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的大都是一些土特产品或优势农产品,原料分散,资金技术含量要求较低,所需劳动量大,工艺相对简单,因此适合于乡镇中小企业生产,从而非常有利于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据文献资料报道,在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中小企业在全国出口特别是农产品出口中都占有重要地位。1952年和1958年日本中小企业的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87.9%和84.1%。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会带动商业、运输、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集中,这些产业又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该产业,反过来又加快了小城镇的发展。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供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体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由于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组织程度的松散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使他们难以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使农民在走向市场过程中,尤其是在应对“入世”挑战,表现出无奈和困惑,习惯于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订单农业,则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按照国际惯例,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户的关系应日趋紧密。在国内很多地方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已经形成。一些龙头企业把基地和农户作为“第一生产车间”,通过公司(企业)加农户、契约加服务、服务加农户、科农工贸一体化等经营模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龙头与基地、基地与农户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 各地的实践表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力的大小决定着结构调整的规模和成效,也决定着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哪里有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哪里的结构调整就顺利,农产品就销路畅、价钱好,农民的收入也就高一些。农民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收入也就有保障。 从另一方面来讲,围绕加工来种,围绕加工来养,引导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接机制,让农民的种养成果有销路,让加工企业有原料,实现“双赢”。发挥好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不仅会推动产业化向新的发展空间迈进,而且可确保农产品有一条进入市场的稳定渠道,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日趋紧密。总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 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农业增值最大的环节在加工转化,如:美国的农产品总价值构成中,产前部门转移价值占21%,农业生产创造的价值占17%,而产后部门创造的附加值占62%,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一般来说,由初级农产品加工向深度加工和精度加工发展,经过加工转化后,可以几倍、几十倍乃至成百倍地多层次增值。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据统计,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5653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年产值4176万元,其中31259家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平均产值3006万元,其中像三元、伊利、蒙牛、双汇、华农、旺旺、夏进、汇源、德大、华龙、鲁花等一大批企业不仅规模大、效益好、有品牌,而且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 目前,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农民文化技术水平低,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少,尤其是后者,是制约我国农业综合素质和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加快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可以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都纳入农业的全部内容,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抓住当前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更大规模地实行农产品加工转化,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7:1,而我国只有0.43:1。没有经过加工的农产品,由于其需求性小,科技含量低,因而形成价值低和竞争能力不强。当今世界各国的农业竞争,已不仅表现为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更表现为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保持和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原料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相对降低某些初级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从而使比较劣势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比较优势。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5.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
篇2
一、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源起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现2 659门国家精品课即使全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和2015年还有近2 500门课程可以跻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行列,是高等院校精品课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目前,黑龙江高校精品课建设在全国仍处于平均线以下水平,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 659门中,黑龙江省仅有76门,占全国的3%。特别是在农林经济管理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尚未取得0的突破,农林经济管理类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处于空白,与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热情,对实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对其他涉农专业学生的作用也很突出,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但是由于教学计划和学时数的限制,学校只将农业经济学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为必修课,在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设为选修课,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下“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农业经济学课程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鼓励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农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通过习题训练等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学习者的农户、农业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了解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如农产品期货买卖、农业合作社等,使课程特色鲜明、实用性更强,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二、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资源
全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指标,教学录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录像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教学录像要按教学单元录制,声音和画面要同步,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采用mp4格式。目前农业经济学1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录像内容方面,应注重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同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入讲课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尽可能使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涉农部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
(二)修改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辅助材料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教材的要求是选用国内或国际一流同类院校的经典教材或规划教材,目前,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教材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农业经济学教材建设明显相对滞后。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容更新慢,侧重于某些农业经济问题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教材要进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入两部分内容,使农业经济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即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释农业经济问题,一部分为介绍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农业经济基本理论。
教学辅助材料内容涵盖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课程指导、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试题库、典型案例,重点难点、前沿专题等内容,以学生阅读为对象,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
