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篇1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更是全球炎黄子孙共有的宝贵财富。其精髓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庸中正的处事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诚实守信、尚礼重义的道德观[2]。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班会课程中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最终归宿。[3]2013年8月19日,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深刻阐释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也明确回答了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价值何在以及怎样构建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等问题。

班会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课堂中,不仅能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培养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时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极具现实意义。

1.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中也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努力向上的开拓精神经过历代先哲志士的弘扬和身体力行,已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具备了这种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2.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于促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整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的形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说过:惟有立足本土,拥抱世界,才能有辨别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5]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叹;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把“天下兴亡”看做“匹夫”之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仁人志士的所作所为是民族精神的经典写照,表现出了华夏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渊源流传。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班会课程中,引导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认识民族精神,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远大理想,做中国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3.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浸透了怎样做人的伦理精神。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有利于大学生优良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品质的培养。

4.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古人把诚信作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要求人真实无妄,诚善于心,言行一致。儒家经典《中庸》中对“诚”这样论述:“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论语・为政》中对信的描述为:“人无可信,不知其可也”;《荀子・不苟》也讲到诚信:“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北宋周敦颐在《通书・诚下》中,提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可见,古人对“诚信”确有深刻的认识。当代高校大学生承载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班会课程,引导他们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君子的衡量标准就是与人相处时要有诚意,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本着诚意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宁可负我,不可负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是告诉我们应本着友善、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将这些思想融入到班会课程中,引导大学生学会关心人,理解人,帮助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6.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丰富和发展,不断的创新和进步,逐步形成了丰富而有内涵的传统文化思想,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6]在班会课程中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传统文化思想,让当代大学生能在古老文明的熏陶中诗意地栖居,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对外开放,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实现民族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挖掘、借鉴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对于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2] 许武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2012

[3] 罗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政治研究,2009(208):96

篇2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诠释,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养为目的,同时还要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高中语文课堂成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使自己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及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化传承;运用

文化传承主要是指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高中课程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为文化传承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及现状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让学生吸收到民族文化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文化传承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育的大环境下,当代高中生在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古文化常识,对传统文化也知之甚少。有很多学生的历史知识极度贫乏,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有的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呲之以鼻,不但没有继承和发扬,反而在道德和修养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要积极探讨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渠道,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运用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才的主要培养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要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传承者,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要做好这些工作,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范,努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积淀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解读能力,使自己符合文化传承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营造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氛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比比皆是,这些课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料。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可以在墙上悬挂古人的名言警句,增添文化信息;将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前导入时尽量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文典故或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重视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走近传统文化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典作品,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启发。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举办各种旨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讲座、辩论赛等活动。

最后,还可以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也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系统的学习语言文字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以文化的角度去了解汉语字词的文化内涵,去品味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累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热爱传统文化,从心理上亲近传统文化,这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针对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要重视课外活动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尽最大努力让文化传承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篇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被遗留下来,皆是经过前人的取精去粕。对国人的影响在无形与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使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更加深远。在传统文化渗透下的教育,国人更加懂得注重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知识涵养,其注重因材施教的举措至今为现代教育所借鉴。从传统文化中传承到的爱国情怀,让国人情绪不断激情高昂。

当然,传统文化也有很多限制性。其尊师重道的思想牢牢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眼中成为不可更改的真理,这反而阻碍了学生自己思考事物的能力,影响其自身的是非观念。除此之外,父母在,不远行成为现代青年人心安理得不自理自主的理由。可见,正确的在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2在语文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向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更是摆在眼前的难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缺少的认知使其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刻在语文教育中正确引导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时期是青少年接受事物真伪的最佳年龄期。高中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讲解。在高中语文中,应该积极主动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渗透,课本上的经典古篇与文学作品中那些古人无可比拟的风采应该努力让学生去接受。

3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经典

3.1在高中语文中文化渗透的具体表现

传统文化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更多的经典作品中注重意境和氛围,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抓住其关键情绪,致力于渲染气氛,相信学生的情绪、兴致会更好的被带动起来。《诗经》中有《蒹葭》那样的纯恋之情;有《采薇》那样的思乡之情;也有《君子偕老》那样的相濡以沫。除却古诗,柳三变的爱恨情仇、颠沛流离;纳兰容若的恬静淡然、万事皆空;荆轲的忠肝义胆、侠骨豪情都是可以让学生欣赏借鉴的深重情谊。

3.2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现如今,传统文化被提及的次数每况愈下,即便国家不断提倡传承传统文化,但受西式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受到冲击。西方节日在青少年中不断被庆祝,越来越少的人记得重阳节是几月几日,除却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以外,甚至有人不知道寒食节是什么。当代青年更喜欢读外国文献,弹奏肖邦名曲,忘记了高山流水的余音绕梁,再也没人知晓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近年来孔庙文化、中国年不断在西方国家开展,汉语热潮不断在西方国家兴起,外国人不断想见识神秘的东方国度。国人却以学习英语等外语语种为荣,并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熟视无睹。

