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电气工程机电一体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气工程机电一体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电气工程机电一体化

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82-02

近几年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电子技术基础,使汽车技术在安全、环保和节能方向等日益提高,汽车已经由传统的机械产品变成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汽车电子技术逐渐成为汽车高新技术的特征之一,这就要求现代汽车的使用、维护、检测与维修技术人员应当向着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基于社会对汽车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作为汽车类专业的基础课《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普遍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状态下学习电工电子原理、性能、参数和应用,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而且理论与实践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很容易遗忘,又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打破理论课、实践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避免理论与实践重复教学,使教学形式更加直观明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发展的新方向,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1)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工作方法能力,还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

(2)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把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统一,使学生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要求结合统一。

(3)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三大转变,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为中心,以普通教室为中心向一体化实训室为中心转变。

“教”“学”“做”三者穿行,把授课内容转化为实际的项目,通过实践训练既直观明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等,使职业技能的培养真正成为职业教育主题。

3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3.1 整合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教学设计

一体化教学,应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把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知识,以理论够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原则。以项目驱动为主体,专业实践技能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根据社会对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淡化较深的理论知识、繁琐的公式推导,重点放在如何“运用”这些电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为此可将《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整合成表1几个模块展开教学。3.2 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的建设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课和实训课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因此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要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主要包括实施场所和器材。教学场地需要具备支撑理论知识教学所需要的多媒体设备及实践操作所需的多功能教室;教学器材指电工电子实训所需的仪表、仪器和多功能电工电子实训台等。教师在一体化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体验学习过程,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的操作技能,而且教学形式也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能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3.3 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一名合格的汽车类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时把握本专业发展的动向,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工作过程开发能力。因此必须强化“双师型”教师培训。

3.4 改革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们通过考核来衡量,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采用平时成绩(30%考勤、作业等)+理论考试成绩(70%)来考核学生,这样存在很大的弊端,很多学生靠死记硬背取得好的成绩可是动手操作能力很差,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一体化的教学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评价观,考核应综合考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技能,既要测试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要考核理论知识,而且平时成绩也还要计入考核,以此来监督和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课。考核方式可以改革为理论考试成绩(40%)+实操考核(40%)+平时考勤(20%)。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统一,又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优劣,使考核充分体现了公正性,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站在专业及就业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活动的策划,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掌控好教学活动的操作环节,不断给学生灌输专业发展新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汽车类专业电子电工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3).

篇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功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成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一个专业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可概括一下几点:(1)自动控制功能。即通过操作系统自动来控制分、合闸,比如当设备出现故障,开关能够自动的切断电源,以保护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有利于设备的维护。(2)保护功能。即通过检测故障信号并能够为设备和线路提供保护(比如断开、切换等)的设备。比如当电压超过设备与线路允许的工作与范围限度时,能够自动切断,并发出警告信号。(3)监视功能。即指视听信号(比如灯光和音响等)对设备进行电气的监视,特别是人类的感官无法判断的,比如,判断一台设备是否处于通电的状态。(4)测量功能。即指在设备的运用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测量,以备了解设备的性能。通过各种仪表测量设备对线路参数(比如电压、电流、频率和功率大小等)进行定量的分析。

2电气自动化装置在电气工程中的运行

2.1 电气自动化与继电保护装置融合

继电保护装置就是在电气系统出现故障或者出现短路、过载等情况时,能及时传出警示信号并切断连接线路的装置。相比于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容易出现拒动和误动故障的情况,继电自动化装置能够实施实时的监测,对电气系统的各种设备运行的参数进行控制,此外,还能实施远程的控制,能够长期进行带电工作。继电保护装置通常情况下能检测电气系统中所有线路或电气设备中有可能发生故障或异常等问题,而且同时具有对电气系统特定范围内相关线路或电气设备实时监测的目的,一旦范围内的线路或电气设备发生异常或故障,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就会及时的做出一系列的解救反应。比如说某线路或电气设备发生短路或过载情况时,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会立即切断与其连接的线路,并通过危险信号传递的方式对此故障进行上报。由于继电保护装置主要在电气系统中起预防作用,因而其真正发挥效力的机会并不多。就其运行的特点来看,主要包括误动和拒动故障两种形式。误动是指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在电气系统未出现异常或故障时,发出错误的动作或错位的信号;而拒动是说电气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时,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不能及时的发现该异常或故障,不能有效的处理异常或故障,发挥不到应有的效用。此外,与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相比,该装置可以对特定线路或电气设备进行长时间的带电实时监测,并且还可以对所监测电气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控制。

2.2变电站电气自动化及配电自动化应用

变电站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指在变电站应用信息处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与传输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电气自动化装置或者计算机硬件系统,代替人工进行各种作业,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的自动化系统。从这方面来讲,变电站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目的主要是为了多层次、全方位地监控变电站中各种电气设备的运行及安全状况来达到高效控制。其主要的特点有:以微机化的设备来替代之前使用的电磁式装置,实现操作监视的图像化、智能化。伴随着微机监控技术变电站以及变电站中的继电保护、自动测量设备、开关操作的远动、远程监控设备、事故和设备故障的自动记录设备等方面的设计应用,变电站正逐渐向着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

3电气自动化应用的范围及构成形式

3.1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系统处理

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处理系统在电气工程设施方面主要通过传输信号屏蔽、设备接地信号处理、选择合适的抗干扰措施来实现。为了确保系统故障少、运行可靠、操作维护方便等,在电气自动化设备选择时,需要选择相应的经过长期检验证明其性能稳定可靠的设备来适应电气工程中现场的不同环境,保证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

