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结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我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科学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课程宗旨,认清科学教育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把握好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特点,是明确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科学课程要反映作为当代科学实践之特点的理性传统与文化传统。科学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过程,学习科学是学生亲自动手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内容。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用科学教育的理念来指导信息教学
新的教育理念是对教育认识的突破,也是新形势下对教育的一种新认知。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首先应该转变广大中学信息教师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淡化以往的学科观念,用现代科学教育的理念来指导信息教学。以往的教育往往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考虑,把教育看成是为了培养为国家机器服务的各类各样的人才,而不是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的,这种教育思想导致教育的功利性太强。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教育要求他们不能像以往那样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机器,而要把学生看成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的独立的个体。
信息学科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而服务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着眼于培养信息学家或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关键的是要通过信息学科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要改变中学信息教师以往那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独立的看法,让教师在信息教学过程中融合人文涵义。正如美国信息教育家拉比认为:“只有把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我们才能期望达到与我们时代和我们这一代相称的智慧的顶点。”
三、课堂的有效组织,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把握好每一个教学进程。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这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有效的科学教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有效指导。“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师们上信息技术课常用的方法,它遵循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提高的规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课程,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任务,以任务为先导,进而带出相关的知识点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任务的完成,给学生以成就感,使他们不断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技能。学生应形成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习惯,树立科学精神,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有人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都有浓厚的兴趣,是不需要培养的,其实学生仅仅有兴趣未必就能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上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为学生搭建有情境、有任务、有挑战的学习平台,这样既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他们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体验学习的乐趣。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兴奋剂。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科学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主动自觉地采用这一学习方式。在实施中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心理世界,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景,巧妙地渗透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以上就高中信息技术科学方法教育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由于我国的普通教育对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探索十分欠缺,因此我提出的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含义、内容和要求及其实施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篇2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70-01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项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念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最初对计算机都充满着好奇,都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日益减退,这时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1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扶植和培养,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比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改换桌面图案或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和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有些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这时老师可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学生不仅通过相互传授了解更多的内容,也激发了更浓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
在教学中,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不仅效率高,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从而学习兴趣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逐步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中文Word2000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①Word2000的基本概念和如何建立编辑文档;②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③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④Word2000的图形功能;⑤Word2000的表格功能。“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后指导解决难点,共同归纳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使之系统化。
3利用益智游戏,渗透寓教于乐
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往往会在老师不注意时,偷玩游戏。我的做法是把学生最喜欢、最热衷的游戏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单击鼠标玩游戏》的案例中,在学生已掌握鼠标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教师简单示范、讲解游戏《飞牌》,留出大部分时间给学生操作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练习单击和双击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应变能力。把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熟练程度。
4注重教学演示、加强同步操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就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比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动、最小化、恢复、组织和关闭等,学生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关于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自己准备设计好所在学校的信封,并适当提示基本操作要点,比如制作邮政编码方格方法,框线宽度,文字位置、大小以及颜色等,要求学生照原样制作,并鼓励他们通过软件本身的帮助系统来寻求操作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篇3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数控机床加工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然而目前我国紧缺熟练掌握这项技能的专业人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这一现状严重影响并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深层次发展,因此大力培养数控人才迫在眉睫。
职业院校是培养和造就数控人才的摇篮,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和需求的扩大,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将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理清思路,找准方法,培养大批动手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优秀数控人才,以顺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1]。
