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民营企业融资风险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风险管理水平。(1)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于风险管理是否支持,其支持的强度;(2)企业融资风险识别工具,是否拥有风险管理团队;(3)企业融资风险分析工具,分析风险的准确率;(4)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水平。
1.2风险文化。(1)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口号、标语、行为规范;(2)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是否被各个部门广泛接受;(3)企业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观精神状态;(4)企业融资风险事件在企业内部沟通程度。
1.3风险识别能力。(1)是否拥有系统性风险识别方法;(2)风险识别信息跟踪、传递、沟通、处理的效率;(3)风险识别结果准确性;(4)实际风险与预计风险之间差距比较。
1.险分析能力。(1)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分析技能,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技能;(2)风险分析工具;(3)风险分析信息处理效率;(4)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结果影响强度估计。1.5风险控制能力。(1)风险管理人员风险控制流程制度化、标准化;(2)应对潜在风险的事前控制能力;(3)风险事件发生的事中处理效率;(4)风险事件事后影响范围控制能力。
2.融资风险成熟度模型框架。根据民营企业融资五个角度,即风险管理水平、风险文化、风险识别能力、风险分析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把融资风险分为四个等级:初始级、可重复级、可管理级和优化级。融资风险各个等级等级描述:
2.1Level1—initial(初级)。企业没有意识到融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价值,没有进行融资风险管理。处理问题的通常是进行风险事件事后处理,减轻其风险影响范围,降低造成的损失。偶尔,有能力的管理人员可以在融资中识别和减轻风险。该企业没有正式的风险管理流程。
2.2Level2—repeatable(可重复级)。企业意识到融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价值,开始进行融资风险管理。对现有融资过程进行风险管理时,参考原有融资的成功经验,部分融资管理程序可以重复采用。风险管理知识管理意识缺乏,风险管理流程不能制度化、标准化。
2.3Level3—managed(可管理级)。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经验的知识管理,风险管理事件进行详细记录。企业具有风险管理团队,具有风险管理标示标语。高层管理人员对于融资风险管理给予了强大的支持,风险管理人员积极应对风险管理,各部门对风险管理广泛认同接受。等级3的成熟度被认为可以使大多数企业中融资风险被识别、分析、控制。
2.4Level4—optimized(可优化级)。企业具有前瞻性风险管理的意识文化。企业积极利用风险信息用来改善风险管理流程,并对其进行持续改进。考虑企业每次融资风险的特有内外部环境。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从过去的风险管理历史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企业采用融资风险管理软件来提高风险识别、分析和控制的能力。企业建立风险管理知识库,并对其进行实时更新。风险管理追求每个环节的最优及整体最优。
篇2
一、民营企业界定
关于民营企业,在经济学界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另一种是相对国营企业而言,主要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企业两种,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租赁者自行筹集资金,自主经营自己承担经营亏损风险。私营民营企业则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
(一)融资的定义
融资就是资金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的流动和互动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资金的融出。一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从社会角度看,融资就是社会资源的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使资金向效益好的企业流动。从企业的角度看,融资是指企业所需的资金不断形成和得到满足的一种过程。本文的融资是从企业的角度去分析的。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状况以及资金的运用情况,根据企业本身的发展经营的财务需求,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筹集资金来满足这些对资金的需求。将获得的资金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更多的资金流。企业的创立生存发展过程都是一次次的融资、投资再融资的过程。资本就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要在、保证正常运行和扩大规模生产经营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必须进行融资活动。
(二)融资方式和渠道
企业融资方式划分的依据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融资方式。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来源的方向不同把企业融资方式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在创立过程中企业自筹内部资金包括初始投资形成的股本以及各种留存收益等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和企业经营中的剩余价值的资本。企业的内源融资由于资金来自内部,企业付出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融资风险较低。企业对于这一部分的资金有较高的自主性。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向企业以外的其他经济体经济组织等筹资的资金例如银行贷款、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由于企业的外源融资需要企业本身的商业信用,所以这一部分的融资成本高,而且ν庠慈谧实淖式鹈挥懈叩淖灾餍裕所以融资风险相对高。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不断交替变换。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之间的比例就是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企业的融资结构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体现了企业的资产的产权归属性和债权约束的程度,企业融资的风险大小还可以从其融资结构中反映出来。具体理论运用如下图1所示: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主要是民营企业自身积累的留存收益、亲戚好友的贷款投资等。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在创立时由于企业规模小,缺少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民营企业中很多中小企业经营分散零乱对资金需求不是很强烈,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少。加上很多商业银行的目标是对准国有大企业。所以这些民营企业很难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大部分民营企业依靠企业的自我资金的积累。由于内源融资的成本低,内源融资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筹集资金的主要融资方式。但是由于内源融资的资金来源有限、资金规模小。很难适应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扩大企业规模的需求。以海王集团、侨兴集团、万向集团和吉利集团为例,具体创业金融周期与融资来源如下表1所示:
我国民营企业外源融资主要是向商业银行的贷款、企业之间的商业信贷、股票债券融资、社会集资等。外源融资成本高,但是规模大来源广。当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不能满足其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时,企业就向外源融资扩大。具体关系如下图2所示。
三、民营企业融资风险
(一)内源性融资风险
我国民营企业中中小企业占的比重大,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相对大企业来说占的比重大。内源融资比重过大也会产生相应的内源融资风险。我国民营企业内源性融资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企业产权风险。我国很多民营企业是采用家族经营管理模式,当经营管理不当时或内部融资出现问题时,容易造成企业的产权混乱,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
第二,企业发展规模风险。由于企业仍慈谧时戎毓大,过度依赖于企业内部资金,企业的发展规模得不到外部资金的支持,企业规模受到限制。如果仅依靠不足的内源融资资金,盲目扩大企业规模,企业就会陷入财务状况危机,出现现金流量困难,导致企业亏损或者破产。
第三,企业财务风险。企业过度依赖内部融资,没有形成外部视察那个融资渠道,当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或者面临市场变动时,内部资金的不足就会导致企业面临资金矛盾的困境。
(二)外源融资风险
其主要存在于民营企业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通过股票和债权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融资以及在正常渠道还得不到资金满足的情况下进行的民间借贷融资等。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银行贷款融资风险。民营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是要按照约定的方式按期还本付息的。特点是成本低,风险小。民营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日你钩子的风险主要有,一是财务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不能按时归还规定内时间内的借款本息,那么企业可能面临着破产的风险。二是利率汇率等风险。当市场利率或者汇率发生变动时,给企业带来还款的压力增大或者已有的资金因为汇率变动的发生损失。
第二,商业信用风险。企业于企业之间通过商业信用而相互融资的行为,对于筹集资金企业来说通过商业信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预收货款分期付款等。如果交易乙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给另一方造成损失风险。
第三,债券融资风险。民营企业利用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时,由于在债券的发行数量、发行价格、债券票面利率、还款方式、发行时期等方面操作不当或者策略不当,导致企业经营成果损失的风险。在债券发行时的经济条件、公众的购买力和购买编好、其他的债券发行数量、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企业形象、企业债券的可转让性等都有可能导致企业花费大量的发行费用广告费手续费等的损失。
第四,资金需求有迫切。就有很多民营企业转向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多数是高息借款的。主要存在风险有。一是民间借贷的高利息几乎都高于民营企业的盈利水平,给民营企业增加了企业面临的还债的压力,甚至压垮企业,出现老板跑路现象。二是民间借贷因无具体的法律保护,其不稳定性及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将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结论
针对民营融资风险控制的相关问题,民营企业不能只是依赖国家的政策。对民营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等框架下积极有效的寻求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融资方式,调整融资结构。才能使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总的来说,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的问题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对待这一问题,我们要以新的眼光看待它。要以当代的观点,借鉴国内外的良好经验,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拿出具体的措施。不H从国家角度加大力度,也需要从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的角度寻找对策。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雁雁,我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财会研究,2010, (13).