(三)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上互动
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可能。农业经济学网络资源系统应包括以下活动: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线批阅、后台管理等功能。主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互动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把课堂延伸到互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开,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性,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时间分配上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在农业经济学网站中设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如交作业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课程安排的调整等信息。通过教学网络互动系统,学生可及时地将作业上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批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节约师生信息传递的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考评
为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引导学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创新。由现在单一闭卷笔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考试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努力探索口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三、 结束语
通过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对能反映现有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二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更新完善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丰富和完善的教学内容。经过建设,形成能够涵盖农业经济学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特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四是融入最新的实践教学成果。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断更新,融入最新的教学成果,前沿、热点问题等内容,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参考文献:
篇3
致力于产品生产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我们把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作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关键环节,建立标准体系,加强技术推广,建立工作机制,推进质量安全转型升级。一是注重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无标立标”的原则,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农业标准体系,使环境条件、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都有标准可依。全县制定各类农业标准37类77项,农产品企业标准15类26项,其中双孢蘑菇、厚皮甜瓜标准成为省级标准。二是注重农业标准化生产。我们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示范户等引导和带动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户,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全县创建国家蔬菜标准园1个,实施省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建设项目10项,全县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8万亩,占总面积的83%。其中精品示范点的农产品生产实现全程标准化,农产品全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三是注重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管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机制,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强化农产品认证机制。全县农业投入品抽检合格率达100%,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9.8%,2个精品农业示范点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全县通过认证的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8个,面积15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74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8个。
致力于产业经营集群化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
我们围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打造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促进经营方式转型升级。一是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县已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6家、持证农产品经纪人1377人,加入合作社农民6560人,带动农民5,7万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联结生产基地面积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农产品加工量占全县农产品总量的25%。二是拓展农产品市场营销。实施农业接轨上海战略,加强与上海等长三角市场主体的合作,设立农产品销售窗口,开展农产品供沪推介,建立农产品供沪配套基地。全县依托优势农产品基地建立起8个产地市场、2家与沪合作的配送中心、6个在沪销售窗口和5万亩供沪农产品基地。2010年全县供沪农产品38万吨,销售额23.8亿元。三是实施农产品“双品牌”战略。打造“嘉善农业精品”区域品牌,注册“银加善”集体商标,推进品牌资源整合,对县域内同一农产品采用同一品牌,努力做响“区域品牌+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县已培育浙江名牌产品9个、著名商标3个,55个农产品获得部级名优农产品称号,48个农产品获得省级名优称号。
致力于农业环境生态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篇4
精品就是精良的物品。农业是一个露天工厂,原有农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和发展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农业要再创新优势,就必须加强发展精品农业,走精品型、特色型、效益型路子,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和集群化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职业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2]。
1发展概况
嘉善金穗粮食专业合作社位于嘉善县陶庄镇金湖村,全村现有1 134户,总人口3 358人,耕地面积391.67 hm2,其中水稻面积228.39 hm2。2009年2月根据嘉善县委、县政府下达《关于加快发展精品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水平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并结合该村实际,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设立精品稻米示范区,将示范区内农户经营的口粮田、责任田的承包经营权由合作社出面从农户手中有序流转过来。流转年限20年(自2009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每年租金按照4 800 kg/hm2稻谷,考虑物价等因素,约定每年按照粮食部门的收购价,按实物折价支付现金。通过4年先易后难逐步扩大,到2012年年底合作社已向139户农户流转水田面积39.33 hm2(表1)。
2具体做法
2.1发展精品稻米,培肥地力是关键
做到每季作物施有机肥,稻(麦)秆切碎还田,隔年轮作绿肥,在改良土壤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增施水稻专用配方肥来提高大米品质[3]。
2.2标准化生产
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除虫防病,统一水浆管理。
2.3农时操作全程机械化
为进一步提高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和解放劳动生产力,合作社逐年添置农业机械,为标准化生产赢得时间,为夺取精品创造条件。截至2012年年底,合作社累计投入资金50.8万元,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3台套,其中拖拉机3台、插秧机5台、收割机1台、植保机械11台、农用三轮车3台、塑料秧盘15 000只(表2)。
2.4注册品牌
注册品牌商标“陶箩”牌大米,统一包装上市,实行优质优价、自产自销,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4]。4年来合作社从小到大,效益逐年提高,到2012年年底累计创净利润109.5万元。特别是2012年单季晚稻平均单产达到9 355.5 kg/hm2,平均净效益达到18 375元/hm2。
3启示
嘉善金穗粮食专业合作社在做好发展精品稻米的同时,做到服务和创收二不误,利用合作社现有的农业机械,帮助周边农户实行有偿代耕、代育秧、代种、代管、代收,满(下转第314页)
(上接第312页)
足缺劳动力和外出务工农民的需求,同时也壮大了合作社经济实力[5]。合作社在人员的配备上,挑选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的人员,以村班子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和小社社长为主,这些同志有领导和农时操作经验,又是专业化的操作工,操作起来熟能生巧,得心应手,质量得到保障,同时又能解决就业,一举多得。要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就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精品农业—提质增收的程序进行农业生产。嘉善县陶庄镇金湖村嘉善金穗粮食专业合作社在做好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发展精品稻米的模式值得借鉴推广。
4参考文献
[1] 朱颖.我国粮食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2] 张国洲.突出重点 全面提升 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3):43-46.
[3] 黄杏妹,徐春花,陈黛丽,等.粮食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及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2(6):11-12.
[4] 尹惠斌.粮食安全视域下的湖南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28(5):20-26.
