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资要求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语文教资要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

篇1

一、进行高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在高中阶段,语文课程不仅是一门必考科目,同时,语文教学还可以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但是长期以来,高中语文作为一门高考必考科目,我们的教学策略都是围绕学生成绩提升而进行的。在部分高中学校中甚至将学生成绩与教师的工资直接挂钩,这种功利性的指导思想导致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新课改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践行,旨在将传统的“高效课堂”进行转变,最大幅度提升单位时间效益,把学生从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睡眠、健康、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因此,我们必须进行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部分学生反映,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直接影响到高效课堂的构建。为了提高其构建水平,本章节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1.缺少师生互动

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会将所有重要的知识点详细地讲解给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这就导致了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从而使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下降。

2.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仍然以应试考试为指导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并不知道这些知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出现。学生在课后只是简单地记忆,并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直接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相关策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阻碍高校课堂建设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以及教学的实践环境,提出构建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主要内容如下。

1.改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

传统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不适用于现阶段的教学环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因此,在进行高效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春》这一写作内容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到户外进行采风,从全新的角度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而不仅仅是靠学生的想象;除此之外,当进行相关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比赛,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转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由于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先天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模式都大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的不同,将学生分为A、B、C三种类型,从而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构建个体化的考核方式,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3.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利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雷雨》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相关教学视频,让学生对雷雨中两个家庭的纠葛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视频播放之前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这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知识点制作成PPT,通过PPT进行讲解,这样在节省课堂时间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通过以上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高效课堂的建设,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较多的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以及教学的实践环境,从而提出构建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

篇2

职高院校对语文教学工作缺乏重视。随着职高院校数量的增多,生源的不断减少,各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专业技能设备、设施的建设上,将学生技能的训练放在了首要也是最主要的地位。正是在这种错误的思想的引导下,忽视了基础课程尤其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将此放在次要地位上,过问较少。

语文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重视。由于学校领导的忽视,使得大部分语文教师对教学工作大大放松,认为“不管我教的好坏,不管学生学的好坏,学校都不重视”,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在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疏于研究与创新。同时,大部分职高教师迫于种种压力,一旦有合适的机会,都会选择调去普通高中。

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重视。目前我国职业高中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中考落榜生,他们文化课基础整体较差,在基础课的学习上缺乏热情,“重专业,轻基础”,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哪怕少认几个字,少读几篇文章,对今后的生活也不会产生多大的直接影响,从而使得学生们对学习语文的动力大大降低。

正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不重视,使得语文教学在职业高中的教学中越来越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内容安排不恰当

职业教育不是学历教育、不是高考教育,而是实用技能教育。就目前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内容来看,和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目前的职业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与教学基本要求是围绕教材进行学习,教学内容被固定在教材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了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利于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其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重视学生听说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满足实际生活或职业需要的阅读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不同的专业的语文教学工作可有选择的进行,将教学内容拓展到生活、社会中去,将其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具有职高特色的语文教学。

三.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目前,职业高中对语文教学工作的评价还是依据“应试教育”的标准来,将教师的工资、奖金等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受这种评价方式的影响,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即灌输式教学,就是教师将知识一味的灌输给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教师在课堂上出了读、讲、就是让学生记、背,缺乏引导、实践与监督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从而也大大降低了课堂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篇3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一下占职业高中学生绝大多数的就业类学生(以下统称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问题,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借鉴。

一、结合语文的工具性本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语文教学计划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最终还是运用。语文教学强调的听、说、读、写,即实际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对于要与社会紧密接轨的中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可能就决定着工作岗位的有无,决定着工资的高低,决定着是否会被用工单位赏识等等。所以,中职学生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就显得更加突出。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呢?这点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职业高中的老师大多受的是应试教育,所以课堂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仍在上演,许多语文教师太强调语文课的知识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大批中职学生的厌学甚至辍学。

一般来说,中职类学生中考语文成绩要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差一些,有的甚至要差很多,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初中的语文课,所以我们每一个从事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都该好好反思一下:如何看待我们的语文课,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语文课,真正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我觉得,每一个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都很有必要做一下调查,了解学生语文素质状况。然后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先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开始,然后再逐渐过渡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让语文课程真正地走进每一名学生的心中。

二、好的教材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认真选择适用于教师、适用于学生的语文教材

现在的职业高中,对于要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面对五花八门的各种教材,我们各位语文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选择既适于教师教学,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社会接轨程度较高的版本,正如前文所说“好的教材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

我们学校早在2003年,英语课就改为了专业英语,各个专业所开的英语课都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语文老师也曾萌生过针对专业去选语文课本,但发现语文科目具有共通性,针对专业选择课本太不现实了。但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探索是没有白费的。经其他学校推荐,我们选用了一套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编的一套语文教材,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气象,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改革。

当然选择教材要针对本校实际,我校一直在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我们就感觉很适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的章节内容符合我校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质,并且和社会接轨程度较高,例如:应用文部分的《劳动合同》就很好地结合了职业高中的实际,并编排了很多典型案例,学生们学得都很认真,学完后也表示很有用、很好。

