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语文是高中阶段的重点教学学科,也是学生系统化学习汉语的重要途径,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学生以及语文这门学科本身的影响,导致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困境,例如,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单一、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效率不高等,而此类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应结合上述困境,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1 高中语文教学困境分析
1.1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而此类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也会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1]。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导致学生在教师的满堂灌的教学中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经常溜号,甚至有部分学生想要放弃语文的学习,导致学生语文学习非常被动,长此以往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高考的成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
1.2 教学内容单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材是几年一更新的,其中很多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很多知识已经陈旧,加之汉语也在不断的发展,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单一,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已经被社会所淘汰,学生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与社会无法接轨,进而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2]。
1.3 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效率不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效率不高的困境。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以及初中阶段没有高度的重视语文的学习,加之随着学龄的增加,语文知识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导致很多学生基础过于薄弱,在实际的学习中无法高效率的掌握语文知识,甚至部分学生有放弃语文的想法,严重的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2 解决措施分析
2.1 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也是确保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关键。教师应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过于被动、过于的依赖教师,学生的学习思维无法得到扩展,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3]。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将学生合理的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同时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学习知识,而是主动的摄取知识,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又如,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法,由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针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教授简单的语文知识,针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授难度大的语文知识,通过采取此种方式,能够确保所有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进而通过教师的科学教学,快速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2.2 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将高中语文教材中一些不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摒弃,并且从互联网上收集新的知识,并且将其带入到课堂上,进而能够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确保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4]。此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挑选一些感兴趣的知识,从而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对学生的长远学习和长远发展非常有利,进而实现了对学生的科学教学和高效教学。
2.3 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不断的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学生只有语文基础打扎实了,才能够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针对于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从最基本的知识教起,包括词汇的运用、阅读、作文写作、古诗词等等,通过教授学生基础知识,能够不断的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5]。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也可以及时的帮助学生,从而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使学生在高中阶段高质量的完成语文学习内容,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结论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较多,涉及到的知识点也较为庞杂,加之很多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方法不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科学等,严重的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导致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学习和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快速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实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及质量提高策略[J]. 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3(03).
[2]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21).
篇2
一、行为主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教学目标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教学实践,但是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都会犯一个通病,就是课下将教学内容备的滚瓜烂熟,但课堂“一言堂”式的灌输,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教学目标如同虚设。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任务之前必须要转变角色,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重视学生,重视学情,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反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要求,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调整教学目标,使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真正的功效。
二、行为原则――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
面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和要求,我们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和领会此标准的精神,但也要将我们的教学实际情况作为基础参考,无论是学情、校情抑或是教师的自我教学风格等。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学生基础较差,课堂上简单的语文基础知识都很难立马回答,更何况是让他们“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了。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要以此标准为指导,但绝不拘泥于形式,而应有选择性和针对性。
篇3
(二)语法应该是初中教的,但初中淡化语法,到了高中确实一件很麻烦的事。尤其是句式分析阻力很大,一开始接触很多学生听的一头雾水,见多了才会好一些。
(三)诗歌鉴赏方面,初中阶段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就行了。而高中阶段要求分析意向,品味语言,发挥想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文言文方面,初中文言文篇目少且篇幅短小,易解易记,老师翻来覆去地检查让学生掌握得烂熟。而高中阶段文言篇目多,且是名篇长篇,而且要求掌握的语法现象也特别多,要求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可见,高中文言文的难度加大,因此用初中的那套办法只能是捉襟见肘。
二、语文学习方法上应有的相应准备
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要妄想一蹴而就。
其次,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高一新生应在学习上注意做到“三先三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再次,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学好语文重在习惯。