3.2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导入微型计算机应用

由于电气自动化中微型计算机的引入,使系统能够完成自动记录并分析电气设施实际运转情况的反馈,还可根据当前设施运行趋势判定其误差以及发展情况,收集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并分析以及判断误差。增强软件的循环查找和不同时间及环境状况的统计分析,直接进行统计数据的波形分析。为方便管理、电气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应用能够实现全程自动控制,还根据需要添加了必要的接口与界面,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

3.3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3.3.1监控方式的设计。电气自动化中运用的这种集中监控方式设计,具有运行稳定、维护方便、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不高、系统容易设计等优点。但由于这种方式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优化处理的设计特点,往往造成处理器所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导致处理的效率受到影响。由于伴随着监控信息的大量增加以及电气设备监控的全面性要求,随之而来的是系统冗余下降、电缆数量增加,设施处理信息能力严重滞后,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2电气工程中现场总线监控方式的设计。

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发电厂、变电站工业自动化等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智能化电气设备的自动化进程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现场总线监控的设计形式使系统的应用更加有针对性,可以根据现场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和配置。由于各个装置设计的功能都是彼此独立的,并且都通过网络来进行连接控制,即使其中任何的一个装置发生故障,影响的仅仅是相应的元件,而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的控制设计在电气自动化中应用最多,同时也是最优的选择。

4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应用的优势

4.1电气工程中电力设备的在线监测优势

随着变压器、短路器以及发电机等这些一次设备的应用,往往需要对其中关键的参数进行不间断的实时监测,这就要求监视设备不但能够反馈在线运行状态,同时也能够对设备的一些重要的参数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判断设备中发生故障的原因,以缩短设备的保养周期,延长设备的实际使用期限,同时也为电力设备的实时状态检修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4.2电气自动化应用下电气工程中电力设备的智能化

一般情况下,电力系统中的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安装地点之间都要有一定的间隔,一般要求相隔几十米,有的甚至是要求几百米远,两者之间使用强信号电力电缆与大电流控制电缆来连接。在进行一次设备的结构设计时,往往要先考虑实现常规的二次设备的功能,这样做显然能够节约大量的电力信号电缆和控制电缆。

5.结语

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电气自动化是现代电气工程的支撑,也是所有工业发展的基础与原动力,随着现代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科学技术发展,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也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和领域当中。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广开思路,为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3

下面首先探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了电气工程中的问题,最后就电气自动化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

1.依靠信息技术发展

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各个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是电气自动化系统中最重要的方面,它具有科学性、高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第一,表现在管理层面。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会计部门核算工作的相关数据的存取,管理层利用信息技术对基层生产线的实时监控。第二,表现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比较层面,由于数据比较的功能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可以对不同设备的信息数据进行一个比较,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出实用价值;随着微电子和微处理器技术的普遍应用,曾经定义明确的设备界限开始慢慢的模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通讯能力、软件结构和统一的组态环境就变的必不可少。

2.DCS控制系统

DCS控制系统即分布式控制系统,以微处理器为基础,以控制功能分散、显示操作集中、兼顾分而自治和综合协调为设计原则的仪表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具有数据获取、直接数字控制、人机交互以及监控和管理等功能。与传统电气控制系统相比较而言,更为高级和先进,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控制与管理系统。DCS控制系统操作层采用WINDOWS NT操作系统;控制站采用成熟的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QNS以确保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实时性和可靠性。

3.采用集中控制手段

将各种信息统一放入一个处理器中综合处理就是集中控制,这种集中控制手段存在明显的缺点。第一、集中控制会使所有的信息集中在一个的处理器中,会大大降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运行速度,从而使整个系统的运行受到影响。第二,集中控制使全部信息都存入主机内部,导致主机容量不断减少,后期为了保证系统正常高效的运转,就需要增加电缆数量,大大的增加了系统运行的成本。

二、电气工程的问题及对策

1.电气工程的问题分析

电气工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便是电气工程的质量问题。大多数电气工程管理部门在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方面都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即过于关注对工程质量的检测,而忽略了对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这不仅影响了电气工程的施工进度,还降低了电气工程的质量,不利于电气相关部门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另外就是电气工程的节能问题。电气工程为了从多方面的满足建筑项目的建设需求,不仅需要提供照明和温度调节,还需要对保证必要的能源量,在此过程中,则很难避免产生能源浪费的问题。因此,能源浪费造成的资源利用率的降低,也成为了阻碍电气工程发展的又一大重要问题。

2.电气工程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加强电气工程质量的管理力度。具体来说,既是加强电气工程质量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对相关管理人员展开定期的培训,以不断提升其对工程质量管理的认识和业务水平;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不断完善,以有效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对电气工程的原材料和设备管理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进场的材料及设备,要对其出厂报告及质量证书进行严格的检验,只有通过检验的材料或设备才能够投入到施工现场进行使用,以此有效保证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水平。其次,对电气工程节能设计进行优化。相关电气部门应有效找出消耗、浪费能源较高的环节,并在保证满足实际工业生产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节能设计进行改良与优化。例如,在建筑的照明方面,应当尽量利用自然光来代替照明设施,并将寿命长、功效高的智能照明装置安装在走廊等地方,以充分发挥智能照明的智能化的作用,将照明所需的电能消耗降到最低。

三、电气工程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电气工程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电气工程自动化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网络架构不够统一。相关企业及部门不统一的网络架构,严重阻碍了电力工程自动化系统的有效建设;再加上不同企业之间在程序接口上的差异性,使得软、硬件信息数据的交流与运输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实现企业间资源信息的共享。其二,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性不高。我国现阶段的电气自动化的程度较低,大多数都还停留在多岛自动化的层面上。而这种多岛自动化往往由于功能单一的局限性,而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这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气自动化功效的充分发挥。其三,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受主观支配。相关技术人员在开发和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被主观意识所支配;再加上各技术人员在技能水平上存在差异性,便使得自动化平台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进而造成电气工程自动化成本的增加。