现阶段的语文教师早不是过去文绉绉的样子。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不知道国学文章中的真正寓意。缺乏深造的教授将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无聊至极。学生更加不愿意去接受如此毫无意义的知识。

4如何依托高中语文渗透中华传统

国人习惯于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中华文化的特点在于注重修辞、在于首尾呼应。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不断规范和灌输这一思想,能让青少年更容易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要深入的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故事背景。认真探讨传统习惯与道德责任观,让学生由心底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篇4

经济快速发展同步推进文化发展,社会的发展以文化作为支撑,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设计并形成了本国设计文化,德国以“严谨”、“科学”的设计文化延续到今日;强调“人情味”、“手工艺”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众所周知;而以“艺术”著称的意大利也打造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日本擅于吸收与借鉴,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与设计风格。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表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重提,但在大众视线中的频率过低,年轻化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种种现状都迫使传统文化的传承迫在眉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则需深入的挖掘与研究。

2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极具底蕴的传统艺术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灵感。例如儒家思想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布局上的规划,对建筑、平面设计中的影响深远。传统水墨画对当代的设计影响更为深远,传统水墨中的笔触、虚实的关系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借鉴,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力量。中国文字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类型的设计中,字形与结构的组合在设计中的应用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同时也是本土化设计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十分重要,同时设计师也要不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更多的创作精力,才能让中国设计更好的展现在世界舞台上。

3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要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从教育入手,现今许多高校也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教育相互结合,得到了一定的反响且效果良好。高校艺术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许多高校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在教学时通过让仅学生进行图案的移植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缺少创新性的引导,设计稍显枯燥。现今,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设计在应用范畴和传播媒介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设计更注重信息的有效沟通。中国的设计过于普遍,表现手法较为单一,不具有个性化特征,识别性低。设计按照西方审美进行设计,在设计手法上不如西方设计成熟,无疑暴露自身缺点。

4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相结合

4.1进行传统文化理论教育

拼凑的符号代表不了具有中国传统意味的设计,更代表不了中国如此灿烂的中国文化。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完整艺术教育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强调艺术教育的合理性、多样性,将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作为艺术课程的基础,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授课时的要正确分析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设创新思维的引导,培养学生创造出更多具有传统文化的设计。

4.2丰富教学形式

设计民族化、本土化的表现,也是多元化国际市场的必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喜爱传统文化。基于喜爱才能拥有更多的主动性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利用本地的丰富资源,创建设计工作坊,在进行设计引导前,在工作坊中学习传统技艺,在学习中进行创新实践。除了教师授课以外,也可将技艺传承人请到课程中,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将实践引入到专业课程中,将民间技艺人请到课堂对学生进行更专业且更详实的讲解并演示壮锦编织,丰富的多样化课堂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推动力。

4.3注重设计创新实践

篇5

艺术教育;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一、艺术教育传承的重要性

(一)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我国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和文学等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文化是哲学,因为哲学是探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哲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事物的理解方式和处理方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怎样在当前的社会中继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塑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源泉在于教育,所以,需要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大力宣传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从中汲取优秀的文化资源,不断加深大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创造力。

(二)建设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育体系。党的十报告中提到需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高校平台进行宣传传播,逐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材中,带到课堂上来,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相融合。利用高校文化传播的平台对传统文化传承,完善高校文化教育体系,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由此一来,大学生可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而且有助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培养专业人才,共同构建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

二、艺术教育传承的方式和途径

(一)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几千年来屹立不朽的根源,因此它也具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一个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倡导的“中国梦”宣传紧紧相关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展示出中国梦的内涵,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强大的爱国责任感。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根基,通过宣传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可以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解。除此之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都有深远的意义。

(二)建立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根据艺术教育独有的教育方式和特点,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规划教学内容,把艺术教育的课程安排做到井然有序,突出重点,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校教育课程建设上,可以对课程体系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更深的层次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重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自觉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内涵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后能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接班人。除此之外,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拓宽艺术教育的领域,可以结合我国多民族特色文化进行艺术教学,把各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课程中来,比如,可以在课堂中展示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地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地方特色戏剧等等,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丰富和完善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体系。

三、完善高校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质量

(一)规范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教育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是传播优秀文化的领导者,艺术教育质量和水平高不高,取决于教育的师资力量够不够雄厚。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队伍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来看,搭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对教师定期实施艺术教育培训,从而促进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能够有更好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来看,建立优秀的传统文化名人课,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研究者等等,邀请名人来亲自讲解传统文化,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文化传播的质量。除此之外,可以在高校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邀请优秀的高水平的专家型教师进行讲授,把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相融合,对广大师生产生影响和示范带头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

