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工电子实习小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理论知识方面,同学们系统地学习了:①元器件的焊接技术 ②元器件基本知识和测试 ③万用表的使用,包括磁电式万用表和数字式万用表 ④印刷板的制作 ⑤电子门铃工作原理 ⑥万用表的实验原理。
实验的重点项目:万用表的安装调试在程老师、张老师精心指导及自己的努力和严格要求下,结果很令人满意,全班无一失败。
篇2
1.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评价国内研究现状
图书馆为适应新的教育模式的要求,在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改变过程中也需要对各种资源的建设进行相应的改变。但目前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1.1电子资源的形式较为单一。目前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本区域和本行业相关的特色资源、与学校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电子资源的建设则比较薄弱,特别是与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工学结合模式相关的专题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建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1.2.电子资源的形式和数量有限。符合工学结合模式的电子资源形式如教学视频、电子课件、项目案例、实训模拟等所占的比重非常小。
1.3、缺乏对已有电子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电子资源,尤其是在学术机构的生命周期开始与资源的发现和识别,并移动到审判访问,从其他资源之后收购的特定资源的进库的色域选择特定的资源境界然后felicitating给用户,然后在后续研究的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进一步延续这些资源的访问。在这些过程之间存在着经过许可协议,并保持记录正确的痼疾。所有这些过程既费时又涉及大量的工作。这些不懈的工作阵列作出图书馆寻找这可以节省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并提供电子资源的有效管理系统。
1.4.电子资源建设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不论是资源的引进,还是特色数据库的创建和虚拟馆藏建设等均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而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这方面的投入则非常少。
2.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评价构架
从工学结合的人才新模式下研究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价值与整体电子资源使用价值的评价体系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在整体最优的前提下来如何评价特定电子资源的使用价值问题,使之发挥更大的资源价值,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是高职院校 图书馆的微观价值与宏观价值相统一,对电子资源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2.1.工学结合新模式下电子资源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
工学结合新模式下电子资源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可应用于采购前的预评估和使用中的后评估。
2.1.1.电子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建设方面,不仅要增加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相适应的知识性电子资源,还要增加相关技能知识方面的电子资源、信息资源形式的多样化。除完善相关电子图书资源、文献数据库等常规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外,应增加与实践教学相关的不同形式的电子资源,如CAI教学软件、虚拟现实类教学软件、项目案例、产品设计展示等电子资源。
2.1.2.电子信息资源的实用性: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应增加相关的电子信息资源,如与专业相关的专题数据库、案例数据库等。由于目前图书馆电子资源中这一部分的相关信息较少,因此在实用性电子资源建设方面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2.1.3.电子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反映当前社会经济领域正在大量使用或即将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并介绍相关专业未来可能使用的技术和方法,所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及时的更新。这就要求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建设过程中,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电子资源进行淘汰与更新,以适应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
2.1.4.电子信息资源的实例性: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均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案例。同时,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的案例资料,以达到良好的课程教学因此,要求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建设方面重视与教学过程相关的案例信息资源建设,以满足师生对该方面的教学需求。
所以,在采购电子资源前和使用中都必须注意结合以上各个方面来进行有效评估.随着图书馆门户和统一用户认证机制的建立,用户通过图书馆网关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电子资源。图书馆只要通过统一用户认证的设置和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比较电子资源中各个数据库的使用情况、确定用户使用倾向和模式,这就是高校图书馆基于基础架构的电子资源构建模式。
2.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评价系统研究内容:
2.2.1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定位,配置合理的电子资源比例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定位,配置合理的文献资源比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实现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经历的有机结合,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风格以及专业侧重不同,数字资源建设的定位也就不同。根据学院办学模式的定位,通过订购、征集、交换等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适应文献使用者和其服务对象需求的各类文献,使我们高职院校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宗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技能人才。依据学校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形成自身的馆藏特色和规模,突出本校重点专业的特色资源和馆藏文献的实用性。
2.2.2注重实验、实训方面的电子资源建设
“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的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为此,图书馆要注重这方面的信息资源的配置,对专业资料要注重“新”,补充内容新、信息新、最新出版的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专业资料;;应用类的信息资源应该是我们采访的重点,除了注重收集各个专业领域内的应用类信息资源,还应收集交叉学科互相应用的信息资源。
2.2.3重视与企业、行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电子资源建设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探索与企业技术部门的合作,建立校企互借的资源共享体系。这样一方面使企业在分享学校信息资源优势的同时,把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教材,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收集到图书馆,供学生学习参考,为学生将来走向企业打好基础。
2.2.4加大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的信息资源建设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外,还必须取得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种行业的资格证书考试等,所以,针对学院专业和各个行业的技能鉴定的信息资源应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要求,注重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等技能型数字资料的购买和搜集。
.2.2.5收集与整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课程改革要求优化教学资源,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图书馆构建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范例、教学管理的网络化。
本文系校级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评价体系构(项目编号109740209201203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Bertot JC, McClure C R, Ryan J. Developing a nationaldata col-lectionmodel for public network statistics and performance meas-ures: FinalReport. [2008-08-22]. http: // i.i fsu. edu/projectFiles/collection-models/nat.l mode.l fina.l report. pd.f
[2] Performancemeasures& strategies for the alberta public library e-lectronic network. [2008 -08 [3]. http: // i.i fsu. edu/projects/aplen-strategies.
篇3
公司经营管理中常常会遇到怎样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以促进财务绩效最优的问题。很多国内外学者已研究了公司资本结构和财务绩效关系的问题,但对家电行业公司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方面的研究不多,学者们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有的学者(如Steen Thomsen和Torben Pedersen)认为股权的集中度与股东财富、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有的学者却有不同观点。例如,贾展坤(2007)认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的绩效是非线性关系,而且存在一个负债区间使得绩效最大。Booth等(2001)认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两者的关系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黄宪(2009)以2004年至2006年间汽车和电力行业的4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回归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债务结构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公司应如何确定自身的资本结构?在安排资本结构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二者之间究竟有何关系?本文针对这几个问题分两个研究步骤:首先,构建符合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家电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绩效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家电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家电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在借鉴我国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对企业绩效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传统的财务指标,分别从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来综合衡量公司的绩效水平。建立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二)研究假设
本文根据相关理论以及家电上市公司的特点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财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财务绩效较差的公司可能需要贷得更多的资金以保证企业的经营。但在我国债务对经营者的约束力不强,因此有可能形成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的负相关关系。
假设2: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率和财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据统计,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率很高,偏向于流动负债的融资。但公司只能将这部分流动资金用于各种短期的企业日常经营,无法将短期资本创造更多利润。所以高的流动负债率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与公司财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3: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大股东之间相互协调直接促进了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提升,所以股权越集中,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可能越好。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依据我国证监会(CSRC)的行业划分标准,选取在沪深两地上市的家电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对家电上市公司进行了如下筛选:剔除2010年后新上市的公司使样本公司数据具有可比性;剔除财务状况异常的ST和PT类上市公司以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剔除了数据不全或不连续的样本公司。经过筛选,选择我国28家家电上市公司2010-2012年三年的数据(包括每一季度数据),总共336个样本数据进行研究。本文实证分析中涉及到的财务数据来源于我国证监会网站()以及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四)变量设计及模型构建
1.解释变量的设计。本文用反映资本结构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从债权结构和股权结构角度对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研究。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解释变量。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负债率反映了企业的债权结构,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反映了企业股权结构中的股权集中度。
2.被解释变量的设计。本文用反映企业财务绩效的指标作为因变量。由于单一指标很难全面、合理地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所以本文旨在将前文分别反映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的14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选取几个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原始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新变量计算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得分。变量设计表如表2所示。
3.模型构建。将财务绩效综合因子Y作为因变量,各解释变量X1、X2、X3、X4作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分别为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运用SPSS 20.0软件分别对家电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绩效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从对家电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描述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大合理,负债占有绝对比重,尤其是流动负债比例很高,均值达到了92.46%,这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3年均值分别为33.06%、49.97%、54.85%,说明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相对集中,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
