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篇1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038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主要是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再就是班主任的平常教育工作中也在进行德育教育。其实,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几乎无处不在。那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一些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爱是根本

同志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一切。”师爱是人类最美好、最神圣的一种爱,是沟通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为此,作为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则更需要阳光、雨露,少一些说教,多一份爱心,哪怕只是一声赞美,甚至一个微笑。

提及本届学生,其中有个叫徐超的孩子,每每提起他,我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阵酸楚,因为阳光、高大、帅气、懂事的他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未满三个月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接受不了这一现实得了精神分裂症,可怜的孩子只能和年迈的奶奶以捡破烂为生,后来65岁的奶奶改嫁后孩子的生活才算基本有了保障,可日子仍过得不尽如人意。于是在这一年半的时间中,我想方设法地去帮助他。终于开学初时,“闫桂珍助学基金”理事会对其救助了三千元钱,每每提及此事,孩子的眼中总是闪着泪花,甚至还在《我的独白》一文中这样写道:“提起闫老师和陆老师,我应该感谢上苍,因为是它让我遇到了这两位老师,但就我现在的状况所能报答她们的方式只有好好地学习,可不知为什么每当回到家看到奶奶我就想赶紧找份工作快点挣钱。因为这个思想一直在作祟,导致我一直静不下心来,至于我将来会是一种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这两个人我会一直铭记于心。”看完这个孩子的习作以后,我深受感动,决定遵从恩师的建议:想法设法帮助他。

有人说:做不了伟大的事,就用伟大的爱去做平凡的事。教书育人注定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工作平凡而美丽。学生都是待放的花朵,而教师能有幸伴花成长,聆听最美的花开的声音,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二、知是前提

知,就是教育者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综合掌握学生情况,对所有的教育对象要有一个全貌的认识。想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所受教养、熏陶不尽相同,方方面面都存在差异。而且他们也非生活在真空中,因此社会及其各种文化媒介的影响都会作用其思想意识。

为此,学生的家庭情况、体质状况、智力水平、学业成绩、思想品质、来往朋友及其个性心理特征等,都应是教育者所了解的。而对于班中的那些学困生,教育者尤其需要下苦功、花力气,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其闪光点,找到教育突破口,从而确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三、理是通道

教育工作者以“理”育人,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必须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平日的工作中,一定要让学生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能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

讲理,须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不落俗套、敢于创新,让教育对象能够领悟并欣然接受。“理”涉古今中外,分粗细纵横,然而更重要的是联系当前国内外实际,摆事实讲道理,巧设情境,循循善诱。也可利用班会、团队会等形式讲身边的英雄模范、新人新事,就事论理,以理晓事,从而让学生心悦诚服。当然以理育人不拘泥于形式,寓教于乐、寓理于情更佳。学生置身其中,方可受到“理”的熏陶。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觉悟,加强自我修养,这样才可增强说理育人的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拼搏进取精神是永远不可枯竭的!

四、行是关键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由此可见,以“行”服人、以身作则便是我们做好育人工作的关键。为此,就要求我们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自我约束,以自己高大的形象作为生动的教材,让学生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悟出立身做人的道理。

篇2

开发本土资源并实施教育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让大自然成为幼儿的学习课堂。山丹地处河西走廊,蕴涵着许多丰富的民俗资源、旅游资源、地方资源、特产资源,在如何有效选择利用这些本土资源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选择自然资源,拓展主题教学内容

幼儿园选择教学内容必须以幼儿生活实践为基础,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例外,必须从幼儿实际出发,以幼儿为主体,以让幼儿获得发展为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在关注幼儿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大自然、从家乡的乡土特色中,挑选一些课程资源来拓展主题活动内容,充分体现本土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生活性。如,对于大班主题活动“美丽的叶子”,我们的做法是:确定目标――丰富幼儿有关叶子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愿望;让幼儿体验各种叶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让幼儿运用各种叶子造型进行艺术想象和创作,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收集素材――收集各种形状的叶子、有关叶子的图片与文字介绍,以及一些树叶拼贴的艺术品。生发内容――去公园或在校园采集叶子、对叶子分类、参观茶叶店、进行叶子创意拼贴等。这样的活动,由于幼儿、家长参与了,幼儿的兴趣颇高。

二、涉取节日资源,充实本土课程内容

教师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以一些重要节日为载体,选择有效教学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有机调整充实到课程中,让幼儿在节日的氛围中感知、体验本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充分体验节日的热闹氛围,共同分享收获的快乐。如,在寒假开学的第一天,大班老师组织幼儿进行晨间谈话,让他们谈一谈春节里的开心事,孩子们个个眉飞色舞地说着正月里的开心事。教师抓住幼儿的开心经历和深刻体验,以“家乡的年味”为主题,开展了“放焰火――压岁钱――拜年――美丽的服饰――做元宵――做灯笼――亲子灯谜会”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体验节日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学习到了“感知”、“实践”和“体验”的知识。

