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加强反垄断管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最统一的市场,企业和产品一旦占据市场优势,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和稳定的发展。为了促进中国企业成长和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在一个时期内政府对许多行业都采用了“择优扶强”政策,迅速打造国家一流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在不断地运动和转化之中,政府管理也要应时而变。要看到政府拉动、推动发展模式的副作用逐渐扩大而成为病垢,现实中有些一流企业把功夫用在仰仗政府支持上,利用这种支持垄断市场,导致创新能力退化;没有被扶持的企业受到压制,产品难以通过政府主持的行政许可或认可进入市场,生存艰难,造成市场竞争中的不公平。有些领先企业几乎是引进成瘾,国内没有的、引进了做旧的,就到国外找引进、再引进;有些大企业养成重视和投入精力花费在维系政府和客户关系上,少有真正的技术产品创新。欧美国家都有很完善的反垄断法,他们总是把矛头对准市场中最大、领先的企业,美国洛克菲勒石油大王被肢解成为几个公司,微软公司最兴盛时,政府要用反垄断法对微软罚款;后来,美国有了“苹果”,又有了“谷歌”、“安卓”等,总是有二流、三流企业和产品后来领先,以新产品创造需求和市场,也带动着经济的发展。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二、三流和新企业最具创新能力,由于生存的需要,他们不得不寻找竞争差异点、开发新产品。因此,政府一定要树立反垄断、保护或支持二三流及不入流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断地有后起之秀的繁荣发展。
三、加强反低价恶性竞争
低价恶性竞争是装备制造业中的恶魔。特别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采购中不顾及生产企业的制造成本、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员工收入等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在要求产品高技术、高质量、高责任追究赔偿的同时,极力压低采购价格,使装备制造企业经营困难,自然也造成整个行业市场中产品定价过低。一方面,装备制造企业员工收入低,缺乏忠于企业又能终生致力于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导致企业持续创新和经营发展十分艰难;另一方面,采购企业在运用装备时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售后服务和长期的技术支持。目前我们国家的铁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重大技术装备,都是政府直接管理和运营的行业,虽然通过各种公司进行采购,但实质上技术方案、设备规格、价格的决定权都在政府管理的机构手中,低价恶性竞争尤为突出。这也是制约中国高技术装备发展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照国外的经验,一是企业要严格自律,把通过压低员工收入、压低企业更新改造投入的低价竞争作为不道德的管理行为予以摒弃。二是政府应担当起反恶性竞争、维护市场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管理责任,特别是政府管理人员,要有尊重企业劳动者、尊重创新劳动的道德和职业操守,带头反对恶性竞争。三是在政府基础设施采购中发挥示范作用,在招标报价时,要确定投标人报价的规范和必备成本及费用科目,承认必要的产品开发费、技术改造购买设备费,同时人工成本不应低于社会或行业平均工资,使采购运用方和制造商共同良性发展。
四、打破国产化创新产品入市歧视
对市场必须的、使用量小、技术复杂的技术装备,国内暂时没有或产品正在成熟期中,使用单位都优先选用国外产品。歧视国产化创新产品入市,惯用的手法是在招标书中设定投标企业必须有相应产品的销售业绩或运用范例,把中国自主设计生产的产品排除在外。例如城市地铁轨道用打磨车辆,虽然中国城市地铁发展很快,但每年采购量也不足十几台,用户优先选用进口产品,都被欧美国家产品垄断着。因此,建议政府采用强有力的措施,在国内招标采购中,必须坚决地、毫无保留地废除“产品必须要有使用经验”或“要具有销售业绩”之类的歧视性条件。
篇2
1 国外铜管加工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1.1 发展状况
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在电力设备、海洋工程、建筑及交通等各个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铜管加工制造行业是铜产品制造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细分行业之一。近年来,全球精炼铜生产和消费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中国是世界精炼铜消费量增加值最大贡献国家,2004―2016年,中国铜管消费量增加值对全球同期数值贡献度达到了150%以上,中国铜管加工制造市场对世界铜管及铜消费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1]
英国商品研究所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铜管生产国,且铜管出口幅度逐年递增,加工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
1.2 供需及市场前景
从地区分布情况方面来看,受到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发达国家的铜管生产呈现出不断缩减的态势,欧洲、北美等地区的铜管生产量虽然相对稳定,但也呈现出小幅度下降态势,亚洲地区的铜管生产量最大,中国等亚洲国家需要抓住机遇,促进铜管生产制造企业及市场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2]2016年,世界铜管产量已经达到了350余万吨,而自2003年之后,中国铜管产量逐年递增,美国、西欧及韩国等国家产量则逐年下降,同时世界铜管材需求量也逐渐增大。
从铜管用途及市场前景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房地产行业。在发达国家中,钢管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一直将铜管作为建筑给水管材的首选材料。此外,欧洲、东南亚、中国香港等地也大量使用铜水管。[3]近年来,虽然铜水管的消费量呈现出下降趋势,但铜水管应用较为普及,因此市场规模不会出现大程度的萎缩。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对铜水管应用量的提升,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截至2016年,发展中国家铜水管需求量已经突破了30万吨,而发达国家仍然维持在百万吨级别。
(2)制冷行业。铜管在制冷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空调用水管,东南亚市场、欧洲市场、非洲市场、西亚市场等国外市场对制冷铜管都有着较高的需求量。而亚洲无疑是世界上铜管生产最多的地区,虽然空调业增长率出现下滑,但对空调用铜管的需求量仍呈现增加态势。
(3)海水淡化及海洋工程。铜合金冷凝管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优良,在海水淡化及海洋工程中应用广泛,且应用前景广阔。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表明,到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将突破300万吨,对热交换冷凝铜管的需求很大。
总的来说,国际铜管加工制造市场行业发展还存在一定不均衡问题,铜管产品结构的合理性有待提升,对于海洋、传播等领域来说,需要高技术含量的铜管,其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价格较高,而对于制冷及建筑等普通领域来说,则凸显产能过剩问题,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2 国内铜管加工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行业加速整合
随着铜管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行业的整合,我国铜管加工材料的年产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从最初的45.2万吨到之后的251万吨,共提升455.3%,逐渐扩大了铜管加工行业,生产铜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但我国虽然有大量生产铜管的企业,但这些企业分布过于分散,并不集中,并形成恶性竞争。2013年,我国共有18个省市可以加工铜管,企业数量达到350家,当中,负责生产紫铜的企业为260家,其他铜金属为90家,到了2014年,铜管产量有了小幅的上涨,位于前十的企业生产的铜管接近全国总数的一半,但产量只是全部产量的12.3%。[4]从中可以分析出,负责铜管加工的企业大部分处于亏损的状态,有的即便是盈利也只是微薄的利润,因此加快了行业的整合。
对于这一点,铜管加工企业要优化行业的竞争,消除恶性竞争,建立良性竞争,根据行业现有的发展特点,客观分析,找到新的发展思路。
2.2 竞争日趋激烈
全球铜管业的整体发展,让市场对铜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方国家与我国相比,具有技术与设备的优势,采用先进的工艺与设备,但却对环境保护与生产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导致其无法继续顺利生产,而是把企业移到我国。我国的优势在于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外企进入我国后,可以利用我国的资源继续生产,但这会加剧行业的竞争,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阻碍,竞争越加激烈,对此,企业必须加大技术的投入力度,形成自身的优势,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使产品的质量符合市场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不会被行业整合。
2.3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我国现有的铜管生产结构中的很多弊端显示出来,存在结构上的矛盾,比如现代铜管企业自动化生产与小的手工作坊同时存在,企业使用技术也有很大的差异。[5]这种情况会导致整个企业失去竞争优势,出现恶性竞争,缺少良好的市场秩序,有的企业虽然已经形成自己的优势,但仍需要与小的手工作坊竞争,很多落后的生产工艺一直使用,这必然会削弱整个行业的盈利。
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行业的产业结构,消除结构上的矛盾,平衡企业与小作坊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同时,企业可以分析不同生产工艺的优势与不足,互相结合,淘汰与时展不符的生产工艺,增加行业的盈利,提高营利能力。
2.4 市场竞争力及技术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铜管生产行业的市场竞争力较低,其技术的开发能力也有待提高。我国铜管生产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和西欧国家相比,市场竞争力仍有待提升,西欧国家使用的是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技术开发等方面,企业投入的精力较少,力度较弱。因此,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纷纷加大了技术创新的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改进,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技术的升级,与此同时,也在逐渐扩大生产的规模,增加资金的投入与使用,形成企业的优势与品牌,为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打好基础。
现在,我国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还有很多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并提出的新的需求,要求铜管生产的整个行业在原有生产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研发出新的生产技术,比如铜合金盘管生产技术,满足市场提出的要求。
3 结 论
通过对国外与国内铜管行业市场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国内铜管加工制造行业市场发展趋势的探讨,提出铜管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规模化生产,把生产高端产品与规模化生产作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加大新的生产技术研发的力度,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为产业的发展指出方向,形成良性竞争,找准行业发展的定位,促进铜管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之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卫桂玲.技术创新促进民营企业转变经营方式――以金龙公司为例[A].浙商创新――从模仿到自主[C].2008:10.
