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商业模式创新的逻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939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他认为:价格和产出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新商业、新技术等商业模式的竞争。企业需要进行不断的破坏性创新,创造性破坏是新经济的核心内容。美国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指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时代华纳的CTO迈克尔?邓恩说:相对于商业模式而言,高技术反而是次要的,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以上学者和实践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商业模式及其创新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商业模式新生代》的作者Osterwalder给商业模式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定义,商业模式是由一系列组成元素构成的概念性工具,它表明了围绕企业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顾客,企业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价值传输和价值获得的逻辑。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业界对企业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却忽略了事关企业长期发展和长期绩效获得的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和产品一样,商业模式也具有生命周期,当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会变得过时或不再适应,企业需要不断地对商业模式进行调整、设计、创新和实施。作为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一员,企业需要根据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培育自身的动态竞争能力,商业模式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企业的动态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当前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研究主流方向。
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因分析
经济学界更多的是从企业经济租金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并非所有的资源可以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来源,因为在一个完全竞争或竞争较为充分的市场里,资源获取的价格和价值趋于一致,因此不太可能产生经济租金。商业模式具有不能被完全模仿、不能被替代、不可转移和稀缺性的特征,这种掌控和运用资源的运营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会利于企业经济租金的获得和长期利润绩效表现。管理学界更多的是从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去分析,企业具有生产性的稀缺资源或具有独特的资源操作能力都可以构筑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服务主导逻辑的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更加注重操作性资源的培育和获得,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最重要的操作性资源。因为核心竞争能力获得的优势是暂时性相对比较优势,企业要想在更长时间里获得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能力,也就是动态竞争能力,这种动态竞争能力也会要求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
另外,在当前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瞬息万变都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永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其次,消费者市场也发生较大变化,在传统经济的卖方市场适用的商业逻辑不再适合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买方市场环境。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心理、消费方式等都有较大的改变,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更加注重个性化消费和消费体验。只有高效、灵活和个性化的商业模式才能适应消费者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对传统经济的成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一理论是在对竞争环境相对稳定假设前提下的企业在价值链条上的定位,在外部环境发生激烈变化的网络经济环境下,这一理论不再适用。很多的价值链条相互交叉作用构成了价值网络,企业经营的重点集中于在价值创造系统中与供应商、合作伙伴、顾客、竞争对手等进行合作共同创造价值。这种价值共同创造的商业模式要求企业应该围绕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协同价值创造,同时注意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对企业知识的管理。
(一)明确顾客需求
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应放在如何消灭对手上,而应放在顾客的需求上,考虑如何发现顾客、服务顾客和维护顾客。一家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企业需要借助伙伴资源和能力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而顾客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明确是前提条件,通常顾客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对顾客需求的定义需求不断的确认和更新。在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的红海里,迅速发现并明确顾客需求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蓝海。
(二)明确关键资源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0 引 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家综合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科技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商业也必须结合时代特色,才可以进一步发展。因此,对网络经济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分析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1 边际收益递增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行性
网络经济自从一开始便已经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与实际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几年快速的发展,现阶段的网络经济体系当中已经有了梅特卡夫法则等一系列应用情况较好,具有鲜明应用价值的理论体系。而这些理论体系往往使现阶段的网络经济的边缘性收益呈现递增的趋势。而通过深入的了解,可以发现,这种边缘性的递增趋势,除了受到社会环境及其他环境的基本影响之外,企业边际成本递减也正在促使着边际收益进一步递增。
2.1 企业扩张过程中的收益递增
在网络技术及网络应用量进一步发展及增加的过程当中,很多企业将会选择在发展过程当中利用网络实现最终的扩张政策。而这种发展方法,也使企业的发展过程趋于快速化。在这种背景之下,企业的边际收益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影响之下将会呈现递增的形式。首先来说,依托于网络的企业,为了在发展过程当中拥有更好的发展动力,要注重知识与信息的积累与传播。而知识及信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生产要素,将会在不断的传递过程当中形成边际生产力,从而使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实现收益递增。其次,企业依托网络环境进行扩张的同时将会采用“精英”训练方法,也就是面向小小众市场,将产品质量或包装进行进一步加工,这种发展方式将会营造一个范围型的经济模式。而这种范围型的经济模式缔造了企业扩张的基本模式,促进了企业的收益递增。例如:现阶段的“淘宝”平台,便是利用这种方法实现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 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成本递减
边际收益递增下的商业模式创新不仅仅通过网络扩张提供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其还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当中,通过运营实现了成本递减。当运营的成本不断递减之后,企业的边际收益便会进一步增加。从企业的网络发展来说,首先,现阶段的网络技术为企业降低了一定的发展成本。其次,网络平台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可以间接地降低企业的内部管理费用。加之现阶段的网络可以长期地进行应用,并且网络在实际过程当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普及,所以在发展过程当中,信息传递的成本也将会被进一步降低。这就使企业的边际效益进一步增加。这些优势都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增加了网络经济下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
3 宏观视域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商业模式当中将会存在一个大的价值链网络,而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就应该是这些分散的经济链,将客户、生产商等价值体系进行整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更多价值的发展形式。那么就要求企业在正常的发展过程当中应该围绕客户的要求进行研究与生产。并且应该与企业的利益者共同进行价值创造。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网络经济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3.1 明确顾客要求
企业的战略发展永远不应该是如何消灭对手,而是应该将生产力全部集中于顾客的要求之上。只有明确了顾客的真实需求,才可以更好地开拓市场。这也是获取更高行业竞争力的主要方法之一。网络背景之下,企业应该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更好地利用网络进行推广。当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推广方法,两种方法应该共同应用共同推进。
3.2 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网络协同创新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想开展一个好的创新活动,就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地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4 微观视域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4.1 转变企业价值主张以获得更大附加值
在际的生产过程当中,网络的介入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视域。企业应该深刻地对自身的价值主张与价值导向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传统意义上,企业的价值主张往往集中于生产层面,但是在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企业的价值主张应该逐渐向服务层面进行转变。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更加愿意去接受新鲜的事物,所以企业要想办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让消费者体验到“私人订制”服务也是一种十分不错的方式。所以,现阶段的企业价值主张应该由原来的标准化向个性化发展。
4.2 优化企业营销网络以提升信息综合价值和效率
在网络背景下,企业的最终营销方式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沟通的方式从传统的单向沟通转变为了双向沟通;另一方面,企业的营销模式逐渐从传统营销,转变为了网络营销。当前,采取新型营销方式,企业将会获取“积沙成塔”的综合价值,将会进一步融合有形与无形资源,提升营销的水平。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搭建的综合服务平台将会降低边际运营成本。企业综合平台的建设,使原本分散的资源得以集中处理,一种因资源集中而导致的附加功能也被充分地挖掘出来,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5 结 语
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使传统经济模型开始向网络经济发展。在网络经济高度繁荣的背景下,商业发展模式只有进一步的进行创新,才会提升企业的价值,使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之后,世界大范围内的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商业模式的创新方法进行了简单的研究。虽然当下商业模式的创新仍然存在问题,但是创新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需要长期的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1]曾萍,刘洋,应瑛.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创新追赶路径研究综述――技术创新抑或商业模式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5(3).
[2]向永胜.传统大学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与建设研究: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6(7).
[3]刘建刚,马德清,陈昌杰,等.基于扎根理论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以滴滴出行为例[J].软科学,2016(7).
[4]龚丽敏.新兴经济背景下商业模式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中国制造企业的证据[D].杭州:浙江大学,2013.
