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效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首先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其次会导致课堂教学过于分散,使学生听课后无法把握教材知识,不能做到学有所获。教学重点是一堂课中教师依据课程目标确定的,一般而言,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只集中在一两个知识点上,教师要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有效把握,并在课堂上充分落实。教学难点一般而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明白,让学生真正理解。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找规律”这一内容时,依据教材给出的场景,给学生规律性地摆放了三种物体:盆花的颜色依次是蓝、红、蓝、红彩灯的颜色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黄、黄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能观察到盆花、彩灯、彩旗这几种物体的摆放规律吗?按照这种规律,右起第12个是一盆什么颜色的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找出简单的周期规律是重点。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方法找出规律,运算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计算的具体方法,这样才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三、课堂小学数学设计与教学生成

教学设计是理想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教学生成的具体效果。教学设计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去检验其设计得科学与否。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中,并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例如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设计一些师生间的互动或者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设计之前一般只是设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状况,比如由于学生知识的不足,导致教学环节不能充分有效地开展;或者由于预留时间不足,导致在活动后,教师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发现和改进。有的时候,课堂教学的生成效果和不同班次间学生的差异性也具有密切联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班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进行适当地调整,这样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教学设计是理论,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篇2

2. 现存问题:在传统的课程观中,教师只是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难免的,主要有:

2.1 重教材,轻学生。教师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是考试主要测试的内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因此,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

2.2 重结论,轻过程。教师试图走一条捷径,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无需动手实践就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存储于学生的大脑,以为是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的摧残与智慧的扼杀,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

2.3 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既然是照本宣科,考试又难考技能,实习各医院的监管力度也是参差不齐,实习结束后又缺乏必要的检验。所以,学生往往是毕业以后只会说病,只会考试,往往动手能力极差。

基于上述原因,我中医教研室顺应时代潮流,为了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专门成立了“中医学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组”,进行中医教学设计和中医教学方法的研究。

3. 研究方向

3.1 积极探索中医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3.2 关注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3 优化课堂人文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 研究目标:

4.1 通过教学设计研究,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改革课堂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对于中医教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能实现知识的转移。

4.2 通过教学设计研究,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改变长期来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由于近几年中医教学的改革,中专卫校的中医课时持续减少,这种教学环境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言一样: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未来的教学模式将从“人(教师)――人(学生)”系统转变为“人(学生)――应答性学习环境”系统。这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1】

4.3 通过教学设计研究,促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并将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素质。尤其是创新教育理论的应用,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

4.4 教学设计研究中,运用中医思维和方法,进行教学分析,了解和明晰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本质联系,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

4.5通过教学设计研究,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哈佛大学霍华德加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一组智力而不是一种能力,至少包括7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要求教学要成为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的活动。【2】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也要有相应的针对性的指导。部分课堂教学可以选择团队合作的形式,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分工,老师在交流和指导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具体的建议,更多元的评价标准,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成功机会和发展空间。

5.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综合调查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等。

5.1 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行动,要求各研究课题有明确的目的,有具体的计划,控制实验过程,收集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加工、提炼,形成研究成果。

5.2 文献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关注影响中医教学因素的存在及其变化对中医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中医课堂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吸取有效经验方法,促进研究。

5.3 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5.4 个案研究法:依托学校的力量进行分项研究,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研究对象(学生、教师)进行观察,典型群体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不断矫正行动策略,不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从而收集真实、准确、有代表性的信息。

5.5 合作研究法:强调组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研究,通过共同参与,彼此沟通,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6. 研究意义

更新教育观念,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从学生来讲,要做到:每一个学生都学习中医,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中医,允许以不同的速度学习中医,允许用自己的方法学习中医。从教师来讲,让教师从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走下来,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教学过程来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篇3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

