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市场风险控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市场风险控制

篇1

一、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界定

一般来说.金融衍生产品在形式上可 区分为金融远期(Financial Forwards)、金融期货(Financial Futures)、金融期权(Financial Options)和金融互换(Financial Swaps)四种,其他形式的金融衍生产品不过是这几种基本衍生品的变化、叠加、组合而产生的再衍生产品或组合衍生产品。按性质划分,金融衍生产品又可区分为利率衍生产品、外汇衍生产品和股票衍生产品等。通常,人们更关注从形式上区分的那些衍生产品类型。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及其控制

金融衍生产品在市场交易中会出现两种风险:一种是与各种原生产品在交易中产生的风险一致的那些风险(称为一般风险);另一种是衍生产品交易所特有的风险(称为特定风险)。由于衍生产品交易的对象是原生产品,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存在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运作风险等一般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一般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各国都已经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办法,因而对衍生产品一般风险的控制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特定风险,世界各国都着重进行研究,并不断完善相应的风险处置办法。概括地说.在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交易中,存在着三种较为典型的风险:期货中的基差风险、期权中的德尔塔()风险和金融互换中的信用风险。相应地,它们都需要有不同的风险控制办法。

1.金融期货中的基差风险

从本质上讲,基差风险根植于金融期货产品到期日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到期日的金融期货间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不论是基于投机、套利还是保值的目的,只要在不同期间套作,就始终存在着基差风险。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购买金融期货合约所需支付的融资成本和持有合约期间所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差额(即持有成本),是基差的基本来源。

为了避免基差变化绐套期保值操作带来损失,通常可以以一定基差买卖现货而进行保值。具体做法是:经现货买卖双方同意.以一方当事人选定的某月份期货价格作为计价基础,以高于或低于该期货价格来买卖现货,而可以不考虑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变化情况。因此,只要正确确定基差,就可以排除合约固定作价的价格变动风险,确保盈利,而不必去管市场价格上涨还是下跌、价格趋势发生有利变化还是不利变化。可见,在正确确定基差(首先是确定包括如运费、利息、销售费用等在内的成本)的条件下,也就基本确定了获利水平;由于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一般受同类因素的影响.两者大致呈现相同方向的变化,从而使基差的波动相对于现货价格或期货价格的波动要小得多,即基差的变化相对较小而且稳定,这为套期保值创造了重要条件,基差交易则为规避风险提供了“再保险”

2.金融期权中的德尔塔风险

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原生金融资产的价格、原生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期权到期时问的长短等,与之相对应的参数是A(德尔塔)、 (伽玛)和 (卡帕)。其中最主要的是A风睑。一般来说,期权价格随着即期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对这种变化A参数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来 如果相关的即期价格波动频繁且波动幅度较大,则A参数变化幅度也很大,这意味着期权金水平相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空头期权的一方来说,由于其风险与即期价格的波动幅度成正比,所以风险也就较大。为了确保对空头的期权保值,通常需要随时凋整用以保值的期货或远期合约的保证金。在国外,通常由经纪人要求交易者追加保证金(当然这也可能存在经纪人道德风险引致的保证金风险)。由于这种保证金十分重要,因而保证金帐户必须维持在规定的最低水平之上,并且每个帐户每天都要评估,当帐户金额低于最低水平时,必须追加资金。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交易者用证券抵押其保证金帐户,以减少反复提供新资金的必要性。

3 金融互换中的信用风险

由于互换协议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信用风险表现得更为复杂,因此在控制这类信用风险上需要采取一些更严格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在场外衍生交易中的交易方的信用等级应该比传统交易中的要求高,在交易之初从尽可能多的角度把握对手的信用状况,并力求所获信息的真实和及时,以避开那些信用相对较差的、违约可能性更大的对手:据宾西法尼亚太学沃顿教授的一项调查,在互换交易中,要求一年期以内交易对手最低信用等级为A级以上的比例为87%,其中35%的被调查者要求在AA级以上,而对于期限超过一年的互换交易,有6O%的被调查者要求对手的信用等级在AA级以上。可见,有效规避交易中的信用风险,必然要求对参与交易的各方的信用等级进行严格的限定,否则将难以事前化解风险。当然,对于那些利用互换交易投机和套利的银行来讲,通常不宜长期持有互换头寸,而最好轧平头寸,通过金融产品的组合来将长期交易短期化,以化解存续期长带来的风险。

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市场监管

尽管金融衍生产品在规避传统交易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在交易中却具有前述双重的风险特征,因此加强对衍生产品的市场监管是防范及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

第一,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带来了新的风险(特有风险),所以在对其进行市场监管时,必须进行相应的监管制度创新,提供新的、充分的“制度供培”。虽然各国情况不同,可以分别制定自己新的监管制度,但我们认为,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各国应该有一个原则一致的对衍生产品交易的监管框架。

第二,在大的监管框架下,各市场交易主体必须建立严格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这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最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要化解衍生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只能是一句空话:实际上,从国外的实践可以看出,整个金融衍生市场的有效、稳健和有序运行,无不是建立在市场交易主体的普遍安全的基础上。因此,监管当局除了采取传统的外部监管方式外,还应当刨设新的制度安排(从新制度意义上分为强制性措施和诱致性措施),来改善金融市场环境,引导各市场交易主体主动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这样就可以创造一种外部的制度性监管与内部自律性的制度监管相结合的模式.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非系统性风险,最终实现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目标。

最后,应该加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监管的国际合作。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网络效应,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衍生产品交易具有全球一体化特征,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国际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监管合作体系,从而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篇2

金融行业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的流动性资金来源无法满足流动性的需求,进而就会引发清偿问题。利率市场化会使金融交易中的实际利益增高,老百姓就更愿意把钱存到银行,增加了银行的存款,抑制了贷款上的需求,这就使得资金流动性变小了。另一方面,利率的市场化也会导致利率不稳定,经常出现波动的现象,在这种波动下,又会增加百姓把存款提现的可能性,但如果实际利率变高了,所提现的存款又会转为高利率的存款。这样来看,所改变的也只是存款的利率和存期的结构,而没有真正影响到银行的流动性。从宏观上来看,虽然利率的市场化会带来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但由于我国老百姓都已经习惯于国家金融的各种改革,对银行的信用都有了信心,因此不会容易出现降低银行储蓄率的情况。由此看来,流动性风险并不是利率市场化引起的主要金融风险。

(二)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因为利率的不稳定,经常浮动而造成的银行损失或影响了银行的额外收益。利率上的多变,会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的敏感性负债跟不上利率的变动,这二者的不匹配会导致银行利息收入的减少;我国各个银行对于存贷款的竞争也会缩小存贷利率的差,银行可以操控的力度变小了,会更加剧利率变动所引发的危害;在实际利率这样迅速上升的过程中,短期利率会照比长期利率上升的更快,这会让从事短借长贷的银行承受更大的经济损失。利率风险是利率市场化所引发的主要金融风险的类型。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向银行贷款的企业不能如约偿还贷款而给银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率市场化所引发的信用风险有以下三个方面:银行把贷款风险划分等级,高贷款风险的提供高利率,低贷款风险的提供低利率,银行提高贷款风险的管理,以此来减少信用风险;实际利率变高了,会让借款人的利息压力变大,这就会无形中加大了违约的可能性;最后,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也会引发信用风险,这主要体现在了银行不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和企业经营状况。信用风险是我国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四)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因为汇率的变动而蒙受一定损失的可能性。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利率的市场化也无法使本国的货币利率和国际的货币利率一致,由此看来,汇率风险并不是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如何规避金融风险

(一)建立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国家的宏观调控成为了引起利率波动的最主要因素。想要建立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就要通过银行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如果宏观经济环境稳定了,那么银行和企业的经营也就稳定了;反之,就会加大企业违约的风险,银行也会遭遇道德危机,会为了追求自身经营的利益而提高利率,引发借贷人的冒险行为。因此,想要建立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的物价水平、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增加就业岗位、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