1.勤于诵读的习惯。学习语文离不开识记、理解、运用三个环节。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的。而诵读则是促进理解和运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朴素的经验之谈都在揭示一个道理:诵读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勤于积累的习惯。善用兵者必善养兵,善为文者必善积累。使用虽在一时,功夫全在平日。没有平时的积累,想要学好语文是很难的。因此,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是诸多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然而,积累材料只凭脑子记是不行的,还要养成勤于记录的习惯。积累的内容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①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修辞及文学、文化常识;②自己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得到的材料和感悟;③课文、报刊上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④通过自身实践,为自己所自如运用的学习方法、鉴赏技巧和写作技巧。
3.勤于思考的习惯。《论语》中对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我们有些同学早读时也会朗读课文,上课时也很认真,课外阅读也很积极,可语文成绩总是不理想,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思考。他们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知识机械地记忆;朗读课文如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课外阅读知识浮光掠影,当作消遣;写作文只是简单地模仿,从来不会质疑思辨。语文学得好的人一定是非常聪明的人,所以,要想探索语文无穷无尽的奥妙,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思考。
4.勤于课外阅读的习惯。学习语文必须充分重视课外延伸,即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读课外书,阅读面太窄,就会孤陋寡闻,语文素养肯定难以提高。读书,因为大家时间有限,所以必须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咱们可以利用枕上、厕上、路上等等。
5.勤于练笔的习惯。不断地练习写作,是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中国有句俗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文章也是一样,不经常练习,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是很困难的;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6.快而清的书写习惯。有些同学书写速度很慢,字字都一横一竖分解着写,结果字虽写得很清楚,却赶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记不下应记的内容,考试时往往来不及做完试卷;有的同学是另一个极端,书写速度很快,字却写得潦草糊涂,恐怕连自己都认不清。书写糊涂、不整洁,必会影响平时的学习情趣,考试时也会影响成绩。
篇4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新型化的要求。笔者认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
1、正确看待课程改革,树立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
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他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的新模式,还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并且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考试结果,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
一般老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只有对话和提问才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的改善。
3、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
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
4、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
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1、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以及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上网等)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
在课堂上,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采取展因材施教的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4、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在声、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活化了教育方法,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5、重视课堂互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结束语
高中阶段作为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精神文明进步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教学的统一体,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应继续努力。
篇5
(2)学生创新力。目标是人类前进道路上的引航员,只有具备了目标,人们实施起来才会方便得多。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要想实现高效的学生想象力教学,必须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在笔者看来,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直观表现,创新能力是想象力的升华。所以,创新能力教学是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核心。在如今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社会现实说明创新能力才是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谁具备创新能力谁就有主导权。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核心就是实施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3)学生主导。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也是主角。学生们更多的是扮演听众和演员的角色,只是教学的次要条件。长此以往,学生们自然会失去语文学习的激情和乐趣,更不要说实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了。在笔者看来,语文学科的想象力培养必须是针对学生,以学生需求为主导的培养策略。语文教师必须与学生紧密联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着眼于学生的基本需求,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语文教学。只有学生的主导地位得到恢复,学生们才能高效地投入高中语文课堂学习,实现对自身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语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策略
(1)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产生了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是应试化的教学,教师只是围绕考试大纲实施语文教学,只知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计划,不断推进语文课程教学。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本上展现的只是一行行枯燥的字符,如果不结合教学情境,语文学科会变得十分乏味。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更强调对学生文学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新课标实施的这段时间里,情境教学法也广为语文教职人员所使用,其效果也是众所周知的。情境教学法也是语文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之一,旨在营造语文学习氛围。例如,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有这样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如果要求学生赏析文章的美,势必带来难度。此时,教师不妨播放几张荷塘实景的照片,让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力。在笔者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涯中发现:学生的想象力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息息相关。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想象力也相对较强,反之亦然。所以,教师必须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想象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必须从语文基础教起,只有学生们拥有了扎实的语言、词汇功底,他们才能信手拈来。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两者更多的是互相辅助的作用,共同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提高,想象力培养又从何谈起?词汇教学、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直接手段,对提高学生想象力作用显著。例如,在高中《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将紫藤萝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类似的描写训练,通过教学情境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学生的语言基础也不容忽视。在语文作文教学的同时,语言词汇教学也要同步实施。教师应该巧妙地抓住语言教学契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水平。
篇6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2年以来,每接手新一届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文言文教学。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但一进高中学生似乎把初中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全部忘光了。比如讲到粤教版必修一《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学生依据注释,知道“将”是“动词,请、愿”的意思;但一问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将”是什么意思时,大家则一脸茫然。实际上,后一句的出处《木兰诗》是初中的必学篇章。一方面,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所学知识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知识脱节”的现象呢?
