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资金状况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资金状况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资金状况分析

篇1

一、前言

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1月1日,是一家以经营各类家用电器为主的全国性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国美电器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为了系统、全面、科学的对国美电器的营运资金进行分析,本文所选的比较对象为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分析的依据为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2004、2005、2006、2007、2008连续五年的年末数据。

二、营运资金的结构分析

零售业是个竞争激烈且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由上表(数据由表1计算所得)可知,国美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基本上保持在70%左右,04、05年都高达90%以上。在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虽说呈下降趋势,但除08年以外都在40%以上;其次是存货,每年所占资产总额的比例都在20%左右,其中05年最高为29.1%。对于家电零售企业,应收账款所占比例较低是合理的。所以,对于家电连锁销售企业应把管理重点放在货币资金和存货上面。

三、营运资金的周转分析

企业资产营运能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周转速度。一般说来,周转速度越快,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则资产营运能力越强,反之,营运能力就越差。周转速度的快慢通常由周转次数的多少与周转期长短来体现。与营运资金有关的周转数据如表2。

(一)存货周转速度分析

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周转天数越短,说明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资金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企业的经营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差。从以上图表和数据可以看出,苏宁的存货周转率高于国美的,说明苏宁在存货管理方面优于国美,国美应加强存货管理。因此,建立相应的经济订货批量和再订货点,尽量缩短存货储存时间,加速存货周转,是节约资金占用,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企业获利水平的重要保证。

(二)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应收账款天数越低,说明企业应收账款变现能力越强,因而正常经营也越顺畅,企业盈利能力也越强。从以上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出,苏宁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均低于国美,周转天数也高于国美,尤其05年,与国美的差距更大,说明苏宁的应收账款变现能力不如国美。国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维持在500左右,远远高于苏宁,平均为苏宁的二倍;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维持在0.6天左右,远远短于苏宁,这方面可以说是国美的核心竞争力。

(三)货币资金周转分析

为了反应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能力或者说货币资金产生现金的能力,本文从货币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去分析:

货币资金占销售收入比重=货币资金/销售收入

数据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上面的平均数据可看,国美取得一元钱的销售收入需要0.27元的货币资金,而苏宁取得一元钱的销售收入仅要0.09元的货币资金,其货币资金的利用效率比国美电器高出三倍。从各年数据可以看出苏宁的货币利用率远远高于国美。但是过低的货币资金存储会发生现金短缺现象,给公司带来危机。

四、小结

营运资金被称为企业的血液,它对企业运作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如何确定营运资金战略,如何对货币资金、存货和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资金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物质精神文明的基础。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优化农村资金供给结构,增强农村集体组织自我造血功能将是改变当前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在分析当前农村资金供给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性建议。

二、我国农村资金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政投入不足,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

一方面,财政支农支出相对财政总支出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说,总量投入不足。长期以来,中央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效益农业GDP占总GDP的比重,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符。财政支农资金支出中实际投入农业的比重并不大。用于重大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占70%以上,直接用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仅占11%。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目前,中央财政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很难直接覆盖到广大乡村,农村修路、修电网、办学、整修水利等中小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际上主要依靠农民自己集资和劳动的非常有限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

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都存在使用上的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的现象。

(二)农民自身积累能力较低

农村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政府政策、农民自身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民收入一直在低水平长期徘徊,大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不仅农户个体迫切需要资金支持,而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虽然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农民有限的打工收入根本解决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必须借助外部资金支持。

(三)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并且效率低

1、机构缺失。一是商业性银行退位。近年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按照机构管理“扁平化”要求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机构网点和业务纷纷向大、中城市转移和集中,县及乡镇机构网点大幅减少,即使仍存在的部分网点也收缩了放贷权限。二是政策性金融缺位。目前,农发行基本上是一个单纯的粮、棉、油收购银行,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诸多关键环节方面政策性效能受到制约,政策性职能发挥不完全。三是农村信用社错位。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加大支农投入,成为信贷支农的主渠道,造成农村信用社长期超负荷经营。

2、资金短缺。在目前市场化金融安排下,城乡金融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突出,一方面,农村经济“失血”严重,农村金融被严重边缘化,银行类金融机构及邮政储蓄机构成为县域资金流出的主渠道。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不断发展,农村融资需求总量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供需矛盾。

3、农村信贷市场缺乏竞争,贷款结构不合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农村金融市场引力不强,缺乏竞争,市场化程度严重滞后,同时信贷结构失衡问题较为突出,总体呈现向农户“一边倒”的现象。当前,我国农村贷款主要是农户贷款,约占78%,农业经济组织贷款约占10%,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占6%,农村交通贷款约占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占3%左右。

4、农业和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缺位,难以顾及农村地区的小企业、农村种养户等对资金的需求。目前,由于农业保险公司连年亏损,目前农业保险呈逐年萎缩状态。农业保险停滞不前,使农业投资项目缺乏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和风险分散渠道,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农户归还贷款的能力减弱,风险很容易转嫁给农村金融机构。

5、民间金融活跃,缺乏规范引导。民间贷款对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民间贷款缺乏法律规范的保护及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民间贷款利率较高,一般比银行同期利率搞3倍-4倍,加重了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负担,不利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及国家利率政策的贯彻实施。

三、改善我国农村建设资金供给的政策建议

(一)整合优化支农资金

1、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财政投入倾向农业和农村。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而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则是政府支农的主要手段。我们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明确财政支农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的投资。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都十分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这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现阶段,结合农业和农村的基本情况,财政支农在坚持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的交通、水电、文化、卫生等生活基础设施的投资,以降低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成本,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还要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保护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区别各地区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支持方式和力度。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区位优势的差异,各地区农业生产状况不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上要区别对待,实现地区间农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以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4、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中的事权范围。根据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结合农业财政投入的特点,各级政府财政农业投入的范围应各有侧重。

5、发挥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导向功能,拉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是各国政府投资和保护的重点产业,但并不是对农业的全部投入都属于公共财政的范围,都要由国家来投资。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运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直接增加农业投入,还在于吸引和带动全社会的农业投入。同时,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农业投资给予优惠和奖励,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6、大力推进农村税费、农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福祉。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除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负担沉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摊派和集资项目,以保证农民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有富余的资金改善生活条件。

7、发扬民主,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分配运行的监控。我们要按照《预算法》、《会计法》、《农业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支农资金的预算立项、使用过程、事后效益进行全面的监管。既要有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中介机构等的参与和密切配合,还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对支农资金的监督作用,落实和完善村民的民主监督机制,促进农村的民主管理。

(二)鼓励农民自筹资金

1、增加农民外出打工积累。要通过途径加大对农民工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增加农民工的整体收入水平。

2、帮助农民调产增收。有关部门应重点做好市场调研,为农民及时提供参考信息及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打开销售渠道。按照农民“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的原则坚持农民自主管理。由民选理事会全权负责发动群众、筹措资金、组织建设、监督质量、后续管理等工作。

(三)扩大金融支持

1、适度开放农村金融,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的竞争性市场。一是对经济发达地区可将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农村信用社合并组建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的,可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实行股份合作制;对于落后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而言,考虑到他们主要是支持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带有明显的政策性业务色彩,可将其改为农发行的基层网点。二是要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鼓励设立村级资金互助合作组织;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三是农发行可以考虑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利用各种社会基金、在国外发行债券和筹措国家商业性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四是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按照行业种类或经济区域拆分国有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五是加快邮政储蓄机构改革,逐步扩大自主运营资金的范围。可以先期开展向各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业务,缓解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短缺资金不足的压力。待时机成熟,可直接面向“三农”提供贷款服务。

2、推行农村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开放市场的利率变化是货币价值发现的动态过程,反映市场上的资金供需状况,有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贷款利率自由化,信贷机构整个才有可能根据每一笔贷款的预期风险进行定价,或者根据整个贷款资产组合的综合风险进行定价。

3、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应对农业保险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根据财力状况,政府应对选择较高保障保险农户的保费以及经营农业保险的农村互助保险组织和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费用,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二是建立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应成立政策性再保险公司和和为商业再保险公司提供政策支持。三是建立巨灾保障基金,对重大水灾、旱灾、禽流感等商业保险公司“不可保”的灾难损失提供保障。

4、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保障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乡镇企业、农户的信用记录系统,记录其以往的交易状况,以备新交易开始进行参考。同时,可将自己拥有的客户信用状况有偿提供给其他需要但缺少该客户信用信息的金融机构使用,从而整体降低信用风险。二是根据农村经济的客观条件,探索各种抵押担保办法,如动产抵押等。三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法制角度规范借款人的行为,加大对恶意废逃债务的惩罚力度,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向秋芳.欠发达地区农民工金融服务问题亟待解决[J].中国金融,2007(4).

