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历史重要考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

篇1

二、各步骤的考察要点

(一)提出问题

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1)能否依据给定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2)提出的问题是否明确、具体,即在提出的问题中,导致结果的原因只能有一个,而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1:当你搬开花盆看到鼠妇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据此,在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中,哪一个不够具体、明确()

A.鼠妇为什么会爬走呢?

B.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C.鼠妇爬走是因为搬动花盆对它产生了刺激吗?

答案:A

详解:鼠妇爬走是结果,A选项中没有提出导致鼠妇爬走的具体原因。

(二)做出假设

主要考察内容:能否依据给定信息,做出有理论依据,符合逻辑的假设

例2: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气候转暖后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合播种。由此可以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做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详解:气候转暖和天寒地冻都与温度有关,故探究的问题应该是温度需要适宜的温度吗?作出的假设应该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三)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重点考察内容:设计探究性实验时应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

(1)重复和对照:定量实验要设置重复组,实验结果应当取各重复组的平均值。定性实验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就是在探究某一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所设计的除了这一因素不相同以外,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某两个实验。

(3)单一变量和等量。即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较,只能有1个实验条件不相同,而不相同的这一实验条件就是所谓的“单一变量”,而剩余的其他实验条件均应当相同,即均是等量。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单一变量可根据实验目的去确定,若要探究某一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则该因素为单一变量,如在“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中变量就是温度。 据此在设计探究实验时重点要从是否设置对照实验或重复组、变量是否唯一、其他条件是否是等量等方面去思考、评价和完善。

例3:在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与唾液有关吗”这一探究实验时需要设置重复组吗?在做测定某食物中的能量这一实验时需要设置重复组吗?

答案:不需要;需要。

详解: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与唾液是否有关”的实验应为定性实验,所以不需要设置重复组,但要设置对照组;而“测定某食物中的能量”的实验应为定性实验,需要设置重复组。

(四)实施计划(实施试验)

主要考察内容:指出某一操作过程的错误之处;说出某一操作步骤的目的;对试验结果做出预测。

例5:“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量筒先量取2毫升唾液倒入试管中,马上再用同一个量筒量取2毫升清水倒入另一支试管中,以形成对照。

这种操作方式不够严谨,请加以改正。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另一支量筒量取2毫升清水。

解析: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单一变量应当是有无唾液,若用量取唾液的量筒再去量取清水,就会导致两只试管中均出现唾液,。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主要考察内容:根据试验现象分析得出试验结论的能力。

例7: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收集到了如下表所示的数据。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10 20 30 4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个) 60 25 10 5

篇2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堂教学的创新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目标。当前,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还沿袭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由于历史知识的特殊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古老的历史知识无法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探析,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被老师大量地占用,学生缺乏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新时期,需要不断加强对历史创新教育的思考,才能够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进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当前的历史课堂中,大量的时间被教师所占用。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往往由教师根据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而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中,使得课堂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 有的历史教材中提出可实践过程,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以考试作为前提,讲某些知识作为考点进行重点讲解,而另外的知识则一笔带过,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也使考试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进入到历史的学习中。

2.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落后

在课堂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为了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想要面面俱到,则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所有的知识都讲解的过于详细,学生根本没有消化和思考的时间。同时,有的教师由于不能掌握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要么采用极端的强化训练,要么采用全套的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精神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只会热衷于教师将要提出什么问题,自己又将如何回答得满意,这样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地学习到知识,只会造成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

3. 学生的思维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新

由于初中学生在心理上还处于发育阶段,因此他们的思维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和单一性。针对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教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分地依赖教师,生硬地模仿教师对事物的分析和看法,使得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宽,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二、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历史知识具有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其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将历史课堂看成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当看成是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不能因为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或者是应付考试,而使历史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也能避免历史在学生眼中变得越来越枯燥和乏味。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更加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地提高学习质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导入阶段的学习,通过历史故事或者诗词等导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渐地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提问的方法,在知识的衔接处、教材的难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自主地讨论,使他们逐渐产生对历史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往往不会被别人的结论所束缚,他们会对于已有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质疑。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进行引导,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培养。当学生对于一个固有的结论存在质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索,这个结论是根据什么原理所推断出来的,这个结论中是否存在着不合理、不严谨的地方,是否还需要完善等。而讨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渐养成质疑的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是有着重要意义。

4.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对知识的记忆,这是新时期教学活动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的含义不是体现在教师如何教,而是体现在学生怎么学。可以说,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前提。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够不断运用学习的方法,来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应当注重学生的创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并且不断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使历史创新教育全面得到落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中,笔者立足于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策略,或有不足,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俊利,徐艳. 创新教育下的初中历史学法教学研究[J]. 历史教学,2001,( 08) .

