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地理教育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被置于副科的次要位置,在以往很多人都会认为地理是初中阶段让学生放松心情,开阔视野的学科。然而在新课标正式出台执行之后,地理这门学科逐渐成为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地理这门课程,其对于开展素质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也已经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地理教师怎样才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及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初中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现今,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对于大部分的学校、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而言,地理这门课程是不是值得花费过多的精力,重点在于它有没有被教育部纳入初中升学考试或高中升学考试的计分课程。如果地理并不是中考或高考的必考课程,那么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必考科目比较而言,自然是没有办法比较的。对于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来讲,在刚开始上地理课程的时候,很多都会比较积极,兴趣也比较高,然而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在各门“主科”的压力之下,他们的兴趣就会渐渐被打压下去,有的学生还会觉得“地理又不是主要科目,只要求个及格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在这样的负面心理影响之下,学生不愿意学地理的风气也会慢慢地蔓延开来,这个是影响地理教学效果的最大因素。
2、地理教师的素质无法适应新形势之下的地理教学。提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任往往都要压在地理教师的身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师都能承担好这个责任。因为没有充足的地理专任老师,尤其是接受过地理专业学习的专任老师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中学的地理教学都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来兼职。而本身地理教师在“副科老师”的头衔之下对于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与探究深度就远远不够,有些甚至只能照着课本一字一句地念给学生听,简单地应付教学,又或者是让学生自习阅读课本就算完事,最后到了考试的时候就给学生画画重点。这种将课本看成是仅有的教学资源,把学生的考试结果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的理念和心态,严重影响着地理课程教学的发展。
3、没有有效整合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根据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知识。这个要求,不仅会受到中学地理上课时间少、教学内容多的实际状况的影响,也受到教师教学水平落后、知识体系繁杂的约束。而且,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也仅仅是华而不实的理论,不仅不能得到吝啬时间的学校的响应,而且也不能得到对学生爱护有加的家长的支持。
二、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对策
篇2
(1)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很差,知识储备少。
(2)九年级不设地理课,中考不考地理,是初高中地理衔接难的最主要原因。
(3)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对地理学科都不重视,导致学生普遍轻视对地理课的学习。
(4)高中地理课时不足,没时间弥补原本就薄弱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
(5)初级中学地理师资力量极为薄弱,非专业代课现象很普遍,大多数非专业教师不喜欢、也不会教地理。
2. 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分析
(1)初中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
大部分初中学生地理课感兴趣,但因为记忆的内容太多,且不需要中考等原因不好好学。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主要是“考试之前背”。
(2)高中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
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但传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只是在口头上提一提,或者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装装样子,做做形式而已。
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死记硬背占主导地位。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背书、记笔记,学习就是为了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份数低的就是差学生,由此就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地理学习观造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欠缺。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高中学生喜欢一个人独自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精神;有近一半的学生不想或不敢向地理老师提问题。能做到经常预习、复习的仅占极少一部分,有近一半的学生只做作业不看书,课后不能及时反思进行探究学习。总之,学生总体上不重视探究学习。传统的学习观不仅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造成学生探究能力欠缺,进而造成学生创造力匮乏。
3. 高中教学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陈旧,与现实脱节。
一直以来,中学地理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级容量不断扩大,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却很难跟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又缺少有效的辅助设施,教师很难开展全班性的操练活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2)教学重心倾斜,教学用三者脱节。
目前,地理应试教育再高中占主要地位,而实用教育则难见踪影。高中迫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校教师经常在教学中进行题海战术,研究应试技巧,忽视地理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致使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的个性和钻研精神,。正是在学校和社会这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之下,再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学在不经意当中偏离了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意中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致使教学用三者之间没有邮寄的结合起来,既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也使教学目的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
4.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创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设施。
静态是指相对于稳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例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固定的教材,以及处理教材内容的常用方法等等。动态是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例如,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各种交互性的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各种测试,还包括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等等。总的来说,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而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科兴趣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地理素质的关键所在,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天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
(2)实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的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3)联成体系,提高效率。
篇3
一、学习现状和遇到的典型问题
1、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一直以来都因为所占的分数比例比较小而长期被学生轻视,大多学生都把地理学科看成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并且在高中的学习当中也继续漠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思想是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再加上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难度较大,导致了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畏惧地理学科的学习。高中地理结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不再像初中地理只需要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考一个不错的分数,而是更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高中地理不再是一门纯粹的文科学科,而很多学生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许多学生以为只要通过不断的记忆就可以学好高中地理,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对基础的地理知识背的滚瓜烂熟,而在考试当中却不知道该如何做题。因为高中地理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让很多的学生感觉到自身的努力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进而对地理学科产生厌倦感,有的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3、学科思维差。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和特点的边缘性学科,学科的内容更是非常的广泛。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时,学生大都缺乏对问题多角度、深层次和客观的思考,对地理学科中所遇到的问题缺乏逻辑分析。同时,在平时布置给学生们的课后作业中,学生也反映出对地理问题的思考不但不够全面、同时还缺乏深度。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差,不利于未来的地理学科的学习。
