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护理专业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护理专业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护理专业问题

篇1

1.2.1研究工具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住址、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等。Beck焦虑量表(BAI):共21个条目,评定学生被多种焦虑症状烦扰的程度,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总分反映焦虑状态的严重程度,采用4级评分,1分为无焦虑;2分为轻度焦虑,无多大烦扰;3分为中度焦虑,感到不适但尚能忍受;4分为重度焦虑,只能勉强忍受。分析时采用标准分,BAI总分≥45分判定为焦虑。Beck抑郁量表(BDI)[1]:共21个条目,每个条目代表一个类别,并按严重程度0分~3分赋值,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高。总分范围为0分~63分。≤4分为无抑郁或极轻微;5分~13分为轻度抑郁;14分~20分为中度抑郁;21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FADS):包括27个条目,指回避社会交往及其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得分范围从0分(最低的回避及苦恼程度)到28分(最高的一级)。

1.2.2量表测试以心理学专业教师为主试,知情同意后,采用统一指导语、纸笔集体测试,获有效问卷784份,运用Epidata3.1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双录入。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护理专业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焦虑得分25分~67分(31.09分±7.21分);有焦虑情绪者45人(5.7%);抑郁得分0分~19分(2.05分±3.26分)有抑郁情绪者112人(14.3%),其中轻度抑郁98人(12.5%)、中度抑郁14人(1.8%);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得分0分~27分(8.43分±6.06分)。

3讨论

3.1护理专业学生情绪问题现状本研究中Beck焦虑量表反映了5.7%的学生体验着焦虑;Beck抑郁量表反映了1.8%的学生体验着中度抑郁,12.5%的学生体验着轻度抑郁,无重度抑郁者。李丞凤等以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运用Beck焦虑、Beck抑郁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焦虑得分在24分~80分(31.57分±7.87分),6.9%的学生有焦虑情绪,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然而李丞凤等研究中,抑郁得分在0分~36分(7.64分±6.55分),15.28%的学生有中重度抑郁,46.62%的学生有轻度抑郁,抑郁分数远远高于本研究结果。两个研究结果中抑郁分数的不同可能由被试者之间的差异所致,如本研究中仅仅是护理专业学生,女生所占比例大。李杨等以医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结果显示,Beck焦虑量表反映了7.6%的学生感受到焦虑情绪;Beck抑郁量表反映了1.4%的学生感受到中重度抑郁,23.35%的学生感到轻度抑郁。梁执群等以医学生为研究对象,测得其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得分为(9.89±6.06)分,略高于本研究结果。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的比较,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

篇2

一、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存在的问题

1.面对临床实习,认识不足。很多护理专业的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不熟悉本专业实纲,对整个护理实习过程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实习医院的带教环境和带教方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很多学生对临床实习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一旦进入实习阶段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很多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后会发现临床实习和他们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出入,很多学生在实习之前都认为临床实习阶段学习的应该都是“高、精、尖”的知识,真正进入实习后才发现,学的和做的最多的还是诸如铺床、叠被、量血压等基础护理工作。还有的同学适应不了校园学习环境和医院带教环境的转变,带教老师不主动教,学生就不会主动问、主动学。很多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逐渐变得焦虑,对临床实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提前终止实习的想法。2.面对临床实习,思想上准备不足。大多数护理专业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会感到很期待、很兴奋。她们会幻想自己成为白衣天使的样子,会为自己有机会为病人服务,为病人解除痛苦而高兴,但她们确忽略了在临床一线需要面对和克服的各种困难,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例如,很多学生下到临床一线后会发现临床护理工作特别辛苦,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因为是直接面对病人,所以必须要时刻集中注意力,特别遇到晚夜班时更是难以迅速适应,很多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厌学心理,更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改行”的想法。还有的同学对医患关系的现状认识不清,医患沟通能力较弱,发生医患矛盾时无法从容应对,在面对病人的刁难时觉得难以置信,无法理解,有的甚至和病人发生激烈争吵。思想上的准备不足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无法迅速的、从容的应对,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对学生的临床实习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3.面对临床实习,能力上准备不足。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多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缺乏临床经验,操作技能差。相当一部分实习护士不能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不敢动手,无法迅速的融入到实习工作中去;大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对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等名词只闻其名,不知其意,缺乏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能力。此外,部分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不强,不管是在和带教老师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还是在和患者的沟通交流中都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不足都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在实习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对策

1.加强学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1)组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教师对即将开始临床实习的班级进行专业培训,从医院环境、实纲、科室设置、工作内容、医患关系、预期困难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训,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对整个实习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针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从容的应对各种挑战。(2)充分重视老师的思想引领作用,组织辅导员和实习主管部门管理老师对学生开展专题实习讲座,针对往届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真人真事为载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就业观。2.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1)注重思想引导,让学生深刻理解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在护理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护理操作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在校实验课、学生见习等方式不断加强学生护理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水平。(2)加强法律、法规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课程和讲座让学生熟悉常见的与医疗纠纷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努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通过在校期间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将人际交往沟通方面的知识技巧传授给学生,再结合相关的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将知识技巧转化为自身的沟通交际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水平。通过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和综合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临床实习认识的水平、有助于解决学生面对临床实习时出现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准备不足的情况,提高学生临床实习的质量和效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唐敏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篇3

1.1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对护理专业人员的教育,主要向学科型人才方向进行培养,因此,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课程学习主要集中在护理医学知识以及护理技能水平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护理伦理、护理管理、护理心理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归根究柢是由于高职院校忽视了人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加上人文课程设置的比例不均衡等问题,导致了已毕业的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人文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护理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1.2缺乏专业的人文课程教育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大部分人文课程没有固定的专人专职任职教师,一般是由行政人员或者专业课教师兼任人文课程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代职教师的专业程度比较低,因此就无法保证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时,所以,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比较低下[1]。由于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人文课程实训场地和设备就比较缺乏。而学习护理课程的学生也没有对人文课程引起重视,这就导致人文课程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护理学生也缺乏学习人文课程的热情,从而达不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2提高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分析