根据各个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实践的正反两方面分析,实施高效的监管机制是防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风险的前提条件。在我国现阶段,建立市场利率体制的各种条件正在逐步完善,国有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单纯的商业银行,许多企业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而且中国银行的宏观调控机制也不够完善。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全面推行利率市场化,并且没有相对应的金融监管制度,那将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由于之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及美国的次贷危机的警示,加上我国国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我国近年来已大大加强了防范风险的金融管理监制。

(三)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

篇3

任何投资行为均存在相对应的风险,证券投资绝不例外。在证券投资过程中,企业决策若存在问题,或出现盲目投资等现象,导致企业回报率降低,致使企业资产损失严重。面对证券投资风险,企业金融决策人常常由于心理负担重,导致决策出现失误。同时,因证券价格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大大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出现亏损现象。若证券价格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情况,可能诱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基于证券价格处于上涨阶段,企业立即投入大量资金,并未对证券价格大幅上升的原因进行分析,致使投资行为过于盲目,大大增加证券投资风险,影响企业经济利益。

(二)基金投资风险

目前,基金是诸多企业选择的投资方式。基于基金投资过程中,专家将小额资金集中起来,在观察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实施投资。全部基金投资过程是基于多个投资人员共同出资所构成的,因此,基金投资方式安全性较高。同时,基金投资仍存在一定风险,例如,基于多种方式下,企业筹集大量资金,却没有专业程度高的投资专家进行投资指导,导致基金投资存在安全问题。部分企业将基金投资视为储备自身资产的手段,未以基金类别为指导,科学购买基金,以经济收益为基金购买的唯一指标。鉴于此,基金投资存在一定风险,导致企业投资面临风险。

(三)衍生金融资产风险

作为新型投资方式,衍生金融投资是金融投资过程中最近所产生的投资方式,导致传统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受到较大影响。相较于证券投资与基金投资,衍生金融投资风险更高。该种投资方式以控制企业大量现金为出发点,易导致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若企业采用衍生金融投资方式,迫使企业资产价值处于上下波动状态下,增加企业财务管理难度。若企业采用正确的操作方式,将大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相对而言,若企业操作方式不正确,且存在失误现象,将缩减企业经济收益,甚至导致企业出现亏损现象。

二、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方面,引导管理人员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应对制度,例如,设置专门管理企业风险情况的风险管理部门,达到投资风险治理科学化标准。构建科学化经营管理制度,以企业自身风险承担能力为指导,优化科学投资决策,保证企业投资有效性。积极落实投资决策责任制,加强对投资主体的管理。构建投资风险应对制度,对企业风险损失进行严格管理。

另一方面,完善企业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对企业潜在的投资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促使企业财务决策水平得到提升。基于企业信息化发展前提下,加大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研究力度,在积极应对和控制投资风险的基础上,促使企业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现金创造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得到全面推进。

(二)强化投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任何企业发展的保障,是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为有效防范金融投资风险,企业应强化投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与价值,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讲座与教育培训,指导投资管理人员学习金融投资的专业知识,提升投资管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技能,达到提高企业软实力的目的。同时,完善奖惩制度,激发投资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投资管理人员主动提升自我,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引导其秉承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投资管理人才队伍奠定基础,提高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金融投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三)优化风险应对方案

在金融投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金融投资存在不同的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应优化风险应对方案,采用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第一,风险保留,该种方式以少量资金为前提,支付工作由投资主体执行,第二,风险转移,即采用相关措施,促使风险发生转移,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第三,风险消除,该方式具有不易操作的特点,是一种借助预测援救技术达到增加预期收益目的的措施。第四,损失控制,即若企业存在金融风险,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促使损失降到最低。

(四)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

篇4

一、VaR方法的背景及定义

1.VaR产生的背景。近年来,金融风险的危害在逐步加大,人们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在金融市场价格比较稳定的背景下,人们更多地注意的是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而几乎不考虑市场风险的因素。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利率等金融产品价格的变动日益趋向频繁和无序,20世纪80年代后金融创新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各国金融自由化的潮流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剧烈。当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投机而不是保值的目的时,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本身也就孕育着极大的风险。于是,如何有效地控制金融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市场风险,就成为各种拥有金融资产的机构所面J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VaR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2.VaR的定义。G30,J.P.Morgan提出的VaR风险控制模型在1995年世界银行巴塞尔委员会上被认可采纳之后广泛应用于国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VaR即Value“Risk的简称,译为“风险价值”。某种资产或投资组合的VaR是如下定义的:在一段时间内,该项资产的价值损失(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不超过VaR的概率必须等于预先确定的值(即统计学上的置信度)。用公式表示为:

P(X

二、VaR的优点和局限性

1.VaR的优点。首先.VaR可以用来简单明了的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单位是美元或其他货币,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以通过VaR值对金融风险进行评判。再次,它可以事前计算风险,不像以往风险管理的方法都是在事后衡量风险大小。因此,有关高级管理人员事后就少了一个申辩自己不了解风险大小的理由,得到了监管部门的青睐。最后,它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工具的风险,还能计算由多个金融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这是传统金融风险管理所不能做到的。

2.VaR的局限性。(1)VaR模型着重从分析过去来预测将来,但是,市场风险因素过去的变化并不总能精确的预测一个交易组合将来的变化。1998年著名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濒临破产,就是因为市场波动出现了大幅偏离以往经验值的状况。(2)难以精确的模拟所有交易组合的市场风险因素。(3)公开的VaR值反映过去的交易头寸,而将来的风险取决于将来的头寸。(4)vaR模型若使用一天作为时间基准,不能准确捕捉到那些无法在一天内清算或规避的头寸的市场风险。(5)亚洲金融危机还提醒投资者:VaR法并不能预测到投资组合的确切损失程度,也无法捕捉到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

三、VaR方法的应用领域

目前,VaR方法广泛应用于信息披露、资源分配、绩效评价、金融监管等各种不同的目的。非金融类公司和资产管理者可以利用VaR控制金融风险,而对于需要集中控制风险的机构,VaR方法更是一种有效的工具。VaR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1.内部风险管理与控制。目前国外已有很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养老金基金及非金融公司采用VaR方法作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手段。利用VaR方法进行风险控制,可以使每个交易员或交易单位都能确切地明了他们在进行有多大风险的金融交易,并可以为每个交易员或交易单位设置VaR限额,以防止过度投机行为的出现。如果推行严格的VaR管理,一些金融交易的重大亏损也许就可以完全避免。

2.业绩评估与资源分配。VaR方法作为绩效评估工具,既可用来评估交易员的投资绩效,也可用来评估模型绩效和针对不同的投资领域进行绩效评估。如果用于不同投资领域的绩效评估,它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将有限的资本资源配置在哪些方面,这样VaR系统就可为公司提供一种竞争优势,即适时改变战略,重点发展那些经VaR值调整后收益值增加的部门。

3.金融监管。鉴于其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金融机构的监管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热门话题。目前国际比较流行的以“资本充足性”为基础的监管框架,简单明了,标准一致,管理上较为方便,适用于大小不同的金融机构。但是,以VaR为基础的金融监管模型近年来引起了诸多监管部门的注意。VaR模型比较适合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管理要求,它的缺点是模式比较复杂,成本高,且只能计算市场风险部分,同时,如果金融机构计算VaR的动机,不在于风险控制而在于降低资本需求,对于经营不善的券商反而会加重其经营危机;VaR模式要求主观机关需逐一审查券商所使用的模式及所设定的置信区间,管理上有一定难度。

4.信息披露。市场风险的定量性披露有助于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所以目前金融市场上信息的披露业就越来越重要了,VaR顺应了以盯市报告(marktomarket)为基础的信息充分披露这一现代趋势。VaR方法将多维风险以一个简单的一维数值来表示,简单明了,如果成为能够提供有意义的信息的披露工具,将会大大增加金融机构操作的透明程度,投资者、存款人、贷款人及交易双方就可以对金融机构施加强大的纪律约束,促进他们以谨慎的态度管理交易行为。

5.非金融类公司。由于现在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和多元化经营的现象比比皆是,它们往往持有多种资产以分散风险,因此,非金融机构所受的威胁丝毫不逊于金融机构,以一家跨国经营石油开采和冶炼的企业为例,公司的风险将来自于利率、汇率、石油及天然气的价格变化等等。