三、协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文字的写作能力等

篇4

这里所说的生成是指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一种理想状态。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希望课堂朝着原先“预设”的方向发展。但是,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活的课堂,是充满着变数的课堂,谁也无法保证每一堂课都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只是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呆板、机械与程式化,缺乏对变数的挑战,缺乏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在语文课堂中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的配角,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设计划的听众。因此,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成了教师教案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忽视了教学的生成。即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等。但强调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恰恰相反,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因这是教师整体把握教学过程,有序展开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什么说课程是动态生成的呢?课程虽然是教师的教本和学生的读本,但它不是至高无尚的“圣经”。就教材本身和学习任务而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忠实的执行者。教师完全有适当自主剪裁教学内容的“权利”。当然须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发展出发去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去构建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譬如,可以让广播、影视、网络、广告、演讲、辩论、日常应用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民情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融入语文教学领域;让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热爱自然教育等融入语文教学,使语文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使语文教学更加完善和优化,使语文课程伴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处于动态生成之中。

那么,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语文课堂出现新的境界呢?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师生关系是服从于被服从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上级、是权威、是主宰,学生是下级、是听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关系导致了师生间人格的不平等,导致了学生主体个性的扼杀,导致了学生学习创造潜能的泯灭。这种关系的课堂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顺着教师的预设前进,而绝不会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因它没有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没有双向互动对话。因此,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重构师生新型关系――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构建,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信任和尊重的滋味;感受到被激励、鼓舞、鞭策和指导的欣喜。例如,当笔者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开展自主学习竞赛,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分析课文内容、诠释重要词语,查资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概括作品主题、鉴赏写作技巧、课外拓展延伸相关知识等。通过学习、讨论、交流,学生能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探究、思考。有的小组见解新颖,有的小组理解独特。充分发扬了民主、个性的有机结合,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以培养。这里,教师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问题的启发者、难点的点拨者。语文课堂打破了预设的禁锢,在动态、变化中生成。

第二、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尊重有益的动态生成

在改革传统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上,还须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尊重有益的动态生成。

有益的动态生成是指朝着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系列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的结果。

篇5

一、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创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抛弃传统教学模式, 采取能够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 如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此模式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 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模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掌握基础知识,提供探究空间.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 要想展开启发教学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只能是空想。 所以, 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生活感受的积累,熟练运用多样的启发方式,使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 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形成。

(二)灵活启发思维,诱发学生探究.

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应灵活设计导入形式。 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器材多方面、多角度地诱发学生,激发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对生活的感悟, 使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生情感与人物的喜欢悲离, 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与人生情感的探究欲望。

(三)把握启发时机,引导学生探究.

启发时机的选择是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 能抓住启发学生探究活动的良好时机,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机问题不仅是教师对问题提出顺序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教师要注重“留白”在探究启发中的应用。 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范围与深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最稳定因素。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认识到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一)调动学生体验.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 常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 而且这些文章情节描述了不同于常人的壮举。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的人物事迹与现实生活相比较,从而探究其差异性。进一步加深对主人翁思想的理解, 也调动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体验的教学情境。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思维发展有利的,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对象。 而这种由学生自身进行的探究目标筛选, 可以让学生切身参与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体验。

(二)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在学生思维发育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依据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提炼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与思想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答案让学生选择,从而间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以物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 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出示被选答案,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其问题答案。

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27-03

作为广西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广西最早的 16 所重点中学之一,北海中学承担着全北海人民“办优质精品教育”的重任。2014 年 8 月学校整体搬迁到占地 440 亩的新校区,享有配套设施齐全的教育资源。但是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如何真正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成为了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

以语文组为例,谈谈新课标背景下校本研修的有效途径。

一、北海中学语文学科校本研修的现状及成因

(一)现状

1.校本研修的内容形式单调低效

除了学校安排的讲座、培训外,语文组的校本研修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学校安排的教研组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即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包括整个大组的集体备课和分年级的小组集体备课。这样的集体备课安排,更多服务于日常教学,对教学的正常开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内容形式过于单调,“研”和“修”的成分太少。多数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活动,但求能够交差、应对检查,不少教师并没有认真投入研究,研修的效果注定很低。

2.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主动性不足

部分教师认为校本研修根本不重要或者没有意义。一到教研组开展活动的时候,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找理由请假,即使参加也是应付了事。部分教师表面上接受但实际只想保持现状。他们习惯于当“教”的角色,当要他们当“研究者”的时候,他们就会借上课、辅导、管学生、忙等理由推脱,更不会主动去研修。

(二)成因

1.学校层面缺少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一,W校没有时间的保障。因为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所以除了学校教务处规定的教研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之外,教师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研究去进行自我反思,也没时间让备课组教师进行同伴互助。

第二,学校没有经费保障。因为学校没有经费支持,所以使得大面积的教师培训没能得到正常开展,也使得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第三,学校没有评价机制作保障。因为学校没有制定好教研方面的评价机制,所以出现教师做好做坏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的现象。研修做得好的教师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鼓励,这无形中极大地打击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积极性。

2.教师个体的研修能力有待提高

校本研修要求教师要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书籍,认真参加培训,认真反思教学,认真参与研讨。然而,不少语文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当班主任管理班级。基于此,他们不愿把精力花在校本研修上,他们无暇顾及教育研究的实践。他们也不善于对自我的经验进行反思,不能在发现自我、调整自我中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研修能力的提高。

