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计算机课课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课课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计算机课课件

篇1

我国的教育水平在逐年提升,教学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而且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很多新型的教学技术逐渐应用在计算机课堂中,一体化的教学是现代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其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件制作是一项动手能力极强的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在计算机一体化课堂中,具有提升课堂效果与教学效率的作用,但是课件制作是辅助型教学方式,在应用的过程中,也需要分清主次,本文不但分析了课件制作在计算机一体化课堂应用过程中有优点,还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参考。

一、课件制作在计算机一体化课堂中的优点

1、课件制作丰富了课堂内容

课件制作应用在计算机一体化课堂中,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提高课堂的质量,而且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课堂中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主要是靠教师在黑板上写文字,或者口述的形式传播知识,在传授知识时具有一定限制,知识容量也不高,如果加快教学进度容易使学生疲乏。课件制作应用在计算机课堂后,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将知识用图片或表的形式表示出来,而且一张表包含的内容很多,扩大的知识容量,通过投影技术不但省时省力,学生在记忆起来也更加容易。

2、课件制作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件制作的形式较传统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而且在课堂中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接受知识一般是靠教师的口述或者黑板上的板书,这种形式比较单调,过多的板书容易使学生感到视觉疲劳,而课件制作的形式,调节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通过Flesh来演示知识,学生也更喜欢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而且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很浓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一体化课堂中应用课件制作存在的问题

1、对课件制作认识不足

课件制作在教学中应用的越来越广,但是很多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对其的正确认识,只是迫于形势完成任务,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而且有的教师也没有认识到课件制作的重要性,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得要领,没有认识到到课件教学的真正含义与作用,在向学生展现板书时只是将黑板换成了屏幕,浪费了制作课件的时间与多媒体资源,而且忽视其优点与教学优势。

2、课件只追求表面的美观、华丽,忽视了结构和界面的合理性多媒体课件开发之初,所谓课件往往是文字、图画的拼合,界面和插件过于单调呆板,很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追求美观一度成为课件开发者的共识。而现在一些课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则显示不出“档次”,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实际效果。过于强调界面新奇艳丽,相反会减弱学生对教学信息刺激反应能力。

3、照搬教学课件,缺乏创新意识,随堂应变的能力差一些教师,缺乏多媒体教学素材,或者缺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改编技术,往往套用优质课课件。不同学校,生员的状况不同,掌握知识的层次也不同。我们倡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感到困解,提出质疑,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否则课堂教学可能就要受到课件局限,原有教学计划就会被打乱,课堂就会“瘫痪”,教学的效果便无从谈起。

三、课件制作应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确定一个原则,课件制作最终是为了课堂教学服务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定位在“辅助”上,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是整堂课引导者,而不是简单操作者。不能为了课件而课件,应在突破教学难点与重点方面下工夫。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定位。课件设计者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合理的设计课件内容,注意适当“留白”课件制作上无须将专业的理论或者技能操作相关的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照搬到屏幕上,根据教情、学情大胆取舍,把最需要用多媒体展示的知识放映出来。同时,在教学内容切换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巩固知识。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容易将重点和难点知识淹没其中,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件制作时,对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进行特殊的设计,或者用特殊字体表示、或者用特殊颜色展示、或者用制作特效强化,让学生加深对重点与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要注意的是,强化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不宜太多,要少而精,否则起不到重点强调的作用。

3、把握一个趋向,课件制作应该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再优秀的课件,不管是由专家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还是特级教师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的,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教学环境,无法适于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从学校实际情况看,由于地区差异,社会环境、师资素质和个性、学生对象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同一课件很难被不同教师应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计算机辅助教学需要从课件思想向一种更灵活、适应不同教学情境方向发展。

四、结语

课件制作所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在课堂中多加入实践性活动,使理论与实践可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在一体化的计算机课堂中应用课件制作,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课堂效率,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不同的情况,考虑到其的优缺点,要考虑到其只是辅助教学,很多教师缺乏对其的正确认识以及灵活应用,如果对其运用不善,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体系改革的起因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相继出台了“白皮书”和“蓝皮书”,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1+X”课程体系的指导意见。我校作为培养财经类人才的院校,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作为专业以外的培养重点。我们对企业、教师、学生进行了计算机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应用人员在软件使用方面的现状和对课程建设的建议,发掘了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以此作为改进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

2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2.1需求情况及分析

多年来信息化实践表明,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更是各类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管理知识,还应当具备与信息技术人员沟通的能力及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

(1) 操作应用能力,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能力、文本与图形表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网络应用能力、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等。

(2)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的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还需要具备应用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软件的能力,例如财务管理类软件、ERP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等。

(3) 研究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通过能力分析,我们可以围绕着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确定知识结构,规划课程体系。

2.2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我们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明确对财经管理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确定与能力相对应的知识结构、设计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构建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如表1:

2.3具体措施和办法

(1) 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确定

上表所列出的课程是从财经管理类专业整体角度出发而设计的,具体到不同的专业可结合专业特点来确定,例如财会专业可以选择“会计电算化”、“Visual Basic NET”;商务及管理类专业可以选择“管理信息系统”、“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会展专业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与商务网站开发技术”;国际贸易专业可以选择“电子商务中的国际贸易模块”等作为限选课。其他的课程可以开成全校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

(2) 分层次教学,弥补个性需求,适应不同专业需要

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原因是计算机非高考科目,各中学要求不到位;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高中学生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城市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差距。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对第一门课程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增加中学时没有涉及的内容,如Word当中的目录自动生成,插入脚注、公式的编辑等;EXCEL中增加函数图形的绘制、数据统计分析等。以学生可以通过摸底考试的方式分出层次,分别实施教学。

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与专业教师合作,确定各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和授课的侧重点。

由于每个专业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年的本科评估要求每个专业的总课时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建议“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三门课为必修课,其他课程均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为限选课或任选课。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课外讲座扩展视野,举办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辅导班,丰富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解决专业问题的有力工具。

2.4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

(1) 课堂教学

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方式,将“任务驱动”、“启发教学”、“讨论研究”等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支持资源,突出自主学习的特点,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方位的训练机会,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 课外实践

除了完成规定的实验课程环节外,还应该设计一些自助的实验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扩展知识的验证实验、设计和开发性实验、涉及若干相关课程的综合实验、企业仿真实验等。这些实验的特点是在业余时间,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选择,保证计算机课程学习四年不断线。

