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

篇1

公路工程的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由此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技术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所谓的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是指以合同条款和技术规范为依据,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各种有效和必要的方法,使工程满足设计要求,实现设计目的,最终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它通常包括技术方案的编制、施工过程中日常技术管理、工程测量管理、工程试验管理、工程变更管理、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等工作。囊括了由熟悉与会审图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

二、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基本原则

第一,供应与消耗协调一致,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实现效益最大化原则。应用科学的计划方法制定最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人力、财力、物力尽可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第二,要把企业和国家、当前和长远二者相结合,遵守经济节约的原则。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经济技术比较分析,本着节约基建费用,降低工程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三,要严格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原则。国家经济政策是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依据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以及国家不同时期的技术经济状况而制定的,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如节约木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护农田、保护历史文物、施工机械化、施工管理科学化等都要严格遵守。

第四,严格执行基建程序和施工程序原则。履行合同约定,落实季节性施工,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协调性和均衡性。要避免施工断断续续资源利用不足,要防止出现突击赶工的现象。

第五,对“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坚持经过试验鉴定的原则。

三、公路施工准备阶段技术管理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主要是了解和分析工程特点、进度、要求,根据施工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制定和健全技术核定与设计变更、技术交底和技术复核等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充分及时地从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保证施工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协调性和均衡性。保证工程在如期交付使用。为此,施工前要抓好以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第一,建立各级技术负责制。要建立和完善以总工程师为首的从上到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人事制度。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专职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等管理人员在技术管理中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第二,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把技术管理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可以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技术活动无论在室内或作业现场,都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和严格的检查制度,从而保证技术工作有条理、有目的进行。

第三,建立图纸会审及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制度。图纸会审是对图纸的合法性、整体性、主要结构的设计、施工技术装备以及采购的材料在品种、质量、规格、性能、数量等方面是否与设计选用的相符等方面进行会审。避免出现因图纸本身的错误导致严重后果。技术核定是针对工程变更内容,召集有关部门在技术上、经济上、质量上和使用功能上充分研究、协商,各方意见统一后以文字记录下来,作为施工依据。

第四,建立技术交底制度。技术交底应在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进行。作业技术人员通过向施工工人进行施工设计图的技术交底、施工工艺交底、材料规格、品种、质量以及使用要求交底、施工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交底、样板或实际样品交底、安全生产、节约成本等技术措施交底,可使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明确施工任务及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工程施工。

第五,建立工程验收制度。在施工过程中除按有关质量标准逐项检查操作质量以外,还必须根据公路施工的特点,建立隐蔽工程验收制度、中间验收制度、竣工验收制度,确保公路安全交付使用。

四、公路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就是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现场技术管理是整个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图纸会审,坚持按图施工;编制并优化施工方案或施工措施;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施工;及时检查施工进度和计划执行情况,确保工程按期完成;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做好施工资料的积累和整理,确保与施工进度同步。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工程的高质量、高标准按期完成。

五、公路竣工验收阶段技术管理

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要组织试验人员进行以试通车为主的全面实验检查,填写竣工报告,组织预验收,完成交工报告和技术总结。竣工验收的工程必须符合合同约定的工程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的合格标准,单项工程必须达到使用条件或满足生产要求。

管理作为永恒的话题.是关系到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抓“管理”这个关键。对于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而言,技术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管理,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施工技术不断进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竞争能力。总之,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公路施工的经济效益和企业信誉,因此,一定要重视技术管理的每一环节的工作,做好整个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强.浅谈高速公路施工的技术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篇2

人本管理是建立在人性假设中的“目标人”假设,需要、动机与行为理论,思想情感认可理论和公平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客体,从尊重人的角度开发和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的内外相关者,实现组织目标和成员个人目标。人本管理的出发点是“人”,终极目标是“组织目标和人的价值目标的共同实现”。人本原管理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第二,人本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式是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管理是为人服务的;第三,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员工参与和高效的激励;第四,人本管理将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融合起来,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管理成功的标志是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利益“双赢”。

二、激励理论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从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管理学等不同角度,围绕着人的需求的实现、需求特点的识别以及如何根据需求类型和特点的差异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等多个方面研究如何激励人的问题。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使之能够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通过满足个人需求来实现的。这是激励的本质所在。以下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模:

激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动力,行为是实现个体目标和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诱发出不同的行为。人类有目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出发点,对员工的激励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员工为满足的需要的识别。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由人的认知知识结构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人的行为可以看作是人自身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函数。激励的有效性在于对内因和外因的深刻理解并达成一致,通过外因调动内因从而使被激励者的行为向企业与其的方向发展。

三、人本管理下的激励

首先,要确立员工激励的人本理念。人本理念就是管理者真正确立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把员工作为管理的主体,激发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得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的相一致。(1)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资源如何合理利用;二是人力资源的持续开发。只有充分调动员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归属承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永续开发。(2)真正尊重员工。一是尊重员工为公司所创造的价值,也愿意为有贡献的员工提供相应的回报;二是确保在公司里有表率作用的人能够真正认可员工的价值,尊重员工本人,然后将这种尊重传递给公司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尊重员工的企业文化,才会真正做到尊重员工。(3)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其从内心深处认同企业,视组织与自己为一体。管理者要从小处抓起,激发出员工的自豪感、荣誉心,同时要让员工了解企业情况,是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其次,要遵循员工激励的基本原则。(1)按需激励。由于员工的经历不同,必然导致员工的需求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激励措施,起到的激励效果也不尽相同。激励要坚持个性化原则,注意选择多样化的激励方式,注意营造员工乐于接受的心理氛围,使激励做到人性化。(2)公平原则。奖罚与功过要一致;民主化和公开化;机会均等;统一的衡量标准。(3)及时适度原则。及时性是指奖惩不能错过时机,激励只有做到实事求是,巧妙把握时机,才能让人们看到做好事的利益或做坏事的恶果,才能获得最佳的激励效果;过强的激励不仅会提高激励的成本同时引发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也会大大提高,过弱的激励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激励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

最后,员工的绩效表现是衡量激励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员工感受到激励,工作绩效必然提高,这种激励就是有效激励;反之,如果企业花成本实施激励,员工没有受到激励的话就是无效激励,实施激励的目标就没有达到。怎样才能实施有效激励是人本化管理下激励的核心。

四、人本管理下的激励内容

1.人本文化是激励的精神表现。人本管理下的企业文化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员工的意识行为,从而激发员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一种内化的管理手段,员工激励离不开企业文化,员工激励的政策和激励措施更是企业文化的落实和体现。人本文化以创设员工和谐工作环境,特别是形成组织和个人认同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用能满足员工不同层次需求作为激励手段,达到全方位激励员工的目的。

2.劳动用工是激励的具体落实。人本管理的落实其实更重要的体现在劳动用工上,满足员工需求的用工对员工来说是种重要的激励手段,能起到物质激励不能代替的作用,劳动用工作为一种内在的激励,是激励的具体落实。

3.员工培训是激励的切入点。人本管理要求企业培训首先要重视员工的成长,关注员工的需求,只有满足被培训者的需求,培训才会有效,在学习能力成为个体竞争力的时代,学习机会的获得就成为一种资源,作为企业能够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激励手段,培训是员工激励的切入点。

4.薪酬是激励的核心。薪酬作为最基本的激励方式,是激励的物质体现和核心,一个企业的薪酬是否具有竞争力,薪酬政策、薪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激励效果。人本管理下的薪酬制度抛开单一的工资概念,实施全面的薪酬体系:基本薪酬、奖励薪酬、附加薪酬和福利薪酬。这样薪酬所带来的就不单单是物质激励,而是一种复杂的激励方式,隐含着成就激励和地位激励。

5.职业生涯规划师激励的长久效应。人本管理要求把人看做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每个人都是独立发展的人,要求尊重人的自我选择,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组织成员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追求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职业生涯规划对员工激励有长久效应。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然本管理的具体实践,是人本管理的落脚点,也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员工起到激励效果。激励是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本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

五、人本管理下的激励方式

1.按需激励,实现激励的差别化。以人为本的激励要认清个体差异坚持按需激励的个性化原则,针对不同层级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案,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组织中的一线员工在组织中地位最低、人数最多、作用最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他们的有效激励方式应该是以物质激励为主,辅以信任激励、自激励、员工培训与发展激励。基层管理者是组织管理团队中的最低一层,直接监督操作员工的工作。对主管应实施以下激励方式:适当的授权激励、合理的薪酬激励、职业生涯设计和实现激励,对基层管理者观来说,进行管理提升培训激励是一种长效的激励。

应该让中级经理人参与设定具有较高期望值的激励目标,将中级经理人的个人利益、职业远景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采取收入与绩效挂钩和重视内在报酬激励的薪酬激励、晋升激励、培训激励。高层管理者在组织中位居高位,具有很大的决策权,经济条件优越,会更多地追求成就感和社会地位。对高级经理人的激励要注重全面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高级经理人的薪酬应该以固定部分为基础,以灵活的、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的薪酬为主,适当延长经营业绩考评周期,结合股权式激励,以求形成长效激励作用,重视内在激励。

2.奖惩结合。人本激励着眼于发觉人们的长处和优点,尽量淡化人们的短处和缺点。强化理论中,奖励是激励的正强化,惩罚是激励的负强化;正强化不以连续正强化为主,负强化应连续效果更佳。要以奖惩结合,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可奖可不奖时宜奖,可罚可不罚时不宜罚。

