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

篇1

一、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二、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篇2

一、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能够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为“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调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麻木和厌倦的情绪。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能使地理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从而强化地理知识信息对学生大脑的刺激,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新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时常处于兴奋状态,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这种将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赋予崭新的展现形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活跃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了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即所谓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会高涨,求知欲也会随之而增强,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借助多媒体可以将高中地理中一些抽象的理性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中许多地理过程无法直接观察,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通过时空、大小虚实等的变换手段,明晰地把众多地理现象、事物及其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再现于课堂上,不仅可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空间和时间。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中的“地球的运动――公转和自转”,如果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就根本想象不到地球是怎么运动的,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不仅可以很直观形象地将地球的运动展现给学生,而且可以在展现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而地球的公转却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如果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那么地球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反之,如果地球只有公转而没有自转,那么地球上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3.增大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容量,解决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相冲突的矛盾。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地理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的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媒体的运用大大地增加了课堂上地理知识的传授量。例如高中每次月考过后教师需要把考试的答案告诉学生,传统的方法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把答案念给学生或者把答案抄写在黑板上,而高中学习时间紧张,这些传统的方法都严重地浪费了时间。多媒体教学可以借助投影仪直接将答案展示给学生,省去了抄答案或念答案的时间,从而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给学生讲解“为什么”,最终增大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容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冲突的矛盾也随之得到解决。

二、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显现出的强大功能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然而,我们在看到多媒体教学的优点的同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居于辅助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因此,在多媒体教学冲击传统教学的浪潮中,我们不应该忽略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的地理教学有机结合。

应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中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但其终究只是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媒体和手段,人才是教育媒体的驾驭者。教育毕竟是一个将自然人培养为社会人的过程,而传统教学中的人与人、面对面的心灵交流是程序化多媒体教学无法取代的,因此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在实践中将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会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借助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生机活力的同时,使高中地理教学沿着更健康的轨道走向现代化。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紧扣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开发的计算机软件,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体现,其特点是在教学上通过采用这种更为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调动学和教的积极性,在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下,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能过分追求视觉的图像、声音和色彩,否则学生易将注意力集中于屏幕,学习兴趣难持久。多彩的画面和逼真的三维动画等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容易使学生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等形态,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紧扣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和要求,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扩充课本之外并且对学生有用的知识。

3.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注意技术含量和实用性的关系。

为了将多媒体教学与地理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尤其是上课之前,教师应熟悉课件的运行环境、操作过程,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和调控地理课堂教学,灵活掌握课件的呈现时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出,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也是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协调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地理教学的关系,使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晔.对高中地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认识[J].池州师专学报,2005,(6).

篇3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的比较抽象 (如地球的运动),还有大量的内容无法让学生直接感知。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来说,他们的认识、理解能力比较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比较贫乏,涉足地理环境的空间也比较狭窄。因而使他们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不辅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去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而且还会使他们丧失学好地理课的信心,带着沉重的心态被动地学习,的确是索然无味的苦差。

篇4

二、调查研究普通高中的地理学情

鉴于高中地理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为了真正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我认真调查研究了高中地理的学情,调查中发现高中地理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其表现有:(一)学生学习被动。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仍然还是初中的学习习惯,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被动学习。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所讲内容一知半解,不会听课,应付作业。(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上课不能专心听课,上课忙于记笔记,课后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对地理知识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三)不重视基础。一些同学,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细心看图,不去认真思考、归纳、总结,对难题很感兴趣,好高鹜远。

三、运用灵活的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鉴于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和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一言堂”等这些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上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在这种关系下,学生与教师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没有独立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学生以教师的说教为评判事物和知识的标准,即使教师传授的是不准确的知识和结论,学生也要机械地进行记忆和照搬。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新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应发挥师生的“双主”作用,即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二)研究课标、考纲和教材,驾驭好地理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于“新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要精讲,力争讲深讲透;而对于考纲中“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讲解,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

鉴于地理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要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设计地理教学内容时,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

篇5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篇6

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都以“人地关系”为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然而实际上教材中的反映显得枯燥,不着实际,或者泛泛而论,缺少生命力。所以有专家感慨:“由于忽视了人地关系的总体把握,地理学失却了应用理论、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全球问题的机会”。

最近我国新编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试图在此问题上大胆地进行探索,力求在地理教学上对人地关系的结合点能有所突破,尽力体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学一点,用一点,从而显示出地理知识的生命力。

但是现今的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我们地理学科的内容又与这些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每次社会的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有地理学科的新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就有可能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陷入迷茫。高中地理教学是为了仅为了把课本知识弄明白,还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还是为了让孩子能在更遥远的将来,把今天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改良现实环境中去?