(4) 资源建设

教授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应该充分按照该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特点和需求对基础课程做补充,做到学有所用。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大纲、进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习题等在网上。

3几点启示

3.1坚持一个方向

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都培养成为计算机专家或专门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的专业人员,而是使他们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是面向各专业应用,而不是面向计算机学科。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应用需要来确立知识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计算机学科的体系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3.2认清两个区别

(1) 区别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在培养目标、学生基础、工作性质、学时数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应当是不同的。应当针对各专业的实际需要来构建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创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合非计算机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

(2) 区别计算机专门人才与计算机应用人才。显然,这两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重点是不相同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主要是计算机应用人才,而不是计算机专门人才。

3.3处理三个关系

(1) 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计算机应用必须大力加强动手实践环节,包括作业、编程、上机、上网、做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拓展知识。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实践环节和课外自学是发展的趋势。有的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完全通过上机学习。

(2) 课程设置与统一考试的关系。课程设置应从实际出发,不受统一考试的束缚,考虑问题应以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主要原则。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各种统一考试,但统一考试只能是对学校教学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指挥棒。

(3)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只有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中,才能使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真正全面、深入和持久地进行下去,也才能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结合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

篇3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微课应用的优势

(一)微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新的途径

首先,微课有利于学生碎片化学习。微课的时长一般要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在“快餐式”文化节奏下,学生们喜欢“一口能咽下去”的知识。学生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短小的、紧密联系的知识单元,符合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其次,微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自己可以在课前或课后,根据个人学习的情况,在独立的环境中自由地开展学习,学生学习的速度和程度可以由自己的情况而掌控,懂的知识可以跳过,没懂的知识可以反复观看或停下思考,从而实现了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

(二)微课给教师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学习掌握录屏软件。微课的制作需要专业的软件,如:CamtasiaStudio、Pad、摄像机、手写板等,这些新的录屏软件需要我们积极地学习和使用。微课是以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学习的,因此视频制作的图像要流畅而清晰,视频中的动态演示,速度要适中,动静结合,以方便学生观察。可见,掌握专业的录屏软件是当务之急。其次,语言表达要生动有趣。微课中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是语言,因此,需要语调抑扬顿挫,使视频听起来有意思,要像节目主持入一样,有着丰富的语言,并可及时加入一些幽默风趣的言语,甚至与另一位老师一起来讲解。

(三)微课为中职学校的教研开辟新的领域

首先,微课作为新兴起的教育领域,中职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微课的内涵、特征、意义。微课的学习理论、微课设计、微课应用模式等方面,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也为中职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其次,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若要取得进一步的成功,中职学校应该整合资源、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一个阶段的尝试,才能逐步建构,甚至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建构过程。

二、中职计算机微课平台建设

(一)创建微信公众号

微信是现在十分流行的交流工具和平台,微信红包更是妇幼皆知。通过微信大家不仅能及时发送文字,在线聊天,发送语音、视频聊天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创建微信公众号,进行相应的大量消息推送。教师也可以创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职计算机微课可以借助微信的订阅号平台,把自己做的微课发送到相关学生关注者的手机,并能及时互动联系。

(二)利用视频网站

网络上视频网站有很多,如优酷、腾讯、爱奇艺、乐视等视频网站,上传视频和下载视频都很方便,并且注册账号后大多数可以免费使用,这样为教学视频的上传带了便利。教师可以把相应的微课上传到相关视频网站,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性地观看,扩大计算机微课的影响,更加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老师的微课,而且很能找到其他优秀教师的微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三)借助校园网

学校的校园网站是大多计算机校都在建设,有的学校建设的网站已经十分成熟。校园网站不仅仅是宣传学校形象,校园动态的地方,也可以借助它来传播各学科的知识。在中职计算机的微课建设中,努力推进微课的网络化。在学校的支持下,现在已经在网站和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开辟微课专栏,将在该专栏内设立“计算机微课”以及“德育微课”,学校组建团队一起完善微课的内容。在学校的校园网站上,建立相关链接,开辟微课专区,把各学科的微课分门别类整理好,再按照相应的章节知识点或课时安排建立链接,学生可以直接凭密码或身份验证进行登录。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微课应用的措施

(一)微视频的设计原则

明确性:知识点要明确,要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明确本视频的教学知识是什么。贴近性:贴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心理。针对性:微视频的研发应依照少而精的原则,以一个个微内容为主,坐到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碎片化:遵循“删繁就简,化整为零”原则。将复杂的整体内容进行碎化,分解成诸多知识点。整体性:整个微视频的设计制作中,根据课程内容,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每段微视频所传达的知识既是相对独立,又是与其他的知识点是形成内在联系的,从整体上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互动性:微视频的设计制作可以添加互动元素。实现微视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即时回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微课的应用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50-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由创办时的初级阶段逐渐进入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教育观念、教育管理以及途径、方法等。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更新观念,建立更灵活的办学机制,以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多方向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计算机专业是我国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等方面的差距。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一般的软件操作和应用到能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从应用人才到开发人才,从单机技术应用与管理到网络技术应用与管理等,怎样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这种需求呢?这就要求必须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一、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学科联系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既能从事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应用工作,又能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1]为体现专业特色,在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贯彻计算机系统理论培养不断线,加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注重数学能力培养,强化外语能力培养的原则,尤其要注意每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相似论认为,相似现象可分为一门学科的纵向相似系列和跨学科的横向相似系列。知纵向相似,可以了解过去,推知未来;知横向相似,可以触类旁通,灵活变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连接意识和下意识”是课程改革中一项有力的措施。[2]例如硬件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理解软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时,要特别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和联系,避免脱节和重复,实现各课程之间的整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其他专业的知识相结合。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鉴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和应用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具有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和见习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有必要适当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建立一系列完备的硬件和软件实验室,增强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重视,注重案例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应该设立认知实习,以满足新生对专业技术的渴望,为他们树立专业方向和信心,建立学习兴趣。而在第3,4,5,6学期要分别开设各种专业课课程设计,以打消学生对编程的心理障碍,掌握主流开发技术的应用。在第8学期,要做好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工程思想。毕业设计选题不要怕题目太复杂,一定要注意市场新需求,注重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系统,使学生能够真正具有从企业、社会层面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产品、系统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鉴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枯燥和抽象,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长期处于不思考、不争论、不求新的状态,这就有悖于计算机学科是要求学生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要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操作+讲解”使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

