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课的教学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讲述法就是教师运用富于形象的语言叙述或描绘地理事实材料的方法。通常在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象,特征和分布时运用讲述法。在中国地理教学中,讲授我国壮丽山川的分布,讲授富饶的资源及其分布,讲授我国农业、工业、交通等在解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时,常用讲述法。在世界地理教学中,讲授世界各大洲、各大洋,各主要国家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状况等知识时,也常用讲述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讲授经济地理自然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的分布特征等知识时,也常常用讲述法。但在以讲述为主的教材中,含有需要解释、论证或可供师生回答的内容时可穿插讲解和谈话。
例如,讲授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东北平原时,结合挂图,边指图,边画图(黑板简图)边讲述:东北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中面积最大的平原。它的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所环绕,南临勃海,从辽东湾到黑龙江边,南北纵长800余公里,大致相当于南京到北京的直线距离。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个省区,整个平原由三个部分所组成,南部是辽河平原,有辽河流贯,最后注入辽东湾;北部是松嫩平原、有松花江和黑龙江流贯,最后汇人黑龙江;东北部是三江平原,在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汇合处。东北平原不仅面积辽阔,而且土层深厚,又有大面积肥沃的黑土“茫茫北大荒,黑土肥又香,脚踩能流油,出产无限量”,真是沃野千里,如能再配上彩色图片,可使讲述更加生动。
二、讲解法
讲解法就是教师用富于论理的语言解释或论证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原理的方法。讲授地形的特点和分布的成因,气候特点和分布的成因,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洋流分布及其成因,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及其成因,大陆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自然与经济的关系等,揭示地理要素之间和人地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地理知识时,都宜用讲解法。但以讲解为主的教材中,含有需要叙述、描绘或可供师生问答的内容,也要穿插讲述或谈话法。
例如,讲授地中海气候特点和分布的成因时,对学生讲: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原因何在:这是因为30°~40°的大陆西岸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范围内。一年内受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压带和风带轮流控制的原故,夏季受副高下降气流影响,气温上升、温度下降所以炎热少雨、冬季受海上吹来西风的影响,所以温和多雨,这种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分布较大,也比较典型。所以,把世界上这类特点和成因相同的气候,称为地中海式气候。讲解时可以由果追因,也可由因导果,先分原因而后导出结果。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是讲解法常用的逻辑方法。
三、谈话法
谈话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回答教师的问题,从而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在传授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等,各个教学阶段均可运用谈话法。课内外各种地理观察活动中用谈话,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谈话法在小学和中学低年级的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普遍。
在传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只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均可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这不仅地理事实材料的讲授可用谈话法,而且许多需要深入分析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更可运用谈话法。充分发挥谈话法的长处,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实例很多,在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运动和经度知识后,可运用“谈话法进行”时区和日界线的教学,在学生掌握了我国地形特征、分布和成因的知识后,讲授我国各地区的地形时,可用谈话法;在学生掌握了我国气候特点及成因的知识后,讲授我国各地区气候特征时可用谈话法;在学生掌握了我国地形与气候的知识时,讲授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各地区河流特征,也可用谈话法。在以讲述或讲解为主的教材中,含有可供师生对话的内容时,穿插运用谈话法,不仅可以经常联系知识温故知新,而且还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四、朗读、讲读法
1.朗读法,就是教师或学生将教材中的重点部分或文字生动的段落进行朗读,引起注意,提高学习的兴趣,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或感受,从而有助于提高地理课的教学效果。
2.讲读法,就是教师运用课本边读边解释,学生边看书边听讲,从而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教材中内容比较艰深或地理名词,地理术语较多的部分宜用讲读法,有些重要的地理材料需要和学生一起推敲,讲读对扫除文字障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五、地理记忆方法
1.归纳记忆法
针对地理知识的分类和整理,把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便于记忆。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归纳整理如下:此线相当于:
(1)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2)年降水量800mm等值线所通过的地方;(3)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4)温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5)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6)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7)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对比记忆法
篇2
高效课堂是各任课教师都努力想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效率最大化,还包括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学习必备的地理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地理教师,我们要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确保高效地理课堂顺利实现。本文以几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例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一、探究教学法的应用
探究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问题思考、探究中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要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这样一来是要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课堂重难点,二来是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确保高效地理课堂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以洪灾为例》时,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与日常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也为了确保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对下面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究思考,即: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洪灾?②为什么我国会频频发生洪灾?③自然灾害对人类会造成哪些危害?④对暴雨洪涝灾害最重要的监测手段是什么?⑤怎样做能够防止洪灾的发生?……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的自主思考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的同时,素质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学讲教学法的应用