篇5

(一)能源金融能源金融风险是伴随着能源金融而生的,具体而言,能源金融具有以下3个特征。第一,能源产品正不断地金融化。美元主导下的能源体系具有不稳定的特征,能源价格随着美元以及各种金融资产而发生改变,汇率的波动以及随之产生的美元资产的波动使石油产品越来越具有金融产品的特征。第二,能源市场在不断地金融化。能源市场金融化的最典型表现是能源衍生品市场的金融投机。如石油价格问题,除了供需等因素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金融投机所致,使得石油本身的风险程度与金融市场之间产生挂钩和强烈的共鸣。第三,能源产业在不断地金融化。能源产业的金融化最集中的表现是能源产业开发金融投资与融资模式。当前世界油气资源主要掌握在跨国石油公司(如壳牌、美孚石油、英国石油)和国家石油公司(如中石油、中石化、Gazprom)等。这些大型石油能源公司有着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对产油国政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通过多种多样的融资手段,对世界各地的能源资源进行投资。借助其在国际市场良好的信用,这些大型石油公司通过发股、发债、国际借贷等各种途径获取流动资金,管理企业的财务成本,并通过项目投资等各种方式投资于油田气田,然后通过能源金融衍生品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二)能源金融风险能源金融风险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能源行业在投资或融资过程中所面临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能源金融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典型的包括价格波动风险、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海外投资竞争风险等。由上述能源金融的特点可以看出,归纳来说,能源金融风险主要具有以下4个特征。第一,能源金融风险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较大。一方面,能源特别是油品的价格跟美元汇率波动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能源企业通常容易受到全球能源衍生品市场波动的影响。还有,国内能源金融风险对冲的机制不完善,监管上也存在漏洞,价格发现的功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国内企业难以通过国内的衍生品交易对冲降低自身风险。第二,能源金融风险受国家产业政策变化影响较大。能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行业,更加容易受到国家政策的干预,国家对能源行业的战略部署和调控都会对能源风险产生重要影响。第三,能源金融风险受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较大。能源供给安全是各国国家战略的重心,能源的价格以及供给平衡除了市场出清等作为依据外,还是石油生产国、消费国之间博弈的结果。石油生产国对产量的管制、石油消费国对石油产地的选择以及战略储蓄,都会对国际能源金融产生剧烈影响。第四,能源金融风险还受到自然灾害、天气条件影响,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和恶劣的天气条件将直接影响能源企业对能源的开采、运输、储藏等各个环节,通过改变供应来影响能源价格,作用到能源企业和投资者身上,此外,气候变化等导致极端气候发生的因素也会对能源的需求产生影响(如暖冬、寒潮等),进而影响能源供给平衡。能源价格供应等因素的变化会对能源企业经营效果产生深远影响,甚至还会威胁国家的能源安全。控制能源金融风险,保证能源金融安全即是要求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不稳定因素等各种威胁下,国家能够成功应用各种手段将能源供给危机和能源产业发展危机控制在可调范围之内,力促能源供需正常匹配,满足能源行业各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和防范能源企业和国际能源战略投资风险,保证能源行业投资目标顺利完成。能源金融风险的因素有很多种,而且往往相伴而生同时出现,故而能源金融体系的风险无时无刻不在,风险的逐渐演变决定了能源金融的安全也仅仅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安全,是各个层级的能源个体风险管控机制的动态均衡,能源安全的状态也是在这种动态均衡中不断适时调整。因此,以一种具体的标准来衡量能源金融风险,评价能源金融安全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正是建立能源金融风险预警的意义所在。

三、能源金融市场风险

预警指标的选择全面的能源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本文希望对基于市场层面的能源金融风险预警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能源金融市场风险指标分析能源金融风险是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风险,宏观层面的如地缘政治风险、微观层面的如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中观层面分险,即能源金融市场分险,典型的包括价格波动风险、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虽然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能源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会根据其所处的行业有所差别,但是大体可将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分为以下两个层面:宏观经济影响风险和投融资风险。相应地,能源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也同样分为宏观经济指标和投融资风险指标。

1.宏观经济指标。包括GDP增长率、CPI定基指数、企业景气指数、货币供应量增速、财政比例以及贷款增长率等,这些指标来源局限于能源行业。

2.投融资风险指标。投融资风险受到国内外金融市场、国内外石油市场的影响,指标包括能源市场需求增速、黄金指数、美元指数、石油价格、上证指数以及银行和企业金融指数,如上证指数、资产负债率、资金成本率等,这些指标来源多元化,对能源行业的投融资风险影响很大。

(二)指标的选择对能源金融市场风险进行评价需要选择最能够反映能源金融风险的指标,通过指标的变化来判断能源金融市场风险未来的改变,为能源金融市场风险的爆发做出预警。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一是经济发展以及能源需求对能源安全提出的要求;二是金融市场的变化对能源风险因素的影响;三是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对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指标选取以下5个,即能源需求量增速、实际GDP增速、美元指数、股指变动率、石油价格。在5个指标中,能源需求量增速和实际GDP增速体现了能源供给的情况:GDP增长迅速,为GDP提供增长的能源需求也会随之上升。能源需求量增速在统计上的数据是每年的能源消耗量,即反映了能源的供给与需求平衡的情况。股指变动和石油价格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和能源市场的形势,其变动对中国的能源安全起到重要影响。美元指数也十分重要,美元的强弱升跌都会对油价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引起能源金融风险的升降。

四、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一)基于PCA&ARMA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模型主成分分析法(PCA)是评价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指标组的重要方法,可以抽取各个指标的特征,以较少的变量来表征整组指标的特征,因此,本文将其应用于多指标评价的能源金融风险评价。能源金融市场风险的预警归根结底是对未来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的预测。在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历年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后,预测模型必须能够合理考量历史趋势,即根据过去的时间序列建立模型推算未来的风险强度。ARMA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方法的核心思想便是根据现象的过去行为预测未来,故而本文选择ARMA模型预测未来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的主要步骤如下:

1.指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首先计算每列数据的均值,再用均值减去每一指标数据,最后再将其差除以原有数据的标准差。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每个指标之间都计算其相关系数,利用相关矩阵可以进一步推算出其特征向量和特征值,从而选取确定主成分。

3.计算特征根以及特征向量,并计算一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贡献率,将特征向量按照特征根加权。计算出特征向量Ek和特征值λk,选取λk>1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4.计算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是衡量能源金融市场风险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风险程度越高,根据特征向量中的各个元素作为权值,与每一年的相对应指标值相乘,可得到能源金融风险强度。

5.利用ARMA模型建立回归模型。检验能源金融市场风险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如果不是则需要差分后再进行回归,根据回归的结果预测未来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

(二)应用研究本文选取中国2002~2013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进行计算。

1.数据说明。股指标的为标普500,美元指数按照美国洲际交易所数据,二者年度数据选取年末最后工作日数据。中国GDP增速以不变价计算,数据来源为《中国经济统计年鉴》,能源需求量增速数据来源为《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石油价格选取大庆油田年末数据。

2.主成分分析。首先对5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根据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3.ARMA模型。对表5中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建立ARMA模型,设其时间序列名为index。首先根据ACF图判断index的稳定性,结果发现极其不稳定,故而对index时间序列进行差分,得到时间序列index_d。自相关和偏自相关两个图形都呈现拖尾的现象,是典型的ARMA(p,q)型的结构。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对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和风险预警基本概念的界定,提出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的基本经济金融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定义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计算了中国2002~2013年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应用ARMA模型对中国2014年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进行预测。主要结论如下:

1.能源金融市场风险是一个综合变量,国内宏观经济指标、国际金融指标及能源相关指标都是重要影响变量,通过适当的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是可以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的。结合ARMA模型,可以对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进行预测,进而对我国能源金融风险管理和能源安全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2.对2002~2014年中国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的计算和预测表明,中国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在2006年以前处于“安全”级别,此后,除在2008年短暂的恢复“安全”级别外,中国能源金融市场风险一直在上升,但仍处于“可控”的区间。当前中国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处于较大风险区间,按照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的增长趋势,未来能源金融市场风险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二)政策思考本文实证研究表明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的大趋势是不断增强的,因此,为确保中国能源金融市场的稳定,保障国内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维护国家利益,中国能源金融市场需要一套针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及时高效地对风险进行管理。具体来讲,加强中国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管理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信息透明化是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管理的前提。当前,中国能源信息的权威公布平台少,各地各企业分裂统计,信息整合性差,市场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灰色地带过多。与新加坡的普氏价格指数相比,中国能源信息平台仅服务于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影响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对能源市场的定价权。虽然中国2006年就开始与国际能源信息署(IEA)合作,双方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市场数据分享达成一致协议,但目前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国内一方面要继续筹建一个多方参与的权威信息平台,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的能源信息透明化。

篇6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市场价格的种种不利变化,而使得商业银行在进行表内外业务当中产生的风险。由于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和商品价格这四个组成成分,因此相应的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又通常可被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以及商品价格风险。目前,金融市场自由化步伐的正在逐步加快,主要以围绕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机制为中心。新兴的金融工具也层出不穷,随着负债和表外业务市场化的不断加深、渐渐暴露于最新市场价格体系下的扩展业务以及不合理的负债结构,都面临着市场风险的巨大挑战。因此,必须更好地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合理的控制。虽然自由的金融市场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但这也同样为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控制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了一次契机。尤其是一些新发动的措施,改变了商业银行被动的局面,从而能够积极自主的调节资产负债结构,合理运用多种风险控制的工具,来实现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进行管理的现状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化水平较低以及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操作空间狭小等原因,我国的商业银行因市场风险造成的影响十分有限。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脚步的不断加快,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的持续提高,汇率市场化程度的连续加深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市场风险被大大的增大了。面临着这重大的挑战,市场风险的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更加刻不容缓。

1.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我国需要后来者居上

和早已呈现成熟的市场风险管理的国外银行业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还仅仅只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我国仍需要通过一段漫长的时光来做好对市场风险的管理。而市场风险的管理也以俨然成为我国在实习银行监管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想要更好的实现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我国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2.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技术以及计量方法仍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鉴定、计量以及控制方法、工具都常常存在滞后和不健全等问题。所以,对于逐渐复杂化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我国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国际上主流的风险价值VAR分析法被许多商业银行所采用,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还只是处于摸索阶段,在实践中并不能够在对市场风险的管理中发挥其作用。而且,还有一些国外的对市场风险管理的工具和理念,我国都还没能在对市场风险的管理中良好的运用。

3.对于市场风险管理的数据信息系统仍然不够完善

数据是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的重中之重,真实并完整的基础信息能为采集和分析市场风险管理数据提供更好的保障。正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数据储备十分稀缺,并且所拥有的数据缺乏规范性、质量也不佳,甚至于一部分还是缺乏真实性的数据或无效数据,这时常会造成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管理上出现纰漏,使市场风险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我国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机制不够完善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我国商业银行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相较于国外许多国家的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相对较弱。对资产负债的管理和利率缺口的敏感性进行分析是我国对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技术;对于交易员、交易主管的交易额度进行的授权,对交易敞口以及交易期限的有效限定等是我国对市场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但这些管理技术在我国仍然是处于试用的阶段,还没被商业银行很好地融入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机制当中,也只是被小范围的商业银行所使用。总之,现在的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还是以各种业务当中的风险点为主要切入点,并没有一套完善而又系统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2.我国不能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合理进行定价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通过使用国外引进的风险控制系统中所附带的模型,并运用模型来对衍生产品进行定价。由于衍生产品在交易当中通常具备一定的杠杆功能,能够对市场发生波动引起的因素具有十分敏感的反应,这就大大加强对风险控制的数据的实时性的要求。因为仅仅通过向国外咨询价格的方法并不能够第一时间把相关的数据录入风险控制系统,所以交易的产品因不同市场变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参数也就没有办法进行计算,从而不能够在面对市场的各种变化的时候,为降低损失而进行对冲交易做准备,用以达到对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的目的。

3.由于缺乏基本数据我国对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模型不完善

在涉及外币的产品当中,历史日损益的数据已经有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开始整理、积累,并试着将这些整理的数据同风险控制模型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比对。然而在人民币的产品方面这项目仍然有大多数的商业银行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而大多数商业银行也因为缺少相对准确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数据并未真正开始对历史日损益数据的整理和积累。缺乏所需的实际日损益数据便不能够和风险控制模型所得出的日损益数据进行对比,就无法发挥风险控制模型在对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这样便无法实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进行分析从而来计算市场风险的资本充足率的目标。所以,对风险数据的整理与积累将成为我国进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最重要部分。

四、我国商业银行通过何种手段加强市场风险的管理

对于这几年来国内外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得出的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为有效的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方便管理市场风险

为了更好地认知和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工作,我国的商业银行首先必须做的便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虽然在我国很早便加以使用,但是由于内部控制在实际运用中的效率很低,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认知和管控能力较弱。内部控制制度度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监督的执行过程和处理手段的乏力,这些均充分表现出现如今我国商行对市场风险认知和管控能力的不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因抓紧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系统,通过系统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反馈三个方面的共同协调为手段以健全我过对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2.重视对市场风险的度量工作,以便防范市场风险的扩大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首先要提的就是对风险的度量,而度量的方法有许多,像市场风险的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这两种对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都是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被提出来的。对于对市场风险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的我国商行来说,采用的度量方法便相对简单,通常使用仍未成熟的理念和工具,而对于国际上的许多大银行来说,他们在对市场风险度量与管理上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现如今市场风险的度量模型通常属于静态模型,对于已经放生过的风险只能被动地做出反应,并不能够第一时间反映出商业银行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对于风险状况处理的作用。所以,就我国商业银行表现出的问题来说,相对比较复杂的计量模型并不适合我国对市场风险的度量,它们不应该成为市场风险管理的重心。

篇7

金融产品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金融投资管理者对于金融产品的经营管理以及投资决策不当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出现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的经营决策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以及风险控制意识所造成的投资决策风险,投资策略或者金融产品投资组合策略不当,则会为金融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威胁。其次,则是由于投资者或者是投资管理团队的整体管理能力,财务会计处理能力、网络技术能力或者是量化分析能力等均是造成金融产品投资风险的重要诱因。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上的汇率或者是估价的变动所导致的金融投资者的本金或者是收益受到影响的潜在风险因素。造成金融投资出现市场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是波动变化的,如果金融投资者对于市场分析能力不强,则会导致金融投资遭受市场风险。根据市场风险产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系统性风险以及非系统性风险两种情况。系统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上的各种宏观影响因素所造成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而非系统性的风险则是金融投资市场上的某一种类的金融产品价格波动所造成的风险,如企业经营能力不善导致股票下跌而给金融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在防范措施上,系统性的风险实时存在难以消除,而非系统性的风险则可以通过投资优化管理有效的防范。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活动中,将大量的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些金融工具,而投资的金融产品在短期内由于难以变现,而导致金融投资者出现资金使用紧张的问题。如果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不大,而且金融投资者对于此金融产品的投资规模不大时,并不会出现流动性风险。但是如果金融产品由于市场震荡,价格急剧下跌,而此时投资者又继续大量资金时,便会出现资金的流动性风险,投资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以较低价格出售金融产品,从而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其实质就是违约风险,由于金融投资交易的双方未能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各自的义务,从而造成金融投资产品出现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扩大,金融投资产品的准入门槛也不断降低,各种债券以及货币基金等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当前金融投资的重要内容,发行规模以及发行主体迅速扩张,如果金融产品的发行主体出现破产或者是亏损等,则会直接导致公司债券以及股票价格的下跌,从而导致金融产品出现信用风险。