对于某些专业课程还可以直接在微机房内进行授课,教师机和学生机联网进行同步演示和讲解,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当堂进行操作练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不明白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还能当场得到解决,教学效果必定明显提高。而且这种授课方式也更具有直观性和交互性,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摆脱课堂教学的抽象与枯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由传统的看和听转变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注意补充更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保证新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另外,建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课程网站,以网络为平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网络课件、案例教学等教学资源也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很重要的途径。

四、精简科目,加强选修课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中的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学科内容繁多而不稳定,课程体系难以确定。由于总课时的限制,无法增加更多的专业必修课,因此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精简原有的科目,增加第二课堂教学。比如:程序设计语言课一般都开设Basic语言、Pascal语言、C语言等,目的是教给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但这几门课程在很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因此可以以某种语言(如C语言)为主线作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内容,使学生能习得语言的机制、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把它设置成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的基础课并且配以课程设计内容。然后把不稳定的、反映计算机专业新动向的课程,如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计算机密码学、PB开发工具等课作为选修课,也就是第二课堂的教学。另外,也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吸引对专题感兴趣的学生,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五、改革考核模式

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比较传统,一种是采用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针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针对基本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另一种是采取计算机等级考试,用取得的证书成绩来考核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水平。传统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查,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3]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必须要改革考核模式和内容。比如在课程设计中按照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完成的小型项目开发,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系统实现、项目总结5个方面的成果作为考核目标的工程素质考核。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级项目、课程设计验收答辩和课程中讨论的学生表现为目标的交流能力考核。以学生对课程设计项目完成情况、各个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完成情况为考核目标的团队协作能力考核。以课程设计中学生在基础需求上所做的扩展和在基础功能上做的扩展及其实现情况考核目标的创新能力考核。对于这些不同方面的考核,要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项目进度报告和项目完成情况等形式来进行,并按不同的权重计入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计算机通选课;职业能力;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0 引言

现代信息社会中,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未来职业需求必备的基本素质。针对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量计算机通选课,一是为了弥补专业培养计划中计算机课程的不足,二是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从已有的教学实践来看,计算机通选课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在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计算机通选课的教学目的究竟是什么?在有限的学时内,是给学生传授更多的操作技巧和专门的计算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方法?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通选课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课程的独立性,即学生可以在任何起点选修该课程,面对基础知识差异较大的学生群体,该如何设置课程体系,讲授哪些教学内容?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冲击,通选课的教学该如何适应这种改变?第四,在课程考核上,如何针对通选课的特点,制订科学的考核机制,使之既能督促学生认真自主学习,又能真正检验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结合3年来的教学实践,就计算机通选课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进行探讨。

1 计算机职业能力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有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3个层次。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一般性职业活动应普遍具备的基本能力,如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运算能力、交往能力及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为了适应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而应具有的专门技能,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方向性和个体性特点;创新能力则是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某一领域的高度发展,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Ⅲ。

针对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计算机技能早已成为学生一般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通选课的开设,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信息化素养,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具体来说,高校学生的计算机职业能力可分为5个层次:基础知识层次,要求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硬件、软件、基本原理等;通用知识层次,要求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通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包括文档处理、报表分析、网络应用等;专用知识层次,要求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CAD、数据库、平面处理、统计分析等与专业相关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层次,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与能力,能自觉地利用计算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快速吸收、处理并创造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规划;系统开发层次,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知识,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专业上的特定问题,满足未来职业需求。

目前,各高校都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学生基础必修课程,这基本实现了第1和第2层次的能力。因此,我们将通选课定位于针对学生第3~5层次能力的实现和培养上。

2 改革实施过程

明确了计算机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后,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算机通选课进行改革。

2.1 对计算机通选课进行准确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通选课都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学科性质决定了计算机课程既要注重理论性,更要突出实践性。然而,一方面通选课的学时非常有限,而且通常没有安排专门的实验实习环节,这使任课教师对两者很难兼顾;另一方面,学生对通选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学生中不乏混学分的现象,特别是对计算机课程,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初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花费时间长,学习困难,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遇而安,甚至有少数学生最终放弃了学习。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我们认为首要问题是对课程的定位不够清晰,任课教师忽视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这一客观事实,对通选课的作用没有深刻认识,导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不适应现实需求,影响了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种类繁多且日新月异,要想通过一至几门通选课就让学生掌握整个计算机学科,这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强调单一的操作技巧,这种过细的教学既缺乏知识的通用性,又容易被遗忘,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明显,计算机通选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方法,即应当努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而尽量淡化其学术性和技巧性,这是整个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2 完善计算机通选课课程体系

虽然不能像专业培养一样具有完备的教学和课程体系,但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看,通选课仍应被仔细规划,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这对于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大有裨益。计算机通选课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首先,我们对计算机通选课的课程要求定位为“厚基础、重应用、懂开发”3个渐进的层次,其中,基础部分主要由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必修课来完成,计算机通选课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系统开发能力。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了相应课程体系,并选择了部分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划分模块,从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完善以及考核机制调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2.3 教学内容模块化

实用有趣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有力举措和保障。与专业课相比,通选课由学生自主选课,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学生的兴趣所在,本身占有很大优势,但从授课对象上看,对于通选课由于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在课程衔接上又没有必然的连贯性,使得无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到实践经验,都与专业学生有很大差距。因此,传统的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内容往往并不适合于通选课的特点,必须加以变革。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面向专业学生可能会更多地从代码角度系统地进行讲解,如先从基本的HTML标签开始,逐渐拓展到CSS属性、JavaScript编程等,但面向通选课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则显然应该更加注重操作性和模块性,如淡化代码编程、强化软件使用等。为此,我们首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简单页面制作(文字、图片、超链接)、表格布局、框架设计、页面美化修饰、增强页面动态效果等几个模块,然后针对每个模块再设计若干有趣的案例,各模块间既有知识的渐近性和衔接性,又有相当的独立性,以保证学生可以随时加入课程学习,让学生每来听一次课就会有一次课的体验和收获,就会制作一类特定的页面,让他们在轻松设计网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除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改革外,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入学科的前沿知识,多为学生做些发展展望,以开拓学生视野,特别是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补充学生耳熟能详的实例,使计算机通选课的教学内容既丰富、有趣,又科学、前沿。

