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

篇1

初中化学新课程有二个重要的特点:一是进一步强调以实验为基础,二是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初中化学的这二个特点,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途径进行科学探究

一、科学探究在初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探究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证据材料,并尊重事实,当出现与预想不同的现象时,认真分析原因,决不臆造事实;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逐步提高探究能力,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提倡学生在探究中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等。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科学探究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提高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1.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氛围

科学探究需要自由、轻松的气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非常迫切的愿望,那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出师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学生年龄尚小,经历甚少,而且探究技能有限。这要求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

2.凸现学科特点,强调实验探究

所谓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教学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

例如酸碱盐一章是初中化学中内容较多,难度较高的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可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实验探究模式,打破原有的教材先后顺序进行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接触性阶段。由于“酸、碱、盐”一章主要是学习复分解反应条件和无机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涉及的物质种类多,且颜色状态不一。因而在开始阶段,可以给学生准备三酸、四碱、八盐、三种金属、两种氧化物和指示剂,用两个课时让学生真实地“摸”到实验,感知固体物质的颜色、溶解性及其对应水溶液的颜色,从而掌握物质分类的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去感知每一种重要物质的性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重要的酸、碱、盐的性质。

第二阶段:理论感知阶段。经过前面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对单一物质的性质获已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并总结酸、碱、盐的通性及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通过讨论、归纳、总结,使学生不仅能通过知识的内化,很好地理解酸、碱、盐的性质及其反应规律,掌握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而且还要学会探索化学知识的一般方法,这就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三阶段:应用和创造阶段。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酸、碱、盐的认识已较为深刻了。此时,就可引导学生将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化的实践、即对物质进行鉴别和除杂。还可让学生做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如探寻一些物质的制备方法等。通过这一训练途径,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精心营造问题情景

科学探究需要探究的情景,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源头,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探究结果的思维活动。但不是任何问题都能引起学生探究动机的,只有在对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产生困惑时才产生探究欲望,创设探究活动的情景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产生探究的强烈欲望,并进入积极的探究状态。

笔者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的教学中,首先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及查阅资料,从而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可极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使他们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三、初中化学中进行科学探究的几个误区

1.所有的化学知识都必须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教与学。新课程倡导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可能所有的化学知识都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进行。

2.只有化学实验才能进行科学探究。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中进行科学探究的最主要的途径,但并非仅仅运用化学实验才能进行探究学习。这是因为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可以而且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3.只有学生提出问题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探究。初中化学探究活动的问题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来源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也可教师设计的,所有的这些都可以是学生的探究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科目学习的开始阶段,由于化学知识和内容比较抽象,并且初中化学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和公式较多,因此化学一直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科目。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以老师讲,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存在着极大的弊端。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化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这就意味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必须优化教学方式,在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笔者总结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经验,以及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教学新要求,认为现阶段的初中化学基础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运用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化学作为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的化学基础知识,虽然涉及很多抽象的定理和公式,但大多数的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有所联系。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抽象的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媒介。新课标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加大了化学实验的比重,这种科学的设计,凸@了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开展初中化学基础教育时,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维,重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化学实验带入课堂,运用边讲解边实验的方法,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在化学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将化学实验运用于化学基础知识教学,还能有效的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新课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的要求,帮助教师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提高对实验课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初中的化学实验课,是学生直接参与化学实验的首要渠道。传统的初中化学教育,化学实验课主要是老师教授实验知识,而学生参与实验或亲手实验的时间比例并不多。新课标的化学教材,增加了化学实验的课时量,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将化学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实验课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实验过程的操作规范和实

验结果, 更注重的是实验的效果, 是不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科学实验的严谨能力得到培养,有没有形成科学创新的思维等。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化学实验课,教师应该从操作规范的讲解和实验结果的考核中解放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的重视。只有让学生重视实验过程,并学会在实验中观察、总结,才能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意识,才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够完成新课标对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要求。但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中也同样要重视自身的教学引导和保护职能,积极的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实验步骤开展实验,并保证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从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发现快乐。