从对家电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描述统计结果看,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总体水平较好,但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在尽可能不损失信息或者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多个变量减少为少数几个因子的方法,这几个因子可以高度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财务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过程:
1.可行性检验。KMO检验用于检验输出抽样充足度的Kaisex-Meyer-Olkin度量,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是否很小,一般KMO值大于0.5就认为能做因子分析。表5是对28家样本公司共336个样本数据进行的可行性检验。其KMO的值为0.721,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方法检验相关系数阵是否为单位阵。如果是单位阵,则表明该因子模型不适合采用因子模型。表中Bartlett球体检验值为 4 384,显著性概率为0.000
2.主因子提取。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的数目,得到解释方差总和,根据表6的结果,前3个因子的累计解释度为71.93%,因此,选择前3个因子能够很好地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使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的较少,达到因子分析的理想效果。
3.建立因子载荷矩阵与主因子命名。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因子进行进一步的旋转,如表7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Y1反映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因为在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上的载荷占有绝对比重,因此可把Y1命名为盈利能力与营运能力综合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Y2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上的载荷较高,可称为偿债能力因子;第三个公共因子Y3在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反映的是公司的发展能力,可命名为发展能力因子。通过这3个公共因子就能较好地衡量和评价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
4.计算因子得分函数和综合因子得分函数。根据表8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我们可以得出各个主因子与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其中,Y1代表盈利能力与营运能力综合因子,Y2代表偿债能力因子,Y3代表发展能力因子。
(三)多元回归分析
在实际中,影响公司财务绩效的因素众多,可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各个变量与财务绩效综合因子进行回归拟合,进而对资本结构的不同因素影响财务绩效的程度进行研究。回归结果如下页表9、表10、表11所示。
根据表11中的回归系数,可得多元回归模型为:Y=-0.820-0.010X1+0.012X2-0.532X3+0.733X4
从模型概述表中可看出R约等于0.44,R2为0.195,说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该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
从模型的方差分析表中可知F值=20.058>F0.05(3,24)=3.01,显著性概率Sig.值为0.000
再看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β1= -0.0100,β3=-0.5320,说明X1、X3与Y之间有着线性负相关的关系,X2、X4与Y之间具有线性正相关的关系。
对线性回归模型,除了要考虑总的回归效果外,还需检验每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现在对每个自变量进行t检验。t0.025(24)=2.0639,|t1|=5.971>t0.025,|t2|=3.776>t0.025,|t3|=1.684t0.025,因此β1、β2、β4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β3没有通过检验,说明X1与Y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X2与Y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X3与Y之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X4与Y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两种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家电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假设1成立;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率与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2不成立;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财务绩效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3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资本结构,完善公司治理
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是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尚未完善,但银行对企业长期负债的监控有利于企业财务预算的硬化,这能够提升公司的治理效率。实行资本结构优化战略管理,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从而使企业治理结构发挥作用,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二)控制流动负债比率
在对我国家电上市公司债权结构的现状分析中,流动负债率的平均值达到了92.46%,说明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水平很高,虽然实证分析的结果是家电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率和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流动负债水平过高容易造成突发性的财务危机,这不利于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
(三)发展多元化融资方式
从对我国家电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中可看出,家电公司的资本在很大比重上是由负债构成的,单一的融资方式可能给家电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所以家电上市公司就更应寻求现有融资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打通多元化融资渠道,打破资金的制约因素。
(四)优化股权结构,适度增加股权集中度
通过实证分析可知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绩效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与其他很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同,究其原因,由于样本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扭曲了公司的治理结构,制约了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发展。虽然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程度,但并不具备显著性。实现公司产权的多元化,应避免出现“一股独大”的情况,但大股东之间相互协调直接促进了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提升。因此,适当地降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合理增加前十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在当前是提高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的有效途径。S
参考文献:
1.Cubbin,John S Leech,Dennis.The effect of shareholding dispersion on the degree of control[J].Economic Journal,1983,(93):351-369.
2.Steen Thomsen,Torben Pedersen.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argest European compan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689-705.
3.王景.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7):13-15.
篇4
收稿日期:2014-03-11
作者简介:欧志柏(1974- ),男,广西平乐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级讲师;覃志奎(1971- ),男,广西都安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级讲师。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为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培养从事电子产品生产、销售及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一、建立“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电子行业、企业广泛开展调研活动,依据电子行业企业的岗位职业要求和人才规格需求状况,与企业合作,由电子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将课堂教学、岗位认识、技能训练、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按“岗位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技能强化”递进,构建“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二、构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校企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岗位职业能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的“四个对接”原则,按照“三个结合”,即结合职业岗位工作实际、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的方法,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合格标准为目标,将企业、行业的职业能力与专业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课程体系具有职业定向性,同时,把握能力的综合性,重视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根据课程体系的建设原则,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过程可分为市场调研、岗位分析、体系形成、课程实施四个阶段,即通过调研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典型岗位群定位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内容,进一步进行岗位技能分析,确定专业课程设置,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二)校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在“工学交替、校企一体、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实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对接
通过对电子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以及对中职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分析,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主要有:电子产品生产(装配、质检、维修);维修电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在上述的职业岗位群中,大企业往往分工较细,比较注重一线员工在某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一线员工是多面手。据此,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可以确定为以下几个培养方向:电子产品生产方向;维修电工方向;家电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方向。
2.调整专业课程,以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根据毕业生就业领域,把电子行业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电子产品生产,二是维修电工,三是家电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这三类产业对应的岗位群分别是电子产品生产(装配、质检、维修)、维修电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专业课程要依据产业的岗位群进行调整,针对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来开设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课程与产业对应如图3所示。
3.制定课程标准,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
企业典型岗位任务是从企业典型工作中提炼出来的,在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专业课程标准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鉴定,由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行业技术能手依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岗位与课程的具体对应关系如图4所示。
4.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实现教材与技能对接
依托行业、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鉴定,由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与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共同开发《电工技能与训练》《电子整机装配》《电子元器件识别与焊接》及《家电维修技能与训练》4门工学结合的特色校本教材,分别对接维修电工,电子产品装配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电子产品装配工以及企业“烙铁手”技能工种。
5.改革考核方法和学生评价模式,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
把评价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把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重视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使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科学。课程考核方法和学生评价模式按以下方面进行:一是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遵循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规律,联系学校实际,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教学条件采取合适的考核方法,执行以专业动手实践技能为主,突出技能本位的考核方式。二是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双证”毕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两证:一个是毕业证,另一个是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是针对毕业生的三个主要就业领域方向的技能证,如电子产品装配工、维修电工、电工上岗证、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制冷中级证、制冷上岗证。学生在毕业前,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专项培训,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考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考取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三是引入企业行业评价机制。重视工学交替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来自企业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的考核评价,实现考核评价内容向综合职业能力转变。
参考文献:
[1]胡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科教导刊,2013(11):37,43.
[2]陈衍毅.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电子商务,2013(4):78,85.
[3]夏爱联.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1):95-96.