2、邹建平.金融服务功能缺失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金融,2006(7).

3、于南,苏俊儒.内生变量主导: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J].金融研究,2007(1).

4、贾克玲.欠发达地方资金流动、缺口与回流机制研究[J].金融研究,2006(2).

5、孙开,田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18).

6、刘苏社,张俊峰,邱国军.当前政府支农投资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5(1).

篇3

【Key words】Lijin County;Water resources;Protection;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利津县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共同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507.2mm,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旱、涝灾害。

1. 水资源状况

按照《山东省水功能区划)》(鲁政字〔2006〕22号),利津县位于海河流域,徒骇马颊河二级区,水资源包括当地水资源和客水资源。

1.1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利津县当地水资源包括当地地表水水资源和当地地下水水资源。

1.1.1当地地表水资源。地表水资源量主要来自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根据实测降水资料分析,利津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07.20mm,四季降水不均,冬春及晚秋干旱,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总量的52.74%。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6879.00万m3。根据《东营市水利局关于印发东营市2017年年度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的通知》(东水发z2017{52号),2017年利津县地表水资源控制目标量为3300.00万m3。

1.1.2当地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系逐年可以得到更新补充的矿化度小于2.00g/L的地下淡水,利津县属海河流域,黄河冲积平原,系退海之地,深层地下水矿化度高,不能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分布面积很小,均分布在黄河滩区,埋深5.00~30.00m,涌水量较小。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较小。根据《东营市水利局关于印发东营市2017年年度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的通知》(东水发z2017{52号),2017年利津县分配的地下水资源控制目标量为246.00万m3。东营市分配给利津县的当地水资源控制目标总量为3546.00万m3。

1.2客水资源。

(1)黄河水是利津唯一的客水资源。根据《关于印发山东境内黄河及所属支流水量分配暨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通知》(鲁水资字z2010{3号)及《东营市水利局关于印发东营市2017年年度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的通知》(东水发z2017{52号),2017年分配给利津县的引黄控制目标量为18803.00万m3。

(2)综上所述,东营市2017年分配给利津县水资源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22349.00万m3。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县有两大引黄灌区,即王庄灌区和宫家灌区,拥有总干、一干、二干、三干、宫家干渠5条引黄骨干渠道;境内排水工程有七条;主要有5座水库,利津水库、汀罗水库、驾屋水库、城南水库及陈北水库;河道蓄水工程6处;建成各类节水灌溉面积14.9万亩。

(2)依据《东营市2012年水资源公报》(东营市水利局,2013年3月),2012年利津县年平均总用水量23379.00万m3(含胜利油田驻利津县生产、生活用水共4000.00万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5100.00万m3,林、牧、蓄、渔用水量为1188.00万m3,工业用水量为2925.00万m3,城镇公共用水量为953.00万m3,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898.00万m3,生态环境用水量为1315.00万m3,分别占总用水量的64.59%、5.08%、12.51%、4.08%、8.12%和5.62%。

(3)通过全县供水量和用水量分析,现状年供水量与用水量平衡,

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1全县水资源匮乏,对黄河水依赖程度大。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当地可供利用的水资源十分匮乏,供水主要依靠黄河水,黄河供水量约占总供水量的90%以上。

3.2利津县区域地下水矿化度高,地下淡水资源有限,基本无利用。县境内因黄河穿越利津县大部,又紧邻海河,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大部分为咸水,通过净化处理后可用于工业用水,不能用于人畜或农业灌溉,极少部分可用水主要分布于黄河滩区及黄河古道附近。

3.3非常规水未得到充分利用。利津县城市废水处理率比较高,但城市废水回用量较小,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中水用户较少,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需进一步完善。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利津县应加快污废水收集、处理和再利用工程建设。另外,微咸水及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为充分利用水资源以满足利津县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加快微咸水及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工程建设。

3.4水生态问题。近年来,利津县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地方工业产值以较快速度增长。因此,利津县应加强节水型生态建设,做好水生态、水环境保护。

4. 措施及建议

4.1强化水资源保护。依据《东营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结合我县城市发展规划,在进一步搞好水环境整治的同时,切实把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力争5年内建成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水资源保护监控系统。

4.2强化因地制宜,切实做好农业节水工作。积极发展耐

旱作物,改善灌溉制度,化输水、灌水方式,通过开展土壤墒情监测,科学制定灌水方案,重点推广应用“小白龙”输水、“小地龙”喷灌、长畦改短畦等技术模式。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善农田水源保障条件,配套田间节水基础设施,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节水农业新格局。

篇4

资金是维持企业持续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企业的资金就如同企业这个有机体的血液一样,只有不停的转动,制造出新鲜的血液,才能让企业健康的成长并发展壮大。它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还涉及到企业的整体管理和经济效益。因此,煤矿企业更要强化其企业的资金管理,从管理理念、资金结构、监督体制、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当前的新形势对煤矿企业的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核定资金系统。煤矿企业要采取合理先进的计算方法对企业资金的需求作出核定,强化预算能力,挖掘内部潜力,节约支出,实现收支、供需的平衡。二是筹集资金系统。内部加强账款的收现,外部积极筹措资金,合理调度企业资金,节约支出,使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提高。三是运用资金系统。优化资产配置,财会人员直接参与资金运用的审定,合理配置资金,调整资金结构,达到增加流动资产,提高资金净流量的目的。四是分配资金系统。企业分配从单一向多层次转变,形成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优化企业结构。五是监督资金系统。企业内部建立严密的监督制度,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定期对资金管理状态进行检查考核,杜绝一切不合理的支出,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

二、煤矿企业的资金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粗放式的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有些企业长期受行业生产特点的影响形成了“重业务,轻财务”的观念,在财务管理上过多依赖政府的政策扶持,缺乏自身发展的长远计划,致使投资混乱,支出浪费,现金量枯竭,资金链出现漏洞,财务风险日渐提高,使企业负债的风险大大增加,不利于企业长足健康的发展。

(二)轻视资金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企业资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财务管理中很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些煤矿企业的内部缺乏良好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无法对资金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做一个全面的预测和分析,预算范围单一,同时预算编制不明确,使得实际的收支与计划差异较大,从而影响整个企业资金的运转。

(三)资金运用管理和分配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一些企业在资金的运用上往往与煤矿企业需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的要求相矛盾,内部资金散乱,投资决策随意性大,失误多,损失较大,使得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流动资金大大增加,造成资金周转缓慢,使用紧张,企业信誉和盈利的能力也随之下降。

(四)缺少统一的资金信息平台。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缺乏统一的调度,同时对相关的资金信息不能及时掌握,造成资金闲置与短缺。信息传递渠道的不畅通、不透明、不对称、不集成,会导致资金的失真、滞后,使得资金管理的成本升高,同时影响煤矿企业的科学决策,给强化资金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五)对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存在一定的漏洞。资金的监控本身就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事后管理的同时更要进行事前与事中的监督与控制。监管机制的不健全,约束机制的不到位使得企业不能及时掌握财务资金的变动情况,甚至造成内部人为控制的现象,擅自挪动企业资金等问题的发生。

