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产权关系模糊
按理来说,国营农场的产权归国家所有,也即是全民所有,但谁来代表国家行使这个权力,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农场内部以及企业之间财产关系不明确,国有资产的运营主体缺位,经营管理无人负责,以致出现严重的流资产流失局面。另一方面,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国营农场在市场经济中构不成主体,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而难以根据市场导向及时地调整经营策略和资源配置方案。
2.计划经济的惯性
国营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镇经济的管理理念不断革新,而国营农场由于惯性难以及时调整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依然想着靠国家政策来指导。其经营观念总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缺乏现代营销、金融等方面的知识,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自我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流互动。其管理体制依然是政企不分,官本位的思想根深柢固,只顾考虑近期目标,无心为企业的发展作长远打算。
3.处境孤立
国营农场一般是在边远地区随着开荒种地而逐渐形成的,距发达的市区较远,通讯手段和交通条件跟不上城镇步伐,没有充分的空间联系。另一方面,又因行政管理的差异,国营农场也很难与周边城市加强合作,由此导致国营农场处境封闭,无法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使自身功能的完善受阻。
4.产业结构层次低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有较高的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国营农场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几乎没有展。即便是第一产业,也没有获得很好的展条件,基础设施建设都很滞后,发展后劲不足。
5.管理机制落后
国有农场作为企业,是一个自负盈亏并且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但是其财产权利具有不完整性。农场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但这个生产资料属于国有,农场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土地的处置权。在许多情况下,农场要承担超出其自身资产权益的经济责任。面对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国有农场将风险管理的内容仅仅停留在国家补贴和保护上。农场领导缺乏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在农场各方面管理决策中,没有考虑承担风险的意识。
二、国营农场的发展路径
1.政企分开
在国营农场发展中,首先要找准政府职能定位,做致政企分开。政府应该在一旁发挥其引导作用,对财政、经贸、教育、文化、卫生、农业、林业、交通、电力、水利、环保等方面作统一规划,在经营管理上不要越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农场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市场经营与竞争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下快速发展。
2.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与领导体制。关键的一点是,要处理好农场内部法人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拥有财产权的是企业的所有者或者说法人,经营者则拥有独立的经营权力,只是对企业法人负责,从而使农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3.加强人才引进培养
国有农场的农业生产是现代化、机械化的大生产,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人才来支撑。国有农场过去曾经有过很强的管理与技术优势,但近十余年来,人才老化和流失现象严重,长此以往,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农场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到高等院校引进毕业生,经过三到五年的培养、锻炼,充实到农业管理和技术推进的队伍中来。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的农业经济需要有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国有农场一方面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争取农业开发项目,另一方面要从经济效益中取出部分资金,对农业机械、排灌设施、环场公路,以及粮食晒场、仓储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改造,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
1 发展现状
1.1 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逐年增加,农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增加良种、地膜玉米、粮食、家电下乡等补贴;实行农村合疗、养老保险、危房补助;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学生免息贷款、贫困生补贴等。从各层面、各角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生活,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1.2 农业机械化及生活电器化程度提高,农民劳动强度下降
如今,多数群众住上了楼房,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几乎家家具备,煤气灶、电磁炉、电饭锅、电饼铛等也逐渐进入农村的厨房;小麦、玉米播种和收获都达到了农业机械化,农民群众已从整日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
1.3 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转变
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年提高,而农业机械化、生活电器化的普及使其富余时间更多,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民就业提供了广阔平台,许多农村的青壮劳力大量涌向城市,在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得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呈现以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1]。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部分村组种植业结构单一
部分村组以大田作物(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虽然近年来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粮食的价格在国家保护性政策的支持下始终趋于平稳,加之人工、化肥、农药、农机械使用费等的上涨幅度均高于粮价,农民种粮的收益甚微。
2.2 村庄缺乏统一规划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涌现出一批规划一致、布局合理的新村,但是示范性的新村毕竟屈指可数,大量的村组由于历史及居住习惯的原因,存在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面积大、荒废的空宅得不到合理利用等现象,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也给人居生活环境和人文生活的改善带来难度[2]。
2.3 农村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及健全
目前农村家家户户通了电,大多数农户吃上了自来水,主干道路大多实现了水泥化,新农村建设有了休闲活动广场。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存在需要改善和关注的地方,有些村组存在电压不稳、供水困难、水泥路普及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农田灌溉还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还有待健全和完善,让宏观引领,微观受益。
2.4 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有待解决
现在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解决留守妇女及其他劳动力的邻近再就业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问题。
3 建议
3.1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农业信息入村工程、一村一品工程、高产创建工程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的实施,结合村域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各村村情,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及实施方案,同时落实科技人员包镇驻村的办法,引领群众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争将粗放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的集约高效农业经营模式,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优质高效农业及现代农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3]。
3.2 整合各项资源,进行村域经济发展统一规划
农村的发展要依靠财政、农发、水利、环保、交通、土地等部门相互协作,在政策、技术、财力、物力及人力方面进行各项资源整合,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进行新村、社区建设,要从感观上做到布局合理、村容整洁,从实质上做到乡风文明、富裕和谐,从长远上做到经济发展、活力生态[4]。
3.3 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要以点带面,更要做好日常管护和永续利用。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村组通上柏油路,让每一户群众用上自来水,让每一块田地有足够的水源去灌溉。
3.4 探索农村管理队伍建设工作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扎根农村的乡镇工作人员,离不开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一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更离不开群众的典型代表和最基层的管理者――村组干部,如何能让村组干部有能力、有精力、有动力去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如何能让村组干部自愿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的着重点,也是做好村组干部培养及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 参考文献
[1] 杨军瑞.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0,302.