Curriculum Reform Electroni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pecialty Based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Learning-working Combination” Mode
OU Zhi-bai,QIN Zhi-kui
篇5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63-03
Research on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Resources under Goal of Engineering Design Ability: A Case Study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Practice//ZHU Jianhong, WU Xiao
Abstract It is imminent due to great demand for components and
teaching pla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practice teaching. Project
development of virtual laboratory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ommu-
nity graduation project, realizing training in engineering design capabilities, saving education funding. Meanwhile, in the practice procession, task decomposition is done according actual situation and virtual environment. Students are free to allocate study time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situation. With the help of learning videos,
simulation operation is made in advance and self-learning is per-formed using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part of the task is completed,
reducing time of occupation on real experiment room, thereby cushioning problem of laboratory resource constraints, enhancing self-learning ability the same time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Key words engineering design ability;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practice; teaching resources
1 前言
随着实体教学资源的日渐紧缺,网上虚拟实验室逐渐成为人们研究和应用的热点。虚拟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动画演示;其次是仿真技术中引进电子线路设计;再后来开发建立虚拟实验及虚拟实验室,来缓冲教学中的硬件资源问题。因此,许多虚拟仪器及成熟软件陆续出现。鉴于专业背景及应用领域差异对实验仿真模型和工作运行环境及表现形式等要求不同,虚拟实验设计和应用方面尚未出现完全通用、符合要求的虚拟实验运行平台,需要持续注入研究开发[1]。
电工电子实习教学环节面向专业广,涉及电工方面与电子方面的元件及仪器仪表检测设备繁多,虚拟环境开发既有动画演示操作,又有电路的仿真与调试、故障的报错,需要开发的测试仪器的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参差不齐,开发过程跨多个软件环境,加上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元件不断出现,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的开发必将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虚拟实验室的建成迎合少投入多产出、资源共享的全新办学理念,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
2 电工电子类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教学环节设置
电工电子类社会人才能力需求 根据社会对电工电子类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在专业能力方面必须具备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电气识图与绘图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电工基本技能应用能力、电子基本技能应用能力、检测技术与常用电工仪表应用能力、自动化设备与生产线安装调试及操作能力、自动化设备与生产线故障排除与维护管理能力等;在社会能力方面必须具有较强的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在方法能力方面必须具有较好的对新的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制订工作计划的能力以及具备逻辑性、合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能力。
电工电子实习教学环节设置的内容与目标 电工电子实习为代表的整周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多专业均有设置,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此环节,学生不仅能够在理论上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的识别与使用方法、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测量方法、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以及电子产品的制作流程,更能亲自动手参与到电子产品的装配、焊接与故障检测、调试过程,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积累必备的知识,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真正结合。
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在充分熟悉和掌握低压电器、电子元器件以及相关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装配一个低压电气设备(如收音机、万用表或其他电气装置),主要由元器件识别、焊接方法和技巧训练、设备工作原理解析及装配与调试等几个环节组成。其中装配与调试是该实践较重要的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工程师素质的培养。
3 实习环节教学资源需求现状分析
实体教学资源环境供应紧张,设备更新需求强烈 电工电子实习环节传统教学手段基本为全程实体教学、设计与制作,此种教学办法必须首先以实体教学资源环境及师资数量给予保障。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实验室场地早已超过容限,设备台套数也远不能满足逐年递增的生源需求,烙铁每批次的损坏率极高,调试设备不足,很多都是过时陈旧的设备,教学设备运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维护工作量大,不能满足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另外,由于用于该环节的实验室未全配置多媒体设备,教师只能借用教室统一讲解,学生无法边听边操作。这些都暴露了硬件配置同步问题。
元件供应及设备管理难度增加,影响教学效果 在实习过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元器件都是预先向厂家定制,许多杂散细小的元器件易损、丢失不便保管,整个过程持续有学生索要元器件,部分元器件本地又难以购买,影响实习进度和产品的装配,结合烙铁的管理问题,无形中加大了实验室管理难度。另一方面,为便于教学统一管理,实现成绩评分公正公平,实习内容基本固定,元件材料统一预定,这基本能保证对所学课程知识的巩固,但要满足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及创新性的拓展实习,元件备用需求方面有一定难度。部分自我提高要求较高的学生完成实习任务过程中,本想设计性能更好的电路,也由于缺乏其他类型的元器件及先进的器件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
实习指导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现有师资力量显露不足 学生装配实体对象,如收音机,由于整个过程不熟悉原理,靠元器件外形“依葫芦画瓢”,加上粗心、焊接基础差等原因,直接制造了许多故障,须在教师帮助下解决问题,往往出现排队等候教师帮助的情况,这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能力及工作强度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另外,鉴于收音机类调试设备较昂贵,实验室设备投入无法实现人手一套,因此调试环节一直采用实验室全天开放的形式。这样虽然可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省费用,便于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试,避免了固定调试时间学生抢占调试设备及调试效果不好的情况,但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指导工作量与管理强度[2]。
4 虚拟教学资源在电工电子实习教学环节改进
基于虚拟教学资源实习实施计划再制订,促进自学潜能培养,缓解实验资源压力 电工电子实习的任务包括电子电路的设计、元件的选择及认识、电路的装配及调试、问题的分析及故障排除。其中电路的装配及调试可安排实体实验室进行,其他环节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虚拟实验室。部分实习任务可在网络上实现,通过虚拟网络首先设计电路、模拟元件装配,学会调试。实体实验室配置只是为了检验锻炼学生的电子电路实体装配及焊接技术,故障的排除也可借助仿真技术解决。因此,在此实习环节,教学环节的内容实施安排及计划中,可针对学生专业的差异,改革同模式、固定实习项目内容、定时间、定要求、定步骤的批量培养方式,努力解决新器件、新设备、新技术的短缺问题,从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研究新的实习教学手段,促进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缓解实验室资源、资金及用地压力。
实习虚拟环境功能灵活多变,资源与时俱进,满足部分实习任务需求 基于虚拟联网的开发平台的新型实验场所可摆脱传统面对面的实体实验室授课模式约束,给学生提供一个含有各类虚拟仪器设备的逼真实验环境。其中的仪器设备有别于商用软件中预先已经定义好的仪器设备,可根据现实技术发展重新“生成”新的仪器设备,保证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需求,使实习课题制作及训练能及时跟上测试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框架灵活可变,指导教师可以结合电工电子新技术发展持续完善备用元件库及检测仪器设备数据分析功能,实习者可以依据大纲,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利用虚拟实验室的实验模型库,自由搭接、组合、拆装实验框架,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自主学习[3]。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习内容模块任务分析,预先进行电路设计与调试,完成部分实习任务。
循环开发与教学效果检验,以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提升引领虚拟实验室建设 虚拟实验室开发建设应为长期渐进过程,为减少仪器设备经费的投入,解决高校实验室经费不足问题,其中的建设模块可划分为若干子课题,利用毕业设计环节鼓励指导高年级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与虚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发设计有别于传统实验室的现代化实习平台。设计成果在低年级学生实习环节中进行应用检验,检验发现的不足可作为下一年度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立项来源,如此循环建设开发与检验、信息反馈与再设计,持续推动虚拟实验室建设的更新完善,解决资源陈旧问题。通过此类项目的过程锻炼,学生在校期间的工程综合设计能力明显得到提高,为顺利走向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建设成果联网,实现资源共享,营造自学环境 为解决实习用地问题,借助互联网,将授课实验室延伸到因特网所覆盖的任何一个场所,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学习者可以同时对一个实习项目进行操作,接触最新的仪器[4]。实习者可以在仪器库中提取所需要的实习器材,自由进出实验系统,拓宽实习的时空观,提高实习效率。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减少重复投资,提高办学效益,比传统实习模式更容易挖掘教学潜能[5]。同时,不断设计增加具有高新技术的实习项目,引导学生接触电工电子新知识及新技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跨学科自主学习研究的意识。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分析完善与改进,将制作优秀的作品加入到虚拟实验室中,以达到资源共享。
5 小结
电工电子实习虚拟环境建设作为资源共享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能远程接受多媒体授课,自主学习电工电子电路设计步骤及工作原理,认识元件的外形及功能,初步实现实体项目电路焊接实验之前线路设计测试仿真及调试功能。平台承担整个实习环节的部分任务,减少实体实验室占用时间,缓解了实验室的压力。同时在虚拟环境开发项目工作中融入高年级工程设计能力培养部分元素,总任务拆分成若干子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开发,熟悉开发步骤,锻炼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迎合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青.微机接口网上虚拟实验室的研究设计[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4.
