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节水农业发展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

篇1

通辽市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从以“地表水为主”转为“以地下水为主”,打井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转变。在国家的支持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打井抗旱、平地修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据统计资料,截至1990年,通辽市已打井48078眼,配套44210眼,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7.46万hm2,整修畦田面积达到24.71万hm2,农田实灌面积24.52万hm2,年地下水开采量达到7亿m3左右。从1991年至今。这一阶段水利建设的特点是兴利除害相结合,全面完善提高防洪治河工程体系,“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大力发展节水”,水利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继续坚持打井抗旱,平地修畦。到2010年,规模以上灌溉机电井达到103012眼,已配套灌溉机电井101713眼,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25万hm2。地表水灌区恢复、配套、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南北山丘区小型地表水利用工程发展较快,节水灌溉工程发展势头强劲,渠道防渗衬砌、低压管道输水、喷灌等各种节水工程全面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到“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大力发展节水”的新阶段。

通辽市农业灌溉现状

通辽市农业灌溉1990年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快速发展节水灌溉。节水灌溉当时以灌溉试验、示范和推广为主,工程形式多为塑料薄膜衬砌渠道、小白龙和低压管道输水。随着节水灌溉的不断发展,近年出现了小型喷灌、蔬菜大棚滴灌和大田膜下滴灌等形式,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水平和生产的发展。到201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65.25万hm2,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7.57万hm2,占全市灌溉面积的57.6%,其中,低压输水管道节水灌溉面积24.53万hm2,喷灌面积9.54万hm2,微灌面积0.28万hm2,渠道衬砌及其他面积3.22万hm2。2000年以来,节水灌溉技术在通辽市农业灌溉中占有主导地位。

通辽农业灌溉存在问题

篇2

[5] 石金明,范敏,席细平,等.江西省秸秆资源量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1):1-4.

[6] 黄国勤.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I.江西绿肥生产的发展[J].耕作与栽培,2008(2):1-3.

[7] 陈艺荃,郝永勤.农业产业带背景下福建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8):118-121.

篇3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将农业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抓,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农谚历久弥新,是历史上始终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真实写照。农业的发展、粮食的丰收关系到国家的稳定。衡阳市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挖掘衡阳市农耕文化的精髓,并应用现代农耕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 弘扬衡阳历史文化,挖掘农耕文化精髓

“回雁峰头声断处,青杉翠竹是衡州”。衡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以“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闻名于世,历史悠久,潇湘八景中“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均在衡阳。这里不仅有唐尧虞舜巡狩祭祀的文明遗迹,传颂祝融播火、韩愈开云的美丽传说,而且有朱熹、王夫之等古圣先哲的探索足音。相传炎帝登上衡山之巅,极目远眺,发现一段首尾欲接而未接的河流,当地人称之为“金线吊葫芦”,此处土地肥沃,炎帝喜出望外,在此掘地翻土,称之为“耒”,史称“神农创耒”。“神农创耒”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衡阳也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另外,衡南泉湖二月八是衡阳的一张风情独特的历史文化名片。“赶泉湖二月八”成了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逢这个节日泉湖街上人山人海,农民选购农具。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农具被新型农具代替,渐渐成为艺术收藏品,但这些也在挽救人们的记忆,勾起人们的乡愁。农耕文化作为农业第一产业的精神力量,从神农氏到袁隆平,以独特的魅力从未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强调做到“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并一直秉承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种养“三宜”(物宜、时宜、地宜)的物性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和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的精髓。这些文化遗产和文体瑰宝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 融合农机农艺技术,创新现代农耕文化

昨天和今天一脉相承,农耕文化所形成的理念、思想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的精神内核。随着社会的进步,衡阳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农机农艺的协调融合,为农耕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创造了崭新的现代农耕文化。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衡阳市各项农机化指标快速增长,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并自主研l了“MC自动化育秧苗床”,有效解决了水稻机械化插秧中的育秧质量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被评为“湖南省2013年度十大农机科技创新产品”。二是农艺技术发展前景多元化。在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农艺学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多元化,也促使农艺学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三是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科学发展。衡阳市加快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把发展机械化作为基本方向,以标准化作为基本要求,以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作为主要示范力量,不断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从而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化新农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在保证总产量增长的前提下,将大部分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农村二、三产业,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理念的创新,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提倡商业文化,更新了观念,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乡风文明[1-2]。

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力农耕文化发展

在浙江省和贵州省的2次考察中,均强调了农业现代化是“新四化”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衡阳市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秉承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结合衡阳市实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注入“四节”理念(即节水、节地、节能、节肥),着力改变水资源浪费、高能耗消费、低效益扩张的现状,推动现代农耕文化发展[3-4]。

3.1 强化水利设施以节水

水沛则粮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在旱灾中尤为凸显。衡阳是全省三大少雨区之一,常有“先洪后旱、洪旱交错”的自然灾害出现,素有“衡邵干旱走廊”之称。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毁现象十分严重,渠系不通,淤塞严重。因此,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重点加大城区、灌区、库区等水利设施建设力度。

3.2 实施综合开发以节地

衡阳市人口已突破了700万人,但总耕地面积只有37.0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05 hm2的警戒线。因此,应珍惜土地资源,加快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国土整治,大力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率。

3.3 提高农机水平以节能

衡阳市属丘陵地区,种粮大户受地形影响,机械化作业不便,种植规模化程度也受到制约。因此,要实行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增加购机补贴规模,大力推广节水、节能、节肥等新型农具,加速淘汰落后农具,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农业耕作成本。

3.4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以节肥

衡阳市是一个紫色页岩地区,在降雨径流作用下极易导致水土流失。为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落实到田间,既要解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市场化运作的难题,又要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实际效果,这是限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瓶颈”。因此,要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为农民创建窗口、树立样板,全面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长效性的科技支撑。重点开展田间试验方法、土壤养分测试技术、肥料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5-6]。

4 参考文献

[1] 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朱启臻.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13(2):14.

[3] 衡阳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纪实[N].衡阳日报,2007-11-16.

