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绿色经济市场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绿色经济市场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绿色经济市场研究

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45

[作者简介]陈澄(1994—),女,汉族,江苏常州人,西南林业大学在读研究生;通讯作者:付伟(1986—),女,汉族,山东青岛人,西南林业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至今天,传统发展方式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稀缺已不容忽视,“褐色经济”难以为继,“绿色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实践。“绿色经济”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的,他认为社会应该建设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经济。[1]在此理念下,常州市对绿色经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文选取常州市为研究对象,以绿色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内容,引入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数,对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成果及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意见,为其制定绿色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1 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1.1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即已经统计出绿色经济发展评价使用频率较高指标,通过借鉴已有的指标体系,结合常州市具体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综合考察,确保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及其时间演变趋势得到综合性评价与分析,初步确定了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

经济效益选取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在内的六项指标,旨在考察近年常州市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效益指标选区包括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登记失业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在内的6项指标,来考察常州市居民生活水平、教育及科技水平等;资源环境选取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废水及废气排放情况等,来反映常州市近年绿化治理及污染情况;政策支持选取市区污水池利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近年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支持引导情况。

1.2基于熵值法的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模型

数据标准化的一般方法有简单归一化法、向量归一化法、线性比例变换法、极差变换发等。本文采用极差变换法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本文综合借鉴各种评价方法,选取熵值法对常州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熵”是一个热力学的概念,表示不确定性的量度。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在综合评价中,相对于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主观赋权法更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已有的研究文献中,部分学者便是采用熵值法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分析。[2]

1.3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见下表。

2 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综合分析评价

2.1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已取得的成效

“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评价一个城市绿化成绩的最高荣誉,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的整体水平。常州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城市,2016年成功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可见常州市近年绿色经济发展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的。

2.1.1经济效益发展水平

21世纪以来,常州市经济发展呈现速度不断加快的良好势头。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7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7亿元,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2682.3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938.9亿元,增长10.1%。三大产业结构自2015年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后,继续扩大第三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愈加合理。但从横向来看,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2015年,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位于江苏省第六位,只相当于排位第一的苏州的36%,增速也在不断放缓,处于全省后位。

2.1.2社会效益发展水平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常州市也实现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逐步提升。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已达到71%,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和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引进科技人才,科技进步监测居全省第四位。2015年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88.1分,教育教学保持全省前列。

2.1.3资源环境保护能力

常州自2014年正式启动创森工作以来,全市造林面积已超15.3万亩,基本形成了“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林田相依”的城市森林格局。尽管常州市成功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但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耗费和废气、废水排放依然较大。2015年,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分别达12977万吨和35061894万标立方米,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仅为67.3%,空气问题严重。

2.1.4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常州政府为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已经出台并实施了诸多相关法律法规,单从2015年至今,就有包括《常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22号)、《常州市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等多方面的政策方案,通过这些规划的引导支持,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收到了实践的果实。

2.2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分析

以下评价指数是以极差变化法和熵值法推算出的,指标评价值数值越大,情况越佳。

2.2.1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经济效益指数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经济实力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为了更深入地分析,将常州市2011—2015年经济效益维度中各评价指标具体评价值的变化情况列出,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评价值的变化趋势总体是一致的,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情况良好。产值结构方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标评价值下降趋势明显,只有2013—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标评价值略有上升,其余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其原因是,第二产业经过多年迅速发展扩张,产业基数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处在波动发展阶段,同时进入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大环境中,所以第二、第三产业增速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

2.2.2社会效益分析评价

发展绿色经济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效益指数则衡量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程度,具体指标评价值如图2所示。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评价值刻度为右边次坐标轴,其余为主坐标轴。

在科技创新方面,从事R&D人员数指标评价值在2013—2014年有所下降,但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评价值呈稳定上升趋势,可见创新效率在不断提升,且两者在2015年到达顶点,社会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在不断加强的。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评价值相较其他数值较大,是和它的权重有很大关系,其余五项权重均低于0.002,而该项权重达0.257。在教育方面,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指标评价值有轻微波动,整体水平稳定。在人民生活方面,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标评价值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同时,登记失业率指标评价值也表现良好,说明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在不断提升。

2.2.3资源环境分析评价

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环境指数反映了地区资源环境的状况,地区资源拥有量、利用率越高,环境污染越小则该地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所以它是衡量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其各评价指标评价值如下图3所示。

为了图表的可读性,工业废水、废气中污染物的指标评价值未在图中显示,但它们大致趋势应与工业废水、废气一致,所以对整体分析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源耗费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综合能源消费量指标评价值逐年下降,说明相关工业企业能源耗费在逐年上升,尽管这和工业整体发展保持一致,却也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率未能实现和产业发展的同步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因权重很小,指标评价值在图中不能很好反映变化,从具体数值来看是在逐年增加的;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评价值也是在逐年上升的,综合看来,城市的生态和景观环境在不断改善,绿化建设步伐有序进行。在环境污染方面,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指标评价值有较大波动,2011—2012年呈较好水平,2013年触底后又逐渐回升;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指标评价值变化趋势一致,2011—2014年数值不断上升,情况不断好转,2015年又有所回落。综合反映常州市在废水、废气等环境污染问题上,努力进行控制和治理,但控制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4政策支持分析评价

政策支持指数主要表现在环境治理和环境投资两个方面,反映了常州市政府为绿色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其具体指标评价值变化如图4所示。

在环境治理方面,市区污水处理率指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标的评价值因权重很小,结果不能很好反映情况,就其具体数值来看,基本是在逐年上升的,政府环境治理方面效果可见。在环境投资方面,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指标评价值波动下降,2013年略有上升,可能和图上反映的2013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指标评价值下降明显有关,总体两者形成变化互补,说明常州市政府在有计划地推进文化教育和城市环境建设。

2.3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评价

绿色经济是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相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模式,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融合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和政策支持四大维度,反映了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如图5所示。其中,绿色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刻度为右侧次坐标轴,其余为左侧主坐标轴。

从图5可以看出,绿色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资源环境指数的变化趋势最相似,这与四个维度权重大小有一定关系,资源环境的权重为0.485,对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影响最大;社会效益权重次之,为0.306,经济效益再次之,为0.130,它们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政策支撑权重最小,为0.079,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综合评价结果。

在2011—2015年,一方面,常州市经济和社会效益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工业倚重较大,而工业发展又依赖于资源消耗,且科学技术尚不能完全同步产业发展,另外,政府节能环保投资也不能稳定进行,导致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依然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

3 常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建议

3.1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污染治理力度

绿色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在此理论指导下,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常州市人口持续增长,产业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必将日益严重,长此以往将威胁到人类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将污染治理列为重点项目进行推进,应根据常州市的环境现状及发展要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构建整个常州市的绿色生存环境。常州的污染治理重点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强,不仅要严格控制污染源与排放量,同时应注重环境质量的提升。[2]这也需要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建设,为常州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3.2提高绿色技术水平,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绿色技术的应用,关键作用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这将从根本上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提供良好的绿色创新环境,鼓励人才创新,鼓励融资进行科研活动。政府牵头构建技术共享平台,支持引导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变,对于绿色技术成熟、发展情况良好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奖励。

3.3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目前,常州市的污染排放量客观上仍然很大,有些甚至还在扩大,而节能环保投资占财政支出比重却没有相应提高,这就需要政府在目前治理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合理分配投资金额。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补贴力度,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奠定基础。

3.4强化监督监管,落实环保政策

长期有效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相关法规体系,更需要加强监督监管,才能将环保政策落到实处。首先,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评估,提高准入门槛,将任何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其次,进行全市范围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检测,并长期进行监督,保证权责清晰,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后,对节能环保的财政支出强化监管,防止挪为他用。[3]

参考文献:

篇2

Key words: green housing;market research;develop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01-04

0 引言

2013年1月,发改委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1],明确了推广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和重点任务,各地开始如火如荼地开展绿色节能建筑的推广工作。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研究和推广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可观的。短短几年内,节能维护结构、水源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规模化系统以及能量管理和节能诊断系统等关键性技术已经在新建的项目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绿色住宅因为其在全寿命周期内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而受到南京市广大购房者的青睐,为顺应市场需求,许多开发商争相开发新型楼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行业竞争日趋同质化,想要避免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竞争,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调研,在透彻了解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市场开发战略。

