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教育教学叙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中数学课堂的建设核心就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制定相关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使高中生学习数学不仅能够在高中阶段使用还能够在未来的发展生活中应用到学到的知识[1]。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在课堂中进行一些情景创建,将学生生活中经历转变到学习中,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思维来体验生活,能够形成对身边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例如在学习高中《函数的单调性》一课中,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举例,保温瓶内的水温,汽车行驶的公里数、家庭每月初到月末的用电量、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将生活中的经验转变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数学教学的思考过程,将数学更加直观的体现出来,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建立课程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将过程、情感体验、知识摆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就是要求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实际意义,形成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和学习态度。这就需要老师在高中数学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对于情景构建,数学生活中的体验具有相当的价值观和学习情感态度,重视数学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具备数学精神,学习意识,运用数学生活让学生能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体验形成数学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在课堂建设中落实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就是在继续教育课堂建设过程中,如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开展教学。第一情景创建教学,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场景,在情境中去引入问题,培养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态度。在创建教学情境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运用数学思想进行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第二进行创新教学,在新课程环境下,要不断创新原来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积极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过程,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或者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推动学生对数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第三利用好课堂上的问题,在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和探讨问题,在课堂上对基础的问题不断探索和研究,学习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建设过程中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相结合,发挥出数学教育的真正作用。
四、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篇2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二、掌握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把握文言句式。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用“者”或单独使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篇3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好奇、兴趣,愉快、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四种情绪要素对认知活动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或克服其消极作用。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心理调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及其相互联系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运作过程,也就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有具体情绪的调节,情绪动力特征的调节(如强度、范围和持续性),情绪调节可帮助人们发挥正情绪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
综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及我们的认识,我认为确定该模式应有如下教学程序:
(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
(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
(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
(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为有效实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四方面活动,注意对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1 优化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
(1)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绪调节的基石。学生喜欢公正、理解自己、热情、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他们如果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注意、关怀和喜爱,就会感情愉快、充满信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对他的注意和关怀,就会感到自己不受教师重视而产生焦虑不满情绪。如果一个学生遭到教师斥责或嫌弃,就会产生自卑或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如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某教师而对他所讲授的那门课程失去兴趣,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优化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不能健康发展。这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如学习负担过重,个性与兴趣爱好受到压制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导致认知加工水平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使美好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大脑皮层上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学生每当受到这一类情境刺激时,就会自动去进行与此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乐之者”与“好之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趣味性,预防或调节其消极情绪。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取舍完全决定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征及课程性质的指导性教学方法。
(4)优化教学考评。在情绪调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正负情绪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必须优化考评。为此,教师可按学生能力的高、中、低分组进行考评,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成功者更加努力,失败者也不灰心。当然,教师还应偶尔为学生安排一些失败或较大的困难,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焦虑与紧张。同时,考评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习方面,也应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考评,可以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评,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及不足,从而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
