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民间艺术活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民间艺术活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民间艺术活动

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提线木偶的表演,了解提线木偶造型的可爱之处及运作原理。

2.尝试制作提线木偶,体验其趣味性。

3.观看课件“小蝌蚪找妈妈”,运用自制的提线木偶进行表演,体验成功制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提线木偶教具:投影仪、提线木偶视频、课件: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制作的提线木偶、背景区。

2.制作材料:彩色卡纸、剪刀、毛线、筷子、双面胶、油画棒。

活动过程:

1.观看提线木偶视频(提线木偶大师黄奕缺先生表演的训猴),感受提线木偶,激发幼儿兴趣。

(1)今天我请小朋友看一段精彩的木偶戏,瞧!表演开始啦!

(2)在幼儿观看木偶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提线木偶运作的原理。

(3)向幼儿介绍提线木偶。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提线木偶。演员只要操纵木偶身上的线,木偶的身体就能动起来。

(4)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今天,我要和小朋友一起表演,我们先来看一段有趣的动画。(幼儿看课件)你想表演哪个小动物呢?你想不想也设计一只提线木偶呢?

2.探索提线木偶的制作过程。

(1)第一步:设计图案。

(2)第二步:把控制杆和图案连接起来。

3.幼儿自由创作,教师个别指导,鼓励幼儿动脑筋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在创作的过程中,注意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帮助他选择适合的角色进行制作,让每位幼儿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4.让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提线木偶进行角色表演。

孩子们,我们的木偶表演团开始表演了,想参加的小演员们快来表演吧!

活动延伸:

将制作的提线木偶投放到表演区,让幼儿根据木偶创造性地表演;并可在手工区投放各种废旧材料,如棉花、碎布等,让幼儿尝试制作立体的木偶。

活动反思:

(一)充分体现幼儿年龄特点组织活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城乡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并呈急剧消失和边缘化的状态。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提线木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观察、讨论、琢磨、制作、表演中体验着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卡纸、筷子、毛线等生活材料是孩子们随处可见又感兴趣又易于操作的东西。在幼儿的兴趣点上,鼓励幼儿生成自己想创作的东西,丰富幼儿的内心创作激情。

(二)较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幼儿美术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学习的动机是从兴趣出发,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的动力,就会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把自己感受到的、想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否则,没有兴趣就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除了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外,又在整个美术活动过程中注重贯彻兴趣性的原则。即开始部分的导言——观看表演——重点示范——幼儿参与示范——指导——幼儿操作——表演等,都让幼儿在有兴趣的氛围中进行美术活动,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活动愿望,较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三)积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长期以来,传授式的教学几乎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在学习技能、技巧的课上,教师忙于示范,完全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其实,孩子也是很好的老师,合作学习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合作中幼儿不仅能够充分体验到平等、民主、友情,也感受到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许多经验都是在合作中成长。成成和文文是本次活动中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对,在合作中,成成学到文文的细致、装饰的对称,文文学到成成敢于展示,敢于积极运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孩子间的互相合作不光是社会性的发展,更多的是让孩子在最大范围内学到更多。

(四)能够把握好教师示范的尺度

发挥幼儿美术活动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在这次活动中,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运用范例,少出完整范例,少做完整示范,但要突出重点,简介方法,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创作,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通过这样的方法既没框死幼儿的思维,又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是较可取的。从孩子设计的作品成果看也没有雷同的现象。

修改后的教案及修改说明:

活动目标:

1.欣赏提线木偶的表演,了解提线木偶造型的可爱之处及运作原理。

2.尝试制作提线木偶,体验其趣味性。

3.观看课件,运用自制的提线木偶进行表演,体验成功制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提线木偶教具:投影仪、提线木偶视频、课件:小蝌蚪找妈妈、数码相机、教师制作的提线木偶、背景区。

2.制作材料:彩色卡纸、剪刀、回形针、毛线、筷子、双面胶、油画棒。

活动过程:

1.观看提线木偶视频(提线木偶大师黄奕缺先生表演的训猴),感受提线木偶,激发幼儿兴趣。

篇2

(二)激发幼儿兴趣,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时期,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有了兴趣,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良好发挥,学习起来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是在感受美、欣赏美的作品中获得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离不开幼儿对于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要想激发幼儿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活跃的审美创造力也必须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归根结底,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尤为重要。

1、注重环境创造,熏陶感染创造良好的民间艺术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对于民间艺术的美的体验,还有助于幼儿对于民间艺术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好的环境会说话,它可以告诉幼儿什么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美在哪里?我们该怎样去欣赏它的美?如何去追求它的美?……幼儿每天面对着这样的环境,必会耳濡目染,再有教师平时的有意识引导,就能更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只有解放了孩子的眼,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解放孩子的脑、解放孩子的手。