3.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激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薪酬激励是效果最明显、最直接的激励手段,对按劳分配原则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有很大的作用。人们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激励,也要有精神上的激励。精神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能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需要,有着激发作用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精神激励作为一种激励因素而非保健因素,在激励中的作用是很关键的,是产生满意的源泉。实际运用中要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高激励效果。

4.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外在激励是员工工作中他人给与的,是对个人工作结果的肯定,包括物质性激励资源和社会性激励资源。内在激励是员工从工作中直接的得到的满足,可以通过工作设计来实现。一般内在激励比外在激励更容易发挥作用,人本管理下的激励要侧重于内在激励,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要根据员工自身的目标和要求,对工作内容、岗位职能和工作关系进行协调,使之符合员工的工作要求,满足员工深层次的内在的需求。

5.目标激励。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员工的个性和创造力,目标管理则是一种全能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的思想:(1)以企业目标为中心,强调主管与员工共同参与目标体系的制定,并确保个人认为目标是可以达到的;(2)在执行过程中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意识;(3)严格考核与适当激励,实现奖励与绩效挂钩。目标管理强调人人都是管理的主体,员工既是管理的决策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格;企业通过文化创造和谐、有好、团结的氛围,使其成为一个密切协作的团体。目标管理旨在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引导员工行为朝着组织目标前进。这些都符合人本管理的理念,因此实施目标管理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赵继新.人本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芮明杰.管理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石峰.人本管理-激活人力资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篇3

1、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混乱,公立医疗机构在享受政府财政补助的同时却步履维艰,诸多医院存在入不敷出的现象,出现亏损。

2、病人的平均住院费用及门诊平均费用持续居高不下,还呈上升趋势,病人住院贵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医患沟通困难,医患纠纷不断。

二、医院成本管理出现亏损的成因

1、物价干预医院的收费价格,但财政对医院的补偿不足:由于医院是非盈利性的医疗机构,更多地应该追求社会效益,以服务患者为宗旨,因此,医院的收费标准是国家制定的低成本收费标准,医院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需耗用的设备、卫生材料及水电煤气费等成本费用实行的却是市场经济,随着物价指数的提高不停的上涨,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水平无法弥补医疗服务项目开展所必需的基本物资、能源消耗,但政府财政补助有限,无法弥补医疗机构的政策性亏损。

2、旧的医疗管理模式的影响,医院员工成本管理意识淡薄,只重收入不重支出。而且用人体制较差,中层管理人员的提拔任用比较刻板,沿用行政单位的提拔模式,不注重医院作为业务性单位的特点,职务只上不下,多为论资排辈,因此,中层领导年龄偏大,思想守旧,创新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医院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变化,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办法在实际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新思想、新理念不能融入医院的日常管理中。

3、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不受重视,引起能力或素质偏低。当前在我国众多的医院中,由于旧体制的影响,财务工作只停留于记账、报账、算账的状况,医院领导不重视财务人员的管理职能,不注意财务人员知识更新的培训,因此,长期以来,财务人员不论是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储备、技能培训方面还是在管理意识、观念、工作效率和能力方面都与现代医院会计人员从业素质要求相去甚远。加之多数医院近年来业务工作成倍增长、工作量越变越大,财务人员人少工作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医院的财务工作发展。

4、医院内部内控制度缺失,业务流程欠规范,引起成本管理漏洞:设备的购入没有建立相关的可行性论证制度及购置的流程制度,导致购入资产闲置或使用效率低下,加大医疗成本。耗材等的购入无计划、无步骤,随意性较强,引起购入成本较大。

三、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对策

1、建议发挥政府干预价格的职能,根据当今物价政策的变化及发展趋势,按照医院成本收回的原则,及时更新、修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使得医院执行的收费标准与所耗用的医疗耗材、消耗的水电煤气等的物价水平相配比,同时,加大对医院政策性亏损的补偿力度,使医院能够摆脱举步维艰的状况,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改变领导及中层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理念,引用新的企业化的管理理念指导工作,成立成本管理长期工作组织,加强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培训与学习,在注重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增加收入与节约成本。

3、灵活用人机制,增强中层管理人员的忧患意识,打破事业单位任命制度,中层干部能上能下,实行轮岗,高薪吸收管理人才,择优聘用优秀管理人员作为医院成本管理的核心力量。

4、提高财务人员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加强与支持财务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与更新,以财务管理的思路为导向,加强基础工作的管理,做好成本分析,以减低成本。只有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的迅速好转,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能力。

5、改变以往绩效管理过分看重员工的资历或工龄并以此为考核的标准,制定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增强员工工作的信心,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在平衡中努力工作,使优秀员工脱颖而出,留住优秀人才。

6、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根据医院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适时调整修改业务流程,堵塞成本管理的漏洞:

①根据医疗机构的发展规划,制定配置医疗设备的方案,建立购置大型设备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制度、成本效益分析制度,通过建立招标准入、采购、使用、保养、维护、更新、资产处置等一系列制度,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合理控制设备在各个阶段的医疗成本,防止资产闲置或浪费;

②建立卫生材料的准入制度,参照国家规定的项目收费价格政策,区分打包收费与个别收费的卫生材料进行招标准入,用以减低卫生材料的入院成本,同时减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③建立内部耗用水、电、煤气等费用的管理制度,对所耗用这些费用的科室安装水电煤气量表,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减低消耗成本;

④针对设备购入、使用及消耗材料的准入、领用制度,建立与个人及科室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监督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王文胜.高效成本管理.北京.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2010.

篇4

价值工程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小成本实现必要的功能,公式表示为V=F/C。其中V为价值;F为功能;C为成本。从上式可以看出,价值工程体现了系统性、辩证性和动态性的内涵。

其中“价值”不是单一的价值,而是产品的功能与其所耗全部费用之比,它是一种比较价值,V、F、C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F与C彼此的动态变化,决定了价值高低。因此在价值分析时,必须以系统的视角和辩证的思维综合进行评价。

“功能”是指产品所具有的功效,即性能。其本质为“有用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使用价值”。它不仅体现为物理意义上的功能,还应包括其他形式的功能,比如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等。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到各种功能,并将其统一成总体功能进行分析。

“成本”一般指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总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同功能一样,也应该包含相应的隐性成本,如社会成本、生态成本、信息成本等。成本内涵既包括经济类型的成本,也包括非经济类型成本等多种形式。

2传统成本会计存在的不足

传统成本会计中的成本不能反映产品的全部成本。一般来讲,产品的成本仅指生产成本或制造成本,而对设计、服务等成本以及生态、知识及信息等成本并未计入到全部成本中,或对其核算过于简单。

传统成本会计往往注重成本的事后核算,忽视了事前成本核算。成本会计只注重成本,而不是将成本-功能综合考虑进行系统分析,在满足合理功能的前提下进行成本管理。这势必造成成本管理的不科学性和片面性,导致成本会计的作用不能得以全面的发挥,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3价值工程原理对成本会计管理的启示

价值工程对成本会计管理的启示,可以从如何提高产品的价值来分析。要使价值升高,可采用以下5种方式:①在不改变产品功能的情况下降低寿命周期费用;②在保持产品原有寿命周期费用的情况下提高产品功能;③既提高产品功能,又降低产品寿命周期费用;④产品寿命周期费用有所提高,但产品功能有更大幅度的提高;⑤产品功能虽有降低,但产品寿命周期费用有更大的降低。可以看出,价值、功能、费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成本的管理并不是简单地着眼于降低费用,而是应深刻理解功能、成本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在价值提升的前提下进行成本管理。

3.1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

传统成本会计进行成本管理时侧重于生产或施工阶段,仅对生产成本或施工成本进行核算。价值工程思想是对功能进行分析,保留合理功能,舍弃不必要功能,以最低成本实现满意功能,从而节约费用。因此成本管理并不仅仅在生产、制造或施工阶段,设计、规划、施工、验收、运维等各阶段都需要进行管控,即应对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进行成本管理。

设计阶段对整个项目成本的影响约为75%-95%,成为整个产品或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价值工程原理首先注重产品的功能分析,以实现必要、满意功能为前提,進行成本控制。而决策、设计阶段恰恰是对产品的用途、功能进行设计优化过程,因此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管理不是简单计算产品成本,而是通过功能分析计算功能成本。在成本管理时,必须重视决策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基于功能分析的成本管控是成本管理的关键。

生产或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重点已发生改变,功能分析已不是关键前提,而是如何实现设计要求,保质保量高效完成任务成为重点,组织施工方案及其效率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因此应在对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优化论证、部署前提下,对生产施工各环节进行成本控制,以实现节约费用的目标,这阶段正是传统成本管理通常所关注的。

项目的竣工验收或产品的销售、服务等后期阶段的成本管理常常被忽略,而这阶段的成本也是构成总成本的重要部分,在进行成本预算及成本核算时,应对该阶段发生的费用进行条目梳理分析,对其进行成本管控。

3.2全方位进行成本管理

在成本管理中通常对经济意义上的成本进行度量,而对非经济类型的成本并未进行分析。基于价值工程原理对成本的理解应该是类型广泛的。不仅包括经济类型的,还包括政治、文化、生态、信息等各种形式的成本,而成本会计对上述各类成本并未涉及或对其核算过于简单。这就要求在成本会计活动中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费用重新划分费用类别,增加成本项目。比如,增加生态成本项目、质量成本项目等,从而对由于生产外部性造成环境问题的社会成本、对因质量问题造成的附加成本进行核算等。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将HSE(健康、安全、环境)、知识、信息等方面纳入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必然趋势。

3.3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

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会计管理的内容、作用和功能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成本管理从关注事中(生产、制造、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发展到事前(决策、设计)和事后(运维、服务)阶段的成本管控。对成本会计进行的项目重划与项目增加,要求会计管理要与技术管理相结合,成本管理贯穿设计制造以及运维全过程,涵盖多种类型成本形式,使得成本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相应的扩展,这就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会计向决策会计,进而向管理会计进行转变。而与其相配套的是会计信息系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会计信息,以满足会计人员对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

4结束语

价值工程作为一种技术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用其指导会计管理活动,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水平,有助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它所带来的启示作用,为会计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1]蒋金森.价值工程理论下的会计信息价值研究[J].价值工程,2014(14):5-7.

