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学习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
几乎所有学生都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有的学生可能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问题;但有的学生很可能累积了问题,并逐渐把问题变成了压力,逐渐增加的压力使自身无法解脱,也就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当人长期面对无法解决的困难和压力时,他的内心会产生对自身能力的否定,长期以往就可能形成自卑的心理。
2、在同学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惑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懂得了一些处世的道理,但不善于处理感情和理智之间的关系,当客观现实与想象不符时,就会消极颓废甚至萎靡不振,强烈的自尊也可能转化成自卑、自弃。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困惑有:不能把握好和同学交往的尺度,交往中不知道怎样处理矛盾、化解矛盾;和异往拘谨、不知所措,或者过于冲动,陷入早恋的局面而无法自拔。
3、家庭原因造成的心理困惑
家庭的不幸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有的孤僻、骄傲,有的过于自卑。这样的孩子常常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患得患失、无所适从。
4、对所学专业前途质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
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入学前因为年龄小,他们所就读的专业都是父母代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自我了解的加深以及对所学专业了解的深入,他们可能发现所就读的专业不适合自己,或者感到所学专业并不能满足自己的发展要求,或者所读专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业前景并不明朗,这会使学生对自身前途产生不自信和渺茫情绪。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情绪疏导作用
1、角色的改变和特殊的人际交流方式能缓解不良情绪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当人长期扮演一个角色,难免会感到厌倦和疲惫。而体育运动能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他们可以变成叱咤风云的足球前锋,也以变成老谋深算的排球二传。这种角色的转换会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肢体语言。运动技能的提高和更新,运动规则的改变和完善,运动技术的切磋和提高等都是靠这种特别的沟通方式完成的。这种比较特殊的信息交流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
2、体育规则的约束能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
每一项体育运动的进行都需要运动规则的约束。学生要参与体育运动,让运动顺利进行并在运动中获得快乐,就必须遵守运动项目的规则。如篮球比赛规则很多,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否则比赛就没有办法进行。运动规则的约束,有利于学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抑制不良行为,提高自律能力。
3、激烈运动带来的陶冶
在体育运动中要消耗人的体力,同时能刺激人的情绪变得激烈和亢奋。这种兴奋对人的情绪会产生特殊的陶冶作用。如运动后人们对运动、对合作、意志力等的认识与体会变得更深刻,甚至领会到人生的美好。如人们在取得比赛的胜利后,会情不自禁地相互拥抱;而在比赛失败后表现出情绪低落,甚至流下伤心的眼泪。
4、体验极点运动,增强自信
体育运动有很多项目是伴有一定危险性的,它有别于日常的身体活动。比如体操项目中的平衡木动作,同样的是跑、跳、翻等动作,但如果要在狭小的平衡木上完成,就是一种高难度并超出日常身体活动的动作。如果通过练习克服了胆怯和害怕心理,提高了完成动作的精准度后,人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高峰体验”,这种体验会促使人们更加自信。
篇2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体育运动的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前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内容。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与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和传播体育美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取胜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体育运动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的联系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概括、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融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的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形式。任何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人在艺术作品中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运动中人是表现的主体。前者作为间接美出现在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后者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又是表现的形式。文学艺术美需要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文字、声音、色彩)作为艺术美的媒介,而体育美的媒介就是运动着的人体。文字艺术美侧重于人们的审美想象,体育美则更重于人们审美感知。文学艺术美通过艺术媒介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静止性,而体育则表现在人体运动的全过程中,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感。因此说体育美是一种流动的美,动态的美。
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
篇3
2.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心理品质。
青少年所处的生理发育期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个人的社会化与自然生理、心理发展是同步的,实现个人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心发展和谐状况。所以,评价青少年个人社会化完善与否,能否全面衡量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是重要标志。而青少年非智力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个人社会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非智力因素从大的方面讲有动机、兴趣、情感、志向、性格等,从具体方面来讲又表现为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自信心、自尊心、自制性、坚持性、良好情绪等。体育教学活动以其独特的方式完成学校教育所赋予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行的任务。例如:在中长跑运动中,学生在遇到生理极点时,在老师的预先启发下,在同学的鼓励下,会调动体内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这种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又能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坚持性等品质。这些因素对于青少年社会化是至关重要的。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使人们顺利地调整生活习惯,顺应新的生活节奏,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均采用快速灵活的运动形式。体育健身运动能够提高人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勇敢、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可克服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厌烦、焦虑导心理障碍,稳定心理情绪,提高社会应力。在运动场上,竞赛强调规则的完整和准确。一旦认可,任何人就必须遵守,据此竞争和创造。规则的存在和完善,是构成竞赛的前提。机会均等的竞技促进了人的平等观念。过去人们所理解的平等是平均主义,要求是终点上平等,体育竞赛让人体所理解的平等是机会均等,要求的是大家一起站在起跑线上的平行,只承认最终的比赛成绩,才能有充满生机的运动场,才能永远给予人人机会,鼓励他们勇于上进。体育活动的多样性造就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完整性。总之,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接受生理、心理双重负荷,体验运动的和成功的喜悦,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场所和途径。