学讲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自主先学、小组交流讨论、质疑拓展以及总结思考的一系列活动中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多交流,为高效地理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时,我选择的是学讲教学法,首先,在预习环节,组织学生借助网络资源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兴起,并引导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过程是怎样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是什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展示自己的交流成果,比如,有学生说: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是由于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还有学生说: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等等。之后,我再一次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质疑,组织学生自由思考:改革开放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最后,引导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以巩固所学内容。
如: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密切相关的是()
A.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基础好B.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改革开放促进它的城市化C.港澳经济的辐射促进了该地区城市化的进程D.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组织学生完成上面的几道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前面改革阶段所学的内容,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还要讲,要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这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学讲教学法时,我们要相信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高效地理课堂的主体。
篇3
2.注意采用“互动教学”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的传播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既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又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初中生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开展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3.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在一堂初中地理观摩课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平,从兰州到洛阳附近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直接流入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出乎任课教师及听课教师的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让该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他有大胆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为什么?由此全班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4.引入新课要有“新情境”
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沿用原来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却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教师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等等。
5.注意教学过程地图化
篇4
1、兴趣式激励
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能推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而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学生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为了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使学生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的目的呢?
1.1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旅游地理“古代著名的旅游者”的时候,在上课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熟悉的西游记,唐僧师徒最后到达哪里”学生基本都知道这问题的答案,踊跃回答,学习的兴趣来了,学习的主动性一下字被调动起来了。
1.2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课中如果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谚语的妙用:谚语是中华民族具魅力的文化遗产,它通过形象性的语言,判断式的直接说理的表达方式,对社会,生产,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具有哲理性,劝诫性和知识性,是我们民间文艺中的瑰宝。
1.3用谜语来调剂学生的情绪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在教学中能适当运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世界地理时,引用了一地理谜语笑话:两只蚂蚁在路上走,突然看到一只很大的梨。打一国家名:答案一:蚂蚁甲:咦,大梨?(意大利)答案二:蚂蚁乙:“嘘,梨呀。”(叙利亚)答案三:蚂蚁甲:“奥,大梨呀。”(澳大利亚)答案四:蚂蚁乙:“嘻,搬呀。”(西班牙);在讲中国行政区时候,也用了谜语来猜我国的各行政区,如国泰民安(宁夏),下岗后自己做主(山东),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海)等。使上课效率大大提高。
2、宽容式激励
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摩擦是常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抱成见,因为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热情教诲。以情感人。例如在高二七十九班上课时有一学生老是扒到桌上,我跟她讲了多次这样的害处,她不但不听还很傲慢的顶撞我,我不但没有批评和处理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她,最后这位学生就改好了这样的坏习惯。
3、赞赏式激励
生命是因为欣赏而美丽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叹的话语,一丝不经意的微笑,往往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使其扬起自信的风帆。我们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即使他们的见解不够完整,我们也应给予鼓励、赞赏而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潜能往往就是在这种鼓励中被激发
3.1正面表扬、寻求自信
正面表扬是对学生做最直接、最肯定的赞赏。这种赞赏可以使被表扬者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又给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发起其他学生成功的欲望。请看我上课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你读书基本功扎实,有悟性,抽象思维能力强。请你看这幅光照图求出北京时间是多少?
(学生思维敏捷,思考一会儿回答出答案)
师:的确不同凡响。但请你说一说你的思路过程?