[5]翟向前.网络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模式与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
[6]张娜娜,付清芬,王砚羽,等.互联网企业创新子系统协同机制及关键成功因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
[7]周丛根.网络经济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篇3
一、引言
21世纪是个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全方位的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发生改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现有企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新的技术需要新的商业模式与之匹配,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又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动力与支持。
我国P2P行业刚刚起步,通过P2P网贷平台,一些富余的资金持有者可以获得高于传统投资渠道的收益,而那些资金缺乏的小微企业主及个人可以通过信用的方式获得小额信贷。P2P网贷平台能够为投资人与借款人提供方便、简单、快捷的借贷服务,是传统金融服务无法比拟的。因此对P2P行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评价原理及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根据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因素,然后再将这些因素按相互间的关联关系和隶属关系按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简称FCE)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
三、案例分析
人人贷商务顾问(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集金融信息服务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一身的创新型公司。自2010年5月成立至今,人人贷的服务已覆盖了全国30余个省的2000多个地区,服务了几十万名客户,成功帮助他们通过信用申请获得融资借款,或通过自主出借获得稳定收益。因此本文选取人人贷公司作为商业模式创新评价的案例,定量指标来源于人人贷官网及网贷之家网站,定性指标来源于专家、投资经理、P2P资深投资者的评价,收集10份调查结果。
1.定性指标指数计算
(1)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根据收回的10份问卷,将调查结果标度值进行平均后的矩阵使用Matlab计算出所有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出一级指标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8.0588,CR=0.006≤0.01满足一致性检验,对应的特征向量W={0.4113,0.5014,0.2040,0.2690,0.2302},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可得到一级指标权重A={0.17,0.21,0.09,0.17,0.06,0.09,0.11,0.1}。同理得到二级指标权重A1={0.32,0.22,0.46},A2={0.47,0.53},A3={0.38,0.62},A4={0.73,0.27}。
(2)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定性指标指数
B1=A1*R1={0.418,0.346,0.19,0.046,0}同理得出B2={0.553,0.247, 0.147,0.053,0},B3={0.438,0.262,0.2,0.1,0},B4={0.573,0.227,0.127,0.073,0}
将向量B归一化B={0.36,0.15,0.09,0.04,0}
U1=B・Vt={0.36,0.15,0.09,0.04,0}・(90,80,70,60,45)T=53.1
2.定量指标指数计算
(1)总成交量指标。以人人贷2014年8月的成交量为例,成交量为33734.80万元,样本平台最大成交量为128047.07万元。
(2)杠杆指标。人人贷注册资金为10000.00万元,平台2014年8月末待收金额320272.17万元,风险准备金为4332.87万元,注册地在北京,地域杠杆可加10分。
(3)风险收益指标。人人贷2014年8月平均利率12.06%,资金杠杆倍数22.35。
(4)营业收入指标。人人贷2014年8月的时间加权成交量为970556.00万,借款管理费为借款本金的0.3%。
营业收入=借款期限×成交量×费率=9705560000×0.3% =29116680元
定量指标指数为U2=U5・A5+U6・A6+U7・A7+U8・A8=26.23
(5)综合指数U=U1+U2=53.1+26.23=79.33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P2P网络借贷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对于某一平台某一特定时间段的评价指数并不能说明该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效果,但可以纵向比较同一平台不同时间段的创新效果也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平台同一时间段的创新效果,还可以分别分析每一项指标的差异,从而找到需要改进的方面,为平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建议。
本文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方面,对于一个特定问题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件很困难的事,一是指标的选取可能不够全面,二是对权重的分析可能过于主观,本文的评价模型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希望今后能够对P2P网络借贷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评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建立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不断丰富P2P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体系,促进P2P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信息时代,蕴藏在媒介背后的技术对媒介平台的商业模式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自1994年互联网接入中国以来,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二十多年来,在不同互联网逻辑的主导下,国内媒介平台的商业模式也处于不断演进与创新的过程中。理解互联网技术的进化与媒介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逻辑勾连,对于指导互联网媒体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 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与研究视角
目前学界关于商业模式的概念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然而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维度和视角不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有学者对这些定义进行了梳理,认为大体可以分为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和整合类四种类型(原磊,2007),但从根本上讲,商业模式反映的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秦志华、王永海,2013),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而设计的开放性价值网络,进而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紧紧连接(陈道志、王平华、宋远方,2016),而如何定义价值、创造和传递价值以及获取价值,应该成为完整理解商业模式概念的基点(王雎、曾涛,2011)。也正因为此,从价值维度解读商业模式已成为近年来商业模式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从价值视角切入,借鉴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将媒介平台的商业模式定义为一种由价值定义、价值创造系统、价值获取的多维网络体系(如图1)。
其中,价值定义指向媒介产品的需求端,即目标受众的需求及其满足方式,反映媒介平台的市场定位,是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研究的核心;价值创造系统指向媒介产品的生产端,强调媒介平台如何通过建立关系协调机制,进而将所能调动的资源转化为媒介产品并将其传递给受众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互联网媒介战略研究的终点;而价值获取则指向盈利模式,是指媒介平台如何通过媒介产品盈利,作为一种以媒介产品流通为主要功能的平台,媒介平台价值获取的潜在方式贯穿生产端与需求端,其中“客户需求是商业模式的利润源泉”、“产品或服务是商业模式的基本支撑点”(孙永波,2011),因而,“价值定义”、“价值创造系统”共同定义了媒介平台“价值获取”方式的可能,而三者共同构建起完整的商业模式体系。
三、 互联网逻辑与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演进路径
毋庸置疑,互联网对传媒的影响是内在的与革命性的,互联网时代的三个基本逻辑――“连接”的逻辑、平等的逻辑、“免费”的逻辑――构成了当今时代传媒经济的前置条件。其中,“连接”意味着开放,这是互联网的本质,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的演进也是“连接”的演进(彭兰,2013);“平等”意味着“去中心化”,背后隐含着传播权力的深层次转移;内容“免费”是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和应有之义,“产品(信息)生产几乎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大量使用‘虚拟资源’无需缴纳任何费用”(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2014),也正是在“免费”的逻辑下,共享成为互联网精神的重要内容。
互网的这些潜含逻辑,不仅构成了传媒经济宏观性的背景要素,互联网技术的具体演进也在重构着媒介平台相关主体、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商业模式本身就是“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Osterwalder,2005),因而,媒介平台的商业模式与互联网的内在逻辑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新闻门户”:需求满足方式的悄然改变。Web1.0时代,互联网技术的本质是聚合、联合、搜索,其聚合的对象是巨量、芜杂的网络信息(Capriotti、Carretón、Castillo,2016),这种聚合、联合催生了新闻门户网站。对于互联网来讲,一个门户实际上是进入网络世界的一个入口点,门户网站通过提供基于web浏览的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新闻信息。“新闻门户”主要是指新浪和搜狐,“新浪”的战略目标是“为全球华人提供新闻与内容服务”,而搜狐则将自身定位为“中文社群传媒帝国”。
从“价值创造系统”来看,与传统媒体时代一样,新闻信息的生产依然为专业媒体所掌握,网站及代表它们的网络编辑对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的“搬运”与加工整理,而后推送到门户首页和对应的各个“子门户”。新浪和搜狐为了增加互联网的点击率,将新闻内容作为重中之重,其中新浪网甚至建立起强大的新闻编辑队伍,二十四小时更新门户网站内容,以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这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遵循着相同的逻辑。
发生改变的是媒介产品的需求端,互联网环境下,受众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成为主动寻求感兴趣领域信息的主体,媒介平台基于受众需求“自觉满足”的特征,对传统媒体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建立起各个子门户,迎合受众的主动特性。这种转变也带来了广告投放方式的改变,门户网站开发出了弹出窗口、强迫广告、浮动广告等多重广告手段,广告被较为精准地投放,且广告流量的监测更为细化与准确,这是Web1.0时代媒介平台与传统媒体显著而重要的不同。尽管此时的门户网站已经创造出了包括技术服务、在线旅游在内的多元化收入模式,但由于巨大的访问量以及精准可测的广告投放方式,广告收入是“新闻门户”价值获取的主要来源,新浪在2008年的广告收入达到1.111亿美元,而搜狐的广告收入在其总收入中也占据大部分比例(刘辉,2009)。
从价值视角来看,相较于传统媒体,这一阶段的“新闻门户”,尽管也是“广告支撑型”的盈利模式,但由于受众需求满足方式转变为“主动寻索”,其实质却发生了悄然改变。若以“价值三角形”逻辑概括的话,“新闻门户”的商业模式为“自觉寻索+专业生产+付费广告”。
2. 社交媒体:“分享满足”与生产主体的转移。社交媒体是Web2.0时代的产物,借助于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互联网搭建起以人为核心的关系体系,其典型特征在于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王伟军、孙晶,2007),个体用户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平台”、“社交”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词,社交媒体随之兴起,博客、微信、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以关系为核心的媒介平台成为主流,其中微信、微博至今影响力巨大。
这一阶段,社交媒介平台的运作机制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商业模式也产生革命性的更新,无论是“价值定义”还是“价值创造系统”,抑或是“价值获取”机制,与Web1.0时代都截然不同。
最为显著的是“价值创造系统”的改变,新闻信息的生产主体出现了转移,媒介平台不再生产新闻信息,而只是担任信息载体提供者的角色,“仅提供基本的平台功能与开放式的接口”(窦毓磊,2014),信息的生产权被让渡,形成了包括职业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非民众个体的组织传播主体的“三元”传播主体结构(杨保军,2013)。媒介平台将新闻内容生产权让渡出来,媒介平台成为一个可以由用户自主设置和定义的平台,而这导致了新的盈利方式――增值服务――的产生,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开放了包括语音识别、客服接口、OAuth2.0网页授权、生成带参数的二维码等九大高级接口,通过开放接口,为商业主体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同时收取增值服务费用,这样一来,既能让企业用户能够在公共平台发挥更大的空间,也能更大程度地方便个人用户(傅瑜、隋广军、赵子乐,2015)。
从“价值定义”角度来说,用户的需求满足机制既不是被动的输入,也不是主动的寻索,而是分享式的满足,社交平台上各式各样的信息,基本都是基于“强关系”或“弱关系”的分享信息,人被定义为“分享的动物”,媒介平台越发像是一个有着固有规则的良性生态系统,“平台型商业模式”渐渐成型。媒介平台将包括游戏、电商、广告在内的“盈利性产品”巧妙嵌入“生态系统”,商业主体、新闻内容生产主体、用户被深度整合,“多边群体之间的关系是竞合而不是竞争”(王千,2014),媒介平台的“价值获取方式”也愈发多元。
以此看来,诞生于Web2.0逻辑的社交媒介平台的商业模式是典型的“平台型商业模式”,而基于“分享满足”的需求满足机制的诞生与新闻信息生产主体的转移,是“平台型商业模式”产生的重要因素。
