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博弈论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据统计,基础课的逃课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专业课的逃课率约达百分之二十,公共课的逃课率超过百分之五十。
二、逃课原因分析
1.教师原因:很多逃课的学生将自己逃课的原因归结为老师讲的没意思,听了和不听是一样的,浪费两三个小时去听这无聊的课,还不如自己花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能看得更加细致,学得更加深入
2.家庭背景:有些学生的家庭比较贫困,尤其是农村孩子,大部分需要在外边寻找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如家教),而这些工作是会和上课有或多或少的冲突的,这就使他们不得不逃课去赚钱,这也就出现了逃课现象
3.社会环境:由于游戏和网络的盛行,再加上社会环境的诱惑,很多学生选择了逃课而去做这些吸引自己的事情;
4.自身原因:
(1)逆反心理:步入青春期,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总是想尝试一些老师和家长以前不让我们干的事情,认为逃课是一种释放自己,发扬自己风格的事情,也从逃课中找到了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未转专业: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是所选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或者是上了大学之后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喜欢,所擅长的专业,因而为了上自己所喜欢的专业,他们必须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他们所喜欢的课上,这势必会引起课程之间的冲突,逃课现象的产生也就不奇怪了。
(3)自由放任:上大学后,离开了父母的管制,很多学生感到了无比的自由,再也没有束缚,没有唠叨和惩罚,为什么不好好享受一下违反规定的成就感呢,这就使得逃课现象频频发生
(4)恶性循环: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逃过几次课以后,为了调剂一下心情再去上课时,却发现自己已然听不懂了,这就是部分学生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逃课现象也就更加频繁的发生了
(5)厌学情绪:上了十几年的学,拼搏了十几年,神经绷紧了十几年,该到休息,娱乐的时候了,而上课已经成了使人恶心呕吐的事情,只有逃课才能使自己获得满足感和快乐
(6)参加活动:很多同学参加了很多社团和学生会等一些组织,而这些组织举行的活动很少会考虑到学生是否有课,为了参加这些活动,大部分学生往往会选择逃课的方式
(7)排斥心理: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或者对老师本人的教学水平表示不满,从而一逃课的方式来表示抗议
(8)理论性过强:大学现在所设置的课程普遍以理论型为主,而实践性较少,对于理论而言,并不是很吸引人,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以后的工作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也较小,所以很少有人会愿意选择上这样的课程,学生逃课现象严重也就很正常了
(9)身体不适,以致于不能上课
三、逃课的抉择
1.成本―收益分析:学生在选择是逃课还是上课时首先考虑的是逃课的手一个成本哪个更高一些,上课的最大成本是时间,还包括所花费的精力,对老师讲课的忍耐,放弃的娱乐等,而上课最大的收益是能够得到知识,这就使得学生在考虑是否去上课时会对比其成本和收益谁打谁小:如果认为得到的知识的满足感会远远大于自己逛街,打游戏获得的乐趣,学生就会选择去上课;如果学生认为上课所得的乐趣和知识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干别的事情所得的快乐和收益,那么学生将会选择逃课
2.其他人的选择对自己的影响:如果学生得知还有很多的同学选择逃课,也许他们会冒风险去逃课(一般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老师讲的实在是太不吸引人了),而这时候,学生普遍的选择是去上课,因为如果很多人不去上课的话,很容易被老师看出来逃课的学生很多,因而老师有很大的可能会点名,如果出现缺勤现象,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和综合测评影响很大,所以除非“万不得已”或对上课厌恶到极点,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去上课,而如果大家的决策都是去上的,或绝大部分同学决定去上课时,自己则很有可能选择逃课,因为当绝大部分人去上课时,缺一两个人老师一般不会发现。
3.老师的考勤和考试方式:
(1)老师的考勤和考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去上课,如果老师考勤非常的频繁,则逃课率会很小,相反,如果老师考勤并不很频繁,逃课现象将会比较严重:
(2)如果老师点名很有规律,逃课现象也会很严重,因为学生能够掌握或者说是预知是否这节课老师会点名,从而做出自己是否逃课的决策。
(3)考勤在综合测评中算占得比例:如果占得比例大,在权衡取舍中,学生会更大可能的选择去上课,因为如果缺勤一次,综合测评中得低分的概率很大,这样逃课所毛的风险也就很大,因而逃课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大多数人则不会选择逃课
(4)老师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这种情学生们通常会从前几届的学长口中获得,如果老师总是遵守自己的承诺,那么如果老师提前说过缺勤会影响成绩,那么很多同学不会选择逃课,而相反,老师如果总是食言,那么他说过的缺勤会影响成绩也就不会被学生当成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来看,逃课的发生也就不奇怪了
四、建议
1.提高老师上课的有趣性,用更加亲切互动的方式拉近老师和同学的距离,使得学生更乐意上课,在娱乐中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也应该尽量使自己的兼职和课程的冲突最小,尽量在不影响自己上课的前提下来去工作,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其实是很充裕的,有足够的时间去平衡工作和学习
3.社会上有很多吸引人,诱惑人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制力,适时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保证自己能够出勤
4.换了一个新环境,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管束,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尽量控制自己的逆反心理,保证自己能够正常上课,保证道亲率
5.在参加活动和上课之间比较一下利弊,尽量使业余性的活动不影响自己上课,如果实在不能避免之间的冲突,还是要以学业为重,即使避免不了,也要在课后把缺的课程补上。
6.学校课程设置上,理论性确实比较强,但这些理论在现在看来是没有用的,但这会为我们以后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时提供一种思维方式,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因而学生应该明白一定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明白这一点,会迫使自己提高出勤率,而学校也应该设置一些和社会接轨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参与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在今后应聘时的竞争力,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7.如果身体不适,应该好好休息,但课后最好将落下的课补上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由于在资源禀赋、技术或者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才会进行贸易,而且贸易会导致每个国家的专业化生产:每个国家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此来充分利用国内和世界资源,最大化其收益。在当今世界上,贸易绝大多数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三者之间,这些发达国家有着相同或者类似的禀赋、技术和偏好,而且他们之间交易的是相同或者相似的商品。
二、相关模型的分析
1.模型的建立。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最优关税博弈的模型,很多人也对此进行过分析,但是仅仅限于从中求出每个国家的反应函数,企业的最优产量以及国家的最优关税,并没有对关税的其他各种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此模型如下:假设在开放的世界有两个完全想通的国家,分别用i=1,2表示,各个国家负责制定自己关税,每个国家各有一个企业,也分别用i=1,2表示,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按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行生产。国家i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p■)=a-p■,国家i中的企业为国内生产h■,出口e■,因此Q■=h■+e■。企业的边际成本为c,并假设没有固定成本,因此企业i的成本为C■(h■,e■)=c(h■+e■),产品出口时企业需要支付关税,如果国家j的关税为t■,则企业i出口的商品需要付t■e■的关税给国家j。博弈的顺序如下:首先,国家选择关税税率;第二,企业根据关税同时选择为国内生产的数量和出口的数量;第三,企业的收益为期利润,国家的收益为社会总剩余。
2.没有贸易的情况。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每个国家仅有一个垄断的企业,企业的利润函数为:π■(h■)=(a-h■)h■-ch■
对于企业来说必须满足:max■π(h■)
一阶条件为:π'(h■)=-2h■+a-c=0
可得Q■■=h■■=■
此时,社会的总剩余为:w■■=π■+■h■■=■(a-c)■i=1,2
企业的利润函数为:π■■=■i=1,2
3.存在关税的贸易的情况。在两个国家可以贸易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h■,e■,h■,e■,t■,t■)=[a-(h■+e■)]h■+[a-(h■+e■)]e■-c(h■+e■)-t■e■
假设两个国家已经定好关税t■,t■,如果t■,t■为两个企业之间博弈的纳什均衡,①则对每一个企业i,(h■■,e■■)必须满足:
max■π■(t■,t■,h■,e■,h■■,e■■)
对其进行求解可以得到:
h■■=■(a-e■■-c)
e■■=■(a-h■■-c-t■)
对于每一个i=1,2,都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最有反应函数,从而我们对四个未知数(h■■,e■■,h■■,e■■)就得到了四个未知方程式,解这四个方程可得:
h■■=■
e■■=■
从这个最优解可以看出,h■■是t■的增函数,e■■是t■的减函数,因此一个国家的关税具有保护本国企业,提高本国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打击外国企业的作用。
现在回到第一阶段两个国家之间的博弈,即两个国家同时选择t■和t■。因为国家1和国家2都清楚两国企业的决策思路和方式,即知道当两国政府确定t■和t■以后,两国企业都会根据反应函数确定均衡产量,因此两国的收益将为w■=w■(t■,t■,h■■,h■■,e■■,e■■),其中h■■,h■■,e■■,e■■是t■和t■的函数。
w■=w■(t■,t■,h■■,h■■,e■■,e■■)=π■+■(h■+e■)■+t■e■
对国家来i说,它现在是要选择t■■,满足:■w■(t■,t■■,h■■,h■■,e■■,e■■)
我们把(h■■,h■■,e■■,e■■)带入国家i的福利函数,可得:
