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音乐片段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音乐片段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音乐片段教学

篇1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促使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得以提高。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较为分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有趣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比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五十六朵花》的时候,要利用多媒体将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片段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通过播放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五十六朵花”这首歌曲的内涵,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歌唱中把握其中的情感。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教授学生几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管是在音乐表演还是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每一首歌曲中所

蕴藏的情感。比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首歌曲时,要安排音乐表演,通过表演既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又让学生感受到这一故事所折射出的人生道理。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促使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篇2

【授课时间】1课时

【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孩子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形体灵巧,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比较适合采用歌、舞、图片、游戏、故事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歌唱和形体表演中积极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听、动、唱、舞等多种形式体会《在钟表店里》中音乐的美,加深对音乐主题的记忆。

2.学生能知道曲作家,通过故事与音乐结合,产生一定的联想,并与之共鸣,能用肢体动作反映出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听、动、唱、舞等多种形式体会《在钟表店里》的美,加深对音乐主题的记忆,表现出音乐的变化。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彩带。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老皮皮开了一家钟表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钟表,有人物造型的钟表、小狗造型的钟表……(播放课件)

老皮皮的儿子叫小皮皮,他呀,最喜欢钟表店里的小叮当钟、每天晚上,他都要抱着小叮当钟睡觉。

一天晚上,小皮皮起来喝水,发现怀里的小叮当钟不见了,哪去了呢?小皮皮找呀找,把房间找遍了也没找到小叮当钟,正在这时,他好像听到什么声音从钟表店里传来……(播放音乐A-a)

二、欣赏音乐片段

1.通过听、唱熟悉音乐主题A-a(小叮当钟音乐)

师:他走到钟表店,推开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好像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所有的钟表都“活”了,他们围成一个圈,好像在进行什么比赛呢!首先上场的是小叮当钟,他说:“最近我新学了几个音符,我把它们做成了一首歌曲,我想唱给大家听听(师范唱A-a改编的歌曲)。”

师:小叮当钟作的歌曲好听吗?

生:好听!

师:同学们想学吗?

生:想!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他新学的几个音符,其实啊,我们也学过,就是mifa soldo。

操作:a.师打手号,学生唱,练习两遍,组成乐句,再练习几遍。

b.师打手号,生唱前半句,师接后半句。

c.师弹钢琴,学生跟琴唱,唱得不好的乐句,师带唱。

2.通过听、舞蹈熟悉音乐片段A-b(企鹅姐妹音乐)

师:小叮当钟刚唱完,小企鹅姐妹跑了过来,说:“我们也要表演,我们要表演双人舞。”(师播放A-b课件)

师:它们的舞蹈好看吗?大家想学吗?既然是双人舞,我想找个人做我的舞伴……

操作:a.师找生示范企鹅双人舞。

b.学生学习企鹅双人舞。

c.请部分学生表演企鹅双人舞。

3.聆听A-a,加律动二次熟悉音乐主题(小叮当钟音乐)

师:企鹅姐妹才演完,就传来这样的声音,到底是谁呢?……

(师播放A-a课件)

生:小叮当钟!

师:对了,就是小叮当钟,他说啊:我觉得我的歌曲配上动作会更好!大家快来帮我想想吧。

师:同学们可以帮小叮当钟的歌曲配上动作吗?

生:各种想法……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好!老师也想表现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来好吗?

操作:生跟师一起律动。(师播放A-a课件)

师:怎么音乐突然停下来了呢?哦,原来是小布谷鸟冲了上来,说要吹竖笛呢!(师播放布谷鸟叫声)还有小钟,他也说要大家听听他清脆的声音。(师播放小钟声)

师:我想请同学来演布谷鸟和小钟……

生踊跃参加。

4.通过听、演熟悉闹钟和B-a音乐(小猴钟音乐)

师播放闹钟声音(叮……)

师:是谁?原来是闹钟,只见他蹦蹦跳跳的大叫:大家快看,小猴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嘴里还吹着口哨呢!(师播放B-a音乐课件)

师:小猴真厉害,骑自行车还能吹口哨呢!同学们会骑自行车吗?会吹口哨吗?

生:会!

师:要不,我们也来学学小猴,边骑车边吹口哨吧!

操作:师生合音乐表演小猴骑车。

5.通过听、创编、演熟悉音乐片段B-b(小蝴蝶钟音乐)

师:这时,蝴蝶飞上前来说:我也要露一手……(播放B-b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能想象一下,蝴蝶是怎么样舞蹈的吗?

生创编动作。

操作:a.个别学生展现创编动作。

b.全体学生模仿优秀动作。

c.部分学生表演。

6.二次熟悉闹钟和B-a音乐(小猴钟音乐)

师:正当大家在为蝴蝶优美舞姿鼓掌的时候(播放闹钟声音)谁出现了?

生:闹钟!

师:正是闹钟,只见他又蹦蹦跳跳地叫道:大家快看,小猴倒着骑车走了!(师播放B-a’音乐课件)

操作:师生合着音乐演小猴骑车。

7.聆听A’,加律动三次熟悉音乐主题(小叮当钟音乐)

师:小猴刚走,大家还没回过神来,一个身影又冲了上来,是谁呢?请你用歌声或动作告诉我。(师播放A-a课件)

操作:边唱边律动。

8.通过听,看图谱,舞蹈熟悉音乐主题C(八音盒音乐)

师:同学们真棒!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是小叮当钟来了。是啊,这爱表现的叮当钟又来了,只不过,他这次的表演没有得到大家的掌声,因为大家都被一个声音吸引了过去:大家快来帮帮我吧,我也想表演,可是我现在动不了。

师:原来,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八音盒。大家见过八音盒吗?

生:……

师:八音盒是会舞蹈的音乐盒,只要给她上了发条,她就能随着清脆的音乐舞蹈起来。看来,这八音盒是想找大家帮她上发条了,我们一起来帮她好吗?

师生做上发条动作。

师:上了发条,八音盒果真动了起来,这八音盒呀,原来是海里的美人鱼精灵,她最喜欢就是跳舞了,同学们想看吗?

生:想!

师:那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八音盒的舞蹈。

操作:(师播放八音盒音乐)师舞蹈。

师:八音盒的舞蹈好看吗?八音盒的音乐好听吗?你觉得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段好听的音乐呢?

生:抒情、悠扬……

操作:a.师播放八音盒音乐和图谱,学生带问题聆听音乐。

b.师生讨论。

9.聆听A’’,加律动三次熟悉音乐主题(小叮当钟音乐)

师:这时,一个声音突然传来:八音盒的音乐和舞蹈真是太棒了!

(师播放A’’音乐片段)

师:原来是小叮当钟,他激动地说,我们大家也一起来跳舞吧。于是,比赛变成了舞会,大家都高兴地跳起舞来。同学们,你们想加入吗?

生:想!

师:那就一起跟我来吧!(师播放A’’音乐片段),师生律动。

10.欣赏各种钟声、尾声

师:咦?我们跳的好好的,怎么突然没了音乐呢?

(播放各种钟声)

师:大家快看,那有人!!!原来,大钟小钟他们发现了皮皮在门口站着,惊慌地叫了起来:大家快跑!!!(播放尾声)

师生随音乐律动。

三、介绍曲作者,了解曲式结构

师:一切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小皮皮揉揉眼睛,以为自己做了个美梦呢!