篇4

一、生态农业的概况

生态农业是我县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生产模式。发展新型生态农业,进一步促进农村农业逐步发展,是我县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作了整体调整,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我县在经济效益、人文(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得到了举足轻重的进步,建设了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结合我县实际,综合分析农业发展现状,我县目前农业发展存在规模小、低投入、低产出、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导致在农产品结构优化、产业联结机制创新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滞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所受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如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选择生态农业和新能源开发为突破口,顺应新农村建设思路,大力推进我县生态农业发展。

二、生物质能的概况

生物质能是热能的来源,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燃料。开发“绿色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工业化国家开源节流、化害为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可供利用开发的资源主要为生物质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薪柴、禽畜粪便、有机废弃物和固体有机垃圾等。近年来,我县在生物质能利用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沼气技术,每年所生产能源己达450吨油当量。不仅为农民减少了经济上的开支,减少山林伐木现象,充分利用生活上“剩余”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我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物质能源利用极为重视,已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户用沼气池、节柴炕灶、薪炭林、大中型沼气工程等,取得了一定成果。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我县对于畜禽养殖方面,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县政府明确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在现代能源中的地位,并在政策上给予了巨大优惠支持,因此,我县生物质能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农村沼气利用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绿色能源开发新举措

1.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在我县营盘乡林场建立紫王葡萄种植、绿壳蛋鸡养殖等州级农业园区,有机结合各产业生产发展模式,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民便境优的效益。

2.引进良种栽培和饲养

采用先进的耕作和饲养技术,依托贵州大学相关科研机构和专家,做到增投入、增效益。在调整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的同时,建设深加工基地或合作社,形成产业化生产链条,提高经济效益。项目拟以发展农业、畜牧业为主,以净化环境、全面开发无公害、有机食品及畜牧良种,供应贵州市场,及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和县市区域产业发展,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四、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农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热潮。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能源开发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农业应运而生,不仅给农民带来方便,还可以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剩余”资源,然而,发展新型农业、开发新能源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采用现代化生产模式,加快园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实行山水农业建设。通过示范场(户)的建设分前、中、后三个环节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生物质能的技术原理为依据,全力推进绿色能源的形成和利用。

1.高新技术的内容

1.1 主要组装配套技术

为了完善各养殖户、示范区、示范场、示范点种养殖高新技术示范的实施,提高各种养殖基地的种养水平,确保各养殖示范场(户)获最佳经济效益,采用以下配套技术。

1.1.1 立体种植技术

在项目区,畜禽养殖、果林建设、水产扩繁等综合饲养,建立生态观光旅游区,做好隔离工作,改善环境,预防感染,科学种养,种养结合,合理配作,有效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价值。

1.1.2 节水灌溉技术

产业区全面疏通灌溉渠,衬砌排水渠,合理利用水源。 微灌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灌水分布均匀、精确、效率高,可节水,节省劳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2. 高新技术的应用

2.1 采取物质分级多层利用模式

建设微生物菌肥生产系统,建立沼气池,收集人畜、农作物废料、垃圾等废弃物。将沼气池过滤出的废水或渣滓,用作农作物肥料,用在紫王葡萄、高钙苹果和蔬菜大棚等农作物的生产。不仅解决了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同时实现了物质能源良性循环作用,形成良性生物链,保持生态平衡,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2.2 生态农业种养结合技术

在生态农业发展建立无公害绿壳蛋鸡养殖基地,实行林下养殖,种养结合模式。林下种养,生态建设,减少水土流失,节能排水,节水排灌,有机利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防护环林环保作用。建设规模100头猪或5000羽绿壳蛋鸡的养场,果树行间种经济作物,建立“果―猪―沼―菜”等的生态模式。

五、效益分析

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建立示范场(户)进行技术推广及辐射带动,可迅速提高长顺县各乡镇农村农户科技种养水平和发展意识。通过农户参与建设,加强技术培训,较快地提高农户种养技术的应用能力。

1. 社会效益

篇5

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

1建德市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目前建德市塑料大棚面积为1 906.67 hm2;节水灌溉设施达到2 624套,应用面积近2 000 hm2;湿帘降温设施近200套,养殖房舍应用面积逾2 hm2;投喂和畜粪处理设施430台套;冷藏保鲜设施34套,冷库容积达2 365 m3;水稻工厂化育秧设施9套,育秧能力666.67 hm2以上;2006年底建立组培室1个,组培室现有建筑面积140 m2,大棚温室170 m2,共投入建设资金70余万元,年产草莓脱毒种苗2万余株。其他设施如中耕、修剪、植保等设施大量引进使用。

建德市的设施农业主要分布在草莓、蔬菜、西瓜、茶叶、柑桔、畜禽养殖等产业。其中大棚设施主要应用于草莓、蔬菜、西瓜、中药材、柑桔产业中。节水灌溉设施主要应用于草莓、蔬菜、西瓜、茶叶、中药材、柑桔、花卉苗木等,养殖设施主要应用于畜禽、水产等产业。纵观建德市设施农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起步早。建德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试种大棚蔬菜,随后一直发展较慢,随着大棚草莓的推广建德市设施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应用领域也在扩大,大棚设施在西瓜、中药材、柑桔、蔬菜等产业得到广泛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大棚草莓应用微滴技术,节水灌溉才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至2004年,大面积应用于各种植产业,应用面积在杭州市乃至全省属于领先水平。二是层次低。建德市设施农业结构简陋,科技水平低。大棚多为竹木结构,设施简陋。高层次、高水准的钢架结构大棚、连栋温室较少。大棚主要用于反季节栽培,主要作用就是保温;畜牧养殖主要是一些笼舍、湿帘降温、投喂和畜粪处理设施。一些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的如无土栽培、机械化养殖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三是效益明显。农业设施的应用实现了增产增效。草莓节水灌溉应用增产10%以上,柑桔节水灌溉应用增产10%~15%,湿帘降温设施的应用,7—9月蛋鸡产蛋率增加15%左右。设施栽培草莓平均产值达到15.45万元/hm2,是传统种植利润的4~10倍。总体来说,建德市设施农业还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主要是保护地栽培,尚缺乏高层次的工厂化栽培,设施装备、结构类型及管理生产方式等水平也不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德市设施农业经多年发展,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缺乏科学规划,总体水平较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各产业之间不平衡,从地域分布上建德市采用设施栽培的主要集中在草莓和蔬菜产区,产业上以草莓、蔬菜、西瓜为主;先进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机械化水平、管理措施配套服务功能需进一步加强。二是经营分散,规模较小。建德市农业设施为基本上是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农户信息不灵,生产盲目性大,一旦市场销售不畅,经济损失很大。三是政府投入的扶持资金不足。虽然目前根据政策,对连片2 hm2以上钢架大棚补贴1.5万元/hm2,对于其他滴灌、畜禽养殖等设施国家补贴30%。但设施农业作为高投入、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的优势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前期投入资金数额大,农户的资金不足制约着设施农业向较高的层次发展。四是种植模式单一。种草莓的就一直种草莓,种菜的就一直种菜,长期连作,病害加重,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效益。