(生若有所思,少顷心领神会,把整个过程都说出来了)在这个片断中,我的鼓励语言丰富而又多彩,有滋有味。我的鼓励再也不是“你太棒了!”“真了不起!”“你真行”……空泛的没有咀嚼味的廉价的施舍。这种鼓励已成为学生个体潜望发挥的一种推进剂,又是其他学生兴趣激发的催生剂。这种鼓励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欲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学生所期盼的。
3.2细心引导,体验成功
篇5
一、有一个诱人的新课导言
生动诱人,精练点题,设有悬念,可探讨性强。中学生,受思想认识水平、课程时间安排、高考、中招考试导向等诸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要对问题追根问底,知道其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要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设计好新课导言,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基础。而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至于兴趣点和好奇点的选择,可以放在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奥秘探讨及新式教具等上面。
二、浓郁突出的“地理味”
图文并茂,以图释文,形象逼真,直观性强。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
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系相关图、地理模型图等,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识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位置以及相关事象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分析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则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再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
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
三、感染力极强的教学语言
条理清晰,生动艺术,言简意赅,启发性和鼓动性强。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慷慨陈词,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
适时适度使用语言修辞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板画,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使其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受到陶冶,得到锻炼,学会知识,掌握方法。
篇6
1)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大,学习的能动性差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论证、推理是正确学习高中地理的基本方法。兴趣作为学习的原动力,与学习动力、掌握程度息息相关。高中地理教学长久以往的被当成是社会科学,所以学生们在高中地里的学习中主要是通过死记烂背的方式,所以学生们会感觉地理学习很难,学不好自然导致成绩无法提高,学生们继续学习地理的兴趣、动力就会大大削弱。另外,在现今的信息化网络时代,一些新奇的元素会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既干扰了学生的学习,又消减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最后,由于高中课程较多、课业繁重,滋生了学生的厌学的心理,这也会造成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大打折扣。
2)高中地理地位较低,学校缺乏重视,课程安排较少
高中地理在现今文理分科的时代,是文科生所学习的内容,自然就成为了理科生眼中的选修课,加上高中地理在高考中所占的地位仅仅是一门副科,高考分数权重远远小于语文、数学、英语,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对于高中地理地位的重视度都不够,高中地理对于理科生的这种选择性的、如同虚设、毫无价值的考试形式,使得学生学习地理的成绩自然就不理想,教师的积极性也较差。另外,学校对于地理课程的忽视导致地理课程的安排较少,加上代课地理老师所教课的班级较多,学生与老师平时交流很少,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老师的熟悉程度是有关系的,所以这也从另一个层面造成了现今高中地理授课的尴尬地位。
3)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教学课堂稍显枯燥
由于高中地理对于学生高考而言的副科地位,造成学校对于高中地理老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不重视,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教师主体以年轻教师为主、快退休无心教学的老教师为辅会造成教学课堂的枯燥乏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无法愉快的学习并获取知识,教师对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不能加以辅导,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会造成学生兴趣乏味并逐渐懒于思考、缺乏好奇心,久而久之,学生将对课堂失去信心而逃离课堂。
2.新课标下如何有效的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探讨
1)培养学生地理的兴趣与意识
兴趣是良师也是益友,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也必然会全心全力的认识了解掌握它,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精神动力。高中地理是一项艰苦的脑力活动,这需要学生坚定的恒心和毅力。高中地理授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学生投身于祖国的伟大建设中。高中生将来步入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地理知识有关,经商需要知道哪里出产什么,从政也需要知到国际关系,只有我们充分的认识熟悉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人文环境才能更好的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教学伙伴关系
教师的个人魅力对于学生学习的动力及兴趣有促进作用。老师与学生既是教学的师生关系,又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对每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3)开展地理相关的有趣的教学活动
有趣生动的地理课外活动不仅能加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对于启发学生们热爱、探索自然奥妙和社会现象大有裨益。学校或老师可以将教学方法进一步升华到教学目标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建立互动融洽的教学课堂
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互动融洽的,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并思考将如何使课堂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有趣的课堂学习转换。合作互助的教学课堂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更是帮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学习中提问,在学习中思考。融洽、生动的教学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互相探讨的地理学习思维,可以培养学生之前互帮互助的综合实力、培养学生对于难题思考的创新能力,更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仅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还应充分结合高中生的学习记忆规律,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区别辅导。
5)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
有很多学生反应地理学习不容易,主要是因为地理学习的时间利用率交差,方法没掌握好自然会感觉学习很吃力。优化教学,通过图像记忆法,利用思维联合图像记忆的方法理清知识点内部存在的层次问题,帮助学生快速提高记忆。明确学习的内容,了解地理学习事物产生的原因,了解地理学习事物带来的影响,既通过课本学习基础知识,又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广播节目接受地理相关的知识,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的环境面貌,才能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锻炼学生的才智,才能更好的学习地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综合一些国内国外的地理实践进行授课学习,对于中东地区的学习时,可以联合中东石油与我国石油背后油价涨跌的一些因素加以分析,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结语
地理学科同样是高中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地理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用来激励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另外,不仅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课外书籍。课外报刊等将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进行很好的结合、贯通,教师们更是应该所授课;理论充分结合实践、拓展课本知识面授课,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技巧,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享受知识的科学性、丰富性。
【参考文献】
[1]王鸿雁.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篇7
但是转变思想并不容易,所以为了让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还课堂给学生。我校近年来进行了大胆探索,大量使用的“68686”小组学习法,从很大程度上帮助老师和学生从行动上带动了思想上的转变,从开始的不敢或是不愿尝试,到现在把“68686”小组学习法变成常规教育方式方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过来,良好的效果又坚定了教师和学生对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促进了课堂效果的提高。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提高地理课堂效果主要途径
