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课程性质决定了音乐实践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音乐是非语义性和抽象性的,音乐的特点使得音乐必须依靠亲身实践才能获得体验,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美的感受,这种感受的过程就是学习音乐的过程,这种实践的过程对于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知识与技能可以在音乐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检验和运用,从而也使学生的能力在音乐实践的过程中加以提升,可见音乐实践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例如:教师在唱歌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歌声中感受歌唱的独特魅力;在器乐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的层面指导学生进行不同乐器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在器乐的学习中感受音乐美、旋律美。
总之,凡是学生喜欢的音乐实践活动,我们都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家以运用,从而提升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感受与感知能力。那么有了音乐实践的基础便延伸到了音乐的创造,21世纪需要创新人才,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就必须培养有创造意识的人。在音乐教育中,谈到创造,人们往往容易与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可是音乐创造不仅仅表现在音乐创作中,它其实也存在于每项音乐活动中,和对音乐的体验与表达中,由于我们缺少发现,学生的创造意识往往被我们扼杀在了萌芽中。所以,在中小学阶段我们应该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
3 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在音乐教学中突出音乐特点是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学中要突出以音乐为主体地位的具体要求。在这里我们重点来谈一谈音乐特点,音乐有那些特点?怎样是突出音乐特点呢?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音乐有哪些特点?我们知道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主要是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音乐也是时间艺术,因为音乐的音响是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的,同时,音乐它也是非语义性和抽象性的;它是表演艺术、是时间艺术、是听觉艺术等等,音乐本身固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音乐学科不同于其他门类。那么怎样才是突出音乐特点呢?举个例子来说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音乐实践来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围绕音乐本体这一主线为主,如不要用教语文的方法来教歌曲,用教思想品德的方法来教情感,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学科也有自己的特有的方式、方法,
4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并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作为音乐教育者的使命,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音乐领域里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流派,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阶段既要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也要培养学生热爱和弘扬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心,如要让学生了解古曲、也要让学生了解现代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如蒙古长调,和原生态音乐。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以拓宽学生的音乐审美视野。
5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篇2
一、对"双基"教学的历史回顾
音乐教学在当时的学校教学中,虽不是核心课程,也不存在考试压力,但在这一教学思想的统领下,学校音乐教育也出现了以"双基"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识谱、基本乐理以及演唱(演奏)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人们由此普遍认为,这是造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缘由之一。让我们先来看看旧的教学大纲中对音乐"双基"教学任务的描述:"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视唱能力,发展音乐听觉和增强音乐记忆力,培养正确的节奏感,获得有关音乐语言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的基本知识......"再从《中小学校音乐教学法》来看如何要求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必须进行基本乐理知识的讲授和较系统的视唱练耳基本训练......繁、难程度可见一般。由此可见,广大的音乐教师也即按上述方针的要求,积极地开展以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教学为首要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小学的音乐"双基"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了乐理知识、视唱练耳以及歌唱、器乐等等。就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教学本身来看,原先的系统、孤立的知识传授以及强调技能训练的规范与法则,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与中小学生的心理不相适应。加德纳对比中、美两国的音乐教育认为:中国的音乐教育能保证学生取得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由于机械地学习与训练,已使学生丧失了兴趣,没有了创造与表现音乐的想象与愿望。
二、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的解读
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十个基本理念,其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合乎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音乐艺术从本质上讲是表达情感的。在音乐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进而才能感受到音乐的本质。在这一认识基础上,音乐教育自然要摒弃以往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首要的教学观念,这是教学思想的历史性的进步。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演奏家、理论家的专才教育。"以人为本"是教育思想的一大飞跃。华东师大周蓓提出音乐教育是"人本教育"而非"文本教育"(指把知识的掌握作为能力获得的先决观点),也即要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需以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方式。如今这已是广大音乐教师共识。
三、审美教育理念下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教学
音乐"双基"教学与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两者间似乎是有本质的矛盾的。例如前者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者,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造性发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磨灭学生的音乐兴趣。这与要求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的审美教育理念的确是背道而驰。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不再提出强化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教学,也不再有"双基"教学的提法。问题是无论教学理念多么先进,中小学音乐教学始终离不开识谱、歌唱、器乐等教学内容。如唱歌教学就得有一定的规范。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识谱的能力等等。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它对音乐学科本身的重视程度没有减弱,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概念、技能它是音乐教育的基本要点。因为,最终音乐课总要教音乐、学音乐。那么,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如何来摆正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呢?