3发展优势与前景

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的意见》。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切实把握发展机遇,扎实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建德市设施农业现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设施农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优势,主要有:一是有建设基础。总体上建德市设施农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步伐不断加快、档次不断提高,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二是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建德市从8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试验设施农业技术,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建德市农业生产环境的设施农业技术,并培育了一批熟练掌握设施农业技术的技术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推广体系。三是有扶农惠农政策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的各级扶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应用设施农业技术和设施设备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四是有发展前景,是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设施农业是当前农业领域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有限,食物短缺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建德市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不足,发展设施农业是建德市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转贴于

4今后发展重点

根据中央和省、杭州市有关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建德市下阶段发展设施农业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示范园区为纽带,以主导和特色产业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当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创新技术,提高档次,加大投入,着力发展大棚温室栽培设施、微喷灌设施和养殖配套设施,建立一批高档次、高质量、高效益具有建德特色的设施农业基地,使建德设施农业上水平、出特色、增效益。按照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要求,科学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建德市下一步设施农业重点应放在:一是在大棚及配套设施上,重点发展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种植业的标准钢架大棚,鼓励连栋发展,引导普通大棚的改造升级。二是在微蓄微灌及配套设施上,重点发展山地、缓坡地和旱地的蔬菜、水果、茶叶、蚕桑等经济型微蓄微灌及配套设施。三是在规模畜禽养殖设施上,重点发展畜牧小区、自动供料、供水、控温、控光、控湿、消毒、沼气及沼气发电设施。四是在农机装备设施上,重点发展果品、蔬菜采后分级包装、贮藏保鲜设备;果茶桑园耕作、修剪、采摘、植保等机械;食用菌生产设备;粮油作物播种、翻耕、收割等设备。

5对策

一是做好规划。设施农业涉及农机、农艺、土地、水、电、路、物资供应、大棚建造、产品销售、技术服务等多方面。要加强对发展设施农业进行科学认证,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为设施农业发展务实基础。二是加大投入。设施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投入,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形成国家投入、财政扶持、信贷支持、农民自筹等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为设施农业的发展作保障。三是建立示范园区。集中财力,按照国家扶持一点、地方补助一点、生产者自己承担一点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批标准化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四是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主体,以项目建设为纽带,组织农户进行连片种植或建立畜牧养殖小区,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五是以目前市农业局水果站草莓脱毒繁育组培室为基础,成立市设施农业组培中心。从目前季节性供苗发展成为长年性供种,从单一培养草莓脱毒种苗,发展成为生产蔬菜、西红花、西瓜、白茶、花卉、铁皮石斛等多种组培苗的综合性农业组培中心,逐步把组培中心建成全市农业产业种苗供应基地或在全省有特色的农业良种供应基地。组培中心在为全市提供优质、无毒优良种苗同时,也可部分解决长期连作带来的植物病害问题。六是引进、试验、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根据不同的作物、不同的耕作制度,因地制宜选用和推广相应的设备和技术。如铁皮石斛可发展连栋或智能大棚,蔬菜推广钢架大棚。要积极引进试验抗病新品种及无土栽培等先进技术,采用合理的耕作和轮作制度,大力推广土壤消毒、组培脱毒苗、异地育苗等技术措施,以解决长期连作植物病害多的问题。

6参考文献

[1] 秦晓宇.设施农业在我国大有可为[EB/OL].云南园艺博览(2008-10-23).http:∥agronet.com.cn/News/Detail-436794-o.aspx.

篇6

一、红寺堡灌区简介

红寺堡灌区位于烟大罗山、烟洞山和牛首山之间,沿大罗山分布,由红寺堡洪积平原、罗山洪积扇和苦水河河谷平原构成,属于山间盆地,红寺堡灌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面高程1204-1450米,坡度1/50-1/150,整个灌区内沟谷发育,呈树枝状从东南向西通向黄河。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红寺堡灌区灌溉面积逐年扩大,为当地工农业发展、经济繁荣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9年底,灌区累计产粮油10.4亿公斤,农林牧累计总产值达24.7亿元,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550元增加到2009年的3030元,灌区植树造林2000余万株。灌区经济社会能够如此快速发展,主要是水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由于红寺堡灌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水资源非常有限,没有水资源就没有灌溉,就没有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灌溉是红寺堡灌区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红寺堡灌区水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

红寺堡开发区自1998年开发建设以来,由于当地的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渠道常年被风沙侵蚀破坏,地方财政不足导致渠道维修不及时, 灌区末级渠道均未衬砌,并逐年老化,加之灌区移民旱作农业耕作观念根深蒂固,大水漫灌,种植结构单一,导致用水高峰期供水量不足。同时随着红寺堡开发区人口的逐年增加,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灌区用水量也逐年递增,在供水量不变情况下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各级扬水泵站装机容量相对较小和机组不匹配的问题,各级泵站不能够优化调配。小流量上水供不应求,大流量上水会超过渠道设计流量,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非常严峻,水资源成为制约红寺堡灌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所以红寺堡开发区要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三、提高红寺堡灌区农田水利灌溉管理的措施

好的水利灌溉工程要能够降低田间灌水时的燃料、材料和人力消耗,同时具有高质量的灌溉设备,使操作技术简单,推广容易,其次具有较高的灌水均匀度与灌水效率。为此,有必要加强农田水利灌全具溉管理,提高工程灌溉质量,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地质、气候和人文环境,建立和健有地方特色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更有效地服务好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民日常生活。

结合红寺堡灌溉区域的特点,分析技术要求和田间适应性要求,采用新型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适宜于灌区的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有:小畦灌灌水技术、水平畦田灌水技术、沟灌灌水技术和地膜覆盖灌水技术。

(1)小畦灌灌水技术

小畦灌灌水技术是目前适合红寺堡灌溉区域的一种地面灌水技术,其主要是通过平地缩块,为浅浇打下基础,提高灌水均匀度,节水效果明显,而且投资少、易操作,可以在红寺堡灌溉区域全面推广。

由于灌区还不具备购置先进的平整土地设备的能力,但可以通过缩小田块,采用简易测量工具或目测法,基本能够满足要求。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平整的农田表面有利于进地水量和灌水深度分布的变化相对均匀,起到提高田间地面灌溉效率和灌水均匀度的作用。

(2)水平畦田灌水技术

水平畦田灌水技术在红寺堡灌溉区域也有较好的适用性,水平畦田灌水技术是建立在激光控制土地精细平整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一种地面灌溉技术,该系统适用于多种粮食作物灌溉。经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和田间管理,水平畦田灌溉系统可以取得与压力灌溉系统相媲美的灌溉效果,是一种非常容易管理的灌溉系统。它的特点与红寺堡灌溉区域现有的灌溉模式及现状很适应。