事实上,不论是国家课程标准还是广东考试大纲,都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9.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10.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11.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2.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2]。前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法,后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考试的基本范围与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浅易”二字如何界定,我们发现中考考查的文言文篇目主要来自课内。就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言文考查而言,文言文必考课内篇目,选考课外篇目(2014年除外)。
这种情况势必会误导教师、学生在复习时猜题押宝,即文言文复习时,老师会在全面复习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依照近几年中考考查的课内文言文篇目,筛选出几篇所谓重要的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把文章的译文死记硬背下来。如此这般,学生只会成为纯粹的考试机器,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文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文言文学习的应试化加剧,必然使得学生文言文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欠缺。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实际上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势必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样看来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和断层。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搭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桥梁,即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衔接。
结合从教经验,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教材[4],比较2013年至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笔者在做“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中作了探讨:
首先,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明确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意识。其一,建立“大语文”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语文”观虽然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但实际上一般的老师没有真正实践,我们要明确“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教育,而不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这就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参,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强记翻译。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及时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二,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衔接的具体办法。初中教师应该熟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亦然,并有意识将初中教学与之衔接;初高中教师要熟知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比如初、高中语文教师要熟悉高、初中的语文教材;初、高中语文教师要常常互相交流,到高、初中听课,更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教学方法等。
第二,要对中考的文言文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检测学生在7至9年级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比较2013年与2014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卷”,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将以前的选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移至必考的范围。这应该是出题者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角度做的重要改革尝试。很希望这样的探讨、尝试一直继续下去。
第三,在整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的培养很重要,反复诵读是培养良好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可是在初高中的文言文课堂中教学,教师为了抓紧时间讲解各个知识点,学生为了记录繁多的笔记,鲜有朗朗书声。早读时间的朗读,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上,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学生直接将文言文背诵转化为默写,文言文的朗读少之又少。
事实上,在文言文朗读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美、音韵美,更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间传达出的真挚情谊。比如学习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和作者一样沐浴着暮春的暖阳,随他一道享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心旷神怡,不由乐在其中。文章中对偶句产生的音韵美,离开了朗读,也无法体会。
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讲到自己曾“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5]。如何达到“立体”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美的、贴切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大量熟读、背诵经典文言文,学会尽情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文义,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筛选出课文的相关信息,最后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
当然从“大语文”观出发,诵读的训练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笔者从2014年开始与其他家长结伴组织了“传统文化亲子读书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经典,到目前为止已经读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大学》等,正在读《笠翁对韵》。当然孩子们对读的书几乎完全不懂,孩子们不问,我们就不讲解,我们相信读了若干年之后,他们一定会“豁然开朗”。笔者听说惠州市部分小学早读也会安排学生读国学经典,真是让人欣喜,希望更多的小学、更多的老师能认识到诵读文言文的重要性。
第四,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继续完善初中语法知识的教学。语法知识的缺失往往是造成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困难的最直接的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每册语文教材后附录了现代汉语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因为语法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加上语法知识比较枯燥,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这样初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就形同虚设。一般的高一新生分不清词性,不会划分句子的成分,教师讲解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他们只能如听天书。另外,从“大语文”观考虑,初中也应该强化语法知识的教学。