[2]熊勇,李菊秀.实施价值工程需要对成本会计的改进[J].当代经理人,2005(3):31-32.

[3]李丽钦.价值工程与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159.

篇5

1、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概述

园林工程项目是指为完成依法立项的新建、扩建、改建等各类园林工程而进行的,并且有起止日期和达到规定要求的一组既相互关联而且受控制活动组成的特定过程。它主要包括园林策划、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和考核评价等项目。其特征首先是在一个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范围内,由一个或若干个互相有内在联系的单项工程所组成,建设中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其次是它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以形成固定资产为特定目标;第三是园林工程项目需要遵循必要的建设程序和经过特定的建设过程;第四是园林工程项目按照特定的任务,具有一次性特征的组织方式;第五园林工程项目具有投资限额的标准。

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合同管理、成本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管理和环境与安全管理。其最重要的内就成本管理、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它主要分为5个阶段实施的,分别是:投标(签约)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交工验收、竣工验收与决算阶段、回访保修阶段。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与其他企业管理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就是两者的管理主体不同,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企业法人代表,而施工管理的主体是企业派出人员;第二就是两者的管理范围不同,企业管理的范围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而施工管理是一个建设项目范围,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2、我国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主要问题经常出现在建设单位的施工管理上。由于我国园林工程项目投资巨大,中小型园林工程耗资几百万元,大型园林工程投资高达千万元。因此建设单位意识到减少施工资金的投入可提高收益水平,在建筑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未经审核或是审核不合格的施工现象。而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工程建设单位的安全意识淡薄引起的。他们在建筑工程时,将园林工程的施工施工工序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擅自修改工程图纸,盲目的降低工程投资资金,为了自身的利益,对公安消防部门组织的消防工作不予重视,在施工时采用劣质材料,对园林工程内部的建筑结构做简化处理。

在者就是监管人员在施工中监督执法力度不够。我国在很多园林工程的施工中,公安监管机构对于园林工程施工的检查并没有实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而是实施简单的不定期抽查和竣工前抽查。这种检查模式次数有限,深度不够。仅仅除了少部分的大型园林工程外,很多委托施工监理的业务多半是侧重于对形式上的监理,而对于设备专业化的监理要么是对于工程专业的监理并未普遍开展,要么就是说是监理的深度不够。这种施工过程中监理的严重脱节,致使现在的很多园林工程施工过程基本处于无人监理的状态,造成一种由施工单位“自己管自己”的现象,其监管力度可想而知,造成园林工程质量无法得到根本性的保证。

3、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园林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控制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而它们的基本方法就是目标管理,也就是指让所有人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并且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来实现目标的一种方法。目标管理是围绕被管理活动为中心,把经济和管理活动任务转化为具体目标来实现,借此能很大程度上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完成经济活动任务的目的。也可以说目标管理的实质就是用目标指导行动。目标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方式,它运用了与现代科学管理相联系的管理方法,能够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由于它可以确定人们的努力方向,所以在很多工程中都有运用。在园林施工项目中的运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要明确各层次各部门的分工,提出相应的施工要求,使得各部门协调工作,保证施工效率;第二,不仅要明确目标的成果性还要明确目标的效率性,把项目任务转化为具体目标,通过逐步实现具体目标的方式最终完全完成项目任务;第三,要落实目标,先要落实责任主体并明确责任主体的责任权利,在实行时要做责任范围内的事,接着要落实责任人实现目标的手段及目标保证条件;第四,协调目标执行过程,及时纠正偏差,保证目标的实现过程不受阻;第五,评价目标执行的结果,把它和计划目标进行对比,做出客观评价,并做好相关记。

4、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

园林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针对我国目前的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主要就是要从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控制、和园林施工安全管理控制等三方面进行。

4.1、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质量管理是为了在满足建筑方要求下经济有效地完成建设工程。为了确保质量标准,园林施工现场要确定作业标准量。通过分析和测定这些数据,并把相应数据填入管理图表中加以研究和运用。在园林施工现场,一定要参照施工说明书仔细进行质量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差错的地方。在施工中,为了确保质量稳定,必须根据质量管理图表进行生产管理。另外,要加强监管人员在施工中监督执法力度,同时还要进行材料检查,并且这项工作必须由负责人亲自进行,若在检查时碰到意见不一致等问题,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商议后解决问题。

4.2、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控制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控制,要建立严密的成本控制监督体系,做好成本控制的调整分析工作,企业中要形成一个紧密的成本监督管理体系,要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逐步的拓展到工程中的各个环节,让企业领导者能准确的掌握基本的信息,并做一些修正。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变更,从而导致工程的成本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现场预算员及时补充新的成本预算,每月由会计进行财务核算,每月将成本核算进行调整分析。同时还要严格会审图纸,加强施工图预算。施工单位应该在满足甲方要求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依据项目施工的主客观条件,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的会审,并提出积极修改意见。工程的施工图成本预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参照标准,施工单位要根据自身的技术能力,认真的编制项目施工图预算,并依据施工图的预算使经费的控制明朗化。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每一项经费要必须进行审查,并计算是否能获得成效,同时兼顾考虑经费的协调性。这一工作要确保其成效,严格的审查、核算。

4.3、园林施工安全管理控制

安全管理的实质就是在现场成立安全管理组织,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计划,维护施工安全。在确立安全管理组织的同时还应该进行安全教育,为每个施工人员办理相应的保险,并且在进行危险系数高的施工项目时一定要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施工。在工程现场,要履行建设方和公安局等单位的指示,不得违规施工;对施工人员要进行日常教育和班前教育,针对个别危险工种必须要反复强调操作要点;同时每次施工前要鼓励员工佩戴安全带、安全帽;多讲解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逃生技能,防止意外发生后造成慌乱。工程中各项措施都要执行相关部门的规定,接受监督员的指示,对付各类工程施工问题要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并时刻要有防范意识。

5、结语

我国的园林施工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园林工程质量的提高。但是只要管理人员不断的总结经验和不断的改进措施,逐步找到成功的项目管理方法,这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同时园林施工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也需要顺应时代步伐,需要适时而变,不断的完善管理理念,它不仅可以推动建筑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完善园林施工管理方式,从而带动国家建筑业的发展。

篇6

目标管理方法应用于园林施工项目管理需经过以下几个阶段:首先,要确定项目组织内各层次,各部门的任务分工,提出完成施工任务的要求和工作效率的要求;其次,要把项目组织的任务转换为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成果性目标(如工程质量、进度等),又要明确效率性目标(如工程成本、劳动生产率等);第三,落实目标:落实目标的责任主体,明确责任主体的责权利,落实进行检查与监督的责任人及手段,第四,对目标的执行过程进行协调和控制,发现偏差,及时进行分析和纪正;第五,对目标的执行结果要进行评价,把目标执行结果与计划目标进行对比,以评价目标管理的好坏。

2、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

2.1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概述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是保证园林施工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是指在既定的工期内,编制出最优的施工进度计划,在执行该计划的过程中,经常检查施工实际情况,并将其与计划进度相比较,若出现偏差,便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对工期的影响程度,制定出必要的调整措施,修改原计划,不断地如此循环,直至工程竣工验收。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进度控制体系,各子项目负责人、计划人员、调度人员、作业队长和班组长都是该体系的成员。各承担施工任务者和生产管理者都应承担进度控制目标,对进度控制负责。

2.2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方法、措施和主要任务

2.2.1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方法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和协调。规划是指确定施工项目总进度控制目标和分进度控制目标,并编制其进度计划。控制是指在施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进行施工实际进度与施工计划进度的比较,出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调整。

2.2.2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措施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等。

2.2.2.1组织措施

园林工程既然包括了多个单项工程,在施工中往往涉及到各项园林工程项目的协调和配合,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统一领导,各部门、各项目要协调一致,使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这也就是常说的施工组织。根据园林工程的实际特点,园林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接到中标通知书后,在取得工程施工项目后,应按照设计要求做好工程概预算,为工程开工做好施工场地、施工材料、施工机械、施工队伍等方面的准备。在业主、监理工程师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对施工工期的要求,组织材料、施工设备、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计划好工程进度,保证能连续施工。以实现施工合同约定的交工日期为最终目标。

