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篇1

1 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工作目标和设计理念

1.1 工作目标

第二课堂是实践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潜能激发,人格塑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相比第一课堂更加突出。第二课堂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扩展,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环节,其培养育人的作用不是第一课堂所能替代的。我们力求实现在“两个课堂”的相互协调与积极配合下,共同携手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强烈社会责任感、重视实践与创新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1.2 设计理念

1.2.1 构建完整体系,第一、第二课堂和谐发展。学校试图解决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两张皮”的脱节现象,建立健全管理和激励机制,完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培养综合型人才的作用,研究和探索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2.2 以育人为宗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旨在纠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敬业精神等培养的偏见。

1.2.3 创设灵活机制,坚持目标导向。第二课堂活动凭借组织机制灵活的优势,适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容易激发不同兴趣学生的热情参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与社会主流文化、学生成长成才相一致,具有明确的导向目标。

1.2.4 以学生为中心,搭建青春舞台。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参加的活动项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映出第二课堂活动的驱动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驱动的统一。

2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

2.1 主要内容

学校制定了《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活动学分制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二课堂活动成果奖励和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和相关配套方案,由六大系列活动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得以构建,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实施学分制管理。该体系包括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读书阅览、文体活动、技能拓展、社会实践等六大类。

2.2 实施过程

2006年,学校通过召开“学风建设”和“实践教学”两个专题会议,明确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校发展中的突出地位。2007年,学校第二次团(学)代会上又明确提出: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构建惠及每一位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自2007年起,校团委着手起草《实施办法》,并在部分学院试行,2008年9月起在全校本科生中全面推行了第二课堂学分制。2009年9月,校团委又印制了《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活动学分认定手册》(即大学生素质拓展手册)。至今,学校已连续组织第二课堂学分认定8次,奖励省部级以上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成果7次。

3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成效和经验

3.1 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彰显

第二课堂活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与社会,领悟人生道理。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特长、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学生处、团委和其他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各学院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郁的氛围。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训练和适应,他们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测试,巩固和深化,了解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当前社会的竞争形势和就业需要,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人的转变。

3.2 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思想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得以树立

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自愿,通用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丰富多彩的活动竞相开展。学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紧密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社会生活的关注焦点,开展真正满足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需要的各项活动,真正符合学校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中,学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在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上的特点,以认识、普及、参与、提高为主线,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不仅结合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学术科研上的实际,又强调学生蕴籍感情、发展个性、人文关怀,闲暇愉悦、形成自觉参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活动氛围。

3.3 立体第二课堂活动阵地和平台得以建立

学校精心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了立体多层次的活动平台。一是每年组队参加国家和省部级举办的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如数学建模、“挑战杯”、英语演讲、化学实验、艺术展演等;二是连续十三年举办的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和“文理大讲堂”为主渠道的第二课堂系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实践创新氛围;三是打造“一院一品”活动特色,支持学院围绕学科和专业特点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展示活动;四是构建惠及每一位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第二课堂学分制的引导下,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参与率直线上升,2012学年达95%,其中一、二年级达100%。异彩纷呈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院营造了浓郁的文化、科技、艺术氛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3.4 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活动高层次成果不断涌现

随着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不断完善,该校学生在国家级和省部级竞赛活动中高层次成果不断涌现。近三年来,在科技、学术、体育、文艺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80项375人次,省部级328项925人次。其中:“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中获国家三等奖;数学建模获全国比赛一等奖;社会实践活动获全国先进单位;在陕西省第三届艺术展演活动中,共计获得26个奖项,多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生的作品《送你一个长安》荣获教育部一等奖,《映山红》荣获舞蹈类集体舞一等奖。在陕西省第二十三届“校园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上,该校学生作品《梦・香君》荣获舞蹈类三等奖、艺术学院陈磊荣获歌手大赛第1名。

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二课堂活动育人体系的构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微观层面看,满足该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学校党委在指导思想,政策设计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大力支持是第二课堂体系得以构建的关键;各有关部门的具体实施和不断完善是顺利开展第二课堂工作的重要保证。虽然,我们在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我们知道第二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重在发挥好与第一课堂的融合作用,不断完善其最佳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健康成长,终身效益。我们要鼓起勇气,开拓进取,进一步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潜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携手第一课堂,完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丁艳.英语第二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

篇2

一、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第一课堂教育以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共性、大众通识教育为重点,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二课堂中第一课堂无法代替的价值正日益凸显,我们已经不能把它仅仅视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与依托。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构建

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特色与积累的生动呈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课堂可以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培养学生在某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并能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地配合第一课堂,形成最佳的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求,活跃学生精神世界中的积极因素,实现大学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2.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课堂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技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来说,第二课堂的开展时间和形式较为灵活,能不拘泥于形式将各种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将学习与创造、实践与探索、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利于提高大学教育的时效性

第二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既增强了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也使学校育人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开展具备时代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自豪感。

4.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取得成绩后会产生较强的自我肯定意识。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这一平台广泛的参与社会活动,在获得锻炼的同时也会得到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训练,这些将对学生的后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第二课堂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第二课堂具备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优势,是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大力推行高校第二课堂教育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现阶段各高校对第二课堂的管理主要通过制定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的培养方案、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制等方式实现。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和育人功能的发挥效果却不容乐观。现今高校第二课堂的组织工作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与困境。

当下部分高校对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定位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营造活泼的校园气氛上。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时间协调以及教学资源分配方面仍有矛盾和冲突,导致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在部分高校的育人体系中,第二课堂的“边缘化”现象严重,在经费的投入、人员的配备、设施的完善、政策的制定方面都处于被动的境地。就目前来看,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学工队伍是第二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组织者和监督者。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指导能力相对薄弱,即使有部分专业教师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也仅限于对学生科技与创新课题等方面的指导,多是临时性的参与行为。此外,高校第二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管理欠规范,没有科学的运行机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索研究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相适应的、可操性强的第二课堂良性运行机制成为高校有效提高育人成果的研究课题之一。

三、全方位提高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

第二课堂教育具有活动目标导向性强、活动内容广泛、组织机制灵活、专业界限模糊、活动时空开放、活动效益综合性强等特点。健康有序的第二课堂活动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和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养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鉴于第二课堂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第二课堂育人模式的调整与探索。

1.构建完整体系,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第二课堂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应该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系,构建完整的学生培养体系,以实现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深厚人文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着力组织相关学术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提高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效。