篇3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农村地区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改进传统落后的经营发展理念,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城乡差距
就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城乡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国家以及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能够迎头赶上,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但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理因素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影响,教育水平落后,急缺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劳动人口,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整体增长幅度较小。而此时,城市经济正呈递增式增长,农村人口不断的流向城市,极大的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相比之下,农村经济被远远的抛到后面,使两者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1.2农业生产活动有一定的制约性
随着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基础建设不断的完善。在城市当中,由于城市规划因素的影响,可供选择的工业用地越来越少,再加上市区内的租金较为昂贵,使得许多工厂开始改变战略方向,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大量占用农村的耕地以及农业场地,使得农村的农业用地更加的少,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活动。此外,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上,仍然采取着分散式的劳作方式,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阻碍了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也无法投入高科技的农业技术以及设备使用到农业经济发展当中,使得农业生产无法实现机械化发展。
1.3农村人口分层结构出现分层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管理与专业型人才,但很多地区农村生产经营过程中,个人利益却得不到保障,使得农村经济停滞不前,使农村社会出现分层,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与管理。随着现代工业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各种变化,使得农民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有了更多的就业和创收机会。农村居民之间或农村区域内农民与各别群体之间出现了经济阶层的分化,农村人口结构分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分层群体属于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性问题应引起重视。
2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1提供制度保障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现状而言,应当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逐渐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针对出现的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要紧跟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对农村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形成一套适应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提升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效率,帮助农业生产更加的规范化。利用制度保障农民的利益,使得农村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
2.2创造经济发展条件
新模式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思想上逐渐改变农户的发展观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并对未来发展模式进行细致的规划,改变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调动农业科技工作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不断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以及可能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使农村经济发展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逐渐踏入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提升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2.3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农村地区进行数据调研,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对目前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引导农村经济逐渐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发展现状。此外,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要考虑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3.1加强管理人才与农民的教育培训
只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才能够将各项政策更好地落实到实际的农业生产经营当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地区,管理人才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想要使得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稳步增长,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工作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通过招聘的方式获得综合型专业人才,并对现有的管理人才,定期开展培训工作,逐渐提升其综合素养。对于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应当组织培训。通过不断地强化工作人员的个人专业能力,帮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技术,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及机械化的运营管理模式,逐渐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3.2加强环境保护
就目前农村地区发展现状而言,许多地区已经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且环境保护是农业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作。以往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当中,化学药物的使用较为频繁,严重损害了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空气质量被严重污染。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来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只是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平衡,应当根据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地调整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利用相关资源。
3.3完善管理制度,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根据农村经济管理与农村经济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是存在许多联系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只有真正做到改进传统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够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相关部门应当逐渐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数据调研。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对相关农产品要进一步加工甚至是扩大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价值,保障食品的安全,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农民的收入翻倍提供基础保障。
3.4拓展融资渠道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资源缺乏,且受地形气候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较为艰难。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而我国相关部门也极为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其资金的投入不断的扩大,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税也被逐渐剔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了物质基础的保障,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更加的广阔,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显然只靠政府的单方面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农村地区占据了全国大部分的国土面积,大部分的人口仍然处于农村。因此,农村的经济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不断地拓宽资金渠道,除了政府的资金拨款之外,还应当积极发挥社会各界组织以及企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资本。政府部门应当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不断地鼓励企业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投资,加强农业企业的开办建设,如食品加工厂,养殖场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当中的资金问题,还能够为广大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剩余劳动力的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4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也应当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新时期下的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必须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不断的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完善农业经济结构,提升农民的专业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