二、应用仿真软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教师在数控理论课程中使用仿真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教学效果也得到更显著的强化。目前我国有上海“宇龙”、“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武汉“宇航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等软件。仿真系统内容丰富、品种齐全,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数控加工中心等机床操作,其中囊括了国外产品、中外合资产品,以及我国自主开发的较为先进的数控机床操作系统。数控机床的门类品种繁多,各种机床操作面板和软件系统各异,遍布我国大大小小的工矿企业。要把这门课程教好,要求各院校购买各类机床供学生实训和实际操作,这一问题是不容易实现的,所以积极研究和开发数控加工计算机电脑仿真系统,用于教学和培训就成了当务之急。
三、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一)在学生中组成科研小组,将理论与实践联系,激发学生求知欲。
我们把各班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组织起来,分成若干攻关小组,由数控专业老师带队进行常规指导,并给每组下达进行数控研究课题开发的任务,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有计划地制成VCD教学光碟,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供大家学习,并将之装入数控实训中心的计算机,供学生自主学习,给他们创造了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及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学生可以戴上耳机,边看、边听,同步学习制图、编程和仿真加工。目前我们刻录了CAxA制造工程师数控车自动编程教学片,CAxA数控铣鼠标加工数控自动编程教学片,Master CAM数控加工中心自动编程教学片,武汉世纪星数控车操作加工产品教学片,西门子数控车操作VCD教学片等[2]。以上课题的录制和安装,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参与其中,使数控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内外结合,营造学习数控技术的良好氛围。
在保证正常课堂教学的前提下,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将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结合,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统一与协调。
1.学校免费为有电脑的学生安装数控仿真软件,供他们在业余时间学习、复习和研究。数控仿真电脑室业余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供无电脑的学生课余学习和做作业。
2.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给学习扎实、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达到以点带面、全员提高的目的。
(三)成立学会组织,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对相关专业的新生进行数控机械基础知识的学前教育,由各班选拔,经专业教师审核,每班选出2~3名数控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进入学会的“初级班”学习、训练。进入高年级、操作技能熟练的老会员可转入“提高班”继续学习。初级班主要学习数控初级技术,以提高兴趣,扩大影响。为学生升入二年级时学习数控知识打下基础,并力争将其培养成班上的骨干力量。“提高班”主要是引导学生超前学习,强化技能,并组织他们研究开发新内容,出效果、出成绩,培养他们的人生自信和探索精神。在学院领导和全体师生的支持、配合下,数控研究学会一届传一届,成果不断,这是启发式教学成果的体现。
(四)以点带面,提高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兴趣。
我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机电模具”等专业的相关班级都开设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技术”专业课。数控技术属于当代机械制造业的热门工种,数控高技能人才被列为国家四大紧缺人才之一,加速培养中、高级数控技术人才已刻不容缓[3]。数控技术是机电一体化课程范畴,这一课程的学习不是单一的,学生必须把其他机电类专业课程学好,打下良好基础,如机械加工工艺基础,车、铣加工工艺学等。只有学好了机电类基础知识才能更快、更好地学好数控课程,才能掌握由手工数控编程转入Master CAM数控自动编程、由数控车转入数控铣及数控加工中心等操作技能。要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专业课的重要性,及各课程间的联系,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适应学习环境,积极主动地制订学习计划,规划学习目标。
总而言之,本院深入贯彻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必需、够用”的理论要求,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目标。学院积极采取诸多有效措施,完善数控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进行更多实践活动,等等,取得了一定教学进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个别问题,这是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探索的。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探索,寻求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数控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VISC的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是VISC工具的研究.即如何把科学数据、数值图像转化成可视图形与可理解信息的算法和工具;二是VISC应用研究,即把可视化工具应用于科学和工程的各个学科的方式和方法。它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图形用户界面等多个研究领域。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意义重大,它大大加快了数据的处理速度,使每日每时都在产生的庞大数据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图像通讯,增强了人们观察事物规律的能力;使科学家在得到计算结果的同时,知道在计算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并可以改变参数,观察其影响,对计算过程实现引导和控制。
2.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在现代教育方法中的应用
信息时代,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孤立地学习,抽象、多维信息的处理能力显得日益重要,如果把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有机地结合,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将得以缩小,因为科学计算可视化本身是对客观对象的模拟,所构建的学习环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相关。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可以直接交互的三维立体空间,并将学习者置于主动学习的中心地位,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建构。
2.1虚拟现实技术制造“真实”感受
虚拟现实可以彻底打破时间的限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虚拟,通过虚拟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例如,利用虚拟实验系统,学生可以进行温室效应、电路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探索学习,从而研究出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规律,或设计出新的电路、新的建筑物。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得设备与环境塑造更接近于真实,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如军事作战技能、外科手术技能、汽车驾驶技能、果树栽培技能、电器维修技能等。
美国巴尔的摩Johns Hopkins大学的化学工程系教授卡尔威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了一个虚拟实验室,模拟各种实验,让工程系的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做实验,尝试解决工程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通过一个虚拟的钻油实验,学生可以知道某个位置的油井的深度,从而估计油层的形状及所需费用。
2.2计算机动画展现“实物”效果
计算机动画在教育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需要给学生以感性上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有可能无法用实物来演示。这时借助计算机动画把各种表面现象和实际内容进行直观演示和形象教学,大到宇宙形成,小到基因结构,无论是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定律,使用计算机动画都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示出来。
另外计算机动画在网络游戏、文化娱乐等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PC的三维游戏正在不断增加,其制作也离不开三维动画技术。开展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研究,探索提高体绘制质量、速度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对于完善可视化理论、拓展体绘制的应用领域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对于现代教育方法的价值及意义
从教育的发展过程看,任何一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引起教育上的革命。例如,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广播和电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曾引起了教育在质的飞跃。毫无疑问,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相结合,也一定会在教育领域中产生质和量的飞跃。因此,探讨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无论是对教育的发展,还是对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自身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也是现实可行的。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可将科学计算过程以及计算结果转换为几何图形或图像信息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以便于观察分析和交互处理。计算机动画已成为发现和理解科学计算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有力工具,即“科学计算可视化”。
篇5
1、兴趣式激励
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能推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而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学生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为了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使学生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的目的呢?