w■(t■,t■■,h■■,h■■,e■■,e■■)=■+■+■+■
这个函数极大值的一阶条件为:■=0,t=1,2
解这两个方程得:t■■=■
该式对i=1,2都成立,也就是说,两国的最佳关税选择都是t■=t■=(a-c)/3。将它们代入企业的反应函数得:
h■■=■,e■■=■i=1,2
此时,两个企业的总产量都是h■■+e■■=5(a-c)/9,此时每个企业的利润为:π■■=■, i=1,2
两个国家的总福利都是:w■■=■(a-c)■ i=1,2
4.没有关税的贸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反应函数不变,只是t■=t■=0,因此,两个企业的产量都为:
h■■=■
e■■=■
每个企业的利润为:π■■=■i=1,2
两个国家的总福利都是:w■■=■(a-c)■ i=1,2
5.三种情况的比较。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1)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每个国家的社会总福利为1/4(a-c)■,每个企业的利润为(a■-ac)/2。(2)在自由贸易并且存在关税的情况下,每个国家的社会总福利为65/162(a-c)■,每个企业的利润为17(a-c)■/81。可见,贸易使国内垄断企业的利润有所下降,每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却都得到了改善。(3)当一国选择最优关税,另一国选择0关税时,选择最优关税的国家的社会福利为93/162(a-c)■,选择0关税的国家的社会福利为28/81(a-c)■。(4)当两个国家的关税都为0时,每个国家的社会总福利为4/9(a-c)■,每个企业的利润为20(a-c)■/81,企业的利润和国家的福利状况都大于纳什均衡时的状态。
可以说,是国际贸易给国内的垄断企业带来了竞争,而竞争总是比垄断对消费者和社会更有利,因此,可以看出,即使在有关税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有所降低,消费者和国家却从中收益。
但是,最优关税的选择并没有达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事实上,t■=t■=0是下式的解:■w■■(t■,t■)+w■■(t■,t■)
当t■=t■=0时才能达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这样,两个国家会陷入了“囚徒困境”:唯一的纳什均衡是其占优战略,但是却不是最有效率的。
6.无穷阶段的博弈。在现实当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不会只发生一次,很有可能是是无穷的,因为每个国家都要在世界上生存下去,由于两国有动因签订了一个零关税的协定,如果某一国违反协定,另一国会在下一阶段或者以后的阶段对其进行报复。
假设每个国家都采取冷酷策略,如果某个国家在某个阶段违反协定,他在这个阶段及以后的收益为:93/162+65/162r+65/162r■+65/162r■+…,如果不违反协定,他的收益为4/9+4/9r+4/9r■+4/9r■+…,要使这个国家不违反协定,必须使:
■+■r+■r■+■r■+…
解之得:r>■
现在再来看这个冷酷战略的威胁是不是可信,如果这个威胁可信,就代表报复国报复后的收益大于不报复的收益由于在每阶段报复的收益都为4(a-c)/9,总是大于不报复的收益它必然会选择报复,这个威胁是可信的。
三、结论
(1)虽然在模型中假设每个国家的情况都相同,不存在比较优势,生产的是相同的产品,但是通过贸易两个国家的福利状况都得到了改善。(2)在每个国家都选择单阶段纳什均衡作为贸易博弈的选择时,两个国家间福利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零关税才是国家间贸易博弈的帕累托最优解。(3)在无限的重复博弈中存在合作解,国家间有动机谋求长期合作关系,以达到每个国家的福利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3
1 引 言
长期护理保险的出现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密切相关。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且我国60岁以上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的老年人约3500万人。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较养老保险而言更大。当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冲击使后者几乎难以为继时,就需要将老年长期护理从医疗服务体系中剥离出来,促进形成一项新的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需要多方的共同配合,这就涉及各方的利益以及行动对他方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以博弈论的思想及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分析中,从博弈的视角解读长期护理保险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对政府、保险公司以及居民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对长期护理保险更为有效的实施,提供建议。
2 有关长期护理保险的博弈分析
2.1 居民投保难问题
假定居民的总初始财富为W。若居民投保,则政府采取基础保障水平,保障支出为G;若居民不投保,政府则需要采取额外保障水平,保障支出为g=G+R(R为居民不投保时政府额外保障支出)。
现在我们引入居民的效用函数u。设危险事故发生的概率为p,进入失能状态所产生的费用为C,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用I表示,居民需要支付的平均保险费用P表示,保险公司的给付为X,则当投保且进入失能状态时,居民的效用可表示为u(W1)=u(W-C-P+X+G),若未进入失能状态,则u(W2)=u(W-P),因此参加保险的期望效用为pu(W-C-P+X+G)+(1-p)u(W-P)。若居民未投保,则进入失能状态时,居民的效用可表示为u(W3)=u(W-C+G+R),若未进入,则u(W4)=u(W),此时不参加保险的期望效用为pu(W-C+G+R)+(1-p)u(W)。若按期望效用决策,则当居民参加保险的期望效用大于不参加保险时,他们才会投保。
通过比较上面的两个期望效用可知,我们只须主要比较X-P和R的大小,但同时,也应考虑到居民本身的可支配收入I。于是,居民投保与否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I和平均保费P的大小,以及保险契约决定的X-P与政府额外保障支出R的大小。只有当可支配大于平均保费,且差额较大时,且当X-P>R时,居民才会投保。
2.2 保险公司与政府间演化博弈模型
博弈双方为政府和保险公司,政府的策略选择包括是否支持,保险公司的策略包括是否开办。如果保险公司选择开办长期护理保险,而政府不支持时,由于公众对失能风险了解不足,公众很难选择自愿投保商业保险。如果保险公司不参与,仅依赖政府将长期护理纳入社保保障范围内时,政府财政压力巨大,现行经济条件下完全的政府保障难以为继。
对于参与者A政府:C1为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开办长期护理保险的成本;H1为政府支持时的收益;P1为政府不支持时的损失。
对于参与者B保险公司:C2为开办长期护理保险的成本;H2为政府支持开办时的收益;P2为政府不支持开办时的损失。
θ1为政府对保险公司的外部效应系数;θ2为保险公司对政府的外部效应系数。
F为当一方参与而另一方不参与时所造成的社会服务成本。
δ为长期护理保险影响居民生活的权重系数。
在此机制下,令x为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开办长期护理保险的概率,则1-x为政府不支持的概率。令y为保险公司开办长期护理保险的概率,则1-y为保险公司不开办的概率。
根据Friedman提出的方法,五个局部均衡点中O(0,0)和B(1,1)是演化稳定策略,分别对应于政府和保险公司的(不支持,不开办)和(支持,开办)两种策略。下图描述了双方博弈的动态演化过程。折线ADC是系统收敛于不同状态的临界线。在折线右侧ABCD部分系统将收敛于(支持,开办),在折线左侧OADC部分系统将收敛于(不支持,不开办)。具体演化路径和稳定状态取决于区域ABCD的面积SABCD和区域OADC的面积SOADC的大小。若 SABCD>SOADC,则系统以更大概率沿着DB路径(支持,开办)的方向演化;若 SABCD
SABCD=xD+yD2
影响区域ABCD面积的8个参数分别为P1、H1、C1、P2、H2、C2、F、δ。其中,当P1、H1、P2、H2、F、 δ增加时,区域ABCD的面积就会增大,系统将以更多概率向(支持,开办)演化。当C1、C2减小时,区域ABCD的面积就会增大,系统也将以更多概率向(支持,开办)演化。可以看出,当社会公众对长期护理保险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增强,一方参与而另一方不参与时造成的撤回服务成本越高时,越可以增加政府和保险公司选择(支持,开办)这一策略的概率。
演化博弈相位
3 政策建议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对长期护理保险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运用博弈论探讨了长期护理保险中的三方关系,对如何使长期护理保险更有效地运行,有几点建议。
3.1 改变政府的“后动劣势”为“先行优势”
通过前面的博弈论分析可知,居民投保是对政府最优的选择,此时,政府需要改变博弈中的“后动劣势”。对长期护理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进行界定。将基础护理从医疗服务中单列出来形成长期照料服务,交给社区或进行家庭养老。另外将一部分非治疗性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划分出来,与上条合并为长期护理服务。这样可以减缓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3.2 建立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良性互动
3.2.1 效率运营――保险公司运营,政府大力支持
保险公司在风险评估、数据分析、承保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最具专业性,在运营长期护理保险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政府和公众应该给保险公司足够的信任,由保险公司运营,政府支持应该是最经济的选择。
保险公司应积极与医疗护理机构开展合作,借鉴国外经验、技术,获得更全面更详细的历史数据,合理确定护理等级准确定位目标市场。精算师根据不同产品特点,通过对被保险对象风险的分类,对保险产品赢利能力及可能的销售情况进行评估,结合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和中长期规划确定合理的保险费率。此外保险公司也应积极与再保险市场联系。
3.2.2 费率的补贴问题――税收优惠政策
长期护理保险社会外在效益大,时间跨度非常广,并且长期护理保险的成本不断上浮。最需要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的群体也最难承担高昂的保费。这就要求政府加大财政与金融政策对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支持力度。财税和金融优惠政策在促M居民购买护理产品,支持保险公司提供护理产品,提高私人机构参与提供护理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灵活有效的税收制度对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分为两部分,对于保险公司,在国家财政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对于经营长期护理保险的公司予以一定的财政扶持或补贴等。对于被保险人,政府可以明确规定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可享有纳税抵扣,企业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可以作为经营费用在税前列支,在被保险人获得保险金的时候可以享有免税或者较低的税率。
参考文献:
[1]陈晓安.公私合作构建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外的借鉴[J].保险研究,2010(11).