1 绿色住宅的发展背景

1.1 绿色住宅的内涵与外延 绿色住宅与一般住宅相比,其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住宅随着建筑设计的标准化、生产用材的产业化,形式的一律化、单调化,形成了大江南北住宅“千城一面”的格局;而绿色住宅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和居住者的舒适健康,秉承着健康环保、“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因地制宜,推行本地材料,随着气候地貌、自然资源和地方风俗等地域差异、文化差异而使建筑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

绿色住宅涵盖了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及改造、材料生产、运输及回收再利用等所有与建筑活动相关的环节;涉及到建设单位、勘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狭义而言,绿色住宅是在其设计、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环保型住宅。广义而言,绿色住宅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了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

由于中国经济在近些年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也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的整合、升级和优化,同时,建筑与设计也逐渐呈现出专业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与过去的建筑物相比,现代城市建筑对于温控和通风的需求显得更为突出,同时,对其运行成本、环保指标、用户感受和与建筑外观的结合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筑的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都有着超乎想象的进展。因此,大范围推广能够达到节能环保效果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只有不断了解技术前沿信息,关注被成功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最新技术,把客户需求与前沿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获得更高的收益。

1.2 绿色住宅的综合评估体系 近十余年来,绿色建筑的概念从理念到实践,正在不断完善。发达国家制定了多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通过具体和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赋予了明晰的概念界定。

英国BREEAM评估法是最早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3]。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建筑研究所对多种建筑类别公布了五种适用评估版本。BREEAM评估法主要根据地球环境和资源利用、当地环境和室内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评估。该评估法在英国并非义务,但却颇受业界关心。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所倡导的LEED评估法是如今运用最广泛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3]。这个评估体系于1996年正式执行,共包括了69个绿色性能指标,其中7个指标是必要选择,62个是自行选择。涉及当地环境、节水效益、能源与大气、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等多个领域。对这些选项进行计分后,获26分即可获得LEED认证,52分以上可获得最高等级铂金认证。

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一方面是政府组织行为,即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其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开展的强制性评价;另一方面是社会组织行为,即自愿参与的非强制性评价。我国政府结合中国能源状况的国情,提出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具体来讲就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绿色建筑。

我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上起步较晚,2005年,我国首次颁布已编制5年之久的《中国绿色建筑导则》,同年举办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研讨会”,并在会上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同时,公众对建设部正在研究制定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在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方面也寄予了厚望,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作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的起重要指导书。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应用较多的还是2006年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

1.3 推广绿色住宅的必要性 随着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建筑能耗都在逐渐上升,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总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显示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建筑能耗占其总能耗的比例[5]。从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总能耗的30%~40%,这个比例是相当可观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能耗占我国能源消耗量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建筑的总面积高达400亿平方米,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为19亿平方米,照这样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200亿平方米。建筑业的大量用地,使得在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总量占到社会总能耗的近30%,加之建材的生产能耗和建筑垃圾,建筑耗能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高达46.7%。而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要争取在未来15年内保持年均7%以上的GDP增长,将面临资源约束和环境恶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因此,建筑节能尤其是绿色住宅的推广迫在眉睫。

2 南京市绿色住宅市场调研

为更好地引导江苏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提高绿色建筑建设水平,江苏省建设厅成立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办事机构设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研设计处。截至2011年,江苏省已评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共32项,总面积524万m2。其中住宅类项目22项,共441万m2,包括保障性住房12项,共228万m2。

2.1 市场分析 笔者为了了解购房者对绿色住宅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业主的居住感受,分别对购房者和业主各发放了600份问卷。其中受访的业主为南京朗诗国际街区、银城东苑、锋尚国际等多个绿色住宅小区的住户。表2和表3显示了目前使用中的绿色住宅业主的学历和收入情况。

由以上两表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绿色住宅的受众大多为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因此开发商可以将这一人群作为客户定位的重点,同时,受访业主家庭月收入非常集中地处于10000-29999元这一区间,其中又以家庭月收入处于15000-19999元的业主占绝大多数,这也给绿色住宅的合理市场定价、客户定位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受访的购房者为笔者在南京市房产交易中心、各楼盘售楼处等地随机抽取的人群。调查发现,有16.5%的受访者完全不了解绿色住宅,接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只是听说过和初步了解,只有16%的少数购房者表示对绿色住宅的内涵很了解。图1显示了购房者对绿色住宅的了解方式。

由以上图表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购房者而言,绿色住宅的概念并不陌生,但仅处于初步了解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被访者完全不了解绿色住宅。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对于楼盘的了解是通过朋友介绍的,这是绿色住宅住宅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住宅业利用平面媒体、电视、网络媒体如此普遍的今天,对绿色住宅的了解停留在口口相传阶段,一方面凸显了绿色住宅在宣传推广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购房者在选房过程中,对于绿色住宅营销传统而常见的推广媒介持信度不足。因此,对于开发商来说,现阶段需要加强对绿色住宅概念的推广和营销。

2.2 案例分析 南京朗诗国际街区是朗诗在南京开发的第一个绿色住宅项目。基地地处南京市雨花区板桥新城东北组团,东起规划道路四号街,西至板桥大道,北起湖景路,南至八号路。

小区采用地源热泵集中空调系统,利用土壤及开式冷却塔作为冷热源,采用4台地源热泵机组及2台制冷机组为末端天棚辐射及新风系统提供冷热量。新风系统夏季由热泵机组+制冷机组提供7℃/12℃的冷冻水,冬季则由热泵机组提供35℃/30℃的热水;天棚辐射系统夏季由热泵机组+制冷机组提供 18℃/20℃的冷冻水,冬季则由热泵机组提供28℃/26℃的热水。不同季节运行工况的转换靠阀门的切换实现。两台开式冷却塔则完全根据热泵系统运行情况及地下温度监测情况实时开启,即在夏季运行时为地埋管系统放热提供补充,以保证地下热场平衡,避免冷热堆积。

末端新风机组带全热回收,热回收形式为转轮热回收。对住宅内的回风进行热回收以预热/预冷新风,从而降低机组自身的运行能耗。该项目实现了分户独立设置分集水器,满足分户计量和室内室温调节。表4展示了该项目的增量成本和节能的相关数据。

从增量成本[6]的角度来看,该项目的绿色技术增量成本为324元/m2,超出了绿色建筑评价三星级标准的平均水平182元/m2。该项目的总投资额为74000万元,绿色技术总增量成本为4114.3万元,占总投资的5.56%,增量比例低于品牌推广型建筑的平均水平15.9%,从这个角度来看该项目的成本合理。

从项目的增量成本效益来看,该项目的增量成本效益为733160元/年,按其设计使用年限70年计算,其增量成本效益总量为5132.1万元,该项目的效益费用比为:

CE=SE/LCC=1.25

由此可见,该项目的效费比大于1,项目理论上可行,但是其投资增量的回收期约为56年,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可观。另一方面,该项目实际的使用寿命目前还无法确定,能否在后期运营过程中收回增量成本也不得而知。

根据相关标准,节能60%的情况下绿色住宅投资增量的回收期为7-8年,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获得了绿色住宅三星级评价标识,但是该项目的绿色住宅关键技术还是相当不成熟的,这也是南京市现有的绿色住宅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节能技术的落后使得绿色住宅的前期投资增量大大增加而后期运营成本减小不明显,这就使得开发商不得不提高开盘价格以尽快实现投资的回收,而高昂的价格不仅限制了绿色住宅的购买人群,也阻碍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因此,开发商在现阶段降低绿色住宅开发成本的关键一步就是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引进先进的人才和技术,这对开发商的综合实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3 市场开发中的战略研究

根据市场调研得出目前南京市绿色住宅市场的SWOT分析如表5。

根据前述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笔者针对开发商提出其在市场开发过程中的产品差异化战略。房地产企业开发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明显优于同类的企业或者产品的性能满足了被竞争对手忽视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产品的差异化,提高竞争力。对于绿色住宅的开发商来说,要形成产品的差异化而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产品本身和营销手段两个角度实现。