师:故事讲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觉得老师讲的故事好听吗?

生:好听!

师:这是老师根据德国作曲家奥尔特的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改编的故事,如果你们仔细听了,就会发现,谁的音乐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了几次?

生:小叮当钟的音乐,出现了四次。

师: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各种钟出场的顺序吧。(师生共同回忆)

最后,整理出曲式结构

四、欣赏全曲,综合表演

师: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同学们能把它演出来吗?

生:能!

师:那好,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分好角色,我们一起来把这故事演出来吧!

操作:a.把学生分成各种角色,排好队形。

b.分好打击乐器,彩带。

c.师生共同表演。

五、结束

篇3

一、积极创设情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学习氛围

营造融洽的音乐课堂氛围是提高音乐有效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而愉快地学习。从南师大附小黄佳莉老师执教的《美丽的黄昏》这一课中我汲取了一些养分,请看她的教学片段吧!

教学片段1:上课铃声一响,伴着音乐,学生随老师走向各自的座位,手放后背,随着三拍子的旋律分小组走近课堂,在行走的过程中,黄老师不仅用自己优雅的动作引导学生,还不时地用言语鼓励学生“这位同学的表情真好看”。

待学生全部入位,老师:“慢慢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看着我,我们来摸一摸水面,摸一摸天上的云朵,愉快地荡一荡小船,深呼吸,吸气,吐气,轻轻地坐下。”

这个导入环节的设计通过和老师的肢体接触,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初步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了歌曲宁静、雅致的意境。

从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是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互动的,通过多种体验方式,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让他们放松身心投入音乐学习中,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毫无负担地展现他们的音乐表现力,这不仅体现了老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把握课堂主阵地,保证知识的有效性掌握

1.提问具有指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老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老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进入音乐的学习领域。例如在常州市屠心文老师执教的《邮递马车》音乐课堂中,我们就看到了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们。

教学片段2:聆听A乐段的A2主题,初步感受,思考“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感觉?”听完后,学生开始没有反应,老师接着模仿音乐开头部分的几个音型,引导学生:“不知道怎么说是吧,那这是个粗粗的音还是细细的音啊?”生:“粗粗的。”老师:“这是一个粗粗的声音,那它是往上爬的还是往下爬的?”生:“往上爬的。”老师:“那你觉得小马车在干什么呀?”生:“爬山坡。”跟着音乐模仿爬山坡的动作,思考:“小马车爬了几次山坡?”生:“两次。”一组同学负责爬山坡的动作,老师:“他们爬山坡爬得这么辛苦,我想请另外一组同学用打击乐器的演奏给他们加加油,打打气,好吗?”学生立马来了劲,小眼睛都亮亮的了。两组学生分别用声势动作和乐器演奏来完整地演绎这个音乐片段。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兴趣的一个激发过程,起初聆听完音乐没有回答上老师的问题,老师及时给予正确的音乐引导,接着能自信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再到学生最感兴趣的乐器演奏,各司其职,立马神气起来了。可见,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兴趣的激发不在于教学形式的花哨,而在于老师提问的明确性和生动性,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注意点并给予正确的示范和引导,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性。

2.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宿w市戴轩辕老师执教的《顽皮的小闹钟》这一课中,有一个环节非常吸引人,老师精心设计了“走格子”的游戏,让人不禁啧啧称赞。

教学片段3:学生拿起板凳下方的小方格,老师:“这是老师给你准备的一秒钟,如果你想做一只乖巧的钟,就请你在方格里画上一个实心圆,如果你想做一只急性子的钟,想跑快一点,那就在方格里画上两个实心圆,注意哦,两个实心圆是并排的,如果你想停下来休息也可以,那么你在方格里什么也不画,下面请同学们在凳子上创作出属于你的一秒钟。”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后,学生个个信心满满地进行创作,在音乐声中,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散发着。音乐完后,老师请16位学生拼凑起一个正方形的钟,老师:“这面正方形的钟很特别,它只有16秒,当秒针走到一个实心圆的时候,就请你拍一次手,当秒针走到两个实心圆的时候,就请你拍两次腿,当秒针走到空格的时候,咱们就停一下,现在,这面方形钟就要开始工作啦!”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音乐旋律活动,完整演绎音乐片段。

在戴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不到花哨的课件,也没有复杂的道具,但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方法却很新颖、朴实,让人意想不到,教学环节丝丝入扣,学生在这一游戏创编的过程中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

篇4

首先,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实施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的要求。通过名曲欣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取向,使学生发散思维、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健全人格,真正达到美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例如,通过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慕之情;通过学习《蜗牛与黄鹂鸟》,告诉小学生在生活中要具有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欣赏《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次,益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让学生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让小学生这一广大的传承载体了解、喜爱、传承民族音乐,真正实现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促进欣赏“均衡化”,使学生能够欣赏多种音乐形式的美,发现每种音乐形式的特色与价值,发自内心地欣赏与热爱,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例如,通过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了解到葫芦丝音乐的美妙,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通过了解《金蛇狂舞》,让学生感受民乐合奏的风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通过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使学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问题

笔者针对名曲欣赏的相关问题,对黄冈市一些小学生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涵盖教材名曲及学生喜爱的名曲、戏曲、民歌、流行歌曲和器乐曲六个方面,从问卷结果中笔者总结了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对于名曲的理解众说纷纭,相对片面。有学生认为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也有学生认为是宛如天籁的声乐曲。文章里所指的名曲与学生普遍认为的名曲具有一致性,但不完全一致。新课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名曲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无论是电视中的流行歌曲,比如《隐形的翅膀》《我的未来不是梦》,还是五彩缤纷的戏曲剧种,例如黄梅戏,只要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都应让小学生有所涉及,扩充对不同形式名曲的认知,健全对于名曲的理解。

其次,教材名曲类型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于教材名曲喜爱程度不高,但仍认为教师需要讲解多种类型的名曲,可见喜爱程度不高的原因并不是兴趣的缺失,而是教材名曲的类型较少。据学生反映,教材名曲类型包括了大量的器乐曲,例如《杜鹃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金蛇狂舞》等,以及少量的流行歌曲。但教学效果却与教师预期的相反,只有少数学生对器乐曲有所掌握,大多数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掌握程度却不错,这就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要想办法让教材中的名曲类型多样化,以此来提高名曲欣赏的教学效果。

再次,名曲欣赏“不均衡”现象,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记得去年笔者有一次在一所小学听课,科任老师讲的是一首二胡曲的欣赏课,旁边的一个一年级小女生说:“我才不喜欢这种曲子呢!难听死了!我只喜欢听《致爱丽丝》。”笔者当时就觉得很触动,一年级的小女生就已经有了严重的欣赏“不均衡”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取向。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偏爱流行歌曲,忽视其他名曲种类,欣赏“不均衡”。虽然喜欢流行歌曲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笔者认为,偏爱一种名曲形式,忽视其他类型的名曲,尤其是忽视本应通过学校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戏曲和民歌,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也会影响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诸如此类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引起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改变这种“不均衡”的现象。