篇4
二、音乐在体育运动中的协调作用
体育运动中把音乐与体育融为一体,实现以音乐激发运动热情,启迪运动智慧,满足运动兴趣。从而在体育运动中陶冶运动者的艺术素养、增强其对体育运动的体验、鉴赏和创造能力。
篇5
一、体育运动生成的生态性
马克思的“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态世界观揭示了人的生态生成性。体育的生态生成也正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在自然向人的生成过程中,体育运动不但是人类能量的开发和释放,从根本上说,体育是通过人和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人的“复归过程”(马克思语)。体育运动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和现象的伟大意义和价值,在于同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创造环境一样,体育也改造和创造着环境——只是这一环境并非外在的自然环境,而是人类自我的个体生理、心理环境,乃至群体的生理、心理环境,体育在不断地、永恒地创造和赋予这一环境新的意义和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论犹太人的问题》)。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
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看,体育活动孕育于高等动物的嬉戏活动中,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的艺术创造等其它非物质生产活动一样,乃是人类奔向“自由王国”、争取实现人的最高价值——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直接行动。
二、体育运动的生命表现性和体验性
体育的生命本质主要在实践中展开。通过实践,人的本质得以对象化,从而得到现实的表现。表现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和确证。但是,人的生命水平不只在于外在的表现,它还依凭于人对自己生命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才是他对自己生命本质的价值和意义的真实感受。体育运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不仅在运动中表现出人的本质,同时也使人从中得到乐趣和享受。运动行为通过身体技巧达到吸引的目的,借助肢体动作和复杂的运动形式来表现人的体力和体能,展示人的身体力量和形体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但这些外在的动作表现乃至单纯的动作表现,都需要人的思想及贯穿在运动中的情绪,这些都蕴含着对生命的体验——体验自己的生命力量。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显示出体育对生命生态的这种追求。东方体育曾只求在内心体验这种事实上的满足,而西方体育却只追求表现身体的力量和健美等外在表现形式。本世纪东西方体育的交流与融合,互补相待的动向,正是体育的表现性与体验性互济更生的体育生态关联的表现。
三、体育生态分析的切入点——体育需要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直接出发点。对于人类体育活动来说,直接出发点则是体育需要。在人类形成初期,原始人就花费很大的精力从事体育性活动,如动作技能教育活动、医疗保健活动、祭祀中的竞技活动等,这是因为他们有这方面的强烈需要。他们需要健体强身,需要宣泄情感,需要祈求神灵和祖先的保护。体育需要不仅有发生学上的生态根源,其具体内涵也受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而且其本身还有特定的生态结构,在人的生态关联中具有特殊的生态机制。
在人本生态观看来,人类的体育活动是生命体本能的节律感应进行生态调节的生命活动形式发展起来的。通过体育活动的节律感应,人自身的生命节律得到激发和调节,同时也得到生命的体验。这种本源性的生态需要,作为本能和直觉的存在,构成人的重要天性。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这种调节作用一方面变成相对独立的生活目的,另一方面又把它有意当作维护和优化生存质量的手段。最早的利用是在劳动和巫术活动中,后来逐步从中分离出来,体育需要也就从中凸现出来。
篇6
(二)体育教学具有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条件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一样,在教学中也要做到“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因而体育教学必然具有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条件和效能,这是因为:
1.美育的主要特点是形象和可感性。一切美的事物,除科学美以外,都不是抽象的概念,都具有具体生动的形象,体育运动也不例外。对于学生来说,越是直接、具体、可感的形象化的审美教育,也越能被他们所理解和接受,这比单纯的理性教育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也符合广大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要求。因此,体育运动的外在特征与美育的主要特点是相符合的,具有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条件。
2.人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节奏等基本要素和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许多艺术品本身就是以体育动作来设计的,如2000多年前由古希腊人米伦创造的著名雕塑《掷铁饼者》之所以至今还被当作体育运动的最好标志,就在于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运动员掷铁饼时最精美的瞬间:运动员处在竞技状态的最关键时刻,即铁饼被摆回极点,也就是即将抛出前的一刹那。用雕塑这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将体育运动中的形体美、动作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使整个雕塑渗透着一种圆润的美,充分体现出体育运动健、力、美的和谐统一,成为体育运动美的象征。因此,体育运动的审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3.体育教学中整齐、漂亮的运动服装、整洁的运动器材、合理的场地布置、富有变化的队形、适宜运动量的身体练习、优美的动作、课中组织衔接的流畅、教师富有美丽的内在和外在形象等伴随着教学全过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几方面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从中受到体育运动的美的熏陶。
二、体育运动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美的显著特征的形象性、美育的特殊性质主要在于它是通过审美活动来教育学生的,这符合体育欣赏和参与的特点,但体育运动与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
(一)体育运动中的不少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还塑造具体的艺术形象,它们就像著名雕塑《掷铁饼者》经历2000多年,其艺术形象给人的美感,不仅是瞬间的,也是永恒的,令人回味无穷;它的形态虽然是静止的,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栩栩如生的,使人想象无限;其阐述的主题思想不仅是完整的,而且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其追求的理念正体现着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和对健、力、美的追求。
(二)人体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自然美。体育之所以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还在于体育是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手段去塑造更加完美的人体,设计优美的动作和姿态,使人体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又表现出动感的、力量的、健康的美。
三、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的美育功能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得以实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设计一堂课,要适当地从美学角度加以考虑,如场地布置的是否合理、整洁;教师的仪表是否大方、雅观;示范动作是否优美、准确;教学手段是否符合学生特点;学生练习动作时是否整齐一致等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与完美的形式达到和谐统一。
(二)音乐与体育的结合,可使二者相得益彰。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有助于学生体会和感受各种动作的节奏、风格、速度、强度等特点及其变化;有助于合理调节肌肉运动中的力度变换,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提高兴奋性,发展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同时体育教师要善于将音乐合理地组织在一起,以便在运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即快慢曲先后的顺序应加以合理的安排,随时能根据需求来变换音乐的快慢节奏,充分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如:在准备活动部分可采用一些节奏明快的音乐,调动学生兴奋性,而在结束部分的放松活动中,则可用一些古典音乐缓解学生的疲劳。