高三学生已通过新课掌握了原电池的初步知识,但缺乏深度和系统的理解,对电池的实际应用及前景了解不够。为突破这一难点,对常规教学进行拓展、延伸和补充,给学生的能力发展、个好留下空间,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课前与原电池相关的小课题,鼓励学生网上查资料。设计原电池这一环节,在学生已经具备物理电学、化学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整体上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原理并不太困难,但要把氧化还原反应整体拆开,分别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方面去理解电极反应,进而设计原电池,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其主要原因,一是在学生在思维方法上要变形转换,灵活应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来思考合理选用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电极反应,合理的原电池设计:二是再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为电极反应用于设计原电池颇有难度。所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原电池的设计都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和顺应原理,既要注意原有的氧化还原知识理解和转化为电极反应(氧化一还原),又要改变和完善原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通过拆分理解,加强电极反应知识的灵活应用,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更深刻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是设计原电池的依据。设计原电池,体验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统一是一个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巩固和提高电极判断与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充分发挥实验的感性支持功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用事实说话。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是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的极佳结合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知识特点进行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探究,注重其内在实质,从原理上理解,又要注重实际应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恰当使用多媒体。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应用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原理设计原电池。本节课教学内容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展开。一是重温原电池原理;二是应用原电池原理设计原电池;三是原电池与STSE;四是原电池设计实践活动。问题激疑一实验探究一分析归纳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思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思维的能力。利用实验设置疑团,提出问题,把实验展开、深化,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思考。动口讨论,归纳总结出概念和规律。使实验变得富有探索性和启发性。师生之间围绕设计原电池这一重点开展的实验探究,对学生一时不易或不能理解的问题以及需要深化的概念。教师要讲并且要讲透,每一个关键性问题都要总结和落实。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提出问题一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学生应始终处于思考、探索的学习情境中,要确保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4.教学过程流程

篇4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要将这三个目标进行细化并加以具体化,从而促进目标达成。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制定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素质教育,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并能使这些目标在课堂教学能够得以实现。能使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使大多数学生获得一些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能力;能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巧设教法、学法,优化课堂结构

新课程改革下优化教法、学法,力求科学高效,在课堂教法、学法方面还要做得更细致,把握更准确。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要融进教师自己的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体现问题化、情境化、层次化。教师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新的教育理念必须经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转变为教学实践。我们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只改变教学观念而教学方法却没有跟进和改变。在实际的教法、学法设计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②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③把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在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合作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品质,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篇5

1.求实不虚浮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作品,而是要从课堂教学实际中来到教学实际中去。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最大限度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观,立足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生活实际,带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分析教师的教,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规范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去分析和设计教学,让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为使课堂教学的设计科学、合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让课堂教学设计走向理性,在理性中步入自然、生态,追求大育无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丧失自我,要同时考虑自身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兴趣爱好及习惯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顺应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才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发挥课堂设计对教学质效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人为设计和安排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追求实效。

2.完整不散乱

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侧重某些内容或环节,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有亮点,但不会成为好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课思维的弊端,严格遵循系统整体的原则,从整体的角度规划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设计上升到教学要素优化组合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结构为纵向主线,将横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都置于一个系统中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全面、有序地考虑各种要素,并合理整合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各层次的关系,发挥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要的环节也应该具有整体性。一堂好课必须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充足翔实的过程、圆润完满的结尾。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与安排,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每个环节又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整体效应,给人以整体感和完美感。

3.灵活不僵化

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思考和创新,缺少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显得机械和教条,习惯于用固定的方式应对所有的课堂教学,他们无视课堂各要素的动态组合,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绝对化,把完整的课堂教学肢解为几个孤立固化的环节和步骤,使课堂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机械工作。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超越特定教学情境的固定模式。用某一规定的几步几法的教学模式去套用动态的课堂和活生生的教学对象只会捆住教师的手脚,扼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死胡同,使之越来越远离教学的本质。因此,任何一种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动态变化的特点更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是实时变化与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能应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智慧,灵活而智慧地处理在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情况,同时对设计好的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参考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可以体现一定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不能机械教条地固守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要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

篇6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等问题,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有效课堂设计的步骤

所谓的有效课堂设计是指对所施教的对象和教学目标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备课。十个指头有长短,不同的班级之间、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有着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拿来主义”“经验主义”是不会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是对你现在所教的学生、现在所教的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你是不是真实了解学生现在的起点是哪里?你连学生现在在哪里都不知道,又如何把学生带到目的地?学生认识问题的困惑在哪里?你做的事情是不是学生真的需要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你的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的安排。因此,把握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工作。①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所教的学生和教材。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所以就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一般特点、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了解学生起点能力以及原有知识经验。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等方法以及交错运用上述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情,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效性。②研究教材。教材是学生借以获得知识的中介和手段。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应研究如下内容: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获得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及抓住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对教材精细加工。③确定三维目标。教学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立“三维目标”,将它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方面。

(2)制定教学策略。①安排教学程序。在安排教学程序时,应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按“课”的类型是单一课还是综合课来确定教学的步骤,按教学模式是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模式来安排教学的程序。②组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种类较多,无论选择和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学科内容特点,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教与学的情况,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综合运用和优势互补,坚持启发式的指导思想,注意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处理好细节的变化。③选择组织形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用什么形式或较为稳定的关系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与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借助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④设计练习作业。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全体性、适度性、启发性、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的作业。