三、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化学用语和公式计算能力

化学的公式、定理及化学语言是初中化学难于其他科目的关键所在,虽然通过灵活的运用化学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公式、定理和化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但却无法帮助学生准确的记忆这些知识。因此在初中化学科目教学时,不仅要提高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同样要加强学生对公式、定理以及化学用语的掌握与记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开展化学科目教学时,教师就要建立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的联系,并通过适当的课后练习题,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点的应用和记忆,从而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化学语言,掌握化学公式的规律,并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定理。为了避免课后练习给学生带来过大的课业负担,在布置课后练习时,教师要注意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总结归纳来形成系统的极易。这就意味着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先交给学生化学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以最少的化学课后作业量,达到最佳的课后练习和复习效果。

四、通过家庭小实验、选做实验和选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化学现象,这些化学现象与初中化学知识体系都是具有一定练习的。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时,要提高对这些日常化学现象和小实验的重视。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学小实验,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抽象知识与具象思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这不仅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新课标初中化学课本中体现的重要教学方法。

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实验部分的内容和自主学习部分增加了,教学经验少的教师对这些处理不是很合理,就显得教学的时候顾此失彼。其实化学课本的 “家庭小实验” 对学生来说是不太容易完成的,这是因为家里的实验化学药品和实验器皿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的掌握, 也可在实验课程结束早的情况下带领学生一起做做家庭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完成能力以及创新性也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选做实验和选学的内容可以在有条件的时候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选学内容的知识,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不仅对人类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更是初中科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做好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化学基础教育,教师一定要创新教育理念,以新课标的教学新要求为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在化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实验在完成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3

化学学习初期,化学的一切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就能够激发学生最原始的化学探究欲望,让学生思维和化学科学家的思维得到碰撞,产生小小的共鸣,从而感受到化学的“美”.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 九年级 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就引入了四个小实验,通过这四个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虽然是设计好的实验,只让学生填写实验记录,但已经开始训练科学探究的基本功―观察和记录、表述.而学生其实在之前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的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在经过简单的语言总结之后就可以将现象描述出来,再通过简单分类、概括,学生会自己得出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别,他们将他们的答案和书本上的结论对比后,会发现几乎一样.这样他们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满足感,也就是美学中讲的“共鸣”.而产生这种共鸣的前提就是教师不要照本宣科,不要简单的公布实验现象,不要直接指出书本上的概念所在位置.教师需要“艺术”地解读课本,从美学角度去发现化学探究的美,再充满美感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化学,这样学生才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美”.

二、变化之美

美学中认为变化是无片刻停息的.科学探究作为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也一样体现了变化,所以在化学课本的第一章节就安排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的内容,同时在变化之后又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变化”的原因归结为“性质”,这样的设计就将化学的“变化之美”体现的既淋漓尽致又有理有据.其实在探究科学探究中体现出的变化还有很多,例如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但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都是同样的模式和水平,它也会有变化,比如,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分成五个层次,如下表所示: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订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水平1教师教师教师教师学生水平2教师教师教师学生学生水平3教师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水平4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水平5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教师在引导探究时如果能够运用美学的“变化”理念,有计划的、有目的地进行变化调整,在学生眼中的科学探究就会变成一件很美妙的事情.那么他们就会继续感性的去观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们就会发现越来愈多的“变化”,并且可以理性的去区分、运用、感受这些变化,这样也就达到了我们化学教学的课程目标.

三、创造之美

中国美学尤其注意在故中追新,没有绝对的故,也没有绝对的新,新就是体验之新,是体验中的境界.在化学中的“新”就是创造,同样在科学探究中也有“新”,这种“新”不是外表的更替,而是心灵对生命、对事物的发现.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 九年级 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次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燃烧是学生生活中见过的,学生知道如何点燃蜡烛、熄灭蜡烛,也知道蜡烛燃烧能发光,这就是“故”,“新”则体现在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颜色、想方法比较硬度、还要观察蜡烛火焰的分层、比较每层的温度和亮度.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已经用到但不会在意的现象和方法,学生几乎都能完成,在完成之后学生会在“故中求新”的过程中探究欲望得到满足,也就能体会到探究的“美妙”.

三、流动之美

美学强调生命的流动性.在流动中欢畅,在流动中创造,也在流动中生生常新.在微观化学中同样强调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电子的绕原子核的有规则运动,宏观化学中的气体、液体之间的相互流动,特别在科学探究的实验设计上,更会体现这种气液流动,学生在观察或者设计实验装置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够徜徉着这种流动之美,那么在理解或者构思的时候也会心怀乐意.