2 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
(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角色交换等。
(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一讲解一组织”学生“听一看一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项目自身魅力所能引发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因此体育课应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多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创造适应学生生理、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情绪环境,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理体验。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课堂中短暂的情景性情绪使学生渐渐形成学习的积极情感。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目前在我国一千余所高职院校中,绝大部分都已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在编程语言上,与本科院校类似,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选择了C语言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首门编程学习语言。高职教育的目标及侧重点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一线工作岗位,应该具有熟练的岗位实践操作技能。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基础较差、容易丧失学习信心、对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但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然而,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c语言课程,仍然沿用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围绕课程自身的体系展开,总体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既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Project)一词为学校教育学术语,是指学生独立选择和探讨主题,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这一系列有阶段性程序的时间发生过程。项目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开伯屈克(W.H.Kilpatrik)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就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部分或全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完整人格发展的学习方式,旨在使学生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获得项目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调查的专业覆盖的岗位群需求,确定课程目标并以此设计项目,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协作,通过教师讲授、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对课程知识的构建。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C语言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1.项目设计
课程以“成绩管理系统”作为教学项目,“超市管理系统”为辅助项目,在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成绩管理系统”分为――项目菜单设计、学生成绩的输入与计算、项目菜单的选择执行、项目的整体框架设计、项目中数组的应用、项目中指针的应用、项目中自定义数据类型、项目中学生数据的存储与重用8个子项目分任务进行教学。各个子项目以1到4个任务为驱动,围绕完成任务设计必备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解,使学习与应用融为一体。通过学习的深入逐步完善程序的功能,最后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程序。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也可以自己增加新的模块,使程序逐步完善、实用。
通过“成绩管理系统”教学项目,培养高职学生计算机编程基本思想、编程基本技能及逻辑思维能力,掌握运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级培养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和特点,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和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2.项目实施
项目的实施过程分为以下7步:
第一步,确定项目目标。教师根据预设好的项目(先总项目后子项目)引导学生立项并形成项目单,明确任务、学习目标, 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并鼓励学生自选项目;第二步,项目需求分析。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上搜索、小组讨论等方式,由项目组长组织完成需求分析工作;第三步,项目任务分解、分析。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将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描述各任务详细功能划分模块,分析各任务间的相互联系,提炼出各任务对应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填写教师所给的项目任务单。这期间教师要给予恰当的引导,确保项目分解合理。最后教师给出正式的任务单,项目组对自己的任务单和教师给出的任务单进行比较,并确定任务单;第四步,项目计划。项目小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人员分工、估算活动时间、调整活动顺序,最后制定项目计划;第五步,项目实施。项目小组分析任务单,学习相应的知识,根据项目计划进度完成项目任务;第六步,项目测试。采用合适的测试方法对项目进行功能测试,并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最后形成项目报告;第七步,总结及项目评价。
3.评价方法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考试重点考核与实践能力紧密相关的知识,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期末综合成绩=考试成绩(40%)+项目考核成绩(50%)+出勤率(10%)。
项目考核成绩为各子项目考核成绩的综合成绩,项目考核更注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考核方式主要采取教师评价学生、小组互评、小组成员互评、学生答辩等形式。项目考核从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知识点的考核,学生参与情况的考核,项目报告考核,相互沟通、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六个方面进行。
三、小结
项目课程突出了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用任务来引领学生学习需要的理论理论知识,使理论从属于实践。实践证明,在C语言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展创新改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5
一.以兴趣情感为起点和突破口,变序辐射全篇
