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科学知识竞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

篇1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教材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如观察与思考、调查、实验、演示实验、资料分析、探究等。教师应准确领悟新课标要求,从思想上重视探究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现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要站在人的长远发展的高度去看待探究活动教学,而不单单是为了应试,从思想上认识到探究活动教学其实就是在切实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培养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而认真对待探究活动教学。

平时注重对探究活动教学资料的收集:对教材中要进行的探究活动内容应做到心中有数,平时留心收集跟这些探究活动有关的各文字的、图像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课前精心备课,钻研课标、教材,找出教学重点,确立核心知识,并且根据学情和本校资源,确定可以实施的探究活动内容和教学方式,确保呈现给学生的资料具有计划性和前瞻性。教学中应一手抓教学目标一手抓纪律:课堂教学的整过过程都应在教室的引导下围绕探究的重点来进行,不做无谓的探究,注意把握好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在抓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注意课堂纪律,在保护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让课堂探究活动能在井然有序的氛围中愉快地进行。

将探究活动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阳光花房等,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而有序地进行各种实验活动,同时也可举办知识竞赛、模型制作大赛、生物手抄报展、生物兴趣小组等形式将探究活动教学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提供一充分展示课内外探究成果的平台,拓展课堂知识,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施展,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和同学恰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学习。新课标中明确说明评价应以生物学课程目标和内容为依据,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的评价,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倡导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探究活动类型采取灵活的动态的评价方式,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评价时应注意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究为前提。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南坪民族初级中学445400)

篇2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88-02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现代教育观下,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视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幼儿未来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时候,应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比如在生物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时比例,增加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实习活动等。

(三)幼师学校要加大对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建立系统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

课程建设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水平,就应该建构系统的的生物科学课程体系,保证足够的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完善实验室的配置,经常开设生物学科普讲座、进行科技竞赛,指导学生选修与生物技术应用有关的选修课等;同时还可以把生物学教育内容渗透于人文社会课程中,另一方面,从人文学科中挖掘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构建系统、有效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一、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更多强调接受的过程,而缺少主动思维的过程,而没有了思维活动,创新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如今的生物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把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通过创新化的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探究、发现和认知,最终由小见大,获得真知。然而,相较于被动的接受学习,这种基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自主探究学习往往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有更高要求。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入手,然后一步步对学生学习意识和思维方式进行训练,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活动“磨好刀”。例如,在讲到“细菌”这节的内容时,笔者决定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知识可用,笔者要求学生回去以后先进行预习,并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1)了解细菌的形态;(2)谈谈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3)初步认识细菌的生殖过程。在几个问题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接下来到了课堂上,由于肚子里“有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得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最终实现了学习目标。

二、创新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作为生物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却成为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帮凶”,不但没有实现实验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反而严重桎梏学生思维与学习活动。传统实验课堂上,多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为主,偶尔学生获得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全程也是在教师操纵下完成的,从实验计划的制订,到实验工具的选择,再到实验步骤的实施,每个环节都由教师事先规定好,学生在这样的实验环境下,很难获得实验能力的提升。面对实验教学的诸多诟病,我们要敢于创新实验教学过程,打破教师“一言堂”,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创新实验教学过程。例如,在讲到“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时,笔者就没有按照常规的实验教学步骤,而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实验小组,在明确了实验目的后,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和装置,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任务布置下去后,接下来学生开始进入小组讨论环节。为了保证学生的讨论活动不偏离教学目标,笔者给出一些问题作为引导:第一,首先确定该实验需要用到哪些实验装置?第二,思考一下,如果是在阴雨天气,那么这个实验还能顺利完成吗?第三,思考一下,用什么样的实验材料获得的效果最明显?问题提出以后,接下来教师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干预学生的具体讨论内容和操作方式,给予了学生极大空间。待一切结束以后,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总结成功的经验,而失败实验则诚恳地总结失败的教训。这样,无论成功失败,这次的实验课尝试都是成功的。

三、紧贴社会现实动态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极其广泛。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理应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主体,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生物学习内容限定于教材之内,这样不但会让生物知识僵化、枯燥,同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现实洞察力,积极把视角伸向教材之外更加丰富的社会现实,以社会动态资源为营养,辅助教材知识进行更加灵活而丰满的学习。例如,在讲到“传染病及预防”内容时,远一点的,可以从“非典”谈起,近一点的,可以谈谈“埃博拉病毒”,以丰富动态的社会现实为资源进行学习活动,以让生物学习活动更具实践意义和创新意义。