(2)认真熟悉施工规范和合同条款,明确承包人义务和责任,全面完成组织准备工作,认真进行施工技术准备。搭建各类必须的临时生产辅助设施,保证在投标文件规定的开工日期前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3)承担该工程的项目经理驻施工现场,如有特殊情况须临时离开现场时,事先应征得业主及现场监理的同意后并妥善安排好现场工作才可以离开。

(4)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施工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园林工程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园林企业被戏称为“城市农民”,忽视经营管理,更不重视施工现场管理,因而企业管理较为落后,在一些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技术不求进步等问题。从施工现场管理来看,主要反映出施工组织计划性不强,操作不严格执行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因此,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力得不到较大增长,经济效益不高,工程质量不好,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a. 施工现场工作主要工作包括:施工准备、正式施工、竣工验收和养护管理等几个阶段。

(1)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有:落实分包协作单位和施工条件;主要物资苗木的订购;具体落实施工任务。

(2)正式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有:组织综合施工;落实各项技术组织措施;跟踪检查计划的实施,及时反馈;加强组织平衡,保证供应;对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施工安全,做到文明施工等。

(3)竣工验收和养护管理阶段的管理工作有:预检、隐检及签证工作;整理和审定交工验收资料,组织办理工程交工验收;负责编写施工技术与管理的总结资料;做好工程的养护前技术交底,编写保养计划,落实养护任务。

b. 现场施工项目部近年来,园林工程全面实施工程的投标制度,加强了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对施现场管理的重视,推动了施工现场管理项目制的建立。工程中标后,首先组建现场施工管理组织机构——— 现场施工项目部,由项目部统筹管理。施工项目部作为企业临时性的基层施工管理单位,通常由企业经理任命工程项目的施工项目经理组成施工项目部。其目的是为了发挥项目管理功能,为项目管理服务,提高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率,以达到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

(1)施工项目部设置的原则:其一,高效、精干的原则;其二,责、权一致的原则;其三,命令一致的原则;其四,协调原则。

(2)施工项目部组建形式。其特点是施工项目部相对稳定,任务下达后,很快即可运转,工作易于协调,而且职责明确,职能专一易于实现一元化领导。对于大型综合园林工程,适合矩阵制,施工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可由企业各职能部门中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从而使多个项目与各职能部门有机结合。该形式的特点是:不同部门专业人员汇集在一个施工项目部内,可以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员的作用,集思广益,密切合作,有利于工程施工难题的解决;矩阵制中的每个成员虽然接受双重领导,但是强调施工项目经理的综合管理,有利于目标实现;可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使施工项目部具有弹性;发挥职能部门的纵向优势的同时,可发挥项目部的横向优势,使决策问题集中,管理效率高;企业各职能部门保持稳定,施工项目部随项目施工完毕而结束,是临时性的组织,各职能部门人员在施工项目结束后,便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有利于施工项目部的优化组合和动态管理。

2.2.2.2技术措施

(1)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按照工序、工艺合理划分施工段,根据互不干扰的原则组织施工作业;

(2)采用动态施工计划管理,明确进度管理目标,优化设计,并在施工过程中实行跟踪落实,并根据实际施工状况不断修正完善;

(3)充分利用现场有利地段堆放材料,加快材料周转;

(4)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充分发挥专业施工企业自身的优势;

(5)严肃施工纪律,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各分部分项施工方法及进度计划,确保各分项工程,尤其是关键工序做到切实地按施工进度计划的工期要求逐步逐项实施。

3、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降低工程造价,也就是对项目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通常是指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能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力求将成本、费用降到最低,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3.1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园林施工项目管理在广大园林业企业中逐步推广普及,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可以说,保证项目成本管理在成为园林施工项目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体现了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园林项目成本管理是在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措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定比选)、经济(如核算)和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和总和。园林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例如从项目中标、签约甚至参与投标活动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以至包括后期的养护管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

3.2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要贯穿园林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园林工程在市场经济的形式下不可能只讲究质量和艺术效果,控制成本也很重要。园林绿化企业施工项目成本的构成根据园林绿化施工项目费用标准的内容,施工项目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直接成本主要由种植土方费、工程苗木费、种植人工费、辅助材料费、机械台班费及其他直接费组成;间接成本包括现场管理人员工资、管理人员工资附加费、办公费、差旅费、固定资产使用费、行政工具使用费、职工教育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金和劳动保护费、工程保修费、工程排污费等。 这些成本我们称之为显性成本,这是较为明显并容易控制的。而事实上,还有三大块成本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或者没有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又很难对其定量分析、记录,这就是体制成本、机制成本和素质成本,我们称作隐性成本。其实质是体制落后、机制僵化、素质低下,最终反映为项目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3.2.1体制成本是项目管理体制落后、不符合项目法施工原则,不顺应项目管理规律,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传统管理体制,造成机构重叠,层次过多,队伍庞大,人浮于事引起的效益低下,费用增加。所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人才、劳务、材料、设备和奖金五大市场是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保证项目有充分的自主权,做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动态管理、才能形成竞争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利用项目资源,降低成本,确保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3.2.2机制成本为用人、分配激励、监督约束等方面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不健全、不完善、不合格、不落实,导致管理混乱,决策失误,质量优劣等所造成经济损失而增加的成本。因此,健全完善管理机制,稳定项目管理制度,实行项目经理竞争上岗、项目负责制等措施是降低机制成本的重要环节。

3.2.3素质成本是项目管理人员素质较差,造成决策失误、管理失控、效率低下并造成项目增量成本或发生很大的机会成本。项目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领导管理素质、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并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及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应强化培训各级管理人员,采用多种方式从课堂培训到现场实践,使其有真才实学。同时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关心员工的生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员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技术业务水平。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就能使管理的工程项目以最小的投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获得项目效益最大化。

3.3降低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和措施

园林绿化施工成本控制的原则包括:全员控制原则,全程控制原则,中间控制原则,目标管理原则,坚持节约原则,例外管理原则。

降低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应该是既增收又节支。只开源不节流,或者只节流不开源,都不可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至少是不会有理想的降低成本效果。

3.3.1认真会审图纸,积极提出修改意见

在园林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按图施工。但是,图纸是由设计单位按照甲方要求和项目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水文地质情况等)设计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设计人员的主观意图,很少考虑为施工单位提供方便,有时还可能给施工单位出些难题。因此,施工单位应该在满足甲方要求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联系项目施工的主客观条件,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的会审,并提出积极修改意见,在取得用户和设计单位的同意后,修改设计图纸,同时办理增减账。

在会审图纸的时候,对于结构复杂、施工难度高的项目,更要加倍认真,并且要从方便施工,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和保证工程质量,又能降低资源消耗、增加工程收入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科学根据的合理化建议,争取建设单位的认同。

3.3.2加强合同预算管理,增创工程预算收入

(1)深入研究招标文件、合同内容,正确编制施工图预算

在编制施工图预算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基本成本费用,包括合同规定的属于包干性质的各项定额外补贴,并将其全部列入施工图预算,然后通过工程款结算向建设单位取得补偿。也就是:凡是政策允许的,要做到该收的点滴不漏,以保证项目的预算收入。但是一个政策界限,不能将项目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也列入施工图预算,更不能违反政策向建设单位乱收费。

(2)把合同规定的“开口”项目,作为增加预算收入的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按照施工图和预算定额编制的施工图预算,必须受定额的制约,很少有灵活伸缩的余地:“开口”项目的费则有比较大的潜力,是项目创收的关键。

例一,合同规定,待图纸出齐后,由甲乙双方共同商定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费用按实结算。按照这一规定,项目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应该联系工程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经甲方签证后实施。这些措施,应符合以下要求:既能为施工提供方便,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又能提高工程质量,还能增加预算收入。

例二,例二,合同规定,预算定额缺项的项目,可由乙方参照相近定额,经监理工程师复核后报建设单位认可。这种情况,在编制施工图预算地是常见的,需要项目预算员参照相近定额进行换算。在额定换算的过程中,预算员就可根据设计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技能,提出合理的换算依据,以此来摆脱原有的定额偏低的约束。

(3)根据工程变更资料,及时办理增减账

由于设计、施工和建设单位使用要求等种种原因,工程变更是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事情,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工程的变更,必然会带来工程内容的增减和施工工序的改变,从而也必然会影响成本费用的支出。因此,项目承包方应就工程变更,既定施工方法、机械设备使用、材料供应、劳动力调配和工期目标等的影响程度,以及为实施变更内容所需要的各上资源进行合理估价,及时办理增减手续,并通过工程款结算从建设单位取得补偿。

3.3.3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项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和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施工方案的不同,工期就会不同,所需机具也不同,因而发生的费用也会不同。因此,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施工项目方案,应该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如果只先进不可行,不能在施工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那就不是最佳施工方案。

3.3.4落实技术组织措施

落实技术组织措施,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以技术优势来取得经济效益,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又一个关键。一般情况下,项目应在开工以前根据工程情况制订技术组织措计划,作为降低成本计划的内容之一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在编制月度施工作业计划的同时,也可能按照作业计划的内容编制月度技术组织措施计划。