我校实施的“68686”小组学习法,就是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68686”小组学习法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基本前提
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8686”小组学习法就是强调“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凡是遇到学习的问题,首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由小组讨论,集思广益解决,如果还解决不了,可以向其他的小组求助解决,最终的难题才会交由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大部分问题在学生内部就得到了解决,即增强了学生个体的思考能力,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能带来成就感的事情,因此学习的兴趣也就大增,在课堂上就更加愿意积极思考,从而整体的课堂效率就更加高效。
四、让地理学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地理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
我校的“68686”小组学习法就是要求课前各组学生广泛收集相关地理现象,在课堂上运用地理学原理去解决。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所以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多运用发生在当地或身边的事例来说明地理过程和原理,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一些相关问题,即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学习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律时,学生就能根据课本知识解释我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分布原因。甚至能预测未来几年我市功能区的分布变化。
另外现代教学手段也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篇8
新课标的施行对高中阶段地理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整堂课的主角,师生互动比较少,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取得考成绩。新的课程标准则凸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教学的目的也不再局限知识层面,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基础设计教学
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进行一切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以往的教学设计多是站在教师的基础上进行,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分解与归纳,课堂互动设计所占比例较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该适当的增加互动环节,为学生建立学情档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设定梯度问题并且尝试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一章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极昼是如何产生的?是由于地球自传吗?(难度较低)某地的日出时间是早晨7点,那么该地的昼长大约是多少?(中等难度)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得到提高。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交流
3.1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转变平铺直叙的讲述方法,创设有趣的、生活化的或者其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以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复习设问,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比较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在复习旧知识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挖掘旧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知识的传授创造契机;充分运用故事、趣闻、诗歌、谜语、新闻等课外资料,比如在讲世界洋流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描述明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郑和生活在距今400年前,曾经多次航海,甚至到达过非洲,他每次航海都有一个特点,即冬季起航,夏季返回,其原因是什么呢?然后进行课堂教学,到课程结束再揭示答案。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勾起来,注意力集中,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体会到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联系实际生活,比如讲述沉积岩的形成与特点时,教师可以用双层夹心饼干进行演示,先放一层饼干,一层奶油,再放一层饼干,一层奶油,沉积岩正是如此层层叠加而形成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沉积岩的形态以及特点。
3.2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
由于高中的课程知识点多,教材内容比较枯燥,地理课堂普遍存在着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学生不积极的参与教学,拒绝自主思考,这对于新课标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对此教师可以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活泼生动的课堂活动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3.3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知识框架,条理清楚,极大的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水平。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时候,要注意将当前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讲学习城市化的时候可以对民工潮进行分析,在讲解工厂选址问题时除了盛行风向图,还可以提供交通、资源、劳动力等因素对工厂的影响,将热点考点融入教学中来,拓展学生的视野。
4.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
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很难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问题,教师此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音乐、视频、统计图、地图、动画等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锋面的形成过程中,只使用教材中的插图不能形象的展现解锋面特点,教师可以采用flash动画演示锋面形成以及冷暖风的相遇,由学生探索出冷峰峰前雨,暖锋峰后语的特征。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城市区位因素时,可以以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欣赏世界各地的著名城市,并介绍与这些城市相关的自然历史事件,为之后的教学做好铺垫。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不能一味的使用幻灯片,导致课堂节奏过快,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也不能节奏太慢,导致无法完成课堂任务。
5.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地理新课标提升了对地理实践的重视程度,鼓励教师组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构件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可以设计简单的地理实验,直观的体现各种地理现象。比如在讲密度流时,教师可以将蓝色的盐水沿边缓缓倒入透明的清水中,学生可以观察到蓝色盐水沉入水底,形态高低起伏,证明了密度大的海水会在密度小的海水下流动;组织地理活动,比如天文观测、野外考察活动,增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6.结语
新课标为高中地理教学指出了大的方向,教师是工作在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育者,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的相关知识,结合经验和实际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将以教为主的教学变成以学为主的教学,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篇9
过去我们强调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现在还应加上一条:备素质教育。即使有些学生因成绩不好,最后未能接受高层次教育,我们也应该使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具备比较好的自身素质,使他们一旦走入社会,就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普通公民,这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达到的下限标准。这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学生、因教材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得以贯穿下去,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一、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发展状况对如何发展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但是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多,而研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少;研究个人的教学经验多,而进行教学科学实验的少;分散的零星的专题研究多,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研究少。运用传统教学法,教师的学问要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的知识也只是教师自认为要传授学生知识的较少部分,这当中是授受关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抄笔记,学生记笔记,教师考笔记,学生答笔记,把学生的头脑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像灌水瓶一样向学生灌注,像北京的填鸭一样,形成地理教学八股。在传统教学中虽不断有新的教学方法出现,什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等,但都没有脱离教师提出问题、设疑、并通过讲述解决问题的模式,最终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效果相差甚远。