(3)沟灌灌水技术

沟灌灌水技术是一种局部湿润灌溉,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进行沟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不仅能减少棵间土壤蒸发量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使田间土壤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而且能够促进根系深扎,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随着红寺堡灌溉区域种植结构的多元化,一些需水量较小、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沟灌灌水技术在该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4)地膜覆盖保墒与膜上灌技术

由于红寺堡灌溉区域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寒冷地区,无霜期相对较短,降雨稀少,蒸发强烈,而地膜覆盖具有较好的提高地温、减少蒸发的作用,因此灌区非常适合发展地膜覆盖灌水技术,其中节水保墒膜上灌技术在灌区的发展前景较好。膜上灌是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人渗给作物的灌溉方法。

在采用的新灌溉技术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完善管理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内容广泛,要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实施的程序,最后还要对验灌溉效果进行回访,科学管理,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方面的质量

四、结束语

总之,高质量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技术不但具有较好的节水增产效益,而且还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便于田间管理等。合理有效的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措施能够提高农田灌溉质量,保证人民生活的需求和工农业的正常生产。

农田水利灌溉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将会大幅度地提高红寺堡灌溉区域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红寺堡灌溉区域水资源日益紧缺的矛盾。所以只有不断提高农田水利施工控制工程的预算水平,才能保障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顺利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郝和平,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研究,内蒙古水利,2009年

篇7

Abstract The advantages of integration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technology were analyzed,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for corn were summarized in Lishu County,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were analyzed,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technology of corn in Lishu County.

Key words corn;integration of water and fertilizer;advantages;status;problems;Lishu Jilin

东北地区作为玉米的主产区,在整个生育时期耗水较多,且对水分胁迫比较敏感,降水量及降水时期是当地玉米产量的主要障碍因子。近几年来,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化肥投入量逐年加大,但肥料利用率却逐年降低[1-2]。因此,一旦遇到干旱年份,在传统农业耕作制度中,灌水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大水漫灌,随之带来的后果就是不仅水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并且大量的肥料,尤其是氮肥,会随水流失或渗漏到根层以下,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能显著提高水资源及肥料利用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因此,应用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对于提高玉米产量、提高水资源及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4]。

1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势

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未来农业生产上的一次革新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节水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供水均采用的为管道直接在适宜的时间对根系灌溉适量的水,并结合作物的实际需求,对具体的部位进行水肥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经过统计,在大田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每年平均用水量可降低500 m3/hm2,通过与传统的大水漫灌进行比较,节水的程度可超过80%。

1.2 节肥

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可以有效地防止肥料的流失,而且该技术主要集中在根系的附近使用,更易吸收,大大提高肥效。通过与传统的施肥方式相比,肥效可提高20~30个百分点。

1.3 节药

在温室中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后,通过与沟灌施肥的方式进行比较,前者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大棚内的湿度、温度等,大大降低了病害发生的几率,从而节约农药的成本,据统计,采取该技术后,田间农药的使用量可降低3~4成。

1.4 省工

在作物的生产中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后,灌水、施肥、施药等环节的用工均有所降低,可节约一定的劳动力。

1.5 增产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根据作物对水分、肥料的需求而实施的,通过合理地配比水分和肥料的施用,可以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较好的养分、水分环境,提高作物的品质、产量。

1.6 方便田间作业

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后,与传统的漫灌相比,田间的土壤较为干燥,在灌水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其他田间管理。

1.7 有利于耕地地力维护

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作物的需求规律,通过对灌溉量及施肥量进行精确的控制,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土壤随水而冲走,达到节约成本、保护环境的效果。

2 梨树县水肥一体化发展现状

梨树县是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在化肥施用上以量大和一次性施肥较多,广大农户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非常普遍,不合理的施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污染。目前梨树县氮肥的利用率不足35%,个别可达20%以下,磷肥的利用率为10%~20%,钾肥为35%~50%,肥料利用率低。同时化肥在梨树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梨树县粮食连续增产的背景下,如果不调整农民的施肥理念和方法,化肥在农业增产方面的作用已经很有限。

因此,自2008年开始县农业总站在省土肥总站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开展了旱作节水方面的技术研究与示范,在此基础上,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也在梨树县开展了以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研究与示范,目前推广面积3 333.33 hm2,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2.1 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

建立了以黑土为主的泉眼沟村和以沙土为主的付家街村2个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同时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为今后的试验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

2.2 初步形成了适合梨树县的“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模式

结合梨树县的自然降雨量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需水需肥规律,考虑到本地农户的习惯施肥水平、投入产出比、农民操作难易程度等,经试验和示范,初步总结出了梨树县现阶“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模式:按配方确定施肥用量,在施足底肥的情况下,减少追肥量20%~30%,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方式在玉米的拔节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分次施肥。

2.3 应用试验示范效果显著

经过几年试验示范推广,一般年份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农户在黑土地上表现增产15%左右,沙土地25%左右,特殊年份,比如在旱情严重的2009年、2014年,沙土地上可增产50%以上。

3 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梨树县在玉米生产推广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一次性投入较高,没有国家资金扶持,大多数农户难以承受;单一农户土地面积较小,且零散不集中,不利于该技术的实施;多数农户还持着靠天吃饭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等。

4 推广应用前景

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上一次跨越,使农业生产上的用水方式得到较大的转变,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由原来的大水漫灌转变为局部灌溉,大大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二是由原来浇地转变为目前的浇作物;三是由原来的单一浇水转变为目前的水肥一体化,大大提高了肥料的施用效率。实施该技术后,节省了大量的劳力和用水,促进了施肥精量化,减轻了土壤板结程度,保护了团粒结构,改善了生态环境,对于由传统农业向绿色、节能、环保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5 参考文献

[1] 张子鹏,陈仕军.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在大田蔬菜生产上的应用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9(6):89-90.

