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低碳经济特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低碳经济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低碳经济特征

篇1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高速,正因为如此,对于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效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能够与日俱增,相关部门应该关注资源的合理开发,而不是一味地浪费或者损耗资源。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降低能源的浪费,保证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提供指导意见。只有全面普及我国低碳经济意识,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保证未来的经济建设更加稳定持久。

1.1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正是由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开发与建设,所谓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实际的经济运营过程中,采取的方式以及理念都是围绕低碳展开,也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经济开发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国民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环境的优化。目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由三低三高组成,而三低主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三高主要是指高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因此,低碳经济模式就是在以上几点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方式的开发与建设,保证经济发展处于健康绿色的状态。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一种良好体现,只有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才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保证环境不被破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结合的目的。

1.2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更重视节能

在发展低碳经济模式过程中,主要重视的就是节能。一直以来我国的资源浪费以及生态破环现象都是比较严重的,根据目前已有的数据显示,我国能源系统率比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相差比较大,同时,城市环境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城市建设效率更高,最主要的就是重视重工业产业中电力、钢铁以及石化等生产耗能较大的产业发展,只有保证以上多个行业的发展能源消耗能够有所控制,那么节能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优化。

1.3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产业革命

之所以应该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开发,是由于低碳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产业革命,这种革命形势主要是通过改善传统的能源消耗方式以及能源开发方式,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优化能源结构,这样一来才能够不断促进低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利用效率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达到更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使得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活等不同的方面发展效率更高。正是由于低碳经济不断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所以低碳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产业革命,而这种产业革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相关部门对此应该提高重视。

2探矿工程技术与低碳经济

为了保证低碳经济发展能够更加顺利,最主要的就是开发更先进的技术,保证探矿工程发展效率能够有所提升,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探矿工程技术的开发效果一直以来都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要想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愈来愈好,相关部门对于技术质量的提升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度。下面论述的就是探矿工程技术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联系:(1)明确探矿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保证探矿工程过程中钻探的方式应用,这样才能够找出更多的能源,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发掘出更多的清洁型能源,而一旦清洁型能源被大力开发,就能够代替传统能源为社会提供动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对社会以及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对于低碳经济也是存在很大的促进作用的。(2)提升探矿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不断扩大其服务范围以及领域,保证各种资源的开发效率。所以,重视探矿工程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3探矿工程技术在能源勘探中的应用

3.1钻探工程技术在地热能中的作用

利用探矿工程技术能够有效得到地热能,而利用地热能可以保证全国各地的能源消耗大部分被清洁型能源代替,久而久之就能够实现能源的低碳利用与循环。目前,开发地热能需要进行大量的钻探工作,所以,钻探技术在其过程中尤为重要。

3.2钻探工程技术在干热岩热能中的作用

钻探技术在干热岩热能的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开发和勘探过程中,首先通过深井将压水注入低下2000~6000m的岩石,是钻探设备渗透进入岩层缝隙并且吸收地热能量,将岩石裂缝中的高温水和气提取到地面,最后通过热交换地面循环装置用于发电。

4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详细论述,我们能够十分清楚地看出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重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有从根本上降低能源的浪费,才能够保证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解决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多种环境以及资源紧张问题。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提升探矿工程技术的应用效果,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效率,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国民生活质量能够有所提升。

作者:陈伟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

篇2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reg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功能,在风景园林学科中,这种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运用自然因素非凡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美丽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当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传统特征,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出现风格迥异的面貌。 由于区域气候、水文、地理等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和地域景观。不同的地域特征影响这一地域的方方面面,以地形地貌作为造园主要载体以植物材料作为造园的主要元素的园林景观,与地域特征的关系更为密切,不同的地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风景园林类型,各地域的优秀园林作品都是在尊重地域基址的基础上形成的。每一片地域的气候、土质、人、动物、植物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次次事件凝结为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穿透力的人文精神,一方土地上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聚集浓缩成地域的风情特色。设计师和业主在深入理解和融汇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园林的精品,这些园林景观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它们体现着地域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和地域的人文精神$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发展趋势

1.风景园林设计以生态为核心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连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2.合理配置乔灌木与纯草坪的比例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些城市的绿化中刮过一阵大草坪风,不切实际地学习欧洲的疏林草地或开阔草坪。北京市也不例外。但是北京地理气候环境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怕晒)决定了大草坪既不生态,也不完全实用。风景园林设计应该坚持合理的植物配置结构,我们提出了绿地树草的种植比例结构:乔灌木占到绿地的70%以上,纯草坪不得超过30%,在实际掌控中,纯草坪只占绿地总面积的23.7%。以上比例是一个原则要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搞一刀切。

3.风景园林设计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层面

气候层面

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地域园林风格的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中岭南园林建筑占地面积较大,而且往往连宇成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而取得遮荫的效果,同时也便于雨季的内部交通和防御台风袭击。另外,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并且受气候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具有差异性的植物品种和植物群落,植物以其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也构成每一种园林类型的典型特色。优秀的风景园林师总是善于观察和发掘乡土植物之美,并把它们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来,这也使得某一特定地点的设计作品注定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建筑可以迁移仿造,有些植物只有在其适应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巴西风景园林师布雷・马克斯开发了巴西热带植物的园林价值,使那些被当地人看作是杂草的乡土植物在花园中大放异彩,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

文化层面

文化传统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独特的景观风貌。因此,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体现最能反映当地的地域特征。传承地域文化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所形成的地方传统、风俗礼仪、建筑风格、园林样式等,能唤起人们对场地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而现代园林设计的趋同化导致了对这些地域文化的漠视,造成人们与园林作品之间的情感割裂。风景园林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编撰历史典故或赋予各种景点、景物以文学描述、图解符号而应该充分利用场地内历史遗留的痕迹,如对土地的利用方式,独特的手工工艺,建筑的布局模式,生活生产工具等,来建造富有场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观。

植被层面

在城市绿化中一些房地产项目中违反植物生长规律,大量使用所谓的名贵树种,造成“水土不服”,植物成活率低。植物本无贵贱之分,任何一种植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都有其生存的理由。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没有贵贱之分。倡导乡土植物当家,这是生态优先的最直接体现。不适应城市生长的植物,再漂亮也不能用,决不能做劳民伤财、好看不好用的事。同时,要倡导在乡土植物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引种、驯化、推广,最大限度地促进植物种类多样化。要突出以绿为主,倡导乔木为主的复层结构配置,植物配置要形成自然化、生态化的群落、色彩和层次景观效果。在方案论证审核中要把好关。

结束语

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的设计是没有的。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设计,特别是大尺度的设计,在某种程度就是对自然过程进行管理,设计的本质应该遵循自然的过程,将创作作为自然演进的一个部分,延续区域的自然特征。

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来自于多个方面,包括社会的变革、思潮的转变、历史的延续、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出现等等,但如果我们看到上述历史的花园与现代风景园林作品,包括我们自己的实践作品,就不难看出地域特征是景观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任何土地都有属于它的特征,设计师可依据地块中或是更为广泛区域内的地域特征,来寻求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从地域特征上生成的景观形式,必定是属于地区的、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中国的,我们的实践就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

篇3

1 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分析

1.1 文化特征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遵循地域人文特征的发展规律,并使其得以延续,是现代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风景园林设计中展示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及社会特色是一项重要的目的,所以,园林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围相搭配。比如,丽江、青岛等城市的风景园林设计,就针对旅游城市的特点,让其风景园林可以充分展示出城市的风景特色;洛阳、杭州等地设计风景园林,则应突出城市文化底蕴,表现城市的悠久历史与人文内涵。由此可见,地域中包含的人文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风景园林设计的主体风格,加强重视风景园林设计中具备的文化特征,更加突出风景园林设计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效果。

1.2 自然及应用性特征

地域中的自然特征,比如,地形、植被、气候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统一的地域之中,不同的自然特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比如,以山地为主的重庆、四川等城市[1],根系较发达的乔木是主要的植被类型,较少种植草皮,因为乔木类对土壤有较强的稳固能力,使土壤能够较好地抵抗雨水的冲刷。同时,乔木具有高大、繁茂的树冠,可以很好地发挥遮荫、避暑的作用,对那些高温、高热地区起到良好的降温效果。

由此可见,风景园林设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分析不同的自然因素、地域建设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确保风景园林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其特有的应用性质,不同地域对风景园林设计的预期效果存在差别,有的园林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游览的需求,园林就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在园林中设计更多的休息区以及自由应用区,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便利。

