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篇1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篇2

一、改进政治课考试方式是适应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习效果的检测是统一的。教学改革必然引起学习评价与考试方式的转变,反过来也会促进教学发展。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通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知识的过程,考试正是对这种建构效果的一种测量。因此,考试方式必须与新的教学要求相一致。

1.政治课传统考试方式的特点与弊端

由于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教材而展开的。教师教的是教材,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只是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而考试所测量的也是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因此,这种考试显著的特点就是记忆考核。谁的记忆好,谁就能得到高的考试分数,考试结果与学习效果显然不能统一起来。在考试题目设计上,反映出的特点就是考核的知识点少,题型单一且较为固定;在考试测量目标上,则是以教材知识的掌握为主,对思考和概括及知识迁移的要求不高;在考试题型搭配上,记忆性的题目多,而发挥性的题目少。接受性的学习模式与记忆性的考试方式,使得教学变成了一种空洞的说教,内容缺乏联系,知识缺乏迁移,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学习上的惰性。学生学习中缺乏思考,知识掌握层次较低,运用和评价能力难以形成。由于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许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就变成了应付考试,因此,教学与学习效果都难以保证。

2.素质教育呼唤新的学习评价与考试方式

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由知识接受向能力培养的转变,是近年来政治课改革的基本取向。这也从根本上使得考试测量的目标,从单一的掌握教材知识向着掌握知识与形成运用能力相统一转变。在教学策略上,由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向着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不再限于课堂与教材,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及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更加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对社会生活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并形成自己正确的观点和看法,能够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这种学习上的要求远远超出了教材和课堂自身,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变化相适应,在考试方式上也从单纯的记忆考核向着运用能力方面转化。第一,考核与测量的方式更加开放灵活。例如,在考试形式上,有了开卷考试、政治论文、调查报告等。在题型方面增加了选择题、判断题、辨析与应用题、材料分析题、社会与生活现象评价等更加多样化的形式。第二,考核的知识点与知识面大为增加。由于多种考试题型的采用,一份试题的知识点一般由原来的30到40个,增加到现在的60到70个,甚至更多,难易程度也有了层次上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与涉猎更多的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更加了解社会生活,有着更为成熟的社会认知。第三,测量评价标准的变化。原来的评价标准过于机械、死板,限于固定的结论与思维方式,答题的局限性很大。新的评价标准是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的统一。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教材与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形成迁移,能够分析、认识、解决有关的社会问题,显然这种要求要比原来高得多。

二、改进政治课考试方式的校本策略

对于改进政治课考试方式,提高政治课的命题质量,我们的策略是,首先把握好政治课的常用考试题型;其次做好试卷命题中的题型搭配。

1.把握好政治课常用考试题型

不同的考试要求,在题型选择与题型搭配上是不同的。依据题型的不同测量方向,我们将题型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别。第一,对基本知识点测量的类别。基本知识点构成一门课程学习的基础,其掌握情况如何关系着应用能力的形成,在课程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在一张试卷中这部分题目的比重是比较大的,一般占总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由于基本知识点分布广,测量方式灵活,因此,这种题型能够较好地测量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中常见的基本知识点有人物、数据、时间、结论、观点,规定、现象与概念等。对这些问题考核常用的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改错题等。其中,选择题分单项选择题、双向选择题和不确定性选择题三种,三种题型在难度上依次加大,共同的特点是测量的知识点多,一个题目可以涉及多个知识点,考核的信度和区分度较高,而答好这样的题目需要准确、系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判断、填空、改错等题型,考核的知识点单一,但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要求很高,考试中学生常因为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和理解的不准确而丢分,因此,这种题型也是政治课考试中的常用题型。

第二,对基础理论测量的类别。基础理论是一门课程的关键,属于中间层次的学习目标,只有将课程的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了、理解了,才能提升学习的目标层次,而许多学生的学习就局限于这个层面上,机械地重复记忆,由于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贯通,对课程的学习也就难以达到系统掌握的学习要求。这部分知识测量常见的考试题型有:回答题、简答题、简述题、论述题等。这些题目重点测量学生对课程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一张试卷中一般占百分之三十的比重。

第三,对知识运用能力测量的类别。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实际中,能够认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测量目标,这种测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同时也能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单单掌握课本知识,而是达到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当然,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是建立在低层次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的,如果低层次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理论掌握不牢固或者不系统、不熟练,就会制约高层次学习目标的实现,能力形成也会受到局限。在测量方式上,高层次学习目标的测量方式主要有:分析题、辨析题、分析理解题、运用题等,这些题型在各类题目中的难度是最大的,在一张试卷中一般占百分之三十的比重。从考试结果上看,这些题目的得分率总体偏低,考试成绩的区分度较高,因此,能够测量出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

2.做好政治课命题中的题型搭配

不同的考试要求,在题型设计与题型搭配上是不同的,一套高质量的试卷需要统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确定需要考核的知识点的数量。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政治课考试中对知识点的考核已经成为测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基本手段。知识点越多,测量的效度越高,也越能反映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知识点的确立上,还要统筹考虑考试时间,使之与考试时间相协调。第二,确定考核的层次及各自所占的比重大小。在考核层次上,一般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面,相对应的难度分别为易、较难和难,各层次的所占比重一般为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三十,这样做既体现了照顾多数,又保证了答题有一个很好的效度和区分度。第三,确定题型与做好题型搭配。在题型选择上,一张试卷一般要有四到六种题型。选择什么样的题型,以及每一种题型所占分值,要综合考虑知识点的多少和测量的层次性要求来具体确定。

篇3

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它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通过对美术形态的了解,美术语言的思考,具体形象的描绘,美术精品的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去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有意识地去了解美的真谛。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从创作、欣赏中去构建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人格的台阶,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现阶段中职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教师在课堂上普遍重视绘画技巧的讲授,而忽略学生内心的感受、体验,这样十分不利于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现力。因此,在中专美术教育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宽泛的、良好的体验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体验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1.体验学习法概述

体验学习法主要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或者说,通过能使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1]。体验式学习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强化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视觉思维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潜能。

2.实施体验性学习的意义

2.1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讲授技巧,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然后再根据教师传授的绘画技巧作画。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创作的绘画就像工厂批量生产一样,缺乏新意和情感的表达。中专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并且对生活的体悟不深,导致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缺乏创作灵感,创造不出立意深远的作品[2]。此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绘画时缺乏绘画思维,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不仅仅在于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师通过灵活而开放的方式,将课堂的基本内容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常“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中寻找新视角,也能实现对学生创作思维的培养。