三、引领体验情境,拓宽幼儿活动空间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可让幼儿回归大自然的怀抱,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这也是《纲要》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在“认识色彩”这一社会活动中,教师带幼儿走出“课堂”,去广阔的大自然开展教育活动。孩子们会兴奋地发现“金黄的油菜花开了!”“有好几种颜色,白的、黄的、粉的,真漂亮”、“苹果、杏子和梨树的叶子是不一样的”……在亲自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抓住教育契机,丰富词汇,引导幼儿说出感受,让幼儿真正认识“斑斓的色彩”。

四、充实动手资源,丰富幼儿区域活动

区角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本土资源,丰富区角活动的操作材料,创设多样化的有效区角,有助于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幸福山丹”中,教师是这样创设区角的:创设了美工区――利用各种美工材料表现山丹的风景,制作五彩山丹明信片;创设了语言区――投放景点、特产图片,让幼儿创编“夸山丹”的儿歌,或做小导游介绍山丹景点;创设了音乐区――提供“太湖美”的伴奏旋律,让幼儿创编歌曲“山丹美”;创设了建构区――用各种积木和废旧材料仿建山丹新区、大什字天桥、南湖公园等景点的造型。在这些区域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篇3

三是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教育资源是开发和发展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发达国家与地区有着丰富的教育和学术资源,而且大多都有国际化的需求和愿望,应该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抓住全球化条件下物质、人力、信息等要素跨越国界流动所提供的机会,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合作,最大限度的争取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如资金、设备、教师、师资等)为我服务,弥补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资源的不足,加快促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

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和海外博士的大量回国,人们对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意义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但随着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问题的大量出现。国际化并非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内容,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还必须强调本土化,要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其中国际化是基础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归宿,两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强调本土化是由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形成的社会环境与我国的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入误区,而本土化就是要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出发来破解中国的现实问题。本土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真正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从现象的背后中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中国的理论。只有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本土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

我国经济学国际化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经济学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努力实现经济学研究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国际化进程中迷失方向,才能在世界经济学领域彰显中国经济学的魅力。

(二)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篇4

爱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是人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养成教育,造就健全人格所需要的关键因素。德国的斯普朗格说:“教育是以爱为根基的文化传递过程,其终极目的,在于通过陶冶,达到人格心灵的全面唤醒”。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儿童才有可能。

陈鹤琴先生指出:“应该训练小孩子有爱人的精神。小时候如有爱人的精神,将来才能够爱社会、爱国家”。要使幼儿具有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的精神,首先要爱儿童,儿童只有感受爱的体验,才会去爱,只有被关爱,才能懂得爱。所以我们要求幼儿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以母亲般的爱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孩子。关心,就是主动察觉孩子表现出来的或尚未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给予回应,为之提供发展的一切条件,使之健康、健全的成长;尊重就是对孩子的爱不是权威式、支配式的施恩,而是认识和解读其不同于他人的人格,来发现和爱护儿童。马斯洛曾作过精辟论述:“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尊敬之上的。”尊重的核心是理解认可教育对象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对幼儿教育工作来说,即是尊重幼儿的兴趣、情感需要等,为幼儿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发展环境。我们在幼儿中不定期民主选举小班长、小桌长,轮流做值日生,学习整理区角活动的材料,给种植角的植物浇水,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为小伙伴们分发餐具,帮助生活老师清扫残渣剩饭,学习为他人服务。还定期组织幼儿到福利院、老人院慰问看望孤儿、老人,学习以自己微薄的能力,关心和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教师还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兴趣、需要,采用鼓励的眼神、微笑点头、抚摸、贴小红点、奖励贴贴纸等形式,为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认可和支持,消除幼儿自卑、弱小无能之感,让他们体验被尊重、被关注,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在为维护公共环境的简单劳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的,逐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积极的自我意向和公正的自我评价,为他们的人格和谐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在教育孩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孩子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健全的人;(2)尊重和支持幼儿的想法;

(3)敏锐地发现幼儿的闪光点,而不过分挑剔孩子的缺点;(4)孩子有不当行为必须处罚时,以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人格为原则;

(5)经常鼓励孩子,使孩子始终保持快乐的情绪,进取的精神;(6)让孩子经常有机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学习沟通和交流。

