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家庭教育规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家庭教育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家庭教育规划

篇1

科学的理财指个人或者专业人士及机构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依据个人(家庭)财务及非财务状况,运用规范的、科学的方法并遵循一定和特定的程序制定切合实际、可操作的某一方面或一系列相互协调的规划方案,最终实现个人(家庭)终身的财务自由。其中居住规划、教育规划及退休养老规划是影响人一生的三大重要规划。教育规划作为整个人生规划体系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对家庭子女教育经费管理及规划进行研究,运用教育管理知识,理财规划知识及财务管理知识对家庭子女教育经费的重要性和筹措渠道进行分析,旨在给广大家庭作一参考。

1 教育经费及家庭中的教育经费管理

教育经费是特定国家或社会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各种经费的总称。它既包括政府的公共教育财政投入,也包括私人和民间用于教育事业的费用。家庭教育经费管理是指家庭对教育经费进行筹措、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家庭教育经费管理是家庭各项财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体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取向及孩子自己的教育意愿,还要按客观教育规律办事。

家庭教育经费管理的功能具体体现在筹资功能、导向功能和监管功能三方面。筹资功能,即通过教育管理职能的发挥,必须为子女未来教育发展筹集到足够的经费,这包括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和措施方式。导向功能是指对所筹集来的教育经费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后进行分配。分配过程的核心体现为家庭教育的一种价值选择。监管功能指对家庭教育经费使用去向,使用过程和使用效率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防止出现资金使用不当而影响子女届时教育。

2 家庭子女教育经费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1 教育费用逐年上涨

随着人们对接受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费用也在持续上升,这使得教育开支的比重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据2010年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其年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调查显示,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30.1%。通常我们用“教育负担比”来衡量教育开支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教育负担比=×100%

由于学费的增长率可能高于收入增长率,所以届时的教育负担比可能会比现在的估计的负担比还高。通常情况下,如果预计教育负担比高于30%,就应尽早准备。假设子女上大学一年的费用为17000元(包括学费、住宿费、日常各项开支),以届时一个双薪家庭每年可支配收入60000来算,则教育负担比占28%,若是双胞家庭子女同时上大学要耗费56%的可支配收入,沉重的负担要持续4年,这笔庞大的费用足以拖垮一个辛苦工作的双薪家庭。若还有想让子女出国留学的心愿,更要花费相当于5年以上的可支配收入,不提早准备根本不可能实现。

2.2 子女教育金的特性

与其他规划和管理相比,子女教育经费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2.2.1 没有时间弹性

一般情况下子女到了一定年龄(18岁左右)就要念大学,届时父母就应该准备好至少一年的高等教育金。这一点与住房规划和退休养老规划不同,对于这两项规划如果家庭财务状况不允许还可以推迟理财目标实现的时间。随着宏观经济进一步发展及大学的普遍设立,大学学位辩称迈向社会工作的基本门槛,也成为父母必须培养子女到达门槛的义务。因为没有时间弹性,所以才需要提早准备,才不会陷入时间到了还筹不出钱的困境。

2.2.2 没有费用弹性

从费用弹性上来看,子女高等教育费用相对固定,不管每个家庭收入与资产状况如何,教育负担基本相同,不会因为家庭有钱没钱而有所差异。不像住房及养老规划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从高等教育经费准备时间来看,子女就读大学时年龄为18岁左右,而家长的年龄届时通常为45岁左右,距离退休还有大概10~15年。子女高等教育金支付期与退休金准备期高度重叠,为平衡两者需求,提早进行教育规划十分必要。

2.2.3 子女的资质无法事先掌握

与退休规划和购房规划相比,子女教育最终需要花费多少家庭财务资源更难掌握。在子女出身时,很难知道这个小孩在独立前会花掉父母多少钱。子女教育费用消耗情况与子女的资质和学习能力及兴趣有关。父母希望子女能考上较好的公立大学,子女最后也不见得考得上。不同资质的孩子在求学期间所花费的各种额外学习费用差距也很大,这些也不是父母可以实现控制的。特别是有些小孩在音乐、美术上有天分,如果父母为了不埋没孩子的天分,计划送他们去专门的艺术学院深造则花费更是惊人。因为不管是何种资质都无法事先控制,所以应该从宽来规划子女的教育金。

2.2.4 没有专门针对子女的教育强制性教育储蓄

目前,在政府或企业单位就职人员,有两笔特定用途的强制性储蓄,即用于退休规划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和用于购房规划的住房公积金账户,然而,并没有专门为子女教育二强制储蓄的账户。因此,子女教育金要靠自己自觉准备。

2.2.5 子女教育支出金额大持续时间长

对一般家庭而言,子女教育每年支出的金额虽然不是最多,但持续时间长,子女从出生到上大学将近20年,因此,教育支出总金额可能比购房支出还多。下面笔者将通过一个表格来简要预算一个孩子在读完大学之前大概会花费多少钱。如表1所示。

表1中所示这个测算结果既没有计算通货膨胀率,也没有计算学费的增长率,也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一般情况下教育支出的成长比率比一般通货膨胀率高。在2004年,通货膨胀率仅为1.1%,但教育费用增值率达到4.3%,一般来说,家庭教育金的投资收益率必须要高于学费增值率。由于学费增长率较高,学费需要的时间与金额又相对固定,投资报酬率以6%~8%较为合适。这样大概算下来相信很多人会大吃一惊,也会有很多年轻人对养孩子心怀畏惧。但无论如何养育子女仍是大多数人必经的人生阶段,我们需要寻找更好的途径帮助我们实现对子女的抚养与教育。由此可见家庭子女教育经费管理及规划是何等重要。

2.3 良好的教育对个人意义重大

随着市场对优质人力资本的需求增大,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家长的一种责任。很多家长希望通过让孩子接受高水平的教育来改善、改变自己及子女现有的生活状态。较高的教育收益加上日渐增加的教育支出,使教育经费管理成为家庭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3 子女教育资金的预估及筹措渠道

3.1 子女未来教育费用的估算

储备足够的教育经费是家庭教育规划的重要前提。教育支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父母自身的税后收入和资产。子女教育规划方案的最终确立是在父母双方对自身家庭财产、收入能力、承受风险能力以及子女教育目标都以明确的前提下进行的。通常我们在对子女教育进行规划时需要完成几个步骤:

第一,充分了解自己家庭的结构及财务状况。为了对自己家庭收支水平进行全面了解我们需要编制自己的家庭财务表,将家庭信息整理归类到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中,并通过对两张表的分析了解自身及家庭对待风险的态度及风险承受能力。

第二,初步确定对子女的教育目标。作为家长应了解子女的教育需求,并对子女未来教育经费进行一个预算。然后才能挑选适合的理财工具进行规划。最为家长,应明确希望子女将来上什么类型的大学及规划时子女的年龄是多少。我国不同类型的大学收费不同,同意所大学收费也可能因所学专业不同而导致学费各异。所以做子女教育目标规划时还得综合考虑各类学校、各国学校特点以及子女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

第三,对未来教育费用进行估算。在进行教育费用估算时需要设定一个通货膨胀率,可以参照每年的CPI来设定。设定好通货膨胀率后按预计通货膨胀率计算所需要的最终费用。计算采用一次性投资计划所需的金额现值和采用分析投资计划每月所需支付的年金。在计算中子女入学年龄是教育经费筹措的重要变量。如果子女现在只有5岁,则其教育消费计划时间为13年(假定18岁上大学);如果子女现在为14岁,则只有4年来实施教育消费计划。这两种情况所要采取的家庭教育经费管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现通过一个金融模型对子女未来教育费用进行估算:

预计正常家庭子女上大学年龄为18岁,有两种类型的高校可选择即专业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若选择储蓄为教育投资计划方式,年税后利率为9%,家长每月存入一笔固定存款用于教育投资计划,该项投资利息是每月支付,计息方式为复利计息。预设每年大学费用增长率为6%,且保持不变。以现在大学所需学费和生活费计算,以第一年初值计,专业型大学为50000元(包括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综合型大学为60000元。本模型中设定子女的每个年龄阶段,按照其年龄阶段推测其上大学时所需总费用及月供情况。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数据看出家庭子女教育规划越早对家庭整个财务安排影响越小。如果子女年龄越接近教育目标所设立年龄,对其教育经费的筹措难度越大,如果不合理安排家庭其他财务开支将会影响到届时子女教育所需费用。因此,子女的教育规划要预先进行,才不会使父母留下因家庭财力不足而阻碍子女前进的遗憾。

3.2 其他教育资金筹措渠道

稳定的收入和充足的资产是教育支出坚实的资金保证。但是家庭税后可支配收入总量不大,在税后收入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中还得考虑家庭的其他支出,因而分配给教育的经费非常有限,特别对于贫困家庭,更是到了捉襟见肘的境地。了解和利用其他学费来源可以有效节约成本。