篇8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西麓,属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腹地丘陵沟壑区,现有耕地16.13万hm2,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于半干旱地区。年日照时数2 322 h,年均气温5.3 ℃,无霜期100~150 d,年均降水量400 mm左右。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由于气候冷凉,在辖区的葫芦河川道区生产的芹菜、胡萝卜等特色蔬菜由于品质好,天然无污染,远销安徽、湖北等省的大中城市。为全面加快以芹菜、胡萝卜为主的特色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步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迅速增收,按照“一特三高”农业发展总体要求和“建基地、提质量、增效益、扩规模”的发展思路,坚持“集中连片、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合作经营”的原则,进一步创新产业扶持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特色蔬菜产业集聚升级,实现特色蔬菜产业“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生产,扶持葫芦河川道区冷凉蔬菜园区建设。

1 合理布局

1.1 局域布局

沿在葫芦河流域的新营乡、火石寨乡、吉强镇、硝河乡、将台乡、马莲乡、兴隆镇和滥泥河流域的兴平乡、平峰镇、王民乡种植芹菜、胡萝卜、蒜苗、西红柿、西兰花、娃娃菜、辣椒等特色蔬菜。

1.2 选择品种

芹菜以加州王为主,搭配种植文图拉、圣地亚哥;胡萝卜以七寸红为主;蒜苗以紫皮一号为主;西红柿以欧盾、满田为主;西兰花以新秀为主;辣椒以亨椒系列、长剑为主。

1.3 扩大规模

针对西吉县特色蔬菜产业发展中品种单一、芹菜连作障碍、保鲜(包装)方式落后、标准化生产及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周年供应不均衡、水资源匮乏等问题,以提升效益为核心,按照“优化布局,突出重点、节水灌溉”的发展思路,以葫芦河流域为主辐射滥泥河等其他流域种植以芹菜为主的特色蔬菜。2014年,全县种植特色蔬菜0.87万hm2,其中芹菜5 333 hm2,蒜苗复种其他蔬菜666.67 hm2,胡萝卜1 333.22 hm2,西红柿、西兰花等蔬菜1 333.22 hm2,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 333.22 hm2。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农民人均特色蔬菜产业收入达到1 600元以上。

2 建设核心示范园区

建设将台乡火沟芹菜品种集成试验示范园区、将台乡明荣万亩芹菜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吉强镇羊路旱坡地芹菜膜下滴灌示范园区;吉强镇万崖、杨坊,将台乡明台、牟荣,兴隆镇罗庄等蒜苗复种蔬菜示范园区;火石寨乡新开、平峰镇八岔胡萝卜高效节水栽培示范园;提升扩大华林万亩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通过核心示范区建设,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聚集,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推进技术集成组装,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园区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防治率均达到100%[1-2]。

3 创建名优蔬菜品牌

为了促进特色蔬菜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应坚持政府、协会、企业(合作社)联手,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合作社以品牌为纽带,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合作社)。进一步加大“西吉芹菜”驰名商标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4 运行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合作社主导,科技支撑,市场运作”机制,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建设高标准芹菜、胡萝卜、蒜苗等外销蔬菜基地。推行技术单位引领,“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的经营摸式,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销售。

5 扶持环节

葫芦河川道区冷凉蔬菜园区建设扶持体现“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主要对示范园区及节水灌溉进行扶持,扶持资金用于地膜、种子、砂子补贴、节水设施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园区建设由县农牧局具体负责牵头规划、验收[3]。

6 体会

一是创建园区建设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横竖成形,整齐规范。二是芹菜、胡萝卜、蒜苗示范园区要配套微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节约水资源。三是示范园区必须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御风险能力。四是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冰厂、冷藏库等,并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扶持。五是示范园区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原则。六是加大特色蔬菜产业的宣传,通过新闻媒体、产品推荐会、组装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西吉县特色蔬菜产业,增加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4]。七是加强技术服务。强化技术培训。创新服务模式,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创办合作组织、科技承包等服务形式创建示范基地,加强示范带动。加快成果转化,示范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特色蔬菜综合生产能力。

7 参考文献

[1] 陈宏彦,孔德燕.王家庄镇蔬菜标准示范园建设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1(9):26-27.

篇9

我国高度重视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节水挖潜改造为中心,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节水增效示范、末级渠系改造、水权转换等工程项目,有效提高了水资源调控能力和利用效率。在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种植区,推行了低压管灌、滴灌、喷灌等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推动了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拿四平辽河灌区为例,截止目前,全区共发展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总投资2千万元。其中渠道防渗面积1.1万亩,低压管道灌溉面积3万亩,喷微灌面积4万亩。发展地面软管灌溉、小畦灌溉等非工程节水灌溉措施面积1万亩。年可节水4000万立方米,增产1000万公斤,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工收入的增加和区域水资源平衡,改善了生态环境,拉动了节水灌溉设备产业的发展。

二、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目前灌区灌溉设施建设标准较低,投入改造、维修资金不足,设施更新维护不及时,用水管理方式粗放,田间灌溉技术比较落后,再加上灌区的渠道衬砌率较低,大多是土质渠道,在输水、配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很大,大量灌溉水白白浪费损失。面对这种形势,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节水灌溉的普及,可促进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此外,发展节水灌溉还能带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灌溉设备的科技水平,对推进农田灌溉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使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节水灌溉在农田水利中的的作用

水资源匮乏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提来更加突出。水是农业的命脉,灌溉是农业发展的保障。农田水利建设要以节水灌溉为目标,合理布局、统一归划、综合治理、科学管理,借助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推动农村人民生活条件的逐步完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一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 就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二是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就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这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 三是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就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不同喷灌机型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软管卷盘式喷灌机及人工移动式喷灌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二是地下灌溉已被世人公认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三是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四是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应用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模拟模型等技术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是今后攻关的重点。

五、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一是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二是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要符合农村实际。一是因地制宜,继续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在节水灌溉模式中,喷、微灌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喷、微灌技术正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及运行管理 自动化方向发展。二是灌溉渠系管道化。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型渠灌区渠系管道化,并加快相应大口径塑料管材的开发生产。

三是现代精细地面灌溉技术。由于我国地面灌溉量大、面广,需要采用推广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田问闸管灌溉系统以及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等一切改进地面灌溉措施,逐步实现 田间灌溉水的有效控制和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

四是研究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理论将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四水”转化理论等高新节水技术和理论相结合,创建新的灌溉理论及技术体系。

六、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2)形成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内在机制。通过制定和运用好水价、水权这些经济手段,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要符合农村实际。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如果不能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就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就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

(4) 促进节水灌溉设施制造业发展。 一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可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发展。伴随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业也可望能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行业,成为中国加工制造业一个新的增长点,政府部门应使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和支持。

篇10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和趋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目前广大农民、农业企业经营者、农业生产管理者甚至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对农业循环经济还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应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和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学习和传播力度,让广大农民、管理者增加了解,提高认识。

2、整体规划,重点推进早在20世纪80年代,各地进行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创造了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但这些实践都还是初步的,在循环合作的范围、层次上都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进行总体的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将农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农村规划等各种规划统一起来,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和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制定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3、加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指导。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过渡的关键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已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效益提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深层次问题,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此,应高度重视现代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和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的作用。

4、开发以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5、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农民制订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农民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