2、创设情境,培养幼儿合作、进取、服务的品质

篇5

一、巧借现代技术培养学习热情

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是由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所决定的。为学生创设良好说英语的环境,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在初学阶段,运用现代技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1中句型“What is your name?Hi,I am…”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明白、准确的读出发音,并运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这对话。这样通过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使学生能够简单、形象、直观、准确地学会,记住、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巧用现代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的学习态度、乐观的学习情感,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前,教师可以歌曲的形式导入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教师就可以利用简单的多媒体技术,加上简单的动作来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1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借用“Hello!I am hello”。这首英语歌曲进行新课的学习并同时借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学些简单的动作,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很乐于参与其中。

三、利用现代技术展示学习情境

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要有良好的学习情景,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学习情景,从而进行有意义的教学。在教学中,要避免用简单枯燥的形式,而要运用现代信息、现代技术形象地、生动地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直观的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冲动。比如:在学习认识《牛津小学英语》3A第一单元人物David,Liu Tao,Yang Ling,Mike,Nancy时为了使学生熟悉了解各个人物特征熟记每个人物,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展示人物的图像,让学生更准确的了解所学的人物特征。利用色彩鲜艳的画面、逼真的视觉形象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使他们的认知活动从文字走向图像。由此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深刻性和多向性。

四、为学生提供展示知识舞台

不同的学生对于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固有的特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在填充句子,What are you___?(在干什么)的例题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做答,有的学生答案是doing,有的学生答案是does,有的学生答案是done,还有的学生的答案是to do。这时就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给全班同学听。在集体交流中,同学们的收获和感受都会很多。交流结束后,并不让学生比较哪个答案正确,而是让学生说说除了自己的做法以外,你还准备采用哪些做法?为什么?事实上有些做法很难简单的判断优劣,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从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从而自觉的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从而掌握知识。

五、利用不同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不同学生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也不一样。对学生不同的评价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般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既要说明不足又要指出让其努力的方向,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则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提高自己。例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教师就要有不同的评价,对优生教师可以简单的一句“Good” 、“ Very good”等,对学困生教师不妨多鼓励几句。教师运用这种不同的评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英语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学习特征,创造学生的学习个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人优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样课堂教学就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热情,有利于课改的成功进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俊明《英语教师的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篇6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篇7

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中国学习联盟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2.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2.1 儿童化。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教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2 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2.3 游戏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动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育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篇8

二、设计旧知铺垫。巧妙呈现新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获取新知识的基础,通过提示新、旧句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句型的意义。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2B》(译林版,下同)第三单元“What can you see?”时,有一位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已经学过的“Can you…?”会话,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停车场的夜景图。随着一束模拟探照灯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车辆,教师逐个说:A car.I can see a car.A bus.Ican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后,将光束聚焦在一辆小汽车上,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引导学生答:Ican see a car.这种从旧知引人人手,通过铺垫性操练,引导学生自然地感知并理解新句型,学生会学得轻松、活泼。

三、强调意义联系。实现知识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小学英语句型教学应培养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来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采用循环式编排方式。以时间表达的句型为例,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后三次在相关单元安排了时间表达的不同句型,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综合复现”的原则。有一位教师在教学5B第七单元“A busy day"时安排了4个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教具钟。T:What’s the time?(旧知)S1:It’s three o’clock,(旧知)2 教师将时间拨到3:30。T:What time is it?(新知)S2:It’s three thirty,(旧知)3 学习新句型后,教师让学生向教师提问。S3:What time is it?(刚学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 教师出示新旧句型,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

篇9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灵活机动的课前五分钟。

每节课我都会抽出五分钟让学生主宰,第一节预习课前让每个学生到前后黑板上板演每一课的文学常识、生字词语,因为双基教学不可忽视,而且近几年来的中考也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考查。第二节展示课前让每组出一名同学板演本小组在此次展示课上分到的任务。这样,短短的五分钟既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又达到巩固知识增强记忆的效果,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序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三)动态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往往会有意外的精彩生成。所谓“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生成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除了预设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料的精彩。面对生成的精彩,教师若能以此为契机,及时捕捉,打破预设,调整利用,那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点点滴滴,就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

在实际教学中精彩可生成在“兴奋”时,生成在“平等”中,生成在“机智”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不论是以学生为本,还是当课堂情境出现偏离的时候,教师能自信把握,不让它成为“败笔”,这就是教学机智。在预设与生成面前,如果教师没有对“思想”与“机智”的正确认识,就不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篇10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3、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二、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篇11

一、背景分析

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其基本原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它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被大规模引入我国。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开设这门课程对于普及市场经济学的知识,改变学生的经济学知识结构,提高我国经济学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和经济研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的教学有一种误区,许多教师误认为越是原汁原味地讲授西方的经济学,就越是与国际接轨,越有价值。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高校教师在讲授经济学课程时,忽略了与本国现有实际相结合,即本土化问题,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简单照搬照抄照讲,结果既没有达到“西为中用”的目的,又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学内涵的把握。