篇3
音乐和艺术课程的价值就是人与音乐和艺术课程之间特定关系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艺术和音乐都是精神产品,所以艺术课程和音乐课程的价值不同于物质价值,它的实体是精神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载体。不同的教育哲学和不同的课程观对学科的课程价值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当前,我们更应该以素质教育理论,以新的视角去看待两类课程的价值。
1. 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
(1)人文价值。艺术课程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艺术的角度塑造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注意生命的价值,同时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个方面,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如何欣赏艺术,珍爱生命,而且要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这才是艺术的课程价值所在。
(2)情感价值。综合艺术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特别是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协调发展。综合艺术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3)智能价值。艺术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沟通和联系,全面培养了学生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肢体语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整体协调的发展。
2. 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传统音乐课程以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为其价值取向,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出了音乐课程的新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三维目标的首位,强调音乐的学习和音乐自身的价值作用,在音乐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音乐审美体验价值。通过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为音乐表现出的真、善、美的意境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2)文化价值。音乐课程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播与普及音乐文化,继承文化遗产,音乐艺术的普及造就了一个高层次的文化群体,音乐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3)创造性发展价值。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一些特点,是多维的、求异的、求新的和发展的。音乐给人以启发并使人得到灵感和顿悟,音乐教育无疑会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教育目标的差异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艺术课程目标和音乐新课程目标具有如下共性:
1. 课程目标与课程价值定位及教育理念相统一。
2. 两类课程目标都注重人和人的发展,突出人文精神。
3. 两类课程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艺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具备的综合艺术素质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人文精神的统领可以引导教师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任务的主要阵地。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分三个层面,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并指出了新课程目标的三维整合与构建,体现了音乐课程由知识本位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转变。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是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要将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提高到一个新的高质量的品位。而“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本来就应该是音乐学习者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过程。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过程和方法”并不等于轻视乃至放弃“知识和能力”。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音乐课也不例外。音乐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三者不能孤立无关,也不是简单相加,三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三、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内容之比较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可见的载体,也是具体化了的教学目标。从表面上来看,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涵有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综合艺术课程在学习内容上提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为学习领域,但从实际情况看,艺术课程是以人文内容为主体,围绕人文精神来进行的,而音乐课程的内容是以音乐为主体,围绕音乐审美来进行的。
新课程标准把音乐教学内容表述为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表现”和“创造”则是音乐教学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表现包括演唱、演奏、识谱、表演等,是教学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创造”则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功效;“音乐相关文化”是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集中体现,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新课程改变了原来音乐教学内容的繁、难、偏、旧等现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感和文化,易于操作,使音乐学习更容易、更有趣。
四、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教育的展望
在基础教育领域,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的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强调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2. 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人文化。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途径的多种多样,教学方法更贴近于生活,倡导艺术教育以人为本,以艺术(音乐)为本的思想,注重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艺术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符合改革的趋势,从而决定了其可行性和生命力。艺术课的实质是把握艺术的通感。艺术的各门类是相通的,我们不能把艺术各门类之间的联系完全割断。艺术是生命之源,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清泉甘露,体现不同的人对待生活不同的态度,并决定了每个人的不同生活方式。
艺术课程经过几年的实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学生在艺术课中获得了快乐和轻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但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1. 怎样结合农村实际实施艺术课程?其实在我国农村当今最小的单位学校――村小,一般只有一两个老师,他们要教义务阶段的各门课程,作为这些教师本身要求应该是综合性的教师,所以在那里开展综合艺术课教学是再恰当不过了,但目前在农村并未得到开展。
2. 面对现状,艺术课程的师资如何解决?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各地采取了许多办法培训教师,但就长远而言,各大专院校培养师资迫在眉睫。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76-03
产学研视阈下,立足于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把民间音乐的研究、民间音乐的教学、民间音乐的文化产业开发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做到三者的良性运作,相辅相成,不仅可以借助旅游对民间音乐实行活态保护,而且可以促进旅游院校教育的健全和完善,还能够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充分利用旅游院校的优势和资源对音乐专业民间音乐课程实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对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民间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制定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如下构想。
一、课程设置
依据教学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可以在旅游院校民间音乐课程中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修课程、一般选修课程和社团训练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
