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一数学学习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一数学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一数学学习计划

篇1

2.制定学习计划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制定自己能够完成的计划,不要使自己闲着,也不要使自己过于紧张。

三、循序渐进。隔一段时间,就要提高每天完成的学习任务的量和深度

前提是: 晚上10:30点睡,早上6:30起。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及良好的精神状态。刚进入高二不用太苛求自己,因为还有一些课程还没有学完,不用急于转入复习阶段,高二上学期要做的是把新学的东西学会学牢。另外就是巩固基础,有空就看看以前学过的东西,积少成多,并且在这一学期中,对自己进行一个查漏,看看自己在哪些知识点上是不牢靠的,自己心里要明白,复习与学习才有一个方向和方法,

转入正题,下面这些平时就可以开始练习了,到高三就一定要熟练了,还有平时就要注意考试心态的培养,哪也是一个得高分的关键!

关于理科的复习与练习,首先是公式,对公式要非常熟悉,公式中每个字母的含义,公式的推导,公式的使用对象,这些是很重要的,从现在开始,把各科所有公式分类并用一个本子整理一遍,做题的时候强化这些公式的记忆与使用,做到看到题目就知道要用到什么公式,以及清楚公式中字母对应的数字,在平时做练习题时,就要要求自己写出题目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求什么,相关公式,这些都清楚了在解答。考试时当然不用写出来,但自己必须清楚。

关于化学:把整本书的所有化学方程式抄一遍到本子上,有时间就写一写,要能相当熟练的写出他们,记住并熟悉那几个特殊的,同时知道每个化学反应的现象,包括颜色,气味,形态等的变化,还有就是记住化学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比如哪些物质是固体,白色沉淀有哪些..

篇2

1、早上6:20按时起床,做到像在军训期间一样,动作快捷洗漱完毕,开始早读和上学,做到上学不迟到;

2、在校期间,上课做好笔记,认真听讲,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积极主动思考、提问、虚心请教、不懂就问,记录好每堂课的笔记;

3、在校下课后,不与同学吵闹、打架,与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起到团员带头模范作用。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

4、下午放学回家一定要及时,不在别处逗留,更不要与同学一起在外玩耍或买小摊上的东西吃。要严格要求自己,回家后快速做作业,做题之前,首先复习当日所学知识点和例题,然后一鼓作气吧作业做完。晚上做题时,适当每隔1小时休息五至十分钟,保证高效率做作业;

5、有时间当晚提前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并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同时将笔记整理好(仔细认真看一遍和补充不足);

6、保证每天中午午睡1小时(中午放学也要及时回家吃饭和午睡)。晚上睡觉前将书包与校服整理好,以便早上上学。

三、作息时间表:

1、早上6:20-6:30起床、洗漱。

2、6:30-6:50早读(分别读语文和英语)

3、6:50-7:00早餐(一定要快速吃完)

4、7:00后上学(在学校早读一定要有效率)

5、12:10-12:40吃午餐。

6、12:50-1:50午睡。

7、1:50后上学。

8、晚上6:00-6:30吃晚饭。

9、6:40-10:00做作业(其间可以休息或洗澡)

10、10:00-10:30预习功课。10:30-10:40清书包。10:40睡觉,最迟不超过晚上11:00睡觉。

11、尽量不带手机去学校,晚上睡觉关机。

篇3

数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最终的考试成绩,还是解题的速度与质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从当前的全面发展理念来看,上述目标都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所应当追求的,也是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当然,成功的数学教学所能够实现的效果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总结起来一句话:所追求的是教学效益。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词,也为教师们预留出了更多优化课程设计的空间。

一、立足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提不起兴趣,原因在于认为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调研发现,学生们的这种学习感受主要来源于过于理论化的课堂教学。对于数学学习来讲,理论性的知识内容固然重要,但若是始终让数学停留在纸面上,必然渐渐成为学生眼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因此,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完成了初步教学之后,向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每年一月份,小张所在的公司都会给员工一次性提高全年月工资。小张2008年的月工资是2000元,到了2010年已经增长到了2420元。如果2011年的月工资仍然按照2008年至2011年月工资的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那么,小张2011年的月工资是多少?这个问题非常实际,虽然看似复杂,但当学生们运用一元二次方程之后,求解过程十分简明顺利。由此,大家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并不是只能用于解方程本身,而是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当数学知识立足于实际生活之后,原本悬于半空的内容便在学生心中生根了。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们看到了数学的来源和出处,也让大家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更是有趣的。如此一来,何愁学生对知识学习没有兴趣呢?