这是以学生兴趣情感为出发点的变序教学。比如,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了解文章的第一扇窗户,往往是文章中心的体现。以标题为突破口,辐射全盘,自然血液流畅,使教学进程紧凑严密,层次清楚,脉络清晰。案例:学习《囚绿记》这一课。我没有按照常规按部就班地教学。而是通读全文后,采用变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囚是什么意思?学生:囚禁。教师:绿代表着什么?学生:绿,代表着生机,生命的充盈和愉悦,代表着美丽和色彩。教师:哪几段是描写囚绿的?学生:第8-12段。教师:下面同学们看下这几段内容。学生感受到绿色的美好,有着自己的感受和体悟,成为爱绿的人。对作者囚禁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为什么囚禁绿,有了悬疑的效果,同学们纷纷想破案,渴望得到结果,因而读书非常有积极性。教师:“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释绿”呢?绿色就是单单指的是植物吗?“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还指什么?学生:这是一种象征的写法。学生:还代表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人、在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在这里插入写作背景,一般写作背景是在讲课伊始介绍,我设置悬念,变序教学,到这里课文即将结束,才补充材料,在学生达到“愤悱”状态才引入背景,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和情感的跃动,提高了课堂效率。我对教材进行艺术加工,巧妙地变序,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避免枯燥乏味。变序教学打破由前至后的顺序,寻找课文重点部分,进行突破,缩短了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圭臬,变序整合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分散在全文却是同类关系,进行梳理整合就会使表述连贯、过渡自然,学生的认知需要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又比如要先记叙后议论,观点有所依托。案例:学习《祝福》一课。课文特别长,有1万多字,里面呈现的内容也比较杂乱。学生并不喜欢读,怎么办?我采用变序教学,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并没有感到厌恶,反而发出上课的时间真短的感叹。教师:祥林嫂几次不幸都发生在哪个季节?学生:春天。教师:春天,是希望的象征,是幸福的季节,是生机的,这样美好的季节,祥林嫂经历了什么?学生:……教师:这样美好的季节,祥林嫂却没有春天,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呢?学生1:鲁四老爷。学生2:祥林嫂的婆婆。学生3:课文中的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记叙到议论,由感性到理性,文本当然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按照常规教学,一段一段分析,学生会一头雾水,学习难度加大,而变序教学,多元联系,主动建构,在解读文本的同时熏陶了情感,发展了思维。如果遇到难度大的连续单元,我也经常变序教学,把它们分隔开来,以降低难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中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等使命。变序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全面发展语文能力奠基。变序教学显性表现出的是对知识的打破、重组和运用,隐性的要求是创新的意识,它需要教师具有科研探究的精神,具有发现教学契机的敏锐,具有勇于打破定式的果敢。榜样的引领也让学生更具创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作者:罗丹
篇6
2.利用这一教学方式可以将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与优化
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进行高中英语教学,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使其连贯成一个情节丰富的故事,通过对故事的展示就能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一般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数字化故事进行制作,这就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地预习,并收集大量的资料,并精心地挑选有用的信息,最后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全班进行交流。教师经过一定的知识点补充,就能完成英语课堂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完整地学习了一遍,极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对数字化故事叙述方式的实践应用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方式,需要教师与学生充分的配合外,首先就需要对学习主题的确定,并合理地对课堂流程进行规划,然后有老师布置任务,小组完成作品的制作并进行展示交流,最后老师要做适当的评论以及补充。其具体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根据教学任务选取主体
在选取学习主体过程中,要根据英语教学的任务进行,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故事叙述方式,要贴合现实的生活,最好能够结合学生爱好,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如时政、社会新闻、电视节目等。如高一下册某一单元是有关低碳生活的,所以就可以选取“Wecanhaveabeautifulcity”作为学习的主体,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
2.合理地规划学习的流程
一个合理的学习流程是顺利完成学习内容的前提,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对于流程的规划,要结合学生课程的具体安排,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定每一项学习任务完成的时间,这样才能确保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在规划学习流程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突发因素,预留一定的时间。
3.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作品任务
学生根据教学主题,并结合学习流程规划,合理地安排自己资料收集的时间,充分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确定数字化故事的制作计划。将自己掌握的英语知识以及收集到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当中,并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完成其学习作品。通过这一环节,不但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还增强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扩充以及温故,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4.对小组作品的展示汇报以及教师点评
根据学习的流程安排,在小组作品完成后,需要进行成果展示以及汇报,每一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向全班进行展示,相互学习、交流、分享。在这一环节,不但让学生学会了分享,还让集大家所长,弥补了个人思想单一的局限性,扩充了高中英语教学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扩充。另外,教师应该在小组作品展示以及汇报后,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对每一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样能够完善教学内容,并给予学生极大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点评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篇7
篇8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学分与职称评聘关系的紧密程度还没有高度凸显,致使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是太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大多数为通识培训,专业性不是太强,致使培训的实效性不太强;培训机构人员自身参加更高机构专业培训的机制不太健全,加上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致使知识老化,素质不全面,很不能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新要求,参训教师意见比较大;培训内容没有“自助餐”式的可选择性,只能是我上啥菜你就吃啥菜,致使参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农村中小学由于编制太紧,“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小规模学校更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身患小病也不能请假,更不用谈丢下学生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了,即使有参加培训的可能,(由于丢下本班学生委托给他人照看也只是管管纪律不出乱子,受托者还有本班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在等他呢),也是身在培训课堂,而心却在学生身上,就怕学生出点问题,至于班上学生教学任务的耽误等,也只能等培训回来后补课了,很难将全部心思花在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上;正常的节假日他们也希望得到正常休息,以便处理家务,如搞搞卫生、洗洗衣服、干干农活等,这样就造成严重的工学矛盾,何况正常的节假日休息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正常的权力,相对于学期中间的指派性参训活动,他们为了晋升职称不得不选择参加于假期里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虽然从心眼里来说是不得已而选择这个时间段的培训(虽然参训要牺牲许多家庭事务时间,但却没有牺牲自己所带班级孩子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相当部分中学学区没有健全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培训无规划,选人乱指派,哪位教师应该参加培训心中无数,尤其对上面分派的参训人数随口分解,不能照顾即将参加职称评聘的教师;有些学区学校对派出参加培训的教师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配合培训单位实施积极的科学管理,例如,督促参训教师拓展延伸作业的完成,反而委托许多无关的其他事务要求等。