[2]孙庆文.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演化博弈均衡的稳定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7).
篇4
2.会计信息揭示博弈的动因。在新经济条件下,经济信息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在效用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占信息优势的一方往往会利用有利的信息作出最优决策,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也会千方百计地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以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获取更多利益。而经济信息的70%以上来自于会计信息揭示。因此,怎样揭示和运用会计信息,成为局中人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前已述及,会计信息的揭示者与用户之间及不同信息用户之间的利益往往不一致,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和冲突的,信息揭示者和各类信息用户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会计信息的揭示提出要求。由于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揭示的要求各不相同,而会计信息本身又不是完全透明和对称的,因而,围绕企业应当怎样揭示会计信息这个问题,各方局中人之间展开激烈的博弈。可见,局中人对会计信息揭示的要求不同,及会计信息揭示的不对称性,成为会计信息揭示博弈的直接动因。在参与会计信息揭示博弈的局中人中,以下几组局中人的矛盾和冲突比较尖税:
(1)经营者与政府之间。政府对企业具有宏观管理职能,它要求企业如实揭示会计信息,及时足额缴纳税费,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但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有时可能不会如实揭示会计信息。例如,为标榜其经营业绩,可能会夸大收入和利润指标;为少缴税费,可能会调低收入和利润指标等。
(2)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企业投资者十分关心所投资金的使用效果,他们希望企业经营者如实揭示会计信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利润分配情况。潜在的投资者则希望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以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而企业经营者为了在投资者面前树立良好的经营形象,筹集更多的资金,可能会有意美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调整有关会计指标。
(3)经营者与债权人之间。债权人希望企业经营者如实揭示会计信息,了解借出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安全保障情况,决定是否采取特殊收账政策和是否进一步向企业出借资金。经营者为了树立企业形象,借入更多资金,可能也会调整有关会计指标,美化财务状况。
二、会计信息揭示博弈的纳什均衡——会计准则
篇5
2.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文献[1][2]用浅白的语言叙述了博弈论的思想精髓和基本概念。文献[3][4]更注重理论上的分析和数学的严谨。概括起来,博弈论模型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描述
G={P,A,S,I,U}
P:为局中人,博弈的参与者,也称为“博弈方”,局中人是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个人或组织,局中人以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A:为各局中人的所有可能的策略或行动的集合。根据该集合是否有限还是无限,可分为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后者表现为连续对策,重复博弈和微分对策等。
S:博弈的进程,也是博弈进行的次序。局中人同时行动的一次性决策的博弈,成为静态博弈,如齐威王和田忌赛马;局中人行动有先后次序,称为动态博弈,如下棋。
I:博弈信息,能够影响最后博弈结局的所有局中人的情报,如效用函数,响应函数,策略空间等。打仗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信息在博弈中占重要的地位,博弈的赢得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的准确度与多寡。得益信息是博弈中的重要信息,如果博弈各方对各种局势下所有局中人的得益状况完全清楚,称之为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齐威王和田忌赛马,各种马的组合对阵的结果双方都不严而喻。反之为不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in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投标拍卖,博弈各方均不清楚对方的估价。在动态博弈中还有一类信息:轮到行动的博弈方是否完全了解此前对方的行动。如果完全了解则称之为“具有完美信息”的博弈(gamewithperfectinformation),例如下棋,双方都清楚对方下过的着数。反之称为“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gamewithimperfectinformation)。由于信息不完美,博弈的结果只能是概率期望,而不能象完美信息博弈那样有确定的结果。
U:为局中人获得利益,也是博弈各方追求的最终目标。根据各方得益的不同情况,分为零和博弈和变和博弈。零和博弈中各方利益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变和博弈有可能存在合作关系,争取双赢的局面。
还有另一类型博弈称为多人合作博弈,例如安理会投票表决,OPEC联合限产保价等问题。这类问题重点放在联盟利益的分配上,它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利益损失的共同分担问题。多人合作博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特征函数模型。以个可能的联盟为定义域,特征函数表示各个联盟的得益(N是局中人的数目),它的分配解必须符合一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它的解的概念也发展成多种多样,包括稳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解的多样性符合现实世界复杂多样的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或创造合适的解的概念是博弈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不管博弈各方是合作、竞争、威胁还是暂时让步,博弈论模型的求解目标就是使自身最终的利益最大化,这种解建立在对方也采取各自“最好策略”为前提,各方最终达到一个力量均衡,也就是说谁也无法通过偏离均衡点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博弈论求解的本质思想。
3、博弈论与电力市场
博弈论是研究市场经济的重要工具。电力作为特殊的商品,它的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的电力工业走向放松管制、引进竞争的进程中,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运用博弈论来分析解决其中一些问题是一个研究方向。用博弈论模拟电力市场,模拟的结果可能更加接近实际,为市场模式设计提供依据。另外,电厂或用电用户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市场,研究如何报价获利最大。
正确运用博弈论关键要针对电力市场的特点正确选择模型和解的概念。例如:力量相当的两个区域电网之间交换功率的情形比较适合用古诺模型和Nash谈判解方法;而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可能更适合用Stackleberg模型。还有局中人结盟问题:如何识别合作伙伴,结盟利益如何在联盟内分配。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输电作为一项服务,它的网损、固定资产投资如何在网络使用者之间分担。这些分配问题有不同的概念的解:稳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如何合理选择或创造最接近实际的解的概念也是面临的课题。
博弈的结果是依赖于拥有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披露政策是设计电力市场模式的一个方面。例如:电厂竞价上网,一个成功的报价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还有赖于他人如何报价。但是各方往往不清楚互相之间成本、报价等信息,因为这些信息都是各自的商业秘密。如何处理这种信息既不完全也不完美的博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反过来,博弈的实验结果也为电力市场披露怎样的信息提供依据。
博弈论和电力市场理论都是很年轻的科学,两者都有广阔的发展天地,两者的结合可以互相促进。
4、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
4.1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
开放发电市场的进程中,拥有自备电厂的用户是一类特殊的市场参与者,它既是用电用户,也可以是电力的供应者。随着电力市场深入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自备电厂将成长为一支生力军。
文献[5]用博弈论来分析评价在分时定价的环境下拥有自备电厂的用户(NCP)对定价的影响作用。NCP既可以从公用电网购电,也可以自己发电来满足自身需求。为解决两者的冲突,作者提出了三种博弈模型:非合作Nash博弈模型,合作博弈模型和超博弈模型。作者构造了三个局中人:公用电网,普通用户,带自备电厂的用户(NCP),并且假设它们的需求函数、边际成本、收益函数等均是线性的,通过数字模拟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①NCP的加入促使公用电网降低出售给NCP的电价;②冲突还使普通用户得到更多益处。该文为解决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很有用的分析思想。但是尚有三点可以进一步改进:①该文尚未考虑NCP将自己多余的自发电卖给公用电网的情况;②该文将公用电网和NCP置于平等的市场地位可能不符合实际市场,如果公用电网规模很大,NCP数目很多但规模小,考虑Stackerlberg模型更符合两者实际;③该文假设公用电网的目标函数是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而并非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假设不符合电力市场需要解除管制的发展方向。
文献[6]部分解决了以上问题,它重点放在自备电厂和公用电网相互作用的方式的选择:公用电网回购NCP多余电力(buy-backsystem)或者公用电网收取NCP运转电力的过网费(wheelingcharges)。该文分析了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各方的得益情况,得出了一些可能只有用博弈论才能得出的结论。