3.2.1 了解政策,争取政府教育资助

政府直接对学生进行补贴,应当成为学生教育融资的另一重要来源,这既是政府在教育产品供给中的角色使然,也是政府作为“天下父母”的职责所在。政府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以对符合条件的人提供教育资助。但这类资助通常有着严格的资助限制。主要是特殊困难补助及减免学费政策和“绿色通道”政策等,其主要针对特殊困难和经济困难群体。

3.2.2 利用政策,享受特殊身份补助

家长在给子女做高等教育规划时候可以充分了解各种不同类型院校的收费政策及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如少数民族就读民族学院,国民就读军校、公安学校和师范学校都有减免学费或学费减半的优惠。

3.2.3 申请教育贷款

教育资金的来源除了家庭自身拥有的资产收入和政府或民间机构的资助外,还包括政府为家庭平困的学生提供的各种专门的低息贷款。教育贷款是重要的子女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我国的学生贷款政策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学校学生贷款,指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贷款;二是国家助学贷款,指学生所在学校为那些无力解决在校学习期间生活费的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提供无息贷款。实行专业奖学金办法的高等院校或专业不实行学生贷款制度;三是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指各金融机构以信贷原则为指导,对高校学生、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办理的,以支持学生完成学习目的的一种商业性贷款形式。

综上所述,虽然每个家庭对子女教育设定的目标不同,家庭经济情况也千差万别,但子女教育所需要的费用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为了不让子女因家庭经济情况而错失获得良好教育机会。对子女的教育经费规划必须提早进行。在规划过程中得按照家庭自身经济实力选择规划工具,但不可因筹资压力而选择高风险的投资工具,若本金遭受损失对未来子女教育的不利影响会更大。在规划的同时需了解政府的政策导向,从政策中获得优惠,从而减轻家庭财务负担。

参考文献

[1] 司晓红.教育管理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理财规划师专业能力[M].3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篇2

从家庭收入构成可以看出,男方是主要的家庭经济支柱。家庭的月总支出为1.89万元,其中,日常生活支出为1.1万元,占比58.2%;月房贷还款支出为0.69万元,占比36.51%。日常支出占月收入比重为47.83%,低于50%,表明家庭控制开支的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储蓄能力。月房贷还款占月收入的比重为30%,低于40%。家庭财务风险较低,处于较为安全的水平。夏先生的家庭每年可结余10.17万元,留存比例为29.39%,家庭的储蓄能力较强。

家庭理财规划

可按照应急准备、长期保障、子女教育、退休养老这4个基本规划的顺序对家庭财务进行梳理。

应急规划

夏先生家庭目前月房贷还款额较高,因此应按6个月来准备应急资金,共计需10.74万元。活期存款共计8.5万元,还需增加2万元左右的应急准备金。其中,1.8万元左右以活期存款方式保留,余下资金可用于购买货币基金。

长期保障

夏先生的年收入为21.8万元,已购买20万元保额的商业保险。由于房贷由夏先生一人负担,如果要保障未来5年的收入及考虑意外情况下收入中断引起的房贷偿还风险,则保险缺口为195万元。目前夏先生的保费支出占年收入的比重为2.75%,按保费占收入10%~15%测算,每年可增加15800~26700元的保费支出。夏太太的年收入为12.8万元,购买的10万元商业保险仅能覆盖意外情况出现后1年的收入。如果要保障5年的收入,保额缺口为54万元,每年需增加9300~15700元的保费支出。

子女教育规划

夏先生夫妇的孩子3岁,计划在其18岁前储备100万元的教育金。假设投资年收益为7%,通胀率为

3%,则每月需要定投4915元。

养老规划

目前,夏先生夫妇二人生活费用为8500元,距离夏太太退休还有22年,距离夏先生退休还有26年。由于夏太太的退休时间更早,因此按照夏太太的退休时间来测算夫妻二人的退休费用。假设通胀率为3%,至夏太太退休时,夫妇二人每月的生活费用为16287元,需要筹备的养老金总额为488万元。如果其中的50%可以由社保满足,另外50%自行筹备,则夏先生家庭每月需要定投3911元。

基本规划完成后的收入支出情况

从表3来看,完成上述基本规划后,夏先生家庭的月结余为-0.20元,年结余为-2.55万元,留存比例为-7.37%,表明家庭的财务资源无法支持上述规划。

对规划的调整

重新检视上述规划后,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夏先生将规划中的保险年支出从5.19万元暂时缩减为2.5万元,缩减的这部分资金用于满足定投月支出。

家庭理财实施策略

第一,对夏先生家庭来说,需准备10.7万元的应急准备金,目前活期存款仅有8.5万元,需增额外

加2万元。其中,1.8万元以活期存款形式保留,余下资金可购买货币基金。

第二,由于家庭的房贷负担较重,夫妻二人的长期保障缺口较大,目前每年还可追加15500元的保费支出用于增加保障。由于夏先生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且承担了全部房贷,建议优先增加夏先生的保障。

篇3

钟立属于企业的创业元老,拥有一些企业股份,大约值30万元,每年股份收入约4万元。3年前以参股的形式在一家手机元配件生产企业投资了100万元,今年开始有赢利,分红收入约为20万元。

孩子今年读大学,就读国内某名校,大学期间的学费已存在孩子名下,有20万元,都是孩子的压岁钱和每年帮孩子追加投资积攒的,基本可满足大学阶段的费用需求。

家庭生活、交通费用等支出约2万元/月,娱乐休闲、兴趣等的支出每年约10万元,赡养父母年支出4万元。考虑到早退后闲暇时间多,花费会增加,因此希望有50万元的年现金流入。

希望达到以下理财目标:

(1)45岁早退,每年期望有50万元的现金流收入,满足家庭支出的需要;

(2)为孩子大学毕业后准备一笔创业婚嫁金;

(3)寻找一些可投资收藏的领域,希望5年左右能够获得较好的收益。

家庭财务诊断分析

钟立家庭的收入支出表见表1,资产负债表见表2、3,家庭财务诊断结果见表4。

收支情况分析:目前家庭收入较好,工作收入48万元/年,支付消费支出38万元,还有10万元的结余。家庭现阶段的现金流良好,但企业股权分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资产负债情况分析:家庭负债收入比率为0,家庭资产906万元,自住房220万元,股票、房产等投资性资产686万元,净资产投资率占其家庭资产的75.72%,生息资产包括企业股权、存款、房产、理财产品、基金、股票等种类,净资产流动性风险好。做好早退的现金流入规划,应适当调整投资渠道和品种,平衡配置高低中风险产品。

储蓄能力分析:自由储蓄率为20.83%,储蓄结余额比率较低,主要是家庭年支出比较高,年结余额为10万元/年。金融资产放在股票、基金账户,收益波动大,风险较高。应做好家庭资产配置,根据市场和收益状况调整产品配置;股权投资可进行必要的调整,保障财务资源的安全性和收益能够更好地利用。

资产流动性分析:家庭流动性比率为9.46%,显示出资产流动性充足,能满足家庭紧急备用的需求。需要关注的是银行存款利率调低对收益率的影响。

投资资产配置分析:目前家庭净资产中,可投资资产占比75.72%。可投资资产比例良好。家庭投资品种单一,投资金融性等生息资产收益低,风险高。家庭财务做了较好的规划,但应积极按家庭中长期需求进行理财投资,获得稳健、具有成长性的理财收入。

家庭风险保障情况分析:虽然提早退休,且身体状况良好,但应该注意保健和健康。

家庭财务自由情况分析:财务自由度为0,45岁的家庭成熟期早退家庭,有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的可能。

理财建议

钟立家庭属于家庭成熟期,孩子今年上大学,钟立本人打算今年退休。退休后15年期间的财产性现金流入主要有房屋租金收入14万元,股权收益24万元(不确定),近百万元的金融资产所带来的收益,还有太太的工资收入8万元,合计大约在50万元。从资产配置看,50岁开始有4万元的商业保险现金流入,还有较为稳定的房租收入14万元,以及太太的工资收入8万元/年,这部分稳定的现金流入有26万元,并且会随着房租的增长而增加现金流入。现阶段的家庭年支出为38万元,考虑到退休后希望生活更丰富些的需求和通胀因素,打算能有50万元的年现金流入。

针对钟立家庭的情况,有以下理财建议。

增强投资收益的确定性

钟立家庭存在的风险主要在投资企业股权收益的不确定性,可考虑在今年从企业退休时卖出30万元股权,购买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加上原有30万元银行理财产品,合计60万元。起点高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现阶段收益一般为7%左右。

一些短期流动性强的理财产品也可适当配置,现阶段收益在3%~4%。3年前投资的手机元配件生产企业,有20万元的年分红收入,在未来可能获得更高的分红收入,但需要注意企业风险的存在,由于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需对保全家庭财富做好应对。金融资产和企业股权的收益达到25万元。

房租、银行理财产品、存款、企业股权分红等年收益大约40万元,另外还有37万元存在一定收益不确定性的基金、股票收益,5年后保险年领4万元,并且每年有红利。太太有8万元年工资收入,13年后有退休工资,而钟立15年后也有退休工资,但现阶段每年需自己交社保、医保等,建议按企业原有社保交纳标准交费,可用商业保险每年的分红交纳。

