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

篇1

辅导员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是一只独特的队伍,他们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体育院校的辅导员应当适应当今社会高等院校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时刻了解当今社会主流的发展方向。2000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与工作的意见》,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有针对的对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委员会,并且在各大高校针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其中从事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人群占有可观的比例。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各大高等院校都纷纷成立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治疗室。在体育院校中有各种专业型人才,他们当中有些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从事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拥有很强大的心理意志,但是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和全面的学习经历,导致他们在知识的广度和储备与相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进而反映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就会引起部分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心理,进一步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方面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学业。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传递一些带有正能量的知识和信息。高校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不仅要及时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偏差或者波动以后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在此之前辅导员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其它同学的反映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找他们进行沟通和心理健康辅导,就能够避免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的产生,达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辅导员在学生的心中不仅是老师的角色,同时也承担着家长的角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理解和相互之间接纳。师生之间相互抵触的减少有利于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师生建立相互信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以后开展其他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减轻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压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2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进行

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协调进行,二者虽然注重点不同前者注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后者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和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的人才。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盛必须长久的进行下去。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是必需要进行的,二者都是为了使大学生既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拥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学生自身的心理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当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后,辅导员应当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正确的反应,及时的制定解决方案。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辅助思想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继续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业。二者同步协调进行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把二者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既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机制的进步和发展,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3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主要包含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三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各大高校愈发受到重视,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提高高等院校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1)学校为在校大学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学生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2)学校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还能预防部分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产生心理疾病。(3)学校积极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辩论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且引导他们去积极带动身边的同学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4)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动员学生查找案例并对其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3.2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针对不同的学生全面了解学生个体的能力、知识、性格、兴趣等诸多方面差异,在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心理辅导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资料档案。心理健康工作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想要准确无误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辅导员为自己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资料档案,方便辅导员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发现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3)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辅导员应当顺应潮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通过社交媒体(QQ、微信、微博等)全面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并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发现其中反馈出的信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4)辅导员可以组织小范围的团体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方式消除学生错误的认识和理念,树立正确的认识和理念,建立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3学生自身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只有大学生本人最为了解自己,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前如何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应当掌握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和提高自己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2)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积极的参加各种户外和团体活动,开放自我,有利于自我的身心发展。(3)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大学生之间讨论个人问题时总是习惯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当学生自身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之后就能对同学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不仅能够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还能够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并且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帮助更多的人解决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降低自己发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风险。

4结语

辅导员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心理健康辅导师,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协调进行,寻找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主要包含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三个方面。帮助体育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保持心理健康,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的大环境下,因各种因素影响,其身心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我约束力差,性格懦弱,经不起挫折等,时而导致发生一些极端事件,让人扼腕。教育部在2006年7月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可见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创新研究工作,拓展工作思路,作好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及模式建构取向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方面。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政府政策层面给以保障,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持续有效进行,但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专题研究,多是引用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二是社会方面。张耀灿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健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价值作用。纳玲则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指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的主要任务,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1]。三是高校方面。樊富珉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高等教育的双重价值,又与高校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密切相关,它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阐述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等教育因素的关系,明确指出德、智、体、美、劳等教育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2]5-10。四是个体方面。部分学者从人的认知、情感发展以及自我实现与超越等角度,探讨了心理教育的价值,指出健康的心理是人才的根本素质。[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主要有三种取向:一是医学模式取向,二是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三是教育综合型模式取向。我国早期心理咨询基本属于医学模式取向,20世纪九十年代则属于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对大学生本人和周围同学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现在部分学者越来越趋向于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积极面向社会的教育综合型模式。[4]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与辅导员责任担当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高校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其次,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最后,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使得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三、高校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的优势

1、高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大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心灵,这为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易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大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从而为辅导员接近并深入了解其心理状况提供了可能。一旦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3、高校辅导员能够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创新研究的较好施行。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之一,高校辅导员有责任、有义务将其做好。其次,高校辅导员是经专门选拔而担任这个工作的,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与理论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对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活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解和把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懂得如何使用专业知识,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再次,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与同学形成并保持密切的交往,对广大同学的情况较为了解。最后,高校辅导员在和同学的交往中形成了特定的关系网,各项工作能够得到传达、反馈和认真落实。这种理论和工作实践基础,使辅导员对学生了如指掌,能够较为充分地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极其创新研究有效进行。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创新教育的具体要求与方法