(一)专业必修课程。在专业必修课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民间音乐的基本知识体系设置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算2个学分。它既可设置成一般专业必修课程,也可以设置为专业重点课程,甚至还可以打造成专业精品课程。
1.一般专业必修课程。当前音乐专业中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理论课(诸如音乐基本理论、音乐史等课程)不算是专业课程,对专业课程具有一种极其狭隘的观念。如学声乐就是学习声乐,学舞蹈就是学习芭蕾舞、民族舞和现代舞。一般来说,所谓的专业课程指的都是术科方面的课程。只有一些理论的专业,才把相关的理论课程作为专业课程。
由于旅游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和领导基本上都来自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和艺术院校,因而他们往往把这种观念带到旅游院校来,把专业课程定位于术科方面的课程,把理论课作为所谓的非专业课程,因此,民间音乐就是非专业课程。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所谓非专业课程往往就是居于第二位的课程,不具有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是要先学好专业课程,甚至认为非专业课程学得好与不好都无关紧要。这样,民间音乐课程处于一种尴尬地位。
在产学研的理念下,旅游院校的音乐专业中这种课程的定位一定要改变,要把民间音乐提到专业课程的地位上来。且适用于任何一个方向,要求每一个方向都必修。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就设置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外国民族民间音乐两门必修课程。
2.专业重点课程。在现在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民间音乐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形之下,民间音乐无疑是旅游院校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一个对民间音乐一无所知的旅游院校毕业生,面对民间音乐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必然是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从业人员。因此,在旅游院校当中民间音乐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产学研的理念下,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有必要把民间音乐开发成专业重点课程。
3.专业精品课程。旅游院校的音乐专业与其他院校的音乐专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相结合,这是旅游院校音乐专业的特色之所在。我们把产学研结合为一体,民间音乐是最为出彩的地方,因此,把民间音乐打造成精品课程,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专业限修课程。在普遍进行民间音乐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民间音乐的基本理念和特色,旅游院校的音乐专业有必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单项的限修课程。例如,某种歌种的演唱,像侗族大歌、瑶族蝴蝶歌、壮族嘹歌、苗族尼呐哩、桂北风俗仪式歌等;某些说唱或剧种的演唱,像桂林渔鼓、广西文场、彩调、桂剧、壮剧等:某些民间乐器和器乐曲的演奏,像扬琴、唢呐、笛子、二胡、葫芦丝,等等。必须限定学生选择两项,声乐和器乐各一项,作为限定要完成的课程,算2个学分。
(三)一般选修课程。旅游院校的音乐专业有必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单项的选修课程,如上述专业限修课程都可以设置为选修课程,不作专业上的要求,只是作为学生的爱好,不仅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修,算2个学分。
(四)社团训练课程。旅游院校的音乐专业(也包括一些非音乐专业)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各种社团组织,诸如山歌会、原生态声乐合唱团、三月三歌舞团、地方戏曲和地方说唱组织等团体,定时进行训练,开展活动。这样,就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社团训练课程,这些社团训练课程也同选修课一样,算2个学分。
旅游院校音乐专业产学研民间音乐课程设置形式可以归纳为表1。
二、教材制定
旅游院校音乐专业的民间音乐课程,尽管与师范院校和艺术院校同名,但是,它立足于旅游院校产学研的相辅相成,要体现产学研的不同特点;它要适合于旅游院校的特殊情况,体现旅游院校的特色,其教材的内容构成和结构要素必然要与师范院校和艺术院校同名课程有较大的区别。经过分析和提炼,旅游院校的民间音乐教材应具有下列结构要素和构成形态。
(一)旅游院校民间音乐教材的四大结构。旅游院校民间音乐教材的构成必须要包含四大结构要素:基本理念、系统知识、乡土音乐和操作实践。
1.基本理念。基本理念部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帮助学生对民间音乐有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保护发展观和正确的旅游文化产业开发观。
一百多年来,西洋正统音乐在中国音乐教育领域和音乐界占主导地位,民间音乐(包括中国民间音乐和世界民间音乐)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民间音乐的这种地位,严重地影响民间音乐产学研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在培养新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他们对民间音乐的正确价值观、正确保护发展观和正确旅游文化产业开发观。教材的这一部分,应该充分地阐释民间音乐产生、存在的理由,它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民族人种、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关系;充分地阐释支持它的人类意识和哲学观点;确立民间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意识;解决民间音乐如何审美、如何欣赏的问题,解决如何发现民族音乐的价值问题,从而建立对民间音乐的正确价值观。在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以后,进而树立起保护和发展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再树立合理开发运用、构建文化产业的正确的旅游文化产业观念。
笔者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民间音乐的课程讲义中,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探讨。在课程的开端,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阐释课程的基本理念,阐释民间音乐课程理念与欧洲中心论理念上的区别,以及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旅游院校的课程的实践特色,并进行民间音乐价值观和活态保护发展观的讨论。
2.系统知识。系统知识部分就是关于民间音乐结构的知识体系。根据它的知识覆盖面,可以有全息系统知识、单项系统知识和专项系统知识等类型。全息系统知识指的是涵盖整个民间音乐(包括中国和外国各地域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一般意义上的系统知识。它包括民间音乐的类别,各种类别在各地域上和个民族中的代表性乐种、代表性曲目、代表性人物和典型的特点特征等,是关于民间音乐的一般性知识。这和目前的各种民间音乐的教材内容是一致的,这部分可有现成的教材取用,但是,作为旅游院校的教材要更加凝练,更加集中。单项系统知识指的是关于民间音乐的一个单一项目的系统知识。其单项可以是一个乐种、一个剧目、一件乐器、一位乐人、一部论著、一桩音乐事项等等,是关于诸如此类某一项目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专项系统知识指的是关于一个专门项目的知识体系。它与单项系统知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有时候会出现等同的现象,但是,它与单项系统知识是有所不同的,它多了专门特指的含义,它具有比单项系统知识更为宽泛的含义,有时候它还可以包含几个单项的内容。
3.乡土教材。乡土教材部分是教材中突出地域性知识的一部分。在教材形式上,它没有固定的内容,只是一个构成的方案。
乡土教材可以有两种构成方式:一是把旅游院校所在地域的民间音乐代表性的乐种、乐器、乐人作为教材内容;一是各学校或各教师根据自己部门和个人科研的结果,把从田野作业中搜集的资料,通过分析整理提炼,将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的一些民间音乐作为教材的内容。这是与研结合得较为紧密的一部分,往往是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把桂北湘桂走廊的仪式音乐,兴安县和灌阳县的山歌,侗族大歌,壮族的嘹歌,南丹县白裤瑶的音乐,桂林市的桂剧、彩调、渔鼓和广西文场等音乐,通过分析提炼,开发成乡土教材,用于教学当中。
4.操作实践。操作实践部分是关于操作与实践的知识体系和实际的操作过程。过去的操作实践主要强调是实际的操作过程,现在则要把它上升到一般的原理,要把一般的方法和原则、操作程序梳理,将其写入教材,并且从实际操着中提炼一些经典的案例作为例证,把实际操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一块也可以灵活处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操作的有关内容,用于教学中,作为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并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方向,在其课程中增加了有关民间音乐如何采集、整理、分析、策划成旅游项目,以及制作成音响的操作方案方面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田野调查,根据采风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案头梳理,策划表演形式、演出项目,并制作音像作品,还让学生直接参与演出景点的项目策划等。
上述四个要素,前两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后两个相对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正是由于这种灵活性,体现出了旅游院校民间音乐教材制定模式的特色。
旅游院校音乐专业产学研民间音乐课程教材结构要素示意图见图1。
(二)教材制定模式的构成形态。根据上述的课程设置形式,我们就有必要编制与之相适应的教材。该教材的制定要有一个原则或规范,这就是教材制定的模式。根据旅游院校的特殊情况和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教材制定的模式又可分为基本模式和具体模式两种情况。