篇4

一、微课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的微课是指在教学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针对性、高质量的讲解,并将这些讲解的内容录制成音频或者视频的过程。在教育领域,微课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的特点在于讲授内容的碎片化,因此,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题型的讲解、考点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于教材的解读,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学经验的展示,等等;除此以外,微课的教学内容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这是遵循着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而产生的。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效地促进了移动式学习的出现以及发展,同时,微课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以其自身的优势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微课也是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微课的出现以及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成熟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这一模式是大势所趋,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引导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使得学生的记忆以及理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堂教学的优势,并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挖掘相关的微课资料,科学合理地划分微课的类型,通过在线微课信息,建立丰富多样的微课资源视频库,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进度,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积极开展自主预习活动。但是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的过程当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注重微课内容的选取,确保所选取的内容符合教育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

(二)课堂引导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倡导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自主地钻研探索。此外,若一个章节的重难点知识较多,教师可以将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拆分为若干个微视频,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让各小组的代表向其他小组讲解知识点,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例如,在讲解《》这一章节之时,教师可以在微视频当中向学生提问抗战胜利之后,我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以及的打算等,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发生的背景,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后引导

每一个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各不相同,他们的学习水平与能力也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养成,微课堂教学通过微课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微课的暂停与播放按钮,反复地观看教学视频,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更多相关的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迫切需要改变现状,而微课的出现及应用,能够贯穿课程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三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引导,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阮长红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山阳镇长沟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16):95.

篇5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 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

当前的历史课堂中,大量的时间被教师所占用。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往往由教师根据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而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中,使得课堂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有的历史教材中提出可实践过程,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以考试作为前提,讲某些知识作为考点进行重点讲解,而另外的知识则一笔带过,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也使考试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进入到历史的学习中。

2. 教学手段滞后

在课堂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为了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想要面面俱到,则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所有的知识都讲解的过于详细,学生根本没有消化和思考的时间。同时,有的教师由于不能掌握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要么采用极端的强化训练,要么采用全套的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精神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只会热衷于教师将要提出什么问题,自己又将如何回答得满意,这样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地学习到知识,只会造成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

3. 初中学生思想特点的影响

由于初中学生在心理上还处于发育阶段,因此他们的思维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和单一性。针对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教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分地依赖教师,生硬地模仿教师对事物的分析和看法,使得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宽,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历史知识具有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其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将历史课堂看成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当看成是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不能因为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或者是应付考试,而使历史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也能避免历史在学生眼中变得越来越枯燥和乏味。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更加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地提高学习质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导入阶段的学习,通过历史故事或者诗词等导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渐地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提问的方法,在知识的衔接处、教材的难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自主地讨论,使他们逐渐产生对历史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往往不会被别人的结论所束缚,他们会对于已有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质疑。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进行引导,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培养。当学生对于一个固有的结论存在质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索,这个结论是根据什么原理所推断出来的,这个结论中是否存在着不合理、不严谨的地方,是否还需要完善等。而讨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渐养成质疑的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是有着重要意义。

4.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篇6

初中历史复习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在新课改的大旗下我们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取得中考的好成绩,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这也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历史试题已开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寻求适当的教学和复习方法策略尤为重要。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分专题训练,还要落实到每个知识点,通过纵横联系,点线面体结合,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交叉网。我认为寻求适当的复习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依据新课标,合理计划安排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明确的复习计划,确定复习的内容及所用时间。由于初三学生既要学习世界历史部分,还要对初一、初二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总的复习,所以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详细可行的复习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的复习计划:初三上半学期完成九年级上下两册教材内容的学习,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初三下半学期开学后,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之后利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复习中国古代史,再利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专题复习,最后进行综合训练,全面提升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二、具体落实计划,注重阶段小结