三、加强煤矿企业的资金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转变管理理念,积极规避财务风险。要把管理思想建立在“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上,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的理念,把财务管理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项目来抓。将粗放式的管理逐步转变为集中式管理以积极规避财务风险,实现资金管理的统一,保证企业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控制资金的流动,使资金的保存和运用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即建立健全结算中心制度,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资金预算体制。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资金的事前、事中的支出和事后的回馈进行严格的控制。扩大预算范围,将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投入资金等等都纳入到资金预算中来,同时及预算下发到各单位,层层分解,落实到工作组和个人,责任到人。企业在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对财务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制定相应的预算方针和管理制度,提供预算的编制、预算的追踪和预算的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在预算制定后还要按月或者按季度对企业各单位的资金进行核对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修正。实行逐级上报,逐级审批的办法,预算确定之后成为内部生产经营的依据并要严格执行。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强大优势,建立迅捷、互动的企业数字管理系统,将企业资金管理的各项内容收纳在内,向企业管理者全面的展示企业资金的动向,详细的体现出每一笔资金的运用,为决策层进行规划管理提供客观的全面的信息。信息化可覆盖到企业的每个角落,信息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作出统计整理,迅速产生应对的策略和方法,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尽快作出反应,抓住商机。

(四)加大职能部门控制监督力度,探索多种监督方式。在企业内部实行一级对一级的监督机制,上级部门对下属单位的财务运用和管理进行监督,对资金进行信息核实,财会人员既行使本职的职能,还要对企业负责,对资金运用的事中、时候进行及时监控,确保财务政策的安全有效运行。

积极开展内部审计与监督,强调审计和监督不仅是对企业财务信息和经营结果的监督,更是对事前预防和执行过程的监督。这样能够全面的保证企业的各项资金活动都在有效的监督下进行,杜绝资金的滥用。

参考文献:

[1]荣晓燕,如何加强煤炭企业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1).

篇5

2010年,我国国内机构部门资金运用合计416212.7亿元,资金来源用合计390439.8亿元,从全社会看,我国国内资金保持盈余,2010年盈余达25772.9亿元,比上年的20911亿元增加4861.9亿元,增长23.25%,与前年比却有所减少,下降5523.1亿元。这说明我国跨过了经济低谷的2009年,经济开始转暖,国内资金比较充足,而且还反映了2010年的储蓄大于投资,国内资金流向国外,即国外资金是在净利用国内资金。

从金融资产(负债)的分布构成看,比重最大的交易项目依次为存款、贷款和证券,三者合计占全部金融资产(负债)的三分之二,资金运用方面存款、贷款和证券占64%,资金来源方面三者占68%,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金融资产构成基本一致,表明在金融资产的筹集和使用中,我国目前仍以信贷和债券投资为主。而直接投资则微乎其微,不到1%。

从金融资产(负债)的部门构成看,2010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资金占用合计分别为102863.5亿元、225547.2亿元、19539.3亿元和68262.8亿元,资金来源合计分别为117986.0亿元、227985. 7亿元、13920.3亿元和30547.8亿元,其中金融企业部门资金占用和来源的比重最大,为54.19%和58.39%,这是由金融机构的金融中介地位所决定的。2010年,金融机构首次资金占用小于资金来源,净金融投资-2438.5亿元,为负值,属于资金短缺部门;资金占用和来源总量最少的部门是住户部门,只占总量的16.4%和7.82%,但却是我国最大的资金盈余部门,2010年住户部门净金融投资达到37715.1亿元;而政府部门2010年的资金运用大于资金来源,资金盈余5619.0亿元,是近几年来经济运行最好的一年;非金融部门是我国资金短缺额最大的部门,2010年短缺额为15122.6亿元,主要通过住户部门的大量资金流入,弥补其社会再生产中资金的不足。

2 国内机构部门资金来源及运用状况分析

根据2008-2010年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2.1 非金融企业部门资金来源与运用增长幅度减缓

2010年非金融企业部门资金来源与运用分别比2009年增加37.10%和17.57%,而2009年与2008年比则增长速度迅猛,资金运用增加了146.70%,资金来源增加了73.15%。所以2010年的资金运用增幅比上年放缓了110个百分点,而资金来源的上升速度则减缓了55个百分点。

从资金筹集的构成看,2010年非金融企业部门扣除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23346.0亿元外,资金筹集总额94640.01亿元,银行贷款是其中最大的资金来源渠道,为64263.7亿元,其次是发放企业债券等证券融资18532.9亿元,两项之和占所有资金筹集的87.49%,与上年相比比重略有下降,2009年企业贷款和证券的筹集比例更是高达95.46%,这种结构反映出我国企业以间接融资和证券投资的方式为主的特点。此外企业从直接融资市场借入资金12529.0亿元,占筹资总额的10.62%,虽然比例不高,但与上年的5.33%相比,却增长了近一倍。从这可以看出,直接融资方式也将逐渐成为非金融企业资金筹集的重要途径。从资金运用上看,扣除未贴现的汇票,2010年非金融企业部门资金运用总额79517.45亿元,其占用情况如下:银行存款62584.2亿元,购买债券等证券投资168.9亿元,购买保险投资666.7亿元,这些情况说明:(1)企业在努力增加贷款的同时,也加强了在直接融资市场上资金的筹集;(2)企业在间接融资市场上能筹集到的资金量有限,不得不加强在证券融资市场上的资金筹集;(3)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企业筹集资金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使企业不仅能从银行借到资金,也能从直接融资市场上借到资金。

2.2 金融机构部门资金运用首次小于资金来源,由盈余转为短缺,且下降幅度比较大

2010年,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和来源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1.97%和31.53%,增长幅度与上年基本一致。与前两年情况完全相反,资金运用合计首次小于资金来源合计。数据显示,金融机构近三年来净金融投资(资金运用合计减去资金来源合计)盈余一路下滑,从2008年的8490.0亿元,2009年的2066亿元,到2010年出现资金短缺,为-2438.5亿元,比上年亏损4545.55亿元,下降了2.18倍。从其金融资产分布上看,2010年作为金融机构比重最大的资产项目――贷款为97226.6亿元,总量上比上年减少了9.66%,而作为金融机构最大的负债项目――存款为130662.2亿元,只比上年减少了1.58%,两者相抵仅这两项金融机构短缺资金8351.8732亿元。

2.3 政府部门资金运用与上年持平,而资金来源有所增长

2010年,政府部门资金运用合计大于资金来源合计,差额5619.0亿元,与2009年的8264.0亿元相比,减少2645亿元,增长率为-32.01%,即盈余缩小了三分之一。从资金运用上看,2010年政府部门金融资产净额中,基本上全部是银行存款;而金融负债净额中,70%是政府发行债券所致,与上年相比多发行债券等1554亿元。这说明近两年国家要求政府部门厉行节约的政策已见成效,虽然财政的债务负担很重,但是大量的银行存款足以抵补巨额的债务。

2.4 住户部门资金占用继续增长,资金来源增幅有所回落

从资金运用看,2010年住户部门金融资产继续增长,与上年比增长率为12.28%,增幅上升了6个百分点,从交易项目上看,居民银行存款达44491.5亿元,占当年全部金融资产的65.18%,说明居民投资的主要形式仍是储蓄。跟上年比小幅增长了3.1%;购买国债、企业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6498.5亿元,占9.52%,增长幅度达到44.19%,说明由于国债、人民币理财产品等具有高出储蓄利率的优势,吸引了居民的较多投资,促进了证券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2010年保险准备金5638.1亿元,占8.26%,比上年减少了2757.9亿元,虽然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投保也逐渐成为住户部门金融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由于这些年保险行业暴露出的好多弊病也使得老百姓在商业保险上望而却步,慎之又慎;2010年居民手持现金大幅增长,上升62.04%,这与银行利率偏低,劳动报酬、财产收入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有很大关系。从资金来源看,居民的负债100%来自银行贷款。