2.创新形式,提高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

一般来说,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校园文体活动、科技创新竞赛、知识竞赛、素质拓展等。社会实践除了假期社会实践、日常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活动外还可以组织就业见习,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校园文化活动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为目的,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学生提供展现和锻炼自我的平台。科技创新竞赛则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整合资源,加大对第二课堂指导与投入

面对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指导、影响力低、缺乏实效的现状,校方必须加大对第二课堂的投入,具体包括教学资源的投入和经费投入。学校应把第二课堂提高到与第一课堂并重的地位,与第一课堂一样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在教学资源方面,学校要考虑第二课堂开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硬件和师资投入方面给予保障。

4.以学生为本,科学设计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一方面要与学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另一方面其设计也要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变性需求。第二课堂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应做到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改正以往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做法。第二课堂的组织要具备灵活机动,易于被广大学生接受,与学生的成才发展需求相符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和形式。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5. 加强管理,确保第二课堂良性运行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存在自愿性、自选性等自主性特征,而这样的特征又是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特点。如何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如何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不同的活动方案,并使不同的受众都参与进来并从中获益是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时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要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在组织、实施、落实、管理、考核等方面建立可行的制度化考核体系。减少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加客观化评定标准,变无形指导为有形控制,真正做到“常规活动制度化、离散活动系列化、传统活动创新化、大型活动主题化”。

四、结语

依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之一。第二课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高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广泛参与,多方协调,注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不断完善其育人功能,进一步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个体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2]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8,(23).

[3]刘建佳.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

[4]彭彦城,王岩琴,叶小倩.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J] .法制与社会,04-05

篇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way for innovation training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for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independent status of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from aspects of activities, experiences and shortages. The positive role of scientific planning for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was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pplied talents; educational role; scientific planning

目前,全有227所本科高校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02所本科高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还有几十所专科学校开设食品类专业,每年培养学生3万余人。①近年来,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使得食品工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追求数量转向提高人才质量,这就要求高校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考虑与设计,科学地规划与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②

综合以上,本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切入点,从具体活动的内容、经验、不足等方面探讨第二课堂的定位和育人作用的发挥,及其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对第二课堂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1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前身为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食品工艺专业,迄今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在长三角地区食品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为了适应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培养适应“大食品工程”③背景下的多样化专业人才需求,食品专业结合实际的校情和院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受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一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学的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紧密联系,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学院鼓励学生在学好基础和专业课的同时,积极申报和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近年来,学院共有学生700余人参与大学生生科技创新课题申报活动,成功立项近200项,包括重点课题4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了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七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上海)二等奖等多项科技竞赛奖励。这些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提升,全院也形成较为浓厚的学习与育人氛围。

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大赛”和企业基地实践。为做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举办由“企业出资、学生参与、专家指导”的技术创新竞赛活动,针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特色,与企业合作举办多个调香大赛,如“乐尔福”调香大赛、百润杯”调香大赛等,同学们经过专业的导师进行的闻香、仿香、调香方面的指导培训,可以独立进行调香工作,激发了同学们对专业的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此外,学院依托“085”工程建设项目“上海市食品示范中心建设”平台,举办焙烤创意大赛、养乐多创意大赛等,共吸引了全院各个年级食品及轻化、生物专业学生参加,共有十余支团队获得优秀奖以及最佳创意奖。同时,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多个企业实践基地,如光明乳业、国际香料等企业,让每届食品专业大学生利用暑期或课余时间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同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将学生在企业的表现纳入奖学金、助学金的考核。

三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鉴于食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学院将专业学习和就业创业相结合,从活动规划、项目选拔到组织实施、成果展示等各个环节都高标准严要求,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将每次活动都作为一个品牌去经营,使活动的科技含量更高、人文内涵更多,打造精品,使这些活动保持更强的生命力。例如,每年充分利用5个重大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元旦),依据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食品相关知识的市场调查;还利用每年国际食品添加剂展销会和烘焙原辅料展销会在上海召开的良好机遇,进行展会志愿者服务、听取国内外专题学术讲座;并以小组为单位及时进行图文并茂的汇报交流。每年的暑假和寒假社会实践,学院都非常重视,在开始前召开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成立重点团队,分别涉及“知行杯”、“三下乡”、“专业实践”等各类活动,形式包括问卷调查、企业参观、座谈交流等。近年来,累计立项重点团队30余项,多位教师和学生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四是进行专业培训和讲座。学院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讲座提高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更好地丰富和推动第一课堂的建设。“才聚语海天天讲”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1年开始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截止到2015年5月,已举办大型系列讲座超过500次,深受在校学生欢迎。学院根据专业的特点,每年都会邀请知名食品院校专家教授、食品企业资深经理、食品行业知名顾问等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市场形势的分析,并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创业历程分享。同时学院还展开辩论赛、讨论会等活动,就当下热点的食品话题展开讨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注重挖掘校内资源,扩大参与者范围的同时,衔接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使第二课堂活动提升了层次,丰富了内涵。从人才培养效果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98%,考研录取率达20%,毕业生质量总体情况较好。

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活动开展缺少系统和专业的指导。高水平专业教师指导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活动的整体层次尚待提升,学生个体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更有效的引导,影响了参与科技创新的覆盖面。二是第二课堂活动仍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这不利于充分调动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主动性,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且对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利。

2 对食品专业第二课堂发展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进行政策引导,增加实习经费,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目前受到实习经费的限制,“大食品工程”背景下来看认识实习的企业类型覆盖不够广泛,另一方面学生实习对企业来说是负担,企业积极性不高,也限制实习单位数量与质量。因此,高校应该认清形势,把第二课堂看作是一种独立存在,深刻认识到其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从上到下,集全校之力进行部署、规划,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学校、企业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建立更多能长期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共同携手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技能、重视实践与创新的应用型复合人才。④

其次,提高指Ы淌Φ淖酆纤刂剩使第二课堂的专业性更强。一是指导老师应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指导能力,尽量选用专业具有行业背景和经验的教师进行第二课堂的指导。同时,高校应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对第二课堂的教师培训机制,安排中青年教师去食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全面掌握第二课堂的教学规律,深入把握两大课堂之间的关系。二是指导老师的指导应全面到位,因势利导,将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考虑到食品企业由于安全卫生与生产效益的方面认识实习很难安排学生动手的环节,可尝试让学生在学校实验室进行一些简单的工艺实验来弥补,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就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第三,实现第二课堂系统性和科学性,设立奖罚制度,保证公平公正。一是规范第二课堂的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应更科学。从评价内容上讲,教师应重点对学生实践过程、学习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除对教师的指导个性和创新性给予评价之外,还应重点对内容和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应采取开放式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二是使第二课堂的激励机制更优化。在对老师的激励方面,可把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师的课题项目申请、评职称等挂钩,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第二课堂的指导。在对学生的激励方面,可以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与评奖学金、学分替换等方面相衔接,以更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三是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对认识实习企业效果评价的制度。通过对企业的反馈不断提高其实习指导的质量,对于连续好评的企业应通过提高其指导费等方式给予表彰。

总之,根据食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确立第二课堂在育人体系中的独立地位,科学规划第二课堂,实现第二课堂运行和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建立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协调发展,不断提高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 曲云进,姜松,刘凤英.中国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食品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00(12):133-135.