(3)撰写教案。作为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完善之后,教学设计最终要形成实践性的教学文本――教案。教案撰写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把握、学情调研、教法改进、实践反思上。尽量减少费时低效,抄录应检的形式做法,切实提升备课质量。教案中应包括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形式、教学行为以及板书设计。教案的撰写可以集体讨论,由教师个人编写,形式可以是表格式或程序式。

三、有效课堂设计应考虑的方面

篇7

二.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不敢更改例题,更谈不上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例题。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例如:在学习三步计算试题时,我在所教的两个班(四·3班和四·4班)进行了对比实验。

(1)前测: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四则计算顺序,对做数较大的计算题有畏惧情绪,错题率较高(每班每次作业有半数人有错)。两个班同学的计算能力、计算水平基本相同,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匹配较好。

(2)教学实验:实验班(3班)我没有按例题编排顺序一步一步的讲计算规则,而是出几道相关的一步、两步计算试题,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编题,看哪组编的题多、形式多,这样一下就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每组编出了十几道试题。全班汇总后,请学生挑出没见过的、有疑问的几种形式的试题试做,并讨论总结出好的计算方法。课堂效果: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非常喜欢做自己编的试题,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非常全面、准确的找出了计算规则,而且还总结出易错点,怎样做又省事又不容易出错。总结之后,学生意犹未尽,还要求再编、再做。控制班(4班)采用常规教学手段,按顺序2课时完成课本的4个例题,教学形式是小组讨论,按教师的要求把准备题改编成例题。学生试做,教师讲解计算规则。课堂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兴奋程度一般,按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做题,完成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3)后测:运用问卷调查实验后对学习数学、做四则计算试题的兴趣,测试学生实验后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作业追踪观察。

(4)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班的学生测验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班的成绩(实验班有50人,有35人全对,控制班49人有20人全对);实验班同学对做四则计算试题的兴趣、信心高于控制班,实验班的作业质量也优于控制班。

实验表明,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领会教材意图,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分析教材不足,敢于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题材应作调整、修改和补充,不必刻守一例一课,照搬教材。因为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会主动探索,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篇8

一、对准新课程改革中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数学教学也可称为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我们要坚持执行以下两个教学原则:

(一)秉持全体性、开放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更加全面的投入和发展,其决定性因素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群体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师和学生的良好情感交流情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思考问题,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考虑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梯度性原则,注重课堂提问的反馈评价。

(二)坚持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所谓主动性原则,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采取灵活的方式,比如采用作业形式多样性,增强讲解的趣味性等,最终实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则,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点,知识点的连贯性比较强,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把握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更加的有利于学生在未来时期的发展。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对待知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只有在遵循认识规律的情况下,才能更快更好的学习和掌握阶段内要求的数学知识。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少年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才思敏捷。他们具有发展的联想、推理、抽象、创造性思维等特点。思维能力向深化和扩展方向发展,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收能力强且比较快,容易通过形象思维方式认识新事物。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中将抽象的概念、定义、推理具体化,使学生更加的易于接受,并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编排和举一反三的讲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逐渐内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纠正错误,发散思维,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教学实践中程序的设计

(一)在课前关联性复习。

结合数学知识的结构性特点,在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中,我往往会安排课前关联复习一个环节.课堂开始时,我们可以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前面章节中学到的相关知识点,为接下来同学们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知识做好准备。教师首先要明白一个良好开端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否能够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有更好的突破性的进展,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动机。

(二)循序渐进和师生互动。

结合上述我们的认知规律和青少年学习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应更多的体现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在科学的认知活动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应地数学知识,同时对同学们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很有帮助的。

除了讲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情感交流,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还有其它的很多形式,例如例题讲解结束,老师可以安排5分钟时间,将备课过程中选取的一两道典型习题让学生课堂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把握,可以采用提问,抽查的方式;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轮换的选取不同的同学在黑板上演练,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练习。练习结束后,老师带领同学们逐步分析每一题的思路正误,做题过程,结果是否正确。

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每个同学都希望在同学们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了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顺利的解答习题,对被选中的同学来说,既是一种表现自己的机遇,又是一种挑战,督促同学们更专心听讲,无形中变成了一种鞭策机制,同时增强了课堂讲课效果。

四、结束语

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剖析问题,最终来实现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给学生的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