2、加强作品选择,开阔视野最好的未必是合适的,合适的未必是最好的,所以要加强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必须选择最好之中的,且内容易于幼儿理解的民间艺术作品,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幼儿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被色彩包围着,蓝天、白云、绿草等,孩子喜欢被其生动的色彩所吸引。我们通过玩游戏让他们体验色彩的美,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让幼儿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情境和教具中感受色彩的美,通过玩弹珠滚画、玩泡泡吹画、玩蔬果印章画给幼儿实践和表现美的机会,使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对色彩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对色彩的认识也加深了。

3、点燃幼儿“智慧的火把”把幼儿的创造作为灵魂在民间艺术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中,教师在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培养幼儿对于民间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很重要。由于我们的对象是幼儿,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应多样化,让幼儿自选发挥。活动的开展也应循序渐进,可以先是完整模仿,教师提供多个原型,幼儿只需依葫芦画瓢;然后部分模仿,在熟悉多个原型的基础上,互相迁移,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最后创作,教师给予幼儿主题,拓展幼儿思维,寻求新出路。通过引导,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可以激发幼儿打破常规,使得幼儿想法层出不穷,进而提高发散性思维。比如在游戏活动中的替代物,就可以运用创造性设想,使其一物多玩,丰富的引导,就使得玩法多样化。引导是基于对幼儿的已有经验,所以必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幼儿,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经验,这样才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艺术是孩子表达情感的方法之一,他表现了孩子的个性和对生活的感受。满族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生活情趣,代表着满族民众的审美思想,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创造性的特色,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良好素材。我们应该弘扬民间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萌发幼儿感受满族民间艺术的能力,启迪幼儿创造民间艺术美的情趣。下面,谈谈满族民间艺术资源在我园美术活动中的利用。

一、认识满族历史,了解满族文化

参观满族博物馆,让幼儿知道满族的形成与发展。满族是一个即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部落后形成的。满族的服饰充满着浓郁的东北民族特点和民族性格的神韵,衣服有精致的缝绣图案,妇女戴头饰,穿木质鞋跟的绣花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更显高贵和尊严。满族人民勇敢顽强,从小就练骑射。满族人擅长剪纸,缝绣,歌舞,雕塑,皮影,书画等。

二、创设环境 整合资源

积极创设具有满族民间艺术的环境氛围,提供丰富的材料,能够充分满足幼儿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让幼儿在自由,愉快,平等,尊重的情绪下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从而达到审美与创作同步发展的完美意境。

1、创设具有满族民间艺术气息的整体环境。幼儿园室内外进行了改装,重新画了墙体画,修建了长廊,假山。凉亭等。当你走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满族风味。感受到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满族民间艺术氛围。装饰在走廊墙壁上有剪纸,刺绣,玉雕,满族游戏,满族服饰,孩子的农民画等。美术室棚顶模仿古代皇宫图案描绘的彩图,墙壁上有剪纸,农民画,国画,布艺等供幼儿欣赏,还有家长和老师搜集来的枕头顶,荷包,肚兜兜,虎枕,虎鞋,根雕,玉雕,陶泥等。幼儿置身于艺术美的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

2、创设幼儿积极参与的操作环境。充足的操作材料是幼儿欣赏创作的前提和保障。在绘画区,老师投放了油画棒,水粉,素描纸,记号笔,水粉笔,国画颜料,水墨画工具等,让孩子通过模仿满族服饰,自己设计一种新的满族服饰。我们开展了“漂亮的满族服饰”服装展,孩子们设计出了大量不同的满族服装,颜色艳丽,美观大方,一幅幅民族生活的生动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儿童绘画有着充满童趣的天性和强烈的表现冲动,随意性很强,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一张儿童画的产生,是儿童真实思想的写照,是儿童思维活动过程的记录,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自然界的一花一木,都是他们探索的目标,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绘画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甚至是当成一种游戏,把各种色彩作为一种媒介,尽情地挥洒。

在创意区,老师投放了各种颜色的布料和各种彩纸,以及剪刀,毛根,彩条,针线,胶水,双面胶,水粉,油画棒等材料,供幼儿剪裁和制作服装用,家长也参与活动中,在幼儿和家长的精心设计下,经过加工,制作出新的服装。我们开展了“时装秀”活动,请来了家长,老师参观点评。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到满族服饰的起源于演变过程。一方面让幼儿欣赏到高贵典雅的满族服饰美,另一方面,让幼儿尽情地体验美,表现美。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一件件满族服饰,穿在了孩子的身上,那种喜悦和自豪展现在孩子的脸上,我们不得不为之赞叹,那些小设计师们的创意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创造的快乐。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幼儿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养成了自信,勇敢,协作,勇于创新的良好品德。

3、寓满族民间艺术活动与美工活动中。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和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的。我们家乡的剪纸,陶艺,根雕,玉雕,农民画,小工艺品等都深深的吸引着孩子,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乐趣,不但可以了解满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从而给孩子以启迪,以美感。