最后,教师专业素质不达标,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不利于小学生对名曲的掌握。根据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对于戏曲、民歌,还是器乐曲等,学生的兴趣都非常浓厚,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比如日常生活中与这些类型的名曲接触不多,但笔者认为学校要承担大部分责任。一方面,部分音乐教师的素质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待提高。例如有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出现钢伴水平不达标的现象,无法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名曲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例如,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将名曲从头到尾反复听,导致学生觉得冗长、无聊,不仅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一些原本有兴趣的学生失去了兴趣。

鉴于以上通过问卷调研反映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名曲欣赏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开展的途径

目前在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然找到了一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策略与措施,在这里笔者提出个人的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望大家指正。

首先,为了传承与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校方可邀请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与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近距离接触。根据小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这必将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从而激发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据笔者了解,桂林荔浦老县小学就曾聘请民间老艺人练业忠先生进课堂,教孩子们文场表演技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丰富教材内容,开发与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相关的教材。开发地方特色音乐教材,是一条捷径,也是一条弘扬特色音乐文化的必经之路。地方特色音乐教材,带有浓郁的当地特色,比如歌曲中的衬词、方言和传统唱腔等等,学生对家乡文化熟知,较易理解歌曲中的内容,不仅易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调研得知,黄冈市一些小学已经在积极开发以东坡文化为代表的相关音乐教材。

再次,作为音乐教师,应将生活中丰富的、流行的、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补充到名曲欣赏课堂中来。例如,杨培安演唱的《我相信》、周杰伦演唱的《蜗牛》、范玮琪演唱的《最初的梦想》等等。当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曲目被带到课堂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提高。无论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还是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也就是高师的学生,都应努力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高师音乐教育要注意与基础音乐教育的知识衔接问题,目前许多刚毕业的师范生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出现了知识脱节和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可适当增加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目,让师范生有一个良好的知识储备,同时注重师范生的实习实训。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师要研究透名曲欣赏的独特闪光点,然后针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形象生动,用具有亲和力的儿童语言去教学,而不是把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灌输给学生。

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教学案例

笔者以小学五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材第四单元“音乐中的故事”第一节课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做了以下具体阐述:

作者及创作背景:由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1936年,为了让儿童更好地理解乐曲,作曲家写了通俗生动的解说词,运用朗诵配合乐曲讲述故事,使较深奥的交响乐形象化、通俗化,成为儿童欣赏交响乐的入门之作。

作品简介:原名为《彼得是如何巧胜恶狼的》交响童话,全曲穿插着朗诵词,通俗易懂、优美动听。运用音色各异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动物角色,不仅利于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理解故事内容,而且教育意义深远,通过机智勇敢的彼得战胜大灰狼的故事,告诉学生临危不惧、团结起来,就能战胜敌人。

乐段结构:整首作品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为呈示段,清晰地呈现七个主题形象(小鸟、鸭子、猫、老爷爷、大灰狼、猎人、彼得),营造出一种安定宁静的氛围。第二乐段运用三支圆号刻画出大灰狼阴森可怕、凶残贪婪的形象,后来小鸭子遇害了,彼得和他的好朋友小鸟为其报仇,有勇有谋地抓住了大灰狼。第三乐段讲述的是猎人和老爷爷将大灰狼送往动物园,但是最后彼得将大灰狼放归自然。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重难点分析:引导学生听辨交响乐中几种乐器音色,感受每种乐器演奏的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不同的人物、动物形象,并用肢体语言表现这些角色。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彼得。彼得非常聪明,而且特别勇敢。(伴随描写彼得的音乐片段出示彼得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刚刚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学生回答:小提琴)

教师:老师再播放一段音乐,你们猜猜这是用来描写谁的音乐呢?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有什么特点呢?(播放代表大灰狼的音乐片段)学生可能答不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有目的地聆听音乐的习惯,又能够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名曲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听和赏,最重要的是学生要用心去感受,用大脑去想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这段音乐是用三支圆号吹奏的,它的旋律很不谐和,恰当地勾画出大灰狼阴险、狡猾、恶毒的样子。(出示大灰狼的图片)

2.新课教学:

教师: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彼得与大灰狼的故事(播放《彼得与狼》交响童话),同学们认真聆听。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描述和解说词感受作品音乐形象,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只要团结起来,机智勇敢地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教师:大家都非常认真地聆听,下面我们做个小测试。大家分别听代表小鸟、鸭子、猫、老爷爷、猎人、彼得和大灰狼这些角色的音乐片段,做连线练习,我们采用抢答的形式。

教师板书:

模仿小鸟清脆婉转的鸣叫 长笛

装饰音,模拟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 双簧管

断音,表现猫上蹿下跳、活泼机灵的神态 单簧管

音调低沉,描述老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 定音鼓

(大鼓)

模仿猎人射击 小提琴

(弦乐四重奏)

旋律优美,表现彼得活泼、开朗、机智的形象 三支圆号

不谐和的和弦,表现大灰狼凶残、阴森、恐怖的形象 大管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的形式,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个人建议:在这一环节后,教师可根据课时考虑开展模仿乐器演奏的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让学生模仿音乐片段中的乐器演奏,从而了解不同乐器的演奏姿势,加深关于乐器的了解。

3.巩固拓展:

学生戴头饰或面具随音乐进行表演。(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小鸟――展翅飞翔的动作;狼――戴面具表演;彼得――自由甩臂走的动作;猎人――扛猎枪走的动作;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猫――活泼机灵的动作;老爷爷――老态龙钟走路的样子)。

设计意图:学生聆听完乐曲并不是欣赏的结束,教师应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音乐情境,形成特有的音乐气氛,教师可做一些人物、动物的面具或头饰,学生分角色随音乐表演。

小学音乐教育是感知性音乐教学,名曲欣赏是感知音乐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认知程度处于朦胧阶段,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完全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初级阶段。音乐教师要把深奥的音乐作品介绍给这些审美初级者。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在研究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体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耳听眼观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初步的音乐形象,随着音乐能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情绪。倡导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并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篇5

就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要全面、深入的推进素质教育,小学音乐课堂不仅仅是为了将课本上的知识和技能向学生传输和传递,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艺术素质,这只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来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爱音乐和享受音乐。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想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欢乐的过程中学习,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萌发愿学、爱学的想法,从而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自身的身份转换为学生的朋友,打入学生的圈子中,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游戏和表演中,让学生信任自己,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消除学生在教学中的压抑感;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克服害羞、胆怯、怕出丑的心理,如果学生在表演或表达中显得呆板,要给予鼓励和耐心辅导,如果发现有同学有取笑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委婉的指出并给予纠正,让学生感到回答错误不重要,只要下次努力就行,从而让学生在课上积极大胆发言。同时也可以让教学变得更趣味性,以学生的音乐理想、兴趣、情感情绪以及目标作为切入点,音乐教师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特点,采取各式各样充满趣味的手段,灵活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音乐

音乐的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它是生活艺术的提升与概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会和音乐有所关联的,高音、低音,还有乐音和噪音,例如火车鸣笛声,汽车的喇叭声、时钟的滴答声等,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声音联系起来,就能形成旋律,所以,教师可以将音乐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引入适宜的音乐素材,将生活中能够为教学所用的地方加以运用,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音乐、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充分将教材内容中所含有的生活材料挖掘出来,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并进行二度来发和创造,让教学内容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学生在学习常用速度标记之前,即慢速、中速和快速,教师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音乐速度,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提出自己所找到的音乐速度有哪些,再通过三个音乐片段,让学生判断这三个音乐片段分别是哪种速度。亦或者在节奏训练的时候,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声音时有节奏的,比如马蹄声、心跳等等,然后再向学生讲授有关节奏的知识。这样,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直接向学生展示音乐的无处不在,促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生活和自然,并且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将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加以提升,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特色教学