篇4

篇5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22-1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长期以来社团发展不平衡、价值导向不明确、指导老师不深入、社团经费不充足、活动场地不固定、活动不能常规化、参与热情不持久、社团层次低下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中等职业学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团在中职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解决社团建设的困难,我校自2011年开始组织实施了第二课堂的活动计划,通过组织实施第二课堂以此促进学校社团的文化建设,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思想引领,强化办学模式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各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加强我校“德育为首、教学为主、技能为本、素质全面”的办学模式,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真正在知识、技能、身心诸方面健康协调地发展,让我校办出特色,办出校园活力,让淮阴商业学校的学生人人体现自身的价值,使学生真正在乐中求学,学中有乐,成长为身心健康、技能突出的技能人才。

二、目标明确,构建管理体系

我校第二课堂实施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的展示与锻炼。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体系、学分制的激励机制、社团载体和网络平台构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管理体系,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使第一课堂的教学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得到有效地延伸和补充。

三、坚持原则,确保稳固实施

1.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即容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相统一。第二课堂活动要坚持育人的宗旨,寓学于乐,寓练于乐,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2.坚持内涵丰富的原则。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尽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

3.坚持学生自主的原则。每名学生都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活动负责老师必须精心组织,适当引导,保证活动效果。

4.坚持内外结合的原则。以校内教育为阵地,充分挖掘校内的教育优势,同时整合校外教育资源,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5.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要制定出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细化方案,扎实推进实施

1.宣传发动阶段(9月-10月):各系组织班主任老师,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课宣讲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介绍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状况和时间安排,对学生如何进行假期选课进行培训和讲解,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并做到有计划、有目地进行第二课堂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除掌握学校开设的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在第二课堂里面吸取丰富的营养,提高综合素质。

2.课程设置阶段(11月-12月):由学校第二课堂活动领导小组组织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工会、图书馆及各系开展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申报工作,同时落实上课地点及课程相关物资的准备工作。

3.选课调剂阶段(1月-2月):学生在假期充分利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进行选课,待学生选课结束后,通过系统的统计对人员不足达不到开课需求的课程进行二次选课和调剂,确保开学第二周开始实施第二课堂的教学。

4.具体实施阶段(3月-5月):第二课堂各项课程正式开始教学工作,学生在每周二、四下午的第三节课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5.总结提高阶段(6月-7月):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召开教师座谈会了解第二课堂在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改进建议,通过整合吸纳成员壮大社团的力量,通过开展社团展演等方式全面展示学生第二课堂对社团文化建设的作用,展示第二课堂的办学成果。

篇6

随着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学生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习方法及手段更加灵活多变,传统考核方式已不能有效检验学生真实水平。因此,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顺应时展,改变传统考核理念,从单一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多元化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应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构建基于多元化考核方式的第二课堂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多元化考核方式

考试的目的是进行知识或能力的测试。目前很多课程考试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这种考试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易于考核理论教学内容,但不易考核实践环节的内容,不利于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目前,国外很多学校都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德国课程考核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反映了德国职业能力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特点。美国大学考试,只进行综合能力考查。澳大利亚学生的考核由平时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考核较为全面。在我国,福州大学采用试题库方式实现教考分离,并采取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及期末成绩相结合作为最终成绩。兰州交通大学有效地实施了半开卷考试,并对考试改革的重要意义、方法和作用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错效果。

考核改革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需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实现考核形式、考核内容及评价体系多元化,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功能,将学生引向复合型人才培养。

1.考核形式多元化

传统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根据课程特点,可采用“无纸化”机考,小论文,制作实物,半开卷或者开卷等考核方式。题型可分为填空题、判断题、改错题、选择题、分析题、计算题及综合设计应用等多种形式。

2.考核内容多元化

考核内容多元化是指考核内容要基本覆盖课程重点。考核内容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答案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内容,尽可能地多出理论联系实际,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安排一些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经过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思考才能做出回答的综合性题目。

3.评价体系多元化

评价体系多元化是指在考核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指标。综合成绩的评价既要体现教师评价,又要考虑学生自我评价,既要考虑学生任务完成质量,又要考虑创新性及团队协作性。学生成绩由期末考核成绩、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三大部分组成,而平时成绩的权重则要根据课程特点而定。通过合理安排考核评价指标,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第二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是指在课堂授课外的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活动。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扩展,它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除了具备第一课堂的共性外,还具备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课程考核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第二课堂建设也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第二课堂建设现状

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能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平。目前,部分学校的第二课堂还处于建设初期,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学校第二课堂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存在主观性强、盲目性、随意性、不连续性、建设力度不够、软硬件薄弱等问题。某些专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建设力度不够。此外,有些第二课堂内容严重偏离第一课堂的主题,无法体现专业特色,造成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各高校应针对自身情况,做好规划,积极合理安排优质的第二课堂。

2.第二课堂建设思路

第二课堂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大纲来安排适合学生的活动。第二课堂应具备开放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氛围,形式和内容应丰富多彩,既充分照顾到学生个性发展又能惠及所有学生所需。第二课堂应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为目标,构建包容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制,通过开展学术社团、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创办学术刊物、校企合作等方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形成学生全时空培养教育的新理念,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自然对接、和谐互动。

3.第二课堂建设举措

时代在发展,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改变。第二课堂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应顺应时展。在网络普及程度极高的今天,学生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借助于网络平台,学生学习方式也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指导教师的观念也应与时俱进,在关注学习内容紧跟时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以及方法、效果、评价体系、保障等,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全方位、全时间的课程教学。