(二)建立传统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在教师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学评价作为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监督手段,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艺术教学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可以不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非常重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测评,定期开展监督工作,对优秀讲师进行奖励,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它能够体现出艺术创造者的思路和其想表达出的情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的展览馆,充分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让学生在参观和展览中受到文化的熏陶,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此外,在科技不断发达的今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和宣传,将传统文化通过数字网络进行传播,吸引大众目光的同时,可以将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融入创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的传承,我们需要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来服务社会。高校需要贯彻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拓宽艺术教育的渠道,在集成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更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责任。

作者:刘江婷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简析[J].四川戏剧,2016

[2]王洪斌,朱效刚.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4

[3]刘磊.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J].鸭绿江月刊,2016

篇6

1 引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更是文化艺术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时代的发展中,人们一味去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阵地。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体悟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以及情操的陶冶,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1]。

2 加强语文教学分析,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技校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语文课本可谓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天地。技校的语文教师应当关注课本内容的分析,通过挖掘语文课本去发现其中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2.1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去引导学生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这些价值观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髓,影响了中国千年的发展。儒家的思想体系,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出处,重人不重神,提供礼仪与自强不息,都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技校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以人为本思想的作品。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篇目,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发现其中所讲人生道路,对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传播。

2.2教师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得到传播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关完备的礼仪制度与观点,像“吾日三省吾身”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都是重要的礼仪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习得礼仪规矩,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2.3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去学习爱国主义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相关事迹的记载,岳飞的精忠报国,诸葛亮的奉命于危难之间等思想,都彰显着古人的豁达胸襟。在教材中去挖掘传统文化之所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感情上的熏陶与渲染,会促进技校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3 丰富语文教学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技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当代技校语文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丰富与更新,促进学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

3.1开展课前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课前活动去激发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热情。文言文是技校语文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技校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开发特色化的教学方法[2]。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会让语文教学活动更容易被接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为同学们推荐一本自己读过的好书。像《红楼梦》、《聊斋》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学生在阐述古典文学作品的内容时,其它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利用课前时间进行讨论与交流,让经典文学作品在技校语文课堂中发挥光芒,促进学生在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同时体会其中的传统文化。像《红楼梦》中的贾家与史家的关系,通过宝玉的爱情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等,都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点所在。

3.2开展品读鉴赏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在技校语文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这些古诗词作品,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古诗词进行品读与鉴赏,会使学生了解古诗中所凝聚的民族情感以及古代诗人的情怀。

比如在讲解《归园田居》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诗句,体会诗人对于生活的追求,对于社会的感受,让学生在品读与鉴赏中去获取恬静的生活追求以及淡然的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自己的生活态度以及未来憧憬的生活写在纸下,再去品读诗文中的生活态度,利用传统文化给学生思想上的洗礼,促进学生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化。

3.3开展课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单单依靠课内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为学生传递基本的语文知识,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时间还是极为有限的。教师可以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扩展,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以传统文化作为主题,引导学生成为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参与者与责任人。

比如,教师可以开设一个国学作品诵读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利用一定的时间在一起进行国学作品诵读,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无形的财富,珍惜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职责。文化传承断层的问题已经出现,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综合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学科存在的意义发挥出来,通过技校教学,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

篇7

一、师范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1.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又称华夏文明,即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积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保存下来的宝贵精华。传统文化包括天文地理、人文情怀,又有历史政治,还有医药、武术等等包罗万象,既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总结,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习俗继承。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本国对人民的进步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国和外邦的交流,也使得中国文化得以流传到世界,对世界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约百年的外侵史和内乱史,中国人民一度在饥饿与生命存亡上苦苦挣扎,多数文化继承人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断层。中国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带来的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与其随之而来的意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想冲击而渐渐淡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渐渐崛起时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份宝贵礼物,比如,中医带给人们惊叹,尤其现在许多国家都开设孔子学院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所以,传统文化不论是为了在国内的自我发展还是在全世界的弘扬,中国都应大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此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

2.师范院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基地无疑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的场所。师范院校应该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并努力培养能够适应传统文化教育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再者,传统文化包括我国优秀的思想和灵魂,师范教育也应以传统文化为根本进行基本教育,不论何种学科教育都应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使祖国的下一代从小就沉浸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才能使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莘莘学子的灵魂之中,才能为培养祖国建设性的人才打好基础。师范院校中培养的人才作为未来教育中主体力量,对我国的教育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决定祖国未来的发展情况。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有素质有能力的教师,是我国师范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必须实现的目标。