2 地域特征下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分析

2.1 调查地域自然特征

城市中的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植被应用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绿植是风景园林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2]。所以,设计人员需在规划之前,了解城市具备的自然天气以及水文条件等,通过查阅当地自然地理档案的方法,更加全面地收集信息,充分分析城市中的自然特征,使植被的挑选更加合理。尽量使用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设计出来的景观会更加适合地域的自然特征,还能够突出园林的自然美,土生植物在园林中也可以获得更加健康的生长,更好地体现园林设计的科学性。

2.2 了解地域文化,调查风景园林设计的应用目的

为了让风景园林设计风格能符合地域文化特征,设计人员应深入市民生活之中,通过观察、访谈、阅读城市史志等方式,掌握城市的文化及风俗[3]。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使风景园林更具独特性,避免发生园林风格大同小异的状况,也使园林景观可以更好地与城市风格相融合。比如,杭州的西泠印社是浙江篆刻家的聚会之地,其风景园林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金石创作的特色与气质。

另外,设计风景园林时,设计人员应调查不同地域园林设计的投资数额以及实际应用目的,调查投资金额状况是为了在设计中,可以更加合理地选择相关植被资源及建设材料,使风景园林规划与城市应用的实际需要相一致。调查应用目是为了确定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模式,使风景园林最终的设计风格可以与地域建筑的整体要求相一致,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自身所具备的应用意义。

3 结语

风景园林的设计只有将地域特征作为主要参考内容时,才能实现别具一格的设计特点,并且实现人文地理、历史与地域建筑的自然融合,进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结构状态。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能够更好地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实现风景园林与城市建设整体形象的有机结合,突出风景园林的人性化、地域化特点,使风景园林设计获得长久进步。

篇4

地域特征;风景园林;探究

前言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每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都与当地的地域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寻到这片地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有着怎样的自然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了新兴行业,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来临,西方现代园林设计风格和理念已经渐渐影响到了我国。这说明我国国内园林设计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现实中由于地域特征没有被很好的利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出现了众景一面的现象,园林工作者在设计的时候如果忽略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地域风情,那么他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是不会被广泛流传的。

一、地域特征简述

随着自然界的发展,很多历史重大变革之后,世界各地不同的地域有了自己特有的气候、土壤、植被、动物以及地貌,这些地域特征都有着自己的涵义,下面就具体谈一谈:

(一)地质地貌

地质土壤是由岩石风化之后形成的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每个地域的土壤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他们的不同也是每个地域自然景观出现多彩多姿状态的前提。地貌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由于地球内在动力挤压而成,各地域的地貌也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个地域的地壳运动、地震都不尽相同,因此内在的挤压动力也不相同,再加上气候的风化作用以及山川流水的外在作用,因此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地貌。

(二)气候气象

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特点就是活跃、可变性大,每年都会经历不同的变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依靠它来生存,这种大气就形成了各地域之间的气候气象变化。

(三)植被

植被是我们日常最常见到的,对于人类的生存十分重要,也是风景园林设计中最常被利用的一个元素,因为它可以体现人们在这个环境中生存的状态和时间,植被在环境保护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地域特征中,植被广泛被关注。

(四)水文条件

水资源与人们的生活更是密不可分,有水的地方才会适合人们生存,才会形成一个地域的长期发展,自古以来,临水的地域发展形式都比较好,人们适合居住、生存比较容易,也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地域的代表性因素之一。

二、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地域特征因为历史的沿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分析下面不同的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从而提出应用方法。

(一)历史背景与遗迹因子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历史遗迹是人类在地域上活动和作用留下的种种印记,这些印记直接反映长期以来人们与地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样也是地域特征的一笔宝贵财富。在设计中,应该加以合理利用与保留,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旧有景观结构与要素进行了新时代的演绎与新功能的表达,而不是随意抹煞。

(二)人文符号因子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在后现代主义代表的众多设计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文符号因子在设计中的应用,如1972年设计的富兰克林纪念馆,他将纪念馆主体建筑置于地下,而把旧有故居建筑形式当作了符号来应用。在红砖铺砌的广场上采用了故居建筑平面形式的白色大理石铺装图案,用不锈钢架子勾画出了故居的建筑轮廓等手法,都是在通过景观营造,对场地进行符号化隐喻,来表达旧建筑的灵魂,使得整个景观细部,充满生活情趣和地域特色。

(三)民俗风情因子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民俗风情已经是一个地方最具特色的元素,很多地域的民族风情几乎成了它被社会所认识和喜爱的标志,不同的民俗风情体现着一个地方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因此在地域未来开发和发展中一定要重点保护他们的民俗风情,在风景园林设计时也要对民俗风情加以挖掘、充分利用,最终很好的体现在作品上。

三、结束语

现如今,园林景观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域的代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能带动当地经济迅速发展。现代景观不仅是一种被欣赏的对象,还要在科学、功能等多方面寻求发展。再加上大众审美的提高以及信息全球化发展,园林景观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当代,与风景园林设计有关的学科、研究方向不断增多,但是如何在这个纷扰、思想层面众多的大环境下依然保留灵魂,是我们现在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地域特征中的人文精神、地质地貌、水文条件和植被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原材料,科学的方法和多功能的大原则是实现优秀风景园林设计的途径,因此利用多变的艺术手法去体现一个地域的特色景观,实现它留存的价值是每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师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张郁琪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园林局.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5.

[4]杨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4(1):15.

[5]巴里•W•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5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篇5

六盘山地区位于宁夏南部,地层区划属秦祁昆地层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白垩纪六盘山群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其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属内陆湖泊(凹陷盆地)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及咸化湖相。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构成。各时期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反映了当时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其垂向叠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地史演化特征。

1 沉积相特征

1.1 三桥组沉积相

三桥组以粗碎屑岩为主体,具冲积扇亚相沉积特征,可细分为扇根和扇端亚相。

(1)扇根亚相。

三桥组主体属扇根亚相沉积。组成岩性较为单一,为灰、深灰色块状粗—中砾岩、灰色厚层—巨厚层状粗砾岩、紫红色块状—厚层状巨砾岩、巨—粗砾岩及粗砾岩。砾石杂乱排列,无定向性,局部略具叠瓦状排列,有时显示正粒序层,砾岩呈杂基支撑、基地式胶结类型,为白云质、钙质胶结。

(2)扇端亚相。

主要由紫红色中—细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粉砂质泥岩组成。砾岩特征与扇根亚相砾岩相似,只是粒度细一些;长石石英砂岩多呈透镜状,时含细砾,发育平行层理、大型板状斜层理。

1.2 和尚铺组沉积相

和尚铺组由砂岩及少量砾岩、泥(页)岩组成,具有辫状河亚相沉积特征,据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可细分为辫状河道亚相、心滩亚相和辫状河道间亚相。

(1)辫状河道亚相。

主要发育于和尚铺组下部和中部。由灰、深灰、紫红色厚—巨厚层砂砾岩、中—粗砾岩及细砾岩构成。砾岩常呈透镜状,发育底蚀构造,砾石呈叠瓦状排列。

(2)心滩亚相。

主要发育于和尚铺组上部,由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发育平行层理,大型交错层理。

(3)辫状河道间亚相。

由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组成,发育水平层理、沙纹层理。

1.3 李洼峡组沉积相

李洼峡组属滨浅湖环境沉积,其岩性由兰灰、浅黄灰、灰紫、紫红色泥岩和浅灰、浅黄灰色中层状鲕粒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微晶灰岩及少量灰色中层状粉砂岩、细砂岩组成。泥岩一般不显层理呈块状层,有时略显水平层理而显示页理,含植物、叶肢介化石;细—粉砂岩常呈中—薄层夹于泥岩中,发育水平层理、沙纹层理,层面具对称的、不对称的及不规则的小型波痕,含植物碎片;鲕粒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微晶灰岩一般呈薄—中厚层状,具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含植物、叶肢介、介形虫化石。

1.4 马东山组沉积相

马东山组属半深湖—深湖环境沉积,其岩性以灰绿—兰灰色泥岩、页岩为主,夹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砂屑灰岩、鲕粒灰岩、微晶灰岩、泥灰岩,偶夹有粉砂岩、细砂岩、油页岩。碳酸盐岩呈薄—中厚层状,多具水平纹层、微波状层理,顶面平直,底面凹凸不平,发育结核状构造;泥岩一般呈块状构造,具球状风化,含植物碎片;页岩较少,页理不甚发育;粉砂岩、细砂岩发育水平层理、沙纹层理、小型槽状交错层理,含植物碎片。