剪纸,撕纸活动都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当孩子们把自己剪的窗花贴在玻璃上的时候,那种喜悦和兴奋更是让人体会到艺术的价值。

我们家乡的玉雕更是让孩子引以自豪的艺术,孩子们以石代玉设计了很多玉雕图案,在孩子们欣赏和设计过程中,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鉴赏力更强了。

孩子们用废玉片拼画,用大茧壳,松树塔,核桃,木板,纸板等制作小玩具,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

农民画是我们家乡的一大特色,我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农村的素材,体现家乡美,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让幼儿欣赏。孩子们欣赏到了炊烟袅袅的农家院,起伏的山峦,清清的小溪,高高的大树,山涧鸟鸣,广阔的田野,绿油油的庄稼,波浪起伏的麦田,农民的辛勤耕作,还有可爱的小猫,会看家的小狗,牛羊等等。这些美丽的景色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这些为素材,加之农民画的特色,孩子们画出了一幅幅贴近生活的图画,描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孩子们心中的美好,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孩子们画好后,讲给大家听,有的编成了小故事。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孩子们被一幅幅,一件件用民间特有的材料制作的作品和小玩具所吸引,他们尽情地享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民间艺术的瑰宝在孩子的心中大放光彩,艺术的美扎根于孩子的心中。

篇4

二、民间艺术教育全面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可通过有目的地选择与改编适合幼儿园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的教材内容来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力、启迪幼儿的思维。

在“猜谜、猜拳”的民间游戏中,既可以促使幼儿积极动脑,培养丰富的想象和敏锐的观察听辨能力,又可以训练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从中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使智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由于民间艺术的独到之处,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幼儿,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幼儿乐意学、好学。如丰富多彩的剪纸、编纸、撕纸、刻纸、刺绣、泥塑等民间工艺制作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积极主动的创作过程中,左右手灵活、协调地配合,有效促进了大脑左右半球的交替循环运用,使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民间艺术教育逐步增强了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在寓教于乐的民间艺术活动中,孩子们对说、唱、做、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为了让幼儿充分沐浴在民间艺术的海洋中,我们努力创设了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娃娃活动室”,其中溶入了“雕、刻、绣、编”等民间艺术活动。在开展刺绣的特色活动中,创设相应的民间艺术环境对孩子感受艺术美有着重要作用。首先让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刺绣作品,如多种材料绣成的绣花鞋垫子、枕头、手帕等,还结合多媒体课件等让幼儿感受刺绣带来的美。在开展编织活动中,我们紧紧结合季节、节日的变化与班级主题活动的展开,创设了丰富的室内外民间艺术氛围,在教室内挂着各种材料编织的壁挂,在室外的走廊两旁布置了家长、师生共同收集、创作的编织作品,让幼儿时刻沉浸在美丽而变换无穷的编织氛围中,充分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表达表现的强烈欲望。同样,水墨画也是满足幼儿感受美的需要和情感教育的活动。美存在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在水墨画的活动中,可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审美活动,掌握美的规律,表现美的艺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孩子们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掌握民间艺术知识和表现能力,逐渐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更让幼儿在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民间艺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泥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象力非常丰富。再如民间游戏《丢手绢》、《跳房子》、《老鹰捉小鸡》、《滚铁环》、《过家家》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技能、增长了孩子的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五、民间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1.创设环境,在观察分析中发现兴趣点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在民间艺术系列活动的开展中,我们通过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让幼儿每天置身其中,有意无意地去关注这些艺术品,老师则做一名旁观者,我们发现小朋友们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时就会不自觉地驻足欣赏、指指点点,还会向老师问这问那,我们观察幼儿由环境引发的言行举止,还可和他们进行随机的交谈,听听幼儿的想法,在这样的环境互动中我们找到了幼儿的兴趣点,并确定了以泥塑、剪纸、印染、编织、传统节日等项目作为我们活动开发的重点。

2.认真研读,在全面了解中寻找切入点

《指南》告诉我们: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选择应关注艺术学科内容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契合,选择那些既具有文化内涵,又符合幼儿自身特定的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的作品。我们根据《指南》在反复研讨中全面了解幼儿艺术表现与创造的特点与教育要点,明确了民间艺术系列活动的切入点,我们不但要关注幼儿艺术活动实际呈现出来的结果即艺术作品,而且更加要关注艺术创造中幼儿的艺术思维过程、艺术形式、语言使用过程,以及对艺术工具和材料探索的过程。

二、注重幼儿体验,优化活动过程实施的策略

体验性与表现性是儿童艺术的特点,在民间艺术活动的组织实施中我们就要顺应儿童发展的这种特点,通过建构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1.全员参与,在欣赏创作中自主感知

