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

篇1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样的道理同样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还是教师的德育渗透,其实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主观意志力。因此,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已经成为更多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师是一堂课的设计者,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与引领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历史教材内容本身比较沉闷,教材也无法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更谈不上发挥其德育渗透的功效。笔者认为情境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让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笔者执教的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充满魅力的中国古代书画、戏曲艺术》一课为例,这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及艺术成就之外,在第三维度的目标设计上笔者希望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体会到中国古代艺术的成就及魅力,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思考作为高中生的他们如何看待与弘扬传统文化。笔者所执教本课的班级是美术生,于是在绘画那一部分,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体验的环节,课前布置给艺术生一个任务,让他们完成一幅画,出自北宋宫廷画的三道考题,让学生任选一道题目来作画,课堂上展示并分析学生的作品。实际上这是一种情境式教学,让学生直接去体验中国画的艺术成就,美术生对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很感兴趣,认真的完成了作品。课堂上,笔者将北宋宫廷画的第一名作者的设计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将其与自己的作品对比,不仅感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才气与构思,也深深体会到中国画的魅力,并且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对自己将要从事的美术专业有了启发,对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北大校长曾说:“教学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方法以助之。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体现“生本课堂”,情境式教学、合作探究、游戏设计等都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切身的去感受、去体悟、甚至是去经历,不仅能够完成我们的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更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篇2

一、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继续滑坡,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中心的意识太强。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不理解别人的付出,在习以为常中变得麻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家人、班级、学校、社会,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看重个人的得失,把自我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

2.民族意识薄弱,对民族英雄缺少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明星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食粮,网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据调查,72%的青少年认为网络、报纸、影视等大众媒体对他们的发展有影响。有一部分青少年极度缺乏理想和信念,对社会以及人生持有不正确的认识,表现为缺失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感淡薄。

3.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青少年信仰失落,成为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

4.心理承受能力差。经问卷调查得出,20%的青少年认为“面对失败,我不能保持冷静不气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们经受不住考验,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让他们心灰意懒,他们常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对人生没有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很容易悲观失望。在这种思想状态下,他们往往不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激行为,有时甚至会自杀,或伤害其他人,或损坏国家和他人的财产;懒惰、任性、自私,在生活中随心所欲,稍不顺心,就会抵制反抗学校和家长的正常教育,或者离家出走,逃避现实;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

5.历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事实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好的教材。

2.可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高速发展,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是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3.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让他们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发现身边的事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创新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方法

1.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目的性,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德育目标,针对不同的章节有效地安排德育计划,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选择有效、恰当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通过表演短剧、进行演讲、举行演唱红色歌曲大型歌会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课堂上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4.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形象,深化榜样的力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篇3

1学校在学科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学科至今人们对它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一种解释是说德育教育就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一种是说德育教育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与智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品德与智力的发展。而依据《国家新课程教育教学标准》和《国家学科教育教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依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以课本为知识平台,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面的知识,根据教师自身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身体等特征的策略与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以促进高中生在其它学科学习的同时提高德育素质,达到教书目标与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1]。学校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场所,未来人才的发展与素质对国家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对于青少年的教导是多么的重要。

2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

2.1找准渗透点。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育人因素,所以德育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进行,离开了课本的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任何作用。在历史的教学中,可以根据一些古人的思想、教派之间的争辩进行渗透,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和对人思想的影响,可以进行对比,在授课的过程中举行一场辩论赛,使得两方面的思想共同点,德育方面对人思想的影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只有充分以教材为依托点,才可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进行理解,探寻到思想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融合点,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2.2把握德育渗透时机。授课教师从教材出发,寻觅到渗透点后,将德育进行很好的融入,从而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渗透性的影响。而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不会由教师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所处的教学的内容、背景、特点等进行施教。德育的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德育的教育不可以进行强加,不能够只顾教学而忽视德育的真正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时机,以保证学生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取得最好的施教效果。