1、搞好新课引入,顺利进入课堂学习。课刚开始,虽然有师生行注目礼,相互问好等组织教学程序,但一般情况下,仍会有不少学生的心思尚在课外。这时,教师匠心独运,巧妙地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境,引入新课,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迅速转移,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堂学习上来。例如,在讲《旋转》这一课,首先让学生做一个小手工:用彩纸做一个小风车,学生很积极,做好之后并提出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在这小小的风车里,你们想知道吗?同学们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堂课,将学生带进了一个趣味性的生活情境中,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

2、适当开展游戏,组织学生共同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学生由于缺乏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经验,往往感到数学抽象,学起来感到枯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利于他们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把所学的数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学习《概率的意义》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玩抛硬币游戏,抛一枚硬币,找甲乙两名同学各抛十次,谁的正面朝上多谁就赢了,结果甲赢了,然后再找一位同学和甲挑战,结果甲又输了,同学们就会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学习之后同学们就会知道这是一个随机事件,他们赢的可能性各占一半。可见,通过游戏,学生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经历并体验了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3、采用分层教学,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4、运用恰到好处的小结,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小结是每堂课必备的环节,尽管可能是短短几分钟,它的功能却不能忽视。一堂课,不管它的导入多么引人入胜,主体部分阐述的多么精彩明白,如果没有充分发掘小结的功能,亦不能算是好课。我们常用的小结方法是概括强调,主要是教师概括本堂内容,强调重点,指明关键,提出要求,但我认为应先让学生来总结,然后教师加以补充,这样能使学生获得鲜明、准确的知识,并节省时间,简洁明快。

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设计。

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过程:例如,老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材交流等,交流的重要性已经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1、师生谈话式。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双向交流的形式,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列,在课堂上逐个引导,启发学生回答,或纠正回答中的错误,使知识活动逐步深入,这种交流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主动参与,师生之间都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根据这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改善教学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用亲切、信任、激励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你真能干,一下就找到了”;“我刚才没有听清楚,你能不能在说一遍”;“这个想法真好,连老师都没有想出来”;“没关系,可能你误解了老师的问题”等等,这些语言会使你的课堂更加和谐。

2、分组讨论式。这是以学生间交流为主的形式,是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按区域或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来负责讨论,小组间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并对他组意见进行评价,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必要时也介入组中讨论,并对学生的研究给以鼓励。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语言交流能力。如讲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平面内几点可以确定一个圆’,学生讨论的很热烈,汇报的时候有两个组竟然展开了辩论,这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效果特别好。

3、实践探究式。这是以学生与教材之间交流为主的形式。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水平等,将教材设计成一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各种途径去主动研究问题,探索知识,总结规律。这种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结束语的设计。

数学教学中,上好一堂课,教法的选择固然十分重要,但一堂课结束时的三言两语——课堂结束语,在某种程度上也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结束语运用得好,能使当堂课的知识得到概括、深化甚至升华,同时对教学目标的落实也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思考性结束语。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有疑问,才会执着追求、探根究底。通过疑问探究使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表达等能力得到了协同发展。

悬念性结束语。常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新授课,常采用“收”中寓“展”,设“悬”立“疑”的悬念性结束语。

概括性结束语。为了将所学内容加以梳理、概括,理顺学生认知的程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常采用概括性结束语。

激励性结束语。对于作业讲评课或试卷分析课,课堂结束时,教师要以感情真挚,满怀期望和信任的语言,鼓励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养成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灰心,在荣誉和胜利面前不骄傲的严谨的治学态度。

总之,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资源的过程,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系统,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另外,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感情、想法乃至成功。相信吧,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充满灿烂的阳光。

参考文献:

篇10

二、教学过程展现生态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场所,作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唤醒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动态生成的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教与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教学环境的创建上等,要有生态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动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主动学习,实现知识自然生成,能力形成,情感养成。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先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乌鸦喝水》的场景,激发思考:“乌鸦为什么要用小石头而不用其他材料?”一问激发起学生兴趣,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集中到了对物体的沉与浮的探索上来了。这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课,在小组实验时,我提供了学生常见的20多种物体,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充分获得经验,学生在汇报时显得兴奋而充实,这时,我问学生怎么能让沉在水底铁制材料的物体也能浮在水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又被点燃,我先用视频播放造一艘铁船的过程,这时再出示欣赏现代舰船图片。我再用学生常玩的橡皮泥做实验,通过讨论和实验验证,体验了过程。在这个学习生态环境中所有的教学目的都达到了,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篇11