在民间艺术系列活动的组织实施中我们始终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通过创设多元化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给予幼儿参与体验的机会。每次活动不只停留在让幼儿观察比较、表达交流,获得视觉上的愉悦和语言的发展上,更注重的是让幼儿以自由创作的方法来再现自己对某一民间艺术作品的感悟。如在元宵花灯的活动中,我们不仅组织幼儿参观花灯展,欣赏制作工艺,以了解花灯的形状、色彩及其艺术表现手法、蕴含的寓意等,还要开展花灯创作系列活动,有彩纸粘贴花灯、水粉绘画装饰灯笼,有折纸、剪纸制作灯笼,还有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灯笼等,我们将各种材料投放在美术区角内,让幼儿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创作,同时还在班内开设自制花灯展示区,专门展示幼儿创作的作品。

2.适宜指导,在引领支持中提升感受

《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为此在民间艺术活动中老师扮演的不是传授者,将一项项技能教给幼儿,而应该是幕后支持者,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对民间艺术进行表达与表现。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尊重幼儿自发的表达和表现,如当幼儿用彩泥随意捏出一个形状并告诉你这是X X时,我们要给予认同。第二,创设让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如创设活动区,提供空间、时间、材料和艺术作品,让幼儿有机会自发模仿、自由涂画。第三,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和表现,如,在幼儿自由表现时,对幼儿的作品不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有一点进步都是值得欣赏和鼓励的,以此增强自信心,对民间艺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的创作欲望。

三、关注幼儿发展,拓展活动组织形式的途径

教师、家长和社会都是幼儿成长的引导者、发展的领路人,幼儿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在民间艺术系列活动中我们始终将幼儿的主动发展作为主要目标,积极拓展活动途径,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助力。

1.家园合作,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共赢

在民间艺术系列活动中我们重视家园合作,调动幼儿家庭中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资源,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如为了让家长更清楚、详实地了解活动的内容和流程,我们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园地、幼儿园网站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向家长介绍民间艺术系列活动开展的意义、近期准备开展的活动、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等,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活动中得到的发展,从而更加有目的、有准备、有方向地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在每次重大活动结束后我们及时发放“活动反馈表”,虚心听取家长对活动的评价或建议,不断充实民艺活动。

篇6

手工即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尺子、胶水、纸、泥巴、橡皮泥、石头、竹片、果壳、木块等物品,通过剪、粘、刻、织、捏、折等方式,用一些素材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民间手工艺活动是指来源于民间与人民生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为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美化、装饰,有剪纸、编制、布贴、扎染印染、书画等。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些丰富的手工艺术中寻找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切入点与方式,寓教于乐,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浓郁的民间手工艺术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纲要》中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宽松环境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创造和表现,也能激发幼儿对创作的热情,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进行手工活动。多年来手工活动一直是我们幼儿园的特色活动,为更好地展示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开学初我们因地制宜整体设计环境,注重营造浓厚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从不同的角度向幼儿展现我省的民间手工艺术文化。为每位幼儿的自主表现展示了一片天地,满足孩子自我价值的体现,激发了幼儿自主表现的愿望。

三、随处可见的民间手工特色的操作材料,易于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的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我在投放材料时遵循丰富性、目的性、层次性、地方性、工艺性原则,注重幼儿主动参与,强调自主发展、自主创造为最终目的。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是区域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在民间手工艺一条街里投放了丰富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毛线、自粘纸、彩带、橡皮泥等富有民间手工艺特色的材料。

1.泥塑。泥土看似朴实无华,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玩泥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在揉、捏、拍、打中展现自己心中的世界、享受成功的喜悦。由玩泥而拓展的陶艺活动有机结合本土化、乡土化、园本化的教育资源,自然渗透教育活动、游戏与日常生活活动,让每个孩子在试试、玩玩、捏捏、学学的操作过程中,欣赏陶艺、了解陶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精彩作品。我们首先投放了一些色彩鲜艳的橡皮泥,让幼儿进行捏泥,喜欢玩泥。为了让幼儿接触陶艺,我们将用面粉和凡士林制作的橡皮泥让幼儿玩,并提供一些辅助用具,如:牙签、瓶盖等,让幼儿进行雕、刻,最后我们再和幼儿一起到我们幼儿园特有的民间工艺坊去配合一些陶艺工具进行简单的陶艺操作。让幼儿体会陶艺最简单、最困难、最具创造力的艺术活动。

2.绳结。中国绳结艺术渊源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绳艺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时在传统的手编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工艺及题材。我们准备了彩色的细条彩带,由于编中国结对幼儿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我们指导幼儿学习编手链,编手链步骤简单但编出来的手链漂亮美观迎合了幼儿的兴趣点,从而引发了幼儿对编织的乐趣。

3.编织。编织是用竹、藤、柳条、棕叶、芦草等天然材料编成的各种生活用品。在民间竹编中有凉席、凉枕、竹篮等普通生活用品。我们运用了与竹篾形状相似的材料,如:自粘纸来开发孩子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让孩子在娱乐中了解竹编的艺术美、历史美。我们将自粘纸裁成宽3厘米、2厘米、1厘米不同的长条,让幼儿学习编简单的席子。最初让幼儿用宽的练习编,自粘纸的投入再逐步由宽变细,最后等幼儿熟练后用竹篾来编席子。不断对原材料进行抽取或添加,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