3. “算法媒体”:“自动满足”与“生产补贴”机制。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为代表的“算法媒体”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意味着Web3.0时代正在到来。建立在1.0时代和2.0时代基础之上的Web3.0时代既要实现个人“碎片化资源”的深度整合,又要实现更加“智能化的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交流功能”(徐璐、曹三省、毕雯婧等,2008),还要实现“物与物相连”、“人与物相连”的智慧网络(高钢,2010)。
“算法媒体”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结果,其背后潜含着“技术至上”的哲学逻辑,相较于Web2.0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价值定义的角度来看,“算法媒体”的需求满足机制有了新的变化,受众既不主动寻索信息,也不依赖分享获取信息,其信息需求以一种“自动”的方式得以满足。媒介平台引入智能分发机制,受众将观看新闻的选择权部分让渡给了技术,用户历史点击行为和点赞行为会被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以此为依据判断用户的偏好和兴趣,并进行后续的推送,技术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用户自我选择机制。
而从“价值创造系统”来讲,“算法媒体”采取了“生产补贴”机制,以增强其新闻内容的竞争力,这种“生产补贴”机制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优质内容的补贴,一是针对优质内容生产者的补贴。针对优质内容,“算法媒体”同样引入智能机制,某条信息被点赞和转发的比率会成为其后续被推送与否、推送多少的关键性要素,信息的点赞率越高、被转发率越高,会被平台推送给更多的用户,而这类信息中携带的广告所产生的费用,会以提成的方式分发给内容创作者;针对优质内容生产者,会有专门的补贴,以“今日头条”为例,其下设有“千人万元计划”、“百群万元计划”,与优质内容生产者签订合同,从而获取优质内容的首发权。
“算法媒体”依赖优质的内容及针对性的需求迎合机制,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形成了新一代具有影响力的媒介平台。从“价值获取”的视角来看,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媒体”的盈利方式主要在于广告,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广告被巧妙植入媒介平台,形成了良好的效果。当然,除了广告之外,佣金、电子商务也是其盈利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其中佣金是指媒介平台作为其他APP营销渠道,当用户通过媒介平台发生购买行为时,需要与之进行利润分成(陈卓,2016)。以此来看,需求满足机制的“自我满足化”和对内容生产者的补贴机制是“算法媒体”商业模式的显著特征。
四、 媒介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能性方向
从“新闻门户”,到社交媒体,再到“算法媒体”,媒介平台的商业模式经历了从“广告型商业模式”到“平台型商业模式”再到基于算法的新一代商业模式,在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演进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互联网技术逻辑进化的身影,而技术的进化,主要从“价值定义”与“价值创造系统”两个方面推动着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演进,“需求满足方式”与“新闻内容生产机制”的变迁,构成了媒介平台商业模式演进的主要索。
当然,互联网的进化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特征,使得不同历史阶段衍生出的媒介样态不但不会消亡,反而会接纳新的技术特性,进行新一轮的“互联”,与蓬勃新生的媒介平台共存,甚至相互竞争,这种情况下,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演进会在以往商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创新,商业模式也会越发复杂化、深刻化。
以历史的视角来看,Web2.0技术的运用还有极大的空间,Web3.0也不过是刚刚兴起,因此,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是刚刚开始,从Web3.0的特性来看,媒介平台商业模式向前演进的可能性突破路径在于:
1. 新闻内容的生产主体发生改变。人的主体地位继续受到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大踏步前进,形成“人机共创”的信息生产局面。这种信息生产权的再度转移,毫无疑问会造就全新的商业模式。事实上,人工智能正在进行,包括谷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正在尝试“机器人”写作模式,新闻内容生a主体的再度转变的存在着较大可能性。
2. 对人的需求机制的深度挖掘。这种思路本质上在于对人的不同定义,以新浪为代表的“新闻门户”充分认识到人的“主动性”、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将人的本质定义为“分享”、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平台认识到“技术可能比人更了解自己的新闻需求”,均导致了媒介平台商业模式的演进,因而,未来对个体心理结构与需求满足机制的深度发掘,形成新的关于“人”的定义,也是媒介平台商业结构演进的可能路径。
3. 媒介终端的形态演进。当今的互联网媒介平台的依托媒介主要是PC、手机、平板等终端,技术不断进化的情况下,媒介终端将进一步演化,从而重新构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连接方式,社会经济生活中各要素连接机制的改变,会构建起全新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72-81.
[2] 秦志华,王永海.商业模式的企业价值测评功能与内容结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3):70-79. [3] 陈道志,王平华,宋远方.价值视角下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10):48-50.
[4] 王雎,曾涛.开放式创新:基于价值创新的认知性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2):114-125.
[5] 孙永波.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 2011,(7):182-183.
[6] 彭兰.“连接”的演进――互联网进化的基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3,35(12):6-19.
[7] 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8] 陈卓.聚合型新闻客户端的盈利模式及创新[J].青年记者,2016,(17):106-106.
[9] 刘辉.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三大门户网站战略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4):144-145.
[10] 王伟军,孙晶.Web2.0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情报科学,2007,25(12):1907-1913.
[11] 窦毓磊.社会化媒体商业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12] 杨保军.“共”时代的开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形成的新闻学意义[J].新闻记者, 2013,(12):32-41.
[13] 傅瑜,隋广军,赵子乐.单寡头竞争性垄断:新型市场结构理论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考察[J]. 中国工业经济,2014,(1):140-152.
[14] 王千.微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87-91.
[15] 徐璐,曹三省,毕雯婧,等.Web2.0技术应用及Web3.0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08,(5):50-52.
[16] 高钢.物联网和Web3.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J].国际新闻界,2010,(2):68-73.
篇5
一、引言
在今天,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意味着再伟大的技术都不能使得企业获得持续的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并不仅仅包括技术和R&D,还有商业模式。很多企业致力于成为产业中的技术创新先行者。在这里,并不蔑视技术创新的价值,然而商业模式创新的力量确保企业能够持续屹立在产业中。即使一些技术产业中的企业,如Google、Infosys、eBay,它们的商业模式创新对于占领市场和持续成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有效的商业模式有时能够击败较好的创意或技术,如零售业的Wal-Mart、PC业的Dell、航空业的Southwest Airlines。那么,商业模式创新有哪些关键成功因素呢?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二、商业模式及其创新
每个企业都有商业模式,不管管理者有没有意识到或提到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并不神秘,从本质上讲是故事,述说了企业怎么样经营,回答了德鲁克的古老问题――谁是顾客及顾客价值是什么,也回答了每一个管理者必须要问的基本问题――我们怎么样赚钱,以及隐藏在我们“以恰当的成本传递价值给顾客”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成功的企业总是经常性地在以下传递价值给顾客和借此获取赢利的7个维度上做着不断改进:who、what、when、why、where、how及how much。事实上它们也是商业模式的维度。成功的企业总是每2年~4年变革含有这些维度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为企业提供了赢得竞争的重要方式。当企业这样做时,一些竞争对手还在继续延续企业的老路;另一些竞争对手还对企业所做的感到迷惑不解。不管竞争对手是哪种反应,企业都将率先获取新顾客,从而获得先行优势。
三、商业模式创新成功因素
1.省略)常有两个倾向,一是忽视战略的价值;二是唯商业模式至上。单纯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是不够的。优秀的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会强化竞争战略的作用,通过战略的有效选择和有力执行来发挥和保护新的商业模式的优势。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会使用下面四种战略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去赢得竞争:基于成本优势的低价格,如Wal-Mart;提供更使人想要的产品和服务,如Tiffany;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信息,如;紧密的关系,如Avon。
2.高管支持与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在CEO领导下进行的。CEO是商业模式创新构思的最终来源,也可能是阻碍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大障碍,因为他们害怕牺牲组织现有商业模式的有效性。CEO的兴趣和态度对于商业模式创新至关重要。CEO应该建立一种开放性思维,需要学会取舍,舍弃一些当前提升绩效的程序,为商业模式创新腾出足够空间。大多数成功企业告诉我们新的商业模式在带来经济利润方面比老的商业模式更加有效。因为,利润改进和成本降低程序是为了提升过时的业务模式的,删除这些程序也就解放更多的富有创造力的资源,让它们在更具潜在机会的商业模式中发挥作用。
3.伙伴关系与商业模式创新
伙伴关系是创新商业模式的一种有效资源。这种关系能够有效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创造和传递。传统的商业模式侧重于自己开发技术、生产制造,以及营销和销售。利用伙伴关系创新商业模式可以显著降低研发费用、提高创新产出及增加进入新市场的可能性。此外,利用伙伴关系实现自己商业模式与伙伴商业模式的协同,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流程来借助伙伴关系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定义自己的业务目标,评估自己的商业模式及其需要的能力;评估伙伴的商业模式,决定自己商业模式与伙伴协同的程度;管理伙伴关系并思考未来的合作。
4.创新网络与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网络是日益复杂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逻辑延伸,是一种为了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组织配置模式,集成了不同组织的技能。所谓创新网络,为组织间的联结(企业、政府、其他公司、大学以及机构等),目的是为了创造、获取和集成许多不同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开发复杂技术及将之带进市场的必须,不仅能为企业提供竞争性的产品技术,而且能为企业提供必要资源重塑商业模式。
四、结论
尽管讨论商业模式创新相当流行,但很多企业仍然对于实践商业模式创新感到迷惑。例如,最近美国的一个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调查了70位经理,令人吃惊的是62%的经理很难回答他们的企业是如何赚钱的,这其中不乏进行了成功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的经理。在此情形下,本文重点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关键成功因素问题,研究发现竞争战略、高管支持、伙伴关系、创新网络对于商业模式创新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agretta, J.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May):3~8
篇6
一、商业模式的内涵及定义
美国学者TIMMERS于1998 年第一次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他指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 是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 其基本要素包括产品、服务、信息、商业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来源等。此后,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界定。由于学者们各自所关注的视角不同,导致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对此,Morris等(2003)在考察众多商业模式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商业模式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 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Osterwalder等(2005)认为, 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 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 其描述了企业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 以及与伙伴形成网络关系开拓市场、传递价值、创造关系资本、获得利润并维持现金流。概括地讲,商业模式即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实现价值的基本原则(Osterwalder,2009)。类似地,Teece(2010)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所使用的关于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以及价值获取机制的设计或者架构。