例如,氢化钙(CaH2)固体是一种储氢材料,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化学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备氢化钙.小组学生设计的制取装置如下图所示(固定装置略).

图1这是设计好的实验装置,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第一个装置产生氢气,而氢气是无色的,图也是静止的,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引入流动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气体的流动的灵巧和美妙,这样孩子就会产生设计气体流动装置的欲望.

参考文献:

[1]胡存国.品味化学美培养创造性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1).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任宝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选好、做好实验,借以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索研究的功效,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化学实验可以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的动力

初中学生都喜动、好看、接受新生事物快等特点,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就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化学教学,这是培养初中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是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实验的科学态度、规范操作(这包括遵守实验室规则、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能力。以此来保证课堂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和学生探究实验的动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等。二是初中化学实验的演示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而且可以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用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时,笔者先是让学生熟悉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以前学习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过程,结合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作用。当然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要不时的对学生动作提出一些建议和激励性的评价语,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探究兴趣。要注意教学的主题是学生,所以在化学实验中要尽量让学生尽量多的参与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迸发出学习激情,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二、化学实验适当增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学生兴趣得以发展到思维的能动性的开发,从而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演示实验教学,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二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适当增加一些实验来进行教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在教学《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课时,笔者认为这个实验原材料易得,实验过程简单易做,并且反应的现看得见、摸得着,不但能让学生懂得能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而且利于随时想到实验的过程而掌握规律,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脑中形成更系统化深刻化的印象。三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借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以兴趣来带动学生动手、动脑、实验探究。

三、化学实验过程适当改进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篇5

一、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备好学生

有专家曾经指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才是影响他们学习的关键原因,教师应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状况来开展针对性教学。所以在正式实施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仔细研究和全面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要仔细了解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整合处理,获得新知和感悟的过程。学习应该是学习者自主开展的选择性的活动,而不应该从外部进行强制灌输。学生原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是它的基础。

二、以学定教,促进课堂互动生成

新课改以来,化学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一定要原封不动地重现科学家探究某些化学现象的过程,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探索未知的课堂,向困难挑战的课堂,师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参与教学的课堂。“以学定教”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可以思考、质疑、辩论的机会,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进行探究的重要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度调整教学进程及教学顺序,最大限度地绽放出课堂教学的精彩。如在CO2和O2的检验教学环节上,可能大多数教师都会根据教材安排,用预设的化学实验进行鉴别,或者是澄清的石灰水,或者是带火星的小木条。我在教学时没有讲解预设的鉴别方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检验方法,通过交流、探讨,学生得出很多种检验方法:能灭火的是CO2;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O2;活的小虫子需要O2才能继续生存;因CO2和O2的密度不同,可以进行分别称重来检验;利用CO2和O2的溶解性不同、水溶液的酸性不同以及跟NaOH反应后瓶内压力不同分别进行检验……这个过程,学生从提出的问题出发,进行积极的科学探究,并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节课如果教师没有互动生成的意识,依然按照常规从课前教学预设出发,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前进,一开始就表明了检验的方法,那学生不会再动脑筋考虑,也不会有那么丰富的检验方法,学生也肯定不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其创新精神也不会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因势利导,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预设的目标、内容及进程,始终让课堂充满智慧与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旅程,随时都会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绚丽的风景。

三、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主要包括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化学计算、元素及其化合物四个部分,且每部分的内容都繁杂多样,仅元素及其化合物一个部分就包含30多种元素,70多种化合物以及大量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如果单纯地讲解某个知识点,通常会事倍功半。倘若理清这些知识的内在关系,并对其异同点进行分类归纳,一一比对,就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上复习课时,要求把氧气、氢气、二氧化碳这三种气体进行对比归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把常用仪器、操作步骤和气体的收集方法等内容都集中于此,使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以上三种气体的用途、性质、制取装置、原理及收集检验等一系列的知识。另外,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和指导读书法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随机应变,有机结合,同时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学科特点,并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信息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1)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我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喷水成图”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2)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上饶市信江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上饶市各县居民乱倒垃圾、医院及两岸河流边上的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上饶市信江河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信江河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③给市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愿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4)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我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尽力为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贡献言献策,启发更多的同行去研究创新,让我们共同为改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而不懈努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新概念》袁振国