所谓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就是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植根于我们的民族,内在于我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基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即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实际,采用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政治背景的分析案例,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对经济学的内涵。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教学改革的探索

1.精心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教学团队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课程建设来说,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建设了一个好的教学团队,才能建设好的课程。一是选好团队带头人: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由学术带头人的教授担任,负责对本团队对本团队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绘制建设蓝图;二是组建好教学梯队:多年来,西方经济学一直保持有6-8人稳定的教学团队,团队教师学缘、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团队主要成员一直从事西方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开展正常的教学研究活动,尤其针对团队青年教师较多的实际,开展“传帮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升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并通过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教学改革研究凝练教学研究方向,凝聚教学队伍。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在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上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并于2009年获得了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2.科研促进教学

篇12

1.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以教学领域的“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

“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发展寻找并创设所需要的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师要从微观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同时,学校领导还需要从学校工作的整体上协调好各种教育要素的关系,从学校管理角度调控教育的节奏。重点调整好以下几种教育要素的和谐程度:①德育、智育、体育等活动的和谐;②学校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③课程结构与时空安排的和谐;④教育方法系统的和谐;⑤学校教育评价系统与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等。

2.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是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

学校教育效果的高低和成败,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相关。一所学校中的干部与群众、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其中,尤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和谐教育是把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视为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3.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是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

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这是实施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儿童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始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体验到教育的地方。和谐教育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微观环境和氛围的个别教育等。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指导、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实施和谐教育,还要组织好社会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

二、中小学实现和谐教育的基本途径。

基于以上的和谐教育模式,可归结出实现和谐教育的基本途径如下:

篇13

历史教学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内化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科学设计的情境是学生历史多感官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生本理念在中学历史教学应用的日益深入,借助其强大的现实价值,为历史教学情境的搭建塑造更为直观、生动、形象的观念指导,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生活体验与认知兴趣。

借助生本理念创建历史情境,就要具体实施中,要结合学生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以往传统教学设计中的刻板性、单线性问题,转而朝着可视化、形象化、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把握的一个宏观原则是:以生本理念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借助听、说、读、写等多种手段,运用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了解历史、体验历史、感知历史,借助情境教学设计的系统化,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将历史知识归纳总结,综合在一起,更加系统化。

课堂教学在传递基本知识的同时,借助情境教学来实现学生能力的转化,促进其能力发展。当然,通过生本理念完成情境教学设计还应该在具体结构与形式等方面科学考虑,需要体现的是技术在历史情境搭建中的现实价值,需要学生能理解与接收,不能将其简单地当作教师运用生本理念进行“炫技”。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在客观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的最大限度,以及最佳的情境教学完成顺序。科学性也体现在情境教学要贴近生活、深入现实,让学生能从自身环境体验到。因为无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是社区生活,不论是天上地下还是海洋陆地都是青少年十分熟悉与向往的东西。面对这样情境性强的情境教学,学生只有乐于参与的心态,而没有思想负担。且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林肯是位性格温和、宽厚、仁慈、谦逊的人,可是为什么他当选为总统成为一场残酷战争的导火线?这场战争悲剧能否避免?为什么林肯赢得了战争,自己却被刺身亡? 教师设置的这个有着鲜明对比的这个情境,深深地抓住了学生,让学生开始动脑筋,自觉地去课本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活动的展开中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与修正,丰富与完善自己的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所以问题的开放性对教学目标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深化思考,引领差异发展

在学生运用生本理念开展历史课堂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历史素质存在较大差别,综合把握历史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教师“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在运用生本理念开展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包容大部分学生的思考,通过面的扩展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区分多感官教学的层次与难易度。一般的,可以在运用生本理念开展课堂学习的时候考虑按照基础、发展、创造的逐级上升层次,对于基础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基本都能参与,借助生本理念所呈现出概括性、形象化历史思维图式、问题线索、内容结构,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寻找知识,努力完成。同时,学生还可以借助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一对一沟通,或者用QQ群建立讨论组来进行沟通互动。此外,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成果到Q-ZONE等空间之中,让自己的同学进行跟帖留言,对于历史问题展开沟通互动,帮助全体同学进行互助提高。

三、突出激趣,优化引导,推进共同进步

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良好的情绪状态既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运用生本理念开展历史课堂学习计能否产生实效,对于学生立体全面的感知历史,了解历史的内在魅力,进而提升对于历史的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动有效的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生活与教学经验,对问题的独到见解,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超越一名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另外,伴随着历史教学的日益发散性与灵活性,教师应发挥生本理念图形结合的优势,融抽象于形象,化刻板于生活,重视学生的感性思维术思维训练,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途径进行自我调整、亲身体验、自我感悟与质疑,能发表个人思考的意见或见解,而这也就从更为广阔的层面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创新评价,强化激励,增进参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