[2]李瑛,杨蕾.后危机时代我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3.
[3]田玮,孙岚.企业债经营的风险探讨与案例分析[J],财经界,2011.
篇3
3、规模———小。我国的民营企业创立初期,一般是以家庭为核心发展的。家庭积蓄和民间借贷等方式是其公司成立的最初来源,这也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的主体一般只是中小规模。
二、融资与融资风险的认识
1、融资。“融资”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融”即融通,“资”则指资金。融资是一个资金运动的过程,由供给方向需求方。运动过程包括资金融入与融出。在我们的经济实体中,企业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资金来源的状况往往取决于资金运用的效益。
2、融资风险。融资风险是指企业融资或筹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风险。我们通常所指的融资风险是债务风险,即狭义的融资风险。只要企业有资金的借入,就必须按期还本付息,由其资本收益率和借款利率不确定所产生的风险。
三、民营企业融资风险辨识
本文从资金的来源不同即外源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商业信用融资、以及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民间借贷融资方式所产生的融资风险进行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的辨识分析:
1、债券融资的风险。债券融资风险是指民营企业在利用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时,由于发行数量不当,发行价格、时机选择、票面利率、还款方式等方面考虑欠佳等原因所造成的筹资成本过高,导致经营成果损失的可能性。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还是由政府控制,国债是债券市场的主流,企业债券只能是债券市场的配角。民营企业的比例非常低,大部分还不能上市流通。而且由于债券市场是政府监管,利率由政府决定,企业债券的同期利率都要比银行的存款利率水平高40%。现在民营企业中成功发行债券融资的只有西安金花企业集团和重庆力帆,发行债券融资的门槛还是过高。
2、商业信用风险。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行为。对筹资企业来说商业信用包括赊购商品、商业承兑汇票、预收货款、分期付款等几种方式,是一种在经济贸易中最常见的债权债务关系。
3、银行贷款风险。银行贷款是指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将资金发放给资金需求者,并约定期限偿还的一种经济行为。银行贷款的特点是成本低、风险小,是企业贷款最理想的方式。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产生的融资风险有以下两点:①财务风险。民营企业申请在商业银行融资时,银行要求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本付息。如果经营不善,不能归还借款,那么企业自身就要面临破产关门的风险。②利率、汇率以及其他条件的浮动所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也会使企业遭受一定的损失。例如企业从银行,使用固定利率贷了一笔长期借款,但由于资金供求市场的变化,银行的利率下调,那么企业按原定的固定利率将不得不多支付利息,融资成本增加。
4、民间借贷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因向银行贷款存在一定的难度,又急需获得资金,此时,民营企业就会以高息向私人借款,即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与自然人、自然人与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关系。民间借贷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点:①从短期来看,民营企业的贷款月利率8‰到30‰不等,甚至有的高达50‰。民间借贷的贷款利率几乎都高于了民营企业的盈利水平,这无疑就增加了民营企业要面临的还债压力,甚至因此压垮他们。②从中期来看,因房地产、大宗商品等具有可观的利润,相当多的民间借贷筹集的资金都投入其中。但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变化多端的行业,价格下跌就会导致资金链一定的断裂。最后年终结算期,因市场经济的变化将给民营企业带来一定的破产风险。③从长期来看,因利率的畸高,民间借贷吞噬了实体经济一定的利润,长期来看,并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资金累积。更因为,民间借贷因尚无具体的法律保护,其不稳定性还有其他不可控的因素,将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
四、民营企业融资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根据民营企业不同融资方式所要面临的融资风险,现从企业的内部———自身素质和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的内外部原因分析。
(一)融资风险的内部原因分析
1、民营企业的内部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产权结构的限制。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大多表现为家族式、粗放式管理,产权单一。民营企业实际仍是家族控制,即使采取了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采用现代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很少。
2、民营企业自身信誉度相对较低,导致融资渠道狭窄。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互相交易时最重要的就是信用。但现今制约民营企业融资与发展最大的障碍也是信用。在经济贸易往来之中,各个民营企业之间的债务关系往往发展成了多角债务关系。例如,互相拖欠货款。如果其中一个企业货款收不回来,那就开始拖欠其他企业,连环反应发展为“多角债务链”关系。
3、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财务信息等透明度不高。在财务管理方面,民营企业中的收入、成本、资金等财务指标不明确,没有详细的财务规划和预算,从而在企业运行中经常出现资金吃紧、成本增加等失控状态。民营企业一般未能建立起规范的、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治理机制不健全,财务上普遍存在一个企业两套账、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财务账册不完整、基础的财务会计信息失真、账实不符等违规现象
(二)融资风险的外部原因分析
1、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保护滞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主题一直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现行建立的各种法律制度有益于维护大型国有企业的权利义务,而不太适用于民营企业,他们缺乏一定的法律规范和法律保障。我国的经济是由计划经济逐渐转轨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处于一个成长阶段,所以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就导致了这种现象。
篇4
民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合理解决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问题。融资风险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融资风险使企业在资金的运用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了解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及融资风险的类型,构建和完善企业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充分发挥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在民营企业融资风险中的有效作用。
1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同样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融资风险的存在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石。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出现了以下问题。
1.1 内源直接融资满足不了企业的资金需求
《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家族企业成为私营企业的主体。其主要的融资方式包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所有者权益融资。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这两种融资方式基本可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但是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随之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融资方式。
1.2 外缘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股票、债券和风险投资是主要的外缘直接融资方式。由于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较小,达不到股票上市的要求,因此企业尚且运用不了股票融资这种方式。各种证券市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为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约束,债券融资同样得不到更好的利用。风险投资对投资主体设置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在投资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
1.3 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条件和期限结构限制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发放贷款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而民营企业则受到了很多条件的限制,加上民营企业本身的缺陷使其受到各大银行的歧视。因此民营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虽然地方性融资在民营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仍旧解决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1.4 非正式渠道融资成为民营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可以从社会中获得一些贷款,有时候也通过客户之间延长还款期来周转资金。但是在没有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能引发各种非法融资的问题。企业互相拖欠贷款使得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逐渐恶化,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式渠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例子,例如丽水“小姑娘”杜益敏,因为非法集资7亿元而被判处死刑;义乌的“玩具大王”楼国辉因涉嫌非法吸取公众存款被义乌警方刑事拘留,他所投资的项目由于巨额的贷款利息导致资金链断裂。
2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预警
2.1 融资风险前期预警
融资风险前期预警的工作就是具体分析大量的信息资料,通过具体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和预期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信息资料的取得主要来自内部和外部。预计企业的融资活动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是民营企业主要的前期融资风险,主要反映民营企业是否能够融资到位和是否能够正确的融资和使用。
2.2 融资风险中期预警
中期融资风险预警则是预警企业行业经营内外环境,了解企业的财务程度和具体情况。中期融资风险预警主要包括财务预警和经营预警。
财务预警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一是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况,企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可能面临财产清算重组或者企业破产;其二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为负,说明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获利能力有一定的问题;其三是产生了大额的逾期利润,使企业的投资者在利益方面无法取得保障;其四就是企业信用等级的下降所导致的偿债能力的下降;其五是企业在融资方面受到的严重阻碍,无法取得外部投资资金。经营预警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没有适销对路,面临很大的竞争,使得企业无法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二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人才短缺,使得企业没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2.3 融资风险后期预警
企业的融资风险进一步转化为危及企业财务方面,没能很好控制后期预警就是融资风险的后期预警。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其一是通过对企业各方面能力的分析得出企业的财务出现很大的问题;其二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由于无法偿还前期债款而失去债权人的信任,使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其三是企业出现非正常的停工停产现象,企业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
3 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