教师需要不断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用有趣的、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出音乐的内涵与魅力。在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理论讲解的时候,将理论知识加入到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学习的趣味,从而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实现寓教于乐和寓教于趣的教学目标。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如果能将歌曲背后的故事充分了解了,那么就有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教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简述这首歌曲的由来,以及这其中所蕴含的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这首歌曲真实含义与意义,进而使得学生认真的学习这首歌曲,并且将慷慨激昂的情绪带入到演唱中,从而更快的让学生学会这首歌曲。同时也可以将音乐元素融入到教学中,通过音乐的速度变化、旋律等向学生传达教师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例如在教学的不同环节编配出相应的音乐旋律,例如在组织学生坐好的时候,就可以用“so so so| do-|| ”提醒学生,如果是友好提示,那么就用高音区弹奏,如果课堂纪律不好,强调纪律则用低音区,通过这样含蓄的方式向学生表达教师的意思,凸显出音乐课堂的不同,进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乐于配合教师所下达的指令,从而继续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信息手段,让音乐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将学生带入到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里面,进而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音乐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利于学习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利用趣味的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巨大魅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进而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实现音乐教学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其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美云.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1:89.

篇6

一、选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依据。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蕴含美好的寓意,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欣赏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欣赏中。在学习民族拉弦乐器时,精心挑选欣赏内容,能充分体现该乐器的音色特点与演奏技巧,让每首乐曲在情绪和音乐形象上形成对比,从而让欣赏内容丰富多彩。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就可以用实物二胡来作介绍,并用多媒体播放二胡演奏的视频,再让学生欣赏几个音乐片段:河南民歌《绣荷包》(优美)、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热烈)、《良宵》(兴奋)。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音乐片段中的不同情绪,学生们亲眼目睹了二胡的外形和演奏形式,感受了二胡丰富的表现力。接下来,再次欣赏民族乐曲《二泉映月》,通过欣赏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体会了乐曲的如泣如诉、如悲如怒的情调及二胡的演奏效果,还有作者在充满坎坷和磨难的生活中那种倔强不屈的精神。老师还可以要求同学们课后多搜集欣赏一些民族器乐曲,更深的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注重音乐兴趣培养,深化音乐情感体验

作为音乐欣赏的前提,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营造更多的氛围,以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能让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中领会作品的意境,就能更好地产生感应效果。这说明氛围对学生情感的重要性,营造既定的氛围,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决定。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境与问题情境,有效地以景激趣,以情启思。从实践与感悟中去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它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在领悟与体验。例如:在学习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欣赏课时,为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音色、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天鹅的脚步、舞姿、形态等行为,效仿各种各样的眼神表情,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天鹅湖》的艺术意境和音乐特色。在这样的实践与体验相结合的课堂中,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艺术,自然容易获得高效的学习成果。

三、注重音乐实践参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实践创作,然后再去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实现音乐新课程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美妙的音乐,这样,不仅能对音乐作品及知识记忆得扎实,而且还能灵活的运用。例如:在学习《对花》和《唱得幸福落满坡》时,让学生感受人民当家作主人的幸福之情和生产劳动中的愉快情绪,并试着通过南、北方小调的对比,加深对北方民歌的认识。可让男女同学分组对唱练习,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欣赏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欣赏的乐趣,再也不会感觉到乐曲的枯燥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审美为抓手,重视音乐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再创造。

四、拓宽欣赏的外延,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

篇7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很快调动起学生的欣赏积极性。例如,我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一个片段,再介绍影片的主要内容,最后在让学生一起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歌曲播放一遍之后,就有不少学生说:“这是那位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的。”我趁热打铁,顺势给学生们又介绍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把学生想欣赏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要让他们能够主动地把欣赏体验,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全班学生对所欣赏音乐的情感共鸣、感受共振。

我在教学中,就是不断通过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等过程环节,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鼓励他们表达出各具特点的“自我体验”,从而引导他们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提升到求知乐趣上的。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风格特点加之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面得淋漓尽致,在欣赏中结合画面不时地在学生视野中展现那黄鹂、百灵鸟、小黑燕、蓝孔雀、黄腊嘴等鸟的颜色、叫声与姿态,把学生带到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三、注重年龄特点,提升学生感悟的针对性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教具所吸引,这时的欣赏教学旨在形成音乐语言中一些概括性的象征意味。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小青蛙》《大象》《狮王进行曲》等一些形象的乐曲。

篇8

1.识谱学习障碍

具有此类障碍的学生在识谱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看错、读错音符和节奏或者漏看表情术语、速度记号、力度记号等,小学生是否能很清楚地辨析两个相似节奏(视觉分辨能力),能否记住并演唱(奏)看到的相似节奏(视觉记忆能力),在识谱(唱、奏)过程中,脑、眼、耳、口、手能否很好地协调一致(身体―运动觉智能),能否具有坚韧性(自我认识智能)等等。这些才是小学生产生识谱障碍的深层次原因。

2.歌唱学习思维障碍

小学生的歌唱同样涉及到歌词、乐谱和情感三个方面的“语言要素”,当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朗读”(歌词)、“表演”(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演唱歌曲)、“欣赏”(某首歌曲的典范录音)、“音乐阅历”(一定量的音乐感受)这些“语言智能”的基本元素等方式,来进一步理解、概括、分析或解释并记住教科书上的歌词内容,建构歌唱基础知识和概念的意义,从而感受歌曲情感以及对歌词、乐谱和情感因素进行反思时,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歌唱本身,从而产生歌唱思维障碍。

3.欣赏学习想象障碍

由于受“非音乐”因素的影响较多,小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表现出来的障碍,属于问题解决障碍的一种。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的学习分类法,问题解决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建构、组织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在提出问题建构模型提出假设归纳条件具体求解检验完善这样几个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上产生障碍。”

4.创作学习演绎推理障碍

小学生在音乐创作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演绎推理障碍,这是他们在从一般推到特殊或从特殊推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中所产生的障碍。例如要求小学生根据一些简单节奏创作符合某个特定情境的音乐片段时,他们需要归纳和推理某个特定情境音乐所需要的拍子、典型节奏型、乐音的走向等。但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归纳不出创作所需要的这些音乐要素。由此,我们在教小学生创作这类音乐片段时,常常会告诉他们:先根据情境要求列出几项音乐要素,然后再归纳并猜想、提出一个假设,最后通过演唱(奏)加以实践证明的方法。但是,有些学生往往会在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产生障碍,说明他们缺乏“不仅可以想象某个形体,还可以看到它周围的景象,或可以觉察它的本质属性”[5]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又是视觉――空间智能的主要特征。

5.器乐学习中对模型和关系的辨别障碍

小学生在竖笛、口风琴等器乐学习中,面对因不同调式而产生的多种指法,如果不仔细加以辨别、对比,就会认为每种指法都是非常困难的,并由此产生学习障碍。而事实上,每种指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小学生对此模型和关系的辨别错误与他们的自然观察者智能有关,因为“善于寻找机会观察、识别、接触和关注事物,能够根据物体特征进行分类,善于确定各成员间的关系或事物类别”,[6]正是自然观察者智能的主要特征。

