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可持续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可持续发展

篇1

二、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旋律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早在四、五年以前江西就有一些乡村搞起了以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地方风俗、品味特色农家饭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等。目前,在将江西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的战略思想主导下,全省各地都在本着“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相结合,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使不少偏远山村初尝发展旅游的好处。乡村旅游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1.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江西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有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更有我们祖先辛勤耕耘留下的宝贵遗产。有世界双遗产的庐山、革命圣地八百里井冈、道家胜地三清山和龙虎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等自然景观;有千古第一村——流坑、客家文化的象征——赣南围屋、人间绝境——上堡梯田等著名的人文景观;有萍乡傩神舞、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戏曲歌舞;有南丰蜜桔、信丰脐橙、兴国红鲤鱼、樟树药材、婺源绿茶、萍乡腊肉、上饶夏布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有候鸟之乡、毛笔之乡、烟花之乡、夏布之乡、客家风情之乡等特色村镇;有景德古窑、新干商墓等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江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种多样。江西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大致有4种:(1)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即以村落民居建筑为凭借和吸引物,开发旅游项目。如以赣南客家围屋、安义古村、婺源徽派古建筑群等以古民房、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南昌郊区则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来展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如萍乡的上栗傩神节和湘东春锣、赣南客家文化、兴国山歌节、信丰脐橙节、樟树药材节等。(3)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屋、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上堡梯田等。(4)综合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即将各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如星子县开发的温泉度假村,位于庐山之南的秀峰脚下,交通方便、环境幽雅清静,就是一个很好的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3.江西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多以自助游为主。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其动机一般是:(1)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回归大自然的享受;(2)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特别是增加少年儿童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了解;(3)各种类型的故地重游,如“知青情结”、“寻根情结”的推动;(4)渴望对神秘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了解。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城市居民,江西也不例外。有关调查显示,人们正在逐步放弃过去那种集中式的(如黄金周)、拉练式的长途跋涉,而更加钟情于在城市周边地区一两天、两三日的度假休闲,特别是双休日的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时间短、消费水平不高、多以散客为主,旅行社普遍对此兴趣不高,游客多以随心所欲、闲庭信步式的自助游为主。

江西乡村旅游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乐安流坑村在港澳地区也小有名气、婺源甚至赢得了“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誉。但是江西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水平低,品牌意识差、重开发轻保护,也是不争的现实。

1.江西乡村旅游层次较低。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将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农业旅游,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农家乐”;第二是农村旅游;第三是农民旅游。江西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为主,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实际上,乡村旅游应该是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围绕行、游、住、食、购、娱6大要素,将其精心设计制作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包括: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

2.江西乡村旅游配套建设不到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的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3.江西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目前,江西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而乡村旅游经营者知识缺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让不少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笔者曾陪几位慕名而来的远道朋友前往有“千古第一村”之称的流坑,流坑村在古代共出了2位状元、78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其颇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虽屡经战乱,仍保持完好,是江西难得的古建筑遗产。然而,其管理水平却不容乐观。就是其作为流坑百年沧桑历史见证的祠堂,里面也是杂物横存。

4.江西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低。近几年,江西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大多仅局限于观光旅游、吃农家饭,而对旅游的延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仍以流坑为例,在整个流坑村居然没有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或手工制品的商店。流坑村的道路颇有特色,都是用鹅卵石铺就而成,有天然按摩器之称,为行走方便村民都穿用千针万线手工纳就的布鞋,笔者一行听了导游小姐的讲解后,为了旅游更加舒适,也为了更好地融入古朴的小村之中,都想买双布鞋,却只能是带着遗憾而归。

5.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亟待提高。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为建度假村而随意破坏生态,导致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现象随处可见,使旅游者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让当地人认识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三、精心打造品牌,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无庸讳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到江西农民的脱贫致富,关系到江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直接影响到江西新农村建设成败。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江西乡村旅游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乡村旅游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设带来的弊端,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同时,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必须把握几条原则:(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尽量做到“一村一品”,避免程式化;(2)贴近自然、保持乡土特色,避免城镇化;(3)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避免过度现代化;(4)统筹规划、配套设施到位,避免低档化。

2.市场定位,创造需求。毫无疑问,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喧嚣拥挤、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加之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许多人产生了向往大自然、渴望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针对市场需求,我们必须积极创造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服务、特色的项目,做到处处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远、民风淳朴,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让消费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下榻农家庭院,品尝山野菜、农家饭;或游走古宅深处,欣赏先人的杰作,感悟历史的久远;或围坐篝火旁,烧烤野炊、享尽人间美食,观民俗表演、尽享民风乡土之情;或垂钓于田野池塘,体味乡村文化;或徜徉田园,采摘时令蔬菜、新鲜水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放松。

3.挖掘遗产,突出特色。消费者对假日旅游的需求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让它古色古香;如果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如果你们有传统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然还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如开发和完善特色农业游、瓷都文化游、客家文化游、道教文化游等。

4.培育人才,提升素质。在目前难以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到乡村进行乡村旅游研究与管理的情况下,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尤为重要。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只有洁净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那些不讲卫生的陋习;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他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坏习惯;通过培训,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培训,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概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

5.规范管理,塑造品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可以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目前江西已出台《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乡村环境保护草案、乡村旅游开发申请办法、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细则、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6.开展合作,谋求共赢。江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先天不足,因此多方合作、综合开发尤其重要。(1)谋求政府在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参观游览的安全舒适性;(2)研究机构合作,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位;(3)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强力推介旅游产品,特别是互联网,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信息全面而又易形成个性特色的优势,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4)与大的旅游景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5)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6)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研究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制定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互助合作规范和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助。

参考文献:

[1]罗明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6,(4).

[2]蔡家成.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BE/OL].中国乡村经济网,2006-02-18.

[3]朱润胜,李佳明.秦皇岛乡村旅游激活“村旮旯”[N].中国旅游报,2006-01-02.