1.5 乃家河组沉积相

乃家河组属半深湖—咸化湖泊环境沉积。其主体岩性为浅灰、浅灰绿、浅黄绿、浅兰灰色泥(页)岩、钙质泥岩和浅灰—深灰色泥灰岩、鲕粒灰岩、砂屑灰岩、砂质灰岩,偶夹细—粉砂岩,在红阳—硝口一带上部发育膏岩及盐岩沉积。泥岩、粉砂质泥岩多呈块状层,有时略显水平层理;粉砂岩、细砂岩呈中—薄层夹于泥岩、粉砂质泥岩中,发育水平层理、沙纹层理;碳酸盐岩主要为鲕粒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泥灰岩,呈中厚—薄层状,顶面平直,底面具波状,有时发育水平层理。石膏岩为厚层—块状,泥质含量高,时呈角砾状;页岩具水平层理,含植物、昆虫化石。

以上特征表明,乃家河组由半深湖相逐渐向咸化湖泊相过渡,后期沉积了大量石膏岩及盐岩,湖水不断变浅,由还原环境逐渐变为强氧化蒸发环境。

2 沉积环境及地史演化

侏罗纪未的早期燕山运动使六盘山地区抬升遭受短暂的剥蚀后,至早白垩纪盆地开始凹陷下沉,接受了凹陷型内陆湖泊相沉积。从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及总体向上变细的垂向沉积序列看,六盘山群是在盆地持续下沉、湖水不断加深、沉积物供给较为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形成、演化受构造、物源和气候的控制。

盆地形成伊始(三桥期),接受了以粗碎屑岩为主的冲积扇相沉积,扇根比较发育,扇端不甚发育。西部冲积扇发育良好,分异明显,沉积厚度大于731.7 m,砾岩中90%以上砾石来自于海原群的片岩、大理岩和加里东期花岗岩类,这说明物源区为北祁连造山带。而东部沉积厚度仅为26.8 m,冲积扇分异分带性不明显,表明盆地边缘较陡,属陡岸近岸沉积,碎屑物多呈棱角状也说明了这一点。从砾石绝大多数来源于早奥陶纪马家沟组的碳酸盐岩可知,盆地东部物源区为华北地台。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砂岩为主的岩石类型,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砂岩中成分复杂,主要有磁铁矿、云母、石英等。碎屑分选差、磨圆度较差,上粗下细是粒度变化的主要趋势。岩石沉积物以红色为主,可见植物碎片,未见动物化石。这些特征说明这一时期的气候干燥炎热,盆地东部由于物源区供给少,沉积物甚少。

李洼峡期,六盘山地区已演变为滨浅湖环境,此时盆地表现为间歇性下沉,湖水时进时退,在沉积物供给充足的条件下,沉积了以细碎屑岩、泥质岩夹碳酸盐岩的浅湖相沉积特征。李洼峡组中灰绿—兰灰色泥(页)岩和碳酸盐岩约占总厚度的1/2~1/3,含有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李洼峡期气候变得温湿。

马东山期,盆地的下降速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湖水迅速加深,半深湖-深湖是这一时期六盘山地主的主要特征,随着盆地的不断下降,可容空间不断加大,沉积物的供给速率逐渐变缓,广泛沉积了以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为主的马东山组,此时的气候变得比较温润,生物种类多种多样,有叶肢介、昆虫、介形虫、双壳类、鱼类以及各种植物和轮藻等。从颗粒灰岩比较发育和少量油页岩的出现可以判断此时湖水不断在加深。

乃家河期,盆地由半深湖环境向咸化湖泊环境转化,与马东山期相比,盆地的沉降速度不仅大大减小,并逐渐有了上升的趋势,沉积物供给也逐渐增多,可容空间逐渐减小,沉积物越来越多,在此条件下,沉积了以泥质岩为主夹碳酸盐岩、石膏岩及盐岩的乃家河组,属湖泊衰亡期沉积,这从乃家河组自下而上碳酸盐岩迅速减少,紫红色岩层逐渐增多和顶部膏岩层增多可以证明这一点,也表明乃家河晚期盆地逐渐抬升,湖水变浅并过渡为咸化湖泊,这一时期气候逐渐变得干旱、炎热。

3 结语

综上,白垩纪六盘山群地层发育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期(三桥期)盆地内地势差异较大,气候干旱炎热,发育冲积扇相沉积;早期(和尚铺期—李洼峡期)发育了河流相—滨浅湖相沉积,气候由干热逐渐转向温湿;中期(马东山期)湖泊发育到鼎盛时期,此时湖水最深,湖面最广,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沉积;晚期(乃家河期)为湖泊衰亡期,发育半深湖相—咸化湖泊相沉积。乃家河期末,晚期燕山运动使盆地抬升,湖泊迅速消亡,结束了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参考文献

[1] 顾其昌.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5-45.

篇6

(1)“点”。点,指的是空间中的中心地,即空间中的聚集点,这些聚集点也是带动周围其他空间活动的中心空间。“点”空间中具有明确的活动方式、方法;可以与周围空间产生互动关系;并且有着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突出特点。“点”空间一般要满足以上几种条件,才能以它作为一个活动中心并向周围空间进行延伸。延伸出的特点作用于周围空间,并与周围的空间产生新的互动,在不同程度上带动周围空间的发展与展现。

(2)“轴”。轴,是指在一个空间中,通过联系若干不同的“点”空间,进而形成带状空间,这种延伸方式形成相对密集的区域空间。形成一个稳定的功能区域。“轴”空间不是一条孤立的线,它是不同资源的汇集贯通,具有不同种类、不同内容,并且主次分明。通过“轴”的带动,连接起各个“点”的活跃,就会形成一个活动的密集区、空间展示的密集带。

(3)“点”与“轴”的相连接。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都会自然的形成一条贯穿始终的总线,总线旁生出的支线扩散延伸,连接至局部点,最终形成主次分明的递进关系。这种自然的发展过程保证了每个“点”与“轴”都可以在便捷的情况下连通区域形成互动。如果没有“点”空间的存在,那么在“轴”空间上就体现不出独特之处;如果没有“轴”空间的存在,那么“点”空间就是零散的,很难让人发现并体验它的特别之处。只有在“点”空间与“轴”空间同时存在并且合理接连的情况下,才能够更直观的展现出空间的互相。

从居住空间长期的发展特征来看,以家庭为单位的居住单元通过串联、并联等方式组合形成带状、片状的居住区域。流动性是居住空间永久的活力来源。当然,这是家庭单元之间、组合单元与外界空间之间互动的结果。这些组合的景观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使用者的流动取向,而成功的景观形态组合必须从人们在空间的行动方式出发,通过了解、明确人们的活动规律,随着人们的使用意愿进行调整。

2 喀什老城区街巷景观形态特性

(1)景观形态的过程性。街巷景观形态的过程性,包含了景观形态发展、使用的过去、现代、未来。现有的街巷是通过以往街巷的景观形态延续和发展的产物,这种样态也是今后街巷空间形态发展的基础环境。

在现代都市中,道路往往扮演着快速交通承受者的角色,而在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景观形态中,街巷是作为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结合而存在的。正因为老城街巷容纳了复杂、庞大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呈现出复杂与庞大的空间与形式。在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景观形态中,住宅单元相互依托,空间环境使用紧凑,厚实的夯土墙与内院形成了封闭且舒适的庭院环境,通过串联起一个个庭院便形成了狭长的街巷空间。这里的传统景观形态本身就是一个连续、动态的渐进过程。这种民间建筑方式颠覆了传统建筑方式条条框框的约束及构图规划,表现出了对理性规划原则的“逆走向”,即景观、形式随生活需要而扩展的“无序”构筑方式。

在对街巷的空间形态、人文环境形态逐步认识与探索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理论知识,对街巷风貌的保护、改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想要保留老城区街巷的与众不同,必须要在尊重与传承街巷空间形态的前提下,维持其稳定的模式与发展。

(2)景观形态的复合性。街巷景观形态的复合性也意味着它的形成是各时期发展与演变的复合产物。不同时期的街巷的建造形态会呈示出不同的发散性。从老城区街巷现有景观形态可以看出,街巷是在历史的推移中叠加而成的。在宽窄不同、高低起伏的街道中,阶梯、筑台、过街楼、错层等不断变化,这种适宜于人居的尺度创造了一种浓郁的人文气氛,形成了层叠复合的隐形秩序。这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不同建筑形态在空间中的搭建、拼合。