4.染纸。染纸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生性好动,游戏为生命”。进行染纸活动时幼儿很容易将自己的手和衣服弄脏,而作品却是一团彩色的废纸,但是只有相信孩子,放手鼓励,幼儿才能以独特的思维进行创造。我们投放了各种颜色的颜料和宣纸,先指导幼儿学会各种折法,蘸颜料时要求幼儿每次蘸得不要很多,只要让宣纸碰到颜料它就会慢慢地吸进去的。最后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将纸打开。

四、幼儿良好品质发展是幼儿园民间教学活动的内在必然

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师依据幼儿园手工教育目标,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手对材料进行造型操作,生产出富有美感、表现手艺的作品的教育活动过程。在品质目标的指导下,民间手工教学活动有利于幼儿积极品质的培养:需要独立完成的手工作品,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和自主;需要帮助的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礼貌和主动;发挥幼儿集体智慧的主题性手工活动培养的是幼儿的互助、合作品质;模仿基础上的大胆想象和推陈出新是幼儿创新品质的锻炼和提升;幼儿通过努力和坚持,战胜有难度梯次的手工活动中的挫折过程培养的是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乐观等品质;废弃物为材料的手工制作培养的是幼儿节俭、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品质;挖掘民间手工艺术珍品,请民间老艺人展示才艺,可以培养幼儿谦虚、敬老的品质;活动中对幼儿的赏识、宽容和对幼儿作品的正确评价、合理处理,能培养幼儿自尊、自信、爱劳动的品质;对家乡手工珍品的挖掘,能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爱。手工教学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有效载体。

篇7

一、剪纸艺术简介

(一)剪纸在各大节日中的作用简述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民间剪纸大多是出于劳动妇女心灵手巧才智的集中体现。它的用途广泛,在各大节庆日中,人们都习惯用红纸剪制出各种象征吉祥喜庆的花样,装饰在门窗室内,或放在嫁妆、彩祝寿礼物上面,以增加祥瑞吉庆的氛围。它的题材和内容形式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无不彰显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无限憧憬。

在民俗活动中,举例我国最大的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个节日是全民动员性质和声势浩大的节日。春节是辞旧迎新的节日,在团团圆圆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以外,人们迎接更加辉煌的新的一年的新气象。它是时间最长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七,各家各户筹备货品、打扫房屋、整洁一新,人们再把新剪的窗花(如图1—1)贴入窗格或窗户之上。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春花,呈现喜庆洋洋的欢乐景象;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彩灯节,张贴有形式各样的剪纸的彩灯(如图1—2),在剪纸的烘托下显得饶有风趣,琳琅满目的花灯充斥在集市上,形成色彩斑斓的灯市热闹景象;三月是祭奠与缅怀故人的清明节,祭祀的物品中张贴剪纸,以示对已逝故人的悼念之情;五月端午节,剪贴“五毒” (如图1—3),驱邪禳灾之义;八月十五中秋节,张贴剪纸,呈现团圆的气氛等。在其它节日中,对于剪纸这一艺术形式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曾说: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心灵手巧的乡村劳动妇女是民间剪纸的创作主体,他们将剪纸这一艺术形式适合地、巧妙地融合在艰辛封闭的生存环境、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活动中,又促使其将主观的情感世界寄托幻化在丰富多彩的剪纸作品中表现在实物设计中,使日用品的设计更加富有装饰性和愉悦性,使居住环境更加赏心悦目,达到最佳舒适之美。

(二)剪纸艺术及其表现形式

美国人类学家A.L.克鲁伯和C.克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的考评》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化存在于各种外显的和内蕴的模式当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正如,剪纸艺术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她是剪刻工具与艺人的心与物的完美结合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例如,窗—作为剪纸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承载方式,对于建筑而言是里与外的交界面,是里外沟通的重要媒介,窗花自然依据不同窗的形式,其大小形态也随之变得多种多样、精致灵巧、雅趣横生,装饰美化着各家各户的生活环境,编织出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人文乐章。

作为广泛运用于许多民俗用品与装饰环境上、中国源远流长的、生命力顽强的民俗技艺之一的剪纸艺术,它的主要材料是纸,通过形式各样的纸张为载体进行在创作。它的渊源来自于“剪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是线与线之间的闭合与分裂关系。点成线、线成面,形成富有韵律节奏感的造型,线在剪纸艺术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二是构图,构图形式采用形式与内容相协调的处理,采用形式美的法则对事物及所处空间进行高度概括与总结;三是色彩的处理简单明快。这些体现与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是设计中创造思维的核心,因此诸多的商业设计和环境设计中运用这些传统元素的思想对现代设计进行新的探索和发展。