二、师范院校现有的一些弊病

1.师范院校体制问题

我国的师范院校沿用的仍是上世纪末期封闭式的培养模式,最初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到各地出任教师,因为有国家分配的名额,教师行业作为一个热门行业,不管喜不喜欢当教师,很多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去师范院校学习,直到现在,教师的终身制优势仍然被很多学子选择。然而由于封闭式的培养体制,进入师范院校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只能做教师,而且教师行业大多数也只从师范院校招收职工。这种体制的后果是整个师范学习环境缺乏活力,不喜欢当教师的学生被迫无奈在师范院校学习,没有学习动力,喜欢当教师的学生由于高考时的各种问题没有进入师范院校而被排斥在外。这样封闭式的体制最终使未来教师的资质和地位降低。

2.师范院校普遍课程设置僵化

师范院校由于其培养学生的预定性,即学生学习其相关的专业方面的知识,只面对未来的教育人群而学习,对所学专业知识没有一定的探索性,其专业水平较其他高校中同专业学生专业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我国提倡全面发展,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及科技快速发展,未来学生需要的知识也必定更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现有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满足未来学生的需要,也会给师范院校带来更多的困境。

3.师范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困境

传统文化本身涉及极广、丰富多样,仅师范院校培养教师这样一个机构很难使传统文化被全面继承,师范院校仅能将传统文化的表层传授,比如甲骨文字形的认识及含义学习、剪纸的纹样及技巧学习、戏曲的唱法学习、舞蹈的动作学习等,但是这些文化出现及存在的意义很难教授,最终学生们学习到的也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表层而非其精神。每种文化的出现都有其复杂的历史意义,学生在短短的几年学习期间不可能将其认识并领会。尤其中国古代人民生活在极深的封建迷信思想中,并且这些迷信思想都是他们能够活下去的精神支撑,其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带有迷信的含义。单独教授传统文化形式而去除这些精神层次,传统文化本身就已失去其本来含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科技事物正成为时代的宠儿,它们可以为社会带来极大地财富,可以为使用者拥有者带来荣耀,而研究探索传统文化却是必须忍受枯燥与各种压力。学生时代的年轻人正是血气方刚想有所作为的时候,很难静下心来潜心学习传统文化。

1.师范院校体制与课程改革

想要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必须首先是喜欢传统文化、愿意为之奉献的人。所以师范院校在招收传统文化专业的学生时必须考察其对教育及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对学业及爱好等方面的谨慎探查才可能使传统文化被有效的学习及传授。在课程改革方面,师范院校开设的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中,可以有选择地增加有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为师范生较系统地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提供平台。另外,学校应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师范生的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列入课程方案,供学生选择。学习通识课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打好基础。再者,师范院校还应该通过讲座、交流、演出等方式增强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术水平,把传统文化教育专家“请进来”,进一步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宣传与学习环境。

2.结合现代合理选择传统文化

一个完整的文化不仅包括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意义与精神。为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师范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应被鼓励多思考与现实的结合点,探索其传统意义的时候更应寻找其在现实中的意义,这样,传统文化的真、善、美才能在现实中展现出来,才能传承更久远。例如,今天,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二十四字”的传统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践行。

四、结语

师范院校中培养的学生是未来教师行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程度。近些年我国加大力度弘扬传统文化,也就是间接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作为国家的精神核心,所以师范院校中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同时被关注。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学习很重要,更要学会与现代社会结合在一起传承,师范院校应对现有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为发展传统文化、培养合格的教育师资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仝国斌.师范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5):49-52.

[2]欧阳常青.困境与出路:教师教育改革中的师范院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9):55-57.

篇8

因此需要在幼儿园教育中, 强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教育, 利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 将传统文化和传统精髓融入到玩乐当中。传统节日所凝聚的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 要充分的挖掘其教育资源,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传统和教学意义。将传统的节日教育引入到幼儿园课程当中, 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 形成具有幼儿园特色的传统活动体系, 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以游戏的形式, 提高活动的参与度, 加强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促进共同发展。

二、如何利用主题绘本的形式强化传统节日教育意义

在幼儿园教学当中, 选择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说比较轻松, 幼儿园的学生初次接触除家庭之外的教育环境, 需要家长的参与度相对来说比较高。因此在教育工程中需要尽可能的调动家长的参与度, 加强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主题绘本来进行活动实践, 能够营造一定的情境化环境, 提高学生的节日氛围的感知, 领悟其中的意义。首先, 主题绘本营造了良好的情景学习环境。通过趣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主题绘本的形式, 孩子在玩乐的过程当中, 能够看到形象的传统节日元素, 看到过年了有大红的灯笼和热闹的鞭炮; 中秋有圆圆的月亮和可爱的玉兔, 漂亮的嫦娥故事等; 端午节有有趣的赛龙舟活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绘本的形式在课本上进行视觉传统, 同时教师利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当场演练过节的氛围, 懂得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乐趣, 才能真正从心里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篇9

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1] 可见,我们应重视传统文化对培养大学生传统美德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聪明睿智