1.基本模式。因为旅游院校的民间音乐教材构成包含有四大结构要素,所以在总体上,教材制定模式有一个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基本理念+系统知识+乡土音乐+操作实践,这是一个总体上的结构框架,体现出产学研民间音乐课程结构叫大要素之间总的结构关系和构成情况。在实际的运用中,根据不同课程的设置再具体化。
2.具体模式。因为面对具体的课程模式,其中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特别是系统知识和操作实践这两个方面的差别非常的大,所以与上述课程模式相适应,教材制定模式义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派生出如下的具体模式。(1)必修课模式:基本理念+全息系统知识+乡土音乐+专业操作实践。此模式适用于专业必修课程,其中的系统知识指的是关于民间音乐的整个体系的知识;专业操作实践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而定或者是有所侧重。就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而论,其专业操作实践,表演策划专业为旅游景点的表演项目策划,音响工程专业为旅游景点的音响策划和音响制作,舞蹈专业则为旅游景点舞蹈的策划和设计,文化市场管理专业侧重于管理方案的制作。假若说有导游专业,则是偏向于导游方案的设计和导游词的编写,等等。(2)限修课模式和选修课模式:基本理念+单项系统知识+乡土音乐+单项操作实践。此模式适用于专业限修课程和专业与非专业的选修课程,其中的单项知识就是学生选修的某个声乐(器乐)乐种或者乐器的单项的系统知识,单项操着实践也就是学生选修的某个声乐(器乐)乐种或者乐器的单项的操作实践。诸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曾经开设过的唢呐、笛子、二胡、扬琴、民族声乐、壮族舞蹈等。(3)社团训练课模式:基本理念+专项系统知识+乡土音乐(含活动)+专项操作实践。此模式与选修课模式在内涵上差不多,适用于社团训练课程。其中的专项系统知识比选修课模式的单项系统知识相比,除了某个声乐(器乐)乐种或者乐器的专项的系统知识外,还包含有民间活动方面的系统知识,专项操着实践除了选修课模式的内容外也包含有组织活动的实践。诸如对歌台的搭建、庙会的组织、三月三歌圩的举办、婚俗丧仪的举行、龙船风俗仪式的组织。在这三种模式当中,必修课模式是最根本的,也是基础的,适用于旅游院校音乐专业的各个方向,其他两个模式则是针对具体的情况而选用的。
三、结语
产学研视阈下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民间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制定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不可避免地具有多样化,但是,依据产学研并重,利用旅游院校的优势和资源活态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良性开发旅游文化产业、培养创造性的民间音乐新传人和旅游能人的原则,它们又具有一定的共同规律。课程设置可以有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修课程、一般选修课程和社团训练课程等形式。教材由“基本理念”、“系统知识”、“乡土音乐”、“操作实践”四大结构构成,其构成的基本模式为:基本理念+系统知识+乡土音乐+操作实践,后三者,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要求以及地域性的不同有与其相应的内容。按照这样的模式所设置的课程、所制定的教材,能真正体现旅游院校的特色,真正体现关于产学研的民间音乐课程的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这样,才能为教学这一关键性的环节打下结实的基础,提供必要的保证。
篇5
一、音乐本位意识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主要体现在四个领域之中,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1.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兼顾欣赏、练耳、视谱,了解音乐知识,增进对音乐认识的最佳途径。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让学生通过歌唱来体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歌唱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歌唱在学校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只有把歌唱教学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首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2.欣赏教学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个突出重点。《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欣赏教学精神内涵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至少需要三种能力:即认识能力、兴趣能力、欣赏能力。面对不同的音乐客体,音乐欣赏的主体心理活动大致经历了选择、认识、感悟、融合、影响这样一个过程。音乐欣赏过程,既是一个三种能力递进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理从平静到逐渐愉悦的过程,也是美育效果逐步深入的过程。这正反映了音乐作为审美艺术途径的重要手段,始终体现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音乐本位意识。
3.器乐教学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之一。首先要选择适宜的乐器,注意音准和音色,不可把音准、音色不佳的乐器引入课堂。要重视器乐曲的选择与编配,不宜偏大偏难。教学中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同唱歌、欣赏、识谱等教学内容的配合,也可课内外有机结合,以提高器乐教学水平。通过器乐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就是器乐进课堂的意义所在。如果在器乐教学中一味追求技能技巧的操作、训练,甚至以学生演奏器乐的水平高低来评价音乐课堂教学的标准,必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也是违背《音乐课程标准》精神的。
4.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谱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培养他们的乐感,从而具备独立的音乐欣赏能力。在选择教学用谱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识谱知识和技能。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和唱歌、器乐、欣赏教学的配合,既要避免单纯的知识教学,机械的技能训练,又要适当注意自身体系的循序渐进和内容的完整。识谱教学应着重培养节奏感、听觉能力、准确歌唱能力、创造性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加强对音乐审美的感知,也有利于找准音乐本位意识。
二、对《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为本”的认知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转贴于
(一)传统《音乐教学大纲》和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的对比
从中不难发现,《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相比起《音乐教学大纲(试用稿)》减少了音乐的政治教育功能和德育功能,降低了音乐学科知识和技能难度,更加贴近中学生音乐心理的实际。但是它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对音乐的本质认识不够,缺乏音乐课程自身特有的本质特征的表述;第二、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音乐的美育功能和音乐教育“育人”的本质,但是表述得不够明确;第三、有德育化倾向,把音乐作为实施其他教育的工具,削弱了音乐课程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失去了音乐课程特有的价值和功能,淡化了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以音乐和育人为本位,突出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人文性,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审美内涵。
(二)音乐课程内容在传统《音乐教学大纲》与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的体现
课程内容框架的不同,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音乐教学大纲》的课程内容框架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构建的,突出的是音乐学科的特点;而《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框架是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建的,注重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基于这种认识和定位,《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除了将《音乐教学大纲》原有的课程内容整合成感受与鉴赏、表现两个方面之外,还增加了音乐与相关文化、创造两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在围绕人文音乐主题的学习中轻松、快乐的学习和感受,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新教材体现了以音乐本位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时刻关注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民族、音乐与人文的关系,深刻强调了音乐本身的美育教育功能。
三、结语
中学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核心理念的音乐自身功能的教育。音乐不再是德育或者政治教育的附属,而是回归了它本身,以音乐本身的审美为本位意识的思想深刻反映在音乐课程标准之中。笔者以自身的实践为依据,发现现代中学音乐课堂中音乐本位意识在新课程标准中突出的显示,并且以传统音乐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论证了新教材中所体现的音乐本位意识,以实践材料、直接和间接的材料来进行论证,得出客观结论。
参考文献:
[1]周芳.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乐本位原则”[J].