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本职工作,结合前述现状,特提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思考如下。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教育行政职能,既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探索不断提高培训效率的新方式、新方法。
二、注重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
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应经常深入中小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教育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意见,然后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再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大家尤其是一线教师的认同。
三、提高培训者的素质与能力
对培训者进行提高培训,建立培训竞争上岗制度。培训单位应面向社会,从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愿意为继续教育培训做工作的一线校长及教师队伍中聘请兼职培训教师建立地方培训专家库,适时组织学习参观培训,分解培训专题,平日备课,到时积极上阵。
四、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要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培训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
五、探索和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用“培训机构”模式。对此必须不断改进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新模式。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值得借鉴。
六、不断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
根据教师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创设集中培训的学习情境,为教师学习创造和谐环境;创建民主对话的继续教育培训气氛;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丰富培训资源。
七、充分发挥现代远程网络技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培训机构应加强网络建设,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八、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篇9
一、导:培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想学”
“导”:就是引导、指导、启发和领入,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正确加以引导,改变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1.明确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兴趣。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变逼为导,变苦学为乐学,把求知变成学生的最大内在需求,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学习英语的过程,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更加开放、发展的未来社会立足。
2.不断体验成功,使学生产生兴趣。要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等多种语言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尝试与创造,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的语言成功地达到目的后的喜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个性等进行深入了解,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时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出不同的层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有所发展。
3.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要用自己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去关心、帮助学生,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爱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学生敢说、敢想、敢做、不屈从于权威的开放氛围,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质。重视、尊重、赞扬和鼓励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树立其继续努力的信心。面对英语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教:提高课堂有效性,使学生“善学”
“教”:就是教育、教学,教师应该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搞好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引思”、“善导”、“激活”、 “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1.引思。也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会学生自主思考。应视不同的课本素材、学习任务等,灵活运用讨论法、辩论法、表演法、探究性调查法和引申法。老师可就学习的话题、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意见,互相考问,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看法,相互争辩,调动各方智慧和积极性。比如,在教NSEFC Book IB Great Woman的(Reading)时设计了一个话题“Imagine you’re traveling alone to the South Pole.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And why?这类问题的回答因人而异,精彩纷呈。说Take a Chinese national flag的理由很让人欢喜。有的答Take a dog or computer等回答也令人忍俊不禁。在回答What will happen to an sixty-year old lady when traveling alone?时,更是把课堂气氛激活到极点。
2.善导。也就是善于进行学法指导。学习英语不仅要“肯”学,而且要“善”学,要讲究学习方法,科学的方法能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保持和维护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指导培养学生勤听、敢说、多读、乐写的习惯,指导学生正确的记忆、思维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全面参与,全面发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3.激活。也就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搞好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不管哪种活动方式,都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要把握好合适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的调控措施,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杂、学而有序,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不断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活动。比如,在教学Go for it, Unit 6 7B, It’s raining时,组织了一个竞赛活动,先向学生们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要求学生在4人小组里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China,然后每小组推选出一人进行比赛,评选出Who is the best weather reporter in our class?这个活动先从小组选出最佳预报员,然后进入复赛,选出班级最佳预报员,这样层层筛选,保证了活动的广泛性和公平性,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4.精讲。也就是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法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活生生的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同时,围绕教学重点,选择其他辅助信息资料,加以讲练。比如,教Book 2A Unit2时,可以补充介绍英语国家报刊新闻写作的一些基本通识,并适量地进行英美报刊导读,甚至在单元末还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编辑一份英语报刊。而对于基础知识尚有困难的同学,应该具体分析每单元上目标底线,取舍Warming-up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Grammar,以人为本,尊重大班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大胆就Speaking和talking作删减。在教会学生了解相关的语法现象的前提下,突出补充阅读,贯彻篇章整体教学,在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多花功夫。