二、精心准备问题,灵活学生思维

问题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是一个“常客”。很多时候,无须教师们去刻意计划,也会在教学过程中随口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们回答。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在课堂上提问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甚至已经成为了与学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问题对于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来讲,具有非凡的推动作用,更是优化教学设计的绝佳突破口,教师们有必要加强对这个环节的关注。例如,在对函数知识进行复习时,可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连续性的问题:矩形ABCO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OC=3,OA=4,抛物线顶点在BC上,且经过点O、A,与直线AC交于点D,则抛物线解析式是什么?点D坐标如何?若点M在抛物线上,点N在x轴上,是否存在以M、N、A、D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难度递增的问题串中,综合考查了学生在函数图景里解答四边形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远比单纯的理论讲解理想得多。不难发现,经过精心准备的问题,在内容质量和思维导向上所发挥的作用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这样的问题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构成一个连续性的系列出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预期达到的目标效果灵活调整。教师们一定要意识到,数学课堂上的问题不是随便提出的,要努力做到有提问就要有效益。

三、创新设计活动,揭示数学本质

想要完成对课程设计的优化,除了将原有的教学环节加以强化之外,教师们还应当拓展思路,在基本的课堂教学之上添加一些新的环节,让数学教学在创新中提升效益。其实,这也无须教师们投入过多精力去开创新的教学形式,只要适当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活动设计就可以。例如,在对正方形的特点与性质完成教学后,可以在课堂上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在只有笔和尺子的情况下,如何最快地画出一个正方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马上动手操作起来,并相互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很快有学生提出:画两条相等、垂直且互相平分的线段,顺次联结四个端点,得到的图形就是正方形。教师和学生们就此开始推敲,结合四边形知识得出如下推理思路:从对角线互相平分推得平行四边形,从对角线相等推得矩形,从对角线相互垂直推得菱形,从既是矩形又是菱形推得正方形。新颖的活动形式下,学生们领悟到了知识的本质。课堂活动的开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只要设计得当,便可以与教学过程相得益彰,相互融入。与此同时,课堂活动的加入,也从形式上让学习过程灵动了许多。在活动的带动下,数学课堂焕发出了崭新的生机,学生们也得以在活动的辅助下更顺利地抓住知识的本质。

四、结束语

完整的数学教学,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师生互通配合,并同时兼顾双方感受的交流过程。为此,教师在对课程设计不断进行优化时,应当时刻将学生对于教学过程以及知识内容的接受效果放在首位。以此作为教学创新与调整的依据,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朝着师生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学效益稳步提升,促进学生成长。

篇4

二、提供平台,强化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让小学生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传导中最重要的平台和媒介,让小学生能够及早地掌握其基本的技能和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计算机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程序性,一般情况下,以严密的教学教程和技术要领为教学重点,但是小学生的具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应该以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只需对学生进行要领的点透,而着重对其进行实践上机的指导,让小学生在亲身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了解并熟悉信息接收、传导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使其较为轻松地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要领。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将学习活动讨论、信息技术学习征文、“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先进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同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加入到先进同学的行列,有利于在全班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四、改进和健全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和奖励机制,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提升自我

篇5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虽然近几年新教材内容调整,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新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在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都不强,也就难怪学生感到难学,认为数学神秘莫测,有些章节如听天书,从而产生畏惧感。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一时还难以适应,觉得离生活太远,似乎很“玄”。

2.学不主动、学不得法。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出“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3.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方式。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比较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对要点做笔记的习惯,更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进入高一以后主要表现在学习没有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盲目、被动地随老师惯性运转,更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完全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高一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他们常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更不多问为什么,但对一些难题却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练习时重“量”轻“质”,而对稍灵活的考题,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盘“认输”。

4.师生关系不融洽。

有些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自卑心理或厌恶心理,因而往往对数学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而有些教师偏偏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对学生缺少爱的表示,在课堂提问和平时指点时,对数学学困生的练习、做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剖析、辅导,使数学学困生受到冷遇,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清除学习障碍的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练后反思、积极应考、总结归纳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有计划的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问题和不理解的问题要用笔画出来,作为听课的重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对所学知识能思前顾后,多方联想。当学生听到“增函数”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联想起增函数性质图像,函数在单调区间内,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图像在单调区间从左到右单调上升趋势。

2.教师要钻研教材、大纲和了解新课程标准。

高中教师应要钻研教材、大纲和课程标准,多听老教师的数学课,了解他们的授课特点和方法,另外可邀请同学科的教师也常听自己的课,对教学上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提出一些建议。对高一的新生可以进行摸底测验,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状况。在搞清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制定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注重基础,务求好高骛远。

教师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应注意形象、直观,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直观的例子,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采用“低起点,小步走”的教学方法,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开学初的数学测试的难度不要太大,让大多学生都能考出满意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生,容易急躁,有的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拼上几天就想取得大的进步,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的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将来才能取得好成绩。

4.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数学兴趣首先要从求知欲开始培养。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了解数学是如何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到如今渗入到各个学科以及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中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一些数学的奇妙现象,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努力通过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是清除数学学习障碍的重要环节。

篇6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继续,也是大学学习的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中明显表现出不适应,实际上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在作怪:目标模糊,学习不得法,思维方式呆板单调,理解能力差,进而知识链断裂,形成两极分化. 当然,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一些看法.