1.1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旅游地理“古代著名的旅游者”的时候,在上课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熟悉的西游记,唐僧师徒最后到达哪里”学生基本都知道这问题的答案,踊跃回答,学习的兴趣来了,学习的主动性一下字被调动起来了。
1.2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课中如果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谚语的妙用:谚语是中华民族具魅力的文化遗产,它通过形象性的语言,判断式的直接说理的表达方式,对社会,生产,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具有哲理性,劝诫性和知识性,是我们民间文艺中的瑰宝。
1.3用谜语来调剂学生的情绪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在教学中能适当运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世界地理时,引用了一地理谜语笑话:两只蚂蚁在路上走,突然看到一只很大的梨。打一国家名:答案一:蚂蚁甲:咦,大梨?(意大利)答案二:蚂蚁乙:“嘘,梨呀。”(叙利亚)答案三:蚂蚁甲:“奥,大梨呀。”(澳大利亚)答案四:蚂蚁乙:“嘻,搬呀。”(西班牙);在讲中国行政区时候,也用了谜语来猜我国的各行政区,如国泰民安(宁夏),下岗后自己做主(山东),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海)等。使上课效率大大提高。
2、宽容式激励
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摩擦是常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抱成见,因为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热情教诲。以情感人。例如在高二七十九班上课时有一学生老是扒到桌上,我跟她讲了多次这样的害处,她不但不听还很傲慢的顶撞我,我不但没有批评和处理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她,最后这位学生就改好了这样的坏习惯。
3、赞赏式激励
生命是因为欣赏而美丽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叹的话语,一丝不经意的微笑,往往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使其扬起自信的风帆。我们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即使他们的见解不够完整,我们也应给予鼓励、赞赏而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潜能往往就是在这种鼓励中被激发
3.1正面表扬、寻求自信
正面表扬是对学生做最直接、最肯定的赞赏。这种赞赏可以使被表扬者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又给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发起其他学生成功的欲望。请看我上课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你读书基本功扎实,有悟性,抽象思维能力强。请你看这幅光照图求出北京时间是多少?
(学生思维敏捷,思考一会儿回答出答案)
师:的确不同凡响。但请你说一说你的思路过程?
(生若有所思,少顷心领神会,把整个过程都说出来了)在这个片断中,我的鼓励语言丰富而又多彩,有滋有味。我的鼓励再也不是“你太棒了!”“真了不起!”“你真行”……空泛的没有咀嚼味的廉价的施舍。这种鼓励已成为学生个体潜望发挥的一种推进剂,又是其他学生兴趣激发的催生剂。这种鼓励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欲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学生所期盼的。
3.2细心引导,体验成功
篇6
二、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应具有丰富性
由于小学数学书本知识较为枯燥乏味,若只采用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并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造成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呆板无趣的消极现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应具有丰富性,从而使学生每节数学课都会感到新鲜,并愿意跟随教师的节奏探索数学的奥秘,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进行“乘法口诀”的教授时,再讲完口诀产生的规律后,通常会让学生大声朗读并背诵,这种背诵效率并不高,还会产生“过目就忘”的消极现象。基于此,教师可通过创设“乘法口诀竞技擂台”采用游戏化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发挥自主学习积极性,达到高效背诵目的,而参加“擂台”时,可采用团队强大模式,当小组内成员回答不出惩罚口诀时,组内成员可以快速补充回答,促使学生车能发口诀记忆更为深刻,而学生在具有丰富性的教学方法下,会更期待数学课堂,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奠定基础[1]。
三、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应注意实效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了使教学质量可以有所提高创新变革除了许多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也不乏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与教学理念。虽然,教学方法在不断验证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不代表教学方法就是万能的,可以惯用在所有教学内容中。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树立正确的教学方法应用理念,摒弃“拿来主义、机械复制”等错误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促使教学方法实效性得以充分显现,从而使得学生可有效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进行“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书本中的图形与物体在生活中搜罗相应的实物,并拿到课堂上来和组内同学研究这些物体与图形的特点,使得学生通过分析、观察以及总结得出自学结论,而教师则结合小组学习结论,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难点进行集中讲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若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将这些物体与图形特点、关联性与区分别进行展示,则使这些知识无法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走马观花”的教学过程结束后,就将遗忘教学内容,失去应用教学方法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程度,促使教学方法可发挥实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
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做到师生关系民主化
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民主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学范围更加融洽,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更高,从而使教学方法可有效落实。构建民主化师生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一是注重学生的质疑。当学生对教师所数学知识产生质疑时,说明学生就该问题已经展开了思考,若教师一味按照进度授课而忽视学生的质疑行为,则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W生与教师课程教授进度出现脱节,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反应,只要与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质疑均应第一时间给予回答;二是注重师生互动状态[3]。由于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加之数学学习本就存在一定难度,导致小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而这时教师不应一味批评学生的行为,应以平等视角去分析学生产生溜号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当中来,并用平等、柔和的心态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会因教师耐心的劝解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对数学产生好感,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4]。
五、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篇7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领学生从其他科目切换到美术课堂,从课外休息回到课堂学习,从上节课的旧知识承接下节课的新内容,课堂导入起着重要的承启作用。
课堂导入的作用有:活跃课前气氛,凝聚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衔接新旧知识,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创造利于教学的情景等。