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课堂教学是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主要途径,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也毋庸置疑。然而,与广博的生物科学知识相比,课堂上短短的时间远远不够。再加上课堂教学活动先天存在时间和空间封闭性的弊端,就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带来了制约。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课堂学习限制,在课堂以外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以外这样一个更大的空间,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和创新途径进行生物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生物科技小制作,鼓励学生尝试撰写一些简单的生物小论文,还可以教给学生制作生物标本的方法,不定期地举办一些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化,既满足了学生趣味化的学习心理,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全面成长非常有益。

创新能力是一个现代化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生物教学中,只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创新化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初中生物教师要在学生初步接触生物科学的时候就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理念,这不仅对学生将来的生物学习和研究大有裨益,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也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篇4

1.紧密联系生活开展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有200多万种。他们的结构和形态不同,生活习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使得生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一些生物学的内容和人类的生活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所吃的鸡鱼肉蛋、蔬菜水果来自于动植物,穿的麻料、丝布等也来自动植物,这为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有效的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的时间,对自己家所养的花卉、小动物的形态行为和管理技术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探究,对所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同时结合试验让学生写一些有关主题的小论文。如“豆芽的生长周期”、“家兔的饲养方法”、“金鱼的生活习性”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一些生物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结合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不少的珍惜野生动植物,如水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中学生通过参加生物科技活动,可以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动植物,这能够使得他们更加的热爱祖国的生物资源,从而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重要性。通过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林业、农业以及畜牧业的认识,使得他们能够树立一定的职业理想,有的学生可能想长大做一名生物学家,有的则很想作为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也有的学生可能长大后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园林技师,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树立自身的人生理想,激发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

野外考察是指对于野生动植物个体或者是群体所进行的科技活动,是生物科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开展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季节性,一般不需要使用精密的仪器,只需要通过肉眼就能够完成考察,野外考察是获取第一手的生物资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中学生实施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实施野生动植物考察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身的野外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得那些有志于从事野外考察的学生提前有一些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能够提升中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结合课外阅读,对学生普及基本的生物知识

课外阅读的内容一般主要是科普性的知识,涉及到的范围十分的广泛,有很多都有着知识性和趣味性,有的还能教会读者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同时一些中学生所阅读的课外阅读书籍还会介绍一些我国古代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专题性的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家在生物领域的最近成果,比如克隆技术、基因芯片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帮助学生开阔知识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就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进行分享,讲给同学们听,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4.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做好活动的总结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不仅仅是生物教育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知识竞赛”、“科学大众生物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从对生物课程的不敢兴趣转变为热爱生物学获得,主动参与生物科技活动,在不断的竞争中培养自身的进取心,为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参与校内外的生物竞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另外如果学生能够在竞赛中获奖,将会是对学生自信心很好的一种鼓励,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科技活动开展之后,应当注重对于成果的保存和积累。生物科技活动的一些资料有着一定的原始记录价值,特别是一些动植物的标本和视频等都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做好各项生物科技活动的记录工作,将所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妥善的保管,以便能够在日后进行再次的利用。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做好总结是提升学生生物活动质量的关键步骤,在日后可以用来举办成果展览,召开成果的汇报会,撰写一些小论文等,这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总的来讲,在学校教学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科技活动,能够使得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用在生产之间之中,促进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企业和生物科技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与社会进行接触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动植物的感情。另外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素质教学的开展,为今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于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理解,就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从紧密联系生活、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结合课外阅读和教材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科]

【参考文献】

篇5

一.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如: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学习"水滴里的生物"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水滴里有动物吗?"大多科学生回答是否定的.这时,教师拿出水滴进行观察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有很多生物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用显微镜观察一滴脏水,启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利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科学是学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他们的眼里,科学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学科,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科学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科学学科是亲切、真实的。

例如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先让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然后学生学习做酸奶,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学习。

3.组织学生开展编题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会做学问,会提出问题,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给别人思考。学生编题过程,是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学生在编拟科学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科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进而认识到科学活动本身的社会价值,激励学习兴趣。

二.利用科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认识和探讨中能唤起科学美感,这对科学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他所以能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

下面我用例子谈谈如何利用科学美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1,学生学习热胀冷缩时,先用实验研究水在加热后水面上升,体积变大,然后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对称美来思考:水在冷却后水面怎样,体积呢?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热胀冷缩。

例2,在"看月亮"一节学习月相变化的规律时,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规律美来解决此问题。