2.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实现电气工程的科技化。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引入到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并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应用,来将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程度进行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以降低能源消耗为重要方向,对节能技术进行不断研究与创新。其次,实现电气工程的信息化。加强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并将网络通讯技术有效应用到计算机的优化与仿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分析,和电气设备的设计与运行中,以有效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实现。再次,实现电气工程的开放化。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的各个元件和局部系统的监督和调解中去,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完成信息的实时交换和网络资源的共享,进而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管理、决策和控制的一体化。

结语

总而言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在现代化工业的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相关企业要想有效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大人才的建设力度,将相关制度规范进行不断完善,并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进行自主研发。唯有如此,才能让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工业事业的稳步发展,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现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时代,机电一体化作为现代技术的发展核心力量,在工程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推动了工程领域的发展。它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固有模式,在引领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其向智能化、自动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微机处理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 机电一体化的描述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逐渐深入,工程机械在机械、液压、电子控制技术等方面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等级提高,使其更加经济可靠。且目前的机械制造工程中往往采用微电子处理器进行工作。合理配置、整合、处理并优化各项系统模式。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以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管理设备的发展尤为广泛。例如:摊铺机的自动找平、自动供料、优化挖掘机的电子功率、自动调节装载机的变速机箱、检修和排查故障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势必促进今后工程项目的发展,并对机械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能够更好地运用在复杂的工程中,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一技术,并使其发挥到最大的作用,是当前急需考虑的问题之一。

3 机电一体化的优势

3.1 安全系数较高

在工程机械中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性能,在保证其功能运行正常且齐全的同时也能做到全面的监视和报警,对产品有自动保护作用。若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状况,系统就会进行自动保护,确保操作人员和系统不会遭到伤害。因此,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拥有安全系数较高的优势,且可信度较高。

3.2 生产效率高

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实现工程生产的流水线作业,在实现操作系统智能化、自动化地处理接受到信息的同时也能进行高精度的控制和高灵敏度的监测。当操作人员开启操作按钮时,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在最大限度内产生出较多的成品。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加之自动技术的熟练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具有更大的价值。

3.3 使用性价比较高

机电一体化设备是用程序直接控制,并从数据反映设备使用情况的高端机器,且操作方便、简单。此外,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加以广泛的应用,选择不同的程序结构,可以扩大其工作范围,从而大大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与其它应用相比较,机电设备技术融合了其他技术,使其功能更加完善,从而满足更多生产的需求。

4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广泛应用

现如今,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带动了各种机械设备的性能提升,机电一体化设备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必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1 电子控制中的应用

在机器使用中难免会存在磨损、仪器失灵、机器老化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更大的危机。因此,及时做好监控工作是很有必要。若是监控系统出现故障,则检修人员很难找出问题所在,对以后整个工程机械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工程机械中的电子监控主要是对发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等进行监控,将各系统的数据及时传递给维修人员,以便其及时发现故障并解决问题,从而确保整个系统能够稳定持续工作。

4.2 节约能源

传统的机电设备中能量的过度浪费一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机电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不断提高,使用微机控制系统能够大大降低人为产生误差的影响,提高精确度。此外,使用自动一体化功能可以节省人力、财力、物理等资源,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并确保施工的高效进行。这一发展也符合现如今“可持续发展”理念。

4.3 机电设备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作业中的应用

机电设备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避免缺乏经验的工人在操作中产生失误。例如:在对挖掘机的挖掘轨迹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通过耗铲斗的轨道设定和微机自动控制动臂杆及铲刀,从而规范挖掘机的使用范围,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精确度。

4.4 其他方面的应用

外国在推土机、铲运机以及装载机中加入了自动变速器,对传动系统的传输比进行调控,提高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能源得到了充分地利用,且操作步骤较少,是一种合理简单的设备。

5 未来发展趋势

5.1 个性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广泛地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对电子机械设备要求的提高。因此,机电一体化设备不仅要保证高质量,相应的也要实现功能多元化、人性化、个性化。这也是未来机电设备发展的一大趋势。

5.2 智能化发展

自动化、智能化是机电设备发展的一大典型特点,且更符合现展特性。该技术需要以人工智能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心理学、运筹学等新兴学科为辅助作用,对人类智能进行效仿,自动实现诊断、人机对接、自动编程等地分析、判断、整理、推断及决策等过程。通过程序的直接控制使其有别于传统的机电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代替人脑继续工作,从而提高了生产的工作效率。另外,机电设备的发展,离不开控制理论的基础。

5.3 微机化发展

微机化是机电设备又一大发展方向。在高性能化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应用模式的:高效率化、高可靠性、高速化、高精度。这里以新一代的CNC系统为例:新一代的CNC主要采用连接多个CPU和总线,实现多个任务系统的同时操作,体现产品的高性能。其采用纳米或微米级别的产品。具有小巧性、耗能低、灵活性强等特性,使其在社会生产、生活、军事、科技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有力武器。

5.4 绿色化发展

任何大功率机器在使用工程中都会伴随着污染的排放,而机电一体化绿色化发展是指在产品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且当产品到达无法使用阶段时能够被回收利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提倡,机电设备一体化向着绿色方面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机电设备一体化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合理把握好其发展趋势并加以运用,对整个机械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和重要意义。而当下如何才能降低能耗并提高生产效率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篇5

一、当前施工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 成本管理意识淡薄,重产值轻成本

市场竞争压力的沉重,迫使企业管理者目光狭隘,无力顾及优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把精力都投入到揽工程、抓产值中,而不惜赔本中标,垫资施工,使企业负伤沉重经济负担,企业生存艰难。还有某些企业由于工程款拖欠,陷入资金泥潭,为使企业生存,不得不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背上沉重利息负担。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企业管理者成本意识薄弱,重产值轻成本的管理意识所造成。如长期如此,企业经济效益就难以提升,从而失去生命力。