2.3掌握好渗透度。对德育的渗透要掌握好度,如果渗透效果较过,或者渗透的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因此在德育的教育中应掌握好度。在历史学科的教育中,可以在军事、在经济、在思想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渗透,但是渗透要注意量,不可以全部都讲德育,也不可以不讲,教师可以在与德育相关的方面举例说明德育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德育在未来的道路中、在以后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

2.4提高思想的重视程度。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改变,使学生和教师认识到在高中的学习中不仅需要良好的文化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德育知识来对学生进行指引,一个品行较好的高中生和一个品行较差的高中生,人们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品行较好的人,因此良好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良好的德育知识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想,控制一个人的行为。因此,在学习中要使老师和学生认识到不仅文化知识比较重要,而且德育知识也比较重要。

3结语

篇4

二、有助于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在物理学科中,最具价值,也是最活跃的部分正是科学研究方法。每一个物理问题的解决、每一个物理定律的得出,总是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应用与产生。同样,新的科学方法的产生与应用又总可转化为更多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问题的解决。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渗透了很多科学方法。比如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用逻辑推理与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得到落体运动规律,从而否定了统治人们上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为了形象而方便地表示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法拉第引入了磁感线模型,使物理学研究抽象问题的过程更直观、形象;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确立,是从个别的理论和实验,通过个性(即特殊性)揭示出自然界最一般规律(即共性)的,是归纳推理的具体应用。

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方法论发展史,在物理教学中插入物理学史,将实验方法、模型法、归纳推理法、逻辑推理与理想实验法相结合等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在教学中适时引入,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方法, 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物理。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需要人的诚实、意志、毅力,敢于怀疑、敢于自我否定、强烈的创新意识等品质,正是这些品质构成了科学精神。

篇5

一、体育课堂常规现状分析

缺失一:体育课服装不规范。

案例:体育课堂有学生穿凉鞋,有学生穿皮鞋,有学生穿裙子。

师:今天我们上节课说今天你要学习50米快速跑,怎么有同学穿了皮鞋裙子来上体育课?还有同学穿凉鞋来的。

生1:妈妈昨天给我新买的小皮鞋,很好看,所以今天就穿了。

生2:我以为今天要下雨,所以穿了凉鞋。

缺失二:行为、语言欠缺规范,自由随意。

案例1:教师在集中讲解快速跑的要领时,生1:“昨天打了游戏,我死了6次。”生2:“你水平太差,我打的时候只死了一次。”

案例2:跳绳时,生1不小心把绳子打到了生2,生2立马说:“你脑子坏了啊,不长眼睛啊。”

案例3:生1因为琐事和生2互掐了起来。

缺失三:课堂缺乏自信。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篮球体前变向运球?

生:没有一个人举手。

师:生1,你上来展示一下好吗?

生1:我不太会。

分析: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一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堂常规礼仪的教育,只重视教学过程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因为缺失课堂常规礼仪,导致现在的体育课课堂中学生上课随意讲话,行为自由、粗鲁,不尊重同学、老师,使得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削弱了体育课的育人价值。

二、棒垒球发展及棒垒球礼仪介绍

1.棒垒球运动的开展情况

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自2009年引入软式棒垒球项目以来,先后成为江苏省棒垒球俱乐部成员,并先后多次在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中获得亚军、季军。2013年我校编写了软式棒垒球的校本教材,之后根据教材推进软式棒垒球的校本课程教学。2015年开始创建常州市棒垒球课程基地。现在每班每周有一节棒垒球校本课,由专职棒垒球教师担任任课教师,棒垒球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2.棒垒球礼仪介绍

平时当学生见到老师、教练、家长时要说:“老师好,教练好,家长好”;这些要求有助于学生在平时的说话中运用良好的礼貌用语。教师或教练在集合说话时,球员要脱帽、稍息、立正;这些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老师讲解、家长教育时认真倾听的好习惯。球具离手要轻放,排列好,珍惜爱护;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公共财物,家庭财物珍惜与爱护的好习惯。队员服装仪容要整洁;服装仪容是体现一个人自身素养与内涵的重要方面。