[2]何圣雄,陈晓晖.电工电子实习运行模式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1):66-67,70.
篇6
近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呈现迅猛发展之势,技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不少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院校相比,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更要注重实践性,要强调实习教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很多技工学校都开设了电工专业,如何创新电工实习教学,是技工学校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研究技工学校优化电工实习教学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2技工学校在电工实习教学中的优化途径
我认为,技工院校要对电工专业的学生加强实习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方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2.1加强示范教学
按照实习教学的要求来看,电工专业在实习教学方面必须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境界。示范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引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首先,教师要加强理论教学建设,为学生介绍有用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因为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所以理论教学必不可少。教师要加强备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内容。比如对于电工、无电线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日后工作中肯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按照具体要求设计一个电路,并进行装配和调试,直至达到合格指标。针对这样的任务,教师首先要将其中的理论知识介绍给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隐含的原理知识,加强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制作元件、测量元件等,使学生对电工学习形成亲近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优化教学方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技工院校的电工实习教学都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满堂灌”、“一言堂”,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很容易引发学生对电工实习教学的反感情绪,使他们意识不到实习教学的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教师在实习教学中要灵活采取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新型教学法层出不穷,诸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都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学习主动权还给他们,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如教师可以在实习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很多电工员工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和深奥,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整个电路的动作过程,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进行学习,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解决具体的实习任务,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渠道收集资料,制定实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基。
2.3组织技能比赛
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华,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但由于他们自身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机会,技工学校电工专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组织技能竞赛,比如设计电路比赛,调试元件技能比赛等,只要与电工专业有关,都可以组织一些比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这些比赛,比赛成果与学生的学分相挂钩,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比赛,教师还要对学生加强指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赛前做好准备。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查缺补漏,以更好的状态参与比赛。在比赛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参赛情况,包括比赛状态、比赛结果等,要尽量多设置一些奖项,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技能比赛以激励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更加乐于接受电工专业的教学。
2.4推广校企合作
如今,社会竞争越发激烈,社会企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希望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这就要求技工学校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广校企合作是一条有效路径。所谓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与企业一起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如今,校企合作对很多技工学校而言已经不再陌生,这是技工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技工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与对口企业进行密切配合,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安排电工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见习和顶岗实习,使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企业运作,体会社会企业的工作氛围,做好心理准备。企业要为学生安排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要手把手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及时将学生的实习情况反馈给学校,使学校意识到自己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继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身也要在企业中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操作技能,及时撰写实习报告和实习小结,实现学以致用的境界。
3结语
总之而言,未来的社会竞争是异常激烈的。技工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实习教学,使学生既具备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技能,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为他们日后踏上工作岗位创造应有的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求灵兴.浅谈中职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模式的优化[J].教育科研,2012(05).
[2]范小兰.电工电子技术实习在电工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3(02).
[3]龚永盛.浅谈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验室工作[J].成才之路,2011(08).
[4]卜媛媛.职高电工基础“教学三步曲”探究[J].考试(理论实践),2014(08).
篇7
1 积极推行实践教学改革
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理论课程,偏重验证性试验,各类电工电子实验箱多是让学生进行简单插接线,无需动脑即可完成,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有限,因此必须推荐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体系。
首先,形成模块化、系列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认真设计每一个实验,一个实验可针对内容相关或相对独立的单元,形成模块化;相互关联的实践模块形成一个系列;相互关联的实践系列应用于某个学科方向或学科方向的分支形成体系和系统,使实践教学的内容从相对独立到学科融合,使学生从单门课程、系列课程到专业方向的实验,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建体。逐步的、分层次的、全方位的培养实践能力。[1]
其次,分层次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相适应课程,以3年制高技工班为例,第一年为专业技术基础实验训练阶段,如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第二年为专业主修和专题设计性实践训练阶段,如电力电子技术实验,EDA课程设计,结合中级工、高级工训练及考核,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年为专业综合能力训练阶段,派学生到合作单位实习,并结合毕业设计,提高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每个阶段都要有实践教学要求,从基础到专业,自下而上形成实践教学体系,使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
最后,根据本专业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积极推行过程性评价方法。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目考核方式,改革以往大部分以闭卷的笔试考试为主的形式,增加实际动手操作内容。
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必须要有实习场。所在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掌握最新技术的生产一线人才为目标,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先后建成了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室、PLC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等等,这些实验室为电子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了条件。
除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还应把企业作为我们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到实际生产环节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们联系了部分航空企业、民营企业,带学生进入这些企业,让学生实际了解和操作,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建立校园课外科技活动机制
组织与专业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外实践氛围。学院每年定期组织的校园科技节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要配有专门的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还应加大投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对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和优秀科研成果的学生予以奖励,并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和表彰其创造精神和事迹,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4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建设具有合格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定点培训基地,实施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5 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低利润的重工业生产企业已经不再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国家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低碳环保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中职类院校培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满足高新科技产业的用人需要。我们要在教学中,结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电气自动化专业与学科发展的要求,不断修改完善,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篇8
教学过程要有新意。所谓新意,是指教学过程应该有变化。传统教法总是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黑板、学生抄笔记,使学生产生厌倦。