制定合理、有效的第二课堂政策,对促进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考核形式的多元化促使第二课堂也应在形式、内容及评价体系方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应注重第二课堂建设所应遵循的适用性、协调性、创新性及综合性等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将第二课堂落入实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构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大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意义重大。当前学生社团建设异彩纷呈,很多社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但某些社团成立不久,缺乏历史底蕴,社团成员较为浮躁;有些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团活动内容质量不高,成员之间缺乏信任、功利性强;有些社团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不利于活动内容的扩展。因此,高校应认清当前社团存在的问题,促进社团活动多样化,多举办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科技学术与综合创业、人文艺术与身心发展、技能培训等活动,并从中探索学生社团发展的新方法,搭建优质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更好地为第二课堂服务。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合理构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热情。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注重科学实践、工程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专业热情。此外,学生还应具备适应社会的一些基本素养。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强调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重点,实现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在搞好专业设置的同时,积极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多做一些职业技能训练,以就业创业为契机,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培养拥有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

(2)完善第二课堂管理机制。第二课堂是学校育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应健全组织,加强对第二课堂的监督,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建立一套长效的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师资力量配备、学时安排等政策。明确各个部门的任务,设立专项资金,制定透明的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定期派送教师进修,提高教师素质。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健全适应学校特点的教学制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发展,优化设备,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3)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第一课堂关注过程,尊重多元,注重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有利于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由于第二课堂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应尽量采用客观、准确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体系采用动态方式,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或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优质的第二课堂进行推广,对效果不佳的第二课堂提出整改意见。评价过程尽量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及评价标准多元化,将学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成果展示、学习效果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等因素作为评价标准。通过开展评价体系多元化,最大限度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三、结束语

考核改革不仅局限于形式上的改革,重要的是能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改革,从而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针对考核逐步向多元化方向改革的思路,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也应具备多元化特性。

采用基于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第二课堂建设,其评价因素和标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可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对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庆,周青.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主体开展高校第二课堂的研究[J].教师,2011,(17):60-61.

[2]谢相勋,杜理才,李同果.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134-137.

篇7

一、学校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培养在知识能力上顺应时展、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作用。只有学校各级领导干部有了深刻的认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全面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是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在高校育人系统中发挥着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作用,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纳入科学化管理的轨道,构建科学合理的计划,并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才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正如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 。因此,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合身体力行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作用的前提。

二、制定系统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在当今高校教育和就业信息化、多元化时代,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作用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作用,只有制定系统科学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才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作用。而制订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涉及许多方面如学校的性质、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战略、周边环境、学校的软硬件等,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才能制订适合本学校的系统方案。在这一方面,可借鉴安徽师范大学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经验。《安徽师范大学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4化目标”、“6大模块”、“5级项目”、“2类学分”、“1个证书”。学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现系统化、学分化、项目化、认证化。《方案》将学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分为“六大模块”和“五级项目”。“六大模块”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文化艺术和身心发展、群团活动和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和专业拓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方案》的实施实现了学校第二课堂同第一课堂的有机统一,使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有学校教育的资源,也让每个学生的大学生活都是被关注的和可证明的。

三、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素质教动态测评体系

动态测评就是要通过开展动态性的职业倾向测评、模拟面试、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面谈等活动,全程地追踪考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及时、充分地了解自身能力优缺,从而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调整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同时检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缺陷,以便及时改进和不断完善。这也是一种良性的反馈调节机制。这种反馈调节机制能即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群体素质要求的变化,根据用人单位、毕业生对素质拓展实施效果的评价、意见与建议,通过反馈调节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实施目标、内容和途径进行及时修正、完善,保持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时效性和持续高效的发挥作用。

四、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应包含的主要方面

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应包含的内容广泛,不同性质和规模的高校建应有不同得主体方案,但所有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应包含以下主要方面。第一、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大问题。而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得提高是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反省和不断升华逐步实现的的,不参加社会实践,就不可能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作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必定有限,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将为大学生提供了更的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第二、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社会,对大学生的科技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将为大学生提供了更更多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第三、文体娱乐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文体娱乐是大学生具有强健体魄和身心健健康的保证。第四、心理健康促进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由于各种资格及考试、经济原因和就业的压力和忧虑,削夺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障碍,心理健康促进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可以及时地为这些学生排解各种心力问题,是他么牛油将抗的心理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为更好的就业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第五、专业技能培训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专业技术素质是大学生的基础苏素质,专业技能培训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位大学生的抓也素质的提高和脚色转换提供了必要的机会。第五、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是检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能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和自我定位鉴定基础。

篇8

高校第二课堂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整体育人体系相协调。工作室的设计上要重点关注“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以及管理与机制”的协调性。形式与内容第二课堂教育必须改变各自为政的模式,围绕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一个面向专业技能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的综合培养体系,与课堂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协调,激励广大教师实现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内容方面,应发展适合学生个性和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兴趣的专业实践活动,建设好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关的科技型社团,与校园建设相和谐的文化社团,促进知识综合利用的科技创造活动,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创新实践训练、学科竞赛及人文素质教育性的讲座等等。围绕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结合课堂所学专业知识,组织部分优秀或有专长的学生,挖掘和利用课余时间及设备资源,开展各种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专业技能训练与实践。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做合一、深受学生欢迎并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项目化工作室,以此为平台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实施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计划、大学生学术性社团、大学生科技竞赛等,全面开放实验室优质资源,与实践教学改革密切结合,设计面向问题、项目驱动的开放实验与实训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命题及参加教师科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构建多样化的第二课堂创新实践训练内容体系。时间与空间在国外,一个全日制大学生一般每周只需要在教室里听讲12-18小时,而用于课外活动的时间是22小时[3]。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大学生的周课时大多超过20小时,学生课外训练时间远比国外高校少。因此,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时间上的有效转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积极把握好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作用的关系,将课程知识的传授方式与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设计有机结合,就有可能实现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课外开展社团活动、专题实践、创新实践训练、科学研究训练、学科竞赛等活动,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的方式转化知识,提高能力,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空间上有效利用校内优质资源,依托开放实验室、校内外实践训练基地、社区等,为拓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以工作室为平台,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积极创造“工学”环境,开设“第三学期”等。通过社会服务拓展人才培养途径,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社会服务实践、思想品德陶冶三个方面获到收益。有效利用结合实习教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建立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将实践活动范围从学校向社会拓展[4]。组织与管理工作室是具有专业特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团队,在团队内部形成“教师带学生、学生帮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在课余时间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