在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道路上,河南省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做了一定的工作。它们根据自身企业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缺陷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采取针对民营企业相关的问卷调查并对专家进行函询调查的方式,在全国的大环境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风险预警。这可能是一个省市对于预警管理系统构建工作的一部分,而我们需要从全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来构建预警管理系统。
3.1 民营企业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构建的流程
企业风险预警主要包括五个环节,收集录入信息、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以及信息输出。其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是收集录入信息的对象;风险识别则是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各种方法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列出风险因素;风险评价在完成风险识别这一环节之后,对风险识别中所列出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果;风险应对则是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有效的控制风险;信息输出就是输出风险控制的作用。
3.2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
融资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是完成预警管理系统的前期重要工作,这个模型的建立可以提前为系统的构建发现问题,同时成功的模型是可以应用到防范融资风险的工作当中的。
①选取样本的原则以及数据的来源。选取的样本数据的好坏程度与风险预警模型的准确性是有直接联系的,因此在选取数据的时候需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要注意随时更新样本的数据,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下,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要随时跟进企业的最新动态,做到数据的更新,保证预测的准确性;其次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民营企业在财务方面没有严谨的制度要求,往往在一些财务数据上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在选取数据的时候要将不完整的财务指标去除,保证数据的完整程度。
②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财务指标的简化。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很多财务指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相通性。初次选取的财务指标是比较多的,这样造成工作量加大,也影响预警模型的准确性。而因子分析法的作用就是利用少数的重要变量分析出更多的所需信息,减少工作难度。其工作流程为,数据的标准化-提取财务指标(因子)-对因子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出最后的结果。
③风险预警模型的预测。预警风险模型的基础工作完成之后,就要将模型是否能够达到预警企业融资风险的要求进行预测。这个预测过程是全方位的,首先就是检查模型的建立过程的准确性,就一些环节进行抽样检查;其次就是将此模型应用到实际的案例当中,以此来推测模型的可行性以及在融资风险的预警工作中的实际作用;最后就是通过研究结论进行预警模型的进一步改进,使这整个系统更加完整。
3.3 民营企业自身改进的一些措施
①完善企业的融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在系统的初始建立过程中,肯定碰到一些困难,建立完预警管理系统之后,要开始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改进工作,逐步完善预警管理系统,使其能够全面的防范融资风险。
②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约束,使其融资风险和企业的实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企业需要计划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各方面制定好发展战略,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
③建立合理的资金结构。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融资方案所产生的融资风险是不同的,企业在财务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资金方面的管理。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融资渠道的狭窄使企业不得不充分使用自身所拥有的条件,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建立合理的融资结构。
④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企业的财务指标是预警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提高防范融资风险的能力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企业规范的财务制度。首先要做到对于财务的准确核算,做好企业基本的财务工作,然后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分析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问题,最后就是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好企业的财务制度。
4 结 语
面临融资风险这样的大问题,除了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之外,民营企业需要从自身出发,探寻有效的措施来迎接挑战。面临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考虑自身的条件进行融资。除此之外,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融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合理的企业融资结构,运用科学的方法,控制和防范各种融资风险问题,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企业的融资提供有利的环境。在这样的努力下,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佳的环境,补全民营企业发展中先天不足的条件,从而使民营企业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民间借贷含义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的借贷。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二)现阶段民间借贷途径 现阶段我国的民间借贷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获取资金,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有抵押物情况下,贷款月利率为2.5%至3%,无抵押贷款,月利率为6.8%至10%;二是行业之间的拆借,一般常见于大型的交易市场,通过同行介绍或者业务往来,资金需求方可以6%至12%的月息得到资金;三是资金来源比较复杂的各种地下钱庄。
三、现阶段民营中小企业盛行民间借贷融资的原因
(一)民营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 我国较长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业作为服务行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信用体系很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够,导致国有金融企业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另外,法律政策对金融业的垄断和管制,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高等,造成了我国的金融业现状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这种体制下,国有银行的资金绝大部分贷给了国有企业,而最需要资金的民营中小企业借不到或者很难贷到银行的资金。
(二)民间资本借贷供需迅速扩大 一直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大,同时这些发展和壮大中的民营中小企业又亟需资金支持。但是2011年我国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减少后,首先缩减的是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资金成为制约大部分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遭受资金寒流,从银行贷不到钱时自然就会另觅他方。与此适应的是目前我国民间借贷资金来源渠道众多,借贷规模迅速增大。据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与高和资本联合的《民间资本与房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民间资本的规模远远超出业界预计,温州民间资本5000多亿元,山西有10000亿元,鄂尔多斯是2000多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民间资本供应和民营中小企业迫切的资金需求一拍即合。
四、现阶段民营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融资风险
(一)民营中小企业民间借贷比重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加大 2011年,全国工商联对17个省市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困难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银根的紧缩,致使绝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绷紧,有90%以上的受访民营中小企业表示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有数据显示,在2008、2009、2010三年中,中型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比重为48.3%,小型企业则高达67.8%。2011年7月,温州市金融办对35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温州企业运营资金构成中,银行贷款占比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个百分点,民间借贷占比则提高了6个百分点。更为典型的是鄂尔多斯市,每一个房地产项目几乎都要向民间资本借钱,一般是40%~50%的资金来自民间资本,甚至有些楼盘的所有资金都来自民间资本。这些无疑加剧了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使得企业总风险整体上升。
(二)民营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利息成本上升,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 在2011年持续偏紧的信贷政策下,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普遍上升。有数据显示,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50%。以民间借贷最活跃的温州为例,《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数据显示:当地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民间借贷利率也处于阶段性高位,年综合利率水平为24.4%,个别年化利率甚至达到了180%。实际上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年毛利润率通常不超过10%,一般在3%~5%之间。这无疑大大加剧了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三)民营中小企业多头民间借贷行为增多,信用危机蔓延风险加大 所谓“多头”是指企业对多家贷款人都有借贷,可能超出其负债能力,资不抵债,导致破产。在民间借贷盛行的地区,往往资金量巨大且参与者众多。牵涉其中的不仅有工商企业、普通家庭,甚至包括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一旦出现危机,冲击面和危害不容小觑。具体而言,波及工商企业会影响当地的实体经济;波及银行会危害当地金融体系的稳定;波及普通家庭会造成当地社会的负面影响;而融资企业在其他机构的借款可能不被担保公司掌握,这种情况下,就对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产生极大的风险,如果担保公司对“多头负债”没有足够的重视或没有足够的甄别能力,势必影响担保投资业务的安全性,对投资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五、现阶段民营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融资风险防范策略
(一)政府部门规范管理,切实防范民间借贷风险隐患 民间借贷涉及主体利益众多,其风险与企业内部经营风险有很大不同,因其具有很强的外溢性,所以一旦风险失控,极可能形成扩散效应,引发连锁反应,最终风险会向普通民众蔓延。因此防范民间借贷风险,政府应站在维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强协调配合,综合实施相关政策。一方面,政府应针对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结构性减税、定向宽松等行之有效的应对政策,以减轻这些企业的税负成本,帮助这些企业度过经营难关。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实施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为不同类型企业提供不同的融资场所,真正减少民营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再者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尽快制定出台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让民间借贷在阳光下运作,使之规范化和有序化。