篇5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村历史欠账多,资金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建设改造缓慢、维护管理缺失、功能老化等问题。对一些水毁工程,因为资金短缺修复进度缓慢。另外,由于上级支农资金多头分散管理,存有撒芝麻盐的现象,资金使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2.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
据了解,当前蒙阴县农民主要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协会、村两委等提高组织化水平,处于“低、小、散、弱”的状态,农民群众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给统一种养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经营造成很大困难。前几年,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一哄而上,虽然在水利、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组建了1650多个合作社,但有数量无质量,有些合作社只是改改名字,换换牌子,真正发挥作用和效益的只有一部分。
2.3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不高
近年来,蒙阴县虽然大力推行果品标准化生产,但是统一技术、统一农药、统一管理的普及率不高,乡镇与乡镇、村与村、户与户之间不平衡,果品质量差距很大,高档果、精品果少,中低档果品多。在销售环节上,有些果农存在比较严重的投机思想,果品分级不严,把低档果品掺到高档果品中卖钱,更没有统一包装和品牌,直接影响了蒙阴果品的的质量和档次。
3几点思考与建议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蒙阴县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按照“一园一社三对接”的工作思路,发挥蒙阴自然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做好结合文章,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3.1大力发展农业精品示范园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生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高端产品为目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高起点规划建设,高标准管理培育,千方百计向上级争取农业项目扶持资金,做到科技、项目、效益向园区聚集,发展精品农业,创建精品园区。一是果品精品示范园。二是畜牧养殖示范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以鸡、鸭、猪、牛等畜禽养殖为重点,培植像玉皇山养鸡、鲁南种猪、德胜兔业等一批典型示范养殖场,建立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于一体的科技养殖示范园。三是黄烟精品示范园。积极探索农场化的生态黄烟种植模式,发展标准化黄烟生产基地2000hm2,抓出1个667hm2、3个333hm2以上的黄烟精品示范园区。四是花生、蔬菜、板栗精品示范园。以蒙阴街道、垛庄、高都、联城、常路、坦埠、桃墟、野店为重点,发展6个533hm2以上无公害花生示范园、3个67hm2以上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园、4个333hm2以上的标准化板栗示范园。
3.2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载体带动作用
要进一步“规范、发展、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大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帮扶,择优培育,发挥其带动载体功能。一是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转包、互换、租赁、入股等不同方式,大力发展果品、蔬菜精品示范园和黄烟农场,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二是搭建农资供应平台。对入社社员实行统一农资采购,降低价格成本,保证农资标准质量和使用效果,杜绝“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三是搭建技术指导平台。在果品、养殖、蔬菜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中,专门培养出一批农业技术专家,对社内各个成员进行定期上门技术指导和帮扶,提高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
篇6
一是打造农资供应平台。依托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网点,与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订单服务),全力打造便捷、优质的农资供应平台。把农资销售与种子、技术推广等有机结合,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优质、安全的放心农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人员对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使用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
二是打造信息交互平台。他们把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服务组织等联合起来,建立“乌商农韵”微信交互群和公众账号,实现涉农政策、法律法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供求信息及时共享;引进农业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打造智慧农业。
三是打造社会化服务平台。他们逐步把辖区所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织纳入统一的服务体系,把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农业公共服务与各类农机、植保服务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有机结合,打造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粮食和大宗农作物、经济作物生产提供从育种到收割(采摘)的全过程、标准化、一条龙服务,提升我市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四是打造专家服务平台。他们建立了农技专家和技术能手专家库,加强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信息收集、和推广,随时为经营主体提供农技咨询服务。
五是完善农业检测服务平台。完善以农业检测科为龙头,全市十三个镇街农业检测室为支撑的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农产品检测参数,加大农产品免费检测宣传力度,为农户提供农产品检测服务。
六是打造农产品营销平台。依托供销集团组建农产品营销公司,会同基层供销社和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加强与市场集团合作,加快农产品微信营销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义南、义北农产品展示中心,帮助农业主体通过线上、线下市场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七是打造资金互助平台。他们在部分行业如花卉等组建行业资金互助会,逐步成立资金互助会联合会,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和补偿机制,形成完备的资金互助、信用合作体系。
同时,义务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整合全市农业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等各农业经营点,打造连线连片的农业精品园,努力实现 “五个转变”。
实现“农业产业化”转变:以现代农业园区、林业园区、农业精品园建设为载体,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及流通,加快农业从种植、养殖的单一生产环节,逐步向原料生产、种苗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终端销售等上下游整合,产业链纵向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
推进“农园公园化”转变:积极推动清洁高效生产典型技术的应用,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努力打造一批生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利用、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基地。今年,全市落实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7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5万亩以上。
在休闲观光旅游精品点和精品线路建设上。他们以现有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通过整合“廿三里―苏溪―大陈线、后宅―北苑―城西线、佛堂―义亭―上溪线、佛堂―赤岸线”四条农业精品旅游路线,从而实现拓展延伸,努力实现“一路一带、一村一品、一企一业”良好发展格局。
篇7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理论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环节,阐述、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1]。中药学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专业。目前,全国各中医药大学都设有中药学专业,这些院校的中药学专业大都只侧重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如:中药的药化、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很少涉及中药材如何规范化栽培、药用植物育种、中药资源开发与应用等方面[2]。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认识不足,致使许多药用植物资源过渡采收,一些物种出现濒危,甚至濒临灭绝[3]。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中药在世界上的地位,药用植物资源的栽培、育种、中药资源的开发等工作势在必行,而这些恰恰是农业院校的优势。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需求,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逐渐成为农业中的特殊部分,甚至有专家提出了“中药农业”的概念[4]。因此,一些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了中药学专业。
吉林农业大学发挥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最早创建药用植物专业,培养了大批的药用植物栽培方面的优秀人才。同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在其他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中药学专业侧重中药化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的研究,缺少了中药资源、中药材的标准化栽培、中药材的育种、中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的时候,吉林农业大学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不足,形成了完备的中药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体系和思路,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第一个创办了中药学专业。在教学中,始终秉承以《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课程作为知识体系主线为载体传授给学生。而《中药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农业院校的中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中药学》对学好后记的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方剂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亦是从基础过渡到药学实践的桥梁课程。《中药学》课程组的老师,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精品课及《中药学》精品课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总结和完善已有的《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经验,提炼出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精品课模式。