在学校或专业的统筹下,面向企业生产实践和社区服务,依托教研室、实验(训)室、实训中心(基地),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项目的需求,分专业按项目组建工作室,学校按教学、科研的任务、项目进行考核和管理。由委派、个人申请、工作室招聘等方式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工作室学生无年级限制,分预备和正式成员。学生可通过自荐(申请)或推荐的方式,经审核即可成为工作室的预备成员。预备成员在工作室工作满一年,经技能测试、面试等程序通过后即可成为正式成员。平时,预备和正式成员一起学习和训练,形成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学习、训练团队。工作室设置在教师办公区域,教师和学生同处一室,学生可随时提问,老师可随时辅导和布置任务。工作室为学生结合专业技能、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和其他的必要条件,围绕专业或项目,以应用软件项目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等为载体,结合课堂所学专业知识,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学生边做边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现了“教学合一、理实一体”的高职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学科、技能竞赛培养技能精英;通过创业教育、开展社会服务、创业实践培养创业人才。运行保障为保障第二课堂建设工作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必须制定和完善与工作室的设置、建设、运行和考核评价体系等制度,确保以项目化工作室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活动的常年开展。同时必须改革教务管理制度,适时调整《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学生记实量化管理办法》,把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与业绩作为学生量化考核的内容,鼓励和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各类工作室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建设,创新规范制度及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丰富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同时要加强经费投入,对各类创新实训活动实行项目化管理,以确保第二课堂持续有效开展。

通过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吸引学生“走出寝室与游戏、进入工作室学习”,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去获取大量对就业有用的能力、技能与经验。二是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学中做,做中学,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高职实践教学新模式。学生在工作室直接从事来自企业一线的真实项目(产品),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开放创新”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寻找创新性方法,从而提升了学生在真实项目(产品)方面的职业能力与操作技能,不断完善与拓展知识,培养了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三是将教室、实训室、工作室三者合一,实施项目引导和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练中,注重“练”,在练中更注重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协调建设的认识与机制已经形成。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建设,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屠明亮 陈平生 金炯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篇9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得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型和高素质越来越成为高校和学生个人关注的重点,因此在我们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以素质拓展为核心,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综合素质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中不断得到历练和升华,是高等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而艺术类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高校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素质教育要求,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要重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大学教育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校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第一课堂作为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难以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而第二课堂以其活动主体的自主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实现教与学的交流,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第一课堂以教授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为主,教学内容枯燥单调,课堂活动呆板沉闷,实践效果差。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新颖、形式灵活,不仅可以弥补第一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面、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第二课堂能够从学生主体性出发,使得活动更能符合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发挥学生个体的素质特点。第二课堂强调实践性,能够克服第一课堂偏重理论的教学特性,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挥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对于第一课堂活动并非可有可无,它为第一课堂得深化拓展提供动力保障,成为第一课堂得重要补充。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社会竞争力的需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来全面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要求,面对社会的需求和竞争的压力,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拓展素质、全面发展的途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高能力、培养素质搭建了有效平台。它能够通过系列讲座、演讲等多种形式,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它通过将课外活动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拓宽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广度,强化知识的深度;它通过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人格素质的形成,为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身心素质提供了环境基础。因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要求,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升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艺术类专业学生主要特点

艺术专业学生在心理、思想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这就增加了日常的管理和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我们紧密的结合和利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认真分析艺术类学生呈现出的特点。通过总结这些年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主要包括:(1)思想活跃,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2)情感丰富,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3)专业能力强;(4)实践活动能力较强。艺术类学生的这些特点为我们开展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3 艺术专业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内容

艺术专业的教学课程与其它专业有着这明显的区别,强调突出个性和差异化,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情感丰富、追求完美等特征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因此,在艺术类学生中开展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需要遵循艺术类学生特点,把握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选取好素质教育的内容,才能符合艺术类学生的教育规律,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人才。

3.1 艺术类第二课堂素质教育需把握的几个着眼点

第一,体现一个“创”字。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引导学生在细小方面去捕捉思维的灵感,让学生着眼于身边的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小的环节,不排斥任何小的成功,逐步开阔视野。

第二,提倡一个“动”字。第二课堂中“动”是关键,要让学生亲自选题设计,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从中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造兴趣,陶冶思想情操。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动腿。发挥人体各部位的作用,以达到开发大脑潜力、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第三,树立一个“畅”字。“好作品是改出来的”。用这句话来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改进作品的质量。开展“畅想、畅谈、畅做、畅改”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推陈出新,在改进中不断前进。

第四,突出一个“合”字。每次科技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组成一串,分几步走,让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活动应力求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让活动充满欢乐,充满情趣,像一块磁铁,紧紧吸引着学生,让活动成为学生快乐的天地,施展才华的舞台。

3.2 艺术类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内容

品牌社团活动。品牌社团是学生开展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我们通过把握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创建自己的品牌社团,如:创新中心、艺术十二作坊、POP社团、摄影社团等社团。注重针对性、实效性,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绘画、设计、采访、调查等技能进行演练的平台,同时,为学生组织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设计竞赛。设计竞赛是整合课内外的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专业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近几年,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的设计竞赛活动,以赛促学,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和激发。

篇10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

“教学做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思想核心是“做”,即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二是教、学、做融为一体。教学做是一体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三是“做”是“新价值之产生”。“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它包含三个特征,一是行动,二是思想,三是新价值之产生。“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在行动中产生新的思想,在行动中创造出新的价值[1]。“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教学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构建了良性教育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载体的丰富性,倡导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生活的广度就是学习的宽度;指明了教育方法:以“做法”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是一种教无定法的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亦是一种方法论,挖掘其思想的当代价值有助于为当前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和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提供新方案。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适切性

“教学做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论,与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教学逻辑的统一性来看,高职英语教学的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能在“做中学”,教师能在“做中教”;此外,课程思政教学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逻辑,这与“教学做合一”思想中的“知行合一”相一致。从英语学科的二元属性来看,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英语工具性目标的学习整体上遵循从“理论—实践”的规律;人文性目标的学习可以融合思政元素,如道德、价值观引领,两个目标重在“知行合一”,因此,“教学做合一”思想能提升两种教学目标的成效。从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来看,应考虑学科系统的上位目标、中位目标和下位目标。上位目标趋于宏观,体现了国家政策,如实现立德树人即是学科教学的上位目标;中位目标需关注学科教学的内部特点,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下位目标关注微观层面,涉及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因素[2]。“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隐性的价值引领,是具体的行动指导,对英语教学的“三位”目标具有动态平衡作用。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宏观教学———顶层设计,一体育人