篇7
近年来,在体育学术论坛中,对体育本质美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这无疑是丰富体育美学的内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的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体育运动美进行探索。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体育运动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内容。从论理实践看,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体育创造和传播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体育竞争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体育审美是以直接参予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规律、特点、力度不同,因此它给人的审美感觉是不同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各种运动美,同时,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等均能满足审美的需要。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概据,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溶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在于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可感形式。任何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人在艺术作品中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运动中人是表现的主体。前者作为间接美出现在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后者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又是表现的形式。文学艺术美需要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文字、声音、色彩)作为艺术美的媒介,而体育美的媒介就是运动着的人体。文字艺术美侧重于人们的审美想象。体育美则更重于人们审美感知。文学艺术美通过艺术媒介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静止性,而体育则表现在人体运动的全过程中,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感。因此说体育美是一种流动的美,动态的美。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象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予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予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地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精湛神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育美的享受之中,去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篇8
近年来,在体育学术论坛中,对体育本质美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这无疑是丰富体育美学的内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的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体育运动美进行探索。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体育运动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内容。从论理实践看,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体育创造和传播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体育竞争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体育审美是以直接参予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规律、特点、力度不同,因此它给人的审美感觉是不同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各种运动美,同时,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等均能满足审美的需要。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概据,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溶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在于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可感形式。任何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人在艺术作品中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运动中人是表现的主体。前者作为间接美出现在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后者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又是表现的形式。文学艺术美需要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文字、声音、色彩)作为艺术美的媒介,而体育美的媒介就是运动着的人体。文字艺术美侧重于人们的审美想象。体育美则更重于人们审美感知。文学艺术美通过艺术媒介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静止性,而体育则表现在人体运动的全过程中,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感。因此说体育美是一种流动的美,动态的美。
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象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予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予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地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精湛神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育美的享受之中,去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篇9
Body care: a modern mission of sport aesthetics
WANG She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 In terms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body movement, the beauty of sports mov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3 different levels of aesthetical experience: 1)“movement pleasure” produced by the muscle system during movement and accompanied by emotional experience; 2)“movement association” established based on movement pleasure of first reflex, originating from “internal imitation” of technical moves; 3)“body and mind resonance”a sensory resonance that exceeds secondary reflex, a fusion of the soul getting out of sensory organs with movement significance. Only by turning from the external form of the body to the care of body sensation and experience, and by devoting to providing aesthetical criteria for various senses of the body, especially thorough nour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vement senses during movement, can sport aesthetics truly realize humanistic care.
Key words: sport aesthetics;body sensation;humanistic care