4.2区域间输电交易分析
互联网间短期电力交换是一种经济运行的手段。白晓民等在文献[7]中应用Nash博弈论来分析简单的两区域系统单时段交易分析,得出双方都可接受的交换功率和交易价格。在此基础上,文献[8]提出了一种两阶段迭代计算方法来处理外部交易计划与内部经济调度的协调。该文所用的博弈模型是二人非零和对策,采取合作型对策,应用Nash谈判公理作为仲裁程序,决策出双方都可接受的交换功率和交易价格。应该指出,白晓民等的分析是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也即博弈双方均对对方在各种情况下的得益了解非常清楚。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信息,又应该如何分析处理呢?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4.3转运市场中电网的固定成本分摊问题
运转市场中一个难题是网络输电服务定价,这个定价能够给网络使用者一个信号,以达到全网最优化;并且能够补偿网络的投资者,网损、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费用在网络使用者中合理分摊;同时能够正确激励网络增容。节点实时价格(nodalspotprice)制度可以解决网损和网络阻塞问题。但是文献[9]的作者认为节点实时价格制度不能完全回收输电系统的固定投资,为了解决双边贸易中输电系统固定成本公正分摊问题,作者提出了基于多人合作博弈模型,可以计算出逐条线路逐笔交易的分摊费用。文中使用“核仁”作为模型的解。该方法的优点:①使用“核仁”而不用Shapely值,因为“核仁”处于核心,分配值更加稳定和易于被各方接受;②提供了一种激励,减轻线路过载。
4.4基于Pool或PX模式的多边贸易市场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博弈具有行动策略随机性、信息隐蔽性,这些特点都给建模和计算造成困难,从而限制了实际应用。各种文献在处理这种不确定信息环境下的决策问题中,通常需要假设或者估计对方的信息,方法各有特色。
在文献[10]作者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参与者相对于市场规模都显得很小,市场影响力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优化报价决策不需要博弈的思想。文中作者认为电力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单个市场参与者对市场是有影响力的,其模型本质上属于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博弈。例如:每个参与者只知道自己的成本信息,而不知道对方的成本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信息情况下,参与者如何投标(选择高价投标还是低价投标)才能使自己收益最大。该文通过转化的方式把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变为信息完全但不完美的动态博弈来求解。每个市场参与者均对自己的对手可能的出价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的可能性进行概率估计,形成一个概率意义上的期望收益矩阵,用Nash平衡点的概念求解矩阵,得到问题的解。
文献[11][12]作者提出了一种谈判模型。每一个局中人进行决策时,都同时执行以下两个步骤:①对可能的合作对象按照一定的指标进行优先排序;②按照谈判优先顺序,逐一进行讨价还价,谈判的规则与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该文的特色是谈判对象的优先顺序表的形成。排序的准则基于该局中人A对关于他人的信息的了解程度。先分别对其他局中人的成本信息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概率估计。然后假设与某局中人B进行合作,互相交换共享所拥有的信息,联合成博弈的一方,剩下的局中人结合为博弈的另一方。这样的博弈模型的Nash平衡点是概率意义上的期望值,作为与B合作的优先指标。对每个局中人都进行一遍以上计算,得到了A的谈判对象优先顺序表。每个局中人都有自己的一张优先顺序表。最后按照预先设定的谈判规则与程序,各方同时进行合作谈判,谈判要解决如何合理分配或均衡比单干多出的利益。
该文关键的一点:正确掌握对方的成本、策略等信息。各方可能从每一次博弈的结果中得到有用的反馈信息,并用这种反馈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提高对他人了认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提到如何实现这样重要的学习过程。该文的模拟算法中的一个缺点:计算量随局中人的数目和每个局中人类型的数目的增长呈指数增长。
对于多边贸易模式的电力市场,文献[13]提出了多理论模型,解决贸易合作问题,文中的模型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模拟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①确定自身成本等信息;②与对方互相交换信息,互相寻求合作伙伴;③按照预先设定的准则和协议进行联合分组,形成一个谈判对象优先顺序表,这个顺序表获得方法于[11][12]的方法不一样。作者采用公平性合作标准和Shapely值来确定这个顺序表;④按照优先顺序表进行双边谈判。作者认为这四个阶段可以反复迭代进行,直至没有人愿意改变合作格局为止或者达到预先设定的计算时间。作者在文中考虑了多种情况,但是模型仍偏于简单。
4.5用博弈论解释和实现算法
文献[14]用博弈论来解释拉格朗日松弛法法解决机组经济组合的算法。该文认为在电力市场的环境下,竞争各方均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旋转备用的约束变得软起来,PX(powerexchange)机构可能通过松弛这一约束进一步降低成本。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算法获取最优的旋转备用。
作者认为拉格朗日松弛法的拉格朗日乘子是有经济含义的,松弛旋转备用的乘子被看作是提供备用的价格信息,各时段的旋转备用根据这个信息不断在规定的高低两种备用水平之间调整(例如:为t时段负荷)。根据优化原理,如果拉格朗日函数存在鞍点,则鞍点是原问题的最优解。
鞍点的概念与博弈论中的Nash平衡点有非常相似之处,如以上公式所示。基于此想法,作者构造了两厂商博弈模型。其中一局中人P代表整个实际电网的利益,它控制的决策变量是p,u(p向量表示各机组分配的有功,u向量表示机组启停),目标是使整个系统成本最低。另一个局中人Q,是一个假想的发电商,它以价格向P销售备用容量和有功容量。双方就旋转备用交易进行讨价还价,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作者证明以上博弈过程的Nash平衡解就是拉格朗日函数的解。基于以上结论,作者设计了自适应的次梯度算法寻求平衡点,其中一个关键技术作者设计了厂商P对厂商Q备用容量报价的反应函数该函数将映射到备用容量的两种水平之间(例如:5%Dt-%Dt,Dtt时段负荷),形成一个随价格信息变动的备用容量。根据厂商Q是否了解厂商P的反应函数,模型可细分为两种:Nash模型(不了解对方反应函数)和Stackelberg模型(Q了解P的反应函数),作者认为后一种模型掌握的信息较多,因此收敛的速度和优化的效果梢好于前一种模型。
篇6
我个人认为,财权既是一种财务权利,又是一种财产权利。任何一种权利都有其主体、客体和内容,财权当然也不例外。我认为,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财权的主体可以设定为企业的“真实利益相关者”。财权的客体也就是财权指向的对象,是企业财务资源。其内容是财务控制和利益分享。对财权三要素的全面、合理、正确
的概括,也就得到了财权的精确定义:财权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资源的控制权和利益分享权。
二、财权配置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
“利益相关者”是财权的主体,企业财权的配置则是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博弈并最终达到均衡的结果。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就是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市场资本的投入者,它们也是企业财务所应该服务的对象。但是,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各自也存在不同的利益目标,加之信息不对称,他们必然会产生各种利益冲突。各“利益相关者”都力求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甚至不惜损害他方的利益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取得更多的财权。对财务控制权和收益权的争夺就是一次博弈。但是,“利益相关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争夺企业财权又不可能随心所欲,博弈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进行的。这里的约束条件通常是已有的制度框架和可以通过谈判达成的契约。制度框架和契约在短期内是相对固定的,但在较长时期内是可以改变的,其结果取决于各方谈判的结果。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企业财务控制的框架,这是一种合作博弈。但是,博弈并非只有一次,它重复进行的,当“利益相关者”各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新的博弈又会开始,达到新的均衡并形成新的财权配置。这就是“利益相关者”博弈与企业财权配置的过程,即博弈、均衡、博弈、均衡的过程。博弈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各“利益相关者”力量的对比,也就是他们能够对企业施加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具体来说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部门相关社会团体等。下面我们具体考虑一下这些主体两两间的博弈过程。
1.股东和经营者、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的博弈
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的博弈也是财务资本提供者和主要人力资本提供者间的博弈。股东和债权人是企业资金的投入者,但企业大部分财务控制权却不掌握在他们手中。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他们不可能完全地直接地参与企业事务的管理,掌握企业真正财务控制权的是企业经营者。经营者对企业财务实际运作有重大影响,他们会利用这些优势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他们会寻找风险高而回报大的项目,从而提高自己经营业绩。但股东和债权人将资金投入企业,是希望能够取得相应的回报,但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资金承担太高的风险。实际上他们希望能够掌握企业财务动向,将资金投放到回报高风险小的地方,但缺乏经验和信息不对称不允许他们完全控制企业财务。两方针对各自不同的利益会有一个博弈。最后博弈能够使出资方和经营者间达成契约,经营者的行为受到激励或约束,纳什均衡点存在于几方利益同时达到最大满足处。
2.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博弈
篇7
