农民种植意向、流通渠道、市场需求和价格预测分析,形成了专家咨询报告,希望专家的意见能对基层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安排好今年生产有所帮助。
随后,唐珂就记者的提问作了答复。
记者:您提到农业部制定了详细的信息计划,2017年将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权威,这在以前是没有的。请问这是基于什么考虑?想达到什么预期目标?
唐珂: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2017年农业工作主线就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就是由数量不足变成结构性短缺,主要是中高档的供给不足,这需要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要破解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优化农产品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需求。同时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产品生产有很强的周期性、季节性,很容易出现“多了多了,少了少了”,这么多年来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通过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增强市场透明度,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是农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实践经验。今年我们按照部党组要求,下决心提档升级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权威性、前瞻性,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的信息,尽可能帮助农民群众根据市场需求做好生产经营决策,这是信息化时代创新农业管理方式的有益探索,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在以后每个季度的例行新闻会中,我们将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需求。
记者:农业部对批发市场价格监测已有十多年,这次为何“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它与原有指数是什么关系?
唐珂:农业部对批发市场价格的监测和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05年开始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十多年来,这个指数在反映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加上新旧批发市场更迭,原有指数在样本品种、样本市场、权重设计等方面也产生一些不适应,有必要进行全面、深度的调整和完善。与原指数相比,“200指数”在品种选择上更注重代表性,比如,原来的指数中水产品只有5种淡水鱼和2种海水鱼,现在增加到49种,囊括了贝类、藻类、虾蟹等产品,更加全面反映不断丰富的水产品市场情况。目前的“200指数”选定111个交易品种作为样本品种,除了水产品,蔬菜32种、水果11种、畜产品7种、粮食7种、食用植物油5种,更具有品种代表性,权重设计也更加精细、科学。此外,“200指数”接入了一些运行成熟的电子结算批发市场的实时数据,采价效率更高,数据也更精准。我们考虑要通过持续不断努力,将这个指数打造成综合测度和全面反映我国农产品批发环节价格整体水平及其变化的“风向标”,更加真实反映市场“温度”,推动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进一步发挥市场信息在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市场消费和服务决策中的作用。
记者:我们注意到农业部从去年7月份开始5个品种的供需平衡表,请问为什么要推出这些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表?农业部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是怎么形成的?
唐珂:从2016年7月份开始,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每月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定时玉米、大豆、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5个大宗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表,受到了国内外市场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包括产量、进出口、消费等信息,不仅体现过去和现在的供需情况,而且预测未来供需形势。简单说,就是通过一张表来告诉市场主体,某种农产品是多了还是少了。编制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的主要手段和通行做法,尤其是美国农业部的美国及全球主要国家重点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几乎成了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晴雨表。编制和这5个品种的供需平衡表,我们准备了很长时间,既借鉴了国际经验和做法,又在数据会商、模型运算等方面作了改进和创新。在每次平衡表之前,我们都会开展两轮会商,第一轮是与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开放会商,形成充分共识,第二轮是与气象、遥感等部门的闭门会商,就关键生产数据进行动态调整。2017年5个品种的供需平衡表日期已经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预告,请大家及时关注。同时,我们还考虑适时拓展品种范围,条件成熟时,还将推出主要国家重点农产品的平衡表,为全球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做贡献。
记者:今年东北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改革措施,请问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市场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当前东北收购形势如何?如何应对玉米市场价格下跌及农民“卖粮难”的风险?
唐珂:2016年以来,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从东北新玉米上市后的市场运行情况看,玉米收购价格回归市场,国产玉米市场竞争力提升,玉米及替代品进口下降较多,饲料和加工消费恢复性发展趋势明显,阶段性供求矛盾有所缓解。这些都表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必须坚定改革信心。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集中上市期东北地区运力紧张,部分地区农民“卖粮难”风险加大等。据我们监测,2017年1月份以来,东北地区,含水量为30%的玉米地头价每斤0.50元,比2016年底跌4.4%,比去年同期跌30.5%。当前东北地区玉米收购进展总体顺利,据国家粮食局监测,截至1月11日,东北地区累计收购玉米4879.5万吨,同比减少3657.6万吨,收购进度与2013、2014两年基本相当,与2013、2014两年同期平均收购量相比,减少97.1万吨。下一步,农业部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前期工作基A上,加大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巩固和强化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市场格局。同时,统筹运力调度、发挥国有企业作用、完善信贷担保政策、加强农户储粮能力建设,千方百计防止出现大面积、长时间“卖粮难”。
记者:刚才唐司长也介绍到组织专家对“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进行了调研,请问调研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唐珂:“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任务重,玉米面积调下来后种什么,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了给“镰刀弯”地区调结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去年底,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对涉及结构调整的20个重点品种(包括春小麦、葵花籽、花生、绿豆、黑豆、豌豆、红小豆、芸豆、高粱、大麦、荞麦、谷子、青贮玉米13个品种以及黄瓜、番茄、茄子、辣椒、大蒜、生姜和马铃薯7个蔬菜重点品种)产销形势进行了专题调研,对2017年的市场形势进行了预判。调研结果形成了书面材料,在座的记者朋友应该已经看到了。我在这里把专家的调研结论简要介绍一下。“小、杂、散、乱”是当前杂粮杂豆的种植及经营特点,2016年虽然种植收益整体有所下降,但多数品种价格同比较高,2017年农户种植积极性不减,预计杂粮杂豆总供应量增加为大概率事件,与此同时,调研显示,多数品种需求增长不大,专家建议农户合理安排生产,注意防范价格下跌风险。几个主要蔬菜品种,预计2017年市场将总体保持稳定。从调研结果看,除黄瓜种植意向略有下降之外,其他品种都是增加的,这就使得保持价格稳定的压力加大,建议种植户密切关注天气、市场行情等变化,地方农业部门也要加强信息引导,推动产品均衡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