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音乐微课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音乐微课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音乐微课教学

篇1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价值

小学音乐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小学生通常比较喜欢玩游戏,喜欢生动、有趣的事物。微课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生动的视频内容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知识紧密结合,在充分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采蘑菇的小姑娘》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如果仅仅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不但浪费时间,小学生的理解效果也会不理想。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通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视频内容,使小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进入小学音乐学习活动中。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微课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基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实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更加关注小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灵活采用微课教学视频,能够使学生在感悟节奏的过程中,找到节奏练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微课中强烈的音乐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微视频,组织学生在视频中感受节奏,将音乐节奏与画面相结合,使学生在欣赏之余体会音乐的美好。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游戏教学,构建趣味课堂;辅助歌唱教学,营造动态环境以及优化节奏教学,提升学习质量等方式,将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与微课教学模式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引入游戏教学,构建趣味课堂

小学生喜欢玩,如果将音乐课堂打造成一个游戏的乐园,必将会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增添课堂教学中的趣味元素。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游戏与音乐教学活动相融合,构建趣味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以《跳圆舞曲的小猫》为例,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小学生掌握圆舞曲的特点,感受圆舞曲中丰富多样的音乐情感。教师可以将微课引入其中,借助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富含针对性特点的效果,指导小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话语,做好课堂教学引导作用。

(二)辅助歌唱教学,创造动态环境

歌唱是小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微课,优化各项教学资源,辅助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活动,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动态学习环境,提升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唱《小动物唱歌》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开场白,吸引每一位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模仿一些小动物的声音,如“瞄~瞄~”“汪~汪~”“咩~咩~”等等,组织小学生根据教师的声音猜测动物。小学生猜测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小朋友们,你们猜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歌唱的呢?”等问题,构建互动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氛围,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变成小学生欢乐的海洋,增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乐趣。其后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你们最喜爱的动物的歌唱,等会儿大屏幕上将会出现许许多多非常可爱的动物,它们不仅会跳舞,而且还会唱出动人的歌曲,我们一起学一学好不好?”等话语,播放微视频内容,鲜明的动画能够吸引小学生的眼球,也能够使小学生跟随着视频进行动作、音效的模仿。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慢放等方式迎合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优化节奏教学,提升学习质量

小学生音乐节奏的把握能力将直接影响小学生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微课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音乐节奏学习能力,通过视频指导小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节奏知识,注重对小学生节奏知识重点与难点的指导,借助直观的视频模式,降低节奏训练的难度,为小学生带来全新的音乐学习体验。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幸福拍手歌》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内容,指导学生摆动手脚,示范歌曲中的动作,如拍拍手、跺跺脚等,在动作演示的同时,聆听微视频中的歌唱效果,引导学生自主领会其中的特点。微视频教学的方式能够全方位展示动物的动作,使小学生跟随着视频摆动的过程形成一定的节奏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训练中的问题,实施专项训练活动,对各项内容进行逐一击破,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缩短节奏训练的时间,也能够使小学生感受到节奏训练的乐趣。

篇2

《美丽的黄昏》是一首简单而富有效果的三拍子二部轮唱歌曲,全曲只有三个乐句,一二乐句优美流畅,第三乐句连续的“do”音进行描写啦“叮咚”的钟声,实际是主音的持续,在二度的轮唱过程中形成了美妙的二部合唱曲,表现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休闲的感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二部轮唱是个难点,如果按传统方法每个知识点的分解教授,虽然准确但无疑是枯燥的。我利用微课将两个声部分别表现为两个场景,音乐的变化也是场景的变化,将虚拟形象化,学生从而明白什么是轮唱,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二、微课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感受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能力是各个领域音乐学习的基础,只有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才能真正的懂音乐、理解音乐和享受音乐。在《森林狂想曲》的欣赏教学中,我借助微课教学让学生走入森林,关注蝉声、蛙声、鸟声和溪水及笛子、小提琴、吉他的音色,并用动作模仿演奏姿势。微课中的视频、声音及色彩,让学生安静地感受音乐的形式美,体验音乐的内涵,再去想象音乐所要表现的形象与意境,使学生在对《森林狂想曲》的形式美与内涵美有了综合而完美的体验。

三、微课在器乐教学中的运用

现阶段,小学音乐课上教学所使用的器乐就是竖笛和电子琴,考虑到普通家庭的具体情况,竖笛是一种价格比较低而且又正规的乐器,被小学音乐课堂所推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最感苦恼的是教师示范很到位,由于班级学生多,看不清楚指法,手型,分个讲解慢,到了学生演奏的时候就变成了对牛弹琴,而运用微课进行演奏教学则利用它的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学生的指法、手型与乐器结合到一起,弥补了学生的“演奏空白”,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演奏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课堂乐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

篇3

教学策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是一门以欣赏、鉴赏为主的学科,主要锻炼与培养的是学生性情与情感,激活其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音乐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育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缺乏艺术性与创造性。可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教学策略,以期帮助广大音乐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1转变课堂形式,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管理不仅只是简单地管理课堂纪律,而应当有效地将其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教师教学态度以及与音乐管理技巧等相关因素进行结合。有机地将这些因素进行结合,并巧妙地运用到音乐课堂管理教学中来,以更好地优化音乐课堂管理。大部分教师认为音乐这门学科在小学教学中隶属副科,认为没有教学的必要,在其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认为音乐课可以随心所欲,学习态度也就不端正。教师每每走进课堂,都需要较长时间去管理班级纪律,甚至连吼带叫,整堂课下来,难免身心力疲,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瞬间化为乌有。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单一死板,应当随时跟随学生以及教学进度灵动进行变化,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与管理技巧。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当成一场比赛;一场秀;一档节目,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注意力也得到集中,学生学习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此以往,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还有助于教师操控课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纪律,优化教学管理的目的。