第五,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选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就认为在课内文言文上不值得下大工夫。但事实上高考的知识点还是课内向课外迁移,也就是说,学好课内文言文,注重课内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解决课外文言文所涉及的考点。落实好课内基础知识是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一,首先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6]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人们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减少。进入高中,学生有必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当然这个复习不是单有语法的理论知识,还应适当配有初中学过的语言环境;语法知识的巩固要贯穿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继续复习、加强对语法知识的运用。
其二,不断强化学生的归纳意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初中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粤教版必修二的《兰亭集序》中三处“修”时,学生应该结合文中的例句,将他归纳总结在笔记本上:1.修禊事也(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2.茂林修竹(修,长、高);3.况修短随化(修,长)。但到这还没总结完整,还要回忆初中所学:4.乃重修岳阳楼(修,修建、修造)。这之后学生可以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学习“修”的其他义项:5.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修,修饰)……如果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坚持如此积累,就定能将文言知识活学活用,课内课外自如迁移,文言文理解能力自然增强,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方法,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能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
虽然认识到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现象,也做了探讨,可实际上笔者苦于无初中教学经验,以上看法肯定有不成熟和错漏的地方,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上下册[Z].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篇7
一、夯实积累语言基础,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教师凭空就能做到的,在高中教学阶段,提升语文素养就要从学生的字词语言基础开始。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字的发音、书写、意义,汉字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在汉字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历史和内涵,学好语文兼备语文素养就要从掌握汉字开始。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正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还是会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为进一步的升学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语言基础教育的时候,既要注重字词训练,也要让学生明白字词语言的魅力所在,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要了解文字运用的基本语法和修辞形式,这样才能规范运用所学的语文内容。
语言的积累可以通过古诗词和名著完成,这些也是我国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学习古代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这三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强调字词积累,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含义和解析理解并记忆,能顺利读懂整篇文章,接着再对比分析这三篇文章的深意,这三篇文章都是由七国纷争到秦统一六国再到灭秦建汉这一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无论是烛之武、荆轲或是刘邦都是古时的英雄,从文中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英勇,并将之转化为语文素养。
二、掌握语文各项基本技能,为提升语文素养提供工具
语文教学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基本生活技能的积淀与提升,对于即将参加高考进入象牙塔并且对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语文的教学更应该是一种对“听说读写”全面提升的途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追求其教学的有效性、要注重对学生各项语文技能的提升,切不可附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应试化教学,让高中语文教学变成高考的形式化产物。语文的基本技能不外乎听说读写这几项,听和读是这些技能中的基础,在日常的人际交流、读书看报中基本都能达到相对不错的水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学生的“说”和“写”的水平依然无法达到高中生应有的水准。“说”,看似简常,殊不知“说”中也是蕴含着大学问的。一个人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气度与胸襟,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兼带起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举办以“读书有用还是读书无用”的主题辩论赛,让学生用“说”肀泶镒约耗谛牡南敕ǎ欢说起“写”,也一样是重要无比。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必不可缺的一项技能,牢牢掌握这项技能会在学生走向社会后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也经常会让学生模拟书写一些诸如“公文”、“求职信”、“通知函件”等,一来让学生学会通过书面的文字展现自己、表达思想,二来让学生提前接触一些将来职业生涯中常见的文体,对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促进提升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讲求潜移默化。因此,语文素养的提升势必会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积累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必须要有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作为支撑,如若不然,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产生倦怠情绪,积极性不高,从而渐渐降低高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与习惯。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小游戏、小环节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这样一来势必就能渐渐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让学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自行拟写演讲稿,并抽选代表上讲台演讲。这种活动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心中学习语文的激情,让学生学习起语文来更高效。
四、教师自身提升语文素养,重视课内课外的提升途径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如果想在日常教学中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先从自身入手积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兴趣。这就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懂得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各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不断思考和更新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重视课内课外两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日常教学大都数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因此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或是竞争答辩。与此同时,教师要看到课外提升语文素养的成效,要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字魅力,定期也可以举办一些语文比赛,例如汉字拼写大赛、古诗词接龙比赛,组织一些诗社和小说社,让志同道合的学生有合作前进的动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课题,需要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方式。要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只有在此前提下,高中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其“活的灵魂”,让高中语文教学展现出其最大的魅力。