3.1 组建研发团队,降低开发成本 根据前文的分析,目前南京市绿色住宅的技术落后是导致其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开发组建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获得价格和品质方面的优势,是其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关键步骤。

绿色住宅的研发和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相对于一般住宅,绿色住宅的研发和设计对企业研发设计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房地产产品而言,其差异化主要依赖于设计阶段,因此,为了适应研发设计需求的变化,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重新塑造绿色住宅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重构企业内部研发团队,这是实施绿色住宅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必要保证。

绿色住宅的设计涉及了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系统等九个领域,每个系统的专业性都比较强,如果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研发团队,不仅难度较大,还有可能大幅度增加研发成本。因此可以考虑从每个系统出发,寻找外部技术团队建立合作关系,也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但是这样的外部系统各模块之间相互关联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者,很容易因为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满盘皆输。

3.2 聚焦目标客户,实现多样化营销 根据前述市场调研和分析,由于技术的革新没办法在短期内实现,目前南京地区绿色住宅市场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为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因此现阶段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可以继续瞄准中高端住宅,定期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多种手段收集业主的反馈意见,不断针对业主注重的方面着重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作为企业的主打优势,推出绿色系列楼盘,根据业主的反馈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对业主不甚满意的地方在新的产品中加以改进,使业主看到项目技术的持续性和进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潜在的购房者,开发商需要在营销手段上多做一些文章。根据之前的市场调研,大部分购房者对绿色住宅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并不了解,因此开发商在宣传上要注重绿色理念的营销,而不仅仅是产品的营销。让购房者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从而接纳一定的价格差,也在无形中给自己的产品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4 结论

由于绿色住宅在南京乃至全国本身出于发展初期,很多开发商对它的认识不足导致制定战略时出现了误区,使得市场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怪圈。本文从市场调研出发,根据调研的结论,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针对性的开发战略。当然,企业的战略实施和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适应和融合,尤其在目前的政策导向下,需要房地产企业及时做出迎合市场发展的决策,希望本文能对有助于战略南京市绿色住宅市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战略调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J].中国勘察设计,2013(2):50-55.

[2]黄蓉.我国绿色节能建筑发展的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7-28.

[3]W.L. Lee,J. Burnett. Benchmarking energy use assessment of HK-BEAM, BREEAM and LEED[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8,43(11):1882-1891.

篇3

C9馏分油工业应用难题获解 (10)

美国Verdezyne公司验证生物基己二酸生产工艺李雅丽(摘) (10)

中东石化将做大亚洲市场 (14)

UOP公司一种新型乙烯分离蒸馏塔在韩国首次工业应用李雅丽(摘) (19)

日本日挥/三菱合作建设新型丙烯生产工艺中试装置李雅丽(摘) (19)

扬子石化环氧乙烷贮运站项目中交 (28)

神华宁煤400kt/a煤制二甲醚新工艺通过验收石理 (33)

电子邮箱更改通知 (40)

在线清洗预膜技术在炼油装置循环水场的应用龚秀红 (41)

甲苯甲醇烷基化制对二甲苯及乙烯丙烯工艺 (44)

MTO专利跟踪与分析 (44)

LyondellBasell创建“Trans4m”烯烃回收和转化技术组合工艺李雅丽(摘) (54)

Total拟在华验证甲醇制烯烃技术李雅丽(摘) (54)

项目评价

EO/EG装置脱碳系统改造方案选择及效果王忠良 卓平 (6)

380CST船用燃料油生产方案优化的探讨王文涛 吕晓云 (11)

五效蒸发装置不锈钢管道失效分析与对策吴春其 (15)

市场研究

己二酸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汪家铭 (20)

技术进步

裂解炉超高压蒸汽品质的控制朱纪林 王哲 (24)

气固流化床中静电现象及其防控研究进展王安华 (29)

熔融结晶法从乙烯焦油中提取萘的研究李艳芳 曹祖宾 石薇薇 李太衬 刘井杰 (34)

化学纤维短纤维线密度测试方法比较徐旭峰 (37)

苯类有机废气生物处理的工业化试验陈伟洪 (45)

常减压装置减压深拔的工艺优化金丽萍 (49)

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

异戊烯醇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秦国明 秦技强 傅建松 姚本镇 孙超 (55)

亲水性腈纶技术与应用王雅珍 王海霞 曹孔明 (59)

三井化学寻求合作伙伴建设首套工业化CO2基甲醇装置李雅丽(摘) (62)

基于碳交易的石化产业温室气体减排对策探究戚雁俊 (1)

项目评价

甲醇制丙烯的技术进展及经济分析姚本镇 徐泽辉 (7)

风险分析方法在估算投资项目预备费中的应用赵淑红 郑青 陆诗文 (12)

市场研究

2009年国内PTA市场综述王海滨 (15)

聚乙烯醇产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陈一平 (19)

多用途聚乙二醇产品的市场和应用李涛 (24)

俄罗斯采用微生物法清除土壤水体原油污染石齐明 (18)

世界石化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 (23)

日本开发麻疯树油加氢处理生产可再生柴油催化剂石齐明 (28)

大沽化工500kt/a苯乙烯项目投产 (44)

我国地层测试仪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石齐明 (52)

技术进步

先进过程控制在芳烃连续重整装置实证研究俞凯莲 (29)

双峰聚乙烯气相反应器工艺技术优化柴霞敏 (34)

催化剂评价反应器紧固螺杆件受损原因分析张玉伟 (37)

芳烃联合装置的节能改造林华蓉 (41)

双峰管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核磁共振分析高道春 (45)

受阻胺型光稳定剂的合成工艺及其性能研究钱梁华 (49)

不可调式蒸汽喷射热泵的运行优化胡凤莲 (53)

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

国外能源公司节能减排的经验及启示张友波 曾宏 李龙 (56)

管输原油交接计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冯建国 (60)

石化产业链绿色化发展与思考王大全 侯培民 (1)

项目评价

己二酸装置实施CDM项目的实践与技术分析徐天祝 张元礼 闫成旺 郭景龙 周禹君 (5)

甲苯甲醇烷基化制PX技术的开发优势曹劲松 张军民 许磊 刘中民 (8)

石化电厂锅炉结渣及煤种优化试验陈金泉 翁善勇 (11)

DCC重汽油结焦性评价产圣 (15)

信息与资料

延长石油油气煤盐综合利用项目被确定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和推广项目李雅丽 (18)

全球乙二醇供应过剩已成定局李雅丽 (22)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新型C2加氢催化剂完成中试石理 (29)

“环己酮肟气相贝克曼重排新工艺工程化开发”项目通过鉴定石理 (29)

世界乙烯生产及技术发展趋势郭珺 王玲玲 杨珊珊 魏寿祥 (59)

市场研究

跨国公司聚酯开发策略与中国企业的对策分析王安华 (19)

我国乙二醇的生产及市场分析崔小明 (23)

技术进步

利用废催化剂铝渣研制水处理剂吴平 (30)

干气脱硫装置腐蚀原因探析彭勇 (34)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在石化企业的应用秦莉莉 (37)

带压封堵技术在大孔径管线上的应用王惠英 (41)

裂解炉汽包内部结构对蒸汽品质的影响谢忠伟 (44)

PET装置负荷变化下质量调控方法沈爱兵 (48)

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

线性高分子材料改性与载体的选择戚敏 (51)

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技术进展章洪良 (55)

我国EVA市场现状及其发展战略陈国康 陈铭 陆秋欢 (1)

增值税转型对石化企业的影响分析陈学琴 (5)

信息与资料

日本三菱人造丝公司收购Lucite国际公司李雅丽 (4)

制备丙烯新路线的专利刘玉娣(摘) (8)

科威特Equate石化公司进行乙二醇工业化生产刘玉娣(摘) (14)

三菱人造丝开发废PMMA循环制取MMA新工艺李雅丽(摘) (19)

丹麦技术大学开发出一种计算机辅助催化剂设计方法李雅丽(摘) (23)

我国裂解C5烃的化工利用白尔铮 (27)

多产烯烃的流化催化裂化“Indmax FCC”工艺李雅丽(摘) (43)