二、消除小学生音乐学习障碍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1.培养其音乐语言智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积极开展以识谱、歌唱、创作音乐小片段、主题演奏会等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语言智能。课堂上,对每一个音乐概念、技巧和知识点,都鼓励学生尝试用语言、符号、动作(律动、舞蹈)三种方式来加以表述和阐释,并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寻找最简洁、最有效的表述和记忆方式。这种讨论式教学的开展,可以使课堂产生激烈的辩论;而当学生在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展开积极辩护时,无疑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激发好奇心。

2.加强音乐实践

(1)对音乐表演重新定位。我们赋予音乐表演“树立学生学习自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新功能。首先,在每次表演之前,教师都应该大胆鼓励,积极指导;而表演之后,要及时进行评价,指出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记录并及时更正,努力做到“事后100分”;其次,在设计每次表演时,要设计若干首教科书中及上一轮表演中错误率高、同时又经过教师指正的歌(乐)曲。这样,随着表演技巧的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也会慢慢上升。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表演会促使他们更多地去关注音乐、倾听音乐、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并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2)设定阶梯性目标。对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较大的器乐、音乐创作等知识点,阶梯性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并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完适合自己学习的目标。这种不需要特殊的、技巧复杂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逐步解决难点,而不会感到有沉重的负担。由此,他们能够感受到求知过程中的兴奋,体验到问题被解决、自我能力得到提高的满足感,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好音乐的信心。

3.构建开放的能力评价系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讲解了某个知识点、某种技能技巧后,部分学生无法通过音乐表现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如果音乐教师坚持要求他们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就有可能使他们产生学习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允许并引领学生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4.多途径提高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一种心灵建构或回忆视觉影像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以及表现出的形象化信息,在脑海中整合成某种结构,并运用视觉方法组织思维。”

5.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觉智能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肢体活动的方式感受学习内容,在活动中进行创意和想象,他们必将集中注意力,使音乐学习更加刺激和动态,从而增强记忆力。这样,原本一些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抽象内容,也会变得更容易学习了。

6.强化问题教学法,实现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

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在音乐创作教学中,就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例如:(听音乐后)提出一个可以诱发适应回忆的问题:两段音乐有何关系?继续提出一个较为开放的问题:两段音乐有何音高关系?注意:这两个问题仅仅相差两个字,需要听觉比较能力、类比联想能力。给出各种与此类型音乐相似的模型,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判别是否为两段体结构并陈述理由。学生展开讨论,并利用已有知识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要求学生根据已给出的音乐模型建构一首包含两个乐段的音乐。

这样,通过一些层层相扣的问题,使学生对两段体结构的概念逐渐清晰、生动,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迅速激发想象、刺激思维、诱发行动。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互动,使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机会发展逻辑―数学智能。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王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平衡功能测定的病例对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19-20.

[2]董伟家.大学生学习障碍原因分析[J].中国校医,2003,4:68.

篇9

一课时

教材分析

《白鸽》是一首捷克民歌,C大调拍,二声部轮唱。歌曲由三个乐句组成,结构虽然短小,但是旋律流畅,情绪欢快,表达了“我”对白鸽的亲近、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优美的声音演唱《白鸽》,体验歌曲的欢快情绪和愉悦情感。

2.愿意参加集体舞的学习和表演,能够感受、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及美感,在划旋律线等活动中感受歌曲乐句的划分,并能够听辨出来。

3.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轮唱”,并能够用此形式与同学合作演唱歌曲。

4.欣赏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音乐片段和歌曲《念故乡》,感受和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用跳跃、轻快的声音演唱《白鸽》,充分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2.用均衡的声音演唱二声部轮唱。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问你们一个问题,听音乐的时候你们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生:喜欢静静地听,喜欢随着音乐动一动。

师:有的同学喜欢用静态的方式静静地聆听音乐,有的喜欢用动态的方式感受音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用动态的方式来欣赏一段音乐,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随着音乐动一动。

(师生一起随着音乐做律动)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刚才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欢快、活泼。

师:那你听完这首歌曲,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快乐,很舒服!

师:当你们感到高兴、快乐的时候,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呢?

生:大笑,唱歌,蹦蹦跳跳……

师:笑声也是传递欢乐和喜悦的方式,我们一起来笑一个怎么样?

(师生哈哈大笑)

师:来,让我们把这爽朗的笑声放到音乐里,随着老师的琴声来笑一笑。(生略)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高兴的时候喜欢跳舞,今天我也来跳一段舞蹈,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在跳舞的时候都创编了哪些动作?请你们来模仿。

二、感受体验

(学生起立随教师学跳集体舞)

师:哟!你们跳得真好!接下来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跳。

(学生随音乐在原位跳舞,教师纠正学生动作,启发学生寻找舞伴,和舞伴一起跳舞,并交换舞伴)

三、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跳舞的这段音乐是一首捷克的儿童歌曲,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听,歌词唱的是什么?

生:歌中唱了白鸽让我们快起床。

师:很准确,“有只白鸽停在我的窗台上,咕咕咕咕,它呼唤我快起床”。同学们早上要快快起床,这样上学就不会迟到了。看来白鸽还是我们的小闹钟啊。那你们说这首歌曲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白鸽》。

师:正确。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曲。首先随音乐轻声唱,用手画弧线,听这首歌曲由几个乐句构成?

(学生听音乐,用手在空中画大弧线,把歌曲的三个乐句分出来)

师:有的同学说三个乐句,有的说四个。我们再感受一次,跟着音乐的节奏来走步,感受乐句的起始点。

(学生和教师一起边唱边走步,第一乐句向左走和停,第二乐句向右走和停,第三乐句向前走和停;准确区分三个乐句)

师:下面随老师一起轻声、高位置来唱这三个乐句,用手来画旋律线,注意观察他们的旋律线有没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学生随老师一起唱,并在空中画出三个乐句的旋律线。教师展示大屏幕中的旋律线,学生发现有两个乐句是相似的,教师简单讲解变化的重复)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随钢琴伴奏把歌曲唱一遍。(生略)

师:同学们,白鸽呼唤我们快起床。当你们早晨起床的时候,有没有困的感觉?

生:有。

师:当我们感觉困的时候会怎样?

生:打哈欠。

师:那你们就带着打哈欠的感觉,高位置地来唱第一句,来试一下。

(教师弹琴指导学生唱)

师:很好!这个“咕咕咕咕”是什么声音?

生:白鸽的叫声。

师:我们在唱“咕咕咕咕”的时候,撅起你的小嘴来唱。再试一下!

(学生演唱)

师:记住这两种感觉,随老师的钢琴伴奏唱一遍。

(教师指导学生随钢琴伴奏唱歌曲。教师讲解、指导学生的声音和渐强的力度)

师:这一遍唱得很好听了。现在老师用两种感觉来唱,你们帮老师听听哪一种好?

(教师用两种感觉唱歌,一种不突出重拍;另一种突出重拍)

生:第二种感觉好!有强拍的感觉,节奏感强!