[2]《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裴新宇

篇7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化学对于认识新事物帮助很大,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大有助益,对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影响巨大。优秀的初中化学教师就会使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化学。导学案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推动初中化学的新课程改革。

1.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案,运用不同的导学案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关键。首先必须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会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其次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导学案中同样需要注意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发挥出导学案的作用,提升初中化学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对化学课程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1]。导学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做到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二是在策划问题时要注意阶梯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能通过这个问题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按照上述方法编制导学案才能发挥效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达到预期中的教学效果。

2.导学案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实践应用

2.1自学与讲解结合

在初中化学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导学案学习对应的章节,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找到对应的课程内容。然后教师传授给学生方法,按照导学案初步提示学生,但是不能直接给出结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与同学讨论,将学习难点找出来,教师通过观看学生的笔记了解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可以轻松带过。这样就可以开展针对性教学,对于一些简单易学的内容,例如分子、原子核例子这三种微粒物质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排水法、向上排气法和向下排气法内容比较复杂,需要通过实验才能真正了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当场演示并讲解[2]。

2.2探究与讨论结合

导学案是一种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教学法。教师让学生理解化学教学内容之后,可以提取导学案里的问题,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适当补充即可,若学生的回答不够完善,教师可以提问其他学生说出漏掉的内容[3]。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最好是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通过做实验让学生主动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获得自我肯定的体验,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去掌握知识。例如“化学变化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却不一定包含化学变化”这句话,内容看似矛盾,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师讲解后可以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举出对应的实例,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2.3点拨与思考结合

点拨就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解说,学生自主交流中肯定会出现无法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收集好这些疑问,然后认真讲解。同时还要结合引导方式,让学生在聆听讲解的同时进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比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学习难点,这需要学生自己多思考、多练习才能得到提高,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要以引导为主。

2.4反思与练习结合

编制导学案的时候也需要附带练习题,在知识讲解结束后让学生完成练习,借此来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消化所学知识点,及时讲解学生的困惑,让所有学生当堂达到教学目标,这就是最理想的教学效果[4]。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在那部分存在知识盲点,随后可以针对盲点进行重点学习,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完善自身的化学学习体系。例如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这个方程式,教师可以代入具体的金属和氧气含量,让学生算出最终的结果。如2Mg+?=2MgO,3Fe+2O2=?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练习题,让学生举手回答。

3.结语

导学案不仅能打造高效课堂,还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初中化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对教学方式进行了研究,最后发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不二选择。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导学案展开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在新课改浪潮的引领下,导学案能够提升初中化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也会愈发突出,广大教师都可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丁召芳.利用导学案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34(05):18-19.

篇8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传统挑战。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视学生为合作者、朋友,确立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在教学中,我不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特别注意一些细节的暗示。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我总是说:“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无形中就将老师和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为进一步共同探究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演示实验、化学奇趣等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探究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例如在讲解金属活动顺序表时,我是如此引情导趣的: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请问同学们,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惑或悬念时,要注意把握好度。不“悬”,学生不思而知,探究没有兴趣和热情;过“悬”,学生望而生威,百“探”而无一得,会挫伤学生继续探究的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潜能,引导探究深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本活的、内涵丰富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溯。在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科学性题目。对此类习题,我们老师的做法大都是弃而不用。而我的策略却是引导将其向科学性转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追求至善至美、超越他人的欲望,尤其是已知他人的错误时,剖析错因,纠正错误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也很强。我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将这种非科学性习题开发成探究资源,鼓励学生参与修正和完善。

四、体验成功喜悦,凸显探究个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探究活动看成是学生人生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相信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会使更多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的不同及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往往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法。每次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并不过早定论,“热情”地改正,而是视其“发现”与“创造”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加以鼓励和尊重,与学生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与情感的涌动,提倡思考的个性化。如在教学中,我尝试这样一种新的方法:在教室的板报上开辟了“化学题创新解法”园地,将学生练习、测试、探究中的新颖独特的解法及时展示出来,并添加鼓励性评语。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思维亮点的舞台。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于众,学生心中会产生喜悦、兴奋、自豪的成功体验,从而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进行探究,得到包括知识、方法、价值观在内的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五、倡导合作交流,提升探究效果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多种行为的整合,未来的社会也需要多人的合作。因此,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我注意倡导学生的合作交流。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彼此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不同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探究,均有所获。例如: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水的组成实验,通过实际的探究,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彼此沟通、相处交流的能力。教会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讨论中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对交流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升华,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意识。使合作真正成为探究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探究,关注探究,提高探究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国英《增加实验课的研究性,提高实验的教学质量》化学教育。