2.4 教学方法案例化

伴随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划分,从教学方法上也必须做出适宜的调整,“案例教学”,或者说“任务式教学”就是一种被证明行之有效且非常适合通选课学生的教学方法。每次课堂教学,都要首先对之前设计的模块教学案例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确本次教学的具体任务。在案例讲解中,注意以学生“零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思路,提出解决方案,讲解求解技巧,验证求解效果。通过这种对问题求解全过程的示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掌握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点。仍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给定一个具体页面,从布局技巧上既可以使用表格,也可以采用DIV+CSS技术,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深入分析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指出两种方法的重点、难点和练习途径,以及遇到问题时查阅哪些资料,如何寻求帮助,并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显然,教师引导的方向不同,可以将学生引领到不同领域进行相关学习。对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既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体现教学的灵活性,还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能让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审视问题。如何设计丰富多彩、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成为计算机通选课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2.5 教学手段网络化

教与学历来是教学活动中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海量增长,如果学习知识全部依赖于教师的教是不现实的,更应强调学生的学。面向学生计算机职业能力的提升,通选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式”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掌握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信息与知识的方法。无疑,以因特网和校园网为基础的辅助学习平台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计算机通选课教学手段的改革上,必须强调以现代媒体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因此,计算机通选课必须加大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努力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在案例式教学和任务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6 课程考核综合化

由于通选课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像专业课程那么严格,在考核上通常有很大的自由度,很多学生会误认为考试非常容易过关,正因如此,使学生对通选课重视不够,甚至缺课现象严重,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计算机课程更应强调学习的过程,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模式并不能达到真正考核的目的。因此,有必要认真探索科学的考核机制,一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动力和压力,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又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案例教学和任务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将对学生的集中考核均摊到平时的任务考核中。例如,在网页制作课程中,我们一共设计了8个任务模块,要求学生至少完成5个模块才能拿到学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考核手段。

3 教学改革实践

在过去3年中,我们针对如何借助计算机通选课来提升学生计算机职业能力的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网络平台搭建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首先,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对目前所有已开设的计算机通选课进行了梳理,按照我们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了分类和定位,剔除了部分不适合通选课特点的课程,新增了一些较为实用有趣的内容,如Excel VBA、实用网络技术等;其次,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对每门课程都成立了相应的课程组,指定了专门教学人员,实行组长负责制,对该课程的模块划分、教学案例、设计任务等开展研究;第三,加强网络辅助学习平台建设。目前,已为7门计算机通选课搭建了辅助平台,课程资源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为例,图2所示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构架。由于面对的是广大免费师范生群体,我们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未来教学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网络平台为辅助学习手段,以Web课件制作为主线,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CAI课件制作、音视频处理等多个模块,有针对性地设计了10余个教学案例和相应的课程任务,并从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每年都会有大量优秀的学生作品涌现,并多次在学校举行的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奖,有多位学生曾在“全国高校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奖。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技能早已成为高校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通选课是提升学生信息化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方法,使计算机通选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值得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探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健.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8-89.

[2]丁杰敏,李伟波.计算机类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8-10.

篇6

下面从实训课现状分析,进而讨论如何创建实训课的高效课堂。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课现状

(一)学生的积极性差

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学科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入门的基础课。但是由于现在计算机的普通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学校就学习过信息技术,他们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热衷玩游戏或手机。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在之前没有接触过电脑。因此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致,对于同一的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作为教师首要注意的问题。

(二)实训课内容陈旧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教学形式单一,师生缺乏互动性

在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为了便于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都是采用PowerPoint课件加实例演示教学模式,然后布置练习给学生,很多情况学生是将教师所演示的再操作一遍。也就是在上实训课是普通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模式。虽然该模式比以前板书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但是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四)最后缺乏有效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由于仅仅是为了完了成上机任务,使得中职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低,而且学生较多,上课教师不能给予充分指导,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作品,未能给予有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从而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建实训课的高效课堂的措施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一)课前准备

作为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法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真正吃透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学生的心理状况、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具体到一节课,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备好课,备好学习内容可以把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任务,备教法和学法时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定,因为是实训课提前去机房考察确保机器够用能用。

(二)形式多样的任务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将其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中英输人、Windows操作、文字排版、电子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网络及通讯等几个模块。在显现任务的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呈现任务时,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直接提出,也可以进行虚拟化的角色体验。如:图文混排时,可以说某公司要求制作一份宣传海报,学生都是小小设计师,进行设计。只有形式多样活泼的任务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有动力进行主动探索研究。

(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实现“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恰当的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兼顾学生能力差异;积极开展“协作学习”,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创新的创建实训课的高效课堂。

(四)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进行教学时,不要忘记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才能使得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在具体进行实训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进行快乐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同生,可以让其充当“小老师”,帮助其他的同学。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师辅导学生的困难,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五)及时的反馈评价

实训课的考核与评价要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要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计算机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师在进行考核与评价时,应跟踪记录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案例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及全面性。

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都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及时改变当前实训课的现状,必需通过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建实训课的高效课堂。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才能满足社会对现代职业人员的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最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2000(2).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可靠性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软件系统规模越做越大越复杂,其可靠性越来越难保证。应用本身对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在一些关键的应用领域,如航空、航天等,其可靠性要求尤为重要,在银行等服务性行业,其软件系统的可靠性也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声誉和生存发展竞争能力。特别是软件可靠性比硬件可靠性更难保证,会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在许多项目开发过程中,对可靠性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开发商(部门)也不在可靠性方面花更多的精力,往往只注重速度、结果的正确性和用户界面的友好性等,而忽略了可靠性。在投入使用后才发现大量可靠性问题,增加了维护困难和工作量,严重时只有束之高阁,无法投入实际使用。本文仅就软件可靠性工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1.软件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

1.1 软件及软件故障。软件(也称程序)本质上是一种把一组离散输入变成一组离散输出的工具,它由一组编码语句组成,这些语句的功能基本上是以下功能之一:(1)计算一个表达式并将其结果存储在单元里;(2)决定下一步要执行哪个语句;(3)进行输入/输出控制。

软件产品与硬件产品一样。软件的可靠性工作也是贯穿于软件的整个寿命周期的。软件的寿命周期,是指从软件任务的提出一直到它完成使命,因陈旧而被废弃为止的整个时间历程,这个寿命周期包括了提出要求/规格说明、设计、实现、检验、维护等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为开发期,维护阶段为使用期。

