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阅读的阅读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阅读的阅读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阅读的阅读方法

篇1

通过对阅读目的的调查看出:约有38%的同学认为阅读能够帮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48%的同学认为阅读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这些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外阅读还是有必要的,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达到一个修身养性的目的。有些同学这是为了看书打发时间,全凭个人兴趣,这样的阅读价值观还有待改进。

通过对阅读习惯的调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在业余时间或多或少的读点书,约61%的同学的阅读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下。这些同学的阅读时间太短,没有长时间的阅读是很难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

1.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首先第一步,需要让学生把语文这门科目重视起来。叶圣陶就曾经说过:“语文是人不可缺少的工具。”苏步青先生在曾经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时候说过:“假如让复旦自己招生考试,那么,第一门考的就是语文,考完就评卷,及格了的才能考其他科目。语文都不能学好,其他的怎么能学好呢?”“孩子是一个毛虫,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成为美丽的蝴蝶。”等等这些名言都很好的阐明了阅读对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影响。只有用人类积淀出来的精神食粮来哺乳青少年,才能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还有审美价值,以及高尚的情操。这样有助于青少年的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

2.培养阅读兴趣

(1)建立语文阅读实践课程机制

为了使得学生的阅读实践得到保证,校方领导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并为学生添加相应的语文阅读实践课,不必太多,每周一节即可。并将这堂课编入课表中。不能和其他事情相冲突,这样的课堂尽量安排在阅览室里,因为阅览室的书籍都是经过一轮筛选的,学生可以放心阅读,不会读到没有营养的书籍。让学生自有阅读,可以使其在读书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

(2)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多指导

对于老师来说,每一节课都必须认真对待,需要详细的写教案包括阅读的目标、内容、程序、方法。同时,老师还要教会学生适当的略读和精度,并且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生态式阅读,也就是把名著和其他书籍结合起来,还可以与时事新闻的阅读、时尚方面的阅读结合起来,将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也可以结合起来,这样使得学生在比较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价值。

(3)教会学生择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如果不会选择书籍,是导致学生的视野变得狭窄。老师应该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营养书籍报刊,比如《语文报》、《作文点评报》、《少年文艺》、《意林》、《读者》等等一些适合青少年看的书籍刊物。并且可以同学之间交换阅读。老师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受老师的正确引导,又可以给学生正确选择的余地,避免学生受到没有营养的书籍的影响。老师也应该帮助学生制定好他们的读书计划,同时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老师和学生共同读一部作品,读完之后,与学生共同交流,分享心得。老师可以专门拿出一门课来,让学生们自由交流。如:让学生在暑假读完名著《三国演义》或者易中天的《品三国》,在开学之后,让学生来互相探讨三国故事,论三国英雄,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一个质的提高。并且让学生写读书心得,然后进行评比。将获奖的文章,拿出来展示,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三、总结

结合上述所探讨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必须运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教学,课外阅读其实就是语文学习的翅膀,只有展开阅读这双翅膀,才能使学生飞得更远。如果仅仅只是抓住课内教学,没有课外大量的阅读,学生的水平并不能得到提高,提高的仅仅是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技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学生的水平等综合素质都是基于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思想水平、审美情趣等高尚的品质,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追求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2

一、发展盲生的语音技能在汉语阅读获得和发展中的相对作用。

对盲生而言,汉字的构字形式和视觉形态不能辅佐盲生进行阅读或理解,但是,发展盲生的语言意识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能培养盲生语音意识的相对作用。

从理论上讲,由于汉字都是单音节的,音节信息对汉语教学是重要的,音节信息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掌握。声调意识对学汉语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只有音节概念、没有汉字形式的盲生来说,如果盲生不能掌握汉字的音节、不能区分声调,将会在阅读中很容易产生混淆。在训练中,教师可以让盲生重复不熟悉的词语、前后鼻音分不清的词语等,如:出货品质管制、过程品质控制;维拉克鲁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宾客、冰棒;寝室、请客;粘贴、章子……只有让盲生运用语音技能,通过不断地、重复地听,才能让他们对这些不熟悉、容易混淆的词语渐渐变成自己所熟悉的词汇,才能让盲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所熟知的词语经验,从而加快阅读任务的完成。

语音分析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阅读测验,从词语识别、猜测词义方面进行测验,制定定期阅读计划。

二、让盲生学会分阶段阅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说明,确保他们能清楚地理解阅读任务和要求。