3.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意识不强

学科组内部同伴互助的意识不强,集体智慧的力量发挥不出来,这也极大地影响校本研修的效果。校本研修中,举一个实例:一堂研讨课后,教师之间更多的是习惯于互相表扬,而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却避而不谈。原因有多方面,一是有些教师限于自身水平,平时就缺乏思考所以也找不到问题;二是遇到同伴有缺点不足,碍于面子不愿意说;三是实施绩效工资之后,教师之间存在着竞争,教学上相互留一手,各干各的,做好自己才是关键,至于别人如何没必要说实话。

二、北海中学高中语文校本研修有效途径的探索

(一)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

1.学校把校本研修作为考核指标

校本研修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的态度是关键,学校把校本研修作为教研组、所有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之外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每学年,学校评选优秀教研组,评优的依据除了完成日常的教研任务,除了看教学成绩、科研成果之外,更看整个教研组研修的内容形式是否丰富多样,组员参与是否积极,研修成果是否丰硕,每一个组员个体是否得到了专业提升。优秀教研组的组长对应评为优秀组长。学校除精神奖励之外还要有必要的物质奖励。每学期,学校评选校本研修先进个人,以表彰在校本研修中成绩突出的教师。把评选优秀的教师作为学校名师、市级乃至自治区级的名师的主要发展和培养对象。此外,教师的研修成果在学期末还有绩效加分。这极大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由此形成正确的评价取向。

2.做好相关的资源保障

篇7

一、师生平等,以"情"待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就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坦荡的胸怀,蹲下来与孩子对话,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在与教师零距离接触中进行心灵的沟通。

好的提问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课堂提问需要智慧,更需要爱心。课堂是学生求知解惑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重要舞台。教师充满智慧、闪烁爱的提问既能帮助孩子们掌握知识,又帮助孩子们找到自信,更能帮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快乐,让他们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笔者的提问坚持三个原则:鼓励的原则--提问要给差生一个被认可的机会;赏识原则,奖励积极性--提问要给优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公平原则--中等生在任何一个课堂都是最多的,提问要给他们自信的机会。在笔者的课堂上,问题永远有三类:简单的"爱心"问题、稍难的"知识"问题、灵动的"运用拓展"问题。

设计课堂提问时,笔者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学习散文、诗歌时,笔者把朗读的机会提供给需要鼓励的同学;筛选信息、概括主旨中心的工作由学生讨论完成;课内课外的拓展练习留给优生;学习古文时,字词意思给差生;文句疏通给大多数;鉴赏分析给优生。

笔者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笔者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觉、去触摸、去体验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会时时产生生命的高峰体验,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笔者就是课,课就是笔者,笔者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

二、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情"引领,诉说真话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另一大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写真情作文,贵在"我手写我心",贵在抒发真情实感。《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学生作文能体现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能体现他们的兴趣爱好,阅历见闻及心理特点。可是,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为应试作文被束缚了手脚,养成假话连篇的不良文风,造成"作文是一套、内心是一套"的双重人格,这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目标岂不南辕北辙?那么,我们该如何杜绝弄虚作假的文风,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呢?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实践:

首先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习作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因此,笔者平时特别注重教給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结合生活实际去观察、思考,有的放矢地让他们去注意家中的、路上的、校内的点点滴滴,抓住众人关心、议论的热点问题,追踪采访,实地调查,利用网络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学会从生活中选取材料,捕捉生活中有趣、印象深刻或新奇的人、事、物、景,进行分析、思考。

篇8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是中华先人留给后代子孙的精神食粮。我们要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首先便应搞好文言文教学。而高中阶段正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读懂并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但从教学实际来看,艰深晦涩的文言文又的确比现代散文、诗歌要难教。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文言文教学的五大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钱梦龙先生曾经讲过,文言文也属于我们的母语,而不是外国语,如果是外国语就得从abc教起,每走一步都得由老师扶着拽着,教母语就不必如此。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发展,其语法、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与古代汉语有血缘关系。很多古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书面语里。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古汉语虽然有一定障碍,但决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从零开始。

既然古今汉语有这样紧密的联系,学生阅读古文又有这样的基础,因此学生借助课本上的注解自行阅读,是能大体读懂的。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就应该像教现代文那样,在可放手处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以启发学生思考,万不可越俎代庖,搞“字字清楚,句句落实”那一套。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语言的演变,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已有较大的差别,需要学习的词语、句式数量不小,学好它,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要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更不是易事。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教师首先应熟悉文言文词句教学的主要目标(常用的实词、虚词、句式),要认真阅读教材,弄清这些词句在各册、各课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课的词句教学重点。在具体教学中,有计划地逐课引导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句,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捕捉、积累新的意义和用法。这样一天天、一课课日积月累,掌握的数量就多了。

切忌见词就讲、见句就教,把词句教学等同于翻译,那是目标不明、缺少计划、没有重点的做法。每课一个小目标,每册一个中目标,由小到大,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们就能轻松实现《大纲》规定的总目标。