篇1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因此要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现行农业经济体制条件下发展农业节水的保障体系。现针对目前制约我国农业节水发展的主要问题作一探讨。

1我国水资源现状

1.1人均水资源匮乏,地域性供需矛盾加剧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 200 m3,是世界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9位,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据有关的预测显示,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特别是2030年之后,我国人口达16亿人,水资源缺口为400亿~500亿m3。随着我国近年来对工业化投入及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因而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等困难出现[1]。

1.2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极度不合理

目前,有很多城市因为对水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和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水资源丰富的流域,用水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经常断流,水库干涸,无水可用,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同时,由于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和水利设施渗漏补给地下水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更是一大困难。农业大开发初期,人们对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机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盲目开荒灌溉,不仅占用大量生态水源,而且造成土壤严重次生盐碱化[1]。

1.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我国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南方比较充沛,年均降雨量超过1 000 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均少于400 mm。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2]。

1.4污染严重造成水质性缺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t,其中绝大部分未作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700多条河流中,有近50个河段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生活水资源总量因河、湖水源头污染而不断减少[3]。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天然湖泊、湿地面积减少,沙尘暴增多,气候劣变的现象越来越多。目前,在我国有些缺水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对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地面开始下沉[3]。

2 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的经济意义

2.1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4]。近年来,农业用水在总用水量中虽已呈下降趋势,但仍是用水大户,特别是农业大省,农业用水比重占60%以上。从农业灌溉发展来看,农业灌溉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发展效益农业的同时必须朝节水型效益农业方向发展。从发展趋势上看,高效农业必须是节水农业[4]。

2.2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模式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灌溉劳动生产率,从人工作业变为机械化作业。“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不仅注重提高产量,更强调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外观和上市时间等,就对灌溉提出了更为“精细”的要求[5]。如灌水的位置、时间、数量、营养成分等,还要求对空气湿度和土壤情况进行自动监控和科学管理。如果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先进灌溉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粗放型的灌溉方法进行改造,既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可以提高灌溉效率、灌溉保证率和水分生产率,还可通过灌溉系统进行施肥和洒药,使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的发生重大变革,推进农田灌溉的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生转变[5]。

2.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水资源匮乏的地方,尽量做到少种或不种耗水量大的作物,且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节水型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建立一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水高效农产品基地。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满足“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市场调活、民调富”的要求,更要满足“面积调小、耗调低”和削减用水高峰的要求[6]。

3我国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存在的问题

3.1对高效节水型农业的认识有偏差

虽然目前对节水农业、效益农业的理论研究探讨很多,但对节水型效益农业的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各地已经对节水农业或效益农业比较关注,但尚未对节水型效益农业给予足够的重视[7]。

3.2高效节水与农民利益结合不够紧密

只谈节水,大多数农民很难看到实惠,这样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很困难,各项节水措施也就很难实行;再加上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很难理解节水给农业带来的好处和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效益。

3.3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技术未普及

高效节水型农业不仅要有良好的设施,还要有相应的节水灌溉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目前看来,在节水的工程措施与农艺、生物措施结合不够紧密,整体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很多措施的应用还必须考虑土壤、耕作制度、作物品种等因素,否则不仅无法节水,反而会降低产量和提高成本[8]。

3.4高效节水农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要实现节水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合理的管理措施管理农业的节水问题,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8]。

3.5节水新技术促进机制不健全

在农业节水方面要建立节水新技术的促进机制,创造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普及的环境,就要加大农业节水技术研究开发投入力度,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新技术成果转化。通过水利现代化和节水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4.1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地调配和管理地表水、地下水,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以及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确保流域内各行业的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促进各行业节约用水和水环境保护,避免由于流域内各部门之间经济实力的差异,造成抢占水资源、滥采地下水,导致水资源浪费、发展受制约、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6]。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既要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要保障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4.2大力推广田间节水新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后,节水措施越来越多样化,在田间工程方面,推广小畦灌、沟灌、膜下灌等灌水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

4.3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配置水资源

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紧缺状况,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地理和社会原因,我国很多地区在保证本流域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很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实施调水工程,可优化配置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9]。

4.4优化污水处理,实现工业和生活污水再利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农村的用水量逐步增加。由于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工业与生活的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改善水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污水的处理,使其达到灌溉水标准,不仅满足农民的农业灌溉,也解决了污水污染环境的问题,这样就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因此,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中,应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把污水处理及其回用纳入农村发展规划中[9]。

4.5推行供水到户,加强生产用水管理

用水管理主要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推行供水到户,建立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灌水管理体系与措施。一般供水到户分为3个层次,干、支或干、支、斗3级渠道由灌区管理处负责,并逐级定额量水、配水、计费。斗、农、毛渠或农、毛渠由以村为单位的农民灌水协会负责量水、配水、计费。毛渠入田由农民计量浇水,并在毛渠末端核算水量水费[9]。而科学严密的用水管理体系就可以避免管理上的用水浪费,让人们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4.6加强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提高节水意识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技术进步离不开长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而这些投入无法完全从农业收入中解决。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将受到约束,要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必须将农产品出口补贴变为对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10]。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水利设施改造、建设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投入机制,稳定投资来源和比例[11]。要合理调整水价,促进节约用水意识的养成。调整水价是调节水的利用向经济效益更优化的产业转变,合理的水价政策出台可有效地促进节约用水意识。在很多地区的家庭,由于水费的支出只占了的整个家庭支出很小一部分,这样就无形地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应加强节水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为了使每一个人都能认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节约用水的必要性,除了统一管理之外,加强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全社会树立起节水意识,变节水为全民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2-13]。

5参考文献

[1] 李艳杰.科学利用水资源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222.

[2] 季琨,胡瑞法,张林秀,等.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 刘廷娥.泽州县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9):63-64.

[4] 徐锋.西安市灞桥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5] 曾献印.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与应用[D].开封:河南大学,2005.

[6] 王兮婷.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6.

[7] 安伟,徐澜,樊智翔,等.高效节水型农业技术及发展前景[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3):11-13.

[8] 谢兴贵,侯国林,马建军,等. 加强节水灌溉管理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新疆农垦经济,2005(8):100-102.