中国传统文化中周易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阴阳相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及和谐理念,关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1] 以及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诸子百家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理念等,都为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智慧提供了非常宝贵有效的内容和素材,为提升大学生的聪明睿智提供了智慧源泉。正因为有这么多传统文化智慧,才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世界民族中最为聪明睿智的民族之一。

2.陶冶大学生的人文情操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神理念,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前进和发展的动力。这些精神理念,有助于转变当前许多大学生追求利己主义,而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对淡漠等思想,使大学生树立起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蕴育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品质和崇高价值追求。

3.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品德

中国是一个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文明古国,对道德约束非常重视,形成了一整套道德规范,概括起来可以理解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恕勇等。仁是仁者爱人、与人为善,义是舍生取义、重义轻利,礼是遵守礼仪、交际文明,智是聪明智慧、勤奋好学,信是诚实守信、诚信立人,忠是忠心忠诚、尽己报国,孝是孝顺父母、知恩图报,悌是兄弟悌敬、团结友爱,恕是推己及人、宽恕待人,勇是英勇顽强、自强不息。这些道德规范在当代大学生急功近利、忽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形势下,对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仍将起到不可替代的规范作用。这些传统美德对加强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熏陶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仍将发挥重大的积极作用。

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传统美德的思考

1.多方营造大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环境

首先要营造一个全社会尊重、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在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思想意识领域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不动摇,文化建设也必须以此为指导思想,但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必须注重文化的传承性,尊重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同时,各级政府都要真正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常抓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同时,也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和道德建设,两手都要硬,促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建成和谐社会。通过党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带领,各类媒体的共同努力,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兴起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热潮。

其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特别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人本关怀、道德教化、和谐思想等,对今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良好的校园文化,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在帮助大学生丰富课外生活、培养健康积极心态、陶冶高尚情操、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在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建设和增加物质文化设施等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再次要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环境。家庭结构以及相应的家庭文化诸如伦理关系、道德言行规范等,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发展以及思想状况都有极大影响,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注重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注重对下一代传承传统美德、人情风俗,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详的家庭环境,使大学生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2.加强高校秉承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教育

一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个正确的统一认识,正确认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培养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

二是要落实制度保障。要保证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顺利、健康、有序地开展,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建议教育部将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大学教学大纲,具体操作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政府组织专家编撰相关课本。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其次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在目前情况下可以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修学习,以提高掌握、传授传统文化的能力。最后是经费投入的保障。传统文化本身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仅仅靠课堂教育远远不够,需要把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教育方法手段和途径相结合。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传统文化教育的各项硬件和软件条件,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与落实。

三是要充分运用高校各种教育渠道。首先要抓好课堂传统文化教育。尽快把大学生传统文化课纳入大学教学计划,加快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组织高校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尽快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其次要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要积极探索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方法和途径。如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中华经典阅读、美文古诗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比赛、传统文化技艺比赛、网络博文比赛、文艺活动、历史博物馆和文化古迹考察及因地制宜采取学生社团理论学习研讨等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和引导大学生投身于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主体性,使之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和宣传者,最终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与传统美德。再次,要充分拓展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网站”。通过网站丰富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使大学生如身临其境,提升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从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篇10

2012年12月26日,由北京城市学院和石景山区委区政府主办、北京城市学院首都文化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首都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论坛”的举行,是首都文化艺术界人士为传统文化传承所做出的又一次努力,论坛以“学习贯彻十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精神,研讨如何发挥首都教育界和艺术界的作用,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为主题,到会专家通过为北京城市学院首都文化艺术学院的办学及人才培养出谋划策,使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这一全民族共同面临的课题以新的形式回归到业内人士的研讨视野。

文化传承的启示

我们应以接纳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文化现象,使其为当代甚至后代做出贡献。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割裂一样,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样不能割裂,在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中,前人的智慧、感恩的思想、慈悲的情怀,将会永远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启示。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目标中,曾提过“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目的之一,是要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特别是“提高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施行,在总则的第三条中提到,“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获得了法律上的保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建君分析认为,“一系列的文件当中,传达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最新认识,比较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志在十报告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脉相承的认识。”

对这些文件的分析,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以及家庭、社会和各类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我们应以接纳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文化现象,使其为当代甚至后代做出贡献。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对文化多样性的描述——“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便可看出文化传承的意义。

孙建君以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为例,分析了文化传承带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中国的手工技艺作为一种审美与造物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充满了创造力和民间智慧。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正确理解与认识手工技艺,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认识水平,是保护与传承手工技艺的学理与法理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手工艺问题上存在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但是现在在改进。比如有关继承和发展、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有人总把它们对立起来,一提到传统,过去总认为是落后的、保守的、僵化的,现在已经改进了,提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什么是文化呢?一般说来,文化是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生活的反映、记录、积淀和总结。它包括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继承和积淀下来的一切物质产物,如服饰、器用工具、饮食、房屋等,和精神产物,如学术、伦理、文学、艺术、信仰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化也越来越丰富。在历史上创造的这些文化,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一个记录,一个总结,一个积淀。我们面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时候,要知道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哪些仅仅是作为记录历史的产物。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要把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当前还有许多提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厘清,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保护就是创新与发展等等,对这些提法我们都要做一些具体的分析,首先要了解和界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的概念与范围,切记不可混为一谈。