盲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反复摸读才能熟悉内容。在进行阅读前,教师可以布置些简单的阅读任务,要求盲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并适当地给阅读者提供一些阅读信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调整学生的阅读进度,以适应学生个人的优势和不足,还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以建议。阅读完成后,教师应及时询问学生是怎样完成任务的。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对盲生来说,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困难的,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容易的;盲生喜欢做哪些,不喜欢做哪些。

例:阶段阅读程序训练

阶段一

・教师呈现阅读任务:“这里是一些段落,请大声地朗读你摸读到的文字音节,然后想象段落中所描述的场景,在你阅读完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段落中的场景进行复述。如果这些段落中有不能理解的词语,告诉我,我会帮助你。”

・如果学生觉得复述有困难,要求该盲生解释出现困难的原因。然后教师给出策略和帮助,进入阶段二。

阶段二

・再次呈现阅读任务,请学生指出段落中场景的关键特征,并请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总结完毕后,教师大声地把阅读内容读给学生听,当所有段落都读完后,再次要求学生进行复述。

阶段三

・学生互相讨论段落内容,互相总结先前识别的关键特征。

阅读总结

・回顾使用过的策略,询问盲生是否喜欢这个阅读的内容,讨论这个阅读任务中最难或最简单的部分,以及解决这个阅读任务更简单的方法。

三、让盲生学会保护自己的听力,提高句法加工的能力。

盲生失去视觉后,主要通过听觉系统辨别各种声信号来认识世界、规避风险,甚至依靠听力来谋取生存的职业,因此,听力对盲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盲生的听力状况到底如何呢?调查研究显示,盲生的听力状况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好。所谓“盲生的耳朵特别灵”本质上是一种听心理的表象,是因为没有了视觉的干扰,盲生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与听觉系统所致;另一方面,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使盲生更易于辨认各种声信号。很多盲生不会保护自己的视力,如:健全人在听到鞭炮声或其他刺耳的声音时,会自觉地捂住自己的耳朵。盲生在听到噪音时,不会主动捂住自己的耳朵,直接让耳朵处于受刺激的状态,这对盲生的听力是一种非常大的伤害。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学生,时刻保护自己的听力。

盲生的理解能力不亚于健全生,他们能够使用句法加工的方法来理解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主要通过句法意识来体现。句法意识即理解句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流利而快速地阅读文章的关键。它通过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预测的敏感性来帮助学生利用上下文关系进行阅读,而且它还使个体对句子序列中紧接着的词有一种预期性。

四、利用一些积极的、计划性的控制策略来促进记忆。

篇3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阅读的好处不言而喻,而对于幼儿的早期阅读,好处也是不可胜数的。

第一,与书建立起情感连接,方便以后阅读习惯的延续。

第二,提高幼儿的审美。孩子天生爱美,家长有这个义务为孩子提供美的环境,孩子的心灵会从中直接吸收美的因素。

第三,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阅读是一件最轻松的亲子活动。

让孩子一辈子喜欢读书,这对他们一辈子都很重要!

当我们谈论早期阅读的时候,并不是要收回孩子奔跑的脚步,和他们争夺游戏的时间;并不是要让孩子在阅读中学到多少东西;并不是要让孩子早早丢开父母的手。我们期待孩子能够在早期阅读中找到快乐和充实的童年,期待他们能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独读。亲子阅读无疑是幼儿早期阅读的最佳方法。但是,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家长不仅仅是一个朗读器,否则,要录音机就好了,录音机里播音员讲的比你更加字正腔圆生动有趣;家长也不仅仅是个供货商,给孩子买很多书就好了,否则,把孩子放到一个图书馆就行了。

我们都知道言传身教,都知道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关系,那么,我们怎么可以不把自己的生命与孩子的成长密切相连呢?和孩子一起读书,不仅仅是一个培养孩子的过程,更是一个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只要用心,我们同样可以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获得滋养,完善人格。

那究竟该如何进行亲子阅读?如何让孩子从小就爱上阅读呢?我提几点自己的建议。

一、阅读环境创设

可能有的家长比较爱整洁,喜欢把家整理的非常规整。但是,有时我们是需要打破这种规整的,需要我们把书放到孩子触手可及的任何一个地方,比如床头、茶几、餐桌、地毯上等等,给孩子提供机会能够接触到书籍,千万不要把书放在高高的书架上,每天只有父母想读的时候才拿出来读。亲子阅读的主角永远是孩子,而不是家长,所以书的摆放一定是方便孩子而不是家长。

二、雕刻阅读时光

阅读要不要固定时间?