讲授一个课题,传统教法的教学设计总是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活泼,老调重弹,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变换一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动手做与课题有关的实验,将学生引入一个快乐、有趣的课堂氛围,就能达到使学生乐学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讲电子专业的模拟电路课程时,第一学期选择了单级放大电路板的制作与测试。这个电路是整个放大电路的基础,教学重点内容有三:制作电路板、电路测试、测试通频带。针对这部分内容,可采用师生双方边学、边教、边做的方式,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替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活动下,主动积极地动脑、动手、动眼。最后学生们通过制作电路板,充分了解了电路板结构,理解了各元器件的作用,掌握了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通过电路测试,学会了测量电压的放大倍数;通过测试通频带,加深了对放大器频率特性的理解。
在教新课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先预习,了解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部分,为讲新课做好铺垫。开始讲课时,教师最好通过已学习过或已训练过的旧课题引入新课题,通过提示性的说明、启发性的讲解或提问,唤起学生再现旧知识或重新熟悉已掌握的技能,然后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这样就能使学生领悟到新旧知识和技能之间的逻辑联系。整个课题教学结束时,教师可采用提纲式的小结或编几句顺口溜来小结一下。例如安全用电这部分内容中有很多要领、规则,要求学生背熟和掌握。笔者将其编成口诀,用到触电急救知识和操作上,对教学有很大帮助,学生对这个课题的重点理解得更透彻,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求巧”
教学设计求巧,是指教学设计要有技巧,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识规律出发,把握学生心理,调动学生情感,以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与学生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加强交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厚的师生感情。从而使每堂课都能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这是一堂课取得成功的基础。
无感情的教学其效果是不会好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对师生间情感的认同程度,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所以,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需知“心灵自由才有智慧产生,人格平等信息才好交流”。
2.认真备课,巧设“兴趣点”
教师备课时要潜心钻研教材,吃透教学大纲;掌控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突出教学思路和课题主线,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找出每次课的“兴趣点”,使学生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对课题内容发生兴趣,激发“乐学”的热情。
针对职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社会活动经历多的特点,笔者从教材内容出发,安排实习训练和实验操作,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以激发学生兴趣。在讲解时,针对学生爱说爱动的特点,笔者尽量做到多练,多留给学生课堂训练与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熟悉和掌握操作方法。
如电工电子实习技能训练时,笔者把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笔者学校有几台彩色电视机,使用多年后出现了故障,虽然有声音、有图像,但只有荧屏中间部分的图像颜色正常,四周画面均不正常。笔者要求学生分析原因,找到“病根”。经过努力,学生将电视机修好了,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对知识、技能的渴求,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被激发起来了。
三、教学设计“求精”
教学设计求精,是指教学设计要精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精于点拨、精于启发、精于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师的指引下活跃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求的过程。
1.精于启发
在授课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对交流异步电动机实物的兴趣,带学生到实物陈列室进行现场教学。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电动机绕组的嵌线、电动机绕组端部接线、电动机绕组内部的结构及其分类等,紧接着提出要求:学生3人为一小组,分别讨论电动机绕组嵌线工艺和其端部接线工艺要求及注意事项,并写出各工艺的操作顺序。最后让学生对照课本中的规定,检查自己的讨论结果是否正确。
通过现场教学,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是一个不断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打开他们的思路,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相互补充的过程,水到渠成地导出结论。
篇9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正是顺应当前技工院校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方式,解决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重复教学的问题,将应知的专业理论和应会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强化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理论兴趣,促进他们对理论的理解,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当然,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场所。为了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的需要,各院校都在不断探索研究,寻找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合一体化教学呢,当前得以认同的观点是建设一体化实验室,因此,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
以维修电工专业实训室建设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了维修电工专业实训室建设现状。现有模式存在时间、空间冲突和实训设备缺乏真实性、先进性等弊端,远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对实训场地的需求。因此,本文以我院维修电工专业技师培养所需实训场地为蓝本提出一种新的实训室建设思路,能够改善原有的实训室建设方案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以期节约经费,提高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二、现有维修电工专业实训室模式及存在的弊端
2.1现有维修电工专业实训室模式。
我院维修电工专业招收6年制初中起点技师班,每年两个班。学生下厂实习一年,在校时间五年,在校班级数10个。每班配备一个“一体化”教室,使用带有电源的“一体化”课桌,在教室中可以完成电子焊接实训,配电板安装等基本实训项目,同时完成理论教学。另外,整个专业配有多个专业实训室,完成专业课程的实训课题。现有维修电工专业实训室模式占用实训场地19间,一体化教室10间,共计29间,实际投资500万左右,具体实训室配置情况及其功能见表1。
2.2现有实训室模式存在的弊端。
以往的实训室建设思路都是在设备上投入巨资,认为设备的到位就能实现“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对多个技工院校实训室建设方案和案例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维修电工专业建设的研究,本文认为实训室的大投入现状并不乐观。虽然现有实训室设备资金投入很多,但整个实训室的配置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存在时间冲突:不同的班级可能在相同的时间需要使用同一个实训室,这就会造成使用冲突,需要通过编制场地安排表来解决,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冲突,造成了实训室使用率低下的问题。
2.2.2存在空间冲突:很多专业课程的理论讲解在教室进行,而实操又要换到实训室进行。其原因是实训室不具备讲课条件,教室不具备实训条件。这就造成教学过程被人为割裂,不能面对实物讲解,也不能在实训出现问题时及时讲评,无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鉴于现有实训室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本文针对维修电工专业提出一种新的实训室建设方案,力求在满足一体化教学对实训场地更高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节约经费,最大限度发挥实训室的效率,改善实训的教学效果。
三、维修电工专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方案
3.1一体化实训室模式构思。
实训室建设是技师院校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我院维修电工专业实训室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充分体现技工教育特色,以达到培养高技能技师人才的目标。
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方案本着节约费用的原则,其设计将在原有实验室和教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重组和配置。为了解决原有实训室存在的问题,提高实训室利用率,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将建立“一体化”实训教室,该实训教室既能够完成理论教学,又能完成大部分的专业实训。另外,我们将保留部分公用实训室和规模扩大的仓库。在新的模式中,一体化实训室配置情况及其功能见表2。
3.2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实施。
在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模式中,整个实训场地建设需要10间实训教室、3间专业实训室和2间仓库,共计15间。其中,专业实训室和仓库的建设是在原有实训室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当调整和改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实训课程,以提高实训效果。该实训室建设方案的重点是10间实训教室的建设,要求该实训教室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完成维修电工专业大多数的实训课程。因此,该类实训教室需要更大的空间,我们考虑将原有的两间教室打通,成为一个厂房式大教室。
要实现在实训教室完成大多数实训项目这一目标,我们列出了实训教室的基本配置:
1、带有电源的单人课桌:提供220V电源,放置各种仪表。单人课桌可以满足理论教学,电子焊接实训,单片机实训,配电板安装实训,变压器制作等教学需要。
2、配电柜:提供三相四线电源,可通过导轨或者网孔板安装电器元件,安装以铆钉板或者环氧树脂板为基础的电子线路板,如图1(a)所示。
3、铝合金导轨工作台:可安装仿真机械臂,两维运动数控装置,分拣装置,气动装置等通过导轨安装的仿真自动化装置或实物,如图1(b)所示。配电柜和铝合金导轨工作台相结合可以满足PLC、变频器、触摸屏,RS-485通讯,CC_link通讯,机床安装与排故,调速系统排故训练,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数控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电机拆装与维修等实训。
4、可移动电脑桌:用于编写程序,绘制电路图,编写说明书,幻灯片等,如图3所示。
(a) 配电柜 (b) 铝合金导轨工作台
图1 控实训教室基本配置
按照我们所设计的实训教室布局如图2所示,左侧为学习区,配置讲台、黑板、投影仪、一体化课桌,用于讲课、电子线路焊接、控制板制作。中间为实训区,放置配电柜和铝合金导轨工作台组成的实训装置(计算机根据需要调配)。配电柜通过金属网孔板、环氧树脂板或导轨安装电气设备;铝合金导轨工作台用于安装执行部件。右侧为准备区,放置一人一门的工具柜、台虎钳、台钻等辅助设备。
在实训教室附近应准备一间较小的教室,放置砂轮机、烤漆箱、热转印机等教学需要的公用设备。图2 实训教室意图
四、小结
经过多年的实训教学实践和深入的调研分析,本文提出的维修电工专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方案不仅满足维修专业技师培养模式对实训场地的需求,而且大大节约了经费,提高了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什么样的实训室模式更适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投入更多的经历进一步探索研究,不断完善一体化实训室的设计和建设,力争把我院维修电工专业实训室建设成一个高水平,具有我院特色的实训中心,以期最大限度发挥实训室的效率,给学生提供更广、更深的实训机会,实现我院提出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表1 现有维修电工实训室配置及其功能
序号 主要场地名称 用途
1 机床室 机床排故
2 半实物机床室 机床排故
3 模电/数电实训室 电子技术、模电、数电实验
4 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 可编程控制器编程及模拟通车
5 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简化) 可编程控制器编程及仿真
6 技师高级技师实训室(柜式) PLC、变频器、触摸屏实训
7 技师高级技师实验室(台式) PLC、变频器、触摸屏、通讯实验
8 电机实训室 电机拆装和维修
9 电力电子实验室 电力电子实验,电机实验
10 直流调速排故实训室 直流调速系统排故实训
11 高配、低配实训室 倒闸操作实训
12 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室 机械手,下料盘,加温罐等自动化设备
13 数控设备维修实训室 数控维修实训
14 钳工实训室(借用机械专业) 钳工实训
15 气动、液压实训室 气动、液压实训
16 网孔板实训室 多用途
17 单片机实验室 单片机实验
18 仪器仪表仓库 存放仪器仪表
19 材料仓库 存放电工电子器件
20 一体化教室(10间) 理论课和部分基本实训项目
表2 一体化实训室配置及其功能
序号 场地名称 用途
1 实训教室(10间) 完成理论教学和大部分实训
2 半实物机床室 机床排故
3 仪器仪表仓库 存放仪器仪表
4 材料仓库 存放电工电子器件
5 高配、低配实训室 道闸操作实训
6 钳工实训室(借用机械专业) 钳工实训
参考文献:
[1] 周龙军. “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 2010(7).