启示之二,中国的手工技艺作为文化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深入了解与认识手工技艺,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手的解放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手是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过去人们用手的创造力表达情感,女孩亲手绣制荷包送给情郎作为定情信物,深夜里机杼声声,那是母亲在为即将出嫁的女儿赶制陪嫁的花布。苗族姑娘的嫁衣,令人激动和叹服的,不仅仅是她们精湛的挑花技艺和美丽的图案,还因为苗族姑娘的嫁衣是从她七八岁的时候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绣,直到出嫁才完成,这件衣服其实有很高的人文价值。

启示之三,手工技艺的应用有广泛的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将民间智慧引入高校设计教学,对提高当代社会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启示之四,技艺的传承。首先是对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继承与弘扬,民间技艺正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人脉、文脉以及学脉的生动体现。民间工匠创造表现了劳动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他们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在关于怎么传承技艺、怎么传承文化中,既要传承传统技艺,又要传承传统文化,而且传承传统文化也是一个人真正学到传统技艺的途径。我们的工艺美术,尤其是对我们这个专业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一”。一辈子就是玉器、牙雕、彩绘或者刺绣等,得坚持下来,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专一”是很重要的品质。这个“一”有具体的内容,就是“徳一、道一、诚一、行一”。这四个方面体现了人的品质与精神,从艺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专注、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手工技艺的历史像一条河从远古走到今天,充满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情怀。每一个细小的人物品质传递着情感的因素和观念的诉求,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割裂一样,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样不能割裂,民族的文化是手工技艺走向未来的坐标,在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中,前人的智慧、感恩的思想、慈悲的情怀,将会永远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启示。

教育是当务之急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种西方霸权主义一直在统治文化领域,导致传统文化产生很多危机,所以我们的教育是振兴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强国之路。要清楚中国的文化是什么样的,西方文化是什么样的,有了对比,才能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也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各类、各级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近几年来,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有了转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人们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各类传统艺术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传承——崇现代,更要尚民族

现在我们要进行的是传承教育,一夜成名是不可能的,搞传统艺术的人更要耐得住寂寞。北京市文联副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的看法恰能印证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他说:“相声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都不能代表相声,相声没有派,它跟京剧不一样,京剧有标准和范本,相声是个人艺术,所以相声的传承是很复杂的,说单口相声的说不了对口相声,说对口相声的也说不了群口相声,太平歌词、双簧、数来宝……这些东西很难,一个人很难全部掌握。不但是这一代人很难掌握,我这一代是第七代,之前第五代大师侯宝林,也无法一个人代表相声,无法成为一个传承人,所以这方面要从长计议。”

“建设首都传统文化、发挥首都文化优势,教育是当务之急,要从娃娃抓起,首先树立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我们不要盲目地崇洋、数典忘祖。就像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只知道刘德华不知道刘天华,只知道梅艳芳不知道梅兰芳,这使我感到很汗颜,忧心忡忡。通过教育,我们要让青少年不但知道刘德华,而且还知道刘天华;不仅仅知道梅艳芳,更知道伟大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不但要知道毕加索,更要知道齐白石;不但要知道莎士比亚,更要知道关汉卿和汤显祖。北京有非常肥沃的文化土壤,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独特的人文环境,是发展首都文化得天独厚的条件,我觉得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种西方霸权主义一直在统治文化领域,导致传统文化产生很多危机,所以我们的教育是振兴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强国之路。”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玉雕大师宋世义的一席话道出了艺术前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虑感和责任感。同时他还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口传心授,是人传给人,手把着手教,光看书本和理论是不行的。更不能只在网上搜录音听,而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之后才能融会贯通地讲。所以说传统文化的教育是要学历和拜师相结合,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教育——师前人,更要师造化

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雕刻代表性传承人李春珂则认为正统教育非常重要,这与李金斗所提倡的“要学就学正宗的”相一致。因为只有学习了正统教育,才能把传统文化真正地继承下来。李春珂以前是以雕刻为主,3年前从北京雕刻厂退休,退休后在北京市某文化公司教学生技艺和文化。现在有十几个学生,这些学生全是美术专业毕业,这让他体会到,有文化基础的人在学习技艺方面提高得非常快。2012年有五六个北京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师从李春珂学习,在学习了5个多月的时候,制作的作品已经非常好了。