一是构建“平台+模块”的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以师范生英语教育专业为例,课程教学的宏观方案设计主要以“平台+模块”为主要形式,分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包括思政教学模块、工具性学科模块以及国防教育模块;专业平台以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为基础,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践平台包括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专业实践。每一模块均包括知识教学、价值引领和课程实训,“教学做合一”思想和“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始终,各平台与模块协同作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共同构建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二是构建“特色+本色+底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课程方案以实践为导向,专业教学为核心,通识教育为支撑,共同构建学科思政育人的同向体系。以实践为导向,即思考学生毕业能做什么,体现了师范人才的特色教育;以专业为核心,即专业技能的培养,体现了师范生的本色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人格、道德、素养,是一种人的底色教育,共同指向学生的职业精神、道德信念、专业能力、素养提升。三是构建“三全育人”共同体。“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优化教师资源,使系统发挥最大合力。在教学实践中,应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共同体,实施“全员导师制”。“全员导师制”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实现学生的德育(成长)导师、专业(学业)导师和实践(实习)导师的“三师一体”,分别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指导。

(二)中观教学———反向设计,正向施工

英语教育专业作为高职师范专业,遵循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展开课程设计,其中产出导向作为一种实践教学导向,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首先确定课程目标,即毕业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要“会做”;然后根据其最终目标,选择教学组织的过程和要素,这个过程即“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过程。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中观教学主要侧重于构建“教学做合一”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1.“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一是合作型教学。合作型学习在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关系,包括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在实践中,教师只有摒弃传统的主导与传授型教学,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探究与合作本身就是思维的实践,通过不断的尝试、检验,最终在实践中完成学习。此外,合作型课堂关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领,学生在课堂组织中学会合作、学会协商、学会学习,这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一部分。二是思辨型教学。如果说合作型课堂教学侧重合作学习,那么“思型”教学则侧重独立思考,这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思辨能力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它是高等教育的必选项,而非自由选项[3]。创新精神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养成、职业道德的养成都离不开思辨能力的提升。在思辨教学中创设多种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辨,最终得出结论,有助于提升其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宽广胸怀和健全人格。2.“教学做合一”型实践教学英语教育应遵循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应构建“四习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即“学习—见习—练习—实习”,如第一学期组织学生观摩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理念;在校内进行模拟练习,完成理论向实践的初步转化;进入行业实践,增加学生见习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应构建“三岗模式”,即“识岗—试岗—适岗”,让学生在“四习”实践中逐步建立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尝试完成岗位标准,以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做合一”型实践教学中,实践课时比例占到了总课时的50%以上,满足了学生循环学习、阶梯进步、螺旋上升的实习实训要求,学生职业能力、品质塑造、职业精神等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在“四习三岗”实践教学中得到提升[4]。

(三)微观教学———任务导向,多元设计

1.以“做”促学———任务型教学英语教学的微观层面,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任务型教学中,思政价值引领、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识的达成都以语言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5],这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一致。优质的任务设计应综合语言学习的形式、功能、意义,融合思想价值观的引领。优质的任务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创设情境,语言教学离不开真实的教学情境,在真实世界中的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创设“差”域,即在任务设计中创设信息差(informationgap)、观点差(opiniongap)、推理差(reasoninggap)等,激发真实的交际动机[6];最后,多维融合,优质的语言任务应当具备多个维度,融合多种功能,如语言层面的训练、交际策略的使用、思辨的培养、价值观的引领。2.以“做”拓学———第二课堂实践第二课堂有助于创设实践场景,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锻炼其意志。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第二课堂以多种形式展开:一是英语学习社团实践,通过中国文化、地方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比等具有思政元素的学习,以多平台、浸入式的灵活引导方式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二是以赛促学实践,通过多样化的竞赛活动,提高英语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如举办“中国故事”竞赛、“跨文化交际能力竞赛”等;三是融合实践,开展基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践活动,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地方旅游、文化、体育场馆外事服务等,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体验职业角色,提升职业素养。3.以“做”评学———实践考核实践导向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做”,评价“做”最为可靠的方法是评价“做”本身,即工作样本,因而这种评价方法是可靠的[7]。在英语教育专业考核中,评价方式采用课内实践教学评价和行业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一,课内实践多维度评价,侧重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如在“幼儿英语教学与活动”课程中采用模拟试教的实践形式,采用“复盘式”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模拟试教进行过程性反馈,以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为主要形式,学生在多维度的评价反馈中进行反思、改进与提升;第二,行业实践多元评价,这一形式与校外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如在专业课“英语儿童剧的创编与表演”教学中,将课程考核的场域置于幼儿园这一真实行业情景中,考核形式为教学成果展演,考核评价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行业对学生展演效果的认可度,评价主体为幼儿园负责人、幼儿、幼儿家长等多元主体。来自行业场域的反馈具有及时性与真实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专业技能、价值引领与品德践行实现了在“做”中学、“做”中改进、“做”中提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02):47-52.

[3]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02):53-59.

[4]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3):6-12+94.

[5]袁玲玲.论英语任务型教学及其任务设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41-46.

篇11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400所高校创办了广告学专业(本科),定位各不相同,如偏向新闻传播方向,或是侧重美术与平面设计,或是倾向于影视广告、网络与多媒体广告制作,或是以文学为依托,主要培养文案写作与策划专业人才,还有的以经济与商贸为主来设置课程体系。就福建而言,目前有17所高校开设广告学本科专业,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上均有所差异。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各异,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也各不相同,以满足社会各领域对广告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下文称“协和学院”)于2003年创办了广告学专业,是福建省内较早创办广告学专业的省属高校之一。协和学院是独立学院,办学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学型学院”,广告学专业又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协和学院的广告学专业从创办伊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就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着力培养“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既让学生掌握就业上岗的本领,又让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内在潜质。广告学专业依托文化产业其他专业的教学平台,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夯实学生美术基础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形成能够体现“传承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办学宗旨的创新型广告人才。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策划创意的思维方式与技能,掌握广告运作流程、广告公司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广告制作技术,能够胜任本土广告行业的策划、管理与制作等方面的工作,成为推动和振兴海峡西岸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意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告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与业界的交流,也为了强化广告专业的专业特色,在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进行考察后,协和学院广告学专业在课程的实践技能教学部分,特别增加了专业实训、广告最前沿等特色课程,创造学生与广告业界的接触平台,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外,广告学专业还依托文化产业系“福建省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文化创意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闽台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群”等多个平台,以动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为学科外延,以音乐表演专业、汉语言专业为学科后盾,通过多学科的知识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通过课内外多项举措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实践教学为着力点,把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创新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为福建推动广告创意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构建“大课堂”立体化教学的育人体系