在比赛开始时,当裁判员喊两队集合时,双方队员统一到场地边线上,面对球场脱帽鞠躬后进场。裁判员宣布比赛须知后,两队队员脱帽相互鞠躬握手并说:“请多多指教”,表达对对手的尊重。在比赛中队员进入打击区进攻时向裁判脱帽鞠躬示意,表达对裁判的尊重。队友失误时应该多鼓励,给他加油鼓劲。

比赛结束时两队要到本垒至二垒直线两侧面向裁判站队,裁判宣布比赛结果后,两队统一向裁判脱帽鞠躬致谢,表达对裁判员执法比赛辛苦付出的感谢。然后两队队员相互脱帽鞠躬握手,胜方通常说“谢谢指教,承让、承让”以显示胜不骄的风度;输方会说“恭喜、恭喜,精彩比赛”显示败不馁的气度。当队员回到各自休息区前的边线时,要列队向各自教练、老师及家长观众脱帽鞠躬致谢并说:“谢谢教练、谢谢老师、谢谢观众(谢谢爸爸妈妈)”,还要转身面对球场说:“谢谢场地。”

二、礼仪渗透和实施构想

1.学习棒垒球礼仪文化

在体育课堂中介绍棒垒球礼仪文化,让学生发现体育课新奇、有趣,让学生喜欢这种渗透棒垒球礼仪文化的新颖体育课。

2.拓展体育课堂礼仪教学

(1)让学生学会礼仪用语

案例1:在课堂组织分组练习时,生1进行示范,其他学生说:“请某某同学示范”;示范展示结束后,大家一起说:“谢谢某某同学示范。”

案例2:在课堂组织比赛时,教师宣布比赛规则后,1组和2组学生按照棒垒球礼仪相互鞠躬握手并说“请多多指教”,以此表达对对手的尊重。比赛过程中队友失误时应该多鼓励,同组学生一起给他加油鼓劲。

篇6

1. 通过师生情感体验,制造融洽、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任务轻,活动时间多,身体素质好,而且绝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己独立做主,喜欢个性张扬,不愿意“命令——服从”式的教学。为此,在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根据学生兴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运用教师调控能力,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死套摸板,而是根据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育教学。其次,师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活动)等等得到同样的尊重。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语言、思想、行为及课堂中的比赛等等相互理解,沟通),达到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再次,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时,充分表现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他们团结合作,胸襟广阔的良好性格。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亲近感,形成待人诚恳,合作、有礼貌、尊重他人等良好的社会意识。有利于学生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当代高职学生那种狭隘,自私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得到洗礼,获得良好的教育。总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交流意见,共同探讨教学知识,教学评价。情绪情感的相互感染,相互渗透,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教与学也就和谐统一,学生健康心理才能处于积极状态,认知——情感——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练效果会最优化。学生创造的对环境变化和良好个性品质等心理素质将得到更好健康发展。

2.  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深入的挖掘,合理运用,有的放矢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学生有自卑、不成熟心理偏差,大多数学生喜欢主观臆断,不服从指挥,自我为中心,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在内心上想摆脱父母的依赖,想用独特的思考方法、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渴望独立自主;同时,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不愿意接受善意的批评和劝解。针对这种情况,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变通或改革原有的教学形式。在通过大的选项教育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大纲,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和活泼好动的天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爱好、兴趣采用课堂兴趣小组专项教学。

3. 教学中,健康的体育心理是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成为学习主动者的重要条件。

体育活动是一种心理——社会活动。它除了依赖于身体的、心理的和技术的条件外,还依赖于心理和社会的条件。良好的心理条件是有效从事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愉快、自我满足、自信、自傲、热情和兴奋等等),可以使他们解除紧张,达到乐观主义的感受和愉悦感。

为了使学生满足这些情绪体验而主动学习和练习,这就要求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多样性,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并灵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学会选择,学会评价,愉悦的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师生心理复杂多变,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申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情操,磨练他们意志,培养他们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探索和思考的,特别是在体育新课程纲要实施环境下必须探索和研究的。教师还要具备因势利导灵活驾奴课堂的能力,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达到和适应新的教材的要求。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自我完善勇于开拓,才能适应体育教学改革大潮,把握机遇永立潮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4.结论与建议