2.2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乐府古题要解》说:俞伯牙向成连学琴,学了三年,只掌握了技巧。成连就对伯牙说:“你的琴艺虽已纯熟,但还不能具有感人的能力,我的老师在东海中,他可以教你‘移情术’。”于是,两人带着粮食等行装一起到蓬莱山。成连说:“我这就迎接我的老师去!”便划船走了,十天都不回来。伯牙孤独又伤感,伸长脖子四处张望,只见“海水汩没,山林睿冥,群鸟悲号”,猛然醒悟过来仰天长叹说:“原来是老师想用自然界的涛声鸟鸣来感发我的感情。”便对着大海席地抚琴,日夜操练。果然琴艺大进,演奏时终于获得了较强的感染力。这是古代一个关于情感体验的教育故事,现在看来它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一味的灌输,无休止的练习只能导致学生思维的呆板,无创新能力。成连老师就是要让伯牙在体验中学习,让他自己去听、去看、去想,用自然去感悟心灵,以便从中激感的真谛。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在“雕塑工艺品”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手摸、眼看,体验到不同材料制作出的不同效果;开展课外写生,学生积累丰富的写生经验,才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真实地描绘出来,表达出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3.实施体验学习的途径

3.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3]。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本末倒置,开展实践活动时,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或者可以让学生做活动的策划者,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感得到加强,而且学生更愿意主动、自发地学习。

3.2教师为学生提供宽泛的、良好的体验学习空间

教师在课堂内外关注、引导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观察体验。在课堂上,通过影视、多媒体、游戏、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实际事物和实际环境,提高学生对绘画形象的感知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系列美术活动的体验,激发学生美术创作和艺术探求的欲望。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比如让学生观察自己居住城市的建筑,学生在亲近建筑过程中,了解建筑内涵和故事,在创作绘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理解。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推进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课堂的要求。教学实践表明,体验式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视觉思维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潜能,因此,可以大力推广体验式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指导纲要》的总述和基本理念定位了书法教育的核心思想。总述部分不足百字,但却精要叙述了“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开篇揭示了中国书法的价值。后两句“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推进书法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阐述了为什么要开展书法教育及为什么制订《指导纲要》。

基本理念的总述部分,以“三个基本”和“一个适度融入”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三个基本:“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一个适度融入”:“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

把握三个基本要求,我们重点要理清写字教学和书法教育的一脉相承与区别。“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的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写字”,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它和“书法教育”的审美追求并不相悖。“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它们共同的点就是小学阶段主要是写好汉字,这是小学的教学实际决定的。

“写字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小学生书写基本技能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基本书写法则,要写的规范、正确、流利、美观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写字教学”不强调书写汉字书法艺术的追求。“书法教育”从解读文件的基本要求来看,涵盖了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书法教育”与“写字教学”一样坚持的是写字的规范、端正、流利、美观,只是增加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书写训练的同时,要“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要关注书法的文化艺术教育价值。

“适度融入”是指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要与书写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学生的书写实践有机结合。1.教师应该在书写技能指导的基础上,初步引导学生进行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2.教师在书法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因素,要注意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二者有机结合。3.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书写实践能力,发现对书法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引导他们初步尝试书法创作。4.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书写实践中发现、感受、欣赏汉字和书法的美,探索书法的内涵。“适度融入”这里的“适度”提醒我们,只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尝试理解、接触一些、知道一些,这个“度”还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段目标与内容正确理解与把握。

三个基本,一个适度融入可以看出“书法教育”既是写字教育,也是书法艺术教育。新理念的加入延伸、拓展、提升了写字教学的研究层面,也加大了写字教学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中识字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正确理解《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情适度拓展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的内容,全面落实书法教育“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珍视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信心与爱国情感”的教育功能。

基本理念的第一条“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写好汉字”。这是最核心的理念,这句话体现了书法教育的普及性和基础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书法教育不是培养书法专门人才或书法家的教育,而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写好汉字,所以,书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面向全体的过程中兼顾有特长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发现对书法有悟性的学生,为他们创造逐步深入学习书法的条件,促进他们的特长有所发展,使这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书法修养,甚至将来可能从事专业书法工作,同时也将中国书法创新和研究队伍壮大,传承中国的书法文化。

第二条“硬笔和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这句话阐释了硬笔书写与毛笔书写的关系。硬笔书写基本以实用为主,是学生读书学习的基本技能,但在日常交流中也要强调审美。毛笔书写具有极强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体现汉字的笔画特点和体势、意蕴等特点,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汉字的认知和理解。毛笔书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意志力等还可培养学生的严谨、细心、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所以,毛笔书写更倾向于审美、欣赏、艺术创造。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与提高,毛笔书写的实用性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书法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关注它的实用功能。

“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这两句简述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通用的语言规范,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笔法、字法、章法;执笔要领要规范,在尊重传统书写技法技能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体现了书法教育是一门关注实践性操作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书写实践,在此基础上增加书法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准确把握目标与内容的科学定位和重要作用

书法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是《指导纲要》的核心部分,对教师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我们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依据。它围绕语文学科总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阐述总体的“目标与内容”上提出须要引起教师注意的三个重点:1.掌握基本书写技法和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书写习惯。2.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文化品位。3.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指导纲要》在书法教育总体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又细分了硬笔学习与毛笔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硬笔书写的目标与内容

硬笔书写的目标与内容对执笔要领、书写姿势、运笔方法等几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对低年级则更多关注了基本笔画及常用的偏旁和基本的笔顺规则的学习。中国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笔画是构成汉字最小的独立单位。如果学生基本笔画的书写掌握不好,不仅单字写不好,而且会影响到篇章书写的整齐与美观。《指导纲要》附录1《汉字笔画名称》共列出28种笔画及其名称,这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笔画。可见基础书写知识与技能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毛笔书写目标与内容

中、高年级毛笔书写目标与内容,我们能够看出书写工具从硬笔到毛笔;学生从初步掌握毛笔书写的要领及正确的姿势;掌握临摹的基本方法;学习起笔、运笔、收笔的基本方法;书写的内容由单字练习到集字练习再到篇章练习;书写的要求,从单字书写的规范、端正、美观,再到篇章书写及对其他字体的认识;对书法的认识从简单到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体会其书写的特点,逐步提高临摹能力等要求,都是基于总体目标与内容循序渐进提出的。尤其在第三学段指出,学生“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体会其书写特点,逐步提高临摹能力”,关注了名家名篇。学生临摹的碑帖都应该具备典范的笔法、字法、章法,可供学生学习、模仿、借鉴,经典碑帖可以使学生认识汉字、了解汉字的书法特性和神采,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指导纲要》的附录3,临摹范本中推荐了经典楷书: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九成宫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等名家作品。推荐的这些经典碑帖都是经过历代书家、学者、公众长期的品评、研究、比较而公认的优秀作品。在学习这些碑帖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1.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树立书法学习的重点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的意识。2.注意培养学生“眼”的敏锐观察力。3.注意培养学生“脑”的分析、想象能力。4.注意培养学生“手”的实践表现能力。

三、透彻研究实施建议与要求的精髓与本质

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建议与要求、评价建议、教学用书编写建议三部分内容。这里重点说说评价建议。