1 高等农业院校的《中药学》精品课的特点
高等农业院校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和输送多层次农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和创新之地。目前,我国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环保型大农业迈进,这对高等农业院校来讲更是前所未有的承担着为农业培养优秀人才、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为农业技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前提[3]。吉林农业大学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创办了第一个中药学专业,在实践中使中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比药用植物专业更全面、更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同时凸显了高等农业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即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获得从中药资源、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采收加工和炮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药理活性的研究、不同剂型的制备、制剂分析、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新产品的研制等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知识体系,知识链比较系统和完整,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红线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
《中药学》精品课是列入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整个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指导性作用。《中药学》课讲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专业学生对整个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也影响到将来学生毕业后能否按着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去从事研究、开发、应用中药的工作。
2 《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通过《中药学》精品课建设,使本科生在学完基础课后,向专业课过渡时通过《中药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习不仅从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掌握鉴别特征,而且也从功效上进行分类,牢固各类药的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理论知识,在讲授传统中药理论基础上,也与现代中药的保健功能等相结合和简要讲授主要有效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这样使中药学的讲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也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多门课程进行了铺垫和较好的衔接,还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精品课为本科生传授了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按着传统的中医药特色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中药生药学科输送后备力量提供基础。
3 建立《中药学》精品课的富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3.1 启发式教学
传统《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手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的是“填鸭式”教学[5],通过课程组的改革,《中药学》课的课堂讲授特点是灵活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了知识。课堂教学上,激励学生提问题,并对提问题的同学采取奖励制度,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了融会贯通。
3.2 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即“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6],没有立体感的图片帮助进行教学,仅凭听觉信息是非常抽象的, 学生常常感觉难以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将既往的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挂图、板书等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图片、动画、录像及解说等媒体被广泛采用形成教学软件,使单调乏味的中药学课程,尤其是中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中,使其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显现,把繁杂的语句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中药学的内容变得有趣、多样和实用化。
3.3 课外活动小组辅助教学
结合课外科研小组的活动,把课堂内容付诸实践。笔者指导了1999级、2000级和2001级三个年级的本科生的中药学科研小组的创新发明活动,都获得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学生的创新发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中药学》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不偏离中药特点的小型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三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三棵针口腔溃疡散”、“鹿角女性保健酒的研制”和“鹿角果冻的研制”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同时,笔者为全校学生开设全校选修课,达到了对不同专业学生普及《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常识的目的,得到好评。
3.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双语教学
大胆尝试双语教学,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六个年级的《中药学》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找到适合吉林农大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在《中药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汉语讲授每章的内容,之后用英语总结,课件中尽力做到英汉两种文字,使得一些专业术语重复出现,加深印象,使英语授课学时达到50%以上。另外,每轮《中药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都有1个学生用英语演讲的环节,每班分5组,每组做英文中药学课件,派1名代表讲,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6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适合农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双语教学值得进一步提倡,这不仅是一个课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出国等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尤其在中医药已被发达国家民众广泛认可的今天,国家需要大批的能够用英语讲解中医药的人才。《中药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优秀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实践教学
首先有1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理论课结束后的第二学期,在中药鉴定实习的前一周,让学生综合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的知识,从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尤其是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剂量及有毒无毒等方面,通过观察具体中药,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所学的知识,使中药学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真正成为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开放中药鉴定与中药实验室、邀请专家做中医药知识讲座等途径使学生的中药学知识以扩展和延伸。
5 考核方式方法体系改革
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情况、提出问题的奖励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笔试、以小组为单位的演讲口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中药学》这门课程在整个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到指导性作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传统的中医药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中医药学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使中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理论与现代医药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6 结论
通过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的建设,笔者建立了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中药学”精品课的模式,即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40~50学时;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一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中药鉴定学实习的前一周,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中药知识的进一步认知。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和创新思路;开设双语教学课,英文授课达到30%以上,加强学生对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多样化,既要考核每位同学的客观成绩,又要考核团队合作成绩,灵活多样;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使课程知识得以延伸。注重中药学传统理论的讲授与中药资源、中药栽培与养殖、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药药剂等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农业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全面。通过精品课模式的建立,希望为中药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海燕,于佳宁.《中药学》三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9):69-70.