去年参加首都师范大学“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国家培训计划”时,有一个专家讲了这样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事情。在他前几年参加的一个他的学生举办的同学会上,他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事业比较成功的学生,多是地理成绩比较好的。他就比较奇怪,就向大家提出这个疑问,结果大家的问答让他非常欣慰。有个学生在北京发展了自己的农业公司,正是他坚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才让他的企业一路壮大,现在成为知名企业。还有好几个现在都是陕西省政府官员,他们也认为,正是当年地理学中人地和谐的理念,让他们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对环境的尊重,因此总比别人的方案合理有效很多,所以也获得了人们信任和领导赏识。还有一些现在都是国内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总之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就是在中学阶段接受了我们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人地和谐。这和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发表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很快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共识。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也提出:“ 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目前,世界各国针对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努力寻找一条如何实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因素相互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细观这五个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正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就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主旋律,从思想意识上改变学生的环境观,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才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环境系统(或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其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流量等级和节律。它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包括突发事件的出现)有关,更多地受人类活动强度的影响。当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和排放的废弃物没有超过资源生态经济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时,既能满足人类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环境质量,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加之,生态系统又能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自净能力,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正常运转。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 ,不断地产生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就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反之,人类的干预程度超过资源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阀值,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质的变化,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再能起作用。于是,系统内的营养物质循环、生物小循环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都受到严重的障碍,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处于破坏状态,环境趋于恶化,人类面临着自然界的惩罚,这种恶性发展,是生态的不可持续发展。

篇7

地理是一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国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的一门基础学科。高中阶段教师传授地理知识,能够为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深造的同学拓宽知识和视野。因此,高中地理接受新课改理念是有重要意义的。地理的新课改要求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传统地理教育相比,地理这一学科不再以应试教育的思想为主,它会在启发同学学习地理兴趣的同时,展现地理学科的内涵。新课改的到来会使得课堂耳目一新,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思想,改变并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构建出一个高效有趣的地理课堂。

1 新课改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1.1教师应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无论是教师职前的师范学习还是学习进修,都是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储备和充实。如果教师想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主学习,用丰富的地理知识武装自己的教学理论,使得自己储备的知识能够与教学经验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们应该抓住能够研修培训的一切机会,在结合新的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做到时常反思自身学习出现的问题和课堂教学研究,做出适当的自我调整,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我反思能力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同样也需要自我反思,这是一种需要能力,地理教师应该提升自我反思能力,这样才会对地理教育制定更好的教学方案。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及专业化发展都需要通过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反思的内容应从教学目标和效果等方面入手,教学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否有学生的提问打乱了上课进程,这些都是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时,应给予关注的问题。

反思的过程中一般经历先后两个阶段:一是对教学内容实施产生的怀疑和犹豫,二是为了消除这种困惑状态而采取一些行为措施。在经历了这两个阶段的反思后,教师们往往能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之处,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增加教学能力实践方面的经验。因此,在地理教学上要进行新课改的改革,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自我反思能力。

1.2具备充足的地理专业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新课改理念是通过探究每一个专题来代替原有的教学模块。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增加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帮助他们巩固了基础知识。专题研究的成立,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对学生在研究专题方面的探究方法进行引导。因此,地理教师扎实而又充足的地理专业知识是保证学生吸收知识、掌握学习地理方法技能的保障。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地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理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一些基础知识必须要熟练掌握,如对学习地球、地图知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同时,尽量不要受到教材的限制和影响,传授地理学科知识时,应熟练地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系统知识融入到课程当中。在讲解地理课题方面,地理教师应引导同学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来了解地理课题的步骤和认知策略。此外,地理教师除了对课本上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还应告诉学生要时刻关注地理学科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1.3在新课改理念下要坚定地理专业信念

为了响应新课改的理念,地理教师必须抛弃陈旧落后“满堂灌”的教育观念,同时,地理教师必须坚定自己专业的信念,担任起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这一重要角色。如上新课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典型的故事或涉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等方式引言,激起学生兴趣。地理教师只有坚定不移地按照新课改理念进行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常规事务,才能更好地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吸引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兴趣。