篇5

一、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

教师课堂教学中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妙趣横生的描述、抑扬顿挫的音调会使学生情不自禁进入主动学习的环境中,创设一个以乐引思、以乐求知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也在无形中悄悄地开启了学生的创新大门。

例如:在讲《向心力》一节内容时,我首先在讲台上做了一个实验;即让一个小球从斜槽轨道的顶端释放,小球绕过与底端相连的圆弧轨道一圈运动。然后,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小球经过圆弧轨道最高点为什么未掉下来?(2)我如果把小球静止放在最高点释放会出现什么结果?(3)如果我们想象把这一装置放大,你坐在轨道上的一辆小车上敢模仿这个小球的运动吗?一个实验、一串问题立即将学生带入思考、讨论和遐想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引出本节主题――向心力,并借助录象播放游乐场中人们坐过山车的欢快镜头,从而将课堂氛围推向了。并且,我在本节课行将结束之际,鼓励学生去思考:游乐场的过山车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你能设计一个既安全又更显“惊险”的新型“过山车”吗?要求学生回去就此问题设计方案后交上来,下节课进行现场论证。在这堂课中,我通过精美的语言组合、精心的课堂设计并自然过渡到学生的生活体验(游乐场的过山车),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到了愉悦、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同时,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用学生关心的热点去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青年学生关心热点问题正是青年们的朝气所在,教师如能抓住这一契机,大胆地将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的质疑有机地融入课堂,无疑会给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这是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向教师掷出的一条条绚丽的“彩带”。我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当前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开展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例如:我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5号”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这一学生关注的热点渗入到《天体运动》部分的高三复习课中。学生在课堂上向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神州5号”飞船的相关问题。如:为什么杨利伟在飞船中采用平躺的姿势?飞船的火箭发射为什么是竖直发射而不是其他方向?“神州5号”宇宙飞船最终在离地面大约340千米的高空飞行了14圈,它是直接被送到这个高度吗?飞船是如何实现“变轨”的?等等。我为此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去引发讨论、进行释疑。在学生频频质疑的过程中,我注重去捕捉学生每一个质疑背后的闪光点。因为,正是这些这些闪光点显现出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教学过程的实践证明,通过了对这些热点问题质疑和析疑,既强化了基本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激情。

三、用“开放型”习题的训练作好学生创新思维的铺垫

习题训练是学习和巩固知识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题海战术”极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而定式思维又是创新思维的宿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设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是我们教学探讨的重要问题,这也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高中物理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一直致力于设计“开放型”习题,以此为载体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设计一些给出部分已知条件,问能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量。

二、设计一些给出部分已知条件问能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出哪些实验。即所谓开放类实验题,这类题答案并不唯一,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多多益善。如给出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几个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及电源、电键和导线等,要求学生自己去设计几种测量的实验方法。

3、将一些习题重新编排,只给出题目的一部分,让同学根据一定的要求自编习题等。如有两个在真空中点电荷相距一定的距离,要求学生将以下的内容设计出来,自编一道习题,然后大家比一比,看谁设计的题目既包含了我们所学的较重要的知识点,又富有新意等。

四、用学生成功的创新去增强创新成功的信心

篇6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的工作时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新课标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一定的音乐技能,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认谱、识谱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努力完成好本学期的工作任务。

二、工作任务:

1、初一音乐教材课堂教学,每周一节。

2、学校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娱工作。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有:

歌曲六课,每课还包括“聆听”、“演唱”、“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对音乐又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音准不佳,连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视谱都不会。这些学生对音乐课虽感兴趣,但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不仅自己学不好,而且影响大家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五、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渗透德育。

2、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能力。

难点:

1、根据音乐的情绪为乐曲分段。

2、为音乐情景剧设计图画、节奏、伴奏

六、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几种民族和西洋乐器,全音、半音,以及中国民歌、外国民歌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歌曲,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会二部合唱,做到声部间的和谐,均衡,看得懂简单的指挥手势。通过欣赏,了解多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认识了解音乐家刘炽、普契尼、迪卡斯和他们的作品。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一定的齐奏、合奏及伴奏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4、质量目标:通过学习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掌握简单的视谱能力,能够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七、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1、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在不同的几个班上不同的一课时,教师就对每个班的教学环节和侧重点做了不同的调整。对乐感较好、表现力的较强的班加强了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对于好动、学习兴趣浓的班级增加了画旋律线的游戏环节;对于乐感稍弱、接受较慢的班级则采取了“三拍子组词”、“红星评比”等的游戏激励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总之,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入手,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我校“有效教学”模式研讨活动的讨论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出不同的课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戏引入、 场景引入等。这些情景引入形式都将给我们的音乐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深入和发展:

(1)、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插图、观察荧屏自主深入课堂学习。

(2)、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欣赏音乐后说感受、给音乐取名,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音乐。

(3)、有效组织,高效参与,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结合表演创作、歌曲创作、节奏创作、绘画创作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

(4)、灵活的运用课堂语言。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5)、充分的利用课堂评价。任何的评价都不是随意的,从课改之前的吝啬赞美到课改之后到处泛滥的“你真棒!”教师们对课堂评价产生了许多误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课堂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了,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

八、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初一年级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

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4、课外第二课堂,本学期计划以训练歌唱技巧为主,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5、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师生互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7、通过对音乐进行表演,使学生得到合作的体验。

8、通过游戏活动来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

九、具体安排:

第一单元 难忘岁月3 课时 第四单元 乐海泛舟 3 课时

第二单元 非洲的灵感 3 课时 第五单元 轻歌曼舞 3 课时

第三单元 长江两岸 3 课时 第六单元 春之声 3 课时

音乐教学计划(二)

新学期已经开始,为了更好的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成绩,特做计划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工作中要勤奋刻苦,尽职尽责,为人师表。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进行改革,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组织的新课改培训,将课改新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去。

二、调查分析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掌握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掌握音乐工作重心及部署,制定音乐教学计划,要研究音乐教材,分析每个单元的重难点,为安排教学进度打下基础。调查分析任课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习态度,音乐知识,技能基础,音乐能力水平,骨干学生及后进生的人数比例。做到上课之前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做到寓教于乐。

三、课堂教学方面

新课改提到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理念。本学期要实现以下目标: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及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群体合作能力,及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技能。

(一)、唱歌教学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现行的各类教学内容中,歌唱教学占去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其他教学领域也大都配合歌曲的学习进行。

唱歌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富有情感的歌唱。在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进而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与风格。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与句法等方面的特点对歌曲进行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尝试,并对自己的和他人的演唱作出评价,避免简单的按照教师的指示反复进行机械的训练。

(二)、 教学要求

1在原来音乐课唱歌习惯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正确的唱歌姿势,加强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2以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质为目标,极力加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综合,刻意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在音乐课的教育教学中,力求把“唱”、“听”、“认”、“写”、“动”等栏目贯穿于其中,提高音乐素质。

4、继续培养学生正确的练声习惯,力求发言准确而且清晰。

(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 表现要素:a对自然界和生活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b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c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d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2、情绪与情感:a听辨不同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b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体裁与形式:a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b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c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d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