制度一般包括个人的习惯、群体的习俗、习俗中硬化出来的惯例规则以及契约等正式制度。制度安排常常是市场价格机制的一种替代物。制度(规则)之所以出现和存在,其主要功能就在于降低人们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协调成本。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制度分析逐渐成了当代经济学的一种主流意识,影响并逐渐渗透了当代各主要经济学派的理论思维。当代国际经济学界的制度分析,实际上有三大流派:
第一个流派是以科斯、诺思、阿尔钦(Armen A.Alchian)、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张五常以及巴泽尔(Yoram Barzel)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这一学派是西方当代经济学中制度分析的主流。这一学派的整个理论框架是建立在科斯所提出的“交易费用”这个核心概念基础之上的。
第二个流派是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Kenneth Arrow,Frank Hahn,Jürg Niehans等一批当代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对一般均衡模型中交易费用可能的位置的研究。在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中,假定:经济中惟一存在的建制就是竞争性的市场,并且经济中所有的信息必须由市场上形成的价格来传递,并假定市场体系在一个非常理想的环境(生产和消费函数的凸性、连续性,不存在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等)中运作的。经济中没有货币、没有政府、没有法律体系、没有产权制度,即:不存在价格以外的信息来协调经济活动的许多社会惯例和制度,交易费用为零。科斯的交易费用概念至少改变了人们对现实经济世界的看法,使当论经济学更进一步接近社会现实。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以阿罗为代表的一些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就致力于在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均衡中引入“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从而开始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进行交易费用分析。这一流派主要致力的目标是试图把“交易费用”引入“一般均衡”之中。
第三个流派以Andrew Schotter和、Robert Sugden、H.Peyton Young、John Harsanyi、Ken Binmore以及青木昌彦等经济学家为代表,利用90年代中后期以来才发展起来的演化博弈论进行制度分析。Andrew Schotter、Robert Sugden和H.Peyton Young等主要采用现代博弈模型尤其是演化博弈模型,试图把哈耶克式的社会秩序和制度的自发生成机制在理论上展示出来。
二、演化博弈论的理论进路和目标
哈耶克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都是分散的,每个市场的参与者可能都掌握着对己有益且惟一的信息,只有当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是由每个人做出的时候,这种信息才能得以运用。由此,哈耶克认为,正是价格体系,才构成了分散的市场当事人之间交流和沟通信息的有效率的社会机制。哈耶克否定了完全经由中央计划进行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为自发-扩展秩序理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20世纪的世界历史实践证明了哈耶克的理论判断。今天已很少有人质疑价格体系是资源配置上的一种主要的且非常有效率的市场机制了。问题在于,尽管价格机制是一种市场活动的有效率的信息传递机制,但它毕竟不是市场运作的惟一协调机制。虽然价格传递着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信息,并由此创生出了对当事人经济行为的激励体系。但是那些不能由价格所完美协调的可预期行动的信息,则是由社会制度则向其它当事人传递。在竞争性价格不能充分协调人们的经济活动时, 市场制度则补充价格机制所不具有的内容,给原来可能的无序状态添入了结构与秩序。
市场惯例和制度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机制的重要性决不亚于价格机制。只有有了承载着某种确定和已知信息的惯例和制度的存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和选择才是可以预期的,人们在市场博弈中的策略选择才是稳定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的运作是建立在种种社会惯例和制度规则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中的习俗、惯例和制度,是作为现代市场秩序之轴心的价格机制得以运行的条件,而价格机制只是种种社会制序演进的结果。
制度产生一般有两种进路:一是康芒斯的“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的制度设计论传统,在布坎南(James Buchanan)的理论等延续下来。一是亚当・斯密-门格尔-哈耶克―诺齐克的演化生成论传统。 虽然很多制度是被计划者设计出来的,或是多边讨价还价(在立法的情况下)的结果。但是那些用以帮助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大多数制度,特别是非正式制度(习惯和风俗等),或者是有机地滋生出来的,或者是自发创生出来的。这包括今天在大多数社会中正在实行的星期(天)制度等,它们是自发社会秩序的结果。
最早把博弈论引入制度变迁分析的当属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科特,在他的分析中,把制度作为一种博弈参与人的均衡解,制度的变更是经济行为人通过不同的战略最大化其收益的结果,从而开创了制度变迁研究的新视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演化博弈论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受到重视,它不依赖博弈参与人计算能力,以“有限理性”来说明均衡选择过程,从而在纳什均衡的理性主义解释遇到理论困难时,显示出了通过演化机制实现纳什均衡的可能性。
演化博弈论主要目标是说明经济和社会制度如何从许多个人的交互决策中生化出来。在新古典经济中,均衡是占有主导性的范式,个人决策被假定为在给定预期下是最优的,而预期在给定证据下也被假定是合理的。演化博弈论对均衡的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关注随机力量的连续冲击对均衡的影响,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在适应性过程足够长的情况下,演化力量常常可以替代个人理性。演化博弈论的基本思路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不可能正确知道自己所处的利害状况,它通过被认为是最有利的战略逐渐模仿下去,演化动态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它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在这样的经济中,能够观察到采用更高收益战略的人数比率逐渐上升,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如下面的模型:
这个博弈有两个纯策略均衡(工作、工作)和(偷懒、偷懒)和一个混合策略均衡。
但偷懒是风险占优的,即偷懒是一个比工作更保险的策略。假设一个人相信有大于30%的可能性对方要偷懒,那么最好他自己也偷懒。为什么每个人都在工作的境况下,有人会相信有30%的可能其合伙人会偷懒呢?答案与人群的异质性有关。即使大多数人努力工作,也几乎有人要偷懒。假设某个人刚好与偷懒者接触一段时间,他就会相信,有一定比例的人偷懒,这就引致他也跟着偷懒。这一行动后来被别人注意到,进而增强了这种有人在偷懒的想法。因此偷懒就普遍起来。当然这一过程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工作因被感染而普遍起来。所以,一般而言,制度的惯性(the inertia of the system )――从一种风俗到另一种风俗所需的等待时间――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取决于社群的大小、人们与邻居或远方的人交往的程度、他们收集的信息等等。在不同的条件下,2×2博弈中风险占优规范是随机稳定的,长期来讲,它具有演化优势,而无论结果是否为社会最优。
演化博弈论制度分析的研究进路,是将经济均衡分析与演进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具体展示了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和制度生成的自发机制。演化博弈论假设经济主体是有限理性的,这一假设更符合现实。
三、演化博弈论和传统博弈论的区别
传统博弈论和演化博弈论二者相比,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传统博弈论分析的是较为固定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特定博弈,而演化博弈论则假定博弈方是不固定的,取自大量的潜在博弈群。第二,在演化博弈论中,个人之间交互作用的概率依赖于外生的因素,例如他们生活在何处,或者他们在一些适当定义的社会空间中的接近程度如何。第三 ,传统博弈论假定博弈参与人在信息获取和博弈结果的预期上是超理性的,而演化博弈论则假定博弈参与人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它们依据零散的信息进行决策,对他们所处的过程也只是具有不完全的模型,他们根据对他人行动的预期来调整他们自身的行为,而且这种预期是根据他人过去行为的信息内生出来的。基于这些预期,博弈方采取行动,而这种行动反过来又变成了影响以后人们行为的前例。这就形成了如下的反馈回路:
最后,演法博弈论假定动态的过程会受到随机扰动的冲击,产生这些扰动有各种原因,例如外部冲击或者人们行为的不可预测性。这些冲击扮演的角色如同生物学中的变异,它们意味着演化动态永远不会停止,它总是处于变动之中。
四、结论
演化博弈论把哈耶克社会自发秩序理论用博弈论的数学语言程式化,它采用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注重对均衡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研究,对解释传统、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变迁是一个全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韦森.哈耶克式自发制度生成论的博弈论诠释-评肖特的《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 2003,(6):43-57.
篇8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3.
[4]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5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
[6]薛庆根等.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6.
[7]王浩.供应链结构特征、机制设计与产品质量激励[J].中国工业经济,2010.8.