2 进行地理新课改的具体措施

2.1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果“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教学模式还不改变,不给学生课堂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对于地理这一学科就会失去主动性,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的传统教学,老师只是着急传授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唯一的表现就是努力认真听课,于是,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容易打瞌睡。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将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己牢固掌握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新课改提倡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们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师生角色转换学习等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2.2创新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是新课改的重要体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使用越来越多。教学当中,加入了大量信息技术,不仅容易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还有助于为学生营造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们获取地理信息意识。许多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2.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生活背景,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也都有所差异。针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大多教师都是本着“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对情况不同的同学只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看到学生的进步。新课改提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根据爱好学习地理学科。

3 进行地理新课改的意义

地理学科进行新课改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发展自身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地理教学实施新课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位教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新课标提倡的教育理念。新课改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学会接受新的思想和教学理念。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才能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基本能力之一。地理教学实行新课改以及地理教育实现迅速发展需要具有较高教学素质和较强专业能力的地理教师。

地理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地理教学技能还要具备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学会怎样组织管理学生,灵活应用多种教学媒体,在地理教学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4 结语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建一个高效有趣的地理课堂,学生可在课堂进行各种思想和问题的交流,充分展现出课堂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可见,新课改对于地理课程的有效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要对高中地理学内容进行识别和分类,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利用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优势,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体现出新课改带给地理课堂的崭新面貌。

参考文献:

篇8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最终价值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把握地理教学的现实状态,获得地理教学的反馈信息。据此,教师可以调整“教”的策略,学生可以优化“学”的方式[3]。从而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主要方面的评课要求[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已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诸多不足,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学术界对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分推崇,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错误,课堂教学评价陷入了新的误区,使得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挣扎在传统与后现代的博弈中曲折发展[5]。在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过程中,最初的评价标准设计只从教师行为出发,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要素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6]。后来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如等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界定为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恰当[7]。但是,纵观国内学者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指标的地理学科特点不明显,评估指标大同小异。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较为笼统,没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设定,有的甚至可以适用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

2.评估指标较详细,评价要素较多。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级,各项指标的权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视地理教师活动的评价。我国中小学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等同于“学生的学”。所以,课堂评价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教的评价――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之类[8]。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中所列的各项内容基本集中在教师方面,体现出对教的强调和重视[9]。

4.指标的直接可观测性不强。我国多数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论演绎方式,从好课应达到的标准出发,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逐级分解,但最低一级的指标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观察的指标,容易导致不同的评课者对同一堂课的评价结论相差很大[10]。

二、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及评价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未来公民在学科教学中的总体素质要求,明确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本着“生本化”的指导思想,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评价建议,笔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体系密切联系地理学科特点,侧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构建该指标体系旨在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以达到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保证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关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的比较透彻,值得借鉴,其主要观点为:普适性原则,明确性原则,简要性原则,直接可测性原则,整体完备性原则,地理学科性原则[11]。除此之外,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包括“生本化”原则,即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教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2.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照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据中学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以及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并听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笔者采用理论推演法和目标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含评价要点)。(详见表1)。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又可以分别归入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范畴,因此本评价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项。教师行为包含三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师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功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评价必备的要素,因为教学内容的正确、科学是一堂好课最关键的前提;教学过程主要针对的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从评价要点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区别于传统的评价表,本评价表没有将教学方法作为评价指标单独列出,对其的评价主要反映在教师行为中。

学生行为是重点评价的内容,其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和反馈状态三项。兴趣状态主要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状态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思维状态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反映的是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反馈状态即为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发生的改变,反映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评价的重点。评价要点制定的依据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3.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AHP决策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及评价要点的权重(详见表1)。但为了简洁和计算方便,各评价要点权重取近似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各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判方法

教师或专家在使用本课堂教学评价表时,评价要点权重仅供打分时参照,只对每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满分为100分,将各项二级指标得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相加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级指标得分并相加,即为该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综合打分。如某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反馈状态的打分分别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则这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将每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取平均值即为本堂课的综合得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习效果无法在课堂上即时体现出来,或者有的指标不易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比如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篇9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定位