2.1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优化优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当代社会压力比较大,因此,当下人们也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而近年来现代社会的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方向发展,因此对患者的治疗不再局限于对身体疾病的治疗,而是更需要对患者心理上的关注。同时,当代社会人们对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要求就更高。当代医疗改革中明确要求护理工作要包含两项人文素质内容,那就是伦理/法律活动和沟通协调活动。并且,当下护士的执业资格证考试内容就包含了人文知识内容,其中护理伦理法律法规以及护理管理、人际沟通等成为了必考科目,同时人文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在护士资格证考试中所占的比例都已经超过了20%,由此可见我国当下的医疗改革比较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所以高职院校应重视护理人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更改专业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2]。另外护理伦理是人文素质课程的核心课程,这是一门关于培养护理职业道德的学科,护理伦理对护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更有利于培养护理人员尊重患者和维护患者权益的意识,由此达到护理技术与能力相统一,从而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

2.2加强对人文课程教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4

1我院护理专业学情分析

从护理专业招生的学制看,有3年制的中职、普通高职专科、对口招生高职专科以及5年制“3+2”(3年中职+2年高职)高职专科等4种类型。从学生的知识层次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只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易出现经常性的学习困难、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缺乏护理专业的知识基础、专业意识薄弱、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文化课基础相对扎实,对护理专业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力,学习护理专业的能力较好,但对护理专业的了解和认知不够全面,有时也出现学习情绪的偏差。“3+2”高职专科学生首先要完成为期3年的中职阶段的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然后进入2年高等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认为多数课程已学习过,再学习是重复,学生对于临床的护理专业认识与理解较全面,但缺乏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严格的技能实践。对口招生高职专科的生源来自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既有护理专业,也有其它医学类专业,还有一些其它专业,其生源的专业有差别,进入高职后在护理专业学习亦有差异。从学生的实践能力看,中职教育的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在学习护理操作时理解不到位,绝大部分都是验证性模仿练习,学习效果欠佳。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和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在中职阶段进行了为期2年的理论学习和1年的实习训练,学生对已有的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较熟练,少数学生还获得了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了基本的护理专业操作能力,但缺乏高职教育临床护理专业的系统实习和综合性临床护理技能的实践能力。对于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专业知识较快、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因此,现有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从时间和内容上均不能满足护理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目标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早期,自律性差、动力不足、对个人未来茫然无知、课堂学习态度欠端正、学习效率不高、意志力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选择护理专业是为了以后能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学习积极性高、目标明确、自觉性强、有一定的学习竞争意识。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及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学历而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对学过的护理知识不感兴趣,对临床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有极大的兴趣,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目标。

2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与实践技能、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中高等护理专业人才是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方向[2]。实现不同类型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时迫切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2.1需要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而实施的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不同生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同,其培养方案应该有差异。对于中职生来说,要以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为主导,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临床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指导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最终培养适应临床一线的中等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对于高职生来说,其理论基础高于中职学生,要以学生的高素质为基线,重点开展专业教育,培养临床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具有高等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对于“3+2”的5年制高职学生,则要5年统筹考虑,并不是中职与高职的相加;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其文化课基础逊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意识都强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需要补充提高专业文化基础课。4种类型的生源、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均有差异,需要分别对待,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制定方案前,学校可到医疗单位、临床一线调研,可聘请卫生部门管理人员、医院管理人员、临床一线技术人才、兄弟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研讨,集思广益,制定可行、合理的培养方案。同时,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岗位为基线,依据中、高职两个阶段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分层次制定培养方案。此外还可利用学院的附属医院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线实训内容,做到资源共享。

2.2需要科学设置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

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实现形式,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3]。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就是课程的衔接。学制类型不同,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也有差异,围绕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也应依据不同的生源,分类实施。就中职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必须够用,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因此在开设人体解剖学、健康评估学、病理学等必须的基础理论课程后,开设有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并在第3年进入临床实习,以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培养目标。对于3年制高职学生,在开展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直接让学生进入临床或实习基地,通过模拟或真实的实践,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素养。课程方面,在开设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技术、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了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素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内涵。对于“3+2”高职学生,经过前3年的中职阶段学习,已经具备够用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其后2年的高职阶段主要是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强化。为此,特地调整了高职阶段的课程比例,使基础专业课程、临床专科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及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比例达到1∶2∶4∶4,主要开设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技术等临床专科课程和内、外、妇、产、儿病例情境等综合实训课程以及护理人际沟通、护理职业素养、护理法律法规等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在强化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同时,增加新知识与新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训和职业素养能力。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课基础及相关专业技能,但是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较薄弱。因此开设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以及成人护理技术、母婴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等临床护理课程,并在第3学年开展临床护理实习,以提高临床护理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的分类组合,各有侧重,使不同学制类型的学生都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及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

2.3需要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

面对不同学制类型、专业基础、学习自觉性、学习目标的学生,如何才能做好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除了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设置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外,还必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衔接。

2.3.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中高职护理专业不同层次的生源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适时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护理技能操作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分角色扮演的模式展开教学,由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让学生进入到临床情境中;由教师或学生创设情境,请学生扮演,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讨论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有效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效果得到较好地改善和提高[4,5]。

2.3.2按照职业岗位需求,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岗位需求,结合护理专业教学特点和临床工作的实际技能开展讲解。例如在中高职学生共同的必修课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对口护理专业与“3+2”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重复学习的厌倦感,可从人的护理的整体性着手,同时遵循临床护理认知规律,将临床护理专业课与基础护理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成人护理技术》,将《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妇幼护理技术》,将《老年护理》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老年护理技术》等,整合后根据临床护理工作所需进行课程设计,使课堂教学内容更能贴近临床实际,也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学得进、记得住、会动手、用得上的教学效果,教学衔接得以实现。