2创设音乐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正常交流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认知能力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话语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引导他们深入感受与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2.1语言表达准确有序

教师在运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时需要紧绕课堂教学内容而展开,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如果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未能合理地组织语言,模糊不清或者语无伦次,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与想象,从而是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中,更别提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教师要确保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有序性。

2.2语调语速以及课堂节奏应当与音乐情境相一致

通常而言音乐作品会在旋律、速度以及节奏等方面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创设不同的音乐教学情境。在音乐情境创设过程中,为了能真实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情感,需要借助语调语速与节奏来进行表现。例如,《七个小兄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并体验音乐,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减缓语速,运用轻松的话语引导学生进行歌唱,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3贴近学生生活,加强学生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随处可见音乐的存在,如鸟的歌唱、风的呼啸。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带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鉴赏,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有效注意力。小学音乐课堂要善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音乐课堂教学具有多元化与灵活性,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些心理特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合理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实例来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其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并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学生的表现提供舞台,让学生勇于参与,勇于表达。例如,在教学《我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找朋友”这首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引起他们的注意,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实践中来,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以鉴赏为主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从而有助于实现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作者:王晓会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孙巷小学

参考文献:

[1]范培.探究巧用教学策略激活小学音乐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213.

篇4

一、情境渲染,引发学生童趣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摒弃传统单调的教唱、灌输乐理知识的模式,而是从导入环节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生本来年龄较小,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因此,音乐教师要结合这个特点和教材内容,以情境渲染,引发童趣,激发学习内驱力。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音乐《小朋友的家》这一课时,教师以情境作为渲染,将学生的童趣引发出来。首先,利用多媒体的音频功能播放《米老鼠进行曲》,并随着音乐律动进教师。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家,米老鼠也一样。大家快来猜一猜米老鼠的家在哪呢?看多迪斯尼动画的学生很快高呼“迪斯尼乐园”。“真聪明”。此时,音乐教师利用PPT呈现一组有关迪斯尼乐园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童趣。学生被迪斯尼乐园的图片吸引住了,各个睁大眼睛观看图片。师趁机引导:同学们,迪斯尼乐园中有那么多的卡通人物,如果没有歌声陪伴,它们也会很孤独哦。大家想不想学习一首歌曲,然后为这些卡通人物歌唱呢?学生齐欢呼“想”。这样一来,学生能以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因此,音乐教师可以遵循孩子特点,利用一定的手段,引发童趣,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丰富形式,打造趣味课堂

趣味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果仅以单一的模式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会产生厌倦心理。小学生需要源源不断的新事物的刺激,才能维持住其对某一学科的关注。因此,音乐教师要丰富趣味教学形式,以打造趣味横生的课堂。

(一)故事教学,营造和谐氛围

动听的故事往往能瞬间吸引学生。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时单纯的故事内容不足以吸引其参与课堂。因此,音乐教师还要结合故事内容,融入情感,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吸引学生,并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音乐《游击队歌》这一课时,教师以故事教学,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抗日游击队的故事,并以屏幕做背景,呈现游击队的经典图片。在教师的讲述下,学生被一个个游击队勇敢抗日的故事所感动,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其次,播放歌曲《游击队歌》(第一遍播放),让学生体会歌曲中抒发的感情。等歌曲播放完毕后,出示问题:歌曲中游击队员的形象,生活与战斗条件,精神状态都是怎么样的呢?然后,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判断歌曲的节奏、曲调和风格。从以上案例中可知,利用故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也容易过渡到新歌的学习。

(二)活用教具,构建精彩课堂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具的使用也是较为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活用教具,以构建精彩的音乐课堂呢?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如图片,然后再灵活使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音乐《我爱我的家乡》这一课时,在学生学完这一歌曲后,教师布置了一个动手任务: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你的家乡。这样一来,音乐教师有效将音乐与绘画联系起来,让教学变得趣味盎然。等学生绘画完毕后,音乐教师点名让学生上台展示作品,然后再让下面的学生用歌曲表达作品(即看到这幅作品,你想用哪一首歌曲表达)。这样的形式让课堂教学变得格外精彩,学生学得开心,课堂是真正的“热闹”。在这个案例中,音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然后再以作品作为教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活泼、精彩。

三、融入角色,巩固课堂教学

篇5

一、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处于较小的年龄段,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没有太多意识,这就很容易造成小学生们在课堂上听课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在给小学生上音乐课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对学习的积极性,而此时把音乐游戏带入到音乐课堂中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小学生们也特别乐意参与到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在带动学生们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问题和提高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们的智力得到开发,达到吸收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2.能够加深学生们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小学时期仍然处于对知识的摸索和启蒙时段,不仅没有完整的认识拼音和数字,还要去学习音乐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些难度。虽然对音乐的学习难度较大,却能够寻找更好的办法让学生们进行学习,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始终停留在表面上的学习,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并会影响到学生们在对音乐学科上面的消极对待。为了改变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消极态度,可以导入音乐游戏进入音乐教学中去,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对音乐学习高度集中,还会进行积极的互动,提高W生们的理解记忆能力。同时,对于音乐游戏的内容并没有明确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们的兴趣制定相应的音乐游戏,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们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同时还能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音乐游戏不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游戏模式,还可以延伸音乐知识的框架体系,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对巩固知识点和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音乐游戏掌握音乐知识