篇9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创设情境,如讲故事、设置认知冲突、展示奇妙的实验现象等方式。在上“二氧化碳”这一节课之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一个叫格罗多德根的地方,有一个奇怪的山洞,当人们牵着爱犬漫步山洞时,爱犬会莫名其妙地倒地,昏迷不醒,当人们弯腰去抱爱犬时,自己也会莫名其妙地昏迷。无独有偶,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也发现了这样奇怪的山洞。请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入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或深洞底部时,都是先把灯火吊进井底,灯火不灭才能进去,否则不能进去!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发自内心地想探知其中的奥秘,探究心理被激发出来了。接着,我告诉学生:你们每组同学的桌面上都有几瓶一样的气体、平衡悬挂着的两个小塑料袋、一盒火柴、小蜡烛、紫色石蕊试剂、澄清的石灰水,另外,我这儿还有一只小麻雀。猜猜看,集气瓶里是什么气体?想一想,所给的这些用品干什么用?谁能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利用以上药品或材料确定这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巧用各种媒体、手段,创设探究的情境。当然,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要在课的开始,还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思维持续处于活跃的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活动。但在通常状况下,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很难独立地从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所以教师要营造积极的问题环境,让学生直面新、奇、趣事,感受矛盾,发现疑问,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案例:当走进鲜花盛开的花园时,我们会闻到花的香味;当打酒瓶时,我们会嗅到酒精的气味;当蔗糖溶解到一杯水中时,杯中的每一滴水都甜。

疑问: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呢?

问题: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吗?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吗?

上述例子就为学生的探究营造了积极的问题环境,能够很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在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上做出假设。知识的矛盾牵引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论证假设,寻找结果,获得新知识。由此可见,求知欲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积极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当然,问题的难度必须要适当,这正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说:“学生必须面对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能享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摘到果子的乐趣[3]。这样,学生们就意识到他们能够解决越来越困难的问题。当他们获得了探究工具、养成了探究的习惯,他们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设计合理方案是有效探究的核心

科学探究活动方案设计遵循一般的学习活动设计原则,如理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施教主体与学习主体的协调、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的统一等。但科学探究活动本身具有的特点,又使探究活动方案设计时必须遵循其特有的原则。如自主性原则: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合作性原则: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重要行为,也是未来所需人才的基本能力之一。整个探究方案的设计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与探究主题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养成自主探究、求真、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四、运用化学规律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篇10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精彩主题,化学实验中的奇幻现象,会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的源泉.

例如,开始上绪言时,我增加了“无色液体点燃火柴”、“无色液体混合产生气泡”、“无色液体混合变红”、“无色液体混合产生沉淀”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学生急切想知道:无色液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学生对化学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实验,要充分的利用实验,开启学生的实验探究之旅.比如,在讲蜡烛时,我随手把蜡烛固定在一个小水槽里面,加入一些水,点燃蜡烛,并罩上一个蜡烛,学生神奇的发现液面上升了.液面为什么会上升呢?什么情况下就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更高,迫切想知道原因.再如,我把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没有明显的现象,我立即就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有没有反应,有学生说没有反应,也有同学说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关键是看有无新物质产生,没有现象不代表没有反应?接着学生就如何证明这个实验是否发生展开了研究.虽然是一个没有现象的实验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把验证性实验改为具有探索性、研究性、设计性的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兴趣.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对初三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活动前进行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培养为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讨论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反应时,有的同学提出可以验证是不是有新的物质生成,也有同学提出了如果二氧化碳没有了也可以说明,如何能看出二氧化碳少了,学生想到了可以通过密闭体系中气体被吸收压强减小来证明.但是玻璃瓶不会产生形变,就有同学想到了用饮料瓶,这样操作瓶子变憋了就说明反应了吗?又有同学想到了二氧化碳还会溶于水,如何排除水的影响,结果有许多学生想出了对比实验:用同学们喝水的两个相同的软塑料瓶,都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分别倒入适量的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盖紧瓶盖、振荡,再比较两个瓶子变瘪程度.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现象非常明显.并请同学展开想象还有那些实验也可以说明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巩固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相关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难看出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的事实和数据,并对所收集的事实和数据进行整理,与问题联系起来,并不断解决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而得出结论,也意味着对现有知识的更新,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新教材》实验内容的设计上,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实验,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使学生由“听化学、看化学、练化学” 变为“看化学、做化学、用化学”.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到底选择什么药品?选择什么装置?我们提供碳酸钠粉末、大理石粉末、块状大理石、盐酸、硫酸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通过亲自动手选择出药品的最佳组合.学生根据所给的仪器组装出各种装置,并且分析各种装置的优缺点.问题呈现后,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欲望,各组同学积极配合,经过实验、讨论,再实验再讨论,选择出了最佳的药品组合和装置,成功地完成了探究性实验.在此实验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选择和获得新知识,教师只起指导、组织、和协助作用,它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学生们在改进的实验中完成了设计、创新,学会了合作.