篇4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引导下,经济发展迅速,但因为企业的增多,环境保护问题又成为当前需要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焦点问题,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面前,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需要有所转变,要提高对高能耗企业的限制,并对其进行改善,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经济是在国际恶劣环境的挤压中成长起来的,而我国农村的经济更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尤其在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农村的发展更为迅速,这是可喜的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让我们担忧的方面就是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体系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单一而又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破坏,致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在对于农作物的培育方面,人们已经用大量的生物化肥代替了原始的农家肥,虽然产量高了,收入好了,但是却对土壤及周边的水源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在农村生活垃圾也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因素,所以说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必须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一)缺乏低碳理念。虽然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但由于低碳经济刚刚起步,人们对于它的了解不深,而且低碳经济在农村产业中的发展也不成熟,这就使大家无法将农村产业与低碳经济融为一体。同时,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各种工业废物排放的增大,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经营模式的制约。从我国农村经营模式来看,大多数的农村产业都是以小规模、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这些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能力低,但却具有很大的污染性,如果不加以制止或转型的话,就是对我国环境造成污染的一大因素,再加上农村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十分低下,他们对于低碳经济不支持、不认同,这更是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三)经济发展缓慢。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发展,但因为基础设备配备不齐,机械化水平相对落后,使得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大家就会不顾低碳环保理念,而进行大肆扩大生产,这样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农村产业的提升,还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办法及策略研究
(一)转变经营模式。要想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就必须从农村的经营模式入手,对各家各户的小作坊进行合并、重组和改造,使其规模不断扩大,便于管理和治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治污的效果。
(二)引进先进技术。农村经济虽然发展了,但低碳经济却缺乏先进的技术,所以要想达到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将先进的低碳环保技术引进到农村产业当中,这样才能使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
篇5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我国处于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当前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有56%的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全局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如何才能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现状
我国农村的经济在60年代以来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民主义的过渡时期,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第二阶段,这期间弄寻经济发展因受到的影响而停滞不前;第三阶段也就是改革开放到现在,生产了的提高使农村经济上了一大台阶,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生活逐渐走向小康化。目前,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农村的发展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1.1 农产品质量跟不上,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发展技术滞后,生产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准下,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 对生产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资金和科技不足的限制,且建设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1.3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集体经济意识薄弱,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导致不平衡发展。
1.4 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农村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农业科学技术,只能以传统的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植一些玉米、高粱等普通粮食作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和文明素质的提高。
1.5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缺,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尽管“十五”以来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对农田水利投入仍显不足。
2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近几年,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进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要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在现有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发展状况推动农村经济的进步。
2.1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在资金投让方面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疏通供应渠道,启动农村经济的资金。同时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及渠道。使原来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转变,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2.3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2.4 集体化经济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由于大部分乡村对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大的举措,群众缺乏市场意识,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视为唯一的增收渠道,集体化经济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建立集体规划,公共管理,把科学发展观和农村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济。使农村由农业向新型工业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进步创造条件。
2.5 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产品技术能力的培训,通过对农民素质、知识的提高,从而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创新、经营、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智力支撑。
3 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由于我国现在贫富差距相当大,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全局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
[2]田向利.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
[3]江小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篇6