儿童音乐,2009(8).
篇6
一、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境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将音乐中所表达的场景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音乐中的内涵,并通过情景的创设来帮助学生感受美,进而真正展现音乐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谁说女子享清闲》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物美,也为了展现音乐课程的价值,更为了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形式,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功能给学生播放了有关《花木兰》的相关视频,目的就是将学生带回到那个场景中,引导学生走近花木兰,感受当时的背景,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之后,再引导学生学唱该歌曲,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花木兰身上的精神,而且还能让学生唱出感情,进而才能打动听者,同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歌配舞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歌配舞是课下所提倡的学科综合下的产物,其实,舞蹈和音乐往往是不分家的,但是,我们却一直将两者分开进行教学,导致两者被孤立,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要有效地将歌曲与舞蹈结合在一起,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绣红旗》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歌曲中所表达的含义,之后,在网络上寻找与之匹配的舞蹈,引导学生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打破以往音乐课堂简单教“唱”的模式,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三、挖掘本地资源有效弘扬民族音乐
初中音乐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堂的教学中。也就是说,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音乐教材上的内容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将优秀的民族音乐引入教材之中,以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我们山西地区的一些民歌带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比如将《绣荷包》《走西口》《苦相思》《土地还家》《桃花红,杏花白》等民歌引入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民歌存在的价值,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进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相应的贡献。
四、营造轻松环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创造生动活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是音乐课改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构建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来发挥学生的个性,进而为高效音乐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
例如,在教学《让世界充满爱》时,为了营造出和谐的课堂环境,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向学生讲述了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思考故事,学习音乐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进而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篇7
音乐基本理念的提出,是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学形式是实施教学的手段,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课堂则无味,学生对音乐课就会失去兴趣。教学形式丰富多彩,音乐课就会活动多且有趣,学生自然就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并且乐在其中。但是,由于教学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往往容易被忽略,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计划和目的,下课时间就到了。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法背离了音乐教学的根本原则,学生无法得到音乐的审美体验。
音乐基本理念提出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味地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融进了大量的讲故事、玩游戏、竞赛等多种教学活动,来取悦学生,结果把教学任务抛在一边,等学生把活动完成,下课的时间就到了。笔者观摩过一节优质课,教师教授《节日里的歌》,是一节歌唱综合课。教师首先进行分组列举中外的节日竞赛活动,并进一步介绍节日的来历,其次是让学生列举与节日相对应的歌曲并播放歌曲。等到教师进入主题,教唱歌曲《节日里的歌》时,下课铃声就响了。这节课该教师主次不分,只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忽略教学任务。
现在的音乐课,尤其是优质课、公开课等,如果不运用多媒体教学似乎就无法上好一节课。我们的教师为何非得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可呢?而且乐此不疲!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1)多媒体的课件容量大,方便教学;(2)能吸引学生的眼球;(3)可以掩盖教师基本功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握住鼠标,由一位音乐教师变成了一位多媒体操作员,看不到教师的范奏、范唱,一切都在多媒体课件里。
音乐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大都可用两到三个课时来完成,有的教师不加统筹安排,把一个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课时来上,内容不但显得多,而且往往忽略教学目标,其结果是教学内容还没有完成就到下课时间了。笔者听过一节《脍炙人口的歌》的公开课,它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该教师在备课时把它作为一个课时来上,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让学生从头至尾跑马看花似的“看”了一遍就结束了一节课。虽然该教师在学生“看”的过程中用语言加以描述、解说,但是到最后学生也不明白教师讲了些什么。这种让视觉代替听觉的欣赏课是不符合欣赏教学的特性的,欣赏课是以听为主的。
音乐基本理念提出学科综合的教学,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往往忽略了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这一点,为综合而综合,导致音乐课不象音乐课,地理课不象地理课,历史课不象历史课,美术课不象美术课,学生被教师弄糊涂了。一位教师在教授《民族音乐花环》时,用大量的时间去讲解民族的历史、民族风俗、民族风情及民族服饰,结果把音乐挤出了课外,这节课成了民族文化的历史课。这样的学科综合,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音乐却被忽略了。
音乐基本理念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希望,带来了音乐教学的春天,把学生重新从课外音乐带回了课堂音乐。因此,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的音乐教师认真地、深入地理解音乐基本理念,合理地、恰当地运用于教学,我们的音乐教学一定会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云浮市云安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句很重要的话,即“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这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中要体现音乐。在教学中,必须以音乐为本,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如果把各类艺术、各种学科与音乐平分秋色、并驾齐驱,让其他学科、艺术取代音乐的主体地位,那么,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的音乐课程就会异化为另类课程,失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二、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紧贴着音乐
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是由音乐直接生发出来的,与音乐内容紧贴着,脱离具体音乐作品的、牵强附会的“学科综合”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其他学科必须要蕴涵在音乐之中,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得到,或是揭示出来,以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感受、表现和创造。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对学生学习音乐有助益,而不是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取代或削弱音乐在音乐课中的主导地位。
三、注重内心的音乐审美与感受
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欣赏或唱歌教学与舞蹈、表演相结合,诱导学生从音乐的审美体验与感觉出发,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进行与音乐情感和风格相协调的、自由的、简朴的、个性化的设计,不是仅仅就歌词、节奏作整齐划一的程式化舞蹈或机械式动作。一切与欣赏或唱歌有关的舞蹈或表演,只有是从学生内心的审美体验出发来表现的,才是有价值的,是对学习音乐有帮助的。
如《当兵的人》这一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教师播放《当兵的人》的影碟,通过精彩的画面和激昂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歌曲的氛围。然后是欣赏和学唱《当兵的人》这首歌,学生先随音乐轻声唱词,后师生边分析音乐边唱谱。师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对音乐的力度、A段B段的情绪等作出分析;通过视唱对乐句有休止和无休止加以对比,让学生理解歌曲,感受歌曲的进行曲风格。之后,进一步与学生探讨,歌曲演唱时哪几句声音饱满有力,哪几句声音连贯抒情,如何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作品配伴奏、设计演唱方案和声音效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设计出了用小军鼓伴奏的方案,采用领唱和齐唱等方式表现歌曲。最后拓展阶段,让学生欣赏其余军旅歌曲,如《一二三四歌》、《说句心里话》、《小白杨》,加深对军旅歌曲的理解和对军人的热爱。
四、重感性体验,轻理性说教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语言的尽头便是音乐。”教师过多的语言文字描述会限制学生的艺术想像力。特别是结合美术或文学,将某首具体的音乐作品,或某某旋律片段,甚至是某个音符与特定的人或物简单的对应起来,极易导致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曲解。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鉴赏、表演、创造等实践活动中,语言文字的表达,只能是“画龙点睛”。因为音乐主要还是种听觉艺术,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一定要从学生的感性体验出发来理解音乐,而不是简单地用语言来描述。