[2]戴建敏.国内收购中止 海亮股份拟在美扩展铜管业务[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9-23.
篇3
[6]杨再惠.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8):16-20
[7]林毅夫.繁荣的求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37
[8]吴洁.从“阿迪达斯关闭中国工厂”事件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如何应对产业转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6):36-39
篇4
全球非织造布卫生用品市场将走出经济萧条的阴影。2009年全球非织造布卫生用品市场销售额达 680 亿美元,2010年估计突破 700 亿美元,其中婴儿纸尿裤位居第一,全球占比超过 45%;女性卫生用品次之,占比接近 25%;增速最快的是成人失禁用品,家用擦巾则增长动力不足。按照地域划分,亚太、西欧和北美三大地区的非织造布卫生用品全球占比接近 75%,其中亚太地区占比接近 30%,增长速度也最快,约为 7%。以下重点分析和阐述女性卫生用品、纸尿裤、成人失禁用品及擦巾的市场发展现状。
1主要非织造卫生用品的市场发展现状
1.1女性卫生用品
女性卫生用品主要包括妇女卫生巾、卫生护垫和卫生棉条。2009年妇女卫生巾市场销售额达 160 亿,约占整个女性卫生用品市场的 70%,成为拉动整个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美国宝洁公司在全球女性卫生用品市场的占有率超过 25%,主要品牌为护舒宝(Always/Whisper)和丹碧丝(Tampax);强生和金佰利位居 2、3 位,市场占有率均在 10% 左右。近几年亚洲地区女性卫生用品市场发展迅速,全球十大妇女卫生巾制造商中有三大制造商的基地就在亚洲,他们分别是:日本的尤妮佳(Unicharm)、中国的恒安(Hengan)和日本的花王株式会社(Kao Corp)。欧美女性卫生用品制造商除强生在2009年凭借其在拉丁美洲的Sempre Livre品牌以及西欧的Vania品牌帮助其全球市场份额增加外,其它制造商的市场份额都略有下降。
卫生护垫在2009年增长较快,市场销售额约达 30 亿美元。卫生棉条市场销售额约为 30 亿美元,2009年增长率仅为 1%,预计未来总体将呈现负增长。由于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使用卫生棉条的意识不足,因此卫生棉条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目前卫生棉条产品的类别比较单一,仅在外包装设计或材料使用方面有所改进,市场渗透率较低。
卫生保健功能是女性卫生用品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中性pH值、抗菌以及添加益生菌等。在攻破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功能性产品应该能为制造商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1.2纸尿裤
即便在金融危机下,2008年全球纸尿裤市场的销售额仍以超过 7% 的速度增长,至2009年达 310 亿美元。亚太地区的婴儿潮以及中低消费群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纸尿裤市场的增长。纸尿裤的增长趋势呈现地域的差异,在西欧、北美、澳大利亚、西亚等地区,市场销售额以较低的个位数增长;而在亚太、拉丁美洲、中东等地区则以两位数增长,特别是拉丁美洲,2009年同比增长 16% 以上。亚太、拉丁美洲、北美地区的纸尿裤市场销售额位居全球前 3 位,其在全球市场的占比率均在 20% 左右。
全球纸尿裤市场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宝洁和金佰利这两大公司之间。纸尿裤向着更干爽、更薄、更舒适的方向发展,为此拥有强大资金和研发实力的宝洁帮宝适(Pampers)和金佰利好奇(Huggies)品牌不断进行产品的差异化开发和创新,并主导着全球纸尿裤市场的发展。即使在经济萧条及复苏期间,他们都采用大量的产品创新及市场推广策略来巩固其市场地位。2009年宝洁公司约占据了全球纸尿裤市场销售总额的 1/3,而金佰利公司约为 1/4。目前以宝洁和金佰利为代表的全球性品牌(global brand)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于各地区的私家品牌(private label)。这些私家品牌不再甘于成为国际巨头的跟随者,他们立志成为本地市场的引导者,特别是在市场相对成熟的地区,零售商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他们所需的产品,这为私家品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2008及2009年的经济萧条时期,私家品牌依然有很大的增长,至2010年约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 8%。
目前大型的纸尿裤制造商基本采取两种策略进驻国内外市场。对于成熟的市场,一般通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其利润水平。而对于新兴市场一般采取就近设厂的方式,接近消费群体,如2010年宝洁投资上百万美元在南非和埃及建厂;2010年6月金佰利在俄罗斯投资组建生产线;2010年8月Daio纸业宣布在泰国投资 3 600 万美金建立婴儿纸尿裤工厂等。因此,通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巩固已占领的市场,努力开拓新兴市场是纸尿裤企业维持长久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3成人失禁用品
2010年成人失禁用品的销售额首次突破 50 亿美元,增长速度同比增加约 8%,其中亚太地区全球成人失禁市场占比超过 30%。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是推动该行业快速发展的最直接原因。就民众对成人失禁用品的接受程度而言,中国和日本有很大差距。2010年底,中国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约 1.2 亿,约占全球同龄人口的 23%,而成人失禁用品的市场占有率仅有 1%;日本则不同,其 65 岁及以上人口在全球的占比约为 5%,成人失禁用品的市场占有率却达 25%,全社会对成人失禁用品的接受程度较高。
目前,爱生雅和金佰利是全球成人失禁用品的最大生产商,这两家公司分别依托自有的添宁(TENA)和得伴(DEPEND)品牌在日本和美国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2009年,爱生雅和金佰利的销售额均约占全球成人失禁产品市场的 1/4,而日本的尤妮佳约占 1/8。但该类产品市场的集中和垄断使大型企业逐步减少了在技术创新、细分市场和市场营销上的投入。而在成人失禁领域,细分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失禁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世界范围内有上百万年轻人受到失禁的影响,由于羞于提及,经常被忽略。因此生产商应根据使用者的性别、重量以及运动强度等差异,设计不同类别的产品。目前成人失禁产品朝着更干爽、更舒适、更薄、更贴身的方向发展,而市面现有产品品种少,选择不多,且舒适度、产品结构的设计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细分市场的同时,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
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成人失禁用品市场渗透率较低,仅有美国和日本的市场销售额超过 10 亿美元,法国位列第三,市场销售额超过 2 亿美元。巨大的潜在市场,对还没有进驻成人失禁用品市场的卫生用纺织品制造商来说仍然是一次机会。
1.4擦巾
2009年全球非织造布擦巾市场增长较缓,全球消费量超过 70 万t,市场销售额超过 100 亿美元。从用途来说,擦巾分为个人护理用、家用及工业用,个人护理用擦巾又分为婴儿护理用擦巾和成人护理用擦巾。2009年个人护理用擦巾的市场销售额超过 80 亿美元,其中拉丁美洲、东欧及中东地区的个人护理擦巾在该地区整个擦巾市场中的占比均超过 90%;婴儿护理用擦巾在个人护理擦巾中的比重较大,其中拉丁美洲、中东和西欧的婴儿护理用擦巾在该地区整个个人护理擦巾中的占比均超过 60%。
从类别来看,湿巾的市场销售额超过 70 亿美元。从材料的加工工艺来说,水刺非织造布湿巾的市场销售额超过 50 亿美元,而复合非织造布擦巾目前占比小,但发展空间较大。从区域来说,北美、西欧和亚洲等 3 个地区对全球擦巾市场的总占比超过 90%,其中北美市场销售额约为 45 亿美元,西欧约为 35 亿美元。
2全球非织造布卫生用品的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普及,全球非织造布卫生用品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统计数据,2014年全球非织造布卫生用品的市场容量预计将达到 820 亿美元,其中女性卫生用品的市场销售量预计达到 2 580 亿片,纸尿裤约为 1 460 亿片。巨大的市场空间促使全球性品牌和私家品牌纷纷扩大产能以提高对市场的占有率,尤其是在中国等新兴市场,新的卫生用品品牌层出不穷,各种品牌的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创新、对健康的关注和环境保护就成为影响整个卫生用品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篇5
宁波经验在枣庄土壤上开始茁芽生长,这是枣经人向榜样学习努力走出职业教育怪圈的一个新的尝试。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问世以来,枣经人也许是最早接触到它的群体之一,而改革的脚步自2007年学校决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开始时,就一直没有停下。先是将改革的目标指向教材统整,首先解决教材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以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与应用和数控技术与应用三专业为龙头,对其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实施统整,并成立相关课题组,着眼于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成立了数学、英语、体育等基础课程统整小组,素质和能力相结合,双管齐下。教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姜大源教授曾明确赞同用课程教课,赞同用课程教课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用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授课、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三点一面的长远设想,枣经人开始按照这样的思路,以培养能力为突破口,从学校实际出发,钻研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以《学会学习》为代表的学校系列校本教材共计18册,已经编排完毕并投入使用。
教材问题解决之后教师成为突出的瓶颈。这方面,学校领导认准一个道理:专业教师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要解决职业教育教师问题,首先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而培训最好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读书。为此,学校两度安排全员读书活动,要求:中层以上干部将读书学习的重点放在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上;专任教师学习的重点放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方面;职员以师德专著和工作方法理论为主;采用“定时、定地、定内容、定主讲人、定检查、定评比”的六定学习方法,学习结束后安排一次理论考试,以测检学习效果。于是,就有了前面全体教师走进考场一幕的出现。
到2009年下半年,枣庄经济学校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课堂设计及课堂教学全员达标。这是该校以宁波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改革的攻坚工程,也是按照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改革课堂教学的试点,因此,可以说,宁波经验已经开始在枣庄大地上生根发芽。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一支不但学历层次高而且要更具备动手能力有眼界大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
这次课堂教学设计改革的宗旨是:内涵发展,专业带动,校本为主,枣庄特色。教改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前面两阶段是统整教材、校本研发和内涵突破、专业发展,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在教材和教师上。设计理念是:如果进行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应是教材和教师的问题,这也符合戴氏职教理论的要求,所以,在过去的两年里,该校共完成涉及各专业近二十种教材的校本改造,全体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以及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工作也已顺利完成。
学校请来高校和职教界的专家,对全体任课教师的课程设计进行了评比,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根据学校再次修订的《枣庄经济学校课程设计达标课评分标准》和每人的单元教学设计上一堂达标课。课程设计三上三下,删繁就简,力臻至美。专家学者从旁协助,点睛挈领,务求教改达到设计目的。学校要求:分期分批,务必人人达标,初次不达标者需要重新设计、重新上课,直到达标为止。至此,教学改革第三阶段的序幕正式拉开。
课堂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首要前提,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职业教育达到最高境界的入门级工作。
进入第三阶段,学校业务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认真分析教学工作的现状,将课堂教学达标工作分作四个批次进行。第一批次:各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第二批次:青年教师。第三批次:中年教师。第四批次:所有的未参加前三个批次的教师。
篇6