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

1. 学习意志薄弱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原因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成绩的好坏与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有着密切的关联. 高中数学难度加深,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 有的学生因为一两节课或一两次作业中发现自己的学习不理想,就自我放松,消极对待,这实际上表现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脆弱和学习意志不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难题就束手无策,退缩躲避,缺乏上进的意志,没有刻苦的精神. 特别是高一的开始阶段,一旦考试结果不理想,就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数学成绩下滑.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很多,如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等等. 这些内容往往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 数学的知识链断裂,不能形成较好的数学结构是分化的又一原因

与初中数学相比较,高中数学教材结构的系统性更强. 数学特别强调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在教材的编排上,往往小学、初中的知识就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技能上,新的方法技能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获得的方法和技能. 所以,一旦学生对以前学习的知识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把握基础,掌握知识,形成学科知识链,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链条断裂,整个数学知识的结构不能很好的构建,从而使得学生跟不上班级整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生成绩分化.

3.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高一年级的起始阶段是中学数学学习分化最为突出的阶段,其主要原因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 而高一学生正处于由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个关键期,学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认识过程既不能断裂,也不能随意跳跃,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必须遵循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和催化作用. 针对高一学生认识事物容易犯片面性错误的这个特点,数学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再加上学生个体差异发展较大,有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训练,尤其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 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没有能够把握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相当一部分是那种“等、靠、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即使上了高中,依旧在不少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学生不清楚高中数学知识结构、难度等,不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学.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用心研究学法,并要经常给学生做学法指导. 衡量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会”,更应体现在使学生“会学”. 学法指导包括听课、复习、作业等几个方面,听课中又有观察、听讲、笔记、阅读等具体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有关学法指导的内容.

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它能驱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并在艰苦的探索中获得成功.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抽象的数学变为趣味数学、生活数学,这样学生也就能很快接受.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发掘和揭示数学美,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其实,高一数学无处不存在着美,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中的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美的研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美的能力,继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以此全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具体方法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高一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应从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抓起,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预习,使学生能初步看懂教材的内容,找准学习的目标和听课的方向,然后借助例题的示范,解答教材中的部分习题,特别是要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去听课,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启发,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读书的方法,并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学完一节一章后,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小结,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构建知识的系统.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籍,制订阅读计划,丰富知识,通过自学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7

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所有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近年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乐于去学习新的知识。

当然这里所说的“导语”不仅仅是指“语言”,还可以是“范例”。可让学生看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教师制作完成的成品。

比如:讲解WORD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能够反映每节课知识点的范例,包括“春”、“海滨仲夏夜”、“高智商的青年如何拥有健康人格”、“父亲节贺卡”、以“环保”为主题的用Word设计的版报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的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结合多媒体课件,可充分利用“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保证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每个班我都会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然,遇到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协助解决。每个学期末我都会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小组长、优秀合作小组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多层面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篇8

作战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习也是一样。所以要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必须要“知己”。“知己”包括三层含义:明确学习奋斗的目标,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做到“知己”后,我们就可以制定计划了。

三、要求

列计划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你只要抓住两个字——“详、实”就足够了。

首先,要让自己知道,每天你具体干些什么,知道每周、每月的安排等。我们应该去计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到自己对自己心中有谱。一份计划上只出现时间和科目是不够的,最起码还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安排,包括做哪些习题,看哪些笔记都应当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计划的优势。所谓“实”,就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高一些也可以,但绝不可过高或过低。太低了,计划的内容松松垮垮,反而不如没有计划;但大多数人可能更容易把计划列得偏高,开始还能拼一拼坚持一下,但很快地就败下阵来。如果总是列这种过高过紧的计划,常常完不成,那么时间一久也就会对列计划失去信心了。一份好的计划绝不在于它的起点有多高,而在于它是不是能帮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你的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

其次,计划的安排应合理、科学,尽量不要让你的时间浪费。应该说明的是,不浪费时间并不是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也不是说打球、洗衣服等时间都是浪费。如六、日的时间,如果你的学习黄金时间在上午,而你却在整个上午做一些洗衣服、打扫房间等杂事,而中午、下午才来做作业的话,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了。很多事不能不做,但要放在合适的时候做,黄金时间都应用来学习。