3 我国对外金融投资状况分析

我国资金流量表中的国外部门指与我国机构部门发生经济交易的非常住单位集合。国外部门的资金运用即我国的资金来源,反之亦然。2010年国外部门的资金运用14202.7亿元,是上年的2.25倍,其中国外部门在我国的直接投资12529.0亿元,占国外资金占用的88.22%,是上年的2.35倍;2010年国外部门的资金来源39976.9亿元,其中我国在国外的直接投资仅为4071.9亿元,所占比重为10.19%,比上年增加35.78%。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之一,即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大量的国外资金流向国内,而利润则流向国外。近年来我国国际储备资产的增长势头虽然有所遏制,但2010年我国国际储备资产仍快速增长,达到319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4.%,从长远看,应逐步恢复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状态,才是宏观管理的最佳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黑龙江金融不良资产余额大、比例高、历史包袱重。其分布特点如下:

(一)在企业性质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绝大比重

黑龙江国有经济比重高达8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在东北三省中分别较吉林、辽宁两省高出10和2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占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资产、销售收入、增加值的4/5左右,利税的9/10左右。国有企业发展滞后,经营困难,大量占用银行贷款,超负债经营等问题在黑龙江表现得尤为集中和突出。

(二)广泛分布在全省各地、各行业

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相对应,这些不良资产遍及全省13个市地和六十多个县镇。广泛分布在机械、冶金、轻工、森工、医药、物资贸易、商业商贸等几乎所有行业的数万户企业中。从资产形态看,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股权和抵债的实物资产,更多的是企业债权;从资产规模看,大到十多亿元,小到数百万、几十万,乃至几万元;从资产质量上看,既有资不抵债的企业,也有良好预期的企业;从产业上看,有些分布于传统产业,也有些分布在高科技和朝阳产业;从各家银行看,不同特色的商业银行所形成的不良资产分布上有很大不同,建行拥有的基础设施、基础材料工业资产量较多,工行资产主要分布在工商企业,农行资产中乡镇企业不良资产占比较大,中行拥有的外贸及外汇不良资产多一些。

总的来说,黑龙江金融不良资产国有企业占比高、资产量大、分布广,这既预示出处置过程的艰难复杂性,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金融不良资产资源的丰富性和影响的深远性,需要多方配合,多种手段并举,研究解决金融不良资产问题。

二、成因分析

黑龙江金融不良资产的“双高”现象,表面上看是银行和企业的问题,从深层次看,更有体制、政策、制度和管理上的原因,是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

(一)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制度安排结果

黑龙江是全国较早进入计划经济的省份之一,同时由资源型、工业型省份发展模式所决定,计划经济在黑龙江发展最为完备,影响也最为根深蒂固。国家在计划经济下的种种制度安排,是黑龙江大量金融不良资产沉积的根本缘由。突出表现:一是“拨改贷”政策。1983年和1985年国家先后将原来由国家拨款的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改为由企业还本付息的贷款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替代国家财政投资。而国有企业因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缺口、资源型城市发展持续产业的资金缺口和环境保护的资金缺口等“历史包袱”问题,几乎没有自我积累,银行贷款很大一部分被企业当成资本金使用,由此形成大量银行贷款在国有企业中沉没。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时间不一致。国企市场化改革比国有商业银行早了十几年(1978-1995)。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自身不具备自生能力,将商业银行贷款当成股本金使用,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彻底,致使相当部分银行贷款在国家政策中沉没。有关数据显示,黑龙江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中,政策性贷款多达13大类90多种450亿元,不良率为96.2%,已经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量的51%。

(二)经济运行中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突出体现

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方面原因,黑龙江的国有企业更习惯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经营运作,始终难以适应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要求。加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难以到位,造成大批项目下马,大量产品积压滞销,应收账款增加,货款回笼缓慢,资金周转不畅。另一方面,因自有资金的严重不足,被迫追加借入资金,负债成本高,效益下降。相应占用的银行贷款大批形成不良。从不良资资产风险化解角度,国企贷款在80年代前,基本上都是信用方式发放,缺乏还款保证。以后为了防范信贷风险,银行增加了物质保证要求。但企业多数以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作抵押,由于缺乏经验,实际操作中,以物抵贷困难重重。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业职工安置问题突出,抵押权利执行难;抵押物权属不清,过户环节费用高,管理难度大,实际运作难。致使大量银行贷款只能以不良形式挂账,无法处理。

(三)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加大了金融资产损失

经济转轨以来,由于财政的分权化改革和金融集权化改革,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一种典型的公地,地方政府存在“搭便车”和过度利用的激励,这种激励由于商业银行行政化的机制设置和司法地方化倾向等制度安排得以顺利实现。由此也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不断累计的必然结果。以前,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掠夺表现在扩张本地金融规模和掌控地方金融机构。90年代后期,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金融资源控制措施后,迫使地方政府改变为协助、纵容或默许辖内国有企业或其他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非国有企业逃废债,“赢了官司输了钱”现象可视为逃废债的有效替代形式。

(四)国有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加剧了不良资产的产生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环境,银行贷款“管放不管收”,不需要承担贷款责任,因此片面追求规模扩张,搞粗放式经营,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发放贷款时,对风险认识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准备不足,发生风险时,保全工作不到位。如抵押担保手续不完备、超出诉讼时效的得不到法律支持等;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有些贷款没有按照“三查”的原则进行管理,内部缺乏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业务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未能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在人员管理上,缺乏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竞争机制,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陋习不同程度存在,很多员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思进取的思想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人员素质水平的提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质量,也使得金融机构在资产发生风险时,往往不能有效维护合法权益。

三、风险性分析

巨额不良资产成为黑龙江金融、经济运行的严重隐患,对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乃至中国经济的稳定都构成一定程度的潜在威胁。

(一)对黑龙江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影响

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不仅成为金融机构健康经营的严重阻碍,也是负债企业乃至当地经济的沉重负担。不良贷款的存在导致金融机构亏损严重,信贷资金长期沉淀和无效占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实行了集中的资金和信贷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主要依据各分支行的资产质量和效益情况决定信贷资金在全国的配置,这些行在黑龙江的分支行不能满足效率和效益的要求,贷款投放规模受到严格限制。与此同时,贷款企业也因为大量陈欠贷款,恶化了财务指标,造成信用等级低下,很难符合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往往因为贷不到款而失去发展的机遇。不良贷款问题同时加重了企业经营负担与融资压力,沉重的债务包袱,延缓了国有企业重组改制步伐,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影响了老工业基地改造目标的实现。

(二)对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改制的影响

为化解不良贷款,减轻加入世贸组织的压力与冲击,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核销、剥离及债转股等一系列宏观政策,国有商业银行业也通过各种手段化解不良贷款,借助这些,黑龙江金融不良资产上升的趋势得到明显遏制,新增贷款质量有所改观。但由于经济深层次矛盾制约和银行体制、机制、管理上的问题影响,信贷风险仍然严重。随着贷款风险管理的逐步加强,各种隐含的风险逐步暴露,不良资产余额甚至出现反弹,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改制目标的实现。

(三)对中国经济金融安全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巨大的不良资产包袱严重削弱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我国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构成了很大威胁。在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情况下, 绝大多数世界排名前100家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5%以内,这是商业银行所有人和银行监管者都可以接受的部分,可以被视为目前银行风险控制技术和能力的极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大致在22%和31%之间,已经比发达国家至少高出20%,比其他转轨国家至少高出10%。而同期黑龙江的不良贷款率较全国平均水平还要高出十几个百分点,预计产生的损失相当部分要靠各家银行自身的经营利润去承担,这对于已经十分脆弱的中国金融业无疑是个不小的背负,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定使银行陷入困境,金融调控力度受挫,金融风险随之提高。

四、处置问题分析

黑龙江金融不良资产的形成,既有复杂的客观历史原因,也是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到位使然,加之黑龙江落后经济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处置缓慢,步履维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不良资产历史包袱沉重,银行自主消化吸收难

前面的分析已经显示,黑龙江的金融不良资产问题较之全国其他地区更为严重,且有相当比率是政策性因素形成,预计损失比率极大,这些巨额损失单靠黑龙江分支机构现有的经营利润和呆坏账提取额度去消化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国家在2000年进行政策性不良资产剥离时,虽然解决了黑龙江一定数量的不良资产包袱,但并没有考虑黑龙江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倾斜,致使黑龙江不良资产比率在剥离之后出现反弹,现有的不良资产额度已接近2000年剥离前的水平。没有政府必要的救助措施,根本无法扭转黑龙江金融不良资产的严重局面。