2 成本核算工作不健全,核算缺乏精确

目前施工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本核算混乱问题,如劳动、物资、动力消耗、设备维修,项目投资与账实不符,不能如实反映企业具体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往往是单一数值统计或简单文字说明及收支二线,缺乏对费用进行量化考核,无法实现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致使投资项目、基建设施投资盲目性较大,资源闲置浪费严重,有效利用率低下,财务分析不科学,未按实事求是进行分析,不能为财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等等。这些成本核算的弊端,极大程度误导了财务收支划分不清,成本各项费用分布不合理,致使上级部门在决策中信息失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核算缺乏监督性

近年来,施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虽然有很大提升,但各院校毕业的财务人员仍在文化程度与业务素质方面还有极大的潜力未被挖掘出来,能力水平依然有限。由于财务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加之某些陈旧的财务问题,致使财务人员对本职工作界定不清、缺少改革创新精神及精益求精的业务责任心,易出现本职业务熟练但素质缺乏的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在成本核算与预算U径不一致,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系列的成本管理缺乏监督性,核算工作难以有效推行。

二、施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改进措施

以上问题,多表现成本意识薄弱,在进行核算工作时的不细致、不规范,编制报表只按经验比例进行分解,达不到成本管理目的,因此,针对以上状况,应加以改进。

1 更新观念,提高成本核算意识

企业管理者务必加强对成本核算的认识,要认清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同时,施工企业要在行业竞争中持续发展,还要认清成本核算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要达到优质、低耗、高盈利的战略目标,只有控制成本费用,降低成本支出。再次,企业管理者还要明白自身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是使成本核算走向正规的一项重要工作。

2 提高财务核算人员业务素质

施工企业要加强对新进人员参加培训及进行职称考试评定,结合新形势变化需要,适时给予所有财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技能更新,定期组织人员了解财务动态趋势,进行会计讲座、学术交流,以不断进行自身学习,强化业务技能。掌握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预算定额和各项费用取费标准,预算单价各项费用和财务成本核算的五项费用的对应关系等,这样一来才能归集报表准确无语,核算出真实的成本费用。

3 着重提高企业成本核算水平

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62-02

一、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传统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一味地“灌溉”,更多地考虑有多少时间就讲多少的内容,很少考虑学生是否能“消化与吸收”。现在所应用的多媒体教学,实际上是把原先板书的内容通过演示的方式加以传授给学生,虽然改变了教学方式,但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没有变化,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见到实物(零部件总成),只能通过一些实物图片对教学内容形成一些模糊的认识。又或者教师在讲授了若干次理论课之后,才安排一次实训课,其实实训课也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严重缺少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在理论指导过程当中,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往往当理论课程结课之后,学生依旧无法分辨哪些知识点对自身专业有益,更加不懂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将会需要用到哪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

以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这门课程其中一个知识内容来说,例如,讲解自动变速器各个挡位的力矩传递路线,仅仅在理论课堂上讲解先是哪个换挡电磁阀工作,之后到哪个元件充油建立油压,然后再到哪个元件把力矩传给哪个元件等等,对于初学者的学生来说,没有实物对照,只靠想象来学习是相当吃力的,甚至不能理解。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更加明显看到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课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对整个专业失去了信心。

二、基于工作^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流程

(一)立足于工作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立足工作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顾名思义,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际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相结合起来,一方面把学习理论知识放到实践过程中去,另一方面把理论知识贯穿到学习职业技能(操作技能)中去,相辅相成,使理论与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模式。立足于工作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实操学习为主导,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技能的学习,解释动作要领、剖析操作规范的实质,在技能训练(实操)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掌握理论知识,让学生做到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真正打通学习的“任督二脉”,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己在实践中的操作技能。

(二)立足于工作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教师对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内容结合实际的工作岗位,边讲解边演示(操作),通过对教学实物、模型、实际操作的演示和多媒体课件等内容的展示,把抽象无趣的学习内容变成看得懂、容易做、能理解的东西,使学生达在实物进行操作的同时理解理论知识的效果。如此一来,使学生既了解了其表象,又认识了其本质,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理解。

项目实际操作要求主要是为了讲解知识点以及演示相关内容,从而针对性地去设计实训项目,做好实训项目的组织工作,并且让学生清楚了解实操的任务时限和具体要求,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整个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实训内容可以是汽车相关零部件结构总成的特称观察、零部件的正确拆装,零部件总成解体后的检测(检验)项目和其正确拆装以及相关测试。实际操作可以采取小组制方式,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相互促进,也可以采取个人制,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理解去进行学习,教师对于学生在实际操作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应更多地给予思考方面的引导,必要时可加以提示,并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各小组相互评价、小组总结交流、教师抽查考试以及教师点评等四个环节。通过各小组相互评价,通过相互评价来促进团队意识,加强小组间的成员联系,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通过教师的随机抽查考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形成对相应技能的认识和领会,也同时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方式。

(三)立足于工作过程的理实结合一体教学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中的实施

篇7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不过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对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太长的发展时间,导致技术水平在多方面的领域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实现了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时,对科技的发展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代表了信息技术的到来。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2.1电气工程的概述

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电气工程处于核心地位,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得以进步,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因为到来的信息时代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电气工程的传统意义是创造产生有关电子学科的总和,不过在现阶段其定义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有了更广泛的涉及范围,和光子、电子相关的行为都统筹于电子工程,像信息技术等这些因素会在很大的程度上给电子工程带来影响。

2.2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自动化技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的领域有计算机技术、信息论、电子学及系统工程等等。自动化技术经历了机械功能多元化、模组化及结构运动高精度化等一系列的发展以后有了更多的进步。通过进一步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工人的负担得以减轻,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工业方面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办公等方面,不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技术有了更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优化产业结构、工业机器人等方面。