为了保证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落实,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应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明确分工:由工程技术人中订措施,材料人员供材料,现场管理人员和班组负责执行,财务成本员结算节约效果,最后由项目经理根据措施执行情况节约效果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形成落实技术组织措施的一条龙。在结算组织措施执行效果时,除要按照定额数据等进行理论计算外,还要做好节约实物的验收,防止“理论上节约,实际上超用”的情况发生。

3.3.5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

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一是降低停工、返工损失,将其控制在成本预算的1%以内。二是减少质量过剩支出。施工员要严格掌握定额标准,力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人工和材料消耗不超过定额水平。三是健全材料验收制度,控制劣质材料额外支出。材料员在对现场植物材料进行验收时发现有病虫害或规格不符合要求时,可拒收、退货,并向供应单位索赔。尤其对苗木栽植、养护管理等的质量把关更加严格,否则可能会导致苗木死亡,不仅增加了工程成本,还有可能损害工程形象,甚至公司的信誉。

3.3.6组织均衡施工,加快施工进度

凡是按时间计算的成本费用,如项目管理人中的工资和办公费,现场临时设施费和水电费,以及施工机械和周转设备的租赁费等,在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周期的情况下,都会有明显的节约。除此之外,还可从建设方那里得到一笔提前竣工奖。因此,加快施工也是降低项目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将会增加一定的成本支出。例如:在组织两班制施工的时候,需要增加夜间施工的照明费、夜间费和工效损失费;同时,还将增加模板的使用量和租赁费。因此,在签订同时,应根据建设方和赶工的要求,将赶工费列入施工图预算。如果事先并未明确,而由建设方在施工中临时提出的赶工要求,则应请建设方核实费用按实结算。

3.3.7降低材料成本

材料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中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70%左右,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项目(如人工费、机械费等)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绿化材料价格随行就市,实行信息价的控制。在材料采购上要货比三家,选择质量优、价格合理、运输。

节约材料费用和途径十分广阔,大体有:

(1)、节约采购成本——选择运费少、质量好、价格低的供应单位;

(2)、认真计量验收——如遇数量不足、质量差的情况,要进行索赔;

(3)、减少资金占用——根据施工需要合理储备;

(4)、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减少过夜苗和苗木损耗;

(5)、改进施工技术——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3.3.8提高机械利用率

机械使用费占项目预算成本的比重并不大,一般在5%左右。但是,预算成本中的机械使用费,是按机械购建时的历史成本计算的,而且折旧率也偏低,再则,园林建设项目施工的特殊性,以致实际支出超过预算收的亏损现象相当普遍。一方面对项目管理来说,则应联系实际,从合理组织机械施工、提高机械利用率着手,努力节约机械使用费。另一方面有些施工项目在取得甲方的谅解后,于工程合同中明确规定一定数量的机械费补贴,或按实际发生的台班数请甲方鉴证认可,在决算时一并计算,从而控制机械费的超支。

节约机械作用费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尽量减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机械台班用量,通过合理施工组织、机械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2)、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修工作,降低大修、经常性修理等各项费用的开支,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

(3)、加强租赁设备计划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闲置机械资源,从不同角度降低机械台班价格。

3.3.9降低人工成本

通过内部招投标模式,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成本。园林绿化企业将施工工程项目在公司内部采用招投标模式选定中标施工队(组)。对在施工工程项目中占较大比重的开支实施重点监控。

以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支出。在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中,按施工图预算实行“以收定支”,或者叫“量入为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假定绿化工程总计人工费用为578.5元,用工为50工,平均每工为11.57元,加上每工人差旅补贴50×5(按地区不一样)=250元,合计人工费为578.5+250=828.5/5元,828.5元/50工=16.57元/工。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经理部与施工队签订劳务合同时,应该将人工费定在15元/工日以下,或者减少用工将50工减为25工,人工费单价定在30元/工日左右。如此安排,人工费一般不会超支。坚持现场标准化,堵塞浪费漏洞。根据现场及工程特点,合理安排施工现场,加强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节约人力物力。

4、园林施工项目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管理

所谓园林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

4.1坚持安全管理原则

即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4.2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4.3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篇7

一、我国医院成本会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对经营成本的意识相对不足

在我国医疗行业中,公立医院的比例是相当高的,由政府拨款来投资医疗设备和进行建设改造等活动,其经营管理体制和竞争意识与私立医院有很大的不同。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公立医院没有正确看清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身份,成本管理范畴片面化,在产出过程中不计效益,盲目创收,加剧了医疗成本随收入增长而迅速膨胀的情形。

(二)医疗制度建立相对不完善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形式为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背景之下,医院的竞争尤为激烈,医院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为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以药养医”的现象凸显,所以医院往往将重点放在药品管理上,而忽视了对医疗成本的管理。

(三)医院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相对不高

随着医院经营模式的改变,对医院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许多医院都存在着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医院发展明显不协调的矛盾。导致这一矛盾出现的原因很多,比如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缺乏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部分会计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再教育与再培训,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与学习新的业务操作技巧,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停滞不前。

(四)医院会计人员对成本会计工作认识相对不足

由于医院的领导及会计人员参与了医院全部的财务项目,所以他们错误地认为对医院的收支情况了如指掌,无需再做深入地分析,只需要做好记账、算账、报表、简单核对数据等表面工作即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这些看似正常的数据后面往往隐藏着财务风险,所以若不及时发现、纠正及处理,势必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二、加强医院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医院成本会计水平

医院必须与时俱进地建立符合新时期的会计理论研究体系,这就要求医院领导首先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管理意识;其次,成本会计管理者应深入医院调查研究,同一线会计人员紧密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从实际案例中提炼成功经验,并将这些成功经验巧妙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另外,医院还需要建立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这些管理制度的完善,目的是创造一种约束与激励并存的环境,旨在充分调动医院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院成本会计水平。

(二)树立会计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实行全员成本管理

医院会计人员的素质、技能对医院成本的高低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会计人员的成本意识与降低会计成本的主动性。何为会计成本意识?它指的是节约、控制成本的观念,是执行节约成本并了解成本控制的结果。会计成本意识主要包括控制成本,即努力使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并设法保持。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树立会计人员的成本意识,使大家牢记成本是可以控制的,并且时刻注意节约成本;其次,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全员成本意识。

(三)建立会计成本管理保障措施,保证成本管理顺利实施

为了保证会计成本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及可实施性,许多医院都建立了会计成本管理保障措施。建立该管理保障措施的目的是保证医院内的各项活动都是遵循降低成本这一原则来实施的,从而有利于进行医院会计成本管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保障措施并不是随便建立的,需要考虑医院的组织结构、职能的划分与分工等诸多因素。

(四)完善成本会计职能机构,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

建立科学的成本会计组织框架和健全的职能机构,是顺利开展成本会计工作的前提。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严格的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成本管理。其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医院成本会计人员不仅懂会计和财务管理,更要懂经营管理,并且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工作。在工资分配机制上,也要不断完善,可以实行将绩效工资与工作效率、经济效益等环节挂钩,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小结

成本会计管理在整个医院的财务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尽管其工作琐碎,但也必须紧跟医院财务系统的发展步伐。成本会计管理工作能够体现出医院成本及耗费状况,所以一个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科学的会计成本管理。实现医院成本会计的精细化管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需要医院各科室、全体员工的积极协调,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医院财会成本控制管理水准。

参考文献

[1]陈彩刚.简论基于ERP的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J].中国总会计师,2010(07).

篇8

1园林工程施工项目及其特点

园林工程施工项目是指园林施工企业对一个园林产品的施工过程或成果,属于工程项目分类中的一种。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以园林工程施工项目为对象,以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构成园林施工管理项目要素为条件,以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施工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为保障,对园林工程施工项目全过程系统地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方法体系。园林工程施工项目具有多样性、固定性、体积庞大、生产周期长、养护时间较长等特点。

2目前园林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相关理论的认知和运用不够。 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管理理论、程序、方法和技术;质量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在实际施工中运用这些理论、程序、方法和技术,使质量管理活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从而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2.2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不专业。 一些质量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资质、知识、技术和经验。一些园林工程施工中,甲方建设单位及乙方承包公司都存在非专业人员实施质量管理的现象。还有一些大型园林工程由非专业政府官员实施质量管理,完全忽视质量管理是一门专业。一些园林工程公司由非专业管理机构直接运作质量管理的实施。如行政机构、工程承包后临时组建的领导小组等。这些非专业机构没有规范的质量管理程序、方法和技术,缺乏配套的质量管理专业人员,必然会违反质量管理的客观规律,导致质量管理实施的无序性,降低工程质量。

2.3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园林建设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就很难科学、有效地进行质量管理。目前我国多数园林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控制的管理体系。许多园林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都存在随机、随意的现象。随机即没有计划,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随意就是决策不遵守规律和程序,杂乱无章。引起这些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或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2.4监督质量管理实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为了促进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但是由于园林工程公司及工程建设单位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园林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阻碍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正常进行和进一步发展。

3加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3.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3.1.1工程施工前准备。 应详细了解工程设计方案,以便掌握其设计意图,并到现场进行确认考察,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提供各项依据。据设计图纸对现场进行核对,并依此编制出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进度、施工部署、施工质量计划等。认真做好场地平整、定点放线、给排水工程等前期工作。同时,做好物质和劳动组织准备。园林建设工程物资准备工作内容包括土建材料准备、绿化材料准备、构(配)件和制品加工准备、园林施工机具准备等。此外,劳动组织包括管理人员,有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以及各种有熟练技术的技术工人。