4、过度依赖老师。在高中地理学习当中,因为所学的知识内容繁多同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许多的学生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走来追赶课程的进度。这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对知识内容的独立思考和相关性的联系,学生只能听老师讲一个知识点,学生就学一个知识点,最后只剩下满篇的笔记和一片空白的大脑。学生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缺乏积极学习的动力,没有自主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同时过度依赖老师导致学生的地理逻辑性不强、学科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解决教学中问题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对地理的热爱才是努力学习地理知识的持续动力,而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首先要的到科任老师对其的认同。所以,地理老师应该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对待,用心去教授学生知识内容并让其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时,传统式的灌输教学让学生会觉得课堂教学枯燥烦闷,没有兴趣去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给予学生新鲜感,刺激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欲望。
2、培养学科思维。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积极运用巧妙地提问鼓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地理教学课堂的效率。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和地理所学知识水平,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高中的地理学科不仅具有理科性质,同时也具有文科的特点,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是同等重要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思考一个问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为其良好的地理学科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学习效益。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学科中存在许多的让学生无法直观就能够理解的图表、各种地理运动过程等难点。很多学生由于长期无法理解这些知识内容,逐渐积累起一种对学习地理的厌烦情绪,甚至放弃地理学科的学习。而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各种软件很直观的向学生阐述各种各样的地理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就能够理解到复杂的地理知识。老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就能够理解并记忆知识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结束语:综上所诉,高中地理作为一门既文又理的综合学科,其本身的知识内容广泛且学习难度较大,同时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并且相对于其它学科更加有趣。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当审视自身教学活动中的不足,通过符合学生自身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其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地理W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
篇4
2 各班教学进度存在差异。
(1)我校正在发展之中,学生数量多、层次不一。有的班级,学生基础好、理解能力强,教学进度快。有的班级,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弱,课堂纪律差,教学进度慢。
(2)有些学校的高中地理教师紧缺,任课教师要跨年级教学,班级层次又各不相同,导致教师所带班的教学进度有所不同。
3 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不适应高中地理的教学,他们普遍认为高中地理难学(如地理知识点多而散,地理计算、图像判读、空间定位难度大等),觉得学习无所适从,严重者甚至出现了“恐地症”。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是因为长期以来地理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即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具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特征。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教师大多采用自己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其创造性和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激发,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到最好状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当前地理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二、对策
1 集体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统一协调教学进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每周的教研活动我们地理组的教师都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统一协调教学进度,确定每节内容如何上、怎么上、上到什么程度,注重教法的转变、学法的指导。
例如,在讲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可这样提问:我们一天当中影子最短的时刻在中午,那么一年当中影子最短的是哪一天呢?问题一出,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议论纷纷。通过设计这一问题,不但达到了引入新课的目的,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在讲“季风气候”内容时,我会先讲“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提出两个有启发性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信心可以借到箭?他利用了什么天气条件?提出这类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开展对这方面问题的课堂讨论,这就为接下来的知识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在每节课中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其参与地理互动教学,有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简单可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我们不能让课本和作业将学生禁锢在教室和家里,要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社会、自然的认知能力。中小学校要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为国家不断培育具有活学活用能力、动手能力的人才,为全面实现国家人才战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它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篇5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山区学校的地理教学带来更多的问题。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深入地研究在新课改下山区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一、山区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
一些在山区长大的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较闭塞的农村,理解能力不强、信息较闭塞、空间识别能力尤其薄弱;同时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社会上甚至学校把地理视为“副科”,教师不愿教、家长认为没必要学、学生不认真学。所以,在对每一届高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薄弱,有的学生甚至连四个基本方向和经纬线都分不清。
2. 班额较大,课堂活动组织难
参照教育部班额标准,一般认为,中小学校46-55人为“大班额”,56-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为“特大班额”。目前,山区高中地理教学普遍采用“超大班额”授课。“超大班额”一方面学生的活动空间有限,教师教学的空间也受到了局限,特别是在教室进行个别辅导或者查看学生完成情况时就会遇到困难,学生就很有可能做些与课堂没有关系的事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人数多不利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互动,课堂秩序难以维持,给教学的组织工作造成困难,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尤为突出的是有些活动课将难以展开。例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知识点中,笔者要求每个学生课前先把一幅中国行政区划图快速制作成按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28份硬纸片,然后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拼图比赛,看谁将中国政区图拼的又对又快。在整节课中,学生们情绪高涨,但局面却难以控制,后来竟变成一堆“马蜂窝”,更别说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山区有的教师只能唱着新课程的调子,走着“满堂灌”的路子,令新课改在山区学校的实施举步维艰。
3. 教师素质低,教学方法落后
发展山区教育,师资是关键。山区中学的地理教师当中,一部分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资培训,他们对教学理论、教学常规一知半解,对新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接受较慢。这部分教师往往教学理论浅薄,难以深入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一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学岗位后,他们理论知识丰富,有热情、有干劲,但知识面比较窄,业务能力同担负的任务要求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他们同样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 教学设施差,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山区经济条件落后等原因,一些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用具等。因而,只能是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记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单一,使地理教学变得枯燥、干瘪、乏味,从而导致整个山区地理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山区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教师只有摸清原因,对症下药,才有成效。
1. 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
现在绝大部分山区中学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并不健全完善,要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必须建立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工作绩效与个人荣誉和经济挂钩,按具体情况制定教师论文、赛课、专业竞赛等一系列激励机制,让他们在成长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物质上的快乐。同时,学校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如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切实将实施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及时地传递给地理一线教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革新,不断探索适合山区学校高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方法。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促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习的挚友和原动力。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必然会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解关于时区和日界线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有一孕妇乘坐海轮时生了对双胞胎,首先生下了一个女孩,然后过了1小时又生下了男孩。可按日期计算,男孩反而是哥哥,女孩却是妹妹,这是为什么?一个巧妙的设计,使学生的地理学习从“被动、枯燥”变为“主动、有趣”,令地理教学取得更佳的效果。