因此,如何协这种复合性带来的空间形态冲突,并融合新的设计方法、要素,已成为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传统街巷景观设计尤其是街巷风貌保护的一个关键问题。

3 街巷景观影响因素分析

近几年以来,喀什进入了高速建设与发展时期,具有历史风貌的老城区是维吾尔族建筑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源头。喀什老城区中的街巷作为整个老城区中民居聚落的局部之和,是一个错落复杂的系统,将街巷景观看成一个整体已不能如实反映其内部的复杂性。通过分析影响街巷景观的因素,我们可以准确的定位出街巷中需要保留的样貌,用以传承传统的建造方式、设计要素。

(1)民居建筑。民居,在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传统街巷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人口繁衍、房屋密集,维吾尔族民居在叠加扩建中借占街巷上横跨对邻搭接,形成了“过街楼”这种建筑模式。除此之外,还常常见到占去街面一半的“半街楼”和“捋楼房”,即盖在小巷深处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1]建造过程有的生土筑造、彩绘大门、院落布局、木结构支撑、雕花、彩绘,无一不体现出喀什老城区维吾尔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方式及生活风貌。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很多人放弃了冬暖夏凉的土坯房,不再费力筑造生土砖,而更喜欢改用红砖、水泥建造起崭新的新房子,老城区内随处可见颜色突兀的砖混房,建筑中木门、木雕的造型与色彩也变得大同小异。原本邻里之间通过错落的合院、阳台和柱廊相互依靠相互联系,孩童在过街楼下的阴凉处玩耍,老人坐在家门口乘凉聊天,现如今都被现代砖混房映衬的“灰头土脸”。

(2)街巷交通。喀什老城区内的街巷空间通常以线性或中心集结方式分布展开。线性,是依据人们的建造顺序,在街巷内,通过一条主干线的建筑群或者建筑轴线,形成有统一性的线性的街巷风貌。这种建造方式的好处是,可以给人直观的视线、交通指引,但在另一方面这样的建筑方式导致出行、返程路线不灵活,老城区中的街巷交错,很多街巷因为民居的新增变成了死胡同,不熟悉道路环境的人一旦遇到死胡同就得原路返回。

而中心集结方式则是以某一个建筑为中心环境,向周边扩散的街巷建筑方式。维吾尔族人信奉伊斯兰教,几乎所有社会交往活动、朝拜、洗礼、休闲、聚会都是以清镇寺为聚点,由此形成中心点向四周扩散的建筑布局。在重大节日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这样的建造方式方便了人群的聚与散,但由此形成的道路将街巷及内部民居划分成零散状,初次进入老城中的人在这样的街巷指引下很容易模糊了方向。

喀什老城区内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内部房屋布局不断加密,虽然在房屋建造的过程中预留有公用空间供交通行驶,但随着家庭条件逐渐宽裕,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多为电动车、摩托车、小汽车。这些宽窄不一的通行道路已经不能够满足居民的正常出行。应该指出,各种类型公共空间之间应该是缓和、流畅的过渡。例如,从物质形态上表现出住宅组群之间的过渡是有益的,也是很重要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分界线不能过于生硬以至于阻碍与外界的接触。[2]由此我们需要通过恢复街巷内的主要通道空间,另外增加辅助通道,在街巷内形成一个畅通的出行路线,这也是贯穿街巷景观的前提基础。

4 街巷界面上的“点―轴”关系

(1)顶界面的自由放线。在搭建这些生土房屋时,人们的生活活动需求主宰着这些房屋以及空间的使用情况,在使用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活动也给房屋增加不同程度的功能变化。屋顶上的鸽子笼,木杆撑起的晾衣架,屋顶搭建的储藏间,墙头盆栽的绿色植物以及屋前屋后的电线杆等等,在天际线整体空间中形成了一个自由转折、高低起伏、变化多端的放线样式。这些层层叠叠、前后错落的形态,也因形成了顶界面放线中各自不同的起伏空间。这些看似随性的搭建,却形成了老城区独特的风貌肌理之一。

(2)底界面的变化与统一。老城区内传统的生土民居在建造过程中,通常不刻意铲平大面积地基,基于地面的凹凸变化,通过原有泥土、六边砖、方砖的道路铺设形成起伏、变化的地面空间。这些不同的道路铺设材料既不会喧宾夺主抢去传统民居的生土味道,也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

通过对立体地形的有效利用,使搭建起来的房屋与地面铺装形成统一、变化的立体空间。形成了街巷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

(3)垂直界面的多样性。维吾尔族传统生土民居建筑从设计到建造都是从非连续性出发的一种小团体行为,每所民居的住户即房屋的设计师。房屋的搭建通常都是实用性、经济性、功能性自始至终贯穿在民居建造设计的。

人们往往先建主体房间,尔后再逐步修建附属房间。一个建筑往往是夯土块、土泥砖、红砖、木料的混合。这种以使用者为主,从内到外,功能逐步增加的加法式建筑设计法从一开始就不同于从外到内的建筑雕塑设计法,因而在其材料的相对统一下、局部变化的构筑上表现出自由性与多样性。这也就呈现除了街巷景观中垂直界面的多样性。

5 布拉克贝希巷景观更新分析

(1)实验地点选取。通过对喀什老城区亚瓦格片区抽取出布拉克贝希巷片段进行试验,对这一条街巷的现状进行分析。在前期,我们通过走访调研,记录了这条街巷的整体现状。

之所以选择这一街巷,是因为起街巷内部分布着优秀民居、九龙泉景点,以及清真寺建筑,这些因素的存在在整个街巷景观中形成了典型的“点”空间形式。而街巷内部的主要道路相对来说比较通畅,只是在某些节点需要进行更新和重新布局。因此从平面图中我们将这条街巷中现有的主要道路、优秀民居、九龙泉景点、过街楼、清真寺的位置分别提取出来。通过整合分析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这条街巷中存在的优秀民居位置、九龙泉景点位置、过街楼搭建位置、清真寺建筑在整个街巷空间中起到“点”空间的作用。而标记出的主要道路在整个街巷空间中就起到“轴”空间的作用。

通过层层剥离,提取出主要的建筑物及不可移动的景点、街巷形态的位置,为后期的资源的链接与互动做准备。

(2)街巷空间结构优化过程及趋势。通过上一步对“点”空间与“轴”空间的分离,我们将整个街巷的空间进行优化分配,提出了保护、保留、改造、更新为一体的设计方法。保护:是指通过修缮整治,对老城区内极具价值的特色民居进行修缮保护,从室内到建筑外观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特色。保留:对老城区内建筑质量和建筑结构尚好,又具有传统风貌的民居院落进行加固、修复,但需要对民居内部的生活设施予增加,保证居民生活便利。改造:是指对街巷内不合理的空间进行拆除、调整,在小范围改动的情况下,将“点”空间与“轴”空间相连接,保持街巷内部风貌的通畅性与统一性。更新:是在结合原有道路、景观的前提下,按照传统民居风貌格局进行新建,保持内部实用性便利以及外部风貌的复原。除了这四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完善街巷中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加强老城街巷的实际使用功能。

通过调整空间内的局部路线,保持主要道路、辅助道路之间的畅通,并保持道路、建筑、景点之间的联系;其次,让具有中心集结性的建筑物保持其中心性,围绕这些建筑适当调整周边房屋布局、道路走势;再次,让隐藏于街巷内部的特色建筑形式露出“头角”,使人们能够欣赏到这些独特的建筑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人们更好的关注这些优秀民居的现状及保护问题;最后,保持九龙泉景点在整个街巷空间中的生活实用价值以及旅游吸引力价值,围绕这一景观空间能够建立起一个中小型公共活动空间。

6 总结

地域景观以大地为基础,以区域特色物质精神为核心,由区域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住在老城区内的维吾尔民族人结合自身的生存环境,创造、延续了一套适合本民族的建筑、街巷和景观建造方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而“点――轴”设计方法则源于对现状的分析及当代设计方法的配合,强调以科学设计方法为主要标准,形成针对喀什老城区传统街巷空间设计的普适方法。

通过对这些历史街巷传统风貌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探析“点――轴”设计手法在喀什老城区街巷中的运用,对街巷的空间结构、节点等进行控制和设计,进而对它在适应现代生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做出评估,形成科学的、整体的、具有现实操作意义的保护规划构想,不仅可以在不破坏老城区整体空间形态的情况下,实现对老城区内独特空间美学的延续。通过这样的调整方式也对居民生活、社交起到积极作用,最终达到保护古城风貌的目的,使整个地区物质条件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的环境质量得到梳理与保护,将对喀什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群.基于新疆乡村维吾尔生土民居的调研与思考[J].美术观察,2011(4):17.