日触媒化学公司建中试装置验证新型环氧乙烷催化剂李雅丽(摘) (47)

印度拟建大型乙烯裂解装置刘玉娣(摘) (62)

项目评价

石油勘探项目管理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余晓钟 张超 (9)

WSA工艺在酸性气硫回收中的应用汪家铭 (15)

原油加工过程中硫分布的研究郁军荣 (20)

市场研究

甲醇羰基化制甲酸甲酯工艺比较及市场分析李正西 王金梅 (24)

技术进步

PTA污水处理设施抗冲击性的研究与改进沈强 (28)

聚苯乙烯在超临界流体中的降解研究陈怀涛 臧春坤 (33)

555dtex/192f聚酯细旦工业丝的工艺研究冯洁 沈伟 于剑平 (36)

MTBE D005催化剂应用分析宣武 (40)

丁二烯装置第二萃取精馏塔的改造李志华 (44)

洗衣机用抗菌聚丙烯专用料的研制曹军 吴建东 沈锋明 (48)

热牵伸机组在线故障诊断系统的应用陆佩香 (52)

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

有色腈纶生产技术现状及进展徐绍魁 马正升 季春晓 黄翔宇 (55)

甲醇制烯烃技术及进展付宗燕 王广勤 (5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F0002)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保护中心 (F0003)

我国ABS树脂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蒋纪国 王奇 毛春屏 (1)

乙酸酐生产工艺的发展及比较李涛 (6)

石化企业发展与土地资源优化孙飞 (11)

信息与资料

厦门大学研制新型酯化反应催化剂石华 (5)

中科院生物基甘油加氢制备1,2-丙二醇技术通过鉴定石华 (10)

甘肃中科药源镍氢催化剂实现专业生产石华 (10)

生物丁醇开发进展刘玉娣(摘译) (21)

裂解炉先进控制技术研究取得进展石华 (31)

中国石油“TMP技术”工业试验成功石华 (45)

安徽淮南采用清华大学技术建设甲醇制丙烯生产装置石玉 (49)

一种前景良好的新型分离技术刘玉娣(摘译) (57)

项目评价

边际分析法在油田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郭雪茹 (14)

石化行业固态产品生产经营的经济分析唐未庆 (17)

高压聚乙烯产量与开工率的相关性分析及应用卢方 (22)

市场研究

PBO纤维的发展与应用前景汪家铭 (26)

国内外高黏度聚酯的市场及发展前景宋芳 (32)

技术进步

3-甲基-1-丁烯的分离工艺研究秦技强 赵全聚 傅建松 (37)

降冰片烯的合成技术陈亚 潘凡峰 (42)

超高压套管式冷却器泄漏原因分析和对策徐辉 (46)

乙烯裂解炉燃烧器增设空气预热器的工业应用周玲娟 (50)

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

间二甲苯市场供需现状及预测梁晓霏 (54)

篇4

经过10年发展,兴业银行选择的绿色金融之路越走越宽,成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表示,最初该行只是探索绿色金融业务,后来董事会开始从公司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思考绿色金融,提出了“寓义于利”,将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的业务结合起来,并贯彻于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2005年,兴业银行开始探讨与国际金融公司开展合作,并于次年推出能效融资产品,将绿色金融理念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结合。3年后,兴业银行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它不仅要求融资者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方案和行动计划,还要求银行建立完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业务流程。

“10年前,很多人还没有绿色发展理念,认为我们银行管得太多了,束缚自己的手脚。在银行内部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引入赤道原则,推行绿色金融意味着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可能会降低。”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说。

兴业银行董事会的战略眼光颇具前瞻性:绿色经济的兴起和国家重视并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事业,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重要历史机遇,低碳、循环、生态经济的发展也蕴含着巨大金融服务需求,需要整个金融体系的支持。兴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是以商业模式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的双赢之举。

兴业银行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实行绿色金融专业经营。该行在总行一级部门――环境金融部组建了项目融资、碳金融、市场研究、技术服务、赤道原则审查5个专业团队,并在全国33个一级分行设立环境金融中心,目前兴业银行拥有近200人的国内最大绿色金融专业团队。

“在我们总行层面专业团队中,节能减排、工业计量、环保等专业人员占近2/3,他们的专业技能判断力很强,对分行业务指导很有针对性。专业化审批、专业化审查,对提高资产质量很有好处。截至2015年3月底,我们在绿色金融领域贷款不良率仅为0.2%,资产质量保持优良水平。”方智勇说。

与此同时,兴业银行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造了业内多项第一:首推碳金融综合服务、首发低碳信用卡、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首笔碳资产质押贷款、首个上线基于银行系统的碳交易开户系统、首发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随着国家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试点不断推进,绿色金融“拓荒者”的脚步不断前行。目前,兴业银行已与国内7个国家级碳交易试点地区中的6个、11个排污权交易试点省区市中的9个分别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国内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

篇5

第二个方向是领先的工程技术,比如建筑生态节能技术。我们是中国最先大规模推广生态节能的建筑设计企业。现在大家都在做绿色建筑,要了解一个建筑是否是绿色,要看它总体是否节能和环保。现在欧洲第一个绿色建筑认证系统,就是DGNB,这是一个全面衡量一个建筑是否绿色,是否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而我们公司是该标准唯一的中方合作伙伴。

第三,作为一个设计公司,我们在形象创意设计方面一直领先,擅长于大型公建项目,以独特的形象带来视觉冲击力。

提倡房地产低碳,在设计方面有什么标准?是越省钱越好吗?

刘力:低碳其实是一个目标,是要从各个方面来努力的,不是说越省钱越好,如果这样的话,延安窑洞就是最节能、最环保的低碳住宅了。这里忽略了一个前提,就是舒适。现在很多企业做建筑时打着环保绿色招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像是一个水桶里,最短的木板才代表盛水量,而这些企业打广告的却是最长的那块木板。实际上,房子的节能效果要从整体上来衡量。

从专业角度来看,低碳住宅比现在的普通住宅成本要高吗?

刘力:现在建筑的成本更高了,举例来说,如果普通住宅开发成本是一平米2000元,那么我们加上生态节能系统后可能要一平米3000元。成本好像是提高了,但是我可以保证的是,即使能源价格上涨3倍,在10年间,业主节省的电费可以弥补初期一次性投资增加的费用。

对开发商来说,他愿意做这种高成本的节能住宅吗?

刘力:其实这要看市场,看老百姓买不买,现在老百姓还不能完全了解这个概念,所以得靠政府、媒体和产业链各个环节一起来宣传。

能谈谈你个人的经历吗?

刘力:我是清华大学念的本科和硕士,然后到英国去读了8年博士,在一家外国公司干了一年,接着在2000年左右回国发展。

你掘到第一桶金是什么时候?

篇6

20*年,中国建设银行*分行将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建行股份制改造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成熟的经营理念为指导,按照“调整结构,提升效率,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的原则,追求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在服务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进一步做大做强,与地方经济共繁荣、同发展。

一是把握政策导向,服务重点企业发展。在贷款投放上,主动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上级行政策相对接,有特色地确定目标客户,争取将更多的优质客户列入总行、省行重点支持客户名录。立足于*市作为半岛制造业基地骨干城市的工业化优势,在继续加大对五大产业群和六十家市级骨干企业贷款投放力度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把握中长期贷款投放比例,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要原材料建设项目给予重点倾斜。立足*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外向型经济优势,加快发展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信用证等国际业务,积极拓展福费廷、国际保理、出口商业发票融资、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贷款等贸易融资新产品。针对威韩贸易往来频繁、韩资企业较多的特点,今年拟推出“韩国汇款即时通”业务,加快客户汇款到账速度。立足*市中小企业多的实际,加强对中小客户群体的市场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服务模式,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经营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有进有退、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调整贷款的客户、区域、行业、产品结构,优先满足重点优质客户的信贷需求,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二是发挥优势特色,服务居民生活消费需求。以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为主体的个人类贷款业务一直是我行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依托“住在*”的城市品牌优势,继续加大个人类贷款的投放力度,进一步培育和促进广大城市居民购房、购车、购物等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个人贷款业务进行形式创新,努力拓宽个人贷款的外延,对个人资产、负债、结算、中间等业务品种进行打包组合和深加工,强化“贷记卡”、“乐得家”、“汇得盈”、“速汇通”等产品的市场形象,以个人理财中心为平台,推出各种金融套餐服务,充分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建立VIP客户俱乐部,对优质个人客户实行综合授信,完善各项优惠措施。积极跟进居民创业需求,在进行个人创业贷款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个人创业贷款发放面。继续扩大与高校的合作,积极稳妥地发展高校助学贷款。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三是优化组织体制,提高服务效率。以上级行在我行设立审批分中心为契机,着力简化审批手续,区分业务品种和急缓程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审批方式,有效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建立重点客户“绿色通道”。对纳入我行绿色通道范围的重点客户和时效性强的业务,只要通过合规性审查,采取“直通车”方式,实行即时审批。对个人类贷款审批变“三级审批”为“两级审批”,对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基础的分支机构实行转授权,简化业务办理手续,实行申请受理、抵押品估价、保险、抵押登记、合同订立、公证等“一条龙”服务。对我行营销的主要行业和重点客户,配备行业经理和客户经理。对一些大的重点客户,成立项目经理组,积极推进分行直接经营和以行领导为首席客户经理的高层营销。以综合授信为基础,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变单一信贷品种营销为综合营销,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