3.1.2施工组织设计。 园林工程既然包括了多个单项工程,在施工中往往涉及到各项园林工程项目的协调和配合,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统一领导,各部门、各项目要协调一致,使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这也就是常说的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园林工程的实际特点,园林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取得工程施工项目后,应按照设计要求做好工程概预算,为工程开工做好施工场地、施工材料、施工机械、施工队伍等方面的准备。②根据对施工工期的要求,组织材料、施工设备、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计划好工程进度,保证能连续施工。施工组织机构及人员施工组织机构需明确工程分几个工程组完成,以及各工程组的所属关系及负责人,注意不要忽略养护组。人员安排要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按时间顺序安排。

3.2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

3.2.1定点放线的处理。 一般要求位置准确,标记明显,种植穴标明中心点位置,种植槽标明边线,但特殊情况又需灵活处理,如分车带中栽植乔木,遇路灯灯柱时,因有与灯柱保持2 m距离的规范要求,放线时就须灵活处理,适当调整株间距离。另外还有行道树的定点,由于道路两侧地下管线、消防栓、商店等因素,时常要适当作些调整。

3.2.2种植穴、槽的挖掘。 种植穴、槽的挖掘视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土壤情况来要求,尤其是土质较差的种植穴一定要挖深些,然后进行施基肥和客土,以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小环境。

3.2.3把好苗木质量关

(1)对苗木的品种、株形、冠幅、高度、干径、土球大小、根系发育情况等严格把关,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生长健壮、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

(2)观叶植物,叶色应鲜艳,叶簇丰满。

(3)铺栽草坪用的草块及草卷应规格一致,边缘平直,杂草不得超过5 %。草块土层厚度宜为3 cm~5 cm,草卷土层厚度宜为1 cm~3 cm。

(4)播种用的草坪、草花、地被植物种子均应注明品种、品系、产地、生产单位、重量、采收年份、纯净度及发芽率,不得有病虫害。自外地引进种子应有检疫合格证,发芽率达90 %以上方可使用。

3.2.4苗木栽植。 苗木栽植前应对苗木根系、树冠进行修剪,拆除带土球苗木根部的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土球的乔木栽植时,种植穴底部要踏平,裸根的,种植穴底部要将土填成锥形;填土时要分层压实,最好用锄把捣实,不留空隙;注意观赏面的朝向。种植带土球树木时,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必须拆除。浇定根水苗木栽植后24 h内必须浇定根水,且要浇透。以后应根据当地情况及时补水,北方地区种植后浇水不少于3遍。黏性土壤,宜适量浇水;根系不发达树种,浇水量宜较多;肉质根系树种,浇水量宜少。固定支撑5 cm以上的乔木应设支柱固定,固定物应整齐美观。

3.3工程后期养护管理。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一是硬质景观的成品保护。因园林景观工程建成后大多实行开放式管理,人流量大,人为破坏严重,因此对成品的保护尤为重要。在竣工后,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由专人管理,对于出现损坏及时维修。二是绿化苗木的养护管理。绿化苗木的养护管理是保持绿化的景观效果、保障园林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

3.4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 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不可缺少的部分。竣工验收是施工阶段的最后环节,也是保证合同,提高质量水平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竣工验收,全面综合考察工程质量,保证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因此,竣工验收必须有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通过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档案整理,既能总结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施工过程和养护过程,又能为建设单位提供完整的变更、竣工资料,提供后期使用、维修的根据。

4结语

园林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不仅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成功的管理,能促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篇9

1. 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基本信息的含义

1.1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

1.2员工基本信息的含义

员工基本信息指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管理所独有的一种人员管理方法。员工在企业就职后对员工建立个人信息资源库,员工基本信息如同生活中个人身份证的一样,是唯一独的员工识别方式。员工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历、专业、职称、工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以及职工参加工作后企业为员工办理的各项社会保险相关信息。员工基本信息在员工职业生涯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包括员工流动、晋升、学习、社会保险缴费信息调整以及退休都要以员工基本信息为基础,因此即时更新维护员工基本信息至关重要。

2. 员工基本信息工具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2.1员工基本信息工具管理

员工基本信息工具管理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解决方案,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的目的。

2.2员工基本信息工具管理的优点

员工基本信息包含大量人员相关资料,通过工具管理,可以更好的收集管理员工基本信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手工管理不尽效率低,且容易出错,同时人员信息更新不及时,造成人员基本信息管理混乱,利用员工基本信息管理工具,不仅可以是员工基本信息更清晰化,同时可以减少管理人员工作的错误发生概率。

2.3员工基本信息工具管理的意义

员工基本信息工具管理可以有效的把人员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通过有效手段来筛选处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有用的相关信息,并可以对员工基本信息进行分类统计,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相关数据。它通过与企业现有的网络技术相联系,保证人力资源与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同步发展。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新需求,同时也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之一。

3. 员工基本信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3.1基础性

人才是兴国之源,创业之本。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主要的是人员的管理,人员管理最基础的是人员基本信息的管理,员工基本信息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做好员工基本信息管理,建立好员工基本信息资源库,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充分发挥员工基本信息的作用,可以利用,利用员工基本信息统计提炼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应的原始性数据,更好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的管理基础数据。

3.2价值性

员工基本信息通过管理统计处理,可以有效的掌握企业员工的总量,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专业技术结构,更好的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服务。在员工流动、培训以及在企业制定的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中,只有充分掌握了解员工基本信息提炼出来的有价值数据,才能在员工流动和培训进行有针对性的流动和培训并制定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人力资源规划,充分体现员工基本信息应有的价值。

4. 员工基本信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4.1在员工流动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人员与岗位匹配。提高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只有通过在员工的流动中寻找员工基本信息与岗位相匹配的员工。在员工流动中,通过掌握员工基本信息,了解员工基本情况,是做好员工流动的关键,岗位之间和合理流动,取决于员工与岗位的匹配程度,通过掌握的员工基本信息,结合岗位的需求人员类型,可以分析员工与岗位类型匹配程度,更好的控制和做好岗位之间员工的流动工作,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合理化配置。

4.2在员工培训中的作用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人力资源产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组织效应提高的重要途径。员工培训记录是员工基本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员工基本信息中的培训记录可以清楚的了解掌握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根据员工基本信息中的学历,把企业的员工的受教育程度进行分类,并把员工的素质进行等级划分,可以根据企业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所需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

4.3在员工社会保险管理中的作用

社会保险是企业对在职员工提供的一项福利待遇,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在社会保险管理中,各项保险的管理都是以员工的基本信息为基础资料,员工的缴费情况都是员工的基本信息为标识,可以准确无误的把各项保险费用缴入到员工的账户中。员工在平时的生活中,想了解自己的各项社会保险缴费情况,可以通过员工的查询工具快速的查找个人的缴费情况, 员工基本信息可以为员工提供快捷、准确、有效的查询各社会保险缴费信息,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

员工基本信息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性资源,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员工基本信息就如同员工的名片,是辨别员工的只要标识,如何管理维护好员工基本信息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员工基本信息是人力资源管理永不过期的资源,只有管理维护好员工的基本信息,才能更好的运用好员工基本信息中的个类项目,才能更好的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才能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合理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百度文库].

[2]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卓博网].

篇10

成本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对园林工程的造价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方面可以有效管理控制园林工程的成本支出。园林工程本身就具有周期比较长、投资金额较大、涉及的专业领域较为宽泛等的特点,所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园林工程的造价进行合理评估与控制的意义重大。对园林工程的造价成本进行合理评估和控制,可以避免一些非建设性的资金投入,有效利用资金,各项资源也得到优化配置,相应地提高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协调园林工程建设各方的利益,达到互利共赢。合理规划园林项目的成本控制机制,通过采用多目标的评价方式,来加强成本控制的力度。在多目标评价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依然是城市,园林工程的建设宗旨就是能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通过对园林的合理规划和建设不断地改善着城市的环境,为人们创建出更美好的生活景观,最终实现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所以这就使得园林工程的成本规划目标不仅是获得经济效益,还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和谐共荣的局面。

2 园林工程在各阶段实施造价控制的有效策略

基于工程成本管理的园林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上,依次是园林工程的招标和图纸设计准备阶段、园林工程的实际施工阶段、园林工程的竣工验收阶段。

首先,在园林工程的准备阶段,要对施工图纸和项目资金分配进行科学的考量和合理的规划,因为如果设计图纸出现问题将会大大影响施工的进度,所以在施工前一定要充分研究设计图纸,了解设计师的意图,确定在施工过程中都要注意哪些施工细节和难点,广泛听取意见,同时要进行现场的勘察和检测。另外园林工程中会出现很多单位交叉施工的现象,如果在施工准备阶段没有对施工场地进行具体交涉,施工进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加强各施工单位相互间的沟通,准确把握施工计划的进展,才能有效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保证园林工程的顺利进展。此外,园林工程的施工还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所以在施工准备阶段就必须考虑到防范天气变化的措施,尽量保证施工过程中少受或不受天气的影响。