篇11

一、把握最佳的教学时机

1.创设教学时机。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预测和创造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1)利用化学史创设时机。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史创设各种教育时机,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金刚石、石墨和C60》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碳单质的三种形态,日本化学家对C60H60的预言,俄罗斯科学家预言碳多面体的存在,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家独特的思维、敏锐的眼光以及团队合作精神。(2)以提问创设时机。教师要以提问制造悬念,让学生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如在《分子和原子》教学中,教者将一瓶打开的香水带进教室,提出问题:“大家为什么会闻到香味?糖放到水里为什么不见了?衣柜中的樟脑片哪里去了?”(3)以生产实践创设时机。教师要加强生产社会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将化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捕捉教学时机。教师既要精心预设教学问题,也要关注学生的回答,及时捕捉闪光之处,迅速做出决策,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学活动不断推向。如在《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中,教者在学生了解H2O的意义后,提出问题:“你能说出CO2的意义吗?”一学生抢答道:“表示二氧化碳”。另一学生补充道:“表示二氧化碳由C、O两种元素组成,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C原子和两个O原子构成。”教者为让学生理解化学式的丰富内涵,追问:“大家知道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二、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在分析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熟知的社会热点、科学发展、工农业生产等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矛盾,使他们在挑疑、质疑中明确目的,提高探究意识。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教者设疑:“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与经过不同程度处理过的水,看看有何不同?沉淀、过滤主要去除什么样的物质?”接着教者向学生呈现活性炭净水器,让学生了解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物品组装简易水过滤器,感受到化学的应用价值。

2.积极参与探究。教师要留有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想象的时间,让他们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索、讨论交流对假设进行验证。如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中,学生在探究时,教师让学生观察点燃前蜡烛的颜色、状态、硬度、气味、密度、熔点等性质,关注蜡烛燃烧的火焰,分析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试着用火柴点燃产生的白烟,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推断生成物是什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和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表达交流。教师要将课堂的重心由“教”转为“学”,不急于将结论“交”给学生,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善于表达见解,并参与小组的交流讨论,在概括、分析、综合中纠错补漏,完善认知结构。

三、创设教学

1.巧用师生情感共鸣,引发。教师要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要以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到启迪智慧、激发内驱的目的,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教学活动推向新的。在《爱护水资源》教学中,教者以一系列的图表、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水资源的匮乏,产生关心社会,保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意识。

2.借助于形象手段,创造。教师要通过电脑、电视、实物投影、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枯燥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亲临其境的教学效果。如在《原子的结构》教学中,教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原子结构的模型,并播放原子内部的运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认识原子结构,感受到微观世界的神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无穷想象。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22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包括5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是其中之一。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方式,又是学习的内容和目标。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感受基本的化学思想,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获得基本化学活动经验,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我效能感。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因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理解与把握上的不足,使科学探究过多停留在形式层面,失去探究的价值。怎样使科学探究更加有意义、更加有效,如何使探究从形似走向神似、从形式走向本质呢?