篇7

景德镇使用的陶瓷原料主要是以岩浆岩型为主的瓷石(土)矿,像最出名的鹅湖高岭村的高岭土、几大瓷石(土)矿如大洲矿、三宝矿、宁村矿及柳家湾瓷石矿等矿床均属于岩浆岩型矿床.在景德镇地区沉积岩中有无高岭土矿?它的规模如何?有无开采价值?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景德镇市昌江区鱼山镇新桥村和新柳村,就发现有沉积型的高岭土矿,它顺层产出,产状平缓,有5层矿体,预测远景储量约1000万吨;另外在乐平众埠镇段子畈也发现有沉积型的高岭土矿,为单层产出,已提交333资源矿石量为10.39万吨。

一、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形成环境及层位特征

(一)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形成环境

矿于侏罗系下统林山组的长石石英砂岩中。而林山组下部为石英砂岩夹粉砂岩、泥灰岩及砾岩,产植物化石。上部为杂色砂岩、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产植物及瓣鳃类化石。从石英砾石、泥灰质及细屑物这些沉积特征看,应属于湖泊环境的沉积物。所以在侏罗纪时代乐平――景德镇地区是一个湖泊区。成矿作用过程主要受沉积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所控制,成矿物质来自陆源剥蚀区的原岩及原生矿床的风化产物。

(二)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层位特征

其层位位于侏罗系下统林山组,由杂色厚层状粗粒岩屑砂岩,灰白色、浅灰色厚层状粗粒―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灰色钙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和灰黑色含炭页岩等组成。区域上厚658米。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为305°~345°,倾角为25°~35°。中粒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矿体),灰白色、浅灰色,砂状结构、块状结构。矿物成分:长石约占20%~25%,石英(和硅质岩屑)约占60%,云母2%,其余为粘土矿物。受风化作用,长石部分已风化为高岭土。林山组上部为白垩系上统赣州组的紫红色砂岩,下部为煤系地层。

二、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矿体特征(以新桥矿区鹊湖矿段高岭土矿为例)

(一)矿体的形态和产状特征

矿体为浅灰色―灰白色中粒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矿体呈层状产出,受层理控制。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305°~345°,倾角25°~35°。由于矿体出露地表,沿矿体走向有多处开采坑,另有7个槽探工程控制。矿段内矿体走向延伸长约500m,矿体垂直厚度7.5~11.5米。

(二)矿石质量、矿石类型、矿石品级及其分布变化情况

1.矿石物质组份。矿石为灰白色至浅灰色、强风化至半风化长石石英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20%~25%),石英(和硅质岩屑)60%,云母为2%,其余为粘土矿物。受风化作用长石部分已风化成高岭土。

2.化学成分。矿石化学成分SiO2最低69.09%,最高分79.82%,平均为73.57%。Al2O3最低为13.14%,最高为20.33%,平均为17.85%。TiO最低为0.49%,最高为1.1%,平均为0.78%。Fe2O3最低为0.30%,最高为0.74%,平均为0.47%。K2O最低为2.20%,最高为3.46%,平均为2.67%。Na2O最低为0.38%,最高为1.21%,平均为0.78%。MgO最低为0.17%,最高为0.44%,平均为0.26%。CaO最低为0.019%,最高为0.029%,平均为0.024%。烧失量最低为3.12%,最高为3.96%,平均为3.39%。矿石化学成分表现为高硅(SiO2),低铝(Al2O3)。塑性指数为8,Fe2O3、Na2O、CaO、K2O、TiO、MgO含量较低,为一般的建筑陶瓷原料。

3.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原岩为砂状结构、块状构造,部分原岩结构已破坏。

4.矿石类型。矿石自然类型为强风化高岭土矿石、半风化高岭土矿石;矿石工业类型为第三类:瓷土、瓷石矿石。

5.矿石品级及其分布变化情况。矿石因Al2O3含量较低,品级只能达到Ш级及等外品,一般都为III级。矿体浅部风化相对较强,质量较好。长石石英砂岩在走向上较稳定,但沿倾向上因风化程度不一样,矿石质量有一定的变化,强风化、半风化均为矿石。

(三)矿体(层)围岩及夹石

区内矿体顶板为黄绿色、青灰色砂岩。矿体的底板为灰黑色炭质页岩。矿体(层)局部见少量炭质页岩、青灰色砂岩,其厚度为0.5~1.1米不等。

(四)矿床成因类型

矿体为强风化至半风化、灰白色至青灰色长石石英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长石多风化成高岭土。矿体呈层状产出,沿走向及倾向延伸较稳定,与围岩接触面较清楚。依据以上地质特征,该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型风化残余矿床。

(五)新桥矿区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规模特征

根据景德镇市地质队对新桥矿区鹊湖矿段实施的工程控制,已提供高岭土原矿(122b)基础储量40万吨,预测5层矿体远景储量约1000万吨,为大型高岭土矿床一处。所以沉积型高岭土矿床其规模一般为中-大型矿床。

三、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应用范围

沉积型高岭土矿主要用于制地面砖及琉璃瓦,矿石质量符合要求,产品质量较好,矿石采出后可直接运送到建筑瓷厂销售,为地面砖及琉璃瓦的主要原料。

经景德镇某建筑材料厂试验:

(一) 制瓷物理性能

通过试验,矿区瓷土制瓷物理性能一般比较稳定,淘洗精矿白度62%,成瓷后白度可达66%~71.5%,矿石淘洗后的水选坯子Al2O3含量可达34.78%,经计算淘洗率平均为28.5%,符合陶瓷工业要求。

(二)矿石成瓷试验

篇8

冀西北地区侏罗世聚煤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中朝准地台(I21)内蒙台背斜(Ⅱ21)的土城子台拱(Ⅲ21)和台凸(Ⅳ22)上。研究区包括忠义凹陷(Ⅴ21)、兰城子凸起(V22)、土城子凹陷(V23)和二泉井凸起(V24)的部分地区(见图1)。

下花园组地层,在区内被第四系地层广为覆盖,地表出露面积不大,自下而上可分为下、中、上三段。

下段(J2x1)(底部砾岩段):主要由砾岩、砂砾岩及粗砂岩组成,砾石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变质岩和石英岩等。厚度16米。

中段(J2x2)(主要含煤段):下部为灰白色细砾岩、砂质砾岩、粗砂岩夹少量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等,含不可采煤层1~6层。上部岩性为灰色泥岩、粉砂岩、砂岩夹灰白色砾岩,含不稳定煤层6~18层,可采1~3层。厚度380米。

上段(J2x3)(杂色含煤段):以紫红色、灰绿色细砾岩、砂质砾岩和粗砂岩为主,夹灰、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和炭质泥岩等。含煤1~6层,3层局部可采。厚度40米。

2 控盆构造

通过对聚煤盆地内地层现状研究后认为:聚煤盆地内存在着两个向斜构造,一个背斜构造。即忠义向斜、土城向斜,两向斜中间为兰城子背斜。这些背斜和向斜实际上是一些隆起(背斜)和断陷(向斜)组成,隆起和断陷由正断层所分割。区内还有一些次一级走向NS的隆起和断陷,这些隆起和断陷与走向走向NEE的隆起相交,构成交角构造。

3 含煤盆地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

聚煤盆地煤系地层的岩性特征:根据岩性、岩相、含煤性等特征,将聚煤盆地下花园组地层划分为三段:

下花园组下段(J2x1):主要由砾岩、砂砾岩及粗砂岩组成。砾石成分以花岗岩、变质砂岩、石英岩为主,其分选、磨圆差,杂基多为泥质、凝灰质。底部普遍有薄层残积角砾岩,垂向层序向上变细,中厚层状,均匀层理。平均厚度16m,最大厚度23m。