课堂导入时间虽短,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跳过导入直接进入教学,不但会使学生思想上准备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更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重视课堂导入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往往需要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这就促使其去了解更多的知识。要想将课堂导入设计好,教师必须在平时加强学习,不仅是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等的学习,还有对新生事物、理念的了解。只有不断学习,提高素质,才能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课堂导入的原则与方法
2.1 小学美术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1)控制时间。课堂导入的时间把控是非常必要的。课堂导入虽然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它并不是教学的内容,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它的时间不可过长。过长的导入会打乱教学节奏,使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但导入时间过短则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如同化学反应不充分一般。美术课堂更是如此,因为美术课是一门侧重实践操作的课程,必须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让学生自主实践上。
(2)易于理解。课堂导入处于教学的开始,教学的过程应如一场戏剧的展开,如歌曲的播放,循序渐进。如果一上来就用一些学生还未能理解和掌握的专业语言,或是直接讲解有难度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不仅要用简单、形象的语言替代美术中的专业名词,也要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尤其是人物画、抽象画这种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更需要教师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加上一些有趣的课堂设计,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设计有趣。课堂导入应尽量富有趣味。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美术课就是以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在美术课堂中,应使学生感受到自由、有趣,避免一板一眼的教学方法。
(4)启发思考。根据课堂导入的作用来看,它不仅仅有引入教学内容等作用,它最有意义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美术是一门极需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课程,设计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导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多些思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结合实际。这里说的实际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客观实际,即学校的教学条件。第二是指实际生活,如当下大热的《爸爸去哪了》和《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对小学生群体起着广泛的影响。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游戏方式,将其引入课堂中来,如发放任务卡、游戏分组等。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有趣新颖,也满足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并赋予了其角色意识。
2.2 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课堂导入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直接导入和旧知识导入法。直接导入类似于写文章开门见山的手法。这种方法直截了当、对象鲜明,但这种导入方法是以老师经验为主导的,缺乏对学生生活体验及经验的引导、启发,不利于学生心理充分准备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而旧知识导入法是由学生已经了解或掌握的旧知识出发,过渡到新的教学内容。这种方法适用于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游戏导入、视听导入、问答谈话等导入方法。游戏导入是一种互动性强、轻松有趣的导入方法,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游戏导入一定要把游戏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不能单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只是手段,落脚点依然是教学。游戏的形式多样,如猜谜语、变魔术等。
视听导入法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播技术发达的背景下出现的。现代课堂变得越来越科技化、智能化。教学中,听音乐、看图片、看视频等已是非常普遍的行为。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立体、更全方位地观察或是理解教学内容,比单单用语言描述要丰富得多,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这堂课中,吴蓉教师就通过《牡丹亭》昆曲视频导入课堂,效果出众。
篇8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初步掌握静、动态测试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机械工程中常见的被测物理量能比较正确的选用检测装置并完成检测任务。本课程涉及的学科面较广,它涉及数学、力学、电工与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等诸多学科[1],课程理论内容抽象、知识点多学习课时少,对实践环节要求较高,教学难度总体较大。几年来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理论内容不容易理解,学习难度很大。为此,希望通过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不断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1 因材施教,合理设置授课内容
1.1 明确课程的教学任务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学习对象是机械工程动态物理量测试中常用的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和显示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和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和常见物理量的测试方法[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①了解机械工程检测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②基本掌握常用传感器及其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③针对常见的机械量,能够正确地选用检测装置。④掌握典型机械量的检测方法。⑤掌握几何量的测量方法,初步学会使用常用的计量器具。
1.2 把握好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将有联系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讲授。例如,在机械工程测试教材中,在介绍一种物理量的测量时,会介绍测量该物理量常用的传感器以及该传感器的测量电路。我们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按照课本顺序来讲解,应该前后内容进行对比,要明确一种传感器可以测量多种物理量,一种物理量也可以选用多种传感器来测量。再者要明确传感器测量电路的选用原则和调理电路的特点,例如电桥这种测量电路,可以作为电阻应变式、电容式、电感式等多种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在给学生讲授这门课的时候,我们应该将部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不仅仅局限在课本的表面认识。
2 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1 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 完整的检测系统或检测装置通常是由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和显示记录装置等部分组成,分别完成信息的获取、转换、显示和处理等功能。在讲到测试系统组成时,很多同学可能对信号处理电路这部分内容不是很理解,传感器是用来获取信号的,然后再显示输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有一部分是信号处理电路呢。这时我们就应该启发式的问一下学生,考虑一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通常是大还是小呢?这个问题大家不难回答,肯定是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比较微弱。正因为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比较微弱,所以在测试系统中还有一个环节是信号处理电路,自然而然信号处理电路的作用学生也就明白了。