篇2

可持续旅游是由国外引进的(即从“可持续发展”派生出来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观,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也就是指: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民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即可以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决定了我们一定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研究。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各级政府和老百姓都缺乏实践的经验,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一定的经验,但是仍然在认识上、规划上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对农村的内涵认识不够,简单的理解新农村就是新道路、新房子、新村庄,造成重视村容整洁,忽视生产发展。在空间尺度上,既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又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既要维护本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又要同周边区域和谐统一,真正实现旅游资源的和谐发展。在开发广度上,既要协调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乡村“独特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乡村资源、民风、经济等方面的协调发展[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准是:延续历史文化,保护乡村资源;延长生命周期,保障经济利益。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保持这样的环境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效益是乡村旅游开发者、经营者、普通老百姓最主要的目标之一。

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待农村生态建设问题切不可不顾农村社会的现实。农村如果得不到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很难保住。农村建设如果不顾现实,盲目追求“面子工程”,可能会损害到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可以看出农村的生态建设问题对于农村社会的影响有多深。处理好这些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提倡一种新的文化,将对农村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第一,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必定会造成开发和保护不一致的情况。从长远角度来分析,乡村旅游确实能在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事实上目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开发”与“保护”脱节的情况。有的地方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注重保护,盲目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破坏。一方面破坏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对农村文化的吸引力造成了影响。第二,很多地方的旅游产品比较的单一,种类比较少,从而造成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这样游客来了第一次就不来第二次,留不住客人。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是观光游,这样造成乡村旅游没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仅仅体现在乡村旅游的简单开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乡村旅游的整体开发还不够深入,没有能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挖掘乡村自身的特色。此外,还有乡村旅游的规模比较小,仅仅体现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参与型、体验型的旅游产品比较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持续增长。第三,目前乡村旅游有的地方还不是很规范,市场缺乏统一地管理。同时,由于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时间较短,我国的乡村旅游存在管理规范上的缺失。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乡村旅游的分配利益不均,缺乏有效的政策来规范市场。乡村旅游中宰客、降低服务标准以及服务态度恶劣等情况较普遍,此类情况造成了游客的流失,游客流失了必然会给农村旅游造成非常大的损失[4]。

4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以总结为:“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统一规划、产业协同”。也就是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思想及其系统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坚持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协调发展,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增收,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调动政府、企业、行业、农户、游客等多方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资源和社会的效益均衡发展[5]。根据以上的总体思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做到以农为本、农旅和谐发展,注重保护、注重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不影响乡村旅游的正常运作。②做好乡村旅游长期、中期、短期的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循序渐进。③按照本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市场潜力,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发挥乡村旅游在本地区的功能。④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的合理规划,调动多方参与主体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最优。

篇3

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水准。具有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

首先,乡村旅游的活动对象的特殊性。乡村受工业化影响较小,有着风格各异的乡土人情,民间习俗。这些是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其次,人员的参与性。让游客亲身体验乡村民俗民风,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参与的同时,购的满意的农副产品和工艺品;然后,环境的神秘性。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乡村旅游有着莫大的诱惑和好奇。好奇里面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有趣的传统文化,村里的历史等;最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乡村旅游一般都是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对环境变化十分的敏感,抵抗外界的能力很低,稳定性差。

三、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一)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当长江上游,东连重庆市,南邻滇、黔,西接,北界青、甘、陕三省,地域辽阔,居全国第五位。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景点众多。四川省是人口大省和资源大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新五大旅游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有着伟人故里的红色旅游,三国文化,典型的乡村旅游,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

3、旅游交通体系:航空,以成都双流机场为门户枢纽,省内合理布局的支线机场构建空中网络,作为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港,开通了30条国际航线,200多条国内航线,拥有九个支线机场,并在建机场。铁路,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有成渝、宝成、成昆、达成等铁路干线,还有遂渝高速铁路。公路,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公路枢纽,有108、213、317、318、321、319六条国道在此交汇。

4、自然环境条件:四川地处亚热带,气候呈多样化,雨量充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使得四川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天气景观,这些天气景观,极具观赏价值,是四川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社会经济条件:近年来,四川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出台了许多关于乡村旅游的政策。

(二)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与经济没有完全的统一。四川是资源大省而不是经济大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起点很低,资源规划开发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很低,旅游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没有将旅游资源和经济的发展完全结合起来。

2、旅游软环境不完善。很多的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都是当地的农民或者是干部,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化,缺乏管理的技能技巧。旅游市场虽有所改善,但也不尽完善,乡村旅游景区物价偏高,还存在一些私自抬高价格,欺瞒游客的现象,有损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分析

1、政府重视。四川乡村旅游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对此,政府的重视体现在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促销、人才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监管工作等方面,建设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2、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增长,促进了旅游产业投资的高涨。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理念的变化等,人们有财力和时间从事旅游活动,旅游活动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四川旅游业提供机会。国家旅游局把地处西部腹地的四川独特的、垄断性的旅游资源作为我国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一步,为四川的乡村旅游发展更加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4、申遗成功、品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无形资产。四川成为中国的遗产大省,拥有五项世界遗产,同时成都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遗产”城市,为四川走向世界搭上了平台,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等进行旅游投资,以大熊猫、太阳神鸟等品牌为四川提升国际形象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5、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农民加强对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增加乡村农民的自豪感,主动积极的保护乡村历史文化和遗产;有利于提高健康、卫生条件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

(四)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威胁分析

1、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对大自然天然成分的高的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不仅要求旅游目的地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而且要求环境与文化保持着原有风貌和特色,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如何在深度开发四川乡村旅游的同时,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降低对环境的破坏,这是四川乡村旅游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

2、旅游行业对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冲击。由于四川旅游发展比较晚,起点晚,与其他的地方存在较大的差距。

3、城市化进程和产品趋于同化造成的挑战。现代生活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把许多乡村原有的特色用现代的元素覆盖了,失去了乡村旅游的乡村特色,加速了当地的商业化、城镇化。其次是各个旅游景区的产品仿造严重,没有产品的特色。

四、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一)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对于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省政府、旅游局应该组织相关的专家队伍及时研究,出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计划纲要”,按照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及时有效的对乡村发展进行有序的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一是加强领导。二是加强行业管理。三是加强行业自律。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兼顾生态、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效益。保护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从事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首先是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努力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其次要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一条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又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发展道路。第三,要正确处理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坚持以农为本、农民主体的基本原则。

(三)特色化的发展战略

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特色产品、打造精品线路、实施国际化营销、推行精品化服务,构建特色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以古蜀文明、农耕文化、浓郁田园风光和川西民俗风情为特色的世界级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要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一定要突出特点,深入的挖掘出本地的最亮丽和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要突出本地旅游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要通过差异来吸引游客。发展乡村经济,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属于四川省独特的旅游产品,推向外界。

(四)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

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原生态生活的“三农文化”。城里人厌倦了钢筋水泥、高楼大厦,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

(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与经营者经营水平

首先,坚持政府指导,多元投资的开发格局。搭建旅游发展的平台,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行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其次,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高素质的团队,提高整体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可以免费的为从业人员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为四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篇4

二、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农田的减少和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农民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对于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就业。(2)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所在地,农民在参与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业的附加值提高,进而农民收入提高。 (3)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市场想要扩大,必须要对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尤为重视,这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方面的投入,进而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缩小。