三、联系的原则

首先是要联系语言环境。学习词语,固然要借助字典词典,但有许多词语是多义的,是特定的语言环境规定了它的意义和用法,所以只有联系语言环境,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只有结合这些词所在的句子,才能准确地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有时不仅要联系所在句子,而且要联系上下句或上下段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逍遥游》末段一句“其自视也,亦如是也”中的“是”,只有联系上下段,我们才能明白,作者是把本段所写的四种人比作了上一段中自命不凡的斥鴳,所以这个“是”是代词,代指斥鴳。

凡是会读文章的人都知道,阅读大体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理解文言词句也不例外。联系语言环境反复玩味,对词句的理解才能深入。

其次要联系现代汉语。把词语的古今意义、句子的古今形式加以比较,才能了解古今汉语词句的差异,感知汉语的演变。在比较区别中学习,不仅有利于准确牢固地理解新学的文言词句,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第三,要联系造字法来理解词语。这样做,会为词句教学增添许多趣味,还能增加理解记忆的成分,让学生既学得有趣,又理解得透彻。如学习“造”时,告诉学生,它是形声字,形旁是“辶” , 意义与“走”有关,因此“造访”的“造”不能讲作“制造”;又如“夺”字,是会意字,篆体的写法上面部分表示两只想展翅高飞的鸟,下面部分是一只手,想抓住它们,不让它们飞走,强迫改变它们的意愿,所以它在“舅夺母志”一句中能讲作“强迫改变”的意思。如此等等。结合着造字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盎然。有人说,学习要学规律方面的知识,造字法与字词的意义有密切联系,也算一条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有可能举一反三,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第四,还要联系旧知。这样做,既能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以便于掌握,又能启发学生运用其才智,自求理解。

联系的原则,应该是学习古汉语的一条重要原则。

四、实用性原则

《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要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就不能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散乱的文言词句,也不能过多地甚至脱离文意地大讲特讲语法知识。前者是词句收藏家的做法,只能得到一些零散的语言材料,而不能欣赏到用这些材料建筑起来的艺术品——文章之美,是“买椟还珠”的做法,会失掉阅读能力之“珠”;后者是语法学家的做法,是脱离《大纲》的要求的。正确的做法是着眼于更准确地理解文意,适当介绍语法规则,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其表达效果。举个例子来说,学习《师说》首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者……也”是判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这是只见“言”(文言词句)而不见“文”的做法。应该联系全文指出,这篇文章论说从师的道理,首先就应该指出教师的重要性,所以开篇这句话,作者就用判断句极其简练地提出了对教师职能的看法,为下文的论述做了铺垫。作了这一番指导,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才能服务于对文意的理解。这样的词句教学才是实用的,有价值的。

五、激励性原则

篇9

1.课堂作文训练的各个环节弱化,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

许多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作文训练的各个环节体现出严重的成人化倾向。叶苍岑教授讲得很恰当正确:“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病,主要原因是出题不当”。我们的命题很多是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有时学习国外的作文教学思想,对小学生也大谈人生的价值、责任,教师布置作文时,反复强调,要微言大义,以小见大,要选取有价值的重大题材,写有积极意义的题材,要反映生活的本质等。很多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教师对作文的评改标准是教师自己成人化的,所以,很多反映学生真实状况和体验的东西,往往被视为消极的东西,处于评价的盲点位置。如有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我就是那么懒惰,懒得去学习,懒得去做作业。我就是要在上课时睡觉,在地上乱丢垃圾,你嫌我脏,不讲卫生吗?那你就别和我坐在一起。别告诉我这是错的,别跟我讲什么大道理,我就是这样……”这样的表白,文通字顺,表意、中心明确。按常理与传统,往往应该被否定。虽然看法不正确,但未必就不是一种真实的心态,学生写出来了,即使不正确,我们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并衍生新的作文命题。

其实,学生的作文可以是稚嫩的、不成熟的,甚至是略有消极的、错误的,对学生作文的命题、指导、评价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不应照搬文学作品的鉴赏标准,更不应把学生作文引向文学家的文学追求的道路上去。

2.作文教学缺乏一贯性和梯度,难以有效衔接

教师的作文教学缺少面向全局的考虑与安排,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各自为阵,杂然无序,我们只要认真研究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新课标,就会发现作文教学的要求不一样的,是有明显的梯度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高中语文新课标“课程目标”,基本参照了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强调了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并重的课程原则。在提法和要求上有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引领高中作文教学在差异中实现质的提升。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一环紧扣一环,指向更高阶段作文教学的终极任务。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犯了一个所有家长都容易犯的通病,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超前拔高,急功近利,结果那就是到了小学毕业前80个人的学生班只有近20%的人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80%的人根本就不会或者不愿意写文章。在以后的学习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作文教学永远的失败者。