(二)涉及国有企业问题多,处置协调难

金融不良资产对应的债务人主要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受国企资产流失、职工安置、政府干预等诸多因素影响,资产处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困难重重。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一是国有企业长期经营危困,普遍存在资不抵债问题,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贷款,大都是以信用形式发放,虽然有的企业以其土地、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作抵押,但抵押物价值与市场价格严重偏离,处置难度大,损失率高。二是历史形成的政策性贷款都有文件、政策等原因,且投到无还款能力的企业,一些政策性划转的贷款企业,等待享受国家政策,拒绝配合银行清收工作。三是国企改革启动后,破产、兼并成为国企减负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改制不规范,有些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债。企业破产的随意性很大,同时,与改革配套的法律出台滞后,法律对金融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软弱无力,纵容了企业大量挤占、挪用、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在涉及金融部门与企业的债务纠纷中,司法部门往往出于地方保护思想,对金融部门的诉讼请求进行拖延,尤其在胜诉执行中,对金融机构的利益不能进行正当保护,执行难是多年来阻碍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最大难题。更有甚者,部分企业职工因不能获得满意安置而频繁上访闹事,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资产处置秩序。

(三)地域经济发展落后,处置商机少

从各家金融机构历年的资产处置实践看,黑龙江的不良资产交易始终处于买方市场的不利形势下,尤其从一些抵贷资产的变现情况看更为明显。同样位于黄金地段的房地产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市场化方式处置,但在黑龙江,往往只能选择协议转让方式处置,处置周期长,处置价格很难得到提升。从全社会角度,与不良资产处置密切相关的金融支持体系尚未建立,包括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入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金融服务创新、民间投资机构对国企改制的参与激励以及多元化、多样性金融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欠缺。

(四)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处置方式单一,处置效益低下

篇7

摘要:2013年5月、8月对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监测,利用侧扫声纳系统扫描分析,天然活体牡蛎礁已遭到严重破坏,保存良好的仅为60 hm2。调查结果与近三年比较,浮游植物、大型底栖生物、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平均密度有所增加,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及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等游泳动物平均资源量降低较为明显。笔者提出,建立天然牡蛎礁核心保护区,在加强监管,开展集鱼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改善浅海生态环境状况,达到部分修复当地已经消失的活牡蛎礁,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的目的。

关键词 :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现状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位于天津汉沽大神堂以南大、小沙岗及其边缘海域,在该海域形成了以活牡蛎礁为依托的独特生态系统。据调查,牡蛎礁附近海域生活着牡蛎、青蛤、扁玉螺、缢蛏、栉孔扇贝、甲虫螺和毛蚶等种类非常丰富的海洋贝类,是渤海非常宝贵的贝类种质资源库。随着渤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近岸滩涂区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高强度的海岸带开发、海洋捕捞及大量排污使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生存栖息环境受到破坏,生物资源不断减少。为进一步了解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现状,2013年5月、8月,笔者在该区域开展了调查监测,对现存牡蛎礁状况、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及生态分布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独特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位于国家海洋局2012年12月21日批复的“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区域及周边海域,调查面积约为63 km2。具体监测站位见图1。

1.2调查方法

1.2.1牡蛎礁区海底地形地貌调查采用HD-27单波束水深仪进行水深地形测量。采用英国GeoAcoustics公司双频数字侧扫声纳进行侧扫声纳测量,采用Chesapeake 公司出品的SonarWizMap软件进行侧扫声纳数据处理,绘制地貌图。导航定位系统采用美国 Trimble 公司生产的DSM 212H型信标接收机进行水深地形定位;采用美国 Trimble 公司生产的 SPS361 Dgps 信标接收机进行侧扫声纳定位导航。

1.2.2活体牡蛎礁成活比例调查采用贝类拖网(网口面积150 cm×15 cm,网长270 cm;网目尺寸4 cm)在每站位拖网10 min,平均拖网速度2.5 kn。对天然牡蛎礁样本进行分析。

1.2.3浮游植物调查采用37 cm口径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自海底至表层垂直拖网,样品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采样结束后在实验室内进行镜检分析。

1.2.4浮游动物调查采用50 cm口径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自海底至表层垂直拖网,样品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采样结束后在实验室内进行镜检分析。

1.2.5底栖生物调查采用0.05 m2箱式采泥器采集海底泥样,每站采泥4次,将泥样倒入孔径为0.5 mm套筛中用海水冲洗,挑拣每个调查站位内全部生物个体作为1个定量样品,以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计数、称重。

1.2.6鱼卵、仔稚鱼调查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网口面积0.2 m2,网长145 cm),由海底至海面垂直拖网取样,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样品,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计数、称重和分析。

1.2.7游泳动物调查采用单拖网(网口水平宽度8 m)拖取渔获物,每站拖网时间1 h,平均拖网速度2.5 kn。在实验室对样品的种类组成、生物量、资源密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公式为:

D=Cqaa=1.8521000L·V·T

式中D为渔业资源密度(kg/km2),C为平均每小时拖网渔获量(kg/网·h),a为每小时网具取样面积(km2/网·h),q为网具捕获率,取值范围按表1执行。L为调查船网口水平宽度(8 m),V为调查船平均拖曳速度(2.5 kn),T为调查船拖曳时数(1 h)。

1.3评价方法

根据各站所获样品的生物密度,分别对样品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度、优势度等进行统计学评价分析,计算公式为:

1.3.1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

式H′=-∑ni=1PiLog2Pi中:H—种类多样性指数;

n—样品中的种类总数;

Pi—第i种的个体数(ni)与总个体数(N)的比值(n1N或wiW)。

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指标见表2。

1.3.2均匀度(Pielou指数)

J=H′Hmax

式中:J—表示均匀度;

H′—种类多样性指数值;

Hmax—为log2S,表示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S为样品中总种类数。

1.3.3丰度(Margalef计算公式)

d=S-1log2N

式中:d—表示丰度;

S—样品中的种类总数;

N—样品中的生物个体数。

1.3.4优势度

Y=fi×Pi ;Y>0.02时,定为优势种

式中:Pi---第i种个体数量在总个体数量中的比例(ni/N)

ni—i物种的密度(cells/L)

N—总密度(cells/L)

fi—第i种的出现频率。

2调查结果

2.1天然牡蛎礁现状调查结果

2013年10月与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技术人员协作,利用侧扫声纳系统、单波束水深测量系统和高精度卫星导航系统对调查区域进行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本次调查侧扫声纳高频与低频扫宽量程均为200 m;航速保持在 4~5 kn左右, 测量过程中海底声学图像资料清晰,调查可以清楚地探测到古牡蛎礁体裸露情况,清楚地探测出海底地貌、海底障碍物(定制网)以及海底拖网刮痕情况等。

天津大神堂浅海牡蛎礁区位于北纬39°07′17.00″~39°10′15.00″;东经117°55′42.00″~118°00′00.00″。该区域水深较浅,介于0.5~4.5 m之间,海底地形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趋势,等深线呈东西向展布,总体地形较为平缓。

本次调查测区总面积为5 918 hm2,调查发现牡蛎礁体保存比较好区域(即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的区域)约79 hm2,位于1号牡蛎礁群北侧,占测区范围的1.3%;发现牡蛎礁体被破坏严重区域面积约1 177 hm2,位于2号牡蛎礁群西北侧和东南侧,占测区范围的20%。天然牡蛎礁分布见图2。

本次对活体牡蛎礁存活情况进行了取样调查,根据取样分析,活牡蛎礁所占比例平均为31?9%。活牡蛎礁所占比例最高值38.5%,出现在M02站位,最低为24.9%,出现在M05。活牡蛎礁分布不均匀,密度最大值为25.5 kg/网·10 min,出现在M03站位,最小值为1.8 kg/网·10 min,出现在M06站位。活牡蛎礁密度分布见图3。