(二)金融机构切实帮扶,创新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信贷融资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相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银行贷款融资门槛较高,企业很难贷到资金。金融机构应切实帮扶,将信贷等资源多向实业倾斜,特别是向民营中小企业倾斜。在创新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方式方面,金融机构可以成立类似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中心的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单列规模和单独考核,从而建立较完善的中小企业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制定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分类评级和信贷准入标准。通过这些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方式,实现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的扩大。
篇6
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系指依法审批设立的、面向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专门机构,以契约的形式与债权人金融机构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其与金融机构的债务时,由担保机构保证承担其债务偿还责任的行为。其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在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压力和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绩效。由于传统金融体系主要为国有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作为稀缺资源的信贷资金必然流向财务制度相对规范的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从而忽视对财务管理松散的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及政府制定的信贷政策制约民营企业信贷资金获取的根源在于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而导致信息不对称风险的主因则在于民企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内部治理失范。引入信用担保机构参与信贷,可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有效缓解民企融资难问题。但当前我国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及其财务风险控制尚存诸多问题,故有必要剖析民企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财务风险诸因素,给出其财务风险控制对策,以建构稳健的信用担保财务管理体系,提升民企信用担保融资绩效。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法制失范风险
信用担保融资需依赖法制规范以遏制大量骗贷行为的发生。健全的信用担保法律体系有助于理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及申请贷款的民企三方权责利关系,在确保金融机构及担保机构资本安全的条件下,促进民企依法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当前我国民企信用担保领域的法制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需,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担保相关法律存在立法空白。目前我国除《担保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外,尚无与民企信用担保相配套的法律规范和相关文件。其中《担保法》未明确规范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内控、行业监管及行业自律、市场准入等内容;而《中小企业促进法》仅从政策导向层面支持县级以上政府推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该政策缺乏配套实操条款,未有效降低担保机构运营的政策风险。其二,当前民企的信用担保相关法律的法律效力层级低,且多以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出现,立法的权威性和系统性考量不足,不利于构建我国统一的担保市场体系。其三,缺乏与《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民企信用担保法律规范。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民营企业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被称为违约风险,系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其与金融机构的信贷契约中的义务而导致担保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担保机构提供的民企信贷担保服务存在显著信用风险,具体表现如下:其一,由于多数民企的规模小、实力弱,在央行征信系统中的信用等级低,缺乏可被金融系统认可的有效抵押品或质押品,因此增加了为其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由于民企的财务信息不完整,并通过贿赂会计师事务所做假账,设立多套账本等方式逃避财税及金融系统的监管,加之多数民企的家族背景有助于企业隐匿关键财务信息,扭曲市场对该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识别,从而增加了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其二,非财务因素引致民企信贷担保风险。民企家对市场风险的预估与市场环境实际变动趋势不相符,以致企业运营不善而导致信贷偿还违约,增加担保机构的代偿风险。担保机构还应有效识别民企家的道德风险,以避免因其有意打乱信贷偿还计划而增加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担保机构内控风险
担保机构内控制度存在如下风险因素:其一,担保机构因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增加其财务风险。众多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内控机制建设上,缺乏规范性操作程序设计和严格的风险管控制度。例如担保机构缺乏对担保对象的专业化风险识别能力,为招揽客户而轻率地为各类客户提供担保;在经办担保业务中对经办人权力制衡制度设计缺位,缺乏对审批流程的规范和越权经办行为的惩戒。其二,担保机构因缺乏有效的风险化解机制而增加其财务风险。担保业务的风险化解机制可以分解为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补偿三项模块。在风险转移机制上,担保机构在开展担保业务时未有效实行反担保措施,当债务人因财务状况恶化而债务违约时,将威胁担保机构通过追偿方式弥补债务人违约损失。在风险分散机制上,金融机构利用自身强势谈判地位将信贷风险推卸给担保机构,导致金融机构无动力采取有效措施协助担保机构分散风险,从而推高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在风险补偿机制上,由于我国再担保制度不完善,担保机构的统筹风险准备金提取制度缺位,使得担保机构内部风险一旦失控,将会增加担保机构破产概率,推高社会担保系统风险。
(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金融机构协作风险
围绕民企信用担保业务,担保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合作中面临金融机构协作不利的风险,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信贷担保风险分担权责失衡。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合作时处于优势地位,金融机构只承担信贷责任,而担保风险基本集中于担保机构。这是因为我国现行担保法律体系偏重于维护现有金融系统的安全性,缺乏对担保机构的有效保护,从而使得金融机构通过收取高额保证金,设置不平等条款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担保机构,以降低自身风险。其二,在授信前对民企资信评估方面,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缺乏有效协作。多数担保机构缺乏对客户的科学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对客户企业资信调研多停留于对财务报告分析和现场访问等形式化方面,未能与金融机构协作展开对客户企业资信状况的综合测评。其三,金融机构偏重于掌握客户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向信息,担保机构偏重于掌握客户企业的日常经营动态信息,二者在监控债务方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向及其日常经营动态方面缺乏有效合作,不能综合双方信息给出客户企业的信贷及担保风险的有效评估,从而增加信贷和担保双重风险。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法律体系
其一,完善对民企信用的立法工作,建立与现行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以降低担保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信用立法工作应当处理好政府行政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界限,处理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其二,完善《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结合我国信用担保行业实情补充《担保法》中关于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内控、行业监管及行业自律、市场准入等内容,细化《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关于政府对民企金融支持的具体措施,拓展民企融资渠道。其三,完善民企信贷担保的风险防控法制体系设计。管理当局可通过规范担保客户企业资质审核的相关法律来完善担保机构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建立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协同风险分担机制,以硬性规定金融机构在担保业务中的贷款担保的放大倍数、风险分担比例等指标的方式,来减轻担保机构所承受的风险压力;管理当局还应建立持续高效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为担保机构提供行政管理便利化,为小额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提供财政支持的方式,完善政府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以提升我国金融系统安全性。
(二)创新民企担保融资的信用风险监控方法
民企担保机构亟需创新其信用风险监控方法,以适应宏观经济恶化背景下的民营经济风险敞口扩大的现实需要。其一,担保机构应重视对民企资信状况的定性分析,辅之以定量分析。由于民企的财务报表规范性不足,若采取传统的依据财务报表展开定量分析来制定信贷政策的办法,则可能导致对民企财务安全水平的低估。通过对民企资信状况展开深入直接调研,掌握央行征信系统所无法量化考核的民企信用真实水平,并结合民企的财务风险水平制定相应的担保政策,有助于控制其风险。其二,担保机构应重视运用动态分析思维来评估民企的远期担保风险。经营方式灵活,发展速度快是民企的显著优点,担保机构需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挖掘出有发展潜质的优质客户企业,以获取稳健的担保收益。陈晓红(2007)等借鉴期权定价思想提出的,通过衡量宏观经济的波动对信用转移矩阵的影响而构造的动态信用担保定价模型,对动态分析民企资信水平有借鉴价值。
(三)建立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要点如下:其一,担保机构应通过完善客户征信制度以控制担保业务开办阶段的风险,优化担保过程风险监控制度,建立担保业务事后评估制度的方式,来建立信用担保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信用担保全过程风险管理工作系指从民企申请担保业务起始,直至担保终止并给出担保绩效评估为止的担保业务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其二,担保机构应建立担保业务关键岗位的权力制衡制度,实施担保业务中诸如担保评估、担保审批、担保执行、担保监督、担保业务记录等不相容职权的岗位分离制度,实现担保业务各岗位间的职权与责任界定清晰,形成权力间的有效制衡体系,以提升担保机构财务安全水平。其三,担保机构应通过制度规范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担保对象、担保流程,提升担保机构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其四,担保机构应制定严格的担保授信审批制度,明确担保业务审批的流程、方式、权限、责任,严肃查处越权审批行为。
四、构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协作风险控机制
金融机构掌握海量的民企信用信息,而担保机构掌握众多非量化的民企信用信息,双方有建构信息协作机制以控制担保融资财务风险的充分条件和动机。其一,明确担保机构分散风险的职能定位。民企信用担保机构成立的目的是分散金融体系中的既定风险,而非独自承担风险,以确保金融机构获取无风险的信贷收益。这要求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间围绕债务人的信用基础信息及资信评估、担保方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违约责任界定等要件展开诚恳交流与信息互动。担保机构应当制定与客户资信水平相匹配的担保比例,以确保金融机构在合理分担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有动力与担保机构分享关于债务人的信用信息。其二,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协防民企债务人信贷风险。由担保机构挖掘出难以通过金融机构正规信用评级系统发现的经营机制健康、经营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民企,并为其提供担保,以增强其获得授信概率。担保机构也有助于优化金融机构的客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提升经营效益,增强金融系统稳健性。故担保机构可通过分担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来帮助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提升金融系统运行的稳健性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邹高峰,左军.欧盟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的经验与启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00-305.