金融市场发展规模指标: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以银行为主的体系,虽然近些年证券市场有所发展,但是银行仍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国有高储蓄的特点,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许多文献认为利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可以基本反映金融资产水平。即: FIR=(D+L)/GDP其中,D、L分别代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因此本文选取FIR=(D+L)/GDP衡量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同时采用FS=M2/GDP来反应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货币的渗透力和经济调节功能。金融发展效率指标:这里本文采用储蓄投资转化率(FE)来衡量金融市场的效率,公式为FE = D/L其中。该指标越高,表明中国的投资市场越发达,金融效率越高,越能更好地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结构指标:本文将用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来衡量中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本文选用证券之和S(股票总市价+政府债券发行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公式为ZB=S/GDP。考虑到中国的证券化市场主要还是股票市场,所以本文也用股票的市价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股票市价总值用C表示,公式为CB=C/GDP, 反映了股票市场的规模。股票市价总值增长率越大,与GDP的比值也越高,那么证券市场越发达,规模也越大,即金融市场结构越完善。
国际贸易开放度指标:国际贸易开放度指标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它在数值上等于所选制造业27个行业的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用OPEN表示。该指标越高表明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程度越高。
(二)平稳性检验
在处理某随机时间序列数据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判断数据的稳定性。如果直接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那么就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必须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将选用ADF检验法来判断1993年-2013年所选数据指标的平稳性。
本文对该组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结果也发现他们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的原则是P值小于5%,则为通过检验,表示平稳,反之,则为不平稳。
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对各自变量与因变量取自然对数,并且对他们进行一阶差分。
通过图1可以发现,该序列围绕0值上下波动,虽然有升有降,但总是会回归0值,所以该序列是平稳序列。为了进一步考察他们的平稳性,本文对取对后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发现无论是自变量还是因变量都通过T-检验。
由表2可知,金融发展的五个指标与制造业对外贸易开放度之间是一阶平稳的,即I(1)。序列通过平稳性检验后,我们需要考虑该序列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金融发展五指标与制造业外贸规模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里只能判断该组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前面已经检验发现FIR,FS,FE,ZB,CB,OPEN都是I(1)的,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这里本文对这组数据一阶差分后的新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由Johanson检验知,该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3个协整关系。所以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整关系,就是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共同发展趋势。也就是说,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以及金融发展结构的变化与制造业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共同发展趋势。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前面已检验该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金融发展指标是否是造成制造业外贸水平扩大的原因,反过来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有没有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这是接下来本文要重点考察的对象。
从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2,显著水平为5%的条件下,DFIR不是DOPEN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相当小,也就是很大概率上认为DFIR是DOPEN 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化程度是造成制造业对外贸易出口增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广义货币M2越多,增长越快,则制造业外贸规模越大。而相反,制造业外贸水平并不是中国货币化程度加深的原因。DFS不是DOPEN的原因的概率为0.01%,也不是说,有99.99%的概率认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的增加促进了制造业外贸规模的发展。反之则不然。制造业的外贸增长并没有多大程度上带来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增加。金融效率与制造业外贸规模没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见,中国金融效率的高低对制造业外贸并没啥影响,而制造业外贸的增减对金融机构运行的效率也没啥促进作用。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外贸规模则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可见,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制造业外贸规模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股票市场越发达,制造业外贸规模越大、反之则不然。
二、实证结果与政策建议
篇7
我国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2位数产业即大行业的数据进行市场集中度的计算。例如,白文扬和李雨(1994)测算了从1980年至1992年我国工业整体市场集中度水平,以及各不同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刘佳等(2006)通过对2002和2003两年装备制造业4企业集中度和8企业集中度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6个装备制造业子行业的CR8都小于20%,从而得出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的市场结构类型。胡静寅(2009)通过对2002到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的计算得出,除交通设备制造业外,其他装备制造业子行业的CR4、CR8都分别小于30%、40%,所以得出,装备制造业子行业大多属于低集中竞争型行业或原子型行业。通过2位数产业的数据进行集中度的计算往往造成结果比实际情况偏低,因为由于大行业包含的子行业的产业性质和产业特点往往差异较大,所以从市场和产业的界定来看普遍比较宽泛,由于2位数产业内的产品并不能满足替代性的要求,因此根据2位数产业数据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会低估装备制造业实际市场集中水平。目前国内学术界只有魏后凯及李绍东计算过4位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判定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魏后凯(2002)基于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数据库及521个四位数小行业的数据计算中国制造业CR4并根据测算结果将28个制造业分为三大类:CR4加权平均值在15%以下的行业为低集中度行业,共有11个;CR4加权平均值在15%以上,30%以下的行业为中等集中度行业,共有11个;CR4加权平均值在30%以上的行业为较高集中度行业,共有6个。李绍东(2011)通过四位数产业数据考察了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通过实证得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整体处于中、高寡占型市场结构。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关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所以本文主要根据集中度指标从产业角度、区域角度及纵向角度分析并权衡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
1.产业比较
本文基于样本来源的特殊性,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基础,根据行业代码选取装备制造业209个小行业的15多万个企业的原始数据作为市场集中度的计算依据。从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水平不高,无论是CR4还是CR8都未超过30%,在七个子行业中市场集中度明显比其他子行业高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说明大企业具有相对较强的规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最低的是金属制品业,且CR4仅10.77%,说明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大企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总的来看,第一,七个子行业市场集中度绝大多数偏低,说明前几名企业的规模优势不明显;第二,4位数行业存在CR8等于100%的情况,说明装备制造产业中存在企业数目不足8家的情况,例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潜水及水下救捞装备制造业和其他飞行器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农林牧渔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业。若按照Bain及植草益市场类型的判断标准来看,无论是装备制造业还是子行业的市场类型都属于竞争型的市场(CR4及CR8都小于50%),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很激烈。
表1 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
数据来源:根据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原始数据计算而得
2.区域比较
以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有关数据为基础,通过区位熵的集中度指标分析我国省际间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情况。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β值超过1的地区只有10个省份,其中东部地区占6个,以上海β值最高(1.7314),其次依次是广东(1.5024)、北京(1.4625)、江苏(1.4417)、天津(1.0893)及浙江(1.0394);东北部地区2个,即吉林(1.1162)和辽宁(1.0093);中部、西部地区都仅有一个省份的β值超过1,分别为安徽(1.023)、重庆(1.5639)。装备制造业β值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科技水平较强的发达地区与沿海经济强省,例如北京、上海、重庆等,以及国家产业扶持政策明显倾斜的地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欠发达地区β值相对较低,产业没有形成较高的集聚度(如表2所示)。具有较高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的省份与其他省份具有较明显的差异,这也印证了我国政府干预东部、东北部地区产业发展,并给予大量扶持政策与保护壁垒的遗留痕迹。
表2 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地区产业集中度测算结果
3.纵向比较
对我国装备制造业集中度的纵向测度主要是采用空间基尼系数来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的十余年变化趋势。通过对2001年至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有关数据的整理与计算来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可知,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纵向变化历程可分三个阶段,在2000-2001年间,我国装备制造业集聚度呈平缓爬升特点,说明产业集中度较平稳变化;2002-2007年间,集聚度开始出现快速增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2.8%,说明产业集中度水平有了增强趋势;2008-2011年间,集聚度虽然也在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甚至在2011年出现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0.27%,说明产业集中度出现减弱趋势。总的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度在2000至2007年间较高,企业有明显的聚集现象,说明由于这段时期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各种经济要素不断汇聚,提高了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效率,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出现这种结果可能是因为在进入21世纪初期,我国为融入世界经济而逐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与动力,产业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都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自2008年伊始,我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下降,说明这个产业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发展优势弱化,其造成原因可能是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装备制造业众多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只有那些资本雄厚或有先进技术保身的大企业仍留在市场中,造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明显下降,地方化程度不高造成市场分散而导致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速度减缓,但是在国家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的的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下,推动了我国外贸稳步复苏,从而推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在2010的产业集中度达到历史最高(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装备制造业集中度变化趋势