历史教学的效果直接体现在复习资料的运用上。首先,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实用的复习资料不仅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还能起到指向标的作用,提高复习效率。其次,合理使用复习资料。由于历史课时的限制,想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必须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把握中考动向,精讲精练。我校在复习过程中以《中考零距离》为主要复习资料,在复习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复习模式:第一步,使学生明确本单元或本专题的课标要求,并结合考情分析,让学生画出需要重点记忆的中考考点,做到重、难点突出。第二步,限时记忆考点聚焦中的内容,重点记忆第一步中所画的重要考点,巩固基础知识。第三步,引领理解重点、难点,透析部分典型题目,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四步,结合中考连线,学会解析问题,巩固中考考点。第五步,做中考试题,模拟中考现场,冲刺中考。

三、注意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人的性格跟其特有的气质特点相一致,不同性格的人具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所以在教学中也要具体学生具体对待。在这方面我也有过过错与教训,例如刚毕业的一个学生叫赵书源,刚开始接触时觉得这个学生文质彬彬,很有一股书生气,像是一个好学生。有一次我却见到了这个学生难缠和倔强的一面,在课堂上跟老师僵持起来。我分析了老师的做法与想法,也分析了赵书源的思维逻辑,感觉到了他的这种思维方式跟他的性格特征的关系。一直到做操时,我记得我还在和他推心置腹地沟通。过后我反思了很长时间,这个学生在气质类型方面属于抑制型,学习能力属于中下等。他敏感、内向、孤僻,但是自尊心却很强,他初三一年,我经常看到他很晚才从社会上的某个补习班下课,上课从没有纪律问题,但是成绩却一直没有明显进步。我的失误在于忽略了他的个性、能力水平。亨利.海涅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特别注意因生施教。

篇7

在泡中课程整体规划之下,历史教研组对初中历史课程做了如下的自主开发。

(一)重视学习环境,以教室建设开发课程资源

走班制下我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科教室。历史学科教室在国外的历史教学中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设施,在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还处在建设的起步阶段。在建设历史学科教室时,我校历史教研组将历史学科教室定义为一种课程资源———通过建设历史学科教室,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必要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梳理出建设历史学科教室至少要遵循学科性与活动性两大原则:其一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其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活动的空间。在这两大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历史学科教室进行了如下设计。1.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追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鉴于此,笔者在教室门上粘贴了两幅卡通画,上有两个问题,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通过设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历史学科所探讨的是人类的过去,而学习历史重在以史为鉴。2.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提供历史学习工具为了创建历史学习情境,一方面在教室摆放了历史地图、历史模具或文物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实物;另一方面在上课前会播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浓浓氛围。此外,历史学科教室中设有历史图书角,张贴有中国古代朝代表、中国和世界地图等工具,以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3.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展示空间在教室的后方和侧面设有白板和软木板,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其中后方白板为定向展示区,分为“历史上的今天”“我们的历史”和“历史故事”等板块。而教室侧面的软木板上是自由展示区,多用于展示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课后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等。

(二)编制学习任务书,促进历史课程校本化

我校历史教研组以“历史学习任务书”的呈现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与开发。编制历史学习任务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衔接初中会考与高中课程,整合教材内容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是以时间为序,按中外历史主题分别编写的,初一为中国古代史,初二为中国近现代史,初三为世界史。成都初中会考考点模块分布是:中古史(初一)17%,中近现代史(初二)28%,世界史(初三)50%,成都史5%。鉴于此,在编制历史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以课程标准和初中会考要求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最后于初三上期完成教学内容,为复习争取了大量的时间。高中历史必修分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思想文明史三大模块,每一模块内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联系古今,贯穿中西。而成都初中历史会考在近几年特别重视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鉴于此,在编制新课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注意将古今中外知识进行对比,分政治、经济和思想三大模块,按专题重新编排内容。2.强化历史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某些学习内容的呈现上比较松散,重点不够突出,学生比较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在编写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做了如下调整:(1)按时间顺序,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梳理该部分历史大事件,方便学生宏观掌握历史大势;(2)每学习主题编订“单元概述”,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梳理本主题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3)调整顺序,将相关性强的内容编排在一起。比如在处理七上第5课“春秋争霸”、第6课“战国争雄”和第21课“活跃的学术思想”时,我们将三者整合为一课,将“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作为百家争鸣的背景来处理。3.大量补充历史资料,还原历史囿于学时,在历史课堂上对很多知识都只能浅尝辄止,这样就使得部分学生觉得历史课不够有趣,慢慢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鉴于此,在编制学习任务书时,我们设置了“课中链接”和“课后延伸”两个板块,补充大量有趣的历史资料,尽量多给学生事实性知识,还原历史,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科学的历史概念。比如在学习“”这个历史概念时,我们补充了“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全民炼钢铁”“小麦亩产八千斤”等回忆性资料,让学生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多方面地了解的相关史实,继而形成对“”的科学认识。