3、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开始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初,我国有关专家和学者都一直在不断的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国家和相关企业也是大力支持,于是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我国智能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途径。我国的微电脑工程机械控制技术虽然还有些不足,但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4、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分析

4.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电气工程管理当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电气工程管理当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了高新技术所带来成果,还能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对于编程的调度上有着明显的作用,例如:电力企业在对仪表工程的管理上,在实际运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之后,就能将之前工作的重点如:温度、压强、流量等管理逐渐改变位凭借集散分散控制系统来进行自动化的管理。凭借着自动化模式与控制体系相互结合的基础之上,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各种信息的搜索与检测、运输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管理和控制的安全稳定打下结实的基础,此外,在对于修理的次数和投入的资金成本上也有了很大的降低。

4.2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介绍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更具广泛性,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在便捷性和高效性方面更具明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应用中,能够实现对智能建筑相关设备信息的恰当处理,达到对设备的全面监控,形成综合性的网络监控核心,将数字化的程控交换机作为存在的基础。同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静电现象的有效抑制,在根本上保证财产和生命的安全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建筑设备信息的全面汇总和融合,发挥集中优势,提升服务的周到性。

4.3工程机械中应用故障自动诊断、自动报警和电子监控技术

在工程机械的实际运行情况下,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制动系统、工作装置、传动系统和发动机等运行系统不论哪个出现故障,都会导致工程机械不能够正常使用,如果不能快速判断工程机械发生故障的部位,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对其进行维修。而将故障自动诊断、自动报警和电子监控技术应用到工程机械中去之后,工程机械在运行时不论哪一个部分出现了故障或者发挥不灵敏,电子系统都会自动的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粗壮之外还讷讷够准确的判断出出现毛病的部位,进而提升了工程机械的工作效率,还能够减低驾驶人员的工作紧迫感。

4.4在工业控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并不是很理想,不具备较高的发展水平和广泛的使用范围,主要应用的领域是工业控制领域,整个工业的生产过程通过对相应电子元件应用得以控制,不仅促进了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而且还将生产质量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在我国的传统工业生产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譬如生产质量差、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对这种方式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进行弥补。特别是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高科技产品备受人们的青睐,人工组装高科技产品是有一定的困难性存在的,由于其精密度必须要高,在组装及生产的过程中只能对自动化设备加以利用。现在在西方的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完全的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可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海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还需要人力资源的参与。由于现阶段还没有完善的技术和设备,像一些技术漏洞、设备损坏等问题时有发生,会耽误生产进度,为了正常的进行生产活动,处理维护的时候需要请专业的维修人员。

4.5实现工程作业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

其能够实现工程作业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有效提高了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了因人工失误导致工程建设质量受到影响的情况发生,实现了工程建设精度的提高,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很多国产的大型工程机械都配置了电子系统控制的自动变速箱,如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其能够提高燃油的经济性能,对发动机功率进行有效控制,并减少了人工的操作。

4.6与传感器融合

将机油压力传感器等装置转配到发电机中去,可以先行对监控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实现可调控的工作状态。将传感器装配到沥青铺路机上去,可以实现铺路机的匀速前进,而且可以自动找平。根据目前集约化和多样性的信息采集发展方向,可以预测未来传感器必将蓬勃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都要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所以,在现代工业生产设计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已经变成了热门的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社的使用范围也逐渐的扩大,不仅能够很好的提升我国社会整体的生产力度,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只有不断的加强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完善与创新,才能在最大的限度上推动我过整体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哲.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09:129.

篇8

我们所熟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将微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息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技术。它是将机械装置、电子设计和软件结合起来的系统总称。所以是自动化生产设备几乎就可以说成是机电一体化设备。

现代的工程机械正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使液压、机械和电子控制等技术有机的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工程机械的各项性能。

2.机电一体化发展状况和趋势

2.1机电一体化发展状况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期阶段,指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人们利用电子技术来简单的完善机械的产品和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军用技术在战后转为了民用,这对那时的经济恢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在那时机电结合多是自发的行为,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固其结合还不能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蓬勃发展的阶段,指在20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期,随着计算机通信与控制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和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迅速发展起来,这就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阶段是向智能化迈进的新阶段,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这一时期,通信与光学技术进入了机电一体化,细微的加工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并出现了像微机电一体化和光电一体化这样的新分支。同时,因为人工智能、光纤及神经网络技术取得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也为机电一体化开辟的广阔的天地。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研究,促使机电一体化逐步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2.2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因为机电一体化是集电子、机械、光学、控制、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综合体,它的发展与进步是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所以,其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①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比较多,研发具有标准接口产品单元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如研发智能调速、动力及控制单元、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可利用标准单元很快的开发出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由于利益方面的冲突,很难制定国内和国际之间的标准,但是可以通过组建一些比较大的企业来逐渐形成统一。可以肯定的是,模块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景。

②智能化

作为21世纪技术重要发展方向,智能化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如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就是智能化重要的应用方面。我们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具备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几乎是不大可能,但高性能的微处理器使产品赋有低级或人的部分智能,是完全可能且是生活生产中完全必要的。

③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为网络化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它不但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带来了发展,而且给政治、军事、教育乃至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变化。网络化已经将全球经济生产联系到了一起,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将全球化。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作为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这样就可以享受各种高科技带来的便利。

④微型化

它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机电一体化向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能耗少、运动灵活的特点将在生物医药、军事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革

⑤绿色化

随着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保护资源环境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绿色产品在设计、生产制造、使用和销毁这一连串生命过程中,要符合特定的环境和健康要求。绿色化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的。

⑥系统化

其表现特征就是系统体系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还有就是通信功能加强。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会更加注重与人之间的关系。