篇9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国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音乐教师认真贯彻实施《标准》,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为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做出贡献,音乐课程改革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根据我们在西北及西南共计九个地区的问卷调查和反馈结果来看,音乐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就目前来看,一些音乐教师对新课程仍然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特别是有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育思想陈旧。在我国部分地区,音乐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有的学校甚至不给学生开设音乐课。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一般停留在对歌曲的教唱,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文化知识的引导;而高中由于在高考指挥棒导向作用下,多数学校存在经常挤占音乐课的现象,导致上课课时不足,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谈不上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其次,教学设计欠妥,教学效果欠佳。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不当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散。比如用一整节课时间来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仅感受不到音乐课的轻松愉快,还可能对音乐课产生逆反情绪。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它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立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
再次,教学手段运用不当,多媒体喧宾夺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它能将文本、动画、音乐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音乐教学更添活力。但有的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在课堂上单靠播放现成的教学课件,与学生的互动减少了很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的教师为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课件制作上牵强附会,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音乐之外的东西上。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影响学生的体验与思维,弱化了音乐课堂教学,要知道一堂课是否精彩,关键是教师而不是工具。
以上这些问题在很多学校都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样的教学状况,更好地推动新课改发展,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指在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音乐学科特征的基本品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
一、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先进的教育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教书育人是一项影响社会和个体,具有重大社会责任的职业。因此,坚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用科学的精神陶冶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培育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是教师恪守职业规范、坚持高尚职业道德行为的表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思想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因此,要使每个学生的情操都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不容忽视。
2010年8月,笔者作为会议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会议的主题是“和谐与世界的未来”。这次与会代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事中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人员,他们大多思想先进,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希望自己的教育思想与世界接轨。会议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学者的直接交流与观摩,使大家近距离地感受了世界音乐教育潮流,领略了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及其魅力,同时也深刻感受到我们与先进国家在音乐教育上存在的差距。笔者认识到,通过对当今先进教育思想的研究以及对《标准》的解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认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形成一套系统的新课程音乐教育思想体系。
二、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
(一)传统音乐技能
音乐是横跨多学科的一门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边缘学科。传统的音乐技能包括声乐、器乐、乐理、视唱练耳等方面,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如器乐演奏技能和视唱练耳能力是从小培养且需要不断反复练习,“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传统音乐教学,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这些也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的载体,这些载体不坚实、不丰富,教师就无法把美的信息忠实地传递给学生。
(二)现代信息技术技能
新课改逐步深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音乐课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师掌握中学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课件制作方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技能知识,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1.课件制作
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科学应用,必然给音乐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因此,音乐教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课件制作工具,了解一些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并学会收集或制作素材,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及思路制作音乐课件。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音频处理
新的课程标准将音乐鉴赏作为音乐审美的核心,贯穿中学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遇到对一些音频的剪辑处理,如音乐片段的截取或连接、曲调的升降,等等。合理地利用一些设备及软件(一般的音乐制作软件都有此类功能),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或剪辑音频素材,可以使音乐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因此,具备基本的音频剪辑处理能力是必要的。
3.音乐制作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家用电脑的普及,电脑音乐创作凭借其方便的操作、丰富的音响效果被人们喜爱并迅速推广。因此,教师学会使用一些音乐制作软件,会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这些音乐制作软件种类很多,如Nuendo、GoldWave、Sonar、CoolEdit等。
(三)课外活动组织能力
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中课堂教学和社会音乐教学的桥梁和有效补充,是中学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音乐教师指导课外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主要包括合唱组织及训练能力、乐队组建及训练能力、舞蹈创编能力、晚会组织能力,等等。
三、教育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
音乐教学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对艺术学科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每一次音乐实践活动,都是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和表现的过程,这既是音乐教学自身的特点,又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怎样更科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使音乐课堂生动有趣?应该用什么方式呈现音乐的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学习、审美、认知的方法,关系到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与体验、审美情感的深入与升华和对蕴涵其中的美的认知。
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也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几十个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互动,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气氛,同时,努力调控情绪,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因势利导地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指令。
四、科研创新与终身学习能力
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信息更替频繁,社会变化加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
此外,教师终身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长远的意义,培养该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现代社会,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所以,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下,中学音乐教师更应教学与科研并重,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上述几个方面的是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只有教师全面提升其学科素养,才能更有效地推进音乐新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教师备课的三个要素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和学法。本次比赛的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一些参赛教师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尤为突出,参赛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显得有深度,有层次,有内涵,教师都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课堂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演唱、表演、参与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体现了教师的较好的素质和课堂驾驭能力。