李春珂认为,从学习古人来说,一是学习他们的文化、创意,再就是学习他们工艺的认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做好。还有就是要引导学生走正统的路,我们要认清什么是正的路,什么可以做,而有些作品是没有价值的,不应该去做。学生跟着老师学习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多读书。书是真正的老师。李春珂经常跟学生讲:“我就是你们临时的老师,真正的老师就是书。书是你一辈子的老师。”这也是李春珂个人的体会。“多读书,让自己的眼界宽阔,也能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尤其是搞工艺美术的,史论的学习非常重要,一定要把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甚至是西洋美术史读懂,要清楚中国的文化是什么样的,西方文化是什么样的,有了对比,才能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要明白我们的文化与西方的文化是有区别的,中国文化完全是一种写意的文化,不是写实的文化。因为现在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喜欢写实的东西。实际在工艺美术中,有些东西越写实越匠气,怎样使自己的作品将来达到艺术水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但是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基础课非常重要。首先得喜欢这个行业,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把基础打好,等你的基础课和老师的实践课结合好了,才能学到真正的手艺。”

传承要紧随时展

从实质上说,我们一方面要以敬畏之心继承传统,对传统进行真正了解,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要创新,文化传承应该是在创新中传承,要继承其灵魂、思想、艺术精神,包括它的美学特征。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单弦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张蕴华所说:“如果你觉得学生嗓子挺好,非要让他学习曲艺,但是他不爱这一行,那根本培养不出来。另外,将来一定要培养尖子,这个尖子要爱这一行,一个尖子能带动一片学生学习。”

然而,大多数传统文化类的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大不相同,除了学生要有一份热爱作为学习的前提之外,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对学生能否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北京城市学院首都文化艺术学院院长籍之伟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首都文化艺术学院所设想的“五个结合”,即“学历教育与师徒传承结合”“专家授课和大师培养结合”“课堂教学和一线的实训结合”“人文教育和技能养成结合”“构思设计和手工技艺结合”。籍之伟说:“我们争取培养出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能够进行设计同时又有精湛手艺的人才,希望在这些人里面能够产生担当传统文化传承重任的优秀人才。”首都文化艺术学院的教学计划中初步确定了4门公共必修课,即艺术概论、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使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文化底蕴。但并非单纯上几门课就能真正提高文化素质,所以学院还希望通过举办文化大讲堂,每年举办文化月、文化周等活动,包括请一些文化界的名人到学校来做讲座,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质。此外,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非遗物品陈列展示中心、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心等的设想和构思,都呼应了籍之伟所讲的“传统文化要想有生命力,应该让它在现代社会中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篇11

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研究

一、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五千年来华夏儿女智慧与精华的积淀,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荣耀。不过,近年来,随着当代文化的逐渐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当代社会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认知越来越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这也不符合十七大报告中所倡导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的传统文化口号。因此,我国要加强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较好的传统文化传统起始阶段,因为小学教育属于教学的初级阶段,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塑造民族精神,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下面,本文从传统文化概述、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当前传统文化现状问题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等方面对其做一系列的研究。

二、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按照百度百科对传统文化的相关定义可知,擦混同文化主要针对现代文化而言,主要包括历代文化中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以及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像古诗词、民族音乐、曲艺以及国画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三、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文化凝聚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因此,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传统发展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我国文化进一步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建设,推动我国文化的进一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四、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现状问题

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出现了衰微。我国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像孔融让梨、二十四孝等优秀品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缺乏毅力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中,艰苦朴素、任劳任怨是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当今的社会,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文化教育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培养传统文化学习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最终,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解决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现状问题的核心动力和因素。

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提高重视意识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等两个方面探讨有关加强传文化教育。

(一)提高重视意识

随着当今文化以及外国优秀文化的不断输入,我国在学习他们的同时,更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当今文化的起源来自我国传统的文化,因此,要加强重视我国传统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最终提高他们最对传统文化重视意识。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生活实际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教学环境,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例如,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日,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加入相应有关传统节日的介绍,介绍有关端午节有关的人物,有关的故事以及有关诗词,让学生通过现实实践加强有关端午节,重阳节有关的认知,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有关传统文化对自己的认知,找出他们有关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探讨和研究传统文化与教学的关系,促进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六、结论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当今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分析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其发展现状,通过对当今传统文化现状总结,本文提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主要从提高重视意识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两个方面。传统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现实实践加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进一步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建设,才可以真正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中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兰凤.语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李敏.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陶丽艳.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于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篇12

传统养生文化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了几千年的实践锤炼后,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并且对当代养生体系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然而,现在外来养生文化大肆入侵,使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正确认识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深入理解其精髓,挖掘其深刻内涵及传承方式,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起源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文字记载可以上溯到商代。从对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发现,当时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会祈祷祖宗与神灵的庇佑;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等各种状况都会不时卜问,并积极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求保平安。可以说养生思想的萌芽由此开始。到了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甚至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等理论。战国时期我国养生文化发展迅速,各种历史著作都体现出了人们养生的观点。到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等养生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养生思想的范围逐渐变得广泛,养生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二、内涵