[2] 王新年. “教、学、做”合一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9(8).
篇10
3、掌握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及质量检验;,
4、学习利用工艺工具独立进行电话机的装焊和调试,并达到产品的质量要求
5、看懂电话机的安装图,了解电话机的基本原理,学会动手组装和焊接电话机。
6、通过对一台正规产品电话机"的安装焊接及调试,学会调试电话机,能够清晰接打电话。
7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工程实践观念及严禁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风.
二、工艺要求、电子元件知识
1、相关元器件
主要有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电解电容、发光管、稳压管、振铃集成模块,拨号集成模块,晶振、ic等。
2、安装工艺要求:
(1) 动手焊接先检查元件是否齐全正确,再把元件进行分类,使在安装时更顺手也可以减少安装失误。然后再用
电工电子实训总结
万用表将各元件测量一下,看是否电子元件的值是否正确。安装时先安装低矮和耐热元件(如电阻),然后再装大一点的元件,最后装怕热的元件(如三极管)。
(2) 在瓷介电容、电解电容及三极管等元件立式安装时,引线不能太长,否则降低元器件的稳定性;但也不能过短,以免焊接时因过热损坏元器件。一般要求距离电路板面2mm,并且要注意电解电容的正负极性,不能插错。
(3)电阻的安装:将电阻的阻值选择好后根据两孔的距离弯。曲电阻脚可采用卧式紧贴电路板安装,高度要统一。瓷片电容和三极管的脚剪的长短要适中。
(4)各零件安装好后,便是焊接了,这是电话机组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是我们自己操作电烙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要特别小心,要严格按照要求一步一步地做,切不可急于求成,粗心大意。
三、电话机的工作原理
电有载调压开关
话通信中实现声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用户设备。由送话器、受话器和发送、接收信号的部件等组成。发话时,由送话器把话音转变成电信号,沿线路发送到对方;受话时,由受话器把接收的电信号还原成话音。电话机一般分为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类。磁石式电话机,用磁石式手摇发电机作振铃信号源并配有通话电源。它对线路和交换设备的要求低,通话距离较远,机动灵活,使用方便,可不经过交换机直接通话。因此,它适用于野战条件下和无交流电地区的电话通信。共电式电话机,由交换设备集中供给通话和振铃信号电源。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用户间通话由人工转接。自动式电话机,是在共电式电话机上,加装拨号盘或按键盘等部件组成的。它通过拨号或按键发送选号信息,控制交换机进行自动接续。使用简便,不需要人工转接
北京奇胜开关插座
,但自动交换设备较复杂。另外,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功能的电话机,如录音电话机、书写电话机、可视电话机、智能电话机等。
电话机是美国人a.g.贝尔在1876年发明的。中国于19XX年建立了军用电话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军用电话机正朝着体积小、重量轻、效能高、功能多、环境适应性强的方向发展。
三、实训小结
通过此次的电话机的组装使我对电子工艺制作过程及一些相关注意事项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1、焊接的技巧或注意事项
焊接是安装电路的基础,我们必须重视他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1)焊锡之前应该先插上电烙铁的插头,给电烙铁加热。
(2)焊接时,焊锡与电路板、电烙铁与电路板的夹角最好成45度,这样焊锡与电烙铁夹角成90度。
(3)焊接时,焊锡与电烙铁接触时间不要太长,以免焊锡过多或是造成漏锡;也不要过短,以免造成虚焊
水电工找工作。
(4)元件的腿尽量要直,而且不要伸出太长,以1毫米为好,多余的可以剪掉。
(5)焊完时,焊锡最好呈圆滑的圆锥状,而且还要有金属光泽。
2、手工插旱元器件的原则:
先焊矮的元件,在焊稍高的,最后焊最高的元件以及:先焊小元件,后焊体积大的元件;焊接时锡量适中,避免漏焊虚焊和桥接等故障的发生.不必将所有的元件都插上在焊接,而是插一部分,(必须保证元件插对位置). 间接好,并剪掉管腿.
四、体会和感想
这次实训虽然为期只有几天,但我从这短短的几天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比如刚开始实训时,学长和老师发给我们一些零件,我便拿着说明书仔细地看,然后拿着零件仔细辨认,与说明书上写的一一对照,于是我知道了电阻上的那些色环原来还是有奥秘的,也知道了怎样分辨三极管的极性以及其它的一些简单电工知
飞雕开关插座图片
识,零件区分开以后,我便做上相应的标记,以便安装。
篇11
教学内容不再以知识的系统性进行设计,而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技能知识组织教学内容。就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讲,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从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低压电器的组成、原理入手,先了解硬件,进而学习控制系统,然后进行应用设计的学习。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内容,则强调一切知识能力要为完成工作任务而服务,即工作任务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工作任务以外的知识则通过知识扩展去学习。学习的重点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如项目中的学习情境“电动机星—三角启动的继电器控制”,完成这一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是时间继电器触点线圈和通电延时,需要前期的预备知识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Y—降压起动工作原理。有了这些知识,学生就可以完成一个基本的Y—降压起动控制系统设计。学生给出设计方案,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然后小组成员针对工作计划实施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完成实施准备工作,并对学生的实施操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确保实施过程的用电安全并关注学生团队合作、成本节约等意识。对于一名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而言,停留在此阶段是不行的,因此要进行知识的扩展和知识技能的总结。各小组可采用不同的方案,通过总结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可通过多种方法完成这一系统的设计任务,从而获得到一次综合性的小型控制系统应用设计的锻炼。
三、教学方式及方法
1.采用项目教学
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变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所揭示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阶段法组织教学,教、学、做同步进行。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组织项目小组、布置项目任务、解答学生疑问、监控任务完成等环节。组织项目小组: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课程进行之初,首先要进行学习团队的组织,将班级全体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同时选出班组长。布置项目任务:教师向学生交代项目的学习目标,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等等,并向学生说明完成任务需要准备的知识。解答学生疑问: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部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制订工作计划,然后通过自主搜集材料、学习研究、设计制作等过程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导师,即通过引导、答疑解决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难,包括学习的疑惑,设备的使用疑惑,等等。监控任务完成:在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个监工,始终处于清醒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便引导项目有计划有目的的顺利完成。
2.仿真课件的教学应用
首先,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在很多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利用仿真课件,可以清楚明了地表达出电器元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能实现拆装、维修的虚拟化,减少实训实习成本。其次,仿真教学环节引入《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机械类等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拓展《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教学环境
创设企业岗位工作环境,进行人才规格的零距离培养,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次课改从教学场所的选择、工作任务的下达、工作任务的执行到工作质量的检查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教学场所
教学活动的完成不再主要在教室,而是主要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这样的目的主要是提示、暗示学生:你所进入的学习场所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场所,在这一场所里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本课程的主要校内实训场所有中级电工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仿真实验室。
2.教学活动的过程
首先告诉学生本堂课的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布置任务,并进行安全教育。教师讲解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布置学生为完成本任务应获取的相关资讯。学生4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信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与小组成员、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接下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每个学员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确定一个实施性的方案。教师讲解成功案例,分析问题案例。针对实施方案,教师指导学员制订控制电路实现的工作计划,包括:硬件接线,小组成员的分工,等等。小组成员按照工作计划进行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完成准备工作,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确保实施过程的用电安全,并关注学生团队合作、成本节约等意识。学生对照上述阶段进行自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最后教师对任务完成的情况点评,并对知识点和基本操作点进行小结。
五、存在的问题
1.考核问题
在考核方式上,项目教学法注重过程和反思。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强调了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能力,忽视了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在项目电工技术教学中,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项目实现的,注重技能,有些内容试卷考不了。但没有恰当的评价也是不行的,因为没有必要的检测手段就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高职学院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考核可分为5个环节:学生自评和互评、老师点评、对照反思、集体交流、修改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而且能提高教学成效。
篇12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microelectronics major;qualit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234-02
0引言
微电子学是在物理学、电子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作为电子通信类高校,南京邮电大学建校近50年来,正朝着信息科技类大学进军。随着电子、通信和信息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微电子学人才都十分紧缺,建立微电子学专业,也可为我国的 ASIC设计方面,培养急需的人才[1-6]。在现代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要求大学的培养目标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不仅学生能有用武之地,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信,而且学校的知名度也得以提升。因此现今的学校越来越注重某一专门职业的培养,注重培养有能力,有效率的人。因此当今的高校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大量理论基础较扎实、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型人才,也更需要培养大量工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应用型是本科层次教育,既有着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自身特点,它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即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等要素特定的多样化组合方式[7]。
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探讨
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是单方面的强化和提升,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学校自身的特点,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等等,因此,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1 明确学校和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每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历史传统。只有实事求是地综合分析学校已有的学科基础、特色、优势和不足,才能明确学科发展的科学定位,才能培养出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人才[6]。微电子专业在我校还是一个新专业,如何把这个新专业做大做强,真正体现出南京邮电大学的微电子专业的专业特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我校长期为IT行业培养人才和相关院系的基础和优势,设置了以通信集成电路设计为主要方向,并对专业方向的发展作了规划,同时兼顾工艺设计与器件设计。与此同时,确立我校微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树立“理科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基础和理工融合型人才为主,在坚持人才培养质量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指导思想。从教育理念上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侧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思想道德、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拥有微电子学领域内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还具备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应用微电子学、半导体技术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领域从事产品设计、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等工作。