3.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3.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旋挖钻机上的运用

旋挖钻机是我国近几年来广泛采用的一种重要工程机械,其主要集中在大型的桩基础施工中。旋挖钻机因为施工时工艺较为复杂,且过程中要求的精度相对较高,所以就要引进自动化控制功能以提高施工时的精度和整体效率。其最常见的有两种功能:一种是钻孔工程自动回位功能,一种是钻桅自动调垂直功能。

3.2机电一体化中的遥控技术在工程机械上应用

随着工程机械功能的不断扩展,遥控技术被运用到了很多环境中。其很多时候是出于为了操作的便利和保护操作的人员。例如在水泥混凝土的泵车上就广泛的采用遥控技术,还有一些小型多功能的产品上也有应用到。

3.3机电一体化在路基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现今,机械化施工已成为道路建设的行业趋势,这就使我国道路修建事业向着现代化、专业化及规范化方向发展。路基工程机械化施工,就是通过合理选择施工时的机械,科学合理的完成工程作业。对路基机械化的重点就是要对设备进行机电一体化,做到机械化,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选用合适的设备充分发挥其效率,在施工时要确保技术和质量标准,做到配套机械和周围环境要协调一致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减少人员工作的强度等等。第二,确保机械的养护和维修,提高机械的完整度,在设备的管理中要拥有保养和维修计划,保证在机械生产期间能够高效的使用。把设备生产使用中的运转效率作为关注的重点,要使在设备故障出现时对机械的影响程度达到最小。在道路路基施工中要考虑到故障机械设备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影响、维修费及其影响质量效果的程度比重。

以道路路基工程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为例,它就应用了先进的控制电子称量的系统,这就使其称量过程实现了现代化,出成品料的效率和精度得到了保证。在沥青混凝土摊铺机中应用了自动找平系统,这就使工程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提高,同时在供料系统中引进超声波技术等,这些都有效的提高了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作业质量。还有我们所熟知的铲运机铲斗刀刃、推土机铲刀和平地机刮刀中都应用了电子控制系统,这样就使作业的精度和效率得到提高,有效降低了劳动的强度。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道路路基机械设备中被广泛的应用,它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道路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作为设备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要能够顺应发展,学习和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到现代化工程建设中,为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4.结束语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产品和装置中实现了机电一体化,这样就有利于实现整体的优化,提高了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生产效率,缩短开发产品的准备周期,也加速了成果向商品的转化,这样就有利于推动各产业发生变革,随着对产品不断的研发和高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要求新一代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朝着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等方向发展,这样就可以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光.浅析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城市建设.2012年19期.

篇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促进剂,是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力发展工业,以求获得快速的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历过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其内容如下:

(1)第一阶段:随着机械工程和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工作者便考虑到将二者结合起来,寻求一种能够为电器制造也服务的科学,于是便诞生了电气工程。

(2)第二阶段:随着微波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科学工作者又将这一学科的优势有机结合到电气工程上面,通过微波和无线通讯技术对机械的控制,来使机器完成生产工作并满足生产要求,这便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带进了机电一体化的时代。

(3)第三阶段: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它的优势也被利用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来,于是便出现了通过计算机编程并远程控制机器完成生产工作的新一代机电一体化工业生产流程。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意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吸纳并融合全球最新科技的过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无论是一个断路器的设计,还是整架航空航天器的研究,都少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身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使得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车间空间得到节省,也减少了车间内人力物力的配置,很多机械产品的加工不再需要工人来动用原始的手工劳动,而可以通过电脑终端的直接控制,这样,一个会控制电脑终端程序的工人便抵得上好几个人力工,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节约。机电一体化的运用更是可以使生产车间完成流水线的全部生产任务,包括生产零件,组装,包装,流动,检测等整个制造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难题

尽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一起很迅速,但是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1)电气工程应用的能耗问题。所谓的能耗问题是指来源于电气工程设施的建造和安装所造成的能量损耗,当然,要想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建造和安装布置控制设备是必需的,因而这部分能源消耗是无法避免的,为了降低成本,便只能从降低能耗方面着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建造和安装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光照和温度调节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还要考虑到系统耗电与厂用耗电的关系,电网的布置等问题,在诸多环节的能耗问题实在值得关注。

(2)电气工程应用的质量管理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中,有很多工厂为了完成机电一体化控制,但又考虑到成本的节约,放低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施工质量要求,使得建造标准低于国家规范,这样做会导致低了机电一体化系统所生产的产品质量降低,更可能使得整个系统运行故障频出,发生灾难性的事故。

(3)数据传输的不方便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对于所编应用程序的控制,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仍然处在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的尴尬状态,还没有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因而很多应用编程及其有效接收设备并没有国家标准来统一,在商业化的运行中,厂家只能购买某生产商的一中机型来进行控制运用,而不能完成不通机型之间的信息传递,这对商业化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4)电力控制系统的完善效率对工程进度的制约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是一种控制系统,用来对机械系统进行控制,然而要想完成整个系统的运行,便得结合实际的机械操作流程编写相应的程序通过计算机控制来实现。因此对于同一工程,由于编写程序不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效率就会有所高低,这也会进一步影响工业生产的效率,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

4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方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气工程,另一便是自动化控制;因此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便要从两方面着手,通过实现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的有机的、高效的结合来更快更好地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从电气工程方面:从上文问题分析可知,电气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能源消耗问题和施工质量管理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有效的措施便是企业和政府一起协商制定严格规范的电气工程施工管理标准,并且一切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要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违者必究;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不要照搬一般的施工流程,而要根据实际的施工地点的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拟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后再施工。并且施工过程中严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要严格按照标准选择适应的材料,施工完成后要有专门的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对系统进行监控检修。

(2)从自动化控制方面:自动化控制的问题主要是数据传输接口不统一,控制程序控制效率有高低。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企业的程序设计人员应不断优化反馈设计,完成精简有效的高质量程序编写;然后将最优质的程序在企业内或者行内推广,从而使整个企业或者行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提高,要想设计出优质的程序,设计者需要考虑客户的需求和工程的运行流程,通过精简和优化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另外,政府也应该在行业内制定相应的通用的程序接口,能够让优秀的程序设计在整个行业内流通,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信息传递和竞争提高。

参考文献:

[1]侯晓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作原理[M].科技出版社,2009.