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5

二、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农田的减少和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农民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对于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就业。(2)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所在地,农民在参与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业的附加值提高,进而农民收入提高。 (3)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市场想要扩大,必须要对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尤为重视,这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方面的投入,进而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缩小。

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6

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方法如下:

一、建立乡村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政策环境。1、要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 乡村旅游的农业性质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上述农业产业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金融政策的优 惠,引导扶持当地农民深度参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2、要吸引发达企业、发达地区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开办生态旅游实体;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生态、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效益。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四、加快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产业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五、着力推进乡村农业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六、着力推进农业休闲旅游的创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1 、乡村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可以在闲暇时间能够体验到田园生活。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乡村绿地可以提供文化传播的支撑载体,使公民的业余生活得以丰富,提升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此外,进行大面积绿地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可以使乡村的环境得到美化,使乡村景观的布局进行改善,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做好乡村绿地景观设计非常重要。

2 、乡村绿地景观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绿地景观的设计缺乏科学性

在进行乡村绿地景观建设过程中,很多地区都直接借鉴其他乡村的建设方案,没有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1]。所以,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不科学、不完整和不全面等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绿地建设部分和整体不协调,无法充分发挥出绿地景观的作用。

2.2 乡村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机制不完善

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由于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绿地景观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公民肆意对绿地进行侵占。而且由于绿地管理措施欠缺,存在严重的病虫害问题,一些绿地因为管理不当导致植被枯死。所以,在进行绿地建设过程中,需要设计出合理的绿地管理方案,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维护管理[1]。

2.3 乡村绿地建设缺乏地域特色

在进行乡村绿地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乡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点,选用特有的元素将本土特色凸@出来。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多乡村只是一味的模仿其他乡村的绿地景观设计方案,没有和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地域景观结合起来,无法凸显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

3 、乡村绿地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考虑

在进行乡村绿地景观设计时,要结合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建设,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考虑。要结合乡村的地理环境、乡村未来发展方向、乡村自身定位、基础建设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的前提下,建立整体架构。一方面要从整体布局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对乡村绿地景观进行布局,尽量保证乡村绿地景观设计的连接性和协调性。二是要对农村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绿地景观的可持续性和整体性进行完善。

3.2 尽量选用当地树种

在进行绿景观设计中,选用当地树种可以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使用当地树种的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比较小,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养护和更新。所以在进行乡村绿地景观设计时,要尽可能选用当地树种。

3.3 保持植物多样性

在进行绿地景观设计时,要尽量保持植物的多样性,结合乡村地区生态特点,对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的配置,防止不同物种之间进行营养争夺和空间争夺。种植物种之间要可以相互补充,构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2]。需要结合种植地环境的不同,侧重选择适应性更强的绿植,实现绿地景观的持续化发展。

3.4 对理论研究进行丰富

在进行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绿地景观设计可以有序、健康的发展下去,需要对理论研究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并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结合乡村绿地景观的类型、景观格局和景观特点进行合理性的设计和规划。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从全局出发,实现乡村绿地景观的持续化发展。此外,在进行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做到以点到面全面化的设计,将绿地景观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充分发挥出来。

3.5 对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在进行乡村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对乡村绿地的养护机制和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将绿地景观的养护工作落实到位。加强监理力度,严防出现砍伐绿地、侵占绿地的情况,安排专人进行养护[3]。避免出现病虫害。此外,要进一步加强绿地景观的开发投资力度,并利用乡村绿地景观带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3.6 将本土特色融入进来

在进行乡村绿地设计过程中,融入本土特色可以提升乡村的品质和魅力。因此,在进行绿地建设时,要对乡村地方文化特色进行保留和延续,将现有的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融入进来,使乡村绿地景观内容进一步丰富。所以,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时,不允许照搬绿地的建设模式和设计手法,结合地区文化特色构建出地域特色显著的乡村绿地景观。

3.7 加强绿地建设的教育力度

政府单位要进一步对乡村绿地景观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村民进行绿地建设价值方面的教育工作,使村民的思想发生转变,从而主动加入到农村绿地建设的队伍中,实现绿地建设的持续化发展[4]。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绿地建设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要定期举办“绿色村镇”表彰活动,对绿地建设过程中先进的个人、村镇进行公开的奖励和表彰。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还处在发展初期,建设进行绿地景观设计时,固守传统、全盘借鉴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了实现绿地景观建设的持续化发展,需要从城乡差异、功能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考虑,从而将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得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67-171.

篇8

1 有利于提供动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如香格里拉的霞给村的民族生态旅游,通过游客对民族村寨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的认同,使村民认识到本地区文化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找到了乡村旅游的经济动力和社会动力。又如丽江三元村把有形与无形资源加以整合发展旅游业后,既可补偿丽江古镇东巴文化流失的短缺,又使优秀的东巴文化得以持续传承,同时还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就必须恢复和适应民族身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动力支持。

2 有利于恢复失落的乡村传统文化。实践表明,一些正在逐步衰退的乡村传统文化通过旅游业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并获得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如近年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一些典型的民族村寨刻意保留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并把当地的特色文化向外来游客展示。不但改善了当地村民们的生活条件,而且形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 有利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为发展乡村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吸引了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而淳朴的乡村生活风味。这种旅游文化发展模式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和市场拓展空间,使传统的乡村文化与现代的城市文化形成强烈反差和对比,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城市游客所代表的城市文化为当地村民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乡村文化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与繁荣。

(二)负面影响

1 加速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同化。文化的差异性是旅游的内在驱动力,旅游过程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相互接触、碰撞、取舍和融合。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大量城市游客把强势城市文化渗透到弱势乡村文化,导致乡村旅游赖以依托的文化资源逐渐消失,并使乡村弱势文化被城市强势文化同化,必然会造成乡村旅游景观城市化、乡村民风道德变质和乡村传统文化失真乃至流失等,乡村旅游很快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文化吸引。

2 乡村传统文化会被扭曲与失真。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把乡村风俗民情庸俗化,造成乡村传统文化扭曲失真,使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大减,从而影响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旅游活动中民俗文化的表演倾向是把传统文化习俗和庆典变成纯粹的商业活动,从而使这些文化习俗对村民自身失去意义,影响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3 乡村村民生活秩序被破坏。乡村旅游发展不当会破坏村民生活秩序。若乡村旅游发展缺乏规划,无序盲目,就会破坏乡村本身特有的宁静和闲适,侵害村民的私人生活空间;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如果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会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乡村内部的不平等,破坏村民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关系;有时还会出现游客不尊重当地民族民俗传统文化,对一些民俗进行不礼貌评价等现象影响民族团结。