四、注意

①必须强调的是,制订计划必须按自己的特点自己制订,不能仿制别人的计划,别人告诉你的方法最多只能充当一个指路标的作用,是很难完全套用的。只有自己去试着做,摸索出自己的完整方法,才是最有用的。

篇9

这种教学模式起步较晚,新兴事物总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跃跃欲试者不少,但真正实践的人不多,经验和成功的示例较之更少。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只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

对学生的部分能力发展漠然。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只为了高考,而忽视学生应该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至于学生进入高校或社会,不懂得如何自学。所以功利地将信息技术拒之门外,这是不付责任的应试教育。

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没有系统规划,网络教学零星点点,未成系统。高一、高二、高三在阅读教学上的要求基本一致,差别化教学不明显。个人、教研组在学期与学年教学计划中对网络教学的要求是可有可无,不够重视,更没有系统性。适合学生网络学习的网站太少,搜索网络上关于高中语文阅读的资料,绝大部分是教师用的教案,且使用有限制,没有适合学生用的学案。网络上很难找到一个平台能够真正系统而全面地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式学习。这说明教师没有想到如何让学生学,而关心的只是如何教。

(二)工具优势先行,学科目标置后

整合课沦为形式的奴隶。设计课件时,首先考虑的是体现网络的优势,而非课程完成的目标。实践中,表现为呈现了丰富的资源,却只是呈现,利用率不高。为显示民主自由的氛围,交互讨论看似热闹,却有放任自流之嫌;网络有利于合作探究,但合作探究的内容却和语文课程的目标相去甚远;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注重“阅”,但忽略了“读”的重要性,语文味不够浓。

(三)个人素养薄弱,影响范围较小

计算机素养突出者不多。在网络风靡时代,能与时俱进,又有锐意进取的,在老中青三代教师梯队中,也只有少数的年青人了。语文功底与计算机素养兼具者更是凤毛麟角。

眼明手快、应变灵敏者不多。网络的全民参与,交互的快捷及时,使课堂生成的多样性远比传统课堂复杂,所以对课堂生成的内容,教师有时无暇顾及所有学生的回答,及时思考出其中的共性,更何况要及时作出反馈,所以指导针对性不够强。

以上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意识比较明确: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过程,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上;应该以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为主,网络优势应该服务于学科。而要实现这些,就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本文就个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尝试策略。

(一)全面系统,分步分层,分类设计高中阅读教学中的网络版学习课件

根据能力培养目标,选择网络的优势。学生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培养速读能力,可借助资源优势;如激发学生个性鉴赏,可借助交互等;如专题式学习,可借助相关搜索等。

根据班级、年级水平,统筹兼顾。设计问题应以班级学生整体水平为主,同时兼顾两头。整个高中阶段,年级不同,信息资源的处理利用能力要求也不同,从基本素养到应试能力,需要全面地把握。如高一可借网络对某些单元拓宽视野,深入探讨主题、艺术形式等;高二在高一的基础上侧重激励学生个性表达,深刻理解;高三复习阅读散文、小说方面的技巧,可以建立资源库,关于体裁知识、解题方法指导等。

根据体裁、内容、单元,选择合适的学习模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对不同文学体裁有初步鉴赏的能力。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应有不同的学习模式。选择典型的内容,针对不同的体裁,建立不同的网络教学范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根据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纯粹的学习乐园。随着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五严”规定的实施,学生每天、每周都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还有完整的寒暑假。应该建立一个学习网站,弥补课堂上的空白,拓宽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健康学习,终身学习。

(二)精细预设,关注生成,灵活整合阅读教学和信息技术

预设周到、精细是前提。计算学生浏览与精读的速度;估算资源的数量、质量、呈现形式、利用率,酌情选取,讨论的问题应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一般3个为宜;计算讨论每个问题可能占用的时间,不拘交互渠道,但必须固定反馈形式,以确保探究集中、持续、有效;设置奖惩机制,以激发探究的热情。

关注生成,促成有效教学。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态度,注意调整节奏;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发现其中的真知灼见,给予表扬;挖掘影响学生探究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灵活整合,确保语文滋味。因此增加“阅”量时,还要确保“读”量、“思”量。因为“读”能读出语文的文字之韵、文章之美、情感之真。如诗歌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在线讨论朗读技巧,这关系到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炼字的妙处,然后实施朗读,以促进理解。讨论时,给予充足“思”,不加思考、肤浅思考,对提高语文素养作用都不大。