固定时间的好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感和规律感,从规律感中感受到安全。

不固定时间的好处是让阅读自然而然地浸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而且不像固定时间那样像完成任务一样,让人比较有压力。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两者相结合。有一个相对宽裕的固定阅读时间,但在孩子无聊、无事可做的时候,也可以提议:我们读书吧!或者在固定的时间里孩子正好在玩其他的,本着不打扰孩子的专注力为原则,也可以调整读书的时间。

三、是否要引导

提问绝对不是期待孩子回答,而仅仅是因为阅读到了那个点的时候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或者说是朗读的技巧,让孩子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带着兴趣、带着思考去听。

四、讲故事的有效方式

1.潜移默化式

幼儿的心智都不成熟,讲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品质、性格、习惯等实施影响的过程。因此,在讲故事时,不妨有意识地针对孩子的某些特点加以巧妙的设计,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引领式

阅读好书,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绘本以它精美的图画、简单童趣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吸引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因此,2―6岁孩子首选的亲子阅读读物便是绘本,家长该如何选择绘本呢?

(1)多种题材和不同内容的绘本。

篇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多年的教学中认识到,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发展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应用能力,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我在探索语文课堂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多方面指导。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这里谈谈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尤其注意课外阅读的方法。我在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固定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我有侧重地讲授了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知识需要寻找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学生阅读了《水浒》、《西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繁星春水》等新课标目录里的名著名篇,并且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我还鼓励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写读后感、评论、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还组织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展示给自己的同学们,既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又都感到了很高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进行。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一些以前被动学习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主动学习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

三、参加各种形式的语文比赛

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多少,他们或许不清楚。那么,有意识地带他们去参加一些语文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应用语文知识;另外,也可以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为下一步进行课外阅读,学会应用作准备。比如魏书生老师就曾经让他初二的学生参加高中的作文竞赛。因为有比较才能看到差距,才能激起多读书多积累的欲望,更加主动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学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课堂上的学习风气有了明显改善,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语文成绩大大提高,班级内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由此可见,好的课外阅读不仅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生活中语文的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二、对话阅读

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境中学“语文”、了悟文字。在阅读中,应注意以下“对话”:一是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语言含义深刻?”等等;二是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通过对话阅读给学生以正能量,使之受益终生。

三、理解阅读

文本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如鲁迅先生的《社戏》,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四、多元解读

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其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讨寓意时,有位学生认为白兔得月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是因为它独自拥有了月亮,因此,我们有什么东西也不能独自专有,应与朋友共享,还举了例子,如金钱、爱情等。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该教师马上因势利导,他说:“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如友情、欢乐、书籍、自己劳动成果等等,但也有个例是不能与他人分享的,特别是爱情等,爱情不同于友情,它是自私的,等同学们长大后便会体验到的。”教师廖廖数语,让学生懂得了爱情与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

因此,“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

五、摘抄诵读

篇6

    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2)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3)第二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这表明两层意思: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因而,“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例如,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团结—批评—团结  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90年全国高考题】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但是,据当年的统计,仍然有28.2%的学生做错。其做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和“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就属于易混词。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2001年12月10,中国正式成为了WTO的成员。回顾过去,15年艰难谈判中最大的困难是中美谈判。中国需要WTO,WTO也需要中国。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从而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加入WTO,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请问,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2002年某市高二上期期末统考题】

    对于上述题目,运用“咬文嚼字”的办法,把材料中的词句转换成“政治术语”,就能比较好地作答。材料中,①“成为了”“发展”发展的观点;②“艰难”“曲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观点;③“最”“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观点;④“也”“联系”联系的观点;“只能”“特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⑤“双赢” “共存” 对立统一的观点。⑥“利、弊”“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观点;⑦“利大于弊”两点之中有重点的观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第二课写到:“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市场调节实现的”。因为“主要”对应“次要”,所以,课本上那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市场调剂不是资源配置的唯一实现方式。那么,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另外还有什么其它的实现方式呢?——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样,就初步地、灵活地把握了市场调剂和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5、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6、寻找反义词——正确理解知识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