2.2 采取案例教学法 例如在讲解位移的测量时,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个电感式滚柱直径分选装置的案例。以往用人工测量和分选轴承用滚柱的直径是一件十分费时且很容易出错的工作。而电感式滚柱直径分选装置可以很轻松完成滚柱直径的分选。电感式滚柱直径分选装置主要由电磁挡板、电感测微移和电磁翻板构成。进一步讲解它的工作过程,通过生活实例和工程案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实例中所涉及的测试技术基本原理和技术展开积极课堂讨沦,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授课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还可以用尽量少的时间和资源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3]。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载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机械工程测试课程的知识点较多较分散,学时一般较少,如果只用板书的话,学时是不够的,而且对于一些很抽象的内容,例如频谱分析,纯粹板书的话,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又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采用多媒体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将枯燥的理论内容,以图片动画的形式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加深了印象和对知识点的理解。
4 结论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理论内容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而作了研究与探讨。近年教学实践表明,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中,因材施教,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板书与多媒体并举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9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现在很多高校将研究生的培养年限由3年缩短为2年,如何在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值得思考与探讨。本文以上海海事大学《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研究生课程为例,分析了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案例库建设的作用,介绍了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的革新
上海海事大学2011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除原有的“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外,新增了“水工结构工程”与“水文学及水资源”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原有的《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急需进行修订和调整。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革新,删去了原先一些知识点窄而专的内容,突出“水利工程”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应用的讲授,授课内容以求在海工、水工、土工、固体、流体、环境等各方面均有涉及,以扩大课程的受众面,最大限度地扩充学生的知识广度,满足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及应用
构建一个指导清晰、内容翔实的课程案例库,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课程经过前期多轮建设,已在教师队伍、教学资料、实践条件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但仍存在教师讲授多学生练习少、课堂内容多课后案例少这一突出矛盾,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能够缓解上述矛盾。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具有如下意义:(1)促进课程内容、体系和方法的改革。案例库的应用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且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课本教学、PPT教学的教学模式。(2)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标,案例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实际案例操作示范,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3)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案例库的建设将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的科研积累,明确各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师资队伍的长期建设规划具有意义。(4)对其他课程的共享、示范与辐射作用。案例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仅能够共享给其他课程,而且能够对其他课程起到示范与辐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学科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根据授课内容,本课程案例库分“现代实验技术案例库”和“现代数值仿真技术案例库”两个子库,各包括15个教学案例。在教学方法上,该案例库可以由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也可以作为补充案例在课后由学生通过课程中心在线使用。同时,该案例库也可以实现网上共享,作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案例库使用。
三、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的应用
“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是上海海事大学与上海航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教师与学生远程互动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以课程管理为中心,以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远程互动交流为主要目标,功能主要包括:通知公告、知识共享、解疑答惑、在线作业、在线考试、系统管理等功能,可以对现场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支持与拓展。该平台的主要工作界面如图1所示该平台主要具有如该平台主要具有如下功能:(1)通知公告,通知公告是教与学过程中重要信息的渠道,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该功能模块教学、作业、考试等通知信息,学生可以在线查阅教师的教学信息。(2)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教与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用平台,任课教师可以将课件、教学案例、参考文献、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料上传至此平台,学生或其他教师可以得到共享,当然学生也可以授以权限将学习过程中收集到的材料上传到共享平台,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教与学的互动性。(3)解疑答惑,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到解疑答惑平台,教师则可以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随时登录系统查阅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及时作答。(4)在线作业,教师可以进行在线作业的维护并逐步建立作业题库,并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在线作业的布置与在线批阅,学生登录系统后在在线作业中找到需要作答的作业,在线作答、提交并进行作业成绩的查阅。
四、结语
本文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及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介绍了自行开发的“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及其应用,所得经验能够给其他院校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桂敏,王大超. 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路径:基于课堂平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2):114-116.