篇7

会议伊始,在一曲悠扬的弦乐演奏《渔舟唱晚》中,酒会正式拉开帷幕,熟悉的旋律让在座嘉宾倍感亲切,也让整个会场弥漫在一片温情的氛围中。

会上,华风集团总经理石曙卫致辞,他首先代表华风集团向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接着,石总简要介绍了华风集团的发展现状,并对明年的市场形势进行展望,同时指出,华风将积极拓展业务范围,提供更加细致的气象服务,为大家提供更多商机。华风愿继续以开放、宽容、互利互惠的心态和理念,与大家共同努力,实现共赢。最后,石总与参会嘉宾共同举杯,祝福美好的明天。

专家客户 各抒己见

在嘉宾访谈环节中,专家学者与客户代表把酒言欢,就企业选择广告投放平台的重要考量指标问题各抒己见。江苏肯帝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郦海星与淮海控股集团董事长助理张鸿雁先后指出媒体收视率、权威性等指标的重要意义,并对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景观广告的各项指标给予了充分肯定。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媒介专项研究部总经理姜涛,中国传媒大学BBI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品牌管理学教授刘国基则从专业角度进行了详细补充与深度解读,还对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景观广告的传播优势与品牌价值进行了科学、客观的评价。

此外,关于经济形势严峻、企业缩减广告预算的背景下如何选择投放媒体,四位嘉宾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感受,大家一致认为高端权威、高性价比、能够明显提升销售业绩的媒体是最佳选择。

篇8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相关理论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意义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原因

谈起绿色贸易壁垒,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在刚开始其实并没有“绿色贸易壁垒”这一专业名词,其相关的概念都被包含在技术贸易壁垒之中,所以绿色壁垒其实是技术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2]。从其背景来看,以下因素加快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迫切需要改善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健康,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世贸组织也在相关文件中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aim to improve the use of resources and reduce pollution by setting specifications for products and production methods.They cover objectives such as energy efficiency,emissions performance,waste minimization and recycling,forestry management,and soil,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 protection.Becaus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set specified targets,they provide greater certainty about outcomes for the environment。”[3]

2.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已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需要。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为了重新崛起,西方各国开始考虑实行贸易自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GATT和WTO的运行,关税壁垒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受到了限制。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贸易壁垒应运而生[4]。发达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经济污染也给环境问题带来伤害。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其中WTO和GATT在对外贸易中也对环境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这些环保浪潮的兴起促进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绿色壁垒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主导优势,由此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尖锐化。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得不考虑从别的国家获取资源。另外,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导地位,便让检验不合格的进口产品限制在本国市场之外,因此使得绿色贸易壁垒迅速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开来。

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体现状

(一)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出口量在全国来说并不大,而且相对于农产品出口大省山东省来说差距较大。2006―2013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呈增长趋势,但相对于全省总出口额来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产品总出口额比率并不大,2006―2013年均未超过10%,这种趋势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

随着河南省政府和企业对农业的扶持,农产品出口速度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在2014年,河南省共出口农产品达93.1亿美元,出口总额再创新高。至2014年河南省新增8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总数已达17余家,位居全国第二。从出口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香菇、蔬菜及其制品、果汁、禽肉等少数优势产品,而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小麦、棉花、油料等出口量很小[5]。

(二)河南省农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6]。从2011年情况来看,河南省出口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农产品分别达到7.12亿美元、1.47亿美元和1.13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6.25%、13.7%和10.51%,三大洲占河南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90.46%,而新拓展的市场所占比重之和尚不足10%[7]。而三大洲都是绿色贸易壁垒比较盛行的地方,由此看来,河南省农产品还需向非洲、大洋洲等洲际国家开拓市场,加快农产品出口。

(三)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随着河南省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以传统贸易方式出口的农产品比重仍然高于其他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对技术和人才要求较高,而河南省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随着河南省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加工贸易方式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已逐渐成为农产品出口主要方式。自2008年以来,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的出口额增长迅速。出口额由2008年的15多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28多亿美元,并且超过了传统贸易方式。

三、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改善河南省农业生产技术,不得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并研制出一系列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另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河南省并不普遍,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能形成统一的出口市场,限制了河南省农产品的对外出口。

(二)广泛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对绿色壁垒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同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众多市场主体为实现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而自愿组成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社会团体[8]。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便纷纷要求进入中国市场,为本国农产品开辟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农产品的重要性。河南省目前虽然也建立了农产品行业协会,但目前只有4家,郑州市2家,南阳市1家,濮阳市1家。所以,加快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步伐,对于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发展

目前,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传统贸易方式。因此,农产品出口不注重对环保质量的检测,很容易因为农药残留超标不符合出口国家的检测标准而遭到出口国的绿色壁垒限制。而且出口初级产品的利润也较低,所以转变农产品出口方式,促使农产品出口向具有高附加值、高标准的加工贸易发展,对于扩大农产品出口、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十分必要。

(四)适应市场化潮流,开展绿色营销

现如今,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比较关注的营销方式,也更容易使消费者接受。因此,开展绿色营销也成为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一个有效手段。企业可针对贸易国特定的绿色壁垒,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探索相应的绿色营销方式,研发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树立绿色形象,形成一个绿色营销体系[9]。在推广绿色品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加快农产品出口的步伐。

(五)做好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它在国际标准化中占据主导地位[10]。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编制的环境体系管理标准,在制定环境标准时综合考虑了其他国家的情况,最大限度地使标准能在国际社会中普遍适用[11]。因此,实施ISO14000标准是对外贸易的“绿色通行证”。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大部分是欧美国家,所以河南省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检验标准,使农产品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认证,这样才能使河南省出口的农产品检验能够通过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标准,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 严艳荣,刘成群.绿色壁垒对我国花卉产品出口的SWT0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1).

[3] WORD TRADE ORGANIZATION.Harnessing trad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 greeneconomy[J/OL].https:///english/

res_e/publications_e/brochure_rio_20_e.pdf[J/OL].

[4] 桑玉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胡红月.河南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

[6] 何学松.后危机时代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商论,2012,(2).

[7] 车.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研究[J].中国商贸,2010,(4).

[8] 丁长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5).