(四)、任务目标

唱歌部分:

1、紧抠教材、大纲,教唱书本上的歌曲

2、遵循每节课前先教10分钟乐理知识,再教唱歌曲

3、教唱歌曲遵循先听录音范唱,再由教师教谱,教1-2遍词,然后教师弹琴生听音高自学,直到正确为止。

4、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师及时进行教正。

5、有学习有记载,有学习有考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

发声训练部分: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S)-0014-3

1 “能级”的来历――玻尔理论

19世纪,人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1911年E.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模型,这一模型与经典物理理论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按照经典物理理论会得出原子将不断辐射能量而不可能稳定存在的结论;原子发射连续谱,而不是实际上的离散谱线。玻尔着眼于原子的稳定性,吸取了M.普朗克、A.爱因斯坦的量子概念,于1913年考虑氢原子中电子圆形轨道运动,提出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

1.1 玻尔的假设

理论的两条基本假设是:①定态假设:原子系统中存在具有确定能量的定态,原子处于定态时,电子绕核运动不辐射也不吸收能量。原子的定态可通过经典力学和角动量量子化条件得出。②跃迁假设:原子系统从一个定态过渡到另一个定态,伴随着光辐射量子的发射和吸收。

1.2 玻尔理论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

玻尔由基本假设出发,计算出氢原子的轨道半径和能量公式如下:

氢原子的轨道半径为

可见,氢原子的轨道半径和能量都不是连续的,即是量子化的。

把这种量子化的能量值称为原子能级(简称能级)。当氢原子由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能级时,就产生一条谱线。玻尔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的很好。

1.3 玻尔理论的成功及局限性

玻尔理论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原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玻尔只考虑了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实际上分子、原子、电子、原子核的运动是相当复杂的。所以玻尔理论对复杂的碱金属光谱就难以解释,对谱线的强度、色散现象、偏振等问题更无法处理。直到1926年,薛定谔等人建立了量子力学,人们才对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2 教材对玻尔理论内容的处理

本章“量子论初步”分五节。第一、二节介绍光的波粒二象性,初步接触量子化、二象性、概率波等概念,第三节介绍能级概念,第四节介绍物质波的概念,第五节介绍不确定关系。

第三节“能级”分以下几部分讲述:

①引入:简述有核模型与经典物理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理论提出的科学历史背景;

②玻尔理论的内容介绍和评判:介绍轨道量子化的概念和定态假设的内容,分析玻尔理论的成功和局限性;

③能级:提出能级、基态、激发态、电离的概念;

④光子的发射和吸收:讲述玻尔理论跃迁假设的内容,介绍能级图以及跃迁公式;

⑤“原子光谱”部分:介绍氢原子光谱,分析玻尔理论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

3 教学中对教材的利用和改进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把教材中那些过时的,远离学生实际的材料、知识舍弃。对教材中主干知识和体现物理方法的内容,针对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结合物理学、科技的新发展花大力气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能熟练地理解、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方法。对于非主干知识的拓展,只限于科普式的介绍一些最新的、正确的观点、材料,只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不要求知道为什么,更不用介绍技术和操作的细节,起到扩大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作用即可。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时代,应让学生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高效的学习正确、有用的知识,而不是探索、重复前人的错误。应该吸收其优秀成果,走捷径去继承并加以发展。

3.1 关于“量子”

本节课整篇围绕“量子化”展开,可在全文却没有给出“量子”的概念或解释。“量子”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分立的部分”或“数量”。所谓量子或量子化,本质是不连续性。在宏观领域中,这种量子化(或不连续性)相对宏观尺度极微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我认为,在接触玻尔理论之前搞清楚“量子”含义,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3.2 引入部分

教材指出,根据卢瑟福原子模型和经典电磁理论推出原子应当不稳定和辐射电磁波的频率是连续的这一结论与实验事实相矛盾。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正是这个矛盾,推动了能量量子化理论的提出,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教育目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阅读自主学习。

3.3 玻尔理论的内容介绍和评判部分

教材中将玻尔的“定态假说”称为“原子结构假说”。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原子应是不稳定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这一点,教材并未强调,原因是学生过去并没有“做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要辐射能量”这样的认识。相应地,教材也没有提到玻尔理论中“定态”这个概念。讲到轨道量子化的时候,教材重点描述了“量子化”,有意淡化了“轨道”,没有采用过去教材中常用的以同心圆代表氢原子轨道的插图。这样做,避免了强化轨道的图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玻尔理论的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总结,这些假设解决了经典电磁理论和卢瑟福原子模型的哪些矛盾?学生在逐条对比中加深认识。

然而在下面的类比分析中,教材还是用了地球和人造卫星这个例子。它确实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状态的不连续性,但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电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错误认识,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轨道”的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解释,经典的理论在这里已经不再适用,其实氢原子中的电子是没有轨道的,电子在原子中运动的“轨道”这样的说法,表达的只是一种可能性。

3.4 “能级”和“光子的发射和吸收”部分

主要讲解玻尔理论中“跃迁假设”的内容。教材突出了最有积极意义的能量量子化的观点,舍去了能级公式的推导和计算,直接给出了氢原子的能级图和一些可能的能量值,可能的跃迁方式。这样做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体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在一些习题中还会看到关于能级公式的计算,我认为应该大胆舍弃。高考考察的重点是能级跃迁的规律,这部分内容应当做适当的拓展。

原子跃迁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我先讲授了跃迁的概念及跃迁公式hν=Em-En,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他们例举生活中与原子跃迁相似的事件,交流他们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学生举出了非常好的例子:能级就好比台阶,原子跃迁就好比一个人在跳台阶。人可以从上跳到下,也可以从下跳到上,可以跳一级,也可以跳多级,但是不可能跳到某两级之间。向上跳相当于原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跳的台阶越多,需要的能量就越大,如果上跳时具有的能量在到达二级与三级之间,他就无法到达第三级台阶而是落在第二阶上。这样一个类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原子跃迁的过程,很容易突破了难点。但它也有一个缺点,生活中的台阶大多是高度一致的,而能级图中每两个能级的差是逐级递减的。目前还没找到更合适的例子,我就让学生记住这个区别。

3.5 “原子光谱”部分

玻尔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正确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教材中“原子光谱”这部分内容也可以看成是玻尔理论的应用。可以围绕几个问题展开:

①能量量子化的观点怎样解释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②为什么各元素的原子光谱不同?

③为什么可以用光谱分析确定样品中有哪些元素?