二、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加强风险评估

金融投资过程中,金融风险的评估是投资者作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使投资者了解并合理控制和应对外界一些不利于金融投资的因素,降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因此,风险评估是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而且风险不是一直固定不变的,因此对于风险评估也要不断的更新变化。只有时刻地对所产生的风险作出判断和评估,才能使外界风险减少对投资者自身投资的金融商品的不利影响。在规划投资方案时,不能仅仅根据金融投资风险评估,还需综合考虑市场信息,制定合理科学的金融投资组合,以期将投资风险最小化。其实,风险评估为风险和利益的科学配置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依据。投资者均想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但收益总是伴随着风险,投资者就要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因此,根据风险评估对所产生的风险和利益进行合理的配置,可以使得金融投资风险得到合理的控制,投资者能够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然而,投资者还应当根据金融产品的自身属性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获利组合,实现了权衡风险收益下对投资金融商品的合理规划和有效资源配置。这样一来,投资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遭遇风险时,就能及时作出反应,采取相应合理的对策,将自身受到的损害降到最低。

(二)加强风险分类控制

在金融市场不同商品的差异性,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甚至是对于同一种风险,这些商品所做出的反应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为使投资者的风险和财产降至最低,必须对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类控制。对于投资风险分类控制,具体的做法是预测评估金融投资的不同商品可能遇到的各个风险,对于不同的金融商品的不同金融投资风险做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事实上,很多的投资者没有深入研究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就对某个单一商品大量投资,这种错误的作法不但会增加投资金融商品的风险,还会使得投资者受损几率上升。根据市场利率或者汇率的变化,将资金用于不同的金融商品形成的投资组合进行投资,并预测和评估组合中的每种金融商品的风险,对金融商品做出合理的预估,做出相应的投资计划,这样有利于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降低,确保获取可观的投资收益。由此可见,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为了获得最大利益,要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对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对于自身的金融投资商品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且分散自己的资金,采取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策略,建立能使金融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的投资组合,从而在投资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完善金融投资主体相关的制度、机制

篇8

一、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机制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1.欧债危机下存在农村金融内控制度不严密问题

欧债危机下金融市场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存在无序性问题,因此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内控制度,才能促使农村金融顺利度过欧债危机的关键时期。我国农村金融内控制度缺乏响应的立法程序,因此行内的规章制度制定比较随意,导致很多制度无法真正发挥效能作用,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制度没有经过全面的推敲、论证,制度出台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对农村应对欧债危机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外界状况不断修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2.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制度作用力较弱

内控惩罚和制度培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因素导致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制度作用力弱,当前情况下需要解决制度培训力不强的问题,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措施,对内控制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管理者和每个员工都要对内控制度熟知,对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度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如果员工不能正确的理解内控制度,对金融内部规则不能全面把握的情况下,对制度的执行策略会产生影响,很难产生自律效果。其次农村金融内控机制不能全面执行,导致违规惩戒不能全面执行到位,导致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很多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制度作用效力逐步减弱,对自己查处农村金融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各种违规事件产生很大的问题,很多事件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内控,对应对欧债危机对农村金融冲击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是我国农村金融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多职能部门身兼数职无法对金融政策全面的把握,同时制度监督工作不能得到全面的落实,欧债危机下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金融活力也受到影响,导致制度执行的积极性下降,很多职能部门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因此惩罚力度不能执行到位,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3.欧债危机下内控缺乏优化机制

欧债危机下内控管理激励机制缺失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因素,内控考核指标过于笼统,导致很多策略无法全面而系统的执行,对企业发展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监督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对政策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那么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欧债危机背景下农村的很多金融政策受到很多因素的约束,导致很多政策不能强制执行,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欧债危机下内控制度对优秀员工的激励不够,导致很多员工被动的接受相关制度,对金融市场自主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农村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二、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建设的措施

1.严格规范各种制度程序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从源头上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升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建设程序,农村金融需要规范各种立法程序,同时需要明确立法的权限,提升立法的水平,对规范农村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制度需要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对各种处理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升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农村金融立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需要贯彻,对金融制度建设进行全面有效的论证,通过对三道论证程序的全方位处理,可以提升金融市场的动力,为应对欧债危机的冲击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当前需要从合格论证、风险论证、法律论证三个角度出发,提升欧债危机的整体应对水平。

2.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文化建设不可忽视,通过提升对员工内控管理认知程度,优化金融管理机制,提升农村金融市场整体管理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撑。农村金融内控文化建设是内控长效管理机制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农村金融机构近几年开展的专项内控制度活动看,很多情况下没有高度重视内控文化建设,导致内控机制不能得到全面的应用,对农村金融市场繁荣稳定、应对欧债危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内控教育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内控制度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培训方式提升从业人员掌握内控制度的水平,从业人员全面掌握内控制度,可以更好的利用制度解决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产生的各种问题,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员工对每个内控制度必须学习,每个员工必须全面读懂内控制度,其次需要继续加强员工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的职业道德,从思想文化上促使员工能够规范实施金融政策,强调按章办事,科学应对欧债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员工需要根据市场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加强违规惩治力度

篇9

一、证券公司财务风险

证券公司属于高风险行业,其主要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营运风险、法律风险和系统风险等几大类型,这些风险的存在必然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从而导致证券公司财务危机的发生。在当前证券公司发展过程中,能够进行财务计量或是评估的风险都统称为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存在会对证券公司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

1.盈利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其收入主要以纪纪业务收入、自营证券收入及承销业务收入为主,这些业务收入合计占比已达到80%左右,而国外证券公司这三项收入合计占比不超过50%,由于可以看出,当前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不仅与市场行情高度相关,而且盈利模式较为单一,这就导致证券公司风险单一,对风险抵御能力较差。

2.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链脆弱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融资渠道上主要以银行间同业市场拆借、自营股标质押贷款和国债回购为主,而且融资渠道多以短期资金融资渠道为主,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和制约。由于融资渠道狭窄使证券公司业务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从而导致部分证券公司对客户资金进行挪用,违规进行国债回购等。

3.净资本规模较小,与其业务规模不相适应

证券公司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需要依赖于净资本作为最终的保障。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扩大自营规律的需要经历了几次增资扩投潮,但这并不是出于防范证券市场风险的目的。据相关统计表明,当前我国证券业平均净资本数额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存在不均衡分布的特点,净资本的规模与业务规模、盈利模式和市场风险等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现象。

4.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

当前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但由于股权结构缺乏合理性,再加之现代企业的管理监督机制缺乏,导致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虚化现象严重,不仅公司治理无法发挥出应用的作用,而且内部监督力度不足,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的遵守,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导致证券公司财务风险发生。

5.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加快

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当前我国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之间的联动性大幅度提升,这就使我国证券公司所面对于风险严加严竣,不仅需要面对全球性的宏观经济风险,同时还要面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另外,由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这也打开了风险向我国传递的渠道,国际金融市场错综复杂,存在着交叉感染的特性,在金融全面开放过程中这种交叉感染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更是显著的体现出来。当前部分证券公司即使业务范围内仅限于国内市场,但也避免不了会受到这种交叉感染的影响,从而导致自身陷入危机之中。

三、提高我国证券公司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策略

1.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证券公司要拓宽融资渠道,引入各种性质的战略机构投资者,提升资本实力,促进股权主体多元化,优化股本结构,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建立一个合理的权限分配、分配收益公平,并职责明确的制衡机制,为做好风险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会计监督,健全风险内控机制

首先,要求内控机制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及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其次,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风险控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要以审慎经营、防范和化解风险为出发点。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要强化会计业务制度体系。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合理评估和化解风险损失

充分利用VaR模型进行财务风险预警。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一旦风险损失发生,则要降低损失,将损失控制到最低,并能迅速恢复。

4.加强风险意识,确立正确的风险控制战略

在证券公司进行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在重视组织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还要重视人的因素。通过对证券业务的人员进行全面风险意识教育,使全体员工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来,确保证券公司所有员工在财务风险防范上都能够做到自觉性,更好的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另外,还要对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匹配性进行认真分析,确保能够制定正确的风险控制战略。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证监部门对于证券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更为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化解和控制。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健全,在改革进程中市场波动幅度仍然较大,再加之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这都导致当前证券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加剧。在当前证券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证券公司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强化对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从而在金融市场开放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

篇10

一、离岸金融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

风险防范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离岸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较高,在其运作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种类的风险,对它的监管过程相对复杂,操作难度很大,各国政府、金融组织对此一直非常谨慎。