小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时期,认识的字相对不会太多,而在学习音乐知识方面也会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游戏时,可以把握好游戏难度,做到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理解方面也要选取让学生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进行。音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选择她们感兴趣的游戏方式,例如,在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欢快的国外民歌,在歌唱上面会发现很多重复的音调,可以让学生们观看视频关于母鸡在下蛋时咯咯的叫声,并让学生进行模仿,通过使用dol.re.mi.fa.sol.la这6个音节进行学习,在遇到高音和低音转换的难度音节时,让学生通过使用肢体语言的互动感受这首歌曲的高低音变化,遇到学生不会的地方老师可以进行示范,最后与学生们进行互动,相信在愉快而简单的氛围中,学生们可以轻松的掌握这首歌曲的演奏方式。

2.把音准练习作为游戏方式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准的练习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也是学生们学习音阶的基础理论知识点,小学生在学习思维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可是音准知识又比较偏向于理论知识,所以就需要教师导入以练习音准为出发点的音乐游戏。教师可以用接近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来引导学生们对音准的认识,在使用音准练习的游戏方式中可以完成对音乐教学的难度处理,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还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狗爬楼梯当成音阶,把小猫跳跳当成小跳音程,通过导入生动形象的比喻,相信学生们也能用熟悉的事物对音乐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最终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3.通过歌曲主题激发学生们的参与能力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插入游戏情节,让学生们在学习歌曲时可以扮演音乐中的角色。例如在学习歌曲《蓝精灵》时,让学生们想象自己就是蓝精灵,在欢乐的大森林里面非常自由自在的生活,歌曲节奏虽然是比较欢快的,歌词却没有那么复杂,教师通过钢琴弹奏让学生们能够在活动中学会掌握歌曲的节奏,学生们都是一群活泼欢乐的小朋友,相信通过游戏互动可以逐渐学会这首歌曲的唱法。在学习歌曲《春天在哪里》时,告诉学生们这是一首节奏欢快的歌曲,用天真活泼的语气歌唱美丽的春天,正好可以向学生们讲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想象一下春天美好的景象。可以让班里某位同学假扮是春天的角色,与同学们在教室里进行捉迷藏的游戏,同学们一边找春天一边则可以进行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们对歌曲学习的兴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使用音乐游戏方式时可以根据每位老师的教学目的和班级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转换,而且教师在设计音乐游戏是,不要采用照搬照抄的方式,要根据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和音乐学进行指导,做到充分调动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热情,最终做到让小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个全面的理解,从而达到小学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姜莹.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教师, 2014(17):57-58.

[2]杨妍婷.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6):00047-00047.

[3]彭宪发. 探讨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北方音乐, 2014(13):127-128.

篇6

我们在给学生选择乐器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乐器以及乐器的普及性。由于小学音乐课是综合性的审美教育,又采用了班级课堂教学形式,因此选用的乐器应该是简易型的乐器。但是简易不等于简单,它既要易学易奏,又必须有一定的质量保证,符合音乐审美的需要和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器乐教学中必须根据小学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乐器,才能保证器乐的顺利进行。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家庭经济的情况,让学生学习简易乐器的演奏。易教易学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我们分别在音乐课中引入巴乌,因为携带方便,经济实惠,考虑到学生的购买能力,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我们还提倡让学生自制简易乐器,以达到乐器的普及。

二、巧用器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课堂曾经被称作“唱歌课”,说明歌唱是音乐课上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但不可否认,在现实中有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如声音沙哑、音准不好、音色特别等)不爱唱歌而爱乐器,他们能从演奏乐器的过程中得到音乐的熏陶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如果教师能就势引导,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音乐表现形式中享受音乐的快乐,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活用器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少讲精讲。作为音乐教师,我曾经很困惑:这音乐属于技能科,老师不教,学生不会,让教师少讲,把课堂交给学生,那课堂岂不乱套?课堂效率岂不更低了?可通过慢慢的音乐教学,我突然明白了,第一节课是学生被动地参与音乐。他们虽然跟着钢琴在唱,可实际情况却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课堂效率当然就低了;第二节课是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他们认真细致地演奏着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旋律,这时候,他们的确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器乐教学有声有色

器乐教学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把器乐教学作为一种音乐美的探索、表现和鉴赏过程,在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技能时,尽量避免那些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将器乐技巧融于音乐作品之中,通过乐器和乐曲所蕴涵的美感来激发他们学习器乐的信心。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归纳了一下几点:

1.器乐讲解示范法:这是器乐教学新授课中常用的基本教法之一,是教师结合乐曲,简介乐器的特点和基本演奏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本人对器乐演奏的姿势、指法、呼吸等要点进行规范性的操作表演,使学生能够通过看和听直观性的了解该乐器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既方便、灵巧、有趣,又能立竿见影获得器乐教学实效。

2.器乐综合训练法:这是在以器乐为主的综合课中常选用的基本教法之一,能将各种器乐教学手段与不同的训练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独奏与合奏能力。能集中优势,用时短,收效快,便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

3.器乐合奏指导法:由于器乐教学是通过课堂集体教学形式进行的,因此器乐练习和器乐的形式应该以齐奏、合奏为主。这些器乐形式虽然不能像个别教学那样可以集中精力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但是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合奏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品格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4.器乐演示法:只有激发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情绪,教学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当然,器乐课堂教学也并不排斥少数有兴趣爱好专长学生的能力发挥,如安排他们领奏、休息时请他们独奏表演等,既满足了这些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也为大家提供了相互学习和观摩的机会。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呢走上舞台,通过演奏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器乐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

篇7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是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经过实践证明,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功的道路都是由兴趣开始的,兴趣是求知的前提。作为音乐教师应坚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健康的、美好的、积极向上的音乐,陶冶他们的情操。根据音乐特有的功能,以悦耳动听的旋律,神奇变幻的节奏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一求趣心理,以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气氛中接受学法指导。例如在课堂上演音乐小故事、音乐节奏及旋律的即兴创作、乐句接龙游戏等有趣的活动,把音乐课堂的知识学习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在心理上或生理上得到某种程度的愉悦和满足,自然而然地产生愉快兴奋的积极心理,激起他们上好音乐课的热情。