(一)要强化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

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它直接规定和影响着课堂教学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取舍和选择,规定和指引着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方向。其次,它能使学员清楚地知道,通过每节课的学习,能学到什么知识与技能,怎样学会这些知识与技能,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学习热忱和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再次,它能使教员从整体上把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明确一课堂的教学标准,权衡一堂课教学的得失。因此,确立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谋划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前提。

(二)要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着眼点

确立教学目标的着眼点包括学员取得任职所需知识与提高任职能力两个方面。如果仅着眼学员取得任职所需知识,则会过分强调知识的储存,而忽视学员对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导致学员思想呆板、僵化,无法产生新观念,更谈不上培养和发展学员任职能力。相反,如果仅注重学员对问题的思考,则会忽视对知识记忆,在理解与运用知识的场合中,思考和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又会走上另一个极端。因此,要把发展学员任职能力和使学员获取任职所需知识二者并举,同为确定教学目标的着眼点。把学员如何“学会学习”、“学会通过思考把记忆的知识加以运用而转化为任职能力”,作为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把如何调动学员“主动学”,“我要学”的积极性,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三)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

准确地表述教学目标,采取“行为表述法”描述教学目标最为有效。即用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并与课后学员发生的变化结果相符结果的词语表述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表述课堂教学目标,至少应明确:教学对象、在什么条件下(行为条件)、做什么(具体行为)、达到什么程度(行为标准)四个内容。用“行为表述法”描述教学目标时,特定词语所描述的必须是教学对象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并且是在教学以前教学对象所不会做的事情,而不是教员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在用词上,尽最大可能将那些使人不能直接观察行为的词语(理解、认识、获得、消化、懂得…)转换成能对教学对象的行为直接观察的词语(说明、说出、选择、比较、解决、设计、写出、认出…)。在界定目标的水平标准上要符合教学对象,标准不宜偏低或过高,以教学对象学习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思考,能够达到的水平作为标准。

二、从任职需要出发,组合教学内容

从任职教育需要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并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组合,是谋划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集中体现于教材,但教材自身的结构体系与学员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在教学时间上,也不允许将教材全部内容用于课堂教学。再者,从培养学员的任职能力上讲,教材的全部内容都在课内进行,也不符合任职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员只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再选择、再加工、再组织,才能把教材中本质的东西提炼出来,形成一个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前后有序、结构优化的适应任职需要并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的“活”教材。

(一)全面熟悉和掌握教材

一部教材不仅在章节上相互联系,而且在内容上前后照应,相互渗透。即使我们担任其中的部分内容教学任务,也必须全面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和重点、难点,站在教材之上,从任职需要出发,再选择组合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教员不能做到全面熟悉和掌握教材,要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很难的,即使是设计出来了,也绝不会是较为理想和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要确定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任职上岗所必须的内容,是到达岗位就能用上的知识,也是在校期间下一步学习将常常用到的基本知识。难点是学员难以理解,易于出错,易于混淆和难以掌握的内容。教员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任职需要,结合教材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对象和教学经验来确定。教员只有把握了重点、难点内容,才能在围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上谋划教学。

三、从任职教育需要出发,综合教学方式

任何教学方式,都由多种彼此关联、互相补充、无法分割的具体教学方法组合而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员的具体运用发挥出整体综合效能。如果离开整体谈单独运用哪一种方式都不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培养和发展学员任职能力为主线,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启发学员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把那些着重发展学员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群中的主体并加以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和发展学员的任职能力。不要用“传统”和“现代”给教学方式划线,束缚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要让“东西合壁”,“古为今用”,“传统与现代祸合”。

在课堂教学方式的设计思路上要考虑:能否启发学员的思维能力,引导学员学会思考;能否增进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能否强化学员的实践环节;能否引导学员树立“学习与思考”并重的观念。