三、评:实现评价多样性,使学生“爱学”
评:就是评价、评估,教师应发挥评估者的作用,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让学生爱上学习。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局限的评价方式,追求多元化的过程评价。
1.积极应用课堂观察评价法。课堂评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教师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如“Very good”, “Wonderful”,“Excellent””,“Great”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同时,对学生个体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积极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
2.巧妙应用自评和互评法。自我评价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高其自信心。自我评价就是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并学会不断改进自己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相互评价能够使学生之间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避免自我评价中的不足。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共同提高。
3.合理应用调查问卷评价法。课堂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先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已有的语言知识,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对学习活动的了解程度等等。教学结束之后,可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满意程度。但应当注意的是,问卷评价在实施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事先要认真思考和准备,这样,评价的有效度才会更高。
4.辅助应用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学习档案袋是展示每一位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集合体,应用学习档案袋可以通过让学生全程参与,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知识理解和认知水平,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参考文献 :
[1]胡春洞.英语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篇10
一、高校音教专业钢琴课程中程序教学模式的运用现状
从高校音教专业钢琴课程的设置开始,“程序教学”就一直贯穿在整个钢琴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的步骤与方法、教学的测评与监控等等,无一不体现着程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规律,“程序化教学”以其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理念一直指导着高校音教专业的钢琴教学,其特点鲜明、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也一直被沿用至今,高校音教专业钢琴课程中程序教学模式的运用现状大致如下:
(一)直线式教学程序的运用
直线式钢琴教学程序以课本式程序教材为内容,以由浅入深、不断积累为理念,以分步实施、循序通过为方法,以实现钢琴教学的相关目标为目的。因此,直线式钢琴教学程序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的时段性、连续性特点一直体现在高校音教专业的钢琴教学之中。
1、时段性
时段性是指在特定的钢琴教学时段内所完成的相关教学指标,当前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时段性特征体现在全程性、阶段性及课时性三个方面。全程性是指教学全部过程所有指标的总和,它代表钢琴教学的最终目标,阶段性是为了完成全程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分步、分段的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课时性即是在阶段性目标指导下的更细的直线式钢琴教学程序的划分单元,时段内的每一步骤都关系到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因此,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并循序通过一直以来是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时段内教学指标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2、连续性
目前高校音教专业的钢琴课程一般采用课本式程序教学类型,这种类型以程序化课本教材为内容,其教材本身必然体现出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程序化理念。因此,在当前高校音教专业的钢琴教学中,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钢琴技能的掌握,都体现了程序教学模式的连续性,理论知识的教学遵循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不断深化,而钢琴技能的学习也遵循从容易、单一的技术入手,而后不断复杂化,最终实现所有技能熟练的综合运用。
(二)分支式教学程序的运用
高校音教专业的钢琴课程由相关的知识、能力指标构成完整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内各个目标模块又涵盖着若干目标要点。如此生成的结果,即形成主支(母系指标)与分支(子系指标)互为关系的分支式教学程序,分支式教学程序在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大致如下。
1、主支
现行的高校音教专业钢琴课程的目标体系涵盖了钢琴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钢琴作品的理解、分析与鉴赏,钢琴教学法等四大模块。目前的作法是,把每一目标模块作为一母系指标——主支,由主支生成各分支(理论知识单元、弹奏技术分类等),再由分支作为下一级的主支生成更小的分支,每一主支都凸显出明显的目标性与内在的逻辑性,和直线式教学程序一样,遵循每个主支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是其主要方式,分支式教学程序区别于直线式教学程序最大的不同是:它在主支教学的每个阶段都有对其进行支持与补充的相关分支材料。
2、分支
“分支”的存在是分支式教学程序的最大特点。分支作为对主支材料的补充,当学生完成主支某一阶段有困难时,自动转入该阶段的分支进行补充学习,完成后再回到主支。正如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本科目前知识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或某技能无法完全掌握的情况,教师都会自觉地利用其他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或补充增强某单一技能的训练。其实,这种自觉的教学行为已经不自觉地运用到了程序教学法中分支式教学程序的相关理论。
二、程序教学模式在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改进
(一)建立准确清晰的“程序”化观念
高校钢琴程序化教学中之所以出现了诸多问题,关键就在于理念认识上的模糊,教师和学生虽然不自觉地使用着程序教学的方法,但都对这方法本身缺乏理性的认知,因此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要全面掌握程序化教学模式,并将其正确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必须建立准确清晰的“程序化模式”理念。钢琴程序教学模式的观念构建,除开前文的相关论述之外,还应了解该模式构建的两大理论基础:
1、“行为与条件反射”的理论
斯金纳的“行为与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和条件反射分为应答性和操作性两类,而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钢琴弹奏作为一种典型的操作,其形成过程就是学习,而强化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两个方面,正强化来自成功后的激励,负强化来自失败后的刺激。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经常有这样的体验:一个技术难点的攻破、一种知识的获得、一部作品的理解、一首乐曲的完成……这时,主观的满足和客观的认可形成激励而产生正强化作用:反之。主观的失意与客观的批评形成刺激而产生负强化作用。虽然强化来自于正负两个方面,但目的是一致的——会激励(刺激)学生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保证程序教学的正常运行。