(一)信用风险

长期以来,信用风险是离岸金融市场最主要的风险形式之一。由于离岸金融市场是为“非居民”性质的个人或机构服务,所处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样,其主体广泛的外延性使得银行更是难以深入、全面、迅速、准确地把握服务对象的信用表现及所属产业的资信状况,征信过程涉及不同的国情民风,既增添了经济主体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工作量,也增大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难度;既增大了预测工作的成本,又增大了计划工作的难度,更增大了经济主体的决策风险。总之,信用风险增大了离岸金融市场经营监管的成本。

同时,信用风险也会降低离岸金融业务的预期收益。因为信用风险越大,则风险溢价相应越大,于是,调整后的收益折扣率也越大。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投资的净现值公式看出:

Ct、rt、Pt分别代表离岸金融资产在期限t的收益、收益折扣率和风险溢价,Co为离岸资金投资额。显然,Pt越大,调整后的收益折扣率rt+Pt就越大,NPV就越小,在等确定性的净现金收入就越小;反之,则相反。

(二)市场风险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修正案》,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一切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离岸金融作为金融创新方式,是一种以全球为市场,自由化程度很高的业务,其具有的市场风险更加明显,尤其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离岸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和金融创新的加速,金融脱媒和混业经营的趋势的加强,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离岸金融业务的产生与发展,使银行面临的金融市场风险不断累积,日益复杂,市场风险逐渐成为银行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三)资本外流风险

离岸金融业务有可能推动资本外逃规模的进一步膨胀,进而对人民币汇率的安排和货币政策的运作产生重大压力。外逃资本是国际游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来源,200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游资大规模内流对人民币汇率施加了沉重的升值压力,并严重干扰了人民银行遏制信贷规模增长失控的货币政策。虽然我国采用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严格分开的谨慎做法,但金融经济内在的关联性和可融性,有可能导致离岸市场资金的流向不定,既可流入国内又可从国内流出。国内货币供应量在离岸市场的资金流入国内时增多,在从国内向国外时减少,进而产生信用扩张或信用收缩效应,会引发一定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此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的情况下,离岸金融市场在某种意义上使得洗钱活动愈演愈烈。

(四)监管法律风险

离岸投资者的投资目的虽然有个体差别,但其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即利用存在于世界各国税收、管制等金融制度上的差异去维护个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

离岸金融市场与母国及东道国的法律和监管架构产生矛盾,离岸资本流动把各个国家都联系在一起,但是很多国家的金融制度和法律框架尚缺乏与国际金融市场平稳对接的机制,有可能使国际资本流动与本国经济政策和规章制度处于摩擦状态。大量资本市场离岸交易和网络交易与国际监督和风险防范措施的不力产生矛盾,金融产品的离岸交易增加,再加上衍生工具迅速膨胀,使得习惯于集中管理的监管当局和监管制度更难以实施。随着网络化交易的迅速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具突然性,也更容易跨地区传导,使得监督当局在突发事件面前往往措手不及。

(五)操作风险

离岸金融市场随着其自身及整体金融环境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管制的日益放松、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当今离岸金融机构处于更加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中,来自人员、自动化技术、电子商务以及支付清算软件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也会给其稳健经营带来潜在风险,业界将这些风险归结为“操作风险”。

二、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建立

(一)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原则

1.适度性原则。适度监管原则要求监管机构应当遵循离岸金融业发展特有的经济规律,其监管行为尽量不要干涉离岸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权和自,而要通过制度和规则使跨境金融业务得以稳健经营,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获得良性发展。只有当离岸金融机构出现信用危机等严重问题时,才能对其采取某些强制措施,金融监管不能取代市场作用。适度监管原则含依法监管和合理监管之意:依法监管是指离岸金融监管机构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行使监督管理权,合理监管就是指要合理运用金融监管中的这种自由裁量权。

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审慎性原则。以离岸银行业的监管为例,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来看,正确的离岸银行业监管应该着眼于度量整个中国银行体系中的离岸金融业务风险头寸,并进而决定银行体系离岸账户的总最优风险头寸。而从微观审慎监管的角度来看,每家银行都处于安全状态才是整个银行体系保持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离岸金融监管应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审慎性原则出发,进行监管,离岸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3.效率性原则。从广义的角度看,离岸金融监管的效率原则一方面包括离岸金融监管的经济效率,即离岸金融监管应通过鼓励、引导、规范和监督管理来提高离岸金融业务的整体效率,而不应导致离岸金融业务效率的丧失,不应压制自由离岸金融业务间的正当竞争。另一方面也包括离岸金融监管的行政效率,即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应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达到离岸金融业务监管的目标。相反,若监管成本超过从安全保障模式中所获取的收益,限制了离岸金融业务收益的实现,那么监管行为就成为行业竞争的障碍,可能会使离岸金融业趋于萎缩。因此,离岸金融监管者实施监管时,必须进行成本、效率分析,只有降低离岸金融监管的成本,提高效率,才能更理想地达到离岸金融市场监管。

(二)中国离岸金融市场具体监管模式

1.监管主体方面。离岸金融市场要同时接受货币发行母国与市场所在东道国的双重监管,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下面我们仅就中国自身应承担的监管责任谈起。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需要我国政府、中央银行及外管局等监管机构、商业银行三方共同进行,以有效控制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第一方,我国政府在离岸金融市场中是不可或缺的宏观调控角色,既规范又宽松的政策环境是发展良好离岸市场的根本动力之一。中国政府应充分运用法律这个“有形的手段”,对离岸金融市场业务严格规范,使之在健全的司法环境下健康有序发展,在稳定和繁荣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下,提高离岸投资者的信心,进而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不断前进;第二方,我国的中央银行及外汇管理局等机构在恢复离岸金融业务后,要严格规范银行从事离岸业务的批准事项,注意风险分散,分别在多个城市中建立离岸银行,摒弃十多年前把五家离岸银行全部安排在深圳的做法。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势必会建立发展起来,着手加强境外人民币的管理迫在眉睫,央行要规定离岸银行的最低资本金和资本充足比率及其资产负债比率的限定,协调不同城市间的离岸金融银行的发展,共同促进全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稳定;第三方,我国商业银行在离岸金融业务中应该遵循“稳健经营,逐步放开”的方针,在资金账户、金融品种、服务对象、核定手续等方面严格管理,在岸与离岸业务实行分离类别管理,早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对离岸业务谨慎而行,制定“共同业务守则”,加强离岸金融市场行业自律管理。

2.监管内容方面。作为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国,对它的监管应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准入的监管,二是对经营的监管。

我国在市场准入方面,应建立离岸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审批制度,加强市场主体的规范,有关管理当局应对申请开办离岸业务和设立离岸银行的中外资银行履行一定的审批手续。一是要将所有开展非居民业务的金融机构一并纳入监管范围,严格把握对象的“非居民”性,具体是指境外(含台、港、澳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含在境外注册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包括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但不包括境内机构的境外代表机构和办事机构。在为客户开户时,要求客户提供身份证、合同契约等相关的有效法律文件原件及复印件,并要求其证明资金来源,在贷款时同样要求出示抵押和担保,防止信用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二是把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机构进行严格分类,发给不同性质的营业执照,明确规定各自的营业范围。三是在政策执行方面,不能让内控不健全、规模扩张冲动明显的经营机构进入,规定办理离岸金融业务的机构偿债能力必须以其总行偿债能力为后盾,包括外资在内的总行机构不能逃避其设在离岸市场的分行离岸账户一切可能破产的风险。