1、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高校辅导员要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者及创新研究的先行者,首先要对大学生群体各种心理方面的特征及表现有所了解。如,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等。其次,加强与专业心理咨询辅导部门的沟通交流,不断地掌握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与思想观念。再次,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这样,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正确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成功地加以解决。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加大感情投入以增强信赖。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采取“提纲挈领”的班级管理方法,即下大力气培养班干部、树立典型,以此来实现对班级的有效管理。这种方式有好的一面,但另一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所以,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学生当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与学生交流的覆盖面和透射度,增强师生间的沟通,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如利用宿舍访谈、节日慰问等形式与大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的交流,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赖。3、迎难而上,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辅导员要建议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进一步常规化、制度化。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通过心里普查、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等,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着重指导大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良好心态,逐步达到人格的成熟与完善。[5]4、加强自我调节,养成科学生活方式,培养良好人格品质。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要促使老师与同学之间在心理上实现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只有集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有利于大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达到情感上的满足、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增强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以求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主要包括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两类。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帮助其掌握调解情绪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自我调节起到应有的作用。[6]5、辅导员应摈弃传统的认识误区,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新问题,辅导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创新教育机制,拓展教育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优化心理结构,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健康成长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而高校辅导员进行的心理健康创新教育研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外在条件。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韩志宏(1982-),男,汉,河南博爱人,信阳师范学院教师,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纳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9):321-323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申荷永.心理环境与环境心理分析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学思考[J].学术研究,2005(11):5-8

篇3

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定位不清,处于无限责任和有限能力的尴尬境地。笔者认为,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求辅导员必须明确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定位,提高工作效果、效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明确辅导员的定位,要正确认识两对关系

首先需要理清楚两对关系:一是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二是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比例增高、高校极端事件有所增加。这些问题,不单纯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相当多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两者的根本任务、工作目标、工作内容看,具有同一性。两者在工作内容上交叉互补、互为前提、互相促进,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但两者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具体任务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心理层面,重在育“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强调个性和谐、潜能开发、人格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学生思想层面,重在育“德”。

工作内容不同。思政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而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及变态心理等。

工作方法不同。思政工作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陶冶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而心理辅导则注重宣泄、暗示、自由联想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

运作机制不同。思政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而心理辅导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辅导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

工作角色不同。思政工作中双方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是教育的对象;心理辅导则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对学生进行询问、商议、帮助、指导等,二者是参谋、顾问、朋友的关系。

因此,这就在逻辑上和现实性上说明,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教师),既有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工作目标具有一致性,工作也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最主要、最关键的差异是专业素质要求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高校政治辅导员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则往往融会贯穿于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之中,要求的是综合素质,一般只具备基础的心理学常识和基础的心理辅导技能。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定位

可从以下六个环节中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优势和能力:了解、关爱、鉴识、辅导、咨询、治疗。

其中前三个环节是基础,和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融合在一起。辅导员要充分地了解并关爱学生,才能有效进行鉴识并开展辅导。对于处在健康心理状态的大学生,要进行一定的心理知识的宣传和积极的引导,提高他们抵御挫折、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处理负性情绪的办法,教育青年大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对于处在异常心理状态的大学生,要教育他们学会求助,正确面对,辅导员也要进行初步辅导和判断,帮助他们或及时转介。

进入后三个环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心理异常的学生的问题严重程度一环比一环更重,也要求工作人员一环比一环更专业、更持久。从专业角度看,高校政治辅导员应该主要或只能负责辅导这个环节,或者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环节的责任人。当然,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参与咨询与治疗环节。一般意义上讲,辅导员只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责任,而专业的责任,则应由专业咨询师、专业机构来负责。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负责心理辅导这个环节,这表现在三个“契合”上:

契合辅导员的年龄条件。高校辅导员的年龄轻,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大学生的想法,从而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信任,以便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其年龄优势的另一体现在于高校辅导员具备更充沛的精力和年轻人的热情。这就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工作方法中显示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契合辅导员的角色地位。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特殊的制度性角色和特殊地位,使他们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契合辅导员的工作特性。高校通常以院、系为单位,每个辅导员管理一定数量的学生,并通常相处较长的时间,因此辅导员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及时地引导。对于某些较为复杂容易和反复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能够进行连续的指导和帮助。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高校辅导员通常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要注意在工作中经验不足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尽可能丰富的阅历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等。作为高校辅导员个人也应处处留心,以尽快提升水平、开拓视野、提高能力。学校也要积极组织有经验的辅导员和有关专家对辅导员进行系列培训。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问题。辅导员应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两者作为同等重要的事情来抓,将其有效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增加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最后,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减弱的问题。对此,高校方面应加强投入,按一定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延伸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高校陆续发生了多例学生极端心理问题事件。2005年,四川某高校一女生从6层的高楼飘然而坠,她在遗书中写道,家里本就贫困不堪,又遭遇变故,自己实在不能担负起振兴家庭的责任,唯有一死才会得到解脱。另一位已经顺利与用人单位签下合约的毕业生,也因为被同宿舍的室友怀疑拿了别人的东西,而一气之下从4楼跳下……2005年4月23日16时,北京大学中文系一名大二的女孩,从9楼跳下自杀。她生前在校园的BBS上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中这样写到: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那又为什么不能够在此时便终结生命?不用再说生命的价值了。如果人死的时候可以许一个一定会实现的愿望,我也许会许下让所有人更加快乐吧。人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中国社会调查所曾经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