[9] 周锦华.江汉平原荆州农业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10] 张淑焕.中国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篇12

引言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品种,年种植面积平均在2500万公顷左右,产量则达1.2亿吨。我国玉米分布较广,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种植。玉米的广泛种植要求我们更加提高对玉米的管理技术。近年来生产中选用高产、优质、多抗、适于机械化要求的玉米品种进行单粒精播可以获得高产、降低生产成本、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科学防治病虫草害、合理化控是夺取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科学性、节约性、环保性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民陈旧的观念,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肥一体化施肥灌溉技术的深入推广应用,更是对保护农业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是通过玉米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来达到节能增产的现代化农业建设目的。

南和县是农业大县,常年夏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已实现粮食产量11年连增,在邢台市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县位于气候脆弱带,是我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十分之一,而农业用水约占社会用水总量的70%,特别是小麦玉米生产用水约占农业用水的70%。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地表水得不到快速有效的a充,人们不得不开采深层地下水资源。与此同时,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南和县河道基本全部断流,地下水以每年1米多的速度下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节水首先要从农业开始。因此,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势在必行。从2013年开始,应邢台市土肥站要求,在南和县史召乡南高李村建设夏玉米施肥一体化示范田,进行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示范区采用微喷水肥一体化模式。微喷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地面压力节水灌溉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按作物发育不同时期的水肥需求,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使肥料随水一起施入田间,也可根据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加入所需防治药剂,达到水肥药一体使用的目的。其特点是能够精确地控制灌水量和施肥量,显著提高水肥利用率。因其具有节水、节肥、节地、增产、增效等优势,是一项应用前景广阔的现代农业新技术。经过连续3年的示范与推广,目前已取得一定效果。

1 示范方法

1.1 示范区基本情况

示范区位于史召乡南高李村西,邢(台)清(河)公路南侧,年平均气温13℃,最高气温41.7℃,最低-21.9℃,无霜期196天,初霜期10月25日,终霜期4月11日;土壤冻土期12月19日,土壤冻结深度40cm左右,化冻期在2月份上旬,≥0°积温4819.8℃,≥10°有效积温4435.3℃,全年日照时数2461.7小时,年均降水量475.1毫米,平均海拔高度39米。土壤养分基础情况如下:

1.2 示范田间布置

1.2.1工程构成及资金投入

示范区微喷水肥一体化系统由水源、首部系统、输水管道和微灌带四部分组成。包括潜水泵、加压泵、逆止阀、过滤器、压力表、水表、排气阀、文丘里、输水干管及输水支管等组成。输水干管采用φ90×1.2的PE管, 输水支管为规格N65五孔微喷带,田间微喷带铺设间距为1.8米。其中首部和主管道投资450元/亩,可利用周期为10年以上,田间微喷带投资120元/亩,可利用周期为2~3年,每年折合投入85~105元/亩。

1.2.2田间操作

水肥一体化施肥操作步骤:采用文丘里施肥器的施肥方法举例说明如下:①一个微喷单元控制的亩数=开启的微喷带条数×每条微喷带的米数×微喷带间距/667。示范区每次开启3条微喷带,每条微喷带长150米,微喷带间距1.8米,那么一次喷灌亩数为3×150×1.8/667=1.2亩。②确定施肥量。根据每亩施肥计算一个微喷单元的施肥量。如需施N―P2O5―K2O含量为33―6―11的水溶肥20公斤/亩,则每次加肥量为1.2亩×20公斤/亩=24公斤。③溶解肥料:先向施肥罐内注水,加水量为肥量的1~2倍,然后把称好的肥料倒入施肥罐内,搅拌均匀。④施肥。先浇一定时间的清水(最少约5分钟),然后打开文丘里施肥器开关,通过调整施肥器主管道上的球阀调整施肥速度,控制在10~15分钟内施完肥为宜。施肥结束后,关闭施肥器,再浇最少约5分钟的清水,冲洗管道内残余肥料。

1.3 示范技术方案

在示范过程中,根据玉米正各生育期的需水需肥特点,结合以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灌水时间、灌水量、施肥种类和施肥量,并确定一块3亩试验区,连续三年进行比较试验。

试验由示范区种田大户郑聚明承担,占地3亩,分为3个处理,不设重复。试验处理如下:

试验田3个处理其播种期、管理措施一致,其他的管理水平则按照各自的要求正常进行。其中常规施肥方法采用近地表撒施,常规浇水为小白龙管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方案如下:

2 生产调查与分析

2.1 田间生产过程记录

试验品种选用增产潜力高、花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长、耐密植、抗逆性强的本地生产常用种登海605,为减少拌种程序,直接选用包衣种子,亩播量4200粒,单粒精播,播深3.5~4cm,南北行向。2013年度6月25日播种,7月10日用苗后乐除草剂进行玉米田化学除草,10月11日收获;2014年度6月17日播种,6月30日用苗后乐除草剂进行玉米田化学除草,10月7日收获;2015年度6月19日播种,7月2日用苗后乐除草剂进行玉米田化学除草,10月12日收获。

2.2 产量调查

每个处理随机抽取5点进行田间测产,测产结果如下:

通过室内考种可以看出:处理2和处理3较处理1均有一定幅度增产,尤其是处理3增产效果明显。其中处理2较处理1平均株高增加4cm,穗长增加1.77cm,百粒重增加0.97g,亩增产37.2kg,增产率6.6%;处理3较处理1平均株高增加4.3cm,穗长增加2.5cm,百粒重增加1.6g,亩增产72.7kg,增产率12.8%。

3 示范效果

3.1 节约用地

微喷灌溉田间不需要垄沟和畦埂,可节约用地5%左右,对于南和这种人多地少的地区,所节约的土地就异常珍贵,同时因田间没有垄沟和畦埂,也可提高机械作业质量,减少损失。

3.2 节水节肥节能

微喷属于全管道输水,局部灌溉,使水分渗漏和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将可溶性复合肥加入到施肥系统,水肥结合,多次施用,养分直接均匀施入到作物根系,可实现小范围局部控制,大大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通过3年试验结果表明,仅2013年夏季降水较多,节水处理差异不明显外,2014和2015年度节水节肥效果显著。这对于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南和县,发展节水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另外由于节约了灌溉用水,也就节约了用于抽取地下水所需的电量,达到了节能目的,这同样是在有限的资源下发展高效农业。

3.3 节约用工

由于采用微喷灌水,降低了了用水浪费,亩用浇水时间可由原来的2~3小时降低到40~50分钟,大大减少浇水时间,还可以降低其它田间管理环节的用工,在节约用时的同时也降低了田间劳动强度,降低了用工成本,总的来说可节约用工30%左右。非常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合作社、土地托管等集约化生产组织的实施,进一步推动农村耕地的流转。

3.4 增加产量

目前玉米常规田生产都重视大喇叭口期追肥,但这在玉米上于其上还属于前中期,而开花灌浆阶段几乎没有肥料供应,而水肥一体化的应用原则上注重玉米生长发育中后期,底肥和前期用肥较少,而在拔节、开花、灌浆各期都有水肥及时供应,特别是水溶性磷肥的供应,使作物生长健壮、穗大均匀、籽粒饱满,产量大幅度提高。示范结果表明,夏玉米采用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的处理,比常规生产亩增产72.7千克,增产率12.8%。