一、探究内容:要合理选择

成功的探究活动,首先要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内容。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探究内容有丰富的化学思想。在初中化学中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都要由学生亲自探究得到,只有那些隐含了丰富化学思想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才能组织学生探究,如空气的组成、水的净化、质量守恒、燃烧条件、金属生锈、物质的溶解等。有一些内容探究的价值不高,没有必要进行探究学习,如果利用探究学习效果不一定很好,甚至适得其反,如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

第二,探究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所选择的探究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而且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成为合适的探究对象,才有较大的探究空间。

案例:为了防止薯片受压而破碎变形,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及营养价值,在包装时通常将包装袋内的空气抽出,然后充入适量的防止薯片变质的气体,最后封口。请根据所学知识,猜一猜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什么?请设计实验探究。

第三,探究内容要有助于学生感悟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通过参与适当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把他们自己的探究经历和科学家探究过程进行比较,从中感悟化学家是怎样探究化学奥秘的。例如,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时,可把拉瓦锡是如何利用天平来进行化学研究的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拉瓦锡利用天平研究化学,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开创了定量化学的先河。

二、探究情境:要激发学生探究欲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应该具有针对性、真实性和情感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应与探究内容和探究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除选用课程标准中建议的学习情境素材外,教师可以采用化学史料和故事、化学问题和实验、化学实物、模型和图片、影音资料和多媒体动画等创设学习情境。

例如,英国著名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对化学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氧气。如果在学习有关内容时,教师给学生讲普利斯特利是如何利用大凸透镜把阳光聚焦起来,加热氧化汞而发现了氧气故事,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又如,在学习微观粒子有关内容时(如水分子构成、电子运动等),由于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学生觉得非常很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就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让微观粒子的画面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抽象的微观粒子运动动画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微观变为宏观,抽象变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内容。

总之,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学习情境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发展探究能力;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三、探究问题:要具有探究价值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对认知结构做出改造和调整,从而实现意义学习。要实现有价值的探究,必须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指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经过学生动脑思考、实践探究又能解决的问题。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遵循以下判断原则:首先,问题要有开放性,能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次,问题要有探索性,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基点;第三,问题要有激励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另外,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还要结合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例如: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白糖、食盐能溶解于水中吗?问题2:在一定量水中、相同温度下,白糖、食盐谁在水中溶解的量要多一些?问题3:在一定量水中、不同温度下,白糖和食盐是低温溶解多还是高温溶解多?白糖和食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学生已经知道白糖、食盐能溶于水,因而问题1不具有探究价值。虽然学生有白糖、食盐能溶于水中的生活经验,但是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白糖、食盐,能否无限制地溶解下去,这涉及溶解度的问题;白糖和食盐谁溶解多一些,这实际上是比较白糖和食盐溶解度的大小,让学生体会不同物质溶解度是不相同的,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思考过。然而,通过实验学生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问题2对学生具有探究价值。问题3主要是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经验,但少有人想过,因而,对学生也具有探究价值。如果有学生问:白糖和食盐能在汽油、煤油、柴油等中溶解吗?这就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探究便可得知。

四、探究形式:要与内容和对象相适应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探究活动应当根据探究活动的内容与要求选取不同的形式进行(比如实验、调查、讨论),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也可在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中开展探究,还可以在课后和假期探究。在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也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如“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1989)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它是BSCS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种致力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共分5步,这5步分别是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

当然,探究的模式还有许多(如又如萨其曼的探究训练模式),其形式不是完全固定的。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要根据探究的内容来选择探究的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探究形式;要根据本地和本校的资源情况来选择探究形式。

五、探究过程:既要关注“路”又要关注“度”

科学探究的要素“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既要关注科学探究的“路”,又要关注探究的“度”。探究活动的“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科学探究活动的广度

初中化学课堂是每一节课都进行探究活动,还是有的课时采用探究活动?是一节课内所有的内容都进行探究式学习,还是有的内容采用探究式学习?这就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广度问题。把握探究活动的广度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根据学生能力大小、素质高低来确定。如果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会影响探究的质量。

二是根据实际内容来确定。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每一个单元均提出活动和探究的建议,如在“水与常见的溶液”这一单元就有 “观察生产、生活中的乳化现象;根据已知比例配制某种无土栽培所需的无机盐营养液”等建议,这些建议对教师组织探究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在教科书中也安排了许多的探究活动,如在第九单元《溶液》就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和一个拓展课题,分别是活动与探究“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饱和溶液”、“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拓展课题“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教材中疏密不同,教师在开学前拟定教学计划时做到通览教材,确定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做到张弛有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不要将探究教学和一般的教学对立起来。既可以整节课都以学生探究为主,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某一个环节开展探究学习,但要设计好探究活动的长短,既要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又要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