定投组合筹备孩子的创业婚嫁金

孩子今年读大学,4年后大学毕业或继续读研究生,3~5年可为孩子准备一笔创业婚嫁金。每年用5万元定投一个基金组合,由2只平衡型基金和2只债券形基金组成,按10%的收益率,可达到30万元,到时可拿出20万元合计50万元作为孩子的创业婚嫁金。

篇4

名言警句“唱进”校园瓦房店德育出新招

———“天涯有穷时,师恩无尽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日,在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召开的《警世贤文歌》实验启动仪式上,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改编成歌词,谱上曲子,成为中小学生传唱的歌曲。

该市从2011年开始《警世贤文歌》的创编工作,在搜集大量古代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依据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德育纲目要求,按主题创编成歌词,再谱成歌曲,总计18首,内容涵盖了孝亲、尊师、诚信、爱国等18个方面。

大学排行榜是矮中取长自娱自乐

———日前,某网站大学排行榜正式出炉,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杰出校友排行榜中的“亿万富豪”一栏。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高校的教学、科研等领域,正是重要弱项所在。如果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甚至自欺欺人,最后只会离世界先进水平越来越远。

学生研发座位查询软件

———为了上自习而背着书包奔走于各大教学楼苦寻教室和空座位,是大学生们的一大烦恼。近日,天津大学的学生们可以不必为此发愁了。学生们只需在手机系统中安装“我爱上自习”软件,再晃动手机,页面上即可显示当时全校可供使用的自习室的列表,还可查询全校区200多个自习教室在整个学期18周内,每天从早到晚6节大课的使用情况。

软件的研发者是天津大学2011级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张仁宇,他很喜欢到教室上自习,但由于不清楚教室的排课情况,不是经常找不到教室、座位,就是刚坐了一会儿,就有老师来上课了,很扫兴。于是,他运用所学知识,编了一个查询自习室的小程序,帮助同学们了解全校任何一间教室全天的使用情况。

高中要过返璞归真的教育生活

———当下最关键的是要解决高中什么问题?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认为,高中教育要返璞归真,要回归教育的本源思考定位和发展问题,做真正意义上的高中教育,让师生过一种朴实、健康、日常的学校生活。

返璞归真的教育是避免精细化的教育,如果教育过于精细化、过于技术化,就会带来模式化背后的僵化;是注重内心真实体验的教育,很多老师的知识是丰富的,但是他并不知道学生缺的是内心真实的体验;是对传统会有一分留恋的教育,我们对传统的留恋,实际上包含着对未来教育趋向的一种忧思和选择;是顺从儿童天性的教育,要顺从儿童天性,尊重人自身发展的规律;是一种文化自觉的教育,要从文化层面去思考教育的问题。

篇5

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调查分析

笔者在河池学院、百色学院、贺州学院、梧州学院、钦州学院五所地方本科院校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88份,有效回收率为97%。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女大学生占37.8%,男大学生占62.2%,80%的对象来自农村,大学生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占80%。笔者根据调查问卷反映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问卷中几个突出的调查结果。

(一)家庭教育与大学生专业类别选择。

在专业类别选择方面,87%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师范类的专业。笔者分析女大学生高比例选择师范类专业的原因可能是:被调查者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在农村家庭教育看来,女大学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最先考虑因素。师范类专业从事的职业大部分是教育行业,教育行业相对比较轻松、稳定,竞争压力也没公司企业大,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及家庭组建等比较有利(从现实可以看到在教育行业当中,女性教育工作者占的比例是相对高于男性教育工作者)。和女大学生相反的是,70%的男大学生选择非师范类专业,基于以上专业选择的反差,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我国家庭教育传统观念中,男生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大责任,非师范类的专业对于男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来说相对比较多,对实施抱负有比较宽广的平台。基于社会现实,非师范类专业的社会需求对男大学生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多,社会就业比较宽广。

(二)家庭成员受教育的层次与大学生专业选择意见。

在所读专业主要是谁的意见时,由自己选择专业的,男大学生占63%,女大学生占37%。从这个专业的选择意见进行分析,农村家庭成员的受教育层次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和对相关专业情况不了解,给不了大学生关于专业选择方面太多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选择专业选择方面,大部分是大学生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家住城镇的20%被调查者在选择专业时,所读的专业主要体现父母的意见。城镇家庭成员受教育的层次较高,家长对职业的认识较深,对指导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作用更大。

(三)家庭教育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影响程度的调查时,7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40.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来自父母和亲戚。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因而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是有深刻意义的。家庭教育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成员对大学生谈论自己的工作或工作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家庭成员的职业体验和人生经验,直接影响大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怎样规划职业生涯,如何融入职场,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家庭成员是大学生最信赖的人,他们不仅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大影响者和指导者,而且父母有可能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时,70%的被调查者选择把父母规划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许就是基于这种考虑,某些被调查者选择出生地为工作的最理想的地点。

(四)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大多家庭教育都很注重对大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占的比例最大。工作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最坚硬的敲门砖,注重对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竞争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团队协作,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职业进行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面对激烈的竞争也具备更大的竞争优势,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信心和能力。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作用巨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呼唤,教育的发展方式仅仅依靠学校的单一教育是不可取的。家庭教育有许多育人上的问题要承担和解决,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系统中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的职业意识、职业价值取向等各项内容都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根基。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深深影响每个人。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家庭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对子女实施直接的教育和训练,同时家庭范围、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成长。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起源于家庭成员的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家庭成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价值观等是大学生模仿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每个人的人生大事,更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家长如何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家长应担负起的重要的责任和任务。

(二)家庭教育是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启发和动力。大学生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职业角色,了解职业和职场,体验职场生活。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往往首先征求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会根据自己的职业经验进行相关的讲解。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直接受到家庭成员从事职业和职业思想的影响,家庭成员对不同职业的理解、体验和期望等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家庭成员的职业梦想,会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给子女,尤其是家庭成员职业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更期望子女帮助实现。家庭教育的氛围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如果家庭教育鼓励大学生更多地参与人际交往,大学生会倾向于选择与人际关系密切的职业;如果家庭教育是一种封闭式,大学生会倾向于选择与较少人际交往的职业。

(三)家庭教育必须有效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要帮助大学生端正择业思想,确立适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目标,并为此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有些家庭教育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因素、生活环境及其他因素对职业选择方面的作用,造成家长容易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强制大学生早期职业定向,或将自己的择业意志强加于大学生的现象,给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扮好“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家庭早期教育经验、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大学生各方面的优势,全面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条件和职业关系,为大学生当好选择职业的参谋。

三、正确引导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的途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学校教育采取大量的有效措施,取得的成效也很大。然而,家庭教育的作用被忽视,导致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一)在家庭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加家庭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家庭教育应该承担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重要的责任,家庭成员应该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职业生涯辅导的主要指导者和辅助者,应该发挥家庭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力军作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智育等能力的教育,更要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早期职业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正确认识自己,拟定初步的职业方向。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引导作用,首先自身必须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比较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必须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知识,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

(二)家庭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有针对性。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有针对性,目标不明确会弱化家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必须了解大学生的理想,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因材施教,从而有的放矢;同时,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要参考大学生的合理要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目标明确地予以引导,加以解决。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引导作用,应该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时期、不同问题进行专门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教育应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

(三)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但是如果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没有意义可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不仅要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还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从社会的现实环境出发。对于社会上的热门专业、高薪行业,家庭教育要谨慎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热门、高薪不一定好就业,一味扎堆热门、高薪行业,将造成社会供需比例失衡,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进行。家庭教育要对社会需求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提高社会需求的分析能力,根据社会的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四)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循序渐进。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的工作和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促成的,可见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必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因年龄、智商、环境等不同,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有不同的差异,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家庭教育的循序渐进。家庭成员一要通过家庭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成功就业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困难和挑战;二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引导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坚持“行行出状元”的择业观,职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精细分工的产物,并无贵贱之分。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只要适合其,有利于其发挥自身优势,都应该给予坚持和鼓励;三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能获得不断的进步和提升。

(五)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注重情商的培养。

能力因素是大学生正确择业、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培养。家庭教育要注重情商教育,让大学生不仅认识自己的情绪,还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一个人缺乏对情绪的自我管理,情绪低落而不能自拔,则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不能直面人生的种种挑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才能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才能应付现代社会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在职场上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六)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庭教育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道德建设。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家庭教育要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充分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培养,帮助大学生不断改变旧的、腐朽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使大学生树立全新的、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

[2]汪伯英,皇甫鸿昌.家庭教育新趋势和对策[M].1版.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洪明.儿童职业意识启蒙探析[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8期.