二、教音乐要有情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讲、听、讲,已经远远落后于时展。要变教为导、变讲为研、变学为思,适时更新教学手段,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幻灯片、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三年级教材《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一上课,我先播放音乐《草原牧歌》《赛马》片段,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我通过教学语言、出示草原画面的教学图片、背景音乐等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联想、想象、欣赏感知,刺激其感官,在歌曲的音乐美中得到享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和表现欲望。在欣赏的同时问学生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能联系到草原,因为音乐中的马蹄声特别明显。我借机说:“草原辽阔无边、空气格外新鲜、天格外蓝,草原上的人们更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大家愿不愿意跟老师一块儿到草原上去做客,也当一回小牧民?”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兴奋不已,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做草原的牧民,你对草原了解多少呢?”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从衣、食、住、行、运动项目等都说了个遍,把我要说的全说了,我只有总结的份了。学生这时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发了出来,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视听艺术等多种综合教学形式的采用使枯燥的课堂呈现出新的活力。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视听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学习歌曲的过程,就成了我们享受艺术美的过程。

三、动静结合有乐趣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这一普遍性原则反映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规律。贯彻这一教学原则,可以更好地建立具体形象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减少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的困难,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感情,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不仅是身体的运动,还有思维的启动。

篇8

一、听觉入手,感知节奏

音乐是一门聆听的艺术,而听觉的艺术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我们生活在充满各种奇妙音乐的有声世界里。节奏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学生学习的感知却是敏感的。只要从听觉入手,细心去发现,就能寻找节奏、挖掘节奏。在生活及课堂教学中,我主张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寻找大自然及生活中各种各样、不同音响的声音。如风吹落叶时发出的“沙沙”响声;刮风时“呼呼―”的风声;不同人走路时发出的不同响声;如“咚咚咚”(皮鞋)或“咔咔咔”(高跟鞋)的节奏声;水龙头的“滴答”声,小溪流“哗啦啦”的声音;小猫“喵喵喵”,小狗“汪汪汪”,小鸡“叽叽叽”等动物的叫声。在这些学生喜欢而熟悉的自然界、生活中的声音,通过引导学生聆听、发现,不仅能给学生自然的感受与体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倾听中,将这些有快、有慢、有缓、有急的声音转化为音乐节奏,让学生在听觉体验中,感知节奏,进而对节奏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语言训练,学习节奏

语言的本身就会有丰富、生动的节奏。音乐的节奏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人类的语言。学生生活在语言的环境中,通过熟悉的语言来掌握学习节奏显得简单。音乐来源生活,节奏则是在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说话是我们平时最熟悉的事,一句相同的话,因为语气不同、节奏不同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的意思,而且用平常的语言组合节奏,学生不仅很容易懂,而且语言的随意性、不规律性有助于学生练习多变的节奏。在音乐教学中,我采用口语化、形象化的儿歌、故事等方式启发音乐节奏,让学生们在情趣盎然的心态中进入音乐王国,把丰富多彩的音响节奏融入形象化的音乐节奏中,直观明了,富有趣味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课堂兴趣,又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如在认识区别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所组成的各种节奏,掌握不同节奏型时,我根据生活中不同音箱特点,通过语言组织编写歌谣进行比较如:小雨,小雨,沙沙,沙沙(X X )流水,流水,哗啦啦,哗啦啦(XX X XX X )春雨,春雨,淅沥沥沥,淅沥沥沥(XXXX XXXX);公鸡,喔喔(X X),母鸡,咯咯哒,咯咯哒,(XXX XXX)小鸡,叽叽叽叽,叽叽叽叽(XXXX XXXX)。通过语言训练方式,加强了节奏的学习。在歌曲教学中,我们常把歌曲中主要节奏型的学习提前。教师给出节奏型,让学生动脑按节奏说话,通过语言进行选择节奏学习,。如在教学《大家来劳动》一课时,我给学生 XX X XX X 的简单节奏,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劳动场景。学生创编了“水龙头,开起来,哗啦啦,哗啦啦;木地板,拖起来,刷刷刷,刷刷刷;小玻璃,擦起来,呼呼哈,呼呼哈……”既通过语言学习了节奏,又培养了孩子们语言创造的能力。