按照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提出的“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和目标,以及“够用、管用、会用”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广告学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把广告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核心竞争力概括为策划能力、传播知识、写作能力、创意表现、实务运作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都由相关的课程系列来完成:通过策划课程群等课程学习与实训,培养学生进行广告策划方案的拟定及实施能力;通过“传播课程群”等课程学习,掌握传播、媒体的相关知识,并能进行传播现象的分析与媒介方案的拟定;通过“写作课程群”等课程学习和实训,培养学生掌握不同媒体文本以及广告的文案撰写;通过“设计课程群”的学习和实训,使学生能遵循广告规律进行创意设计制作等工作;通过“实务课程群”的学习与实训,培养学生掌握广告公司及其业务运作、商业模式的能力。在构建与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课程体系的同时,协和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还积极探索独立学院特色化的育人模式,通过构建“三课堂”联动的大课堂育人体系,即第一课堂为主体,以专业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课堂为延伸,以活动课程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社会课堂为平台,以实践课程激励学生自觉成才。协和学院将学生第二课堂(文化、科技、艺术实践和社团活动)纳入第一课堂教学管理,将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首先从创业孵化班、大学生艺术团、科技创新立项进行试点,设定课程学分,通过课程教学形式,给予学生理论和实践指导。学生自主自愿参加教学活动,把特长内化为素质,将兴趣转化为才能。正是在这一育人体系下,广告学专业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专业技能之外,通过选修学校开设的文化传承与创意、伦理道德与思辨、国际视野与经济、生命科学与环境、现代技术与社会等五个模块的公共选修课,实现了将兴趣转化为学分。同时,学生还通过积极参与职业规划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从兴趣出发,以素质为导向,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锻炼自己,充实自我,形成了反哺第一课堂的良好效应,培养出受益终生的素质,获得了全方位的成长。

3开设凸显专业特色的创新课程

实践能力是广告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看家本领”。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告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与业界的交流,强化协和学院广告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进行考察后,广告学专业在课程的实践技能教育部分,特别增加了赛事进课堂、广告最前沿等特色课程,将广告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搭建学生与广告业界交流的互动平台,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检验。

3.1赛事进课堂——学生实践技能的试金石

据调查,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各类广告公司或者企业内部的企划、营销等部门,职位主要包括策划、文案、创意、客户执行、媒介购买、市场调查等。实践性是广告教育的本质性要求,但广告行业需要的很多技能并不是通过记载在教材上的文字知识进行传播的。因此,本专业在第三学年下学期特设专业实训环节,即赛事进课堂,安排富有行业实践操作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专业指导,带领同学从解读客户项目需求开始,一步步完成广告项目的全流程工作。之所以安排在大三下学期,一是为配合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时报广告金犊奖和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这三个专门针对在校广告相关专业大学生的重量级比赛的参赛时间设定。参加学生专业学科竞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使学生受益匪浅,同时也为学生增加求职竞争力。专门的专业实训可使师生集中精力参与比赛,避免“白天瞌睡着上课、夜晚呵欠着做稿”的疲劳状况,激励学生的参赛、实践热情,更可保证作品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技能,实现“以赛带教、以赛促练”的目标。二是因为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学生已经掌握相对全面的专业思维和知识,可呈现更高质量的作品,保证实训质量,达到特色课程的设定目标。这个环节既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既掌握广告业务运作过程,又认识到广告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体现出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团队合作好等特点,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通过专业实训环节的设置,广告学专业学生在策划、文案、创意表现、媒介运营、互动营销等方面都得到了针对性的训练,实践技能显著提高。自创办以来,协和学院广告学专业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内专业竞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共有500多人次获得各类奖项。2015年,由学校出资,专为广告专业学生“私人订制”的《鹤鸣九皋——2004—2014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广告学专业学生获奖作品集》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共收录学生获奖作品近300幅。校方为学生正式出版作品集,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中也鲜有先例。本作品集也成为协和学院对外交流、展示教学成果的一张名片,多次在各种学界、业界交流场合展示或作为礼品赠予来访贵宾,在校内外都具有较好的示范效应。

3.2广告最前沿——学生接触行业的互动平台

篇12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培养卓越教师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卓越幼儿教师培养的主要基地,探究卓越幼儿教师培养新模式任重而道远。

一、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不断打造专业品牌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以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确立“园校一体,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育人文,重实践,强技能”的教学思路,优化专业基础课,强化专业技能课,拓展专业相关课,创新专业特色课,建立了“分方向、模块化、重实践、强技能”的课程体系。同时,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科学制定实验实训方案,对内,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实训效果、对外,建立实践基地和长效机制,协同创新;建立集实验实训、模拟教学、保教见实习、教育见实习、顶岗实习等为一体的全程实践教学机制,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要求逐步提高,除了应具备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扎实的保教知识,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掌握专业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且能够跳出幼教看幼教,具备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1]

二、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系统的奠基工程。0-6岁是教育投资效率最高的阶段,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未来发展都有着特殊且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下发,对当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强调数量、规模的扩大,更注重质量的提升、内涵的发展。改革后的课程模块一加强幼儿园教育活动基本理论,对课程内容相互交叉的部分进行整合,增强了理论课程的逻辑性;模块二加强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将理论有效运用于实践,加大学生教育实操能力的培养;模块三加强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综合应用,重在引导学生将各领域内容融汇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幼儿教育活动规律与实操技能。整合后的领域课程目标更加清晰,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技能训练更加高效,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三、构建全面育人体系,打造第二课堂

对于“卓越的幼儿教师”来说,出色的专业能力必不可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中小学教师不同,具有全方位和综合性特点。[2]围绕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积极构建“全面育人”体系,着力打造特色第二课堂。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横向联动打造有机统一的育人体系。尤其是在第二课堂建设中我校加强校园主题特色活动的推广,丰富学生成长软环境。此外,充分利用新媒体深化活动效果,综合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形成线上线下活动互动的浓厚氛围,积极营造良好的学风,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坚持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人力、智力资源工程