[2] 林海峰.试论现阶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制度创新[J].经济师,2012(7):191-192.
篇7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和欧盟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中的经验证实: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孵化器和风投的融合可以有效帮助在孵的高新技术企业规避高风险,促进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实现多赢。从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现状看,目前国内约有半数的科技孵化器引进了风险投资,另有10%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参股了风险投资公司,尽管目前尚未出现完全意义上的二者的深度融合,但事实上的互助发展局面已经形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支新生力量,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对促进区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将民营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大大提高在孵企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可降低风险投资资金的投资风险;同时为民营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1 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的现实性分析
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具有市场化运作能力强、管理成本低,更具效率、孵化方式灵活多样、多元投资主体、企业建制、追求营利等特征;民营科技孵化器发展过程中需要风险投资作为支撑,风险投资选址民营科技孵化器中的科技型企业有利于提高风投资金投资的准确性,减少风险投资的不确定性;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1 民营科技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1.1.1 民营科技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一致性分析
两者运行模式具有一致性,民营科技孵化器与政府主导的科技孵化器有着显著的区别,民营科技孵化器追求盈利性,与风险投资的投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股利或者资本利得,二者的孵化服务对象和投资对象一般是初创期的高科技风险企业,它们通过对其提供增值服务间接扶持创业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的增值,它们的投资都是一种长期投资,都是通过投资企业发展成长和股权增值后才将股权转让实现投资收益。
1.1.2 民营科技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互补性分析
目前我国对官办和民营科技孵化器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支持体系较完善,形成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而支持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还极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制约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因此风险投资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民营科技孵化器的优惠政策,加快与民营科技孵化器的融合,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1.2 民营科技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的紧迫性分析
1.2.1 民营科技孵化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我国目前民营科技孵化器的实践情况来看,民营科技孵化器能够吸引的无偿性社会资源终究是有限的,通过科学合理地运作风险资本谋求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事实证明,具有风险投资功能的孵化器对提高入孵企业的存活率和成功率会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吸引更多创业者进驻,促进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
1.2.2 在孵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要求
民营科技孵化器中的在孵企业中往往会因为缺乏资金、管理、人才等创业和企业壮大的必备条件,即使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企业,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也将面临重重困难而难以实现规模和质量的突破,如果孵化器能吸引到资金实力雄厚、道德信誉良好的风险投资与之合作,将有利于解决在孵企业的资金紧缺问题,提高在孵企业的毕业率。
1.2.3 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交易成本的要求
民营科技孵化器在发展过程中,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众多的相关企业存在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网络。风险资本拥有企业管理和投融资网络,民营科技孵化器拥有政府和科研机构网络,两种网络资源并不会因为相互进入而导致效率降低,反而会带来整个网络效率成倍数的提升,双方也会因为共享网络资源而降低其中的交易成本。
2 民营科技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融合模式分析
2.1 民营科技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出资组建新的投资机构
风险投资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往往对风险企业的投资阶段一般都是企业的成长期和扩张期,很少涉足种子期和初创期,然而处于这两个阶段的企业对资金的渴望度是最高的。鉴于此,民营科技孵化器可以以办公场地等基础设施和资金出资,风险投资机构以资金出资,共同出资组建新的风险投资机构。原民营科技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创业辅导服务、市场推广等服务,新的风险投资机构则主要提供风险投资服务。这种模式是一种较紧密的组织关系,民营科技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机构作为新的风险投资机构的股东,双方联系紧密,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如图1所示。
2.2 将民营科技孵化器作为融资平台的外部合作模式
民营科技孵化器与风险投资机构在组织上独立,没有相互持有对方的股份,只是在业务上结为战略联盟的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民营科技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机构组织上是各自独立的,业务上结为战略联盟,拉近了风险投资机构与在孵企业之间的距离,实现资本和项目的对接,减少搜寻成本。这时,民营孵化器作为风险投资机构与在孵企业之间的中介,可以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在孵企业的详细情况,减少信息成本和降低道德风险。对民营科技孵化器来说,可以扩展其融资服务的功能,增加在孵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如图2所示。
2.3 民营科技孵化器内部设立风险投资部门提供风险投资服务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有些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实力,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及其同金融机构的良好关系,出资组建孵化器内部的风险投资部门,自己成为风险投资人应该是可能的。在这种模式下,民营科技孵化器作为风险投资人的资金是孵化器自身拥有的,其投资资金一般是自己在运作。民营科技孵化器风险投资项目是自己对入孵企业筛选又筛选,相对可靠,往往在企业的种子期或初创期就进入,跟踪到成长期甚至是成熟期。所以孵化器可以贯彻自己的战略,在充分共享内部信息的条件下,集中精力对自己的在孵企业进行投资,减少其中的交易成本及投资风险,同时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这有利于提高孵化器的孵化服务质量。该模式如图3所示。然而,这种模式对对民营科技孵化器的要求比较高,第一要求民营科技孵化器的资金要充足。第二要求民营科技孵化器拥有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管理队伍,能够胜任投资业务和孵化服务的发展。第三要求民营科技孵化器内部要建立健全的在孵企业档案和完善的学习机制。
2.4 民营科技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出资组建新型孵化器管理公司
民营科技孵化器以办公场地等基础设施出资,风险投资机构以资金出资,共同出资组建新型孵化器管理公司。新的孵化器管理公司为在孵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创业辅导服务、市场推广等服务以及风险投资服务。这种模式下,新型孵化器融合了传统企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的功能,是企业孵化器的高级阶段,也是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趋势。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一是促使非排他性信息资源的共享,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二是它明确了孵化和投资的关系,使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各司其职,更有利于引导风险投资投向初创企业;三是孵化器因持有在孵企业的股权,利益共享,更能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如图4所示。
总之,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营科技孵化器加强与风险投资融合发展将利于科技型在孵企业的孵化、成长,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健康快速发展。同时民营科技孵化器通过提升自身的孵化服务能力借助外部的优势力量,可以加快孵化器内在孵企业科技成果和产业化,从而又促进了民营科技孵化器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张玉臣,陈德棉.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科学管理研究[J].2002(6):18-22.
[2]瞿群臻.论我国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的环境模型构建.武汉: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5(8):15-17
[3]王黎明.实现孵化器、风险投资、创业企业的三赢[J].哈尔滨:商业研究,2006(7):111-115.