篇6

女子教育观念的形成始于先秦,经历两汉和唐朝的发展,直至明末清初才基本成熟,这种目的性、指向性极强的女子教育观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教育思想体系,刘向《列女传》所树立的各类才华超群的妇女典范即为后代女子教育所推崇的标尺。“言行仪表符合封建礼仪道德的母亲,用以教育后代,以兴教化:行为仪表,言则中义,养子孙,以渐教化,即成以德,致其力业。”①

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十分有特色。首先体现在教材上。女子教育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中古女学诸书,失传已久。自片语散见六经诸子外,以班昭《女诫》为最先,刘向《列女传》,郑氏《女孝经》《女训》《阃范》《女范》各有发明,近世蓝鹿洲采辑经史子集为妇人法式者,谓之《女学》,颇称详赡。”②其次体现在技艺上。技艺教育主要是女红,包括纺织、浆染等。女红伴随女子一生,对社会生活有着巨大影响。第三是女子的德育。这主要是女德和母德教育,即如何做贤淑女子和贤惠母亲的教育。作为研究清代女性的最好参考书――《红楼梦》。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清代上层社会中女子生活和文化教育现象。

一,“书里书外”看清代贵族女子文化教育观念

(一)《红楼梦》中表现出的女子教育观念

《红楼梦》以贾府为一个社会缩影,展示了清朝社会的各个方面,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几百个性格各异的女子形象,《红楼梦》中,处于封建贵族阶级的小姐,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元、迎、探、惜四姐妹等皆是饱读诗书、多才多艺的女子,“自与别个不同”③。由此可见,在贾府中,无论贵族小姐还是丫鬟奴仆,或多或少都能受到读书、习字、做诗等文化熏陶。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就提到古代封建家庭中,家长对女子读书的关注。“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一边读书,听得个个都不错。”④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凤姐便关心她的学习:“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⑤黛玉往王夫人处探望,王夫人嘱咐黛玉:“你三个姊妹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识字学针线。……”⑥贾母初见黛玉之后,也问起黛玉念何书,黛玉答道:“只刚念了《四书》。”⑦就连“愚顽怕读文章”⑧的宝玉,见了黛玉也要先问:“妹妹可曾读书?”⑨除去黛玉这一中心人物不论,即便是文中着墨不多的李纨之父,虽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却也让自己的女儿念了些《四书》《列女传》《贤媛集》,认得几个字。在元春省亲一回中有记叙:“宝钗、黛玉诸姐妹”每人新书一部、宝研一方。⑩

《红楼梦》中描写的赋诗、海棠结社、怡红行令、潇湘论文的情景,便是清代贵族女子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由此窥见一斑,在中国古代贵族社会,女子读书无疑被视为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古代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并无文化教育而言。其实对于女子文化教育问题要分情况而定,就整个男权社会而言,女子文化教育确实是没有受到和男子教育相等的待遇,但在女性范围内,中上层的贵族女性比普通劳动家庭的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文化教育。从许多史料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接文化教育的是贵族阶层的女性,还有一类接文化教育的女性群体是处在社会底层的青楼女子。下层劳动人民中的女子却很少接触文化教育,很少见诸于记载,这一类群体主要接受的是德育。

(二)关于贵族女子文化教育的清代社会实际情况

浓厚的读书和治学风气贯穿清一朝社会,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学术研究,其普及和深入程度都显著超过前代,这样的文化氛围自然也会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女性。在清代,由于名门望族对教育、科举、文学、藏书等方面的强烈追求,致使家庭文化气氛空前浓厚。这样的社会风尚和家庭氛围,促进了清代女子文化教育的繁荣,加之日趋成熟的教育观,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才女”。据统计约仅在康熙一朝就涌现出了4000位女诗人,其诗文集“超轶前代,数逾三千”,形成了中国女性诗歌史上最繁盛的时期。

此外,还产生了像顾太清这样当时在清朝就十分著名的女词人。她曾与当时京师的满汉才女结集秋红吟社,联吟诗词,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顾太清多才多艺,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

清代的女子文化教育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足不出户而一举成名的女诗人、女词人,而且在清代以“结社”的方式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知识分子”。如:清代“江右三大家之一”的著名才子袁枚,作园于江宁小仓山下,曰随园,世称随园老人。他曾公开招收女弟子数十人,并亲自编辑《随园女弟子诗选》,收女弟子28人之诗。

此外,清代女子还曾创办文学团体。康熙年间,顾之琼创建蕉园诗社,成员主要有顾姒、紫静仪、朱柔则、林以宁、钱云仪,史称“蕉园五子”B11。清中叶,女诗人张清溪曾创办清溪吟社,成员均为吴中人,被称为“吴中十子”B12。这些结社赋诗等社会活动,尽管屡遭保守势力的抨击,但也得到过开明士大夫的大力支持,并被当时社会所认可。

清代虽然对女子的伦理道德禁锢更为严格,但在教育方面有意无意地瓦解了这种伦理道德意识,这是教育使人开明的客观结果,也是历史进程中的必要条件,对这些贵族女子自觉或者不自觉进行的文化教育,不仅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诗人、词人,而且在改变教育理念和社会认知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在《红楼梦》中也有反映。如《红楼梦》第2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和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从第27回大观园中结诗社这段描写中,我们还能看出这些女子不仅是建立了一个结社赋诗的“组织”,而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李纨道:‘立定了社,再定罚约……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誉录监场。’”B13

二,贵族女子教育的社会家庭文化环境因素

清代社会中影响女子文化教育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皇帝的喜好决定了对于贵族女子的培养方向。

其一,决定女子的归属。贵族女子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一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入仕”,也就是能选进宫当“才人”,比如《红楼梦》中贾元春的形象,以及薛宝钗接受教育最初的培养目的就是为了能“充为才人”。皇帝的喜好影响着富贵人家的女性接受文化教育的方向。同时,皇室对闺中才嫒也是礼遇有加。如清初著名女诗人黄皆令的诗集曾传入宫廷,致使京城专门有人来聘她为女师。

其二,影响女性文学创作的体裁。《红楼梦》中有关女性做诗的描写很多,不论是结诗社这种正式场合的做诗,还是私底下自己做诗聊以解闷,都产生出大量诗作。最著名的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五美吟》。那么,文学形式多种多样,为什么偏偏出现了这么多的诗歌,而不是词、曲、散文等其他形式呢?当时皇帝的喜好和社会的整个趋势有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皇喜好诗歌,尤其是乾隆,更有中国诗歌数量之冠的美名。他们曾经下令编过多种诗歌总集,如著名的《全唐诗》、《唐宋元明四朝诗选》等。

其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家庭环境。有了皇帝的喜好作为引导,还要有培养女子的客观条件。那么,历来都以“私塾”为主要教育方式的女子教育在清代也不例外的成了女性知识分子成长的“培土”。但凡有机会接触文化教育的女性以生活于望族或官宦家庭的女性居多。这些小姐们的生活条件较为优裕和闲适,她们不用担负繁重的劳动,有大把的闲暇时间读书、吟诗、作画。更重要的是出身贵族的女性还生活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无论是学习条件、图书条件还是接触的“教学资源”都得到家庭很大的帮助。从《红楼梦》对于贵族小姐的生活场景的描述,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女性除了自己做些荷包香囊之外,更多的是写词赋诗、弹琴作画。冼玉清在《广东女子艺文考?自序》中说:“就人事而言,则作者成名,大抵有赖于三者。其一名父之女,少禀庭训,有父兄为之提倡,则成就自易。其二才士之妻,闺房唱和,有夫婿为之点缀,则声气易通。其三令子之母,侪辈所尊,有后嗣为之表扬,则流誉自广。”B14

最后,男性对女子教育的观念的转变。清代虽然是思想禁锢最严格的时代,但也有不少男性文人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权利的观点有所改变。他们为女性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减轻了女性自由接受良好教育的外界压力,无形之中促进了女性的文化教育。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男性文人招收女弟子。男性招收女弟子在清朝是一个较普遍的文化现象,除著名的袁枚外,像钱谦益、毛奇龄等文人都招收女弟子,并给她们以切实指导。

三,贵族女子教育的社会家庭文化的形态及目的

(一)贵族女子教育的社会家庭文化的形态

对贵族女性而言,接受教育主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基本脱离学校教育的轨道。社会是不设女校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女性依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学习文化知识、粗通文墨,甚至还出现了不少青史留名的才女。清代贵族女子的家庭文化教育形态有三种。第一种是家中设私塾,明清代官宦家庭允许其女儿与兄弟共学于私塾。不过,这种模式只在明朝部分家庭出现过,在清代没有太多的发展。

第二种是家庭熏陶。在中国古代女性无权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时代,通过这一耳濡目染的形式,使很多女性不仅粗知义理,有的还在经学、文学等领域小有成绩。一般在士大夫和读书人家中,这种机会普遍地存在。这些家庭中对女儿的好学乐问的倾向虽不鼓励,也不反对。在这样的夹缝之中,遂产生了一大批勤奋、好学好问、尤其是以诗歌见长的女性。这也可看作中国传统女性间接接受文化教育的例证。通过家庭熏陶获得知识的女性,与直接接受父母或老师等人文化知识传授的女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父兄、或老师是有意识地传授知识,其内容多是德行修养,为的是嫁为人妇之后相夫教子。前者则是在其父兄无意识地状态下传授,内容也偏向诗词曲赋等文化方面。自学是这些女性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与形式。