4.1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塑造个人完美的人格,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始终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和发挥作用。

4.2要有效的实施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双边努力。作为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旧观念,透彻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具体分析和操作,着眼于怎样指导学生去“学”,而不是强迫学生怎样学。要注意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

4.3体育教师要加强业务学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从实践中探索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读懂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之间相互联系,科学、合理、有效的安排和实施;并在实践教育中,根据实际,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努力去创造、去探索、去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一、情感教学的含义

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讲述枯燥的历史知识的时候,融入情感,使学生能够对所讲授的知识产生共鸣,帮助学生吸收知识。同时情感教学也是指学生在接受教师教给的知识后自身产生的情感。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师生关系的建立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感式教学的基础。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会对教师的讲课方式、为人处世和对每个学生的态度进行评价,有好的评价同时也有不好的评价。学生很容易把这些情感带入到课堂上,喜欢历史教师的学生就会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但是那些对教师印象不好的学生,就会在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课,还有的学生会故意和教师顶撞,影响课堂秩序。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历史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要和他们进行沟通,找到彼此间的矛盾点在哪里,缓解彼此的关系。这样教师就能和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就更利于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渗透。

2.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并且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这样面对大量的文字,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这时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关于该事件的图片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同时,历史教师也可以结合相关的纪录片进行讲解,在纪录片里历史感情更加浓厚,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当然历史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纪念馆,在纪念馆内有大量历史事件的记录,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历史遗迹感受历史,对学生来说是情感体验。

3.应用现代技术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在课前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这节课要讲述的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通过纪录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接下来所讲的内容产生疑问,并且把这些疑问带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然后通过历史教师的讲解茅塞顿开,这样学生就能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讲历史事件的时候,播放关于该事件的歌曲。比如,在讲述“卢沟桥”事件的时候,在讲课之前放一首《卢沟桥歌》,通过悲伤、凄惨的歌曲达到一种震撼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习效果。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怕输、不服输的精神。

4.历史教师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

想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带入个人情感,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是好的,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信心,提高历史学习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历史教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是消极的,那么这个学生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历史教师要懂得运用评价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总而言之,我们要一切都为了学生,脱离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为了学生能够健康地发展,必须实行情感教育。

篇8

现今,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的意义与本质正逐渐地被修改、纠正。高中历史学科也逐渐地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因此,现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探索对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今的社会中,单个人能够发挥的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具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在社会上的存在形式,并不仅仅是以一个国家公民的身份,而是一个享受权利并能够履行义务的公民。而人文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强调,使其能够关注当今这个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自身的贡献。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人文教育的渗透,就是教育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社会,提高自身对于社会的关注程度,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公民。

现实社会中,维系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人文因素越来越少,例如诚实、守信、尊重、理解、体谅、帮助等,甚至某些人的职业道德也开始丧失,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金钱主义等扭曲的精神主义带有狂热的崇拜性。而且这些扭曲的社会精神正逐步地影响着身在校园的学生。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就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可以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平静的心灵,并具有勇于承担义务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二、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渗透优势

1.醇厚的历史人文的积淀

高中历史在人文教育渗透的优势体现在其历史教学领域的宽泛性与厚重的人文精神的积淀。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之一,拥有广泛的教学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学、宗教、艺术等等,其领域的宽泛性不仅体现在广泛的教学视野,还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的素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中人情世故、时代变迁等知识的教授时,要让学生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经验中吸取自我成长、发展的养分。

2.客观真实的历史发展

我们都明白,历史是对以往重大事情的真实记录与反映,其客观真实性对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更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在世界历史的记录中,各个国家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以及艺术家等等,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学、宗教、艺术等等的成就,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渗透的教学素材。历史学科中,客观真实的历史发展、展现,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对于学生人文教育的渗透更具实效性。

三、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缺失现象的成因

1.高中历史教学计划的应试性

现今,一方面,学校考核教师的方式,大多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教师太过于将学生的成绩与教学计划挂钩,考试大纲的教学目标也就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这使得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对学生教授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历史教育。