2.2浮游植物现状调查结果

在调查海域监测到浮游植物共34种,分属硅藻门、甲藻门,其中硅藻门30种,占总数的88?24%;甲藻门4种,占总数的11.76%。主要优势种为虹彩圆筛藻、格式圆筛藻、具槽直链藻、浮动弯角藻、丹麦细柱藻、劳氏角毛藻等。

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0.871~2 377.1)×104 cells/m3,平均密度为405.178 ×104 cells/m3。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3~2?63,平均为1.69;丰度变化范围为0.18~0.57,平均值为0.36;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28~0.84,平均值为0.60。

2.3浮游动物现状调查结果

在调查海域监测到浮游动物共16种,其中毛颚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6.25%;桡足类4种,占种类组成的25.00%;幼虫类8种,占种类组成的50.00%;水母类2种,占种类组成的12.50%,糠虾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6.25%。主要优势种为无节幼虫、强壮箭虫、长尾类幼虫、双壳类幼虫等。

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1.52~19.60 ind/m3,密度平均值6.3 ind/m3;生物量变化范围0?01~51.25 mg/m3,生物量平均值7.2 mg/m3。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0~2?322,平均为1.54;丰度变化范围为0.00~1?916,平均值为1.10;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685~1.00,平均值为0.93。

2.4底栖生物现状调查结果

在调查海域监测到大型底栖生物共32种,其中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和瓣鳃纲12种,占种类组成的37.50%;节肢动物门甲壳纲10种,占种类组成的31.25%;环节动物门多毛纲4种,占种类组成的12.50%;棘皮动物门蛇尾纲2种,占种类组成的6.25%;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各4种,分别占种类组成的12.50%。主要优势种为凸壳肌蛤。

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199.69 ind/m2和91.23 g/m2。

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271~2?322,平均为1.28;丰度变化范围为0.221~0?861,平均值为0.68;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23~0.87,平均值为0.48。

2.5鱼卵、仔稚鱼现状调查结果

在调查海域捕获鱼卵、仔稚鱼9种,其中仔稚鱼4种,鱼卵5种。5种鱼卵隶属3科5属,其中鲱科2种,鳀科2种,鱼衔科1种;4种仔稚鱼隶属于2科4属;其中鰕虎鱼科3种,鲻科1种。

鱼卵密度范围为0~10.7粒/m3,平均值为1.79粒/m3,仔稚鱼密度范围为0~7尾/m3,平均值为4.7尾/m3。

2.6游泳动物现状调查结果

在调查海域监测到游泳动物27种,其中鱼类15种,占55.6%;甲壳类10种,占37.0%;头足类2种,占7.4%。主要优势种为口虾蛄;重要种和常见种主要为焦氏舌鳎、日本蟳、六丝钝尾鰕虎鱼、斑鰶、火枪乌贼等。

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动范围为0.784~2?065,平均值为1.65;丰富度变动范围为0.692~1.350,平均值为1.13;均匀度变动范围为0?206~0.558,平均值为0.45。调查海区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均变化不大,总体呈现较低水平。

游泳动物平均生物密度为2 136.2 ind/h·网(19 678.11 g/h·网);现存平均资源量为1 617.59 kg/km2。

3讨论和建议

3.1小结

调查结果与近三年(2010-2012年)渤海湾天津海区鱼虾贝产卵场监测结果比较,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略有增加,增加了9.697 9×104 cells/m3;浮游动物平均密度降低68.22 ind/m3,平均生物量降低120.86 mg/m3,降低幅度较大;大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增加68.098 ind/m2,平均生物量增加38.494 g/m3;鱼卵平均密度增加0.823粒/m3,仔稚鱼平均密度增加0.428尾/m3;游泳动物平均生物密度增加385.046 ind/h·网,平均资源量降低187.972 kg/km2。比较结果显示: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生物密度有所增加,可能与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增殖放流力度有关。游泳动物生物密度增加,生物量下降,说明了鱼类、虾类、蟹类及头足类等重要的游泳生物平均个体减小了,这与海洋环境的破坏及基础性生物饵料的匮乏有关。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系丰富程度的重要标志。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9、1.54、1.28、1.65,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标准,调查海域生境质量等级为“差”,说明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已严重制约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高。

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是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现代纯天然泥质活体牡蛎礁。据报导,礁体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礁群面积约为35 km2,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在该区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牡蛎礁共有两个分散的礁体群组成(礁体群编号为1和2),两个礁群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礁群区总面积约为4.75 km2(475 hm2)。与此比较,本次测量结果表明,1号和2号礁群破坏严重,已被渔民利用拖网刮平和布设了大量的定制网具。仅在1号礁群北侧发现两个小礁体,保存良好,面积约60 hm2。在其他区域,2号礁群及其西北、东南侧破坏严重。根据本次现场取样分析,现存的天然牡蛎礁中存在大量的死亡牡蛎贝壳,活体牡蛎礁平均仅占31.9%。可见,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生态系统退化程度是非常严重的。

3.2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几点建议

在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分布最为集中区域设立呈东北-西南方向(与当地海底沙岗方向一致)的核心保护区,在核心区周围设立航标灯塔,建设监控平台,安装监控系统,禁止船舶进入和一切捕捞活动。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开展公众宣传,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建立环境与资源监测常态机制。

在核心区的外围设定一定规模的生态修复区,在修复区投放构型合理的箱型人工鱼礁礁体,构建生物功能群,发挥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在食物关系、营养层次转化中的重要功能作用,提升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根据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生态系统特征,投放牡蛎礁礁体,合理确定牡蛎礁礁体的捆扎工艺、规格和数量,建设牡蛎礁群,提高牡蛎幼体的附着成活率,养护活牡蛎礁生态区的密鳞牡蛎、长牡蛎、脉红螺、青蛤等贝类资源。

篇8

1.农户小额信贷的需求情况

调查发现,所有接受调查的农户均有不同程度的借贷需求。我们对所有农户的借贷目的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根据调查,农户参与借贷的主要目的大致可以分为消费和生产经营两类,在消费类中,文化教育支出以43%的高比例排在首位。而生产经营类中,购买大型农机所占比例较高,为25%。

2.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100户农户中,参与了小额信贷的为84户,占84%。这表明当地相当多的农户参与了小额信贷,小额信贷的普及度较高。

我们将所有农户以收入分为五组,分别计算各组参与小额信贷的农户占该组户数的比重,结果如下表:

参与借贷的84户农户,平均收入为16888.50元。从表中得知,各层次的借贷比重大致相同且略呈递减形式,其中5000-10000元收入组,借贷者比例88%,为最高。

二、影响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理论因素

影响农户借贷需求的主要因素应包括、农户经营规模、农户收入、农户财产和自有资金状况、农户生产投资规模农户大额生活现金支出以及农户借贷利率等。

1.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

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越大,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就越大。

2.农户的收入、财产和自有资金状况

农户的收入、财产和自有资金状况对农户的借贷需求具有负向影响。收入水平越高,财产和自有资金的规模越大,农户发生小额信贷的可能性就越小,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就越小。

3.农户的生产投资规模

农户的生产性现金投资规模越大,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也越大。

4.农户现金支出

现金支出又分为农户基本生活支出和大额现金支出。其中农户文化教育等大额现金支出会对农户借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

5.农户借贷的利率

根据一般的市场机制,借贷利率与农户的借贷需求应具有负相关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借贷需求随利率的上升而下降。

(二)影响农户参与小额信贷因素的计量模型

为得出各因素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影响程度,这里建立Logit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是否参与小额信贷,解释变量选取农户耕地面积、农户总收入、农户现金资产、农户人均基本生活支出、农户生产经营支出、农户文化教育支出、农户医疗卫生支出7个因素。

在介绍模型之前,对各因素进行定义:

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式中Y表示农户是否参与小额信贷,其余各变量含义见表4,β是各解释变量的待估参数,β0是常数项。

(三)模型检验的结果

我们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100个样本数据进行了Logit回归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用了逐步筛选法。计量估计的结果大部分与理论分析一致。

根据模型计量结果,将影响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的主要因素、显著性和影响程度归纳如下:

1.农户的经营规模对农户借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

即经营规模越大,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倾向越强,需求规模也会越大。这一分析结论与假说1相一致。

2.农户的投资和支付倾向对农户的借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说明农户生产投资是形成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重要因素。

3.生产投资规模越大,其对信贷的需求规模也越大。农户的教育现金支出对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也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教育方面的现金支出往往超出了农户的现期支付能力,是造成农户举债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分析结论与假说3、假说4基本一致。农户的现金资产状况对农户的借贷需求具有负向影响。这一分析结论与假说2基本一致。

4.农户收入对农户参小额信贷行为影响不明显。从模型的计量结果看,农户的总收入这个变量系数的统计检验不显著。这些结果与前面的假说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五、简单的结论和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行为受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农户的自有资金状况以及农户的大额资金支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对小额信贷给予政策的优惠和扶持,如在小额信贷机构的税费上予以减免等。二是简化农户办理小额信贷业务的手续,提高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积极性。三是结合当地经济情况,对农户进行培训,使之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以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贷效益。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篇9

一、重型钢结构企业应收款项的成因

(一)项目资金不到位

大型钢构通过招投标方式承接,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项目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启动项目,或边施工边筹措资金,项目施工进度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受到建设方资金供应不足时,为避免损失扩大,施工单位不得不垫资施工。有些大型工程项目,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国家实施抗通胀、压缩投资规模、对在建项目分别采取停、缓建等措施形成了钢结构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

(二)商业信用筹资大行其道

商业信用筹资,是指企业利用正常的货款结算时间差而取得的筹资,本属于自然筹资方式之。而实际上一些流动资金紧张的企业刻意地大量利用商业信用进行筹资,以垫资作为中标的条件之一,企业“三角债”、恶意拖欠现象等成为当前所扭曲建筑市场的普遍规律。

(三)市场竞争的加剧

后经济危机时代,经济复苏之路依旧漫长,外向型钢结构企业将市场由境外转向境内,大量的造船企业、轻钢企业、及其他钢构企业涌入到本已僧多粥少重型钢构市场,为生存和发展而降低进度款的支付比例、延迟支付时间、以预留较长时间和较大比例的质保金替代银行质保金保函。

(四)企业内部管理不善

企业做大做强的观念深入人心,一味地追求产值、营业额的最大化,为抢占市场份额,重生产、工期、质量,轻回款。很多企业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内部应收账款责任划分不清、合同履约意识淡薄、考核激励机制欠缺、缺少对应收账款的跟踪和分析等日常管理工作、生产回款倒挂,造成款年年清年年难清的局面。

二、加强和改善应收账款的防范措施

(一)改变观念、树立风险意识

树立“现金为王”的理念,把回款摆在与营销同样重要的位置。应收账款占用着企业的流动资金,当应收账款不断增大时,企业日常营运周转出现困难,一方面是债权高挂、另一方面为了补充流动资金不得不向银行借款。不仅增加了利息费用、增加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和收账成本,减缓了资金周转速度,也为未来偿还银行借款以及应收账款变成坏账埋下了风险隐患。

(二)合同前调研分析

在项目中标前的跟踪阶段,要充分调查项目资金来源、资金到位情况;充分了解建设方的信誉、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资金支付实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实行合同签订前的内部评审审批制度,从源头控制不良应收账款的发生,并为客户设立专项信用档案,专人负责管理。

(三)签订合适的合同条款

重型钢构企业通常是订单式生产组织模式,项目金额大,合同工期跨度长,钢材采购成本占合同金额的65%左右。预付款通常是合同价的20%左右或根据季度交货量的一定比例。钢结构成品梁交货时,一般按80%结算价款,待安装完毕后结算至90%,验收合格结算至95%,5%的质保金(质保期少则3年,多则5年甚至更长)。签订适当的合同条款,可以减少应收账款。第一,采用来料加工、甲供料模式承接项目任务,主材由建设方购买,减少合同总额基数,不仅可以减少项目前期垫资,还可以结算款及质保金的计算基数。其次,提高预收款比例,增加进度款支付比例和频率,按季度结算改为按月结算。第三,以银行质保金保函替代质保金的模式,支付少量的银行保函手续费换取回收质保金的权利。

(四)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

切实做好项目履约过程管理,一是要合同要求组织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工期等符合合同要求,以免造成建设方拖欠款项结算、延迟支付的借口。二是根据完工进度,及时做好计价结算工作,并按约定收取进度款。三是,双方的沟通协调关系,营造和谐相互信任的合作氛围。项目分管领导和项目经理对项目负总责,是项目款项回收的直接责任人,也是项目款项清收的终身责任人,要应严格执行合约条款,把工程成本、进度和质量与工程款清收结合起来,视应收账款实收情况安排生产进度。

(五)强化企业内控制度

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加强日常监管。认真对待应收账款账龄,实施动态追踪分析,及时编制履约明细表,为清欠回款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收集并保存好材料领用、货物交收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洽商签证资料明及有关结算单、决算单等原始资料,并取得对方书面函证,保证证据的完整和准确,做到账实相符,账龄清晰。

(六)成立清欠管理机构、加大清欠力度

常设清欠管理机构,制定清欠工作管理制度和办法,定期召开清欠会议,制定清欠目标,拟定清欠方案,明确责任,将清欠指标落实到专人,对各环节清欠责任人的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并纳入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欠款单位,要逐个分析,找出欠款原因,确定清欠目标和实施方案,根据业主资金、信用状况采取不同的清收方法,核定清欠指标。对资金状况较好的业主,应加大催收力度回收现金。资金状况不好、但项目市场前景看好的,在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后,可采用有效抵押担保的办法清欠。对于资金状况不好、经营不善的业主,可考虑以实物抵债的办法。对于资金状况恶劣、恶意拖欠、恶意逃债的业主,应果断采取诉讼或其它法律形式,以及法律允许的方式维护企业权益等。

(七)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手段,保障收汇安全。借助专业的信用保险机构进行防范,可以获得企业无法实现的风险识别、判断能力,不仅可以防止买方拖欠货款、拒绝付款、因破产而无力支付债务等商业信用风险,还可以规避交易双方均无法控制的政治风险引起的无法支付货款的事项。

总之,应合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加强内控管理和监督,加强应收账款日常管理,运用有效措施加速款项的回收,将应收账款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陈晓荣.刍议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财政监督,2009年12期.

篇10

观察角度一:虽然企业全体员工工作积极勤奋,各部门也能够恪尽职守,确保各项分解任务按照预期推进,然而,受整体经济形势下滑、行业不景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最终的经营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面对这种状况,年终奖的发放就要结合企业第二年的经营战略,谨慎研究,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在企业发展基金允许的前提下,如果企业坚持不减员,而是共同调整,那么首先就要召开相关的战略发展专题会,充分听取各个层面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全员主人翁意识,让大家形成同舟共济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企业决策者要明确第二年的发展规划,让所有人都看到希望。然后,结合企业现状和年初制定的年终奖核算办法,进行严格的奖金核算,按照核算结果分期按比例发放。发放首期奖金时不仅要及时兑现,而且要现金发放,同时将余额部分以借款单形式交由企业财务或相关单位为员工保存,从而选择在第二年发展形势较好时兑现。

如果企业的发展基金遇到一定困难,企业无奈拟定了适度收缩、平稳过渡的发展战略,那么,对于那些主动留下来、与企业共渡难关的骨干力量,可以参考年初制定的年终奖核算办法,严格核算后根据企业资金状况分期兑现(同上措施),或是按比例一次性兑现(前提是不能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发展储备金使用)。对于那些由于综合原因被迫离开企业,而且为企业发展做出了多年贡献的优秀人才,可以参考年初设计的岗位年终奖标准进行核算后,以企业借款单据的形式给予诚信承诺,之后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分期按比例兑现。