3.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研究,没有教会学生使思维明晰化的方法

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认为,创作过程有积累素材期、构思期和写作期三个时期。而这三个时期中,最困难的是构思期,因为这是写作思维由“模糊”趋向于“清晰”的关键。构思期,就是使作者思维明晰化的过程。这困惑着作家,更困惑着学生。学生作文,当然和文学创作不一样,但是二者的关系确实密不可分,没有写好作文的基础,就谈不上什么文学创作。关键是我们不能按文学创作的要求来指导和评价学生的作文。因此,学生以及任何人写任何文章的过程和创作过程是一样的。我们只有把围绕一个话题(或者命题)的所有问题想清楚了,把握住了,明白自己想要说些什么,把这些弄清楚了,思维明晰化了,最后才能把思维的过程,用语言记录或表现出来。当然,思维结果并不需要都表达出来,我们总是根据需要有目的和有选择地加以表达。而我们对如何促使学生的写作思维趋向于“条理化”“清晰化”的问题,研究得还很不够。学生的思维明晰化自然和学生的阅历,思维的深广度有关,但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中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围绕话题进行思维细化和扩散的训练,对学生思维明晰化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4.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是语言的“巨人”,写作实践的“矮子”

“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项,光反复讲未必管用。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语文教师本来应该是运用语言的楷范,引导学生下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自己乐于“下水”。但是,很多教师却认为作文是学生的事情,乐于做岸上的游泳教练和裁判员,不愿意亲自“下水”。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中小学里,教不好书的教师,或者学科分数不能出人头地的老师难以见到出头之日。如果教师能够写出高质量的范文,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进行习作指导,不仅学生的写作活动将会更加有效,而且也能增加学生对写作活动的浓厚兴趣。

5.过于强调写作技法与诀窍,忽视任何“法”都不能偏离中心,乃至影响表达

叶圣陶说过:“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鲁迅从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说法,他说如果我们一味地相信技法,“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然而,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是非常相信写作技法的。作文指导课上过于注重形式,讲求捷径:如何选材,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等,归类分析,很翔实。他们把这种技法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公式,是解决学生写作难题的惟一方法,可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正因为如此,靠教师的写作技法的讲解是绝对解决不了难题的。对学生讲作文技巧,不是没有用处,而是要适时进行。很多学生文章的语言非常华美,文学性很强,但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技巧是为表达服务的,任何技巧的运用都是为了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绝对不能以文害意,为了技巧而技巧。

在小学阶段,只要学生能够把自己真实世界里的生活,或者想象中的生活,用朴实的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没有技巧的点缀,也是非常成功的。中学阶段,初中作文教学的进程中,逐渐增加技巧的教学内容,为高中阶段娴熟地运用技巧作好铺垫。

二、作文教学难题的破解策略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

1.作文教学要做到生活化和理想化的结合

叶老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训练要与学生的生活接轨,力求生活化,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学生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个波澜,一种表情,甚至一言一行、一字一语,都可作为我们命题的依据。学生的生活可以是家庭里的,可以是学校的,可以是课本上的,可以是社会人生的,涵盖面非常广。教师不要人为地设置和条条框框,要指导学生自由地表达。作文教学的视野很广阔,可以关注现实的世界,也可以描绘超现实的理想化领域的东西。

2.作文教学要做到个性化和共性化的结合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作文教学要力求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学生思维活跃,不受俗套影响,有独特新颖的构思及内容,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运用独特的、个性化的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写文章中能充分展现自我。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范文的示范性作用,还要善于指导学生作好个性化语言的学习和积累,把从报上看到的,广播、电视里听到的,别人说话中零星的、散乱的有个性化的课外语言材料记录下来,以备作文的不时之需。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注入个性化的思考,运用个性化的手法,写出自我独特的个性化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当然,共性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作文规律的把握以及主流价值取向等。

3.作文教学要做到实用化和文学化的结合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都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课堂作文教学,一是为了解决实际的“应需”,变不想写为我爱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将作文变成学校学习生活中展示自己、小试牛刀的利器。这就要求学生作文必须实用化。二是在不同的考试中能够拿最好的分数,解决“应试”。这就讲究文学功底,要求文学化。作文教学不应受考试指挥棒的干扰,应立足实用,追求文学化,分步走,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一般说来,先求其“通”,做到文从字顺,结构完整,言为心声,辞能达意。再求其“好”。做到见解深刻,形象丰富,文采飞扬,个性突出。其实,学生作文没有必要承载太多的成人化的沉重话题,即使无聊心境的记录宣泄,只要表达得酣畅清楚,一样是美文佳作,值得肯定。

4.作文教学要做到课堂化和网络化结合

作文课堂化,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得法”,教师的指导要少些花架子,多下真功夫。网络化实际上就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很多学生喜欢上网,教师可以和他们成为QQ好友,利用网络的虚拟与非实名制,鼓励他们写作空间日志,要求写真实情感,教师与他们展开竞赛,并及时对他们的文章进行点评,好文章可以向外推出,消除他们的作文畏难情绪,让他们认识到作文其实就这么简单,激发他们的兴趣,最终使作文成为生活的利器。

三、结语

学校作文教学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作家,因此,更应着眼于应用功能,要求不能过高。尤其是在各种考试作文的评价上,高分文章适当降低文学性标准要求,不要过多看重技巧和形式,要以内容的表达是否流畅,是否有个性等为主,这对于增强学生作文的激情,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当然,任何时候,文无定法,“条条道路通罗马”,任何方法只要适合学情的,都是最好的和最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叶苍岑.中学语文教学通论.