1.2 专业水平好,基本功扎实,语言驾驭能力强。
俗话说:“一叶知秋”,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是课堂上不可替代的亮点。做为教师,尤其是私立学校的音乐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声乐水平,钢琴伴奏基本功,是课堂出彩的最重要因素,同时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语言、驾驭课堂能力方面也表现出不凡,有序而又活泼的教学组织使得教师教得投入,学生学得快乐,呈现给评委和听课老师们一堂堂既朴实而又精彩的音乐课。
1.3 灵活使用多媒体,增强了直观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音乐教学如果内容单一,老师的教学形式又不变花样,那么,课堂中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就很少,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更多的了解。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但可以多角度的表现音乐,还可以为学生欣赏音乐提供直观的感受。所以说,音乐课堂上多媒体的合理使用既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学生的素质也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每次的参赛的教师都能精心地设计、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较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无论从课题材料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图文并茂而且很实用,展示出来的画面和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易于学生感受和理解,极大的辅助了音乐课堂教学。
总体来讲,作为优质课,我们都能感觉到每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教学过程的周密细致,每堂课都有的闪光点,值得教学一线的老师学习、借鉴。
2 存在的问题以及做好实际教学的一些建议
2.1 教师备课的三个要素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备课过程中个别老师没有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编写教案,教学中也没有突出“备学生”这一环节,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对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备课,我们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以什么观念来备课?现在的备课不只是钻研教材和编写教案,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弄明白音乐教师为什么备课?其次,才是音乐教师怎样备课? 根据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音乐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是如何确定课程目标,然后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化和落实课程目标,这些实质上是音乐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对音乐课程的领悟与把握。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我们应提倡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2.2 在每堂音乐课中,课堂是靠环节目标去实现,环节目标靠课堂目标去统一,这是目标有效教学的原则。所以,教学过程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定,设定的环节应突出音乐性。在这次参赛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教学过程各环节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环节与环节之间不够连贯甚至有环节与环节之间造成了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入手,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3 个别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过分强调兴趣、态度、情感的培养,而忽视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落实“双基”,难点与重点没有得到解决或落实,出现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现象。作为音乐教学,我们应该避免纯技术、纯知识的“双基”教学。但应该充分把握双基渗透的时间,掌握最佳时机,在学生有兴趣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点滴渗透,让学生在自觉愉悦中逐步积累“双基”。
2.4 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运用 “互动”教学法还不够。我们要全面地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2.5 一些老师的专业基本功不扎实,没能有效地范唱以及为学生的演唱伴奏;个别教师带领学生范唱时,在歌曲调性、节奏、以及准确性方面还不够规范;有的教师对音乐述语用得不够准确、恰当;有的教师课堂语言不够准确、语言简单、没有亲和力,驾驭课堂能力较差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消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上课的语言习惯,动作行为习惯等细节就是折射一个教师在常规课堂上能否认真严谨的标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要严谨规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的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课堂要显示出老师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影响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11
2011版课标对于上述问题的阐述体现出一系列新意,例如,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的音乐课程价值阐述:“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在人类学、审美主义哲学、实践主义哲学三种哲学观点上的音乐课程性质阐述:“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审美性—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体现了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音乐课程理念阐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明确了总体、终极目标和具体能力目标的课程目标阐述:“培养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的课程内容阐述:“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表现(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创造(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创作实践)、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建立在学科教育学、教学论以及课改实践基础上的实施建议阐述:“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阐述。
从实践角度来说,音乐课程改革既是音乐教育理论、观念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与变革。一方面,新的音乐课程理念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另一方面,音乐课程实践将会不断地修订与完善课程理论,因此,音乐课程的具体实施在音乐课程改革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011版课标汲取了课改十年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在坚持体现课改基本成果的发展方向的同时,认真反思和解决课改实践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例如,继续坚持音乐教育观念的变革,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重视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形成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使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重视音乐课程的均衡性和综合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合理体现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关系,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情境,形成生动、活泼、互动的音乐课教学氛围。又如,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对音乐本体关注不够,音乐课脱离学科属性,对音乐教学诸多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不当,对多媒体的盲目滥用,对教学评价的原则运用失衡等现象,分别从课程理念、实施建议两个方面做了明确的调整。特别是实施建议中力度最大,例如,教学建议中新增写的三个部分完全来源于十年课改的音乐教学实践,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在音乐教学中,形式服从于目标,方法取决于内容。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必须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高水准的音乐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更在于教学形式所隐含的鲜明意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重视教学设计的预设功能,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意义;关注教案文本的价值取向,关注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也应有必要的教师传授;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也应当有适当的接受性学习;倡导合作学习,也要注重发挥个体学习的特点与优势”;“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上述关于教学建议的新阐述厘清了影响音乐教学的一些因素,理顺了许多教与学的关系,强化了音乐课程教学的实施。
篇12
一、课程的学科综合问题
音乐新课程提出学科综合这个基本理念之后,确实丰富了课堂教学。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中小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但是当前许多音乐课为了突出课程的综合,偏离了以音乐为本的原则,把音乐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湮没了音乐的学科特点,冲淡了音乐艺术的鲜明个性。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能否适当地、适量地实施学科综合,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贯彻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直接关系到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
(一)音乐课程要坚守自己的阵地
音乐综合课程应加强音乐性而不是弱化它,应该以音乐为主线,所引用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与音乐密切相关,融合一体,要突出音乐的首席地位。
(二)音乐课程的综合,应为音乐服务,把握好度