(三)充分发挥师生之间、教研组的合作精神以及相关部门的组织效应

师生合建博客团队。博客是极具个性化的空间,学生主动积极反映阅读感受,教师更多地明白教学得与失,你来我往的交流,使教学有效性得以延伸,也引导吸引学生将网络学习不断更新,促使学习观念的转变。

教研组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制作精细科学的网络学习课件需要大量的时间,要在三年内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需要教师间的合作,需要依靠教研组的力量。可根据年级的教学任务,集体备课,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样使得教学效果得以扩大。

篇10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1]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能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来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针对整合点进行细致分析,诊断出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点。

⒈改变知识的呈现形态

⒈⒈细微现象放大化

反应规模小而课室大,多数学生观察比较模糊。我们国家实行班级授课制,每班都有几十人,很多实验现象靠墙边的与后面的学生难以观察到清楚现象。利用投影进行辅助教学,就有很好的效果。投影技术主要是将一些简单、安全、无腐蚀性的实验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放大,克服演示实验只能演而不能示、可见度小的缺陷高效课堂,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特别是一些细小的、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投影技术使实验现象的可观察性得到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条件。例如《氯气的生产原理》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实验装置本身就比较小,实验现象很难观察清楚。这时利用投影辅助教学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诸如此类,很多在小试管、小烧杯等中进行的实验,实验现象可见度小的,都可利用投影技术。

⒈⒉抽象概念形象化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许多概念抽象复杂,如电子云、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同分异构、顺反异构、手性碳、杂化轨道、大π键、电解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都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还可以把常规教学手段难以用实验演示的动态过程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去领会实验事实和掌握化学概念。

⒈⒊实验原理显现化

化学教材中的理论部分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感到较难理解,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单单靠实验手段效果往往不理想。对此,通过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把实验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实验原理。如在溶解热测定实验中利用动画辅助讲解溶解的变化过程,使实验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又如,在“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教学中,溶液中离子的流动方向,电子的流动方向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动画模拟使学生形象地看到水溶液中各种离子运动方向及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甚至可以展示两极的实验现象,这样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认识了反应机理,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便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站。特别是有机基础中的反应机理如消去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聚合反应、取代反应、催化氧化等。这种整合还可以针对有些实验只能看到结果,而实验原理很难清楚反映的实验教学中。

⒈⒋工业流程真实化

化学新课程对工业生产非常重视,课程标准中要求了解、体验、参观的工业生产很多。氯碱工业、工业制硫酸、工业制氨气、工业制硝酸、高炉炼铁与炼钢等。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有利条件高效课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如本省的巨化、镇海炼化等大型化工企业中的合成氨车间、硫酸车间、氟化学车间、炼油装置,杭州的四堡、七格污水处理厂,本地的自来水厂,印染、制药、塑料等化工企业,环保、质检等部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条件不具备的,也可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或图片,或从网络中去查找(也可由教师从网络中下载)。[2]教师实地拍摄本地化工企业工业生产,既真实,又亲切。学生的认同感强,很快会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⒈⒌实验课堂绿色化

化学实验教学历来都强调要实验的安全性。对化学实验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考虑爆炸、燃烧、强腐蚀、中毒以及化学实验产生有害环境的废气、废液和废渣等。对于有毒、有害、危险的实验,制作成录像并播放给学生看,既保证学生的安全,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钠与水反应、制取SO2、Cl2等毒性实验。另外,化学中有毒、有污染、危险较大的实验易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产生畏惧心理,因而不利于化学教学和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若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避免上述实验的缺陷,达到了实验目的。

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⒉⒈有利于自主学习

现行高中的化学实验课,特别是学生实验课,很多的实验是验证性?笛椋教Ω学生学习任务,认为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但缺σ导实际上是一种放任。苏教版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基本上是教ρ菔臼笛榛蜓生分组实验。但栏目仅给了学生学习任务,并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探究等。如苏教版化学必?2教材《化学反应速率》中《观察与思考》“进行下列实验,观察并比较两个反应放出氢气的快慢。”《活动与探究》“【实验2】取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mL4%的过氧化氢溶液,用药匙向其中一支试管内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高效课堂,观察发生的变化。”教材给了学生学习任务,教师若利用投影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就能帮助学生开启化学思维,自主学习中享受发现的快乐。实际上自主学习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

⒉⒉有利于合作学习

在日常的学生实验课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一小组或同桌两人一小组。由于分工不明确,学生实验课表面热闹实际上课堂秩序较混乱。这时若利用投影,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更有利于互实验进行。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实验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不仅仅在实验的操作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共同探究问题,思考问题,总结结论等。而这些问题的引导,问题的设计等需要投影等信息技术的辅助。