[2] 于涛,张磊,付雪松.《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73-74.
[3] 马春英,李雁鸣,杨建肖.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2):165-167,171.
[4] 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11.
篇8
1.2农业科学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及数字化探索尚处于发展阶段
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2012年,中国数字化阅读和出版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电子出版物总量世界第二的出版大国。目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型升级,而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数字出版问题,更是要将出版传媒与科技技术、市场、数字等实现全面融合、深度融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以精品立社、数字化兴社,积极进行先进教学模式的探索,基于教材出版,主办了高等教育视频资源数据库、中国高校课程网、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科研资源,建设了各类数据库,探索业态数字化与专业规模化相融合的模式。目前正推出“出版+项目”、“出版+评价”等一系列出版新理念,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开发新的数字出版项目。2012年10月,商务印书馆推出工具书查检数字平台。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在数字出版加速多维度、数字产品自主研发生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系统建设等多方面,探索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发展中取得新突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专业出版社,2008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揭牌,2011年申报了数字平台国家农业科技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科学专业出版产业升级尚处于发展阶段。
2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创新展望
2.1提升学术出版公信力
学术著作鱼目混珠,严重影响了学术出版公信力。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出版基金,旨在扶持精品出版项目;2011年4月,《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5],加强精品力作生产,组织出版更多具有时代精神与特点的精品力作。2012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规范的通知》,对出版社明确规定,出版单位应加强学术著作选题论证,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对学术著作的学术水平、创新成果、出版价值等进行认真评估,积极探索实行同行匿名评议等评审办法,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也一再强调出版界“应当提高出版门槛”。很多出版机构也注意到这个问题,2012年10月31日,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科学出版社等70余家出版社在京签署倡议书,呼吁出版界进一步提高学术出版“门槛”,并积极采取规定学术著作编写规范,严格学术著作准入制度、同行评审制度等措施,这些举措必将逐步提升中国学术著作出版的质量和公信力,促进学术出版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在出版单位规范学术著作出版的基础上,农业科学精品著作更需要农业专业领域的支撑与支持,学术出版与科研相衔接,需要整合相关资源要素,调动专家学者著书热情,提升学术出版公信力,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学术出版,集中打造创新性强、学术水平高、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精品力作。
2.2创新出版形式
目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型升级,而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数字出版问题,更是要将出版传媒与科学技术、市场、数字等实现全面融合、深度融合。在数字化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兴起,在不断推动传统图书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给整个图书出版领域带来了一场生产关系的大变革。其中,图书出版领域的关联者,无论是作者、读者还是编者,也都被深深地卷入了变革之中。在最近的十年间,自然科学学术出版60%的收入来自北美,发达国家学术出版增长稳定但增幅较慢。IHSISuppli公司对美国图书出版今后4年的预测是,至2015年,美国的图书销售金额总数会保持在250亿美元左右,不过,电子出版会有每年40%的增幅,而纸质出版却会出现每年4.9%的降幅。阅读是图书出版业的核心驱动力,决定着出版业的生死存亡。“阅读的对象远比读书的对象来得丰富。阅读针对的是文本,文本并不只表现为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它可以包括文字、图像、口语、图片、印刷、音乐等表现形式,乃至于声像材料、电影、电视节目,甚至任何一种计算机所储存的信息、碑铭、唱片等各种形式”[6]。库存图书电子化、电子书以及按需打印三股浪潮是冲击,也是学术著作出版升级的重要契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力求找到作者、读者、编者广为接受出版形式。
2.3利用项目支撑,推动打造精品著作
中国的市场很大。只要努力去做精品。同样会获得在这个市场中更多的双效益产品的精品意识在行业内广泛深入人心。在新闻出版总署的鼓励支持下,我国很多出版机构也实施了精品图书出版工程,凝心聚力倾心打造精品专著。黑龙江省2009年正式启动精品图书出版工程,一批学术价值高、创造性强、极具积累和传播价值的优秀项目在国内已形成较大影响,带动了全省图书出版产业结构的优化;重庆出版集团设立综合性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同时用基金运作产生的利润资助出版优秀学术专著,出版100种学术专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于2010年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设立,旨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优良学风打造精品力作,进一步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推动更多中国文学精品的诞生,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协联合举行“北京作家文学精品项目”签约仪式,刘庆邦、徐小斌、邱华栋、荆永鸣、徐坤、宁肯等12位作家的11部长篇小说,均获得高额扶持资金。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明显增加,大型学术出版工程剧增。2012年第二十二届图书博览会上,政府项目、品牌出版项目越来越成为集团展示的重头产品。
2.4学术出版依托学科资源,服务学科发展
隶属于澳大利亚科学院的澳大利亚科学院(CSIRO)出版社是一家专注在农业、动植物以及环境等科学领域的专业学术出版社,该出版社的专著以及期刊依托澳大利亚科学院强大的研究力量,联合在世界各地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全世界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信息。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负责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学院、国家医学院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版,是美国科学院下属的学术出版机构,将其所有出版近3000种科学、工程、健康方面图书的PDF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并且将这些图书去除DRM保护。政府出版机构、大学出版社和学术社团出版机构作为非营利性出版机构,提供农业科技最新相关信息。加拿大非常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出版的农业科技专著最后要集中反映在为农业服务,提供信息服务,将农业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日本农文协的出版物涵盖了期刊、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通过营销书刊为农村和山区的日本民众提供科技情报、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深入调研农民科技需求,采集出版选题和素材。日本农文协不单单是一个出版机构,其更多地承担着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职能。国外很多学术出版机构注重数字化的发展。库尔特?斯塔博在线图书馆收藏了古代和现代的大量生物学著作,其中有很多珍本可以免费在线阅读。
2.5学术出版“走出去”,要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规模化
学术精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美国出版业水平居世界前列,其图书出版业在世界图书出版产业格局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一直稳居世界图书出版的霸主地位。作为图书出口大国,美国主要通过版权贸易的形式输出农业科技图书,一些英文原版书也通过版权贸易的形式输入其它国家。日、韩注重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学习最新的农业科技。日、韩的农业科技发展很快,除实际应用于农业生产外,所出版的农业科技专著注重将版权以技术的形式进行输出。近年来,中国版权输出数量增长显著,版权输出途径不断扩大,2011年全国图书共输出版权5922种,于建慧: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现状及发展展望153其中,“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功不可没。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2011年全年共向海外输出版权3236项(不含港、澳、台地区),比2010年增长25%,版权输出大户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专业学术出版机构跻身前列[7]。201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Elsevier出版集团签署协议,一次性输出“大飞机出版工程”五种精品学术专著的英文版版权,2011年11月出版《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12月,与Elsevier出版集团签订了版权输出协议,Elsevier将通过集团旗下顶级学术出版子品牌AcademicPress,正式出版文集的英文国际版,并在2012伦敦书展上举办首发式,向全球展示我国科学家的学术风范,介绍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成就。但目前,中国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进在品种总量和市场规模上仍存在差距,在国际合作的经验、运作模式、专业人才等方面都有差异。在国际出版竞争中,中国出版业总体仍处于弱势的局面。《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使新闻出版产品、服务、企业、资本“走出去”,扩展版权输出与对外合作出版的区域和范围,提高版权输出质量。为此,专业出版社应坚持从各自的产品和市场出发,积极探索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将优秀的作品以更有效的方式推向海外。