2.3.3注重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对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内科、外科、妇产科护理等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单纯的课堂理论融入临床实践,加深学生对实践认知的同时,也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授氧疗技术时,不仅强调不同病情的患者其氧疗需求不同,更应该结合内科知识,告诉学生何种患者需要选择低流量持续给氧、何种患者需要选择高浓度给氧。在讲授静脉输液穿刺操作时,要根据内科、外科、儿科等不同患者讲授不同的穿刺方法、不同的滴速调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注重将护理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整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如在讲授生命体征护理技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入肺炎的病例,简要介绍病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临床表现判断病情,明确诊断,需要进行哪些检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如何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会应用到哪些有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如何实施,通过分步骤思考问题,结合临床知识,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2.3.4开展各种形式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依据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现状,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实践方案,积极开展校内实习、创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通过安排学生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习、实训,或组织学生到家庭、老人院、乡镇卫生院等校外实训场所开展活动,让学生真正接触患者,进一步熟练规范操作,提高实践技能,毕业后能较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有效地开展工作。

2.4需要建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实现教学衔接提供保障

要顺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必须拥有一支理论基础雄厚、实践技能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也要积极参加各类职业实践培训,以获取相关临床技能。我院是安徽大别山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可以充分依托职教集团的力量,实现校校联合、校医联动,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临床,开展一线临床实践工作和医院临床培训,同时借助职教集团的教学优势,与兄弟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互访、听课、研讨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临床工作水平,为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提供保障。高职院校中高职专业的多层次、多学制类型共存的办学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及时改进,才能逐步提高并最终实现不同学制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茜.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273-275.

[2]李娜.关于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20(31):91-92.

[3]李晓松.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75-1077.

篇5

高职护理专业学制三年,最后一年在医院进行顶岗实习,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对学生来说第一年非常重要,这一年里她们学习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要为后续的护理临床技能课程打好基础。这一段时间又是高职学生需要得到特别关注的时期。因为进入高职后,她们的角色、所处的校园环境、使用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高职护理新生的心理特点变化。正确引导新生逐渐适应高职院校的生活,扎扎实实学好各门医学课程,对护士生教育具有很深的意义。通过几年探索,以下几点是笔者对高职护理新生心理活动特点的粗浅认识。

一、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易波动

高职护理新生来自高中、中专和技校等不同性质学校,她们怀着美好的愿望走进高职院校。尽管高职院校的生活、学习环境很是不错,但是和她们想象的大学生活还是有相当的差距,使得他们产生理想与现实、自豪与自卑多种心理矛盾与冲突。进入高职院校后,有些学生一下子不太适应新的环境,情绪上容易波动,同时会产生自卑感,很多学生又不愿意主动找老师交流解决,总是把问题放在心上,慢慢地就影响到了学业。还有个别同学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遇到挫折后,甚至做出过激行为,比如产生轻生的念头。高职护理新生情绪化特点显著,他们会为了一个小小成功而兴奋,也会为一个小小的失意而低落。而在老师和家长面前往往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情绪表露出来,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内心轻易反映,在学习中遇到麻烦事,大多不愿向老师主动请教,而是去抄袭同学的作业,考试时用些歪点子进行掩盖。

二、自我意识强,追求个性发展

我校护理高职学生以浙江生源为主,大多数学生家庭比较富裕,平时父母关爱有加,没有吃过什么苦,没有经过什么锻炼,普遍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感觉良好。她们总觉得自己已经成人,考虑问题已经比较成熟,所以想方设法要摆脱学校、师长的约束,迫切地要求独立自主。特别是伴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和生活领域及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她们对事物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认识,不再会轻易听信他人的观点,也比较张扬自我的个性,当同学不理解或被老师批评时,往往不认为是自己的错,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对高职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要及时把握学生的脉搏,巩固学生的专业理想,促使她们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梦想与实际的矛盾

高职新生进校一段时间后,新鲜感、好奇心慢慢淡化甚至消失,发现高职生活其实很平凡,面对梦想与实际的差距,他们会困惑、失落和不适应。在原来的学校,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把未来的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只要上了大学就高枕无忧,学生常常也就把大学生活想象得非常美好,对大学充满着美好憧憬,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就会有好工作,所以,将考大学作为自己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为了追求美好的大学梦,她们在高中阶段埋头苦读。但是,当进入高职院校后,发现事实与想象的大相径庭。大一还要进行晚自修,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还是那么简单、平淡和刻板,行为举止还是要接受学校规章制度约束,不文明的行为和嘈杂的校园环境与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相差很远。根据上述几大特点,高职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注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重视培养:①教育学生正确看待人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护理新生进入高职后,首先问题是要开展始业教育,从思想上教育她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告诉他们进到高职院校一样是有光明前途的,护理工作是非常崇高的职业,护士是“白衣天使”,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她们一定要正确认识自我,理性地处理在高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其次,要将三年职业生涯规划告诉学生,三年学习生活不仅仅拿个专科文凭,还可以进行本科先修课程学习,并可以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急救员证等,对自己的人生要有规划,要充分利用三年时间学到更多东西,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事医学事业即光荣又艰辛,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护士生必须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加刻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②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多和学生接触,多和学生交流。课余时间里,教师要主动地与同学多进行交流,深入教室、寝室,多方位了解她们入校后学习上和生活上的不适应,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并尽快地帮助她们解决,增强师生间的互信。比如有些同学反应不太适应集体生活,难以找到可以倾诉的朋友,教师可以安排以寝室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学习以外的交流活动,班级可以每三周进行一次班集体活动,并且规定,活动时“人人要动嘴,人人要动手”,把同学们的心凝聚在一块,使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步入社会,如何做人,让学生可持续发展。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他们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选择高职护理专业,就要有刻苦学习的思想准备。医学知识深奥广博,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如人体解剖学,单用文字描述概念、结构,学生一时半会很难理解。因为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尤其是要利用解剖标本、模型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使其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在讲授时可多联系临床护理病例,用视频将活生生的临床护理案例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课堂上像置身于医院的真实环境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举例,针对临床护理知识提些问题,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快乐,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此外,护理技能不断有新的观点,新的研究成果出现,教学中可把医院最前沿应用的护理技能教给学生,将把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有机融合。教师要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潜能。④对新生加强指导,促使她们尽快适应高职学习。高职教育同中学教育、职高教育和技校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是高校教育。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不仅仅要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更注重护理技能训练。所以,从中学进入到高职院校,新生首要问题是要转变原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理解能力和查阅文献资料能力。高职的每个新生都需要经过这个时期的过渡,慢慢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护理专业学习的特点,明确三年高职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根据护理专业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寻找和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篇6