《红楼梦》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描写香菱学诗的故事。“香菱苦志学诗,精血成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八句……”B15。香菱学诗痴迷到如此地步,可见其好学勤奋的程度,因为这种兴趣和精神,她也终于从不懂诗到最后做出了让大家称赞的好诗。

第三种是父母对女性的文化教育。对大部分贵族家庭的女性而言,十岁之前,由其母亲担任教育职责,这些父母所教的不过是妇道、婉容之类的女性伦常,还不属于文化教育的范畴。“长至十岁以后,才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B16《红楼梦》第二回就提到过贾雨村在林府担任林黛玉的家庭教师的事情。

(二)贵族女子的家庭文化教育的培养目的和影响

贵族女性家庭文化教育的培养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男权,因此对于女子的家庭文化教育还是在封建的伦理道德范围之内。尽管在清代对于女子受教育的观念有了一定改观,但“男尊女卑”是信条,信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清代的贵族女子文化教育其最大的目的就是给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小姐“洗脑”,让她们从小就接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心甘情愿为男人服务。《红楼梦》的四十二回,因为黛玉无意间说出了《西厢记》中的曲词,薛宝钗劝林黛玉的一段话:“咱们女孩家,不认得字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做诗写字这等事,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倒好……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织纺的事才是。……”B17

女性接受文化教育,是完全将自身置于家庭、家庭成员之下,在家庭伦理道德范围之下自我束缚。在封建社会女子文化教育观念和女子文化教育模式的熏陶与影响下,中国女性突出的特征是人格依附性,寻求人身依附成为女性生存选择的主要方式。实际上,封建专制时代从未把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赋予广大妇女群众,她们只能在不危及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学习。在这样的条件下统治者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大仁慈,皇恩浩荡,也就有褒扬女性读书有成者之举。此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并且利用一定数量和文化程度的女性巩固统治。

我们从《红楼梦》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尽管贵族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有很多的限制,以纲常伦理为前提,对女性接触的书、接受的思想以及行为规范各个方面做出规定。古代贵族家庭对于女子文化教育的重视是不可否定的,这种重视也客观促使了一部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性和对于这种伦理纲常的反叛,比如林黛玉的形象。

总的来说,整个封建社会,对于贵族家庭内的女子文化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系统和界定。女子文化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相对停滞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封建意识形态。从根本上看,女子的家庭教育是封建宗法制度的附庸。女性服从男性,作为封建社会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三大部分之一,成为维系封建宗法关系的纽带,女学以三从四德为核心,成为宗法制度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刘向著,列女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 蓝鼎元.女学:卷六[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4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3] 曹雪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1997年版

[4] 胡文楷著,中国历代妇女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年版

[5] 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M].清道光十一年(1831)红香馆刻本

[6]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22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7] 陈,闺房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8] 刘秀生,杨雨青著,中国清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 班固著,白虎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0]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注解

① 《列女传》,第1页。

② 《女教》,《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第3-99页

③ 《红楼梦》,第24页

④ 同上,第24页

⑤ 同上,第28页

⑥ 同上,第31页

⑦ 《红楼梦》,第26页

⑧ 同上,第33页

⑨ 同上,第34页

⑩ 同上,第178页

B11 《中国历代才女小传》,第34页

B12 《清代社会文化丛书》,第134页

B13 《红楼梦》,第357页

B14 《广东女子艺文考》,第2页

篇7

一、“父亲参与”的理论背景及调查设计

根据国外研究,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主要由“父亲参与”概念来指代。“父亲参与”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内涵划分:Lamb等归纳出父亲参与的三个层面分别是投入/互动性、易接近/可得性、责任性;Hawkins等则提出了更为广泛、丰富和深刻的9个侧面,即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涵盖了认知、情感、道德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参与方式。Amato发展了基于父亲身份资源定向的“五角星”模型,即父亲通过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间接参与方式对孩子加以影响。在上述国外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根据小学生教养内容和特点,结合上海本土文化,将小学生父亲参与内容按照“供养”到“养育”分层递进,共七个维度,即“间接支持、家校联系、教育规划、学业辅导、陪伴互动、教育约束、生活照料”。其中“间接支持”指父亲主要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给孩子母亲以鼓励和情感支持,而涉及亲子关系的“陪伴互动”维度又细分为“教育陪伴、互动交流、情感支持”三内容,从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到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再到给予孩子情绪关注,在关注孩子情感方面层层递进。在问卷设计上,每个内容维度均结合上海父母育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四道行为情境题,让参与调查的父亲根据自己过去一年中的经历,作出0~6分的自我赋分评价(0表示“很差”,6表示“非常好”,数字越大表示评价程度越高)。

二、调查内容与主要结果

1.父亲参与“家校联系”最差,给予“间接支持”最好

,“情感支持”水平较高第一,在总体七维度的参与上,我们将每个维度获得的“平均数”除以“项目数”得到“项目平均数”,该分数高低反映的是父亲参与水平的高低。项目平均数分数越高,则表明父亲参与程度越高。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分别为间接支持、教育规划、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最高的是间接支持,最低的是家校联系。第二,在“陪伴互动”这一核心内容维度上,父亲参与也有不同的内容侧重,如表2所示,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分别是教育陪伴、互动交流和情感支持。

2.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整体表现好,低收入父亲“陪伴互动”强

父亲参与一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本次调查以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两个客观因素作为参照,分析学历和收入的高低在父亲参与各维度上的差异体现。第一,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父亲参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大学专科为划分界限,即“大学专科以下”为文化程度较低,而“大学专科及以上”为文化程度高,将文化程度高低的两类父亲群体进行父亲参与内容七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五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在“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教育规划和家校联系”这五个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同样,在“陪伴互动”三维度内容中,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在“教育陪伴”和“互动交流”方面大大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第二,本研究将月收入>=5000的父亲归入高收入群体,反之不及5000月薪的则为低收入群体。将这两类父亲群体在参与内容七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仅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且均是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表现优异。而在“陪伴互动”的三维度上,两类父亲群体没有显著性差异。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次随机的父亲参与调查,笔者在大众对父亲缺席现象有普遍感知和认同的基础上,根据数据提炼出一些上海市小学生父亲参与的倾向性问题。

1.父亲供养者角色明显,父亲参与结构性缺失

本次调查发现,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分别为间接支持、教育规划、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这与人们的常识、研究者的经验判断基本一致,即父亲在对孩子的直接生活照顾、有关学业的学习辅导、日常的亲子互动等内容缺席较多,日常照顾仍然是母亲的传统职责范围。上海小学生父亲基本扮演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养者”角色,他们为孩子、为家庭而努力打拼,认真工作,并大多践行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将教育孩子自动归为母亲的职责范围。其实,自然性别差异是先天给予的,而社会性别差异是通过文化理念、家长认同、社会引导和同伴互动等方面的影响所造成的。许多研究证据显示,父亲和母亲一样具有抚育性,可以像其配偶一样做很多“母亲”的行为,也可以和母亲一样参与许多照顾孩子的活动。国外有研究者提出,父职行为从性别角色化向去性别角色化发展,父亲也是孩子的照顾者。[1]因此,若一味苛责父亲不参与家庭教育是有失偏颇的,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存在的是结构性缺失问题,尤其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三个方面。未来,促使父亲从“供养者”角色转变为“养育者”角色,需要父亲自身的积极投入以及全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

2.父亲是规范者,“远其子”现象多存于父子关系中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而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一样,也是永远不会消失且深远影响子女一生的重要家庭关系。父亲参与的“陪伴互动”维度是体现父子关系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父亲在“陪伴互动”方面的参与,排在“教育规划”和“教育约束”之后。相比日常生活过程中的陪伴和互动,父亲更愿意给孩子做好人生发展的领航者,给孩子制定各种教育规则,当孩子犯错时来管教和惩戒孩子。而涉及到情感交流部分,父亲的参与度明显下降,有22.0%的父亲很少“拥抱、亲吻孩子”(“很少”和“较少”比例相加,以下同),而有超过三成的父亲不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尽管随着时展,奶爸、猫爸较之以往有增多趋势,但大多数父亲还是习惯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父亲参与“远其子”、柔性不足的这一特点和传统文化中父母的家庭职责和角色分工不无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一般是“严父慈母”的角色,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苟言笑,大多是传统父亲。母亲是“温暖”和“亲近”的,而父亲则是“冷酷”和“遥远”的。其实,大爱无形,大爱无音,父亲的爱是非常深沉的。更深入的调查往往会发现并不是母亲比父亲投入了更多的爱,而是父母传递爱的方式是不同的。母亲可能倾向于通过讲述和感情来直接向儿童表达爱,而父亲可能倾向于通过可靠的服务和工作来显示对孩子的爱。[2]可见,父亲们不是不爱,一方面是他们常常羞于表达,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