二、剪纸艺术表现形式与建筑的表达形式

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平面的,它更多体现在正负形的借用、对比、衬托。再者,建筑的形式是立体的、空间的,建筑的虚实变化体现在空间与事物的布局组合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 有意味的线条

在建筑的构成和剪纸的解构中,线条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它既是建筑的重要构成元素,又是剪纸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所以以线构成形体美的建筑或者以面构成形体之美的建筑,事实上就如同一件建筑剪纸作品一般。在剪纸中,线线相连与线面结合是比较重要的表现形式,镂空是它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通过镂空来形成二维平面的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布局。正如扬州著名剪纸艺人张永寿就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线条作为建筑的重要构成元素,纵观整个建筑史上,每个时期都不乏借由线条来表现精神内涵或形式格调的建筑典范。例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造型如同家一般温暖的“巢”,希冀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个建筑的设计集中体现在“线的适度运用上”,这种线线相连,互为支撑的构成形式与剪纸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体造型传递出的便是虚实相生、而有序。

(二)传统精髓的中国红

剪纸是具有隐喻性质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是和年画、对联、门神一样的的民间艺术形式,多以红色为主,蕴涵吉祥富贵、驱邪禳灾,纳福求祥的寓意。这种思想潮流已经根深蒂固在中国人们的心中。譬如,装饰国家馆的“中国红”,是经过上百种红色式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加以采用不同材质进行运用,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馆体红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不同时间段下的不同光照效果下形成对立统一的、经典传统的视觉效果的红色。

东方之冠的国家馆成为中国元素的经典象征,作为中国传统的喜庆色彩中国红的精神内涵在中国馆的设计的运用中得到了强有力彰显。

结论: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建筑和剪纸的表现方式是通过线面的错乱有序的组合形式表达独特语言。简而言之,可以将剪纸对建筑的影响归结为:结构和色彩的适度运用上,具体表现在:一是建筑的外部装饰为主要契合点,使建筑的外型美观;二是建筑的内部为结合点使建筑和剪纸的精神为契合点,使它的美由内而发。

参考文献:

[1]王静,蒋春亚.中国经典剪纸.河南:2010年第4月第一版.

篇8

从近期国家对期刊和出版体制的变革动向判断,开放性的思路是基本走向,也就是说,以往控制严密的格局,总体上将向开放的方向变化,特别是随着多数中央部委出版社向企业化转向,民间资本资助学术文化活动将是一种常态性的行为。事实上,现在有些不在高校评价体系中的学术期刊,其学术水平早已得到学界的公认,比如像刘梦溪主编的《中国文化》杂志、陈平原主编的《现代中国》,山东出版社的《经济学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万象》杂志等,实际都有民间背景,但它们的学术地位早已得到公认。就是有些企业自己创办的内部期刊也有相当水准,如潘石屹公司办的《SOHO小报》,也很受读者欢迎。

篇9

由于克州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方面起步较晚,所积累的经验也不够丰富,再加之所处位置偏僻,它在发展建设方面必然是存在许多障碍和问题的。

1.政府投资力度不足

克州图书馆由于受到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制约,当地政府对图书馆建设的投资没有形成体系规模,表现出了投资力度不足这一现象。尤其是对克州图书馆而言,实有面积1090平米,还并没有一套较为成型的、成熟的藏书阅读机构,更无法保障图书馆基本业务的开展。再加之当地人以维、柯、汉等11个常住民族为主,文字、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在对图书馆的长期利用方面也无法得以保证。

2.宣传力度不足

目前克州图书馆在馆内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途径上略显单一,未能实现以网络、媒体和全民宣传三位一体化的连锁式宣传模式,这让许多当地民众无法全面了解到图书馆每年所举办的免费开放阅读宣传活动,信息网络化、知识电子化的同时也导致了馆内阅读率的持续下降,市民的阅读参与积极性也明显不够,无法达到全民阅读推广的最佳效果。

3.馆藏管理不善

虽然克州图书馆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现有藏书10万余册,达不到地州级公共图书馆馆藏量要求。在组织某些活动期间,由于克州图书馆图书陈旧、藏书量少,难以满足读者要求,对读者吸引力不强。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10名,多为调入、歌舞团分流人员,创新服务能力不强。换言之,克州图书馆还是处于手工操作检索借借还还方式,它不能实现对读者及工作人员双方时间的节约,这对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是相当大的阻碍。

4.推送方式不利

克州图书馆在现代管理技术融入方面明显做得不到位,因为图书馆内在信息推送方式上明显不够多样化,也不够直接。举例来说,目前许多大城市中所存在网络网站信息推送、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推送等方式在这里还没有起步,而克州图书馆所采用的全民阅读宣传方式并不如网络信息推送快捷和直观,这也让许多读者错过了参与馆内活动的机会。