    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例如,“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这是一句黑体字,是重点知识,是一个重要观点。在这句话中,是“一种”,不是“唯一”。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除了“市场调节”外,那还有“宏观调控”。是“有效”,不是“无效”,是“优化”,不是“劣化”。通过这样的分析,对“资源配置”就有了一个全面的映象、对“市场调节”就有了一个准确的理解。

    7、重视“引言”——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上册第四课的引言。这个引言的第一和第二句话是:“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各个行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业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引言的这两句话,言简意赅地讲了三层意思: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细胞;二,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三大产业;三,第三课(企业)和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各个行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因此,我们不要忽视每一课的引言。

    8、板书标题——使学习“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9、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10、层层追问——发散思维。

    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11、逻辑推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篇7

1、儿童诵读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实验结果揭示了诵读经典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儿童必须看书读诵经典才会达到最佳效果。

对实验结果的效绩测评还显示,传统学校教育与经典诵读方法,在识字量水平上相差4个月。

2、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记忆方面有显著性的提高。

3、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4、诵读经典有助于儿童人格的成长。

由这项实验,我们发现以往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许多观念和做法有很大失误。研究结果显示:越是在低龄阶段,听和看的能力对帮助识字越有帮助。相差4岁的幼儿熟练背诵一段文字所用的时间几乎是一样的;幼儿园中班儿童的识字能力超过了幼儿园大班的识字能力;幼儿识字的方法,和目前学校教学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幼儿是通过听教师读某个字的声音,同时观看这个字的形状来认识从这个字的,完全不用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在儿童的心智结构中,背诵被成人认为“艰涩难懂”的文章,与背诵浅显易懂的儿歌是同一种意义的活动,难与易只是成人自己的成见;幼儿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动”识字,完全可以不按照传统习字的教育方法“主动”认字。这些认识都有助于我们重新校订我们的教学模式。

经论证分析,这项实验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如《大学》、《老子》、《弟子规》、《论语》、《笠翁对韵》等名篇在词汇方面是大量的,在语言、内容方面高度紧凑浓缩,包括了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而在文字的组合时,却多用简练的短句,读起来自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这为我们的幼儿教学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开启幼儿的智慧中,最常遇到的难题是有些儿童提不起兴趣,有很多家长或老师因受压力最终放弃,实在是很可惜的。而我们都知道儿童偶尔的畏难不前也不单单会表现在学习上,本是一种极正常的现象,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可以完全防止。所需的仍是老师、家长有信心、耐心、诚意,每天的20分钟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也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给家长:

1、可以制造兴趣:儿童乐于模仿,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

2、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家长和老师需要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起初儿童如果没有进入状态,须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长不但有热诚,而且和小孩一起诵读,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却因此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3、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家长与小孩子情感深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阅读。

篇8

跳读:寻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脉络。例如高二14单元阅读《I have a dream》,就可以先要求学生找出里面的数词,再找出每个时间点发生的事件。这样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挖掘,课文自然就容易学了。

细读: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当遇到记叙文时,通常带着wh问题(即who.what.when.which.where.why.how)。最为典型的是《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可以让学生填一个name card,里面可以设计主人的姓名、职业、作品等。

推读:英语阅读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推理过程。这既包括推测生词的意思,也包括对文章内含信息和文章下文的推测。比如:What do you think next?What makes youthink so?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来推断下文,例如first,second,also,notonly,but also等过渡词。

概读:要求学生理解段落或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态度、观点、看法等,进而渗透全文。在《The Special Olympics》一文中作者的观点就很明确,呼吁整个社会尊重残疾人,关注残奥会。

篇9

笔者结合自己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条在阅读过程中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运用图示法,梳理信息,概括主旨

阅读教学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转换信息输出”的过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捕捉信息和加工信息,并为以后的交际储存更多的可以随意提取的信息。课文是信息的载体,纯粹以文本形式呈现的信息往往头绪繁杂,会增加学生记忆的负担。教师可利用信息转换形式,帮助学生把文本形式的阅读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便于信息的保存和提取。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转换形式有图片、简笔画、表格、树形图、网络图、流程图和时间线等。这些形式可以通过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将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关系(网络图)、分类关系(树形图)、事件的发展过程(流程图)以及戏剧场景(简笔画)等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为之后的交际活动储存更多的有效信息(葛文山,2012)。