1.地理学价值的拓展。

2.高中地理课程的社会需求。

3.高中地理课程在学生健康心理形成方面的功能。

二、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我省被列为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第三批实验省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定位

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需从地理学价值的拓展、社会的客观需求和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1.地理学价值的拓展。随着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其价值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展。当前的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以微观研究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成因、变化机理、以宏观层面的综合研究、解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问题的发展趋势并存的局面。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的显著变化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变的宏观规律,进而推动地理学科不断发展。此外,地理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如“区域”及“区域差异”、地图及GIS思想、“人地关系协调”等概念正在被愈来愈多的领域采用,地理学应用研究领域也得到了拓展。

2.高中地理课程的社会需求。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及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高中地理课程加强培养学生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环境意识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此外,世界与社会趋同和多样并存的特征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提出了变革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空间观念,因此地理课程需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全球经济形势,掌握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势,进而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问题。

3.高中地理课程在学生健康心理形成方面的功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应该适应并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从学习兴趣方面分析,高中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在学习内容方面,高中阶段学生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地理内容的特点;在认知心理方面,高中学生已能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并善于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因此,需充分认识高中地理课程在这些方面的功能。此外,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还必须考虑学生在升学(包括大学或者其他各种层次的升学)和择业需要方面的功能。

根据上述分析,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课程性质的表述是: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也就是说,应充分发挥地理课程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来构建符合中华民族利益、体现国家需求、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发展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

(二)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高中地理课程设置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这是和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相吻合的。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有三种持截然不同观点的学派,一派叫做社会中心主义,另一派叫做学科中心主义,还有一派叫做儿童中心主义或者学生中心主义。这三个学派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观点相对比较极端。中学课程的设置必须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不应该绝对化地片面强调一方面。如果说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基点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话,那么,素质教育就是这三角形的重心。课程设置应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来求得这三个基点的平衡。而高中地理课程谋求的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统一,就能够较好地体现这种平衡,使高中地理课程得以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首先,社会需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但是也不应该采取社会需要什么就设什么课程,而不顾学科体系和学生特点的实用主义的极端做法。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其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因此,高中地理课程必须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也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这一点是最基本的。当然,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不仅要体现社会需求的基础,还要体现学科的基础、学生发展的基础。

其次,学科体系对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是必须的,但是过分地强调学科体系,置社会需求和学生接受水平而不顾的做法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况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是必然的。所以,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除了要考虑学科的继承性、经典性以外,还必须体现学科的时代性。要反映当前地理科学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渗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时代性很强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顺应世界潮流、紧跟时代步伐,使高中地理课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同样,高中地理课程的时代性不仅是指学科,也是指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代性。

再次,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根本要素。地理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其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当然,也不能走只顾学生兴趣爱好而脱离社会需要、割裂学科体系的极端做法。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高中学生比起初中学生来说已经更有能力和兴趣来进行选修。因此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选择他们所喜爱的地理课程,课程只有具有了多样性、灵活性和选择性,才能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各种不同的学习需要,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从而避免了学生必须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来达到同样的要求。

总之,高中地理课程是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

篇10

一、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运用变式教学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变式中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变式探究获得的知识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不同形式的时候能够进行迁移,做到触类旁通,促使学生建构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变式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呈现,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使其保持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并且变式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感知中不断地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变式迁移中灵活地运用知识,使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问题已经讲过很多遍,但是一旦变化方式出现,学生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尤其高中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越是如此,学生就会越显得焦躁。因此,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变式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全面认识,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这样才会让学生更有信心地面对高考。

二、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1.在导课中巧用变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关系着一堂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十分重视导课这一环节。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下面的教学。因此,在导课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加入变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如,在学习新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整理,在进行新课讲解前让学生写出前一节课和本节课的板书,让学生找一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种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新课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复习旧知识和预习新知识,当学生把这些落实到纸上的时候,又是学生实践力的一个锻炼机会。又如,可以提出一些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慢慢挖掘出新的知识,逐步完成新课的引入。

2.在教学中巧用变式,促使学生形成新知

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入变式,让学生主动联系旧知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在地图教学中的变式,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识图、用图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有效地运用地图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例】学习全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时候,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动态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晨昏线的移动和一年内各个时候的日照情况,让学生归纳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接着展示整体图(如下图),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整体判断,之后再把图一步一步地变成部分图,进行追问:大家现在还能判断出它的日期吗?在此变式训练中,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要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在习题中巧用变式,提高练习有效性