安全感缺失。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矛盾、新的思想、新的社会问题触及着每一个人的头脑,对外开放使得东西方各种文化涌现在我们面前,对新事物、新思想极为敏感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同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学生们看到别人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而自己一无所有,加上当前社会上奢侈糜化,攀比之风盛行,造成人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同时又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而他们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找不到释放的途径,长期积累,极有可能引起心理的严重失衡。另外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学生的自我调适的时间太少,闲暇时间不能很好地调节,造成空虚无聊感,容易使学生失去明确的目标,造成自身定位不准,从而引起失望和无助感,从而造成自杀的现象。

家庭经济压力。不少学生体谅家长的辛苦,在求学同时,四处打工赚钱,以求自立,但四处奔波的同时,往往以牺牲学习为代价,造成成绩的滑坡,引发更大的心理压力。

就业形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这种客观环境对大学生形成的压力有增无减。

篇4

1.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大学生身心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重大责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所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拥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够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依据大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思想动态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所以,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非常重要[1]。

2.健全大学生人格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无论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还是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都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引导大学生正视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与判断,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也会提高大学生控制情绪、承受压力的能力,使其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心态,不会作出极端行为。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临种种压力与困难,而这些困难与压力会让他们经常陷入纠结与矛盾中,导致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出现。而心理问题与“三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即心理问题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对待事物的观念,而对待事物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心理问题[2]。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想要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具备识别技能,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使大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其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对象身心发育的规律与特点为基础,通过利用心理学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此促进其全面发展[3]。从表面上来看,两种教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实则不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能够具有正确的观念与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两种教育相互结合,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成长。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篇5

辅导员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以及将来成功走向社会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教育正在不断深入,辅导员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一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形成原因

1.自身因素

在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就将其在高中的所有的压抑状态全部都释放出来了,在精神上就显得比较放松,但正是由于这种放松使得他们产生了心理空白,在学习和生活上渐渐失去了目标。这种现象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偏差,所以,心理问题就产生了。如很多高校学生上学期间谈恋爱,由于爱情观不正确,心理产生了严重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一些高校学生对某种事情比较迷恋时,没有把握和控制好时间和分寸。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当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事情时,就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甚至做出一些永远都无法挽回的事情。这就折射出一个问题,高校的大学生所接受的挫折教育较少,当遇到困难时就会一蹶不振。

2.学校因素

大学的生活相对比较宽松,而大学时期也是学生由学校进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学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当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管理模式发生矛盾时,学生的心理就会处于一种非常迷茫的状态。还有一点就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这也是导致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大部分都是理论、学术性的,缺少一定的心理教育,这种在学校教育方向上的偏差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3.社会因素

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重要的社会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又包括能否找到工作,能否找到好的、理想的工作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甚至有很多学生在大学刚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学校的高就业率不实,社会竞争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都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4.家庭因素

独生子女家庭也是造成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重要因素,作为独生子女,在这一方面的心理压力也较大。父母的婚姻问题也是造成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社会原因,还有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都是高校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 辅导员应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与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相比,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较轻。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都不是很稳定,所以在出现问题时还是较易改正的。

对于社会问题所引发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求辅导员多为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就业方面的指导,可以适当采取模拟就业的方式,开展一些职场教育的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帮助他们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规划,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要确立他们正确的交友观。对于父母离异的学生,要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对于学校问题所引发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帮助他们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知识学习,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的思想动向进一步重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个人原因所引发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跟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爱情观,要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安排时间,把学生课余时间充分分配好。

三 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要注重实效,将心比心。要将学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开展工作时要更加注重工作的细致化,使高校学生在迈入社会时可以勇敢承担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卓婧、邱向英.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J].中国电力教育,2010(7)

[2]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8)

[3]李桂兰.浅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0)

篇6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有知识、未成熟的青年群体,他们虽然更能接受较为复杂的情感和事件,却常因大学时代各种充满冲突的成长任务困惑和挣扎。2009年在对200位学生作的随机调查表明,有35%对人际关系敏感,20%人有敌对情绪,忧虑占18%,焦虑占12%,心理压抑沮丧占15%;就全国大学生而言,有20.3%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同时伴有自卑和懦弱的特点,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意志消沉低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灰心丧气,没有进取心,受到批评就会萌发报复心理,甚至有人因微不足道的小事铤而走险而发生意外。如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时刻给我们敲响警钟。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2 常见心理问题