④光谱分析有什么优越性?光谱分析在现代科学,如地质、冶金、石油、生物医学、地球化学、材料和环境科学等各个领域内获得了广泛应用。可向学生做简单介绍,使其了解物理在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 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学完整章会有这样的烦恼:“学完能级,对原子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学了物质波,看了氢原子的电子云好像又变得糊涂了。”其实,对电子等微观粒子,由于不能用确定的坐标描述他们在原子中的位置,因此,电子在原子中运动的“轨道”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没有意义的。电子云表示的是电子在原子核各个位置出现的概率。

我想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学习能级这节中“轨道量子化”时留下了错误的前概念。这部分内容建立在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之上,本身就是不完善的,教材出现它的目的应该是为“能量量子化”做准备。

这块“鸡肋”,舍掉,学生该如何理解能级?不舍,错误概念又怎样消除呢?

参考文献:

[1]杨福家.原子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篇8

一、“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绿色评价”内容简述

随着基础教育“减负”思想的提出,“绿色评价”一词开始逐渐走进小学数学教师视野,并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所谓“绿色评价”,实际上是不再遵循传统教与学评价原则,不再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是更全面地看待教与学,将学生为取得成绩而付出的努力、课堂学习中的态度、教师教学行为、学习品质、课上课下学习习惯和身心健康等都视为评价重要内容。将该评价方式应用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既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学情,也能使其及时认识自身教学不足,还能深化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思维与方法的认识,是增进师生自我了解、相互了解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其默契配合、提高高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1]。因此,随着基础教育体制结构的改革,在“生本”理念的不断深化中,高年级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研讨课堂“绿色评价”基本方法,主动将其落在实处。

二、“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绿色评价”方法研讨

(一)保持尊重,培养自信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来说,尊重是促进其在“生本”环境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探究课程知识的前提条件,若教师没有在评价中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甚至伤害了其自尊心,学生极有可能在课堂上出现越来越消极的学习表现,或是丧失自信心不再愿意主动表现,导致后续评价难以展开。反之,如果教师在评价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评价时也小心翼翼地维护其自尊心,学生就会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愿意在课堂中主动表现。所以说,想要在“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开展“绿色评价”教学活动,教师要在“评”中保持对学生的尊重。在教师的尊重影响下,学生逐渐更尊敬、爱戴教师,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学生在教师面前更勇敢、放松,可更自信地走进数学课堂、探究学科知识,不仅为“绿色评价”工作的开展奠LEARNINGWEEKLYAug.2022Vol.242022年8月第24期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促进了学习质量的提高。然而在现阶段,依旧有一些教师习惯在点评学生时使用较为严肃、刻板的语言,如“你这样是完全不对的!”“你可真让我失望!”等,还有部分教师为了防止学生骄傲、自满,即便学生回答得正确且完整,也吝啬给予其鼓励和表扬,学生没有受到真正的尊重,其学习自信被削弱,不仅阻碍了“绿色评价”的落实,也制约了“生本”课堂的构建。基于此,教师首先应重新认识自身角色,明确自身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领路人,而并非主导者,降低权威意识。其次,强化对柔性教学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将其应用在点评学习方面,并多使用一些带有激励性质的语言。这样一来,学生一边获得源自教师的尊重,一边在其温柔的点评中受到鼓励,其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自主调整意识形成,能够在“生本”课堂更主动地调整自身学习态度和行为。基于此,学生可在教师的合理点评下重新树立学习自信,进而延伸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促使教与学得以在“绿色评价”支持下走上新的台阶。(二)体现过程,注重发展“绿色评价”是“将学生为取得成绩而付出的努力”视为重要内容的课堂评价方式,因此教师在“评”的过程和结果中,应将“学生学习过程”体现出来,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发展。此时,新的问题衍生了出来——教与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让其在增强学习品质时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绿色评价”中关注过程,除关注其“学知识”的过程外,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关注其课堂表现情况,关注其运用知识的过程[2]。但就目前来看,忽略后者的问题明显存在,很多教师仍是将目光集中在学生的成绩及对知识的掌握上。为了规避这一问题,教师可尝试在践行“绿色评价”基本原则点评学生之前布置一些习题任务,先指导学生进行解题,要求他们清楚写明解题步骤和思考过程,再对其解题步骤、思考过程体现出来的发展情况作出评价。同时,鼓励学生发表关于“我在课堂收获了什么”的想法,根据其提出的“我理解了什么叫自主学习”“我运用知识能够解决生活现实中的问题”等存在于教材之外的收获,评价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与情况。“生本”理念实现巧妙渗透,“教学评一体化”体现在每一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在教师点评中获得更多学习与成长启示,“绿色评价”积极影响力得以更好地发挥出来。(三)角度多样,增进互动“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绿色评价”要求教师、学生对教与学作出客观评价,但即便如此,在课堂评价中,仍旧会存在主观色彩。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生本”理念支持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绿色评价”中,应着力开展多角度的评价活动,不断在点评学生、点评自己的过程中增进师生、生生互动,深化每一名课堂活动参与者对“绿色评价”的介入。1.师———生“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学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虽然教师也是课堂的组织者,但学生才是真正的“核心”。因此,构建“绿色评价”教学模式,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和点评上,构建“师评生”体系、拉近双方的距离,促进师生互动的意义由此凸显。然而纵观实际,很多教师在该方面做得都不是很好,评价的形式并没有得到创新。一些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点评学生学情,没有在发现学生存在与自身要求相悖的学习行为时询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也没有表示反对的态度,没有在评价学生时与其进行互动,而是选择了直接将学情点评结论告诉学生,忽视了对评价过程的阐述。在该状态下,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被评”地位,无法为自身学习失误作出解释,不会在后续进行针对性的改正,使点评丧失了指导意义,也容易对教师的评价内容产生误会,教师也难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评价结果缺乏实际意义,无法引导学生借助评价进行反思和针对性提升,与“绿色评价”“生本”理念严重不符。解决该问题,教师必须主动转变自身习惯,在点评学生时融入互动思维。如在发现学生存在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行为时,可能是由于性格上或心理上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使其非常抗拒举手发言,教师不要主观性地下结论,而是要先耐心地进行询问:“你为什么在课堂上没有积极举手发言呢?”再依托学生做出的真实回答进行分析,分析其综合学习表现,并对其展开客观性评价。“以生为本”思维切实体现了出来,促进了“绿色评价”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进一步落实。2.生———师在“生本”背景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上,不仅学生是“被评价者”,教师教学方法与行为也应接受点评,此时,学生角色发生转变,开始由单纯的“被评价者”转变成为“评价者”,“绿色评价”得以落实。反之,如果学生只是“被评价者”,在评价环节中,学生就会成为旁观者,而不是真正参与到评价中,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这也就意味着,为更好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本”课堂上落实“绿色评价”,教师可尝试构建“生评师”体系,以自省为基础,给予学生针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方法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励他们从“怎样学更高效”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在课堂中的真实感受,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建议[3]。师生课堂地位因“生评师”的融入而更加平等,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得以体现,“生本”课堂模式基本上形成。同时,教师要悉心听取学生建议,凭借自身的判断能力对这些建议的价值进行评判,并考虑部分建议的可行性。学生的建议多是从课堂真实经历出发,因此,根据他们的评价可分析出其真实学习需要、指导要求,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与行为,课堂活动逐渐变得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绿色评价”在无形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影响作用,对高效高年级数学课堂的构建大有裨益。基于此,学生会从教师的改变中,认识到自身的建议被采纳,从而由衷产生被尊重的喜悦感,并在未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环节中,与教师共同努力构建高效的课堂。3.生——生“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绿色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生生互评”体系,不仅满足了这一要求,还能够让学生在多角度互动中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更准确地认识自身不足,有助于“绿色评价”的落实。所以说,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生本”理念下的课堂评价环节,可将“评”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点评自己、评价他人,教师综合学生评价内容并进行点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师存在认知误区,没有达成对“生生互评”的有效控制,在无形中削弱了“绿色评价”课堂实践效用。其实,与教师相比,最了解学生的应该是同桌或是其他学生,他们能看到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中开展生生互评,可更精准地了解和评价学生。基于此,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说明正确的评价原则,如客观、全面、细致等,避免部分学生因一己私利,否定被评价学生在学习上的努力。其次,指导他们按照规范流程“先反思并点评自己,再关注并点评他人”进行“互评”,有助于帮助学生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学习他人身上的长处。介入学生的“互评”,管理该环节课堂纪律,避免学生因“不喜欢他人的点评”而出现争吵。也可采取匿名点评的形式,通过在空白纸条上写出对学生点评的形式,完成生生点评,这样既可保证点评的客观性,又能够防止影响生生关系。“生本”理念真正得到落实,有效的“生生互评”为“绿色评价”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课堂教学因此更加完善,整体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此外,促进“生生互评”,基于“生本”理念,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也可发挥较为积极的支持作用。这也提醒教师,在“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落实“绿色评价”,还可融入合作教学理念,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提醒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互相点评、互相帮助,在合作结束后将学习成果与点评结果再向学生进行汇报。