美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始终以人文关怀为已任。这是美学的精神内核,是美学的本体价值,同样也是美学对人类文化所作出的最大贡献。如果今天还有人愿意讨论体育美学的使命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应当讨论的,决不是体育美学的经济化与商品化,或者体育美学如何为体育科技革命或运动员的争金夺冠服务,而应该讨论在当下,体育美学将如何体现自身的人文关怀。
一个世纪以来,身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开始讨论社会生活中的身体。从尼采用刻薄的嘲笑为人类身体作出了令世人振撼的正名之后,梅洛•庞蒂、福柯、舒斯特曼等人提出的美学的身体意识,可谓在身体的文化和符号意义上长驱直入,为现代身体社会的来临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促成了整个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1]。正如舒斯特曼[2]193所指出:“我们的身体――从前被贬低为仅仅只是现实的媒体或手段(因此是从属的、反映的、变形的)――作为最重要的媒介,现在被提高到了建构者和事实场所的地位……身体自身成为了一种真实的价值。”在现代城市文化中,体育馆与休闲中心代替了博物馆与图书馆,成为更受欢迎的地方,同时更多的金钱、时间与关注投向了化妆品、饮食、服饰与美容手术上,身体似乎变得越来越紧要。然而,体育美学对于身体的重新确认,完全不同于这种消费语境下的身体影像,而是指向主体性身体感觉经验的品质。
1身体转向:体育美学的人文关怀
1.1体育美学中“身体”研究的客体化倾向:肉体显美
体育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对于“体育美在哪里”这一问题炙手可热。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美学爱好者已有许多论证。目前国内外体育美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体育美主要有人体美、技术美、精神美3种表现形式,为了突出作为审美对象的体育运动中的人,提出“身体美”和“运动美”是体育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3]236。其中对身体美普遍欣赏的是体型美、筋骨强壮美与肌肉力量美等3个方面[4]。
尽管体育美学对身体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这种从外观角度对身体美的研究好象缺少了重要特征。身体美、健康美或各种运动美,虽然都是基于运动中身体展现的各种美的形式,看似身体是核心,其实此身体是一种客体的身体,或称之为“肉体”、“躯体”。“肉体”或“躯体”是纯生物概念,可以理解为作为客体的身体。“肉体”表现的是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时“身”的一个侧面,是可以从数量方面来把握的。如骨骼、力量或者生理机能以及健康等都属于肉体的范围。这种建立在肉体客体上的运动美、健康美其实只是“肉体显美”,停留在身体的外在形态而已。
在受到肉体制约的同时,在其基础上还有作为主体的“身”。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身体”。所谓身体是无法作为空间形式存在,也无法被量化的作为主体的“身”。“身体”牵涉到无形的精神、心灵、情意,是生理、心理相容而成的共同体。但是在现今的高科技时代,我们的“身体”已附着上浓重的现代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被视同肉体了。“从学校教育里的健康教育、生物、护理等课程,乃至运用到医疗保健上,生活习惯所理解的‘身体’,大都无涉于心、神、灵魂等课题。换言之,现代意义的‘身体’乃局限在其具体形貌,可能透过解剖、扫描来观照的血肉之躯”[5]45。不但如此,在种种的消费领域中,身体甚至被异化为肉体的修饰。诸如种种化妆品和护肤品的广告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皮肤的表层,我们必须时时呵护着自身这种脆弱的防护层以免除各种外来和内在的侵害――细菌、灰尘、紫外线、衰老等;而各种时装广告与各式化装品则又让我们为自己身体的修饰费尽心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自己的“身体”呢?那种表现肉体的艺术思维可以给我们明晰的思路。
艺术的雕塑与绘画,最重要的是要找出人身体最重要、最稳定的特征。“首先,时兴的衣着显然是一个很不重要的特征;每两年,至多十年就有变化……那是一个外表,一种装饰,一举手就能拿掉。在活的身体上,主要的东西是活的身体本身:其余的都是附属品,都是人工的。――另外一些特征,即使是属于人体本身的特征,例如技艺和职业的特点,也不大重要”[6]512。我们要采取另一途径,指导我们的应是“某一特征何以更重要,是因为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特征存在的久暂取决于特征的深度。所以我们要在肉体上找出它的元素所固有的特征”[6]514。肉眼所见活的身体的本质,“无非是一副附有关节的骨骼和一层骨肉,全部很严密的连在一起,构成一架能做各种动作各种努力的灵巧的机器”[6]514。而有形生命的第2个元素,则是盖在肉上的一张透明的网――皮肤。
雕塑与绘画对身体的把握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身体就是运动机体,是各种感觉的实践体。梅洛•庞蒂[7]141提出我们是以身体在世,身体是现象的身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的身体。舒斯特曼[2]185为身体美学展示了全新的视野,认为身体美学应该对人作为感官的身体进行审美欣赏,对其经验和作用进行批判、改善的研究。因此,他致力于构成身体关怀或可能改善身体的知识、话语、实践以及身体训练。
由于在身体运动中,“身”既不是他人操作我的“身”,也不是我将我的“身”作为客体予以操作,我是作为“身”而动的,或者说我就是身,身就是我。因此,对身的思考必须要从主体方面来予以明确。
1.2身体的主体性转向:体育美学的服务主旨
“身”之动,才产生具体的体育运动,为了阐明体育运动就必须首先明确“身”自身是什么。同样,要阐明体育之美也必须首先明确身体意义上的美感是什么。体育,基于其身体运动的体验特点,无法用言语“表达”出什么来。但是,体育运动却使人的身体得到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感受。身体在运动中通过跑动、跳跃、翻腾等动作,强烈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引起特殊的兴奋和。这些感受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也是通向审美境界的初级阶段。身体运动强烈剌激着机体的神经系统和各种感觉器官,引起运动感、节律感、时空感、立体感……对力量的震憾,对速度、灵敏的惊奇,对柔韧、协调、耐力的赞叹……人们在运动中不仅使这些感官获得充分的体验,而且在身体运动中还常常伴随着种种良好的感觉,如舒畅、坦然、冷静、专注、投入、自信、自如、活力……体育运动最鲜明的特征是突显感性而不是理性。体育作为一门专门处置感性的学问,要凭主体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感觉、体验。因而,作为研究身体感性之美的体育美学,运动中身体的各种感觉特别是运动系统的、美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身体的审美不是完全精神层面的,而是由多重感官的体验来完成。当我们去审美时,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就会一起使用,组成一个共同的审美体。“人对世界的感觉,不仅依靠视听,也不仅仅依靠其它感官,而是整个身体向对象世界的全方位敞开。它涉及人的每一个神经、每一根毛孔。这种审美体验的身体性,就是现代汉语为审美体验规定的‘以体去验’的属性”[8]288。美学专家刘成纪对审美体验的诠释,使我们对桑塔耶纳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理解,桑塔耶纳[9]36认为:“给我们带来审美基础的的首先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人体的一切机能都对美感有贡献。”可见,只有从对身体的外在形态转向对身体感觉与体验的关注,体育美学研究才能实现从“无身”向“有身”转化,从而真正体现该领域人文价值。
总之,体育美学应致力于为身体的各种感觉,尤其是运动感觉在运动中的充分滋养与发展提供美学依据。一旦明确这一点,不仅体育美学的人文价值得以凸显,而且关于“体育美在哪里”等诸如此类的无休止争论将迎刃而解,踌躇于瓶颈中的体育美学将获得全新的生命力与广阔的研究空间。
2源自身体的感觉:体育审美的三重体验
体育运动中各类项目构建着各式各样的形式美。比如:跳水健儿腾空跃起,在空中一番眼花缭乱的转体后,疾箭般插入碧波之中;一场精彩的球赛中,球员们精湛的技艺与巧妙的配合;体操选手在地毯上腾跃,凌空飞旋,那流畅美妙的动作,给观众留下深深的印象;武术动作形神合一,威武勇健,复杂多变,尤其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讲究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合。运动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成千上万人的团体操表演,编排精美,规模宏大,气势磅……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体育运动的直观形式美。
但是,我们若仅仅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去惊叹运动员高超的体能、技能、技巧,甚至毅力时,我们所抽象到的所谓美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感,而只是一种主体对客体对象的“把玩”或“欣赏”罢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情,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情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0]16。马克思超越此前一切唯物主义者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将“事物、现实、感情”从主观认识和人的实践方面去把握与理解。这对我们研究体育美学,不也是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吗?