三、肢体参与,表现节奏

音乐是充满灵性、极富情感化的。 身体的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学生节奏的学习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当我看到学生们在聆听音乐时,情不自禁、小心翼翼在下面摆弄的小手、小脚,我就像看到他们的每个细胞、每根神经都张开了,都沉浸在音乐中。我想,我应该解放学生们的身体,让他们把小心翼翼的情不自禁变为大胆、自由的表现,让音乐肢体与音乐节奏学习充分融合,使身心达到和谐的发展。比如在上《两只小象》一课时,当音乐响起时,视频播放着小象可爱的形象时,学生们听着音乐,不由自主地弓起背做小象、捏着鼻子,挥动自己的手当鼻子,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心的相互勾“鼻子”,开心的握握手。巧妙的让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中通过形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而音乐是通过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现的。要让学生感受这些表达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及语言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让学生观察人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的强烈节奏,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现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听音乐模仿自己喜爱的动物的动作,来表现相应的节奏;选择切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让他们自己配上优美简单的动作来感受音乐,表现节奏。例如,我在上《粉刷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选择粉刷、油漆等动作,配合肢体动作进行教学。此外,我在平时教学中还通过拍手跺脚弹舌头捻手指叩牙齿让学生通过肢体来感受节奏以及音响效果。在学生眼里,自己的肢体不仅能支配自己,而且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他们乐于在肢体活动中参与节奏学习。因此,我鼓励学生大胆用动作来传递对音乐的感受和对杰作的学习。如在欣赏《采茶舞曲》时,学生们用富有节奏感的动作来表现采茶劳动的情景,动作加上音乐,便产生浓郁的艺术形象,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学会了劳动的节奏。在欣赏《小象》一课时,学生们用动作表示形态不一的小象动作,既传达内心的愉悦,又在肢体动作中学习了X. X XO的节奏,为歌曲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四培养创新,创编节奏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我的教育思想中有这样一个想法: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动作伴奏,哪怕比较简陋。”编创音乐,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但事实并不难,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节奏的学习,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确定可探索的音乐目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们联想,鼓励他们大胆的创造,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演奏和创编节奏的乐趣和信心。在培养创新、创编节奏上,我利用乐器等对学生节奏的学习。如在欣赏《鸭子拌嘴》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认识乐器音色及特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通过提供的打击乐器,如响板沙球铃鼓、拨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设故事情节,通过不同的节奏型不同的打击乐器音色来表现不同的故事场景。例如我用响板敲击X XX X的节奏,表示鸭子从远处一摇一晃走来时的可爱形象;用响板、沙球交替敲击X XX X XX 的节奏,表示鸭子拌嘴时,你一句我一句争吵的开始;用铃鼓、沙球、响板,同时敲击XXXX XXXXXXXX XXXX表现鸭子你争我吵、激烈热闹、迭起的情景。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节奏的创造力及实践能力奠定了新的认知途径。

总之, 音乐是声音与情感艺术。在深入进行教学领域改革的今天,我们更要重视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及节奏的学习,采用灵活多样、趣味实足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9

一、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同样,音乐教学也需要一种情境,引发学生联想,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或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教学属于艺术教育,所以不能把音乐教学与其他基础学科混为一谈,也采取“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既不能体现出音乐教学的欣赏性,也无法点燃学生的参与激情。重复单调死板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厌烦。因此,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回归音乐的本质。以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聆听树叶的沙沙作响和小鸟的放声歌唱,引导学生将这些想象成美妙的音符,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是用耳朵听用嘴巴唱,还需要一种欣赏美的事物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喜欢色彩、图片和动画,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投其所好,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形俱佳,能够调动学生耳、口、眼、脑等多种器官,让他们获得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比如我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通过提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又将一段关于春天的动画片呈现出来,学生们的兴致更高了,他们仿佛真正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借着学生们欢腾的气氛,我开始了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掌握的非常快,甚至平时不喜欢唱歌的学生也积极的参与进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加深了学生们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积极表现,参与其中

在当今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传统式教学模式中,对于教材中选取的歌曲,很多老师只是要求学生会唱即可。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教师把录音机当成了唯一的教具,甚至没有任何教具,只是单纯的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学生们学会了这些歌曲,至于为什么这样唱,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感情内涵却一无所知。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也和我国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要求相违背。音乐课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记忆和鉴赏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了调动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表演教学法。比如《大鹿》这首歌曲,歌曲曲调听上去比较平淡,如果教师直接教授,学生可能听不进去。根据这种情况,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分别扮成小兔和大鹿进行表演。幽默的表演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随着音乐摆动,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歌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即使是下课后,学生们还意犹未尽。

四、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之美

篇10

以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四年级上册《我的祖国是歌乡》为课例来讲解。教师结合音乐教材,正确把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四分音符的时值,以领悟整首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感。首先,教师让全班学生一起倾听《天呜呜》《阿里山的姑娘》等著名的民族歌曲,要求学生一一说出歌曲名称,进而引出对台湾地区的唱腔及音乐性的认识;其次,教师组织了一场“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活动,旨在让全班学生开动脑筋,回想已听过的其他台湾歌曲,并说出台湾地区的服饰、节日等;最后,教师着重讲解四分音符,譬如3561,并用节奏型举例:2/4××|××|××|××|××|×××,此四分音符的时值为1,让学生以肢体语言(边唱边拍手)表示四分音符的时值,使其在切身体验中获得成就感。

二、建立和声音准,实现音准平衡

首先,和声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根据特定的规律完美结合,使合唱更加动听和谐。而音准作为和声的灵魂,对和声韵律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从双声部节奏训练开始,逐渐培养小学生的声部感觉,可采用个人体态打击、分声部打击及边打击边朗诵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双声部节奏感。例如,教师可由双声部发声练习为切入点,促使高、低声部融合统一,还可提供一些教师自己编撰的两声部练习曲,帮助学生掌握合唱的秘诀。除此之外,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同等数量的高、低声部为模唱,进一步实现音准的互相平衡,灵活运用“1对1/2对2……”的模唱方法反复练习。简单来说,教师应选择同等数量的高声部学生与低声部学生,按照一定的旋律或音程进行模唱,以实现各音准的平衡。

最后,对于一首全新的两声部合唱曲目,教师须先教会学生演唱两个声部的音准,然后分别演唱各声部中某一部分音准,进而形成合唱,让学生在顺利完成后获得自信,且教师应先平衡低声部的音准,在学生准确掌握高声部与低声部音准后,提升小学学生的音乐造诣。

三、合理运用教学法,体验和声音准

传统音乐教学将所有的调式均以do,re,mi,fa,sol,la,si来读谱,且讲究循序渐进。合唱教学也一样,应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杜绝机械式死记硬背的现象及始终无法领悟合唱精髓的问题。换另外一首新歌,学生又无法把握音准,久而久之,诱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对和声音准的把握。