下花园组中段(J2x2):下部由三角州―滨浅湖相沉积组成。岩性以灰色、浅灰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黑色碳质泥岩及煤层。含少量蕨类植物化石及大量炭化植物碎屑。砂岩颗粒成分多为石英、长石及火山岩、石英岩、燧石等岩屑,分选中等,多呈次圆状―次棱角状。波状层理,平行层理及透镜状层理。粉砂岩、泥岩中常夹有菱铁矿结核及菱铁矿微晶,水平纹理及波状层理发育。本段含煤数层,其中5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煤厚一般3~6m,结构简单,有时夹一层夹矸。盆地靠近古陆隆起处,岩石由颗粒较粗、分选和磨圆较差的冲积物组成。远离古陆隆起边缘,沉积岩相由河流相过渡到三角州相岩石组合,再向沉积中心为滨浅湖相沉积。盆地下沉与堆积保持基本平衡时,三角州平原相泥炭沼泽与浅湖相泥炭沼泽联成一片,沉积了稳定性较好的5号煤层。本段平均厚度180m。

下花园组上段(J2x3):由紫色、夹灰绿色砂砾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颗粒分选磨圆均较差,表现为气候炎热,地形高差大,物源充足,水动力条件较强的冲洪积体系。平均厚度140m。

4 煤系砂岩粒度概率曲线特征

据对聚煤盆地张纪矿区3个钻孔25个代表性样品分析,本区砂岩粒度概率曲线类型大致可分为:二段型、三段型和弧型等三种。二段、三段型曲线的岩性粒度跨度较大,由细砂岩至粗砂岩。一般粗砂岩的A总体的斜率为58°~69°,分选性差;中细砂岩的斜率大于70°,分选性较好。大约有80%的曲线,其A、B总体以过渡关系相接,过渡带宽0.6~1.5,这一过渡性质是快速堆积的表现。C总体的含量一般小于1%,其岩性大多属细中粒砂岩。弧型曲线的样品为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由A、B、C三个总体以过渡关系组合而成,平均斜率50°左右,反映了沉积介质的高密度流性质。总之,本区砂岩的粒度概率曲线基本上反映了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快速堆积。

5 煤系沉积组合―沉积体系链

通过对聚煤盆地沉积环境分析,说明沉积盆地沉降速度快,沉积物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快速堆积而成。煤的形成需要持续平衡的稳定环境,盆地中的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快速堆积,是不利于煤富集的;通过对沉积体系链的研究,在三角洲两侧是沉积体系横向发展地段,也是泥炭沼泽易于形成地带。煤容易聚集的地带是沉积盆地的边缘―三角洲辫状河两侧沉积体系横向发展地段。沉积盆地边缘地段是有利聚煤的区域。沉积中心,不是煤聚集中心。

6 隆起带的相交处的沉降区有利于煤的富集

通过以上分析,沉积盆地边缘地段是有利聚煤的区域。在沉积盆地边缘拐角处,实际是两个隆起带的相交处的沉降区,我们把两个近于垂直的褶皱带或者断裂带相交处围绕的基底下沉区,简称交角构造区。在这一区域,易于形成稳定的沉积环境。两侧隆起的古陆,能够给沉积区提供稳定的陆源物质,沉降区内,保证了稳定的沉积环境所以,在交角构造区易于聚煤是显而易见的。

毛不拉井田属交角构造。毛不拉井田西北侧,自马家营子北侧向西至内蒙古的两面村南侧为一北东走向的隆起,该区出露有太古界红旗营子组和元古界化德群地层。该地层出露区地势较高地古隆起区,是古陆和古沉积盆地的边缘。毛不拉煤矿西南侧同样为一走向北西方向的古隆起区,判断为古陆和古沉积盆地的边缘。毛不拉矿区位于两个不同走向的隆起构造的交角构造区。

张纪煤矿也属于交角构造成煤。张纪煤矿东侧是南北向的隆起,其南侧是北东走向的兰城子凸起,张纪煤矿恰好位于两个隆起的交角构造处。

7 找煤方向及煤田预测

忠义凹陷环盆聚煤区:根据煤的生成规律,大致把忠义凹陷环盆聚煤区分为两个带:①聚煤盆地北部东西聚煤带西起毛不拉村姚家滩清洪村后二马坊民善村化林沟西北营子保安村。②聚煤盆地邓油房至张纪村北东走向煤田预测区西起邓油房村三顺元村李二诛村张纪村。

土城子凹陷聚煤预测区:范围:小七顶房村吉尔石河哈嘎刘油房大七顶房。

小盐淖聚煤预测区:范围:小盐淖周围地区。该范围由大弓沟至西东滩村以东,三义堂以西,小盐淖村以南。

8 结束语

篇9

但是,从现实经济增长来看,人类的制度知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有效性(张尚毅,1998a),进而影响甚至决定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成果。新古典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在经济分析中不考虑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将经济制度视为经济分析的外生因素;而李嘉图的传统增长理论虽然涉及制度因素,但是并没从知识的角度进行这方面的分析。事实上,我们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可以看到这点。

二、经济增长的知识基础

当我们依赖于自然资源推进经济增长时,自然会得出增长存在极限的结论(米都斯,1997);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增长极限进行了否定,提出由知识所决定的增长递增效益。今天,在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更多地依靠技术知识而相对较少地依靠其他资源推进经济增长的现象,正如罗默所说的那样,从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的深化以及运用这些技术性知识推进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主流的经济增长理论继承了新古典主义传统,虽然指出了知识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却不能用人类全部知识的进展来解释经济增长,也正因为如此,无法解答我们前述的一些基本问题。

奥地利学派学者哈耶克在他的有关论著中将人类知识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指出均衡仅仅以人们在试图执行可能达到均衡的初始计划的过程中确实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哈耶克,1989),从而将知识完全融入整个经济分析中,这种无区别地将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和人类自身的知识融入经济分析,与国际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用人类全部知识解释经济增长所要说明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均衡并非如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的是具有同质性经济主体的均衡,而是具有异质性经济主体(拥有不同量和质的关于自然和自身的知识)的均衡,这就必须解决异质性经济主体相互耦合的问题,必须明确具有不同知识的经济主体之间为什么存在相互冲突,怎样才能相互耦合,进而达到均衡,保持一个经济态的稳定与发展(张尚毅,1998b)。从制度知识的角度,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不同的经济主体不但具有不同的个性知识,而且具有作为耦合基础的共性知识,这些知识就是我们所称的知识传统;知识传统决定了一个经济态可能具有的经济制度优化水平,从而也就决定了该经济态可能接受或者拥有的技术知识水平,进而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水平①。正如诺思所指出的那样,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诺思,1989)。总之,具有不同知识水平(包括制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经济主体决定了经济均衡状态的不同,从而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篇10

1.1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处在两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以华北板块北缘深断裂(本区为东井村~白林地段)为界,南侧为华北板块北缘渣尔泰山――白云鄂博裂谷,北侧为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陆缘增生带――白乃庙岛弧。

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第四系。本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尤其是二叠纪侵入岩占绝对优势。岩体的长轴近东西向分布。后期岩浆活动主要是呈岩脉产出,沿构造破碎带贯入,与矿化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石英脉或硅化破碎蚀变带,伴随金、铜矿化。

1.2矿区地质

1.2.1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较为简单,但岩性划分较多,主要为:白云鄂博群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Qnby)与白云鄂博群青白口系呼吉尔图组(Qnhj)。地层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南倾。

(1)白云鄂博群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Qnby):在本区大面积出露,主要岩性为变质石英砂岩、石英岩、千枚岩、板岩。该组地层总体走向85°,倾角45°~65°,与上覆地层呼吉尔图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2)白云鄂博群青白口系呼吉尔图组(Qnhj):主要岩性为结晶灰岩:灰白色,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局部夹有变质砂岩。该组地层主要层条带状出露于测区南部,走向近东西,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3)第四系(Qh):主要为全新统冲洪积砂,分布于沟谷及南部平缓地段。

1.2.2构造

忽力太村北正断层:上盘为白音宝拉格组石英岩、板岩,下盘为石炭纪辉长岩,走向70°~80°,北倾,倾角50°~65°。断层南北两侧,均见有次一级的挤压褶皱。

沿断层形成长约3公里,宽3m~10m的构造破碎带,其内岩石普遍遭受压碎,辉长岩具糜棱岩化,石英岩具褐铁矿化,局部呈蜂窝状构造和角砾状结构,裂隙发育,沿裂隙有后期石英细脉多次贯入。此构造破碎带为本区主要成矿带,为成矿元素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1.2.3岩浆岩

(1)二叠纪花岗岩(P2ηγ)

出露于本区西北部,岩性以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浅灰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粒径在3mm~8mm之间,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等。地表出露地段,花岗岩多呈球形风化,局部见有云母似鳞片状集合体聚集。局部见有褐铁矿化。

(2)石炭纪灰黑、灰绿色中粒辉长岩(Cν)