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商业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翁君奕(2004)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核心界面包括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高闯等(2006)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可以由整条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组成--完全一体化(尽管现实中并不存在),也可以由产业价值链的片段组合而成。原磊(2007)指出,商业模式是一种描述企业如何通过对经济逻辑、运营结构和战略方向等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的概念性工具, 说明了企业如何通过对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和价值实现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设计, 在创造顾客价值的基础上, 为股东及伙伴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王晓明等(2010)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从商业模式构建方法的视角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下,以企业及其相关利益者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实现)为目标,围绕企业的商业活动(业务活动)而进行的一系列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的设计、安排或选择。而高峻峰等(2011)则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它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收益的模式,其决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内涵及定义众说纷纭,但其所阐述内容的关键信息都表达了同样一个观点: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这一核心逻辑以顾客价值主张作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作为过程,以财务数据作为运行结果。
二、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发展历程
"商业模式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其主要原因是,如果不能有效地搭建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就无法对现有企业或者预创立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描述、分析、评价以及改进和创新。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其对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简单罗列阶段
在简单罗列阶段,研究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商业模式的本质,对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要素进行了简单罗列。例如, 国外最早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之一Timmers采取简单罗列的方式对商业模式体系构成进行了研究。他认为, 商业模式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体系结构, 包括对各种商业活动参与主体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描述; 二是对各种商业活动参与主体潜在利益的描述; 三是对收入来源的描述。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Timmers(1998):产品/ 服务/ 信息流结构、参与主体利益、收入来源;
Donath (1999):产品创新、顾客关系、基础设施管理、财务;
Chesbroug(2000):顾客理解、市场战术、公司管理、内部网络化能力、外部网络化能力;
Petrovic等(2001):价值模式、资源模式、生产模式、顾客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产模式、市场模式;
Betz(2002):资源、销售、利润、资产。
(二)细节描述阶段
在细节描述阶段, 研究者通过对商业模式应当涉及的因素进行细节描述, 使企业在了解商业模式应当包括哪些要素的同时, 还要明白这些要素的详细含义和在考虑这些因素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与简单罗列阶段相比, 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深入, 也更能指导企业实践。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Hamel(2000):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顾客界面;
Afuah等(2001):顾客价值、范围、价格、收入、相关行为、实施能力、持续力;
Applegate (2001):概念、能力、价值;
Sthler (2002):价值主张、产品/ 服务、价值体系、收入模式;
Gartner (2003):市场提供物、能力、核心技术投资、概要。
(三)搭建结构体系阶段
在搭建结构体系阶段,也就是当前阶段,研究者在研究商业模式构成体系的时候, 不仅指出商业模式应当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而且还要研究这些构成要素的地位,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 商业模式研究已经超越了简单、孤立的描述, 试图打开企业这只"黑匣子", 通过考察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商业模式不同要素与企业绩效之间, 以及商业模式不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Dubosson等(2001):产品、顾客关系、伙伴基础与网络、财务;
Amit等(2001):交易内容、交易结构、交易治理;
Osterwalder(2005):价值主张、目标顾客、分销渠道、顾客关系、价值结构、核心能力、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式;
原磊(2007):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
Johnson等(2008):客户价值主张、利润公式、核心资源、关键过程;
郑称德等(2011):动因层、目标层、情景层、基础层、行动层、结果层。
三、商业模式结构体系重塑
由于商业模式定义的多样性,导致了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体系的多样性。前人对此的研究经历了从简单罗列到细节描述再到体系搭建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而目前正处于第三阶段即结构体系构建。在第三阶段,以往学者们研究的共性是开始关注商业模式各组成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即组成要素和各要素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这一核心逻辑以顾客价值主张作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作为过程,以财务数据作为运行结果,由此构建出的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包括三个阶段五个要素:
(一)起点
1. 客户细分:商业模式起点源于价值发现,即通过客户细分来定位目标市场,以此为基础定义顾客价值主张。
2.价值主张:顾客价值主张是指企业为特定细分客户群体创造价值的系列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内涵及外延可以概括为:新颖、性能、定制化、"把事情做好"、设计、品牌/身份地位、价格、成本削减、风险抑制、可达性、便利性/可用性等。
(二)过程
商业模式过程体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创造"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二是为企业自身创造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核心资源是支撑,关键活动是实现路径。
1.核心资源
核心资源是保证企业商业模式有效运行所必须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实体资产、知识资产、人力及金融货币资产等。
2.关键活动
关键活动是保证商业模式可行而必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像研发、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特定的关键活动通常围绕特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多种核心资源之间的调度而展开,其效率和效果则由企业对资源的掌控和利用能力决定。
(三)结果
商业模式运行结果通过企业财务数据体现。财务数据不仅包含了企业各种资源和活动的成本及其构成,而且还涵盖了收入流的组成、利润率水平等重要的经营指标。因此,财务模块对于整个商业模式结构体现而言,是一种数字体现和验证,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企业的经营状况。
四、小结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优秀而又令传统行业大跌眼镜的公司。这些公司凭借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击败竞争对手的同时,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立于1987年的DELL公司,以其独特直销模式打败了竞争对手,成为了PC行业的巨头之一;亚马逊由杰夫・贝左斯于1995年创建,作为第一个采用B2C在线销售商业模式的公司,亚马逊通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成为目前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市值曾一度突破千亿美元;凭借网络搜索引擎起家的谷歌公司,通过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网络广告收入模式,从1998成立时的车库公司发展成为目前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超过2000亿美元)。这些公司对传统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得原本靠产品/服务创新为生存和发展基础的企业不得开始考虑其现有商业模式是否已过时。
企业如果希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重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那么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商业模式,哪些要素构成了商业模式,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关键问题。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技术/产品/服务为中心的观点转变到更加全面系统的以商业模式为中心的观点,才能突出重围,找到一片新的蓝海。
参考文献:
[1]A.Osterwalder, Y.Pigneur. 商业模式新生代[M]. 王 帅,毛心宇,严 威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罗 珉.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述评 [J].当代经济管理,2009,11.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导致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动荡不定,产业价值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有些产业甚至呈现超强竞争的态势。而商业模式创新是塑造新游戏规则的重要途径,戴尔、Zara等公司凭借全新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从商业模式角度思考企业发展的问题,逐渐受到学者和企业家们的重视。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并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大事,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对于企业来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综述内容
2.1商业模式的概念
在理论研究中,每位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而给出相应的商业模式的概念。Morris等(2003)将商业模式的定义为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国内的翁君奕(2004)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而每一种有意义的形态组合称为商业模式原型。原磊(2007)在详细分析了国外研究者的概念定义后,认为商业模式的定义是存在逻辑层级关系的。总之,普遍认为新商业模式与过去的模式的相比,往往代表着一种“更好的方法”,而且成功的经营模式还是最适合企业的“最佳方法”(李庆华,2007)。
2.2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商业模式概念研究状况相仿,对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博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的管理咨询顾问 Viseio 和 Patemark 认为,好的商业模式应该由核心观点、经营单元、治理模式、服务项目以及系统联系这五个部分构成。根据Scott M. Shafe(2005)的研究,商业模式的要素归为四大类即战略选择、价值网络、价值创造、价值获得。供应链创新,即改变创造和送达产品价值的方式,主要通过改进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及运营整合来实现;目标客户创新是指企业发现并开发它们营销、销售和分销工作还没触及的细分市场。
2.3决定商业模式设计的因素
商业模式设计过程包括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配置、价值管理等环节。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商业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1)价值发现。价值发现是基于企业愿景目标,通过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对企业的战略进行定位,进而利用核心优势创造市场价值的过程。价值发现是建立在客户精准分析上的关注客户、思维创新、合作共赢、资源整合等一系列理念的应用。(2)价值创造。价值创造研究的是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即价值的源泉是什么。商务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3)价值管理。价值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模式、一整套指导原则,是一种以促进组织形成注重内外部业绩和价值创造激励的战略性业绩计量行动。(4)价值配置。价值配置是资源和活动的配置。价值配置是为了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有效配置和协同发展。
总之,环境分析是变革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前提;商业模式变革是企业价值系统为适应环境变化做出的调整,企业要尝试变革其固有的商业模式,才能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从这些论述可见,环境因素应该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设计商业模式要考虑顾客、技术、竞争等一些因素。