二、适合地理课堂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种方法
素质教育效率的大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得当。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一)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
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比如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件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自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四)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讲到岩石时,可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石头带回教室由教师逐一讲解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老师引导的学生自我表现法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就需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三、地理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
教育的过程应是灵活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不是为完成限定的教材而教学。教学活动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地理知识兴趣、情操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比较充裕的时间运用地理学习工具学习,特别是读图填图训练、发言讨论。让学生有学和做的充裕时间,在一定的宽松条件下学习。
也许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讲述的内容减少了,但学生更多地获得了对地理知识兴趣的培养和地理求知能力的培养,更有益于他们今后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
篇10
“地球物理学基础”是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勘查、地质工程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由地震勘探、电法勘探和地球物理测井三部分内容组成。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休斯顿大学和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国内的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本课程。从收集的资料并结合笔者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来看,“地球物理学基础”课程具有理论基础要求高、实践性强、知识面较广、理论知识难度大等特点。再加上教程涉及的内容多,经过教学大纲调整之后,本课程的课时仅为48学时,难免使学生有一种“填鸭式”的感觉,无法真正理解课程中讲授的内容。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该课程中理论与应用的迅速发展,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探索和应用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坚定学有所用的信心,使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完成,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小组活动、提问式教学、对谈式教学、模拟训练等。笔者在“地球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中,重点开展了案例教学和提问式教学法方面的探索。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将案例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王青梅等对案例教学法的历史背景、界定方法、理论基础、未来的研究方向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对案例教学法应理性实践的观点。王迎超等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隧道工程”的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的讲解融于工程背景之中,与工程设计、围岩稳定性分析等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加深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鉴于案例教学法已有的成功经验,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地球物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做到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地球物理学理论的基础上,了解这一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结合教学实践,在“地球物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准备案例。对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讲,如何利用所学的地球物理知识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就是很实际的问题。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如直流电法测深和瞬态面波勘探的基本理论融入地基稳定性评价的案例之中。在案例的准备过程中,努力使所选案例做到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地球物理学理论的基础上,了解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使学生更坚定学有所用的信心。
(2)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主要包括案例的引入、案例分析和讨论、对案例的概括和总结、布置相关思考题等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案例为载体,将“地球物理学基础”课程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
(3)案例教学的归纳和总结。教师在案例教学完成后,需对学生的案例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归纳优点,挖掘潜力,并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需要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探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以使案例的准备和实施不断完善和提高。
2.提问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提问为授课主线,从而导引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是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方式,笔者在“地球物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问题准备。在备课的过程中需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的内容,设计出一些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思维方式。如在进行“地球物理学基础”课程地震勘探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题是:“地质剖面和地震剖面有何异同?”学生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将对地震剖面所反映的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此激发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2)课堂提问方式。课堂提问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方法。笔者针对学生听课的状态主要利用自问自答式、提问回答式和逐步引导式等方式提问。当所讲知识点相对简单,但比较重要的时候,可利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提问。如:“地震勘探部分野外测线的布置原则是什么?”教师可以直接给出答案。当所讲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可提出问题,让全体(上接第35页)学生思考,然后确定一位或几位学生回答。如:“测井部分电子导体产生自然电位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了或者不太正确,可以根据问题的难度,逐步进行引导。如:“地震部分低速带厚度如何调查?”可以先提问“折射法时距曲线”的相关问题,然后启发学生利用折射法开展低速带厚度的调查工作。
三、认识和建议
教师要通过探索“地球物理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方法,适当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的效果看,案例教学法和提问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教学方法探索过程中的认识和建议总结如下:
第一,案例教学法和提问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准备,以便设计出更典型的案例和问题。
第二,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学生是主体,教师扮演组织和引导员的角色,所以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法的成功。
第三,提问式教学法的运用时间较为重要,刚上课时,学生没有完全进入角色,可提几个问题,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快下课时,部分学生会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教师可对本次课程所讲内容进行总结性提问,达到复习所学内容的目的,同时也为下次课提供可靠的教学参考。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地球物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将案例教学法和提问式教学法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毕文,李金林,田作堂.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增刊):104-107.