0 引言

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到今天历经20多年,培养大批护理专业的人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办学存在的不足,本文首先对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 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可以分为院校的内部问题和国家政策体制的外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护理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护理中外合作办学师资结构不合理。中外合作办学是为了引进外国高层次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促进文化交流,这其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显得十分重要。在美国要求作为护理专业的教师需要具有硕士以上的学位,并且从事教育工作和护理临床工作多年才可以;我国目前护理专业教师比较缺乏,并且专业性较差,有些医生负责了部分护理教学的任务,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未准确的贯彻。此外,我国的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不足,英文水平较低,也是阻碍护理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2)护理中外合作办学行政审批难。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审批较为困难。法律规定,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机构和项目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3)护理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小。全国护理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较少,规模也不大;在全国范围内就读的护理专业学生数量不足1万人;并且国内的合作办学层次不高,很多院校的合作项目都不是国外的一流高校。我国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寻求高层次的合作,但这个目标还任重道远。(4)护理中外合作办学缺乏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存在部分高校的护理中外合作办学只注办学的形式,而没有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对于国外优秀的师资引进不足,只是在中国进行几场巡回讲座;部分院校更倾向于往外国派遣留学生,将合作办学模式变成留学预科班,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更有甚者打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名义,吸引生源收取高额费用,只为经济效益,而不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项目没有外方高校的实际投入,违背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

2 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的建议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和改革方面,培养国际一流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上文提出的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让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可持续发展,提高护理专业的合作办学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1)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中外办学特色。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需要秉承的原则是:本国教育与国际化相结合,优化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注重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应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与国外先进护理教育接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仅需要护理专业知识课程,还应包括必要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此外,在护理专业教学中,中外教师应加强彼此的沟通,制定出更符合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然后按照指定的课程体系来教学,如发展不适应的情况需及时调整。

(2)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英语实践能力。因此,护理专业合作办学应注重英语教育,提升英语的应用水平。想要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首先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水平应与国际先进的教育水平相一致,充分的吸收国外的教育模式,培养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及专业自学能力。合作办学院校应从英语教学、综合素质两方面入手,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主要的方法有:一是定期组织教师到合作院校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进修,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强化教师的动手能力。

(3)简化审批程序,加强质量管理。我国应改变以往的中外合作办学审批程度,降低审批的门槛,增加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应完善对中方办学项目的自主管理机制,并借助合作方质量管理与评估的规定和要求,强化教学质量的全方位管理与监控。

3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展望

(1)重点发展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我国的护理专业本科生教育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但我国的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国外差距较大。我国目前急需大量的国际化一流人才。但由于缺少高层次的中外联合办学,因此发展较慢,应重点发展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高校。(2)提升中外合办办学水平。教育部明确通知,需要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依照程序和法律办学,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督和招生学籍管理等;师资对付建设包括:资评聘、师资状况和师资培训。中外合作办学应在国家政策下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3)加强对护理教育形势的研究。针对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自身的课程设置,主动来适应社会人才需要,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应具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使专业课程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对护理专业教育前景的研究。

4 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的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针对目前发展的形势,只要认真解决好合作办学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一定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罗曼,熊薇.探讨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13).

[2]唐祥林.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8).

[3]张锦.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特点及管理对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6).

[4]李佳璐.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组织管理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24).

篇7

近几年,高校护理专业在经历一轮扩招后,毕业生数量呈现急速递增,大量护理专业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逐渐导致护理市场需求出现饱和和供过于求的局面,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此背景下,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逐渐发生了不健康的应激反应。如何正确分析这些毕业生群体面临的心理问题,对帮助学生成功化解就业前的心理压力,以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和更加成熟的姿态去迎接人生的又一挑战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

一 护理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篇8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护理技能和系统形成护理专业理念的重要过程。更是确立人生信念、强化职业道德、适应护士角色、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1]。如何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确保顶岗实习质量,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校重视、学生认同、企业欢迎的教学活动,是当前摆在高职院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顶岗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综述。

1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学生层面问题分析

1.1.1 实习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校大都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老师安排学习什么内容就学什么,科室轮转的安排及带教实习的模式要求学生比在学校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差,不能和带教老师很好沟通,也不能主动与病患接触和沟通,大大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1.1.2 护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够,职业防护意识差

大部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对工作内涵、就业前景并不了解,且护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的甚至怕脏、怕累,缺乏主动、勤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由受照顾者转变为照顾者之后,缺乏应对能力,难以适应护士角色的转变,不能很快地进入实习状态,直接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护理人员有较多机会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有可能发生职业损伤和暴露性感染。实习护生刚刚走出学校,临床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不足,发生职业伤害的可能性就更大[2]。因此,必须强化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1.2 学校层面问题分析

1.2.1 高职院校教育与顶岗实习实际差距较大

某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上与顶岗实习的实际需要脱节,造成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相较于现实的工作环境已经严重滞后,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由于学校学习中具体技能操作经验缺乏,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灵活应用所学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的效果。

1.2.2 实习基地建设

由于受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每年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大,学生寻找实习单位越来越难,如今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建立实习基地,即使有实习基地,但也难以保证每一个毕业生的实习机会。实践证明,缺乏成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开展及效果,根本无法切实保证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的目标,更达不到提高实习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1.2.3 实习指导

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没有起到指导的作用。究其原因,和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及工作态度、责任心有关。遇到不合格的或者不负责的指导老师,实习生在遇到困难时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另外,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拔缺乏相应的原则,对于指导老师的工作质量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直接影响了指导教师对于实习生的指导质量。高等职业院校中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而“双师型”教师资源是推进学生顶岗实习有效开展的关键。

1.2.4 实习成绩考核

实习评价是实习生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否对实习生顶岗实习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实习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3 医院层面问题分析