例1、例2的解法体现了科学对称美及和谐美,令人兴奋,使学生跃跃欲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应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变色花"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先看一朵纸花,"花瓣"上抹白醋,在"叶子"上抹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花瓣"变成了红色,"叶子"变成了绿色。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转贴于

2.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例如:"神奇的水"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水接触得比较多,对水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水的基本性质。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水有什么特点?",他们很难全面回答。通过动手研究:会"爬"的水、会"团结"的水、会"喷射"的水、会"托举"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水,他们对"水有什么特点"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和浓厚兴趣,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3.给予成功的满足

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科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科学或科学史上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科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力学之父──牛顿"、"生物科学创始人──达尔文"、"科学之神──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科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篇6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提高素质。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首先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一般来说,学生都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感,他们把教师看成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因此,每个教师都要热爱教育事业,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以旺盛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自己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立教。此外,教师还应以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德、良好的作风、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去追求理想的人格。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和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育人能力。一般来讲,教师必须具备如语言表达、文字表述、新知汲取、课堂驾驭、感情控制、电化教学、教育科研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本身的独特师德魅力,人格力量,学识风范去感染、影响学生。

二、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开始,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求知识

调查证明,学生对生物活体(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有很大的兴趣,而对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更感兴趣。因此,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尤其是能引起上课容易分心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求知识。直观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其加深印象,增强记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业负担的目的。有些生物内容没有直观教具,为了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结合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讲授方法。

(二)培养、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刺激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

成就感来源于父母、老师和同学对学习自我提高的赞扬和尊重。学生希望通过学好生物学能够得到社会的肯定,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其外在表现是好强、上进和追求荣誉。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加强生物教学中知识的实用性,设疑问难与实际相联系。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置疑问,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于解决问题。课堂设计问题不仅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且还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善于发现问题。其次,注重渗透应用生物学知识。 生物科学在医学、农业、工业和现代军事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心脏移植、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水稻杂交、基因工程、生物仿生学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使学生萌发为祖国而读书的强烈学习动机。再次,适当地组织生物学知识竞赛和其他比赛。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生物的学习。如选出好的粉笔画、钢笔画和优秀论文进行展览。收藏学生制作的标本。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不同形式的竞赛对学习动机都有或多或少的激励作用。

(三)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结果,善用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业、测验、考试之后,让学生知晓学习结果,有助于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但长期的失败和挫折所引起的不安情绪,能减弱动机,因此,要采取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开始不要让学生失败,形成开局不利的状况,如果失败应及时帮助赶上队伍。在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前,都要讲清意义。使学生排除畏难情绪,树立“欲战胜”的良好心情。抓住学生成功的契机,适时予以奖赏或鼓励性评价,使其成功得到认同,鼓励其取得更大进步。结合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的奋斗目标,使学生在每次学习事件中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吃。考试后的横向比较以进步幅度为准,避免把所有学生都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主动学习,还要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巧学。教会学生学习。首先,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方法。生物体是统一的整体,生物与环境也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明显,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和训练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大知识获取量。其次,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的方法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这些现象本身就利于学生发展观点的形成。再次,让学生学会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知识本来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的。将它们运用于实际中去会得到检验和进一步的发展。生物学知识与人的健康、生活、生产尤为贴近,借助这点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三、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一)组织兴趣小组,锻炼综合能力

生物课课外活动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够把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又能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看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实用意识,在活动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并将相应的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上去,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平时应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励学生联合起来在学校自办生物知识小专栏,介绍生物学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或是鼓励学生做些小实验,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通过观察操作获得了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了动手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形成,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能力的高低是生物学基础知识素质优劣的重要标志。为此,在实验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绘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有意识地选择其中的个别实验,作适当的引申,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补充一些实验内容,可以拓展学生对实验科学知识的视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做出推测和解释。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引导学生分析原理,让学生思考、讨论,最终归纳出结论。

(三)关心“差生”,发展每一位学生的特长

差生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多方面原因,他们的成绩往往赶不上,容易产生自卑和厌学心理,缺乏奋发进取精神,因而怕老师提问或批评,更怕大家歧视。针对这些学生,不能放弃他们,还要主动接近他们,正确引导他们,关心热爱他们,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长处,减轻和消除他们的精神压力,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同时要适当的对他们提出期望,让学生感到时时有压力,时时有动力,时时有希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篇7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水滴里的生物”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水滴里有动物吗?”大多科学生回答是否定的。这时,教师拿出水滴进行观察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有很多生物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用显微镜观察一滴脏水,启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利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科学是学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他们的眼里,科学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学科,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科学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科学学科是亲切、真实的。例如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先让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然后学生学习做酸奶,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学习。