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综合,旨在了解音乐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作用,通过其他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但是必须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就是画蛇添足。
(三)学科综合的含义
音乐教师必须明白,音乐学科综合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科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素养,体现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学科综合的含义。其次,要明白综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一种形式。再次,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与延伸不要占据太多的课堂时间,也不能喧宾夺主,忘了是在上音乐课。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考虑音乐课程在形式上的科学性,更要考虑音乐课程在内容上的科学性。
二、音乐课程资源问题
(一)音乐教材的编写及推广方面存在问题
在朱则平、廖应文主编的《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一书中,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根据《标准》编写的试验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呈现方式上,较之以往的音乐教材,从总体上看,有了质的进步,无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收获之一。但是笔者认为,新教材在编写、组织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音乐教材的编写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习国外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其次,音乐教材的可操作性不强。再次,音乐教材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多样性。
转贴于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1)借鉴国外教材编写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音乐教材的编写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编写不同层次的音乐教材,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其次,必须打破那种模仿音乐专业教材的以乐理知识体系为教材体系的传统框架。降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知识化、学术化的成分,增加音乐生活化的含量。再次,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有利于具有特殊音乐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的学习。最后,还要注意教材载体的多样性,除了书本文字教材外,应大力发展声响教材、多媒体教材、多媒体组合教材等。(2)强化音乐教材的可操作性,突出音乐教材的主体性与基础性内容。音乐新课标要求重视音乐实践。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就要求教材在编写时应强化它的实践性可操作性。(3)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教材资源。这对促进音乐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其次,实施校本课程是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重要措施。再次,校本课程是体现与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环节。
(二)新课程资源普遍缺乏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和学校领导对音乐新课程资源的需求较之原来出现了大幅度增加。一方面,他们急切希望了解有关课程改革的各种信息,希望能与有关的教育专家和同行进行及时地沟通和对话,以便及时交流音乐课程改革的情况和经验。另一方面,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的音乐课程提倡音乐课的学科综合。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的知识面及信息量增大。音乐教师希望拓宽信息来源通道,从多方面获取各种与音乐教育新课程相关的教学材料。从各试验区反馈的情况来看,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匮乏带有普遍性。音乐教师为备好一堂课,有时会花费好几天的工夫,也不一定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料。
因此笔者提出如下措施:(1)整合学术资源,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有计划地组织教育专家进行集中攻关突破,丰富和完善音乐教育资源。(2)改革和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系统,从实践中深入挖掘新的有效的音乐课程资源,加强音乐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音乐课程内容、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总之,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课程问题还不仅这些,笔者只是管中窥豹。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中小学音乐课程相关的问题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正在进行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篇13
音乐课程,作为中小学新课程结构的组成部份,在此次改革中受到格外重视。追其原因,一方面是新课改"体现均衡性,重视艺术类"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和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即实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必要选择、实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是音乐教育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音乐理论教学现状
1) 学生分化情况严重
特别是在音乐研究性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可能是"一路高歌到永远",有的可能是"默默无语到天明"。例如,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喜欢采用分组的的形式,讨论问题、设计演唱形式、创编活动等等都让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合作。每次小组讨论的时候只见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个别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们立刻安静下来,被叫到发言的同学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的想法是……"。这样做的结果,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独立思考,优秀学生的个人思考代替了全体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分化严重,优者更优,劣者更劣,走向两个极端。
2)重点是党政领导、职能部门领导不能转变观念
落实"教师教育是政府行为",不能放松对教师的束缚。"会上讲素质教育,会下搞应试教育",忽视音乐课程,带着这种观念领导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肯定搞不好。例如,在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用专业教育的眼光和要求看待普通中小学的学校音乐教育问题:重视一节音乐公开课的质量,忽视平时的教学质量;重视音乐尖子人才的培养,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重视艺术比赛成绩,忽视艺术活动本身的育人目的,重视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德、智、体等各育的重要辅助,促进作用。只有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才真正给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为改革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3) 不少音乐教师把"少讲"或"不讲"成为平时教学的原则
在课堂上不敢讲,忌讳"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本来一讲就明的问题,非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认为这样就避免了"灌输"、"填鸭"之嫌。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学习,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反而造成了音乐课堂教学重主体,轻主导的现象。另外,音乐教师由于对新的教育理念理解不透彻,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浮夸,一堂音乐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内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适应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二、提高中小学音乐理论教学水平的对策
1)音乐教师要深人的学习、研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了音乐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音乐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没有作硬性的规定。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人细致的学习,准确领会其要求,不拘泥于选用的教材,灵活应用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中小学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按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而我们的音乐老师们以往都习惯于按教材去设计、实现教学。因此,只有更好的了解音乐课程标准的精髓,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同时,我们也只有真正理解了新课标的理念,才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新的理念落到实处,而不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貌似神离,歪曲本质。
2)变教师的教学课堂为学生的学习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全员全程参与,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只有让学生全体参与到课堂里去,让他们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这样,教师也就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是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占领课堂这个传授知识主阵地的重要渠道和措施,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紧张的思维中去体验、去探索、去学习、去创造,并激发起极度的兴趣和乐趣,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训练思维,培养创造力,使学生乐学
素质教育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根本宗旨就是弘扬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迁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