3.父亲参与需要意识和行动,工作是关键性阻碍因素

父亲参与是父亲作为教养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养行动的综合体。它既需要父亲有参与的正确理念和日常意识,也需要父亲在实际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地积极投入到家庭教育过程中去。本次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在五个参与维度上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对父职意义的积极认同并内化为行动。由于接受了更长时间的文化教育,他们大多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更容易认同父亲和母亲一样具有家庭育儿的亲职角色,同时在实际行动中,会更具有自我学习力,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参与,比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们表现得更优异。而另一个有趣的调查数据则是,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参与表现优异,他们给予孩子的陪伴更多,给予孩子母亲的支持更多。这有力地证明了父亲对工作的过多投入是造成自身与孩子疏远的重要原因。父亲的高收入,来源于自身的文化资本和辛勤的工作投入。国外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越大的父亲因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较多,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可见,即便有参与的理念,但在事业、工作占据大部分日常生活的前提下,父亲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会不断受到挤压,不仅陪伴孩子、陪伴家庭的时间无形压缩,而且父亲也容易将工作职场上的压力传染、转移给家庭和孩子。

4.父亲对孩子学校教育世界的关注不够,缺席现象较严重

鼓励学业、关注生活是国内外父亲参与的重要内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本次调查将连接孩子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家校联系”作为家长参与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存在结构性缺失问题,在家校联系方面参与度是七维度中得分最低的。具体而言,很少“参加学校家长会”的父亲超过四成,占到总数的40.3%;能够“了解学校各项活动及进展情况”的父亲只占到总数的35.5%;能够“与孩子的老师交流/通话,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父亲不到三成,比例为27.0%;而能够“作为家委会成员或家长代表,经常为学校出力、出谋”的父亲比例最低,仅有6.7%。随着父亲参与学校教育内容层级上的深入,父亲们的参与度是逐层降低的。根据相关研究调查,“参与意愿”和“自身时间”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最关键的限制性因素。[3]结合父亲自身特点,由此推断,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之所以在家校联系这一内容维度上参与度最低,与父亲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上有极大的关系。主观上,传统性别角色意识较强的父亲,会认为关注孩子的学业、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情况是妻子更多承担的家庭职责;客观上,工作花去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分身乏术、精力不济的情况下,被动忽略乃至主动放弃参与学校教育的活动。此外,由于上海的小学以女性教师为主,[4]客观的学校环境中的性别失衡,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父亲与教师的日常沟通与交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是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对本次调查反映出的小学生父亲参与的一些倾向性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和学校要给予高度重视并采用各种措施鼓励父亲参与。政府应有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鼓励和支持父亲参与。学校应针对父亲缺失问题,多多开展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提升父亲参与的意识,改进自己的参与行为。

参考文献:

[1]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5.

[2]皮卡哈特.怎样做个体贴的父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篇8

1.德育教育观念陈旧,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重视

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德育教育的整体现状不理想,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都是被动接受德育实践活动,是被管束的对象;教师总是习惯将道德知识、行为规范强压给学生,或是照搬别人的做法,缺乏创造性、针对性,缺乏真情实感,无法触及学生丰富多彩而又异常敏感的心灵世界,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我批评、自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德育教育内容单一,缺少针对性

在德育教育中,既要让学生看到美好的一面,也要让学生知道丑恶的一面,要让学生学会选择。我们所应用的德育教材列举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很少甚至是没有涉及生活的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学校德育为学生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与学生在校外实际面对的生活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对立的。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学校也没把德育工作情况作为评估教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有的学校在制订德育工作计划、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年级高低、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降低。

3.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协作不够

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重视德育工作,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有机结合,互相弥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是教育学生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在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不紧密,配合不默契。主要表现为不少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德育工作中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重课外轻课内等。学校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抓教学成绩,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家长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德育首位”难以落实便成自然。不少学校家长会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把家长会开成了成绩分析会。一些教师很少主动与家长联系,很少家访,学校与家庭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没能形成教育合力。

二、当前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对策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订不同的德育教育规划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做到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制订不同的教育规划。要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学生的德育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传授学生必需的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完善能力。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不断积累德育工作经验,使这些活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要强化德育渗透,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时、正确处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要教育学生正确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使学生逐步明确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

2.德育教育工作生活化

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生活这个大课堂,把握生活中一个个生动的德育资源,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孩子去体验。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德育资源,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时时感受,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在体悟中生活。社会与自然,应该是德育必不可少的教材,我们必须让孩子主动打开这两本“必读书”。社会上的确存在着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但对这些消极因素的抵御方式之一,恰恰是教育者大胆地调动社会有利因素来充实、完善学校教育,所谓“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德育向社会开放,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

3.加强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学校教育,但是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家庭和社会环境同样无时不在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只有大力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工作上的配合联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积极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形成强大的的德育合力,为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篇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31―01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他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之中,必然要接受全方位的熏陶和浸润。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一个人不是由于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造就的”。这就要求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一、学校内部要一致

学校是一个教育的整体,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内部必须在目标和要求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学校的领导、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职责,都要根据同一个目标来教育学生。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融入到学校各科教学、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只有统一部署、整体规划,才能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首先,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职能作用。学校养成教育的基础在班级,关键在班主任。如果班主任能把各学科教师组织起来,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起来,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班主任是保证学校秩序正常化的基本力量。班主任不负责任,不抓学生养成教育只抓分数,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其次,各年级组长要定期召开年级组会议,及时通报本年级学生近期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并针对暴露出的问题提出统一的整改要求,让每个教师明确方向,齐抓共管,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家庭内部要一致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主动配合,出现矛盾时,要背着孩子协调。在教育孩子时,家庭成员不能感情用事,要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一种合力。同时,每个家庭成员要明白,教育一致不是说不能有矛盾,有了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协调。

其次,家庭教育要连贯,前后要一致。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保持教育的有序性、连贯性、一致性。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形成一个观点、建立一个信念、养成一个习惯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耐心地教育。

三、家庭与学校教育要一致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否保持一致,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家校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达成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才能确保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首先,家长要有意识地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能否与学校配合好,关键是家长有没有主动配合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在家里说话办事就会注意与学校同步;没有这个意识就有可能背离学校的教育宗旨,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家长要虚心地向老师请教,老师的教育经验比家长丰富,他们是专门搞教育的,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虚心向老师请教,不但可以学到很多教育方法,还可以借用学校的力量教育孩子,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如果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那么对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大有益处。

其次,教师要主动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教师要取得家长的配合,首先要尊重家长,赢得家长的支持和信任,要多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对学生的校内表现有全方位的了解,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教育规划。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问卷调查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指导家庭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四、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要一致

篇10

一、教育家长要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校教育功能的增强,许多国家家庭教育的职责都有不同程度的弱化。家长把教育子女的责任过多地推卸给学校,学校越来越多地承担了本应属于家庭教育的责任,有些力不从心。现在,不少国家都在采取措施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和配合,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品德、人格和心理发展发面的重要功能。近些年,发达国家关于家庭教育作用的一些研究表明,面对日益纷繁复杂且难以调控的社会环境,面对学校德育效益日趋下降的现实,家庭教育显示了它前所未有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必须主动承担而不是推卸和逃避其义务和责任。一些专家估计,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可以占到30%~50%。

我国存在过分夸大学校德育主导作用而忽视家庭教育作用的倾向。应该看到,我国学校德育社会基础的改善和学校德育自身重大问题的解决将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家庭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更何况,社会环境和学校德育的改善也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

二、教育家长不要把一切希望都寄于子女

传统文化造就了国人的依附性人格。人与人过分相互依赖,独立性很差。国人的依附性人格在家庭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其中之一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依附。子女对父母的依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母对子女也有严重的依附性,这一点还未被人们看清。一方面,父母给予子女很多,可以说中国的父母是无私的,为了子女甚至可以牺牲一切,包括事业和幸福;另一方面,父母又希望从子女那里得到许多,可以说中国的父母又是最自私的。正因为父母给予了子女很多,所以他们要求子女必须给予同样的回报。这种回报包括光宗耀祖、养老送终。由此,父母把一切几乎都给了子女,包括自己未了的心愿和未达到的目的,甚至包括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都寄希望于子女,似乎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子女。父母对子女严重的依附感必然转化为对子女的无限希望,进而转化为“望子成龙”的沉重而可怕的心理压力。许多青少年都长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拼搏、煎熬。