1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国家农业人口众多,而耕地逐渐减少,农村经济普遍存在污染严重和生产效率低下的性质。此时如果想应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养活这么多农业人口,可知难度是非常大的。针对此问题需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必要的创新和变革,改变当前农业的现有发展方式,以绿色农业为指导,以循环发展为理念,创设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而应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在现有资源上建设可持续发展、环保绿色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根据资源化、再应用与减量化原则,能够快速达到农村经济发展的节材、节水、节能与节地的目的,快速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应用效率,可以完善农村地区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回收体系,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的高效率、低能耗与低排放的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农村目前比较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考虑到人口压力、环境压力与资源压力各方面问题,可以仿照和遵循从基础农业资源到农产品,最后再到废物利用的这种可循环发展机制,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之间和谐发展,解决农村污染问题,实现低能耗与零排放的农业循环型经济发展方式。
2后现代经济发展方式
农村经济发展发展中人们最为关心的就是农业经济的产出率,而提升的方式有两种,首先是提高投入,其次是增加效率。在当前农村的生产过中,必须要注重资源供应量与投入量两者的均衡性,而且要求投入量必须要在环境的承受范围内。以低碳经济视角来看,当前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把增加效率当成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提升农业资源的应用率,尽可能的降低农业高产出对投入量的依赖度,这不仅是后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最大程度摆脱资源依赖性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效益、农村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而为了繁荣现代农业,把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到当前的战略高度,将发展后现代农业当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心,最终实现摆脱对资源和环境的束缚性的问题,有效提升农村资源利用率。
3生态经济发展方式
生态农业是当前先进的农村经济发展理念,其融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并且将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吸收进来,注重对农村当地环境的保护,可以将多种科学的生产方式有机的结合到一块,最终能够创设出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伴随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污染问题已经困扰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生态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有效推进农业健康、绿色的发展,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低碳生产方式,对农村当前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应用与开发。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地方仅仅注重经济效益的片面发展,尤其是人口基数大对农业生产形成巨大的压力,无形之中会让农业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此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这就需要国家通过行政和法律的途径来逐渐改变这一现状,并且要做好农村广大村民的思想工作,进行合理的指导与思想教育工作。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面对的问题各种各样,需要坚持有序开发和优先保护,防止在个别地区出现违规开发。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低碳经济,能够极大的提升农村每种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能够极大地降低沙尘暴,提高农村当地环境治理效率,减少土地的沙漠化与水土流失,在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预防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断提升农村土地和各种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在一定生产力的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率。以低碳经济视角来发展农村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式,农村能够生产出更受欢迎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结语
在提倡绿色农业、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条件下,促进当前农村经济向着低碳经济方向发展,是时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如何在提高农民收入的背景下以低碳经济为方向来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据此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分析当前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需要更新自身的理念将最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理论活学活用,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低能耗、高产出的低碳经济模式,促使农村经济走出一条绿色、健康、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7
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一个地区或国家整体经济情况的重要前提,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决定了整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水平。科学合理地引导农村经济成为各地方面临的严峻课题。河北省作为北方的一个农业大省,其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具有代表性。
一、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河北省的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产品、独特的资源条件在我国具有显著优势。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导下,河北省农村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农业产业经营结构和方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和改善,但河北省农村经济还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进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产业机构束缚、人力资源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河北省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河北省整体经济水平的持续稳定发展。
众所周知,河北省是我国北方农业大省之一,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占主导优势地位。同时,乡镇私营企业的不断兴起使得河北省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生着变化,农村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实力也在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河北省农村内部潜在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这些有利资源优势不能够充分发挥实力和效率,很多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成为河北省农村市场范围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出现的问题
首先,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阻碍了其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对于河北省很多农村来说,道路交通的不方便和网络通讯设施的不完善成为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河北省虽然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平原较多,但是不免还有一些农村出现道路不健全和通讯设备落后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实现乡村交通网。这些基础设备的不便使得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影响到人们对外来经济和外界信息的了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河北省很多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没有健全的制度保证,也是使得其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河北省农村整体的结构比较单一化,没有形成特色多样化体系构成,使得生产力和农村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挥。同时,河北省农村有些地方的保障制度不完善,比如社保、养老保险等,这样就无法调动农民自主加入到经济投资中去,严重阻碍了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河北省农村产业结构和社会保障问题上进行系统改革,对于增加农业产量、乡镇农民的收入以及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农村都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意义。