(三)立足课程标准,开发历史游学课程

史料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游学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史料,了解课本之外的实实在在的历史。然游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史料甚多,如果任由学生走马观花,很难真正有所收获,故此游学课程的开发显得尤其重要。泡桐树中学游学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西安、广元、重庆等六条路线。历史教研组对游学课程的开发有以下步骤:第一,游学踩点,发掘和选择有价值的资源。第二,立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每个游学景点的学习目标。每个景点至多三个目标,尽量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以碑林为例,该游学点的学习目标被定为:1.通过了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李小孩石棺”等碑文和文物,理解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2.观看拓片的制作过程,了解其制作工艺;3.欣赏碑文书法,感受书法之美。第三,在游学景点学习目标的指导下,精选资源,制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至少涉及历史史实、历史原因和历史评价等三方面,其中须以历史知识为基础,而此三者的比例关系可根据学生年龄等情况进行调节。此外,制定学习任务时,建议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手和脑,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管理难度,提高学习效率。第四,设置评价标准。游学不是游玩,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监测其学习情况。由于游学课程的开放性,评价标准设置应模糊化。评价的内容为学生一整天的表现,学生需在每晚的总结分享会之前将游学手册交给辅导员。

篇8

1.明确中考考试范围与考点。明确考试范围和考点,是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工作。初中历史中考内容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多方面内容。明确大范围后,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知识的六要素(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找出具体的知识点,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思考怎样复习并找出一种最佳的复习方法。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制订好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我们在开始全面复习之前必须制订好详细的复习计划,把每一堂复习课的内容都安排好,还要把复习计划告知所有的学生,让学生也心中有数。这样,每一堂复习课都很充实,做到有的放矢,忙而不乱,不至于对历史复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决胜中考的前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制订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按时进行复习,集中精力,各个击破。这样,通过定时定量,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二、要明确复习对象,精心编选复习题

1.明确复习对象。明确复习对象,主要是因材施教,对学优生多鼓励,对中等生、后进生多帮助。初三总复习阶段,后进生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差,面对如此繁重而困难的复习任务,更是畏难不动,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教师应随时掌握这一小部分后进生的情况,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多一份督促。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精心编选复习题。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考题结构;第二要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都精心准备一套诊断性试题,使学生清楚中考试卷的题型构成与大致的分数分布。如近年历史中考的试卷都由单选题、综合题两大题型构成。分数分布为单选题48%、综合题52%。一般说来,在整个历史总复习中,教师至少要准备六套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两套,综合题两套。另外,教师还应做到每试必阅,每阅必详,每详必促其改之,从而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督促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

三、要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并重

初三历史总复习不能搞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一背到底,也不能一个劲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归纳知识点,满堂灌,搞包办代替,而应做到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进行,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考说明》,特别是“考试目标”部分。了解测试水平的几个层次,以及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不同层次来把握知识。如让学生整理知识,把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具体的和理论的两大类。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再认、再现,一般通过选择题来测试。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等等,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运用,一般通过列举、材料分析、问答题等题型来测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就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其次,总结学科的记忆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在复习中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对于讲述过程的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以时间为轴记忆、以地点为轴记忆、以发展层次为轴记忆、以事物情节为轴记忆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照记忆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用几种方法记忆,看哪一种方法效果更佳。历史知识记忆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弄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同类知识联想扩散,等等。

篇9

历史学科由传统的学生喜欢和爱戴的科目变成了学生课堂上气氛较为沉重的科目及考试最难的科目之一,可谓前景堪忧,所以如何解决学生“学”和教师“教”的问题一直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难题,由此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它不仅仅是喊在口号上,更需要大家落实在行动上。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更是有责任和义务将课改实实在在的进行。