传统养生顾名思义就是运用传统的养生功法,进行身体的自我保健。中华传统养生思想是在汲取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古代医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易学思想和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有的养生方法及其思想体系。其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从外在的活动身体、就医问药、饮食起居、房中秘术等等,到内在的思想修养、意念品质、蓄精养神都体现着养生的含义。传统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大概可以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儒家的养生文化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具体反映,其特点是: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为先,注重自身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并且强调修养与修身并重的重要性。孔、孟所提出的“学”“思”就是人主观努力的具体体现,为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道家注重人的发展规律,其养生的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寻找“自我”,并积极通过精神修炼、呼吸修炼、形体修炼和内丹修炼等方式进行养生。老子提倡以静养生的理念,庄子编制导引、吐纳的方法,其思想主要以“自身的修行达到肉体和灵魂的解脱,从而使人脱离苦海”为主,追求一种超越的精神境界,其能让人们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安抚与慰藉。

三、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不仅是祖国科学养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转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当代人继承传统养生的思想,正确运用传统养生的知识和手法,不但能促进人们健康积极发展,而且还能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然而,目前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遇见了很多问题,使其发展较为迟缓。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政府部门没有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制度、资金和物质方面得不到保障。这是制约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社会对外来养生方式的青睐。目前,在我国养生市场,外来养生方式和项目占据重要地位,极大地挤压了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空间。我们应积极探索瑜伽风靡全球的原因,并力争找到传统养生文化与社会的契合点,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后,自身养生观念薄弱,跟风现象严重,也是制约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因素。我们还应积极转变观念,重视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传承传统养生文化。

四、传承及发展对策

任何人类文化系统都是在积淀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而建构的。一种文化的积累包括内源性的文化积累和外源性的文化积累。内源性积累指选择性积累,并积极进行整合创新。外源性积累指对外来文化批判性的借鉴,并有机地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这两种结论方式都能增强本土文化的生命力。所以,要构建完整的传统养生文化体系,壮大养生文化系统,就必须开展内源性积累和外源性积累,积极沉淀,并不断突破,开拓创新,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首先,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政府应该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为契机,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提供政策支持,并加大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投入。政府还引导人们积极进行以传统养生方式和手段为主的养生活动,并为其提供优良的场地设施。

其次,社会各界在进行适应时代性变革的同时要积极保证民族性、传统性的东西。社会的发展将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社会在顺应时展的同时,将吸收外来文化,如何协调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保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将是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加大内源性积累,辩证地进行外源性积累,以保证养生文化的传统性。

最后,转变人们思想观念,保证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个人思想观念将直接关系到传统养生文化传承,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传统养生观念,并积极地进行实践,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资料】

篇13

一、我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

1.打造书香校园,营造氛围

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2.各班设立班级图书角(书柜由学校统一制作,提供指定位置摆放,各班专人负责管理)

学校鼓励班主任、跟班老师、学生捐献内容健康、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杂志。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开辟书源。

3.建立学校传统文化体验室

体验室包括古琴、茶艺、插花、书法、国画、围棋等。利用每周一节传统文化课或校本课程等时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体验室亲身体验国学魅力。

4.寓教育于活动中,丰富内涵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每年六一的汇报演出活动中,传统文化板块内容必不可少。如课本剧《狐假虎威》《揠苗助长》,经典诵读《弟子规》《少年中国说》,舞蹈剧中的《说唱脸谱》《春晓》等优秀传统文化节目最受好评。而且,在全县首届师生“经典诵读”比赛中,我校四年级的《少年中国说》获得一等奖,我校两名教师诵读的《明月几时有》也喜获一等奖。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教育活动内容,提升了教育活动内涵,同时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传承。

二、学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教育之教学时间与地点问题

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重拾民族文化信仰,重树文化灵魂,仅靠在学校的国学经典诵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学校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回归家庭,以家庭生活樵靥澹引导他们回归生活理解历史。

2.传统文化教育之教学内容与方法问题

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如何传承,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急功近利的传承之下掀起的“唐宋诗词热”“国学热”“幼儿读经热”,在热闹之余,也让我们陷入沉思之中。难道流传千年的文化就是“背背诗词”“走走形式”?这样,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不是近了,而是远了,于孩子们的学习不是美了,收获了,而是多余了,负担了。

3.传统文化教育之师资培训问题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一支具有良好的教师道德规范、专业技能不断提高、配置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是,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现状可用“缺、弱、差”三字概括。要锻炼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和谐高效的教师队伍任重而道远,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一个过程。

4.传统文化教育之评价方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