二、建立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强化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强化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实现乡村社会文化可持续性和完整性的关键。首先,应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只有提供真实的本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保证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其次,适度商业化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地的经济发展,但要防止乡村旅游过度商业化,应保持旅游产品的本地化和乡村性。再次,提高乡村游客的满意度,可以规避乡村旅游开发中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建立适当的乡村旅游质量控制机构来控制乡村旅游服务和产品的质量。

(二)营造整体的乡村文化氛围

营造乡村文化环境的整体氛围,就是把乡村每个文化元素组成相互联系的其同体。实践证明,游客热衷于乡村旅游并非是偏爱单一的某一文化要素,而是希望享受乡村文化整体氛围。因此,需要通过保持并营造田园景观、保留和恢复乡村建筑、突出乡村农耕文化和基础设施的乡土气息、开发乡村饮食文化、发掘和保护乡村手工艺文化等手段来烘托乡村文化的整体氛围。同时当地政府一定要培养和强化乡村村民优良的民风,提高他们的知识、修养等文明素质,防止乡间淳朴民风的遗失,这也是构成乡村文化环境整体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正确处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关系

要防止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同化,努力使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相融。弱势乡村文化有被强势城市文化同化的可能,是由于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足,从而妄自菲薄、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城市文化造成的。这就需要旅游当地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村文化,城市居民热衷于乡村旅游的原因是对乡村文化整体氛围的享受,要更好地保护乡村文化的纯真性和独特性。同时也要主动改善乡村文化的落后成分来吸收城市文化中的精华,使两者兼容并蓄满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相融。

(四)因地制宜搞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篇9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旅游主题定为“华夏城乡年”,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9年旅游主题为“中国生态旅游年”等等。各大旅游景点纷纷打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旅游理念和口号,乡村旅游一时间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股浪潮,席卷全国各大城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名词,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是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尝试,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目前,国内一些乡村旅游还仅仅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经营管理模式相对粗放,效率也较为低下。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游玩,欣赏农村风景,体验农村乐趣的旅游方式;而对经营者而言,就是通过农村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与乡村文化,吸引广大游客群体来农村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广义的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其是指农村家庭以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及农家生活为旅游资源依托,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度假以及体验的旅游活动形式。

二、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乡村旅游不同于平常所见的旅游方式,其经营主体为农村家庭,在经营管理上相对松散自由。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农村家庭通过自身的果园、鱼塘、牧场等农村资源来吸引城市旅游群体。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呈现着以下几方面特征:

1.乡土特征鲜明。乡土特征鲜明是乡村最为明显的特征。相比较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乡村旅游的载体为田园风光、乡村自然景点,因此,其所展示的为农村所特有的自然风貌,而且其将农村自然风貌与乡土文化融合在一起了。乡村旅游使得游客感受到了农村的乡土气息,体验了现代农村生活的氛围和节奏。

2.平民性明显。目前,国内旅游被诟病的一点就是费用过高,旅游群体基本上是以富裕阶层为主,而这点在乡村旅游中却不明显。尽管国内一些乡村旅游景区也是向富人开放的,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的群体还是集中于都市白领和工薪阶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都市白领和工薪阶层受制于收入与工作的因素,其出行旅游主要是以短距离为主,而乡村旅游则是其首选。因此,乡村旅游具有大众化和平民性的特征。

3.参与体验性强。参与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打牌。在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旅游形式中,主要是以观光、欣赏为主,而乡村旅游方式则有着本质的区别。乡村旅游所开展的旅游项目就是农村生活的组成部分,游客一方面可以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参与赶牛犁地、播种栽苗、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等农事作业,体验农耕生活的辛酸劳累,同时也可参与采摘、收获、品尝等农业生产活动,让游客感受农业丰收的喜悦。

4.消费水平较低。在近年来城市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农村的消费水平则相对维持在较低的水准。乡村是以农村消费为基础的,接待者为农村家庭,旅游的内容也是以农村生活的体验的感知为主,这使得乡村旅游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在乡村旅游模式下,吃的东西是农户自产自销,住的是农家小屋,娱乐是以果园、花圃以及风景区的农村资源为主。因此,乡村旅游总体消费价格较为低廉,城市一般家庭都可以接受。

5.经营方式以家庭为主。目前很多名胜古迹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以旅游公司为主导的,通过旅游公司来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日常维护。然而,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则是农村家庭,夫妻或上下两代人等直系亲属共同操持,雇佣的服务员也多是亲戚。

三、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旅游作为绿色无污染的第三产业组成部分,其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是农村旅游资源,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一,乡村旅游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分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经济是三农问题的最核心问题,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形成一整条产业价值链,通过乡村旅游延伸开其他各个产业的发展,如农渔养殖业、运输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餐饮住宿业等等。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展还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农问题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乡村旅游帮助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再就业。据调查显示,乡村旅游的工作人员基本上以50岁左右的农村居民为主,而且很多乡村旅游地区对工作人员都没有年龄、学历上的限制,这无疑为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舞台。

第二,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发展。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为农村家庭,而且相比较其他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投资金额相对较少,成本低,收益率高,这可以有效增加农村家庭的额外收入。同时,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则有助于刺激农村消费,配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的开展。

第三,乡村旅游改善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有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洁的环境、文明的语言与举止在农村和农民中逐渐形成,而且游客对餐饮的卫生要求也使得农民的卫生意识不断提升,这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了邻里和睦。

第四,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民民主和主体意识的提升,有利于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毕竟是市场化的竞争活动,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增强主体意识,主动适应市场,这使得农民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和农村周边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农民更加注重农村集体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使得农村整体环境不断改善与提高,而且在管理上也更加民主。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关系着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目前,一些乡村旅游做得好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已经逐渐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持平,而且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升。为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市场需求导向,做好主动营销宣传工作。主动营销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其有助于乡村拓展游客,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足够的影响力,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当然,在主动营销宣传工作前,首先要明确宣传的品牌主题。对乡村旅游而言,其所强调的是城乡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差异是城市居民向往乡村旅游的深层次动因。因此,必须要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与此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未来的市场需求将呈现着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趋势发展,而且一些乡村旅游的高端市场将逐渐形成,游客除了关注健康、舒适、卫生以外,还追求品位独特、文化底蕴、个人空间。因此,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营销的过程中要从高起点、高品位着眼,对深层次的农业民俗文化的开发,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品味提升。

第二,切实解决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三化”问题。所谓的“三化”问题,就是庭院的美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以及服务的标准化。这“三化”问题是目前乡村旅游服务层面存在的弊端,因此,政府部门与经营主体要科学栽花植草,美化农家环境;同时,学习城市一些星级酒店的居住环境,改善卧室的寝具和卫生间的洗浴设施的方便、卫生、整洁程度。此外,最重要的是加强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标准,做到既要有农民的质朴热情,也要有向城里看齐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第三,对乡村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主导和规划,目前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呈现着乱象的态势,这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埋上了一层阴影。因此,政府部门要对乡村旅游景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扶持乡村旅游的配套政策机制,通过对乡村旅游景区在土地、交通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实现乡村旅游景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针对乡村旅游景区的多个地区,进行交通标志、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此外,建立农村本土特产产品的生产与物流配送机制,发展乡村旅游的农副食品行业。

第四,转变经营理念,形成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发展模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从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角度切入,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服务的附加值。一是要充分认识乡村的经营理念精髓,转变经营观念,通过“农”、“家”、“乐”这三方面形成自身的经营理念。二是结合营销宣传,塑造自身的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品牌化辐射各个区域,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经营需要服务水平的配合与支持,只有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陈欣,马莉,董珊薇.农家乐旅游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2] 罗康荣.农家乐与休闲运动产业相结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1,(8).