篇9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授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缺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都是虚拟的,任务书中缺少对设计项目场地环境的界定,没有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阶段的评图训练。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法掌握得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风景园林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承担复杂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只能完成简单的方案描图和景观建模工作。
二、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兼顾工科和农科院校课程教学特点确立教学新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设计能力,这一做法对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类院校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对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和平面构成讲授不够深入,学生作业显示在平面线条、空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可借鉴工科院校的授课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响景观规划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园林植物这种软质景观要素参与方案的平面构成和空间塑造,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植物只能成为景观配角的问题。
(二)基于一课+三课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涉及植物规划、植物设计、植物种植及成果表达等4个方面,设计尺度包括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微观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应具备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能力。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中建立配套课程群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3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教学中以城市居住区为设计对象,在完成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和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等内容,形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新体系。
(三)构建网络+软件教学平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植物分类知识和空间塑造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景观的空间感知,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同时教师在课程 教 学 中,积 极 采 用 Auto CAD、3D 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制图软件来完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等各种过程。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空间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VR软件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场地、不同设计阶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四)项目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院与哈尔滨多家园林公司和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为本科学生的绿化实习提供了基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4种项目教学方法。
1.虚拟项目法在没有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多途径搜集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厂矿、机关等一些典型绿地的图文资料,编写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教学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虚拟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2.真实项目法授课教师将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补充设计等阶段内容的讲授,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各阶段的进度安排和成果要求,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3.引导项目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去广泛查阅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经典案例,对比分析各经典案例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电脑和手绘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节点的临摹,并以汇报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的解读能力。
4.互评项目法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验课的考评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论文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力,教师采用了互评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互点评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增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与方案点评技巧。
篇10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辽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始进入一个从量到质的提升阶段,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已现端倪。
目前,辽宁全省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项目已达47个,另有159个在建项目,投资总额198.4亿元。这些投资规模可观的新项目,对辽宁休闲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品牌建设方面,清原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和桓仁满族自治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葫芦岛葫芦山庄、阜新桃李园、丹东大梨树村、辽河湿地鼎翔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园区、沈阳乐农庄园、辽阳新特农产品有限公司、沈阳薰衣草庄园、宽甸县河口村、绥中县洪家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各地在加快推进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已有类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发展模式,丰富发展类型,培育出不少的农业创意园区和农家乐专业村。
“注重特色,注重创新”,是辽宁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的一大主要特征。
在桓仁县,近年来,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优势和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积淀,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型、休闲度假型、民族文化观光型旅游精品项目。到目前为止,桓仁县不仅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旅游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绿色名县、生态旅游大县和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而且成功建设了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五女山、大雅河漂流,两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望天洞、桓龙湖,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秃顶子,七个民俗特色旅游乡镇及一大批旅游专业村,修缮开放了十多处民族历史文化遗迹。新建了建州女真遗址公园,全方位展示满族先人李满住部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积极谋划建设满族民俗博物馆,使其成为人们了解满族历史文化的窗口。编排了一系列体现满族文化特色的大型民族歌舞节目,开展以“五女山下篝火红”为主题的广场民族舞蹈演出活动,新颖的演出形式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受到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富民欢歌幸福多
辽宁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有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二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三是坚持以农村为载体。他们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形成了“农家乐”型、休闲农庄型、观光农园型、农业园区型、生态园林型、民俗文化型、科普教育型、休闲度假型等类休闲农业,使乡村旅游成为了城市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农村为城市服务,城市让农业增效。农民既是经营主体,又是主要的受惠者。很多农民都通过从事休闲农业和与之相关的其他行业,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使农民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以农民为主体,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近年来,辽宁各地在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相继推出了不少倾斜政策。以沈阳为例,政府2013年出台了关于沈阳市休闲农业发展建设项目资金补助政策,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对休闲农业建设项目进行扶持。
篇11
一、大众度假促使赏花经济市场需求扩大
在人均收入提升、带薪休假制度强制实施等现实条件的推动下,如今的旅游已逐步成为大众化、经常性的消费方式,旅游形式也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转变。
1.带薪休假政策扩大了赏花游市场