篇8
一、提高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面化,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所在,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教学目标多为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现代语文教学则将学生作为了课堂主体,仅在定位方面其全面性就有了提高,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也即,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不抹杀每个学生的个性。我在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进行设计时,将教学目标分为四部分:一是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选材、布局和任务塑造方面的内容,及文中的重点文言语句、语法和特殊句式等进行学习。二是能力训练目标。通过对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人物性格方面的讲解,使学生在对史传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三是德育教育目标。通过对廉颇、蔺相如的为人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四是美育教育目标。通过文中各处的细节刻画。
在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选择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将教材进行细分,区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精选教学内容,设计出学年、学期和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再进行具体课时的细分,使各目标和内容设置得科学合理,用好、用活高中语文教材。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中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而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确保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有趣
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运用形象、生动、精炼、幽默和启发性强的语言,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途径有:1.多用生动形象、直观性强的语言。提升语言的生动性,即采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或穿插一定的风趣话语等都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感情,而提升语言的形象性,则可采用形容、比拟等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点的学习中更容易,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语文教师的课堂用于必须准确规范、科学严谨。无论从发音,还是修辞,或逻辑性方面都必须严丝合缝,准确无误。3.多用充满感情、节奏感强的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指的是语文教师在对教材课程内容的主旨思想有深刻准确的体会之后,再发出的真情实感。当这种情感表现真实且有感染力的时,才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语文教师的语言节奏,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抑扬顿挫,以教材为依托,体现真我情感,切忌矫揉造作,否则不但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会适得其反。4.多使用含蓄幽默、有“嚼头”的语言。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才能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内容更发人深省,使原本严肃呆板的课堂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乐在其中。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优选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堂内容、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语文教师的风格特点等来区别性的选择,尽量使其搭配最优化,使课堂教学灵活,充满创造性。在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时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1.把握总体的原则。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而确定教学方法。在新的知识点的讲授中,应根据知识重难点,最好选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而在议论文的讲授中,做好采用讲授法;而在探索性知识的讲解中,则可适当穿插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和讲解教学法。2.最佳效果原则。通常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虽然有的教学方法很好,但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课程中应用起来未必会有好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对自己能驾驭的教学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结合课堂内容优选教学方法。如能言的教师可多用讲授法;擅长书写和绘画者则应充分发挥板书及图表等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优化组合原则。无论哪种教学方法无一不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他们均是位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的,所以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讲授法的有效时间性差,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但会影响学生的直观记忆。所以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
四、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
问题化设计即将语文课程中的文字、图片等转变成相应的问题内容,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实现启迪教学的目的。而此方法运用中,必须先明确教学目标,问题设计合理有趣且应有悬念,在求解中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活动化,即在教学中穿插主题教学活动,改变老套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将语文教师的教学意图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1.1缺少应用环境
文言文作为重要的历史文言,在时间的洗礼下,文言文和现代生活有很大差距,在生活中的应用频率逐渐降低,这也是文言文薄弱的根本原因。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拥有良好的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同时注重交际应用,这样才能让这门语言有更好的发展。但是现实是,由于缺少社会环境,学生更多的是使用口语和白话文,文言文学习没有用武之地,更没有练习环境,让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接触文言文,在学习氛围欠缺的情况下,学习成果自然会打折扣。
1.2教学目的片面
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思想上存在严重误区,认为文言文就是语法、字词句的学习,根本没有看透这类知识,一味让学生掌握,争取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就是完成教学目标,老师只注重知识传递,却忽略了学习过程与体验,老师为了给学生更多知识,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解。从表面来看:似乎接受了很多知识,但是事实上与学生心理脱离,学生根本得不到学习乐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减小。
1.3学习目的不明