2.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深度

一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后再增加难度;二是处理好完整探究和部分探究的关系,先侧重利用某一要素进行探究(如某一段时间主要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另一段时间主要培养学生提问题,做出假设的能力。然后再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三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层探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以自己的学习参与力所能及的层次进行探究。

3.探究活动评价要适度

探究活动后,教师对探究的评价不能简单用“对与错”、“好与坏”来进行,要注意过程性评价,即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结论等做出合理性评价和反思,让学生养成严谨的态度、理性思考的习惯;要注意发展性评价,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等生,只要和原来相比有进步,都应该得到褒奖,不能搞“一刀切”。

总之,广大的化学教学工作者,应努力追求具有本质意义的化学探究活动,使科学探究活动从“形似”真正走向“神似”,还原科学探究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 包朝龙. 科学探究的“误区”及其对策[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6)

[2] 潘定稳. 初中化学实施探究学习的策略 [J]. 化学教学,2005,(10)

篇13

一、利用生活实践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知识来源于生活,化学更是与生活生产实际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所喜闻乐道的新闻事件、所见所闻、生活实际来作为教学切入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倍感亲切,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从而走向自主探究。例如在讲授燃烧与灭火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近期的重大事件,如“天宫一号”的发射、奥运圣火、上海特大火灾等新闻,引入关于燃烧与灭火的相关内容;用化妆品瓶、药品瓶、试剂瓶的标签引入化学式的书写;用“太湖蓝藻事件” 引入水污染;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从而引入水的净化这一节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与感知紧紧地联系到一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在亲身体验中对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带着兴趣走进探究内容,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巧设疑问,促进学生动手实践

学起于疑,疑问是帮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道路的引路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要巧设疑问,促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问题,追寻真理。例如在教授燃烧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燃料燃烧对环境究竟会造出怎样的影响,教授可以这样来设计疑问:

昨天老师看报纸闻,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新闻――“汽车被逼‘喝’酒精”,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此时纷纷被老师提出的疑问产生好奇心,随后教授利用多媒体将这条新闻展现出来:“据《法制晚报》报道,从10月1号起,吉林省强制推行乙醇汽油。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政府要强制推广乙醇汽油呢?依据又是什么?

此时,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乙醇肯定要比汽油便宜,所以用乙醇发动汽车,更加省钱;

(2) 汽油是从石油里面提取出来的,是化石燃料,这是不可再生燃料,不利于我国长足的经济发展需求;

(3) 使用乙醇汽油对环境污染小。

老师先要肯定同学们提出的想法及见解,并且进一步做引导:大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究竟乙醇与汽油的燃烧情况有什么不同呢?使得他们对环境的影响也截然不同,要想知道答案,请同学们利用酒精灯和煤油灯来探究酒精与汽油的燃烧现象和燃烧产物吧。这时班上的同学们纷纷热情高涨地进去了课堂化学实验中来。利用这样巧妙的方法来设计课堂疑问,就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并且让学生全情投入到化学实验中来,自主探寻知识。

三、从活动中进行学习,探索化学真理

探究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小组活动,因此,教师想要学生热爱化学,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就必须通过小组活动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溶液酸碱度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形成研究小组,对课题展开自主探究:

[课题研究背景]:在电视广告上,各个各样的护发广告满天飞,去屑的海飞丝的、柔顺的潘婷、防脱的霸王,那么,各类洗发液的PH值是多少呢?PH值的大小,对头发又有什么影响呢?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

:(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设置这样的化学知识探究课题,可以培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了解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解决实践的困扰,让学会学以致用。

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较为零碎的,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相关知识点连贯起来,建构知识网络图。例如在二氧化碳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煤块燃烧的整个过程拍摄下来:煤炭刚刚燃烧;发生的反应有:碳和周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过一会煤块表层有蓝色火焰,发生的反应有:一氧化碳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随后温度迅速上升,碳开始燃烧,发红、发光,并且煤块表层同样有有蓝色火焰,发生的反应有: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这些反应。一段时间后,火焰慢慢消失,碳的发红、发光减弱。学生观看这些影像后,不仅了解了碳的可燃性,而且将碳的可燃性、还原性、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硫的可燃性、氧气的氧化性、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结合起来,建构出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