4.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集中度指标的三种算法分别从产业角度、区域角度、历年变化三个方面实证测度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目前的情况。通过市场集中度指标得出我国装备制造业无论是整体还是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普遍都不高,市场类型属于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产业内大企业发展优势不明显。通过区位熵指标得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发展不均衡,集中度较高的地区普遍集中在科技水平较强的发达地区或经济强省,以及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倾斜的东北工业基地。通过空间基尼系数指标得出十余年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度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张红、王悦.基于CR指标集成的中国房地产产业集中度测算与比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630
[2]刘佳、李宏林、张舒.中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理论和实证――基于产业集中度的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2):17-19
[3]胡静寅.市场结构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42-46
篇8
随着全球装备制造业市场的不断发展,提升整体的外贸发展能力成为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外贸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实施更为有效的外贸发展。但是,从一带一路背景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外贸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诸如缺乏整体的有效规划、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对市场拓展的能力不足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外贸的发展,甚至影响了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贸发展能力。
2.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整体的有效规划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其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外贸发展规划以进一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对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带来的契机把握不足,没有将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其发展游离在一带一路战略之外。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的产业政策还不到位,现有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政策没有将一带一路融入其中,使得很多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依旧采取传统的模式,没有在思想和行动上充分迎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因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外贸发展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
2.2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装备制造业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成为竞争力得以提升的源泉。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全球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竞争,而目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并没有在此背景下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都处于全球装备制造业的低端环节,各项核心技术还是以进口为主,缺乏自主知识品牌,这与知识产权保护缺失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使得企业没有积极性和动力进行自主技术研发和创新。大部分装备制造业企业还是以引进相关技术为主,由于其规模较小、盈利能力有限,因此难以进行全面的自主创新和研发。
2.3 对市场拓展的能力不足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进行强有力的市场拓展是装备制造业实现外贸发展的首要途径。当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在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同时还没有充分借助于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其在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传统的市场拓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一带一路发展建设的需要。总体来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在市场营销、发展战略、内部管理、产业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其外贸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长期下去将会降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外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整体的发展规划
装备制造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贸发展必须要首先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对其传统的产业布局进行重新规划,充分借助于比较优势的原则,在沿线各地区发展装备制造业,使其能够节约发展成本,提升盈利能力,更好地借助一带一路契机发展对外贸易。同时,政府部门要充分借助其行政职能,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贸发展制定详细的计划,并给予其充分的政策保障,使其在发展外贸的过程中能够有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保障,以逐步增强其外贸发展能力。
3.2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装备制造业目前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外贸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各项措施来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通过对核心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形式对核心技术进行有效的研发,形成自主知识品牌,以打破核心技术的垄断。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强化对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保护力度,提升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使其可以充分借助于自主研发的能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更好地外贸发展战略。
3.3 加强市场拓展能力
强化装备制造业在外贸发展过程中的市场拓展能力,首先要充分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做好行业发展的宣传工作,通过政府和民间组织等形式强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参与到国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以拓展其市场范围,增强其外贸发展的空间。其次,要鼓励装备制造业通过引进专业化的人才、完善市场营销策略、强化内部管理制度等相关措施奠定其市场拓展的基础。最后,要促使一带一路沿线各政府之间的合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外贸发展提供便捷的外贸发展通道,打破外贸发展壁垒,为其外贸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
总结
增强外贸发展能力是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了重要要求。从其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本文认为应该从完善整体的发展规划、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市场拓展能力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贸发展能力,以此实现我国工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篇9
一、 引言
根据巴克莱银行的统计,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为热能69%,水能22%,核能1%,其他清洁能源7%。但是在热能发电中煤炭占到了70%,与欧美国家“石油为主,煤炭、天然气为辅,水电、核能为补充”的能源结构有着较大差异。这种失衡的结构也导致了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寻找和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未来的发展方向。巴克莱银行预计,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我国能源消费的35%,其中风能和太阳能约占15%。风能相较其他新能源而言,具有技术成熟、发电成本较低的巨大优势,欧美国家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风力发电产业链,最适合大规模商业化开发,也是我国发展清洁的新能源首选。
二、中国风机制造业市场结构分析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2013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风机制造业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行业排名第一的金风科技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3.3%,第二名联合动力的市场占有率则只有9.2%,第三名明阳风电的市场占有率为8%。
2006年时,我国风机主要的制造商只有金风科技,大部分市场份额被Vestas、GE和Gamesa等外资企业占据,这也说明我国本土风机制造业当时实力较弱,无法与拥有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抗拒。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风机制造业之中,外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也开始逐渐下降。在这一进程之中,金风科技一直保持着行业龙头的地位,其市场占有率只有08、09、10年被华锐风电超越居于第二位。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公布的数据,2006年至2013年行业的CR4指数分别为0.8541、0.7381、0.6703、0.655、0.599、0.532、0.47;CR8指数分别为0.9248、0.8698、0.8315、0.81、0.82、0.771、0.738、0.657。
根据CR4与CR8的历史走势可以看出我国风机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是逐渐下降的,根据贝恩的产业结构与类型划分,我国风机制造业从06年的寡占I型逐步发展到13年的寡占IV型。根据植草益的产业结构与类型划分,我国风机制造业从06年的极高寡占型逐步发展到13年的高中寡占型。总的来说,我国风机制造业的竞争程度在逐渐加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三、中国风机制造业市场行为分析
(一)风机制造业融资行为分析
由于风机制造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因此大部分制造商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较小,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一部分是长期经营所累积下来的利润,另一部分则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资金力量相对薄弱,风机制造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解决好自身的资金问题。在实际的经营发展中,一些发展良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商业信用获得运营资本;但是总体而言,对于大多数的风机制造企业来说,它们均面临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它们的融资行为受国家当前的金融环境和政策的影响较大。同时风机制造业又是一个资金壁垒较高的行业,若能筹措到充足的资金则会面对较好的发展机会,否则,极易被较高的资金壁垒排斥在外。因此风机制造企业要想加快自身的发展,保障自身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市场地位就需要解决好企业资金问题。