以《碧野金山》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合唱《小黄鹂鸟》前,先认真欣赏《在那东山顶上》,并切身感受此首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及演唱顺序;教师亲自弹奏全曲,要求学生以“lu”跟着哼唱,强调二拍与四拍的强弱规律,让学生切身感受在高处大声高歌的畅快淋漓。在这一过程中,该教师一句一句示唱,旨在教会学生七拍长音的属性及用法,并通过“大家都唱的特别好,如果在唱长音的时候更加流畅就更好了。”等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殷切期望;此后,教师再次播放伴奏,旨在让学生跟唱,更加深入地感受歌曲中的深刻涵义,并指导学生学习藏族舞蹈,讲解舞蹈动作的要领,再开展踢踏舞基础动作的学习。

篇11

夏威夷是一个移民人口众多的国家,文化十分复杂,并且它受西方文化影响十分巨大,西班牙人将吉他带到夏威夷群岛后,当地人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慢慢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经过演变和改良后,这种可以伴歌伴舞的小吉他赋予了乌克丽丽这个名称。在材料上,公认的最适合制作尤克里里的材料是产自夏威夷的稀有硬木树种夏威夷寇阿相思树木,浅棕色,木纹路漂亮,高档的呈现火焰状纹路。在大力弹奏的时候,音质十分甜美,这种木头必须弹奏几年后,音色才会完全呈现出来。颜色略显光亮,就像胡桃木含有过多的油脂,用其作吉他,颜色为深褐色,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对它进行加工,要保持它的特殊。但是,夏威夷相思木已经禁止砍伐,现在真正的夏威夷相思木都是以前存储的,价格变得更加昂贵,所以制琴师们瞄向了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相思木,它的价格容易让人们接受,也更加符合小学教学学具的价格。

在外观上,尤克里里相当于民谣吉他的缩小版。我们通常见到的民谣吉他尺寸为39寸、40寸、41寸,而最常见的尤克里里的尺寸为21寸、23寸、26寸,体积明显小了很多,更加适合小学生使用。在弦数上,尤克里里只有四根弦,而吉他是有六根弦的,相对于吉他来说,弹奏起来更加简单。除此之外,民谣吉他正常情况下使用的是钢弦,而尤克里里使用的却是尼龙弦,从这点上来看,尤克里里和古典吉他很像。由于小学生的手是非常稚嫩的,所以选择尤克里里作为小学教学学具,还可以减少一定的安全隐患。虽然它学习起来更加简单,但是尤克里里相对于吉他而言,音域集中在高音区,适合演奏清新活泼的音乐,也较为符合孩子们的心理。

二、尤克里里可以丰富音乐课堂、拓展教学模式

1.结合尤克里里的故事,开发学生的兴趣

尤克里里有很多的传说,人们对它的由来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从前有一个名叫艾德华普维斯的英国将官,带着他的侍卫去晋见夏威夷国王。由于他非常善于弹奏一种小型吉他的乐器,而且那种乐器看起来又小又有活力,使大多数的夏威夷人就直接叫他乌克丽丽,意思是“跳跃的跳蚤”。所以,我们可以说尤克里里是具有历史背景的乐器,而对于这种有一定历史背景与很多传说的乐器,可以在很大限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小学音乐的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

2.可以边谈边跳

由于尤克里里弹奏出的音乐十分活泼,可以使夏威夷的热情音乐延伸到课堂之上,老师可以与学生在课堂上弹奏热情的夏威夷新音乐的同时,带领学生随着音乐舞动,解放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使音乐渗透到他们的身心,让他们可以在以后的人生中,永远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更好地激励他们热爱生活,最终实现以美育人的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也为艺术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运用尤克里里提升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遇到种种教学难题。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准、视唱能力,加强乐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等,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基础教学内容,但是我们还没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引入尤克里里教学后,以上教学难题都可以在运用尤克里里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小乐器引进课堂是实现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最佳途径之一,这样的实践可以很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是引领学生走入音乐、启迪他们审美的一把钥匙。在这些小乐器中,尤克里里的优势明显突出,学生可以通过尤克里里的演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音乐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发展,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除此之外,尤克里里的教学实践,还可以辅助并提高学生的识谱、音准能力。所以,尤克里里在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音乐课课堂效益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篇12

一、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艺术的运用

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也要有其特色。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规范,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再加上优质的音乐,只有这样它才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课堂语言是教师的一种表演艺术,它包括教师要讲究说话的表情、语气、语调以及伴随着的手势、姿态等。例如,要让学生把一首歌曲再演唱一遍,一般都会说:“请同学们把歌曲唱一遍,

巩固一下。”而如果教师这样说:“同学们唱得真好听,老师想再听一遍,好吗?”后者更能调动学生演唱的积极性,演唱效果也会

更好。

二、对“音乐性”尺度的把握

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是音乐课的音乐

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就应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好听的旋律中完成,充满丰富的语汇,给学生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呼唤音乐教学本色的回归――音乐教学应有的音乐性!音乐教学的重要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通过音乐进行审美的传递、体验和交流,多关注学生、关注音乐,实实在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真实、质朴”的课堂才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美的课堂。

三、自由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灌输式”教育的方法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声音洪亮地演唱歌曲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终目的。在音乐教学中,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会照本宣科,她会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紧紧地吸引住每一个学生,把教学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地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不知不觉地让他们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尽可能地激发与满足学生音乐表演表现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给学生教授《共产儿童团歌》时,我向他们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并让他们自我观察课本,以便于小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事实证明,这一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当我提出“让有疑问的同学主动发言”时,下面就举起了一双双的小手并询问:“什么是苏维埃?”“中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在歌词下画横线?”随着问题的不断提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为随后歌曲的教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在游戏中让学生变成爱歌唱的天使