1.2 软件可靠性。关于软件可靠性的定义是什么。较多的人认为软件的可靠性与“概率统计的可靠性”的概念密切相关,软件的可靠性是软件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周期内执行所要求功能的能力。软件的可靠度是软件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不引起系统故障的概率,该概率是系统输入与系统使用的函数。

2.软件质量的可靠性参数

2.1 系统平均不工作间隔时间(MTBSD或MTBD)。设d为软件正常工作总时间,d为系统由于软件故障而停止工作的次数,则定义TBSD=Tv/(d+1)。式中,TBSD—MTBSD;Tv—软件正常工作总时间(h);d—系统由于软件故障而停止工作的次数。MTBSD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

2.2 系统不工作次数(一定时期内)。由于软件故障而停止工作,必须由操作者介入再启动才能继续工作的次数。 2.3 可用度A。设Tv为软件正常工作总时间,TD为由于软件故障使系统不工作的时间,则定义A=TV/(TV+TD)。它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亦可表达为A=TBD/(TBD+TDT)。式中,TBD—MTBD(h),TDT—平均不工作时间,以下简称MDT(h)。对一般生产用计算机系统,要求A≥99.8%;银行计算机系统,要求A>99.9%。

2.4 MTTR。它反映了出现软件缺陷后采取对策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软件企业对社会服务的责任心。对于在线系统而言,MTT只要求不超过2天,变差系数应小于1。一般的MTTR也应小于7天,变差系数小于1。

2.5 平均不工作时间(MDT)。即由于软件故障,系统不工作的均值。对在线系统而言。MDT要求不超过10min一般的MDT

2.7 偶然故障率。一般以软件交付给使用方四个月后为偶然故障期,偶然故障率以每1000h的故障数为单位,它反映了软件处于稳定状态下的质量。一般最少要求偶然故障率不超过1,即每千小时不到1个故障,亦即MTBF超过1000h。

2.8 使用方误用率。使用方不按照软件规范及说明等使用造成的错误叫使用方误用。在总使用次数中,使用方误用次数占的百分率叫使用方误用率。造成使用方误用的原因之一是使用方对说明理解不深,操作不熟练,但也有可能是说明没有讲得很清楚而引起误解。其他的原因还有软件系统的可操作性还应改进、对使用方的使用培训还要更深入等等。

2.9 用户提出补充要求数。这反映软件未能充分满足用户的需要,有时要求是特定用户的特定要求,生产方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应该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

2.10 处理能力。处理能力有各种指标。例如可用每小时平均处理多少文件、每项工作的反应时间多少秒等来表示,根据需要而定。在评价软件及系统的经济效益时需用这项指标。

3.软件可靠性设计方法

从软件可靠性的概念可知,软件的缺陷可以导致错误并造成系统的故障,因此,缺陷是一切错误的根源。为了提高软件的可靠性,最关键的还是力求减少软件中的缺陷。软件的缺陷来自软件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因此应想方设法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减少缺陷。缺陷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露,导致系统运行中出现错误。软件的错误概括地说可能由规范(要求/规格说明)、软件系统设计及编码过程产生。

3.1 要求/规格说明。只要在规格说明与用户要求说明之间存在误差,就会产生规范错误。

规范它不仅规定程序的要求,还规定所用的结构、研制及试验中需要的程序试验要求和文件,以及程序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基本要求。通过对这些方面作出适当的规定,就可以建立使产生错误的可能性最小、并保证错误能被发现和改正的程序生成的结构。

这种说明书是软件设计人员和用户间相互了解的基础,是软件设计人员进行程序设计、调试的基础和评价软件的依据。要求/规格说明书应具有以下性质:

(1)可测性:生产出来的软件产品应能根据要求/规格说明书的内容进行测试。(2)完整性:对软件要求的描述要完整无缺。(3)明确性:对软件的要求必须是明确的,不存在语义上的支义性。(4)一致性:要求说明书中的概念与规范化。(5)弹性:当软件的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其功能说明也相应地扩充或压缩。

3.2 软件设计。软件系统是根据要求/规格说明(规范)设计的,通过设计将确定程序结构、测试点及限制等。为设计出可靠的软件,需要在考虑诸如机型、资源、语言、模型及数据结构等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有效的设计方法。

3.2.1 “自顶向下设计”法。这种设计方法是处理分级问题最有效的设计技术。它是以一个系统功能的最抽象描述开始作为最高层次;从它出发,设计一系列较详细的子系统。由这些子系统来完成员高层次的功能;再以每个子系统为基础,设计出一系列更详细的子系统,等等。如此逐次向下作功能分解,直到最低层次的子系统能够比较方便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为止。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的价值在于,它在设计的同时,指出了复杂性不同的处理层次,而且各种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清楚的。通过这样一种结构化构造途径,有可能在早期就洞察出设计问题,从而避免了不必要地先去考虑较低层次的细节问题。

3.2.2 结构化程序设计。软件结构对软件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构良好的程序易于编写、检查,便于查错定位、修改和维护。结构化程序设计(也称为模块化程序设计)把程序要求分成若干独立的、更小的程序要求或模块化的功能要求,分别提出各自的要求/规格说明,并注明是如何与程序中的其他部分接口,还必须指出所有的输入与输出,以及测试要求。对每一个更小的程序和模块,可分别编程和测试,使得模块间高度分离。

3.2.3 容错设计。对软件错误所引起的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况,如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核反应堆安全系统等,需采用容错软件。容错设计的途径有:(1)加强软件的健壮性;使程序设计得能够缓解错误的影响,不致造成诸如死锁或崩溃这样的严重后果,并能指出错误源。(2)采用N(>2)版本编程法:即尽可能用不同的算法与编程语言,经不同的班组编制,以提高各软件版本的独立性。这N个软件版本同时在N台计算机上运行,各计算机间能进行高效通信,并作出快速比较,当结果不一致时,按多数表决或预定的策略选择输出。(3)恢复块法:给需要作容错处理的块(基本块)提供备份块,并附加错误检测和恢复措施。

3.3 软件编码。在软件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编码,编码产生的缺陷是软件错误的主要来源。一般的编码错误是:键入错代码;数值错误(尤其是单位不统一时易出这类错误);丢失代码(如括号);用了被零除这样不定值的表达式等。为了减少编码错误,实现设计与生产分离,首先由高水平的软件工程师完成结构设计,再由程序设计员完成程序的编制是合理的、必要的,并在编码过程中尽早地查出缺陷予以改正。