三、教育家长明白过分“望子成龙”的危害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只要适可而止,有益无害;但如果过度,则贻害无穷。在中国社会,由于过度望子成龙而毁了孩子前程甚至酿成悲剧的事情并不少见。过度望子成龙起码有两个危害:其一是极易拔苗助长;其二是必然给子女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由于过度的望子成龙,中国许多家庭的氛围相当凝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成了全家人喜怒哀乐的晴雨表。许多家庭对子女的学习成绩都有名次上的要求,父母成天提心吊胆,子女更是胆战心惊,家庭生活极为单调、乏味。子女一旦没有达到预定的期望,一些父母就会痛心疾首、捶胸顿足,甚至恼羞成怒。现在的孩子同时生活在天堂和地狱里。他们受了许多的罪,过早过多地品尝了人生的艰辛、生活的重负和竞争的激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父母过度望子成龙、对子女期望过高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教育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家长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家长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有在人格上与子女平等的观念。其次,家长必须改进教育方法。父母一定要摒弃“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等陈腐的观念,认识到打骂不仅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效果,而且有难以估量的潜在负效应。再次,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上进。现在不少父母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或者无所事事,只顾吃喝玩乐。自己不起表率作用,却对子女苛求有加,要求他们成绩要排在前列,考大学要考名校。这样的父母没有资格去要求子女,即便要求,也很难为子女接受。家长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形象本身对子女就是一种无声的鞭笞,是一种教育氛围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且这样比较容易为子女所接受,不会使子女感到压力过大而生成逆反心理。

篇11

这种情况的出现,非我市一家,原因是多方的,不能片面地只归昝于学校一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按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三足鼎立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因而职业教育应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平起平坐。可事实上,政府并没有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在职教规划、统筹和投入方面的主导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表现在生源的分配上,重普通高中,轻职业学校,致使两者在生源分配上严重失衡,两者远没有在“招生规模上大体相当”。作为学生家长,大多数也只是希望孩子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再考上大学。他们认为这才是正路,才是唯一的出路,一心只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白领成为精英,不把技能型的人、高级技术工人看成人才,因而在心理上排斥职业教育,甚至谁家的孩子上了职校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作为初中学校也是片面追求普通高中的升学率,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会说,“你得好好学习,你要是学的不好就得上职校去。”总之,在人们的观念中,职校不是正规学校。

(二)大学扩招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了24.2%,大学生数量居世界前列。考大学由以前的独木桥,变成了目前的立交桥,只要能上高中,就不愁没大学上。这样就在客观上为普通高中的规模膨胀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这种情况还要长期地凸显下去,因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规定的战略目标之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相比之下,中职和高职的衔接则不是很给力,只有5%左右的中职生才能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进一步深造。另外,高校扩招又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而来,于是“被就业”也应运而来。对此,家长们会说“连大学生就找不到工作,上职业学校就更找不到工作了”。于是宁愿让孩子闲散于社会,也不愿让孩子上职校,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收入低是根本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圣人孟子曾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线技术工人、技能型的劳动者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上处于弱势,工资偏低,工作不稳;企业改制时首当其中,“下岗职工”、“待就业”、“失业”这些字眼跟他们形影不离。于是乎,大家拼命争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考上公务员是多少大学生的梦想!然而,没有人千方百计地争做工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阶层的重新洗牌,重新定位,而且阶层固化,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得不到重视而缺乏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四)就业准入制度不够完善。许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饭店宾馆等服务行业用人门槛低;再加上劳动用工执法监察不力,使得“先培训后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换句话说,从业人员接不接受职业教育无所谓,照样找活干。

(五)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有待提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市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素质低下,不顶用,用人单位颇有微词,这也是我市职教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找准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我市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而扩大生源,就成了我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那么,到底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愿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1、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我们市政府要切实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规划”,要发挥其在职教资源筹措上的主导作用,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在生源分配上,做到普高和职校在“规模上大体相当”。2、政府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解决公平分配是政府的重要工作,政府应采取得力措施,保障一线工人和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待遇,提升职业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同时,要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3、要进一步减轻职校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联系我市实际情况,应将“逐步”改成“马上”。目前,我市职教在校生的大多数来自农村,也有一部分是城镇低收入家庭,他们盼望“马上”免费;就临港工业学校而言,90%以上的学生每年能领到1500元的国家补助金,而学校每年的学费是1600元,两者仅相差100元。我看政府就不差100元了,学生少拿了这100元,就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目前,我市涉农专业的学生已经享受了免费教育。在这同时,还应扩大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范围,扩大比例,增加助学金,确保家庭困难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学。有机会上学是实现教育公平必然要求。4、职业学校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出大量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就临港工业学校面言,还要在原来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高职对口升学班,以满足广大家长、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愿望。

二、德育为先,形成合力,切实提高职校生的道德素质

《教育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我认为《教育规划纲要》的表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关乎到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既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就我市的职校毕业生而言,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主要有两条:一是学生的职业道德低下,二是学生的职业技能低下;尤其严重的是职业道德的低下。因此,无论从《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毕业生的现状来看,我市职业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把它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那么,造成我市乃至全国(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职校毕业生道德素质严重下降的原因都有哪些方面呢?笔者愿作肤浅探讨。

(一)深受社会风气的腐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10年GDP首次超过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二。但我们勿庸讳言,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却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沉渣泛起,愈演愈烈。、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赌博、黑道猖獗、杀人越货等丑恶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地会渗到涉世未深、人生观还不成熟的学生身上。

(二)家庭教育严重不足,甚至缺失。过去讲“有其父必有其子”,现在我们说“有其子必有其父”,每一个道德低下的学生身上都能折射出家庭教育的悲哀。有的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不高,连他们的身上都沾满了恶劣的东西,没有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你还能指望他们能对孩子施加什么积极的影响吗?古人讲的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看成转世灵童,对孩子过于溺爱,家庭生活以孩子为中心,这在无意之中养成了孩子娇气、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行,缺乏集体观、是非观和责任感。有的学生生活在问题家庭中。目前,因天灾人祸疾病造成了许多单亲家庭;因经济社会转型和新婚姻观念的冲击造成了许多离异家庭;因夫妻双方异地打工造成了许多隔辈抚养的家庭。这些问题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片面的畸形的,造成了孩子们孤独冷漠的心态,缺乏同情心,懒散成性。问题家庭带来问题学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担忧。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的学生在每个班级都大量存在。

(三)学校教育偏离党的教育方针,方法陈旧落后。在初中阶段,“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唯升学率是图。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美术音乐课劳动技能课等被称之副课倍受冷落,开不全开不足开不实。而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黄金时期。由于以分数高低论好坏,以分数高低排座次,以分数高低分出黑名单白名单,那么一些学习困难、成绩不佳的学生就受到了部分教师和同学们的冷眼甚至歧视,深受冷暴力的伤害。于是加之其他因素的作用,问题学生也就大量产生了。他们抽烟、喝酒、打牌、斗殴、说谎、逃学、早恋,他们讲吃、讲喝、讲玩、讲乐、讲闹,价值观严重扭曲。在职业学校方面,因饥不择食,招生时良莠皆收,致使个别品行极其恶劣的学生流入学校,成为害群之马,成为带臭满锅可口饭菜的腐肉。在管理上,往往方式单一,软弱无力;在推荐就业时,又没把学生的品行加以认真考虑。这样,来自初中末端的学生始终是末端学生。近几年在赏识教育理论的影响下,人们高喊“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的口号,于是乎,老师们面对学生的缺点,不是批评教育,而是睁个眼闭个眼。况且,按教育部的规定,只有班主任才有“适当批评学生的权利”,其他老师没有权利批评学生。再说什么是“适当”,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中国人能说明白,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受尽了不“适当”的苦头,哪还敢对学生说一个“不”字。于是乎,园丁们只好放任旁枝斜杈胡乱地长下去,而不敢斧正之。

由此看来,德育教育的缺失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任何一个方面不给力就会带来严重的冲击,更何况三个方面长期地不给力叠加在一起,那冲击波恐怕不亚于日本的9.0级大地震。因而,解决这个问题单靠一方面是难以奏效的,要三者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才行。就职业学校自身而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新途径,认真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笔者认为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学校要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规划纲要》。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高尚言行去影响教育学生。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例如,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诸如让学生组织两操,课间评比,卫生检查,校园巡视,校园广播,校园宣传,学生违纪事件的处理,文明班级的评比等。又例如,让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让他们组建兴趣小组,参与文娱活动,参加各种比赛等等。

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临港工业学校的经验值得推广。临港学校在2010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课内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第七届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参与学生之多,涉及面之广,成果之丰富,前所未有;获得了省级优秀组织奖。参加市职教室主办的征文比赛,有12名学生荣获了一等奖,13名学生荣获了二等奖,21名同学荣获了三等奖;其中,有5名同学的征文被省级刊物《学习与创业》发表。2009级旅游班的赵涵同学参加“绿色读书工程朗诵”比赛,荣获了“市十佳朗读之星”的荣誉称号。还有,财会、烹饪、机电、旅游专业的许多学生参加省地级专业技能比赛,也都取得了很好成绩。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在文化下乡的巡回演出中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一个学生一个方面的成功,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成功;一个班级一个学生的成功,会带动整个班级的进步。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性的育人环境。就空间而言,学校要充分利用教室、宿舍、走廊、专栏、花园、餐厅等环境,来扩大德育教育的覆盖面;就内容而言,学校要醒目地宣传校训、校纪、学风、校风,要张贴名人画像、名人句言,要有“禁止吸烟”、“轻声慢步”、“爱护花木”之类的警示语。这样才能起到“育人细无声”的潜默作用。若你走进临港学校就会置身于这样的环境。