1.3.1 医院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低

多数医院对接受高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态度被动,其原因很多:如医院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能承担大批量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生活条件,部分医院不愿意用自身的资源来培养人才,并且医院出于安全生产、保证服务质量的考虑,不愿意接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医院顶岗实习。实习单位很少能主动地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岗位及实践内容。这造成学生真正参加临床技能操作等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大大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1.3.2 医院接收学生重劳动轻培养

目前,部分医院将实习生经过简单培训后安排到空缺的岗位,长时间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工作,甚至是安排与专业不相关的其他工作项目。没有按照实习学生培养计划内容执行,达不到提升实践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2 解决方法和对策

2.1 深化教学改革,为顶岗实习做好教学工作准备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任务的教学体系课程设计与顶岗实习相配套,校企业合作开发现实需要面向真实工作情景的仿真项目化课程,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为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3]。

2.2 加强岗前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树立服务意识,增强防护意识

针对实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集中岗前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强调职业道德和实习纪律。开设职业防护培训,实习期前进行职业防护讲座,请临床一线专家对临床各科室如手术室、监护病房、口腔科、血液科等高职业危险科室,及针对各病区护理操作特点做专科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综合防护能力。

2.3 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顶岗实习的全程跟踪指导

2.3.1 大力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利用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共育英才

积极开发稳定的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保障我们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基础。学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项目研究和开发、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企业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支持,校企合作的根本保证是校企双赢。在合作形式上可以多样化。

2.3.2 加强对校外学生的实习指导机制,建立顶岗实习专职指导教师队伍

指导人员由校内指导老师、校内辅导员、校外指导教师组成;在指导形式上,校内指导老师、校内辅导员主要通过现场教学指导,网络、电话指导等形式进行辅导。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对实习同学进行指导,通过三导师从思想、业务、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同时,制定专职指导教师的选拔规范,建立顶岗实习专职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绩效考核,考核业绩与个人收入挂钩,保障指导效果。

2.3.3 加强沟通,规范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生的培养工作

加强与实习单位沟通,与承担护理临床实习的教学医院共同建立临床实习规范化管理规定,以提高护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建立健全临床实习层级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临床实习的组织管理,注重对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训,实施临床带教的规范化管理,开展对护理临床实习效果评价,强调出科考试环节。完善临床实习奖惩机制,严把临床实习质量关。

2.4 对顶岗实习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多元考核机制

加强过程考核,要求校外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纪律、实习态度、实习效果等如实作记录,并进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校内指导教师在实习报告基础上,综合学生自我评价、校外指导教师评价进行综合评定,得出顶岗实成绩。

2.5 建立信息反馈和总结交流制度,实现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

邀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专家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代表进行座谈,将实习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顶岗实习结束后,学院要组织顶岗实习工作小组赴实习单位,通过实习生跟踪调查表的形式调查实习基地对实习生的满意程度,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组织学生开展顶岗实结和经验交流,为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打下基础。

总之,要提高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实习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校企合作是基础,制度健全是保障;既要保障学生的合法利益,又要考虑实习单位的利益。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星际.对临床实习与护生社会化过程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33.

[2]许燕.提高护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探讨[J].国外医学护理学手册,2005,24(2):81.

篇9

与此同时,人类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护理行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继续扩大,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仍然在日益增加。提高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同样是卫生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培养具备职业综合能力的护理人才的教育改革更是势在必行,是当前护理教育面临的重大改革任务。

一、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

1、职业精神

包括勇于承担责任,坚持道德原则;尊重、同情、诚实的工作态度;信守伦理原则,维护患者权益;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良性反应;团结协作,恪守道德、责任和伦理等。

2、学习能力

包括必须具备规范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对急、为重病人的应急处理与配合抢救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评估病人的能力;护理管理基本能力等。

3、通用能力

包括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4、职业心理素质

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职业性格等。

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研究

1、在教学目标层次定位上存在模糊认识

我国职业院校护理教育在层次定位上,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目压缩本科医学和护理课程,按照学术型模式进行培养,抹杀了高职鲜明的职业特色,失去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属性,致使护生实践技能不强,毕业后不能马上顶岗工作。二是简单扩充中专护理课程,过分强调操作技能,忽视在信息社会中,对护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体要求。

2、课程体系偏离护理职业要求,缺乏护理特色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缺乏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特色。具体表现是:①课程设置套用本科医疗或护理培养模式,例如,公共基础课内容偏深、偏难,应用性差;医学基础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临床专业课往往偏重于医疗,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而且在有限的护理内容中偏重于护理理论,轻视护理实践。此外,课程门类也过多,超过了“必需”、“够用”的原则。②课程设置套用中专护理培养模式,对护理社会人文课程涉猎较少,致使护生缺乏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适应能力。

(2)理论教学模式:

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理论教学内容围绕疾病护理这个中心,主要讲授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疾病护理,学科特色不强,几乎与培养医学生相似。

(3)实践教学模式:

临床教学实习主要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实习期间,这样与理论教学间隔的时间长,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强化,临床实习时只能再从头学起。实践教学方法多采取只在模型人身上模拟的方法,重视操作程序、缺少语言沟通,使学生口头语言交流能力不强,缺乏对人的情感关怀。实践教学考评方法单一,忽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材与备课:

由于教材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无法完全适应更新速度的临床护理要求,部分高职护理教师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做到不断地充实护理新知识、新技能,也就是说教师不能突破教材,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些院校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对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还相当陌生,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方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人文精神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手段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未能显示其优越性和有效性。

3、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一些职业院校教学医院匮乏,现有的教学医院各层次实习学生几乎人满为患,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少;学校和教学医院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短缺,教师忙于日常工作,实习管理不到位,不能认真落实实纲;校内护理实验设备、物品陈旧,滞后于临床实际。甚至还有些职业院校匆忙上马,根本没有护理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医院,学生只能自己寻找实习地点,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新的培养方案研究

构建双证衔接人才培养“一五二一”培养模式。一是建立一个平台―即职业能力培养平台。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卫生行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对接;考试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二是建立二个支持保障体系―由“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两部分组成。一是达到一个“一教双证”目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的目标,学生双证获取率95%以上。