分布于本区中部,该侵入体北部与白音宝拉格组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受东西向断裂构造的控制,呈东西向展布于断裂带南侧,岩石呈灰黑-灰绿色,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辉石、黑云母、角闪石等。局部见有早期结晶灰岩捕掳体。

(3)预查区另见有石英脉(q)脉岩零星出露,受近东西向的构造控制明显。

1.2.4矿化蚀变带与矿(化)体特征

(1)矿化蚀变带特征

在矿区中部地表圈定1条矿化蚀变带,编号为Ⅰ号,该矿化蚀变带即为白音宝拉格组地层与石炭纪辉长的断层接触形成的构造破碎带,该矿化蚀变带与化探AP6、AP7号异常和激电JD5号异常套合较好。矿化蚀变带长约3km,走向70°,倾向北西,倾角50°~60°。沿接触带发育有宽3m~10m的石英岩,经地表捡块样发现石英岩与岩体接触部位有金矿化现象。

(2)矿(化)体特征

共圈定2条金矿体和2条铜矿化体

I-1号金矿体:

该矿体为半隐伏矿体,深部由ZK02及ZK05两个钻孔控制,倾向340°,倾角54°,矿(化)体假厚度1.88m,Au品位为(0 34~67.49)×10-6,平均31.77×10-6;Ag30.50×10-6;Cu0.26×10-2。矿体沿辉长岩与石英岩接触带发育,石英岩具角砾结构,强褐铁矿化,辉长岩具糜棱岩化,矿体与近东西向的断层构造、辉长岩岩体及青白口系石英岩关系密切。

Ⅱ号金矿体:

目前为隐伏矿体,矿体赋存于具较强的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的辉长岩岩体中,由HZK06-43单样控制,样长1.2m,Au品位4.06×10-6,Ag2.78×10-6。矿体中见有黄铁矿沿岩石裂隙发育。

I号铜矿化体:

目前为隐伏矿化体,由ZK01号孔的28~32号共5个样控制,累计样长5m,铜品位为(0.22~0.32)×10-2,赋存于黄铁矿化的辉长岩岩体中。

Ⅱ号铜矿化体:

目前为隐伏矿化体,由ZK01号孔的38~40号共3个样控制,累计样长2.8m,铜品位为(0.12~0.33)×10-2。其中HZK01-38号样金含量为0.36×10-6,有较好的金矿化显示,矿化体赋存于黄铁矿化的辉长岩岩体中。

矿化及围岩蚀变主要为:褐铁矿化、硅化、糜棱岩化及黄铁矿化、黄铜矿化。

2.物理特征

根据激电中梯扫面的成果,计算得出背景值为27ms,激电中梯视充电率的均方误差经计算为0.45,所以公式判定异常下限为28.35ms。异常下限公式:η下限=η背景+(1~3M),式中M为实测均方误差。

激电测量结果显示,在Ⅰ号矿化蚀变带中有视极化率异常存在,异常特征如下:

处于Ⅰ号矿化蚀变带的JD5号激电异常,走向北东,规模较大,异常未封闭,向西南方向还有延伸,长轴方向约900米,短轴方向约200米。视充电率基本处于32ms~38ms之间,对应视电阻率为250Ω・m~400Ω・m之间,电性特征为“中阻高极化”。该异常与化探AP7号异常中Au、W、Pb、Co元素较为吻合。

在Ⅰ号矿化蚀变带上布设了CS1激电测深线,其中2780点附近视充电率异常范围在2720~2820点之间,标高在1470m~1220m之间,该异常对应视电阻率在100Ω・m~500Ω・m之间,近似直立略向北倾,异常向深部未封闭。异常中心充电率极值在70ms以上,标高在1220米左右,属于“中阻高极化”。2870点附近视充电率异常范围在2840~2900点之间,标高约在1480m~1420m之间,该异常对应视电阻率变化较大,值在60Ω・m~2000Ω・m之间。异常中心视充电率在85ms以上,对应视电阻率范围在60Ω・m~120Ω・m之间,标高在1460m左右。该异常处于岩性的接触带上,整体向北倾斜,异常基本圈闭。3100点附近视充电率异常范围在3050~3130点之间,标高在1480m~1370m之间,该异常未封闭,向深部还有一定的延伸,整体向南倾斜。异常中心视充电率极值在50ms以上,对应视电阻率在300Ω・m~500Ω・m之间,属于“中阻高极化”。整体来看,这条测线中段、北段的中深部激电异常较好,基本上反映了JD5激电异常在深部的特征。

经钻孔深部验证,异常区内确实存在工业矿体。

3.地球化学特征

单元素异常下限采用全区背景值加2倍标准离差(即T=Co+2So)计算值,并结合实际含量作适当调整。圈定的AP6、AP7号异常与矿化蚀变带吻合。

在Ⅰ号矿化蚀变带上圈定的AP6号异常特征:该异常呈带状展布,走向北东向,异常面积约为1.53km2。主要成矿元素以Cu、Co、Zn为主,元素组合为Ag、Cu、Pb、Zn、Sn、Co、As,其异常面积、峰值、衬度、规模、浓度分带分别为:Cu0.36km2、61.07×10-6、0.67、1.03、2级,C00.42km2、48.55×10-6、0.56、0.86、1级,Zn0.49km2、215.61×10-6、0.71、1.09、1级。

在Ⅰ号矿化蚀变带上圈定的AP7号异常特征:该异常呈带状展布,走向北东向,异常面积约为3.01km2。主要成矿元素以Au、Cu、W为主,伴生元素As、Hg、Sn、Zn、Co等。元素组合为Au、Cu、W、As、Hg、Sn、Zn、Co,其异常面积、峰值、衬度、规模、浓度分带分别为:Au0.36km2、28.43×10-9、2.20、0.79、4级,Cu0.42km2、431.15×10-6、1.61、0.67、4级,W0.49km2、80.2×10-6、1.53、0.75、4级,As0.40km2、561.14×10-6、1.97、0.79、4级。

4.地质、物化探成果的找矿意义

(1)本矿床的矿体均为沿近东西向及北东东向断层中分布。成矿母岩为石炭纪辉长岩及青白口系石英岩,矿区西部二叠纪花岗岩为其提供了热力来源,断裂构造为成矿热液的运移及成矿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成矿部位。

含金矿化石英岩,褐铁矿化强烈,岩石较破碎,矿体严格受断层构造控制,接触带辉长岩有糜棱岩化现象,断层上盘为石英岩,下盘为辉长岩;含金矿化辉长岩、含铜矿化辉长岩均处于岩体内部,岩体裂隙较发育,黄铜、黄铁矿多以脉状发育于裂隙中,局部见有硅化。两种类型的矿(化)体与石炭纪侵入的辉长岩体及青白口系石英岩中的成矿物质有关,矿体多呈脉状沿岩体内裂隙或围岩接触带构造产出,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

篇11

当今社会的主要威胁,挑战,当属全球气候变暖。追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最主要的应当是碳的排放。所以,如何减少碳的排放,如何发展低碳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同时实现低碳产品产业化。发展低碳产业的过程中,低碳技术能够自然而然的被推进,产业化过程也会自然地被推进,所以,为了实现低碳经济,最主要的就是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比拟的关键作用,我们应当把握发展低碳产业的内涵。

首先来说一说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概念,内涵,及实践方面的研究。

(1)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和概念。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是英国的首相布莱尔,他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指出: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为了使用较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避免了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有学者认为实现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改善能源的结构问题,提高其效率。为了使能源能够更高效的利用,我们必须实现技术的革新。依赖政府的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逐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低碳化,并开展一场重大的能源革命。有些学者认为实现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能源消费方式,它将逐渐改变之前的现代工业文明,使国家的发展方向转变为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有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为了大大地减少一些高碳能源的利用,比如煤炭和石油。减低了这些高碳能源,我们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低污染的经济。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铭记低碳经济的全球性,综合性以及战略性。它的确立能够改善气候的变化,实现节能减排,通过改变消费的方式来减少能源的排放。其他学者则认为,低碳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生存观的转变,观念的改变才能使能源问题真正得到改善。