(二)风机制造业定价行为
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寡头垄断企业如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对内外资企业都保持着巨大优势,既对价格定位进行主导支配,其他企业都依据龙头企业的定价来制定自己的价格;还对风机市场的市场情况和价格情况变化最为关注,根据德意志银行的统计,风机市场的平均价格的调整往往落后于金风科技的价格调整。
(三)风机制造业整合并购行为
从2005年到2013年,活跃在市场上的风机制造企业数量从40家增加到了100家左右。但是根据专业机构的评估,风机制造可以产生规模效应的边界点在50万KW/年以上,年度装机规模需求需要达到1000~1500万KW/年,也就是说,实际上市场上只需要20~25家有效率的风机制造企业就可以满足风机市场的需求。但是目前尚未有任何一家风机制造企业的装机容量能够达到产生规模效应的边界点之上。因此我国风机制造市场中尚未出现大规模的并购行为。随着各家制造商产能的逐步提升,可以预见未来将发生频繁的并购行为。
四、中国风机制造业市场绩效分析
(一)利润水平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对风机制造业的利润率研究主要采用的数据是风机制造业内主要上市公司的利润率作为指标。虽然上市公司的利润率并不能代表整个产业的利润率水平,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国内整机市场份额前列的公司,所以可以认为其仍然代表了整个行业市场绩效的变化过程。
这里选取了金风科技、湘电股份、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华仪电气和华锐风电六家上市公司来考察风机制造商的利润情况。行业平均利润率是根据这六家上市公司的风机制造业务的毛利率计算得出的。2007至2013年,风机行业平均利润率分别为18.36%、17.17%、19.99%、17.94%、13.89%、9.37%、14.76%。
(二)技术进步水平
2005年,我国风电场新安装的MW级风电机组仅占当年新增装机容量的21.5%。随着国内风机制造企业MW级风电机组产量的增加,2007年MW级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占到当年新增装机容量的51%,2008年占到72.8%,2009年占到86.8%。MW级风电机组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风电市场的主流产品。
与此同时,受国际风电发展大型化趋势的驱使,我国大型风电企业也开始进入风电装备大型化的竞争,2009年以来,我国在多MW级风电机组研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如金风科技研制的2.5MW和3MW的风电机组、华锐风电研制的3MW、5MW海上风电机组、湘电股份和保定天威研制出的3MW风电机组。
(三)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从第二章的内容看,我国风机制造业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传统的SCP框架假设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最能刻画市场结构的指标当属产业集中度,而最能代表市场绩效的指标当属行业平均利润率,假设我国风机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符合SCP的传统框架,以行业平均毛利率SPR为因变量,产业集中度CR4为自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上述模型得到的估计值为-0.009182,T统计量为-0.116,P值为0.9119;的估计值为0.273098,T统计量为2.155,P值为0.0838。
根据P值来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产业集中度与我国风机制造业利润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风机制造市场的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的影响较为明显。随着近几年我国风机制造业产业集中度的下降,风机制造业的利润水平也随之降低。对于风机制造企业来说,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就必须努力扩大自己所占的市场份额。
从这一结果来看,我国风机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行业平均利润率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提高。这一结果也说明了我国风机制造业符合传统的SCP框架。
五、政策建议
(一)制定成熟的市场准入制度
我国风机制造市场目前还属于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从第四章的实证分析来看,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越多所获得的利润水平就越高。这将导致盲目进入产业抢占市场份额的行为。为了防止这些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小企业进入市场,政府应该根据技术、产能等条件制定最低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风机制造业产能盲目扩张。同时积极引导企业之间的并购整合,鼓励优势企业做强做大,培育具有达到行业规模效应边界的大企业。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从之前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我国风机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并且产品的质量也不能与外国公司相提并论。为了提高我国风机自主创新和技术水平,尽快赶上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国家鼓励风机制造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风机制造企业在吸收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要通过对国外先进产品的研究与模仿加强自身研发团队的培养。同时,为了提高国内风机的质量,还需要建立严格的风电机组并网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检测程序。
(三)加强产学研联盟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对产学研资源平台的利用率不高,不能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风机制造技术的创新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发展,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为风机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风机制造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成产学研联盟,不仅能够提高风机制造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也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平台。(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琦、许移庆.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若干问题初探[J]. 上海电力,2007(2)
[2]王冬梅.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 生态经济,2009(4)
[3]汪宁渤. 风电发展瓶颈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 中国能源,2012(3)
[4]尹明、葛旭波、王成山等. 中国风电大规模开发相关问题探讨[J]. 中国电力,2010(3)
篇10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而对整个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测量指标的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高低,不仅反映了行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势力状况,而且对市场行为、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探讨很多。Dallas在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时建议应该提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且认为中国应借助传统产业,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促进经济发展。Pryor(2001)对美国产业集中度变化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对可能导致美国产业集中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并对美国一些重要行业产业集中度变化的方向进行了预侧[1]。但就浙江高技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的研究来看,国内从量化角度研究市场集中度的文献尚不多见。马建堂(1993)的研究,他通过计算中国39个主要工业行业前4位和前8位企业的集中度和集中度系数,并选取市场机制作用较为明显的消费品行业进行研究[2]。魏后凯(2002)从产业集中度理论角度对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利用521个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对产业集中度与利润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中国绝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中度都非常低,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分散[3]。徐康宁、韩剑(2006)通过建立相关的模型测算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和空间布局的变化,发现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集中度和空间集中度不仅很低,而且自2001年以来还在不断降低[4]。
总的来说,国内对高技术制造业集中度的研究鲜有涉足,而在研究手段上,定性分析的多,定量分析的少;研究方法上,应用规范分析的多,采用实证研究的少。鉴于以上研究的不足,本文在在Sleuwaegen 和Dehandschulter(1986)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修改了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计算方法,并依据行业层面的数据,对浙江高技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进行度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结构判断标准进行计算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了促进浙江高技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向最优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
二、测算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测算方法
市场集中度也叫产业集中度,是衡量特定产业或行业中,卖方或买方相对规模和市场结构的指标。由于市场是由买方和卖方组成的,所以产业集中度也可以分为买方集中度和卖方集中度,卖方集中度是指卖方企业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上所占市场份额的高低,它反映该产业市场上的规模结构及生产的集中状况;买方集中度是指买方在特定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反映消费者对产业市场的垄断程度。由于消费者人数众多,不易统计,而且不同消费者间的购买规模差异较小,买方集中的现象之出现在某些特殊的行业,因此在讨论产业集中度时,多以对卖方集中度的讨论为主。测度产业集中度的方法有如、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熵指数等,其中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schman Index,以下简称H指数)是最有效的衡量指标。
H指数最初是由A.Hirschman提出,后来经哥伦比亚大学O.Herfin-
dahl修正用于测度美国钢铁产业的市场结构。计算公式为:
H指数是指某特定产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其中,X代表产业的市场总规模,代表第i位企业的规模,代表第i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T代表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数[5]。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某个特定产业的H,必须收集到该产业中所有企业的有关市场份额信息。而中国并没有企业员工人数分布的详细统计数据,因此在计算H指数时,无法沿用上述公式。因此本文通过另外的方法对该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以计算出H指数。
根据斯路威根和德汉兹查特(Sleuwaegen and Dehandschulter,1986)的研究显示,卖方集中比率和H指数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数学关系,运用两者的关系可以得出H指数的估算方法。
n卖方集中比率是指产业内最大的n个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即:
根据斯路威根和德汉兹查特(Sleuwaegen and Dehandschulter,1986)的研究,对于一个给定的n企业集中比率来说,赫芬达尔指数必然会位于:
和之间。
这样,当时:
它的值随着的平方增大而上升[6]。
根据浙江的实际情况,考虑各市各地区差异。对于某特定的行业,浙江的的产量(或资产总额、产值、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利润等)为X,浙江全省划分为r个地区,每个地区的对应值为,该行业全省的总企业数为T,每个地区的企业数,其中:
那么第i个地区规模最大的企业的对应值可以与下式等值:
所以该行业的卖方集中率为:
那么:
我们可以对取平均,把这值近似的看作是H的值。则有:
如果只有一个企业供应整个市场,则H=1。如果所有N个企业规模相同,则H=1/t,当相同规模的企业数目趋于无穷时,H的下限为0。H值越大,则表明产业集中度越高。H指数包含了所有企业的规模信息,能够反映出行业集中度所无法反映的集中度的差别。例如,我们假设有两个市场,一个由6个企业组成,另一个由9个企业促成,这两个市场规模最大的前四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相同的,这样当我们用4个最大企业规模计算的行业集中度来衡量两个市场的集中度时,就会发现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而如果使用H指数却可以反映这两个市场集中程度的差别。另外,由于“平方和”计算的“放大性”,H指数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变化放映特别敏感,因此H指数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中企业之间规模的差距大小。
(二)数据说明
依据《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及办法》(2000)确定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密集度、R&D密集度和科技人员占全部职工比例的相关标准,结合统计部门使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一般认为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C27) 、专用设备制造业(C36)、交通运输制造业(C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3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C40)和仪器仪表及文化设备制造业(C41)四个行业。本文样本数据源于历年《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研究时段确定为2001-2010年10年。根据产业集中度H指数的计算公式,我们从《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搜集了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并进行了整理。本文通过年鉴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工业总产值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了测算。
三、估算结果分析与比较
根据上述的赫芬达尔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的浙江省6个高技术制造业10年内的H指数(2001-2010年)见表1。
图1 浙江省2001-2010年高技术制造业H指数分布图
在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2001-2010年的H指数中,医药制造业的赫芬达尔指数最高,在统计的10个研究年份中,该类高技术制造业的H指数一直雄居榜首,且遥遥领先。其次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这三个行业成为高技术制造业市场集中的“领头雁”,其数据大大高于其他行业,说明他们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且医药制造业的集中程度相比之下异常突出。而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赫芬达尔指数较低,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最低,不到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的十分之一。
从不同高技术制造业赫芬达尔指数变化来分析,2001-20106年这10年间,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的这6个行业的H指数几乎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只有2005年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三个行业比2004年的高,但上升的幅度也不大。2001-2010年之间,医药制造业下降了53.9%,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了76.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了73.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下降了76.1%,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下降了73.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下降了76.6%,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导致这些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影响。为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发展高技术制造业的力度,浙江省也不例外,各项政策制度都激励着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各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企业数目急剧增加。而我们知道企业数量的多少对产业集中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个规模相等的市场中,赫芬达尔指数等于企业数的倒数,即H=1/N。因此,若在市场容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进入某一行业企业数的增加,产业集中度将会不断下降。另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也是导致高技术制造业赫芬达尔指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技术进步一直是导致市场集中度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近年来,作为最重要技术进步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乎对所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变化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采购、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迅速提高,成本也大幅降低,企业进入某一行业的壁垒降低,同时小企业获得信息的成本也大大降低,因而行业竞争性就不断增强,使得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
考虑到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赫芬达尔指数的整体变动趋势,6个高技术制造业的H指数的平均值、中位数和年变化率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2001-2010年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H指数的平均值和中位数整体上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2001年的赫芬达尔指数近乎是2010年的两倍。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平均值的年变化率也是负值,更说明了在这段时期内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各企业的竞争程度加剧。
从表1和表2可知,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总体和各行业的赫芬达尔指数都很小。根据国际通用的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以H指数为依据进行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即将各类产品的市场结构分为6种类型,高位寡头垄断Ⅰ型(H≥3000)、高位寡头垄断Ⅱ型(1800≤H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高技术制造业是竞争十分激烈的产业,本文通过修正后的赫芬达尔指数的计算方法对浙江省6个高技术制造业产业2001-2010年的产业集中度进行了测算。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时段内,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总体保持下降趋势,高技术制造业具体包括的6个行业也分别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目前浙江省内几乎所有的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都非常低,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分散。
造成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由于近年来浙江省经济多年来持续快速发展,需求旺盛,许多行业都表现出较高的利润率,诱使许多企业纷纷涌入,重复投资生产,产生了过度竞争。另外,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资本市场不健全提高了退出壁垒,同时企业不容易通过资本市场为其兼并实现规模经济提供足够资金,在企业退出时,也无法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资本迅速变现,而必须花费大量交易成本,这些都造成了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然而高度分散的原子型市场结构不仅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的损失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而且会对消费者福利产生负面影响。而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容易产生垄断,垄断将造成社会福利净损失,带来各种弊端。韩国“二战”以后,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能力,曾把扶持大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美、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由于产业集中程度较高,产业组织政策一般以反垄断为主要目标。因此,在高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集中度低下,没有占绝对优势的主导企业,且在位企业又缺乏足够市场力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将是一个有效竞争下的适度集中的高技术制造业市场结构。
从政策取向来看,产业组织政策可分为两类:一是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的竞争促进政策,它着眼于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另一类是鼓励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合理化政策,着眼于限制过度竞争。对于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规模小、分散化、产业集中度低是其主要问题。因此为建立一个适度集中的市场组织结构,促进和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我们要积极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成立和有效管理高技术制造业行业协会,让行业协会真实反映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最新呼声、要求和建议,为决策部门做参谋,同时行业协会应该为产业、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最新的政策、信息和资讯服务,另外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内各企业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引导和促进产业内的并购联合体,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重点产业
要不断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和主要中心城市的集聚,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鼓励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形成品牌优势
政府要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投资管理,加强对高技术开发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对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在金融税收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业集中度。
(四)发挥政府政策性进入壁垒的作用
通过实行统一的政策,提高进入壁垒,限制规模小的企业盲目进高技术制造业。此外政府还可以适当措施来降低退出壁垒,使规模小、技术能力低、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能够顺利退出市场,从而提高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
(五)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反对垄断防止经济力量过分集中
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所面临的结构调整、提高市场集中度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浙江省以高技术带动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提高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集中度的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垄断现象的出现,因此必须要加快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反对垄断,以此真正达到高技术制造业适中产业集中度的目标。
所以,积极培育高技术制造业中的主导企业,促进市场有效竞争,提高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达到适中市场集中度,才能使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更好发展,带动整个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Frederic l.Pryor,New Trends in US.Industrial Concentration.Reviews of Industrial Crqanixation,Vol.8,No.2,2001,pp.301-326.