2.4商业模式创新
从企业价值用度砜矗欧阳锋认为顾客作为企业的最终服务对象以及利润来源,商业模式演进是基于消费观念的转变,即顾客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具有直接相关性;从顾客价值角度来看,Mitchell(2008)提出商业模式创新是以客户满意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顾客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商业模式创新。因为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保证企业取得商业成功,它没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再伟大的技术创新在商品化之前也不能为企业带来满意的利润,企业必须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创新理念和研发成果的商业化,这样才能不断获得竞争优势。对于商业模式与战略概念之间的关系,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其中不乏针锋相对的观点。首先,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异质性特征可以帮助公司获得超额回报;其次商业模式创新活动由于存在对手的模仿障碍, 即创新租金不会被竞争耗散掉;第三,商业模式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具有专有性和嵌入性特征、并且是难以交易的;所以由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是可以持续的。
3、评述
3.1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这些研究总体来看还不成熟,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关,而是相互交叉或各有侧重。所以,有必要对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现有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和述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设想,以丰富和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商业模式要素创新研究对企业的实践更有实际指导意义,但研究者往往强调商业模式某一构成要素的创新,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性考虑不够。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导致企业在商业模式的某些方面获得了改进,但无法达到商业模式整体创新的目的。学者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对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进行了研究,研究视角多样化并取得了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成果。但由于成功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还相对较少,且数据、资料搜集存在困难,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仍有许多理论空白需要填补,这是后续研究应该关注的。
3.2研究展望
(1)商业模式创新动力与创新时机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动力研究可以借鉴技术创新动力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商业创新动力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对企业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创新时机提供指导。(2)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后续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应该加强案例研究工作,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3)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是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决定是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以及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提供依据。(作者单位: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Porter,M E. 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79(3):62-78.
[2] Stewart, D. W,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s and public policy[J].Journal of Public Policy&Market-ing,2000,(03).
篇8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 路径 实施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的不二选择,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也呈现“点-线-面-过程”这种进阶式的发展趋势。不仅如此,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还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展开研究,包括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实施与趋势。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研究
(一)基于企业创新程度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大相径庭,这也决定了企业实施创新的途径有所区别。Linder 和Cantrell(2000)把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挖掘型,即在不改变商业模式本质的前提下挖掘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的潜力;二是调整型,即通过改变产品/服务平台、品牌、成本结构和技术基础来调整企业的核心技能,提升企业在价格/价值曲线上的位置;三是扩展型,即把企业的现有商业逻辑扩展到新的领域;四是全新型,即为企业引入全新的商业逻辑。Osterwalder (2004;2007)把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存量型创新、增量型创新和全新型创新三类。他认为对于能够获得新资源、核心能力或分销渠道的企业,可以采用存量型创新方式来供给与过去相似的产品或服务。对于在某些方面滞后的企业,可以采用增量型创新方式,在现行商业模式中增加新要素以加强竞争优势。而对于拥有新技术并能把握机会的企业,可以在新市场形成过程中进行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由此可见,不同的类型的企业,其实施的商业模式创新途径也各不相同。此外,Mahadevan(2004)还考察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可持续性问题。根据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和可持续性,Mahadevan 把企业分为当前领导者、趋势创造者、新进入者、模仿者和跟随者,并着重讨论了前三者的创新策略。Mahadevan认为,当前行业领导者应该力图进行“妨碍性”商业模式创新,即通过实现范围经济、掌握垄断资源和控制供应链等方式来提高现有客户的转换成本。趋势创造者应该突出自己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性,寻求可持续收益模式,并弥补在新领域缺乏的知识和能力。新进入者应该进行“战争式”商业模式创新,即降低现有客户的转换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并向新客户宣传特殊的价值主张。
(二)基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很多学者都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展开入手,他们主张通过改变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Weill 等(2001)强调了改变要素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们提出了“原子商业模式”的概念,并指出每个原子商业模式都具有战略目标、营收来源、关键成功因素和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这四个特征,通过改变原子商业模式的组合方式就可构建新的商业模式。Osterwalder(2004;2007)指出,在商业模式这一价值体系中,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顾客关系、核心能力、价值结构、伙伴承诺、收入流和成本结构等因素来激发商业模式创新。Davila等(2005)在其著作中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从价值主张、供应链和目标顾客三方面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他们认为可通过开发新产品或延伸现有产品的价值来改变价值主张,即改变送达市场的产品的价值;供应链创新,即改变创造和送达产品价值的方式,主要通过改进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及运营整合来实现。Johnson等(2008)认为,商业模式由顾客价值命题(CVP)、盈利模型、关键资源、关键过程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涵盖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围绕这四个要素的创新来实现的。Lindgardt等(2009)也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创新来实现。他们指出,商业模式包括价值命题和运营模式两个要素,每个要素又分别包含若干个子要素。
(三)基于企业价值链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Magretta(2002)认为:新的商业模式就是隐藏在所有商业活动下一般价值链上的变量,价值链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包括所有与生产有关的活动,另一部分包括所有与销售有关的活动。进而,他得出结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者起始于一个产品的创新,或者起始于一项流程的创新。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他们将通过开展何种活动来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在价值链上来选取上、下游伙伴中的位置,最终能够与客户产生收益。Miles等(2006)从企业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间合作经营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的动力和方向,这也是基于价值网络内协作关系的创新。
(四)基于企业系统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Voelpel等(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要从客户、技术、组织基础设施和盈利四个方面进行系统考虑,同时还强调了商业模式创新思维的系统性和与外部环境匹配的重要性。Amit和Zott(2009)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活动所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可能越过了企业的边界,并使企业和它的商业伙伴能够创造价值,企业从中分享一部分价值。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研究
(一)面向战略规划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实施,德勤咨询公司(2002)构建了一个类似的三阶段(即机会分析、模式设计和计划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框架。Voelpel 、Leidold 和Tekie(2004)则把创新实施研究的重点放在商业模式创新规划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客户测试、技术测试、企业基础设施测试和财务测试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循环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客户测试主要考虑企业新的价值主张能否显著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或创造新的细分市场,以及原有客户能否迅速适应新的价值主张等问题;技术测试主要解决企业是否拥有实现新价值主张的技术,以及是否能够开发更新、更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等问题;企业基础设施测试旨在回答企业内部组织和外部合作伙伴能否实现和传递新的价值主张等问题;而财务测试则旨在测试企业利润的可持续性以及竞争对手模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不仅如此,Osterwalder(2007)把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分为环境分析、商业模式设计、组织规划和商业模式执行四个阶段。环境分析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使规划团队成员就商业模式的社会、法律、竞争、技术等问题达成共识,然后规划商业模式的框架。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来描述新的商业模式。在组织规划阶段,企业根据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将商业模式分解为业务单元和具体的流程,同时规划支持商业模式执行的基础信息系统。最后阶段就是将设计好的商业模式付诸实施。由此可见,这些学者都是基于战略规划的角度而展开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的。
(二)面向个人和组织学习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有些学者,包括Sosna、McGrath等,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过程是一个个人和组织不断学习的过程。Sosna等(2010)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初始商业模式的设计和测试;第二步是商业模式的发展过程;第三步是精炼和改进商业模式的过程;第四步是通过组织学习保持商业模式的成长。McGrath(2010)也持类似的观点,认同组织和个人学习在商业模式创新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但与Sosna等学者不同的是,McGrath认为商业模式的试验失败和学习过程既可能发生在组织内部,也可能跨越组织边界发生。