其次,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明显存在几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第一:部分教师个人业务能力较差,知识储备有巨大的欠缺,甚至盲点。第二:课下积累和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内容随意性强,与中考考纲及课标相距甚远。第三:自身不重视历史学科,疏于对学生知识点的考察,造成初一初二的学生既无学习历史的基础,又无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对于历史学科产生轻视态度。从个人角度讲:需尽最大努力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提高历史课的课堂质量,提高对学生上历史课的要求,上课过程中将知识与中考考点相联系,多做习题,不把重担都给初三教师,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增加个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和完善自身的职业技能,增加知识储备量,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优秀的,充满人格魅力的中学历史教师。

二、自主合作学习原理

“自主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国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①这也基本上和我国的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核心不谋而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极少,学生的创造力没有激发出来,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的知识的奴隶,而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学习的引入,有可能改变这一教学现象。

三、自主合作学习的利与弊分析

(一)自主合作学习在历史课堂的利处

1.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合作学习小组引入之后,每个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课堂上愿意主动的学习,获取知识,课堂的预习展示和质疑探究都是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和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提出和解决问题,锻炼了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思维,使孩子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和开阔。

2.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与新课改“以人为本”呼应。

根据我国课改的要求,自主合作学习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模式,也使各位教师意识到,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是学生展示才华和交流的舞台,而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

3.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强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其次,自主合作学习,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有了说话和展示才华的权利,有了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的时间,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愉悦的,轻松的,高效的,也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课堂由原来的沉默压抑变得生动精彩,才是我们需要的。并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新颖,学生乐于接受,学习由会学向乐学转变。

4 转换了教师的角色,有课堂的“演讲者”变成课堂的“导演者”。

我时常抱怨,自己的课太多,觉得每天的工作让我回家之后常常倒头就睡,真的很疲惫。可是去陕北学习回来之后,我看到了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模式之后,学生在课堂上讲话的时间比老师多的多,学生在课堂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才华,一节课至少一半的时间都是学生展示,老师由原来的“演讲者”,变成了“导演者”,顿时有“四两拨千斤”之感。

5.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展示了不同学生的个性与风采。

最终,自主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这比教师一味的传授知识要好的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力是最关键的,学生在课堂中收获量知识,培养了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我想这也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和品质。

(二)自主合作学习在历史课堂的弊病

1.课堂教学进度慢,教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不能有效完成。

教师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进度控制在一学时一课内容,历史学科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是非常繁重的,现在由于课改实行自主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讨论和展示的时间较长,而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又相对较弱,必须通过教师全面系统的讲解,学生才能完全掌握。这样一来,就会存在课堂有效教学时间缩短的问题,会导致课程计划不能完成。

2.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课堂极为松散,自主学习能力低下,参与性差。

在教学环节中时常发现小组中能力较弱的同学利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时间和其他同学聊天说话,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及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环境,成为学习合作小组同学学习的障碍。如何遏制和管理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在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少部分麻木不仁,对学习失去兴趣,所谓“混文凭”的孩子,家长也抱着较为消极的心态,若缺少了教师监管,仅凭学生的合作学习,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这两类学生,都是自主合作学习中,学习能力较为低下的,所以这类学生,还需要老师加强教导和管理。

3.学生课下预习复习任务加重,对基础差的同学完成任务难度增大。

自主合作学习看似在课堂上解放了教师,实则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更加沉重,因为一节成功的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是需要耗费大量的课下时间,就历史学科来讲,需要学生回家至少花3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教材进行阅读理解,这对于课业压力如此巨大的初中学生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那么如何能高效的进行小组讨论似乎就变得不是那么简单易行了。

四:结语

由以上分析得出初中历史课堂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的问题并伴随着危机,改革是必须扎扎实实的落实和推进的,而自主合作学习也确实能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一现状,我个人认为:自主合作学习小组的利处是大于弊端的,但是我们知道,一切新事物都有待于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没有完全成功的范例,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它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进步和完善的,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地进步,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需要前进道路上各位前辈同仁的批评指教,如文中有不妥之处,还望前辈同仁海涵指正。(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参考资料

[1]陈慧敏.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实践初探[J].文教资料.2006(16)