习题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十分重视习题的有效性。在习题中运用变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中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在不同的设问中都能得心应手地进行解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若是黄赤交角变大( )

A.热带、寒带范围将变大,温度范围变小

B.热带、寒带范围将变小,温度范围变大

C.热带、温带范围将不变,寒带消失

D.五带范围不变

在做此题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思考:假设黄赤交角增大或是变小,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无带范围都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那么假设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减小或是增大1°,地球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再如,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同一纬度昼夜幅度、气压带、风带范围变化等等。通过对原题的基础上,将结论进一步扩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

篇1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环境教育已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重要知识领域。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学科素质教育的主要着眼点,而地理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在环境教育中具有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地理教师要努力发挥学科优势,在地理教学中为培养21世纪的合格公民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 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学地理课教学应是环境教育最好的保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地理有关,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构建了环境教育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同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环境保护”在高中地理的课程计划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环境保护”作为选修课程七个模块之一被列入选修课程计划,“环境保护”已成为地理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部分。

二 整合处理地理教材的环境知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全面体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地理教材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材的始终。选修课程七个模块之一的“环境保护”各章节的标题已非常切合主题,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注意收集相关材料,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处。

在讲授《高中必修2》第五章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阐述了由于人类的压力和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探究式提问、探究式讨论等手段,达到启发引导、多维互动、自主探究、促进发展的目的,使师生、生生互动,以导向性信息创设探究环境,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在导学、导思、导探、导创中精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

三 精心设计地理教学的课堂互动,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现代教学结构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的主体。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应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境,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尤为重要。

四 开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教育,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对环境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探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其活动形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近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地理教师可以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开展多种多样的专题纪念活动,如环保专题讲座、环保志愿者行动、撰写小论文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被唤醒,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环保活动之中,并在小范围内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真正地提高了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环境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把环境教育与地理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良好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

篇12

第一,缺乏重视影响地理学科教学工作

近年来,虽然地理学科在中学基础教育中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部分地区仍然受到“副科”“小学科”等不正确的待遇。德国著名地理学者赫特纳1927年描述过:“在学校中,地理学的地位仍然不明确并受到非难,像小媳妇儿似的受到歧视。它经常只能充当小伙伴的角色,不能同语文及数学甚至不能和历史及自然科学平起平坐,而必须在楼底下当杂役。”[2]。虽然现代中学课堂中的地理学科并没有这么严重的受歧视,但是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上到学校,下到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们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还是不足的。

第二,学习阶段“断层”引起学生知识储备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地理教学呈现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初中地理教学阶段中,7、8年级安排地理课程,9年级空缺。又因为9年级学生和教师忙于复习其他学科以备中考,地理知识便被搁置甚至遗忘,而在升入高中的第一年,即高一年级的地理学习内容为自然地理和系统地理,因此,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说是遭遇了初三和高一年级两年的断层。

2.教学内容和标准差异引起的地理衔接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的差异是地理教学衔接的重要原因。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教材直观性强、可读性和趣味性高,教材中对新知识的导入和教授多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较形象,一般遵循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与发展、资源与环境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侧重的是从系统地理角度来阐述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着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以寻找促进人地关系协调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1]。

其次,课程标准在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差异

(1)教学理念的差异

对比初高中地理课标基本理念可以看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的地理,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之处,初中更侧重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而高中地理的学习更侧重地理抽象思维的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是初中的继续和升华,高中地理课程重视问题的探究,强调多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既要以初高中基本理念的紧密联系为有力条件,也要注意到理念上的差异和过渡,以此做好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衔接。

(2)教学三维目标的差异

从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来对比,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展。初高中的目标动词使用有明显差异,从“了解”“初步认识”向“学会”“掌握”“分析”等要求较高的行为动词,说明初中阶段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是基础,高中的教学目标设定要求更高。

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中,都强调了信息收集的过程,但是在要求层次上有所不同。初中侧重概念和地理原理的获取以及分析的过程,而高中则要求在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学过程。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方面,初中阶段要求提出探究思路,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但高中则要求根据探究方案,摸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于学习态度和兴趣方面,高中课程标准更强调了对学习动机的解读;都要求关心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初中强调了乡土地理的要求,而高中不仅关注国情现状,更引导出对趋势的强调;关于全球意识方面,初中区域地理学习中注重了解和认识异国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民族自信心,高中则更加强调全球范围内的人口与发展、资源与环境等问题,强调公民责任感的形成。