4.结束语

软件可靠性设计工程是一门虽然得到普遍承认,但还处于不成熟的正在发展确立阶段的新工程学科,任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去探索、研究和解决。本文介绍只在软件可靠性设计方面抛砖引玉,提供借鉴。

篇8

1、积件思想的基本特点

1.1注重人的主体性。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真正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技术保障。

1.2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件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

1.3基元性与可积性。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以往的CAI课件总是有启承转收,有头有尾,自成整体,断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看似完美的软件固化了知识的联系,模式化了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程序,很不适应于千变万化的课堂信息交流;它排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忽视了教学环境,并在原来的水平上,发展学生的多变性。积件则并非如此。积件中的积件基元就是一个基本知识点,它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不仅限于可见系统和教科书出版,其对附加条件的约束能力,因而可积性(可重组性)就较大。值得强调的是:不排斥积件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相反,它将许许多多良好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积累到一个库中的原始形式教学的基本策略,就像一组杰出的教育家的智慧溶于一炉,火花可以燎原,燎原在思想上有杰出成绩的学生。

1.4开放性,自繁殖性。物质资源和教学策略资源的积件储存教师的的教学策略资源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积件的信息标准,规范的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自然开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参与,几件的快速发展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像今天的互联网和网络上的信息爆炸。

1.5继承性与发展性。

机件系统和临时的特定于应用程序的课堂教学可以成为一个临时的课件和教学课件,相当于“微教学单位”,机件系统,从而机件和教学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课件是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境机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况,机件更适合教师和学生交换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经过适当的处理课件(去除冗余部分,规范接口标准),可纳入综合微教学单元库,供其他教师从组。机件成为一名教师教学现状组合,也构成了一个临时课件(准确地说,是“堂件”)。零件集成零件库(甚至是一个组合平台)运营商的网络磁盘,CD-ROM的发展,情节的想法,专注于全球化,虚拟化,社会的发展,那将是比今天所有的经验,关于课件和理论课题等让我们去探索更多的更新。

1.6技术标准,以绘制作品在学校,地区,国家和全球的各种信息西苑的可重构情节必须遵守的标准和规范,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例如文本的格式,图形的格式,声音的格式,动画的格式,互联网网络接口格式等都必须与世界主流应用软件一致,否则是不可能的组合来实现的重大信息。教学信息分类和编码,应该是相似的“中图法”的图书分类方法,此外,你还应该考虑广电阅读,条码扫描系统,CD-ROM,VCD格式,以及许多其他因素,此外,这需要在国家一级层次上确立法规性的标准。

1.7易用性、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机件集中的当代应用软件设计的精髓,它具有丰富的教学材料,易于使用,直观的界面,直观的理解,人性化的设计,完整的教学使用与全体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的应用,适合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个使用的工具课堂教学。

2、“积件”系统的基本结构

“积件”系统的组成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软件系统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而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材料可以免费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微教学单元库:以帮助教师讲授的某个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或为学生探索的认知和创造的学习环境,“课件”和“微世界”,它的设计和开发方法类似原来的课件,微教学单位的教学改组,并准备为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所以它一般不需要封面设计,也不需要额外的北京解释,多余的解释配音等,短小精悍,机件和剧情片相结合的平台界面的格式要求,方便的检索与组链接到教室和学生的使用的教学现状。

虚拟机件库:将网络上的资源变成巨大的类似于图书馆一样的资源库。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检索,重组,这种教学的灵活性结合在网络上的资源,需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内容,信息和材料方面的政治思想,教学管理,部分已安装在教室的计算机和网络学校模拟可以直接调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材料组织课堂教学。

3、结论

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课件是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功能强大,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课件的实现依赖于一个纯粹的技术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现金的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实现了高层次的信息和课件集成。使用极端机辅助教学在课内和课外更广泛,更深的方向向信息技术月科学的整合。(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篇9

一、慕课的现状

在国外,MOOC课程模式起源于网络开放课堂,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学习者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大规模在线课程形成,出现了Coursera、edx及udacity等大规模平台[1]。

在国内,MOOC同样受到关注,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宣布加入在线教育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加入coursera,当前慕课在中国正快速发展[2]。

随着微课和慕课的广泛应用,对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种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促进了课程改革。(2)随着慕课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众多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多少都要受慕课影响。(3)学习方式和授课形式的变化,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化。

二、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使用的目的和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慕课当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并且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通过深入教学一线及教学实践,探索慕课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关联,探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探讨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目的如下:(1)在高校课时量较满的情况下,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不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教学。(2)利用慕课,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的完善结合,有效提高授课质量。(3)数字化资源改变着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包括课内考评和课外评价。对期中测试、期末测试产生影响,尝试与现代化技术结合,以更有利的方式考评。

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本课题通过深入教学一线,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慕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慕课教学模式具有新颖和独特的特点,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大部分高校包括一本、二本和三本或高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各个高校课时不等,比如在我校学时数为32,在其他院校可能会是64课时、甚至96课时,实施扩展课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3]。我们也在思索如何在减少课时的情况下,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好、学好。(2)在当前教学中,有效的使用现代化通信方式实施课外教学,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在我校,当前计算机实验室发展规模比较迅速,在获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情况下,把当前的电子设备发挥重大的作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让使用者尽可能方便地使用已有资源,实现数字化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慕课建设和使用。

我们建设慕课使用的平台是中国大学MOOC的爱课程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已经有数万门课程在线开设,是使用范围比较大和平台稳定性^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身份不同,所拥有的操作权限也不同。学生在选择课程学习时,不但支持电脑网页观看和学习,还支持苹果公司的APP下载安装和Android系统安装。非常适应学习的多手段和多方式。爱课程平台的教师端可以实现公告、设定评分标准、添加课件、布置测验和作业、在线考试和线上讨论等多种功能。

涉及课程的内容都要由老师精心设计和规划,所讲授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尤为重要,这决定着这个知识点要如何分解,讲解,以视频、录屏还是课件等方式展示,这个知识点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以测试、讨论或互评等方式评价。所以做慕课的第一步,是实现每个知识点的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动手操作能力的练习。所以在策划知识点分类时就分成了两大类,理论讲解类和实践操作类。理论部分考察主要以理论测试题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主要以结合校内考试系统,互评和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目前,这门课程的慕课教学已经在部分班级的教学中应用,实践的效果有待验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是能很好的调动同学们的兴趣。

四、结束语

虽然慕课开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在国内一些著名的平台上,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精品课程还是成倍增加。如何向已经建设完善的课程学习,使得自己所建设的课程能够适应当前的技术和发展,能够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有所促进,还是要不断思考和不断进步的。

参考文献:

[1]宋文.MOOC在我国高校本土化建设初探[D].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5,(5).