其次,在园林工程的施工阶段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材料的价格的更改,施工设计图纸的修改,工程建设的进度缓慢等。如果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不佳,直接导致园林的实际工程的投入量减少,资金不足很容易影响园林的质量,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所以尽量降低园林工程的材料成本。例如在植物栽种以后还要及时进行管理,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大大降低工程后期补栽植物的成本,还要加强现场管理,以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损失。同时要提高园林工程施工中的机械使用效率,从而减少机械费用的支出。可以依据园林工程的特征和具体施工方案科学选择型号相适合的机械,将机械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并合理安排好园林工程施工的工艺流程,确保每一施工环节准确无误,有效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加强园林施工机械的保养与维护工作,使得机械能够长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以便于节省机械维护方面的开支。另外切实提高园林施工人员的劳动效率也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降低人工费用的支出,我们可以采取定额管理的方式,依托合理的技术措施,并且提高相关施工环节的人机配备比例,从整体上提高园林施工的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工程成本。

最后,在园林工程的竣工阶段,依据园林工程的招标文件、设计图纸等前期准备资料来进行科学的结算工作,同时还要兼顾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变更情况记录、重要会议纪要、施工现场监理签证等的资料,对涉及工程成本的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周到,才能确保园林竣工之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也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可以看出,园林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的实质就是综合运用各种经济、科技、制度、规范手段来解决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各种管理的、经营的等实际问题,保证各个阶段与工作环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尽量科学使用各种评估方法,切实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发挥到最大限度,所以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非常有必要,可以有效避免决策的失衡,实现平衡化的发展,这样的管理机制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使园林管理项目能够朝着预定的目标控制方向发展,更加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3 总结

综上所述,园林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结合工程成本管理的要点可以对园林工程的造价实现有效的控制,使成本逐渐降低,经济效益逐渐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园林工程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技术价值实现了高度统一,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因为园林施工项目的施工对象都是有生命的,自然景观也需要与人造景观能够和谐统一,人造景观能够有效的结合艺术美和自然美,这样园林施工项目管理在基本方法和管理过程方面与其他施工项目相比,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就需要对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管理过程进行仔细的分析。

1、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证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符合相关的要求和标准,尽量避免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同时,还需要对项目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可以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十分多的优势,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领域和管理领域,它作为项目管理的一种基本方法,主要指的是组织中的成员亲自制定目标,然后对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在进行自我控制的时候,主要通过的是人的自信、自尊、事业感以及能力等等,从而保证既定目标被有效的实现。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目标管理是一项完善的系统,它是主动的,并且面向于未来,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管理活动的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然后将中心定为被管理活动的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来将人的主动能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在实现目标的基础上,达到管理活动任务完成的目的。

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在园林施工项目管理中应用的目标管理方法分为这几个步骤:明确的对项目内部各个部门进行任务分工,还需要提出相应的要求;各个部门将承担的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目标,比如园林工程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效率性目标、园林工程质量和进度等成果性目标等等;对这些具体的目标进行落实,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责任主体对这些目标进行落实,并且落实相关的保证条件;对责任主体的落实全过程进行监控,如果在监控中发现了问题,应该及时的进行解决,还要分析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对这些具体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比较目标计划成果和目标执行结果,依据完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是否进行奖励或者惩罚。

2、园林施工项目管理过程分析

(1)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保证施工项目不会滞后于既定进度,园林施工项目管理也是如此。园林施工项目管理进度管理指的是在规定的工期之内,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编制,编制的时候应该将园林施工项目的特点和施工方法的要求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在施工的时候需要严格依据施工进度计划来进行,如果在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应该迅速的找出原因,并且分析影响到整个园林工程工期的程度,及时的对施工进行相应调整。如果施工是严格依据相关的进度计划来进行的,那么完工的日期也就在施工合同约定的交工日期之内,施工企业就可以对资源供应进行合理的安排,实现工程成本减少的目的;并且园林施工项目的完工工期也会对施工企业的声誉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需要全员的参加,围绕在项目经理这个中心的四周,并且对施工进度承担相应的责任。

(2)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方法

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方法分为三种,分别是规划、控制和协调,规划指的是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编制,控制主要是对实际施工进度进行监控,如果在监控中发现了一些偏差,应该及时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调整;协调指的是对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疏通和优化。规划、协调和控制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3)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的措施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的措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组织措施,另一种是技术措施;组织措施指的是在开工前完成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对施工人员进行组织、对施工设备进行调动、对施工技术准备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以及一些临时生产设施的搭建等等;技术措施指的是从技术的角度上来对施工作业的开展进行组织,比如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对施工网络设计进行优化、加快材料周转速度、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等等。

(4)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保证完成的园林施工项目能够符合相关的质量要求。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指的是依据相关的质量标准来进行施工说明书的制作,完成制作的施工说明书要有效的指导园林施工现场的施工,并且对项目施工的质量进行检查。园林项目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园林施工质量,因此,园林施工企业应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贯彻质量管理。

一般来说,施工人员、施工材料以及施工工序等三大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到园林施工项目的质量,其中,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是施工材料,前提是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技能,关键在于施工工序。

(5)施工人员管理

可以通过定期经常的培训或者教育等,来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进行强化,然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落实和贯彻;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技术,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6)施工所用材料管理

土方和苗木是园林施工项目必不可少的材料,在土方方面,应该对土壤的肥力以及酸碱性进行控制;在苗木方面,应该对苗木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保证选择的苗木都生长健壮,有着良好的长势,并且满足造景需求。

(7)施工工序管理

园林施工项目需要很多个施工工序,要想保证整个施工项目的质量,首先需要保证每一个施工工序的质量。

(8)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园林施工项目除了要考虑质量和艺术效果之外,还需要对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增大利润,这也是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园林施工项目成本包括很多的内容,比如劳务费用、材料费用、施工机械费用以及一些隐性成本,比如体制成本、机制成本和素质成本等等。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来实现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目的,一是对施工图预算进行正确的编制,园林施工企业应该对招标文件和合同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可能发生的基本成本费用进行充分的考虑,施工合同规定的各项定额外补贴也包括在内;二是对工程变更的增减项进行及时的办理,在园林施工项目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工程变更的情况,施工企业应该依据相关的变更资料和对施工的影响程度,来对增减手续及时的办理,从而及早的得到补偿。三是保证制定的施工方案是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的选择直接对施工方法的选择产生影响,园林施工项目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施工机械、施工顺序以及施工工期的影响,因此,就需要编制出比较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3、结语

园林施工项目管理并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工作,它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施工企业应该坚持目标管理,将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以及成本等因素充分的纳入考虑的范围,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2

成本最低化、全面成本管理、成本责任制、成本管理有效化、成本管理科学化。下面从成本管理的3个具体阶段进行论述。

1投标阶段成本管理

在此阶段,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项目成本的构成进行合理分析和科学准确的预测。在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后,报价人员应依据企业定额计算出拟完成投标工程所需发生的计划成本,在掌握工程成本的基础上,再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确定在该工程上拟获得的利润、预计工程风险费用和其他应考虑的因素,从而确定合理的成本控制对策、投标策略,以及合理的投标报价。在投标报价中既要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也要分析招标项目的特点,按照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类别、施工条件等来选择报价策略和成本对策。常见的投标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平衡报价法、多方案报价法、增加建议法、无利润报价法、许诺优惠条件法等。一般在投标过程中,在不提高总报价的前提下采用较多的是不平衡报价法。该法对早期完成的和预计工程量将增加的分项工程会适当调增单价,对后期完成的和预计实际工程量将减少的分项工程适当调减单价,以利于早期获益,减轻资金使用成本。由于招投标活动的竞争主要是价格的竞争,因此不管采用何种策略,成本管理与控制在投标阶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成本预测既是成本管理工作的起点,又是成本事前控制成败的关键。所以对施工成本的预测不仅要依靠经验估计,还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方法予以准确估算,使估算结果在成本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

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是实现成本目标的主要手段和核心内容,是以目标成本为控制标准对实际成本支出实施的有效控制。项目成本预测是项目成本计划的依据。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要对项目计划期内的成本因素进行分析,在对合同内容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同造价分析,加深成本核算人员对合同内容的理解。根据与业主签订的工程合同、补充合同、有关的会议纪要,业主的招标文件、技术规范、图纸,答疑书,以及投标书、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企业定额和企业责任成本编制有关规定,做好成本计划,建立控制目标,为增收节支把好第一关。因此,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企业组建项目部,按原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成本测算进行交底,制定项目目标成本,对项目部进行成本管理流程交底,并制定相应的成本考核制度及奖罚制度,与项目经理部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责任书应明确责任成本目标、工期目标、工程质量目标、考核兑现及奖励办法,以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文明施工、预测利润等管理目标的实现。

(2)项目经理依据企业成本管理流程向项目部各成员进行工作交底,各成员按其职责并依据《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安排劳动力、机械设备、材料进场,展开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做到每一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都能及时反映其进展情况,以便管理人员及时做出决策、调整措施,最终更好地控制成本。