四、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构建双证衔接人才培养“一五二一”培养模式。一是建立一个平台―即职业能力培养平台。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卫生行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对接;考试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二是建立二个支持保障体系―由“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两部分组成。一是达到一个“一教双证”目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的目标,学生双证获取率98%以上。本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护理行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护理人才培养过程

开展养成教育、护理专业入学教育、庆祝“5.12”护士节、技能节、创新小发明等系列活动,加强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提升职业综合素质。建立与“1521”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医)院(学)校合作、工学结合”的管理体系,按照学校为主、医院为辅的校企管理模式,明确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卫生医疗机构各专业岗位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不断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同时,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使毕业生走上岗位后即成为“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上,学校重点专业成立由市卫生局、省内外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专业专家、教授及学校教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指导专业的市场调研,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拟定、教学大纲及教材计划的修订,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审订,实验室的建设指导等,从而避免专业建设的盲目性。

2、建立与“1521”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医)院(学)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按照学院为主、医院为辅的校企管理模式,明确护理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瞄准社区护理、临床护理2大岗位群,突出护理理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护理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

3、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试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社区护理、老年护理、预防保健工作技能

根据我国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医疗需要,加大社区护理理论教学及社区护理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进行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为他们提供生活护理。试行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顶岗实习合格的学生发放相应证明并制度化,逐步推行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学分制。

4、根据岗位需求,实现专业、专业方向与卫生行业、岗位设置的对接

高职院校的首要办学特点之一是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要充分把握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动向,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工作。2010年,我院对我市卫生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等需求进行了系统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市卫生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对卫生技术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对卫技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这对我院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5、医院或企业深度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改革

与上海弘联医学仪器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医模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天堰医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洽谈合作,成立护理实训研发中心。2011年7月,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合办“护理爱尔眼科班”,招收学生60名,实行订单培养。与长沙市医院合作成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直接为老人提供服务。与长沙市中心医院共同开发《护理管理》课程及配套教材;加强学生在医院顶岗实习管理,在长沙市卫生局协调下,与顶岗实习医院签订就业协议;医院护理骨干为学院教学提供师资,200人次/年,开展专题讲座2-4次;学院为医院护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200人次/年,并提供技术服务。

6、加强护理技能培训“五个黄金时段”的管理

即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实训”、“课余联系实训”、“课间医院见习”、实习前的“强化实训”及对应职业岗位的“毕业实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7、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实践技能为目的,以满足卫生人才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和规格

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突出三大要素: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与社会工作能力。特别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人文关怀与人性化服务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即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采取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人际沟通水平。

8、建立立体化的实习、就业网络平台

在现有的59所实习医院的基础上每年新建2-3所校外护理实习基地,其中至少有1所三甲或三乙医院;在现有3个合作办学医院和3个老人院、1所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每年新开辟1-2个县级及乡镇卫生院、1个老年及社区护理实习实训点,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保障。每届学生参与护理实际工作过程的时间不少于10个月(40周),确保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时间。

9、加强特色办学,提高学生英语护理能力,为发达国家培养护理紧缺人才

我院是湖南省第一个与“中国光华国际护士基金会”开展合作的学院,并与中国光华护士基金就相关国际教育项目长期合作。教学中引入国外先进护理理念,根据“CGFNS国际护士资格认证标准”考试模式,对涉外护理专业的临床护理课重构与重组,为学生走出国门、打入国际护理市场奠定基础。与英国伯恩维尔等学院结为友好学校,为学生出国实习或深造建立了畅通渠道,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学习与就业,并为发达国家输送护理紧缺人才。

10、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升核心竞争力

与省考试院联系在我院设立考点,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英语、计算机、普通话考试,并获得相应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1]甄凯玉.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2]王秀彦.论职业教育中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D],长春:吉林大学,2005.

篇10

教育部较为明确地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①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②既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③主持(或参与)两项(或以上)应用性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1]。但笔者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工作中发现,有的院校将双证书(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简单相加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也有的院校将双职称(教学职称和临床职称)简单相加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在以上双证和双职称中,有的所持的资格证或者医院职称与教学专业不对口,这反映了对双师素质内涵的认识模糊,基于认识的模糊,为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带来了困难。

(二)护理专业招生数量多,教学任务重

在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的招生一直火热,各校每年招生数量一般为1000~2000人,有的院校还兼招初中起点5年制护理,这使得教学工作量成倍上涨,而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有的周学时达到了20余节。因忙于学校教学,难得有时间和精力去临床一线实践进修锻炼,应用型课题研究也难以有所作为,严重影响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三)认证制度与培养制度缺失

目前由于双师素质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缺失,使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难以遵循规范化的标准进行培养,没有规范化的培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认定。同时也存在培养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问题,从一个普通教师如何培养成双师教师缺乏培养制度的保障。也有的教师具有一技之长,可视为某一方面的能工巧匠,但没有教师资格证书,无法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

就目前的职称晋升评定而言,还较为普遍的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明显存在重,重教学工作量,轻实践技能水平及实际应用研究,对不具备双师素质教师依然可以晋升高一级职称。有的是从医院引进的一线护理教师调入学校后,尽管授课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但在论文方面的劣势,却很难获得相应的职称。

二、高职护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各高职院校应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院总体发展规划。由于临床医学和临床护理学的迅速发展,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护理专业教师关键是要临床实践经常化、制度化,并具有相对连续性,因此,应规定所有专业教师每年在教学工作之余必须到三级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实践和带教,时间不少于3个月,并明确临床实践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以掌握和熟悉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学习临床护理新仪器设备的使用、新护理技术的应用;学习临床医疗检查治疗技术,同时也要参加专家查房、疑难病例分析等临床活动,以期使理论教学能紧密与临床实践接轨,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新进教师第一学年要系统听一遍高年资教师的理论课和实验(训)课,并参与准备实验,掌握各项临床护理技能操作标准以及实验室管理,经试讲合格并能全部承担本课程的全部实验实训课教学任务后,第二学年开始参与临床实践和带教。