⒉⒊有利于探究学习

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巨大的趣味性,如今再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实验情境,能使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由无声变有声,由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更能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酸雨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把酸雨造成树木、农作物枯萎,文物古迹如石雕、塑像的侵蚀等实物场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的感觉。这种适时适度的整合使学生耳目一新,开阔了学生眼界,激发了学习兴趣,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究酸雨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⒊实现高效课堂

⒊⒈增大课堂容量

利用信息技术往往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高三实验复习课。在化学实验的复习中, 由于知识点多, 内容乱, 高三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 重做实验从时间上是不允许的, 而且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 对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 它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对原电池、电解池、酸化反应、水解反应、乙烯的实验室制取等实验的复习中, 利用信息技术把微观反应机理模拟成宏观动画加以演示,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实验的印象, 也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使记忆深刻。如果采用动画、录像等形式对已做过的实验进行“回忆”, 对没有做过的实验进行“演示”, 则会取得既系统全面又节省时间的效果。这样, 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拓宽和延长了, 这种高密度教学是常规教学难以实现的,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⒊⒉减少实验时间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数据处理,有利于提高实验学习的效率。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没有一定的数据量,就不能很好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测量,不能很好地理解、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近几年来,特别是传感技术的发展,由计算机控制采集、存储、计算、处理高效课堂,这种方法可以完成一些常规仪器难以完成的实验,不但提高实验测量的精度和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对实验涉及的知识进行思考, 避免大量的重复计算工作,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站。如区别强、弱电解质实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实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等。在数据处理平台系统中,实验反应装置只需要连接上计算机,打开系统就可以自动得到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理结果。数据处理自动化, 简化了学生进行计算的过程。

⒊⒊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最佳条件,它可以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近几年的高考对化学实验的考查源于教材而突破教材,体现了化学实验的创新性,考查了学生化学实验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则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实验室进行气体制备实验,考虑到某些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氨气等,都要进行尾气处理。可用计算机再现常见的尾气处理装置,并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这样做?②不这样做会怎么样?③我认为还可以怎样做?其中,①和②是源于教材的知识,③是需要创新的思考。对三个问题的探讨既完成了复习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⒊⒋有利于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引起实验失败,也可能引起实验事故,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操作, 让学生亲?砀惺艿酱砦蟛僮鞯奈O?, 从而避免错误操作的发生。例如:对点燃未检验纯度的氢气发生爆炸进行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引起危害的认识,然后再进行正确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模拟,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更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重要性。又如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加入浓硫酸溶液中,老师通常都会反复强调后果的严重性,但学生机械地记忆印象往往不深高效课堂,而使用计算机课件模拟水倒入浓硫酸时的沸腾和四溅现象,很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一操作的认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实验操作能力,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⒊⒌有利于形成正确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体现教育育人的本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创设实验情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如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模拟化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讲述化学家研究化学的艰辛等化学史,努力创设情景,不仅使学生偷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部学习动机,更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非常需要的作用。例如模拟舍勒发现氯气,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这些仿真实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探索欲。另外,一些环境污染的事件可从网上下载,通过视频播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事实和相关分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心社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对化学的热爱。

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化学教学中要重视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也要以现实的化学实验为基础。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彰显化学学科的魅力,更要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付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化学学科组.化学学科模块教学指导意见化学与技术(选修).wenku.baidu.com/view/013e1889680203d8ce2f24dc.html(下载)2011年11月8日

篇1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化学课程的内容、化学教学、化学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线化学教师,我们不仅只是参加整合教材的实验,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和体会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身体力行地去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并不断从中获益。

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再是数量而是质量。因此优质教育资源对于教育就犹如石油对于工业,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筛选、整合、更新、共享是必然的。

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超时空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启发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的教育资源,自主解决问题;课本知识是有限的,并且一般滞后于科学发展,网络资源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而且网上的资源经常更新,让学生学会利用网上资源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任务,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能有效地从知识技能和思维两方面提高化学水平和学习能力。

利用网上资源,图文生动地展示科学家探索元素性质的过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利用网上资源探索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在网上某一元素周期表的网页上,点击元素符号,即可显示出该元素的原子半径、单质的熔沸点等数据,亦可利用检索工具,输入“原子半径”等即可得到需要的数据。再通过表格、图线,将原始数据按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有序排列,规律即呈现出来了。这对开拓学生思路,理解知识大有益处。

利用网上资源探索新规律,让学生通过网上检索数据,找出单质密度变化规律。学生经过网上检索――数据处理――找出规律――理论分析,很轻松的解决了问题。通过这些,让学生发现网上世界真精彩,从只玩网络游戏和QQ聊天中走出来,一遇到问题,同学们自然会想到“到网上查查看”。