[2]马建堂.中国行业集中度与行为绩效[J].管理世界,1993(1).
[3]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2(1).
篇11
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发达国家行列,其竞争力提升模式各有特点。美国采用的是“研发生产-出口-进口”的产业式生命周期理论模式;日本实行“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燕行形态理论模式来进行发展;韩国是通过出口导向战略来提升自己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德国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当中一直稳步前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竞争环境。对这几个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经验的借鉴,有利于畅通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途径。
一、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状况
(一)二次飞跃的美国
美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强国,但在上个世纪装备制造业曾经走了下坡路,通过自身的调整后,最终摆脱衰败,重又迎来复兴。美国在装备制造业上的复兴,主要得益于科技创新。技术的先进性是美国90年代装备制造业获胜的关键武器,由先进的技术占领世界市场,依靠市场和用户需求作为导向,快速开发新产品,以高质量产品投入市场,在全球经济中求生存、谋发展,最终占领市场,使装备制造业产品遍布全球。美国装备制造业重振是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实现的,这当中政府在税收、教育、就业培训方面提供了大量投入。经济结构调整、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技术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中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则是通过改造和结构性调整,实行集中生产、分工细化、提高生产率、不断推出新产品等措施,带动了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二)后来居上的日本
日本的装备制造业是从不发达到发达,经历了一个赶超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日本通过进口发达国家的产品,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的。日本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是“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燕行形态理论模式演进。日本在进口的同时,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通过对进口产品的不断模仿,积累经验,同引进的技术一起,形成完备的生产经验。在具备自行生产能力之后,日本便开始大量生产相应的产品,不再依靠国外进口。由于日本劳动力较发达,制造成本低廉,因此生产出的产品价格更低,国产化替代进口满足了国内市场的大量需求的同时也打开了国际市场,推动了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三)捷径赶超的韩国
韩国从建国至今,短短不到70年的时间,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空前,这其中政府以及财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韩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对行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因此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装备制造业的生产一直在发生变化,主导产业随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及时的进行相应调整。90年代开始,政府对装备制造业内部进行结构升级,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在这方面主要就有政府采取直接手段对于大型企业集团作出支持,设置专门的机构来对新型技术作出相应的引进以及实际应用,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微观作用,并通过法律、财政等手段确保计划顺利执行。
韩国对于技术的作用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并且在升级装备制造业方面将科技进步当做其中坚力量。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也不断加强对自主科研的投入力度,重视教育与人才的培养,建立了众多的科研机构。1951年到1987年的36年间,韩国在教育投资上的政府预算比例从2.5%提高到了22%。教育之外,政府还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尽管政府对技术的引进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但是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政府始终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只是通过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来间接的参与管理,从不直接对企业管理进行直接干预。由于政府随时对装备制造业进行监测,有效地保障了整个行业朝着计划的方向发展。
(四)稳步前进的德国
德国在装备制造业上面的技术水平较高,可谓技艺精良,它的发展注重以人为本,产品在制造过程当中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制造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尤其注重中小企业之间的全面合作。20世纪80年代,德国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公司经营方面不够成熟以及企业过度重视技术发展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德国装备制造业方面不但没有出现起色,反而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一直停滞不前。面对这一困境,德国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德国政府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将重点转移到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当中,并积极开展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对话。同时,政府出台明确的方案,确定制造业的重点研究方向。财政方面,政府对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没有足够资金进行自主研发的中小型企业给予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
二、对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启示
(一)技术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动力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式,技术上不断创新可以说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动力,也是根本保证。一是具有创新观念。政府方面,应该明确政府的责任范围、行为边界,培育宣传创新理念,动员全民培养创新思维。企业方面,则应注重员工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数量,增强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的创造力。二是形成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形成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纵观装备制造业的成功经验,没有一个成功不是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的。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根本动力还是需要自我创新,只有以自我创新为发展动力,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自我创新需要通过资源的整合形成完备的创新体系。创新资源的整合包括多方面,人力资源、实物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制度政策资源都包括其中。三是扩建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所谓科技以人为本,科技要创新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思维的创新。许多区域装备制造业之所以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还是由于没有足够的高技术人才。区域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只有在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优化科技人才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完成。
(二)产业政策支持是提升竞争力的环境保障
1.产业政策支持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开放、竞争、统一、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才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使企业形成自身竞争优势。因此,政府要从政策上支持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统一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金融与保险市场,这样就能够确保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并且支持建立和健全社会的信用体系,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
2.政策配合完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装备制造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它的发展依赖于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而装备制造业的资金支持如果仅仅来源于政府,不但会增加政府负担,也增大了企业不能及时融到资金的风险。产业金融包括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开发银行等,是直接融资同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式的并存,银行同企业并存。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应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同时予以监督。
(三)培育大企业集团是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投入
篇12
功能集群的内涵及其发展必要性
(一)功能集群的内涵
在世界经济日益服务化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集群已成为产业集群演化的一种重要类型,而功能集群的发展对促进制造业集群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集群,功能集群是指具有专业服务功能的企业为获得分工利益而采取的一种空间集聚组织形式和发展载体。产业链网的延伸与不断融合是功能业集群良性发展的基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孙华平,2011)。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科学技术一般是通过生产的持续投入而实现的。现代服务业如市场研究、R&D等作为货物制造或其他服务生产的投入而发挥着价值增值的功能。不过,由于服务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至今国际上对服务业内涵还没有权威的意见。Howells和Green(1986)认为现代服务业包括银行、保险和商业服务业如市场调研和广告业,及知识密集型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Karunaratne(1986)认为服务集群影响分工和交易网络的扩展范围,尤其是功能集群里的新兴服务业,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与金融等行业。
(二)功能集群发展的必要性
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互动发展,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需要。刘志彪等(2007)分析了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并从服务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对策。裴长洪等(2008)分析了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的经验,认为生产业集群可以降低外生交易成本,并带来交易技术和交易模式的革新。夏杰长等(2007;2010)指出,知识、技术密集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推动制造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
功能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模型
基于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系统。以生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是制度密集型产业(Clague,1996),生产业通过细化分工并降低交易成本与其他经济部门建立广泛联系,是促进区域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服务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更多地体现在中间需求上。本文将功能作为中间投入放入企业生产函数,借鉴D-S模型多样化思路,并假设中间投入品能增加产品差异化程度从而增加消费者福利。假设代表性消费者的跨期偏好是:
(1)
其中,θ是贴现率,而C(τ)是时间τ的消费指数,表征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假设连续的产品空间,其偏好为k∈[ 0,∞ )。在时点t,消费者可以买到之前研制的全部产品n(t),产品集记为[0,n(t)],其中n表示可获得产品种类的数量。消费指数C(τ)表示为:
(2)
其中x(p)为消费者关于p的消费。可以算出每种产品的替代弹性是:。
设消费者的支出是E,且对每种产品的购买数量是:,其中p(k)是此种产品的价格。
根据前述假设,由于企业间的竞争,导致均衡价格等于最小可能的单位生产成本,故有:
(3)
根据Shephard引理,生产所需消费最终产品的企业引致需求是:
(4)
最终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
由上两式可知在一个对称均衡中,所有的投入都将是一致的价格,这意味着:,即生产给定规模的一类差异化产品需要相同数量的要素,因此不管差异产品集的构成有何差异,均可用X=nx来测度最终产品所使用的要素。故全要素生产率可表示成:
(5)
又因:0