这种历史知识的直接灌输,虽然能够使得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它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具有任何渗透作用,更不用说对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丰富和完善了。

2.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陷入教学方式的误区――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几乎一直遵循着固定的教学步骤,与学生缺失基本的沟通交流,而且现今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我们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就更少了。而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是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传播的,只有教师在感情上与学生达到共通时,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才会真正地、有效地发挥作用。

教师与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氛围中,高中历史的人文教育作用根本得不到渗透、发挥,而且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与效率也发挥着消极的负面影响。

四、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

1.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确保人文精神教育的落实

篇9

党的十报告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树人”,即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的意思。由此可见,“德”的教育应远高于知识本体的传授,因此发挥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刻不容缓,且非常重要。那么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该通过何种途径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就是达到“立德树人”的有效措施之一。物理学史不仅记载了历代物理学家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有效的科研方法,还为后人探索未知世界、寻求真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一、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技伦理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因此对科学工作者而言,能否运用一个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将是关系社会是否和谐发展、生态是否平衡的重要命题。

核能已是当今各国重点发展的新型能源之一。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基础型教材中就有《反应堆 核电站》一节内容。在完成知识本体内容传授的同时,教师可穿插有关核能发电和原子弹的相关内容,由此不仅告知学生核能经济、安全、清洁,同时也让他们感受核能的巨大破坏力。

通过这样的物理学史教育,学生可以在事实面前感受到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社会的同时,应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二、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生命感悟是指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体会和感悟。通过对一个个科学家亲身经历的了解,让学生们跋涉在科学家们艰辛的探索历程的同时,明确生命的价值所在,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感悟法拉第不畏艰辛,用十年时间探索“磁生电”的艰辛历程等。

当然,我们也可通过物理知识学习并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例如:在讲到运动学部分时,渗透遵守交通规则保持车距,“低速转弯”等生命安全知识;在电学知识学习中结合如何安全用电等生活常识的学习。

三、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

任何新知的获得都是源于对一个现象或者旧知的质疑。但凡有所创新的人,总是在不断的质疑和反思中,突破陈规,另辟蹊径,从而发现未知的“新大陆”。卢瑟福是高中生熟悉的名字,不仅因为他发现了质子,还因为他质疑的精神。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最早卢瑟福是为了证明其师父汤姆逊“葡萄干蛋糕模型”而设计的。但是当实验完成后,却得到了这样的实验结果,即:“绝大多数的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粒子(约有1/8000)产生超过90°的大角度偏转,个别粒子(约占总数的1/20000)甚至被反弹回来。”当时的卢瑟福并未感到失望或沮丧,而是在质疑实验现象的同时,经过反思和推论,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论,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通过以上物理学史案例,不仅能使学生将课本上相对凌乱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每一项新知的获得都源于“质疑”。通过领略科学家对问题和现象的质疑和探索,可以使尚处在学习中的学生培养起勇于挑战旧知,突破陈规,攀登科学高峰的意识和情感,从而逐步养成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探索“困惑”的习惯。

四、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牛顿是耳熟能详的物理大师,在他一身诸多的科学贡献中,万有引力定律的得来既具有传说的神话,又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牛顿早在1665年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牛顿却将这一定律整整推迟了20年才发表,这主要的原因就是r。牛顿当时想“两个质量均匀的球体之间存在着引力,它们之间的距离r应该是从两球心算起,还是从球表面算起呢?”直到1684年,牛顿才用他自己发明的微积分证明了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如果其质量全部集中在球心,产生的引力将不变,即r应从两球心算起。至此,牛顿于1687年在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由此可见,正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才造就了科学巨匠的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