2010年2月23日教育部印发了《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其要点是依据当前历史时期大学心理养成特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素质、心理适应能力等领域出现的问题,结合有针对性地心理辅导及咨询活动实践,通过探索缓解和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科学规律,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这些举措,减少不良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最终降低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过激行为,从而净化校园环境,最终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我们的工作任务除了要做好日常管理,更重要的是做好学生心灵的导师,及时发现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目前的在校生都是90后,本身就有自己的一些时代点特。比如:90后大学生效益观念盛行,功利增多。具体体现在对就业、评优、入党等关系个人发展方面的功利意图;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热衷追求新鲜潮流,看重新鲜感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并且善于从外部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不希望别人打扰,讨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的管自己的事情,但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比较多,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甚至很少自己洗衣服、做家务。他们的思维与情感是最直接的,他们敢想敢做敢犯错。他们不会去顾忌什么,他们的思维和行动都没有圈圈框框。这些特点都给我们的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环境适应

案例1:小张自言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到北京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

小张的情况在大一新生中并不少见,因此辅导员要帮助刚入学的大学生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逐渐建立信心,适应新的环境。.

2.2 学习压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经过高考洗礼后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或多或少对自己所读的学校不很满意,感觉自己应该念一所更好的学校,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在集体中,他们对目前的学习内容也怎么感兴趣。后来发现自己竟然就目前的课程成绩也不理想,不及格就成了家常便饭,这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因此他们感到学业上有压力。对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个阶段,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所以入校后学生在经历了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2.3 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案例2:我系某专业学生小张由于来自农村,小姑娘长的很漂亮,但总觉得自己不漂亮,什么也不如别人,不愿与同学一起活动,甚至上课也是自己一个人去。这个学生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2.4 焦虑问题

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来自内心,通常无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考试焦虑与自我焦虑。①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长相、胖瘦、高矮、能力、魄力、魅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这类学生要学会接纳自己,无论自己的先天条件如何都要学会坦然接受,真实面对。②考试焦虑。尽管所有的大学生都经过了黑色七月的严峻考验,但是大学考试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压力更为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解决考试焦虑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知识,锻炼学习的能力。学生要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2.5 情绪问题

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应,是学生成才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有:①抑郁。指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等,心情压抑、沮丧、没精打彩,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来,逃避参与。这些情绪问题一般与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亲和感差、连续的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感情失和等有关系。②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如某大学十年的违纪处分的71个例中,打架的占到45%,起因多数因为生活中小的摩擦。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常,常是为“朋友而战”,为“义气而战”,一但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及。

2.6 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学,但是大部分大学生仍然开始自己的情感之旅。“专业恋爱、业余学习”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普遍撒网、重点培养、择优而谈”,是部分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面对爱情,学生更多的想到的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甚至“预约失恋”。由于他们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实际上,谈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又不能任其发展,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3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已经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绝对不是靠几个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可以完全解决和得以保证的,辅导员必须加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去,目前对于辅导员来说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显得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3.1 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首先,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辅导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而教育的效果以此为前提!

其次,辅导员要努力建设安全的团体,班级就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团体,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一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安全的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台湾有专门用团体动力学的观点建设班集体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事实也证明了凝聚力强的集体的学生往往获益成长最多。

最后,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工作,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需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3.2 开展丰富的心理训练

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辅导员就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训练开展时,一个班级被分成若干个团队,团队有队长,队名,口号,队标和队歌。辅导员给团队下达游戏任务,全体成员要同心协力按规则尽力完成,游戏结束后是分享阶段,每一位成员谈自己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东西供所有成员分享。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譬如“拍拍手”的游戏,让每个人验证一分钟最多拍手的次数,让同学们体验到,自己的潜力很大,而往往我们总是低估自己,所以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要敢于尝试。

3.3 建立有效的心理预警

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有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心理预警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精神病症状学知识,具有初步鉴别精神病的能力。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及时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师的咨询,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联络员,让这个学生能及时的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有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4 关注特殊的学生群体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非常重要,其中心理健康状况是综合素质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学虽然以教育学生为主要工作,学习氛围浓郁,但是学校是对外开放的,更多情况下它需要教会学生的是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由于认识到社会的残酷性,许多大学生开始出现心理波动,而且因为他们缺乏人生经验,无法处理一些复杂的人生、情感问题,从而形成心理问题。这些就提示我们,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源,如就业竞争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等,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需要多方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教育,除了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家庭之外,还需要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交流,这种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本研究侧重从三个维度探究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行为的引导。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

1.环境适应意识不强

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四年里,心理及生理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的生活圈从未离开过父母生活,一切事情似乎都由父母安排,一切问题都由父母解决。但是,当他们跨入大学校园, 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在这里相聚,由于文化、个人阅历、风俗习惯、宗教等的差异,往往让学生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冲突,导致有的学生无法适应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2.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自信心缺乏