(3)施工过程中加强劳务分包合同管理与分包结算管理。项目开工前,企业主管部门要深人现场,准确测算并下达《项目劳务分包内部基准单价》,指导、协助项目部开展分包管理策划。项目部与分包单位在分包单价确定前应充分考虑市场行情,根据市场资源和项目总管理状况,采用邀请招标、议标、推荐、集体决策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选择信誉较好的分包队伍,并保存分包过程中的各项记录。项目经理部应健全分包合同台账、分包结算台账,健全完善劳务分包队伍管理评价体系,引人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建立劳务分包队伍内部市场,确保一批有实力、讲诚信的专业化队伍为企业所用。严格按照企业分包合同管理流程及分包结算管理程序进行控制,分包合同应尽量为闭口合同,避免在合同执行和纠纷处理中留下隐患。

(4)加强工程材料成本管理。由于材料费占工程成本的比例最大,因此节约材料成本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项目经理部对自行采购的主要材料进行市场行情调查,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积极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及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组织分批进场,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根据施工程序及工程形象进度,周密安排分阶段的材料采购计划,保证工期与作业的连续性,用好、用活流动资金,降低存储成本;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制定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合理使用材料。

(5)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提高机械使用率。项目部编制施工方案时必须在满足质量、工期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施工机械,力求使用机械配备最少和机械使用时间最短,最大程度地发挥机械利用效率。做好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工作,操作人员应坚持搞好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使机械设备能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6)项目经理部应坚持每月对项目当月的成本盈亏进行核算分析,企业应坚持每个季度对项目经理部成本盈亏进行核算分析。通过具体核算分析,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以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纠偏。通过成本分析,可以从账簿、报表中反映成本现象,探究成本实质,从而增强项目成本的透明性和可控性,加强成本控制,为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创造条件。

(7)及时办理现场签证、索赔工作。工程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建筑业企业赢取利润的重要手段。工程索赔形成于施工的全过程、全方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施工企业应成立专门的二次经营小组,配备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施工经验、熟悉法律、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员。二次经营小组应树立法制观念,增强索赔意识,在招投标、签订合同和施工全过程中尽早预测,随时发现可能引起索赔的因素。工作中应充分理解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及业主、监理、施工企业签订的合同协议和各项往来性文件,踏踏实实地做好索赔管理基础工作,严格按程序办事。这样才能把索赔工作处理好,才能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最终帮助实现效益最大化。

篇13

1 员工培训机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是企业开展内部管理的重要基础。员工培训机制不仅能够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而且还能有效地统筹和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对于企业而言,不同岗位对员工的具体能力和技能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企业的管理人员又可以分为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技能是专业技能,中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技能是人文技能,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技能是概念技能。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必须通过以人为本的培训机制来激发员工的活力,注重员工的个体差异,处理好培训机制中近期发展目标和长远战略计划之间的关系,保障员工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员工培训的效果[1]。

2 当前企业员工培训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当地很多企业尽管也建立了员工培训机制,但是在培训的针对性方面却有待提高。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目的一方面是挖掘和利用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是将人力转化为资源。从这个层面上,企业的员工培训应该面向所有员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员工培训可以没有针对性。以企业管理培训为例,一些企业将所有的管理人员都纳入管理培训,并对其进行同样内容的培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培训变成走过场,达不到相应的培训效益,无论是给员工还是企业都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

2.2 培训的目的性不强

员工要完成本职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目的在于使员工具备能够完成本职工作的技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一些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缺乏目的性,甚至企业领导也不清楚应该通过培训达到何种目的,这导致在安排培训课程、聘请培训教师时都存在过大的随意性,具有较低的培训效率[2]。

2.3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各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资仍然较低。发达国家员工投资经费约占工资总额的10%-15%,而我国仅占2.2%左右。正是由于投资经费的不足,导致企业在开展培训时也不能对每个员工的个体差异和具体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只能进行笼统的、基础性的培训,不能体现员工培训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3]。

2.4 缺少先进的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是否先进会对培训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通过培训能够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在培训中应该对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予以足够的重视,使员工能够通过培训来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但是员工培训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员工的技能,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直接的推动。一些企业无法看到短时间内的培训回报,没有形成长久的培训机制。很多企业没有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发展战略计划中的一部分。这也体现出一些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的后劲不足、急功近利,不能形成系统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体系。

2.5 缺少完善的培训考核评估机制

很多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都出现了培训计划不完善的问题,特别是没有重视培训需求分析。这也体现了很多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培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企业应该认识到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对员工的能力、知识和技能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往往首先分析企业对培训的需求,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员工对培训的需求。大部分的员工培训的形式都是课堂讲授或者讲座,没有落实到实际岗位之中,无法激发员工的培训积极性,也很少与员工进行互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要对员工培训进行落实,还必须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也就是培训效果评估系统。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系统,就必须有效地评估员工对培训的接受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在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形成专业的记录体系,也无法量化评估培训效果。很多企业不能将培训效果与员工的薪酬结合起来,无法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动力[4]。

3 改进企业培训机制,激发员工活力

企业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具备活力,而企业的活力来源于员工的活力。只有员工具备活力,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而具有活力的员工应该具备以下3个基本要素:创造力、积极参与、正面情绪。如何激发员工的活力是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企业应该在员工培训记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员工的个体差异和内在需要,提高培训的效益。

3.1 把握明确的培训目标

现代企业是高技术型企业、智能型企业、知识型企业,企业所培养的人才不再是原有的经验型人才、书本型人才,而是创新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智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之前必须明确培训的目标,培训的目标既要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也要符合员工个人的发展要求,才能得到员工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持续发展、继续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在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老化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工业生产和生产设备的陈旧周期也在不断缩短,企业的职业迭替和岗位轮换频繁,产品的换代加速,市场态势瞬息万变。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具备运用现代化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和时展的要求,同时也促进员工的自我成长[5]。

其次,企业要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技术扩散和应用能力。根据技术进步的规律,在生产力发展中技术扩散具有卓越的贡献。技术扩散具有效益高、见效快、成本低的优点,这就需要企业具备一批能够掌握、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型实践人才。企业应该通过员工培训获得技术扩散和应用的能力,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为员工创造技术应用的实践条件。

再次,企业要通过员工培训培养员工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且从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技术革命,虽然见效慢、成本高,但是对于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技术创造。对员工自身而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因此企业要将培养和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的培训目标,在所有企业活动中贯穿研究、应用和创新。

最后,企业要通过员工培训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职业伦理和职业态度。无论是对于企业发展还是员工自身而言,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都是必不可少的。员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增加企业的活力,员工自身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也能够提高员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责任感,提高员工的工作荣誉感。因此在开展培训时应该着力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

3.2 建立企业文化导向机制

事实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的活力。哈佛商学院通过全球调研发现,文化会对企业的业绩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企业最为持久的核心活力,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基础就在于员工。企业应该进一步铲除投机者生存的土壤,使乐于奉献者的成绩能够得到肯定和回报,建立充满正气、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能够对员工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应该在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增强员工学习意识方面发挥导向作用,在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6]。

首先,要加强观念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应该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开展工作,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和培训理念。因此企业应该立足于员工自身,对员工开展教育,使员工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跟上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脚步。要使员工认识到参与培训、积极学习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其次,企业要将培训的奖惩措施、激励措施、培训目标和培训要求纳入企业制度文化和发展战略之中,使员工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发展。再次,企业要经常开展各种活动督促、推动员工的学习活动,例如各种类型的技术比赛、业务比赛、技术发展展览会、新知识讲座等,要鼓励在培训学习中表现优良的员工,表彰积极创新的员工,树立学习典型。

3.3 建立企业领导支持机制

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决策层对培训工作的参与性、计划性和重视程度都会影响到培训的效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就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培训,将领导支持机制建立起来。

企业领导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培训体系,建立培训管理机构和领导小组,对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的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考核。为了实现企业决策层和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贯彻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应该将畅通的沟通渠道建立起来,使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够真正地倾听员工的培训需求,并将其编制到课程之中,保障企业的需要、员工的需要与培训的内容相挂钩。同时企业决策层也要加大对培训的费用投入,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员工权利和员工福利[7]。

3.4 建立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机制

企业要通过培训来激发员工的活力,就要保障培训的有计划性、有目的性,保障培训的方向和内容符合员工的需求,这就需要建立需求分析机制。需求分析是否准确与科学直接关系到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考核是否科学。企业应该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规划,每年根据培训的实施情况和员工的实际需求变化,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可以分为人员分析、工作分析和组织分析。通过组织分析对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拥有的资源和优势以及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考察分析,决定培训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工作分析研究各岗位对员工的能力、知识、技术、责任方面的需求。通过人员分析决定某员工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的具体内容。人员分析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员工的自我评价,才能获得员工的支持。

3.5 建立培训激励机制

企业要将员工的职业生涯、晋升、薪酬与培训效果结合起来,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培训的效果,推动成果转化,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贯彻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企业就要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也要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将员工的知识技能与薪酬直接挂钩,要求员工只有通过相应的考核才能获得加薪和晋升。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于员工在技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获得的成果进行奖励,并奖励技能竞赛中的优胜者。精神激励主要是积极表彰员工中的创新能手、技术能手、学习明星,及时向员工所在部门和员工本人反馈每次培训后的成绩和评价结果,使员工在心理上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4 结语

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对员工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开展员工培训是企业最有价值的一项投资活动。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在培训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培训激发员工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梁建芬,胡兰,丁勇军,等.关于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思考[J].河北企业,2014(05).

[2]马璐.基于培训有效性的企业员工培训问题探析[J].商,2015(46).

[3]马芳,马强.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4).

[4]李朝东.当前企业员工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