[2]蒋卓轩.基于MOOC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52).

[3]孙勤红.大学本科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自学与必修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10).

[4]董晶.慕n(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硕士研究生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5).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for Class Construction

SUN Qin-hong,LIU Fen-xiang

篇10

北京新网科技网络公司程序员 2004-2005

武汉春江文化公司网络部经理 2005-2006

武汉武南机务段检修车间网络工程师 2006-至今

篇11

一、点名+限制,提高机房课堂管理的实效性

班级点名功能的应用也给我们的计算机房课堂带来了管理上的便捷,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们计算机教师大多数时候充当一个文化课老师,我们所教的班级范围很广,一个老师可能一个学期要带好几个班级的计算机基础课,这个时候,上课的点名机制变得尤为重要,以免学生出现逃学旷课的现象,以至于给学校带来不稳定不安全的教育因素,这一点也正是配合学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日常德育管理。通过该软件中的点名管理机制,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注册自己的姓名,便于上课老师及时核对人数,同时,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也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为后续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或是课堂评价等程序工作奠定了基础。

同行们都知道,相比传统教室的课堂,我们机房中的课堂往往具有难以掌控这一特点。一旦上课教师没有吸引住我们的学生,下面轻则会出现个别学生利用电脑做其它的事情,重则会出现大部分的学生进入到“休闲娱乐”状态。其实即便是课堂在顺利进行,也难免会有“漏网之鱼”,个别学生还是会钻空子,摆脱课堂。所以这对我们的上课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此,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很好的利用极域电子教室软件2010,利用软件中集成的“学生限制”功能来净化课堂环境,其中就有几种实用性很强的功能:1.程序限制功能,我们教师则可以限制学生运行QQ程序以及一些常用游戏软件的运行;2.上网限制功能,我们教师通过限制学生上网;3.U盘限制功能,有的学生通过MP4或是U盘等携带电影文件或是游戏程序,通过电脑上的USB借口导入到电脑进行安装或是运行等,这时我们教师利用该软件的U盘限制功能,我们就可以把机箱上的USB功能禁用掉。通过以上这些限制功能,让我们机房的课堂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学生进入完全自由状态,从而导致课堂局面的失控。

二、分组+举手+演示,激发师生、生生之间互助互动的主动性。在古代战争中常常讲究个阵法,通俗的讲,阵就是各种战斗队形的排列和组合。我们的教师在分组教学策略的应用时,分组的形式如果采用古代战争中对“阵”的理解,我们的课堂往往也能够达到预想不到的组织效果。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其实有一款机房上课教师常用的教学软件:极域电子教室。这款软件中所集成的分组功能,它打破了单纯从“物理上”和“逻辑上”进行分组的格局,让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端灵活进行分组,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学生任意分组的功能,可以灵活的把这些优等生和后进生编到同一组,然后让学生利用远程等功能实现好生帮差生的功能,进而达到班级互助过程中的群策群力作用和对课堂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通过该款软件实现这种灵活编组的形式,让我们课堂的分组更加丰富和多彩,因此可以为我们课堂分组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性做出很大贡献的!而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教师却忽视了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这项功能,若我们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破物理位置的限制,给分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得课堂更具灵活性和实效性。

三、测试,增强师生间反馈的及时性。在信息化教学积极推行的背景下,我们的计算机老师为了体现我们的专业性,往往千辛万苦的设计一些教学辅助系统,如在这几年的公开课中,我就发现教师们花了很多精力构建了很多的课堂评价系统,通过该系统,教师可以方便的检测课堂,可以方便的让学生评价课堂等。却极少发现有教师充分利用我们正在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集成功能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极域电子教室软件2010版就提供了课堂检测或是课堂考试平台,让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在教师端设置好的电子试卷,其中试卷中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和论述题三种题型。通过该软件,把生成的电子试卷发放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之上完成测试并在该软件的教师端得到及时的反馈。

四、结语。通过以上对多媒体教学软件——极域电子教室2010教学辅助功能的挖掘,让我们的教师大大的提高了机房常规课堂的教学效率,让我们的教师意识到在积极推崇信息化教学的今天,充分认识到我们计算机老师要能够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手段,好为我们机房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最终实现机房课堂的高效性。综上所述,我们的计算机老师以及机房上课的其他专业相关教师,利用已有的多媒体技术手段,追求简约的教学设计也未尝不是一种美的教学艺术!

篇12

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涉及了会计基础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形式和方法,财务核算形式、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和重点、稽核内容等。

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达到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目标,会计科目初始化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根据所设定的会计科目来展开后续的大部分工作,一旦系统的初始化设置完成并进行账务处理之后,就不能对系统的会计科目进行人为的改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中,对系统的会计科目进行科学的设置,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目标的根本保证。

要能够科学的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要便于会计科目编码工作,因为在计算机中科目是以编码形式存储、索引的。编码是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内在逻辑的外在体现,所以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需要满足编码的一些基本原则

1.必须保证每一个会计科目都用一个确定的编码来表达,反之,每一个编码也只能代表一个唯一的会计科目,这就是所谓的编码的设计唯一性概念,所以科目设置要概念清晰,不能有交叉和模棱两可的现象。

2.会计科目编码设计的规律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这三性反映出了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的科学性和设计水平,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科学性强的,会计科目编码设计的规律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就强。

所谓规律性是指科目编码的顺序和层次应当有一定的规律,这样依据会计科目的内在逻辑顺序通过排序就可以方便地得到具有实际意义的分组。

所谓稳定性是指在会计科目内在逻辑性基础上,编码确定后不需要打乱重编,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可以应用较长的时间,不会出现除了因为增加经济业务扩展而增加代码现象外的经常修改编码系统的现象,编码系统是会计系统的基础,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又是会计科目编码的基础,频繁的修改编码系统,反复的调整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数据结构和控制结构的内容是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不够科学的一种直接体现,即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稳定性不足。