体育运动既是身之动,那么体育之美就得从身之动的主观体验来把握了。体育运动的身体美感,有着3种不同水平的审美体验:一是身体在运动中,源自肌肉运动系统产生的并伴随着情感体验的“运动”。二是建立在第一反射运动基础上,源自对技术动作“内模仿”的“运动联想”。由于身体运动的优雅“形式”过于触目以至触景生情,通过相应肢体经验的回忆、唤醒,进而激发出情感反应。三是超越二级反射的身体感官共鸣体验,是一种心灵走出感官,与运动意义世界相融相忘的“身心通感”。
2.1源自肌肉系统的“运动”
汪济生[11]17-21认为一切精神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反应或反射活动,而所有的反射活动在逻辑结构上可以归为3个级别。第一级反射,它指的是直接服务于生命体感觉需要的行为,它以生命体的生理性好恶直觉为动因,它的行为方式和执行过程往往是自动进行的,它相当于无条件反射。第二级反射,它是第一级反射的延长,相当于经典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这级反射和一些较复杂的审美形态关系很大。第三级反射,主要指的是神经系统的理性活动,语言就是凭着这一层次反射的结构而诞生的,而且它的诞生又反作用于三级反射,使它的速度与深度空前提高。
生命体在自己内在需要的推动下,通过上述的反射级别,把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反应之“手”越来越长地伸出去,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与我们美学问题有关的现象,即生命体的智力程度越高,越能远距离、大范围地看到周围事物和自己内在需要的满足与否的因果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一级反射机制所引发的肯定性感觉;而美感是由二级、三级反射机制所引发的肯定性情感。或者说,前一种称作实感态的美感,而后一种美感称作情感态的。因此,所谓美感和的区别,说到底也就是由反射引发机制级别不同而区别开来的不同层次的快乐体验罢了。
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为人类生命谋生活动不停地工作着。除了不断从自身和外界获取各种与生命生存有关的感觉信息以外,也会不时地从外界获取令自身肌体和感官满足、兴奋、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随着人类精力和余暇的增多而被有意识地再现与再创造。由此人类的美感活动由原先的自然自在形态逐渐走向了自觉自为的形态。我们今天的各种游戏、体育、艺术活动,正是这种自觉自为的美感活动。但如果我们略加留神,就会发现这些纯然超越物质世界的艺术与游戏活动,其美感依然来自机体和感官的。
当个体抛弃各种多余的动作,摆脱各种束缚协调自如的运动时,往往会惊奇地感受到生命力充分发挥和表现的自由状态。不仅他的身体在运动,他的情感也随着流畅、协调的运动形式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在身体运动的和谐形式中产生了流畅、合乎节奏的美感体验。肌肉感觉也有体验美的可能性,在身体锻炼的自由活动中,在一位短跑家的冲刺中,在一位训练有素的体操家的自选或规定动作中,即刻扩散至整个身心的、作为一种身体健康适意和技能灵活性标志的情感在特定的瞬间是可以成为美的享受的[12]150。从心理学上说,就是神经-肌肉活动,这种运动能使人体本身及活动具有获得美的可能性[13]27。
2.2源自对技术动作“内模仿”的“运动联想”
如果说人在运动时引起运动器官、肌肉系统适宜的感觉与随之相伴随的情感叫做“运动”,而这种“运动”被视为第一级反射的话,那么,那些使人联想起肌体动觉的行为方式或形式则就有了较复杂的审美形态。这是第一级反射的延长,是由于某种形式、动作或行为方式与第一级反射有着间接的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反射系统,与经典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相当。体育给人的美,源自直接或间接(观看运动)人的肌肉系统的动觉,而运动员健美的体形、流畅的线条、结实有力的肌肉、灵活敏捷的弹跳、优美的旋转、飞快的奔跑与器械的和谐相融等等,恰恰是诱发人的肌肉系统动觉的美的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运动联想”,可以归入第二级反射水平。
当我们观看运动员在比赛中波动的曲线、弧线、折线、斜线、蛇形线;欣赏到运动员天生的身体素质与一种非凡天赋的精准结合,在恰当的时机表现自身能力的精彩瞬间……这些身体运动的优雅形式,通过相应肢体经验的回忆、唤醒,进而激发出情感反应。这一条件反射形态是在第一级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级反射形态,由于其“形式”(动作)过于触目以至触景生情。由于这一反射形态的不再是拘泥于身体某部分的,而是忘我地将注意力引向外界,因此这一形态的可以认为是一种美感。
具有生理的动作实际上很难有纯粹的形式出现,而在生存要求满足后产生的游戏要求,从谋生和劳动中借用一些使主体曾产生过的技术动作形式。这些技能“形式”一旦从谋生、劳动中脱胎出来,又被游戏按着自己的审美要求大大地加以改变、发展,就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发展能力。这种自主发展由于有着自己的内在动力和指向,可以走得非常远。就像将沉重的“铅球”抛出后一样,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已没有任何意义,就是在战争年代也是如此,但是铅球比赛所规定的这些规则与技术动作,正是远离日常生活引导观众全神贯注欣赏的前提条件。又如各种手倒立、吊环十字支撑、平衡木动作等,这些运动项目是以急剧的起动、转体和突然加速来改变身体的位置。从整体观察空间结构上的变化,这些技术动作很容易感受到平衡美。肌肉骨骼运动感官所带来的升华到美感的过程需要一个“形式”的提炼过程,而运动技术之美就是这些“形式美”的体现。
2.3与运动意义相融相忘的“身心通感”
然而,更具有审美意义的是比第二级反射系统更复杂的第三级反射活动。它是在第二级反射建立的基础上,对第二级反射的条件联系进行比较,以想象力为触角和探针,找到了这些条件联系中一致的东西。有如在运动中感受到了人类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对精湛技艺的炫耀,对人体健美的膜拜,对交流、和平、友谊、公平、竞争、负重、拼搏、奋战等的追求……这种快乐不是运动中的舒适感觉,而是在感悟和体验运动世界的意义与精神中获得的快乐。我们将这种更具有审美意义的快乐感觉称之为“身心通感”。“身心通感”不拘泥于肉体的自由,审美的器官必须是无障碍的,它们必须不隔断人们的注意,而直接把注意引向外在的事物。好比网球的快乐,不是体验在流汗的持拍手臂或跑动的双脚中强烈的感受,而是以由衷的酷爱和专注的心神去玩这个游戏。“我们的灵魂仿佛乐于忘记它与肉体的关系,而且幻想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全世界,正如它可以自由自在地改变其思想对象。心灵可以从中国走到秘鲁,而绝不觉得身体哪部分有丁点儿紧张变化。这种超脱的幻觉是使人高兴的,而沉湎于肉体之中,局限于感官之内的,就使我们感到一种粗鄙和自私的色调了”[9]24-25。
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热爱体育,不仅仅是因为体育能让人更好地生存、劳动或强身健体,而是体育自身所承载着真、善、美的文化精神给人无尽的美的享受。在健壮身体的较量背后,体育运动不仅体现了人类对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而不懈创造的精神;同时也传递了人类对友谊、和平、平等竞争的共同理想。百年传承的奥林匹克运动,正是传承着人类为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而我们对体育运动背后这种人类久远情感与奋争的感悟,已然超越了对运动员高超运动技能的感觉联想,逐渐向着普遍意义的境界之美“身心通感”接近。“观众都渴望将自己的能量与运动员的身体能量融为一体,并以此来增强自己的能量。这里所说的体验不是指精神上的统一,而是身体上的一致。作为观众,人们一直怀着紧张的心情期待着自己的能量与运动员的能量相融那一刻的到来,尽管谁也不知道这一时刻究竟何时到来。这一时刻一旦到来,观众与运动员之间的距离便随即消失”[14]131。这种接近相融和超越的过程应该说就是主体审美素质不断优化、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无数主体的不断提升,就构成了群体的提升。这样,在体育运动的世界中,任何一个主体都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同时又认识到他和其他主体因为共同沐浴着体育之美,而一起归属于一个充满公平、竞争、拼搏、渴望、挑战的世界。
然而伴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其自身异化和演绎出的为争名夺利而呈现的“商业交易”、“政治追求”等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运动员肆无忌惮地服用药物和消极比赛,个别裁判被定性为“黑哨”,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运动员与俱乐部之间的纠纷,以及在奖励机制作用下,一些运动员和教练员表现出个人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严重,为了个人利益而急功近利等等,使“体力与精神为一体”的奥林匹克思想几乎化为泡影,也使奥林匹克价值理念受到冲击。这种异化现象,正是反映了“身心通感”的审美境界在现代体育中的不足与缺失。
3身体的美育:体育美学的历史使命