[4]张青,汪波.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比较与促进其发展之构想[J].天津:现代财经,2008(4):42-45.
[5]乐慧兰.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结合的关系分析[J].北京:中国科技产业,2007(9):82-83.
篇8
充足的资金供给与合理的资金安排是企业良好运行的基础。但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无论是在观念上、体制上还是在技术上,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都不如国有企业。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资金困难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极大地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调查表明,在整个商业银行客户当中,大户占比约0.5%,得到的贷款额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50%以上。而中小民营企业户头占80.9%,得到的贷款额却不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
在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继续忽视甚至轻视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可能形成诸多不良后果。如民营企业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资金,只好选择地下融资,或非正常渠道融资,可能会增大国家的金融风险;由于民营企业受资金困难拖累使生产经营活动受阻,将会使我国面临更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不利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积极辅助作用,进而影响国有资产重组的效果等。因此,有必要将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摆到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予以考虑,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推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寻求支持途径。
从我国的现实原因与操作情况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虽然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当前的融资困难已经不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实践与落实相关的政策。而实践与落实相关政策的关键,除民营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与风险防范水平以外,一方面在于对我国金融制度与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在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如何加强对稳健经营原则和产品创新风险之间的权衡与协调。因此,在高度重视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与急迫性的前提下,在政府财政对民营企业给予必要资金支持的同时,在金融组织结构上,在整个金融布局的组织结构上,要能够使我们的组织结构更加有利于向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切实从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来解决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才是解决当前民营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根本办法。
2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支持制度安排构想
2.1合理金融制度设计,化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体制障碍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央行的信贷政策也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但由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计对象主要是面向国有企业,导致了现有商业银行面对民营企业的可操作性水平较低。因而,追究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回归到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问题上来。
笔者认为,从完善金融制度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尽快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选择贷款对象。其次,在时机成熟时,有必要将一部分金融机构进行非国有化,或者放开一些小的金融机构,从制度上给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开放一个融资渠道。再次,还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的授信体制和政策。
2.2搭建资金供求对接平台,谋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协同效应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融资体制、信用环境、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等诸多因素,需综合协调、配套解决。因此,政府有责任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问题的解决。
在当前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不能完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搭建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资金供给对接平台,协调信用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贷款银行共同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服务,通过谋求金融支持协同效应,争取更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2.3直接融资与债券融资共进,寻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多重渠道
一方面,要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上市融资或是具有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另一方面,还应鼓励民营企业以吸引外部直接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另外,要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的来源,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尤其是发行实用性较强的短期债券。要摆脱民营企业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依赖,构建民营企业更为广泛畅通的间接融资体系。
2.4建立专门金融机构,构建全方位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根据国外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发展经验,金融业务专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鼓励与规范民间金融或合作金融,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地方性、社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
实践表明,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偏爱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重视不够。而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则在贷款成本、信息收集成本、经营灵活度等方面,具有大型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有能力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与此同时,还应抓紧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开发性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票券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构建全方位的、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国家还可以考虑成立一家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构建良好金融支持环境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发展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专门对符合担保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包括民营企业集资联合建立的商业性担保公司,政府拨款建立的非盈利性担保公司以及其他的小型担保公司,民间组织建立的互担保基金,企业集资建立的行业内互担保基金等。还可以考虑直接由担保公司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小额的特定项目融资。同时,为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加紧研究和建立再担保机构,以利于提高担保机构资金放大倍数,扩充融资担保额度,也有利于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促进担保机构与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3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支持实践操作建议
3.1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发展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各种产品
各个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好大型企业的同时,也要寻求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客户服务。因为,大型企业的融资将来会更加依靠于资本市场,包括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因此,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开展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将会成为其未来业务增长的必然选择。而且,银行开展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也是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理性选择。各种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以便更好地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从花旗、汇丰等大型跨国银行的经验可以看出,要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常是私有企业)进行分类,且分类越细致越好。对每一个风险点进行拆分,拆分后实行专业化操作。这样一来,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与营运成本就会降低。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民营企业市场进行多层次细分,针对不同类型民营企业采取有区别的操作性强的对策与措施,加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品种创新,开发民营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民营企业不同的金融服务需要。
目前实行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式中,综合授信、项目开发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融资、金融租赁和典当融资等都突破了金融业传统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针对中小企业抵押能力弱的问题,人民银行还推出鉴证贷款的新业务。只要满足规定条件,企业可以在无抵押担保的情况下获得贷款。
真正的市场化利率是可以完全或基本覆盖金融机构所有的风险和营运成本的,因为,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都有自主定价的能力。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还比较弱,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定价权尚未充分运用好。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定价技能培养。
3.2强调灵活性与实效性,改革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实践操作
篇9
(一)民营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许多民营企业信用意识淡薄,通过各种手段虚构利润、逃离银行债务、躲避银行监督、大量进行现金交易等,致使金融机构很难掌握民营企业的资金流向以及其还贷能力,最终导致银行审查非常严格,进一步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缺乏有效管理
民营企业缺乏信誉,管理水平不高,账目不清,生产效率低。民营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无法准确预测,难以获得投资者注意并且民企的生命周期短使得投资者投资的风险过大而不愿投资。同时,民企的资产相对较少,负债能力有限,不能吸引太多的投资。
(三)资本市场不完善
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和民营企业自身的资信状况,民营企业进入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十分困难。中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启动阶段,为了降低风险,国家对股票市场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上市要求高,普通民营企业根本不可能有进入股票市场融资的机会。另外企业债券市场尚不规范,民营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也有较大困难,而发行申请难以批准。
(四)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进行,金融机构加强了投资的风险控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抵押和担保成为其提供贷款时保护自己利益的重要工具。我国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①民营担保机构规模小,资金来源单一,担保实力弱,难以满足众多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②民营担保机构缺少风险分散和后续补偿机制,这就削减了其提供担保服务以及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③缺乏相应的行业监管,有的担保机构在无任何制约条件下从事不规范或高风险行为,给自身乃至整个信用担保体系带来风险隐患。
(五)缺乏多样化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
我国的金融系统和非金融系统面向民营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有限且形式陈旧,缺乏创新。银行金融产品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不够,仅仅只有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民营企业业务批量越来越小,对资金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银行系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民营企业融资的发展同步。
(六)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片面强调发展大企业,大企业在税收、资金筹集、土地使用等政策方面有诸多优势,而民营企业很难得到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另外,中国政府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对民营企业一直存在歧视。有的地方政府虽然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甚至迫使银行放贷支持其发展,但由于忽略环境方面的建设,也不积极维护银行债权,反而更加恶化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破坏了银企长期合作的基础。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民I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明晰产权,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这是重建企业信誉的基础。实施多元产权主体结构,大大加强由企业直接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董事会的监控职能。积极争取政府技术改革及创新资金的支持,发挥各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
(二)建立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银行之所以不愿意给民营企业贷款,除了民营企业自身发展规模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民营企业应建立信息公开披露机制,积极配合银行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掌握企业信息的需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合作,真正使银企双方达到共赢。建立企业信息公开披露机制,维护良好的银企和谐关系,创建良好的互信平台,企业才能从银行及大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支持,这样民营企业融资前景将一片大好。