3. 克服教学设备落后的困难,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条件越是艰苦,越是应该想办法、找窍门、走创新之路。一方面,我们可以立足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投影机或录音机来辅助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青少年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喜模仿,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来丰富地理教学,如游戏竞赛、地理制作、观察观测、课前小演讲、辩论演讲等。
篇6
1.中学地理课程设置不合理
前人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圈定为“人地关系”,研究方法大多以定性为主,研究过程也大多以文字来描述,因此地理学堪称一门描述性科学。正因为这样,中学一直将地理学科归入文科类,而正是这一错误的归类,给地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障碍。众所周知,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学科属理科。近年来的科技进步也要求地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文科学生对此要求显然难以达到,因为他们中有的数理基础相对较差,不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部分院校为了照顾文科来源的学生,不得不将该专业的教学要求整体降低,其结果必然使部分学生难以成才,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初中只有七年级和八年级开设地理课,九年级没有地理课,河南省中招考试又不考地理,结果教师、学生及家长都不重视地理课,致使大部分学生的地理知识贫乏,这也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
2.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中学地理教育思想和观念落后,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中考取消地理课造成的社会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和教师不重视的外部环境所致,地理教育处于应付、地理教育改革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其次是因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一观念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地理教育被“浓缩”成为“填鸭式”的地理知识讲授和学习,完整的地理教育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最后是因为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存在。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与应用”成为地理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如判断方向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不少教师讲课时仅利用经纬网地图从理论上讲述,而不是带学生到野外利用自然要素和人文景观去判读,以致闹出了学生在野外分不清东西南北的笑话。
3.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落后
目前,一些中学地理教育仍采用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这与讨论式、启发式和探究式等课堂教学模式大相径庭。此外,作为地理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第二课堂,如实验、观察和野外考察等也被作为细微末节予以舍弃。目前,在一些中学,地理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还是“粉笔+黑板”,这与地理学飞速发展、“3S”技术广泛应用的状况相去甚远。
4.教育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教育评价标准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尺度,评价的指标是分数,评价的方法是考试,因此就形成了教师讲教材、学生背教材、考试考教材的怪圈。况且现在中招考试不考地理,教学唯一的“指挥棒”也没有了,这导致中学地理课在一些学校形同虚设,中学地理教育很不理想。
二、河南省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要解决上述问题,教材的改革和创新是基础,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是中心,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1.调整中学地理课程设置与抓好教材创新
河南教育主管部门应适时将中学地理学科进行调整,考虑将地理学科归入理科范畴,高考中的地理科目也应相应地划入理科考试范围,中招考试应加上地理科目。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也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作为21世纪现代社会的中学生,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地理教材的框架,使教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
2.加强野外调查与考察
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教学不应再被局限在教室(或实验室)的空间范围内,其内容也应向书本以外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本了解自然、社会,增强其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理野外调查、考察等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补充,是搞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不可或缺的活动。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不同,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通过走出课堂,让学生把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并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3.改变知识传播的媒体
21世纪地理教材不再是纸质媒体一统天下。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的发展,容量大、界面活的电子教材将更多地走进课堂,多媒体教学技术将逐渐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互联网将成为地理教学不断更新的资料库和数据库。同时互联网也是我们进行网上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工具,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进行国际、国内合作的工具。新的传播媒体因其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但这对地理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和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南省是个人口大省,还不太富裕,传播媒体配置应逐步开展,不应操之过急。
4.推广“问题中心式”教学
篇7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60-02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问世,促成了教育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热潮,在中学地理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强烈反响,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为新疆地理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在中国教育改革大背景情况下,面对不断出现得新情况和新变化,如何进一步适应新疆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支撑新疆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也已成为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地域性特点,尤其在某些选修和师范专业必修科目设置上,由于本校所在的地区特点、学校软硬件配备、学院和教师个人实际因素等,导致本专业科目设置的不完整,不必要,甚至重复设置等现象,使非本专业必学、选学科目占有大量课程时间,没有最大化的优化课程结构,造成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短板和知识不均衡现象。
2.课程设置的建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由于新疆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本身的复杂程度和面临的软硬件困难,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建构还需进一步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其他同等级院校相比较,某些科目缺失,如海洋地理学、现代班主任、现代教师技能等;
(2)课程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对于选修课程没有按照模块建构进行,而是用传统中的教学计划任务进行,这样就造成了选修课变相成为了必修课程,实际意义不大;
(3)课程修习时间不均衡,严重失调,公共基础课程比例明显过大,影响到了专业修习时间,造成专业学习质量下降;
(4)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进行,虽然有助于综合性的提高,但对于建立统一逻辑体系,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因此,各课程完成修习的时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5)如果按照传统进行教学,那么,本科前两年相对宽松,后两年教学和学习任务相对紧张,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整合;
(6)课程中虽涉及到新课改的相关内容,但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明显不够;
(7)教育实践类课程从总体上,时间有了较好保证,但效果并不突出,各类教育实践类课程时间需要进一步整合,发挥最大优势。
3.与中学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目前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自然地理课程和经济地理课程是截然分开的,缺乏统一的联系。忽视了地理学区域性、综合性特征。自然课程中,如计量地理、遥感、水文、土壤以及气象等的许多知识在中学新教材里几乎没有涉及,而高师地理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却相对过多。在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所占比重大大提高。除传统的农业、工业、交通、贸易等经济地理内容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休闲地理也出现在中学地理教材当中,目前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课程开设过少,明显薄弱,很难适应中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2)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以学科专业为中心设置,比例不协调,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过大,选修课程比例低,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偏低,该课程结构体系下,容易培养出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技能缺乏、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造性的学科型教师。新课改中已经出现许多综合性课程、活动实践性课程、研究型课程,因此学科型教师已不能适应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3)部分内容重复,缺少环境教育内容,课程内容上陈旧,呈现“旧、窄、杂、空”现象,无法反映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缺乏时代感。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密切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极不适应。有的课程脱离中学实际,抽象的、深奥的理论课程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太多,相反,培养实际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课程太少,甚至某些培养中学教师必备能力的课程根本没有。有些课程设置,如选修课不是从学生需要或培养目标考虑,而是从教师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成果来设置课程,整个课程缺乏注重务实的内容,学生缺乏足够的能力训练。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专业的部分课程内容侧重于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致使内容互相交叉、重复,造成专业课课时过多和学生的学习浪费,如地质学与地貌学、地貌学与水文学、植物学与土壤学、区域经济地理与区域自然地理等内容均有交叉,无法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