这种以图形为主要方式、揭示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激发学生思维、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加快教学进程的教学策略就是图示法,其实质是使科学知识现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零碎知识系统化,复杂问题简明化,便于学生处理和存储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将繁杂的文字表述转化成清晰的图示必须建立在真实而有效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如,教师用排序的方式启动阅读教学,就可以降低任务难度,保证学生能较快完成任务,为下面的阅读活动做好有效铺垫。

二、设计表格法,再现谋篇布局的过程

笔者借鉴了胡学军(2010)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表格填空任务型阅读。这是一种逆向阅读方式,能够再现作者谋篇布局的过程,提纲挈领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理解要义。其常用方式为:先列提纲,确定主题词;后配分列信息,丰富相关内容。

表格填空任务型阅读是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入手,将纲领性问题和细节性问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形成主干信息与分列信息相关联的意识。同时,表格填空任务型阅读还可兼顾对语言知识的考查,与其他填空题一样,要求所填的内容符合语法。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使用此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1.以标题为切入点,采用问题呈现模式表格

“问题呈现模式”即5W & 1H(who、what、when、where、why、how)形式,其优点是信息匹配性强,便于直观呈现信息。材料虽然不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但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梳理出要点,学生通过解答来把握文章信息。

2.设计表格填空任务,在实践中内化阅读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根据问题来寻找答案,而此设计却反其道而行之,先呈现标题和阅读材料,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再让学生从行文的角度去思考,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要提出恰当的问题,就必须看懂这篇文章,这样就促使学生从被动的阅读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思考者。

3.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和延伸阅读策略

开放性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自主探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撰写文章、交流汇报、介绍成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从而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因为阅读教学不单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一个给予学生支持、帮助的过程,一个进行阅读策略培训的过程,一个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

三、捕捉关键词,凸显文章的整体脉络

课堂不是教学活动和任务的杂乱无章的堆积,它需要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明晰的线索有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加工和处理(葛文山,2012)。而关键词能够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章中心、展示文章脉络、标识句段关系。换言之,抓住关键词就能引领学生对文章全篇的解读。

1.设计问题

教师先通过“通读全文――分段――找段落大意”的方法,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而后在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节理解时,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捕捉各部分的关键词。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需要板书关键词句。

2.注意关联词

各种起语篇纽带作用的关联词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既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文脉,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领会情感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准确把握文脉。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的关键词句,以及文本框架结构或文章整体脉络复述课文。

四、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阅读策略渗透中,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细致到位的指导和垂范。如,scanning前教师做快速寻读的示范并讲解要领。阅读中鼓励学生做好划线、圈点等标记工作,在核对过程中,逐一确认学生对所学阅读技能的运用。让学生寻找每段话的相关主题语句,并明确提示学生注意每段文章的首句或末句。学习策略的培养和训练一定要渗透在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

2.多采用小组活动和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在互相合作中就阅读材料展开讨论,共同处理阅读中的有关信息,探索解决复杂问题的不同方式。

3.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英语学习主人翁的观点,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确定阅读的材料、阅读的目标和需采用的阅读策略,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阅读中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提出应切合学生实际,反映学生的需求,适合学生的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10

1、在阅读的时候要带着目的去阅读,让精神注意力更为集中,安静的阅读环境很重要。

2、要给文章划分段落,再给段落根据意义细分,从而达到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

3、在每次阅读完要记得对所读内容进行总结,做读书笔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篇12

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首先要明确早期阅读的含义和早期阅读的目标,这样才能提出正确的培养方法。

一、早期阅读的含义

对于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探索,首先我们必需明确什么是早期阅读。早期阅读的目标是什么。

(一)早期阅读概念的界定

关于早期阅读,南京师范大学周兢教授提出:“早期阅读是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行为,应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她认为早期阅读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书面语言,应用书面语言。并提出了“汉语儿童早期阅读自主阅读核心能力:口语与书面语言的对应能力,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能力,成为流畅阅读策略预备能力”的观点。此观点强调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书面语言学习,提出汉语儿童早期阅读自主阅读的核心能力,从早期阅读的任务方面提出了早期阅读的定义。