篇9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竞赛论,用于分析竞争的形势。在博弈论的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均衡,即纳什均衡。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即一些相关量处于稳定值。
所谓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一种方法。博弈论把现实世界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行为抽象概括为不同参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与一致,进而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研究不同参与人的策略选择问题,使分析更加准确。同时,博弈论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为基本前提之一,这就使得博弈论所研究的问题和所提出的结论与现实非常接近,具有现实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
1.博弈分析的基本要素
博弈分析的基本组成要素有三个:一是博弈主体,即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包括企业、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和其他有关的个体等。二是博弈规则,即一切规范会计行为的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三是社会监督者,即会计理论界、社会公众、政府审计以及其他经济监督人员。
2.博弈分析的基本假设
会计信息失真博弈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六个:一是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二是强调个人理性和有限理性。三是企业和政府监督部门、投资者都完全了解自己和对方在各种情况下的利益。四是非合作原则,即企业与政府监督部门、投资者不能“串通”以谋取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五是不存在会计做账技术上的障碍或政府监管部门检查技术上的缺陷。六是会计准则留有灵活性和“真空地带”。
3.博弈分析
(1)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随着我国会计法规的不断完善,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和措施,但也不乏疏漏之处。有些企业仍抱着侥幸心理,偷偷做假。下面,构造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两个参与人的对策模型。企业有两种选择策略:做假账和做真账。政府监管部门也有两种选择:检查与不检查。两者博弈过程可用图1表示。
图1 政府监管部门与企业战略对策模型
第一个数字表示企业的得益;第二个数字表示政府监管部门的得益。R 表示监管部门查出假账后所得的奖励;L表示政府监管部门的检查成本;R -L 表示政府监管部门查出假账后的净得益;C表示企业做假账被查出后的损失;d表示政府监管部门没有查出假账的损失;e表示企业做假账没被查出所得好处.
一给定企业做假账的概率P,政府监管部门选择检查和不检查的期望收益分别为∏查=(R-L)×P+(-L)×(1-P)=RP-L和∏不查=(-d)×P+0×(1-P)=-dP.
要达到纳什均衡,政府监管部门检查和不检查的期望收益一定要相等,否则政府监管部门将改变现在的策略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政府部门预期收益最化的一阶条件是∏查=∏不查,即RP-L=-dP.解得P=L/(R+d).
也就是,如果企业做假账的概率小于L/(R+d),则政府监管部门的最优选择是不查;如果企业做假账的概率大于L/(R+d),政府监管部门的最优选择是检查;如果概率等于L/(R+d),政府监管部门随机选择检查或不检查。
二给定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q,企业选择做假账和做真账的期望收益分别为∏假=(-C)×q+e×(1-q)=e-q×(e+c)和∏真=0×(1-q)+0×q=0.同理可得∏假=∏真, 即e-q×(e+c)=0,解得q=e/(e+c).
若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小于e/(e+c),则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做假账;若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大于e/(e+c),则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做真账;若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等于e/(e+c),则企业随机选择做假账或做真账。
(2)企业与投资者的博弈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人,追求的是企业利益最大化。所以,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有时会少披露、不披露甚至歪曲披露企业的某些会计信息。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为使投资效用最大化,投资者也并非完全需要企业提供真实的信息。因而,在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博弈的最后均衡很可能是企业做假账,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
为了进一步说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引入一个博弈模型。在该博弈模型中,博弈双方为企业(即会计信息提供者)和投资者(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相关假定的基础上,企业与投资者战略对策模型构成如(表2)所示(表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了企业和投资者选择相应战略的效用水平)。由(表2)可知如果企业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投资的效用比不投资的效用大,则理性的投资者必然倾向于选择投资,即有MX组合而不存在MY组合;当企业选择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时,此情况下不投资的效用比投资的效用大,投资者更倾向于放弃投资,即有NY组合而不存在NX组合;而无论投资者是否选择投资,对于企业来说,提供虚假信息的效用比提供真实信息的效用要大,因此有XN和YN组合,无XM和YM组合。综上所述,只有Y与N的组合是唯一能在给定对方决策的条件下,双方都能对自己的战略选择满意的战略组合,这个组合达成了纳什均衡。
表2 企业与投资者战略对策模型
三、结论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本文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提出如下治理建议:同时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改善博弈环境;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以法律手段震慑造假行为,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参与程度和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改变其在会计信息披露博弈中预期的非理;加强和完善社会独立审计体系,健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和职业道德素质。
篇10
一、问题的引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自古有之,但不同时期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各异。在现阶段,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意义上的“上传下达”的关系。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过程,即地方政府“强迫”上级政府同意变革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经济转轨得以成功的关键。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开始加剧:中央政府的许多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并不认真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者的政策博弈陷入白热化。近些年来,在宏观调控、环境保护、三农问题、农民工等诸多问题上,都可以看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策博弈的影子。
在改革发展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中央政府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运用政府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以求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已经不完全是过去意义上的中央从属机关。因其所代表的地方利益与中央政府的宏观利益存在分歧,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惜触犯中央的权威。
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存在问题的产生机制与影响,并分析提出构建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可能性。
二、 分析问题
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入而引起的利益分配问题所引发的。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表现:
1.在财税方面,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推动了分权化的进程。分税制改革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分税制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经过十多年的平稳发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的比重均有明显上升。但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财政支出的比重过低,预算外资金难以控制等等。
2.在政治管理领域,下放中央政府的某些人事管理权,在扩大地方利益的同时,加重其管理地方事务的职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必须只能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按其受益范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国性公共物品,如国防、外交等;另一类是地方性公共物品,如消防、垃圾处理等。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应遵循的原则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必须尽量与受益区域内居民的消费偏好相一致。对于大多说公共商品而言, 一定要明确其受益范围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范围上难免有模糊之处,带来的必是责权不分。
3.在经济建设领域,中央给予地方众多特许权力,并下放大批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陆续把绝大部分国营骨干企业下放地方政府进行管理。这些企业的下放不但给地方政府带来收益,而且也给地方带来了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大量的经济信息。同时,带来的是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意识。
4.地方主义倾向严重。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各行其事,采取“上有对策、下有对策”的策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变形;地方政府之间互相攀比,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手段,实施地区经济封锁,人为割裂市场,阻碍统一市场的形成。
三、博弈论的导入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在这里我们引入博弈论的目的在于将中央与地方看成是决策主体,运用博弈论来分析其具体行为,解释其原因所在。有学者认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非独立的决策主体,因而并不适用博弈论。但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地方政府虽作为中央政府的下级机构,但由于代表着当地的经济利益,且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完全具有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博弈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构成了两者之间关系的核心内容。双方对权力最大化追求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博弈双方——代表国家整体利益和社会普遍利益的中央政府与代表国家局部利益和地方特殊利益的地方政府在博弈过程中相机采取各种谋略、办法、措施或手段力图谋求最大化的自身利益。下面我们来分析产生中央与地方博弈困境的原因。
首先,地方政府的“经济人
”假设是其理论基础。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独立地位,促使其成为了具有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由于中央政府下放了大量的财权、事权以及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地方稳定,促进地方繁荣发展,必然要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在执行中央政策时,作为经济人的地方政府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作出自己的理性抉择。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地方政府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短视行为,与中央的宏观政策相背离。
篇11
博弈论译自Game Theory,直译就是“游戏理论”,即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根据博弈的定义,可以得出博弈的组成要素有:参与者,博弈的信息,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博弈的次序和博弈方的收益。
二、会计信息的概述
从信息传递内容来看,会计信息是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各种经济信息,它主要是反映资金的特征及其运动状态的事物属性。会计信息通常主要表现为各种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有投资者,金融机构,业务来往的债权人,监督管理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主要有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两种。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
1、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
图1表示投资者与经营者在会计信息博弈中的支付矩阵。从图1中我们得到此次博弈的纳什均衡为(不投资,虚假),这很显然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囚徒困境”。
为了使得博弈的纳什均衡达到理想的状态(投资,真实),达到帕累托最优,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支付矩阵。如图2所示,假设经营者作虚假信息会被管理机构很快发现并给予严厉的惩罚。在此基础上博弈的支付矩阵有所改变如图2所示,由此得到的静态纳什均衡为(投资,真实),即投资者进行投资,经营者作真实的信息,这种纳什均衡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使得投资者与经营者博弈的纳什均衡达到社会的帕累托最优,解决的办法是加大对经营者作虚假信息的惩罚力度,提高信息质量。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经营者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监管和处罚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导致会计造假现象十分严重。
2、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博弈
通过图3我们得到此次博弈纳什均衡为(不监督,监督),产生小股东“搭便车”,的现象。在这一博弈中所达到的纳什均衡是:大股东担当起搜集信息与监督经营者的责任,而小股东则选择搭大股东的便车。但是,大股东很可能利用小股东对会计信息质量不太关注的特点以及两者掌握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经营者勾结,共同侵犯小股东的利益。
3、经营者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博弈
如图4所示,如果经营者选择不造假,此次博弈结束,经营者得到2的效用,审计人员得到固定收入1的效用。当经营者选择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时,那么审计人员必须作出选择。如果审计人员选择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时,那么经营者因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企业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得到-1的效用,而审计人员由于受雇于企业,因为未符合经营者的意愿而遭到解聘,其收益为0;如果审计人员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协同经营者造假,则经审计人员审计过的会计信息会取信于广大投资者,从而使经营者获得超额收益,得到4的效用,而审计人员也因此得到经营者给予的好处,得到2的效用。审计人员作为一个理性人来说,在经营者造假时,审计人员肯定会选择获得收益较大的2,即选择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如图5所示的简化博弈树,经营者造假,审计人员必要提供虚假的审计报告。而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经营者造假得到4的收益,不造假得到2的收益,作为一个理性的经营者,一定会选择造假,从而此动态的博弈的纳什均衡为(造假,虚假)。
但是,如果在此博弈中考虑法律的因素,加大对经营者和审计人员造假的打击力度。这样,在面对经营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风险就很大。因此审计人员出具虚假报告的可能性就很小。而经营者考虑到审计人员的选择和自身造假将受到的惩罚,也会选择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黄妍.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论分析.论坛.2008(3).