我国要使离岸金融市场能长期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对离岸经营活动的监管:一是加强对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的管理,现阶段离岸金融的监管和法制尚未健全的前提下,我国主张“内外分离型”账户管理是正确的,应严格区分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分账管理,单独核算,一套记载国内金融交易,另一套记载离岸金融交易,要尽可能避免或降低离岸业务向在岸业务的渗透和冲击国内经济的金融风险;考虑到国内利用离岸资金的需要与可能,可以建立离岸资金转化为在岸资金的机制,可在离岸与非离岸账户之间设立一个单向的过渡科目,作为离岸资金流入的必经账目,人民银行和外管局要逐一审批该科目的设立,并切实加强管理。二是要主动使利率和汇率逐步向弹性化方向发展,缩小离岸与在岸市场上该两种变量的差距,从而避免离岸市场上这二者的变化对在岸同类变量产生影响,危机国内金融稳定与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减少从离岸账户流向在岸账户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或房地产市场,以免金融资产价格过分膨胀,产生泡沫经济。四是实施离岸金融业务及其日常业务的风险管理,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监管原则,对离岸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各种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尤其要重视流动性要求和资本充足率要求。五是在完善离岸金融市场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离岸金融机构定期报送的各种报表及其它资料加以分析,或通过监管人员的实地调查,采用系列量化指标考核离岸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与风险资产管理,提高全面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能力;六是制定打击国际金融犯罪的法律规章。离岸金融的国际性、资金的频繁流动和对客户信息的高度保护为国际金融犯罪提供了温床。因此,目前国际组织在打击金融犯罪领域正积极合作,尤其是在反洗钱领域和避免偷税漏税领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指导建议。我国也应该参照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指导意见和行动守则制定相应的法律,积极参与打击国际金融犯罪的国际合作。

3.监管方式方面。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从传统的基本规则的监管逐步朝面向过程的监管转变,从事后的静态风险管理转向事前的动态风险管理。监管机构应定期对离岸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估,不定期地检查离岸银行等的账户及各项统计数据,切实起到对于离岸业务的全面及时的审查稽核作用,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各项风险的提前识别与预防能力。

4.监管依据方面。进一步完善有关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框架。截止到目前我国专门针对离岸金融业务的法规还只有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1998年制定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该法规是针对国内中资银行及其分支行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制定的规范性条文。有关外资金融机构在经营离岸金融业务时应受哪些限制,仅在1994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有一些粗略规定。离岸金融业务法律框架的完善和细化,是未来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还应加强对国际惯例的研究和学习,适当将国际惯例转化为国内立法。国内监管人员和离岸从业人员都应掌握境外相关法律知识,或适当引入境外专业律师、会计等中介机构,将法律审查手续外包。

离岸金融市场相对在岸市场有它特殊的风险因素,我国应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法规支持、在中央银行的有效监管下,三方积极努力发展我国的离岸金融并使之走向成熟。遵循“稳健经营,逐步放开”的方针,在资金账户、金融品种、服务对象、核定手续等方面严格管理,谨慎风险。

参考文献:

[1]连平,《离岸金融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12月。

[2]许明朝,《离岸金融市场监管之特殊性》[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5期。

[3]John Christensen and Mark P.Hampton,THE E-CONOMICS OF OFFSHORE?押WHO WINS,WHO LOSES,The Financial Regulator Vol.4,No.4,March 2000。

[4]Jesus Colle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Great Britain,TWENTY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ECONOMIC CRIME[R] September 2003。

[5]Michael Foot,Banking supervision in a smaller fi-nancial centre-problems and recipes for success,省略/1358-1988.htm。

[6]Salim M.Darbar,R.Barry Johnston,& Mary G.Zephirin,IMF:《加强对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金融与发展,2003年9月。

[7]朱明,《中国离岸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探讨》,《浙江金融》,2006年第08期。

篇11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受到来自国内尤其国际动荡局势的影响,出现融资困难、资金链中断及资金回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借此分析国内房地产面临的金融风险,以期合理规避房地产金融风险,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国内房地产金融风险原因

(一)房地产金融体制尚不完善。相对比于发达国家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房地产金融体制尚不完善。目前,我国为单一的银行为房地产商提供贷款和信托机构向房地产业提供信托资金,银行的利率调整及贷款机制和国家的政策风险都会影响房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融通效率低下。通过银行筹集的资金,大多数房地产商将其存放于银行,银行又无法及时将大量资金提供给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造成一定时间内资金浪费及闲置,成为最终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承担者。国内尚未建立一套完备的投资融资的金融体系,因而存在一定的资金融通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房地产金融信息不对称。房地产金融市场具有资金需求多、周期长等特点,使得房地产面临的风险加大。当房地产市场繁荣时,将有大量房地产商加入其中,不惜高额利率贷款进行投资,一旦市场出现动荡或不稳定情绪上升时,尤其房地产商资金链中途中断时,房地产商将无力按时还款,银行业与房地产商中间的不透明即信息传递失效,将极易造成房地产金融风险。

(四)政府宏观管理失效。房地产业作为影响居民生活及市场稳定的重要行业,其稳定性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实施及管理者,肩负着审查房地产商资质及规范金融行业合理贷款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尤其地方政府大力引资,放松监管,造成一些资信不佳的地产商进入投资,尤其当地银行贷款管理失控,将容易引发房地产金融风险。

二、国内房地产金融风险判断

根据国内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特点及原因分析,国内主要面临以下几类房地产金融风险:

(一)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风险给房地产开发商、消费者进而给提供房地产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房地产具有非常强烈的投机性质,一旦整个市场出现难以承受的泡沫,将导致房价大跌,引起房地产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进而导致银行大量坏账产生。

(二)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指银行与房地产商在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会直接影响影响其资产负债表,更会影响其获利水平。一旦贷款利率上升房产商面临还款压力加大,银行业将承受更大的资金回收压力。

(三)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履约能力的下降,无力偿还或不愿意偿还,导致银行业坏账的出现。主要由于贷款前对借款人资信审查不足或失误造成的,也可能是贷款发放后企业经营状况变化造成的。

(四)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因为业务流程不健全而引起的银行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偏差,导致的损失。房地产金融的操作风险包括房地产贷款业务操作流程不健全、业务操作失误、房地产资金转账结算中的风险等。

三、国内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架

(一)营造良好的国内房地产金融市场宏观体系

1.国家要加强房地产金融管理,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一方面,政府要严格监管土地交易,规范土地交易秩序,实行土地供给有偿,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对企业违反行业规章制度加大惩罚力度,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最后,政府要规范房地产金融秩序,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制定正确的监管方针和策略,将房地产市场状况以及信息,进行定期的公开和披露。

2.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建立多元融资渠道。引导国内房地产投资商加快发展,以进行直接投资,降低贷款风险,此外,夸大房地产商的融资渠道,发展房地产信托行业、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从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3.努力建立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转移制度。一方面,大力开发新的融资工具,推动房地产金融市场创新转移风险,建立保险机构,降低融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对房地产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提高其市场适应能力,通过金融机构间合作分工,有效降低风险,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二)构建良好的国内房地产金融市场微观体系

1.加强贷款额度及风险控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一方面,银行作为企业法人,要加强内部建设,推动自身体制改革,严格按照内部规章制度进行放贷,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贷款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指数进行控制,有效降低风险,通过对企业评估,做到合理放贷,按时回收。此外,加强对内部员工培训,有利于对其良好的约束,使其严格遵守银行内部规定,降低房地产金融的风险。

2.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将强行业内监管。不仅银行内部,银行间要建立一套便捷的信息沟通系统,通过及时传递信息,为其内部控制提供信息支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良好沟通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有利于整个行业稳定发展。

3.建立房地产金融绩效评估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可以有效地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使银行加强自我监控,及时查清不良资产,并严格控制风险。还可以引进外部评估机构,对内部地产贷款进行公证评价,帮助建立稳定的房地产金融机制。

4.开发新的放贷品种,开拓市场业务的同时,有效降低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品种单一,为此商业银行应提高服务意识,不断推出新品种,吸引消费者投资,进而推动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的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健全的市场经济离不开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是一个风险转移和积聚的场所,期货市场的风险产生于影响市场价格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期货市场衍生于现货市场,是为了分散现货市场风险而存在的,因此它积聚了现货市场的所有风险,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风险。这些风险都与期现货市场所处的金融环境有很大关系。

二、期货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1.宏观环境因素。自19 世纪中期规范的期货交易市场产生之时起,期货市场风险就与其所处的宏观环境紧密相连。特别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期货市场的风险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1)金融经济全球化。随着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全球金融市场连为一体。但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薄弱的环节和地区就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因素,国际游资常常以这样的潜在因素为目标,从而形成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金融自由化。战后对金融市场的限制政策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政府管理部门顺应趋势逐步放松市场准入和价格管制,政府监管重点也由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转变为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同时,金融市场中机构混业经营趋势化明显,机构间的竞争程度提高,突破约束的创新不断涌现。此背景下,汇率、利率等限制越来越放松,使金融市场的风险大大增加。