再次,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推进农村经济战略向前迈进的重要保证。为了顺应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思维的科技型知识农业人才。但是,当前河北省农村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还不够足以重视和改善,农民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得河北省有些农村的劳动者整体意识比较薄弱,自身素质较低,这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制约和停滞作用。此外,河北省农村有些地方的基层管理者思维过于封闭,农村落后观念仍在,使得基层管理者职权受限,不能发挥自身能动性领导和引导村镇居民的积极意识。
最后,制约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不健全的农村激励措施。激励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调动农村居民积极性和竞争力的作用。目前来说,河北省农村经济仍然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还不能达到市场经济大范围体制下的要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合理正确地运用激励政策改善农村经济。不健全的农村激励机制使得基层管理者没有较高的执行力度,从而上行下效,村镇居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被降低,这样,无法调动农村经济的活跃发展趋势,导致河北省农村经济一直没有较快、较好的变化。
三、改善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因素和基础保证,应大力加强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备工作,完善农村交通和网络设施服务。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以保证此项问题的顺利解决。此外,要提高河北省农村居民用水质量,完善通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物价,比如村民用电价格等,使得农村企业和工程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还要注意对村镇居民的农村信息化教育和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与城市之间的平衡,从而提高河北省整体农村经济的发展。
2.在经济结构改革问题上,应对原有的河北省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扩大对外开放,规范市场要求和管理,使其形成一个统一有序的制度产业结构。一方面,可以根据河北省自身特点建立因地制宜的各种产业链接,比如农、林、牧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建立立体化的农业结构新布局;另一方面,要增强技术含量,使河北省支柱产业具有更高技术能力,促进各产业的集聚性。此外,还要重视对农村保障的落实和推广,特别是对河北省一些边远地区来说,应注意改善农村居民的保障制度,使得其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农村经济的改革中去。
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农村农业生产中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河北省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河北省由于农村资源相对丰富充盈,应利用这一特点大力开发农村资源的优势潜力,促进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定期组织特定人员开展农村经济教育培训,建立农村学习型机构或组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打破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善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水平,提高人力资源价值。
4.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农村激励手段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此,河北省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适应本地农村性质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对成功企业或组织单位予以奖励,实施争创品牌战略等手段来带动和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调动村镇居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多样化和扩大农村市场的经营范围。除此之外,河北省在扩展乡镇企业的基础上,一些农村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引进外界的知识型人才和先进技术,吸引外部资源企业和新的管理手段为农村经济作出贡献,同时使得河北省农村新型行业得到宣传和扩大,提高资源的开发范围,使河北省农村资源逐步进入到外部市场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重要问题,在维护农村经济稳定和国家经济水平上起到重要的作用。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保障。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和意义具有现实作用。目前,虽然河北省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河北省的农村经济水平一直呈前进状态发展。应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采取有效措施拉动农村消费供给,从而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转变产业结构,使农牧业等得到良好发展。因此,河北省有关部门在接下来的战略部署过程中,应努力解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使河北省农村经济向着更为成功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当前农村经济的若干新情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2):23-25
【2】范金宝.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65-469
篇8
不同学者对乡镇企业的理解和总结不同,所以给出的定义也不同。笔者认为乡镇企业是指主要依靠农民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的投资,员工主要是农民及乡镇人员,并在乡镇范围内从事生产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渐重视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乡镇企业的概念,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促进其发展,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1.2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乡镇企业的收入在农村经济总值中占据很大比重,这表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乡镇企业的推动;其次,乡镇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良好,经营和管理方面都在进行不断改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的乡镇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此乡镇企业必须要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以便更好地促进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乡镇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方面,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与相关部门不断增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识,因此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以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大量的农民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挑战方面,农民意识到乡镇企业的发展机遇,创建了大量的乡镇企业,但是多数乡镇企业集中于一个区域,使其面临激烈的竞争,部分农民则愿意进入条件更好的城市打工,导致目前很多乡镇企业依然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
1.4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一是善于抓住机遇的乡镇企业,会不断扩大其发展规模,因为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会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使其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方向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难度加大,企业必须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二是其他企业不能很好地利用机会,将不利于企业的转型发展。这部分由于管理不善和盈利能力不足,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研发能力不足,仍延续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模式发展。
2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1提高农村经济总值
乡镇企业有别于传统的城市企业,对农村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对促进农村经济总值的提高,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了,解放了很多农村劳动力,使其到乡镇企业中参加工作,但这个阶段中的乡镇企业刚刚成立,所以对农村经济总值起到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改革开放十年后,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更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推动了乡镇企业向前发展。深化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企业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相较于城市企业,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暴露了诸多弊端,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因此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总值的提高,仍然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篇9