[2]蒋建平.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价值工程,2010,29(27):186.
[3]李阿利,王伟伟,刘碧琼,沈志明.为创新教育服务:研究生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J].高等农业教育,2010,(6):69-71.
篇10
自主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主动对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做出选择、控制和调节的一种学习方式。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1]。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既有来自个体内部的主观条件,也有来自个体外部的客观条件。信息技术作为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客观条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内部条件根据庞维国先生的归纳,包括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心理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之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控制基础之上的“坚持学”[2]。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一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概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设计,掌握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常用方法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进行教育研究的初步能力,要求能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撰写规范的科研论文,进行规范的科学研究。课程的重点在于基本研究方法的运用,这是一门方法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本人以往的教学多以口头讲授为主,学生多以记忆各概念及方法的定义学习为主,考试多以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为主,实际上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学生的记忆,理解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很难有兴致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况且教学效果也不好,尽管学生学习了“研究方法”,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论文撰写不规范、研究方法选取不科学、假设不合理等现象屡见不鲜。为了改变这种所学理论知识不能解决实践问题的教学现状,2006-2007年本人在2003、2004级《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中进行了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改革实践,借助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的网络协作学习平台WebCL(省略)进行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网络交互的教学形式,考核主要参考平台的电子学档成绩和各个主题的完成评价结果,使学生能够通过主题学习的形式,运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进行规范的科学研究。目的是改革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高校的信息技术资源,提高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设计思想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涉及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学研究设计、各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方法及研究论文的撰写等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后发现,该课程的某些教学单元内容可以以主题学习为主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因为这些主题单元的学涉及一些陈述性的知识外,更多的是一些需要深加工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这些内容的掌握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平台提供的相关学习资源,以探讨学科的前沿问题、探究学科的热点问题等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利于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在《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本人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方式为主,设计了多个适合自主学习活动的学习主题,如表1所示:
三 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
通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本人提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它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维度,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设计自主学习活动,逐步促使学生达到“能学”、“想学”、“会学”和“坚持学”四个自主学习的递进层次而概括出的,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主要包括递进的“能学”、“想学”、“会学”和“坚持学”等四个层次。当学生自我意识形成时,学生就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最低层次“能学”;学生在“能学”的基础上假如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生就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第二层次“想学”;学生在“能学”、“想学”的基础上假如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就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第三层次“会学”;学生在“能学”、“想学”、“会学”的基础上假如能用意志控制自己,激励自己坚持学习,学生就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最高层次“坚持学”。教师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设计相应的自主学习活动引导、诱导、指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使学生逐步达到“能学”、“会学”、“想学”和“坚持学”等层次,就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这里教师的导学作用是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而逐渐减少的,教师的“导”要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体现从教到学的转化。其实信息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撑作用是渗透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各个层次以及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的提高过程中,为了表述简洁这里只在整个模式图的下方用箭头示意。
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对学生来讲每个层次都有培养的重心,对教师来讲每个层次都有具体的教学设计环节,那么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利用信息技术设计适当的自主学习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设计案例
由于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并因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信息能力基本“能适宜自主学习”,本人又选择了“能适宜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学习主题,所以各案例是在学生“能学”的基础上设计的,案例设计中更多分析的是“想学”、“会学”和“坚持学”各层次的设计策略,下面列举学习主题为“设计调查问卷”的设计案例。
该教学内容是调查研究法中的问卷调查法。调查研究法是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中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一种方法。常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其中问卷调查就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而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回答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同时又可以作为测量个人行为和态度倾向的测量手段。该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会编制调查问卷的方法。