(三)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市场
我国的风险投资还相当不完善、不健全,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业,我们要努力借鉴发达国家在风险投资业发展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从风险投资业的客观规律出发,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育,形成完善的风险投资市场,才能为我国民营企业开辟新的融资通道。
(四)建立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
①多元化筹措资金。目前可广泛募集民间资本并积极吸收国际资金,作为受益方的各商业银行及民营企业自身也应交纳一部分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②杜绝行政干预。我国财政部门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受财政部、地方政府等方方面面的行政干预,影响了经营的自主性,加大了业务风险。③财政税收上给予一定支持。担保机构应在接受政府监督管理的情况下享受一定的财政补贴。
(五)创新金融产品
针对金融机构现有的信贷品种与民营企业信用素质不匹配的情况,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必须大力加快金融品种的创新。针对企业不同信用等级,可以采取循环授信、联合授信等方式直接发放信用贷款;探索推行无形资产担保贷款、动产担保贷款、信用担保贷款等新的担保贷款方式;大力发展票据贴现融资、融资租赁业务等。
(六)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通过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强利用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利用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和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灵活,经营成本低,能有效的为民营企业降低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因此,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办法。
篇10
充足的资金供给与合理的资金安排是企业良好运行的基础。但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无论是在观念上、体制上还是在技术上,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都不如国有企业。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资金困难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极大地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调查表明,在整个商业银行客户当中,大户占比约0.5%,得到的贷款额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50%以上。而中小民营企业户头占80.9%,得到的贷款额却不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
在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继续忽视甚至轻视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可能形成诸多不良后果。如民营企业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资金,只好选择地下融资,或非正常渠道融资,可能会增大国家的金融风险;由于民营企业受资金困难拖累使生产经营活动受阻,将会使我国面临更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不利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积极辅助作用,进而影响国有资产重组的效果等。因此,有必要将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摆到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予以考虑,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推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寻求支持途径。
从我国的现实原因与操作情况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虽然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当前的融资困难已经不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实践与落实相关的政策。而实践与落实相关政策的关键,除民营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与风险防范水平以外,一方面在于对我国金融制度与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在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如何加强对稳健经营原则和产品创新风险之间的权衡与协调。因此,在高度重视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与急迫性的前提下,在政府财政对民营企业给予必要资金支持的同时,在金融组织结构上,在整个金融布局的组织结构上,要能够使我们的组织结构更加有利于向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切实从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来解决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才是解决当前民营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根本办法。
2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支持制度安排构想
2.1 合理金融制度设计,化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体制障碍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央行的信贷政策也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但由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计对象主要是面向国有企业,导致了现有商业银行面对民营企业的可操作性水平较低。因而,追究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回归到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问题上来。
笔者认为,从完善金融制度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尽快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选择贷款对象。其次,在时机成熟时,有必要将一部分金融机构进行非国有化,或者放开一些小的金融机构,从制度上给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开放一个融资渠道。再次,还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的授信体制和政策。
2.2 搭建资金供求对接平台,谋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协同效应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融资体制、信用环境、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等诸多因素,需综合协调、配套解决。因此,政府有责任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问题的解决。
在当前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不能完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搭建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资金供给对接平台,协调信用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贷款银行共同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服务,通过谋求金融支持协同效应,争取更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2.3 直接融资与债券融资共进,寻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多重渠道
一方面,要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上市融资或是具有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另一方面,还应鼓励民营企业以吸引外部直接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另外,要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的来源,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尤其是发行实用性较强的短期债券。要摆脱民营企业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依赖,构建民营企业更为广泛畅通的间接融资体系。
2.4 建立专门金融机构,构建全方位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根据国外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发展经验,金融业务专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鼓励与规范民间金融或合作金融,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地方性、社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
实践表明,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偏爱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重视不够。而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则在贷款成本、信息收集成本、经营灵活度等方面,具有大型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有能力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与此同时,还应抓紧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开发性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票券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构建全方位的、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国家还可以考虑成立一家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构建良好金融支持环境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发展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专门对符合担保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包括民营企业集资联合建立的商业性担保公司,政府拨款建立的非盈利性担保公司以及其他的小型担保公司,民间组织建立的互担保基金,企业集资建立的行业内互担保基金等。还可以考虑直接由担保公司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小额的特定项目融资。同时,为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加紧研究和建立再担保机构,以利于提高担保机构资金放大倍数,扩充融资担保额度,也有利于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促进担保机构与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3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支持实践操作建议
3.1 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发展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各种产品
各个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好大型企业的同时,也要寻求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客户服务。因为,大型企业的融资将来会更加依靠于资本市场,包括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因此,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开展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将会成为其未来业务增长的必然选择。而且,银行开展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也是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理性选择。各种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以便更好地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从花旗、汇丰等大型跨国银行的经验可以看出,要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常是私有企业)进行分类,且分类越细致越好。对每一个风险点进行拆分,拆分后实行专业化操作。这样一来,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与营运成本就会降低。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民营企业市场进行多层次细分,针对不同类型民营企业采取有区别的操作性强的对策与措施,加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品种创新,开发民营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民营企业不同的金融服务需要。
目前实行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式中,综合授信、项目开发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融资、金融租赁和典当融资等都突破了金融业传统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针对中小企业抵押能力弱的问题,人民银行还推出鉴证贷款的新业务。只要满足规定条件,企业可以在无抵押担保的情况下获得贷款。
真正的市场化利率是可以完全或基本覆盖金融机构所有的风险和营运成本的,因为,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都有自主定价的能力。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还比较弱,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定价权尚未充分运用好。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定价技能培养。
篇11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企业融资难,难在融资渠道不畅,难在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多。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只有少数企业可到资本市场融到资金。融资渠道的单一不仅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自2005年起,中央政府已从财政资金中拿出6.5万亿元资金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但是截止200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仍然高达25%。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旧的未消化,新的又不断增加,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企业融资市场格局的不合理,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众多的企业将融资的负担都压在商业银行的肩上,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决策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干预。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是更多的去考虑借贷风险和风险规避,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同时我国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民营企业却不予支持。另外,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已成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力量。地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实际资本充足率偏低,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有心无力的局面。
民营企业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补充成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中国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却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客观地说,为了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治短不治长,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现实表明,民营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的反映是渠道狭窄,而深层原因则是各方面的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途径