(1)低碳经济的实践方面的研究。有许多国外的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实践研究。他们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的是来自加拿大的生态学家。他主要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此后,来源于物理学的脱钩理论被提出,并且由外国的学者将其延伸到了经济范畴。后来,美国的恶学者发展出来了EKC假说,通过演变模拟,给经济发展,环境的污染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有效的依据。在低碳经济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国家表现的较为突出,例如英国,瑞典,德国的一些社区都走在世界前列。他们都在交通方面,垃圾的有效处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低碳产业的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对策,这些对策能够有效地在减少能源耗费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实现低碳,高效。这些措施在我国还没有完整地被实施。但近年来,我国也在低碳社区,建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低碳之路正在稳步进行。在我国,实施低碳产业比较好的当属中新天津生态城。它已经成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中新天津生态城也将带领我国其他地区,将低碳经济更好的发展,在它的带领下,我国的另外两所城市,上海和保定,也将沿着它的脚步,继续推进低碳经济的实施。

(3)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研究。我们应当逐渐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地创新,同时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技术上,应当主要研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收集,存储,反复利用以及新科技的开发。有学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大力限制高碳的行业继续发展,不允许高碳行业进入市场,同时开展一些有特征的低碳行业。其次,原有的高碳行业主要是化石能源行业,我们应当树立低碳意识,降低对它的依赖程度,树立走生态高效的新观念。同时,大力开展低碳行业,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开展低碳化的城市系统,使群众的生活空间处于低碳化。在城市中,大量种植树木以及其他植物,使其吸收二氧化碳,达到生物固碳的目的。部分学者认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不能过于盲目地调整结构,由于我国的状况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调整的范围和空间都十分有限。所以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发新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或者提高效率上。

再来谈一谈低碳产业,低碳产业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行业本身含碳量较低,不需要施加外力使其低碳化;其次,有些行业含碳量很高但实施了低碳化的转化,这些行业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完成了低碳化的指标,转入低碳领域。低碳产业的特征最基本的当属低碳化,低碳化是入门的基本条件。其次,它有产业化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该产业发展的动力和途径。为了更好的实现低碳经济,必须更好地发展低碳产业。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虽然在初期需要政府的帮助,但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要逐渐形成低碳产业的自我循环。同时,要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分工细致,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保证低碳产业能够持续的良好发展,以此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的低碳产业的发展,笔者将提出个人的对策:首先,鼓励低碳经济自主研发,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积极致力于研发新科技,主要以降低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科技为主,同时,完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按照我国法律的要求,制定一些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制定相关污染的控制标准;应当建立低碳城市标准体系。政府应当不断设立标准,包括低碳的交通,建筑和其他产品的碳排放的标准,并积极给予补贴;制定清洁生产体系,使各种低碳的技术都符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最后,制定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战略和详细的发展布局,使得低碳产业可以深入操作,可以更好的实行。相信在我国的政府和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低碳产业必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篇12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就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相继出现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济形态。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厘清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遵循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通过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而绿色经济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经济,着力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全社会人民生活的水平,保障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之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后人们深刻反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后的产物,都强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其次,最终目标一致。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虽然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但三者又有所区别。首先,研究角度不同。循环经济从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角度研究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物质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绿色经济则通过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低碳经济是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研究通过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效和采用新能源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 研究方法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对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来实现减少开采和消耗的目的;而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节约利用能源与资源;低碳经济则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虽然提法不同,但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的,都是通过科学处理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因此在城市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沿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节能减排的轨迹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一)子系统划分及子系统权重确定

根据对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始终,构建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更要以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为核心。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涉及多方面协调、有序发展的统一体。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全面的描述。因此,我们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系统分为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 其中经济、环境、社会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的,而科技和节能节减排是低碳经济特别关注的。

子系统权重运用AHP方法,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来确定。通过采用“1—9”比例标度法对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比例判断矩阵A,根据A矩阵求解方程AW=λmaxW并进行一致性校验后得到各子系统权值Wi。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应该建立一整套设计合理、内容全面、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果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很难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因此,通过对众多文献中提出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动态性等原则,从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出发,选取了20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首先,根据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根据统计年鉴查找指标对应的原始数据,可以构建有n个单位的P项指标构成的数据矩阵X=(Xij)n*P (i=1,2,...n;j=1,2,...,P),然后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对于正向指标,■;对于负向指标,■。 其中:Xij为指标原始数据; X*ij为无量纲化后的数据; Mj=max{xij}; mj=min{xij}。根据无量纲化后的数据矩阵X*ij,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计算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对应的P个根,记为λ1、λ2、...λP,每一个特征根对应于一个单位特征向量。根据评价要求,选择前K(K<P)个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通常是采用“累计贡献率原则”(累计贡献率在85%以上)。然后,用主成分的单位特征向量系数作归一化后得到指标权重。

(四)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四、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实证研究

通过从北京统计年鉴、环境年鉴、人口年鉴以及相关文献中收集数据,我们得到了北京2001—2010年20个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首先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得到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运用AHP方法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权重,如表1所示。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分析。下面以社会子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无量纲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中评价指标的相关系统矩阵R,并求出R 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图1所示。

根据SPSS的输出结果,前两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78.619%,即前两个主成分保留了原有指标的78.619%的信息,说明前两个主成分包含了系统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利用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和主成分得分来计算主成分得分系数。利用公式F=0.448x5+0.357x6+0.427x7-0.043x8和F''''=-0.248x5+0.383x6+0.020x7+0.793x8可以计算出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78、0.274、0.203、0.245,再乘上社会子系统的权重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最终权重,见表1所示。其它子系统的计算过程与社会子系统相同。运用所建立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出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得分数据,如表2所示。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建立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科技、节能减排5个子系统、20个指标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确定了子系统和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通过采集北京2001—2010年10年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北京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①付加峰,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9—43

②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5

篇13

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之下,我国外贸想要得到合理发展,就需要在多个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我国外贸在低碳经济环境下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制定完善法规

对于我国外贸经济来说,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发展,首先需要相关的部门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外贸经济只有在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规指导下,才能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时候,相关部门首先要掌握和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能源问题及环境问题,要重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要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一项基本性战略措施,将低碳经济纳入外贸发展的日常规划中。我国某市是外贸发展的重要城市,外贸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该市为了使外贸经济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得到合理发展,专门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法律法规。该市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的时候,主要考虑了低碳经济与外贸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低碳经济在外贸经济中的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此外,该市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还注重法规的宣传工作。该市利用传统纸媒与新兴电子媒体,宣传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外贸经济,提高所有人对其的认识,树立起相应的节能意识,引导低碳环境的营造。由于该市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外贸经济呈现出很强的低碳型,成功实现了合理转型,带动了该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引进低碳节能技术

要想使我国的外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较强的低碳特征,还需要引进和应用新型的低碳节能技术。我国目前虽然外贸经济发展情况较好,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大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不能被称作贸易强国。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外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没能及时引进新型的低碳节能技术。我国应该认识到低碳节能技术的重要性,在外贸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还可以邀请具备专业技能水平的技术人员来到我国进行交流。此外,我国要积极与发达国家之间就低碳节能技术进行积极沟通,引导我国外贸企业应用新型的低碳节能技术,解决我国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应用低碳节能技术的现状。在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沟通的同时,我国也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为我国的外贸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只有积极引进低碳节能技术,我国的外贸经济才能在低碳经济的条件下得到合理发展。

(三)让企业“走出去”

我国外贸经济想要合理发展,适应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还需要我国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外贸企业“走出去”。我国可以引导外贸企业在发达国家进行符合实际的投资,这样可以为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数量的能源和资源。与此同时,外贸企业“走出去”,还符合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外贸企业加速对外开拓,可以吸取到发达国家优秀外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思想,并且可以吸收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经验。因此,我国只有鼓励外贸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才能真正使外贸企业得到合理发展,其与低碳经济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这样,我国外贸发展才会日趋合理,体现出很强的低碳型特征。

(四)转变外贸产品结构

要想使我国外贸发展具有很强的低碳型特征,就需要及时转变我国现存的外贸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与整体质量。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产品加工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对于污染情况比较重且经济增长不明显的对外贸易,要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要及时应用环保性质较为明显的技术,来增强外贸产品加工的综合实力。此外,我国要积极生产和开发科技化程度较高的外贸产品,不断提高外贸产品的自身附加值,让外贸产品不只是“中国制造”,更要向“中国创造”方向进行转变。最后,我国还要积极发展外贸服务业。目前,全球经济市场处于新的发展时期,带有低碳性质的外贸服务业发展情况相对较好。我国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严格把控外贸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对外贸服务业的内在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与积极的优化。这样,我国外贸服务业才会得到合理发展,对于我国外贸事业的低碳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我国外贸产品的内在结构才会得到真正转变,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特征的外贸经济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