\[2\]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

篇10

我国是的区域辽阔,由于特殊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在东西部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投入的不同,也就形成了教育水平的高低之分。在城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非常全面的。而在农村,硬件设施是非常不齐全的,而在软件方面也是非常缺少的,尤其是在优秀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差很多。加上最近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的流失现象严重,这就给农村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一、农村语文教师生存状态

农村语文教师是教育的中流砥柱,农村教育如果缺少了他们,那么教育就如釜底抽薪,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农村语文教师的生存现状是非常严峻的,他们的待遇水平普遍偏低,造成了一些教师对待教育不认真,更有甚者已经离开了农村,去其他地区工作或者是就业。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后果,主要原因就是教育投入的量不够。例如:一个中级职称的语文教师,他们在农村中学的待遇是比较低的,基本工资一般不会超过1500元,而加上奖金也不过2500元。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这些钱让他们的生活状况非常窘迫。一个农村教师的待遇可能还不如一个在工地的小工,这就造成了教师的心理不平衡。而且近年来一些大城市的家教机构的兴起,更加加剧了老师们的流失。例如,在城市里,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课时费平均为300~500元/小时,而他们在农村教书的课时费可能也不过30~50元/小时。在这种巨大差异下,很多教师选择了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而且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教师,他们更会主动去那些教育机构任教。而有些不愿意离开的教师,他们在周末往往会连夜赶到城市,在那里他们加班两天然后回自己的学校,这两天加班的收入可能就已经超过了他们在农村参与教育一个月的收入。但是这些教师,他们的心态就发生变化了。周末的收入超过了一个月的收入,他们根本就不会有心思去备课,而是一门心思地为周末的授课而备课。最严重的就是一部分教师,他们在学校占有编制和位置,然后以各种理由离开学校去城市打工,这样他们就会有双收入。这些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这样不仅仅伤害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可能给农村的教育造成严峻的后果。[1-6]

二、如何改变现状

语文是所有科目中最重点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虽然在经济方面,我们不如很多人,但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国家的未来,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不能因为物质而动摇对神圣教育工作的信心。当前,学校和相关部门也应该想办法留住优秀教师,让他们为农村的语文教育事业做贡献。针对语文教师的流动问题,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改革,为农村教育走入正轨做出努力。首先是改善教师的待遇,教师是最辛苦的职业,一般住宿的学校教师,他们平均的工作量是每天10~12个小时,而且每周工作的时间为六天。如此大的工作量,待遇却有可能到不了当地的平均收入水平。更何况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最神圣的工作,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也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的。其次,从另一个方面将,给教师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我身边的语文教师,他们经常会加班到很晚,甚至有时候连饭都来不及吃。尤其是在自习课上,教师在课下给学生们讲解知识,一般都会很晚才能够下班。在农村和城市不一样,城市的治安是安全的。而农村教师在补课后,还得回家干很多的家务以及照顾孩子和老人等,他们是最需要社会关注的一群人。我身边有一位语文教师,他最害怕的就是孩子和老人生病,因为老人的医疗保险不如教职工的,所以昂贵的医疗费用和生活费,导致他们在现实面前都“站不起来”了。后来这位教师最终无奈的选择了跳槽,他去大城市从事教育工作,生活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些事情说起来是非常心酸的,同样是为祖国做贡献,他们的待遇确实是少很多。最后,改变教师教学条件也是非常必要的。现状有些农村已经开始使用电脑制作课件了,但是这些学校的教师只能通过自己在办公室或者是教室制作课件,因为他们很少有配置笔记本电脑的。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教学工具,以期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尤其是语文教师,由于课件制作比较烦琐,所以很多教师是希望能够将这部分工作拿回家去完成的。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满足教师的基本要求,为他们工作的便利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2]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2008,(8).

篇11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只有提高教学的信息素养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现代化教学素养。对信息技术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比如,会计算机操作,能从网络下载资源,会图像处理,使用音频资源进行文字处理,文档、表格制作等。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的信息化观念,加强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具有危机意识,善于捕获新的信息等。

二、教学过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德育是五育之首。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现代社会,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把德育贯穿在教学中,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让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学科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文以载道”,寓德育于知识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包括有:

1.思想政治教育。同志曾明确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语文教师应利用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鲁迅的文章和写作时的革命背景,《药》《拿来主义》等,又如,《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让学生从英雄身上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审美教育。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新生事物和理念给我们带来冲击,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辨别能力不高,思维不太成熟,很容易受到影响。教育要教给学生真、善、美、假恶、丑,让学生有正确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纳入教学范畴。心理素质的高低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学习、受挫力、自信心等。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启发作用。比如,“锲而不舍”“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学生,学习过程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谦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三、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终身化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将教育扩展到任何一个人生阶段,要求每个人都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指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指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充分发展的权利;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终身化和教育民主化的产物,是指教育在让每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激发自身全部潜能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特征。语文素质教育应以此为出发点,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中,实施基本的统一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结合,做到基本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统一。