篇9

日立:用“绿色+智能”寻找发力点

当前,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了技术和创新的竞争。随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正在成为一个新的风口。

“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经济所处位置也出现相应变化。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今后对外资的利用将会更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变化,逐渐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因为我国在近些年本身也在发展这些产业,在这些产业上,利用外资也有更大的空间。”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显然,精明的外资企业也捕捉到这个机会。对于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正式进入了中国市场的日立来说,近年来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转型,逐渐淡出人们熟悉的家电领域,开始在信息通信、电力、电子装置、建筑机械、高性能材料,甚至包括金融服务、物流等行业深耕。

日立的数据显示,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日立全球销售额达到5138亿元,日立在华销售额达609亿元。日立在中国已发展成为拥有180余家公司、近5万名员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中国已经是日立最大的海外市场,约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12%。

“中国政府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中包括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分别是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日立既有制造大型基础设施包括电力系统、铁路系统、汽车系统、医疗系统、高性能材料等的能力,也有IT信息通信能力和操作技术运营服务能力。因为这样多维度的融合能力,使得日立在帮助客户推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方面有很多独到的优势。”小久保宪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改革开放初期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立,逐渐淡出家电领域,开始在信息通信、电力、金融服务、物流等行业深耕。

早在2009年,日立就和国家发改委签署了合作协定,2015年 11月初,日中经济协会和日本的经济团体联合会派遣了多达200人的大型访华团来中国进行访问,日本主要企业的负责人基本上都积极参与,希望加入到“中国制造2025”的专列上。

“当今的中国已经在发挥世界经济领头羊作用,中国经济也从高速增长期转入政府提倡的新常态时期,社会对解决环境问题和低碳化进程的高度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对水、空气这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尤为敏感。”小久保宪一认为,在这一背景下,日立有很大的机会可以与中国社会同发展,把握诸如提高环保意识等来自当地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利用自身作为制造企业积累的技术优势,生产环保型产品和服务,实现低碳经济。

恩智浦:抢占风口,联合中国大企业

如果说日立是利用自身优势来参与“中国制造2025”,来自荷兰的恩智浦则是通过和中国领先的公司进行合作,将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得风生水起。

在2015年3月,这家荷兰半导体公司对外宣布将大中华区总部设在上海。接着,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Guido Dierick全程参与荷兰首相马克・吕特访华,其间宣布与宝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三方正式结盟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将于上海市中心建立基于无线物联网技术的大型智能商业社区。

“恩智浦耕耘中国市场已近30年,此次与中国商业地产的战略合作是一次新的突破。通过安全互联的智能城市解决方案,我们助力基本实现了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恩智浦半导体中国区CEO兼全球市场销售资深副总裁郑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据介绍,恩智浦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良好契机,该公司一直将中国当作一个创新技术平台,希望将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带到这个市场。因此,恩智浦谨慎选择合作伙伴,希望与行业内最优秀的中国公司结成联盟。

因此,该公司先是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做出决定携手华为共同开拓工业4.0中国与全球市场, 接着在5月份又同小米结成了联盟。

篇10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1-101-02

作者:陈小军,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湖南,株洲,412001

玲珑茶以其产出地―湖南郴州桂东县玲珑村而命名,有关它的由来曾有这么一个传说。明末清初年间,玲珑山上有一位山母仙,怜悯远道求生之客,一夜,亲自骑马到村里传授制茶仙法,对各农户都教三遍。一到拂晓,她来不及喂马,就匆匆腾云离去,至今玲珑山顶上还有一处称为马归槽的地方,形如马槽,终年蓄水不竭。从此该地农户就以同样的方法对茶叶进行采摘和加工,并将由此加工而成的茶叶命名为玲珑茶。随着茶行业的快速发展,玲珑茶的销售收入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该茶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系列产品自1980年以来,获得了40多项大奖,扬名中外。

一、玲珑茶实施绿色营销的契机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绿色营销是在传统营销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营销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玲珑茶实施绿色营销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契机:

(一)环境条件的优越性奠定了绿色营销的基础

玲珑茶在实施绿色营销方面,环境条件优势明显,这为其实施绿色营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的优势。湖南郴州四季温暖湿润,日照充足,茶区土层深厚,结构性好,土壤质地砂、粘适中,通气性好,有机含量高。优异的土壤气候条件,为玲珑茶的生长提供了先天禀赋的优势条件。且境内无重工业,茶区无污染,为玲珑茶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劳动力资源优势。茶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茶叶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到采摘和挑选等环节,即使是同一名优茶种,产出的茶叶也会因为错失良机、分类不细等影响品质和档次。而湖南郴州的桂东县属于偏远山区,工业相对落后,闲置劳动力充足,充分体现出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3、领导重视度高,茶农积极性强。对于玲珑茶的绿色生产,桂东县领导十分重视茶叶发展工作,把茶叶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出台了扶持茶叶基地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对种植基地进行安排部署和技术指导,让广大茶农吃下“定心丸”,使得茶农的积极性高涨。

(二)有机茶的开发促进了玲珑茶绿色营销发展

玲珑茶在开发绿色有机茶方面起步较早。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茶农的积极配合下,玲珑茶在2001年就已经通过了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IMO)有机食品认证,绿色产品茶开发、认证方面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发展玲珑茶的绿色营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效果。2008年接受过冰雪灾害洗礼的郴州茶农,在当地政府及党委的积极引导下,开始追求经济效益最优化,注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积极开发绿色有机茶,争创名优品牌。

(三)绿色营销的实施顺应了中国茶业发展形势

玲珑茶实施绿色营销,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适应了中国茶行业的发展要求。早在世纪之交,我国茶叶的经济环境已发生迅猛的变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加强。随之一种旨在改善生活质量的消费观念――“绿色消费”应运而生。中国成为WTO成员,国内茶叶市场不再封闭运行,国际先进的茶叶企业、跨国公司、甚至产茶国的步伐已经或将踏入极具吸引力的国内茶叶市场,我国民族传统的茶叶企业将与国际先进的现代茶叶企业在国际与国内两大市场上进行激烈的竞争。所以以国际先进企业为参照物,加速实施绿色营销,是缩短我国同国际先进企业之间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玲珑茶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

基于以上发展契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玲珑茶的绿色营销,使其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

(一)加强绿色宣传工作,树立绿色环保观念

绿色营销要求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提倡绿色消费意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因此,要想对玲珑茶实施绿色营销,就必须加大绿色宣传工作,使茶农树立绿色环保观念,从根本上解决茶农的陈旧思想。首先,要让茶农认识到实施绿色营销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讲座、专业培训、放映影片等简明易懂的形式宣传绿色营销的意义;其次,派专业人员对绿色营销的生产过程、销售流程、售后保障等进行现场宣传培训,改变茶农的传统观念;最后,加大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增加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二)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1、应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

开发绿色茶叶首先要从产品生产开始,包括土壤质地、种苗特性、施肥材料、鲜叶采摘等都要严格按照绿色标准,引进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用清洁环保的生产加工设备,使用清洁的能源,保证生产过程的节约环保,应用绿色技术开发出属于玲珑茶的绿色产品。

2、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绿色价格

绿色价格是指企业在制定价格时要树立“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和“资源节约使用”等观念,把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形成绿色成本,成为绿色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因此,在制定绿色价格应遵循以下宗旨:使产品的价格既能为顾客所乐意接受,又能为企业带来较多的利润,并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3、实施绿色促销、引导绿色消费

玲珑茶应通过宣传自身的绿色营销宗旨,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利用各种传媒宣传自己在绿色领域的所作所为,并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事务,以实际行动来强化玲珑茶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在绿色茶叶推出市场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促销活动,加强市场影响力,从而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4、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绿色分销渠道

绿色分销渠道是指绿色产品和服务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取得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玲珑茶可以建立以下渠道类型:(1)在绿色有机茶的消费群体集中地一大中城市建立玲珑茶绿色茶叶专柜、专卖店,充分发挥其销售窗口的作用,并以短宽渠道减少渠道资源消耗,提高分销的效率与效益。(2)利用有实力的中间商的渠道网络销售绿色玲珑茶。(3)创造必要的条件,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三)引进专业营销人才,构建绿色管理体系

市场要先行,人才是关键。玲珑茶要想真正实施绿色营销,就得在如何培养出一批适合绿色市场营销需要的专门人才。要把专门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突破口,千方百计加以推进。一是引进高层次营销人才。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是造就优秀营销团队的核心与关键。二是在职业院校建立绿色营销人才基地,从根本上改变营销人员队伍知识结构。

有了专门的人才队伍,还得建立特定的绿色管理体系。辟如:首先,茶农可以自行出资成立一个以绿色玲珑茶为中心的结构组织,通过这个组织对所有茶农进行绿色统一化管理;其次,建立一套根据玲珑茶的经营业绩来确定茶农报酬的激励机制,使茶农个人的利益同集体的经营效果挂起钩来;再次,利用引进的营销人才,加强对绿色玲珑茶的生产流程、营销流程、财务流程等全过程的绿色管理,使有机茶从最初采购到进入市场的全过程都符合绿色管理体系的标准。通过构建以绿色经济为特征的先进经营管理体系,加强玲珑茶的绿色管理,提高绿色管理的透明度,激励茶农的积极性。