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们这里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具有音乐性特点的“体态律动”。它将音乐与游戏融为一体。体态律动就是以“游戏”为中心,糅合了故事、表演、唱歌、乐器演奏等等有趣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体验,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进行音乐、语言、技术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而音乐是悦耳的、动听的、深为学生喜爱的,游戏又可以满足学生好胜、好动的愿望。因此,我们不妨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发掘学生潜在能力,把他们领入游戏中来,从体态律动游戏中感悟音乐,让他们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快乐,促

使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陶冶了情操。

五、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突出音乐课的听觉艺术

1.多媒体情境创设,使音乐形象更鲜明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情境的创设。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将抽象的音乐转变成灵动的画面,学生通过观看画面中的情节,聆听动画中优美的旋律,很快就能融入音乐意境当中,这样学习的音乐知识就会事半功倍。例如,二年级音乐课《雪花》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雪花飘落、堆雪人、打雪仗的场景,并加以音乐、字幕,通过多媒体进行音乐情境的创设,增强了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生马上把自己融入其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快了课堂音乐的吸收。

通过多媒体进行音乐情境的创设,增强了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实现了音乐在学生心中从抽象到逐渐形象的转变。

2.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化文化的渗透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中国民歌来说吧,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为了营造氛围,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去体会,我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学会了一首歌,还了解了这个民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如,我上五年级年级教材《拉萨谣》这首歌时,把藏族的建筑、歌舞形式、风俗、服装做成课件,最后再用多媒体播放韩红的《青藏高原》进行拓展,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

综上所述,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其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建设高效的音乐课堂,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接受能力。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音乐、驾驭音乐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海玲.略谈中小学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大舞台,2011(02).

篇13

在中小学的课程中,音乐课是必须开设的课程。因为音乐课丰富多彩的组织教学可以普遍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是教师所必须探求和思考的问题。正如赞可夫所提出的观点:“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兴趣亦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时就会厌学。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事物和学习强烈的探索欲望,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而努力。教师必须喜爱自己的职业,并努力的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各种组织教学方法,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更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目前的中小学课堂上,仍然存在着一本教材、一本教科书、一本备课笔记,就是一堂课的模式。(当然并不是说这样就不好,而是说教学模式并没有改进)。音乐课堂也有如此“景致”,不同的是可能多了几种教具而已。所以,当前在中学的音乐课堂上,有很多的学生对音乐的课堂反映是比较的消极。呈现出各种场面:有上课说话的、东张西望的;有看其他书、做其他作业的,等等表现。这些,我们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都有所看到,音乐课堂是有时“无声甚有声”、有时“要有声却无声”,这也充分的说明教师没能在课前组织好教学。没有组织好教学,固然不能引起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因此,课堂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至关重要。能不能增强课堂的趣味,便取决于如何的组织教学。

在中学音乐教学法上归纳了八类:?(1) 以情导入; (2) 以静导入 ; (3)以新导入 ; (4) 以旧知导入; (5) 以疑问导入 ; (6) 以电教导入 ;(7) 以学生演奏练习导入 ; (8) 以笑话、格言、诗歌、趣文异事、作者等导入。虽然,这八类也能够使课堂富有了很多趣味,但实践证明并不够,因为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只是用固定的教学法中的这八类,都用固定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一学期、两学期,长期的下来,再有音乐课堂兴趣的学生,也会感到音乐课堂的乏味,再好的音乐课堂内容,也会失去趣味性。每堂课都是相同的导入法,同样的疑问,类似的格言。偶尔,转为另一种导入法,学生有些兴趣,可还是不能长期的使得学生对课堂保持充分的兴趣。因此,挖掘新的组织教学导入法,是教师增强学生对课堂趣味性学习的“必修课”。

如何增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呢

在实践的过程中,当教师发现课堂的效果很差时,就应该挖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课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下课以后,应反复的思考,接下来的课应该怎样上。例如;如何教唱《我的祖家是歌乡》(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 八年级)和《杵乐》(同上--音乐八年级)的欣赏呢?怎么样的组织教学、怎么样的设置疑问、利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肢体语言?还有学生对这一课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有位老师,他就是这样“别开一面”的组织教学,完美的达到了教学目的。当他走上讲台,便用亲切的语气道:“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们齐声道:“喜欢!”(试想一下,那位中学生不想出去“玩”呢?)“今天,我就带大家进行一次旅游――一次‘音乐之旅’。”教室里是一片沸腾,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老师。沸腾后是一片寂静,所有的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老师的话上。“那么,我们今天要去的是哪里呢?” 老师说,“先请这次旅游的全程导游――某某某(事先安排班级里的学生充当的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大家请欢迎!”随着掌声,走上一名同学,为大家介绍了台湾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艺术……这时老师用鼓舞的语气说:“大家说他讲的好不好啊?”“好!”“那么,我们要不要听一首台湾的民歌呢?”“要!”老师随即播放了《高山青》(即《阿里山的姑娘》),听完以后,老师问:“同学们,好听吗?”“很好听!”“既然这么好听,你们想不想也学唱一首这样的歌曲呢?”“想!”“想,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课本上的这首《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怎样教唱)”唱完以后老师又问:“你们想了解更多的‘高山族’吗?”“想!”老师便说:“有请‘高山族’当地的导游为我们作详细的介绍,掌声有请!”第二位同学介绍了‘高山族’在台湾省的位置、人口、民族文化和其特殊的艺术魅力……这时,老师便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夺过 “导游”的话(事先安排)说“既然说到高山族的艺术魅力,那我们就不得不提的是:高山族的舞蹈与音乐的节奏魅力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利用多媒体播放《杵乐》及视频舞蹈),欣赏完以后,老师说:“ 请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里面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以前听到的音乐不一样吗?”有的同学说 “这音乐里面有跳舞的节奏!”老师说“很准确!还有呢?”“还有节拍很有规律,很清晰!”“非常精彩!再想象还有什么?”……“好的,我们请出今天‘音乐之声’(事先由学生充当)的嘉宾为我们说说其魅力特色及他们所用的乐器是什么?”等“导游”说完以后,老师又问“你们想不想也会打这样能跳舞的节奏呢?”学生们都异口同声说道:“想!”老师把节奏型分为四种分别写在黑板上:

1 X 0 X 0 ||

2 X XX | X XX ||

3 0 X | 0 X ||

4 0X XX | X ― ||

然后,一条一条的教会他们用手打,待全部打会以后老师说:“ 他们用的是竹筒做成的乐器,其实,我们的筷子也可以做乐器的,不相信你们就试试,把你们的筷子(事先让学生准备一支筷子)拿出来,当我们今天的乐器!”(让他们注意节奏打轻点)全班又是一片沸腾。“ 不会吧,连筷子都能当乐器,真好!”