篇10

中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付出了较为严重的环境和健康代价。国际上已经出现“中国环境”,有人说中国的污染负荷早已超过了环境容量极限。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污染排放量则高出几十倍。中国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上,用了近全世界30%的氮肥,化学氮肥用量早已超过极限。只有迅速改变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污染的行为,才能实现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美丽乡村创建的使命与生命力之所在。

1、替代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能源安全不仅包括能源供应的安全(如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也包括对由于能源生产与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能源安全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源的供给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8%,而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仅为4~5%。我国已探明的石油资源为32亿吨,估计石油总储量可能为300~600亿吨,最终可开采量为150多亿吨。以目前的消费速度粗略估算,到2030年石油资源将只剩下18%,到2037年将全部耗尽,而目前,我国及世界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倚赖石油一这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能源。中国的能源储量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需求之间已经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而且这个缺口将越来越大。石油进口依赖度在逐年上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未来我国能源安全的最主要问题。仅在石油需求上,我国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我国的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但作为现代液体能源支柱的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在不久的将来其有限的资源必将消耗贻尽。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都是不合适宜的。

我国能源的品种构成中,优质能源比例很低。目前,煤炭消费量已经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以上,世界同类平均值3倍。煤炭是一种肮脏的燃料,它每产生一单位能量所释放出的CO2比石油多29%,比天然气多80%。如果大量使用将会给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还会引发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紧张。我国的煤炭资源又存在着固有的质地差、运输距离长、污染严重、热量不足等问题,更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不利结构方面雪上加霜。很难想象一个依靠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大国其经济发展不受到严重制约,也很难想象劣质能源可以支撑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并从工业化走向现代化。虽然据估计到21世纪中期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供应量的比重可能降至50%以下,但煤炭仍将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扮演最主要的角色。由于煤炭消费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烧。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一些城市烟尘污染外,我国酸雨现象也频频发生,每年由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以上。另一方面,石化产品的消费也带来了白色污染,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石化产品都是不可降解的产品,因此,相关石化材料和产品的消费也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白色污染。能源生产和利用对环境的损害,已经是我国环境问题的核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到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销售量总量为11.3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62.74%、石油25.83%、天然气2.99%、水电核电等8.44%。矿物能源,包括石油,消费过程中不断放出大量的废气,造成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高,而大气中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我国排放的CO2量中,燃油产生的C02约O.94亿吨,占我国排放总量的15.6%左右。我国CO2的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前苏联而居世界第三位。如果不改变液体燃料结构,在2010以后的二十年问,石油及其产品燃烧而向大气排放的CO2平均每年达57.6万吨,C012.1万吨,以及大量的铅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的消费一直在19%处徘徊。在煤炭的开采、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CO2、灰渣、烟尘中的SO2、CO2、NOx等有害气体,较能源危害更为严重。我国80%的煤用于直接燃烧,每一吨煤要放出20kgSO2、440kgCO2、15kg烟尘和260kg的灰渣。燃煤引起的城市污染一直是困绕我国城市大气质量的根源。

实施生态富民计划,开发沼气等清洁替代能源既可以长久解决我国农村地区能源问题,也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

2、控制有机废弃物污染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粪尿直接进入水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人粪尿和生活污水构成的生活污染被人们公认为对太湖水总磷贡献最大的污染源,和生活污水相比,人粪尿对水体的污染更严重。因此,目前提倡通过禁磷措施来减轻生活污染的做法并没有抓住生活污染的主要矛盾。实践证明,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人粪尿和生活污水的做法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中存在严重困难,将人粪尿通过沼气发酵途径实现资源化利用是十分现实的选择。沼液通过简单的蒸发措施消除,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直接利用或加工成商品有机肥加以利用。人粪尿中氮磷通过沼气途径解决后,将极大地缓解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压力,也极大地减轻生活污染对水环境的破坏。

和人粪尿类似,畜禽粪尿污染也呈日益严重之势。苏南许多工商巨子打算斥资数亿元兴建数十个千头奶牛场,因为污染难以处理问题。难以完成预期目标。污染成了限制该地区奶牛业发展的头号问题。有的猪厂因为污染问题没有通过lS09000验证,想将其猪肉打入日本市场的努力也因污染问题受到挫折。欧盟在和中国山东某地签定鸡肉产品的定货合同时,明确要求其养鸡场解决其污染问题。

畜禽粪便污染还严重危及畜禽的健康安全,1949年以来江苏动物疫病消灭了2个,却增加了10个,其重要原因是养殖数量增加了,卫生条件没有改变。而建设沼气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据对徐州等地生物链养殖场的调查,这些养殖场的沼气池大多建在猪圈下方,为地埋式沼气池,猪粪直接进沼气池,进料十分方面。调查中发现,建有沼气池的畜禽养殖场内的臭味明显减轻。其原因是通过厌氧发酵恶臭物质转化成有益的成分了。生物链养殖场的猪圈大多都是用塑料建造的,起到利用太阳能的作用,冬天利用沼气燃烧为猪圈供暖,既改善了猪的生长条件,有利于加快猪的生长,又减少了用草垫圈的麻烦与辛劳。调查中还发现以沼气为纽带的生物链养殖场内的蚊虫、苍蝇等有害生物明显减少,场内的卫生状况大为改善。

沼气池对猪链球菌病的预防作用是又一个成功的事例。农业部调查组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忠义镇实地调查发现,该镇敲中村有养猪户423户,养猪2047头,有270户建了沼气池,该村发生了3例猪感染链球菌,这三个农户均未建沼气池。陈宗火,家庭5人,未建沼气池,死亡生猪2头,其邻居陈宗华、王用辉,分别分别养猪4头,今年6月建沼气池并“三改“,猪未发病。这件事对未建沼气池的农户触动很大,纷纷主动要求建设找齐池。