所谓扩展性是指随着管理要求的变化,业务类型的变更,可以通过增加一些新的会计科目方便的进行扩展,稳定性和扩展性是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中应该综合考虑的两个方面,这种扩充不能打乱原来的编码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需要保证会计科目的可扩展性。

3.会计科目编码设计的通用性和系统性,这是指相对未来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来讲,财务系统只是其中一部分,必然会面I临着财务系统与整体管理信息系统、与其它各子系统的接口工作,例如物资管理系统、生产计划系统、物流运输系统等,科目编码的设计,不仅要满足财务系统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其他各子系统及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这就是通用性和系统性。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要便于编码设计的通用性和系统性要求。

4.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要层次、逻辑性清晰,这样编码位数容易控制,也便于记忆,适合计算机进行处理,编码系统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也会大幅提高。

二、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要对目前的会计科目进行认真分析。目的是科学理解电算化会计科目的内在逻辑性和内涵,为整体会计电算化系统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要明确设置会计科目的级数和位数,级数反映了一个单位会计科目按反映内容的详细程度所作的分类的类别数,位数是指会计科目代码的长度,级数越多,则会计账簿提供的会计信息就越详细,例如,按照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的《企业会计制度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一级会计科目采用4位编码,其编码方法为:分别用1、2、3、4、5表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先采用顺序码区分科目大类,占1位,用第2位对科目大类进一步具体化,其第3位、第4位采用分组编码法。4位代码规定了85个一级科目,明细科目的设置没有一定的限制,但在《企业会计准则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列出了一部分明细科目,根据其列示的情况看,对明细科目采取的设置方法是,在一级科目后,每两位表示一级明细科目。由于2007年我国政府收支制度进行了改革,支出的经济分类由原来的三大类调整为现在的十三类,各单位都涉及到在2007年重新建立新的会计科目体系的问题。所以在设置会计科目的级数和位数时主要是明细子目编号的问题,一般而言,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要求越高,会计科目级数就要求越多,这里主要是需要注意明细科目的代码切忌过长,据国外资料统计,会计科目代码的长度和输入出错率有很大关系,因此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能适应单位今后发展的需要以及便于记忆和处理,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应设置为二位,否则对记忆、输入、使用都非常不便。

需要充分考虑会计报表编制中的实际需要,有什么样的会计科目,就有什么样的报表数据,因此设置会计科目时必须和会计报表的内容相结合;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作为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会计人员所做的一切工作其最终目标是为管理人员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所以科目上不能脱离企业管理的需要去设置会计科目,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是会计信息的需求作为出发点;需要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由于科目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因此科目一旦设置完成,它就必须满足企业长期使用的需要,在此期间不能随意变更其核算内容,所以,会计电算化决不是简单地将手工记账转化为用计算机记账,会对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流程、会计工作机构设置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必须满足连续性特点,每个科目都有各自明确的核算内容,相同的经济业务必须登记在同一个账户上,设置会计科目时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处理的特点,以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13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这就为高职院校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那么高职院校应该怎样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一批批技术型人才呢?这个重任就落在了计算机实训课上,那要怎样提高实训课的课堂效率,培养出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呢?下面笔者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1.什么是实训课

所谓实训就是实践训练操作,计算机实训课就是说结合理论进行计算机具体操纵,从而习得技能。实训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是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2.为什么要构建高效的实训课堂

2.1 新时代的需求,据统计,我国对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的需求量每年将增加百万,而我国国内真正的计算机人才却只有几万人,人才市场供不应求。深入调查发现,虽然我国每年有大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这些毕业生却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往往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技术。

2.2 传统的实训课不完善,实训课并不是什么新名词,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同样安排有实训课,只是传统的实训课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首先,学生的问题。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自制力差,在实训课堂上往往是偷偷打游戏、聊天或者看电影,根本没有把实训内容当回事。其次,教师的问题。一方面,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实训的重要性,把实训课作为理论课的点缀,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实训课教师监管不力,任由学生发挥,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支持也不制止,使得学生放任自流,高分低能。

3.怎样构建高效的计算机实训课堂

3.1 强调纪律教育,普及实训课的重要性,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鉴于高职院校内大多学生在计算机实训课上的不良表现,我们教师可以在新学期伊始就规定好实训课纪律问题,让学生有则可循。实训课跟一般的理论课没有区别,在教室里有的规矩在机房也是一样。例如,严禁课堂随意走动,大声喧哗;严禁做与该课无关的事宜。针对实训课的特殊教学,同时应该禁止学生在课上打游戏、上网聊天看电影等等。另外,我们可以按学号或者成绩安排好机房座位,未经允许不能随便调换,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学生,也利于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纪律管理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训习惯。另外,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之所以制定规矩,是因为实训课对于掌握计算机技能相当重要。计算机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科目,它更多是实践。通过实训课,我们可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实训课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正课,不是理论课的附属。3.2 在实训课中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本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运用专业的技能、工具、方法等完成预期的要求。我们把项目管理引入计算机实训课就是利用项目管理的优势构建高效的计算机实训课堂。通过把项目管理引入计算机实训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提高技能水平,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另外,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也是一个提升。那要怎样在计算机实训课实施项目管理呢?

3.2.1 做好准备工作。第一,实训课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训目标和内容。第二,带领学生分组,民主选出项目小组组长。第三,准备好实训所需的教学资料和软件。第四,根据市场需求事先设计好实验项目,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选项目。

3.2.2 项目实施过程安排。第一,严肃纪律,让学生有序的进行项目实训。第二,实施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3.3 合理安排时间,精心安排练习,实训课不是学生上机操作就完成了,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前认真备课,合理安排实训课时间,让学生有阶段的练习。实训课与理论课不同,教师不能把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然后留一小部分时间给学生练习,这样会丧失实训课的优势,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一点上笔者认为一堂课最多用十五到二十分钟进行讲解,至少要留一大半给学生自己有序的练习。当然练习不能使盲目的进行,作为指导教师应该事先研究理论知识,合理安排练习习题。例如,可以把题分为基础题和提升题两个部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训练任务。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熟知训练的目标以及任务。然后,先教师演示再学生练习,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过程和数据记录在册。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检查,适当的进行指导。最后,教师抽查,进行总结和点评。

3.4 利用总机优势,巧用软件,通常机房都有教师专用机,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机的优势,安装网络教学软件,把教师的教学内容发送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近距离观看演示过程,并且还可以通过软件控制整个课堂,让课堂有序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