二、克州图书馆针对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应采取的办法

1.强化政府财政支持

克州党委、政府应该强化对本地图书馆事业的投资力度,尽量缩短克州图书馆在信息传播等技术领域与外部的差异,同时也要缩小数字鸿沟。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克州图书馆建设并予以大力投资,弥补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全民阅读机会不平等现象,确保全民阅读的权利。为此,克州图书馆及其城府完全可以参照国外例如英国在1850年所颁布的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它督促政府应该在有条件的状况下通过经济手段来扶助改善地方民众在公共阅读方面所存在的限制问题,做到对全民阅读推广活动质量的大力改善。

再者,州党委、政府也要建立地方图书馆阅读基金和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工作,并交克州财政局、克州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等相关部门联合管理基金。该模式也可以由克州政府设立种子基金,并将基金使用状况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指正。而在资金使用上主要通过面向全社会的征集评选阅读活动来促进基金项目发展。同时,相关部门也可以对阅读基金项目进行跟踪调查,检查克州图书馆工作,对基金使用状况及所创造效益进行详细评估。

2.强化宣传力度

地方图书馆建设活动属于公共行为,所以像克州地区这样所处位置偏僻,发展较慢的图书馆一定要注重吸引更多的公众注意力,为图书馆建设营造阅读气氛,做到从网络、新闻媒体、移动终端、学校、社区等多个领域实现全民阅读宣传推广活动。同时,克州图书馆自身也要强化服务项目和信息化建设,通过现代科技来扩大本馆影响力,扩大地方全民阅读活动的影响力。

3.强化数字化阅读服务建设进程

篇10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们吃的、用的、玩的都紧跟时代潮流,外来的文化不断涌入,导致民间艺术正在慢慢流失,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能让幼儿认识传统的民间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保护、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

2.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审美是民间艺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形形的戏曲脸谱、清新流畅的青花瓷、惟妙惟肖的剪纸等,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在欣赏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时,感受了作品的色彩美、图案美,掌握了美的规律,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2)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园小朋友手指的小肌肉群发展不够发达,手指的动作不够灵活,经常进行民间艺术活动,如剪纸、编织等活动,有利于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

3.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时,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始终鼓励和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专注力、细心程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还从中得到了中华美德的教育和熏陶,养成了讲文明、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二、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现状

1.重知识性学科,轻民间艺术。

在与家长的日常沟通中发现,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重各科教学的功利性等方面,他们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希望孩子多学习数学类这样的知识,忽视民间艺术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2.重电子化和外来文化,轻民间艺术。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园、在家还是在大社会环境下,幼儿接触的玩具和日常用品都走在潮流的尖端,时尚感十足。我们在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家长配合收集一些民间艺术类的材料时就比较困难。

3.教师自身对民间艺术缺乏了解。

我园教师大多是“90后”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了解不多,熟悉程度不够,即使对于一些知道的民间艺术,教师在这方面的艺术才能也比较薄弱,在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三、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途径

1.将民间艺术渗透于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大班民间艺术欣赏活动《美丽的中国结》,通过对中国结的欣赏,让幼儿认识中国结的外形特征,感受造型、色彩、线条等的情感表现性,不仅培养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而且让幼儿了解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将民间艺术渗透于游戏活动。

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不断推进,幼儿园的游戏活动逐步多元化和常态化。区域活动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活动,孩子们在游戏的操作和探索中自身获得知识经验。我园区域比较丰富,我们将民间艺术渗透于各个区域中。以大班美工区为例,首先我们收集了许多体现民间特色的材料,如葫芦、瓦片、毛线等,然后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民间艺术活动,如在葫芦和瓦片上进行彩绘,运用绷架、毛线、白布,让幼儿在白布上画出图案基本轮廓,然后用毛线刺绣等。孩子们在这些简单、有趣的民间艺术活动中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在活动中享受了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3.将民间艺术渗透于环境之中。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实施媒介,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常常作为隐性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在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将民间艺术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

(1)将民间艺术渗透于幼儿园整体环境。在幼儿园大环境创设之处,我们有意识地把各种民间艺术作品有机地融入其中。如在楼梯上,我们将收集到的许多竹编簸箕、竹编篮子由孩子和老师进行装饰后陈列出来,这样既形象地展示了民间艺术,又让幼儿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激发了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篇11

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意思是说,民间艺术是植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

二、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1.提高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是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爱憎,他以丰富的内容对人们进行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文学,它记载着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例如:“郑成功、屈原、岳飞”等民间文学绚丽多姿的内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在幼儿园里进行民间文学欣赏教学活动中,不但让幼儿了解了“屈原、岳飞”等一个个民族英雄的故事,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而且在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对音乐、剪纸、画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经典音乐作品,例如《小兔子乖乖》《我的好妈妈》等。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事物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在水墨画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审美活动,掌握美的规律,表现美的艺术。

3.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去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艺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像力非常丰富;在美工区角活动中,他们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鱼”等自己喜欢的作品。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造空间。