利用网上资源找出远离学生身边生活的有关的动画、图片,触动学生的心灵。我们生活在淡水资源还比较丰富的地区,学生很难想象到那些缺水地区的艰难境况:非洲人没水喝,更不用说洗澡之类的;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 造成地层下陷;月牙泉的水量减少,趵突泉的消失・・・・・・时间上空间上,学生是很难感知到的。通过到网络上找出这些相关的动画、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变化,增强学生水危机感,树立节水意识,从而保护水资源。

应用网络教育资源,搭建学校教育资源库,完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在备课时阅览教学课件相当于听其他老师的课,直接将其精彩的内容,融合修改后为自己所用,使自己可以集众家之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备课中多看各种教学带,从中筛选自己教学中需用的内容进行辅助教学,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更具特色,必要时自己摄制教学带。比如,各种化工生产的过程和场面可以摄制下来用于教学,可使学生对化工生产有一定的实感。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我们没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以及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孩子,学生要到工厂去参观的可能性非常小,自制教学带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在备课中充分利用教学网络,现在的信息时代里,化学教学亦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利用大量的信息方能取得如期的效果。网络中的很多信息是我们在备课中可以采用的,采集这些信息比阅读教学杂志更具一定的优越性,这些信息可以下载直接用于教案中,比阅览、剪辑、抄录的效率更高。

在备课时搞好公共备课,教研组内定时集体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完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12

一、高一新生数学成绩下滑的原因

1.有较强的学习依赖心理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很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给学生一一罗列出来,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的“模子”,认为只要把这些“模子”学好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另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急切,当子女放学回家后经常帮助其辅导作业、做练习、预习、购买辅导材料、制定学习计划等。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学生习惯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渐渐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但是许多同学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学习依赖心理,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制定学习计划,只是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要讲授的内容不了解;课堂上忙于记笔记,没认真思考学习重点和难点;思维不够积极,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不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了很多功夫,而且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较高的要求。而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的教学,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有些重点题目还要反复练习很多次,个别教师还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初中数学教学进度较慢,有时间进行反复训练,教师甚至可以手把手地教学生。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升入高中后普遍无法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学不得法

高一新生在初中阶段已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仅满足于听,思维不够积极,遇到难题不爱动脑思考,寄希望于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而且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的能力。而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也是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有的学生晚上学到很晚,做大量课外练习题,上课时根本不听讲。这种轻视课堂练习和老师讲解的做法,导致数学学习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不重视基础训练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满足于知道怎么做就可以了,而不去认真书写和演算;他们对难题很感兴趣,好高鹜远,重“量”轻“质”,学习效率很低。考试时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这些学生考试后看到的不是自己成绩的下降,而是给自己找一个没发挥好的借口,或者认为有些题太偏,不符合自己的“口味”。他们没能真正反思和认清自己,对老师挂在嘴边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劝诫也往往不以为然。

二、高一新生数学成绩提高的策略

1.引导学生“会学”,提高学习效率

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鉴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学习态度都存在差异,制定的学习计划一定不要采用同一个模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之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计划执行前要讲明计划的重要性、激励措施以及完成计划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计划执行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监督,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当学生完成短期计划和长远计划时教师要有相应的激励举措,慢慢地培养学生自主完成计划的能力。对于没能按时完成计划的学生,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查找原因。如果计划不合理,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可以适当地调整。

⑵课前做好预习和自学。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前提。通过课前自学学生能够了解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提高记课堂笔记的水平和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但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这样上课时就可以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⑶课上提高学习效率。课堂学习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写笔记,什么地方该略写,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⑷及时进行复习。复习是高效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能够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有助于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由“懂”到“会”。

⑸循序渐进,防止急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急躁情绪。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学生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2.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法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还要注重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3.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模式,变“传授”为“探究”。其中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同时,适当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等教学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相适应,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可能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却会让学生受用一生。

4.精选学习资料,提高教学效率

当前,教辅市场上的资料形形、浩如烟海,学生面对这些学习资料往往不知所措。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能力和水平选购适合自己的教辅资料,对于配发的某些资料也要对其中“偏、难、怪”习题大胆删除或压后处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大量收集学习资料,汲取其中的精华,提炼一些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能较好地检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习题,将其适度适量地补充给学生,以减少学生选题的盲目性,减轻学生数学学习的压力。

总之,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做到以上几点,采取科学的学习模式,相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会逐渐增强,数学成绩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篇13