(四)利用“绿箱”政策,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篇11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点

1.1概念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在国际性贸易活动中,各国家基于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等名义,制定的一系列严苛的环境要求对产品进口予以限制。通常依照形式将绿色贸易壁垒分为绿色标准、绿色包装、绿色关税、绿色环境标准等。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以致于绿色贸易壁垒出现。在国际社会中,制定诸多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有些属于绿色保护措施,有的则会形成绿色贸易壁垒。如果国家所制定出的法律法规的目的是保护人身健康和生态和谐则属于绿色保护性措施;如以环境措施构建门槛,限制乃至禁止国外产品进入,保护自身贸易就是一种绿色贸易壁垒。

1.2特点

和一般贸易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有其自身特点,具体表现在:

(1)内容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包装、产品品质及标准、法律政策等方面。从产品层面看,主要包括初级产品、工业半制成品及成品等产品。因绿色贸易壁垒有着较为广泛技术及适用范围,所以其复杂度明显大于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另外,绿色贸易壁垒很容易导致连锁性反应,往往会从一国影响到多国[2]。

(2)形式合法及名义合理,在WTO环境相关条例中明确规定,任何一个国家均可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公正、合理,同时不会限制国际贸易的环保措施,这就使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具有合法性。但在实际贸易活动中,部分国家已环保为借口对本国内的产品及市场进行保护,在某种情况下绿色保护和绿色贸易壁垒在动机上存在一定的交叉性,难以辨认。

(3)不公正及歧视性,有些进口国家往往不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利益,对于不同国家产品实施相同市场准入机制。因这类规定复杂而又多变化,且往往具有双重标准,导致国外产品难以达到规定要求。一旦出口产品未达到对方标准要求,该类技术性标准就可能阻碍产品的出口,进而构成贸易壁垒。通常贸易双方基于绿色标准的差异就是绿色贸易壁垒之实质。而此种差异在提升本国产品质量同时,也损害参与贸易活动另外一方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贸易发展。

2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茶叶贸易带来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为了协助我国茶叶行业有效应对欧美等国家设立的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为有提升出口茶叶的品质及绿色性,我国农产品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出口茶叶质量相关的培训与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就茶叶出口质量标准要求、种植规范及质量监管体系等专业知识对茶叶种植、生产及企业管理者进行系统讲解,大大提升了茶叶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有效保证了茶叶质量安全。在政府、茶叶出口协会及企业一同努力下,我国茶叶的整体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促进了高端茶叶出口贸易发展,茶叶出口市场也日益多元化。

2.2消极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叶质量提高,茶叶出口得到发展,但是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茶叶贸易带来消极影响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茶叶出口量减少。在欧盟实施农产品、食品农药残留标准以来,及茶叶进口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及绿色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这直接导致我国茶叶出口量大幅降低。

(2)增加出口成本。茶叶的生产、包装、销售等环境均纳入到绿色贸易壁垒中。欧美等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明确要求在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及销售等环节中要充分体现环境科学性,进而构建无污染、无公害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机制[3]。这就使得我国茶叶出口企业为达到进口国所提出的严苛环境要求,只有不断加大投入,强化质量检验、认证等环保相关工作,有效调整产品包装出口标签。而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企业成本大幅增加,而内在环境成本也相应提升,进而造成茶叶出口总成本增加。

(3)减少市场占有份额。当前,我国是茶叶种植品种最为齐全的一个国家,具有丰富、多样化茶叶资源。据统计,2012年我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份额降至20%以下。伴随茶叶出口配额许可管理取消及茶叶经营权的逐步开放,更多茶叶企业进行出口贸易,但是茶叶出口市场仍处于无序状态中,不利于茶叶出口的有序发展[4]。

3应对茶叶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策略

为有效应对茶叶进口国家设置的茶叶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法律策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定并完善茶叶质量标准

政府管理部门和茶叶社团等应在全面分析茶叶相关国际标准基础之上,完善制定能够和国际接轨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进而为我国茶叶生产、出口贸易给予重要的法律支持。另外,要特别重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应根据国际食品安全法典(CAC)相关规定及标准严格管控。为使茶叶种植户和茶叶生产出口企业生产出无公害、安全且满足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绿色优质茶叶,就需要制定出高质量技术标准,以提升整个茶叶产业的档次及品质。在制定标准过程中,需要茶叶生产企业、出口企业、科研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一同参与。

3.2建立健全茶叶监管及认证机制

在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茶叶质量的检测,有效落实从种植、加工到消费饮用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同时还应在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及规范要求。茶叶生产企业、茶叶流通管理部门及茶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职,强化合作,发挥自身的功能效用,有效服务于茶叶种植农户及茶叶生产、出口贸易企业。同时,为实现茶叶出口的顺利通畅,政府部门应不断强化绿色环境相关的认证工作。另外,为强化出口茶叶质检力度,质检部门应做好这几项工作:一是不断加大投入,配置先进的质检设备及仪器;二是重视并强化茶叶种植、生产等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并组织茶叶商会、政府农业、质检及商务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对茶叶质检人员开展技术理论和技能培训,以强化茶叶质检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建立统一化管理机构,对茶叶生产及销售等行业实施全面性、专业性管理,认真履行茶叶质检及监督等职能。

3.3完善茶叶绿色包装制度

随着全球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为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降低对环境生态有破坏的废弃物产出率,使废弃物逐步资源化、无害化,以强化我国茶叶等农产品出口能力,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茶叶绿色包装制度。在茶叶出口贸易中,绿色包装制度的落实有助于减小进口产品带来的环境影响力,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际上,绿色包装制度是合法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能够有效保障我国茶叶产品出口。现阶段,我国虽制定诸多标签和产品包装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未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所以,要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方法及成果经验,为出口茶叶设置特有的绿色标签,同时在积极推广基础上,使绿色包装和标签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的认可。这些措施不但可保障我国茶叶良好出口,还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3.4充分应用好WTO相关原则

作为WTO重要的成员国,应充分应用好WTO相关规则,通过WTO/TBT-SPS通报机制对各WTO成员实施的合格审核程序、技术标准及有关法规等壁垒措施进行及时性评议,同时还应提出有关建议。另外,在WTO有关协议中,为发展中国家给予了某些特殊优惠、贸易争端协调解决机制等,可充分应用这些机制,对违反WTO相关规定的绿色壁垒进行申诉。为我国茶叶出口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并积极强化政府部门的对茶叶出口企业引导,以有效维护茶叶种植农户和茶叶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

3.5实行回避式跨越

当前,大多数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目的就是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维护本国相同产业利益,往往会对国外企业产品生产环境及质量安全,对国内企业则相对宽松。基于此,国内企业可充分利用好本土茶叶资源丰富优势,吸引国外企业合作经营,并结合相关税收政策制定法律制度,实现企业本土化生产经营,进而跨越进口国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另外,国内茶叶种植、生产及出口贸易企业应学习和借鉴优秀出口企业的经验,和进口国开展合资经营,通过其先进技术、质量标准及营销渠道,有效回避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茶叶的顺利出口,促进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发展。

4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茶叶市场逐步扩大,不仅为我国茶叶贸易发展提供良好机遇,还面临新的贸易壁垒。为拓展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应在认清自身不足基础上,完善茶叶质量管理、出口贸易等制度,确保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妮.茶叶贸易中绿色壁垒及法律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14,23(6):144-146

[2]朱茂利.浅析中日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J].市场研究.2014,11(7):201-202