三、“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绿色评价”注意事项

“绿色评价”除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价值和身心成长规律外,还应具有持续性,“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应融入“终身教育”思想,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4]。而“绿色档案”的设计,有助于实现上述目标。因此,为进一步增强“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绿色评价”效用,教师还可将互联网运用起来,面对每一名学生,建立独立的“绿色档案”,在档案中以图表的形式记录每一次点评学生的语言和结果,并将学生某一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情况做一个总结,借助档案记录学生的数学发展过程。综上所述,保持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生本”理念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构建“绿色评价”体系的关键。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培养其数学学习自信的基础上客观点评学生学习全过程,并将多元、全面等思维融入进来,在评价中增进互动,推进师生之间关于教与学的多角度评价,持续优化教、学、评方法,以便切实优化课堂“绿色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友权.生本理念下数学课堂的绿色评价实践探讨[J].数理化学习,2020(8):25.

[2]吴建峰.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9(56):112.

篇9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和系统的学习,同时结合一些上机实践操作来巩固和熟悉课堂上所讲的一些知识点,但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而言,其特点是更新更快、内容多、课时少。所以,在授课内容处理上既要讲授大量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而且还要讲授具体的应用甚至操作,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既不能抛弃传统的、经典的内容,又要介绍当前最新的成果。传统的系统学习和讲授有许多缺点,它偏重知识的灌输,重理论轻实践,以教师为中心,以单项讲授为主,是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2~4]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5]所以,我们提倡把程序设计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即如何从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利用软件开发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为了使程序设计课程达到上述的目标,提出以下教学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采用《程序设计基础C++》+可视化开发环境介绍的方式,并配备集中课程实践的方式。通过《程序设计基础C++》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但不能具备利用软件开发工具进行高级编程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编程要求,甚至出现大四毕业生连一门开发工具都不掌握的情况。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深入全面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技能,并可以使用软件开发工具进行高级编程。

学习程序设计的目标是利用计算机这个智力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现实问题进行建模并编程解决的能力的培养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首要任务。知识、能力和素养三者具有辩证关系,一个具有较强能力和良好素养的人,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程序设计基础领域的知识是由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艺术(技巧)组成的,要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设计艺术,必须立足于理性化的学习和理性化的实践。能力是技能化的知识,是知识的综合体现,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动手实践来培养,同时程序设计需要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科方法以及思维方法来指导实践。为此,程序设计的课程应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更注重上机实践环节,学生通过上课掌握了丰富的知识,通过实践锻炼了个人能力,与此同时个人素养也得到提高。[1] 程序设计基础C++的语法和语义介绍以及开发工具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概念,只有通过两门课程大量的上机实践才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以我校为例,程序设计基础共96学时(60学时课堂教学+36学时上机实验),在大一开设,课程结束后紧接着是两周的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由两部分组成:与课堂教学同步安排的实验上机和集中安排的课程设计。实验上机注重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讲授的知识,偏重于如何编写功能单一的“小”算法,局限于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具体的算法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课程设计是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和技巧,多人合作,以至一整套软件工作规范的训练和科学作风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课程设计的效果不尽人意,绝大部分同学只是在DOS环境下实现了一个算法,演示效果缺乏美观,尽管我们一再要求学生自学可视化开发工具如Visual C++,但是只有极少数同学进行这项工作,很多同学反映,看不懂,太难了。所以,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应该开设可视化开发环境介绍这门课,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实际的开发工具。学习完这门课以后,开设课程设计,这样,在课程设计阶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用软件开发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是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在组织上应该与时俱进,不与实际的程序设计发展脱节,比如,STL(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即标准模板库,是一个具有工业强度的,高效的C++程序库。它被容纳于C++标准程序库(C++ Standard Library)中,是ANSI/ISO C++标准中最新的也是极具革命性的一部分。应该作为程序设计课程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程序设计内容体系结构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以C++语言面向语法和语义为背景,讲述一般程序设计语言所具有的基本内容:数据(类型)、操作、程序控制结构、数据控制,这部分内容重点介绍如何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及计算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理解算法结构与解题过程,同时掌握程序调试与测试的初步技术。第二部分以C++面向对象机制为背景,介绍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类、对象、消息、方法、封装、继承、多态,使学生初步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开发技术的基本方法,为后继课程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以标准模板库和Visual C++开发工具为背景,介绍容器、算法、迭代子、开发环境、MFC、视图等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以及用高效的工具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以注重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为指导,组织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教材。此外,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仅提供一本平面纸质教材,已无法满足高校的教学需求。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了立体化的教材,主要包括:主教材、学习指导书(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主要参考书目、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和试题库等。这些资料,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站获得。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程序设计教学的核心,有了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程序设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目前普遍采用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一种较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中,学生所学知识,基本上是由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不需要进行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或理解。教师则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讲授的技巧和方法的研究,而往往不重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对传统教学方法分析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传教法研究的优势,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6]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探究—创新”的过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起了明显的作用,强调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或合作进行探索而获得知识,特别适宜于思维能力的锻炼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它在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呈现着明显的优点,受到教育学界的重视并得到了逐步推广。