(三)面向持续改进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Morris、Schindehutte 和Allen(2003)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企业在逐步加深对自身的商业逻辑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从基础层商业模式向专有层商业模式和规则层商业模式逐步递进的过程。Chesbrough(2006)则从商业模式升级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企业优化其商业模式的方法和步骤。他把商业模式分为大众化、部分差异化、市场细分式、能获得外部支持、能整合企业创新和能动态适应市场六种,并认为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提升取决于现有商业模式是否能够创造足够的利润、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开放程度以获得外部资源以及企业是否愿意出售自己不需要的非核心资源。为了让商业模式的划分和升级具有可操作性,Chesbrough 还明确提出了衡量这六种商业模式的标准,分析了每种商业模式与上一层次商业模式的关键区别,并认为这些关键区别就是提升商业模式的着眼点。与此同时,Chesbrough 还强调了开放性对于提升商业模式的作用,认为这六种商业模式的总体趋势是促使企业不断趋向于开放式创新和管理。
(四)面向IT变革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Timmers(1998)、Kodama(2004)、Venkat raman 和Hender son(2008)等学者都谈到了IT 系统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并强调IT 系统建设要与商业模式创新相匹配。不仅如此,包括IBM和SAP等企业也是高度重视IT系统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IBM(2006)认为,IT 变革是商业模式转变的一个内在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商业模式转变的可行性。在商业模式创新中,企业技术人员应该配合企业管理者从三个方面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行动,即理解商业模式的系统构成、用商业思维对企业现有的IT 模式进行创新、建设柔性化和响应化的IT 基础设施。与此同时,SAP 公司的总裁(2007) 在其著作中强调了变革时代全球经济的信息化特征,并认为企业应该通过建立弹性信息架构和协作业务网络来加快转型速度,以根据客户需要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与解决方案,而不再是满足于向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单个商品或服务。
研究展望
尽管商业模式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领域不够完善,特别是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设计出适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商业模式成为创新型企业的出路,而对于有了一定模式的企业如何在动态环境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就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商业模式必须考虑企业、顾客和竞争等三大因素,并在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之下,选择若干个具有战略性的设计变量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以上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对其未来展望如下:
第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合法性悖论”研究。商业模式创新,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尤其是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如何突破原模式的包围并成长为主导模式而不中途夭折的动态研究。这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目前,已经开始有很多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
第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后续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应该加强案例研究工作,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如增加资料收集的渠道以增强说服力,特别是采用与企业高管直接交流的方式来收集样本企业的数据;还可以通过多案例研究、定量方法等研究方法来丰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形式。
第三,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是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决定是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以及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琴.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
2.钟婷婷.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
篇9
一、逻辑检验
从直觉的角度考虑故事的逻辑性,隐含的各种假设是否符合实际。如果商业模式创新所讲的故事没有意义,则企业运营中必备的参与方不会按照假设行动。逻辑检验可以从下面几个标准来,一是能否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就是从客户角度出发,发挥想像力来看怎样让事情变得更好的过程,其关键在于营造出一种新的优于现存方法的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方案。因而能否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应是其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是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产品或服务,并剔除客户不要的东西。另外,长期而言,为了保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企业需要不断地改善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依法履行社会义务,而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赢;二是商业模式是否难以模仿。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该能明显呈现竞争优势,而优势将呈现在差异化,专注于利己市场以及具有以低成本创造高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能将波特提出的三种创造竞争优势策略,即成本、差异、专注,加以充分地融合运用。总之,商业模式需要显示企业能在利己市场有效率(低成本)地提供差异化产品,创造价值满足顾客需求。
如ITAT服装连锁案:ITAT于2004年在深圳创立第一家连锁会员店,其掌门人欧通国创立了所谓的“铁三角”模式,将“服装生产商——ITAT集团——商业地产商”三者有机地捆绑在一起,三者以销售分成的模式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被认为是对服装业传统模式的最大创新,销售分成比例大概为“服装生产商∶ITAT集团∶商业地产商=60∶25∶15”。试图将传统的服装业搭上IT、地产和供应商等,借此产生新的商业聚变而使ITAT集团的业务模式“飞翔”。按欧通国的思路,生产商承担生产领域的风险,主要是库存;ITAI集团负责销售运营的管理,主要承担推广费用及人员工资等,而商业地产商则承担机会成本。
实际上,这种业态相对于现代百货并无明显的竞争优势。以服装、皮鞋、化妆品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百货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有生命力。这样,ITAT在一线城市面临大型购物中心和现代百货的压制(大型购物中心不太可能按照ITAT模式与其合作),而在二三线城市将同品牌专卖店形成竞争。所以,曾经成为投资圈金矿的ITAT神话在瞬间破灭。
二、经济检验
创新追求的是资源投入的更高价值与效益,创新的实践效果自然包括经济效果。在生产领域,利润标准和生产率标准更是成为创新检验的主要标准。这就需要对市场的规模和盈利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竞争者的战略和行动进行分析和假设,从而估计出关于成本、收入和利润的量化数据以评价经济上的可行性。当测算出的损益达不到要求时,则商业模式创新不能通过经济检验。
商业模式既然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逻辑,判断其优劣的标准就是创造价值的效率。优秀的商业模式占用(消耗)一定资源可以为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具备优秀商业模式的企业为社会提供一定的产品和服务会占用(消耗)较少的资源。当决定企业的成本结构与收模式时,也决定企业能拥有多少价值,而这也是商业模式是否可以存续的最关键因子。当然,为顾客创造价值不代表公司就能够获利,利润要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替代品、互补品之间相互拔河才能决定其归属。而决定公司的利润还需要考虑以下几项因素:专用性资源、资源稀少性、资源替代性、资源可模仿性、能力不可捉摸性、网络外部性、时间困难性、运用战略对抗模仿、整合关联资源,等等。在考虑利润的时候同时需要注意成本,利润是指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能降低成本即表示利润可进一步提升。
在企业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企业家和工程师着迷的技术并不是顾客的需求,创业者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不是顾客的真正需要。摩托罗拉几乎就是手机行业缔造者的代名词,这家以技术领先著称的公司曾经为全球的通信技术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但是,对技术的过度偏执恰恰也成为摩托罗拉的梦魇:1999年铱星计划惨败,证实了一味追求技术领先而忽略消费市场有效匹配的沉重后果,摩托罗拉先后投资的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
三、文化检验
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同,意味着没有哪两个企业会有着完全一样的商业模式,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应当仅仅适用于自己的企业,不可能被其他企业原封不动地照搬;要分析其运作的流程,结合自身的资源、能力,打造出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人文资源把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伦理价值等要素融入到商品的开发设计和市场推广中,促其优化升级,实现质变,通过提供创新的深层动力和智力保证,使新的产业形态得以构筑。新经济时代的经济产品将同时也是文化产品,经济性和文化性兼容并蓄。文化中折射出经济的要素,商品的属性。文化差异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全球化经营的过程中,对商业模式创新需要考虑文化上的差异,将创新与当地文化契合。
篇10
其实,我们在《实效管理》的创刊号上,已经讨论过有关商业模式的问题,今天再次专题讨论,无疑凸显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永恒常新的话题。正是坚持商业模式的创新,使IBM、丰田、苹果、戴尔、淘宝等公司在剧烈行业变化和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位置,从优秀走向卓越。
那么,究竟什么是“商业模式”?有人说商业模式是企业赢利的途径和方法,或者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逻辑;还有人指出,商业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每一个参与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和相应的收益来源及方式;朱武祥教授和魏炜教授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他们特别强调:这里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还要包括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提出了设计商业模式的“三把尺子”,即交易价值、交易成本、交易风险等等。
分析上述商业模式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即:在明确企业经营哲学的基础上,坚持从客户需求管理入手,进一步厘清企业在市场中与目标用户、供应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特别要明晰交易结构中的信息流、人才流、物流和资金流动向,完善财富创造的制度。比如,我们在分析淘宝网的商业模式时,比较经典的描述是:通过聚集一大批卖家以及货源来吸引买家,即由于淘宝有效地控制了“稀缺资源”,所以可强势地制定游戏规则。那么,淘宝的商业模式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认为,淘宝打造的网络交易平台提供了丰富信息、创造了巨大的交易机会、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控制了交易风险、完善了促成交易的机制。
它在目标客户和企业信誉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讲述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在淘宝实现梦想的故事。重要的是:它使交易的参与者愿意相信这个故事。
百年老店 IBM的故事也令人寻味,作为世界级的“绩优蓝筹股”,IBM的成功秘诀不仅是持续的产品和技术革命,更包括其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从托马斯·沃森父子(Thomas J.Watson&Jr),到刚刚卸任的彭明盛(Palmisano),100年来,历任 CEO审时度势,在产品、技术、品牌、市场、渠道、促销等方面可谓与时俱进,但是,在其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中,却又有着某种“永恒”的东西,正如 IBM的经营理念中所强调的:一切皆可改变,除了信仰。它强调模式创新的目的是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IBM的信仰就是服务、就是努力去成就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正是这百年不变的信仰,构成了 IBM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核心逻辑。她为我们诠释了商业模式变与不变的奥秘。
篇11
一、商业模式的本质与衡量维度
虽然有关商业模式的定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和整合类四种类型;但是,从根本上讲,商业模式反映的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在一项对现有商业模式构成研究文献的考察中,Shafer等人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归类整理,发现主要集中在战略选择、价值网络、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四个方面,由此他们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是企业为了从价值网络中创造和获取价值而进行的战略选择以及核心逻辑的体现。我们认为,Shafer等人的表述抓住了商业模式的本质内涵――商业模式反映的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所以在本文中我们以此作为商业模式的定义。
既然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那么要想让该逻辑得以实现和延续,对于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来说,它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也即是说,我们可以用之来衡量和反映商业模式本质的维度变量有哪些?