三、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应用

民间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虽然民间艺术形式资源丰富,但是可以在幼儿园使用的民间艺术活动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也有一些涉及民间艺术的活动,但都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也少之又少,更使人忧心的是,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用于发展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这些问题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我在实习看到的一节课《陶瓷艺术》,以“美丽的陶艺”为主题活动,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陶艺品、交流与讨论有关陶艺的知识、参观并调查陶艺品的制作过程、尝试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使幼儿对中国陶艺有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2.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开有区角活动区,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活动。现在幼儿园里的区角活动有很多种,如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图书区等一些活动区域。

在游戏区,可以运用家长、教师收集大量的民间玩具放进游戏区,并且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安全因素等进行整理。例如陀螺、沙袋、风车、木板、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一代又一代有的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在美术区可以放进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和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这里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让孩子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3.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把民间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教育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幼儿入园时,播放一些琅琅上口的民间艺术童谣以及婉转流利的民间艺术儿歌等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幼儿园;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午睡后,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课间操时让幼儿在民乐、民歌的伴奏下做韵律操、武术操等。让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深受幼儿喜爱,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因此让幼儿学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增长了幼儿对祖国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

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兰、蔺江如、张赤华、刘娟,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篇12

篇13

一、民间艺术引进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民间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彰显

民间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是对历史发展的见证。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使儿童在艺术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对于民间艺术而言,主要是对历史文化、物质生活及人文思想的融合,同时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如果民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民间艺术及民族文化的传承理念,会使这些特定的环境及条件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并在最终脱离历史舞台[1]。

(二)民间美术是民族多元化发展的标志

民间艺术作为特色化的艺术形式,由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会充分彰显丰富的文化形式。将其引入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儿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性认知,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渗透,可以使儿童提升民族精神,挖掘审美潜能,实现民间艺术内容引进的意义[1]。

二、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影响分析

民间艺术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在现阶段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对幼儿的美术教学进行审视,认识到幼儿时期儿童思想的活跃性、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等特点,将民间艺术有效融入美术课堂中,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灵感得到激发,从而使幼儿的美术素养得到提升。民间艺术可以提高儿童的人文素养。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的策略分析

(一)探究民间艺术的本源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为了更全面地融入民间艺术元素,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探究,提高对民间艺术的认识,构建特色化的民间艺术融入形式,为民间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在教育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基本特点,丰富原有的美术活动氛围,在地方儿童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对地域特色的分析,将美术课堂渗透在民间艺术之中,例如泥塑、陶瓷、沙雕等活动。其次,将幼儿园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彰显。美术教学活动的构建,核心目的是将幼儿培养成审美能力强、立足本土的人,从而为幼儿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民间艺术融入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儿童教师应该强调学习环境的真实性,在美术活动中,民间艺术的融合不只是将民间艺术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在儿童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有效利用民俗文化,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并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在活动构建的同时,教师可以有效运用民俗文化,使幼儿与家乡民间艺人的对话,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之中受到民间文化的洗礼。

(二)构建创新性的美术实践教育活动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怎样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传承良好的民族文化,逐渐成为幼儿美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民族素养及美术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构建文化传承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临摹、复制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例如民间美术中的彩绘、泥塑及上色等,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构建,可以使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基本构思,通过艺术中造型的变化、色彩的对比及线条的融合,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其次,实现资源统合性的教育理念,在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民族元素的融合,使儿童沉浸在民间艺术的净化之上,并在教学活动变化、重组等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提高美术活动的灵活性。例如在材料、技术等创作内容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降低民间艺术中基本元素运用的难度,将传统模板雕刻转换为雕刻印制;在色彩吹塑中,将吹塑纸代替铅画纸进行拓印画的创作;在画面布局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圆形式、对称式及S形式的结构形式;而人物造型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空间,应该彰显人物形象基本特点,并将幼儿的质朴、夸张及大胆的造型进行保留,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所以,通过这些创作元素的融合及运用,可以使美术课堂充分的注入新时代的元素,并使文化在继承及发扬的基础上得到传承,使幼儿创作的美术作品充分彰显民间艺术的基本特点。与此同时,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激发儿童对民间艺术的感悟能力,强化民间艺术的表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儿童的民族情感,同时可以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因此,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认识到民间艺术融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充分性融合,激发幼儿实践及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5]。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美术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在民间艺术融入的同时,儿童不需要对民族艺术的抽象内容及复杂内容进行解读,只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对于这种教学环境的营造而言,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模式,幼儿在整个氛围中,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实践进行美术内容的学习,而且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幼儿在活动同时充分彰显其个性化的特点,创造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提高儿童的思维及创新能力,使幼儿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主体意识。与此同时,通过民间艺术引入儿童美术教学,可以使幼儿在美术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强化民族意识,提高民族素养,而且通过民族元素的运用,可以逐渐提高儿童的美术素养。

作者:丁江华 单位:绍兴市城东香莲公寓西区内世纪贝贝幼儿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