当然,对于那些日常管理中与企业文化发展不相符甚至给企业造成一定损失而被列为淘汰对象的不良员工,如果企业的资金状况相对良好,可以参考年初设计的年终奖标准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核算,然后成立专职工作小组谈话发放;或者,安排相关人员携带一定的纪念品,把核算的奖金送到其家中。如此一来,既可以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又可以感动留下来的员工。如果企业的资金状况非常不理想,可以给予这些员工一定的抚慰金,做好沟通安抚工作即可。

观察角度二: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最高决策者在缺乏严密、科学的调研分析下,制定了违背市场发展规律的指导战略,企业所有人员按照此战略分解推进,造成企业实际任务完成与年初目标差距较大,而且与上年同期相比急剧下滑;或者是鉴于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忽略可能发生的危机变化应急处理预案,导致年度计划推进过程中未能达到预计目标。

篇11

3、熟悉公司的账务状况,了解财务核算状况、税收政策、资金状况等相关信息从而从宏观上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是账目是否属实、是否存在的税务风险;

篇12

银行预期到资金将会因为转债发行而紧张,因此银行增加了其预防性备付。在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备付的增加会相应减少其融出资金的规模。

从资金融入方的角度看,也存在一个正反馈螺旋。在资金紧张的交易日中,非银机构需要利用市场上有限的资金供给平掉头寸。由于头寸管理是刚性需求,因此基本没有对利率的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更有可能被抬高,进而使非银更为恐慌。

即使是在2016年上半年资金宽松的周期内,上述现象也非常明显。广汽转债与顺昌转债于2016年1月22日发行,发行规模十分小,合计仅有46.16亿元,而且该阶段市场流动性非常宽裕,但是转债的发行仍然给市场造成了很大恐慌。2月26日白云转债发行,同样给资金市场造成了冲击。值得一提的是,每轮冲击中资金的高点略领先于转债发行,@说明是“预期”造成了资金紧张,而非转债发行本身。

3月下旬以来,似乎又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银行间利率颇低,而交易所利率较高,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在季度末连续停做。上述现象也可以用“银行宽松、非银缺钱”进行解释,这里的“非银”也包括银行理财部门。

此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适中,但在MPA考核压力下,银行向非银供给资金的意愿明显下降,导致非银在银行间融资困难,因此这类机构更愿意转移至交易所融资。其结果是交易所待回购债券余额明显上升,而银行间余额却“意外地”出现了下降。交易所资金供需关系的变化导致了资金利率的上行。

R007是银行与非银融资成本的加权平均值,由于银行的占比很大,所以非银所面对的利率远高于R007。在流动性投放链条中,人民银行侧重于关注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而不是非银。分别假设在7天期限上银行占比为70%和75%,按照3月29日的DR007(2.84%)和R007(4.15%)水平估算,则非银所对应的7天理论融资成本为7.5%和8.0%。

连续多个交易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原因为财政持续支出。每年3月均为财政支出大月,由于2017年1-2月财政收入(含政府基金性收入)增长较快且支出较少,因此,3月的净支出压力明显大于往年。

根据历史经验,历年一季度的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年预算数的25%,公共预算支出占全年预算数的20%。2017年公共预算收支的预算数分别为16.86万亿元和19.49万亿元,根据上述进度则一季度需要完成4.22万亿元和3.90万亿元,3月份需要完成1.07万亿元和1.41万亿元,3月的收支差为3400亿元。

篇13

在实施资金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意识。规范性就是要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把抽象的战略、决策,转化为具体的、明确的发展举措。创新性就是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被许许多多的制度和条条框框所束缚,而是要根据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去不断地超越和完善,另外,还要注意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反应上进行制度创新。

转变资金管理的传统观念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正确的目标定位,既要强化资金管理职能,拓宽资金管理领域;又要优化资金管理流程,加强资金控制和监督;还要提供精确的资金信息,引导地勘单位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二是管理手段的精细化,建立资金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和利用程序,形成地勘单位资金综合分析数据库。三是重视执行成本,强调效益,资金管理的精细化要慎重考虑执行的效率和成本。

二、细化资金管理内容

地勘单位应增强对资金运动规律的认识,并运用规律,合理配置资金,保证资金周转畅通无阻,按资金支出的性质和用途,合理分配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所需资金。

1、科学预测资金需要量

地勘单位应以需要与节约兼顾为原则,预测资金的合理需要量,这是进行资金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地勘单位应把所有活动纳入预测范围,选用的预测方法,必须考虑要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不要照套公式。预测资金需要量时,还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及投放时间。特别是要预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实现收入的现金收回额和时间。从财务会计稳健原则角度来说,编制资金计划是科学预测资金需要量较好的方法。一个合理的资金计划,应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努力挖掘地勘单位内部资金潜力,积极组织投入,节约支出,通过资金收支的平衡、物资供需的平衡、营销环节的综合平衡,以经营计划为基础,以部门计划为依据进行编制。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分析资金动态,根据计划,核定需要,可使资金的使用达到最优化。

2、周密研究资金运用投放

对资金运用管理的目标就是寻找、比较和选择能够给单位带来最大投资回报率的资金用途。首先,要用好现有资金。财务工作者除在资金运用的计划、决策等宏观的方面力求有所突破以外,还要对资金运用项目的审核变为直接参与,事后“监督”变为立项决策,加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重点应放在加强内部管理,挖掘资金潜力上。其次,对资金循环过程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将资金循环过程的资金状况和市场信息及时反馈至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还要优化地勘单位资产配置,合理调配资金。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把非流动资产融资为流动资金,调整资金结构,增加资金净流量。

3、合理分配资金收益

随着地勘单位经营机制的转变,地勘单位内部资金收益如何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日益突出。地勘单位只有合理地对内部资金收益进行分配,才能更好地促进地勘单位的发展。资金分配要考虑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面利益,处理好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要基本满足其期望值,对于职工,应随企业效益的增长,其收入、待遇要相应增加或改善。地勘单位在保证积累与消费合理平衡比例的基础上,分配形式应趋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初步形成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形式并举,基本体现能力、贡献大小等特征的新型分配格局。

三、夯实资金管理基础

目前地勘单位资金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财务预算管理“虚”,资金结算管理“散”,监督考核环节“弱”等,要加强地勘单位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必须从加强财务监督和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等方面入手。

(一)实现信息化管理,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建立内部资金信息管理系统

一个单位财务资金信息是各类信息的交汇点,也是支撑经营决策的基础。目前多数地勘单位的资金信息时效性差,会计信息不透明,单位的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资金信息,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单位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下属单位的实际资金状况。地勘单位可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建立一个内部资金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科学的资金分析和资金风险控制体系,实时掌控资金状况、资金运营情况,分析资金流量与存量、内外部结算结构等,为集中调度资金和投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2、积极推进地勘单位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财务部门要与各业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管好用活流动资金。不能你种你的田,我耕我的地,改变资金管理只是财务部门唱独角戏的状况。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业务和财务的完美结合,即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地勘单位应结合实际,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信息共享,保障地勘单位预算、决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使广大职工特别是各生产经营部门的职工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前提,从而树立资金观念、时间价值观念和效益观念,人人关心过问资金收、支、存情况,人人为流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献计献策。

(二)完善约束机制,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目前很多地勘单位管理层对自身资金状况不清楚,而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甚了解,且处于从属地位,常常只能按领导的意图处理账务,造成“资金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会计核算跟着领导意志走”,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建立健全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以规范化的会计记录、财务核对、监督制约、安全谨慎为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进行操作,保证资金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和有效性。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资金完整性控制、资金安全性控制、资金合法性控制、资金效益性控制。并规范业务流程,着力从细化流程中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业务流程岗位要责任明确,实现岗位、工序间相互制约。另一方面,要定期进行内部监督检查,保证过程控制规范的落实,保证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并要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保证各项资金使用活动都在严格的程序下进行。

(三)实施集中管理,积极规避财务风险

1、完善结算中心制度

地勘单位应建立结算中心制度,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通过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实现了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一方面使单位资金的收付处于严密监控之下,减少了银行风险。另一方面,结算中心能将全部或大部分下属公司、单位的资金集中起来,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进行适当调剂,一方面为闲置资金找到了增值的渠道;也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并促进了地勘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