(4)实验和实践课偏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时间和学时安排不合理。地理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但课程体系里实践环节效果不够明显,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表现为地理理论课程偏多而实践课程薄弱,缺乏技能训练。部分学校由于实习经费不足,根本不开设野外实习课,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仅是一些死教条、死知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将来很难胜任作为中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需要。
(5)课程实施观念和方法落后。主要表现在:重接受学习轻发现学习,即重视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忽视学生的探究和发现结论,重视学生存储知识和积累信息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教学中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
二、新疆高等师范院校地理课程的优化策略探索
1.拓宽专业口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1)精选学科专业课程,各专业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确立各专业主干课程
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实行大学时、大容量,专业提高课程实行小课时、大容量、重选修,让有潜力的学生学得更多更深。对专业大类中相近学科的基础课进行精简、融合,保留主干,适当减少非主干的学科专业课程门数,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综合化,扩大课程的互通范围,进行课程合并与调整。
(2)在专业课设置上,纵向拓宽专业口径
根据专业方向分为若干系列选修课,给学生留出广阔发展空间。在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特长,选择不同发展方向,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需要。
(3)横向拓宽知识面,实行主辅修制
要加强文理学科渗透,满足地理教育师范学生多种学习需要,促进他们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增加文科类课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文科类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可以实行小课时、大容量、靠自学、多辅导、重考核的方式,以专题性、讲座性课程开出,用严格考核的制度促进学生对自学和探究的重视,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加强课外学习指导,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对理论问题的自主探究,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4)增设教育类技能课和选修课,丰富教育专业课程
即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基础上,增开中外教育史、现代教学论、教育技术、板书版图等作为教育技能必修课。另外,还应考虑开设诸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思想、国外教育动态、教育技能等选修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教育专业素养。
另外,要改进教育实习,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根据高师教育的特点,参考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教育实习可考虑安排两至三次。将见习、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实习频度,要求学生在见习时发现问题,并能从理论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实习要和教育理论紧密结合。给教育理论学科提供适当的经验支持,同时还要增加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将此纳入教育实践成绩评定的范围。通过加强教育实践活动,训练教育实践技能,强化师范生的从教能力。
2.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意识
目前,教学内容过深过细,相关细节的描述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宏观的战略思想传播很少受到关注。因此一方面可以从创新的角度对“老”问题进行讲授,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介绍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成果,不能仅停留在讲授多年不变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上,要把国内外当代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编入教育理论课教材,并注重及时收集和整理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资源,适时更新有关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具有开放性的国际视野,从而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3.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对理论教学的加深、提高和综合运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1)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的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2)调整教学计划,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调整教学计划,增加第二课堂学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课内必修、选修、实践环节学分外,还须获取第二课堂相应的学分。
(3)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通过科研训练,促使同学们自己看书、查阅资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教学方式改革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针对课时少内容多的状况,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提倡理解、记忆、练习、运用并举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甚至可以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的重要方式。改变设置单一、内容太专、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需要的课程设置的现状,在减少课时的同时,不断扩大课程内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吸纳到教学中,进行课程扩容,突出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5.加强实验教学课程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完善和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举办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学生必须参加生产劳动,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需要安排专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和非师范学生的专业实习。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佟庆伟,罗辉.高校现代课程设置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教育2004.4
[2]郭玉英.从传统到现代: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韩俊丽,丁占良.中外高校地理课程改革之比较[J].世界地理研究
[4]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李永化,赵军.关于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6]周旗.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对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响应研究[J].南阳师范学报2006.5
[7]赵春雨,陆林.高等师范院校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8]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2007.9
[9]文胜利.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7.1
[10]薛秋.高师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地理教育2006.3
[11]王楠,许振文.高师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3
[12]廖暂勋.论高师院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篇8
㈠、学生方面:①学生“河流”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知识体系构建不全。“河流”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不能全面深刻理解概念、原理、规律,在新情景中,不能灵活迅速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并加以运用。知识掌握零散,机械记忆,知识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关系理解不到位,知识网络的构建不完整,区域地理空间概念建立不牢。②“河流”学习方法与技能欠科学。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地理知识,不善于通过理解“河流”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掌握知识。不善于运用地图掌握概念、原理、规律。不懂通过“河流”图像、图表、资料、地理位置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机械运用学科基础思维方法,自主学习欠缺。