我国的带薪休假政策与《国民休闲纲要》为旅游度假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将成为旅游产业改革的新风口。随着这一政策及《国民休闲纲要》的逐步落实,大众度假需求将全面释放,并将促使中国的度假市场进入一个非常规模化的快速突破期。预计到2030年,休闲度假在旅游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幅提升,接近三分之二的旅游行为将会以度假为主导[1]。大众度假时代,赏花游的市场需求正在快速扩大。中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2]。
2.要注意围绕大众度假游的特点
,做赏花经济文章大众度假旅游与传统的观光旅游相比,除了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外,还需要养生、运动、文化、度假物业、社区服务等更广泛的功能,“旅居”特征明显,这将带来大规模的消费,实现旅游度假经济的带动效益,对整个经济结构将形成复合型带动。因此,满足度假旅游的产品要重视和紧抓度假的这一特点,全面激活度假需求,满足这一热点需求。古往今来,赏花就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作为中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大武汉需要抓住度假旅游的市场机遇,从政府支持、科学规划、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品牌、开发精品线路、注重游客体验、加强宣传推介等方面,着力做大、做强武汉市的赏花经济,用新的思维方式去谋划武汉赏花经济的发展。
二、武汉赏花经济发展现状
依托武汉的赏花旅游资源和农业特色,抢抓发展机遇,武汉赏花经济已进入产业初创期,并具一定规模。目前武汉市已有10多个赏花节事,赏花游人气较旺,赏花经济效益逐年提升。
1.由开端到初见成效
武广高铁开通之后,2010年春,武汉樱花季游客呈现井喷式增长;2013年,武汉市年旅游人数已达1.42亿人,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2012年,武汉市编制了《武汉赏花经济发展规划》,加强了对赏花经济发展的规划、引导,揭开“武汉新花城”建设的篇章。武汉赏花游也从最初的赏樱,拓展到赏梅、赏杜鹃、赏牡丹、赏荷,并造就了武汉大学、东湖磨山、木兰云雾山、清凉寨、汉口江滩等新花城十景。2013~2016年,经过持续不断的打造,“武汉新花城”之旅已逐渐成为武汉旅游的一个品牌,特别是春天到武汉看樱花成为全国许多城市最火爆的线路。
2.武汉赏花节事兴起,赏花精品线路逐步清晰
武汉全市每年举行的各类赏花会节达10余种。其中,武汉大学的樱花节,东湖的梅花节、荷花节,黄陂的云雾山杜鹃花节等连续多年不间断举办,蔡甸、江夏的荷花节、新洲的桂花节、东西湖的桃花节以及其他赏花会节也不定期举办。2016年,武汉赏花游结合各区赏花资源和农业特色,举办了油菜花节、紫云英花节、杜鹃花节、郁金香节、薰衣草节、荷花节、观荷采莲节、桂花节等赏花游节事。武汉市已规划的十大赏花精品线路为东湖四季国际赏花游、好运桃花游、中华樱花浪漫游、楚天一绝杜鹃花游、伊甸玫瑰幸福游、中国甜玉米之乡汉南农事体验游、中国“籽莲第一镇”法泗荷花游、知音故里莲花水乡游、儒释圣地国际精品桂花游、都市农业花园游。
3.赏花游游客爆发增长,经济效益初显
每年的赏花季,特别是3~5月,到武汉观梅、赏樱、看杜鹃的游客蜂拥而至、络绎不绝,游客量达到2600万左右。东湖风景区和黄陂旅游景区是武汉赏花游两大重点景区。据统计,武汉东湖游客接待量2009年为460万人次,2015年为610万人次,增长了30%;黄陂区游客接待量由2009年的390万游客上升到2015年的910万,增长了120%。2016年,武汉市赏花游接待游客26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比去年增长10%左右。赏花经济开始吸引投资者参与投资开发赏花游相关产业,形成了对武汉市赏花经济投资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武汉赏花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武汉市赏花经济发展的时间不长,发展速度较快,由于经验不足,其发展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较为突出的关键性问题。
1.尚未形成多处花开、四季花开的局面
近年,武汉赏花游主要集中于樱花、梅花、荷花、桂花和杜鹃花等5大传统品种和一些逐步增加的品种。具有规模效应的赏花休闲游目的地主要是中心城区的东湖风景区、武汉大学、园博园和几大市区公园,还有新城区的几个大的赏花基地。武汉市赏花经济的旺季是春季,其他季节虽然有花赏,但比较零星,不成规模。其它季节、其它区域有观赏价值的种类很少,特别是新城区的赏花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知名度不够也导致了市场打不开[2]。
2.精品线路不精,产品宣传营销不够
武汉赏花经济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缺乏对赏花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划;缺乏对精品线路的设计、包装;更缺乏对精品线路的宣传营销。一些具有良好开发价值的赏花资源仍处于待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
3.景区、景点配套服务需要完善
交通方面,虽然进出武汉的大通道改善了,但进入武汉市区后,由于大量游人集中在景区活动,短时间增加了城市负荷,极易造成拥堵,造成周边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特别是有的旅游通道设有高速公路收费站点,很容易形成集中堵点,使游客进不来、走不掉。游购娱配套服务方面,景区、景点还需要多开发具有武汉地方特色的餐饮、购物、住宿、娱乐场所,让游客赏鲜花美景,吃正宗汉味小吃美食,买武汉特色纪念品,住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酒店和玩相应的娱乐设施,让游客不虚此行、尽兴而归。
4.赏花经济产业链有待延伸
赏花经济是一个多元的新产业。发展赏花经济,不仅仅是要开发赏花旅游产品,还要延伸赏花经济的产业链[3]。目前,武汉市赏花经济主要收入包括门票、住宿、餐饮、土特产消费等,消费结构比较单一。赏花经济的潜力有待挖掘,产业链有待延伸。武汉市赏花经济在花卉衍生产品的消费、赏花经济增值服务和产品延伸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四、武汉赏花经济的对策思考
武汉赏花经济的发展,亟待跳起来摘桃子———努力打造赏花经济升级版。要从加强保障措施与政策支持,完善规划布局和精品设计,产业链延伸,与文化产业对接,加强营销推介等几个方面来着力打造[4]。
1.确立发展赏花经济工作专班,加强领导支持
要成立武汉市赏花经济升级版发展领导小组,来抓全市赏花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可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组建包括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城乡建设委、交委,市农委、财政局、林业局、旅游局、园林局、文化局、国土规划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赏花经济升级版发展领导小组,整合众多的涉及部门,形成有效的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职责,研究决定全市赏花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
2.拓展投入渠道,加强赏花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坚持政府引导性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努力构建赏花经济投入的PPP模式和多元化投入新格局。对赏花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行市、区财政共同负担。市财政每年落实一定的赏花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赏花游特色镇(乡、街)、特色村建设,旅游沿线环境整治、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等,同时整合旅游、林业、园林、农业等部门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支持赏花经济发展。各区人民政府和管委会也要增加对赏花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加大资金投入。金融机构要对赏花游景区景点和特色农林赏花基地建设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市、区财政给予适当财政贴息,积极引导大集团大公司投资发展赏花经济,同时鼓励赏花游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现代旅游集团,推动赏花游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3.调整和完善武汉赏花经济规划布局
完善和推进“一核、两园、两个交易中心、六大田园赏花区”。依托现有花资源,完善武汉赏花经济发展规划,加强规划的实施和引导作用。“一核”即武汉园博园,是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展区,要做成有区域影响力的精品。“两园”即东湖赏花园和张公堤森林公园。东湖赏花园要在原有的5个赏花园基础上,继续提升、整合和组建,形成更多的精品赏花园。张公堤森林公园也要尽快建设成10个专业精品赏花园,与东湖赏花园相呼应。“两交易中心”即雨润花都花卉交易中心和安山花卉苗木交易中心,要抓行业监管和市场秩序监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即蔡甸的“知音故里、莲花之乡”赏花区;江夏的“生态江夏、花木之乡”赏花区;黄陂“木兰故里、山花之乡”赏花区;新洲“儒释圣地、桂花之乡”赏花区;东西湖“生态田园、桃花之乡”赏花区;汉南“梦湖水郡、玉米之乡”赏花区。这些新城区的赏花区要确保加大力度建设和宣传营销。
4.结合产业链延伸,推出一批精品赏花游线路
以园博园、东湖赏花园为赏花集结地,串联新花城赏花景观带,连接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根据市民和外地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结合武汉市旅游景区景点特色,开发差异化的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对国内甚至国外的游客,突出发展品质高档、品种珍稀、文化深厚的樱花、荷花、梅花、桂花观赏游;对市内和城市圈的游客,注重突出景点的参与性、体验性、科普性、休闲性,重点打造油菜花、桃花、梨花、莲花、苗木花卉、温室盆花、甜玉米等农林观花品种。完善和创新武汉赏花游“十大精品”路线。近几年,根据网友的投票和推介,评出的“武汉新花城”赏花十景,分别是武汉大学樱花、东湖梅花和东湖荷花、汉口江滩芦苇花、东湖樱花、木兰天池杏花、清凉寨的中华樱花、木兰云雾山杜鹃花、锦里沟樱花、青山公园杜鹃花、江夏梁湖八景。要把这些受大众喜爱的景点纳入到规划的十大赏花精品线路中,做精做强。新城区的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特别需要政府引导。要利用好“花资源”、乡间特色文化,结合新农村建设,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延伸赏花经济产业链。在有条件的地区高水平地建设农业休闲观光基地、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乡村旅游特色村镇等,创建一批星级农家乐、休闲农庄,开展一些采摘、种养和认养等活动。借鉴昆明、广州等地的经验,不仅要发展赏花游,还可以发展花卉、花卉种子、种球的经营,把赏花经济产业链延伸做强、做足。
5.把赏花旅游和武汉文化相结合
把文化元素植入赏花旅游中,打造“中部新花城”的花样年华。只有把赏花游和武汉文化内涵有机结合,才能让赏花经济更富有持续的生命力[5]。一是把赏花旅游和武汉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相结合,举办更多更能体现武汉本地特色的鲜花节,如武汉大学的樱花节、东湖的梅花节、荷花节、黄陂的云雾山杜鹃花节、江夏的荷花节、新洲的桂花节、东西湖的桃花节、汉南的甜玉米节等等;二是把赏花游与武汉的滨江滨湖游、辛亥首义文化游、木兰文化游、长江三峡游等传统旅游产品结合,演绎出更丰富多彩、更有文化内涵的赏花加文化旅游产品;三是把养花、赏花作为武汉的。借鉴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风俗,提倡市民在自家阳台种植花卉,让鲜花面向街道,给路人欣赏,给他人欣赏,形成武汉一道有特色的美丽风景线。
6.加强武汉赏花游宣传推介
要加强武汉赏花游品牌形象设计,统一宣传口号、宣传形象和标志物。在宣传内容上要重点从线路推介、产品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把握。在宣传形式上要注重创新、要丰富多样。要积极组团参与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在主要客源市场举办宣传推介会,努力开拓赏花游客源市场。要加强赏花游信息化建设,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介,做好武汉赏花游的宣传与推介,让游客想来,让游客常来。
参考文献:
[1]王睿郁.加快江苏赏花经济的思考与建议[J].江苏农村经济,2016(05).