通过以上物理学史案例,这不仅能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感悟到每一项科学发现的来之不易,更能让在他们萌动的内心深处培养起对“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锲而不舍,严谨求实,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的憧憬,并使他们意识到正是这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石。长此以往的熏陶,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五、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会提问题,也有顽强的意志、严谨的态度,但是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这时候,有些老师就会说:“这个学生一定是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事倍功半!”可见,优质的学习方法对一个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伽利略是我们高中物理经常要提及的人名。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在他一身诸多的物理学成就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效的思想方法。其中,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时,他通过“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方法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通过以上这样的物理学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悟物理源于生活的真谛,更能逐步培养学生坚定做任何事情要讲究方法的原则――只有方法得当,才能出真知!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物理学史的教育,并让学生得到不断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掌握各种各样的科学思维和方式,并运用于自己平时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物理学史教育对高中学生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仅不是累赘,更是提高课堂有效性、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乃至促使学生课后不断探索、自我学习的源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重温“物理学史”时,不仅能让学生感悟物理学发展的点点滴滴,同时更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及对科学的态度,进而学会主动学习。“以史为鉴,以史育人”,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更是我们为学生应做的事宜。

参考文献:

篇10

前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主要存在这样几种现状,一是教师传统教学观念较为老套,二是德育渗透过程重视程度较低,三是德育渗透过程方法较为落后。这几方面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无疑是将学生自身的发展过程看的较为单一、片面,对学生身心发展并不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就结合这些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希望能对广大教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过程的宗旨

以学生为本是我们在新时期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然而对课堂德育渗透过程而言也是要遵循内外兼修的宗旨。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我们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这一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渗透过程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同步发展,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不足表现

1.德育渗透过程过于形式化,对于中学生身心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过程普遍得到重视,但是还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忽视德育渗透过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导致了德育渗透过程过于“形式化”,表面敷衍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是我们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主体,德育渗透则是要站在学生今后身心发展这一角度来进行。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情况调查中很多教师则是与这一观点相违背,导致了德育渗透目标不明确,对学生后期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德育渗透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不符,德育渗透过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主要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以及情感目标这两项内容来进行,情感目标则是站在首位而能力目标则是居于其次,由此我们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情感目标对于学生德育渗透过程的重要性。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通常则是让学生能够将能力得到培养为主要目的,没有注意到德育渗透过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前提。很多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德育渗透这一环节时还是停留在书面上,从实际效果来讲这些观点对当今学生而言并不适用,德育渗透过程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接受过程就显得较为困难。

三、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贯彻以生为本的主要方法

1.注重初中历史德育渗透过程的针对性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中以生为本主要体现在具有“针对性”这一方面上,然而学生是我们进行学校教学过程的主体,德育渗透过程自然也不例外。从德育渗透角度出发我们往往还是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意识能够得到积极转变,将学生自身行为以及心态能够得到不断的优化,学生对待事物的看法变得积极向上,这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以学生为本这一教学思想的主要目的所在,而这也是其“针对性”提高的主要手段与方法,希望能够得到我们广大教师们的借鉴。

2.以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为主要理念

德育渗透以生为本这一理念是我们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主要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到进行德育渗透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自身的不足,并且对其行为进行充分的引导过程,将学生今后的发展摆在首位。这是我们贯彻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关键点。学生今后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能力与素质两个方面,自身基本素质得不到良好的培养那么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片面的,并不具有前提基础和保障因素。然而通过身心素质的提高则是让学生思想得到转变,其“时效性”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3.德育渗透过程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由学生各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自身基本素质培养两方面构成的,这两方面的构成无疑都体现了以生为本这一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面向所有学生是我们在进行德育渗透过程中经常提到的,然而两者之间还应该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其能力培养过程还应该遵循学生德育渗透过程的效果来进行判定,这样两者之间才能够保持一致,其“统一性”也能够得到保证,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够做到更加科学和具有“针对性”。

4.注重教材与生活的感性体验接轨,积极开展德育渗透过程

生活实际是我们开展德育渗透过程的主要手段,这也是让学生能够以最直接、最明了的方式得到最佳渗透过程的主要方法。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过程,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利用教学实践展开探索也是让学生主体观念得到体现的一种方法,同时学生通过自身探索所得到的结论是我们单纯靠语言描述难以达到的,渗透效果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针对这一点希望对我们广大教师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比如说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播放《火烧园明园》、《太行山上》、《》等影片,并在观看影视资料后联系史实进行讨论。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是我们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所要坚持的原则自然也是将学生放在主置,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相应的渗透过程,让学生身心同时得到发展。“以生为本”这一教学思想正是我们将学生摆在教学主置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主导思想。通过本文的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如何以生为本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在此之中观点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积极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凯.培养合格的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成功(教育).2010年04期