由于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与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问卷,调查自己关于某一问题的意见、态度或看法,对调查问卷的形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方法的运用,所以该单元的教学时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支持下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可以选用各种自主学习策略,本案例主要选择以支架式教学策略为主。
教学时本人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学习主题,即“围绕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因为本课程开设时学生刚刚结束教育实习,比较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现状。要求学生通过Webcl学习平台中的学习资源(如图2所示)和教学参考书学习(1)调查问卷的类型有哪些?(2)调查问卷由哪些部分构成?(3)调查问卷设计的程序流程是什么?(4)问卷调查如何实施?(5)其特点是什么?等内容。(概念框架是实现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它是帮助学生智力向上发展的“脚手架”)
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第(3)个问题“调查问卷设计的程序”时问题比较多,主要集中在设计程序容易理解,但是程序的具体运用掌握不好,针对这一实际问题除在课堂上讲解和平台交互中具体解答某些同学的个别问题外,又将学习主题分解为具体的问题,指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或另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分组设计问卷:
关于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有关教材的问题
关于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有关教师的问题
关于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有关学生的问题
关于校校通工程和校园网建设的问题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展课程改革试验的问题
关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有关资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库建设的问题[3]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通过主题设计和问题情境的创设,诱导学生“想学”)
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具体问题,相同问题的同学分为一组,以便学生就相近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讨论中引起共鸣或争执,进行有意义的探讨,期间教师一定要进行有意义的指导,本实例通过课堂或学习平台随时指导并提醒学生设计问卷时注意:
明确调查目的――现状描述、关系分析、因素分析、需求分析
选择调查对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
确定研究变量――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变量的变数项目有哪些?
问题的排列顺序――类别性顺序、时间性顺序、内容性顺序、逻辑性顺序……
然后,学生可以参阅学习平台上教师提供的范例问卷,每人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攀升,指导学生“会学”)
最后,将设计完成的调查问卷传到学习平台上,师生共同进行交流、评价、给出成绩,并选出典型设计问卷(优秀代表或具有典型问题的代表),分析不足和问题,交流设计感想和体会。(激励学生赶超榜样,激起学生的竞争热情,促使学生进一步 “坚持学”)
这是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教学实例,学习支架的形式很多,在必要的时候随机对话、解释、合作都能成为学习支架。提供学习支架的形式随学习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范例、建议、向导、图表等。在本教学实例中用到了:
问题支架 用不同层次、角度、深度的问题搭建起学习支架,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习就不断深入[4]。例如,该主题学习时设计的是问题形式,组成的是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掌握调查问卷的设计。
范例支架 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往往包含了特定学习主题中的重要学习步骤或典型的成果形式。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作为参考,并得到启发[4]。例如,为了学生掌握问卷的编制,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就同一问题,本人在学习平台上给学生提供了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成本效益问题研究”的不同调查问卷(校长问卷、教师问卷、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问卷、电教馆馆长问卷)作为范例支架,引导学生编制科学合理的问卷,这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就同一问题“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设问题”中的“教师问题”、“教材问题”、“学生问题”等不同对象设计问卷。
建议支架 从不同角度、层次、深度提出关于问题解决的建议,引导学生学习[4]。例如,本实例中教师在学生编写问卷时提醒学生注意的问题,能对学生掌握问卷编制方法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围绕一定情境、以若干问题为支架进行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学生的主动提问、交流协作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监控和反省能力;教师的正确、适时指导,帮助学生沿框架攀升,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意义构建。该案例是按照自主学习的“能学”、“想学”、“会学”和“坚持学”四个层次设计具体学习任务的,通过问题支架诱导学生“想学”,通过范例支架和建议支架指导学生“会学”,平台设立的电子学档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的记录并随时计入成绩以及典型问卷的评析促使学生能够“坚持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提升。这门课程多个主题的学习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螺旋上升,逐步提高,直至学生的学习完全自主,教师的指导也可以完成由扶到放的转变。
五 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提出的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层次清晰、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能帮助教师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层次和培养的阶段性目标提供依据,为教师引导、诱导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提供完整而清晰的思路,为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当然,探究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本研究只是一个初步探究阶段,研究的时间短,实践的范围窄,作为普遍经验推广有待在教学中进一步实践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篇11
21世纪,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学校教育、科研不可取代的教育手段和基础平台,跨越校园的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计算机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综合数据网络技术已深刻影响大学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育科研手段。因此,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等高新科技将成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而作为承前启后的高中教育,就必须做好铺垫,打好基础。这就要求在高中阶段必须把网络信息技术和电脑多媒体技术完全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先期受益和充分得益,并形成继续深造的必备知识与技能。
2.贯彻新课标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新课标要求我们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课程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新课程编排了大量高新科技成果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不借助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是无法完成的。如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利用了因特网、实时数据采集、计算机建模和图像分析等技术,如果没有现代信息技术,有许多工作几乎是无从入手的,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我们的教育活动和优化教学过程。
3.是教育创新和学习革命的需要。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彩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因此,信息技术与高中学科课程整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误区