在高考的压力下,学习文言文更多的是应付考试。在学习《高考说明》中,凡是要求背诵的、可能会考的内容,学生都会背诵,却没有真正例会。除了课本中的文言文,其他各种文言文书籍,他们很少涉及,知识面相对狭窄,这种应试心理不仅影响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2提高高中文言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2.1整合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文言文学习是为了理解古代文化,在批判与继承古代文化的同时,对当下生活进行创新。当今社会是不断演变中形成的,很多情感、道理、生活经历都和文言文有直接关系。受生活阅历、身心发展等因素影响,很难将文言文的主体和现实生活整合在一起,对此,在现代教学中,语文老师必须找准当代生活与文章主体的契合点,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情感体验,除治国安邦以外,还有骨肉情深、人生百态等各种题材的文言文主题,如:《祭十二郎文》描绘的是韩愈和侄儿的亲情;《项脊轩志》描绘的是夫妻之情;《陈情表》描绘的是孝心。这类文章表现的人性、人情和学生的情感生活较近,此时老师要善于将文章情感与学生情感联合在一起,引起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真善美。
2.2提供条件,用需求激发兴趣
需求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只有学生感受到对文言文的需求,才不会认为文言文空洞,这样对学生来讲也是有益的。第一步应从现代文教学焕发学习需求,从写作中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虽然不会要求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但是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吸收古汉语优雅、简洁等优点,把已经学过的章法、词汇应用到现代文中,才能为自己的文章润色。在??作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如:满分作文《吊屈原赋》、《赤兔之死》,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学生吸收文言文写作技巧,以达到帮助学生锤炼文字的目的,从而增加新的写作素材与内容。
2.3优化教学,通过教学激发兴趣
篇10
比较文学起源于国外,在经历了引进、介绍以及改造后在国内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日趋完善的趋势。目前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其两大主要支柱,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则是比较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两种研究方法。目前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是:所谓比较文学,主要是基于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间的跨越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采用的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跨文明研究的方法,对跨越式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以及互补性等进行详细探究,通过发现文学规律及特性,促进世界文学加强了解和整合,最终全面推动世界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近来来,随着比较文学在国内的逐渐发展,将人文精神理念积极融入到比较文学中,进一步彰显人文素养,推动文学理念朝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样充分说明了比较文学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新鲜的学术活力。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在于通过文学教育手段,运用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学科整合,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以及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对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在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而这种教学理念正和比较文学中“兼容并包”和“和而不同”、“尊重生命”、“新人文精神”等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比较文学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二、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教师的学历构成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其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导位置往往由教师所代替,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学习能力还在进一步培养当中,所以这种替代也显得顺理成章。以往研究当中大多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要作用,更多的关注点则放在了教材的编写以及教改方式方面,其实高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才应当是多加关注的地方。具体来说,比较文学的理念以及方法是需要教师通过备课、授课以及课外辅导来完成的,而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使其学会如何应用比较文学思维和视野来分析文本,提高自身思维,拓展视野。
(二)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囊括了备课、教授、课外指导以及作业批改等具体行为。首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若是教授外文作品,应用比较文学的合理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重视作者以及译者介绍,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译文和原著之间的关系,可能这种教学只是浅尝辄止的尝试,但势必会增强学生对不同语言差异的理解,体会不同文化语境,懂得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长期以来,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选读课文直接当做外国文学作品来宣讲是有一定问题的。抛开翻译问题不谈,译文在中国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若是课文是来自和外国文学有关系的中国文学作品,则可以借助延续影响的思路来探寻课文的外国文学渊源及其在中国发生的变化,而课文同外国文学缺乏关联性,教师就需要通过平行研究的方式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以灵活直观的方式来讲解比较文学方法中的难点。这里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幻灯片以及视频资料等来展示异域文化特色,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文化差异。一方面,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阐明课文所涉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文学特色,使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背景的理解,以此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学及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就目前流行的比较文学教材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理论枯燥的问题。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具体的文献现象,以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有一个大致轮廓。然后在逐渐深入,讲解翻译研究等,重消化不重记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培养宽广的胸怀和广博的视野。这对于学生尽管要求很高,但应当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具体讲解时,教师要善于联想和引申,善于引入他国文学文化为参照,这就要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再次,在课外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阅读比较文学书籍的习惯,以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为宜。教师可以通过周期推荐文学读物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譬如一周或者是半个月为一个周期,在周期内向学生推荐影响研究方面的理论及论文或是有关世界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明白文化的多元性。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以减少阅读量,求质不求量,让学生知道基本的中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来主动探寻答案,解除内心的疑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逐步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地球村的观念逐步形成。因此中学生应该在此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而比较文学的理念就是通过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并将具备“世界主人”意识最为比较文学的最终指向。所以中学生不仅要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书籍、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若条件具备,还可以通过出国旅游、考察或者是交换学习等方式来努力拓宽个人的知识储备,努力形成世界性的眼光,从而不断提升比较文学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将比较文学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势必会拓展素质教育视角,为高中语文教学增添新的元素,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野,催生学生的国际性视域及思维,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来看待文化的多元化。伴随着比较文学应用的逐渐推进,培养学生国际性的视域必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军亮.高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文学选文编排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16:38-40