师:都同意第二种吗?那我们就用第二种感觉唱一唱。

(学生随琴演唱)

师:接下来我们分组来唱一唱,听听哪一组唱得好听。

(学生分组唱歌曲,教师及时评价)

四 、轮唱

师:刚才大家唱得真棒!接下来我们两组一起来唱。第一组先唱,第二组看老师的指挥再唱。

(学生进行二声部轮唱,教师及时调控并评价)

师:你们知道刚才用的是什么演唱形式吗?

生:轮唱。

师:下面我们交换一下声部。

(学生交换声部演唱)

师:唱得真好!接下来我要检查你们的视唱能力,把歌谱唱一遍。

(学生随钢琴伴奏唱歌谱)

师:同学们,你们唱得真准。下面老师要增加点儿难度,你们能用轮唱的形式唱歌谱吗?

(学生随电子琴伴奏一起用轮唱的形式唱歌谱)

五、拓展欣赏

师:你们的轮唱让这首歌曲变得更动听了!同学们,还记得这首歌曲是哪个国家的歌曲吗?

生:捷克。

师:对。捷克是欧洲的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领土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它的音乐文化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捷克的许多儿童歌曲深受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们喜欢,比如我们今天学唱的《白鸽》,还有《牧童》等等。在这里还诞生了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名作,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段捷克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这段音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会联想到什么?(初听《新大陆(第九)交响曲》的音乐片段)

生:音乐表达了悲伤、忧伤的情感;联想到了大海、日出……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这段音乐就是捷克的音乐家德沃夏克创作的《新大陆(第九)交响曲》中的一个闻名世界的音乐主题,后来人们把它填上了歌词,又诞生了一首歌曲—《念故乡》。接下来我们来感受一下歌曲所表达的意境。请同学们起立,大家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感受。

(学生随教师一起跟着音乐的节奏走步、体验、感受)

师:好,下面就带着你所体会到的情感,用“噜”来哼唱一遍歌曲的旋律。

(学生随琴哼唱)

师:唱得真好听!同学们,对比一下这段音乐和我们学唱的《白鸽》,在速度、节奏和情绪方面有什么不同?

生:速度比《白鸽》要慢,节奏舒展,情绪优美、抒情。

师:回答得很好。同学们,音乐就是这么神奇,不同的音乐,它的情绪、节奏、速度都是变化的,这样才有了优美抒情的《念故乡》和欢快活泼的《白鸽》。好,让我们回到歌曲《白鸽》。还记得你们跳的舞蹈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边唱边跳。

篇10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合唱曲《大钟和小钟》

教材分析:

《大钟和小钟》是一首简易的二部合唱歌曲。歌词简洁,F大调,四二拍,是由五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歌曲用以简单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大钟“当当”的摆动声和小钟‘‘嘀嘀嗒嗒”的走动声。大钟、小钟发出的声音,时而交替出现,时而合二为一,形象鲜明,情绪活泼欢快。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平稳、愉悦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钟和小钟》,做到二声部声音和谐。

2、能够主动参与聆听、比较、律动等音乐活动,并能与他人相互合作设计歌曲表现形式,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大钟和小钟》。

教学难点:二声部声音的和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邀请“大钟和小钟”

师: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一个神奇的童话王国里,住着一群非常喜欢音乐的小居民们,他们经常举行音乐会,用音乐给大家带来欢乐,送上对大家的祝福!这不,过几天又要举行音乐会了,小音乐家们正在积极的准备自己的节目呢!咱们一起来听听,这次音乐会的主角都有谁啊?

学生聆听音乐片断,竞猜音乐中的主角。

师:音乐会里既有独唱,又有舞蹈,节目真丰富啊!可是,还有一对好朋友没出场呢!因为他们在排练的时候遇到了一点困难,还没准备好节目呢,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帮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故事、欣赏音乐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进神奇的童话王国,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创设活跃的教学氛围。通过帮助“好朋友”觯决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二、节奏练习

l、初打节奏

师:老师这儿有一句欢迎词!同学们看看会不会读?然后,我们一起用整齐的掌声邀请他们出场。

好朋友们快来吧

学生整齐念歌词,打节奏。

2、复打节奏

师:怎么不出来呢?咱们再热情一点。

好朋友们 快来吧

学生念歌词,打节奏。

3、三打节奏

师:怎么还不出来呢?那咱们再诚恳一些,换句欢迎词试试!

好朋友们快来吧来

学生念歌词,打节奏。

4、熟悉旋律

师:还不现身?哦,他们都是小小音乐家,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欢迎他们吧!请看欢迎词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好朋友们快来吧来 吧

师生轻唱歌词。

播放大钟和小钟的声音片段。

【设计意图】将歌曲的重点节奏和旋律巧妙融入欢迎词中,通过练习“欢迎词”逐步解决教学重点,同时为后面的学唱歌曲和二声部合唱做好铺垫。

三、学唱歌曲

1、旋律拓展练习

(1)5533 | 553 |

(2)3 — | 1 — |

过渡语:在大家的帮助下,大钟和小钟已经非常熟悉旋律了,现在我们来唱唱歌词吧!

师:同学们,我们的声音是有感情的,不同的声音能够表现不同的形象,你能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小钟和大钟呢?(注意:渗透轻快、跳跃的和平稳的演唱要求。)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从最简单的单声部节奏训练入手,再到旋律片段演唱,通过多种方法巩固节奏,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解决教学重点。同时,用充满趣味性的、形象的语言渗透对演唱方法上的要求。

2、生生接龙演唱

师:同学们唱的太动听了!下面,我们来个接龙演唱!男同学是大钟组,女同学是小钟组。集中精力,看老师的指挥!我们比一比,看哪组既反应得快,又演唱得动听!

指挥学生演唱。

第1次(歌曲的第三乐句):

第2次:重复歌曲的第三乐句

第3次(歌曲的第四乐句):

【设计意图】通过接龙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歌曲旋律通过预设的指挥顺序进行演唱,将学生自然地引导到二声部合唱中。

过渡语:看老师的指挥,我们再来唱一唱!请同学们感受一下我们的演唱发生了什么变化?

3、学唱二声部

师:同学们的演唱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合唱了。

师:说得很对。小钟和大钟同时来演唱了,我们再来唱唱!(注意:声音的弹性、平稳,演唱的情绪。)

师:指挥演唱第三、四乐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懂指挥手势;在自己演唱的同时,聆听他人的演唱,解决难点。

过渡语:同学们唱得太动听了!老师也加入到同学们的演唱中。

师:请认真听好了!你听听怎样接唱啊?

4、师生接龙演唱全曲。

5、完整聆听。

师:大钟和小钟看到我们合作的非常默契,也迫不及待地想唱一唱了,咱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是怎么演唱的?他们是带着怎样的情绪演唱的?

生1:快乐,开心!

生2:自信!

师: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帮助,大钟和小钟在这次音乐会上一定会有着精彩的表现!现在,我们一起用快乐的心情一起再来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吧!