2、“复杂行为由简单行为联结而成”的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复杂行为由简单行为联结而成”的观点是程序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理论基础,钢琴演奏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行为”,单就技能方面来看,一首作品所涉及到的各种演奏技术形成各种简单行为,在完成好各种简单行为后,在大脑的支配下将其连结成作品演奏的复杂行为(当然,这其中还要包括对作品主题、内容、情感、风格等等的理解和表达)。由此可以看出,作品演奏是一种复杂行为,各个技术环节是简单行为,复杂行为是简单行为的目的,简单行为是复杂行为的保障,程序化教学模式正是建立在这个观点之上的。
(二)编排循序渐进的“程序”化教材
在程序化教学模式中,按程序化教材自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程序化教材的编制中应注意:①作品安排由浅入深,遵循科学的学习规律:⑦后一步曲目尽量涵盖前一步曲目的技术要求,以达到复习和巩固的目的:③分支钢琴曲目材料的必要性。分支式程序比直线式程序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拥有更多的分支材料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巩固:④作品类型的多元化和均衡性。
(三)建立符合程序理念的评价机制
在根据“程序教学法”设立的自动教学机器中,学生对每一步的练习题都要作出回答,经检查确认正确后,才可进入下一步学习。由于钢琴教学的艺术性,很难设计出自动教学机器进行机器教学。但在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机器教学”思想设立出符合程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机制,以期同样达到教学机器“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教学评价以在集体课上演奏的方式、分层次或批次进行,该评价在学生完成了程序化教材某一步骤的学习后进行,如果这一步骤学习的完成情况良好,演奏就是一种增强物,学生可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如果不好,演奏就是一种更正的方法,按上文所举程序化教材的系统,学生自动转入“钢琴作品整体顺序”程序化教材分支学习,或转入“每首钢琴作品涉及技术要点”程序化教材学习,模式中“完成一步才能进入下一步”的机制自然而然对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跳过程序无限拔高的现象起到了遏制作用,且教学评价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钢琴技能和演奏心态的培养都能得到促进。
(四)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程序化”的运用
现行的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主要有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中个别课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相对而言集体课和小组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念使得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都能得到“程序化”的运用。三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促进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
1、集体课
集体课应先于使用程序化教材,程序教学理论观念应该利用集体课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教学模式,掌握程序化教材的使用方法。这样学生才能顺利的进行程序化的自学。基于钢琴教学操作性强的特殊性,“钢琴基本弹奏技术要点”的教学需要采用集体课的形式,教师按编好的程序教材逐次统一讲解,每次课提供仅针对该课讲授弹奏技术的曲目材料供学生自学,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在理论上掌握好各个技术的弹奏要点,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曲目弹奏的实践,同时亦对高校音教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具有促进作用。此后的自学过程,即可按编制好的钢琴教学曲目程序教材进行。
2、小组课
程序教学模式要求利用统一编制的程序教材,学生自己安排进度进行学习,这种理念构成了使用小组课教学的先决条件,将层次相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以小组课的形式同时进行教学,不仅降低了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师的教学强度,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同一组的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个别课
篇11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数字化故事叙述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应用得比较广泛,应用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与语言教育相结合、与探究式项目相结合、通过竞赛的形式开展等。而我国的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情况则非常少,目前关于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研究力度也不够,相关的实践活动就更少了,仅有陈静娴、郑江艳等曾经开展过相关的实践活动。由于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当时进行实践的又是小学生,因此实践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二者的结合为学生的口语练习提供了机会,而数字故事作品的制作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收集故事素材以及编辑与加工故事的过程中通力合作,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由此可知,数字化故事叙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必要,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的流程
1.确定学习主题。数字化故事叙述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属于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学习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教师在确定学习主题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目标,围绕社会问题以及学科知识选择主题,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在社会环保需求的号召下,教师可以以“打造低碳城市”为主题开展教学,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以及想法提出意见,遵照异质分组的原则让学生负责不同的部分,如组织、朗诵、写作以及电脑操作等。为了便于学生的发挥,教师可以将这一环节的英语学习目标定为学习使用祈使句,让学生在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中以祈使句为主进行叙述,通过提示学生两者结合点的方式增强活动效果。
2.拟订详细的学习计划。活动的开展是整个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以及能力的提升都在这个环节中完成。在所选主题的基础上,学生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英语故事,既可以通过单独学习的形式进行学习与探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深入地探讨。在学生自行拟定学习计划并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活动进度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参观、调查以及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活动,让数字化故事叙述更加丰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仍以上面的“打造低碳城市”为例,该环节需要由不同的学生分别承担叙述稿本的编写与输入,图片、背景音乐的收集,场景的配图以及串联处理,PPT制作等板块,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得到认可,增强信心。
3.制作小组作品。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帮助下,结合之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找出与活动主题之间到的联系,形成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脚步,然后根据自己的创意辅以个人解说以及配音,完成最终的作品。学生在解说以及配音过程中,英语口语能力可以获得较大的提升。