1.2 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结构是否连贯、课程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后续的教学培养工作。
1.2.1 课程的设置考虑到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必须根据行业的需求来安排和设置课程,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必须先进行广泛的调研,考虑到社会的实际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今后毕业生的去向有充分的了解,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了解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备什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微电子专业正式招生之前,我们组织教师到国内不少高校进行调研,并与多所学校的教师进行了交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了解了国内外、省内外的同类专业的发展状况和我校微电子专业的实力、优势及所处的地位,了解到国内外微电子学及集成电路设计人才都十分紧缺,为此,我们提出通讯集成电路和新型微电子器件作为我们的专业方向和特色,并在教学和科研中体现出来。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必须在对已经投入适应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总结、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将整个学科的课程结构体系,到具体到每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都应该进行优化设计,以期在最短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最终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微电子学、半导体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②熟悉国家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了解微电子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信息产业发展状况。③具备较好的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器件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的能力,成为工程应用型人才。
1.2.2 理论课程的内容针对江苏省和南京市的集成电路发展特色,以及南京邮电大学的学科特点和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强通讯集成电路、新型微电子器件和光电集成的课程,体现专业特色。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的。在进行社会行业的调查中,首先考虑学生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然后对这种工作需要哪些能力和知识,根据工作的要求对教学终的课程进行专项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在通识基础课中设置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程序设计等。学科基础课中设置了数理方程、概率论、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及电工电子实验等。这些是所有涉及到电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在微电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中安排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半导体器件物理、通信原理,这些课程都是基础理论课程,是为微电子专业的学生打下基本的专业基础。考虑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集成电路与CAD的课程设置上,不同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专门设置了16小时的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验和操作技能。在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的课程设置中,专门将模拟和数字分开,设置了各48小时的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这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也算是我专业的一个特色和优势。使学生掌握初步的集成电路设计知识,加强了学生的集成电路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另外还设置了32小时的VLSI设计实验课和32小时的微电子专业实验,这也大大加强了实验和上机比例。具体来讲,已经在建设的ASIC设计实验室的基础上开展了ASIC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并筹备建立了微电子专业实验室,拥有了一批工作站、计算机等硬件资源和ISE、MAXPlus II、Synopsys Cadence等软件资源、学会一到两种EDA工具的使用方法。建设微电子器件和半导体物理专业实验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购置了必要的仪器设备、编写了实验教程、开展了半导体材料实验和晶体管测试实验;基于以上措施,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覆盖微电子产业前端和后端工序的微电子实验课程体系。开展了器件和工艺设计实验。掌握一定微电子实验能力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微电子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VLSI版图设计基础、片上系统设计、微电子器件设计、MEMS与微系统设计、新型微电子器件、通信集成电路等多门课程,涵盖了微电子方向的器件设计、电路设计、工艺设计等各个方面。更好地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1.2.3 实践课程的内容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讲,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学生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学习过程重点基于问题的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又一关键;学习过程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此外,还拟通过建立微电子专业实验室,开设微电子和半导体测试实验课,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既有较深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微电子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实践内容多的专业,从集成电路的生成流程来看,其实践内容包括系统和电路设计、器件设计、工艺设计、版图设计、实际流片和测试。作为高等学校,而非生产厂家,不可能具备从前端到后端整个流程的实践条件,为此,我们拟对其中的主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型环节的课程设置中,通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中安排了电类学科所必须的程序设计、电装实习、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等。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设置了软件设计、微电子课程设计等,设计内容都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全面运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芯片生产过程。通过参加国外IC CAD公司的大学计划、购置器件和工艺设计CAD工具,并通过和IC生产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建立生产实习基地。注重学生与工业界的直接联系。争取在毕业设计阶段,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都能在企业完成的,而且不少学生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所实习和进行毕业设计的单位里找到的。
1.3 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且本学院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培养具有良好的学习、工作和创新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没有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也是不能完成高校所承担的任务的。而且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本身也要具备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1.3.1 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培育创新型人才就要统筹考虑学科直接承担的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加速建设学科带头人、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4个层次的学术梯队。以中青年学科(术)带头人的培养为重点,并加大向青年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倾斜的力度,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温馨的工作氛围。学校要为人才成长创造一流的工作和实验条件,打造一个凝聚人心的事业平台,通过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批整体素质高、学术实力强、结构合理、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学术梯队,使其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突出作用。
1.3.2 在教师中增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识目前,我校的微电子技术系拥有教师7名,平均年龄35岁以下,年轻教师占了90%以上。我们学院的老师都是从大学毕业直接来教大学,导致对学生的培养从源头上还是在按照“理论型”或“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在进行。因此,建立既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又具有精通实践,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实用型、应用型教学人才迫在眉睫。今后学院应把如何培养“应用型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中增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识。
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微电子设计、测试实验室,开出更多的实验项目,增加实验组数,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增加设计、实验类的课时比例,让学生多动手动脑。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应用型或工程类的项目,这样既可以满足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锻炼学生的从事科研和工程技术类的工作,积累一定的设计、实验和操作经验。鼓励教师与公司、研究所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工作的机会和场所,也可以提高就业率。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去做访问学者,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从而了解专业的最新发展、前沿问题,并开阔了眼界。设立专款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基金,资助青年教师开展注重应用类的教学科研工作。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与企业界密切合作进行科研工作和技术开发工作,保证自己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领先性,在授课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把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当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后,可以将最新产品和最新技术溶入工业中。
只要通过以上措施,从学科目标、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常抓不懈,经过一定的阶段,一定会培养出高水平的拥有微电子学领域内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从事产品设计、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小结
总的来说,微电子学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国内外微电子学人才都十分紧缺,尤其注重某一专门职业的培养。因此我校也更需要培养大量的微电子方面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必须采取的措施是:明确我校的特点和优势,以通信集成电路设计为主要方向,同时兼顾工艺设计与器件设计;在课程的设置上,必须根据行业的需求来安排和设置课程,除了基础理论课,也要大大加强实验和上机比例。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既有较深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在教师中增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识,鼓励教师与公司、研究所合作,积极申报应用型或工程类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积累一定的设计、实验和操作经验。鼓励教师给学生提供实习、工作的机会和场所。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工作的配合,一定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微电子学领域内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微电子工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宏,王鹤.微电子机械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微电子学,2001,31(6):392-394.