卢梭[15]141指出:“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说,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正因为如此,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为了尽量地利用这些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强健。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
锻炼身体的各种感官,并不仅仅是使用这些感官,而是要通过它们学会怎样去感受。因为我们只有经过学习之后,才懂得怎样摸、怎样看和怎样听。有一些运动看起来纯粹是自然和机械的,比如游泳、跑、跳、扔石头,但是它们仅仅锻炼两条腿和两只胳膊吗?所以,“不只是要锻炼体力,而且要锻炼所有一切指挥体力的感官;要使每一种感官都各尽其用,要用这个感官获得的印象去核实另一个感官获得的印象”[15]152。要学会测量、计算、称重和比较,只有对自己的一切动作都预先想一想它的效果,并且按自己的经验纠正错误,那么他活动的时间愈多,他的各种感官就得到愈多的锻炼,他就变得愈聪明。
这些主张一方面在将身体作为手段把握的同时,也指出体育领域中还包含着除了健康以外的任务。这些主张没有过时,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把身体理解为身体的(感性)活动与(感性)活动的身体时,身体就包含了3方面的内容:一是被感觉的身体,如形体、容貌、气质、风度;二是作为感觉的身体,包括体外的,如视觉、听觉、触觉、肤觉,也包括对身体之内的感觉,如本体感知觉,包括肌肉收缩、心跳快慢、呼吸疾缓、冷热以及一些不可言说的感觉;三是作为感性活动的身体,包括食欲与推动的身体活动,既包括衣食住行、人际交往,也包括艺术与体育领域内的身体表演。要想使人的身体健美,就必须在人类教育中实施美育。所谓美育就是直接与人的身心健康和审美能力相关的艺术教育。也就是从身体的本性出发进行与身体相关的审美活动,且必须是建立在需要身体高度参与的审美活动。或者更明确地说,就是将传统、精英式的审美静观活动还原到一种身体习惯的基础之上,应该包括音乐、戏剧、神话故事、诗歌、绘画、舞蹈、雕塑、建筑、体育等艺术形式[16]。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和展示人的形体美、语言美、声音美、情感美、形象美,还能够塑造各种美好的德行和人格。比如作为听觉器官游戏的对应对象物――音乐,不仅丰富听觉感受,还可以培养人高雅的气质、陶冶人温和柔美的性情。作为中枢部游戏的对应对象物――文学,运用的材料是表象,人们用文字的符号把想象的内容表达出来,她们是交流人的内心世界的媒介,能使人内心千头万绪、千姿百态的情调得到滋养而成长。而作为骨骼肌系统的对应对象物――舞蹈、体操等,不仅提供了人类发泄自己精力、体力和表现自己内在情绪的最方便、最直接的手段,而且赋予人以优美的形体、美丽的身姿、青春的活力以及生命的激情。总之,身体的美育要想充分尊重身体感受的重要地位,就得直接参与与身体的感性活动及作为感性活动的身体相关的艺术教育。
而从体育运动的特性来看,体育运动对身体的美育不仅关注身体在运动中的外在形式或表现之美,而且关注活的运动经验与身体机能的改善,从而致力于改善人们对运动状态和感受的意识,进而提供对人们短暂的情绪和持久的态度以更加重要的洞见。“除了增加我们自己快乐的可能性之外,这种改善了的身体功能和意识还可以在成就德行方面给我们更强的能力,因为所有的行动都依靠我们身体器官的效能”[2]174。改善对身体感受的感知,不仅给我们更多关于自身的知识,而且能令我们有更大的身体技巧、功能和活动范围,它们都可以为我们的感觉器官提供更大的空间以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
作为身体实践活动之一的体育运动,溯古追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事实,即现代艺术的综合形式比古代要多得多,所达到的综合程度也比古代要高得多。比如体育舞蹈,就有自由体操、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水中芭蕾、即兴街舞等繁多的艺术形态。而且这些运动还综合了丰富的色彩、变化的音乐、曲折的情节,使运动者的各种系统维持更充分的活力、更全面的发展;而欣赏的人也可以在最经济的时空中,体验到更大的、美感享受。当然,这些艺术形态在越来越综合发展的同时,各门艺术形态的单元也越来越分化精细。比如运动之精微准确的项目――射击,又可细分为好几个项目,如步枪、手枪、跑靶、抛靶、双向飞碟等;在步枪射击里根据射击姿势又可分为立势、跪势和卧势;手枪射击也可分为几个不同的项目,如自选手枪射击、手枪速射、标准手枪射、气手枪射击和运动手枪射击……
体育运动的这种愈合愈分的进程被证明符合人类的审美需要,而且对人类身体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分化的发展中,为更全面的身体美育提供更好素材与活动,并且这种调动身体各系统兴奋性的艺术手段还会越来越丰富。正如前东德国家奥委会艺术导员霍尼所指出:音乐、造型艺术、文学及其他美的艺术,都应与体育结合起来;在美感起特别作用的领域,像技巧、体操、花样滑冰、旱冰、艺术体操及学校体育活动方面,具备节奏和韵律力量的音乐在增强效果方面更是大有用武之地[17]。
体育运动艺术形态在越来越综合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分化和精细,为更全面身体感觉发展提供更好素材与活动。体育美学应致力于为身体的各种感觉,尤其是运动感觉在运动中得到充分滋养与发展提供美学依据。体育美学不仅要关注让个体充分体验肌肉系统的直接,体验和谐的运动形式带来的运动系统联想,还要努力提升个体进入运动世界与运动意义相融相忘的身心通感。唯有这样,才可能在体育的世界中滋养自己的身心,充分享受运动之快乐。
参考文献:
[1] 彭富春. 身体与身体美学[J]. 哲学研究,2004,38(4):59-66.
[2] 理查德•舒斯特曼[美]. 生活即审美[M]. 彭锋,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胡小明. 体育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王深,陈俊钦. 当代青少年体育审美的特点与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J]. 中国体育科技,2009,45(3):94-100.
[5] 蔡璧名. 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M].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1997.
[6] 丹纳[法]. 艺术哲学[M]. 傅雷,译.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7] 梅洛•庞蒂[法]. 知觉现象学[M]. 姜志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 刘成纪. 什么是审美体验――海德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审美体验理论的重建[J]. 中州学刊,2006,28(5):284-288.
[9] 桑塔耶纳[美]. 美感[M]. 缪灵珠,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 汪济生. 美感概论:关于美感的结构与功能[M]. 俞晨玮,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12] 胡小明. 体育美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13] 松井三雄[日]. 体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 汉斯•乌尔里希•古姆布莱希特[美]. 体育之美:为人类的身体喝彩[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篇10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有礼貌,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他们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在精神上处在断奶期,在内心上想摆脱成年人的依赖。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很大,这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作动态考察,而且在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效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
三、体育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分析
(1)丰富的情感体验资源。体育之所以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原因在于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活动能够体验到社会现实中不能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可以满足学生的某种合理欲望(如自我表现欲),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躯体活动得到宣泄、转移和升华,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2)锻炼坚强意志的资源。没有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无法发挥自己的身心力量去完成任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后,成功感油然而生,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拼搏和创新精神,锤炼坚强的意志,陶冶情操均具有推动作用。