篇12
我国旅游业自20世纪90年代获得快速发展,同时旅游企业集团化出现新的经营模式———旅游企业战略联盟。如美国希尔顿和英国希尔顿组成战略联盟;海南国旅与海南航空的联盟;广东南航旅游与“云南假日”签署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旅游行业的合作数不胜数。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行业和酒店行业的发展快速吸收先进的管理方法,获得较快的发展。然而,旅游景区的发展却遇到瓶颈,发展相对缓慢。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的核心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景区之间的竞争也越演越烈。旅游景区开始意识到景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但是旅游景区应该采取竞争还是合作战略依赖于自身的发展状况,景区是否愿意采取合作战略具有一定的概率。因此,本文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通过建立竞争合作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探讨我国旅游景区竞争与合作战略,促进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
二、竞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景区间竞争多于合作
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在竞争战略方面还处于传统的抵抗性竞争中,竞争多于合作。例如,河南的旅游形象宣传,缺乏统一的宣传形象和宣传口号,往往是各自为战。相对而言,山东省有统一的宣传形象和口号,“好客山东欢迎你”。旅游交通方面,多数景区缺乏景区之间的直达车,增加游客的消费成本,降低了景区的竞争力。另外,鲜有旅游景区在产业链上与上下游旅游企业的战略联盟,成为拉长产业链,促进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我国旅游景区在发展的过程中,竞争多于合作,从而阻碍了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
(二)资源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旅游景区资源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性,尤其是节庆旅游资源。如我国每年各地举办的花展就不胜枚举;江南小镇具有相同的气候和资源,导致旅游资源雷同,未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不利于景区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景区在发展和制定竞争战略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依靠模仿竞争对手,在短期内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长期发展下去,由于景区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多数景区还处于这一阶段,在与同类景区的竞争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阻碍了景区的长期发展。
(三)景区的价格竞争诱发诚信问题
旅游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景区之间的竞争也越演越烈。为争夺客源市场,部分景区采取降价或者免票策略,由于降价或者免票活动为景区招致大量的客流量,超出了景区的接待能力,给景区的管理带来负面影响。景区为恢复正常的管理,往往会出现诚信问题。例如,石人山改名为尧山之后采取短期免票策略,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反应,开往景区的道路发生拥挤现象,景区秩序混乱。这样反而引起游客的不满,同时景区为恢复正常秩序恢复价格,出现诚信问题,更是引起了游客的强烈不满。因此,景区在竞争的过程中,尤其是价格竞争,往往会诱发诚信问题。
三、景区竞争战略的博弈分析
1944年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博弈论开始被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和研究著作之中。最近十几年来,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为、信息、策略、收益、结果、均衡。
本文从景区自身角度出发进行博弈分析,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景区的战略措施。
(一)建立博弈模型
在实际的过程中,竞争包括双方竞争和多方竞争。本文从双方竞争的角度出发,在两个景区之间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在完全信息博弈的前提下,从静态博弈的角度研究景区的决策,得出景区的期望收益,从而分析旅游景区的战略。
博弈背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假设某区域有甲、乙两家景区,甲的实力略强于乙的实力,且均理性。双方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竞争和合作,由此可以形成支付矩阵。博弈双方的收益集如下:
甲、乙双方都合作时收益为(a11,b11)甲合作,乙竞争时收益为
(a12,b21)
甲竞争,乙合作时收益为(a21,b12)甲、乙双方都竞争时收益为(0,0)
支付矩阵为:
(二)博弈收益分析
在博弈收益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是纯战略收益和混合战略收益。因此在分析的过程中,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侧重于混合战略分析。
首先,纯战略分析。纯战略收益为:
其次,混合战略分析,求解混合纳什均衡。在求解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时,有两种方法,即支付最大法和支付等值法,两种方法是等价的,本文主要用支付最大法进行分析。假设景区甲和景区乙的混合战略:
假设景区甲的混合战略为(p1,p2)=(θ,1-θ)
假设景区乙的混合战略为(p3,p4)=(r,1-r)
运用支付最大法:
得出景区的收益期望为:(下转第128页)
=r[θb11+(1-θ)b12]+(1-r)[θb21+(1-θ)0]
分别对其收益期望函数求微分,利用甲和乙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得出:
r=-a12/(a11-a12-a21)θ=-b12/(b11-b12-b21)
(三)结论分析
纳什均衡要求每个参与人的混合战略是给定对方的混合战略下的最优选择。因此,在该模型中,θ=-b12/(b11-b12-b21),r=-a12/(a11-a12-a21)是唯一的纳什均衡。甲和乙的反应分析分别为:
针对景区甲而言,当r<-a12/(a11-a12-a21)时,甲采取竞争战略;当r=-a12/(a11-a12-a21)时,甲采取混合战略;当r>-a12/(a11-a12-a21)时,甲采取合作战略。
同理,当θ<-b12/(b11-b12-b21)时,乙采取竞争战略;当θ=-b12/(b11-b12-b21)时,乙采取混合战略;当θ>-b12/(b11-b12-b21)时,乙采取合作战略。
四、旅游景区竞争战略的选择
(一)景区要转变经营理念
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转变经营理念。首先要转变竞争观念,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竞争观念已经从传统的对抗性竞争转向合作性竞争,通过合作获得双赢。景区在经营理念中要采取合作性竞争观念,积极参与到景区的战略联盟中,通过横向联盟来增强整体竞争力,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同时要建立纵向的联盟,扩大战略范围,从景区之间转向整个产业链,建立高层次的战略联盟,增强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型。
(二)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旅游景区在采取竞争战略时,要根据景区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决策。由以上分析可得,单个景区采取竞争还是合作战略是由r和θ决定的。针对景区甲而言,当r<-a12/(a11-a12-a21)时,甲采取竞争战略;当r=-a12/(a11-a12-a21)时,甲采取混合战略;当r>-a12/(a11-a12-a21)时,甲采取合作战略。由此可见,景区在采取竞争战略时,具有一定的概率,要增强合作的可能性就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避免“搭便车”或者“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只有在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时,才能够促使双方的合作顺利进行,促使景区的良性合作与发展。
(三)合作双方要加大共同利益
旅游景区在采取战略时,合作双方要加大双方的共同利益,不能仅仅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要考虑双方的既得利益。在此基础上,提高景区合作的可能性,使r不断向-a12/(a11-a12-a21)靠拢,θ不断向-b12/(b11-b12-b21)靠拢,直至大于该值,使复杂的混合战略转变成简单的纯战略。景区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会采取合作战略来增加景区的收益。同时为保证合作的长期性,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诚信机制,规制双方的行为,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保障合作景区的长远发展。
五、结语
合作性竞争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在该市场环境下,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旅游景区是否要采取合作策略。景区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自身的资源和所得利益,通过权衡,确立适当的战略。旅游景区作为旅游市场成员,要转变经营理念,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整合旅游资源,建立合作来提升区域景区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在合作伙伴的选择方面,要考虑伙伴的优势,通过强强联合,促进合作的稳定与长远发展。最后要加大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来保障合作关系的顺利进行,通过建立相应的诚信机制来维护景区的长远合作。
参考文献:
[1]贺小荣,许少阳.国外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7,22(1).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3-52.