老师看见他们的新鲜劲,有意提出道:“ 既然我们都有‘乐器’了就真正的表演一下,比拼一下哪组做得最优秀?男生和女生哪一方做得最精彩,行吗?”“行!”全班的同学各个都是势气高涨,信心十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着自信。等全部结束以后,都大声的说:“老师,哪一组做得最好啊?”“老师我们这一组做得最好!”、“老师男生更精彩!”、“老师女生更精彩!……”在这时,这位老师深知学生的好胜心理。便用到了“和平”的解决方案。老师不能看到自己点燃了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又在即将下课的时候被自己浇灭。老师微笑着看了看每个组的同学说:“你们真是出乎老师的意外啊!每一组做的都是这么优秀,每一方做的都是这么的精彩!没有想到你们的集体精神这么好!配合的这么完美!……”学生听完了老师的评论结果,各个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互相都笑眯眯的看着。这是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哪些乐器是竹子做成的吗?”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抢答道:“竹笛、箫、竽、笙、巴乌、还有葫芦丝的吹管(有个同学急忙补充道)。”老师:“很好!你们知道的竹子做成的吹奏乐器还真不少啊!再想一下有没有其它的了呢?”“老师还有快板……”老师夸奖道:“对,你们真聪明!其实,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方面与竹子息息相关,比如竹筒饭,竹子做成的筷子等。在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朴素的创造下,竹子在今天不只是种物质,更是种文化,是我们所要发扬的一种民族文化。同学们,你们说是吧?!” 学生们都大声的说:“老师说的是!”“既然是,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录音,再一次拿起你们的‘乐器’,一起敲击出这魅力十足的音乐节奏吧;让我们在这迷人的音乐节奏中为我们的‘音乐之旅’喝彩!为我们的民族而骄傲!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自豪!让我们共同期盼我们的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明天会更好!”? 最后在下课的铃声中,这位音乐老师结束了他的这一堂趣味十足的音乐课。教师感到很欣慰:因为学生感到了学习音乐课的趣味性,同时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也是每一位中小学音乐老师所想要的。通过组织教学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在音乐课堂中,学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绕着,整个教学在一种机械似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因此学生常常失去了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兴趣。有时可能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课的逆反心理。上面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教学成功之处便在于他改变了教学方法:从过去的“教教材”,到现在是“用教材”。在实际的教学中,其走进课堂就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把技能性的方法改为审美性的方法,把灌输似的方法改为创造性的方法,把教师为主的方法改为以学生为主的方法。经验认为:一、教师应采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因为每位学生都渴望成功,成功可以给他们带来自信。有了自信才能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肯定的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信心。俗话说“一句好言三冬暖”,没有人不喜欢被人夸奖的,学生亦是如此。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少不了外界的鼓励,只要学生有点进步老师便给以肯定的话语,学生肯定会信心百倍。教师应时时刻刻的注意鼓励学生,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二、教师采用优秀的作品去激发学生。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他们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所以做为老师应尽可能的提供大量的优秀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提到我国的国粹――京剧时,就可以给学生们听一些我国的各种戏曲(徽剧、越剧、庐剧等等)。让学生领会不同的艺术美感,感染他们创作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很多,充分的发挥好多媒体电教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致关重要。中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欣赏都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教师应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的资料,在欣赏过程中,把同一作者的其它经典代表作品、或同一时期的其它优秀作品尽可能多的展现给学生们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深化教学的德育及美育功能,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等各方面的情操。所以组织教学的方法是我们至关重要的一面,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更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求他唱”变为“他要唱”、使“要求他听”变为“他想听”、使“要他说”变为“他要说”、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使“学中苦”转变为“学中乐”,真正做到“乐”中有乐的道理。

在教学中要把疑问设计的巧妙,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兴趣。提问要掌握好时机,问题不能过易或过难,既要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思考状态,又需要把知识点蕴寓在提问中。这都是一项奇妙的教学艺术。

所有有趣的事物,对中小学生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的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要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吸引学生,使其自觉的、主动的参与音乐的审美活动,体会学习的趣味性。

音乐兴趣的文章,讲述的是做游戏似的一种教学方法,把七个音名定为《白雪公主》的人物――七个小矮人。然后找七个同学扮演,这样既形象又深刻。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影象。完美的达到了教学目的。既然别人能在教学方法上,创造新的理念,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举一反三呢?为什么就不能在教五线谱唱名时,选择七个高矮不等的同学充当C(do)、D(re)、E(mi)、F(fa)、G(sou)、A(la)、B(si) 呢?!老师问谁低谁高,这样岂不是更形象,更有趣味性。再让扮演 C 的同学唱出do的音高、扮演D的同学唱出re 的音高……依次类推,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高音”的理解,更提高了对音乐理论的学习趣味。这样生动性的方法,才能引起所有学生学习音乐课的积极性。也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音乐的形象中来,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潜力及创造力。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