4.成品展示。待学生完成自己的数字故事以后,可以在小组间进行分享和交流,彼此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这样的经验交流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反思,让学生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在下次的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改进,在一次次的锻炼过程中取得进步。对于非常成功的作品,教师还可以通过展览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进而对英语的学习投入更多的热情。最后,当学生经过多次的锻炼,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动手能力以及各方面技能都获得提升以后,就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开展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让学生在竞赛的良性压力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比赛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英语口语能力。
综上所述,数字化故事叙述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2
一、 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的主要做法
行动学习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收获知识、积累经验、反思成长的学习。我们以本区科学教师为主组建行动学习小组,每次选择学科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推选行动学习小组中经历过成功解决该问题的一位教师充当培训者,通过简短的讲座介绍该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与小组成员一同研讨分享反思的教学经验。学科教研员主要担任促进师角色,负责行动学习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研讨的激发、引导。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在开展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时,需要遵循以下规则。
⒈内容由团队成员共同确定
每次“反思型讲座”的内容须由行动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主题来自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困惑,或担任培训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教学经验,做到“摆出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请大家指导”和“拿出自己最擅长的经验在团队中分享”。
⒉培训者有相关的教学体验
问题来源于实践,而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必须经过实践检验。作为培训者,对自己讲座的主题应当拥有自信,观点应当来源于解决教学问题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思考之后的心得体会,使参加培训、聆听讲座的行动学习小组成员能够理解和认同问题解决的思路、原理和方法。笔者所在区一般区内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为每两周一次。我们会在每次培训结束前确定好下一次活动的培训主题,并推选出承担讲座任务的教师。有时在确定主题之后,行动学习小组成员还会集中讨论一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论是主动请缨还是“赶鸭子上架”,担任讲座任务的教师都要在两周之内就讲座的问题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体验和深刻的反思总结。
⒊讲座后及时组织研讨
参加培训的教师听完讲座之后,要及时反馈,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补充相关的教学经验,或质疑讲座内容的适切性,或对讲座技巧进行评价。所以,即使有教师不自觉地把“讲座”变成了宣读论文,甚至有的“讲座”内容本身就值得商榷也没有关系,因为讲座后的研讨中,行动学习小组成员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不足,当然也会毫不吝啬地提供帮助。除了现场交流,促进师还会组织教师在QQ群内进行文字上的评议交流。有些培训主题,经过一段时间反思、沉淀之后,又会萌生出新的观点。事实上,仅在上学期的行动学习中,本区小学科学教师利用QQ群就积累形成了多达数千字有价值的教学观点。
⒋规范促进师的干预
作为促进师,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多观察、多欣赏,少干预。只有当行动学习出现了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团队成员没有觉察,或者团队内部无法解决该问题且会影响到培训效果时,才需要促进师“挺身而出”发表适当观点。比如一次研讨中,当有位教师谈到模仿教学录像实验却失败,因此质疑该实验操作真实性时,有小组成员提出演示实验是否可以“作假”,促进师认为有必要澄清这个问题,于是主动承担了下一次的讲座任务,在指导教师处理类似困难的同时,亮出自己的观点,即科学探究在课前要有自己的体验,即使是录像课中的经典实验也要亲自体验才能带进课堂,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选择的材料有细微的差异,出现的实验现象都可能会不同。课堂教学要基于真实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经历必须是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当然,在本区开展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过程中,这样的干预事件是很少的。
二、 实施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的效果
实施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相比于传统的培训,能够立足于教师的教学需求,丰富培训的内容,提高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因而提高了继续教育的效率。
⒈增强了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一个主动钻研、自觉学习的过程。在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中,教师承担“讲座”任务,是有别于以往的“说课、上课”等教学交流活动的。主讲人不仅要讲清楚自己的教学体会,还要进行相关的教学分析,这就要求主讲人主动钻研相关的教学材料,体验教学的过程,反思教学的效果,分析教学的行为,为听众提供经过反复推敲的教学参考资料。
作为一线科学教师,一般不会主动争取展示自己的教学观点,潜意识里会有回避问题的倾向,而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是以一种常态化的形式出现的,团队成员需主动面对、积极思考、参与行动、经历学习、收获成果。
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在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中,对于承担讲座任务的教师来说,每次经历都是一次解决教学问题的实际行动,是一次有效的研究过程;作为参加活动的教师,既要听懂主讲人的经验,又要在交流环节表达自己的教学观点,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辩论,许多观点在辩论中越来越明晰。团队成员的行动体验汇聚成了鲜活的教学案例,同一教学问题的解决有不一样的解决策略,能收获有差异的教学效果,这些经历体验、思考、分析的观点更具有解决教育问题的代表性、规律性。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的实战平台,教师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在实战中逐步提高。
依笔者所见,在行动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讲座文稿,都是上乘的原创经验,观点涉及具体的实验操作、科学概念的归纳、课堂教学的组织技巧以及探究方法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行文严谨,见解独到,其质量大大高于以往专门组织评比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论文。
⒊加大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
教师成长需要拥有可以共同分享的同伴,通过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凝聚在一起、健康地成长。“反思型讲座”区别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交流,这种行动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讲座的现场性、互动性,并且讲座的内容是所有参与者共同熟知、共同关注的话题,营造了一个彼此都有思考、互相都有话语权的交流环境。因为有了这样的分享,相似的教学经历会在团队成员之中产生共鸣,或者认同,或者争辩,心与心之间走得更近,学习活动也就自然地变成了彼此之间交流的桥梁。
篇13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具有如下特点:
(1)文化课基础差。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毕业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
(2)容易丧失学习信心。高职学生普遍对于和职业发展方向有关的课程比较关注,但是由于基础较差以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对于付出时间和精力学习的课程,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往往容易丧失信心。
(3)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动手的天性,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要强。