1.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
(1)调整和完善银行体系,加强安全管理。现有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仍然持续了国家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民营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结构,不仅严重降低了融资效率,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使风险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应该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如农村信用社),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形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2)扩大市场准入领域。一方面,要全面检查有关民营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认真清理限制民营投资增长的不合理规章和收费。凡国家、省、市已废止的和不利于民营投资的规定和办法要坚决废止,彻底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对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性收费应坚决取消,对确需保留的收费在经过测算后实行一次性、“一门式”收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预算;对取消和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要进行公示。另一方面,要改变行政审批事项多、手续繁、透明度低的状况,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实行登记备案制。
(3)系统地调整有关制度,努力改变对民营企业的错误歧视。
①实行同等待遇。在国家金融、财税、土地、技改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要取消不同经济政策的制定,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各类市场主体都必须履行法定职责,制止凭借审查、审批或核发许可证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民营企业收取部门管理费和不公平、不合理行为。
②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政府应进一步改善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服务,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机制,为民营企业融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在各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理财服务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探索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③研究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力争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中小企业来说“门槛”过高,为适应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需要,有必要为其开辟一个合法的股权流通场所,即开辟一个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二板市场。
④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中的高新科技企业。充分创造投资便利,吸引国际国内风险资本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制定完善的市场监控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问题。
2.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的内部因素
随着1999年把非公有制经济明确写入宪法后,我国的私营经济更加如火如荼。私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营企业的观念和体制也应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强化企业凝聚力。
民营企业主必须改变落后的用人观念。(1)民营企业只有让员工的待遇,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两者之间有公平合理的关系,才能有效减少员工因横向比较感到待遇不公而流动。(2)明确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企业使命说明企业存在的目的,也是企业行为追求的价值所在。民营企业通过企业使命和勾画中长期战略目标,可以把员工的目标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并赋予员工美好的远景,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不断加快,民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力量。但是,融资效率低下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绊脚石,解决民营企业融资效率低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民营企业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优化经营者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生产经营行为,实现资本结构配比合理,引导国家有关部门调控好企业融资,从而有效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
一、民营企业及融资效率概述
从广义角度看,民营企业指的是非国有独资企业。从狭义角度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本文的民营企业主要从狭义角度加以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融资效率”代表性研究即:融资效率是经营主体做出的能在有效节约融资成本同时,使融入资金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进而降低融资风险以谋得最大利润的融资性活动安排。
二、民营企业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1.初创期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由于刚脱离技术研发瓶颈,主营产品逐渐成形并开始进入市场,对资金需求尤为迫切。深入剖析初创期的资金来源发现,民营企业初创期具有规模小风险高特点,很难吸引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投资者会慎重考虑是否投资,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融资效率较其他周期是很低的。投资者对企业的不确定性,对其以后发展前景的考虑,会选择保守投资。所以,初创期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其次也有政府扶持的技术创新资金,还有少许风险投资。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日益膨胀的资金需求导致企业自有资金难以自足,从而扩大融资效率的基数,拉低融资效率水平。总之,初创期的高融资成本、高经营风险、低财务风险和低负债率的融资结构降低了民营企业融资效率。
2.成长期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成长阶段是民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黄金时期,企业在微观层面上凭借自有产品已具备盈利性和组织成长能力,往往会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并在分工和管理制度上加大调整力度,整体运营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但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处在成长期的民营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快速增长,管理体制的日趋规范及企业信息的公开透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融资效率水平,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不断的增多。与初创阶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金融机构往往乐于发放贷款给成长期企业,风投机构也会加大对企业的投资力度。此外,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经营实力也会吸引很多民间借贷机构,为今后在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其融资结构和融资渠道较初创期来都有所提高。
3.成熟期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经历了初创期和成长期后,民营企业进入较稳定的成熟阶段。由于企业的产销链和生产技术已趋于成熟,主营产品定价和销量也趋于稳定,负债比率处于中等水平,财务状况良好,管理制度趋于成熟和完善,企业应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能力增强,后顾之忧主要是资产重组或置换可能引发的转型风险。此外,处在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往往也成了行业的标杆,以其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不仅能实现自身经营活动预期效果,还会对企业以外的组织甚至行业整体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因此,处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有稳定的融资成本、适中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日趋合理的融资结构,会对企业融资效率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为避免衰退,企业在此阶段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加快开展包括技术、产品、组织和管理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活动,降低企业衰退速度,维持企业稳定状态。
4.衰退期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会面临转型或提前进入衰退期。经历成熟期后,企业如果能成功转型,能不断巩固并扩大规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企业。但转型具有一定分险,如果转型不成功,则不可避免地进入衰退期,最终陷入资金退出或清算境地。转型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转型成功,企业走向另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如果转型失败,更多风险不是来自经营风险而是财务风险,高负债比率的融资结构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效率水平。总之,负债比率比较高的衰退企业,由于高融资成本、高财务高风险、低经营风险和高负债率融资结构将导致其以债务为主的融资决策,大大拉低了企业的融资效率。
三、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效率对策
1.初创期要积极参与信用评估,强化内源性融资
根据企业融资的信息传递理论,信用差的企业获得外部资金能力明显弱于信用好的企业。对初创期的民营企业来说,必须树立诚信意识,应积极参与信用评估,并纳入社会信用系统,增强企业从外部获得资金的能力,有效提高企业整体融资效率。同时,由于初创期阶段特殊性,内源融资是企业融资最优先考虑的融资方式之一,加强内源融资,节约内部资金利用率,可大大提高企业融资效率。
2.成长期要重内控、重研发、重风险防范,引进新型融资方式
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应克服自身优越感,认清自身不足,在完善企业治理、融资成本控制、资产管理制度,增强技术创新实力和产品研发等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建立合理的组织构架。二是重视新产品研发,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树立品牌意识,以更容易获得信贷资金。三是树立经营和财务上风险意识,加强对信贷资金等融入资产的监管和配置,降低财务风险,节约融资成本,努力提升每笔资金的利用率。要利用多元化融资手段,对资产进行更合理支配。
3.成熟期要建立成熟战略联盟和产业经济区等合作经营模式,树立创新意识
处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应在合理定位基础上,积极开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战略联盟合作,提高成熟企业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成熟期企业战略联盟和产业经济区等其他合作经营模式,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规模报酬。今天,技术进步和创新已成为大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成熟企业在行业内屹立不倒的生存法则。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必须转变思想,树立技术创新思路,积极开展各项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对设备、技术和专业人才的投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知识发展规律的新型科研机制,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4.衰退期要积极推进衰退企业并购重组,设立民营企业专项基金
并购重组作为企业资本运营方式的一种,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提高企业价值。在民营企业内实施的兼并收购,对企业在短期内增加整体经济规模,快速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扩张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站在政府立场上,为衰退期民营企业建立“专款专用”特别基金,设立开展基金业务专业机构,能极大程度支持民营企业恢复生产,实现长足发展。通过以国家信用为保障的专项补助措施,处于衰退期的民营企业,可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解决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速活动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邹丽.中国农业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1).
[2]高山.基于DEA方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J].会计之友,2010(3).
[3]李芳,王超.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4(2).
[4]初立苹,栗芳.我国寿险公司融资效率的测度及改进[J].保险研究,2013(10).
篇13
一、民营企业融资原则及类型
(一)民营企业融资原则民营企业的融资原则主要体现在资金需求、权衡风险收益、资本结构合理及企业规模与自身发展相协调四个方面,只有遵循基本的融资原则才能避免民营企业在融资活动中大的成本资金投入。在资金需求方面,民营企业的融资活动是基于企业发展资金需求的获取而开展的,因此在融资活动中的资金需求量应与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财务支出中的资金短缺量相匹配,融资活动中过多的资金需求量并不能为企业发展带来实质的推动并且极易造成融资失败的风险出现。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上,民营企业在融资活动中获取的资金注入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这要求民营企业融资策划者应权衡融资中风险与收益间存在的矛盾,确保融资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的同时又能带来收益的最大化。而在资本结构合理原则上,要求民营企业在融资活动中应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融资活动的结果是促进资本结构体系的最终完善,为企业拓宽业务渠道、信用度及资金的使用效率。而在企业发展与融资规模的协调性原则上,民营企业并不是融资越多越能提升企业经营水平,过多的融资容易给企业带来资金限制使得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但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生产规模,不足以支撑企业的经营则会限制企业的发展难以达到发展型战略目标的要求,遵循资金与规模相协调的原则才能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营企业融资类型在发展型战略下,民营企业融资策略的具体制定是基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和融资类共同决定的,而融资类型主要分为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选择,在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融资渠道一般分为内源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通过企业在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的资金,是企业内部融通的动力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不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干扰,同时内源融资成本较低不包含会计师、律师、券商等费用,在利润分配过程中同样也不用支付该类费用,此外,内源融资不会稀释原始股东的收益和控制权,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将为企业获取大量的外源融资。而外源融资则是民营企业通过其他经济主体来筹集资金的方式,外源融资的优点则相对明显一方面来源较广,能够满足发展型战略下民营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外源融资是促进资本市场活跃的重要方式,通过吸引投资者的参与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动力。
二、发展型战略下民营企业融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