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

篇12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即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而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986年,诗等人从社会心理学观点出发,提出了评估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感到耗尽、用完)、去人格化(表现为冷酷与麻木)、低个人成就感(自我评价低和缺乏适应性)。1991年,美国心理学家法贝根据诗的三个维度,将教师职业倦怠归结为三种表现形式:精疲力竭型――这类教师在高压力下的表现是放弃努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狂热性――这类教师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能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这种热情通常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整个信念系统突然坍塌,最终屈服于精疲力竭。低挑战型――这类教师,认为工作本身缺乏刺激,他们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来做当前的工作是大材小用,因而厌倦工作[1]100-101。

目前,教师职业倦怠大规模地存在,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法贝等人是对普遍意义上所有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具有共性,但教师由于所带具体学科不同,职业倦怠程度也不同,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更是有所差异。只有针对具体学科,深入分析倦怠成因,对症下药,才有可能解决弊病,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学语文教师由于所带学科的特殊性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对工作充满怨言,想着改行或跳槽,这种潜意识的厌恶会不由自主地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听课积极性,学生的消极反应又会加重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受,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要想将这种语文教学的“恶性循环”引导成“良性循环”,需要综合考虑造成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各方面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

一、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外部因素

(一)社会因素

1.教师职业神圣化与教师不公待遇的矛盾

社会是一张无形的网,它的结构和质地规范着人们的生活。社会舆论给予教师的定义是崇高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学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普通话标准、举止优雅,灵魂上也要完美无缺,行为上更是要堪称楷模。人们常用“园丁”、“蜡烛”来比喻老师,教师也常常要求自己在学生、家长面前表现得完美无缺,得到尊重。但是,教师不是神,只是一个简单的自然人,他们有生活的需要,有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所以在追求工作尽善尽美的同时,教师也会追求个性、机遇、职称、工资等。而社会给教师规定了义务却没有赋予教师相应的权利,教师的工资报酬低于很多专业人员、公务员。经济地位往往决定着社会地位,低的工资待遇却要求高的精神付出,这种付出与收获长期不成正比,造成教师巨大的心理落差,久之便会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厌倦。

2.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矛盾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国家虽提倡素质教育,但在高考指挥棒下,社会家长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唯以升学率是从。人们习惯于用升学率为标准来衡量教师的优劣[2]。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教师不能体罚学生,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可是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不断地补课、加重作业,学生疲倦、教师也疲倦。每天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使教师失去自由休息时间。在语文教学中,作文、阅读的批改尤其耗时耗力,这也就让语文教师更容易产生对工作的厌倦感。本来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期望是教书育人,而这样几乎所有的工作和时间投入都只为提高学生成绩忽略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塑造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应考机器 ,这与教师的职业期望相冲突。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期望的落失使教师身心俱疲,无助感与失落感油然而生,使教师失去工作的动力。

(二)学科因素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因素具有普遍性,可能是各学科教师都有所感受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使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感受更加明显。小学语文教学生读书、识字这些基础知识,尚能得到学生重视、学校认可。而中学,学习科目增多,语文学习又不能立竿见影,学生开始不重视语文。语文这一传统学科,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数理化和英语学习上,学校把教育经费重点投入到理科实验上,同时语文作为应试科目,学生考试分数又不能低,这种学习矛盾给语文教师带来了难以解决的矛盾。

1.语文学科特殊性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其人文性决定语文学习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和理科、外语学习截然不同,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

另外,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是明确的,具体目标中的内容是可以量化的。但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由于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些目标内容是无法量化的,“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而现在评价体系中仍然是采用考试的形式来考核语文素养,采用标准化的答案,社会、学校及家长将分数看成衡量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教学结果的唯一标准,这给语文教师带来很大压力[3]。

2.语文教学时效长

学生大多有过这种感触,数学等学科只要多练习多做题,分数是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较大提高的,而语文易学而难精早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语文再多读多背,做再多的题,分数始终在某一点上徘徊,难以立竿见影。这使学生不愿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语文,教师怎么教,成绩也就是如此,打击了师生的积极性。

语文教师除了要有很好的知识能力外,还要有好的表达能力。语文是教学生“读写听”,是丰富学生情感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要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语调抑扬顿挫、情感丰富且善于表达。有的语文老师声音模糊,文学底蕴不够,课堂上不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将知识准确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不能将课文情感很好地表达出来,这使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因为不喜欢语文老师而不喜欢语文课,老师也得不到成就感和自尊,会加重职业倦怠。

(三)人际关系

协调好人际关系,也是教师能力的一种体现,是教师性格的一种影射。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智慧。这里所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可以使教师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工作,一个优秀博学的领导可以在教师迷茫时给予安慰,可以给年轻的老师经验的指导,一群热心淳朴的同事可以相互体谅相互帮助。教育本就是个大事业,世界上没有任何学科是独立的,完全和别的学科的知识划分界限,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数理化相关联”。显然,教学需要各科教师的合作。可现实生活中,学校领导多是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是已脱离实践的老教师,他们与教师不属于一个群体,不能感同身受教师的辛苦,“领导张张口,老师团团转”这无疑增加了老师的职业倦怠感。学校的教育机制使教师间存在竞争,导致教师同事间关系不纯洁。在利益的驱使下,同事关系表面和睦,暗地里却相互不信任,甚至互相防备。这种人际关系的表里不如一,需要教师更加圆滑,而教师接触的是未成年的学生,这需要他们保持童心保持一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像语文老师,长期的文学熏陶,使得他们更加向往纯洁高尚的心灵、更加愿意标榜自己的个性,可工作中各种规范纪律的束缚,与内心愿望想违背。长此以往,语文老师或是随波逐流或是精神压抑。