[2]蔡淑兰,金志远.课程与教学论[M].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11
1.设置悬疑进行过渡
设置悬疑进行过渡是指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酿成一个悬而待解、富有吸引力的问题,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增强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再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解决,既学以致用又有前后照应之效。例如,在讲解《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节时,预先设置悬疑:“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之后,美国公民非常担心受到影响,他们的担心是否多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却又悬而不决转入课堂教学,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学习之后再回过头来分析这个问题,最后又可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的教学。
2.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实现自然过渡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之间本身就有很密切的联系,只要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完全可以达到过渡目的。这种方法将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讲解和过渡浑然一体,可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种过渡方法对于条理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较为适用,特别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例如,在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时,完成“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教学后,我提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然后直接过渡到“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的教学。
3.通过对比进行过渡
当两个教学内容之间相似时,可以通过对比进行过渡。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学习“地球自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后,教师可提出“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下面我们来分析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然后出示表格通过对比完成“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的教学。
4.转折过渡
当两部分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别时,可以采用“但是……”“然而……”“却……”等词语达到过渡的目的。例如,进行《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完成“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活动后,我提出:“这是一种理想状况,而实际情况是地球在运动、地表性质并不均匀。”从而过渡到“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教学。
5.对上一环节进行小结实现过渡
这种过渡方法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教师在上环节教学内容结束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教学的重点作一小结,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例如,进行《常见天气系统》一节教学时,讲完“锋与天气”后我小结道:“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锋面活动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这是冷暖气团的相互运动造成的。其实,一个地区大气的水平涡旋也可以形成天气系统,影响天气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气旋、反气旋与天气。”这种过渡方法的特点是,能把教学的重点再现出来,给学生加深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6.通过拓展延伸来完成过渡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扩展,将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进行关联,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实现内容或环节的过渡。例如,在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时,讲完“地域分析规律”之后我引导学生“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并思考:“我们分析的地域分析规律,有没有不吻合的情况?如果有请在图上找出,并思考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考虑“非地带性规律”并展开教学。
7.结合对上一环节或内容的评论来实现过渡
这种过渡方法是教师对上一环节或以前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从而提出新授知识的一种过渡方式。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上环节知识的特点和作用,二是暗示学生学习下环节内容的方法,以便把上环节知识与下环节施教知识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在进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时,完成“大牧场放牧业”的教学后,我这样评价:“刚才我们通过表格分析归纳了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特点并结合案例‘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很好地理解了形成这种农业类型的区位条件。”
以上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过渡方法,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实现过渡,还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设计。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渡环节对于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我只是简要地谈谈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更为精妙的方法和运用技巧还需要我们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篇12
长期以来,地理因为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较小,被划分到副科的位置,得不到重视。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地理,思想上比较懈怠。而且地理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文理知识交错分布,综合性比较强,学习难度比较大,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畏学的心理。
(二)创新思维能力比较差,变通能力比较差
地理这一门学科的综合性强,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辩证的、全面的有逻辑的思维去看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不够,思维缺乏逻辑性,不全面。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地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好成绩。但实际上,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认为背书是学习地理的好方法,轻视理解,重视背诵,这种方法会导致学生看得懂地理知识,但实际操作就很茫然,困惑。
(四)不善于运用地图讲课
很多教师在讲课时,只是简单的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图或者板书,没有带地图进教室的习惯。前苏联地理学家乌中斯基说“把地图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学生因为懒惰不愿意看地图,只愿意记忆书本上的文字。这就会导致学生脑海里的知识不能和地图里的知识一一对应起来。
二、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概述
教学有效性强调的是有效地课堂教学,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课堂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得学生学到有效的知识系统的过程。它重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三、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充分加深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传统的课程表标准单纯的注重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新课程标准不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注重学生态度和情感的培育。