一是二元结构体制使得规模经营难以实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农村和城市分割的体制,实行“二元化”管理。国外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二元化体制逐渐会向一元化经济过渡,但是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矛盾相当突出,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户籍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障、财政分配等都向城市倾斜,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使得农村规模经营难以实现。
二是农村投入少,产业化经营基础薄弱。国家对农村投入少,农村地区交通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各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业抗灾能力弱,使得农业经济得不到有利的发展条件。以湖南省为例,2007年湖南省汽车、电话、自来水收益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18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农村发展产业化经济条件不足。
三是政府缺乏对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科学规划和指导。农业经济发展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作,需要进行统一科学规划和战略指导。但是很多当地农村政府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效益,忽视整体利益,与其他地区雷同项目较多、不注重生产环境保护,进而导致环境污染、同行业间恶性竞争。有些地方盲目发展,重生产,轻销售,农产品标准化和质量化没有保障,市场信息指导滞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屡屡受挫。
四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决定农民综合素质的基础,其他素质的提升必须建立在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之上。第一,从教育程度上来讲,我国的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全文盲和半文盲的概率居高不下,特别是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第二,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尚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尽管在高等院校连年扩招的教育政策的推动下,受教育人数和教育程度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处于中小学教育水平的农村人口占据大部分。第三,广大农民没有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由于自身思想观念的落后,不鼓励子女上学,而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诱使子女从农、经商、打工,从而为我国的义务教育扫盲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最终导致农村积蓄的后背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呈现巨大的滑坡。以湖南为例,在本次接受调查的5000多农户中文盲人数占据7.6%,小学程度占据32.3%,初中程度占据40.2%,高中以上仅有19.9%,由此可见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尚处于偏低的状态。
二、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测评
在研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过程中,本文选择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为指标作为主要研究指标。标准差主要是指样本内变数变异程度的度量,是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σ=
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变化程度的绝对指标,标准差的数值大小与这组数据本身高度水平相关。而小瓶平均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的营销,则需要计算出标准差系数,标准差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Vδ=
本文选取湖南省14个农村从2010到2014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来分析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形成原因――以湖南省为例
笔者以湖南省的农村为例,探讨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区域差异,确定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业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人们社会生产的原料、能源来源以及生产布局的场所。湖南省环长株潭城市群农业自然资源丰厚,一直是湖南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区域。湘南地区,郴州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永州水能资源和木材资料丰富湘西地区水能力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丰富。
二是区位条件。影响农村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区位条件的优越和城镇的辐射作用。长株潭城市沿湘江分布,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纵横连接。湘南地区处于湖南南大门,交通便捷。湘西地区位于湖南西北部,有连绵山脉,地区整体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三是劳动力条件。人作为社会经济和生产活动的主要操纵者,人口的数量、素质、劳动力迁移等情况都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湖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现实,全省农村劳动力总计2564.83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1.3%,女劳动力占48.7%。农村劳动力资源呈现分布不均衡、年龄偏向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
四是科技条件。农村中农民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劳动,然而在科技素质方面,所掌握的科学技能较低。而缺乏技能专长是当前农村各行各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在我国的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中,绝大部分农民没有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先进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而只是依靠祖祖辈辈通过言传身教下来的技术维持,在技术和观念上没有更新,与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文化不适应。
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应对措施
如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国家政府机关需全面落实惠农惠民政策,推动农村经济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改革。从减轻农民赋税入手,切实减少农民负担,完善农业保险和补偿机制,激励农民脱贫致富。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化高科技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开发有实力、有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从而引导农业向现代化、旅游化、绿色化的生态农业前进。
篇10
一、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1.农村金融总量现状
金融总量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金融发展所能容纳的金融资产的总数,一般来讲金融总量的内容包括金融机构总的投资总量、居民的储蓄能力、以及金融机构的存货总量等。它反应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总量体现在农村存款、农村贷款、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差和农村居民储蓄存款等指标上。自1990年之后,金融资产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稳健。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农民收入日益增多,农村金融各项衡量指标稳步上升,这种发展态势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趋向基本相同。
2.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共有六种组织形式,分别为: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及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机构。就分布情况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分布在城市区域内,偶有设置在农村地区,也是比较富庶的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多设置在县以下的区域内。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六种组成部分中,农村信息用社占有较大的比例,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中坚力量;其余的金融机构虽都是为农业服务,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农业银行侧重于工商业的资金投入,邮政储蓄只具有存款功能,不能给农户发放借款,开放服务的局限性,大幅减弱了邮政储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
3.农村金融政策现状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对推动农村金融的相关政策,给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农村金融政策进行总结,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78-1993年),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构建更多的新金融机构,恢复原有的旧金融机构,使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并刺激农村金融的市场竞争;第二阶段(1994-1996),明确了农村金融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思路,并提出了要建立一个金融体系,该体系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第三阶段(1997-至今),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对金融风险的控制,进一步保障农民权益。