篇10

2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运用PLC技术的措施

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种类较多,为了提升研究深度与准确性,本部分选择具体案例分析。以染色生产系统为例,分析PLC技术的具体运用,并着重分析侧重点。

2.1温控系统硬件组成

本次设计考虑到纺织行业的特点,选择欧姆龙公司生产的α系列PLC机型,属于典型中小型机,其中最大控制I/O点数为1184点。染色机温控系统核心选择PLC系统,打破传统仪表控制的不足,用户可以根据自己产品与布料调整染色控制温度曲线,并借助PLC优点,通过简单编程实现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联锁,一旦出现故障情况及时作出反应,提高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温控系统控温单元采取晶闸管,并将其作为电子开关,触发通过功率扩展板实现,并对加热器通断进行控制,PLC中测量反馈信号输入选择热电偶,构建一个完整闭环系统,实现温度的精确控制(郭润梅,分析PLC在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中的应用,世界有色金属,2018年第22期212和214页)。

2.2温度测控模块分析

考虑到纺织品染色工艺要求的温度范围及特点,设计时温度传感器选择铂电阻,它的控制温度低于20摄氏度时线性度良好,甚至可以将非线性校正部分去除掉。通过程序将相应设定值写入该模块,直接将原有温度曲线进行调整,满足不同生产厂家或不同纺织品种的优势,该模块该交易对温度自动修正,模块中输入热电偶修正值,利用认为修正方式减少热电偶本身误差造成温控误差,促进控制精准度的提升。

2.3人机互动模块分析

1)开关量模块。开关量输入模块主要承担待染色物质类型的选择,选择C200H-ID212;输出模块选择C200H-OC225主要负责染色故障报警信息的输出。2)人机界面。染色机启动与停止通过触摸屏模块实现,选择染色品种、温度参数等,出现报警故障时直接显示发生故障的位置及原因。

2.4系统软件结构内容

染色机温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软件部分,直接为全中文操作环境,并支持微软系统拖拉与粘贴操作,提高操作者编程编程效率。

3技术趋势分析

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得知,在以后几年中,研究人员肯定会制造出更多新型的电气工程设备,在机电一体化之中,结合现有的运行环境,对人机界面进行大力的完善,保证PLC技术在机电一体化当中得到更好运用,推动我国电气工程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将PLC技术运用到机电一体化系统当别关键,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当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现状,对计算机组网进行大力的完善,保证PLC电气控制系统更加健全。当前PLC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由于其网路布局较为广泛,密度也比较大,将会在机电一体化当中取得良好运用。将来PLC技术在电气设备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保证通讯工具更加完整,控制系统的操作界面更加人性化(唐中武,PLC在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黑龙江科学,2018年第16期126-127页)。由于我国大型工业电气设备的快速发展,将PLC技术应用到自动化控制系统之中,能够更好的提高各项电气设备安全性能。由于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当中的PLC技术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这也满足当前智能社会的发展要求。

篇11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系统控制、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装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基本技能。

2、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的内涵分析

在实际的课程设置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是实操性非常强的科目,主要研究的是基础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以及基础电能存储和实际利用,学科具有非常广大的发展空间。并且,由于专业的性质决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科目的设置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量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多数的技工学院内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电气应用技能、机电一体化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还逐渐衍生出数控维修科目以及楼宇智能控制科目。不仅要集中培养学生对整体电力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和调试,也要建立相应技术的分析和解构。电气应用技能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围绕电气设备的基础管理、安装以及调试和维修,需要学生建立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学习技能。机电一体化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对于现代化工业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的管控和安装调试,并且要建立维修操作,需要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设备改造以及新型技术应用的学习技能。数控维修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一线数控车床的基础编程以及操作和维修,并且要运行相应的编程操作,需要学生建立设备维修以及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的技能。而楼宇智能控制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强弱电的基础安装、调试和维修方式,需要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技能。相应的课程设置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也要符合社会对于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另外,在整体课程设置过程中,技工院校也要进行相应辅助教学资源的综合提升,辅以机床维修实训室、电气控制实训室、PLC实训室等项目。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设置要求分析

在实际课程设置和运行过程中,相关教育机构不仅要关注整体学生的生源情况,也要集中关注企业的实际需求,真正建立有效的供求培养机制。第一,相关技工院校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基础生源。在技工学校内部,基础生源多数都没有参加基本的国家级考试,学生整体理论知识比较薄弱,整体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不是特别活跃,这就需要教师在基础课程设计过程中,集中分析相应学生的基本特点,教师要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集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集中实现理论与操作能力的优化,并且建立有效的实践课程。第二,相关技工院校要综合分析基础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于技工院校来说,只有保障基础专业培养内容符合企业的基础需求,才能保证学生在课程学习后能在实际工作项目中优化的运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另外,相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集中关注学生的准员工教育以及礼仪课程,保证基础学习能力优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服务社会的素质的优化升级。除此之外,相关技工院校也要对学校内部的基础教学设备进行集中的改良,建立相应的教学辅助设备,以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得到有效的内化,并且将基础知识转化成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能力。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设置措施分析