Schweizer指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企业如何在价值网络中进行定位以创造价值?第二,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维护其创造的利润不被其他企业所侵占的竞争优势来自何处?第三,企业能够最终获取的利润是否足够大?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到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乃至产业价值网络中的战略定位。企业价值链同时与上游的供应商价值链、下游的渠道价值链和顾客价值链相连,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而与企业有紧密联系的各利益相关者所在的产业价值链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价值网络。在价值网络中,处于产业价值链上不同位置和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相对固化的企业及利益相关者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价值是由网络成员创造并经整合而成,每一个成员创造的价值都是最终价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波特看来,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就是“在价值链上定位”,因为处在产业价值链或价值网络的不同环节企业所能够创造和获取的利润是不同的。李海舰和原磊就曾指出利润会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发生转移。所以,从最大化创造和实现价值的目的出发,成功的商业模式要求企业在产业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进行合理的定位。
根据战略管理学者的观点,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核心资源和能力,二是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竞争位势。具体到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定位,如果这种定位有利于企业接近和获取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其他企业难以得到的有价值、稀缺、不易模仿、难以移动的互补性资源,那么企业维护其所创造的利润不被侵占的竞争优势就将建立在对这些战略性资产的拥有上。如果这种定位使得企业在整个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具有很高的进入壁垒,其他企业很难与之相竞争,那么企业维护其所创造的利润不被侵占的竞争优势就将建立在这种天然的竞争隔绝机制的基础之上。典型的例子就是企业通过创新在原有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上增加了一个新的价值创造环节并且定位于此,由此就具有了先动优势,再通过合理的建立进入壁垒从而使自己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定位是有利于其获取战略性的互补性资源还是有利于其建立较高的进入壁垒:如果是前者,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内部对核心资源的掌握;而如果是后者,则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竞争位势。
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最终能够获得的价值大小是与前面所说的定位以及由这种定位所决定的竞争优势来源息息相关的。企业要想最大化其最终利润,一是要确保自身创造的价值不被其他企业所侵占和挪用,即需要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二是要在自身创造价值的同时还能够从价值链或价值网络的其他价值创造环节中挪用和占有别的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而能否做到后一点就取决于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是否具有核心和关键的地位、是否对其他的价值创造环节具有足够的影响力。
以上我们从商业模式的本质出发,运用价值链理论总结出了反映商业模式价值创造逻辑的三个衡量维度,分别是:(1)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定位,通过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位置和形态来表示;(2)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竞争优势,通过企业是具备互补性的战略资产还是创新性的竞争位势来表示;(3)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能够获得的潜在利润,通过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可以直接影响到的所有价值创造环节来表示。
二、商业模式的类型
(一)聚焦型商业模式
1、定位。聚焦型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将自身的经营业务定位于原有产业价值链的某一个或几个价值创造环节上,或者是企业通过价值链创新在原有的产业价值链上增加了一个或几个新的价值创造环节并将自己定位于此(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原有的产业价值链条ABc上,企业创新性地增加了新的价值创造环节D和E,并且将自己的经营业务全部聚焦于D和E,从而使原有的产业价值链条发生了改变。
2、竞争优势。采用聚焦型商业模式的企业主要是通过从事新的价值创造环节进入原有的产业价值链的,在其进入之前该产业价值链本身就处于有效运转状态,因此新价值创造环节的加入对该产业价值链而言主要是增加了最终能够创造总价值的数量,并不会极大地改变原有的价值流动方向和方式。也即是说,新增的价值创造环节不具有影响整条价值链良性运转所需的互补性战略资产,采用这种商业模式类型的企业也就不能将自身的竞争优势建立在对核心资源的掌控上,而只能建立在通过价值创新而具备了先动优势和难以模仿的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
的独特竞争位势上。
3、潜在利润。由于新增的价值创造环节并不会极大地改变原有产业价值链的价值流动方向和方式,所以它对原有的价值创造环节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就很小,也就很难挪用和占有其他价值创造环节所产生的利润。采用这种商业模式类型的企业能够获得的最终利润只能来源于它本身所创造的最大价值(即图1中D和E所产生的价值),因此潜在利润相对较少。
(二)一体化型商业模式
1、定位。一体化型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从事的经营业务覆盖了整条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由ABCDE五个价值创造环节构成,而企业所开展的经营业务则刚好包含了这五个环节,从而覆盖了整条产业价值链。
2、竞争优势。采用一体化型商业模式的企业的经营业务涵盖了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由此导致其面对的竞争环境最为激烈,从事该产业价值链中任何一个价值创造环节经营业务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它的直接竞争对手。而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唯一能够支撑其竞争优势的是实现该产业一个完整的价值创造活动所必须的较之竞争对手数量更多、质量更好、互补性更强的战略性资产。
3、潜在利润。由于采用一体化型商业模式的企业的经营业务涵盖了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所以它所能够创造和最终获取整个产业活动价值增值的全部份额。与聚焦型商业模式相比,这种商业模式潜在利润较大。
(三)协调型商业模式
1、定位。与一体化型商业模式有些类似,协调型商业模式也是指企业将自身的经营业务覆盖多个价值创造环节,但是与一体化型商业模式不同的是,协调型商业模式所覆盖的价值环节不单单属于一条产业价值链,而是属于分别包含有该价值创造环节的数条有所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产业价值链所构成的价值网络(见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价值网络是由三条产业价值链所构成(A1-E1、A2-E2、A3-E3),而一个企业所开展的经营业务刚好包含有每条产业价值链中的一个价值创造环节(C1、C2、C3)。因此,该企业的经营不仅会影响每一条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和流动过程,而且会影响到作为整体的价值网络的价值创造和流动过程。
2、竞争优势。采用协调型商业模式的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于它所涉及的各个产业中与其从事相同价值创造环节的企业。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该企业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只能将竞争优势建立在内部所拥有的互补性战略资产上。由于采用协调型商业模式的企业所经营的业务跨越了单个产业的范围,通过对内部互补性资源和能力的充分开发和使用以支持各项经营业务的有效开展,能够起到协调整个价值网络良性运转的作用。而这一点则是其竞争对手所无法做到的。
3、潜在利润。与一体化型商业模式相比,协调型商业模式的利润不仅仅来自于一条产业价值链,而是来源于整个价值网络。并且,该模式所包含的每一个价值环节都会对其各自所在的产业链条上的上游价值环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还有可能侵占其上游环节创造的价值。与一体化型商业模式相比,协调型商业模式的潜在利润更大。
(四)核心型商业模式
1、定位。核心型商业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价值创新在由数条产业价值链构成的价值网络中增加了一个新的价值创造环节。所增加的这个价值环节不仅对于整个价值网络来说是一个新的增值环节,而且对于价值网络中的任何一条产业价值链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增值环节。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由三条产业价值链构成的价值网络中,最核心的价值创造环节是C,它不仅是保证整个价值网络价值顺畅流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保证每条产业价值链价值顺畅流动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价值环节c不同于三条产业价值链中原有的环节C1、C2和C3,它是通过对原有的这三个价值环节进行创新整合而来,因此对任何一条产业价值链乃至整个价值网络而言都是一个新的价值创造环节。由此可见,核心型商业模式是在协调型商业模式的基础上经过价值创新而产生的。
2、竞争优势。采用核心型商业模式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建立在整个价值网络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上,又可以建立在内部所拥有的支撑其经营业务有效开展的互补性战略资产上。由于企业所在的价值环节是通过创新整合而来,因此具有先动优势,可以借此建立较高的进入壁垒;又由于该价值环节无论是对整个价值网络还是单一的一条产业价值链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还居于最为关键的地位,因此保证该环节良性运行的互补性战略资产也是整个价值网络中最为重要的资源。
3、潜在利润。在所有类型的商业模式中,核心型商业模式的潜在利润最为巨大。一方面是因为它自身所能够创造的价值就足够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采用这种商业模式的企业在整个价值网络中居于核心地位,由此就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其上游或者是下游价值环节那里侵占和挪用它们所创造的价值。
三、商业模式的演化规律
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它所采用的商业模式类型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进行创新,从而使其采用的商业模式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因此可以这样说,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就是这四种类型的商业模式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动态演化的过程。商业模式演化的原动力来自于对经济租金的最大化追求。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利润会沿着价值链甚至是价值网络在各个价值环节之间发生转移,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由此而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追寻价值的流动,从而导致在商业模式层面上出现动态的演化。
在一个产业刚刚创立的初期,进入该产业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数量不是很多,它们为消费者提供还不为大众所完全熟悉的新产品或服务。因此这一时期市场处于卖方市场,在产业价值链中利润最为丰厚的是生产和销售环节。企业也倾向于采用聚焦型商业模式将自身的业务主要集中于生产和销售上从而获取较多的价值。
随着该产业的快速成长,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竞争开始加剧,市场容量也不断增大。由于大多数企业都将业务重点放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上,这些环节所创造的利润被逐渐摊薄。在产业价值链中丰厚的价值由中间环节(生产和销售)开始向上、下游环节(研发和售后服务)发生转移。于是,众多企业纷纷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前向一体化或后向一体化战略进入这些新的丰厚价值环节。由此,商业模式也相应地从聚焦型占主导演化为一体化型占主导。
产业进一步发展,由成长期进入到成熟期。这一时期市场竞争已非常激烈,产业价值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采用一体化型商业模式的企业越来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发现只有集中优势资源和能力注重专精才是取胜的唯一途径。于是,这些企业开始采用逆向一体化战略对其经营业务进行分拆,将那些不擅长的和没有优势的业务纷纷剥离或外包出去,只保留一些核心的业务。这就造成了在原有的产业价值链周围出现了多条与之相配套、环节有交叉
的衍生产业价值链条,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网络。丰厚的利润也从该产业价值链向新出现的衍生产业价值链转移,在整个价值网络中流动。而企业所保留的这些核心业务中有的是原产业价值链不可或缺的环节,有的则是新出现的衍生产业价值流动的必经之路,此时企业已不再将其经营重点集中在原有的单一产业,而是为整个价值网络提品和服务,商业模式也相应地从面向单一产业价值链的一体化型演变为面向价值网络的协调型。
新兴衍生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使得步入成熟期后的原产业与新兴衍生产业在发展态势上相比呈现出此消彼长之势,原产业也逐渐进入到了生命的尽头――衰退期。行业的平均利润降至最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基本上都采用相近的战略在获取最后的价值。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在考虑如何撤离该产业转而进入到利润正不断增加的新兴衍生产业中去。那些保留了新兴产业价值链所需、整个价值网络必不可少的核心业务的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通过对经营业务进行整合和创新,为原来的价值网络增加了新的价值环节,使得自己在新的价值网络中占据了更为核心的地位。由于其所在的价值环节对新的价值网络至关重要,所以丰厚的利润也沿着价值网络从其他的环节向该环节转移。此时,在新的价值网络中占主导的商业模式类型已由协调型演化为核心型。
一个产业的衰亡,意味着另一个产业的新生。同样会有新的企业采用最初的聚焦型商业模式进入这个新生的产业,重复着相同的商业模式演变之路。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四种类型商业模式之间的演化规律(见图5)。
篇12