[2]杨晓宁《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辽宁师范大学 2012年

篇10

初三学生因为要参加中考,所以他们需要全面复习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史以及近现代史,这种全面复习有着范围广、跨度大、时间紧的特点,学生要在短短的10来节课时中复习完6本书中全部的知识点,这会让学生出现复习战线拉得太长,知识点遗忘过快的弊端。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有效避免上述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1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由于初三历史复习课的考点知识较多,而传统复习课里,教师只会一味采用讲授法,从头至尾不停地讲解知识点。学生很难通过教师的口头表述,理解清楚6本历史书中知识点的脉络顺序。这样的复习过程显得毫无生气,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还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厌学心理,从而影响到整个历史课的复习效果。因此改进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历史复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此我们可以在初三历史复习课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重现历史情境,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能够适应学生情感需要的学习情境,而这种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的,具有完整特性的历史再现情境,会让学生始终置身在历史情景中,从而引起学生们个人情感认知的不断地变化,最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梳理考试知识点,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

初三历史复习课中会列举很多个考点,每一个考点又会对应多个知识点,而这些考点知识则来源于初中6本历史课本全部知识点的压缩和提炼,它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洁性和重要性。正是这种特性使学生在复习时能够抓住要点,缩短复习周期,节约复习时间。如果教师在复习课堂上逐条梳理讲解这些重点,必然会占用复习课中大多数时间,使学生当堂训练以及巩固练习的时间相应减少,自然而然地学生的复习效率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在初三学生上复习课时,教师完全没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解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反而可以直接用多媒体将这部分知识点演示出来,让学生自己通过教师所演示的内容去梳理、记忆。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重难点知识,我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帮助学生建立并梳理历史知识体系,而这个过程对学生掌握上述知识点也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在复习《隋大运河示意图》时,可以将地图用PPT展示出来,首先在PPT上闪动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运河主线;其次浮现出一张张修建运河的假想图,通过这个假想图告知学生,运河是依靠200万人手工开凿的;紧接着在地图上闪烁洛阳、涿郡、余杭三个地名,然后从北到南依次闪烁永济渠、通济渠(北永南通)、邗沟、江南河四个河段。最后横向闪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河流,并告知学生隋大运河沟通了上述五大水系,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这个PPT可以很轻易的将这部分知识点总结为1、2、3、4、5,这样既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记住了重点内容,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突破复习的重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历史这门学科具有过去性和客观性等特点,导致课堂上有些重难点知识,难以凭借教师的口头描述讲解清楚,这时只凭借传统教学手段将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然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重难点制作成课件,则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将无声变为有声,借此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进而加深理解形成记忆。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中国特区的设置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国是怎样由点到线再到面,最后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是复习中的重难点,对此学生经常混淆先后顺序、搞不清具体的演变情况。针对这个重点问题,我会把来源于互联网的浅显资料收集整理成一张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示意图,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出来,学生观看后就会清楚明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演变过程,以此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4依靠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增加学生课堂练习容量,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复习课上,学生的随堂练习有着题目形式单一、题量不足、知识点扩概范围不够广,而这些问题显然不利于学生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复习。如果在复习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那么就能改变上述不足,使学生的课堂练习形式焕然一新,让更多的题型进入历史复习课堂,从而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利用多媒体还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随堂练习的时间,这样可以加大课堂练习的密度和容量,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的解题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11

要求“学生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要熟悉重要的知识点,还要能正确写出。

历年的南京市《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都要求:考生所答的历史专有名词、历史人名、历史地名、朝代名称等,如出现错别字,皆以错误判定,不予给分;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也不予给分。但不少学生对正确书写问题仍然是不够重视,这就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而应将规范书写问题列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内容。

教师大都采用口头默写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但随意性比较大,效果不理想。自上学期以来,笔者自己编制默写讲义,以新课标为依据,紧扣中考考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以填空题型为主,可以当作课前预习案,也可以当作课后默写讲义。由于难易适中,可行性强,因此学生从中不仅可以收获历史知识还可以收获学习的快乐。现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的讲义默写为例。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的诞生:(①)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②)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③)时,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武则天时,开创了(④)和(⑤);唐玄宗时,将(⑥)成为进士科主要的开始内容。

3.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⑦)多年,直到(⑧或⑨)才被废除。

比如②处“隋炀帝”中的“隋”“炀”,④处的“殿试”,⑤处“武举”中的“武”,⑥处“诗赋”中的“赋”,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字词。笔者不仅在幻灯片上展示这些字的正确写法,还让学生亲自到黑板上书写,结果真是“不写不知道,一写吓一跳”。

比如“武”

“试”的书写,很多学生多写一撇,“隋”多写个“走之旁”,“炀”写成“汤”或“肠”,令人啼笑皆非!