篇11
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的活动,还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从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趋势来看,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无明显的改观。即使人们呼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再加上一些家长盼子成龙心思的左右,教育的走向更加趋于教材。他们喝令被重重压力包裹着的学生“去!钻进书本中”,孩子的天空由此少了活力。
对于一些语文教师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很认真地备课,制定教学目标,拟题考试测验,但是收效甚微。那是因为,这些教师过分地依赖语文教材,使语文课堂变得教条化,削弱了其丰富多元性,也抑制了生命气息在课堂中的流动,由此,蕴藏着无限生机的语文学科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理论化知识,从而造成学生只会背书本,而缺乏实践的能力。
二、如何突破语文教材的藩篱
(一)走进课堂,走出课堂
哲人黑格尔有一个很著名的论断: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所以无论是课堂还是教材,或是其他语文教学的凭借物,其存在都是合理的。我们不能用一言泯灭其功用。教师还要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挖掘教学用具的功能特点,迎合语文课堂的特点,增加其丰富性,多元化,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中,从而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被课本知识充斥着的课堂是缺乏魅力的,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空白,讲解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有意无意地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比如教师在讲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当中《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作者马丁·路德·金的伟大事迹。例如,他将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的所有奖金都献给了自由运动,为全美国的黑人争取人权等等。这可以增加学生对马丁·路德·金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了解这篇演讲的精神内涵。此外,教师也可以拓展开来,为学生讲美国这一国家的种族歧视,关于种族歧视的纷争,以及黑人在美国社会的遭遇。这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作者对人权平等的殷殷期盼以及植入演讲中强烈的渴望自由的感情气息。马丁·路德·金这篇演讲稿潜藏着巨大的气势,并且充满激情和感召力,所以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将这一特点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关于马丁·路德·金这一慷慨激昂的演讲的纪录片。学生在声色交叠的情境下,会加深对《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感情的理解,同时也会激起内心澎湃的感情,为作者这一高于全人类的梦想喝彩。
当然,走进课堂,走出课堂中的“课堂”都是狭义的,它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教材,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语文教学的藩篱,所以教师在掌握好“度”的前提下,要试着突破这种藩篱,到广阔的空间中去,回归语文的原味!
(二)走进教材,走出教材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教材的作用。而是要用正确的方法深入它。对于教师而言,不能单方面的“教教材”或是“用教材教”。首先是教教材,对于教材来说,它只作为例子的形式而存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将例子作为核心内容来探讨,那么只会让学生徘徊在例子的中间,不会对所学的内容举一反三,或者对其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使得语言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失去了教育的真义。其次是用教材去教,把教材作为例子,再把例子生成内容,这种模式只会将文本内容的理解变成一个处理的环节。但是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他们都具有好的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斟酌使用。
篇12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中分数分量较重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果依托既定的素材,通过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关键。这样,就需要充分了解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2.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与启示
2.1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
2.1.1素材的文化性
根据这几年来的数据统计来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素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多数是文化性的材料,更多的集中在关于文化艺术现象的讨论,而且所占比例日趋增长。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阅读素材的文化性更是充分彰显了语文这门学科的内涵与本质。
2.1.2赋分的稳定性
近几年来,高考语文使君不断增加阅读题目的分值,而且一再强调,要充分发挥高中语文对于学生科学文化素养、语文综合素养以及道德素养、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作用,通过对现代文阅读的学习,则可以充分实现对上述功能的有效挖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分值的不断增加,足以可见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中的重要性,也充分体现在了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考察的重视程度。
2.1.3考题的选择性
选考题的出现是高考试卷的一大特色之一,这就是新课改的显著变化之一。事实上,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划分,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随着选考题在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中的出现,不仅仅极好地满足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与落实。
从整体来看,高考阅读试题中,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的好处主要在于:
首先,在高考的阅读中,不仅仅出现选考题,还有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的分类。这两种类型文本的出现,可以说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更有助于学生实用能力的提升,可以说这是21世纪这个特殊发展时代的特殊要求,这种改革恰恰较好的满足了对于人才的实际要求。
其次,与文学类文本相比,实用类文本考察的是学生的实际技能,这种技能对于学生未来踏上工作岗位,可以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第三,对于高中生来说,文学类的阅读可以说一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也是导致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选做题中的这种分类,便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作答,更容易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考量,更容易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更加科学、客观。