篇12

一、立足当前,正视差距,正确分析我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近年来,农场紧紧围绕种植户增收这一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壮大龙头企业,使全场经济持续发展,职工收入稳定增长,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旱改水”17万亩,使水田总面积达到23万亩。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投资1270万元,新建大棚集中育秧基地18个,大棚2700栋,新打机井1100眼,新购75吨浸种催芽大型设备1套、小型设备190套,投资500万元对农田渠、沟、涵、路、电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投资800万元新建晒场73000平方米;投资750万元新建供搬迁居民使用的仓储库房15000平方米。三是实现了农机装备的进一步更新。投资650万元分别在向阳和城西管理区建设高标准农机服务中心各一个。投资6800万元更新农机具1774台套,其中高性能水稻插秧机195台,气吸式播种机6台,3316联合收割机42台,凯斯6088联合收割机4台,大马力机车6台,全场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6.35万千瓦。四是农业科技推广和认证工作进一步加强。重点推广了大垄密、水稻钵育摆栽、大豆行间覆膜、原垄卡种等新技术13项,完成航化作业53万亩,投入防雹增雨费用16万元,承担的玉米、大豆国家高产攻关项目全部通过验收,51.9万亩作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万亩作物通过有机认证,10万亩玉米被农业部认证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五是全面治理农业生产环境,农业标准化水平得到提升。在农时标准化、农机作业标准化、田间管理标准化、“五边”治理标准化等工作上实行跟踪管理,建立了场领导包片、科室包队的管理机制。六是结合通村公路建设,着力打造6条风景线,投资460万元建设观光农业,以增大绿量和常绿树种为核心,完成绿化面积2510亩,绿色通道4条80多公里,绿色城堡2个,绿化畜牧小区1个,加宽绿化带10公里。七是以加强居民组整体拆迁后奶牛、生猪饲养管理为重点,完善规模饲养场建设。

但应该看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龙头企业的发育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产品单一;品牌意识不强,真正称得上名牌、拳头产品的少;受多方因素制约一些企业不具备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能力,无法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营体系。二是产业布局不合理,规模小。三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很难落实。因此,我们既要正视现实,更要看到我们的成绩和发展优势,增强信心,抢抓机遇,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摆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二、提高认识,明确方向,正确把握龙头企业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农业产业化经营,最根本的是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通过扩大职工经营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从而走出一条具有垦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关键环节,对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产业化的发展快慢,关键在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廷伸,实现多次增值要靠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多次增值要靠龙头企业;农业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要靠龙头企业。就目前而言,军川军粮酒业不断发挥品牌优势,不断开拓市场,做大做强白酒产业,到2012年,可实现10000吨白酒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4亿元,强有力地推进了农场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龙头企业在农业、垦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这种作用真正发挥好,在现代化大农业中发挥带头作用,在增加职工收入上发挥带动作用。

三、抢先抓早,把握机遇,在竞争中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在当前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龙头企业提供了做大做强的良好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13

(二)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其重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利欲熏心,一味追求短期、微观的经济效益,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前景。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提出应该构建一种“自利但不损人”、“诚实、敬业、守信”的市场经济道德底线,在“民以食为天”这个中国传统饮食观念下,我们更应该发挥道德规范作用,构筑坚强的道德支撑,将“利己但不损人”作为道德准则来限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14]123。陈杰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坚持自律和生态伦理原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产品的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以及对和谐社会关系的需求[15]。袁武林认为,企业应将绿色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绿色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目标与环境目标相融合,企业营销理念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同时,更要在企业内部培养员工的绿色理念,建立绿色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具有绿色理念,人人宣传绿色理念的绿色文化氛围[16]。王奇、秦效宏则认为,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承担起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职责,通过法律法规的建设、行政机构的管理、奖惩机制的设置等多项措施促使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理念,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7]。综述而言,目前对于此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尤其是在现代文化的大力冲击下,更应该加强对于伦理道德的研究,并且应更多地从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

(三)深入探讨消费者心理行为的研究

浙江大学周洁洪、江励卿认为,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管理过程的最终目标指向,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所体现的态度与消费者倾向会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而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态度也决定着食品安全的效用程度[9]美国食品市场研究机构在1996年的消费者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处于变化之中,且男性消费者比女性消费者更容易采取风险行为,其风险偏好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而增加。Brewer等研究表明,有六种主要因素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化学因素(例如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健康因素(营养平衡性等)、污染因素(微生物污染)、政策因素(食品检验和标签管理)等。但是,国内在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王向阳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阶段,并对此作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分析[18]。周静、周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的原因各不相同:出于“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食品”考虑的占11%;出于“保护环境”的占19%;出于“性价比”的占1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6%;其中最高的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占54%[19]。黎建新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的因素有: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生态知识、人口统计变量、生活方式等,并得出了开发绿色产品的启示[20]。邱重植、杨焱的研究表明,食品信息对称是影响食品安全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价格支付意愿往往会根据自身情况全面衡量效用最大化[13]。而戴春山则从博弈论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消费者策略与企业生产策略模型,研究消费者购买欲对企业生产产生的理想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1]。由此观之,关于食品安全领域中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今后应多加强对某种具体食品的实证研究;加强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研究;加强消费者风险意识研究以及其支付意愿的研究。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要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思路,例如结合分析法、假设评价法和实验拍卖法等,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国情与实践相结合。

(四)深化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

近年来,从苏丹红一号、劣质奶粉、有毒大米、孔雀石绿到毒豆奶、毒饺子、毒奶粉事件,我国食品安全危机不断。因此,食品安全亟需加大对公关危机的研究。关于危机管理的具体程序,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三阶段模型、芬克的四阶段模型和米特若夫的五阶段模型。其中,三阶段模型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个阶段,要求从危机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去深刻把握危机事件的本身,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管理危机的目的。葛晓春结合三阶段模型,从三鹿奶粉事件的危机管理过失中得出针对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公关研究方法:首先,在食品安全危机爆发前,对危机的风险进行分析;其次,在危机爆发时,首先在专家领导的带领下,迅速识别危机类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工作,并做好危机沟通;再次,在危机结束后,对已经破坏的秩序进行恢复性工作,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奖惩,并在最后对原先不完善的预案进行彻底的修改和补充。同时,该论者提出了加强中国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管理的具体措施,即: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危机预防机制、快速应急机制、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增强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以及妥善处理食品危机善后工作[5]。另外,有学者指出,危机公关应遵循五大原则:速度第一原则、权威证实原则、系统运行或系统工程原则、承担责任原则和真诚沟通的原则。冠生园能成功应对其食品安全危机公关,主要便是因为坚持了危机公关的五大原则。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加强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还应重视媒体和公众的公关效应[12]。

(五)强化对绿色物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绿色供应链研究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项目组”在1996年提出来的,但目前我国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不很成熟,很少有企业真正将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并取得卓越效果。徐学军、樊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为基础,以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与环境相荣为目标,综合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设计、加工、包装销售、运输、使用、报废、处理及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最终促使社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2]。一般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以及产品报废处理。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尤其缺乏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在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环节中造成的。因此,极其需要在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之间建立一条绿色通道,搭建沟通买卖双方的经济桥梁,绿色物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此,蒋智毅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即认知价值论、外部经济理论与效益统一理论[23]。丁淑平对绿色物流的内涵、必要性、实施障碍等进行了研究,并预测描述了我国今后的绿色物流之路。综述而言,关于绿色供应链与绿色物流的研究,今后应引入国外先进的预警技术和方法,发展我国风险评估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对食品供应链从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到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溯源,实现真正意义上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安全链条[24]。

(六)扩展国际绿色营销的研究

不得不承认,“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面对国际“绿色壁垒”的不合理化,反思如何走国际化的绿色营销道路以突破“绿色壁垒”的限制显得十分重要。彭朝林指出,推动国际绿色营销应包含四大因素:全球绿色消费;全球环保运动的呼唤;绿色壁垒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25]。魏锋、李炼通过对绿色壁垒的正确认识,提出如何通过增强非价格竞争优势,走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策略,即树立绿色国际营销观念与开发绿色产品、重视国际标准和产品认证工作、实施绿色投资、实行企业绿色营销稽核与审查策略[26]。柴世民、苏佩兰等人则深入研究了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寻找开拓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突破口[27]。李树则认为,应对绿色国际营销除了按照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强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明晰产权关系外,还应建立一系列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化的环境资源制度(如增收环境费制度、生态税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以降低绿色产业运作的交易成本,提高绿色经济的运行效率[28]。综上所述,只要我国企业不断加强该领域研究,我国的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前景一片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