二、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1.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
农村金融机构是国家银行金融机构的一个分支,在向农民提供金融方面各类服务的同是地,还能够将农民手中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其他的农业生产投资上。可以说,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民手中资金与农业投资之间的纽带,经由农村金融机构连接后,农村经济得以实现循环发展,同时推进农村经济向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平滑过渡。投身于农业的农民应对自己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使资源变为具有价值、且不断增值的资产。当前,农村生产经营业务不断拓展,其中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使各地区、各产业之间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资金供给更为平衡,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作用
农村信用社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农村资金十分短缺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村扩大再生产及农户积极创业的积极性。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农户办理贷款带来了便利,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的小额贷款服务,给农民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或是自主创业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贷款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并且办理流程简便,使农民自主创业的渴望成为了现实。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风险管理上存在些许不足,近些年,我国对信贷制度进行了不断完善,农村信贷管理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但落实情况不尽理想,信贷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还需进一步优化。
3.农村金融机构的减少民间贷款作用
在农村民间贷款现象较为普遍,在农民需要用钱时,民间贷款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方案,但民间贷款危害巨大,其存在较大风险,不但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更多的社会矛盾,并且阻碍金融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有效解决农民资金问题,但却非农民的第一选择,理由在于: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不尽完善,未向农户主推小额贷款业务;二是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超出农民的承担能力;三是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时,需要农民以物抵押,但对于农民来说,通常除了几亩田地之外再无长物,所以农民通常不采取向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转而向民间贷款寻求资金帮助。对于上述问题,金融机构对贷款服务做了适度调整,农民在贷款前,农村金融机构会对农民经济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在一定金额、一定时限内,取消以物抵押的规定,在农民通过信贷审核后立即放款;在利率方面,根据农民投资产业的生产周期,确定不同的借款期限,在利率上给予农民最大的优惠。经过上述措施,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业务对民间贷款起到了一定遏制作用。
4.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定经济作用
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为农民创业、农业发展提供各项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使农村经济由内向型转变为外放型,由单向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稳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为农民,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民发放贷款后,还会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一定监督,在农民遇到经济上的相关问题时,也可向农村金融机构咨询,享受农村金融机构的配套服务。农村金融金融机构的监督并非管理约束,而是为农民的投资安全提供一定保障,为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5.农村金融机构的促进建设作用
在为农村农民提供贷款业务,满足农民自主创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对农村基础设计建设给予了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关人员会深入到农村,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解,如果发现某地由于资金问题导致基础设计建设无法开始或无法继续建设,农村金融机构就会调配资金,对建设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资金到位后,农村金融机构还要做好跟踪确认工作。一是对建设工程的开展进度进行确认,二是对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确认。比如,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一些农村地区没有资金兴建水利工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人员了解到农民用水困难后,便对当地的水利建设进行拨款,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农民用水的难题,而且改善了农民耕作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6.农村金融机构的推行政策作用
当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服务农村的政策,在这些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经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为金融政策的推行作出了贡献,具体如下:首先,农村金融机构促进“三查”制度推行,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要作到:贷款前详加调查、贷款前时严加审查、贷款后细致追踪。在每次办理贷款业务时,都要将“三查”制度贯彻到底,对贷款的风险进行预估,如果此项贷款存在风险较大,则应出具书面风险报告,为存款用户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其次,农村金融机构促进责任追究制度推行。为了降低信贷业务的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对责任追究制度进行严格执行,对信贷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责任进行追究,对主责任人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由于个别工作人员个人因素导致农民无法贷款。
篇11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不完善
就针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建设以发展而言,其是一项极具系统性与长期性特征的工程,必须要依据制度才能够保障顺利开展与实施。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一直长期影响着乡镇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其约束力度还较强,在管理体制上也较为落后,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乡镇农村经济的持续、长效发展。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第一,政府制度上的约束缺乏全面性;第二,制度上管理缺乏权威性,最终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销售方式等缺乏法律支持;第三,相关制度上缺乏一致性,某些制度与制度之间有冲突,例如乡镇农村发展与退耕还林两个策略之间的冲突;第四,制度实施力度不够,以往政策对乡镇农村资源的保护力度严重不够,导致其无法真正长效的发展。
(二)经济条件不够高
经济条件的约束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而言,一直以来都因为经济体制的约束,严重缺少应用在技术改善上的资金,并且外部资金、融资量也非常少。由此可见,我国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投资非常少,其严重影响正常的乡镇农村技术、乡镇农村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乡镇农村市场的经济体系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终将阻碍乡镇农村市场的资源利用问题。我国省市的多个等级政府对乡镇农村产业扶持投入资金的安排与预计有限,这一现象也必然会导致乡镇农村的非正常成长。
(三)市场环境较落后
虽然我国是一个乡镇农村大国,许多城市乡镇农村产业经济的占比也相对较高。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道路多样化,其中并没有将乡镇农村产业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一直处于较慢的情况中,最终导致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个行业缺乏规范性,主体参差不齐,乡镇农村经济的理念、形象等不合实际。例如,重庆的耕地非常多,但是重庆的发展更多的集中在工业产业中,这一现象也导致当地许多居民也参与到工业发展中,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参与者非常少,这也是导致重庆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受重视。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创新技术与能力的转换