2.1.4}材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中,题材相对单一,对学生的考察也是相对有限的。现在,语文阅读题材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的显著趋势,这样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则可以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全面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2.2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给予的启示
2.2.1进一步合理运用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进程中,教师所要做不再仅仅局限于研读与剖析教学大纲,同时还要依托课程标准,以语文教材为主体,完成更进一步的挖掘,尤其是对教材中所彰显的时代价值与文化内涵进行剖析。要想真正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首先要备好教材,教好教材,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科学安排选修课和必修课内容,强化内外整合,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得到更好的引导。
2.2.2加强句段理解训练,扎实掌握基础
积累字词是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基础,训练和夯实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2.2.3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探究性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方式的弊端与不适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了,这就需要教师将探究学习融入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事实上,次从高考中引入了探究性阅读,而且所占分值不断提升,就注定我们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立足教材,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者是分组讨论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关重要。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有较大的思考空间,教师如果能够加以合理应用的化,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现代文阅读无论是在素材还是在赋分的稳定性,亦或是考题和题材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以此为依托,采用多种措施和途径,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找到合理的解决思路,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刚.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考试周刊,2015.74:33-35
篇13
下面介绍几种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兴趣的方法:
一、明确语文学习动机
许多学生对为何学习语文不明就里,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没有具体的要求。只有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一方面,要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义务,汉字承载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在面对轰轰烈烈的全球化之时,汉字文化更面临着外语的入侵,甚至,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汉语文化已经遭到严重侵蚀。其次,语文对于今后的各项工作、事业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要从微观上说服学生。语文对一个人的气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即使是以后谈恋爱能“口占”一诗也许就会成为你成功的一块砝码。有的时候错别字无关大局,有的时候却能导致战争的失败。例如,民国时期冯、阎、蒋中原会战时,电报错将“沁阳”与“泌阳”混淆,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当学生深度明白了语文的重要性后,也自然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较厚的兴趣。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有娴熟的语言使用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准特罗夫曾说:“教育家首先是一个幽默高手。”语言是传达思维的工具,对老师的语言要求可不只有“普通话标准”一项,通过语言表达课堂幽默、减少说教成分也是展现教师个人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成分。其次,教师要蹲下身子看学生。
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存在,有自己的思想,教师不能居高临下,以权威和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这样会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蹲下身子,在感情上和学生平等。再次,教师讲课要满怀感情。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私塾先生式的威严教育,语文本就是一门感性很强的课程,是需要沟通交流的课程。不管面对什么情况,教师露出真诚的笑脸就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最后,语文教师应当自觉地做好课堂板书。我们伟大的汉字本身就是具有美感的艺术品,写得一手好粉笔字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教师自己不也能在这种板书的过程中自我沉醉吗?当然,板书还要强调把握文章脉络,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心中留下清晰的思维,同时对语文教师的感性认识更具好感。
三、创新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全面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语言交际”的能力。
1.导入激趣。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导入模式。例如,《琵琶行》的导入就可以让学生欣赏我国琵琶古乐曲《春江花月夜》,感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之美。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导入,学生必会对即将讲解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角色互换。我们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指的是感情的互动,也包括角色的互动。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努力实现学生多元发展的目标。比如,有的学生对“楚汉相争”很有研究,我们就不妨由他来讲解《鸿门宴》一课;有的同学很擅长朗诵,我们就可以由他来为同学们诵读《我有一个梦想》。或者,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个类似“百家讲坛”性质的活动,在每节课的开始留五分钟到十分钟,专门用于学生自己的演讲。这种角色互换,更能激发学生表现的热情,带动班级语文学习的氛围。
3.注重课外拓展。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很大部分的原因还是语文课外题目纠结难懂。从基础知识部分的字形、字音,以及成语、病句的考核,到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阅读鉴赏,哪一块都是让学生苦不堪言的负担。其实,“生活处处是语文”,包括电视里的广告都离不开语文的包装。我们不能只靠令学生痛苦的题海战术巩固学到的语文知识,还应该让学生主动了解生活当中的语文知识,时时留意,处处当心。例如,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休息的时候寻找广告用语中的错别字。结果,同学们搜罗了各式各样的错别字,有将“炒饭”写成“抄饭”的,有将“充气”写成“冲气”的等等。同学们在大笑之余,体会到了规范字词书写的重要性,也更能自觉地减少错别字的使用了。
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语文比拿着教鞭督促他们学习更加有效。语文老师要做这样一种催化剂,能够让学生和语文之间催生浓厚兴趣的催化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高效、更加主动地学习语文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杨鑫 浅谈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科教文汇.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