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严重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是值得研究分析的教育问题。社会舆论应该正视教师的职业角色,人性化地评价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包容。学校应该给语文老师更多的尊重,改变语文成绩考核的评价标准,重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这些外因是造成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但是内因才是根本,起决定作用。社会是不可言语的,我们不能将所有责任推给社会,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由来已久,学校的管理制度也不是短时间可以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保持心情愉快,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充实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热爱学生、热爱语文、热爱教育事业,这才是缓解自身职业倦怠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绮,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开梅.如何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J].论坛,2008,(11):91-92.

[3]郭璐璐.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29-31.

[4]华冬霞.谈高中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科教文汇,2009,(9):14.

[5]方龙珠.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7-8.

篇13

名: xuexila

籍 贯: 中国

目前住地: 广州

族: 汉族

户 籍 地: 汕尾

身 高:168 cm

体 重: 43 kg

婚姻状况: 未婚

龄: 22 岁

学历:大专

月薪要求:面议

求职意向:

学前教育,育婴师等与本专业或特长相关行业。

希望可以到一个重视人才的单位里,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教育背景:

2005年9月–2008年7月于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艺术系就读

主修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课程论、学前教育史、游戏理论与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儿童文学、美学、学前艺术教育概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幼儿园玩教具设计与制作、声乐、绘画、舞蹈

辅修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书法修养、大学体育、哲学原理。

专业技能:

本专业能力:通过系统的学习,扎实掌握了有关学前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可以自如运用,美术技能突出,并有实践经历。

英语水平:英语三级,山东师范大学继续学院吉的堡英语口语证书。

计算机水平:可以很好的运用Windows Xp、Microsoft Word/Excel等程序,可熟练制作幻灯片等。

其他:中级育婴师证

擅长绘画、写作,文章多次发表在校刊。

思维敏捷,逻辑缜密,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手绘能力。

善于沟通,具有团队精神,有毅力,不惧困难与失败。

面试自我介绍:

我热情大方,认真诚恳,热爱生活,喜欢运动,自信自律,善良上进,擅长绘画,喜欢音乐;积极进取,思维活跃,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想寻求一个锻炼发展自我的空间,踏实进步,发光发热;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您给我一份信任,我将回报您十一分喜悦!

实践经历:

2006年4月—5月济南东关幼儿园。

2008年3月——5月农科院幼儿园。

幼师毕业生简历范文(二)

姓名:XXX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3年9月10日

婚姻情况:未婚

身高:160cm

体重:44kg

户籍:安徽安庆

现所在地:广东广州

毕业学校: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学历:本科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毕业年份:2006年

工作年限:二年以上

教育经历

时间所在学校学历

2002年9月-2006年7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本科

工作经历

工作地点1:南京市景明佳园小学

时间范围:2006年9月-2007年7月

担任职位:中小学类-小学语文教师

工作描述: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生涯至今历历在目。走上讲台的老练,上课的行云流水让我不禁感谢大学时艰辛地付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来班主任这个角色使我更坚信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使我更坚信了此生我就爱上了你—-教师。我将为此付出毕生!

工作地点2:桐城市石河高中

时间范围:2007年9月-2008年12月

担任职位:中小学类-高中语文教师

工作描述:

从小学到中学,角色的转变更使我如鱼得水,欢乐畅游。这个平台的设立更使我觉得知识的重要,于是我认真备课,精心教学,虚心请教,刻苦钻研。果然出彩了,一年来我带的两个高一班每次测试都高居榜首。我和同学紧紧地拥在一起,他们笑得是那样舒心,那样洒脱。我更乐不思蜀。我快走了,他们都不舍,都哭,都闹,最后静了,含着泪"拥有并不就是最幸福的,还是我们默默地祝福你,你的顺利就是我们的幸福,下一个不管是谁接替,我们还是努力,因为你永远烙在了我们的心里"。我无语,无奈—-但还是默默祝福就象他们祝福我一样。

幼师毕业生简历范文(三)

基本资料

姓名:xuexila

出生年月:1993-7

性别:女

身高:158

婚姻状况:未婚

籍贯:浙江东阳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目前所在地:东阳

求职意向

期望职位:幼师

职位类型:全职

工作地点:东阳市

工资待遇:面议

住房要求:包吃住

工作经历:

在义乌市稠州幼儿园实习了将近一年,准备下半年在东阳找一份工作。

教育背景

最高学历:大专

毕业院校:东阳教师进修学校

所学专业:幼儿教师

毕业时间:2010-7

第一外语:

英语水平:熟练

计算机能力:熟练

其它能力:普通话流利

所获证书:

普通话证书

计算机证书

自我评价

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努力,比较负责任的。

看过“幼师毕业生简历范文”的人还看了: 1.幼儿园幼师求职简历范文

2.幼师求职简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