在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学校的某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或者感情问题,以跳楼等轻生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每次这样的新闻都会警示我们,加强大学生心理建设是非常必要且刻不容缓的。现阶段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工作,并没有拓宽覆盖面,因种种原因不能一对一地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是,现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覆盖面却非常广,大约三成大学生具有心理问题,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地方院校大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不高,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所在院校低人一等,再加上学校学习的压力以及将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的学生往往会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3.交际意识较弱

相较于高中传统的封闭式应试教育,大学期间更需要学生自己积极地拓宽人际圈。每个学生进入大学校园,面对的都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于是更需要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作支撑,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但是,我国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由于长久接受封闭式教育,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加剧,这也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不断上升,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

4.迷恋网络,自控力较弱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是现阶段我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用手机上网更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必备的,家长为其购买手机,旨在便于联系,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出现更多的情况是:无数的大学生成为“低头一族”,沉迷于网络和刷屏无法自拔。虚拟的网络世界让他们体会到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加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消极情绪,开始出现厌学、逃课的现象,这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养成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二、地方院校加强心理辅导的意义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现代大学生由于社会、家庭、交际圈的不断变化,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要求辅导

员积极发挥他们的心理辅导作用。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主动与具有思想问题的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压力得到缓解,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大学自由的学习环境,决定了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不会受到太多的约束。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引导者和良师益友,是离学生生活最近,最了解学生动态的一群人,所以地方院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亲密平等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侧重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同时加强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专门化和职业化能力建设,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管理。

三、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心理知识储备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中,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一类人,他们对学生的心理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心理教育作用,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知识储备,全面学习各方面的心理辅导知识,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灵交流,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注重自身的心理知识学习和自身的心理建设,更好地起到表率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提高参与意识,积极贴近学生展开交流

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作用,就需要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只有适当的近距离交流,学生才会把辅导员当成朋友,才会愿意向辅导员倾诉心中的困惑。这样辅导员才能充分了解到学生现在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主要承受哪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另外,辅导员应该提高参与意识,根据每个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将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为了实现心理辅导的高效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可以将心理辅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通过广泛地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了解到学生现阶段心理方面的主要压抑点,再从这些方面出发,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他们不良的心理问题。

总之,现阶段高校辅导员应该明确个人的职责。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分发挥教学与管理的多样性。在日益严重化的学生心理问题的驱动下,地方高校辅导员应该将加强学生自我的心理健康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从而为环境适应能力弱、心理压力较大的大学生提供更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高效而实用。

篇8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1.沟通优势

辅导员的年龄优势使其容易和学生沟通。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资源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辅导员要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的几年时间,相较于专业课教师,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与方案。而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上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也要观察学生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辅导员,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再及时反映到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做统一的心理知识讲座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个别进行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学生骨干,建设和谐班级

班风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组合在不同的某一个班级内,班内同学彼此熟悉,没有较大的距离感。而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班级建设,要把班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抓好班风建设。辅导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很好的信任感,做学生的知心人,以“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5.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篇9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家庭贫困问题、情感问题、考研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中国梦”民族复兴大任的完成。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2.8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0.2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高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大家长”,最亲密的老师,更应该担负起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熟悉大学生心理咨询手段、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功能和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效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沟通优势。辅导员比学生年龄稍长,自身也经历过大学阶段,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具备资源优势。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这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要陪伴学生走完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大学里“任课”时间最长的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在正式上岗工作之前,都参加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种学历和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完善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

1.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正确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心理咨询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任静.浅论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09.

篇10

一、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学习目标茫然,学习习惯欠佳,自我调控能力较弱。

独立学院学生进校分数低于一本、二本的学生,其中某些同学从高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进入大学后,学习松懈,加上对自己毕业文凭含金量及毕业待遇的怀疑,让多数学生学习目标模糊,不知道今后的四年应该实现怎样的学习目标,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大一新生普遍表现出困惑、茫然、不知所措,对人生缺乏合理规划,继而失去前进的动力,造成精神颓废。部分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及社会各方面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偏见,潜意识里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学习上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于是自暴自弃,学习态度消极;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于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只是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来求学,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存在得过且过的学习心理,学习进取心不强,存在厌学情绪;部分学生安于以往的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大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及学习计划的能力,甚至存在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良,在脱离家长和高中老师的严密管束后完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等,经常迟到、旷课、早退,组织纪律性较差,对学校的管理不理解,产生抵触情绪,存在混日子混文凭的现象。

2.早熟且叛逆,人际交往敏感、欠缺,网络化趋势明显。

“90后”是在网络中成长的一代,发达的网络资讯使他们在知识面和心智成熟度上要比“70后”、“80后”后更宽、更广、更高。作为叛逆的一代人,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网络为他们开辟了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寄托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寻求安慰,逐渐建立起一个虚拟的人际关系网。多是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少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因而相对缺少感情的沟通和心灵的默契,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人际交往对象是家人、老师和同学等相对简单的社交群体,同时因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进入大学后,学生之间的个人生活习惯、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学生不能很好适应大学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既渴望友谊、渴望理解与关爱,又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巧,无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产生矛盾又不懂得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与调解,处在害怕与人交流又渴望与人沟通的困惑之中,内心苦闷不安。长期下去,易产生戒备、多疑心理,从而产生孤独感、人际关系敏感,出现自我封闭、焦虑等心理问题。