2.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在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蓝德尔(C.C.Langdell)首倡,案例教学法已被大学很多专业及中小学教学广泛应用。它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和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侧重实践和案例的讲解分析,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动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总结,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包括三个步骤,案例的选择,作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案例课题,如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学生管理系统”案例,接下来是案例教学的开展。案例教学的一般流程是教师介绍案例背景给出任务目标,学生开展现场讨论提出初步意见,之后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讨论与实践直至最终完成任务目标。案例教学的最后一步是评价,对学生提交的案例实施报告和案例解决方案根据案例任务目标进行评价,这里案例的评价通常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让学生介入评价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案例的认识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在案例选择及实施阶段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做到这点呢?首先逐步削弱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即老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告知学生如何提高各种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中经常告知学生获取知识的三种途径:互联网、书籍或者编程软件的帮助文档、他人。其次是对学生独立解决的任何问题给予鼓励及肯定,这必将进一步促进其独立解决问题的兴趣。最后是在案例中刻意制造一些未学习过的问题,促使学生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解决方法。[7~8]

3.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努力,能顺利完成每个具体的任务,掌握学习内容,获得成功的体验。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形式上是: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归纳和研讨。比如我们在上运算符重载时,在没进入主题以前,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实现两个复数的运算,可能学生会用以前的知识完成任务,也有的学生可能会有比较超前的想法,然后通过研讨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学会了运用以前的知识点分析解决问题,又学会了运算符重载这一知识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用的需求下学,学以致用,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1、7]

四、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黑板辅助)+实验室环境+网络课堂的方式。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单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的即兴发挥以及与学生的交互将受到限制,所以,我们采用黑板进行辅助的方式。对于识记性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对于理解性的内容,为了理清学生的思路则通过黑板给学生讲解。此外,对于一些例题,我们采用在集成开发环境下进行现场调试和制作例题的多媒体动态演示课件等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前,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一般在教室里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方式,实验课在实验室环境下人手一机练习。该模式缺点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以教师为中心、束缚学生的思维,最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9]在实验室环境下,老师讲课时,锁住所有的机器,使学生机和教师机保持同步,在学生练习时,再给机器解锁,让学生自由练习,通过这种方式,边讲边练,可以通过实际动手编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为了使所有的教学资源能被有效地利用,要建立一个网络辅助教学环境,即建立程序设计网络课堂,将现实教学中的课堂教授、作业、答疑、测试、课程设计、讨论等全部在网络课堂中予以实现,提供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参考资料等。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进入程序设计网络课堂进行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和答疑、在线测试等。

五、结束语

总之,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配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教学方式的革新,定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但是,还有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1 杨静、王浩、胡学钢、方宝富、张晶.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S2)

2詹自胜.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探索与实践. 省略/lunwen/2008/200811/270935.shtml

3 方宝富、王浩、胡学钢.机器人足球赛程序设计教学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第七届全国计算机系主任论坛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何炎祥、伍春香.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编译原理”教学综合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5(3)

5 刘传平.《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6 戴挺、童蔚苹.探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4)

篇10

关键词 :礼仪文化;酒店管理;服务理念;重构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134-02

在酒店的发展运营中,所推行的价值观应是酒店的发展核心与终极目标,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对酒店员工言行进行统一管理的规范和考核依据,它能使酒店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打造成具备竞争力的服务团队。重构员工道德和礼仪文化,更能使酒店取得经营上的突破与成功,这些文化所形成的动力必然能促进酒店实现应有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一、传统礼仪文化及酒店礼仪文化的简述

1.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价值内涵

追溯礼仪的源头,是由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祭祀产生的。人类的行为与发展一步步进入文明的轨道,国家与阶级也随之建立,早期的礼仪是稳定社会的一种标准与规范。在西周时期,通过礼教推行国家制度,因而有周公吐哺的典故,是遵礼的模范。尤其到春秋时代,礼仪成为孔子所倡导的育化方式。孔子指出,礼是人在社会与生活立身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正是最好的体现,一个具有道德标准的君子,需要符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标准。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儒学大家,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学规》,在此文中向学生们指出了,要形成“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的礼仪。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深入到教育,并在整个社会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使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而礼仪也因此在人类的历史中世代相传。所谓礼仪之邦便是这样形成的。

2.现代酒店服务行业的礼仪文化

综观酒店业的发展史,客栈是它的古代形式,以及后来的大饭店与商业饭店和新时代的饭店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营模式。酒店业的管理机制越来越健全,新的更为明确的礼仪进一步规范起来。19世纪初期,也就是大饭店时期酒店礼仪得以发展,那一时期饭店的主要客户群就是王公贵族等高层的消费群体。以豪华、奢侈为主要特征,自然仪式与礼节也格外注重。i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这一传统被保留并且发展起来。现代化的酒店文化,不只将礼仪的形式与物质方面做为发展核心,而且更侧重内在的精神领域的发展。

总之,酒店礼仪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职业礼仪,它经历了长期的酒店行业发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酒店礼仪文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一项服务,也就是说,它是酒店向顾客提供的一项产品,酒店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有关工作人员的言行标准与规范,具有指导性。同时,它还是一项酒店经营制度。礼仪文化良好的氛围是以一些规定为基础,还需要员工自觉的从内心真诚的为顾客服务。

二、传统礼仪文化在现代酒店管理中的导入及必要性

酒店把握住礼仪文化的意义,并且按照其发展的方向在实践中运用到酒店经营各个方面,充分表现在酒店工作的实际当中。

1.提升员工的核心凝聚力,规范酒店内部管理水平

礼仪已经形成一种观念中的既定符号,它将人们交际言行进行了充分的提炼与总结,可缓解人们不安的情绪,使交往最适宜的情绪与言行派上用场,引起对方的关注,以此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ii。能使企业的整体效益有所提高,还能杜绝各种不应有的浪费,使员工对酒店这一集体更有归属感。所以,酒店礼仪文化是提高内部人际氛围的有效方法。

2.巩固消费者的忠诚度,塑造酒店的良好公众形象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进行了这样的划分:生理、安全、自我实现、归属和爱、受尊重这五类。顾客在酒店不只能得到一些表面应对,顾客需要得到的基本生理上的满足,像吃、住等那是理所应当的,除了这些还要得到礼遇。顾客进入酒店不光是要求物质方面的满足,还有精神上的需求,有时顾客更注重得到尊重和礼遇。酒店应该从顾客的心理特点出发,既要让顾客得到酒店硬件上的享受,又要得到酒店的整体尊重的心理享受。