(二)参加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

所有专业教师都要参加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每年获得国家继续教育Ⅰ类学分至少为8分。同时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做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学习,学习国际先进的护理技术、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学成回国进行校本培训,以带动整体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三)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课题研究

拨出专项经费,支持鼓励护理专业教师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以医院为依托,形成横向联合,联合医院的护理专家和临床专家组成课题组。笔者所带领的护理教学团队先后开展了“危重症病人心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监测”“山东省护理人力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冠脉支架植入的护理要点”等应用课题的研究,通过开展横向联合实现了院校深度合作,促进了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知识交流、技术交流和临床护理经验交流,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专兼职教师队伍整体双师素质水平的提高。

(四)制定科学的双师素质考核办法

篇11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basic medical course;curriculum sett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71-02

0引言

基础医学课程主要阐述了人体正常和出现异常时的形态、结构、功能,为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等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是护理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先期课程,其开设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临床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共开设: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药理学7门课程。

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受以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影响,对课程及内容选择、安排顺序,形成的课程方案与过去中专学校时无明显变化,对目前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安排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叙述如下。

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分配问题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

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 “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 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4.3 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是众多院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在高职高专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在学习基础医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难学,教师也觉得基础医学难教。药理学、病理学是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但是也是最难把握的课程。护生在基础医学上所花的学习时间较多。但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完以后,大多不能把基础医学知识和护理实践相联系,难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之许多教师教学任务重,到临床实践的机会极少,执业资格限制等问题,也很难把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为此,在所学的教材中加入基础医学和实践相关的例子以及与其他医学相关的专业内容,供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但目前还没有较为合适的教材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使用,学生学习时不能把基础医学与疾病联系起来,便认为基础医学与护理关系不大。

基础医学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担压在教师身上,需要教师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基础知识,而且还需有深厚的临床背景,正所谓临床教师基础医学知识较薄弱,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技能不足。

4.4 护理专业考试的问题护理专业执业资格考试中,并不直接考试与基础医学的相关题目,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至少也是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无多大关系的思想根源之一。以上是现阶段我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了解全国许多类似学校也有较为相似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待各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我校护理专业采取何种课程安排的方式,以满足护理专业特色而又有别于其它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会君,李红玉,刘涛.护理本科教学中“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J].中国护理管理,2006,6(6):18-19.

篇12

1.2 实习态度不端正 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了实习态度不够端正,集中表现为工作积极性及吃苦奉献精神较差,安全意识淡漠,处理不好实习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夜班不注意休息,白班无精打采,上班期间聊天,不主动巡视病房,不虚心学习,不努力工作。有的护生重治疗轻护理,对治疗工作争着干,对生活护理工作怕脏、怕累,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健康教育比较欠缺。

1.3 理论向临床实践转化能力差 虽然近几年来高职高专的护理教育一直在改革,但是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仍占主导地位,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是非常被动的,往往是仅学到了老师教的内容,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进入实习以后,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主动、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理论无法转化为实践。

1.4 学习上的压力过重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了解心理学、伦理学、美学、法律等社会及人文科学知识,繁重的课业负担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致使少部分学生因没有信心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而选择中途退学或转学。即使能够完成学习的学生,也普遍感觉压力较大。

1.5 因求职影响实习 随着医学护理执业资格制度的规范管理,医院对刚毕业的护生需求量不大,为增加就业机会,一些护生选择提前择业,在实习后期经常请假参加各种招聘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使正常的实习受到了求职的干扰。

2 原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 近5年的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不愿意相互配合。实习生的这些不良心态与她们的成长背景有关,她们大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拥有优裕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条件,重养轻教,造成她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上级医生的批评,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少数实习护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有的护生对上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到了实习中后期,掌握了一定的护理技巧,能应付日常护理工作,开始沾沾自喜,学习积极性下降,容易产生骄傲的情绪。经过前期实习,少数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不能适应护理行为的严格和正规化管理,觉得与最初的职业认知不相符,加上就业形势严峻,对专业选择产生动摇,不安心工作甚至放弃实习。

2.2 文化基础差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入学的学生大部分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另外,年龄偏小,理解能力较差,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也与中学阶段有很大差别,学生一时很难适应,要求她们在短时间内完全转变学习观念有一定难度。

2.3 护士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关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需求量增大,为适应现代护理工作多层次、全方位的需要,高职护理教育在很多地方开展,大专层次的护理专业学生将成为2l世纪护理队伍的主力军。但我国目前护理行业的现状是一方面护士短缺,另一方面很大一批护理专业毕业生却放弃临床护理工作,选择和从事其他行业或相关行业,造成护理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

2.4 就业压力大 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护理本、专科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不同学历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不同的困惑,加之少数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影响学生就业。造成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人才的培养不再是计划模式,能否顺利就业需要学生接受市场的考验。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制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受制于教育规模的发展,许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往往由于不能列入计划,而处于求供隔断的局面。第三,由于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导致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医院的床位规模有限,实习生人均床位相对不足,也极大地影响了实习质量。

3 对策

3.1 调整护理专业教育规模 根据发达国家办高教事业的经验,各级各类院校实现招生规范化,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同时,高校应减少中专生护生的招生规模,通过联合、合并等途径将一部分基础好的中专学校升格为大专高职院校,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2 加强对护生的岗前培训

3.2.1 注意角色转换 从实习开始要从学校单纯学习理论为主的学生角色逐渐向一个临床实习护士转换。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是理论联系实践提高临床综合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在这阶段中,能否迅速完成由学生向护士角色的转变,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培训内容重点为医院概况、医德医风、着装、仪表、劳动纪律、服务态度、技能考核等具体要求,使学生心中有数,自觉遵守,检查学生在岗前教育听课笔记,了解学生听讲情况,收集学生对岗前教育反馈意见,了解岗前教育效果,这种先入为主的开导,能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转换角色。事实上实习生临床角色的适应与转变受到诸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我们应帮助实习生加快角色的适应与转变。