3.家庭条件优越,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独立学院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不少学生的父母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相对优越的生长环境、父母过高的期望、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等使他们形成了优越感强、凡事依赖成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等倾向。学生缺乏艰苦朴素作风,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导致大部分学生入学初就很难适应大学的住宿环境及节奏,对大学生活无所适从,不懂得如何安排。

4.个性张扬,善于表现自我,自尊心强但挫折承受力较弱。

“90后”有着张扬的个性,他们强调自我来彰显个性反对现实的庸俗,甚至有时用疯狂来换取别人对

自己的关注。他们喜欢表现自己、证明自己,乐于展现自己的优点与才华,他们习惯了家长的赞美,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们不轻易求助他人,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渴望新知,渴望获得同龄人的认同和社会的赞赏,希望胜过别人。但他们大部分都是在父母的庇佑下成长的,在生活经验、实际锻炼等各方面还很欠缺,在这样矛盾的状态下,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愿接受他人的批评,在生活和学习上一遇到挫折,便会产生挫折感和人生失意感,骄傲的内心都会不堪一击,很难积极地面对生活或是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容易陷入不安与焦虑中,严重的还会出现躯体化、强迫等不良症状。

5.就业压力导致自我定位模糊,个人心理冲突严重。

独立学院与公办院校相比,学费昂贵,但是学生的家庭情况良莠不齐,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前途的考虑,认为独立学院是本科教育,又有母体大学作为依托,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都优于专科院校,只要孩子能在大学中好好学,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会在学生迈入校门的第一天就希望自己多年的付出能够有所回报,期待有一个比较满意的收获,这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可以说,心理负担从他们选择独立学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另一方面,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自认为与其他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考成绩相差不大,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四年的艰苦努力,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一雪前耻。但是,由于自己需要付出高昂的学费,加上社会的认可程度偏低,这些使得对自己发展定位尚不明确的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及前途充满困惑、惶恐和茫然,从而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未来的不确定性,社会环境的压力左右着“90后”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心理冲突严重。 二、“80后”辅导员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

1.与学生接触密切,熟悉学生情况,具有信息优势。

辅导员战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等,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使之与大学生在情感上更易沟通,在心灵上更易贴近,这种信息和沟通的优势有利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干预和教育。

2.年龄较为接近,成长经历相似,具有沟通优势。

“80后”辅导员与“90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而且大多也是独生子女,性格方面个性张扬、思想独立、追逐时尚、渴望平等,相似的知识背景和生活阅历使他们比较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容易进行换位思考。他们从学校毕业进入高校,对大学时代的经历、行为、观念等都进行过总结反思,得出一些非常有益的大学体验,这正是“90后”学生所欠缺的。因此,“80后”辅导员大多扮演亦师亦友的角色,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可以和学生无障碍的高效沟通。

3.受过专业培训,具有功能优势。

我国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学历上的优势使得辅导员的经验阅历、理论水平、道德修养等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在专业上,很大一部分辅导员毕业于师范院校,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为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便;而非师范毕业的辅导员也都经过了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岗前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较容易上手,这些学历和专业背景的优势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充分发挥“80后”辅导员优势做好“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辅导员要加强学习最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学工作方法,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掌握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处理技巧,通过日常教育和心理咨询中心的双向联络进行危机预防,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辅导员在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的同时,还应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良好的心态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深入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辅导员一般要带几个班级,两百多学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特别了解,但是辅导员应该多进课堂、多进宿舍、多与学生谈心,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有关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的信息。为了

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生入学时,辅导员要配合学校心理中心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并以此为依据,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筛查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

3.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辅导员常规工作中。

辅导员要有意识地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生活,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辅导员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心理问题的共性特征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如以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在新生中开展以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自信心培养、学习方式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在毕业生中积极开展以就业心理调适、舒缓心理压力、人际关系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群体中容易出现的心理倾向,进行主动引导。通过集体的力量,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引导,维护心理健康水平。