(1)优化设计电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在电气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相关技工院校要集中升级相应的教学科目,建立优化的课程结构,切实落实相应教学能力的优化性提升措施。在基础课程设置过程中,主要的教学课程包括:电工学、电机学、电气自动控设备以及基础系统学、自动控制技术、PLC技术等,教师要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集中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整体内化水平,利用相应的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建立更加优化的项目分析和解构能力。在学生学成之后,主要的工作方向就是企业内部电气控制项目的系统安装和调试维修作业。

(2)优化设计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在基础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综合考量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基础知识点,也要针对相应课程进行集中的实习训练,才能保证整体学习力和学习技能的优化。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过程中主要涉及的相应学科的应用以及项目开发,教师要集中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水平,切实落实人才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

(3)优化设计数控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在基础课程建立过程中,教师要集中考量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除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以外,也要设计绘图实习项目、电气数控技术以及数控机床的编程和实际操作等,教师要在实际课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优化设计楼宇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这是一个践行时展需求的新型专业,教师要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集中培养学生对于智能项目的学习力和研究能力,在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方向也是智能化小区内部的项目安装和后期调试维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集中培养学生的高技能水平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发展趋势分析

在整体教学项目运行的过程中,相关技工院校要充分考量素质课程的优化开发,将德育要求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且针对企业内部的员工教育进行集中的讲解,保证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学习到相应的岗前技能,并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相关课程设置过程中,技工院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不仅要集中学习相应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也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优化。另外,相关技工院校也要建立良性的校企沟通,保证学生在实际学习后,进行集中化的实践操练,并且有效地缩短相应的社会适应期,尽快地融入到社会和企业文化中,要在实际教学结构中添加必要的发展规划,以保证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落实和应用。总而言之,要实现整体技工院校学生的良性发展,就要集中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规划和设置,集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职高能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军.美国南方理工州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课程学习过程考核评价方法及其启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34(8):100-102.

篇13

市场化;集体企业;员工培训

新形势下的电力集体企业已经被改革和市场推向了竞争大潮。坐、等、靠、要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要扎牢根基,立足市场,观念的转变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挖掘尤为重要。为此,把握症结,有针对性建立新型电力集体企业的员工培训体系成为必然。

1 新型电力集体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尽管电力集体企业走入市场化以后愿意适应形势而做改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未完全脱离原来主业管理模式下的惯性思维和依赖,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不强,造成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和力度不够。

(二)培训期望不高。集体企业改制不久,人员缺乏,精力有限,对培训缺乏系统、深入的挖掘和思考,一些重要、关键的培训项目得不到实施,造成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期望不高。

(三)培训机制有待完善。首先,对培训需求没有进行认真的、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多为常规的、重复的、形式化的培训项目,培训与需求脱节。其次,集体企业时常采用员工培训员工的方式,这使得培训的信度和效度降低;即使请外部的专家进行培训,也大多采用单向灌输方式,使得员工感到枯燥、困乏、厌倦、无兴致。再次,集体企业大多的培训项目省去了效果评估和后期跟踪环节,没有对参培员工从培训反响、知识技能提升、态度转变、效能提升等多个维度进行调查、考核和评价,使得培训流程有头无尾,效果不佳。

2 新型电力集体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思考

(一)树立竞争观念,增强忧患意识。集体企业必须改变过去依赖主业的思想,把主业视作大客户而不是“衣食父母”,平等合法参与市场竞争,牢固树立市场基础。必须以不断增强和具有竞争力的员工团队投身市场竞争,才有可能使集体企业在全面开放的电力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充分认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不断更新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是拥有一席之地的关键。新型集体企业应该把企业培训看成是关系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今天对培训的投入是为了明天在企业竞争力、市场份额、信誉度等方面有更多的产出。

(三)要认识到员工培训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培训可能无法立竿见影,但可能几十年有效。因此,集体企业需要系统思考,前瞻思维,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切实作好每一年,每一期的员工培训计划,并认真的付诸实施。

(四)积极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立图书室、阅览室、读报角,多开办一些读书班、学习班,适时举办专项讲座,分专业开展技术技能比武,广泛开展学习交流和座谈、征集学习心得,深入挖掘学习先进典型、评先彰优等活动,着力营造“想学、懂学、能学、善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帮助员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1、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培训计划。①企业培训计划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前提,与发展方向相适应。②要摸清企业自身人力资源“家底”,掌握现有人员素质现状,充分调研和了解企业当前或近期培训需求。③培训计划要按照“广泛参与、自下而上、综合审定”的程序和原则进行制定,特别要注重收集员工自身的培训提升愿望。④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入职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内部培训、委外培训等要综合平衡,兼而有之。⑤要针对每个具体培训项目,视不同的培训对象,设定不同的培训预期,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

2、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实施有效的培训。①可采用灵活、便捷的现代化培训手段,如刻制光盘、内部网上共享下载等。②可以在部门之间开展岗位交流,以提升工作协作。③外部培训可采用外派培训或者引入外部讲师进行培训,以开拓员工的眼界和思维,使企业的管理与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接轨。④要注重“体验式”培训,敦促培训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现场操作和角色扮演等,提高培训的生动性和有效性。⑤培训计划要在不影响生产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实施,如果不能协调妥当,那培训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就会日益激化,失去受训单位和部门的支持,培训也只能是空谈。

3、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培训效果的评估标准可参考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四级评估标准:反应评估――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满意程度;学习评估――员工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等;行为评估――员工在培训后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结果评估――培训使生产经营或技术管理方面所取得的业绩。具体可由培训归口部门和业务部门针对上述四个方面,分别采取检查培训记录、汇报反馈、问卷调查、书面考试、实操验证、行为考察、交流谈话、数据采集分析、投资收益分析等手段进行。培训工作归口管理部门重点测评学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员所在的业务部门重点评估学员经过培训后,其行为变化和绩效的提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