四、从提高教学效果出发,恰当运用媒体

灵活选择教学媒体以适应教学形式的特点,是谋划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教学媒体:一是把“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以实现其最佳教学效益为标准。教学中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谁优谁劣,不能以媒体的技术含量来衡量,也不能用“传统”与“现代”划线,而要以是否有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益来衡量、划线。如:对那种小而轻(以个人体能为限)且从外部能看得见、拆得开、不易损、数量多的零部件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传统媒体”―实物辅助教学为宜;对那种从外部想看内部结构看不见、想摸摸不到、想拆不准拆、想让部件“动”起来却因条件限制不易实现的零部件进行教学设计时,则应以“现代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为宜。在多媒体技术能实现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动画或虚拟技术把微观结构放大,使抽象变具体,让想“动”的地方“活”起来,充分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二是“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通常教员应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教学媒体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中,主要是为学员演示画面内容以配合教员讲解。学员从多媒课件画面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从教员的解说中升华成理性认识。课堂教学媒体能否发挥其最大作用,关键是教员的课堂讲授质量,而媒体仅仅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过分重视和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教员课堂讲授的作用。设计时,把该讲的不讲,该板书的也不写,该教员亲自示范的内容也让动画和影像替代,把教材内容“包装”成电子“幻灯文字”等等。学员在课堂上看得眼花缭乱,读得目不暇接,跟不上听,顾不上记,感性认识上升不到理性认识,所讲内容不能被学员接受和理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篇12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优化教学设计,珍视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做好课堂预设,能为课堂动态生成留足空间;展开多元对话,为课堂动态生成创设空间;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能有效捕捉动态生成讯息。动态生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生成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赢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一、教学预设,储蓄动态生成空间

在设计科学课堂教学教案时,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的运用、学法的指导等方面,为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留足空间。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基础出发,找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使用适合度更高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一旦被激活,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

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我让学生判断“谁吃谁”,这里的“谁”可指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有的学生说:“小鸟吃瓢虫,瓢虫吃蚜虫,蚜虫吃小草或蔷薇”;也有的学生说:“小鸟吃毛毛虫,毛毛虫吃蔷薇,小鸟还可以吃蚯蚓,可是蚯蚓吃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食物链或食物网,请你列举出生活中见过的生物,找找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学生的探究热情被点燃,教学课堂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很快就出现了许多条食物链。

教师针对课堂的动态生成,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很快将学生带入思考中。学生在讨论、分析、综合中形成的学习认知,为学生提供重要的交流机会。教学生成随时发生,教师应有捕捉意识,随时点爆课堂学习氛围,使科学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多元对话,创设动态生成环境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对话,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重视学生的言行,注重课堂的互动品质。教师巧妙地设计课堂的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展开交互对话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呈现繁荣景象,教学生成自然形成,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将得到有效激发。

多元对话体现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如在教学《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时,我提出问题:以草原为例,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子和草,这三种生物之间如何形成生态平衡呢?有学生回答:“如果鹰少了,兔子必然增多,兔子多了,草就少了,草大量减少,会引起沙漠化。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因此,人类不应随意捕捉鹰。”有的学生说:“如果我们大量投放鹰的数量,让鹰抓兔子,草原的兔子少了,草就会旺盛起来,这样是不是会有好结果呢?”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热议。有的学生说:“要减少兔子的数量,发动人们去猎杀兔子就可以了,不需要投放鹰?”有的学生说:“草原草长高了,冬天干燥易着火,就怕火势太旺,难以控制呀。”

从学生激烈地讨论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对生态平衡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此时,我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自然界有比较固定的生态平衡,人类不应该随意打破这种平衡,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必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三、及时调整,捕捉动态生成讯息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做出适时地调整。课堂教学动态生成随时可能出现,教师面对教学生成时,需要快速做出应对,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对位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点滴反应给予重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为推进课堂创造良好条件。

《阳光下的影子》一课要求学生从阳光照射物体产生的影子中形成新的认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实践绘制影子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在课堂展示中,学生大多能给出实验结果之后,我再要求学生讲述实验过程与感悟。有学生说:“我用一根竹竿进行测试,从上午十点开始,每隔一个小时,测量一次竹竿的影子的长度,一直到下午四点。从描绘的示意图中发现,阳光照射方向呈现规律性转移,影子长短和角度也随之变化,且所有变化都呈现规律性。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评价。

篇13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要基本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如学习亚洲自然环境时,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可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和资料,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其依据;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分析亚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河流的影响;分析亚洲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使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的方法。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地形、河流特点的方法。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如何在一堂课中用所选择的方法、手段去实现预定目标,教师如何解决一堂课的结构问题、各部分的衔接问题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组合问题。

首先,教学设计要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策略。其次,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活动,发挥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力。如学习亚洲地理分区时,亚洲面积广阔,为了便于学习,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六个地理区域。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活动来学习这六个地理区域,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这六个小组分别扮演东南亚、东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并让每组学生分别说一说各地理分区主要有哪些国家,也可以对个别国家进行简单介绍,进而让学生顺势找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亚洲。最后,教学过程还要设计和安排教学辅助环节、教学辅助材料以及一节课时间的分配等,如是否使用直观教学、是否安排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以配合教师短时间地集中讲解、教师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材料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每个环节大致需要用多少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