(3)投资主体集中化和机构化。这一特点也是上述机构混业经营的一个发展。金融机构跨行业并购使金融资产越来越集中。各类投资基金蓬勃发展,资产规模日益膨胀。金融市场投资主体,如期货、证券等机构化倾向也非常明显。尽管投资主体集中化和机构化,有利于发挥大型机构信息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的优势,但是这也带来风险的集中,特别是遇到系统性风险,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4)金融交易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通讯技术

的进步,使金融交易技术、交易手段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这提高了交易速度、增加了交易规模、扩大了交易范围。但是,与之相伴,相应的风险也大大提高。一次小的技术或操作失误就可能将风险放大和加速传递,并最终酿成巨大灾难。

2.微观环境因素。微观环境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投资主体或市场制度上,主要有:

(1)投资机构内部风险控制薄弱。在期货交易市场上,投资机构的内部资金划转、交易决策和交易执行等方面都需要一套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制度缺失和监督不力都可能出现风险。近些年,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几次重大亏损事件,几乎都是由于内控不严,导致微小的损失逐步扩大成无法弥补的巨额亏损。

(2)期货市场交易者结构不平衡。期货市场是投机者、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在风险转移的基础上的利益分摊市场,三者之间的合理结构是期货市场功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但大多非成熟的期货市场中往往存在套期保值主体不足,套利者和投机者中的机构投资者严重缺乏,致使期货市场投机气氛浓厚,这将加大期货市场的风险。

(3)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无效率。期货市场是高风险的场所,法律制度必须走在市场运行之前。主要有三个约束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二是交易所的规章和制度,三是行业内的纪律约束。监管必须建立在上述法律法规之上,但是监管力度和效率则常常出现问题。所以,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无效率会给期货市场带来长期的风险。

三、我国期货市场风险状况分析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我国期货市场除了存在上述风险外,还有着特殊的风险。

1.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干预行为依然存在。目前我国指导期货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金融法规正在制定和完善过程中。期货市场整顿之前,由于市场操作缺乏标准,参与者肆意操纵投机。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使得管理部门常采取行政方式干预市场,这在我国粮食期现货市场有较明显的体现。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必定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

2.市场结构不完善,市场不成熟。完整的期货市场结构应包括商品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只有在一个规范的期货市场体系中,交易者才能有效分散风险。目前我国具有商品期货交易市场,股指期货交易刚刚投入实际运行。另外商品期货本身也存在着诸如管理水平低、投机成风等问题。

3.收益和风险分担不对称。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的市场化经营管理体制很不完善。在期现货市场上常出现,如果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获益,则国家、集体和相关人利益分享。但如果出现亏损,往往是由国家承担。这种收益和风险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有过度投机的可能。

四、期货市场风险防范和建议

风险的防范主要体现在事前对风险因素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1.加强内部管理。期货市场中,投资者、期货公司和交易所的内部管理是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健全的内部管理包括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以及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员。

2. 健全法律法规。包括监管机构在内的期货市场各相关主体,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地法律法规体系,这一体系必须要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这是防范期货市场风险的基础。

3.完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完善的市场体系主要包括:整个经济体系的完整性,形成期货与现货市场以及与其他金融市场的良好互动关系;期货市场自身的完整性,形成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等完整的市场结构。建立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对期货市场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篇13

(二)金融风险计算

金融风险计算是针对金融风险代销程度的预测和预估,其中包含了对金融市场业务和运营管理中的各项风险大小、程度、影响力、效益损失方面的计算。金融风险计算是对金融风险判断的延伸。通过金融风险强弱、程度的预测可以有效降低,甚至是避免风险的发生,对金融市场运营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在金融市场运营中忽略金融风险,那么金融市场就不会在战略制定中制定风险应急机制,自然会加大金融市场在遇到风险后的损失;相反如风险预测高,那么也容易出现多余成本付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由此可见,金融风险计算并非单纯的风险预估,而是需要通过科学合理方法进行估算,确保将金融市场金融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金融风险的审计与控制

金融风险的审计与控制是现代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的风险预测体系,以符合金融市场内部董事会、监事会或其他监管部门的调查要求。在对金融市场金融风险进行审计后要进行积极布控和反复调查并制定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金融金融风险机制建立。金融风险的监测是指商业金融市场应该具有完备的金融风险监测系统,满足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金融风险管理部门以及财务、审计部门的管理要求。金融风险的控制是指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后的检查、反馈和调整。

二、希腊金融风险传导对我国的影响

希腊金融风险主要是通过其债务危机演变而来的,自2009年希腊金融风险出现苗头。2010年5月欧洲联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出台1100亿欧元救助协议之际达到了一个,而后欧盟有成立了7500亿欧元的基金组织,以通过基金支持方式帮助欧元成员国家摆脱债务危机。2009年显现金融风险后,希腊始终处在财政入不敷出的境地,而后不久希腊政府宣布其国家赤字率与债务率指标,将分别达到12.2%与11.3%,早已超过欧盟规定的《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的范围,希腊金融风险真正显现出来。2010年希腊政府宣布其国家的债务达到了3000亿欧元,但国内GDP仅仅有2400亿欧元,财政赤字超过了10%,出现这种情况后,世界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都对希腊国家的信用等级进行下调,直接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不仅能出现原油价格、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还推动黄金、美元价格上升,导致欧元价值下降,股市连跌,爆发了以欧元为中心的金融危机。

(一)双边贸易对我国的影响

就双边贸易来说,希腊爆发的金融风险对我国影响并不大。尽管希腊会因为债务危机做出适当的贸易调整,影响其贸易发展,但这种影响实际造成的伤害对我国对外贸易而言是十分有限的。

(二)欧洲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希腊作为欧盟国家,其经济发展对欧盟或欧洲地区都有较大的影响,基于我国同欧洲之间的关系,则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且这种影响是较大的。根据我国官方统计,2004年开始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这期间我国与欧盟之间贸易发展是始终高于与其他国家和伙伴的,且人民币与欧元之间的汇率变动也时常发生,但对双方贸易开展没有太大影响。2010年以后,我国货物出口率达到2位数,发展速度较快。根据相关人员解释,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同时也存在外商企业在我国注资后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2009年希腊出现债务危机后,欧元价值下滑,直接影响欧盟属地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注资和仓库存货,影响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注资和发展,进而影响我姑经济的发展。

(三)欧元与美元的汇率对我国的影响

假设人民币与美元直接的汇率能够保持长期不变,那么欧元一旦贬值,那么其在与我国进行资金交流和货物运输中对人民币也会出现贬值,所以希腊债务危机造成欧元贬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欧元地区国家与我国的货物运输往来。从我国同欧盟国家的贸易往来中看,确实会受到汇率影响到我国出口贸易。

三、金融风险传导的应对策略

(一)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意识是建立健全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条件,应当受到各界关注。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要求商业金融市场内部设立严格的监督部门,不仅要对金融市场内部员工进行监督,也要定期审查金融市场内部的财务会计状况,以保障各方面的顺利发展。人员的管理永远是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金融市场内部员工提升对风险管理认识,将风险管理诸如金融市场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中。面对复杂多面的市场环境,提升金融风险意识可以起到有效的避免和警示作用。

(二)完善金融风险外部监管机制

金融风险外部监管机制建立是在金融市场实施内部监督设计制度后的附加内容。外部监管机制属于防御型与保障型的管理模式。完善金融风险外部监管机制不尽是我国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监管体系额要求,也是世界商业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监管的未来发展道路。我国金融市场在完善金融风险外部监管机制问题上应坚持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金融风险监管应当坚持由外而内的监管模式转变;其次,金融风险监管属于隐性监管,而非现场监管。在我国长时间的市场监管运营机制下,金融风险外部监管更注重合规性检察,缺少完整性,造成金融风险监督机制整体不足。金融市场如要完善金融风险监管机制需要坚持风险与合规的统一,即以对风险监管为主,以合规监督为辅的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