误区1:把信息技术学习当作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误区2:认为计算机是门独立学科
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等原因,部分教师只注重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误区。信息技术课应融汇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两个信息技术教师,同是讲Word中的自选图形,一位教师只是把课本内容讲完了事,另一位教师则是结合高中物理,用自选图形绘制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各种图形,如物体受力图形等。显然,后一位教师深刻领会了信息技术课的内涵,将这门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这门课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也能联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果计算机教师都能像这位教师这样,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如VB程序课,一位教师只讲了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另一位教师则讲了如何用VB编写一个打印数学上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图形。从课堂气氛和课后效果看,后者明显好于前者,后者的教学方法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合,也更利于他们对各学科知识的认识。
篇12
一、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是理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较强、内容多而复杂的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掌握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我国电工电子发展的情况。该课程在理工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也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对电工电子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本文对电工电子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
二、教学方法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理论专业基础课,掌握这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该课程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公式较多、内容又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实践少。所以学生学起来很费力费时,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在课前必须备课充足,多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上课学习的知识都是与平时生活息息相关,分不开的。比如:在电工方面,老师通过家里节能灯电路的连接进行举例进入课堂。还有遇到课本里面难以理解的一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实际运用来掌握。在电子技术方面,讲到P型半导体中以什么来导电?学生就不能理解空穴这个概念。老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如:教室最前面有一个空位置,让同学们逐个向前移动,空位置就到最后面了,空穴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的兴趣都是来源于具体情景,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阵地。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寻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老师把问题情境化,解决问题作为课堂上教学的重难点来教学。这样课后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有老师在讲到比较抽象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运用语言的技巧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不断的设计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从一种兴奋状态到达另一种兴奋状态,让他们的求知欲在不停的思考中得到满足,人的体力和精力就比较充沛,思维能力也就比较灵活。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给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中给学生设置悬念,这样就会是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都凝聚在一起,让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可以提出实行自主学习、自定目标、自我解决、自我评价等方法。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育家曾说过:“没有感情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前提,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关键。教师和学生之间既可以做朋友又可以做师长,经常要对学生嘘寒问暖,要善于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敢于接受学生的批评,要让学生愿意和老师在一起交流。这样老师就可以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习情况,让老师真正做到教导的作用。
4、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大部分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都存在理论知识过多,公式太多,而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的现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很难理解。比如:在电子技术的组合逻辑电路编码器分析时,在黑板上讲解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比较形象、多样、新颖、直观的特点,这样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内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授课,然后在机房进行电路的仿真,最后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动手能力的操作;实验结束后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电路能正常运行时,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倍增。多鼓励学生参加竞赛锻炼学生职业技能;在考核体系中,增加技能测试考核,并将项目操作考核所占比例加大,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5、课堂互动教学策略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让学生了解每一节课的目标以及内容,教师就要相应的准备与每一节课对应的问题,老师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对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来做题目,给做对的同学相应的加分奖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处处为人师表。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备课,严格执教,体现教师的认真负责的精神;教学内容一定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使问题不断明朗化。
三、总结
结合《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本文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总之在教学过程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和研究出来的,那教师就不要去提示,尽可能的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更多的去表现自己。
参考文献:
[1]王芝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习方法分析[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8,
[2]廖江.浅谈电工技术教学改革[J].应用技术,2009,(23):113-115
篇13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
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1.应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将来谋生打下一定的基础。这足以说明,数学并非真像有些学生说的那样无用。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加强学好数学结果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并讲深讲透,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