3.5 保护耕地、降低污染

传统灌溉方式采用大水漫灌,所需水量较大,使土壤受到较多的冲刷、压实、侵蚀,降低土壤孔隙度,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并由于化肥的过量施用及肥料挥发、土壤淋失,对空气、土壤地和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微喷系统使水分微量灌溉,水分缓慢均蛏入土壤,形成适宜的水、肥、气、热田间小环境,有利于作物生长。同时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孔隙度,对土壤结构起到保护作用,从而提高了耕地质量。而专用肥的速溶性和分次少量使用,以及按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时供给的突出特点,肥料利用率大大提高,减少了化肥用量,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对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4 推广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

4.1 存在问题

夏玉米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已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我国未来节水节肥节能节工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其技术推广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认识程度有待提高。水肥一体化是一项先进的新型农业实用技术,一次性投资较大,部分农民认识不到水资源匮乏的严重性,对它的增产增收效果也认识不足,因此采用水肥一体化新技术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其次,统一规划实施存在一定难度。一套微喷系统最少可同时灌溉4亩地,控制面积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少数农户小面积安装并不能发挥微喷灌的效能优势,只有田间成方连片安装,才能发挥其增产增收效果。

篇13

面对全球性水资源匮乏下的国家水资源匮乏,我国一直在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然而,就今天中国的各项产业来说,还是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在农业用水方面,农业用水的浪费情况仍然得不到缓解,依然普遍存在,而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主要集中于灌溉环节。传统的农业生产灌溉技术多为大面积灌溉,虽然使得农作物得到了充分的水资源供给,但是这种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明明可以节约的水资源。除此之外,农业用水资源浪费还体现在农业灌溉用水使用率低下,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得不到普及,愿意将节水灌溉技术系统导入农业种植中的从事者少之又少。对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来说,技术本身的存在意义不是尽量减少水资源的使用,而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内容在于水资源的多方利用,在农业灌溉用水方面,可以使用的不仅仅是降水资源和现有供给的淡水资源,还可以是经过处理后的二次用水。除此之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还在于各项灌溉技术的创新,比如对于田间灌溉活动来说,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到节水灌溉。

1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状况简介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很早就被国际社会所提出,受到历史发展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有着极大的不同,应用状况也有极大的不同。

1.1国际节水灌溉技术简述

从以前到现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社会所共同关注的世界性难题。截至目前,国外使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土地面积已经超过了60%,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已经研发出了较为成熟的灌溉控制系统,澳大利亚目前正在尝试推广微灌。微灌技术应用了补偿式滴头及微喷头,在微喷头上安装有均流器,在灌溉过程中能够做到全程保持均匀出水,并且喷洒模式多变,满足了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灌溉时期的喷洒需要。同期的法国的节水灌溉技术水平已然领先于国际,DOSATRON肥料、农药混合器的应用,为实现精准调配农药浓度和精准追肥提供了技术参考;对于位于我国附近的的日本,地下管道灌溉技术、农业节水灌溉网络的设备完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对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来说,其节水灌溉技术为世界顶尖级地位,美国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有一系列的先进产品,并且仍然在致力于微灌技术研究。

1.2国内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现状

在以往,中国的农业灌溉主要采用喷灌技术。中国的农业喷灌技术发展起步较早,于1970年左右,喷灌技术应用下的农业面积大约为5500万km2,占当时总耕地面积的40%。在二十世纪末期之后,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农业政策随之发生了转变,农业部门开始提倡将节水理念融入于农业生产中。对于农业灌溉技术来说,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在后来被深入到了农业灌溉环节中,其中微灌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的农业节水模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微灌技术下的农业灌溉面积超过了18.2万km2,微灌面积在农业节水灌溉总面积中占地超过了1%。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我国的农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致力于农业生产研究的科技队伍呈扩大化的发展趋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在不断创新、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2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介绍

2.1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概念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农业灌溉环节进行节水灌溉,从而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和节水率。其技术理念是运用尽量少的水灌溉尽量多的农作物,尽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得到更多的农作物产量。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可以运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生成灌溉水资源环节到实际化的农业灌溉环节再到农作物生长环节统统可以利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2.2农业灌溉与高效用水

农业灌溉的总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将水资源通过灌溉管道运输到灌溉目的田间;第二个环节是通过铺设相关设备将灌溉水从管道水引入地表水,再从地表水引入到土壤层水;第三个环节就是植物的吸收层,通过为植物提供有效吸收层,促进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高效用水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将农业灌溉总过程的三个环节无缝隙衔接并且在衔接后的实际用水环节努力做到水资源高效利用,提高有效灌溉率和水资源转化率,真正做到节水、高产。将农业灌溉与高效用水结合起来就成了农业节水灌溉系统,通过第一环节实现管道无缝隙铺设,可以减少水资源在灌溉输送过程中的蒸况和漏水情况;在第二环节上可以通过微灌设备铺设,精准对农作物将进行灌溉,能够做到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第三个环节上通过铺设相关膜层减少水资源蒸发,就可以提高水资源被农作物吸收的概率,从而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

3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在我国,目前拥有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膜层灌溉技术,水稻业节水灌溉技术和蓄流分离灌溉技术等。

3.1膜层灌溉技术

膜层灌溉技术是通过将农用水的水溶性肥料在进行充分溶解后,形成比例恰当的肥水溶液,再通过铺设地膜下方的管道,通过细小滴管进行肥水溶液滴灌到农作物的根系,使其被农作物高效吸收。使用膜层灌溉技术,一方面可以使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变水为肥省去中间浪费环节,还可以通过肥水溶液的使用进行土壤改造,将贫瘠土壤变得肥沃,从而从根源上提高土地品质,提高农产品产量。

3.2水稻业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业节水灌溉技术是通过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采用的不同灌溉方式实现节水灌溉。“浅一湿一晒”的灌溉方法适用于水稻业节水灌溉技术。所谓“浅”指的是将水稻田间的水层深度全程进行深浅度控制,基本将其控制在浅水状态,深度一般控制在5~20mm;而“湿”则主要针对土壤环境,对于水稻业的土壤环境来说,90%的土壤饱和含水量是水稻业土壤环境的重要标准,常年必须控制在湿润水平;“晒”是通过土壤中的含水情况进行针对处理。适用于水稻种植业,在整个灌溉过程中所有的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动态化呈现的,插秧则浅,健苗则晒,成熟则断。

3.3蓄流分离灌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