㈡、教学方面:① “河流”教学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河流”教学要切实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组织复习教学内容,有的方矢。目前一些教师在“河流”复习教学中,没有制定“河流”专题教学计划,而是把这块知识分散在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必修1、必修3来教学。这种教学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主干知识不突出,能力培养不到位,无法给学生构建较高效的“河流”解题思维线索,培养能力、拓展提升思维不足。②教学中,“河流”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足。教学只关注知识的练习讲评。忽视如何分析把握“河流”要素特征及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忽视深刻理解“河流”特征和成因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在“河流”教学中一定要强化逻辑思维。如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推理、等的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解题的能力。
二、构建“河流”的主干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河流”的逻辑推理能力
河流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深受气候、地形、植被、表土结构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它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突出表现。因此在分析说明河流特征及成因时要紧扣地形、陆域面积、气候、植被、表土结构的变化,进行逻辑推理,找出影响的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有关河流特征的变化,也是随影响制约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自然要素内在联系的必然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㈠河流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向、流程、水系形状、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支流数量)、河道状况(弯曲、“地上河”、落差或峡谷分布)。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具体如下:1.流向,取决于:地势的倾斜方向。2.流程,取决于:陆地面积大小、大陆轮廓形态(完整或破碎)以及分水岭的影响。3.流域面积,取决于:地形(分水岭影响)、气候(降水量和干湿状况)以及陆域面积的大小。4.河网密度,取决于:气候(降水量和干湿状况)、地形地势以及植被。5.河道状况的平直或弯曲, 取决于:①地形 ②流速 ③人工裁弯取直; “地上河” : 取决于: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 ①地势低平,落差小,水流缓,泥沙大量沉积抬高河床;②人工筑堤束水;落差或峡谷分布,取决于:①地形的起伏状况 ②流经的地形区(类型)。
㈡、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篇9
一、高师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师地理教育,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重自然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这些问题虽然几经改革,但仍停留在较浅层次,更没有与现代地理科学、现代教育学、地理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等科学成果很好地联系起来,所以进行的改革是始终处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与模式下进行的局部改革,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种类多,课时少。
很多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繁多,只要和地理有关的科目都想开设,致使很多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如人文地理学中包含大量的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人口地理学内容,它们完全可以合并成一门课程。而且有些地理学的基础课程,因教学时数少,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如有些院校自然地理学基础、地球概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学科的教学时数只有64学时,完成教学任务相当困难。课时不够用只好减少教学内容,以牺牲学生利益为代价。
2.课程内容老化,赶不上时展。
课程陈旧是大部分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院校使用的教材到现在仍然是“古董”级版本,如有些院校使用的人口地理学还是张善余编著的1999年7月第一版。在世界人口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教材中引用的数据这一项就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更有甚者,有些院校使用的土壤地理学还是1983年版的,可以推算一下,它的年龄比学生还大。当然,地理中的基础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识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但地理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材版本也应与时俱进。如果学生在大学学到的是过时的陈旧知识,那么学生毕业后就很难胜任教学工作。
3.对实践课程重视不够。
这里的实践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地理课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大多数高校的地理实践课所占课时数偏少,一般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组织少数几次野外实习,这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费短缺是主要原因;其次,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实习期短是目前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还有些学校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学校。这样易使学生游离于教育实习之外,甚至出现通过关系出据实习鉴定材料的情况。这种变味的实习,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高师地理教学改革的对策
1.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地理教学的目标。地理课程的设置应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整合。将重复和陈旧的内容剔除,将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和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大量开设专题性研究课程,增加地理实践课程,为大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基本构想是,大一、大二开设六门专业基础课:自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法;大三、大四开设专业选修课,如乡土地理研究课、地理实习实验、中学地理教材研究、计算机制图等。同时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直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环境。
2.加强对师范生进行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培训。
在高师地理教学中融入地理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中了解地理的功能与价值,培养人文精神、科学态度、爱国情感和环境伦理道德,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他人与其它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全球意识。师范生毕业后到中学任教,面对的都是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新教材、新方法、新评价等,要使师范生一到中学就能进入角色,适应新课改,就需要在师范院校完成新课改的一系列培训,使师范生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熟悉地理新教材,掌握新方法,全面提高对新课改的适应能力和胜任新课改的能力。
3.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地理专业的师范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教学三板技能、教学课件制作等一系列的职业技能训练,并且要到中学教学一线去接受实践检验。有些大学近几年将教育实习期延长,把原来两个月的教育实习改为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不但要承担地理教学任务,而且要担任见习班主任工作,这一做法能使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值得借鉴和推广。
4.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孤僻、任性、个性强,如果没有完善的教育、科学的引导和实践的磨练,就会使他们在工作中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合作意识。因此,在校期间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素质,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先”。
篇10
一、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基本概况
截至2015年9月1日,广西共有地方本科院校23所,其中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百色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梧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钦州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和贺州学院等13所院校开设了财会类专业。在这13所地方本科院校中,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广西大学等3所既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又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等3所仅开设了会计学专业,百色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梧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钦州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和贺州学院等7所仅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
近几年来,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招生人数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12年946人,2013年1 596人,2014年1 707人,2015年2 072人(详情见图1,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短短四年间翻了约1.2倍,年均增长32.35%。其中,广西财经学院财会类专业招生人数最多,达到2 520人,约占总数6 321人的40%。
调研发现,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管理存在不少问题,这与转型期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如何使实训教学过程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师教学无针对性
除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5所为老牌本科院校外,其余8所均为新升本院校。新升本院校的主要特点是升本时间短,软硬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在这8所院校中,从事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是一些初出茅庐的硕士研究生。与老教师相比,他们理论较为扎实,工作富有激情,但教学水平不高且实操经验欠缺,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毫无针对性,既抓不住重点,又扣不住难点。