3.2.2 对高职护理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奉献精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现实,普遍认为学护理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因为缺乏学习动力,一旦进入临床实习才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辛苦,工作也不像想象中的好找,就会产生动摇的念头,放弃求学。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动机不明确,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专业志向的选择不够慎重。教师应增强对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认清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使其在实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职业角色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已经签约的学生,同样也需要加强教育,避免出现工作主动性和学习自觉性下降、甚至出现护理差错的现象[2]。

3.2.3 在学习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教师应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采用灵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另外,护理专业的教师应关注护理技术的发展与变化,还可以到病房进修,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还应在护理学生入校后多做相关知识的介绍,如护理事业的现状、发展、前景等,使学生们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并提高学习兴趣。

3.2.4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护理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解释中欠详细、欠妥当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势在必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护患纠纷明显下降。要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护理人员的沟通意识和沟通技巧是关键,所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有关知识,并在与患者交流中,恰当地运用这些知识。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使护士了解更多有关患者的情况,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促进患者康复[3]。

3.2.5 改革护理教学课程设置 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护理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思想品德、护理法规、护理心理学、护生美学、护士礼仪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自身修养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为学生今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做一名合格的护士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可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课程。

3.3 加强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严格实习生管理。对一些学生存在劳动纪律差的问题,带教老师应严格把关,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严格的请假制度,并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同时,强化工作制度的落实,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敬业爱岗的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工作认真负责。学校和实习医院带教老师严格要求,使护理学生自身素质得到提高,能够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必需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从事整体护理必需的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规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操作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预防医学知识;了解急、难、重症病人护理的基本原则;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护理实践中一般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素质[4~6]。

3.4 学校充分重视护士实习 实习是护理学习的集成阶段,实践教学应得到学校和实习医院的重视,不能流于形式。医院不仅要严格挑选优秀的带教老师,还要对带教情况进行督导和考核,更重要的是进行临床教学方法研究。带教老师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应体现出和蔼的一面,经常了解学生的需要,做学生的严师益友。

3.5 对护士进行就业培训 高职高专毕业的护士年龄偏小,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心理压力很大,医院管理部门和带教老师要真正关爱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正确引导,避免她们因盲目找工作而影响后期的临床实习。为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社会接受毕业生的容量是受各方面制约的。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找一份好工作,而是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黄小霞,刘一苇.探讨高等护理教育毕业实习生临床能力的培养[J].上海护理,2005,5(2):66.

[2] 卢冬梅.中专护理专业学生面临的压力及疏导[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8):109-110.

[3] 满晶,李秋洁,刘美芳,等.不同群体对护理专业及本科生的认同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7,21(7B):1814-1816.

篇13

学校中职护理专业2009、2010级学生,她们均为初中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授课学科、内容和授课教师相同。

2.研究方法

学校分别于中职护理专业2009、2010级学生入校后的第3个学期,开设药理学课程。2009级学生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闭卷考试,按照2:8的比例进行药理学教学评价;2010级学生采取课堂表现、阶段测试、实验考核、期末闭卷考试,按照3:2:2:3的模式进行评价。课堂表现的考核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出勤、听课纪律、语言表达及礼仪情况、回答问题、参加课堂讨论及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质量。阶段测试主要以口试和开卷考试为主;闭卷考试以学科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最新护士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及三甲医院、基层医院临床常用药进行命题。自制《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主要就课堂纪律、学习热情、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五个方面,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3.统计与结果分析

结果采用均值及均值±标准差表示,SPSS 13.3软件进行结果分析,见下表。

表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

年级 课堂纪律 学习热情 基础知识 动手能力 学习能力

2009 34.5±9.5 45.5±7.2 36.5±2.2 31.5±2.7 62.4±4.6

2010 76.3±8.1 78.4±5.3 52.6±4.7 60.6±6.2 66.2±5.9

二、讨论

1.药理学教学评价采用3:2:2:3模式分析

2010级学生药理学教学评价采用了3:2:2:3的模式,与2009级学生相比,形成性评价的百分比提高到70%,而终结性评价的百分比下降到30%。这种高度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们看到了顺利修完本课程的希望,能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有很多调查显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他们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我约束力非常差,没有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很多时候,脏话随口而出,毫无顾忌,课堂上想睡就睡,旁若无人。学校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现状也是如此。一直以来,在学校所沿袭的2:8考评模式下,期末总评成绩不合格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原因是期末总评成绩取决于期末闭卷考试,使得一部分学生认为:即使平时成绩满分,期末考试成绩不好,也不能通过学科考核,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一部分学生搞考前突击,认为只要期末考试良好,即使平时成绩零分,也同样可以通过学科考核。其结果是:这两部分学生都不在乎平时成绩,课堂纪律难以控制,这也让教师感到无奈和彷徨。本次教学改革中期末闭卷考试的比例降低到30%,并提高了形成性评价的比例,而且把课堂礼仪和语言沟通能力引入课堂表现的考核项目之中,并进行量化赋分,从外在因素约束学生,逐渐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同时,学生也清晰地认识到平时成绩(课堂表现、阶段测试、实验考核)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从而在药理学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护理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2.药理学教学评价采用3:2:2:3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绝大多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采取“小步子,快反馈”的教学策略最为适宜。阶段测试就是最适合的教学评价手段,它作为期末学科考评成绩的重要的一部分,主要以口试(师生一对一护理情景对话)和学习报告为主,这种方式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阶段测试的内容相对比较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大,只要她们重视课堂学习和进行课后复习,就能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这样学生容易看到自己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形成愉快的学习情绪,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阶段测试也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而且在口试过程中,教师随机应变,调整内容,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甚至是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引导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加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操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3.新的教学评价模式下,学生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学习能力是职业人员必备能力之一,也是中职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抄笔记和死记硬背复习题的习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科考试考核中,我们通过提高课堂表现的考核分值比例,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在保证学生能够坐在课堂里不睡觉、不玩手机的情况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才能使老师的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完成,达到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能力提升的目的,并为将来从事护理工作和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虽然药理学教学评价适于采用3:2:2:3的模式,但是我们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评价可以侧重某方面的进步,多一些鼓励性评价,进一步完善行之有效的多元性、发展性评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