(4)渴望得到认可、鼓励和赞赏。很多学生到了大学阶段,都渴望获得认可,希望认识新朋友,也希望有机会可以和老师多沟通。其实,高职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家里、学校、同学和朋友的理解、鼓励和赞赏,这就要求家长、老师、同学和朋友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开导。
任何一个学习者都会把他原来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到新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学习者的特点是否与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相适应。
三、高职C语言课程的特点
C语言功能丰富,表达力强,使用灵活方便,目标程序运行效率高,既有高级语言的特征,又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是学习其他高级编程语言的基础。所以,很多高职院校都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列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C语言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概念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语法结构复杂,数据类型和运算符丰富,对应的规则繁多且容易混淆。
其次,对实践的要求比较高,工程性强。在课程教学中,不仅仅要包括课堂教学,还要考虑到给学生安排课程实验、课程实训和项目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实践项目的能力。
最后,课程地位相对重要,学习成效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四、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
高职院校的该课程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特征,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而锻炼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项目的能力。笔者在近几年的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宏观设计
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突出职业特色,以程序设计为主线,注重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首先,以一个合适的课程项目为引导,以该项目的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动力,逐步深入、全面展开课程内容;其次,明确每个拓展的实例所引出的C语言的知识点和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涵盖《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里的所有基本内容;最后,课程的设计要能够突出“教、学、做”一体化,通过课程项目衍生出一系列贴近生活、生产和学习实际的小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完成教师安排的典型“任务”为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任务”的设计包括任务的提出和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的目标等。设计的任务目的性要强,任务要明确,时间安排要合理。通过一个个“任务”,学生不仅仅掌握了C语言的基本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限时编程、解决问题等能力。
案例一:我们在学习“C语言输入/输出顺序程序设计”的内容时,我们可根据课程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分解出一个小的任务“输入/输出学生的个人信息”。具体任务如下:请在30分钟内,使用printf和scanf函数,从键盘上输入学生基本信息,打印输出,排版格式自定。信息内容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班级、电话、QQ号和电子邮箱。
3.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吻合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理解教学内容、消化教学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进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常用的情境教学模式有直观情境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模式、游戏情境教学模式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模式能使课堂气氛活泼融洽,增加了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角色扮演和游戏等活动也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在讲授一维数组的元素引用知识点时,我们可使用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模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特点,让学生练习一维数组的元素引用。假设教室中某列学生为一数组a,列中的某一位学生就是a[i],所以,我们可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1)根据现在的位置,请a[6]站起来;(2)在a数组中插入某个元素如何实现?将实现过程表演出来;(3)删除某个元素如何实现?将实现过程表演出来;(4)a数组为顺序存储结构,按照计算机的存储结构重新排列自己的位置,同时说出谁的地址大。
4.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所谓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要选择—个适合自己教学内容、突出所学知识的项目。在选择项目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层次和特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具有的能力水平,这样有助于选择适合他们的项目。
其次,充分考虑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将项目设计成学习型或者是训练型,同时也可根据课程内容把项目设计成大项目或者是小项目。
最后,要充分考虑项目的来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选择来自学生的项目、来自教师的项目或来自企业的项目。
针对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根据教师提供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项目选择其一作为本组项目,这一项目贯穿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过程。随着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逐渐实施,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模块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让学生每次都将所作的程序上传到教师服务器中,逐步完成本组的项目。从而锻炼了学生的程序设计综合能力,为今后较快地参与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三:使用C语言编写一个菜单驱动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其功能要求如下:(1)能输入并显示n个学生的m门考试科目的成绩、总分和平均分;(2)能通过学号查询到某一个学生各考试科目的成绩、总分和平均分;(3)能修改某个学生的姓名、各考试科目的成绩;(4)能通过学号查询,删除某个学生的姓名、各考试科目的成绩、总分和平均分;(5)能按总分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对所有学生进行排序。
五、结语
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情境创设”和“项目驱动”多种教学模式融合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开展项目的能力方面有非常好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多种教学模式融合开展C语言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变主动为被动,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计算机语言的编程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开展项目的能力;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康玉忠,甘宏,段传林.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教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34-36.
[2]赵金萍.“任务驱动式”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J].计算机时代,2007,(8):27-28.
[3]张悦.项目驱动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2):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