而华东师范大学张明红教授则从信息加工心理学角度提出:“早期阅读是大脑接受外界视觉符号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以理解符号代表的意义的过程。”她从信息加工理论看幼儿早期阅读,认为早期阅读是通过视觉对文字、符号、图画等意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西北师范大学马以念教授等提出:“早期阅读一般是指学前儿童凭借着变化着的色彩、图像和成人的形象描述来理解低幼读物内容的过程。这种过程有两种形式,一是儿童自己边看边说的直接阅读,二是与成人共读的间接阅读。”这里指出了早期阅读过程的不同形式,并指出了早期阅读除了通过视觉对色彩的辨别和图像的认识来理解低幼读物,还可以通过听觉来理解低幼读物。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幼儿早期阅读是指幼儿期以图画读物为主,以利用各种感官有机结合,从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的过程。早期阅读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早期阅读促进幼儿心智的发展、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幼儿早期阅读目标

阅读目标是幼儿教师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向导,是教师制定阅读策略的依据,是教师组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明确幼儿园教育阶段的阅读目标。3~6岁阅读目标:热爱图书,喜欢参加图书阅读活动,有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发展视、听、语言、思维、想象及观察等能力,掌握一般的图书阅读的规则和方法,理解图书内容,并能以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字有兴趣,认识一些日常用字,并运用于图书的阅读上,初步了解文字与口语之间的关系,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目标的指引,幼儿老师才能在阅读活动中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方法

(一)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幼儿喜欢上阅读,才能发挥幼儿阅读的积极性。怎样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呢。经过日常教学的实践,我总结了以下方法:

1、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阅读内容

阅读内容是幼儿阅读的物质基础,阅读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着幼儿阅读兴趣,如果教师选择的阅读内容是幼儿不敢兴趣的,幼儿的注意里就不会集中,久而久之幼儿会讨厌阅读,觉得阅读枯燥。那怎样的阅读材料才是幼儿感兴趣的呢,幼儿的阅读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择的阅读内容应有所不同。据观察发现:小班幼儿喜欢主体清晰,背景简单的图画书,内容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的图画书和图片。中班幼儿喜欢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和社会认知的书。这样孩子可以跟同伴老师交流故事内容。大班孩子很喜欢图夹文的图书,在阅读中喜欢去认识常见的字和符号等。

2、让幼儿在阅读活动中体验成功

篇13

早期阅读是当前国内外专家非常关心的话题。有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研究表明:幼儿的阅读能力对日后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幼儿在0――6岁阶段的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程度将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因此,从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出发,我们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引导幼儿获得成功,让幼儿成为早期阅读的主人。

一、早期阅读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口头语言,而且包括发展幼儿的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不仅要能倾听、还要在倾听的基础上不断欣赏、理解、表达。

2、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由于早期阅读的特点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其相似,因此,通过早期阅读这一活动,对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的智力包括概括力、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可以大大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4、促进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情绪、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意识、亲社会行为、自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形成。如教师发现幼儿不能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巧妙地提供与孩子所发生情境相似的相关童书故事《没头脑和不高兴》,让幼儿通过阅读中发现两位主人公的不足而引申到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有助于幼儿形成自律的情绪控制。

二、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方法

创设愉悦环境,激发阅读兴趣幼儿园阅读活动中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向幼儿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还能巩固阅读效果,让幼儿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的语言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引起幼儿主动探索和观察,在这种主动求知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情绪愉快,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帮助幼儿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形成,除了引导幼儿热爱阅读、懂得书面语言的意义以外,在幼儿园里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认读活动,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

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真实有效的阅读活动 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有机化、有目的地对幼儿阅读能力进行了系统地培养,开展了一系列精品源自大家网论文: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精品源自大家网的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使每个幼儿阅读能力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采用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培养幼儿掌握正确阅读技能教会幼儿阅读技能、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幼儿阅读活动的前提。(1)按顺序看书,掌握看书方法。指导幼儿学习阅读活动时,要帮助幼儿掌握翻阅图书的经验,掌握一般的图书的规则方式;在幼儿看书时要求幼儿一页接着一页看,到了大班幼儿已认识1~10的阿拉伯数字,所以可以教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2)学习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看书。在看书过程中,幼儿亲自感受到图是一页一页组成,故事是由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内容。(3)构建文字与事物的关系,了解内涵。 我们要让幼儿知道文字有具体的意义,可以念出声音,可以把文字、口语与概念对应起来。如认识“苹果”两个字,知道读“苹果ping guo ”,并知道什么是苹果。要帮助幼儿构建理解文字功能作用的经验,如将想说的话写成文字的信,可以寄到别人手中,再转换成口头语言,别人就明白了写信人的具体意思。指导幼儿学会观察每幅画面上人物、动物现象,理解前后画面的联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