二、运用科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认识和探讨中能唤起科学美感,这对科学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他所以能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例1,学生学习热胀冷缩时,先用实验研究水在加热后水面上升,体积变大,然后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对称美来思考:水在冷却后水面怎样,体积呢?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热胀冷缩。例2,在“看月亮”一节学习月相变化的规律时,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规律美来解决此问题。例1、例2的解法体现了科学对称美及和谐美,令人兴奋,使学生跃跃欲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科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变色花”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先看一朵纸花,"花瓣"上抹白醋,在“叶子”上抹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花瓣”变成了红色,“叶子”变成了绿色。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2、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例如:“神奇的水”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水接触得比较多,对水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水的基本性质。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水有什么特点?”,他们很难全面回答。通过动手研究:会“爬”的水、会“团结”的水、会“喷射”的水、会“托举”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水,他们对“水有什么特点”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和浓厚兴趣,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3、给予成功的满足。在学习科学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科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科学或科学史上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科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力学之父──牛顿”、“生物科学创始人──达尔文”、“科学之神──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科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篇8

其次,消费者并不都是明智的,许多消费者难以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存在需求,即潜在需求。因此,如果企业只考虑适应消费者需求,就容易陷入盲目和被动状态中。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则更为重要,许多广告不也是在声称“引导消费新潮流”吗?事实上,消费者的需求并非是固定或有一定的限度的,而是可以通过企业的挖掘和引导去扩大和创造的;而且,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者对企业来说,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因为作为人的消费者的需求不仅仅是像马斯洛指出的那样具有在一个层次满足后再进入高一层次的需求特征,而且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受技术进步的冲击,会产生在若干年前无法想象的需求的突变和飞跃。而这些需求在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持下,便会变成市场需求。而企业创造消费者需求,开发其潜在需求,便是消费者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规律的具体应用。例如美国的珍尼特・吕尔斯通过倡导“简单生活理念”就带动了一个特殊的消费者群体,开发了期刊、健身、饮食、服装等一系列特殊的市场。

第三,消费者的口味是不断变换的,他们的购买动机是飘忽不定的,他们的需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企业把迎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自己生产、经营的宗旨,且不说这种准确弄清消费者需求的做法本身有多么艰难(所谓“人心难测”),就算企业弄清了消费者的想法,在企业和企业的竞争者的产品进入市场,被消费者消费的同时,消费者的想法往往又发生了变化。由此看来,企业如果永远追随消费者的变幻无常来制定自己的生产和销售策略,必将滞后于市场,丧失竞争的优势。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的占有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和市场一起成长,通过引导市场需求,创造消费,主动积极地带引消费者跟着自己走,从而最终把握市场的主动权。

第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和信息逐渐成为生产的基本要素。这使得产品的知识含量逐步增大,信息日益丰富,功能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复杂。而广大消费者却不可能接受和掌握与产品相关的所有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而且也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来识别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适时地通过传播消费知识,推介新产品,帮助消费者树立新的消费观念,进而提高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消费素质,就显得及时而且必要。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昂立公司在研制出高科技保健品――昂立西洋胶囊和昂立多邦复方胶囊后,为了让消费者了解其研制理论和性能功用,便投资400万元举办“送您一把健康金钥匙”的公益活动――进入社区进行科普宣传,举办科普讲座,向市民广泛赠送生物科学书籍,举办科普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科学健康意识,而且创造了居民对该产品广泛的市场潜在需求。该公司这种以科普为主导、以知识引导市场作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五,企业有责任去引导消费者。因为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科学的消费不仅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对建设健康有序的经济市场也大有裨益。从总体上看,我国消费者的整体素质比较差,消费者的理性程度不够高,经不起广告的诱惑;消费者的消费知识、消费经验不够丰富,自我保护能力不够强,识别能力差,不能完全认识各家竞争者提供的产品的不同价值;消费者的盲从心理、盲目消费还比较普遍;甚至在有些消费者中还存在低级、庸俗乃至变态的需求。这样,如果只是一味的迎合消费者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就无法真正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更不用说成为市场的占有者,更有甚者还可能损害公共利益。例如,在我国家电市场出现的无序竞争状态就是厂家一味地迎合消费者追求低价的心理造成的。而企业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消费者传授有关消费的知识和技能,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合理的消费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消费者整体的素质,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为企业自己开拓健康的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什么是引导消费