首先,需要提升乡镇农村技术体系的创新,并深化改造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提高区域性的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以及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速度,逐渐完善我国的乡镇农村体系的人员招聘以及投资建设等乡镇农村运行机制。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宣传乡镇农村经济,并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给予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以及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主要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给予扶持;最后,需要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改善乡镇农村技术的投资环境,发展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的创新投资方式。
(二)提高乡镇农村经济条件
在乡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逐渐的提升科研技术力量的投入,使乡镇农村科研技术在完善的基础建设设施的条件之下得以更好的发展。乡镇农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对此,必须做好乡镇农村知识的产权保护。以往我国许多行业并不重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乡镇农村上,许多人并没有产权这一观念,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尽可能的保护今后所研发出的各项乡镇农村产业知识产权。除此之外,乡镇农村不仅与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农民有着“母子”关系。只有农民的素质足够,才能够使乡镇农村经济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对此,提升农民素质是必然的。当前,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农民的素质上,在各个组织、各个部门中,尽可能的推广乡镇农村技术,给予地方农民定期举行相关知识培训活动,让农民自主、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技术、知识培训活动当中。此外,政府可以联动某些高校或企业,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的方式促使大学生、相关专业专家将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为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知识、技术的支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合理推动产业化运行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传统的独立产业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对此,乡镇农村产业化运行也是推动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找寻外招商,从而更好的丰富乡镇农村产品、乡镇农村副产品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快乡镇农村原料基地的建设工作,给予乡镇农村经济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满足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对于乡镇农村产业结构而言,则需要依靠政府政策进行整改、调配。在调配乡镇农村结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地方乡镇农村发展现状,结合其他产业,通过互补互进的方式推动乡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篇12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不完善
就针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建设以发展而言,其是一项极具系统性与长期性特征的工程,必须要依据制度才能够保障顺利开展与实施。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一直长期影响着乡镇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其约束力度还较强,在管理体制上也较为落后,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乡镇农村经济的持续、长效发展。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第一,政府制度上的约束缺乏全面性;第二,制度上管理缺乏权威性,最终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销售方式等缺乏法律支持;第三,相关制度上缺乏一致性,某些制度与制度之间有冲突,例如乡镇农村发展与退耕还林两个策略之间的冲突;第四,制度实施力度不够,以往政策对乡镇农村资源的保护力度严重不够,导致其无法真正长效的发展。
(二)经济条件不够高
经济条件的约束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而言,一直以来都因为经济体制的约束,严重缺少应用在技术改善上的资金,并且外部资金、融资量也非常少。由此可见,我国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投资非常少,其严重影响正常的乡镇农村技术、乡镇农村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乡镇农村市场的经济体系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终将阻碍乡镇农村市场的资源利用问题。我国省市的多个等级政府对乡镇农村产业扶持投入资金的安排与预计有限,这一现象也必然会导致乡镇农村的非正常成长。
(三)市场环境较落后
虽然我国是一个乡镇农村大国,许多城市乡镇农村产业经济的占比也相对较高。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道路多样化,其中并没有将乡镇农村产业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一直处于较慢的情况中,最终导致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个行业缺乏规范性,主体参差不齐,乡镇农村经济的理念、形象等不合实际。例如,重庆的耕地非常多,但是重庆的发展更多的集中在工业产业中,这一现象也导致当地许多居民也参与到工业发展中,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参与者非常少,这也是导致重庆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受重视。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创新技术与能力的转换
首先,需要提升乡镇农村技术体系的创新,并深化改造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提高区域性的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以及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速度,逐渐完善我国的乡镇农村体系的人员招聘以及投资建设等乡镇农村运行机制。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宣传乡镇农村经济,并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给予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以及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主要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给予扶持;最后,需要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改善乡镇农村技术的投资环境,发展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的创新投资方式。
(二)提高乡镇农村经济条件
在乡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逐渐的提升科研技术力量的投入,使乡镇农村科研技术在完善的基础建设设施的条件之下得以更好的发展。乡镇农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对此,必须做好乡镇农村知识的产权保护。以往我国许多行业并不重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乡镇农村上,许多人并没有产权这一观念,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尽可能的保护今后所研发出的各项乡镇农村产业知识产权。除此之外,乡镇农村不仅与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农民有着“母子”关系。只有农民的素质足够,才能够使乡镇农村经济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对此,提升农民素质是必然的。当前,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农民的素质上,在各个组织、各个部门中,尽可能的推广乡镇农村技术,给予地方农民定期举行相关知识培训活动,让农民自主、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技术、知识培训活动当中。此外,政府可以联动某些高校或企业,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的方式促使大学生、相关专业专家将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为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知识、技术的支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合理推动产业化运行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传统的独立产业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对此,乡镇农村产业化运行也是推动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找寻外招商,从而更好的丰富乡镇农村产品、乡镇农村副产品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快乡镇农村原料基地的建设工作,给予乡镇农村经济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满足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对于乡镇农村产业结构而言,则需要依靠政府政策进行整改、调配。在调配乡镇农村结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地方乡镇农村发展现状,结合其他产业,通过互补互进的方式推动乡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篇13
1目前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
实际上一些传统的观念一直束缚着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作用,我们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始终得不到迅速的发展。对此,还因为我们国家农村居民经济管理以及发展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一些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也不能够及时地在农村得到利用,所以农村的经济发展始终进行的比较缓慢,而且与之前的理想状况等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1.2环境因素导致管理方面出现纰漏