[2]严兆辉.微电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2):30-34.
[3]李斌,黄明文.微电子技术专业创新教育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108-109.
[4]刘瑞,伍登学,邬齐荣等.创建培养微电子人才教学实验基地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6-8,23.
篇13
一、引言
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型规模集成电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微电子技术包括系统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微电子产业是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贡献,并渗透到其他很多学科,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作为电子通信类高校,南京邮电大学建校近50年来,正朝着信息科技类大学进军。随着电子、通信和信息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外都需要大量的微电子学人才,我校成立微电子学专业,旨在为我国的ASIC设计方面,培养急需的人才[1-6]。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我校微电子专业成立于2001年,并于2007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专业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本科教学、规范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今的高校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大量理论基础较扎实、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型人才,也更需要培养大量工程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它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即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等要素特定的多样化组合方式。
二、深化完善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探讨
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对于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完善本科教学体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需要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不断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的改革措施探讨如下。
1.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执行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为契机,推动我校新一轮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以不断适应知识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根据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及时总结人才培养经验,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工作为抓手,积极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构建和完善适合我校办学指导思想、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新《目录》规定的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紧密结合近年“本科教学工程”改革实践,开展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文化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身心健康,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必备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微电子器件、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技术管理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主要专业方向为微电子器件、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注重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微电子器件设计和MEMS设计。
2.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今提出的对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当前,南邮本科微电子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世界范围内微电子产业飞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微电子学科的教学必须紧紧跟随产业发展的步伐。我们在看到以前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我校的微电子专业在设立初期,经过各方专家的反复讨论和论证,建立了一套统一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大纲。这套课程满足该专业最基本的专业要求。但由于微电子专业设立时间不长,仍属于起步阶段,由于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缺乏和不到位,无法设立多样的课程体系和科目,所以目前的教学仍然是基本上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组织。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通达微电子学院的设立,选修微电子专业课程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和科目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推广。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必须对已经投入使用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总结、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将整个学科的课程结构体系、到具体到每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都进行优化设计,以期在最短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最终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量子与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的基本知识,具有独立进行微电子器件、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的基本能力;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与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在综合类实践、实验中具有较强的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系统的能力,能够完成综合性和探索性工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其次,对于理论课程的内容,针对南京邮电大学的学科特点和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以及本专业的特色建设,主要专业方向为微电子器件、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注重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微电子器件设计和MEMS设计。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并考虑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根据工作的要求对教学中的课程进行专项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在通识教育类课程中设置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程序设计等。专业教育类课程中设置了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及电工电子实验等。这些是所有涉及到电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在微电子专业的专业课中安排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半导体器件物理、通信原理,这些课程都是基础理论课程,是为微电子专业的学生打下基本的专业基础。考虑到工程认证的需要,在集成电路与CAD的课程设置上,专门增加了16小时的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验和操作技能。在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的课程设置中,专门将模拟和数字分开,设置了各48小时的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这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也算是我专业的一个特色和优势。使学生掌握初步的集成电路设计知识,加强了学生的集成电路分析和设计的能力。除了已经设置的32小时的VLSI设计实验课和32小时的微电子专业实验,还增加了32小时的工艺实验,这也大大加强了实验和上机比例。具体来讲,已经在建设的ASIC设计实验室的基础上开展了ASIC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并筹备建立了微电子专业实验室,拥有了一批工作站、计算机等硬件资源和ISE、MAXPlus II、Synopsys Cadence等软件资源、学会一到两种EDA工具的使用方法。建设微电子器件和半导体物理专业实验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购置了必要的仪器设备、编写了实验教程、开展了半导体材料实验和晶体管测试实验;基于以上措施,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覆盖微电子产业前端和后端工序的微电子实验课程体系。开展了器件和工艺设计实验。掌握一定微电子实验能力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微电子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VLSI版图设计基础、片上系统设计、微电子器件设计、MEMS与微系统设计、新型微电子器件、通信集成电路等多门课程,涵盖了微电子方向的器件设计、电路设计、工艺设计等各个方面。更好地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再者,实践课程的内容上,由于微电子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实践内容多的专业,从集成电路的生成流程来看,其实践内容包括系统和电路设计、器件设计、工艺设计、版图设计、实际流片和测试。实践课程的设置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为关键;需要工程认证的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必须要达到30%以上。因此,还拟通过建立微电子专业实验室,开设微电子和半导体测试实验课,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既有较深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实践型环节的课程设置中,通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中安排了电类学科所必须的程序设计、电装实习、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等。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设置了软件设计、微电子课程设计等,尤其是微电子课程设计,将进行较大的改革,要求改革后设计内容都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全面运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
3.师资队伍的建设。本专业现在拥有专业教师14名,完全满足本科的专业教学需要,但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老师比较缺乏。还有,学生的个性不同,使学生在学习的兴趣、主动性等方面差异很大;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又使学生的未来发展面临很大挑战,学生的需求随之呈现多样化。因此,多元化的培养规格应当成为共识。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现有的统一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社会需求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实施分类教学,在保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前提下,设立尽可能多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性课程。建立既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又具有精通实践、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近几年,我学院在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微电子专业教师的队伍在不断扩大,教师的专业方向也在不断丰富,能够胜任并有选择性地担任各主要方向的专业课教学。但仍然缺乏学科带头人,缺乏一个凝聚人心的事业平台,学术梯队。这就要加速建设学科带头人、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4个层次的学术梯队。通过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批整体素质高、学术实力强、结构合理、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学术梯队,使其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突出作用。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项目,积累一定的设计、实验和操作经验。鼓励教师与公司、研究所合作,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去做访问学者,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从而了解专业的最新发展、前沿问题,开阔眼界。
三、小结
总的来说,微电子学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及时总结人才培养经验,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工作为抓手,积极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迫在眉睫。其中需明确我校的特点和优势,以通信集成电路设计为主要方向,同时兼顾工艺设计与器件设计。相信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等各方面的建设,一定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微电子学领域人才,为我国的微电子工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宏,王鹤.微电子机械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微电子学,2001,31(6):392-394.
[2]李文石,钱敏,黄秋萍.施敏院士论微电子学教育[J].教育家,2003,(3):11-16.
[3]刘瑞,伍登学,邬齐荣等.创建培养微电子人才教学实验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6-8,23.
[4]李斌,黄明文.微电子技术专业创新教育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108-109.
[5]严兆辉.微电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2):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