(四)积极开发社会资源。学校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来加强德育工作。例如,组织名师、企业名流到校做专题报告;组织优秀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法;联系司法人员到校进行法制讲座;聘请心理专家到校进行心理咨询娇正。例如,争取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争取电台、报刊的支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其他方面,如建立精干的班主任队伍,职业道德与就业挂钩,建立沟通家长的长效机制等等,也非常重要,限于篇幅就不再详述了。

三、审时度势,优化专业,努力服务于我市经社发展

大家都知道,我们市有四大支柱产业群,这就是:旅游产业群、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群,临港工业产业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这四大支柱产业群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确实起到了“支柱”作用。就拿传统的旅游产业群而言,我市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近400万人次,收入占我市GDP的10%以上,为地方财税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我市因“3S”特质,与法国的波尔多梅多克等并称为“世界七大葡萄黄金海岸”。目前,我市有优质葡萄种植基地达14万亩,年产优质葡萄酒达12万吨,占全国的1/6。并且,这四大支柱产业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的形式批复了《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我们市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这一规划中处于重要位置。在《规划》的“产业篇”中规划到:“以、长岛、、莱州、胶南等海域为主体,建设总体规模300万亩以上的浅海优势产品养殖基地。”“重点培育、、、等远洋渔业基地。”在《规划篇》中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生物产业、现代海洋化工产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海洋运输物流产业、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等产业。

我市地处海峡,内陆多为丘陵,风力资源丰富,因而我市的东南部和英雄山以西随处可见转动着巨大的风轮。《规划》中也提到,要建成“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半岛北、半岛南6个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篇12

低层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调所有适龄儿童都要“有学上”;较高层次的均衡发展强调所有适龄儿童都要“上好学”。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时,自然会对教育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许多家庭希望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事关孩子的未来和家庭的希望。因此,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学质量普遍低下的状况与当地群众希望子女上好学的迫切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诚然,村小的孩子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同时,由于很多家长外出打工以及受家长文化程度的制约,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在入学时的智力开发水平普遍较低。但这并不构成村小教学质量必然落后的理由,遂川县于田中心小学用事实证明,村小的孩子可塑性丝毫不比城里的孩子差,村小的教学质量同样可以赶超城区小学或与之并驾齐驱。

于田镇是遂川县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也是全县农村小学生最多的乡镇。其村小星罗棋布,中心小学以下的村小及其教学点的学生占全镇小学生总数的74%。一般而言,村小越多,学生越多,教学质量提高的难度就越大。但于田则恰恰相反,出现了村小教学质量赶超中心小学、中心小学赶超城区小学的喜人局面,村小办学质量犹如万箭齐发,与中心小学成众星拱月之势,成为当地发展均衡、质量优良、人民满意的村级小学的典型。

于田中心小学及其村小之所以能成为当地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典型,主要经验:一是根据基础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中,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二是分层作业、分层辅导,让优生吃饱,为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将基础打牢;三是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生生相教,携手共进,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

在于田中心小学,每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上,都会准备多个不同的教案和学案,相当于一般学校教师几倍的工作量。“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事实证明,崇高的敬业精神是保证教学质量优良的前提。有了这种精神,办学条件可以不等不靠,生源师资可以不论城市乡村,即使在村小也可以办出质量优良、群众满意的教育,让城乡差距成为零距离!

于田中心小学的师资培养和调配别出心裁。他们将村小及教学点行将退休的老师调到中心小学任教,尽可能优化村小教师的年龄结构;让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到中心小学跟班学习,让中心小学的优秀教师到村小轮流执教,以此不断提升村小师资水平,中心小学成为全镇小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基地,村小则是青年教师实践锻炼的大舞台。

篇13

第一条为了推进家庭教育发展,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增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行政区域内家庭教育的实施、指导和服务,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和影响。

第四条家庭教育遵循家庭尽责、学校指导、社会参与、政府推进的原则。

第五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主体,依法承担家庭教育义务。

第六条推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是政府、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应当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

第七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八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家庭教育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妇联)负责家庭教育议事协调机构的日常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民政、卫生和计生、公安等部门,以及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家庭教育相关工作。

第九条每年5月第三周的星期一为本市家庭教育日。

第二章家庭实施

第十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子女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生活技能、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教育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言传身教,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家庭成员应当共同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传承良好家风,构建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第十三条父母应当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父母未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或者机构教育未成年子女;

(二)通过各种方式与未成年子女及其他监护人和学校联系交流,了解掌握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定期与未成年子女团聚;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四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第十五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接受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参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组织开展的家庭教育活动。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主动与学校沟通未成年子女学习、生活情况,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

第十六条未成年人父母离异的,双方应当继续共同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义务。一方履行家庭教育义务时,另一方应当予以配合。

养父母、与继子女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应当履行对未成年养子女、继子女的家庭教育义务。

第十七条未成年子女应当接受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教育,参加学校和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展的家庭教育活动。

第十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未成年人可以向学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妇联、民政部门、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反映、投诉、求助,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相关单位和组织应当及时处理:

(一)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使未成年子女置于无人照看或者危险状态的;

(二)采用暴力、侮辱等方式实施家庭教育的;

(三)因父母死亡、失踪、重病、重度残疾,或者父母双方服刑、强制戒毒及其他情形不能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的。

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前款所列情形,或者未成年子女认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教育有损自己身心健康的,可以向相关单位和组织反映。

第三章学校指导

第十九条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制度,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第二十条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职工业务培训内容,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第二十一条教师进修培训机构应当将家庭教育课程纳入师资培训计划。

鼓励师范院校和其他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设置家庭教育专业或者课程,开展家庭教育研究。

第二十二条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交流活动。

中小学、幼儿园应当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和辅导。

中小学的家长学校每学期应当开展两次以上家庭教育活动。幼儿园的家长学校每学期应当开展三次以上家庭教育活动。

第二十三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按照要求参加学校家庭教育活动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联系和沟通。

未成年人在学校有违纪、违法或者其他不良、不当行为的,学校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无法告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告知后仍不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学校应当向其所在的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通报情况。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有困难的,学校应当及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帮助。

第二十四条中小学、幼儿园及师范院校应当协助当地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第四章社会参与

第二十五条办理结婚、离婚登记时,婚姻登记机构应当对申请人进行家庭教育宣传指导。

第二十六条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指导。

鼓励医疗服务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孕妇学校、新生儿父母学校,开展公益性早期家庭教育指导。

第二十七条履行监护责任的寄养、助养机构或者家庭,应当履行家庭教育义务。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对寄养孤儿的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未成年人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临时照料,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服务。其户籍所在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应当对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并将其履行家庭教育义务的情况纳入监护评估内容。

第二十八条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将家庭教育纳入单位文化建设,把家庭教育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和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为职工实施家庭教育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父母、其他监护人参加学校家庭教育活动,其所在单位应当支持。

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为职工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第二十九条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和组织,应当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

第三十条设立经营性家庭教育服务机构或者提供经营性家庭教育服务的,应当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登记机关应当依法予以登记。

第三十一条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志愿服务。

第三十二条鼓励依法设立家庭教育基金会或者家庭教育基金,支持家庭教育事业发展。

鼓励单位、个人向家庭教育基金会、家庭教育基金和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捐赠。捐赠人的捐赠支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税前扣除。

第五章保障激励

第三十三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建立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第三十四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并优先向孤残、留守、流动、遗弃、流浪、单亲或者父母服刑、强制戒毒等未成年人家庭和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救助和指导服务。

第三十五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家庭教育人才培训计划,组织编制家庭教育培训教材,培养家庭教育专门人才。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家庭教育大纲,根据未成年子女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等情况,分别确定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指导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

第三十六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可以向社会组织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承接主体。

第三十七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运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营造家庭教育文化氛围。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以专题节目、专题报道、专栏、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开展经常性、公益性宣传。

第三十八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入学、招生、住房等政策措施,保障未成年子女在父母务工地就近入(托)学、参加考试、居住。

第三十九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家庭教育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事项,建立家庭教育工作督查评估制度,对家庭教育工作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家庭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工作体系,每年开展四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处理家庭教育求助申请。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或者不当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单位和组织依法予以劝诫、批评教育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及时处理,并根据情节依法予以训诫、告诫或者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第四十二条家庭教育服务机构未依法登记,或者在教育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第四十三条负有家庭教育指导、管理职责的部门、机构和组织有以下情形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家庭教育工作职责,不落实家庭教育政策和措施的;

(二)截留、挤占、挪用或者虚报、冒领家庭教育经费的;

(三)因工作失职致使家庭教育经费被骗取的;

(四)未成年人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向有关单位或者组织求助,有关单位或者组织怠于行使职权或者互相推诿,造成严重后果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