对于地理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一方面要充分研究它的具体内容并掌握需要延伸的内容;另一方面要重视教材编写人员的编写教材的目的和用意。
(二)创新创设新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侧重于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应用学生和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情景或者例子,根据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设立一个生动形象、风趣的学习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地理问题和知识的思考。
(三)引用实例教学,逐渐转变教学的方式方法
实例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典型的地理事物和例子,以问题为核心,以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合作中掌握地理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例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典型实例、问题对比、问题讨论、总结结论。
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总结地理知识的规律,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归类,学生在筛取有效信息、整合加工信息等方法的能力得到加强。
(四)充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强、趣味性强的学科。其中很多的地理知识都可以做成PPT格式的课件,有些地理知识也可以利用Flash软件做成动画类模拟地理现状,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放映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方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助于突出重点知识,简化难点知识,减轻学生学习的畏惧心理。作为教师,要熟练的使用现代的多媒体设备,根据实际的教学进程,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设施,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而完成有效性教学。
(五)教师要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教“书”,学生背“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低下,这很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服务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指导,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后进行及时的反思,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的改正,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学反思包括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理念等的反思,要求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坚持写教学感受,为下一次有效的进行教学保存资料。重要的是教学反思要坚持不懈地将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不放弃。
四、结语
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对地理课堂教学不断的进行改进、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认真的完成教学目标,还要密切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和心理变化,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仇彬.怎样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09(26)
篇13
要实现有效课堂,不论如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前充分准备,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充分备教材并非单纯写教案、做课件,而是挖掘教材、吃透教材,再者讲课思路与课本编排者的思路是不一样的,所以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重组,让课本为教学服务。对知识的优化重组,是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更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我们打造的高效课堂是师生互动的活动,所以备课内容还应包括备“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认真琢磨本节课的重难点,认真安排整节课的内容与结构,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二、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古人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拥有老师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外,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业务水平,这直接决定知识表述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对这门科目的兴趣和爱好程度。而这些水平来源于何处呢?显而易见就是要求我们及时补充营养,多充电,尤其在如今知识大爆炸时代,更应如此,这样我们才能面对那些对知识有好奇的学生。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向课外延伸,勤奋学习,与时俱进。平时课余时间我会去阅览室翻阅一些与地理科目有关的书报,如《中国国家地理》、《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这些杂志都很不错,其中包括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可以对我的教学起到很好的启发与思考,我会将新理念变成自己的东西。如今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要及时得到更新,我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网络与同行交流教学心得,多收集一些图片、课件等多种素材,促进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能力提高。
三、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
新课程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提倡“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如在第一次讲授“森林的开发与保护”这一内容时,只是让学生枯燥地用笔勾画出一些生硬的方法和措施,算是把本节课结束了。但是我发现做练习题时,学生还是不清楚这片雨林到底开发还是保护?乱答一通。于是我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有政府官员,有伐木商人,还有当地土著居民,以“假如我是……我该如何对待这片雨林”为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其分析讨论到最后各抒所见,结果课堂效果大不一样,讨论得非常激烈。课虽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用教师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思维的灵感,让他们在填补思维空间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四、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对于每一道课,每位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设计思路,好比你在尝试烹饪一道新品,在这道菜出锅前你会想象,它可能是非常可口的,也有可能火候把握不足,或因调料调放不合适,使它的味道不尽如人意。所以即便你在课前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结果,第一,你上的这节课“理所当然”按照你的思路顺利完成了;第二,由于提问方式欠妥,或者引导不得当,出现尴尬局面,没有按套路出牌;第三,即便本节课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局面,但由于老师“冰雪聪明”,最终化险为夷了,获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些结果做详细记录,整理和分析,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反思,那么你的教学能力将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双赢的教学局面,达到高效课堂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