[2]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22亿人次[N].光明日报,2016-05-09.
[3]龚艳平.赏花经济火热背后的冷思考[N].江西日报,2017-04-07.
篇12
争创生态品牌,强化农业的生态特色。把“走绿色路、创生态品牌”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按照“集中、整合、提升”的原则,抓好优质果树、栀子花、无公害蔬菜、韭菜、商品兔、观赏鱼等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农业品牌。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果、蔬等农业主导产业,突出“扶优扶强”原则,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规模生产,发展高科技农业、效益农业,从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企业与农户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利益新机制。
加快农业工业化,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弥补农业加工企业的空白,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企业与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联姻,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农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名特优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营销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业务联系,加大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力度。
篇13
近年来,即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设施配套等多方面进行了倾斜扶持。特别是最近几年,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发展较快,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让农业项目在园区“抱团”,把园区打造成项目发展的“洼地”,使农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近10万亩,成规模的农业园区150多处。即墨市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出口甘蓝生产基地,大姜、华南型黄瓜、食用菌、设施西瓜等种植面积都居青岛市前列。
(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拓宽发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优质果茶等高效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目前,以生态观光、茶果采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观光园20余处。全市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3家,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7家,青岛市星级农家乐12家,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100万元。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
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实施生态循环战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积极推广以生态绿色、节水节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发展蔬菜、果茶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面积22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54个。
(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带动促农增收
即墨市以放心菜、放心肉、优质粮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带动农户发展绿色种植,培育农业品牌。一是品牌农业逐步壮大,形成了以蔬菜和茶叶为代表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创建农业品牌。以品牌为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300余个。涌现出“白庙”芋头、“鳌福”绿茶、“金口玉芽”芹菜等青岛十大名特优农产品;“鳌鹤春绿茶”、“大任河粉条”等近百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灵山韭菜、七级食用菌、华山甜瓜等一批区域性知名农产品。
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都市农业还在发展初期阶段,为都市居民提供的休闲、教育、体验等功能还不多,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名特优少,知名度较低,品牌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缺乏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品牌。二是园区档次不够高,科技和装备水平一般。缺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产业,园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产业链短。三是特色不突出,缺乏创意,精品少。缺少让市民在休闲观光过程增进对以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还不够。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都市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世界眼光谋划,国际标准要求,制定完善发展规划
即墨地域东、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层次,按照“东果茶、西蔬菜、中粮油”的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带动现代都市农业整体突破。东部自然环境多样,交通便利,应结合蓝色硅谷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档次果、茶种植为主的精品农业,大力开发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生态功能,建设土地集约、技术密集的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农耕休闲文化、果蔬采摘体验、市民租赁农场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形式,为人们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还可打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在西部以大沽河为轴心,重点以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建设高质量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创新农业服务业发展。率先建成一批机械化、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二)设施农业引领,促进都市农业智能化、高端化,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
一是实施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工程,着力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切实做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二是统筹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产业特色,突出规模效益。加大园区科技示范作用的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好的政策、好的项目调动各方面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三)创新休闲农业,开拓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领域,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人们生活进行有机融合,重点培育农业果蔬采摘体验式旅游、休闲度假等模式的休闲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快推进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民俗历史、乡土民情,通过设施栽培、生态立体种植、特色农业等模式,加强高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突出农味,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例如,可利用田横祭海节和鹤山柿子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把即墨两千年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精品农业旅游品牌。二是发展创意农业提高效益。针对市民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如可种植五彩辣椒、迷你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以满足其“猎奇”需求。三是积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在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功能,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节水优质作物品种,为市民提供回归自然的良好生态,建设成为青岛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高标准打造“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农业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产品安全的目标。二是加强品牌营销。发展初期,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注重通过新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以市场促生产,实现由单纯抓生产向抓市场促生产转变,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网和信息网,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大力营造品牌文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企业文化的开发力度,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从更高的视角、更深层次挖掘企业和产品内涵,打造文化农产品,唱响“金口玉芽”芹菜、“鳌福”绿茶、“白庙”芋头等品牌,力争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吸引资金、激励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引进或培植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实施“园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以科技带动、订单拉动,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优化种植业结构布局,推广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三是抱团发展闯市场。把分散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将“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闯市场”。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走规模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