(3)健全学生的人格资源。由于学生在体育教学学习中对自己认知、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上的优缺点易于做出比较正确的估价,而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服从集体利益,学生必须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增强自控能力,从而有利于养成活拨开朗、勇敢果断等良好性格,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不良性格。
四、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这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
(2)积极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3)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
(4)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显而易见。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
五、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能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二)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
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四)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篇11
(二)教学内容的运动性
体育教育的一般是通过竞技运动为内容来开展教学的,需要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不断的重复运动。在这种竞技中,不断的重复运动,训练基本功和竞技技巧,是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的主要手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内容项目多,体育锻炼方法丰富的特征,对于学生开展有选择性,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主动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三)教学过程的集体性
体育教育与一般的学习不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独立完成其学习内容,但在体育运动中,教师教学演示、传授训练技巧和规则、学生练习和训练,包括在课堂中进行的游戏与运动竞赛等都需要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参与和配合,可见体育是一种集体性的教学活动。在学习和训练中,学生既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配合队友,相互支持,共同协作,又要自觉遵守相应的规则,同时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竞争对抗,取得胜利。这种社会性群体活动的环境与气氛可以帮助同学形成协作和集体意识,从而顺利成长成为社会人。
2中职体育教育对中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
(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体育教育中有很多体育运动和游戏是以团队形式存在的,比如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和一些接力的体育游戏。在一个团队当中,团队的胜利和失利会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情绪,团队荣誉感会使得每个人都聚集在整体之中,协同合作,拧成一股绳来完成任务。体育教育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了包容、谅解;学会了在危险的时刻首先顾忌他人;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忍让,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锻炼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实践锻炼养成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克服困难和障碍来培养。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还要克服身体上的障碍。例如,体育运动中的长跑可以锻炼学生意志的坚韧性;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斗争的意志品质;体育中的集体项目可以锻炼学生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经过长期的体育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让学生在坚持和努力下取得成功。
(三)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一个人处于青少年之时,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释放负面情绪,从而变得开朗和外向。在体育教育中,学生存在的负面情绪能够随着运动而得到进一步的宣泄,从而避免负面情绪的压抑和堆积,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情绪调控能力的有效提高。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竞技体育运动过程中,个人的情绪对于体育运动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在双方水平相当的情况之下,影响比赛结果的就是学生的情绪。因此,很多教师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理智和认真地处理体育运动和生活中的各项事务。
(四)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除能体验游戏、运动的乐趣外,还能体验胜败、输赢带来的荣誉感和挫败感。尽管体育活动没有竞技体育的残酷,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也会产生输赢。因而,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对待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荣誉感和挫败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成功不骄傲,对失败不气馁,会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培养出自强、自信的优良品格。
篇12
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大量事实充分表明,现代生活方式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一:体育已经成为很多社会成员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科技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起主要作用,科学技术含量以及在生产劳动中运用的程度大大提高。在当代社会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们的体力劳动逐渐被脑力劳动所代替,并且还有不断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 它也带来了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紧张程度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加大,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体力活动大幅度减少,从而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本身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 因为现代社会的生产劳动方式需要人们有更加健康的身体,更好的身体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劳动和工作的需要,所以体育就成为现代人们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其二:现代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不仅可获得令人满意的个人与社会的认同,还提供了一个可能进行创造的整体环境。未来的体育运动将以日益绚丽多彩的身体运动方式提供快乐,增进人类健康, 努力保持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生存活力。体育运动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但具有生活方式的综合性、多层次性属性, 而且还具有指导人们实现“健康”生活, 培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 提高生命质量的特殊功能性。