上述事例表明,沼气池是改善畜禽卫生环境条件的非常重要措施。沼气的作用并不限于此,有的地NJT_在探讨通过沼气发电添加制热、制冷设备让牲畜生长在四季如春的环境里。此外。用沼液替代有毒饲料添加剂喂牲畜能够显著增加生物体的免疫能力,减少有害药品用量,从而减轻有害药品污染。

3、控制农药、化肥污染

沼渣沼液作为沼气的重要产物,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十分巨大。沼渣沼液既具有优质有机肥与优质化肥所具有的特征,又具有高效生物农药所具有的特征,是控制农药、化肥污染十分重要途径。有机肥的使用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持续了数千年的太湖地区传统可持续农业就是生动的典型。欧美等发达国家吸收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积极倡导不施化肥的有机农业,在减轻化肥污染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可是和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产量下降了20%左右,这在地广人稀的美洲国家行得通,在地少人多的中国很难办得到。化肥,尤其是化学氮肥对解决我国人们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带来日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海洋赤潮等水污染问题。

传统的有机肥和化肥都有明显的优点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而沼渣沼液恰好克服了这些缺陷,施用沼渣沼液作物产量不仅不降低反而增加,其原因是沼渣沼液克服了有机肥肥效迟缓和化肥容易流失的不足,同时具备化肥肥效快、有机肥养分全面及缓慢释放的优点,是一种速效、缓效兼备的新型无污染肥料。沼渣沼液不仅是无污染肥料,还是无污染农药,对病害和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使用沼渣沼液能够减少农药用量,从而有效减轻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问题。沼渣沼液抗病杀虫的原因在于沼渣沼液中含有大量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能够提高作物体的免疫力,增强作物的抗逆力。此外,由于沼渣中富含各种有机质和丰富的矿质养份,具有明显的培肥地力的作用。

三、美丽乡村创建与“三农”可持续发展

历任总书记、历任总理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其当作全党工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面貌。中国不可能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正因如此,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富裕就算不上共同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

有鉴于此,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和众多支持措施相比,美丽乡村创建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首先,是一种农民增收的长效投入机制。一次投入,长期获益。和粮食、良种直补的短期收益不同,建一处沼气池至少用15年以上,期间年年可获得稳定或更高的收入。

其次,变废为宝,降低农本,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江苏徐州等地农民群众创造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物链技术通过用鸡粪喂猪节省了宝贵的猪饲料,猪粪制作沼气节省了液化气、电力照明等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研究结果表明,鸡粪占猪饲料的20%对猪肉品质毫无影响,节省猪饲料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据对徐州市的新沂、铜山、睢宁等地调查,用20%的鸡粪喂猪,每头猪可节约猪饲料120斤,相当于人民币100元左右。

10m3沼气池产的气可供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气,这些沼气相当于700元左右的液化气。同时该技术通过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节约农本,增加效益。比如将其用作种植业生产中的肥料,渔业生产中的饲料。实践表明沼渣沼液种瓜瓜甜,种粮粮香,种菜菜香,种果个大产量高。沛县八卜果园范树林承包他人16棵苹果树,最初几年年收苹果仅600斤,后建了一个10m3沼气池,并用沼渣沼液替代常规化肥为果树肥料。结果5棵即将死亡的苹果树也长出了新芽,果树的产量显著提高,之后遇到大年年收苹果均高达7000斤。沼渣沼液用于蔬菜、油菜、棉花生产中的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沼渣沼液能够增产的原因是沼渣沼液提高了作物的免疫能力,作物的抗病虫、抗逆能力增强,从而降低了农药用量。沼渣沼液减少的农药与化肥用量相当于每亩节约化肥、农药成本110元。沼渣沼液养鱼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用沼液养的鱼基本不生病,基本不用鱼药。据调查用沼渣沼液养鱼每亩鱼塘可节约鱼饲料300元左右。和常规养鱼方法相比,用沼液养鱼由于节省饲料和鱼药,每亩水面净赚1500元,而普通鱼塘每亩水面仅赚500元,如果将劳力成本计算在内同时考虑到沼液养的鱼是有机食品可高价出售等因素,沼液养鱼的经济效益更高。

第三、增加就业,提高社会效益。据调查。徐州地区小型的生物链场一般以农户的方式经营,每户2~3人,每户经营一处,每户年纯收入,少的2~3万元,多的则高达10万元。依此推算,如果江苏省黄淮海地区14000个村民委员会,每村建一处,则每年可解决农村就业人员28000人到42000人,纯收入为3~15亿元。

四、美丽乡村创建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对中国能源环境的挑战将长期存在,“三农”问题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也将长期存在,美丽乡村创建能够为此做出更大贡献。沼气奇效机理不清、沼渣沼液未得到充分利用导致的能源和种植业分离、沼气建设和畜牧业、城镇化、工业化结合不紧、如何用政府投资吸引带动民间投资、如何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等都是美丽乡村创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基础研究,弄清沼气机理

第一,要弄清沼气改善卫生状况,控制疫病的机理。从徐州等地生物链养殖场的调查中发现,凡是猪圈下面建有沼气池的养殖场,臭味显著下降,苍蝇、蚊虫显著减少。四川调查发现,建沼气池的农户所养的猪不发生猪链球菌疫病。第二、沼渣沼液用作饲料、饵料、肥料提高动植物免疫能力、控制病虫害、加快生长的机理。第三、沼气原料对产气的抑制原因分析。据江苏涟水等地的群众反映,用鸽粪做原料的沼气池不产气,用某种饲料添加剂喂猪的猪粪做原料的沼气池产气率很低。不深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就会制约沼气的发展,就不能提高美丽乡村创建的发展水平。

2、技术创新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沼气池分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下沼气池有的建在猪圈、禽舍下面,有的和猪圈、禽舍分离。徐州等地农民群众白发建设的地埋式沼气池清一色地建在猪圈、禽舍下面,这样设计的好处显而易见:不占土地、节省建设材料、进料容易、对猪圈具有消毒作用。反之,引进的洋沼气池清一色为地上式。农民群众是最现实的,他们的智慧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3、拓宽思路,促进沼气经济一体化发展

突破就沼气抓沼气的限制,将沼气建设放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和发展。沼气是生态经济建设的纽带,具有促进畜牧业、渔业、园艺业、有机农业、能源、环境、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通过猪沼果、猪沼菜、猪沼渔等模式而得到充分发挥,对孤立建设沼气池的现象提出严重质疑。为此,第一、在农村户用沼气池选点之前,优先选择蔬菜、花卉、果树、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集中生产区。第二、根据区域化原则,在已建沼气池地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园艺业、无公害农业。第三、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普及沼气工程,并在其周围建立无公害种植业、渔业基地。第四、在渔场周围建规模畜禽养殖场并投建沼气工程。第五、改革建筑设计。将人粪尿和其他生活用水分离,并用沼气工程处理人粪尿。第六、将沼气工程中无法直接利用的沼渣沼液制作成商品饲料、商品肥料。