4.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间的朋辈互助功能。

独立学院的部门机构、人员配备还不是很完善,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很难在学生辅导工作中做到无微不至。因此,辅导员要着力培养得力、优秀的学生干部,通过他们来迅速、准确地掌握学生情况,及时加以处理。班级心理委员是辅导员与全体同学联系的纽带,通过心理委员的反馈,便于辅导员了解班级情况,及时发现特殊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危机干预,避免悲剧发生。同时,班级心理委员可以在班级内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使广大同学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开展个别辅导,为心理有困惑又不愿意向辅导员倾诉的同学创设了一个平等、友好的平台。通过组织心理健康活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谛,促进班级同学之间的理解与交流,为和谐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5.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是学生最亲近的人,也是对学生的个性特征、优缺点最了解的人。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稳定而畅通的联系机制,既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又有利于学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同时,学生出现的部分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相关。辅导员应该注意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并善于做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纠正家长的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给子女充足的发展空间,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的有效参与,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重视信息传播工具,充分利用网络载体。

面对面的思想交流,有时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当面将心中真实想法如实告知辅导员,这就降低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网络提供了一个师生对等交流的平台,“90后”更愿意和老师在网上交流。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qq、飞信、微信、微博、msn等现代网络工具,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遇到的问题等。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交流和引导,这样能够真正融入“90后”大学生的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是复杂多样,需要凭借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作为处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准确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内在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11

一、对高校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素质的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是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正变得更加激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又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还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会感到不适应、迷茫、困惑,加重其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需要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对学生的学习、就业、经济及心理工作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课题。学生正处于青少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也有部分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现象。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革和创新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优势

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一支精干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他们在开展工作中有很多优势。

(一)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线,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关心学生。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对他们了解最多,很多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学生对他们充满了信任,这为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提。

(二)高校辅导员可以最直接最充分地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思想素质的学生骨干队伍,能更好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可以定期指导学生干部加强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现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思想困惑和外在表现,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三)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是一支特殊的队伍。

他们既扮演教师角色,又扮演管理者角色和服务者角色,在高校整体育人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工作的优势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再从思想引导角度入手,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倾向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他们在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所以他们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应该是最全面的,掌握的信息应该是最多的。首先在大学新生入学时就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档案信息动态管理。其次,要建立各班级的心理联络员制度。学生入校后,班级心理联络员要对容易引起学生巨大心理变化的事件、时间特别关注,如考试前后、恋爱前后、家庭变故后、冬春交季等时候。要形成早发现、早汇报、早预防、早干预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最后,辅导员要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对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早联系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危机干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与班级之间心理健康信息的相互沟通及交流。

(二)辅导员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充分的指导。

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健康成长,因此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辅导员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健康心智、完善人格。指导学生选修心理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学生的性格气质与心理健康、挫折与自信、人际交往与人才成长、学习与能力发展、情感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基本知识。在上课时老师会进行学会沟通和建立信任训练、交往形象训练、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训练等,使学生实现沟通、表达、交往等能力的运用自如。上课时老师还要结合学生常见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案例给同学们多方面的指导,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

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培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心理自助与助人能力的学生骨干队伍,更好地推进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指导学生干部加强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现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外在表现。鼓励他们广泛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健全班级心理联络员制度,定期对学生干部和心理联络员进行培训。

(三)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

个别学生一旦受到挫折,再缺乏适时引导,往往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引发焦虑不安,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行凶和自杀事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针对性不强、“一刀切”等问题,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个性心理差异,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疏导方式,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了解人的气质特征,因人施教;掌握人的性格特征,个别施教;注意人的能力特征,因材施教。只有这样,针对具体人和具体问题用具体方式进行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四)坚持从内心深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基础好的学生,有时也可能消沉,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帮助他;基础差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也有闪光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能抓住这一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鼓励他。心理健康工作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会产生。但每解决一个新问题,就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心理健康教育学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不错过任何一个时机,持之以恒,循循善诱。辅导员要深入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心理特点,了解事情真实面目,客观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讲道理,以理服人。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谈话艺术,增强感召力。要多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讲话富有人情味,这样,才易于被教育学生接受。辅导员要根据不同挫折状况,从心理健康角度入手,采取不同矫正“挫折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要与受挫者进行心理交流,创设一种心理情境,增加心理的透明度,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可采取谈话、征求意见等方式,为受挫者提供抒发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教育者引导时要有针对性,要从受挫者的心理、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使其心灵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

总之,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是学生事务的服务者,更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使学生拥有一颗不断向上的心、宏伟的目标和昂扬的斗志,不断完善自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心理咨询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2]罗明亮,张学军.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12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和引领者,在学生的成长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方向,疏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关键。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成为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价值取向、情绪焦点、就业方向、升学深造等诸方面的细微差别,从而引发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上存在的些许区分,这一现实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立足现状、分析成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问题干预,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来开展。