学前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不健全,培养质量明显下降。首先,我国关于幼儿教师的从教标准偏低,修业年限短,对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不高。学生职前三年时间,最后半年或一年到幼儿园实习,实际上可资利用学习的时间仅两年或两年半。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同时训练专业技能技巧,效果自然难尽人意,这不仅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而且也加大了职后培训的难度,更有个别心理和性格缺陷的教师在工作中潜藏着很多消极、负面甚至是危险的因素。其次,近几年由于国家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调整,一些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教学条件并不具备开设该专业的资质的职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也纷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送出去,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通过青年教师培训、拜师活动、新教师过关课等措施,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发展”的基本原则,选聘出思想政治素质优秀、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突出、合作研究基础较好的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组成“双导师”队伍。为进一步促进“双导师制”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切实保障“双导师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严把幼儿教师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水平。针对目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幼师生在见习、实习及初入职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新招聘幼儿教师,师范专业毕业生要求必须持有幼师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经公开招聘、全面考核报教育局审批;新任幼儿教师入职前要根据《教师教育标准》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其职业信念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加大对新任幼儿教师职前培训考核力度,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从业资格,确保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卓越幼儿教师培养质量。

五、深化园校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设置的无缝对接

(一)基地共建,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O力度。为增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幼儿教师教育技能,学校建成有婴幼儿保育实训室、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游戏实训室、感觉统合实训室、智能建构实训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科学教育实训室、微格教室等专业实训室。同时,加快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制订规范的校外实践制度,合理安排见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使培养的学生和幼儿教师无缝对接,即出即用,实现 “共赢”。

(二)加强园校合作,推进集团化办学

高等院校可以以“园校合作”为契机,不断推进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养,开放办学,汇聚合力,建立校内外各种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将学科教学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确保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幼儿园需求。充分听取合作幼儿园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的建议,逐步实现实习生与幼儿园教师的零对接。

国之根本在教育,教育之根本在教师。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进一步明确职责,统筹规划,多措并举,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的特点,把握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推进教师教育的重大转型,明确卓越教师的目标和规格,以卓越幼儿教师培养为契机,提升学生的育人育德能力、专业决策能力、反思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策略。

篇13

二、围绕学生教育开展全方位育人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教育工作者日常所从的思政、学风、团学、第二课堂等活动,现对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育人体系总结如下:

1.以党建为中心引领学生教育方向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地位,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学生教育的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深入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日常行为管理和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导向,培养品格高尚的应用型人才;借助青年工程、国防教育和新生军训进行系列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形势政策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学风考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结合当前实际,加强时事形势教育,深入开展爱国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党建和团建工作,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核为契机,以点带面,落实贯彻党的各项政策、路线,发挥党建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新媒体的运用,通过网站、微信、微博、QQ等,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宣传教育阵地,完善宣传教育模式;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和承受力,培养身心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学风为中心打造学生教育体系

学风是学生教育工作的核心,是重要的抓手和检验标准,学生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构建良好的学风进行,坚持到课率的检查,进一步落实四位一体的到课率检查模式,严抓早晚自习,通过课下学习,配合好教师的课堂教学;加大对期末考试通过率的考核,探索列入年度考核和月度考核;通过评奖评优的杠杆作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公开公正原则,强化各种奖励申报评定程序,形成优秀学生、优秀群体脱颖而出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形成校内教育和校外就业的有机结合,以专业就业引导专业教育,将就业教育同校内学习形成有机结合,达到学风建设的职业化导向;以专业教育贯穿第二课堂,开展以专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融入第二课堂的活动中;以创新创业引领学生思维,以师生共建提升创新创业水平,以竞赛成果和科研立项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大学生的基本素养,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素质,以外在培养的形式达到内在固化;加强过程性管理和分类引导教育,将学风建设落实到一点一滴当中;以环境育人和学生自治为抓手,形成积极主动地学风氛围,继续完善考研自习室和公寓学习室。

3.以服务为中心营造学生教育氛围

加强队伍建设,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根据学生教育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分类引导教育,急学生之所急,紧紧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行学生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工作质量;提升主动服务的能力,引导学生工作队伍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完成自身能力的综合提升,为高质量的学生服务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三支队伍,进一步发挥成长导师在学生人生导向、兼职班主任在学生专业学习、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协同服务,全方位打造适合学生的成长环境;严格落实奖、助、贷的服务宗旨,进行精准帮扶,紧紧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行学生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工作质量;加强辅导员和教师的相互监督管控,通过每月教师评价辅导员、每学期学生评价教师,形成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公寓管理中,加强学习氛围的营造,创新传统公寓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公寓文化建设内容,提升公寓文化建设水平,以推进“教学辅导进公寓、团学活动进公寓、心理咨询进公寓、谈心谈话进公寓、自修课堂进公寓”为基本形式,每层建立学习活动室,营造更多的学习场地,加强学生自治,形成公寓管理的自主化和人性化,以公寓文化建设为牵引,全面提升公寓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公寓管理、教育、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4.以安全为中心构建学生教育环境

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虽然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主要目标,但是安全是学生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在保证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生的教育工作,既要有学生工作者在教育方面的指导,也要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和自我识别的能力,达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做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加强安全主题班会教育,形成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固定化和细化,安全教育常抓不懈,不断加强教育;进行重点学生的分类引导,加强对于重点学生的引导教育,特别是对思想不稳定学生、家庭出现变故学生的关注和关心,预防个别学生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加强重点节点的安全教育,特别是在节假日放假之前、重要节日来临之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预防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完善队伍建设,加强班级安全委员、学生宿舍社长和信息员的培训,形成信息的畅通;加强责任意识,形成安全工作无小事的责任观,做到安全工作人人参与,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安全责任观。

5.以质量为中心检验学生教育质量

学生的教育工作,既有普及性的教育活动,这是大学生成为普通公民的基本要求,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又有专业性的教育,如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要将这些普及性的教育和专业性的教育检验―反馈―提升,普及性教育要通过学生的爱国情怀、爱校情怀、日常行为素质等来检验,专业性教育要通过大奖大赛来验证,这样才能在反馈比较中不断提升学生工作质量;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管理,加大跟踪服务,狠抓正式签约率,提高就业质量,推行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毕业生信息准确无误,提升服务意识,协助毕业生办理相关离校手续,积极探索校企培养模式,改进培养方案,做好认证工作,全面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龚义荣.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探析与创新[J].前沿探索.2007,(2):210-212.

[2]高慧芳. 高校立体化、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2014,(11).

[3]黄蓉生、孙楚杭. 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

[4]谢和平. 坚守育人为本 推进教育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10,(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