(二)实训脱离实际,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广西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所进行的实训主要针对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基本上不涉及商业企业、贸易、物流、金融、税务、海关、保险、证券、互联网、房地产等业务,而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些行业早已成为财会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实训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这是横亘在学生面前的一道“天堑”。如何使其变成“通途”,需要各校大力加强“校事合作”“校企合作”和“校司合作”,不断选派优秀实训教师“走出去”,分赴上述单位财务部门交流和学习。
(三)教学模式单一,实训效果差强人意
迄今为止,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仍然停留在较低层面的“师父带徒弟”的模式上,教师在台上机械示范,学生在台下痛苦模仿,课堂气氛沉闷。另外,实训时,许多教师只停留在“答案”本身,而忽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金融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充分暴露出实训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未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根本不具备抛砖引玉和旁征博引的能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四)教学方法僵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大多数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导致学生学习时经常犯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采用PBL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方法,那么学生思维将僵化,甚至处于窒息状态,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便无从谈起。
(五)考核办法落后,学生混日子无心学业
大部分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的考核成绩主要包括考勤、作业和期末成绩三部分,权重分别为0.2、0.3和0.5,等级设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与不及格(分数)五个级别,最后折算出学生实训总成绩。其实,这种传统考核办法看似完美,其实很不科学。因为学生只要平时无缺课记录且又按时上交了作业,该门课程基本就可轻松过关,导致部分学生天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实训。
(六)质量评价缺位,教师教学无责任心
广西地方本科院校一些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师责任心不强,“放羊式”教学是较典型的教学方法。上课前从网上下载一些材料,然后叫学生进行实操,甚至有的还让学生上自习。这充分暴露出部分学校的管理严重缺位,根本未制定出科学、有效、可测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无章可循,抑或有之,也是执行不力。
三、加强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管理的对策
(一)明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训前,作为一名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师,一定要深谙各门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会计学原理实训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中级财务会计学实训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全面、系统、完整并与实际相符的账务处理;成本会计学实训是让学生理解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流程,掌握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财务管理学实训是让学生了解财务信息收集整理的方法,掌握各项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财务分析方法;管理会计学实训是要让学生明晰与财务管理学实训的区别所在,基本掌握本量利分析及变动成本计算、预测与决策的基本方法,全面预算与标准成本控制等;税法实训是让学生明白纳税的全流程,掌握税务登记、发票领取、纳税申报、变更注销、税收优惠的处理;审计学实训主要是让学生知晓企业会计业务中一般易出现错误和弊端之处,熟练掌握单项审计和综合审计的方法。
(二)紧盯市场前沿,实现教学内容职业化
要实现财会类专业学生“零距离”就业,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就必须紧盯市场前沿,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努力实现与市场接轨。因此,要大力培育三种技能。
1.基础技能。除了让学生掌握工业企业的专业核算技能、岗位轮换技能、会计分析技能、税收筹划技能、财务审计技能和信息处理技能外,还要大力增加分行业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多个行业的需求。
2.智慧技能。智慧技能是指能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挖掘出有用信息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以达到拨开云雾见本质的目的。如撰写财务调研报告等。
3.人际技能。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能灵活与仓储、研发、生产、销售、人力资源、供应商、客户、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打交道。
(三)权衡各种利弊,力求教学模式多样化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实训教学的体会,教师在实训中要科学选用以下教学模式。
1.场景模拟。场景模拟是指实训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以仿真的财务资料为对象、模拟的财务环境为场景,在学校实训室所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如在贺州学院与用友公司合资组建的实训大楼内,通过仿真的工商、银行、税务、海关、物流等窗口,使财会类专业学生足不出校就能熟悉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
2.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指实训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并进行现场指导的一种教学方式。许多在课堂上难以阐述清楚的问题,如会计组织核算程序、成本核算程序、存货处理程序等,只要通过现场参观和教师的及时讲解,做到眼见为实,就可让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
3.第二课堂。此处的“第二课堂”是指财会类专业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致所在,在第一课堂之外,由实训教师组织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财务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实训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会计沙龙、会计晚会、书写比赛、点钞比赛、炒股比赛、手工比赛、电算化比赛、审计比赛、税收筹划比赛、财务分析比赛、Excel比赛、ERP沙盘模拟大赛和参与实训教师课题研究等。
(四)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训教学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可视知识点需要灵活运用以下方法。
1.PBL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遵循“重课前精心设计,轻课堂简单讲授”“重关键问题引导,轻教材内容灌输”“重课后自主学习,轻课中被动接受”“重课程学习过程,轻期末一次考试”的原则。如在进行会计学原理的实操时,针对学生自己每个月的收支情况,引领他们完成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成本的计算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一系列流程,使学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拉近学生与财务的距离。
2.案例式。案例式是指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案例,课堂上对案例作扼要介绍,然后让学生置身案例场景,通过实操寻找答案,最后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学中的“应收款项”这个知识点的实操时,可以ST科龙和四川长虹为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发表观点,目的是形成碰撞性思维,让学生有一种“上市公司也不过如此”的感觉。
3.讨论式。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实训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如对税法中难以把握的问题,可组织讨论,将学生分为稽查人员、纳税人两组,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辩论,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以提升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参与度。
(五)改革考核办法,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推行以操作技能为主的“过程”考核模式。实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开学初或实训开始时,布置作为期末实训考核依据的实训“作业”,并详细交代每个人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及具体考核方式。学生按实训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工协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最后上交实训“作业”。只有这样,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才会认真对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注重“结果”过渡到更注重“过程”。
(六)创新奖惩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热忱
建立一套科学且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是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此,应选定实训教学准备、实训教学实施、实训教学效果等三项一级指标和若干二、三级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逐项评分,综合评定。对分数较高的教师,在工资福利、职称评聘、外出进修、学习交流、住房等方面给予倾斜,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忱;对分数较低的教师,短时间内不适合在实训岗位工作的教师可采取末位淘汰的办法予以调离,使实训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制度上杜绝庸教懒教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转型期,可以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办法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的管理,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办法和质量评价等几个方面苦下功夫。J
参考文献:
[1]周丹,杨晓玉.课程实训过程管理研究――以“管理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7):60-62.
[2]唐际艳.网络教学环境下《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18-120.
[3]谢磊.浅谈高职会计专业的模拟实训[J].经济研究导刊,2009,(33):265-266.
[4]李敏.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实训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4,(12).
[5]乐,杨贞斌,刘苏雨.会计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J].会计之友,2010,(30):121-122.
[6]刘弋茜,陈建西.“校司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训探索[J].财会月刊,2013,(10):127-128.
[7]朱庆仙.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9):148-149.