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想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辅导员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学习、就业、人际关系和情感等问题的困扰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心理冲击,一旦未能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心理的困扰甚至造成现实性的悲剧。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因为各式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障碍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案例比比皆是,从马加爵开始,再到2013年的复旦投毒事件、2014年天津城建大学发生的学生砍人事件,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性事件已经备受全国瞩目,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必须从点滴做好大学生心理预警工作和疏导工作,善于发现,及时干预,才能避免悲剧的一再发生。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同处于身心发育日趋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同时受到社会思潮、经济文化、个人生活等多方面的冲击,在阶段性的心理状况上具有共性,因此心理健康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提升自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团队的一员,但并非专业性的一员,在业务水平上,他们往往没有专职心理健康老师那么专业,也未必受过系统的培训和训练,专业性不强。但同时,他们又是教师团队中与学生接触最紧密的,是最有机会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群体。所以,提升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是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做得好未必看得到成效,做得不好就很可能会引发现实性的问题乃至悲剧。因此,如何在做好其他条线工作的同时在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首先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建构好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此外,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加强自己对于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身处青年人阶段的心理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的类型、应对不同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操练。在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要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类心理健康相关培训,诸如心理专家讲座、督导培训等;在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时,多借鉴其他院校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等,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自身在心理健康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并在工作中实践。

3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开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为大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还是有其不同的特点的,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借鉴本科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但又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仔细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具有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合理的教育和疏导,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展开。

31社会、家庭客观情况造成的心理问题

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心理出现失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类外来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特别是欧美一些略带腐朽色彩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包括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冲击。同时少部分、贪污腐化、追求享乐等消极堕落的社会现象,使大学生们感到愤恨、失望,一些学生继而产生对社会不信任乃至憎恨的心态,客观上阻碍了青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影响了正常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根据这样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通过阶段性、高频次的主题思想教育、心理团体活动、主题心理话剧等形式,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日渐传输给学生,逐步扭转学生的不良心态。

3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及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化深度与难度加大,学习方法要求大学生自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及分析性,这些都对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里产生诸多焦虑或困惑,如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不得要领等,有可能导致神经症、厌学症等身心疾病的产生。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在新生心理普测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组织这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演讲会、学习方法交流会、专业技能展览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厌学的情绪。

33来自不同地域、经济状况家庭的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离开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生源的地域混合,学生往往可能来自全国各省各地,贫富差距很大,经济状况导致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分化,一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家庭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感受到如此大的经济悬殊带来的压力,到了大学以后,这一新增的压力给部分贫困生带来自卑、焦虑乃至自闭等负面心理状态,还可能造成部分贫困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对于金钱的畸形渴望等负面心态。就高职学生这一心态,辅导员在心态上首先要端正态度,用尊重的态度与之交流,避免流露出同情或怜悯的态度。同时可以开展励志毕业生报告会、多方位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信息等形式,从物质上、心理上为贫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针对贫困生自卑的心态,可以组织部分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让其在共同的团队中自我成长,逐渐摆脱自卑心态。

34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市场对于人才招聘存在着较为实际的选择,在高学历人才也越来越难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相对本科院校学生存在着客观的劣势,而高职学生因为学制特点,接受的往往是专业文化和技能操作并存的教育模式,一年多的在校学生,一年多的顶岗实习或企业实习,造成高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能又未必精通的窘迫现状,让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在没有毕业之前,已经对就业产生恐惧感,甚至更有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认为再努力的学习也改变不了高职毕业的文凭现状,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肯定比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心理状况消极。高职院校辅导员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进度,另一方面增补创业知识和典型案例,开展优秀就业创业校友报告会等,同时对于部分存在就业困扰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辅导等。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从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际出发,完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才能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篇13

一、“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析

“9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属于经济、文化等全球化发展的社会,面临着世界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自我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从认知需求来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样,一方面这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认知需求上的刺激,使得大学生渴望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但是另一方面却也容易导致学生过度沉迷网络,影响“90后”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孤僻、自卑、暴躁等,对“90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十分不利。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1.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大部分为年轻的辅导员,即“80后”或者“70后”的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在“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缺乏充分的经验,因此要做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措施来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虽然这些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的特殊性,辅导员要做好这方面工作还需要加强对“90后”大学生个性的了解,同时高校辅导员还需要同时掌握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管理学知识、教育学习知识以及心理学和哲学知识等。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对辅导员实践能力的训练,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教育技能和手段。只有当辅导员能够掌握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够取得实效。

2.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辅导员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解决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从“90后”大学生着手,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让“90后”大学生能够感受到辅导员的关怀和指导。同时,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还可以增加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了解,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形式也更加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3.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科技的发展不仅能够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这也是“90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因此,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而言具有双面性。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高校辅导员能够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一方面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中有效信息的利用,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辅导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技术使用指导,帮助学生客观、正确的认识网络技术,防止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造成学业和正常心理发展的障碍。

三、结语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在个性发展上也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辅导员要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到提高自我专业素质、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90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帅,马春晓,赵望锋.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商业经济,2013,01:113-115.

[2]李一男.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究[J].前沿,2013,10:184-185.

[3]郑瑞丽.试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05:100-103.

[4]许海光,韩江河,侯可.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