功能集群促进制造业集群升级的案例分析
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角度看,以专业市场为载体的大规模需求催生了区域制造业集群的持续发展。陆立军(2008)认为义乌模式之核心在于以特点鲜明的专业市场群为龙头,以制造业集群为坚实产业基础,以二者的有效互动为坚强保障,通过专业化市场集群的形成、转型及标准的制定促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及持续升级。总体来看,功能集群促进制造业集群升级的机制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成本节约效应
首先是生产成本的节约:制造业升级需要大量知识投入以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现代服务业通过知识投入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中间投入中服务投入的增加,使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出现融合。同时,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因为越来越多的中间服务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因而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其次是交易成本的节约,例如以功能为支撑的丰田汽车城做到了“零库存”(JIT),从而大大降低其物流成本,并提高了丰田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二)价格发现效应
市场机制是一个价格发现机制,专业市场是我国农村市场化的助推器。以浙江义乌为例,专业市场为小微企业各类相关产品低成本进入渠道提供了一条通路,更多企业选择进入制造业集群,并导致集群规模不断扩张。20世纪80年代初,义乌小商品市场刚刚启动时,基本上没有本地的配套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得益于作为共享式交易平台的专业市场,随着制造业集群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持续升级,义乌专业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发展为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品等在内的综合性专业市场群,成为世界小商品的集散地和小商品定价的“风向标”。专业市场已经演化成具有商品展示、物流采购及国际商贸中心等多样化服务功能的服务集群,并通过自身的逐步转型消解制造业集群发展中的功能锁定,成为促其动态升级的核心要素。
(三)信息与技术外溢效应
西方学者指出,现代服务业主要指以信息加工和处理为主要任务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会计等,也称为信息密集服务业。专业市场有助于促进产业集聚和技术升级,如高效的物流服务可以在生产与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将空间和时间上分割的市场联结起来,有效扩展市场规模。再如各种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优化了资源配置,更促进了交易活动的开展。生产业同样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如研发设计服务业通过提升制造业工艺流程和技术水平,提高制造业的运营效率等。
(四)专业化和国际化渠道效应
作为经济系统的粘合剂,服务业是促进其他产业增长的过程产业,便于经济交易和流通。浙江义乌并无多少优势明显的经济资源,但依靠专业市场群这一服务集群的渠道优势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样地,浙江余姚本地也不产塑料,但却是名符其实的“塑料王国”,这都源于本地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塑料专业市场群。从产业的市场结构看,现代服务业支持下的制造业产品供给多是个性化生产,差异化程度强,产业竞争呈现出垄断竞争特征。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集群更加注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我国发展功能集群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思考
无论是欧美还日韩,其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一就是服务业的大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片面重视工业化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从战略角度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采取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化在农地上,从而导致城镇化进程滞缓。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专业市场群与制造业集群联动发展的“义乌模式”的核心在于对专业市场的培育及动态管理。而专业市场群的发展作为一种功能集群,是农民创业家群体在各种资源约束下的一种制度创新。目前,我国专业市场分布之广,数量之多为人类历史上所仅有(刘奕、夏杰长,2010)。全国各地的“义乌小商品城”发展迅速,如号称“江北义乌”的山东临沂一地拥有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就达150多处,年交易额超过1100亿元,临沂约一半人口的就业与各类商贸专业市场有关。但总体上看,我国功能集群多是以专业市场的形式出现,仍然局限在传统的信息沟通和集市交易等功能上,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等手段刚刚兴起。而且,专业市场空间布局不均衡,存在着结构失衡及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入全球价值链并不一定能自动实现制造业集群升级,甚至可能带来集群的低端锁定。以功能集群与制造业集群的协同集聚与融合为契机,通过不断在功能集群中加入高级要素策动制造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一条可行路径。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基于我国多数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应更加重视研发设计、智慧物流及市场、会展服务等集群与制造业集群的互动,推动集群中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与永续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
2.Howells, Green. Loc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UK services [J]. Progress in Planning, 1986 (2)
3.Karunaratne,N.D.,Analytics of Information and Empirics of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J]. Information Society,1986(4)
4.郑吉昌.基于服务经济的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
5.刘志彪等.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6.裴长洪,彭磊.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刘春香.我国主要IT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理论探讨,2010(4)
篇13
1 链环回路模型
链环回路模型也可称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模型。这一技术创新模型否定了科学和创新之间的简单线性关系。该模型要求以创新为中心链,并由一系列的主反馈和反馈环等为标志的反馈回路为基线,并通过研究和发明设计过程的相互作用,将发明设计—知识—研究—设计或设计—知识—设计等多种回路的多次反馈过程进行综合集成。使得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从技术、研究开发、工程建设和制造到市场的循序渐进过程,而是一个战略集成的并行过程。在此模型中,研究开发、原型研制、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只是一个逻辑上的技术创新链条,并要求这些要素并行协调发展。
2 装备制造业链环回路模型的构建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我国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对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起着很大的作用。那么,如何通过整合社会力量的创新源,调动各创新主体的参与性,通过价值链实现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循环经济的统一,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问题。以下基于链环回路模型的理论框架,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看成以下主要路径:
(1)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链,在下图中由字母C代表。价值链理论认为创新源于市场需求。因此,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链条的出发点——潜在市场(包括了现有和未来的技术需求以及政府基于宏观调控和产业协调的计划等),并在潜在市场的推动下,装备制造业发展也得到所需的技术、发明与设计。同时,技术扩散和市场营销理论都强调,技术或创新产品的传播始于早期的采用者。然后通过早期采用者的示范效应,使技术或创新产品富有效率地扩散出去。对于装备制造业技术的传播则更需要关键采用者的示范效应。如果技术在示范环节中被证明难以推广,则在知识和研究系统的重新审视下应进行再设计与生产。因此,该链条的第3、第4链环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示范项目实施”和“重新设计与生产”。
(2)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反馈环路,在下图中由字母f和F代表。其中,F为特别重要的反馈。从整个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链来看,在第1条路径(C)中,每一个正向的回路都伴随着反向的反馈回路,而每一次反馈都是对装备制造业技术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不断审视。当装备制造业技术成为商品并投入市场后,市场的检验将是最重要的反馈,它将为下一个链环的市场需求做出判断。
(3)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链与研究活动的联系,在下图中体现为K—U,1—5的知识传递过程。根据链环—回路模型,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源的选择基于社会的知识总存量。当某个国家或某个组织的知识存量无法满足创新需求时,可以向外部知识库求助,然后根据外部知识库的丰度或成本高低决定是否进行装备制造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因此,本研究对链环回路模型的第3个环路进行改进和细化,提出了创新链与研究活动联系的5种可能路径。
(4)实践中发明或技术改进活动与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科研活动的联系,在下图中由字母D代表。发明或技术改进往往是研究与开发之间的纽带,特别是对于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而言,基于实践的技术改进和民间发明若能被采纳,不仅可为科研活动提供资料,更能反映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且更易产生示范效应和推广成效。因此,应充分发挥民间科技能人的力量,形成发明与设计活动与研究活动的有效联系。
(5)装备制造业产品与研究活动的直接联系,在下图中由字母I和S代表。装备制造业产品与研发活动的直接联系,能使研发的成果直接进入示范和推广,减少前期环节,缩短停留于研究开发阶段和前期工作的时间,增强满足技术市场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3 链环回路模型下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策略
第一,强化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技术系统以实现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整合。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合乎社会发展目标的技术创新价值和行为模式,是和谐社会构建的趋势。根据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技术系统(主要体现为第3、第4、第5路径)的完善能有效地引导和约束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在制度层面的某些功能,强化价值关怀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制度约束作用,从而有效地整合社会整体利益,实现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融合。
第二,发挥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示范项目对技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链接作用。装备制造业技术扩散的效应与技术采纳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否成功,更是其价值体系实现的直接判断标准。因此,“示范项目”是连接技术系统与管理系统之间重要的价值活动。
第三,强化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以提高产业附加值。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的第1条路径以及其反馈回路中,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创造高附加值,提升价值链,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其中,政策导向作用和政策服务系统的完善尤其重要。管理系统应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健全生态建设的法律体系,通过各种奖励措施、补助和辅导机制、商品化的补助计划、运营模式的设计等方式,增加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高附加价值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影响力,从产业的层次上带领其跨越技术转移与市场转移的鸿沟。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肩负着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平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4 结 论
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又满足企业获利的需求,且使得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统一,并实现各方经济效益。因此,建立链环回路模型研究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俊红,王学军,李子静.山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9).
[2]张青山,徐伟.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8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