所谓引导消费需求,就是企业以不断创新的知识和技术的运用为契机,通过挖掘消费者潜意识中或消费者根本无法意识到的消费需求,开发出符合这种消费需求的新产品,然后再通过营销活动去引导消费、丰富消费、提高消费,帮助消费者确立科学的消费观。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是消费者科学消费的前提。所谓“科学的消费观念”是根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自觉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消费,以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观念。科学的消费观把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一切消费活动是否合理的最高标准,并把这一标准贯彻到吃穿、住、用、行等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各种消费形式中去,使各种消费形式从不同的方面都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服务。引导消费是一项真正负责地体现消费者利益同时又考虑企业利益的双赢举措。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重视对消费者的引导对于更好地增加消费者利益,更好地开拓市场,同时为社会创造出一种良好经济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对消费者进行引导具有“独创性”与“风险性”并存的特点。它的“独创性”在于企业不会遵循现存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及前人已有的做法进行生产和经营,而是能提出新的创见,做出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正是因为引导的“独创性”,使它没有有效的方法可套用,没有前人的路线可以追寻,它不是对过去的再现重复,它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所以“引导”的结果是不能保证每次举措都取得成功,有时可能毫无成效甚至还可能彻底的失败,这又是它的风险所在。但即使是不成功的“引导”也是会对后来者有所启示的。而迎合消费者需求,跟着开发好的市场后面走虽然稳妥,但却永远不会居于市场的主导地位。

需要明确的是对消费者进行“引导”不等于是对消费者进行“引诱”。“引诱”是企业千方百计地诱惑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感兴趣,以达到扩大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至于它所推销的产品,是不是消费者真正要购买的东西,以及消费者在购买后是否满意以及会不会重复购买,则比较忽视。对消费者进行“引诱”是企业急功近利、浮躁的表现。

三、怎样引导消费者

1、产品策略

产品策略主要是指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来引导消费者需求,开拓市场。一般来说,开发一个新的产品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曾说过:“我们的政策是以新产品去引导消费者。”

在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引导消费者的策略中最重要的是企业思想观念的更新。思想观念更新了,企业不仅可以引导消费、创造市场,甚至能从不需求对象中挖掘很大的市场潜力。企业思想观念的更新可以理解为企业至少应树立以下几种意识:(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要求企业有想别人所未想,作别人所未做、敢于破旧立新的思维,进而不断创出新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人新我转。(2)引导意识。这就是说,一个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在竞争中寻求发展的机遇,就必须认真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动向,时时刻刻去追逐超前性的需求即在消费者还没有提出新的消费需求以前,主动地引导其需求向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发展。一般来说,一个未被满足的,并且是消费者认为重要的需求可以生成一个好的产品概念。这就要求企业不应沉湎于自己的产品在设计和科技水准上的优势和声誉,而应始终关注下一代新产品,在现有竞争优势丧失之前,就将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转移至新的领域或产品上。这样不仅避免了在市场饱和情况下企业所处的不利地位,而且还给消费者留下一个令人回味的渴求空间,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始终走在市场前列。(3)市场意识。企业要用敏锐的市场意识引导需求、创造市场。企业要掌握未来市场变化的规律;时刻注意市场动向,要对市场作出迅速灵敏的反映,特别是对市场可能出现的机遇要进行分析研究。

企业在有了明确的意识后就需要整个生产企业有独到的、过硬的、能及时根据消费者需要而创新的应用技术和人才来提供更好、更有价值、更能引导消费者消费的具有创新的产品。

2、营销策略

好的促销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一次面对消费者的沟通――通过沟通可以更好的引导消费者,即不仅仅是让消费者单纯地购买企业的产品,更主要的是从消费者价值观念体系的内核着手对其进行价值信仰、价值理想的推广,进而最终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生活(生产)方式。产品的推广过程,就是某种价值信仰被消费者接受的过程;消费者对每一种产品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企业通过改变、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便可创造出新的需求,进而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市场。由此看来企业要想实现对消费者的引导在营销观念上首先要把自己由传统的使用价值的提供者,转变为人生价值的开拓者,自觉地开创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创造完满的价值境界,并及时把他们传递给消费者。关于这方面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英美两家皮鞋公司各自派了一名推销员到太平洋的某个岛屿上开拓市场。英国的推销员因看到岛上的土著人都习惯赤脚,不穿鞋,而判断那里没有市场,随即便离开了那里;而美国推销员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兴奋于岛上的人没有一人穿鞋的而推断出那里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而美国推销员也正是通过改变岛上人的不穿鞋习惯,引导他们穿鞋,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而获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