4、明确重点,完善管理与投入机制

篇11

——经济增长与富民惠民同步推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的关系,在推动主要经济指标保持20%以上年均增幅的同时,不断加强以富民惠民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发展产业、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组织合作等多种途径,着力构建多元化长效化收入增长机制,全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800个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3200人次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92%以上的家庭达到全面小康收入水准。

——都市农业与美丽乡村同步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以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为方向,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全镇高效设施农业比重达到57%。加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拿出2000万元资金用于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在集镇大力实施以基础配套、绿化美化、水体整治等为重点的“六项提升”工程,在农村全面推开以清理垃圾、清理秸秆、清理河塘等为重点的“六清六建”工程,形成了镇村一体的污水处理网、垃圾处理网、绿色林荫网、环卫保洁网,村村达到无乱堆乱放、无污臭水沟等“五无”标准,实现有环卫配套设施、有环卫专业队伍等“五有”目标,形成地绿、路绿、岸绿、村绿、庭绿等“五绿”特色,创建国家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2个、市级绿化新村91个。

二、做足生态资源文章,着力推进绿色崛起

(一)实施生态立镇战略,精心塑造生态之旅。按照“生态定位、整体规划”的思路,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态慢城建设规划体系,精心布局了同际慢城主题公园展示、美丽乡村生态观光度假、七彩桥李农业娱乐体验、荆山竹海文化休闲养生等四大主体功能区,使生态之旅充分展现丘陵自然景致、设施农业景观、乡村风貌景象融为一体的靓丽特色。对周边村居环境实施特色化改造、对沿线自然景点实施生态化提升、对区域观光设施实施精细化配套,完成瑶宕、蓝溪、桥李等村落布局优化和大山“徽派村居”出新项目,建成红枫基地、茶文化园、采摘果园等一批生态亮点工程和望玉岛、海风楼、桃花扇广场等一批休闲度假场所,在更高层次上丰富了生态内涵、提升了慢城品质。

(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引领,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成万亩茶园、万亩竹园、万亩果园、万亩花卉苗木、万亩有机食品等特色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几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目前全镇高效设施农业规模达6.3万亩,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高效农业特色专业村10个,高效设施农业占村集体经济收入比重达56%。以区域特色为根本,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商贸服务业。精心打造金色花海游、农事体验游、户外运动游、竹海探幽游、低碳养生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先后建成桥李茶文化、瑶宕葡萄园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带动了全镇旅游收入的爆发式增长。

(三)谋划生态富民实招,积极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培育生态农产品品牌,先后获得无公害生产认证基地12个、有机认证农产品6个。胥池大米、胥峰茶叶、紫苑葡萄等农产品获得有机身份后,市场价格最低提高了2倍,最高提高了10倍。积极扶持发展生态之旅“农家乐”,首批在大山自然村开办6家农家餐馆,节假曰里家家生意红火。积极发展生态高效藻类种植。“高淳的螃蟹,桠溪的草”。随着高淳县螃蟹产业的发展,对节节萆的需求大增。桠溪镇开始利用圩区推广种植节节草,目前面积已达8000余亩,亩均净效益可达5000元以上,成为又一个富民效应明显的产业。

(四)建设生态宜居城镇,打造江南美丽乡村。根据地势特点,科学划分三大主导功能区域,即西北部丘陵地区主要发展生态产业,中部是集镇区和大农业,东南部主要发展工业和商贸经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积极配合境內干线公路建设,同时筹集资金建成农村公路70多公里;完成圩堤加固工程和淳东渠道配套设施建设,整治胥河工程桠溪河段,提高了全镇防汛抗旱能力;完成“绿色南京”建设工程任务1.5万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30.2%;完善组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每个村都建成了一个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进厂、雨水进塘。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高标准建成镇文化大楼、服务中心,新建一批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接近100%,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

三、桠溪发展路径的启示

桠溪镇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树立起农村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

(一)桠溪的实践表明,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明天的金山银山,只有把生态优先作为基本战略,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新农村。桠溪镇的生态之旅成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让昔日的荒山变成如今的绿色宝库,向人们展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发展道路。如今,保护乡村生态风貌、杜绝到处乱开发的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桠溪人心中。面对发展压力,能够守住生态底线,坚持打造绿色发展精品,需要足够的定力、胆识和魄力。这就是桠溪人能够创造出中国第一、全国唯一“国际慢城”的制胜法宝。

(二)桠溪的实践表明,没有科学的规划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只有把规划引领作为发展之要,才能推动统筹发展、建设繁荣新农村。为了保护好原有的自然风貌和山水特色,又最大限度地发挥板块优势,桠溪镇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时突出了功能分片,确保了人与自然协调、经济与地貌协调,田园村庄错落有致,山水田林浑然一体。在村庄整治方面,不搞大拆大建,既注重保持原有村落风貌和徽派古老建筑风格,又推进安全供水、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现代化改造,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篇1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开发过程中维持旅游供给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业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的乡村旅游,其可持续发展至少应有如下内涵:

第一,旅游资源供需双方需求的持续性满足。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结合,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各种机遇,不断满足乡村旅游开发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为乡村旅游的继续发展提供动力和物质文化基础。同时,乡村旅游要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吸引旅游者,满足旅游者亲近自然、娱乐身心的需求。

第二,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乡村旅游具有强烈的经济性,但若把经济效益当成惟一追求,在趋利性的驱使下,乡村旅游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乡村生活风貌将会遭到破坏。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方法,保证乡村旅游发展不超过乡村环境的承受能力,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环境和乡村文化特色的关系,与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协调,借以保障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的持续性。

第三,乡村旅游资源要共享、公享。一方面,同代人之间要共享、公享乡村旅游资源,避免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却要承担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要共享、公享乡村旅游资源,避免以旅游区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满足当代人旅游需要,剥夺后代人的社会发展能力和生活需求。其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代际共享。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贵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取得不少成绩。少数民族旅游特色村和旅游示范镇的建设,农家乐的发展,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等,都推进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重要休闲方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但是,贵州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一)发展理念落后

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等理解不够全面,对本地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认识不清,对城市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准,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观。项目上马一窝蜂,项目功能、特色雷同。

开发项目城市化倾向明显,在展示乡村差异、挖掘乡村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上有很大欠缺。旅游活动的内容较为单一。乡村旅游特色化不明显,乡村旅游活动单一,缺乏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农家乐在景观、经营与活动方面,大多未能拉开档次,同质性远大于差异性。