【设计意图】通过完整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引导学生关注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6、完整演唱

过渡语:同学们的声音真是太有表现力了。同学们,如果你和好朋友们一起去参加音乐会,你还能用其他的演唱形式或者歌唱方法来表现这首歌曲吗?现在,请各个小组分别设计一下。

三、表现歌曲

1、设计演唱形式。

接龙演唱、领唱和齐唱、变换速度演唱等。

2、小组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以不同的、有个性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篇11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欣赏曲目一般由二至三个乐章组成,各乐章都有鲜明的音乐主题,主题能够集中体现乐曲的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从这些篇幅不长的音乐主题入手,学生可以感悟到乐曲的基本特质和表现方式,如果带着这种感悟聆听全曲,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如柴可夫斯基《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第一音乐主题是一曲毫无雕琢痕迹的民间歌谣,极富俄罗斯民族特色,恰如痛苦的啜泣。通过听赏这一主题音乐,学生很容易体味到音乐的质朴和伤感,进而在乐曲的不断变奏和发展中感悟到伟大的作曲家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二、中心引导法

小学生对于那些直接表现某种冲突的音乐作品很感兴趣,这类作品大多有一个中心内容。就像语文课中通过中心段落理解全文一样,音乐欣赏也可以从最具冲突性、戏剧性的乐段入手,首先领悟乐曲的中心内容,再在此基础上辐射性地感悟全曲的内涵。如海顿的《C大调第94交响曲》,作曲家在第二乐章开了一个小玩笑,第二乐章通常是交响乐中比较悠缓平稳的部分,他用八个小节营造了一个平静的主题,然后又重复一遍,突然,全乐队奏出最强烈的和弦,把人一下惊醒。听完全曲,学生不仅了解了交响曲的基本结构、感受到作曲家的创造才能和诙谐幽默,也能体会到音响强弱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

三、角色引导法

提供给少年儿童欣赏的乐曲,有些是带有多种角色的叙事性音乐作品,听赏这类乐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辨析、体会不同音乐片段刻画的不同角色,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同时了解不同音色乐器(或组合)的表现特点和作用。如欣赏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乐曲中各种乐器刻画了七个角色:1、长笛表现小鸟主题。2、双簧管在低音区呈示小猫主题。3、单簧管低音区呈示小鸭子主题。4、音色浑厚的大管表现老爷爷主题。5、三支圆号表达大灰狼主题。6、定音鼓急速的滚奏表现猎人开枪的主题。7、弦乐四重奏表现少先队员彼得的主题。作品基本上按作曲家撰写的旁白进行音乐表达,学生在不同角色的体验中饶有兴趣地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四、背景引导法

篇12

教学后感

惟存短评

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辅助教学,利用其图、文、声并茂,以其交互性、可控性原理,使学生自然而然

地从感性上体会、从理性上理解比较抽象的“音的高低”这一知识。

教学重点:音的高低 教学难点:乐音的高低辨识 难点突破:利用《音乐殿堂》(成品软件)趣味性讲授“音的高

低”;利用《音乐宝典》(成品软件)中不同乐器所演奏出不同音高的区别,让学生在体会中掌握“音

的高低”知识。

具:多媒体电脑,成品多媒体教学程序光盘,小铃,双响木。

课的类型:仅新授部分(10多分钟)

教学过程:(简案)

一、导入

教师弹“起立、坐下”的音阶(上行、下行音阶),使学生起立、坐下。

提问:为什么听到老师向右边弹要起立?向左边弹要坐下?(从而引出“音的高低”,即越向右,音越高,音

高了所以要起立;越向左,音越低,音低了就要坐下)

二、媒体运用

1.认识音的高低:图中有两个娃娃,一个在高处,一个在低处。当单击高处的娃娃时,他会一边跳,一边讲解并示范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当单击低处的娃娃时,他会一边跳,一边讲解并示范什么样的音是低音。

2.分辨音的高低:

A.单击图中桌上的八音盒,出现《闪烁的小星星》的音乐片段;单击图中墙上的天鹅图片时,出现《天鹅湖》二幕场景的音乐片段。

提问:你感觉哪一段音乐的音听上去比较高,哪一段比较低?

B.小铃与双响木、响板与小铃的听辨。

C.双响木两边音高低的听辨。

三、欣赏《闪烁的小星星》分辨音的高低 (同时为下一节课教唱《闪烁的小星星》作铺垫)

1.教师在中音区弹奏《闪烁的小星星》。

提问:这是什么歌曲?(许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学过了)

2.教师再在低音区弹奏《闪烁的小星星》。

提问:和前一遍有什么不同?

3.播放《音乐宝典》中已有的《闪烁的小星星》,共有三遍。其中一遍用口风琴演奏(较高的音),一遍用单簧管演奏(较低的音),一遍用木琴演奏(较高的音)

要求:听到高的音,双手置于头顶表演;听到低的音,则相反。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什么音乐小知识?

2.请举出身边的例子。

五、回家作业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周围存在的“音的高低”的小例子,下节课交流。

教学后感:

此次教学是一次尝试,上课的是陌生的10名小学一年级小朋友,目的在于探索成品多媒体软件与音乐课教学如何有机结合的途径。

多媒体技术的特性明显胜过传统的其他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等等)。对于低幼年级的学生而言,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画能够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有关的知识性内容通过卡通人物生动的活动体现出来,更能适应低幼年龄孩子的认知特性。软件中不同乐器与音色的转换十分方便,极大地减轻了教学中各种示范演奏的困难,因为我们教师不可能非常熟练地掌握数种乐器的演奏,同时许多学校也不一定有怎么多种类的乐器。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作为教师个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设备上无法实现如此生动的效果。《音乐宝典》和《音乐殿堂》是两个成品软件,我们尝试在教学中根据学习需要,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软件,而不是试图将所有的素材封闭在一个所谓完整的课件中。

在教学中,我把“音的高低”概念讲解交给了《音乐殿堂》来完成。软件中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卡通小精灵,就是他带领孩子们畅游音乐的宫殿。打开“知识的宫殿”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间布置得较为凌乱的卡通房间,小精灵告诉我们:这间屋子里放的都是与音乐有关的物品。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点击了放在暖炉上的一个娃娃,这是娃娃一边向上跳,一边讲解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并用女声尖叫声为例子,既生动又形象;点击了放在暖炉下的一个娃娃,他一边向下跳,一边讲解,并以大提琴浑厚的低音效果来示范。

学生在学习时有如观看动画片,兴致十分高。演示结束后,学生能很快并且准确回答“高音”与“低音”的概念。 在听辨练习中,则运用《音乐宝典》将《闪烁的小星星》的旋律一遍遍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要求学生根据音的高低选择不同的手位表演来表示,这样在游戏中又一次复习了“音的高低”,这比单纯的听辨练习更生动有趣,而且容易接受。

这节研究课是在我区教研小组的帮助下第一次尝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只是一个环节的探索,但是给我的启发很大。媒体技术的采用,大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通过生动的动画与多变的表现,将抽象的乐理知识形象化、兴趣化,从而体现了“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这一低幼年级唱游课的特点,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惟存短评:

篇13

一、钢琴特长生在高校艺术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即兴伴奏能力较差

钢琴特长生进入大学后,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担任独奏的机会并不多,主要任务是辅助学校开展音乐的普及教育。一般情况下,他们更多的是为院系和学生排练歌曲并担任钢琴伴奏,这就要求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虽然钢琴特长生具有较高的演奏水平,但是当他们面对非常简单的歌曲乐谱时却常常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弹奏,这一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不会即兴移调伴奏。对于钢琴特长生来说,弹奏已经写好的歌曲钢琴伴奏五线谱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由于他们服务的主要对象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由于受音质、音高、音域的影响,经常无法按原调演唱音乐作品,因此,钢琴伴奏者必须进行移调弹奏。如果歌曲谱面上标注的是降B调,而根据演唱者的声音特点需要往下降半个调到A调时,钢琴伴奏就要实现从五线谱的两个降号调到三个升号调的转变。这种转变仅仅依靠钢琴伴奏者现场对乐谱的记忆进行模拟降调几乎是不可能的。当遇到上述问题时,钢琴伴奏者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在原谱的基础上移调,即把五线谱的原谱移位到A调后弹出,但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改写后才能够完成,现场是无法实现的。二是利用简谱首调唱名法即兴降调,同时现场为已经降调的歌曲编配新的钢琴伴奏。这需要钢琴伴奏者具备简谱首调唱名法知识以及对钢琴键盘24个大小调和声位置非常熟悉。由于大多数钢琴特长生在最初学习钢琴时,没有涉猎过这些内容,所以他们在歌曲的排练过程中遇到上述情况时无法快速应对。

二是不会为单旋律的歌曲编配即兴伴奏。高校每年都会举办若干次文艺演出活动,作为钢琴特长生不仅要帮助各个院系选曲、组织排练,同时还要担任钢琴伴奏。由于目前社会上发行的配有钢琴伴奏谱的歌曲特别是合唱音乐作品并不很多,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是钢琴伴奏者要看着单旋律乐谱即兴为歌曲编配钢琴伴奏,这是普通高校艺术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然而,钢琴特长生以往大多采用的是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学习演奏技能的,但是他们却没有像钢琴专业的学生那样学习诸如和声、曲式作品分析、钢琴即兴伴奏等知识和技能,而钢琴演奏技法教学替代不了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因此,许多钢琴特长生虽然能够弹奏难度很高的独奏曲目,却不能为一些非常简单的歌曲编配钢琴伴奏。

2.读识简谱能力较弱

简谱在当今大学文化艺术生活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五线谱的使用比以往有所普及,但是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简谱和五线谱是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读谱形式,各地、各校在教学中可自行选择。”因此,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仍然采取五线谱和简谱共用的形式,郭声健《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管窥》一文中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高中能识简谱的学生为56%,能识五线谱的为34%。尽管一些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会了五线谱的读谱方法,但是由于简谱具有易学易记的特点,在高校的各类演出活动中使用简谱进行排练还是十分普遍的。

然而,高校钢琴特长生中很少有人懂得简谱,这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学琴时看的就是五线谱,而且固定调感觉已经成为他们读谱的习惯。当他们参加大学生排练演唱各种风格音乐作品时,拿到的大多是简谱,由于不懂简谱,又不会为歌曲即兴弹奏钢琴伴奏,给他们参与和率领学生开展艺术活动带来了巨大障碍。因此,钢琴特长生只有懂得简谱和钢琴即兴伴奏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服务。

二、改进和完善钢琴特长生测试办法,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与音乐学院培养钢琴专业学生以及业余钢琴音乐考级等音乐测试活动目的不同,普通高校招收钢琴特长生主要是为了推动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大众化和普及化是高校文艺活动的主流,这就要求钢琴特长生不仅要有较高的钢琴演奏水平,同时还要有出众的即兴伴奏能力。因此,钢琴特长生的选拔测试要统筹考虑演奏水平和即兴伴奏能力两个方面,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钢琴特长生选拔测试办法,对于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十分必要。

1.改革钢琴特长生的测试办法,增加读识简谱并为其编配钢琴伴奏的考核

目前高校钢琴特长生测试主要分为演奏水平和视奏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水平测试是确定学生演奏的技术级别,能力测试主要通过加试视奏练习来考察学生即兴演奏的水平,最后给学生一个综合分数并确定其水平等级。

以往视奏练习主要考查学生即兴弹奏经典音乐片段(五线谱)的能力。这种考核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考查学生快速识谱的能力以及音乐弹奏的应变能力,不足是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以及识简谱的能力在测试中无法展现。

由于高校更多需要的是懂简谱并能够看简谱编配钢琴伴奏的人才,因此,视奏练习的考核中应舍弃传统的视奏经典音乐片段的考核方式,加入看简谱并为其编配钢琴伴奏的部分。测试办法可以是学生在演奏完自己准备的乐曲之后,当场抽签选出一个八小节的简谱片段音乐并为其配上钢琴伴奏。在此项考试中只要学生能够为八小节的片段音乐配上简单的和声伴奏织体就基本达到要求,如果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丰富的和声伴奏织体以及音乐的表现力就会得到更好的成绩。

2.制定统一测试要求,引导学生加强能力和素质的训练

制定统一的测试基本要求,一是可以更好地发挥考试指挥棒正确导向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能力和素质训练。测试基本要求应包括对钢琴演奏能力、读识简谱能力、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以及各类要求所占的比重等。高校可在这一基本要求下制定各自的标准。这样有钢琴特长的学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二是有利于规范选拔和招生工作。有了统一的基本要求,并向社会公开,钢琴特长生的招生工作就可以实施“阳光作业”。

三、提高钢琴伴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大量弹奏经典艺术歌曲伴奏是提高即兴伴奏能力的重要基础

钢琴特长生有着很好的演奏基础,多年的学习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钢琴语汇,也训练了他们读谱和诠释音乐的能力,这些为他们学习即兴伴奏奠定了基础。提高即兴伴奏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要通过学习并大量弹奏中外经典艺术歌曲伴奏谱例来获得更多的伴奏灵感;通过弹奏不同体裁音乐作品的伴奏,建立钢琴伴奏的感觉,整理和声在钢琴伴奏中的作用;了解各种音乐风格的伴奏音型,如用柱式和弦音型为进行曲伴奏最有力量,抒情甜美的音乐更适合用琶音和弦,而壮美的颂歌适合带远距离的低音和弦音型,欢快活泼的歌曲用近距离的半分解和弦音型会更加动人……这些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对于钢琴伴奏者在短时间内构建一个即兴伴奏的框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掌握和声知识是提高钢琴伴奏能力的桥梁

无论是为歌曲还是为合唱弹钢琴伴奏,都离不开和声对音乐结构的支持,因此,和声在钢琴伴奏中具有骨架的地位。和声程度的深浅,水平的高低,对即兴伴奏的效果与表现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钢琴即兴伴奏学习的过程中,一是要熟悉各种常用的和声语汇,掌握不同的和声色彩。二是掌握各种和弦连接在24个大小调中的运用。三是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安排和声伴奏音型。合理安排整体结构,突出前奏、间奏以及尾声,烘托歌唱部分,让钢琴伴奏成为歌唱者诠释音乐作品的重要补充。

3.学习简谱首调唱名法是提高钢琴伴奏能力的有效途径

简谱采用的是首调唱名法的读谱方式,它用7个唱名代表了任何大、小调的7个音。调性的变化主要通过乐谱左上角标注的1=C等来体现调性的变化。因此,用简谱7个音就可以唱所有的歌曲。对于钢琴特长生来说,不仅要会读识简谱,更重要的是能够看懂简谱左上角标注的调性关系,并利用简谱首调唱名法的读谱方式练习24个大小调的各种和声进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弹奏什么调性,都必须采用简谱首调唱名法在钢琴上进行模唱弹奏,只有采用简谱首调唱名法训练各种调性的和声进行,才能达到自由移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葛瑾,倪甜甜.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五线谱与简谱的取舍问题[J].教育科研,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