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一)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内涵
Timmers(1998)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他认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指的是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的逻辑过程(Ghaziani,2005),它阐明的是企业如何通过价值链中的具体定位来获取利润(Chesbrough,2002);还有的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将技术可能性变为经济价值的启发式逻辑,强调技术和市场的连接性(Christoph,2011)。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基本逻辑的创新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到社会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Sosna ,2010)。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赵晓康,2009),本文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客户现有和潜在的需求,据此优化组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对企业价值分析体系要素进行发现和定义,从而建立新的价值主张模式、价值创造模式、价值传递模式和价值网络模式的综合过程。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技术、产品或工艺等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有其自身的一些特征:商业模式创新的出发点是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而是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从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为出发点来设计企业的经营活动;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综合集成创新,它不仅仅限于企业某一方面单一因素的变化,而是常常涉及企业经营活动多个方面、多种要素同时发生重大的变化,表现的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商业模式创新还可能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领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当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如:技术是重要支撑,常表现为技术支撑的商业模式创新,如风电的商业模式,就迫切需要解决高峰时的储电及稳定供电的技术难题。商业模式创新还依赖于整个价值网络,如移动互联网产业就需要系统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的密切协作等(乔为国,20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分析
(一)商业模式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建立在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基础上的技术驱动性的产业,然而仅依靠技术创新并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只有和整个商业模式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化。企业将新技术推向市场都要借助一定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商业模式是联系技术及其经济价值的桥梁(Chesbrough ,2002)。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在技术和市场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且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如何找出合适的商业模式,把技术特性与市场需求特性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实现技术的潜在经济价值。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或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方面的缺陷,特别是对于我国许多企业在不具备太多关键技术的情况下,商业模式创新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乔为国,2012)。
(二)新商业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
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建立市场的多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特别是共性技术平台搭建、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支持。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开展车身材料、汽车电子、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技术攻关,以及生产、控制与检测装备等的研制,而且还要积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不断探索新能源汽车整车租赁、电池租赁以及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这种不同的商业网络的构建以及合作模式的变化会在原有的市场上产生新的商业机会或者会创造新的市场,从而引起产业本身以及附属产品、服务的变化,有可能会催生一些新兴的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带来已有产业(企业)商业模式重构
技术创新特别是激进型和破坏型的创新必然会引起商业模式相对比较彻底的变革创新,引发商业模式重构,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性带来的应有之意(陈志,2011)。如苹果公司自主设计了iPad的微处理器,独立开发操作系统iOS,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产业的彻底改变,iPhone就是手机、相机、音乐播放器和掌上电脑的功能的组合,将硬件、软件和服务整合在一起,改变了普通人的消费方式,同时也开启了手机数码产品新的商业模式。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商业模式创新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全球将形成一个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及相关高科技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新兴产业通常是建立在颠覆性技术基础之上,会导致传统产业的产业链重构,甚至会使某些产业出现“创造性的毁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商品化和新产品的产业化,新的商业模式也将不断随之产生。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促进了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形成了制造业新的全球价值链,而新的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又需要新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一)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1.顾客价值创新。顾客价值创新是指企业从顾客的利益出发,通过为顾客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善顾客价值,给予顾客强烈的心理上的获利感受,并通过改变顾客价值来使顾客满意。顾客价值创新有三条创新途径:一是要重新定义顾客和顾客需求,即发现潜在的顾客和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二是要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方式,这是根据新的顾客需求来进行的,体现了对现有顾客价值的提升,改变了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价值和顾客价值实现的方式,是对产品功能、结构和形态的创新。三是要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和途径,此目的是通过降低分销过程中所增加的附加值,从而达到提高顾客价值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压缩分销的环节,或者调整与分销商的合作方式,甚至提供新的分销渠道,与顾客之间建立新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高莉莉,2010)。
2.价值链创新。价值链创新的实质是围绕顾客需求,优化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同时发挥成本优势,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新的价值。具体有两条创新路径:一是价值链组合调整。就是围绕顾客需求来确定重要的部分为中心,组合调整非重要的部分来适应这个中心。二是价值链优化整合。就是企业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优化整合资源,实施归核化战略,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总成本。
3.供应链体系创新。供应链体系创新的实质是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内外部资源,形成整个供应链协同创新,保障企业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中动态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要重构供应链结构。通过优化供应链资源,加强协作关系,提高供应链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二是要形成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价值网络。该价值网络是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企业需要考虑利润产生的环节和自身实力,在价值链中选择自己合理的位置,积极发展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共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网络(李椿等,2010)。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双管齐下,取得发展。
1.不断进行价值创新,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载体企业价值最大化。价值创新是商业模式的灵魂,企业必须借助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载体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此,要注重轻资产经营。轻资产主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的经验、企业的品牌、治理制度、规范的流程管理、与各方面的关系资源、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同时,还要为广义的客户创造价值。广义的客户是指企业提品和服务所涉及的内部和外部的对象,包括顾客、员工、股东和社会。由于价值创造的目的是要让整条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共同体受益,这就要求商业模式能够创造四种价值: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高水平的价值回报;积极回报社会。
2.以客户为中心,加快客户商业模式创新。客户商业模式创新是商业模式的中心,新兴产业企业必须立足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此,要精心研究客户需求,加强和客户的联系和沟通,时时关注客户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还要实施客户互动管理,让客户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作及定价等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和客户的沟通和交流,且要积极实施大客户管理,锁定大客户,建立客户经理制,为大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加强政府扶持的力度,积极实施“绿色信贷”推动政策。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产业化,推进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需要打造以财政引导、资本市场为主体的金融环境。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对新兴产业技术的投资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许多新兴产业技术的示范工程必须由政府出面,加大支持力度,从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新兴产业技术领域。新兴产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行为,在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在财政、税收、法律、资金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同时,也需要银行的“绿色信贷”推动,“绿色信贷”能够促进和带动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外国政府贷款向新兴产业领域倾斜,进一步调动新兴产业载体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4.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 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的相互配合协作,不断发掘新商业构想,研究新技术,开拓新市场。通过成立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优化整合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研究院所及大专院校等的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各成员通过减少创新成本、分摊创新风险、分享和转移新技术等方式,能够迅速捕捉新兴技术和市场机会,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有利于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Timmers 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1998,8(2)
2.Ghaziani A,Ventresca MJ.Keywords and cultural change:frame analysis of business model public talk,1975 -2000[J].Sociological Forum,2005,20 (4)
3.Chesbrough,Henry,and Richard S.Rosenbloom.The role of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
4.赵晓康.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内在机理及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