篇1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许多城市高中已经按照相应的要求对高中课程进行了调整。但在环境闭塞的农村高中,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标的重视程度不高以及教学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新课标在农村高中的推进受到了一些影响。
一、新课标下农村高中地理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地理知识匮乏,高中地理教学难以开展
初中地理由于不是中考所考察的学科,导致教师以及学生不重视初中地理课程的教授与学习,致使学生普遍存在地理知识匮乏的问题。许多初中在结业考试之后,学校就不再开设相关的地理课程,学生无法学到相应的地理知识。例如,高中地理课程中对中国气温分布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师再对气温分布展开教学,但由于我国地理的区域划分的内容为初中地理的学习部分,许多学生并没有相关概念,这就使得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要先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补充说明,这就缩短了正常的教学时间,不利于教师正常教学进度的开展。初中地理课程由于是副科,因此经常被其他所谓的主科所占用。学校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许多地理教师的本专业并不是地理学,而是被学校“拉”来讲解地理课程,这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地理学科的不尊重。而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态度也出现明显的问题。例如,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专心听讲,听音乐看小说,做其他学科的试卷等,课下则出现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地理作业等现象。由于学生没有在初中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导致高中地理课程难以顺利开展。
(二)缺乏配套的教学器材,增加地理教学开展难度
地理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天文和经济等多方面知识的边缘学科,学科涉及范围较广,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对高中的地理教学来说,教学生如何读图是学好地理的关键部分。目前多媒体教学在各高中普遍开展,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来说,许多学校面临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多媒体教学设施严重缺乏。学校的基础地理教学环境与教辅器材也不是十分的尽如人意。例如,许多高中并没有建设地理实验室来增加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感性认识。学校除了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教材对应的地理教学图片外,缺乏天文图、剖面图以及交通运输图等具有专业指向的专题性地图;而在地理仪器方面,学校除了地球仪外,没有教学所需要的天球仪、经纬仪等。学校采用这些旧的教辅器材,不仅容易给学生传递错误的地理认知,也不方便教师的教学开展,许多教师为了更好地教授地理知识,甚至自己出资购买教学器材。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高中地理是高考文综的考察科目之一,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农村高中由于教学环境闭塞,许多地理教师虽然接受了新课标的相关培训,受高考和教师本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仍采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与理念来开展高中的地理教学。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目前在我国农村,高中地理教学仍以教师为课堂的主导,还是采用“老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也是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没有注重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很多题目,虽然考察的是同一个知识点,但由于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所以只是盲目做题,这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四)教师缺乏专业的知识理论,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教学要求
俗话说:“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虽然高中地理是高考文综的考查科目之一,但由于农村高中普遍存在师资缺乏的现象,致使很多高中的地理课程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职”来完成的。由于兼职的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理的专业知识理论以及相关的教学经验,不能对新课标下的地理教材做到明确和及时地掌握,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有些兼职教师甚至连地形剖面都不能很好地绘制完成,在课上不能用专业的知识及时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下不能辅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使没有扎实地理基础的学生在地理的学习中变得难上加难。
二、解决农村高中地理课程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教学地位,教师帮助学生上好高中地理第一课
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教师与家长认为应将初中地理纳入中考的考察范围内,许多文科生也纷纷表示,由于在初中的地理课堂上没有好好地学习基础知识,导致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基础知识薄弱而且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将地理学好。对初中地理进行合理考察,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可以参考高考综合试卷的考查形式,将初中地理、初中生物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放在一张试卷上对学生进行考查;二是学生的地理、生物和历史等其他副科的考查成绩可以作为高中招生考察的一个重点,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当年要求的分数,高中进行招生时,要对该生能否进入该高中学习进行二次考察。将初中地理以及其他副科合理地纳入中考的成绩范围,不仅是要引起学校的重视程度,也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许多高一的学生由于地理基础知识薄弱,所以在最初很难适应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地理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第一节地理课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地理不是单纯的讲自然、天体和社会,地理的知识可以与现实很好地结合。对于如何改善学生基础地理知识这方面,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会把初中地理的重点进行一个汇总,然后让学生进行集中学习。但笔者认为,这种方式跟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并无差异,如果没有及时复习,会出现背得越多,忘得越多的现象,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也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应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对初中的基础地理知识进行穿插教学,对涉及初中地理的部分,先给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再由浅入深地开展下一步的教学。
(二)拓展资金来源,完善高中地理教学环境
许多农村高中都面临着多媒体和教辅器材缺乏的现象,许多农村高中大部分只有一两个多媒体设备,向学校或教育部门申请拨款来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就目前来看实现的可能性较低,学校可以寻求其他的资金来源,例如优秀的乡镇企业或其他的企事业单位,扩大学校的资金来源。农村高中在多媒体设备没有普及的时候,学校应购买教学需要的教辅图片和仪器,例如三球仪、平面地形地球仪、天球仪和各种专题地图等,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教师也可以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这既符合地理本身的内涵,又可以结合当地地形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拓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程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的一项重要要求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一改以往“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进行“问题式”教学,教师在课上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在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增加师生交流,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注重对知识点讲解的同时,也应注重教材中的探究部分。这部分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拓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农村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农村环境,组织学生进行地理户外学习。例如,在学习《山岳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山上开展实地教学,对当地的山脉的延伸方向、断层和褶皱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感性认知。之后,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对山岳的形成展开教学。
(四)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我国农村高中教师缺乏现象严重,许多教师身兼多职,不仅给教师本身带来沉重的负担,也给教学质量带来严重影响。首先,我国的教育部门应鼓励大学生走到农村的教学中来,对愿意投身农村高中教育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其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保障教学工作有效、有序地开展。
高中地理作为高考文综的重点考察科目之一,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的提出,对农村高中的任课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要对此好好把握,使农村高中的教学质量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王秋停,宋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08).
[2]谭青山,刘兰芳,周维.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10).
[3]林春华.农村高中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59).
[4]张蓉蓉.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与评价,2014(02).
[5]杨发志.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2013(13).