大学化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仪器分析实验。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核心,运用专业的仪器及设备,对物质进行包括定性、定量及形态的分析。此种方法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应用在科研和生产领域。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其以后的工作及研究夯实基础。虽然仪器分析实验知识的学习极其重要,但由于仪器在原理、构造及操作等方面复杂难寻规律,使得学习难度大,从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效率低下。有鉴于此,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予以改善。

2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特点、难点、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仪器分析实验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程。现实中,一种物质必然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在分析中,可通过仪器分析多维度、多层次对其进行表示。由于自然界物质种类繁杂众多,使得仪器分析方法、种类、型号、操作等方面千差万别,在精度、测量范围等指标上存在不统一。此外,仪器分析实验也是一门极具操作性的课程,实验中往往需要操作众多的仪器来采集数据。而所得数据分析则需要用到各种不同的数学方法进行处理,最后经过处理的数据又需化学知识给予归纳解析。由此可以推论,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重难点主要是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各类仪器的使用及众多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等实验知识。

现代化学研究和生产过程中,使仪器分析技术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实践的需求增强,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不断进步,使得仪器分析技术不断得以发展和提高。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不可固步自封,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1)仪器贵重,数量不多,不能满足实验过程中多名同学同时操作,一些特殊仪器学生接触不到,只是进行演示实验。所以,实验内容也比较单一,学生能熟练操作的仪器不多;(2)面对知识更新,实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且学生群体的类型也在不断的变化,陈旧的仪器设备及老套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内容少,常选用色谱分析、光分析、电分析等有限几种方法或几个典型的实验对学生象进行教学;(4)仪器原理和实验原理抽象,部分学生因前排人数多或其他原因不易准确观察到教师仪器讲解时的演示,使得后续的仪器操作错误;(5)学时限制使得实验指导教师在讲解内容时难以拓展,以至于有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最终的实验教学目的很难实现。现实教学中面对的这些难题,看似很难解决,但在信息化逐步发展的今天,可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

3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方法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提高,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界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使用图像、动画、声音、影视等教学方法,可以使抽象、枯燥、繁琐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简单,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虽然计算机在仪器分析实验中频繁运用,但在仪器分析实验中却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有必要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模式。

3.1基于仪器分析实验的信息检索体系的建立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实验的预习和复习,而实验教材常常是数年才会更新一次,为弥补旧教材和最新分析仪器知识承载缺失的矛盾,应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检索知识,促进主动学生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大型搜索网站或专业仪器分析网站来检索相应的实验知识,让学生知道在实验中需要做什么、如何做。

3.2多媒体技术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制作文字、图像、声音、影视、动画等内容和其它形式丰富的多媒体教程,可显著提高教学效率:(1)用图文、动画等生动具体的形式来表述实验原理和仪器原理等抽象的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如用循环伏安法检测金属离子的实验中,可使用图片或动画将日常肉眼无法观察的金属离子与电子在电极之间和溶液状态下的转移情况,就会显得直观易懂。(2)多媒体具有放大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及教师实验演示操作过程中学生很难观察的地方,可防止学生实验知识出现漏洞。例如,在进行液相色谱的实验参数设置操作时,难以达到所有学生同时观看效果,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不断讲解,学生就可知晓整个参数设置的原因及过程,而且可以同时讲解各参数的具体含义。(3)学生通过重复观看多媒体技术播放的规范性实验操作视频,可弥补自身的操作失误。(4)一些仪器分析实验虽然不属于教学大纲要求,但对学生非常重要而学校却没有提供条件。这样的情况就可以制成多媒体课件,用在实验课内讲解或学生课外学习,以弥补了教学条件的不足,确保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如和核磁共振仪这些实用但学生通常难以接触的仪器分析实验。

目前,有很多方法可用作制备仪器分析实验多媒体课件,常用的有:(1)Photoshop、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进行图片、文字或动画制作;(2)数码相机用来进行图片制作而摄像机可进行视频影像

制作。

3.3 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平台

以网络通信技术核心的教需要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工具,如校园网、腾讯QQ、E-Mail、各种论坛等作为现代交流平台,全力推动师生交流,解疑答惑,提高知识,并及时更新和与仪器分析实验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3.4 其它信息技术的应用

除了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外,也可开发掌上实验室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积件等新技术应用于仪器分析实验。

4 信息技术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信息化教学作为真实科学实验的补充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科学实验化学类仪器分析实验,尽管信息技术能将一些不易直接观察和重要实验现象展现给学生,但信息技术则无法模拟真实实验中不可知的一面。另外,真实实验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等方面有特殊作用,信息技术无法替代。

2)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完全被取代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创新和完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教与学”的目的不会改变,目前,教材、语言、板书、示范操作等传统教学手段仍具有重要地位。

5 结束语

由以上可知,高校化学类的仪器分析实验的信息结束教学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