(二)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

生态环境是贵州地区发展旅游的最大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了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保住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部分旅游经营者诸如饭店宾馆乃至游船等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经常产生并排出大量废水,致使周边水质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游客在参与乘船、划船等旅游项目时,随意往水里乱扔废弃物等,同样对水体造成了污染加之部分地区相继推出各种农家乐旅游项目,虽然部分增加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收入,但也为当地水资源的污染埋下了隐患。贵州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各族群众收入较低,生活质量相对较差,地方政府迫切希望通过加快发展,以改变当地经济的落后面貌。受此因素影响,部分政府官员对旅游资源存在重开发、轻保护或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等短视现象,决策过程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出现了盲目开发、无序开发或重复建设等不良行为,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浪费,直至出现资源退化现象。

旅游开发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先污染、再治理”的思想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也有体现,这种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背道而驰,容易滋生追求经济效益而无视环境保护的不良思想,并疏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不合理,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致使一些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恶化,旅游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近年来,旅游开发和管理经营方在景区内大兴土木,修建各类旅游设施,如宾馆、饭店、农家乐将会造成噪声、固体垃圾等污染。另外,短时间过多游客聚集,并形成人声鼎沸的现象频繁出现是造成这些污染的另一重要原因。各种因素产生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严重障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之一就是必须解决人才问题,建设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队伍。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因为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主要都来自当地农民,其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又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大多数都未从事过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对旅游的认识不够,对与旅游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不了解,在旅游规划、管理、经营等方面没有丰富的经验,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致使管理水平低和服务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贵州乡村旅游形象的树立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教育宣传工作主要针对以下两个对象群体:第一是要加强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环境意识的教育,努力对其传授生态科学知识,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武装其头脑,这一方面目前做得不够;第二表现为并未找到对广大成年旅游者进行环境意识宣传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主要依靠其自身素质进行自我约束,这是造成广大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和生态旅游者环境意识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科学的发展理念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先导。要不断提高开发乡村旅游的认识,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农村产业布局和乡村旅游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在对生态环境、文化资源、客源市场等方面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出科学规划,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乡村旅游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形成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发展乡村旅游,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与区位优势,在产品开发中着重保持乡村原有的特色。乡土风情是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品牌竞争力的要素。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注重农业特色资源和农村风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掘乡村旅游资源的闪光点,把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习俗等有机结合,引导和鼓励农户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开发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项目,突出地方特色,营造出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乡村旅游品牌。

(二)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首先体现在树立生态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现在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不足,在这一点上要教育好作为旅游主要推动者的市民,使他们意识到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对游人给予正确的宣传教育,号召市民科学旅游、绿色旅游。再次,对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举办必要的学习班,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大众生态环境意识。

(三)注重环境建设

篇13

乡村景观是指以乡村自然景观为背景,由乡村地区的聚落为核心,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反映着人对自然进行低烈度的改造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作为乡村景观的美丽则反映在村落内部空间布局以及村落整体同自然环境的和谐之上,同时乡村景观还体现在着村落自身的历史文化的传承、民俗传承。乡村景观的建设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的建设对于乡村景观的要求就是创造一个生态适宜、经济合理、方便舒适的乡村生活体系。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对于村落的改造已经变成了一个新的热潮,部分地区,对于乡村进行大拆大建,而乡村景观的建设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改善了村容村貌,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但是这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1.规划不合理,城郊乡村成为大城市附属。部分规划人员没有将城市中的规划与乡村规划区分开,在乡村中也按照这城市规划的方式来对乡村进行改造,使得乡村成为城市的附庸,而无法独立发展。殊不知乡村相对于城市是独立的个体,乡村自有其自己的经济文化特征,如果其经济文化都围绕城市进行,那么最终乡村将丧失其文化自信和自觉。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建设绝对不是城市化。

2.只重建设,忽视文化。乡村农业的发展无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那么“外出务工”“村办工厂”大行其道,一切为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而进行。而乡村这样被动致富的结果就是造成“空心村”,即人口流失和老龄化,认识乡村建设的主体,而这对乡村景观的伤害则是其乡村民俗、手工艺、乡村曲艺传人的丢失,而这样的乡村发展只满足了物质条件的提升,反而会对乡村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

3.景观同质化。部分地区对于乡村的建设变得高度功利化,不尊重当地的景观元素特征,而只是简单地进行拿来主义,伪造民俗文化、媚俗城市游客等层出不穷,对于符合当地文脉特征的景观而没有进行仔细挖掘,这些对于社会形态、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最终将体现为乡村景观的特色丧失。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措施

为了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的良性发展,在总结了其出现的诸多问题之后,笔者认为应当在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以下4点措施是必不可少:即合理规划理念,因地制;拓展乡村景观开发思路,在经济开发的同时,挖掘当地文化特征,开发乡村体验式文化,将村民文化传承人留驻乡村;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意识,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风貌特征的保存与新技术融合。

1.合理规划。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建立在合理的规划基础上,地域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们应当从生态功能入手,把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合理规划当地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的的使用,确保乡村的饮水安全,污水处理方便,以生态适宜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对能源、材料进行合理再利用,确保对村落环境不会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2.拓展乡村开发思路,在乡村景观的开发中,不仅仅只有农业生产景观以及简单的农家乐,应当挖掘当地文化传统,依据当地文化传统特色,打造个性乡土景观,开发体验式乡村旅游。将乡村的原生态生活展现给游客,并且能让游客不仅仅是游览过,更是将自身置于农业生活环境之中,这样不仅仅保存了当的文化生活习俗,并且还可带动了乡村经济的进步。

3.发挥村民主体意识。在乡村的建设中,农民是其主体,主体没有其能动性,而仅仅靠外部输血,对于乡村景观的层面来说,是远远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而村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断裂和对物质生活的单向追求,导致其缺乏正确的景观观念,所以需要基层政府对村民进行宣传,努力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将村民从城市的漂泊中引流回乡,而在今后的产业营造中,村民也会成为乡村建设的干细胞,不仅是当地传统建筑景观施工工艺的传承者,同样也是当地文化风俗的传承者。在实际的景观营造重也起着重要的主体作用。

结语

在乡村的建设中,乡村的发展不仅仅只是经济的发展,而乡村的保护,也不仅仅是停滞不前。乡村的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其乡村的本质问题是目关短浅的拜金与自身文化不自信所造成的。我们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而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归结于一,都是为了培植出适合我国乡村发展的途径,发展和保护,对于乡村来讲是统一,本质是一体的,其目的都是为了乡村的独特价值。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