篇12
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初中地理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运用各种地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注重理论教育,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总之,造成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常处于被动的角色,影响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得学生的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很多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因此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解决,加上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积极性的激发不够,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只是按照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2、课外实践教育不足
课外实践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课外实践教育的拓展,是很多学校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传统的理念中对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当前很多初中院校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对课外活动的拓展比较少,往往注重一些理论课程的教育,缺乏一些生动形象的课外实践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
二、初中地理教学创新策略探讨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积极主动的能力成为当前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地理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视和重新认识
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理念比较陈旧,而且有的学校对地理教学的重视不够,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也更多的注重语数外的学习,对地理学习的认识程度也不够高,因此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初中地理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一般是经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要加强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将提高学生的初中地理实践能力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力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对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改进。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并且对地理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计,使得地理教学工作可以有序推进,从而不断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比如传统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初中地理课程的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选择面十分狭窄。对此,应该要对教学素材进行丰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
2、在课堂上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理学科中的很多理论知识其实有较高的兴趣度,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了厌恶情绪,对此,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比如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地理教师想要导入一个初中地理课堂情景时,前期的准备必不可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导入有多种方式,比如事例导如、问题导入等,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创造多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形式,让学生根据地理教师设置的各种情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融合到课堂上,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比如在课堂上利用图片创设丰富的画面情境。具体形象的画面构建,是初中地理课堂情景设置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各种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就必须要借助多媒体,加强对图片、视频文件的播放,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从动态的图画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初中地理学科的知识。比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各国的名族特色异国风情的一些特质进行教学的引入,比如在课堂开始之前首先给学生放一些其他国家的气候、风景、人文等方面的图片,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对初中地理课程更感兴趣,地理教师也能从这些内容中找到全新的教学切入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基础上再进行各种知识的深入讲解,有助于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理解。
3、加强加强课外活动教学的力度
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比如每天的天气情况、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这些都是地理课程中可以讲到的知识点。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的有限的时间对初中生进行地理教育,很难提高初中生的地理能力,当前很多初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开始注重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不仅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初中生的正确引导,还应该要在课外引导初中生进行自主练习。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初中生的实践教育,加强课外活动教学,让初中生在课后可以进行全面的练习。比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各种植物的观察,在讲解植物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带着自己从自然中挖掘的植物来到课堂上,分析在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时期,这些植物会有什么变化。或者可以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了解植物的类别,了解地形条件等,从而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知,在学生的脑海中也能留下印记,能够帮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提高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加强对课外教学的重视,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13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容易面临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认真分析可以看出,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改教研以及教学空间等息息相关。本文研究当前地理教学困境与对策。
一、当前地理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地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与多个方面因素有关,作为学校管理层及地理教师,要细致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1)地理教师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部分县级以下初中学校,地理专业师资力量的配备相当薄弱,很难做到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都是地理专业出身,有些学校甚至一名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都没有,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地理教学工作。甚至有的学校将地理学科教学岗位,当作照顾年纪较大、身体不好人员的岗位,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些影响。
(2)地理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有些学校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教学投入,但主要用于教学场所建设、塑胶跑道添置等方面,而对地理教学所需的一些演示器材、教学课件却投入不足。
(3)地理教研改革不够深入。在部分学校,语、数、外等学科教学改革研究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地理、历史等学科平淡无奇。平时的教研活动局限于读一些教研文章,做一些教研记录,而更有价值的示范课、观摩课则开设得较少,没有创造更多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的机会,导致地理学科教研力度不足。
(4)地理教学空间狭隘封闭。有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局限于课堂、受制于教材,没有将地理教学活动向学生的生活延伸,也没有将地理教学空间向课外拓展,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地理教材、培养地理综合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而狭隘封闭的教学空间,也难以充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二、补齐短板,夯实措施,有效推动地理教学工作开展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校及地理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弥补缺陷,推动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1)多措并举提升师资建设水平。一支业务精湛、有敬业精神的地理师资队伍,是地理教学工作走出困境的基础与保障。各学校应当强化地理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坚持专业对口之外,还应当强化在职教师的培训与素质提升。无论是否地理专业出身,都要制定岗位门槛标准,通过跟班学习、在职培训、在线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地理教师走出去充电。在校内建立激励机制,让广大地理教师勇于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为更好地履行地理学科教学职责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多元投入改善地理教学条件。各地区在教育投入方面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一定要做到均衡,做到有所侧重。特别是地理等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的学科,更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投入。例如,在每学期的教学投入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购置地理教学演示器材、添置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保证地理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学校要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同时学校也要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为地理教学条件的改善创造更好的条件。实践证明,只有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渠道,才能够在短时期内尽快改善和提升地理教学条件。有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演示器材和信息资料,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就能如鱼得水,学生的地理学习也会更加投入。
(3)扎实抓牢地理教学改革工作。教研是影响地理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理教师要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地理学科教学研究中。首先,要经常阅读地理教学刊物,上网浏览地理教学网站,汲取地理教学改革第一线的各种精华经验,为自身更好地履行教学职责奠定扎实基础。其次,教师要善于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应当经常组织各类观摩研讨活动,在校内形成浓厚的地理教学研究氛围,还要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有条件的还要到重点学校跟班学习。此外,学校对教学研究工作还要做到统筹安排,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活动的方式、内容要纳入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学研究工作有序开展。
(4)有效拓展地理课外活动空间。首先,将地理教材中涉及学生生活感知的内容单独提炼出来,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生活感知,寻找生活中的印记。无论是自然地理风貌,还是人文地理影响,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充分感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学习内容的理解。其次,针对一些社会关注的地理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例如,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水土流失问题、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本地区的地理现状、发展趋势具有清醒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或意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地理教学困境的成因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教改力度以及教学空间等方面息息相关。各方面应当加大工作力度,解决这些问题,助推地理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面对当前地理教学的困境,地理教师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创新与探索,逐一突破难点,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