篇13
俞国平、邹川达(2000)从监管体系、政府监管、行业自我监管和基金内部监管角度入手,分别介绍了美国集中监管为主的体系和英国自律监管为主的体系,并认为我国现在对基金的认识不够,比较适合使用集中型的监管体系,应该加强对基金业的立法并另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陈明生(2003)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入手,认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存在于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业中,对投资基金的治理和监管要从这个方面入手。在治理和监管体系中要注意治理和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建立完善的风险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强基金行业的自律监管。
王刚、凌媛(2006)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基金监管体系中的四个参与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并根据博弈论原理简单分析参与主体的关系,认为证监会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托管人要加强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
以上文献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问题,都认为我国基金监管的关键在于基金行业的自律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对基金行业监管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现有的分析比较简单。现从博弈论的角度入手,将四个监管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定量化,从而建立模型,并以此为依据给出政策建议。
二、参与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在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体系中,有四个参与主体,分别是证监会为主的监管机构、托管银行、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四个主体在监管体系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证监会等监管机构主要负责监管证券投资基金机构的业务活动,监督基金业的信息披露情况,对违规的行为进行查处等。证监会的监管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固定成本包括监管人员的工资支出和培训费用等,用C1表示,是固定不变的。可变成本包括监管人员的差旅费、现场办公费用等费用。可变成本随着监管力度的变化而变化,监管力度越大,可变成本越大。如果监管力度大,则可变成本用C1′表示,如果监管力度小,则可变成本用C1″表示,可知C1′>C1″。而证监会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向基金收取的监管费用。证监会按年交易额的0.04‰向证券投资基金收取监管费,用S1表示。
托管银行主要负责保管基金财产,办理基金托管业务的信息披露事项,对基金的定期报告出具意见,监督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运作。托管银行的成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部分是固定成本,另一个部分是措施成本。固定成本指托管银行对监管人员支付的工资和费用、信息披露的文件制作等,它不随监管力度的改变而改变,用C2表示。措施成本可以理解为当托管银行发现基金管理人出现违规现象采取措施的成本,包括报告证监会的费用,协助调查费用和由于举报而带来的潜在的收入损失,用C2′表示。托管银行的收益主要包括托管费用收入,用S2表示,而如果托管银行不能很好地执行监管义务,则可能面临处罚和赔偿,这部分收益可以看作是负的,用-S2表示。
基金持有人作为基金的所有者,有权获得基金的投资收益,参加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并投票,以及了解基金的信息资料。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管理人的监管是很难的,其监管成本也相应地比较高。基金持有人的成本包括了解关于基金的相关信息、收集关于基金的资料以及参加基金持有人大会的费用等。如果基金持有人积极参与对基金的监管,可以认为成本为C3,而如果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监管没有热情,则可以认为持有人的监管成本为0。如果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管理人的违规行为提出诉讼,那么在成本计算中还要考虑诉讼费用、律师费用等,用L表示。而基金持有人的收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金持有人对基金投资收益的分享,用S3表示;一部分是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管理人的违规行为提出诉讼,要求赔偿,用S3′表示,同时,基金持有人会由于基金管理人的违规行为导致损失的发生。
基金管理人主要负责对募集的资金进行证券投资,编制定期报告和信息披露及向基金持有人分配投资收益。基金管理人在监管中的成本是当管理人出现违规行为的时候监管主体对基金管理人的惩罚措施,包括罚款、吊销执照等,用C4来表示。而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如果基金管理人没有违规操作,收益就是管理费用和手续费等收入,用S4表示,如果基金管理人违规操作,收益除了管理费用和手续费以外,还包括通过违规操作而获得的超额收益S4′。
三、监管主体的博弈论分析
根据以上的成本收益分析可以看出,监管主体间成本收益的关系就决定了他们的行为的方向和可能性。下面用博弈论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监管主体间的行为。
1、证监会与基金管理人的博弈
证监会作为监管的核心,其行为可以分为严格监管和不严格监管。基金管理人选择自己的行为,是违规操作还是不违规操作。假设如果证监会不严格监管,他不会发现基金管理人违规。所以,他们之间的博弈可以看成是一个静态博弈,其得益矩阵如表1:
从得益矩阵中可以看出,因为C1′>C1″,严格监管相对于不严格监管来说是严格下策,证监会在监管中会选择不严格监管。而如果C4<S4′,不违规相对于违规来说是严格下策,基金管理人会选择违规,那么该博弈的Nash均衡就是(违规,不严格监管);如果C4>S4′,那么违规对不违规来说是严格下策,基金管理人会选择不违规,那么该博弈的Nash均衡就是(不违规,不严格监管)。
2、基金管理人与托管银行间的博弈
基金管理人和托管银行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由于托管银行保管着基金资产,则托管银行对基金管理人的行为是完全了解的,即如果基金管理人违规操作,托管银行就会发现。所以,托管银行的选择是在基金管理人违规的情况下是否举报和协助调查。基金管理人与托管银行间的博弈可以看成是一个完全且完美的动态博弈,该博弈的扩展形如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如果C4>S4′和S2′>C2′,策略组合“基金管理人在第一阶段选择‘不违规’;托管银行如果有第二阶段选择‘行动’”,是该博弈的子博弈完美Nash均衡。如果C4<S4′和S2′>C2′,策略组合“基金管理人在第一阶段选择‘违规’;托管银行在第二阶段选择‘行动’”,是该博弈的子博弈完美Nash均衡。如果C4>S4′和S2′>C2′,策略组合“基金管理人在第一阶段选择‘违规’;托管银行在第二阶段选择‘不行动’”,是该博弈的子博弈完美Nash均衡。
3、基金持有人与基金管理人间的博弈
基金持有人与基金管理人的关系是委托-关系。基金持有人的监管选择与基金管理人的违规行为可以看成是一个静态博弈。而如果基金管理人违规,则基金持有人有权提出诉讼。基金持有人是否诉讼可以看成是该静态博弈后面的一个动态博弈。假设基金持有人的诉讼是可信的威胁,而且如果基金持有人不监管基金管理人,则基金持有人不会发现基金管理人的违规行为,那么该博弈的扩展形如图2:
其中,
A=(-C4+S4+S4′,S3-W-C3-L+S3′)
B=(S4+S4′,S3-W-C3)
D=(S4,S3-C3)
E=(S4+S4′,S3-W)
F=(S4,S3)
从图2可以看出,如果S3′>L且C4>S4′,则基金持有人会选择“不违规”,而若C4>S4′,则基金管理人会选择违规。所以,如果,S3′>L,S3′>W+C3且S4′>C4,最优策略为“基金持有人‘监管’;基金管理人‘违规’;基金持有人‘’”;如果,S3′>L,S3′<W+C3,最优策略为“基金持有人‘不监管’;基金管理人‘违规’;基金持有人‘’”;如果S3′<L,最优策略为“基金持有人‘不监管’;基于不对称的存在,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管理人的监管是很难的,其监管成本也相应地比较高。基金持有人的成本包括了解关于基金的相关信息、收集关于基金的资料以及参加基金持有人大会的费用等。如果基金持有人积极参与对基金的监管,可以认为成本而如果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管理人‘违规’;基金持有人‘不’”。
四、政策建议
1、在证监会的监管制度上要充分考虑一定的激励机制。从第一个博弈可以看出,严格监管的成本要高于不严格监管的成本。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证监会选择不严格监管。如果从对违规基金的罚款中抽出一部分给证监会,作为对其严格监管的奖励,该奖励可以弥补严格监管带来的成本支出,那么证监会的最优选择就会是严格监管,从而有效地提高证监会进行基金监管的积极性。
2、要加大对违规基金的惩罚力度。从以上三个博弈分析都可以看出,如果对违规基金的罚款大大超过基金通过违规所得,那么多数基金的最优选择都是不违规。所以,我国对违规基金的惩罚力度要加大,尤其要在剥夺违规基金的非法所得的基础上,还要对违规基金进行进一步的惩罚,从而减小基金的违规冲动。
3、加大对包庇违规基金的托管银行的惩罚力度和减少托管银行的行动成本。从第二个博弈可以看出,托管银行是否会对基金的违规行为及时采取措施,主要考虑的是托管银行包庇违规基金的惩罚力度和对违规行为采取措施的成本。所以,一方面要加大对包庇违规基金的托管银行的惩罚力度,可以考虑剥夺其托管资格和进行罚款;另一方面要减少托管银行采取措施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要保护托管银行的监管地位。
4、保护基金持有人的监管积极性。我国基金持有人的监管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监管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所以,要保护基金持有人的监管积极性,最重要的就是要降低基金持有人的监管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加强基金信息披露的监管,充分披露基金信息,降低基金持有人收集信息的成本;其次,对积极参加基金持有人大会的基金持有人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降低基金持有人参加基金持有人大会的成本;最后,保护基金持有人的权力,如果基金持有人对基金违规的属实,对基金的惩罚要考虑对基金持有人的损失的补偿,包括基金持有人的费用以及基金持有人由于基金的违规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