3.形成酒店的品牌影响力,提升酒店市场竞争能力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酒店行业里,只有把握住酒店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据统计,顾客在面对一样的酒店硬件设施时,首当其冲的就会选择酒店的服务水平,酒店的服务理念会直接影响选择的结果。礼仪、礼貌就是优质服务的重点。酒店行业要运用礼仪文化提升竞争力,礼仪文化能够树立酒店优质形象,打造酒店的品牌。这就要从礼仪的基本内容入手,注重酒店员工的行为举止、仪表谈吐、待人接物的礼貌规范等。还有,国内的一些酒店实行工装统一,标牌统一,甚至色彩也要求一致,这就从整体上构建了整齐划一的品牌印象,促使员工自觉遵守礼仪规定。要向优秀的同行学习,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比如香格里拉殷勤好客五项核心内容:真诚质朴、温良恭谦、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尊重备至。如家的服务理念:快乐的微笑、亲切的问候、热情的服务、真心的亲爱。海景花园大酒店的“以情服务,用心做事”。因此,礼仪文化创造的价值在酒店行业竞争中发挥重大作用iii。

三、传统礼仪文化对我国酒店现代服务理念构建的途径

1.提升“礼”的思想认识,构建酒店礼仪文化体系

酒店礼仪文化机制建立的基础是强化礼仪观念,以规范、协作、融洽的礼仪规律作为从酒店制定整体政策、发展方针,武装酒店员工的个人思想。

其一,需要改变酒店管理层在礼仪文化上的观念。作为酒店的管理者首当其冲要认识接受酒店礼仪观念,还要把礼仪文化运用到酒店的管理政策与运行标准中去,规范酒店的经营行为。只有酒店管理者的礼仪观念根深蒂固,通达明白,才能具备传授一般员工礼仪文化的资格,高效传达酒店的礼仪文化精神。管理者礼仪观念强、素质高,才能有效的建立执行酒店礼仪文化。所以,酒店管理者需要立足工作实际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倡导有效的礼仪文化竞争的新思维,从考评思想觉悟,文化水准以及对酒店的展望等角度入手,挑选和任命酒店管理者,管理阶层需要首先武装正确的礼仪文化理念,不断培养酒店员工的思想认识。

第二,要让酒店员工从整体上形成酒店礼仪文化的共鸣。酒店的礼仪文化构建需要酒店员工深入了解酒店礼仪观念,并切实运用到个人自身的工作实际中去。通常情况,提高酒店员工的礼仪文化理念,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培养礼仪文化理念要有选择性,侧重强调青年、遵守规章制度意识弱化的员工的培训工作;其次,要科学合理的传授礼仪理念,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礼仪观念的生成,不断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员工的问题,加强员工礼仪服务的理念;再则,礼仪观念需要润物无声、渐渐形成,通过酒店的内部刊物酒店文化网站等途径形成员工深入的学习的氛围,构建员工有序、协作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提高员工自觉的礼仪文化观念。

2.完善酒店礼仪制度内容,保障礼仪文化的实施

长期不断的酒店营业和管理经验衍生出礼仪制度,这是一种遵循酒店礼仪规定的文化现象,目的是增加酒店社会经济效益,在酒店的礼仪传统中,它对其文化的根基与发展以及不断的创新,都起到了最为关键性的作用。其内容有管理与组织构建规范章程等,旨在使酒店管理更为正规,员工的言行更为规范,是带有强制色彩的。酒店行业的制度章程,在文化构建上主要可通过下边几点着手:

首先,开展酒店礼仪文化的宣传工作。依据酒店的实际情况,由酒店人力资源部门所属的培训部门制定酒店礼仪制度,请礼仪培训讲师向员工传授礼仪规范,担任具体执行礼仪制度的责任人。酒店的质监部门要把酒店的礼仪制度纳入到监督范围之内,保证切实执行。酒店的礼仪文化管理高层由酒店高层领导兼任,主要是监督和全员执行酒店礼仪制度,担当酒店礼仪文化运行中的重要事件处理工作。酒店必须构建上述机构组织,才会真正切实的把酒店礼仪制度落实到位。

其次,制定完善的酒店礼仪制度。酒店礼仪文化需要从酒店所出台的各项礼仪规定和制度去体现。当前酒店行业的规章制度基本上大同小异,但细分到各个酒店中去就不尽相同。所以,酒店之间要互相学习,总结好的经验方法,突出酒店自身特点,出台适合酒店自身运行的礼仪规定,让酒店员工的行为有所依凭,有所约束,让酒店员工在实际的执行时呈现最佳状态。

第三,要关注酒店礼仪制度落实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据统计,礼仪文化建设中最亟待完善的就是礼仪培训的过程和师资问题。酒店员工对礼仪文化接受的程度有赖于培训师的水平高低,正确合理的礼仪培训影响员工向顾客展现优质的礼仪服务。当前的酒店现状是,将礼仪制度和关联的服务行为规定施行捆绑制定,礼仪和服务是相辅相成的,可混合不是混淆,不能忽视礼仪制度的发展,要把礼仪制度具体化,让礼仪行为有所依凭。

3.营造酒店良好的礼仪文化环境,增进员工及客户之间的沟通

酒店不能停留在已有酒店礼仪文化的成绩上,还要促进礼仪文化的不断进步,这样酒店文化才能长久下去。从当前的整体情况来看,一般酒店和酒店的员工行为活动都可以满足行业礼仪规范,能够达到客人的基本需求。但具体起来,在酒店礼仪细节方面还需要完善和发展。比如,个人礼仪要在酒店员工行为上加倍具体和专心。有调查显示,许多酒店的员工在服务礼仪的实际运用上还需要加强管理,这种现象说明酒店员工没有专心学习,对工作不热情。对酒店员工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整体上符合操作规范,满足客人一般需求,还要进一步提高到优质的礼仪服务。有一些具体要求需要强调,比如微笑服务,举止优雅等。顾客不能忍受冷冰冰的机械式的服务,顾客需要热忱用心的服务。往往在一些小的方面就会改变顾客对服务的看法,一些误解的产生就源于服务细节。酒店员工的言行举止属于个人行为,表现出一个员工的素质,同时也反映了一个酒店的面貌和服务水准,所以,必须从整体出发,注重整体服务,不断使员工的服务理念有所提升,培养他们的职业修养,培训员工的职业行为。酒店的礼仪文化具体由酒店员工去展现,必须把酒店礼仪文化贯穿到实际的酒店礼仪服务中,才能达到酒店礼仪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酒店的基础设备方面已经不存在对比优势,只有不断提高服务和质量,构建良好的文化气氛,树立优秀品牌形象才能在酒店行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一定要跟上潮流发展的趋势,积极调动酒店的礼仪文化元素,正确解读酒店礼仪文化的含义以及发展趋势。

注 释:

[1] 周丽洁.饭店管理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2-19

[2] 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9

[3} 牟红、杨梅.旅游礼仪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3-27

参考文献:

[1] 周媛.酒店员工形体素质教育初探[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2] 孔凯、刘云腾.内部营销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0).

[3] 冯红瑞、孔春艳.浅谈酒店文化建设[J].中国商贸,2011(20).

[4] 陈妍如.酒店文化的精神品格和社会价值[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5] 徐耀强.企业礼仪:重要的企业文化型态[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