篇11

1.前言

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的不断膨胀和更新,对历史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利用老式“摇头晃脑”台上台下宣讲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创新思维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有三个“复杂”:年代复杂、人物复杂、事件复杂;不像其他文科知识活泼性强,生动而富有情趣。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他们学习意识天性松散,自我掌控能力较低,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吸引作用非常重要;如何利用教学新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如何将他们潜在学习激情激发出来,这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课题。

2.利用德育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历史兴趣意识

历史知识的学习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所以,历史光死记硬背不行;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兴趣”欲望是关键。兴趣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欲望来自于学习动机,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时通过介绍我国古今历史人物振奋人心的故事、做出的杰出贡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历史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民族自尊心,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知识、探索知识奥妙的理想和信念。运用德育思想教育的手法,来引导学生进入和历史人物“换位”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景兴奋点上停留,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历史知识不仅仅是独立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划分“爱国主义”“古代伟大科学家”等多个专题,宣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在此过程中,利用历史优秀的文化传承循循善诱,使学生能在新的学习动机启示下,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联想思维的开展。

3.利用德育思想渗透,构建良好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教学宏观上要注意利用新老知识来建立对接,融合新旧知识完成框架构建。德育思想在于潜移默化的渗透,提倡用对比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岳飞”对比“文天祥”、“郑和”对比“哥伦布”;授课内容的纵横交叉联系,空间立体感的展现使得学生进入深度思考,不仅有助于巩固、加深过往知识,而且还能加深对现有历史知识点的的理解,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在一个立体的历史空间里跳跃,这对于思维的延展有很大好处。

4.利用德育思维提升,捕捉历史生活素材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如果脱离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通过阅读、练习、观察、讨论等多种形式,学生在亲身参与之下能够熟练掌握知识,并在集体讨论之中,各自发挥思维的想象力,使得思维得以叠加,凸显立体网络。从纯粹的历史角度,去阐述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难达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对历史发生时间、事件过程、人物关系是难以分辨清楚的;仅靠个体历史知识不能保证知识长久储存性和思维的连贯性;我们建议从“红色思想”“危害”等专题寻找相应的素材展开讨论;多角度性和新颖性能让学生在熟识老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认真进行联想,从而得到有效的启发,使世界观、人生观产生跃变。

5.利用德育交汇融合,创造历史思维的空间

教学方法的呆板、学生主动性缺失是当前教育缺陷,因而教师课堂“牵引”要有新意;所谓“牵引”就是上下左右全方位的知识连接,这个连接线就是德育思想;如果教师缺乏知识纵横联系,只是满足于本年级本课题本章节的深入,往往使得学生思维的空间断链而不能自由扩展。我们历史课堂不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避免“一言堂”而多采用德育启发连接方式和讨论式教学进行知识的交汇融合,引导学生用“历史线”的眼光去观察,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思考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6.利用德育思想思考,打开历史思维大门

凡是学生能通过思考,独立发现获得的知识,教师绝不包办代替。知识只有让学生亲自感受、理解发生过程和发展过程,才能举一反三发展创新思维。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抓住了他们的这个特点,老师们就要“对症下药”有目的设计一些具有好奇色彩的题材,使学生产生向往的思想,这样他们不但能集中思想和精力,更能随着老师的指挥棒,一步一步按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如果历史教学只是呆板记忆,必然造成学生思维的“抵抗”。利用历史知识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德育教育的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的热情,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即使学生的思维有局限性使得这扇门暂时没能打开,在发现学生“钥匙”还没找到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利用“德育故事性”的点拨,疏通其思维的阻塞部分;学生往往有“开窍、顿悟”之感,对学生的思维的纵横联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7.利用德育思想渗透,创造活跃思维