总之,由于初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要求差异,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构成导致教学有序衔接的一大原因。

二、衔接问题的主观原因分析

上述客观原因仅从教学的外界环境阐释,而主观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才是衔接出现各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对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观因子的研究和分析才是从根源上解决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关键。

1.学生心理特点差异造成学习差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偏重于依存方式,更喜欢表征地理事实明确、详尽、富有条理、生动活泼的讲授;而高中学生则更偏重于独立方式,学生较能适应结构松散、时有“布白”的地理教学,因为此时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能善于用自己的认知方式来重组地理结构[3]。

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年龄和阶段差异主要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阶段差别。因此,协助学生从初中阶段向高中学习阶段的顺利过渡才能解除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不适应,也是解决的对教学衔接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

2.高中教师对衔接问题的忽视

现阶段由于高考压力,高中地理教学任务较重,课时和进度安排较紧,再加之大部分教师对初中地理教学的不熟悉,部分高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首先,大多数高中教师对初中教学没有实践经验,不利于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工作开展。很少教师在从事高中教师工作之前做过初中地理教师,绝大多数教师只从事过高中地理教学的工作,说明对初高中两个阶段地理课程的衔接有较为实际的难度。

其次,日常教学中,高中课堂对初中知识的渗透较少。在高中知识的学习中,应该做好初中知识点的渗透,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唤起已有的基础知识储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况似乎有些差异。

所以,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衔接的情况并不乐观。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才能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篇13

一直以来,地理都被当做是“副科”而存在于高中教学中,学好数理化,走遍中国也不怕的观念仍然存在于广大的师生当中,这就导致了学生和老师对于地理的不重视。为了帮助学生和老师们摆脱这样的观点,作为教师,就要时时刻刻注意提醒同学们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高中地理是学生们中学课程中唯一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因为这个学科不仅涵盖了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还囊括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要让学生们意识到,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培养学生们的地理思维方式,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们注意从政治、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各个方面思考问题并及时作出对策。此外,还应该让学生们意识到地理知识的学习还能够使他们将眼界放宽,注重合作,全面提升自己。

2 积极利用多种教学策略。拓宽教学思路

2.1 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印证教学

多年来,高中地理一直在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不仅严格限制了学生们的思维,还使教师教学越来越枯燥。而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引入,给地理知识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地理,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刻的体验地理,认识世界。例如,在教学世界地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在讲完课本上的内容之后,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拓展。如讲解美洲地理状况时,教师可以播放《美国国家地理》的科普片进行辅助教学。《美国国家地理》科普片向来以精彩的画面,旖旎的风光著称,学生们在听完教师讲解后,可以马上开始欣赏雄壮的景色,秀丽的河山,两相验证,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而且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可谓是一举数得。此外,不光是美国,当讲到澳大利亚时,可以播放澳大利亚的《国家地理》,当讲到加拿大时,可以播放加拿大的《加拿大地理》。通过这一点还可以暗示同学们,世界各国都注重地理知识,这也容易提起学生们对于学习地理的重视程度。

2.2 时时活跃课堂,互动教学

唐代大教育家韩愈曾有语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礼记·学记》亦有“教学相长”流传于世。两种教学观点看似冲突,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两者实际上是相同的,尤其是应用于高中地理的教学中两者更是相益得彰。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就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在教学领域,一直就有这样一种说法,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那么教师首先就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在笔者看来,充实教师自己知识的方法就是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而课堂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们畅所欲言,讨论学习,那么不仅是老师,就连学生们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这对于学习来说,自然也是一种促进。比如,课堂准备教学大自然水循环的知识,教师就可以首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将全班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接下来由小组派出同学分别上讲台上讲解,最后再由教师针对同学们讲解的知识和技巧进行评析和解答。利用这种方法,不仅促使同学们互相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思考,同时还让同学们体验了当老师的感觉,与此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就教师讲解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从而形成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们通过一些课外读物进行交流,在我国就有很多的地理性质的杂志,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地理教育》《地理科学》等指导地理教育教学的刊物,这些刊物不仅教师可以用,学生也可以进行借鉴,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就会对知识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满足了双方对地理知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