篇12

初中历史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记忆量大,因而死记硬背曾一度被当做最好的复习方法。那么,开卷考试的新形势下,我们怎样才能学历史,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

1拟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一般地,应拟定三轮复习计划:(1)梳理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以课本为纲,辅以复习材料,按照“单元――课题――框题――目题”的顺序,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解答学生提出的学习上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加强落实,在检测和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留知识疑点,对知识的把握达到“准、全、牢、熟”。(2)抓重点、难点,搞专题,提能力。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 本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打破教材体系,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培养能力,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由点到线、到面,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通过列表、编写提纲等多种形式再次巩固。注重扶优补差,设法缩小差距。 对“学困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层、个别补漏。充分利用手边资料加以练习。每月进行全级统一的月考,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公榜表扬,重视宣传工作。(3)强化训练,查漏补缺,做好考前辅导。练习各种题型,加强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选典型题练习。从考前心理、答题技巧上加以指导

2夯实基础,形成知识体系

在复习中,怎样夯实基础知识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从整体着眼”就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整册书。具体的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些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这些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从局部入手”就是要从微观上掌握每个知识点。具体办法就是详读每篇课文。要注意每课有哪些子目,每个子目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各子目之间有什么关系,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文字资料、表格和注解。这些图片和资料中包含哪些历史信息。此外,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加强识记训练,背书要做到“放大”,有针对性地背。“抓小”就是要背课本上清楚标明的或者是隐含的第一、最、转折点等零散而又重要的知识点,要背有明显特征的小知识点;“放大”就是不要用太多的时间去背大段的课本上的内容,至于其它资料上大段的内容,也没必要去背,但要记住大段内容的标题,考试时遇到类似的题目知道到何处去找就行了。

3找考点,明要求,重学法

对于任何一个考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所学。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

篇13

一、高考历史全国卷与福建卷的差异

1.试题结构

2.内容范围

全国卷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福建卷主要依据《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福建省考试说明对全国考纲知识内容高中部分有所删减,据不完全统计,比全国考纲少约60个考点,且不考查初中所学。选修部分全国卷是四选一,比福建卷增加了选修三,福建卷必修部分的试题不涉及选修内容,而近几年的全国卷必修部分的试题都涉及4本选修内容,不同选考模块内容在高考选考试题中还出现互相渗透的现象。

3.试题难度

全国卷难度远大于福建卷,福建卷由高校教师、教研员及一线中学教师三结合命制,命题时较多考虑了省内各地的教学实际,试题也比较符合学生平时的解题习惯,近5年平均难度值0.54左右。全国卷由高校专家命制,命题视野开阔,不受具体知识点限制,突破教材知识、结论的表述,学术性更强,近5年平均难度值0.40左右。

4.能力要求

福建卷严格依托课标、考纲,考点、情境材料、答案与教材联系密切,关注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相对平实。全国卷突出历史专业性和学科性,强化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学术化、专业化色彩较浓。

在高考历史内容大大增加、难度直线上升、开放性强战大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应对呢?

二、关于新高考的应对之策

1.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任何教学的改变,都是从教师的改变开始,教师的改变是学生面貌变化的前提,教师的改变需要理念的革新,理念革新需要阅读、思考与勇气。教师应增加阅读量,通读有关的历史学术论著,尤其是阅读刘宗绪、杨宁一等专家学者的论著,坚持阅览《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历史专业刊物的相关教育教学论文,还可以通过雷新勇、聂幼犁、黄牧航等专家学者的论著学习和了解命题常规知识与考试测量的技术。教师应自觉树立合作意识,利用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智慧,提高专业素养。

2.研读国家课程与考试的法规文本,领会课程与测试要求

重视研读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明确和落实其指导作用,对高中教学和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也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应试技能的分层训练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3.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中的内容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课前展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考点);围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为中心开展教学;通过多种方式落实课堂教学成果的反馈。

4.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掌握

“时序化、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体系化”的知识不易被遗忘并有效运用。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梳理不同时间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在理解基础上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

5.以新理念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理解历史本质的能力

全国卷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对应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适当的拓宽,重视学以致用,通过训练检测学生的历史概念学习状态。

6.加强“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

全国卷的试题大部分是以“史料”的形式呈现,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及时选取补充相关“史料”,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史料”补充介绍一些教材以外的学术观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