学生的思维活跃,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关键,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这个环节上,教师备课内容准备的越好越充分、越生动越有趣,学生学习激情起来就会有更加浓厚;新教材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课题,我们重视这些形式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通过德育审视的眼光和德育辅助的手段,调动他们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思维亮点。思想的引导不到位,会使学生觉得历史学习乏味或产生困惑,对于知识不能产生兴趣,从而也起不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更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达不到动脑思维的效果。

8.结语

总之,我们在教授历史课时,要采取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层次教育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与共鸣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施教者要认真钻研、挖掘教材,将德育教育溶于历史教学过程中,既有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从而为祖国造就有用人才。

篇12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接受德育也是必要的环节。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既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在课堂之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一举两得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提升教师个人魅力,构筑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历史教师,在日常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以教师的道德品质为榜样。特别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借用每一个和历史有关的知识,和学生探讨一些历史,不要让学生淡忘历史知识,教师要和学生探讨对历史发生的事件表达自身的个人感受,甚至可以借助互联网设备,和学生共同讨论历史,这样教师就能够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和教师之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具备渊博的历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一些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唯有阅读才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深厚的专业功底,才能够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运用历史知识在为学生讲课的时候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最后,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本身就是和学生进行一种学习层面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思想进步的力量,会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喜爱,让学生面对历史知识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挖掘历史德育素材

面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把握好这个维度,有的教师在课程准备过程中能够做好这一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够实现。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等,很难在课堂知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教师要做到在每一节课程中都挖掘这些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共鸣。在历史的教材中不乏德育的正面案例,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学时要抓住每一个重要的事件和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他们的事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和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起学生的好奇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提升学生历史地位,认清道德教学主体

思想道德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而不是教师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贯穿在整个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历史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历史人物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型,让学生能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以此为榜样,勉励自身日后的学习。或者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反面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引以为戒,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到具备道德的心理素质。同时,历史教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个人优良品质形成的整个过程,从学生开始对于道德的认知到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及学生道德意志的养成,教师要自始至终对学生的道德学习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进行总结学习。

四、联系实际生活环境,荣辱观的观念注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善、美”进行赞扬,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恰当地引用历史中的反面人物作为教学中的素材,用反面教材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对于反面的,不利于国家发展的负面思想的认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口头的论述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大力地开展历史课程的课外活动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织“革命烈士诗歌朗诵比赛”或者给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历史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历史的热爱。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荣辱观念,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我们国家正在历史的奠基之下快速地发展。

五、结语

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给学生教授历史知识,而应该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生能够接受的能力,加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让学生既能够学到历史知识,还能够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教育,为高中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更加良好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培智.浅议高中历史新课程德育现状与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5):23.

[2]李静.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J].科技创业月刊,2014,(03):150-151.

篇13

通过初中历史课程教育,学生能够学习关于和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培养个人的政治情感和爱国主义思想,这也是学校开展德育的重要渠道。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体现在学生能够通过德育获取良好的情感教育。所以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2.教育原则的要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做到真正的知行统一。比如,第一次时期,我国被西方列强侵犯,强迫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导致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发生变化。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应该运用饱满激昂的语气和情感,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国家被割裂、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只有国家富强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而不被外国列强侵略。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也增强了学生努力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定决心。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途径

1.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历史课程本身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有些历史知识是比较沉重的。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应当积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用微笑和愉悦来缓解传统课堂上紧张压抑的气氛,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学生也会觉得教师亲近、温暖,从而对教师所教授的历史知识也有了学习的动力,实现了快乐学习的教学目标。

2.创设课堂情境

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也一样。学生要想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参与到活动中,亲身体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历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许多,可以是学生自行组织历史话剧表演,可以是教师辅助学生开设历史知识竞赛。比如,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调查任务――“家乡的昨天与今天”,让学生通过合作或者单独调查,用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形式来展现自己家乡在改革开放前与如今的生活面貌。这些调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改革开放来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运用丰富的语言教学

历史课程虽然大多数是讲历史事实的,然而并不影响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将这些知识呈现在课堂上。比如,教师可以用丰富的语言讲述历史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