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体育运动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中的作用。
一、体育运动的流行提高了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自动化生产使工作日缩短,余暇时间延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量减少。
为了保持身心健康,满足现代化社会的激烈竞争,人们的体育运动意识不断增强,体育运动逐渐成为自觉自愿的个体行为。生活质量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有较大程度的改变,是人们对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评价,包括劳动与休闲生活的满足程度、劳动与日常生活的舒适程度、交往需求的满足程度、社会服务的满足程度等,它是指人们的主观感受。现代社会中,体育运动从无需设备技术到高规格的场地设施、专门的技术和设备;从个人独立操作到多人共同参与,任何年龄、性别、职业和阶层的人都能选择符合自己社会地位和爱好的体育项目。
二、体育运动丰富了余暇时间。
现代人追求个体生命的完整。他们不局限于一天8小时和一周5天的工作时间内发挥聪明才智,还要在这之外出彩。体育锻炼使人们摆脱以工作为中心的单调生活。工作之余,参与户外体育活动,能消除孤独感、恢复自信,缓解因工作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充实单调乏味的生活。通过观看世界杯足球赛、美国NBA篮球赛等顶级赛事,人们娱乐身心,生活态度更加积极。面对大量的余暇时间,如何充分利用时间享受生活,用科学健康的方式来支配已成为越来越多人所关注的问题。体育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便捷的方式逐渐渗透到每个家庭。通过体育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把更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体育中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新生活的概念。体育尤其是团体活动和集体组织,为乐于运动锻炼和渴望结交朋友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通过体育锻炼,运动者广泛参与社会交际。同时,体育运动中的许多经验也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体育运动不仅拓展了生活空间,充实了生活内容,还加大了运动区域。通过登山、攀岩、旅游等方式,人们更加贴近自然,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本原,扩大自己的心胸。
篇13
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直是广大体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但从目前的体育教学实践来看,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是不尽人意的。本人根据近几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从改革体育教学的"软件"和"硬件"入手,以图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发展学生体育个性的重要意义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教学理论逐渐被人们接受。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培养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的重要性。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创造性人才"培养,这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指"不象任何其他人的意志特征的总和,它涵盖了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等不同层面。"。简言之,个性就是"不象任何其他人"。"个性的本质特征在创造"。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希望,寄托于亿万人民的创造性,不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就不可能指望人的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一个没有个性的社会是个没有创造力的社会。再者,随着社会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体育教育观点理解也不断深化,已由单纯生物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系统的体育教育观,从而丰富了教学的目的、任务。教育部早在2000年12月就颁布了全日制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建立正确体育价值观,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际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也在不同的体育政策中提出了同样的明确要求。
2.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2.1 对竞争意识的培养。竞争是体育竞赛最为突出的特点,而好胜心理正是中小学生鲜明的特点。体育游戏、运动竞赛、各种测试与评分等都为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动员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展现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竞争能力。
2.2 对学生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参加的性格特点有不同要求,因而参加者可通过参加不同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
2.3 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育、竞赛、训练中,学生必须在困难面前自我约束,及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障碍。运动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而胜利也常取决于"坚持下去"的努力之中。对于目前多为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说,只有长期的进行"再努力坚持一下"的努力,有益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2.4 对能力的培养。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不仅仅是体育能力,还包括自我认识能力、协同配合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等。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在这方面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2.5 对情绪的培养。 体育活动中,人们抱有各种各样的体验,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在运动竞赛中,由于激烈的对抗会产生紧张感,由于胜利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对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会诱发他们的情趣和爱好,运动环境的复杂多变,又激发他们的应变能力。这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意、愉快、欢乐、兴奋等情感体验。
3.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3.1 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用同一标准来要求,而应分类施教。
3.2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